TWM477590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7590U
TWM477590U TW102223007U TW102223007U TWM477590U TW M477590 U TWM477590 U TW M477590U TW 102223007 U TW102223007 U TW 102223007U TW 102223007 U TW102223007 U TW 102223007U TW M477590 U TWM477590 U TW M4775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optical film
shiel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3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en-Wi Chen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TW102223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7590U/zh
Publication of TWM477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7590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遮光層的背光模組。
隨著電子產業日益發達,平面顯示器已逐漸將陰極射線管顯示器淘汰而成為目前的主流。在平面顯示器中,又以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技術較為純熟且普及化。然而,由於液晶顯示器的液晶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故在液晶顯示面板下方設置背光模組以提供光源,進而達到顯示的功能。
在一些背光模組中,係在其導光板的側面形成光學微結構以使出光均勻。然而,上述光學微結構使光線較為擴散而在膠框與導光板之間的間隙處產生漏光現象,導致背光模組發生側亮問題而影響其出光品質。
圖4為一習知背光模組的局部剖視圖,遮光層160配置於光學膜片150的第二表面150b且覆蓋至少部分間隙G。當光線L逸出至間隙G時,由於光學膜片150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遮光層160將無法完全遮擋或吸收光線L而令光線L逸散而形成側亮現象;反之若是為了完全遮擋或吸收光線L而增加遮光層160的寬度,則有效顯示範圍A將會相對地縮小。
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I287153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利用導光板上方的多層光學膜及一遮光薄膜包覆膠框的四周。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I303736揭露一種背光模組,藉由光吸收體防止光洩露,光吸收體可由黑色膠帶、黑色印刷、黑色塗飾或鍍鉻所構成。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201314303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遮光物件可以是橡膠和膠帶的組合,其中膠帶可用於固定光學膜。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201239480揭露一種膜材單元,膜材單元具遮光部,遮光部可為黑色或深色塗料,或藉由印刷、噴塗、黏合、沉積或電鍍製作。中國專利編號CN201368926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光紋消除膜片,其擴散層的材質可為不透明塗料且適於將擴散片的印刷黑框影像均勻分散。台灣專利編號TWI285285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遮光帶沿擴散膜片四周而設,用以防止擴散膜片四周產生亮線。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I382234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光學膜片的凸耳部嵌於框架之側壁的缺口而被定位。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可避免膠框與導光板之間的間隙處產生漏光現象。
本新型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新型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背板、一導光板、至少一光源、一膠框、至少一光學膜片及一遮光層。導光板配置於背板上,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相對於出光面的底面 以及至少一連接入光面、出光面與底面的側面。光源配置於背板且鄰近入光面。膠框組裝於背板並圍繞導光板。導光板的側面與膠框之間具有一間隙。光學膜片配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光學膜片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出光面。光學膜片從導光板延伸至膠框而覆蓋至少部分間隙。遮光層配置於光學膜片的第一表面且覆蓋至少部分間隙。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光學膜片從導光板延伸至膠框,且遮光層配置於光學膜片並覆蓋導光板的側面與膠框之間的間隙。據此,即使導光板的側面具有光學微結構而使光線較為擴散,膠框與導光板之間的間隙處可藉由遮光層對光線的遮擋而避免產生漏光現象,以使背光模組減少發生側亮問題而具有良好的出光品質。
為讓本新型創作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顯示模組
100‧‧‧背光模組
110‧‧‧背板
120‧‧‧導光板
120a‧‧‧入光面
120b‧‧‧出光面
120c‧‧‧底面
120d‧‧‧側面
130‧‧‧光源
140‧‧‧膠框
140a‧‧‧凹槽
140b‧‧‧定位凸部
142‧‧‧承靠部
150‧‧‧光學膜片
150a‧‧‧第一表面
150b‧‧‧第二表面
150c‧‧‧側邊
152‧‧‧凸出部
152a‧‧‧固定孔
160‧‧‧遮光層
A‧‧‧有效顯示區域
D1、D2‧‧‧方向
G‧‧‧間隙
L‧‧‧光線
W1、W2‧‧‧寬度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局部剖視圖。
圖2是圖1的背光模組的部分構件立體圖。
圖3是圖2的背光模組的部分構件立體圖。
圖4是習知的背光模組的局部剖視圖。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局部剖視圖。圖2是圖1的背光模組的部分構件立體圖。圖3是圖2的背光模組的部分構件立體圖。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3未繪示出圖2中的光學膜片150,且圖2及圖3未繪示出圖1中的背板110及顯示模組50。請先參考圖1及圖2,圖1所示為沿圖2中I-I線的剖面結構,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包括一背板110、一導光板120、至少一光源130(圖2繪示為多個)、一膠框140、至少一光學膜片150(圖1繪示為多個)及一遮光層160。導光板120配置於背板110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120a、一出光面120b、一相對於出光面120b的底面120c以及至少一連接入光面120a、出光面120b與底面120c的側面120d。
光源130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且配置於背板110並鄰近導光板120的入光面120a。膠框140組裝於背板110並圍繞導光板120。導光板120的側面120d與膠框140之間具有一間隙G。光學膜片150配置於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0b上且具有一第一表面150a以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150a的第二表面150b,其中第一表面150a朝向導光板120的出光面120b。光學膜片150從導光板120延伸至膠框140而覆蓋至少部分間隙G。遮光層160配置於光學膜片150的第一表面150a且覆 蓋至少部分間隙G,且遮光層160在平行於入光面120a的方向D1上具有一寬度W1(繪示於圖2),W1例如是大於間隙G在D1方向上的寬度。
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20的入光面120a例如是具有光學微結構,以使背光模組100的出光較為均勻。在上述之光學膜片150及遮光層160的配置方式之下,即使導光板120的入光面120a具有光學微結構而使來自光源130的光線L在側面120d處較容易逸散至膠框140與導光板120之間的間隙G並如圖1所示被膠框140反射,逸散至間隙G處的光線L即可藉由遮光層160的遮擋或吸收作用而避免產生漏光現象,以使背光模組100不會發生亮線問題而具有良好的出光品質。在本實施例中,遮光層160例如為印刷層或由其它適當之深色吸光物質構成,本新型創作不對此加以限制。
請繼續參考圖1,顯示模組50結合於背光模組100而構成顯示裝置。顯示模組50例如為液晶顯示面板,其中顯示模組50具有有效顯示區域A,遮光層160位於顯示模組50的有效顯示區域A之外,可避免背光模組100所提供的光線因遮光層160的遮擋而無法完整地照射至有效顯示區域A。本新型創作將遮光層160設至於光學膜片150的第一表面150a以同時達到遮擋或吸收光線L並且可以間接增加有效顯示範圍A之功效。
接著請參考圖2及圖3,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光學膜片150的至少一側邊150c具有至少一凸出部152,凸出部152覆蓋部分間隙G,且至少部分遮光層160位於凸出部152並覆蓋部分間隙G。進一步而言,膠框140具有至少一凹槽140a及至少一承 靠部142(圖2及圖3繪示出多個),其中凹槽140a與承靠部142彼此相鄰接。凹槽140a用以容納光學膜片150的凸出部152,遮光層160不延伸至承靠部142,且承靠部142用以承靠顯示模組50(繪示於圖1)。在本實施例中,膠框140之凹槽140a的數量例如為2個以上(圖2及圖3僅示意性地在膠框140的局部區域繪示出一個凹槽140a),且這些凹槽140a彼此不相連,而構成了鄰接凹槽140a的承靠部142。
如上述般在膠框140的局部區域形成凹槽140a並保留膠框140其它區域的結構而構成承靠部142,使膠框140能夠藉由承靠部142而穩固地支撐顯示模組50。此外,凹槽140a具有一定位凸部140b,光學膜片150之凸出部152具有一固定孔152a,定位凸部140b用以穿設固定孔152a而令光學膜片150定位於膠框140。
若未如上述般配置遮光層160來覆蓋膠框140與導光板120之間的間隙G,光源130發出的光線一般來說會在鄰近導光板120之側面120d的區域造成較嚴重的漏光現象。相應地,本實施例的遮光層160如圖2所示在平行於入光面120a(標示於圖3)之方向D1上且於鄰近入光面120a的寬度W1大於遮光層160在平行於入光面120a之方向D1上且遠離入光面120a的寬度W2,以在鄰近入光面120a的位置有效防止漏光。在其它實施例中,遮光層160的寬度亦可被設計為沿著遠離入光面120a的方向D2漸減,或是沿著方向D2具有相同的寬度,本新型創作不對此加以限制。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光學膜片從導光板延伸至膠框,且遮光層配置於光學膜片並覆蓋導光板的側面與膠框之間 的間隙。據此,即使導光板的側面具有光學微結構而使光線較為擴散,膠框與導光板之間的間隙處可藉由遮光層對光線的遮擋而避免產生漏光現象,以使背光模組不會發生亮線問題而具有良好的出光品質。此外,藉由在膠框的局部區域形成凹槽並保留膠框其它區域的結構而構成承靠部,可使膠框藉由承靠部而穩固地支撐顯示模組。另外,可將遮光層設計為位於顯示模組的有效顯示區域之外,以避免背光模組所提供的光線因遮光層的遮擋而無法完整地照射至顯示模組的有效顯示區域。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新型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新型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之權利範圍。
50‧‧‧顯示模組
100‧‧‧背光模組
110‧‧‧背板
120‧‧‧導光板
120b‧‧‧出光面
120c‧‧‧底面
120d‧‧‧側面
140‧‧‧膠框
150‧‧‧光學膜片
150a‧‧‧第一表面
150b‧‧‧第二表面
160‧‧‧遮光層
A‧‧‧有效顯示區域
G‧‧‧間隙
L‧‧‧光線

Claims (13)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背板;一導光板,配置於該背板上,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相對於該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至少一連接該入光面、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側面;至少一光源,配置於該背板且鄰近該入光面;一膠框,組裝於該背板並圍繞該導光板,其中該導光板的該側面與該膠框之間具有一間隙;至少一光學膜片,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該光學膜片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朝向該出光面,該光學膜片從該導光板延伸至該膠框而覆蓋至少部分該間隙;以及一遮光層,配置於該光學膜片的該第一表面且覆蓋至少部分該間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一顯示模組結合於該背光模組而構成一顯示裝置,該顯示模組具有一有效顯示區域,該遮光層位於該有效顯示區域之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上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層為一印刷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層為一深色吸光物質。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層在平行於該入光面之方向上且於鄰近該入光面的一寬度大於該遮光層在平行於該入光面之方向上且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寬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的至少一側邊具有至少一凸出部,該凸出部覆蓋部分該間隙,且至少部分該遮光層位於該凸出部並覆蓋部分該間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膠框具有至少一凹槽,該凹槽用以容納該凸出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膠框還具有至少一承靠部,該承靠部用以承靠一顯示面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層不延伸至該承靠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凹槽與該承靠部彼此相鄰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凹槽具有一定位凸部,該凸出部具有一固定孔,該定位凸部用以穿設該固定孔而令該光學膜片定位於該膠框。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凹槽的數量為2個以上,且該些凹槽彼此不相連。
TW102223007U 2013-12-06 2013-12-06 背光模組 TWM477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3007U TWM477590U (zh) 2013-12-06 2013-12-06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3007U TWM477590U (zh) 2013-12-06 2013-12-06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7590U true TWM477590U (zh) 2014-05-01

Family

ID=51295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3007U TWM477590U (zh) 2013-12-06 2013-12-06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759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702B (zh) * 2014-05-23 2018-05-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組件及背光模組
US9989695B2 (en) 2014-05-23 2018-06-05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ack plate assembly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15826296A (zh) * 2022-12-20 2023-03-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702B (zh) * 2014-05-23 2018-05-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組件及背光模組
US9989695B2 (en) 2014-05-23 2018-06-05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ack plate assembly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15826296A (zh) * 2022-12-20 2023-03-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1100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JP4413186B2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173698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2583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407500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EP2241800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641375B2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US20100060818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77856B (zh) 顯示裝置
US11061277B2 (en)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5032677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216322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17096864A1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10673389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571678B (zh) 導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TWM477590U (zh) 背光模組
US2013008327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171253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ッセンブリの導光板
JP5985364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照明装置
KR101260015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814816B1 (ko) 조명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210270457U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6402941B2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22863A (ja) 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TWI437279B (zh)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