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7279B -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7279B
TWI437279B TW99129709A TW99129709A TWI437279B TW I437279 B TWI437279 B TW I437279B TW 99129709 A TW99129709 A TW 99129709A TW 99129709 A TW99129709 A TW 99129709A TW I437279 B TWI437279 B TW I4372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nted layer
guide plate
diffusion sheet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9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1588A (en
Inventor
Chiehjen Cheng
Chiahun Cheng
Hsinchang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99129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727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11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1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7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7279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顯示器的光學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中的光學膜片。
近來液晶顯示器逐漸普及,其中背光模組(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面板(LCD panel)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組之功能即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背光模組目前已逐漸由冷陰極射線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轉為採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利用發光二極體作為背光源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高色純度等優勢。
目前利用LED元件作為背光模組之應用中,主要分為在導光板正下方直入下發光型與導光板側邊入光型的向導光型背光源。其中在導光板正下方入光型的直下型即於顯示面板出光面之正下方設置背光源,則因LED元件本身為點光源,直下發光型的背光模組容易在顯示畫面上產生亮斑、色斑或亮暗區域不均等現象而且會增加模組總厚度。為解決上述問題,則發展出在側向導光型側邊入光的背光源,即將LED元件設置相對顯示區域的側邊上,利用導光板側邊的微結構將LED所發出的點光源轉換呈線光源進入導光板內部,導光板內部傳遞的線光源經由導光板底部的光學佈點將水平方向(平行玻璃)的線光源轉換成垂直方向的(垂直玻璃)面光源射出導光板上表面,然後經過下擴散片將面光源做均勻的擴散與霧化效果,之後經過菱鏡片將光線作特定角度的集光在可視角度內藉以提昇整體亮度,最後會經過上擴散片做最後的霧化與遮瑕處理,形成穩定的光源加以利用。
請參閱第1A圖與第1B圖,其繪示習知的顯示器100採用之背光模組120的剖面視圖。顯示器100之背光模組120包含有光源121、導光板122、數層光學膜片以及固定結構,其中這些光學膜片可包含下擴散片123、至少一稜鏡片(如此例中為下稜鏡片124a與上稜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等等。如圖中所示,導光板122的側面邊緣處設置有光源121以及與光源121搭配的電路板128。光源121與電路板128可構成所謂的光條(Light Bar),此光條可藉由固定膠帶129固定在反射罩127上面,反射罩127主要功用為固定導光板122與光條(光源121與電路板128)的相對位置。
因為重量的考量,通常反射罩127上方的長度約為2~3毫米(mm)、下方的長度約為20~30毫米(mm),並不會延長到整個導光板122的下方,反射罩127下方為固定膠帶161,反射罩127的另一主要功能為反射光源121至導光板122,並可避免鐵框因為落下測試時外翻變形。
導光板122為具有導光效果的透明板體,背表面可進一步設置有反射片125(此反射片125為配置在反射罩127之上),而上表面(出光面)則依序設置有下擴散片123、下稜鏡片124a、上稜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
第1B圖中繪示正常的光線傳導的路徑示意圖,如圖所示,光源121所發出之光線(例如第1B圖中的光路徑P5或光路徑P6)沿側邊方向進入導光板122,直接折射或經反射片125反射後進入光學膜片的範圍,再依次穿透過下擴散片123、下稜鏡片124a、上稜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進而在液晶顯示面板上顯示文字或圖案。
然而,因製造組裝過程中的零件公差或其他瑕疵因素,光源121之光線則會由導光板122周邊洩漏形成側向漏光,便可能形成有別於上述正常光傳導路徑(光路徑P5或光路徑P6)的其他光路徑,第1A圖中繪示其他的光線傳導的路徑示意圖。舉例來說,反射罩127與導光板122之間可能因反射罩127本身平整度不佳、外力造成反射罩127表面變形或是導光板122翹曲變形製程而留有一間隙(例如製程公差間隙),光源121(如LED元件)所發出的點光線直接可經過光路徑P1、光路徑P2或光路徑P3照射到光學膜片上而沒有經過導光板底部的光學佈點,少了點光源轉換成均勻面光源必須經過的傳導介面(導光板122側邊微結構與底部光學佈點),而並進入液晶顯示模組,最後投射到使用者的可視區域143b內,就會影響顯示效果。此外,使光線也可能經過光路徑P3,從導光板上表面射出來的面光源直接照射到光學膜片上射至稜鏡片的側表面。此時,更可能進一步因稜鏡片(如下稜鏡片124a與上稜鏡片124b)之側表面的捲翹缺陷使經過菱鏡片集光後的光線反射角度加大而投射至可視區域內,造成集中亮點。
如第1A圖所示,背光模組120中存在多種可能發生光線洩漏的潛在路徑(光路徑P1~P4),其中,光路徑P1係指光源121由反射罩127與導光板122之間的間隙所射出的光線,經反射罩127、導光板122與膠框126的反射後,照射到光學膜片上的路徑。光路徑P2係指光源121直接射入導光板122的光線,經導光板122與反射罩127之間的間隙中空氣的折射、下擴散片123、反射罩127或膠框126的反射後,照射到光學膜片上的路徑。光路徑P3係指光源121直接射入導光板122的光線,經導光板122與間隙中空氣的折射、下擴散片123的折射與反射、反射罩127或膠框126的反射後,照射到光學膜片上的路徑。光路徑P4係指光源121直接射入導光板122的光線,經導光板122的折射、反射片125的反射後,照射到光學膜片上的路徑。
上述情形可能造成光使用效率降低亮度不足,或是,由漏光路徑洩漏的光線導致集中形成亮點或亮斑,而影響到背光模組之整體光學性能,更進而影響液晶顯示面板之顯示效果。因此,針對顯示器需求設計一個能提供穩定且均勻光源的背光模組,實有必要。
為解決上述漏光或光使用效率不足等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其透過特殊的下擴散片設計,可避免光線洩漏至可視區域,並可將部份洩漏光線導引回到正常路徑中以提高光使用效率。
因此,本發明內容之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下擴散片,下擴散片具有透光區域與邊緣區域,下擴散片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下擴散片包含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
根據本發明內容之一實施例,白色印刷層塗佈於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一表面上,而黑色印刷層則塗佈於白色印刷層上。
根據本發明內容之另一實施例,白色印刷層塗佈於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二表面上,而黑色印刷層塗佈於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一表面,其中黑色印刷層之位置對應白色印刷層。
根據本發明內容之又一實施例,黑色印刷層塗佈於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二表面上,而白色印刷層塗佈於黑色印刷層上。
本發明內容之另一態樣是在提供用於顯示器中的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以及複數層光學膜片。光源設置鄰近導光板之入光面,光學膜片依序設置於導光板上。其中,光學膜片包含本發明前述態樣中的下擴散片以及稜鏡片與上擴散片。此下擴散片設置於導光板之出光面上,下擴散片之第二表面與出光面直接接觸,下擴散片上的邊緣區域鄰近於光源之方向。稜鏡片及上擴散片依序設置於下擴散片之透光區域中的第一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內容之另一實施例,背光模組更包含反射罩,反射罩用以固定導光板以及光源。背光模組可進一步包含膠框,膠框之本體部係緊靠反射罩設置。此外,膠框可另具有延伸部自本體部向該等光學膜片之方向延伸,下擴散片之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係位於延伸部與導光板之間。
此外,本發明內容之再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顯示器,其包含殼體、顯示面板模組以及如上述態樣中的背光模組,其中背光模組對應於顯示面板模組設置,且顯示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係容置於殼體內。
根據本發明內容之一實施例,該顯示面板模組具有一可視區域域對應於下擴散片之透光區域設置。此外,透光區域可設置於與可視區域域之垂直法線向外側夾15~25°角之一範圍內。
應用本揭示內容之優點在於藉由在下擴散片上設置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可避免漏光現象發生並提高光線使用效率。
為達到前述效果,本發明係藉由在下擴散片的邊緣區域上設置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等光學結構,用以反射及吸收洩漏的光線,其詳細設置實施方式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中一種顯示器300的局部剖面視圖。如圖所示,顯示器300包含背光模組320以及顯示面板模組340。背光模組320係設置於顯示面板模組340正下方。此外,顯示器300還可包含殼體,例如:第2圖中的前鐵框360,與固定用的固定膠帶361。
於此實施例中,顯示面板模組340可為一液晶面板模組,其包含下偏光片341、薄膜電晶體陣列基板342、彩色濾光片基板343以及上偏光片344,依序設置於背光模組320前。然而上述面板結構僅為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以此特定的面板結構為限。
於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320包含光源321、導光板322以及複數層光學膜片。上述複數層光學膜片係依序設置於導光板322的出光面322b上,其中複數層光學膜片至少包含一下擴散片323,下擴散片323之下表面與導光板322的出光面322b直接接觸。實際應用中,光學膜片可更包含至少一稜鏡片(於此例中為下稜鏡片324a與上稜鏡片324b)以及上擴散片324c。
其中,光源321係設置於導光板322之側面,於本實施例中即為導光板322的入光面322a。於此實施例中,光源321可包含發光二極體元件,但不以此為限,亦可包含有冷陰極螢光管、熱陰極螢光管、發光二極體、電激發光片或其他發光元件。導光板322可用射出成型的方法將透光材質,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過射出成型機,將高溫液態PMMA填充於一中空模具,經過冷卻後取出,便可製成具有高透光特性的導光板322,導光板322主要用以導引光線方向。
下擴散片323的主要功能係為提供顯示面板模組340一個均勻的面光源,其係在基材中加入有化學顆粒,作為散射粒子,當光線經過下擴散片323時因化學顆粒與基材兩者折射率相異,因此發生折射、反射或散射進而達到光學擴散的效果。稜鏡片(下稜鏡片324a與上稜鏡片324b)其係藉由光的折射與反射來達到凝聚光線、提高正面輝度,以增加光線自擴散板射出後的使用效益,使背光模組整體的輝度提高。上擴散片324c則主要為霧化與遮瑕(異物與刮傷)功用上述元件與其功能為習知技藝之人所熟知,在此不另贅述。
需特別說明的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下擴散片323上設置有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請參閱第3A圖,其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一種下擴散片323的剖面視圖。下擴散片323本身具有位於中央部位的透光區域3233以及周圍的邊緣區域3232。邊緣區域3232大致上環繞透光區域3233。於一實施例中,邊緣區域3232可為部份環繞透光區域3233,或於另一實施例中,邊緣區域3232亦可為封閉式或完全環繞透光區域3233,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下擴散片323之兩側分別為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於背光模組整合的實際應用中,下擴散片323的第二表面(下表面)直接接觸導光板322的出光面322b,而下擴散片323的第一表面(上表面)則緊貼其它光學模片,例如下稜鏡片324a。
於第3A圖的第一實施例中,白色印刷層3230係塗佈於邊緣區域3232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一表面3232a上,而黑色印刷層3231則設置白色印刷層3230上,其中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之面積可大致相等,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其他光學膜片(如上述背光模組中的下稜鏡片324a、上稜鏡片324b與上擴散片324c)係依序設置於透光區域3233的第一表面3233a上。
請同時參閱第2圖與第3A圖,基本上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主要設置在下擴散片323的邊緣區域3232之至少一部分表面上。與透光區域3233相較,邊緣區域3232本身較接近光源321,也就是說,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係主要設置於對應且鄰近光源321的位置上。
此外,如第2圖所示,顯示面板模組340包含下偏光片341、薄膜電晶體陣列基板342、彩色濾光片基板343以及上偏光片344。一般來說,透過彩色濾光片基板343的遮光結構343a可在薄膜電晶體陣列基板342上定義出一個使用者肉眼可看到顯示色彩的可視區域343b。在本實施例中,可視區域343b係為由遮光結構343a所圍繞定義而成的區域,遮光結構343a通常又可稱為黑色矩陣(Black Matrix,BM)。其中,上述下擴散片323的透光區域3233主要設置於顯示面板模組340其可視區域343b之垂直對應範圍。於實際應用中,下擴散片323的透光區域3233與可視區域343b有垂直對應關係,此外,透光區域3233本身面積可略大於可視區域343b,藉以確保可視區域343b的光線供給充足。例如,下擴散片323的透光區域3233除了涵蓋與可視區域343b與遮光結構343a交界處之垂直法線343c對應範圍外,亦同時涵蓋與垂直法線343c向外側夾15°~25°角之一範圍內(即第2圖中所示的角度θ,其中15°θ25°)。其中,外側係指靠近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的那一側,或者靠近膠框326、光源321以及電路板328的那一側。此外,設置透光區域3233之外(即邊緣區域3232中)的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則可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光線洩露至可視區域343b內。
此外,如第2圖所示,於此例中背光模組320更包含反射片325、膠框326、反射罩327、電路板328以及固定膠帶329。其中,反射片325設置於導光板322之背表面322c上,背表面322c與出光面322b相對,反射片325其係位於導光板322的背表面322c,將導光板內部的線光源會部分折射出來的光能量(部分光能量會全反射,在導光板內部傳導)再反射回導光板322中,增加光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反射罩327主要功能為固定導光板322、光條(Light Bar,即光源321與電路板328)這兩者之間的的相對位置。電路板328用以承載並驅動光源321發光,電路板328可以為印刷電路板或可撓性電路板,而反射罩327與導光板322之間存在一特定的間隙。此一存在於反射罩327與導光板322之間的間隙,其成因可能為製造過程中發生的生產誤差或一般製程實務面上允許的製程公差,於實際應用中,此間隙的存在大多非設計者或廠商所樂見,但實務上難以完全避免。一旦上述間隙存在,光源321產生的光線便可能經由間隙由光源321所在處逸漏至該等光學膜片的位置(可參考習知技術的第1A圖中的光路徑P1~P3)。
請參閱第4A圖與第4B圖,其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中顯示器300其光路徑的行進軌跡示意圖。第4B圖中繪示正常的光線傳導的路徑示意圖,如圖所示,光源321所發出之光線(例如第4B圖中的光路徑P5’或光路徑P6’)沿側邊方向進入導光板322,直接折射或經反射片325反射後進入光學膜片的範圍,再依次穿透光學膜片,進而在顯示面板模組340上顯示文字或圖案。
然而,背光模組320中存在多種可能發生光線洩漏的潛在路徑(可參考習知技術的第1A圖中的光路徑P1~P4),於此實施例中,下擴散片323上的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則可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光線洩露至可視區域343b內,以下透過第4A圖加以詳細說明(亦可同時對照習知技術的第1A圖以期更了解本發明的效果)。
如第4A圖所示,光路徑P1'的光線係由光源321的邊緣處發射,未進入導光板322便直接進入反射罩327與導光板322之間的間隙,隨後光路徑P1'的光線,經反射罩327與導光板322反射,照射到下擴散片323頂面上的黑色印刷層3231,光路徑P1'的光線便由黑色印刷層3231吸收,如此一來光線便不會洩漏至可視區域(如第2圖中的可視區域343b)內。
此外,光路徑P2'的光線係由光源321射入導光板322的光線,經導光板322與反射罩327之間的間隙中空氣的折射,並經反射罩327的反射後,照射到下擴散片323頂面上的黑色印刷層3231,光路徑P2'的光線便由黑色印刷層3231吸收。須特別說明的是,黑色印刷層3231未必能在一次光線照射中100%吸收光線能量,於此實施例中,可能有光路徑P2'的光線被部份反射,然而部份反射的光線隨後經反射罩327反射後,將再次回到黑色印刷層3231,而光路徑P2'的光線便再次被黑色印刷層3231吸收,也就是說,於部份實施例中,黑色印刷層3231可在兩次或多次反射中逐步吸收洩漏光線的能量(如第4A圖中光路徑P2'所示)。
或另一方面,光線亦可能直接由導光板322經光路徑P3'或光路徑P4'來到下擴散片323上。光路徑P3'係指光源321直接射入導光板322的光線,經導光板322與間隙中空氣的折射,並經下擴散片323的折射與反射後,照射到下擴散片323。此時,光路徑P3'中由下往上投射到下擴散片323的光線可被白色印刷層3230將光線反射回到導光板322,回到導光板322中的光線便可用以提升導光板322的整體輝度,使導光板322形成均勻的面光源。白色印刷層3230可避免不必要的光線洩漏,藉此提高光能的使用效率,避免因光線洩漏使整體亮度降低,並可防止非正常路徑的光線進入可視區域(如第2圖中的可視區域343b)內 此外,光路徑P4'的光線由光源321直接射入導光板322,經導光板322的折射、反射片325的反射後,照射到下擴散片323上。此時,光路徑P4'中由下往上投射到下擴散片323的光線可被白色印刷層3230將光線反射回到導光板322,藉此提高光能的使用效率,避免因光線洩漏使整體亮度降低,並可防止非正常路徑的光線進入可視區域(如第2圖中的可視區域343b)內。
於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320具有膠框326(如第2圖所示),膠框326之本體部326a係緊靠反射罩327設置,膠框326之延伸部326b自本體部326a向光學膜片(如下擴散片323、下稜鏡片324a、上稜鏡片324b與上擴散片324c)之方向延伸。膠框326(例如延伸部326b)可用以承載顯示面板模組340並提供緩衝效果。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膠框326之延伸部326b與導光板322之間存在另一間隙,該下擴散片323之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係位於膠框326的延伸部326b與導光板322之間的間隙中。其中,膠框326的延伸部326b係盡可能地緊貼白色印刷層3230及/或黑色印刷層3231設置,以避免光線由延伸部326b與白色印刷層3230及/或黑色印刷層3231之間的間隙漏出。
然而,本發明的下擴散片結構中,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的設置方式並不僅限於上述一種,請一併參閱第3B圖與第3C圖,第3B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一種下擴散片323'的剖面視圖,而第3C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中一種下擴散片323"的剖面視圖。
請參閱第3B圖,第二實施例中下擴散片323'其白色印刷層3230係塗佈於下擴散片323'之邊緣區域3232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二表面3232b上(即邊緣區域3232的下表面上),而其黑色印刷層3231則塗佈於邊緣區域3232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一表面3232a上(即邊緣區域3232的上表面上),其中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係設置於對應的位置上。
接著,請參閱第3C圖,第三實施例中下擴散片323"其黑色印刷層3231係塗佈於下擴散片323"之邊緣區域3232中至少一部份的第二表面3232b上(邊緣區域3232的下表面上),而其白色印刷層3230則塗佈於黑色印刷層3231上。
需特別說明的是,在上述三種不同設置方式的實施例中(下擴散片323,323',323"),下擴散片上的黑色印刷層3231基本上為塗佈於面對顯示面板模組340的方向,而白色印刷層3230則基本上塗佈於面對導光板322的方向,亦即黑色印刷層3231係位於白色印刷層3230的上方,藉此黑色印刷層3231可將經由間隙等洩漏(即由上方投射)的光線加以吸收(例如第4A圖中的光路徑P1'與P2'),而白色印刷層3230則可經由導光板322折射而來(即由下方投射)的光線加以反射回到導光板322中(例如第4A圖中的光路徑P3'與P4')。
此外,上述實施例中的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並不必然需覆蓋下擴散片323,323',323"其邊緣區域3232的全部範圍,實際應用中可視需求調整,使白色印刷層3230與黑色印刷層3231塗佈於邊緣區域的至少一部份(例如以帶狀塗佈或是依特定圖案塗佈),僅需能確保能吸收/反射上述需處理的光線即可。
此外,本發明中的下稜鏡片324a與上稜鏡片324b其藉由光的折射與反射來達到凝聚光線、提高正面輝度,以增加光線自下擴散片323射出後的使用效益,使背光模組320整體的輝度提高。上擴散片324c主要為霧化與遮瑕(異物與刮傷)功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採用上述的光學膜片組合,其設置與否及排列方式可隨應用需求而定,其為習知技藝之人所熟知,在此不另贅述。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的下擴散片結構並不限制其需應用於特定的背光模組或顯示器中,具有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等特徵的下擴散片亦可獨立生產或製造。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所提出的背光模組亦不限定於特定的顯示器,其亦可獨立生產或製造。
綜上所述,藉由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中的下擴散片之設計,白色印刷層與黑色印刷層可解決光線洩漏的問題,並可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顯示器
120...背光模組
121...光源
122...導光板
123...下擴散片
124a...下稜鏡片
124b...上稜鏡片
124c...上擴散片
125...反射片
126...膠框
127...反射罩
128...電路板
129...固定膠帶
161...固定膠帶
θ...角度
300...顯示器
320...背光模組
340...顯示面板模組
360...前鐵框
361...固定膠帶
321...光源
322...導光板
323...下擴散片
323'...下擴散片
323"...下擴散片
324a...下稜鏡片
324b...上稜鏡片
324c...上擴散片
325...反射片
326...膠框
327...反射罩
328...電路板
3230...白色印刷層
3231...黑色印刷層
3232...邊緣區域
3233...透光區域
3232a...第一表面
3233b...第一表面
3232b...第二表面
322a...入光面
322b...出光面
322c...背表面
326a...本體部
326b...延伸部
341...下偏光片
342...薄膜電晶體陣列基板
343...彩色濾光片基板
343a...遮光結構
343c...垂直法線
343b...可視區域
344...上偏光片
329...固定膠帶
P1...光路徑
P2...光路徑
P3...光路徑
P4...光路徑
P1'...光路徑
P2'...光路徑
P3'...光路徑
P4'...光路徑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A圖繪示習知的顯示器採用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第1B圖繪示習知的顯示器採用之背光模組的剖面視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中一種顯示器的局部剖面視圖;
第3A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一種下擴散片的剖面視圖;
第3B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另一種下擴散片的剖面視圖;
第3C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中又一種下擴散片的剖面視圖;
第4A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顯示器其光路徑的行進軌跡示意圖;以及
第4B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顯示器其光路徑的行進軌跡示意圖。
300...顯示器
320...背光模組
340...顯示面板模組
360...前鐵框
361...固定膠帶
321...光源
322...導光板
323...下擴散片
324a...下稜鏡片
324b...上稜鏡片
324c...上擴散片
325...反射片
326...膠框
327...反射罩
328...電路板
3230...白色印刷層
3231...黑色印刷層
326a...本體部
326b...延伸部
322a...入光面
322b...出光面
322c...背表面
341...下偏光片
342...薄膜電晶體陣列基板
343...彩色濾光片基板
343a...遮光結構
343c...垂直法線
343b...可視區域
344...上偏光片
329...固定膠帶
θ...角度

Claims (10)

  1. 一種下擴散片,具有一透光區域與一邊緣區域,並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一第二表面;一白色印刷層,塗佈於該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黑色印刷層,塗佈於該白色印刷層上。
  2. 一種下擴散片,具有一透光區域與一邊緣區域,並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一第二表面;一白色印刷層,塗佈於該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一黑色印刷層,塗佈於該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該第一表面,其中該黑色印刷層之位置對應該白色印刷層。
  3. 一種下擴散片,具有一透光區域與一邊緣區域,並包含:一第一表面以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一第二表面;一黑色印刷層,塗佈於該邊緣區域中至少一部份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一白色印刷層,塗佈於該黑色印刷層上。
  4. 一種背光模組,用於一顯示器中,該背光模組包含: 一導光板;一光源,設置鄰近該導光板之一入光面;以及複數層光學膜片,依序設置於該導光板上,其中該等光學膜片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到3項其中之一的下擴散片,設置於該導光板之一出光面上,該下擴散片之該第二表面與該出光面直接接觸,該下擴散片上的該邊緣區域鄰近於該光源之方向;以及一稜鏡片與一上擴散片,依序設置於該透光區域中的該第一表面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反射罩,該反射罩用以固定該導光板以及該光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膠框,該膠框具有一本體部緊靠該反射罩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膠框另具有一延伸部自該本體部向該等光學膜片之方向延伸,該下擴散片之該白色印刷層與該黑色印刷層係位於該延伸部與該導光板之間。
  8. 一種顯示器,包含:一殼體; 一顯示面板模組;以及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背光模組,對應於該顯示面板模組設置,且該顯示面板模組與該背光模組係容置於該殼體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顯示面板模組具有一可視區域與一遮光結構,該可視區域對應於該透光區域設置,該遮光結構圍繞該可視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域設置於與該可視區域與該遮光結構交界處之垂直法線向外側夾15~25°角之一範圍內。
TW99129709A 2010-09-02 2010-09-02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TWI437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29709A TWI437279B (zh) 2010-09-02 2010-09-02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29709A TWI437279B (zh) 2010-09-02 2010-09-02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1588A TW201211588A (en) 2012-03-16
TWI437279B true TWI437279B (zh) 2014-05-11

Family

ID=46764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9709A TWI437279B (zh) 2010-09-02 2010-09-02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72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14633A1 (zh) * 2018-05-10 2019-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片、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3059B (zh) * 2018-02-01 2023-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14633A1 (zh) * 2018-05-10 2019-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片、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061277B2 (en) 2018-05-10 2021-07-13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1588A (en) 201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9146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面状光源装置
US1030283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TWI422922B (zh) A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TWI468800B (zh) 面光源裝置
CN101975371B (zh) 下扩散片、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TWI547740B (zh) 具遮光模組之背光模組以及使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US946515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9098809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10164404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TWI477856B (zh) 顯示裝置
WO201106505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5511376A (ja) 照明装置
TWI392931B (zh) 發光裝置
TWI461797B (zh) 背光模組
TW201643485A (zh) 光源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KR102257200B1 (ko) 프리즘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6000125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90086759A (ko) 정면 휘도가 개선된 길이방향 웨이브 패턴의 프리즘 산을갖는 프리즘 시트, 이를 채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상기백라이트 유니트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I437279B (zh) 下擴散片、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JP20072566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7166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RU2504810C1 (ru)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20140067471A (ko) 확산용 도광필름, 백라이트부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US11215745B1 (en) Back 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1007321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