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4456U - 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4456U
TWM474456U TW102222325U TW102222325U TWM474456U TW M474456 U TWM474456 U TW M474456U TW 102222325 U TW102222325 U TW 102222325U TW 102222325 U TW102222325 U TW 102222325U TW M474456 U TWM474456 U TW M47445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racket
lateral opening
metal
closed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2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erry Kuo-Yung Kuo
Original Assignee
Jerry Kuo-Yung Ku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rry Kuo-Yung Kuo filed Critical Jerry Kuo-Yung Kuo
Priority to TW102222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4456U/zh
Publication of TWM474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4456U/zh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支架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置物架,特別是指一種能供置物及晾掛物品使用之置物架的支架。
一般裝設於浴室且供置物或晾掛如毛巾、衣服等物品的置物架,大多由一能設置於壁面的支架,及一固定設置於該支架的載物件所組成。
一種習知支架,如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編號第M281552所示,是利用一實心座體,並在該座體上鑽設出一可供該載物件插設的固定槽。然而,若該固定槽是利用如車削、銑削等機械加工的方式加工,除了因實心結構而產生浪費材料之缺點外,還需耗費大量的加工時間。若該座體與該固定槽是利用一體成型的開模鑄造方式,則為了美化其外觀,以及達到與該載物件在配合精度上的要求,仍需進行表面拋光或針對該固定槽進行二次加工,徒增加工成本及製造上的不便。
此外,操作者於放置或拿取物品時將間接施力於支架,長期下來將使該座體與該載物件的交接處產生嚴重磨耗而使結構鬆散。若其材質為金屬,更易因磨耗而造 成鏽蝕,嚴重者將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再如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編號第M437394所示,是利用一個一體成型的L形壁掛元件,雖然改善了製造上的便利性,但卻具有結構剛性較弱的缺點,若於負載較重之物件時易產生永久變形,且由於為一體成型的結構,故無法適用於不同類型的載物件,使用上較不具彈性。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兼具加工便利、節省材料及較佳結構剛性,且能彈性搭配不同載物件的支架。
於是本新型支架適用連接於一固定座且供一載物單元設置,並包含一金屬殼座,及一連接內襯件。
該金屬殼座套設於該固定座,並包括一圍繞一參考軸線且界定出一容室的殼體,及至少一形成於該殼體且與該第一參考軸線間隔設置,並與該容室相連通的側向開口。該殼體具有一沿該參考軸線設置的封閉端,及一與該封閉端相反設置的開口端。
該連接內襯件容置於該殼體之容室內且位於該封閉端,並包括一正對該金屬殼座之側向開口設置的限位部。其中,該載物單元穿設於該金屬殼座的側向開口且與該連接內襯件之限位部相連接。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藉由能分別快速製作的金屬殼座及該連接內襯件,能使該金屬殼座適用於不同規格的載物單元,且讓各元件降低於組裝時的精度要求,並能 達到方便組裝、具有較佳的結構剛性,且能彼此穩固配合的功效。
L‧‧‧參考軸線
1‧‧‧支架
2‧‧‧固定座
3‧‧‧載物單元
31‧‧‧載物件
311‧‧‧連接端
4‧‧‧金屬殼座
41‧‧‧殼體
411‧‧‧容室
412‧‧‧主壁部
413‧‧‧側壁部
414‧‧‧封閉端
415‧‧‧開口端
42‧‧‧螺鎖孔
43‧‧‧側向開口
5‧‧‧連接內襯件
51‧‧‧限位部
511‧‧‧固定槽
52‧‧‧凸緣部
1’‧‧‧支架
2’‧‧‧固定座
3’‧‧‧載物單元
31’‧‧‧載物件
4’‧‧‧金屬殼座
43’‧‧‧側向開口
5’‧‧‧連接內襯件
51’‧‧‧限位部
512’‧‧‧固定孔
1”‧‧‧支架
2”‧‧‧固定座
3”‧‧‧載物單元
31”‧‧‧載物件
4”‧‧‧金屬殼座
41”‧‧‧殼體
413”‧‧‧側壁部
43”‧‧‧側向開口
5”‧‧‧連接內襯件
51”‧‧‧限位部
512”‧‧‧固定孔
10‧‧‧支架
20‧‧‧固定座
30‧‧‧載物單元
310‧‧‧載物件
40‧‧‧金屬殼座
410‧‧‧殼體
423‧‧‧側壁部
50‧‧‧連接內襯件
510‧‧‧限位部
522‧‧‧固定孔
10’‧‧‧支架
20’‧‧‧固定座
30’‧‧‧載物單元
320’‧‧‧第一載物件
330’‧‧‧第二載物件
40’‧‧‧金屬殼座
410’‧‧‧殼體
422’‧‧‧主壁部
423’‧‧‧側壁部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新型支架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設置於一固定座及一載物單元之間的狀態;圖2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組合後的位置關係;圖3是一展開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殼體的一種展開狀態;圖4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適用於一長板狀載物件;圖5~圖6為立體組合圖,分別說明本新型之一第二較佳實施適用於不同載物件的組合狀態;圖7~圖8為立體組合圖,分別說明本新型之一第三較佳實施適用於不同載物件的組合狀態;圖9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本新型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組合狀態;及圖10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本新型之一第五較佳實施例的組合狀態。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 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如圖1及圖2所示,本新型支架1之第一較佳實施例適用連接於一固定座2且供一載物單元3設置。該固定座2能固定於一壁面(圖未示)。該載物單元3包括一具有一板狀連接端311的載物件31。該支架1包含一金屬殼座4,及一連接內襯件5。
該金屬殼座4套設於該固定座2,並包括一圍繞一參考軸線L且界定出一容室411的殼體41、一形成於該殼體41且與該容室411相連通的螺鎖孔42,及一形成於該殼體41且與該參考軸線L間隔設置,並與該容室411相連通的側向開口43。
該殼體41略呈錐狀,並具有一呈U形的主壁部412、二分別對稱設置於該主壁部412之兩相反側且與該主壁部412垂直銜接的側壁部413、一沿該參考軸線L設置的封閉端414,及一與該封閉端414相反設置的開口端415。該主壁部412與該等側壁部413圍繞界定出該殼體41的容室411。該殼體41由該開口端415往該封閉端414逐漸束縮。該螺鎖孔42位於該主壁部412且鄰近該開口端415,藉由該螺鎖孔42能將該金屬殼座4螺鎖於該固定座2。其中,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側向開口43的形狀為長矩形,且該側向開口43位於其中一側壁部413。
該殼體厚度介於0.5mm至1.5mm之間,且是利用焊接的方式,將分散的該主壁部412及該等側壁部413依序焊接成型。該殼體41也能如圖3所示,其中,該主壁 部412與該等側壁部413僅切割為一體,並以鈑金工法彎折後,再利用焊接工法固定交接處的方式所製成。
該連接內襯件5的材質為塑膠且一體成型而成,並包括一正對該金屬殼座4之側向開口43設置的限位部51,及複數自該限位部51向外凸設且彼此相間隔設置的凸緣部52。藉由該等凸緣部52,能避免該限位部51干涉該殼體41的焊道。另外,因為是利用塑膠材料一體成型而成的方式製造,其製造速度較快,能有效地提升產能。
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限位部51具有一與該金屬殼座4之側向開口43相鄰接,且形狀為長矩形的固定槽511。
當該連接內襯件5容置於該殼體41之容室411內且位於該封閉端414時,該連接內襯件5能藉由該凸緣部52與該殼體41緊配合固定,此時,該載物單元3的載物件31能穿過於該金屬殼座4的側向開口43且插設固定於該連接內襯件5之限位部51的固定槽511內。
該連接內襯件5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也能適用於如圖4所示之一長板狀載物件31,此時,該支架1裝設的數量為二,且分別位於該載物件31之兩相反側。
如圖5所示,本新型支架1’的第二較佳實施例類似於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其差異處在於:該金屬殼座4’之側向開口43’的形狀為圓形。該連接內襯件5’的限位部51’具有一正對該金屬殼座4’之側向開口43’設置的固定孔512’。
本第二較佳實施例適用於供一載物單元3’插設固定,該載物單元3’包括一圓柱形載物件31’。藉由將該載物件31’穿過該等側向開口43’,且插設在該等固定孔512’內,能達到限位固定的作用。
本第二較佳實施例也能適用於如圖6所示之一呈長桿狀載物件31’,此時,該支架1’裝設的數量為二,且分別位於該載物單元3’的載物件31’之兩相反側。
如圖7所示,本新型支架1”的第三較佳實施例類似於本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其差異處在於:該金屬殼座4”之側向開口43”的數量為二,且該等側向開口43”分別對稱設置於該殼體41”之該等側壁部413”。該連接內襯件5”的限位部51”之固定孔512”的數量為一,且貫穿設置於該限位部51”。
本第三較佳實施例適用於供一載物單元3”設置,該載物單元3”包括一呈C型且具有二圓柱形連接端(圖未示)的載物件31”。藉由將該載物件31”的該等連接端分別穿過該等側向開口43”,且插設在該等固定孔512”內,能達到限位固定的作用。
藉由貫穿設置的該固定孔512”,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也能適用於如圖8所示的載物單元3”。
如圖9所示,本新型支架10的第四較佳實施例類似於本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其差異處在於:該金屬殼座40之側向開口430的數量為二,且該等側向開口430沿該參考軸線L間隔設置於該殼體410之其中一側壁部423。 該限位部510之固定孔522的數量為二,且該等固定孔522分別對應該金屬殼座40之該等側向開口430。
本第四較佳實施例適用於供一載物單元30設置,該載物單元30包括二分別具有二長桿狀載物件310,此時,該支架10裝設的數量為二,且分別位於該等載物件310之兩相反側。
如圖10所示,本新型支架的第五較佳實施例類似於本新型之第四較佳實施例,其差異處在於:本第五較佳實施例適用於供一載物單元30’設置,該載物單元30’包括四分別呈長桿狀的第一載物件320’,及一呈U型的第二載物件330’,此時,該支架10’裝設的數量為二,且分別位於該等第一載物件320’的兩相反側。其中,該等第一載物件320’分別連接設置於該等支架10’之殼體410’的側壁部423’,該第二載物件330’連接設置於該等支架10’之殼體410’的主壁部422’。
因此,本新型支架的殼體因利用金屬薄板以焊接工法固定交接處的方式所製成。由於這樣的製程能一次性的於一塊金屬薄板上陣列切割成為複數待焊接的殼體,故確實能達成節省材料及加工便利的優點。且藉由焊接製成的錐狀殼體,也具有較佳的結構剛性,能確實達成較佳結構剛性的優點。
此外,藉由分開製作該金屬殼座及該連接內襯件,能使該金屬殼座適用於不同規格的載物單元,且讓各元件降低於組裝時的精度要求,並能達到方便組裝、具有 較佳的結構剛性,且能彼此穩固配合的功效。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L‧‧‧參考軸線
1‧‧‧支架
2‧‧‧固定座
3‧‧‧載物單元
31‧‧‧載物件
311‧‧‧連接端
4‧‧‧金屬殼座
41‧‧‧殼體
411‧‧‧容室
412‧‧‧主壁部
413‧‧‧側壁部
414‧‧‧封閉端
415‧‧‧開口端
42‧‧‧螺鎖孔
43‧‧‧側向開口
5‧‧‧連接內襯件
51‧‧‧限位部
511‧‧‧固定槽
52‧‧‧凸緣部

Claims (10)

  1. 一種支架,適用連接於一固定座且供一載物單元設置,該支架包含:一金屬殼座,套設於該固定座,並包括一圍繞一參考軸線且界定出一容室的殼體,及至少一形成於該殼體且與該第一參考軸線間隔設置,並與該容室相連通的側向開口,該殼體具有一沿該參考軸線設置的封閉端,及一與該封閉端相反設置的開口端;及一連接內襯件,容置於該殼體之容室內且位於該封閉端,並包括一正對該金屬殼座之側向開口設置的限位部;其中,該載物單元穿設於該金屬殼座的側向開口且與該連接內襯件之限位部相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支架,其中,該載物單元包括一具有一板狀連接端的載物件,該金屬殼座的側向開口形狀為矩形,該連接內襯件的限位部具有一供該載物單元的載物件插設的固定槽。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支架,其中,該載物單元包括一具有一棒狀連接端的載物件,該金屬殼座的側向開口形狀為圓形,該連接內襯件的限位部具有一供該載物單元的載物件插設的固定孔。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支架,其中,該載物單元包括複數分別各具有一棒狀連接端的載物件,該金屬殼座包括複數側向開口,且該等側向開口之形狀為圓形,該連接內襯 件的限位部具有複數固定孔,分別供該載物單元的該等載物件插設。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支架,其中,該連接內襯件的材質為塑膠。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項任一項所述的支架,其中,該殼體由該開口端往該封閉端逐漸束縮且略呈錐形,當該連接內襯件容置於該容室內且連接至該封閉端時,該殼體與該連接內襯件能緊配合而固定。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支架,其中,該殼體具有一呈U形的主壁部,及二分別對稱設置於該主壁部之兩相反側且該主壁部垂直銜接的側壁部,該主壁部及該等側壁部的交接處以焊接固定。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支架,其中,該連接內襯件還包括複數向外凸設且彼此相間隔設置的凸緣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支架,其中,該主壁部及該等側壁部的壁厚介於0.5mm至1.5mm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支架,其中,該金屬殼座還具有一形成於該殼體且連通該容室的螺鎖孔,該殼體與該固定座是以螺鎖方式結合。
TW102222325U 2013-11-28 2013-11-28 支架 TWM474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325U TWM474456U (zh) 2013-11-28 2013-11-28 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325U TWM474456U (zh) 2013-11-28 2013-11-28 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4456U true TWM474456U (zh) 2014-03-21

Family

ID=50823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2325U TWM474456U (zh) 2013-11-28 2013-11-28 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44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8349B (zh) * 2013-11-28 2016-11-21 Jerry Kuo-Yung Kuo St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8349B (zh) * 2013-11-28 2016-11-21 Jerry Kuo-Yung Kuo Sten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38649A (zh) 固定片
KR101905659B1 (ko) 욕실 코너 선반
TWM474456U (zh) 支架
TWI558349B (zh) Stent
TW202019261A (zh) 機殼元件與電器設備
JP2011211363A5 (zh)
KR20130007170U (ko) 프레임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수납장
JP3213300U (ja) 保持手段固定機構
JP6558905B2 (ja) 浴室用カウンター
US20150283619A1 (en) Clamp with integrated insert-receiving pocket
TWI402149B (zh) 掛板結構
TW201320857A (zh) 扣合式鎖固裝置及應用該扣合式鎖固裝置之電子裝置
JP5953015B2 (ja) 収納部材の取付構造
JP3232181U (ja) マルチホルダー
JP6889091B2 (ja) 杆材の連結構造、および天板昇降式什器
US11051662B1 (en) Towel holder
JP5495214B2 (ja) パイプ保持具
JP4410144B2 (ja) 配線・配管用ボックス及び配線・配管用ボックス装置
CN103337655B (zh) 一种用于电池件的联排治具
CN211661871U (zh) 用于门扣组件的装配工装
US8313273B2 (en) Hook assembly
KR200425870Y1 (ko) 벽걸이용 선반
CN110644716A (zh) 墙面铝板简易安装挂件
TWI524008B (zh) Wall / top fan mounting
KR20160131502A (ko) 테이블 연결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