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2210U -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72210U TWM472210U TW102216634U TW102216634U TWM472210U TW M472210 U TWM472210 U TW M472210U TW 102216634 U TW102216634 U TW 102216634U TW 102216634 U TW102216634 U TW 102216634U TW M472210 U TWM472210 U TW M47221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microstructure region
- region
- haz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改善光源之入光側入光強度不均現象的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主要是用於液晶顯示面板,提供充足與均勻的光源,讓液晶顯示面板能顯示影像。依據背光模組之光源的位置,主要可以區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與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由於筆記型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為了輕巧與薄型化之目的,大都採用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以縮小背光模組的厚度。
第1A圖係顯示傳統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A圖所示,此背光模組10至少包含光源102、導光板104、基材106(Substrate)與擴散膜108。光源102為單一側光源,設置於導光板104的一側。基材106是由複數個光學元件110所組成,此光學元件110為一微稜鏡(micro-prism)。因為光從導光板出光面射出其光的射出方向並非一致,必須利用微稜鏡來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與反射來凝聚光線提高輝度,以增加光線自導光板射出後的使用效益,提高背光模組的輝度。而基材106的另一面上方塗佈一層擴散膜108,擴散膜108是由若干擴散粒
子(beads)所組成,且擴散粒子是均勻塗佈於基材106的另一面,如第1B圖所示。當光從基材106穿透至擴散膜108時,光進入擴散粒子後呈多向分散,達到光均勻化的處理。
然而,光源102在導光板104的一側傳遞光時,光的強度會隨著遠離光源102而漸漸減弱。光的強度在導光板104靠近光源102的一側最強,因此會在靠近光源102的一側產生亮點(Hot Spot)現象,造成液晶顯示螢幕的顯示效果不佳。
因此存在一種需求,設計一種擴散模,且在背光模組結構沒有太大改變的情況之下,可以改善亮點,達到良好的顯示效果。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改善亮點現象導致液晶顯示螢幕的顯示效果不佳的問題。
根據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使用擴散膜的背光模組,其包含至少一光源;一導光板,該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一側;一基材,該基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上方,且該基材的一第一面上形成複數個微稜鏡(Micro Prism);以及一擴散膜,塗佈於該基材的一第二面,且該擴散膜包含一第一微型結構區與一第二微型結構區,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緊鄰該至少一光源,且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高於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
本創作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擴散膜,藉由調整擴散膜的微型結構霧度,改善液晶顯示螢幕的亮點現象。
根據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擴散膜,其包含一第一微
型結構區,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緊鄰一光源;以及一第二微型結構區,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緊鄰該第一微型結構區,且遠離該光源;其中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高於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且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85%與50%之間,而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40%與15%之間。
10‧‧‧背光模組
102‧‧‧光源
104‧‧‧導光板
106‧‧‧基材
108‧‧‧擴散膜
110‧‧‧光學元件
20‧‧‧背光模組
202‧‧‧光源
204‧‧‧導光板
206‧‧‧基材
2062‧‧‧第一面
2064‧‧‧第二面
208‧‧‧擴散膜
210‧‧‧光學元件
2082‧‧‧第一微型結構區
2084‧‧‧第二微型結構區
30‧‧‧背光模組
302‧‧‧光源
304‧‧‧導光板
306‧‧‧基材
3062‧‧‧第一面
3064‧‧‧第二面
308‧‧‧擴散膜
3082‧‧‧第一微型結構區
3084‧‧‧第二微型結構區
3086‧‧‧第三微型結構區
310‧‧‧光學元件
第1A圖係顯示傳統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第1B圖係顯示傳統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第2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第2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示意圖;第3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以及第3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創作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圖示中,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下所提及之附加圖式的面方向定義為垂直於該平面的法向量。在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創作,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第2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如第2A圖所示,此背光模組20為單一側光式背光模組,且至少包含光源202、導光板204、基材(Substrate)206與擴散膜208。光源202設置於導光板204的一側,可以將光傳遞至導光板204。基材206的第一面2062是由複數個光學元件210所組成,此光學元件210為微稜鏡(Micro Prism),
且較佳為逆微稜鏡(Turning Micro Prism)。因為光射出後其光的方向不一致,必須利用微稜鏡來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與反射來達到凝聚光線提高輝度的目的,以增加光線自導光板204射出後的使用效益,提高背光模組20的輝度。而基材206的第二面2064上方塗佈擴散膜208,擴散膜208具有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與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與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皆是由凹凸表面所組成。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位於鄰近光源202的區域,而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設置於鄰近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的區域,但遠離光源202。當光從基材206穿透至擴散膜208時,光進入擴散粒子後呈多向分散,達到光均勻化的處理。在塗佈擴散膜208於基材206的第二面時,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的霧度高於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的霧度,如第2B圖所示。藉由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的霧度高於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的霧度,改善了因為靠近光源202所產生的亮點(Hot Spot)現象。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的霧度較佳在50%與85%之間,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的霧度較佳在30%與20%之間。另外,在不同實施例中,本創作的背光模組20更可以包含第三微型結構區,第三微型結構區設置於鄰近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的區域,且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是位於第一微型結構區2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之間。第三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小於第二微型結構區2084的霧度,擴散膜208的霧度隨著遠離光源202的位置而漸漸下降,以一種漸進式霧度的方式改善背光模組20的亮點現象。
第3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如第3A圖所示,此背光模組30為兩側入光之側光式背光模組,且至少包含二光源302、導光板304、基材306與擴散膜308。兩個光源302分別設置於導光板304的兩側,可分別將光傳遞至導光板304。基材306的第
一面3062是由數個光學元件310所組成,此光學元件310為微稜鏡(Micro Prism),且較佳為逆微稜鏡(Turning Micro Prism)。基材306的第二面3064上方塗佈擴散膜308。在此實施例中,擴散膜308具有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同樣也是由凹凸表面所組成。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分別位於擴散膜308的兩側,分別鄰近於兩側的光源202,而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設置於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之間的區域。在塗佈擴散膜308於基材306的第二面時,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的霧度高於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的霧度,如第3B圖所示。因為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的霧度高於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的霧度,改善了因為靠近光源302所產生的亮點(Hot Spot)現象。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的霧度較佳在85%與50%之間,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的霧度較佳在40%與15%之間。另外,在不同實施例中,本創作的背光模組30更可以包含第四微型結構區與第五微型結構區,第四微型結構區設置於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之間,第五微型結構區設置於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之間的區域。第四微型結構區與第五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小於第一微型結構區3082與第三微型結構區3086的霧度,但第四微型結構區與第五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大於第二微型結構區3084。擴散膜308的霧度同樣隨著遠離光源302的位置而漸漸下降,以一種漸進式霧度的方式改善背光模組30的亮點現象。
雖然本創作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
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背光模組
202‧‧‧光源
204‧‧‧導光板
206‧‧‧基材
2062‧‧‧第一面
2064‧‧‧第二面
208‧‧‧擴散膜
2082‧‧‧第一微型結構區
2084‧‧‧第二微型結構區
Claims (7)
- 一種使用擴散膜的背光模組,其包含:至少一光源;一導光板,該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一側;一基材,該基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上方,且該基材的一第一面上形成複數個微稜鏡(Micro Prism);以及一擴散膜,塗佈於該基材的一第二面,且該擴散膜包含一第一微型結構區與一第二微型結構區,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緊鄰該至少一光源,且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高於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微稜鏡為逆微稜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為側光型背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85%與50%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40%與15%之間。
- 一種擴散膜,其包含:一第一微型結構區,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緊鄰一光源;以及一第二微型結構區,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緊鄰該第一微型結構區,且遠離該光源;其中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高於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且該第一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85%與50%之間,而該第二微型結構區的霧度在40%與15%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擴散膜,其中該光源為一背光模組的光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6634U TWM472210U (zh) | 2013-09-04 | 2013-09-04 |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6634U TWM472210U (zh) | 2013-09-04 | 2013-09-04 |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72210U true TWM472210U (zh) | 2014-02-11 |
Family
ID=50551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6634U TWM472210U (zh) | 2013-09-04 | 2013-09-04 |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7221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09645B2 (en) | 2019-05-29 | 2021-05-18 | Nano Precision Taiwan Limited | Backlight module |
US11415833B1 (en) | 2021-03-09 | 2022-08-16 | Innolux Corporatio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2013
- 2013-09-04 TW TW102216634U patent/TWM47221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09645B2 (en) | 2019-05-29 | 2021-05-18 | Nano Precision Taiwan Limited | Backlight module |
US11415833B1 (en) | 2021-03-09 | 2022-08-16 | Innolux Corporatio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87629B2 (ja) |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0681220B1 (ko) | 면상 광원장치 및 표시장치 | |
US20070285588A1 (en) | Light diffuser plate | |
US20150268404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TWI646511B (zh) | 拼接顯示裝置 | |
JP6290683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 |
US9465251B2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TWI460503B (zh) | 背光單元 | |
WO2008035624A1 (fr) | Appareil de rÉtroÉclairage | |
WO2017054382A1 (zh) | 光学元件、导光板、棱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I459088B (zh) | 具導光板稜柱結構的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2090457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7334920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TWM604898U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TWI657277B (zh) | 顯示裝置 | |
US1037928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pattern adhesive layer including honeycomb shaped unit patterns having separation walls | |
JP2007109625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WO2016106854A1 (zh) |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
TWI393927B (zh) | 用於液晶顯示器之包含非對稱的前稜鏡的導光面板 | |
KR101415683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7518670B2 (en) | Heat conduction memb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 |
TWI476457B (zh) | 光學構件及具有該光學構件之顯示器裝置 | |
TWM472210U (zh) | 擴散膜及使用擴散膜之背光模組 | |
JP3790246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2030412B1 (ko) | 라운드 다각패턴을 가진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K4K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