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3429U -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 Google Patents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3429U
TWM463429U TW102206232U TW102206232U TWM463429U TW M463429 U TWM463429 U TW M463429U TW 102206232 U TW102206232 U TW 102206232U TW 102206232 U TW102206232 U TW 102206232U TW M463429 U TWM463429 U TW M4634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radiation
substrate
sub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6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an-Yuan Wu
Original Assignee
Lynwav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ynwav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Lynwav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TW102206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3429U/zh
Publication of TWM463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3429U/zh

Link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Description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本新型係有關於一種天線模組,特別是一種應用於無線收發裝置之天線模組。
這些年來,由於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普及化,以及網際網路(internet)的迅速發展,全球不同區域的資訊得以相互交流連結,因而促使通訊方式由早期的有線網路改變為無線與有線並存之網路。
為了因應無線網路的使用,電腦裝置必須與一無線收發裝置(wireless transceiver)電性連結,以使電腦裝置順利的收發無線網路訊號。目前常見的無線收發裝置多為符合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標準規格的型態,以便於與電腦裝置的通用序列匯流排埠(USB Port)進行通訊。
一般而言,無線收發裝置的內部必須配置有至少一天線模組,方可接收及發送無線網路訊號。目前習知的天線模組的種類多為單極天線或是雙件式的偶極天線,少有多頻帶的操作模式。然而,單極天線容易受到接地面的影響,如輻射場型改變、雜訊或突波等之干擾,而無法有效地控制天線模組的輻射場型,甚至會產生訊號收發之穩定度較差的問 題。另一方面,雙件式的偶極天線在製作上的成本花費過高且亦有所占的體積空間過大的問題。
本新型提供一種應用於無線收發裝置之天線模組,係透過一體成型之單件式的偶極天線以達天線模組之輻射場型的控制與雙操作頻帶的特性。
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天線模組,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連接部、一第二連接部、一第一輻射部、及一第二輻射部。基板具有一第一部與一第二部,且基板、第一部、及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且第一部與第二部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第一連接部耦接於基板的第一部,第二連接部耦接於基板的第二部。第一輻射部耦接於第一連接部,第二輻射部耦接於第二連接部。其中第一輻射部係由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係由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
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的一種無線收發裝置,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連接部、一第二連接部、一第三連接部、一第四連接部、一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部、一第三輻射部、一第四輻射部、及一電路板。基板具有一第一部、一第二部、一第三部、及一第四部,且基板、第一部、及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而基板、第三部、及第四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二槽孔。其中第一部、第二部、及第一槽孔位於基板的一第一側,而第三部、第四部、及第二槽孔位於基板的一第二側,且第一側與第二側彼此相對。第一連接部耦接於基板的第一部,第二連接部耦接於基板的第二部,第三連接部耦接於基板的第三部,第四連接部耦接於基 板的第四部。第一輻射部耦接於第一連接部,第二輻射部耦接於第二連接部,第三輻射部耦接於第三連接部,第四輻射部耦接於第四連接部。電路板則具有耦接於基板之一第一端與耦接於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二端。其中第一輻射部係由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係由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第三輻射部係由第三連接部延伸形成,第四輻射部係由第四連接部延伸形成。
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一種無線收發裝置包括一第一基板、複數個天線模組、及一電路板。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複數個天線模組圍繞於第一基板,且每一天線模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連接部、一第二連接部、一第一輻射部、及一第二輻射部。基板具有一第一部與一第二部,此基板、第一部、及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且第一部與第二部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第一連接部耦接於第一部,第二連接部耦接於第二部,第一輻射部耦接於第一連接部,而第二輻射部耦接於第二連接部。電路板耦接於第一基板之下表面。其中,第一輻射部係由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而第二輻射部係由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
本新型所提供的天線模組,係以單一件金屬板件直接彎折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此天線模組形成單件式的偶極天線,藉以大幅減少天線模組與無線收發裝置的體積,同時降低製造困難度及製造成本,進而達成輻射場型之控制與雙操作頻帶之功效。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00、200、410、500、610‧‧‧天線模組
110、210、510‧‧‧基板
111、211、511‧‧‧第一部
112、212、512‧‧‧第二部
113、213、513‧‧‧第一槽孔
117、217‧‧‧第一卡合部
118、218‧‧‧第二卡合部
120、220、520‧‧‧第一連接部
130、230、530‧‧‧第二連接部
140、260、540‧‧‧第一輻射部
150、270、550‧‧‧第二輻射部
20、400、600‧‧‧無線收發裝置
214‧‧‧第三部
215‧‧‧第四部
216‧‧‧第二槽孔
240‧‧‧第三連接部
250‧‧‧第四連接部
280‧‧‧第三輻射部
290‧‧‧第四輻射部
141、151、261、271、281、291‧‧‧第一子輻射部
142、152、262、272、282、292‧‧‧第二子輻射部
300、430、630‧‧‧電路板
301‧‧‧電路板第一端
302‧‧‧電路板第二端
303‧‧‧第三卡合部
304‧‧‧第四卡合部
420、620‧‧‧第一基板
第1圖為本新型之天線模組之結構示意圖。
第2A圖為本新型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示意圖。
第2B圖為第2A圖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組合示意圖。
第3圖為本新型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為本新型之天線模組之結構示意圖。
第5圖為本新型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示意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新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請參照『第1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一種天線模組100之結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此天線模組100係由導電材料以一體成型之製作方式所形成,在部份實施例中,此導電材料可為金屬。此天線模組100包括有一基板110、一第一連接部120、一第二連接部130、一第一輻射部140、及一第二輻射部150。
基板110具有一第一部111與一第二部112,且基板110、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113,且第一部111與第二部112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其中基板110、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圍繞出的周長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以作為阻抗匹配使用。 在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部111可選擇性作為訊號饋入部或是接地部,而第二部112可選擇性作為接地部或是訊號饋入部,即有一組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的訊號饋入部與接地部。此外,第一連接部120耦接於基板110的第一部111,第二連接部130耦接於基板110的第二部112,而第一輻射部140耦接於第一連接部120,第二輻射部150耦接於第二連接部130。其中第一輻射部140係由第一連接部120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150係由第二連接部130延伸形成。如圖所示,第一輻射部14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14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142,第一子輻射部141係為一延伸自第一連接部12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142係為一片狀體。第二輻射部15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15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152,第一子輻射部151係為一延伸自第二連接部13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152係為一片狀體。此外,第一輻射部140與第二輻射部150的長度及形狀依據阻抗匹配而決定,且第一連接部120與第二連接部130的形狀不受限。
此基板110、第一連接部120、第二連接部130、第一輻射部140、及第二輻射部150係形成一單件式或者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子輻射部141、151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一頻帶之訊號,而第二子輻射部142、152則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二頻帶之訊號,且第二頻帶的頻率高於第一頻帶的頻率,換言之,此天線模組100可以操作於雙頻帶。此外,此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可避免如單極天線之輻射場型受接地面的幾合形狀影響,或是受接地面的雜訊與突波之干擾,進而能控制輻射場型的方向與增加訊號收發的穩定度,使輻射場型集中於第一輻射部140與第二輻射部150之間。此外,此基板110更包括一第一卡合部117與一第二 卡合部118,第一卡合部117與第二卡合部118彼此相對且分別位於基板110之兩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17與第二卡合部118可用以接合並電性連接於任意欲使用之板件。
此天線模組100除了具有一單件式的偶極天線之結構外,亦可具有二單件式的偶極天線。舉例而言,可如第一輻射部140與第二輻射部150兩者與基板110耦接的方式,可於基板110的另一側擴充形成如同前述的第一部111、第二部112、第一槽孔113、第一連接部120、第二連接部130、第一輻射部140、及第二輻射部150,亦即使基板110具有兩側彼此對稱的結構。換言之,可使此天線模組100具有相對之二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可增強發送或是接收之訊號強度。
請接著參照『第2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一種無線收發裝置20之示意圖,『第2A圖』係為『第1圖』之天線模組100之延伸應用。如『第2A圖』所示,此無線收發裝置20包括有一基板210、一第一連接部220、一第二連接部230、一第三連接部240、一第四連接部250、一第一輻射部260、一第二輻射部270、一第三輻射部280、一第四輻射部290、及一電路板300。
此基板210具有一第一部211、一第二部212、一第三部214、及一第四部215,且基板210、第一部211、及第二部212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213,而基板210、第三部214、及第四部215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二槽孔216。其中第一部211、第二部212、及第一槽孔213位於基板210的一第一側,而第三部214、第四部215、及第二槽孔216位於基板210的一第二側,且第一側與第二側彼此相對。
此外,基板210、第一部211、及第二部212圍繞出的周長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同樣的,基板210、第三部214、及第四部215圍繞出的周長亦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皆作為阻抗匹配使用。另一方面,第一連接部220耦接於第一部211與第一輻射部260之間,第二連接部230耦接於第二部211與第二輻射部270之間,第三連接部240耦接於第三部214與第三輻射部280之間,第四連接部250耦接於第四部215與第四輻射部290之間。其中第一輻射部260係由第一連接部220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270係由第二連接部230延伸形成,第三輻射部280係由第三連接部240延伸形成,第四輻射部290係由第四連接部250延伸形成。
如『第2A圖』所示,第一輻射部26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26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262,第一子輻射部261係為一延伸自第一連接部22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262係為一片狀體。第二輻射部27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27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272,第一子輻射部271係為一延伸自第二連接部23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272係為一片狀體。第三輻射部28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28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282,第一子輻射部281係為一延伸自第三連接部24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282係為一片狀體。第四輻射部29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29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292,第一子輻射部291係為一延伸自第四連接部25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292係為一片狀體。此外,第一輻射部260、第二輻射部270、第三輻射部280、及第四輻射部290的長度與形狀依據阻抗匹配而決定,且第一連接部220、第二連接部230、第三連接部240、及第四連接部250的形狀不受限。
電路板300則具有耦接於基板210之一第一端301與耦接於 一電子裝置(未繪示於圖中)之一第二端302。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10更包括一第一卡合部217與一第二卡合部218,且第一卡合部217與第二卡合部218彼此相對並分別位於基板210之兩側。而電路板300之第一端301更包括一第三卡合部303與一第四卡合部304,第三卡合部303用以接合第一卡合部217,第四卡合部304用以接合第二卡合部218。在部份實施例中,第三卡合部303與第一卡合部217以及第四卡合部304與第二卡合部218之間可填入膠體或是以銲錫(solder)方式而相互耦接並固定以達電性連接。電路板300上電性設置有至少一電路模組,例如相互電性連接的微處理晶片與導電跡線(未繪示於圖中),以處理無線訊號的發送與接收,且電路板300之第二端302的位置亦電性設置有複數個電性接腳(未繪示於圖中)。另一方面,在部份實施例中,與此電路板300之第二端302耦接的電子裝置可為可攜式電腦,但不以此為限,只要是外型與尺寸皆符合通用序列匯流排(USB)的標準規格之任何電子裝置皆適用。
如『第2A圖』所示,此基板210、第一連接部220、第二連接部230、第三連接部240、第四連接部250、第一輻射部260、第二輻射部270、第三輻射部280、及第四輻射部290係形成一天線模組200,且此天線模組200分別於基板210的兩側各自形成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其中天線模組200係由導電材料以一體成型之製作方式所形成,在部份實施例中,此導電材料可為金屬。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子輻射部261、271、281、291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一頻帶之訊號,而第二子輻射部262、272、282、292則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二頻帶之訊號,且第二頻帶的頻率高於第一頻帶的頻 率,換言之,此天線模組200可操作於雙頻帶。此外,由於此天線模組200在基板210的兩側分別具有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可避免如單極天線之輻射場型受接地面的幾合形狀影響,或是受接地面的雜訊與突波之干擾,而能控制輻射場型的方向與增加訊號收發的穩定度,使輻射場型分別集中於基板210的兩側。在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部211與第三部214可選擇性作為訊號饋入部或是接地部,而第二部212與第四部215可選擇性作為接地部或是訊號饋入部,亦即分別各有一組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的訊號饋入部與接地部。此外,由於此天線模組200在基板210的兩側分別具有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可增強發送或是接收之訊號強度。
請接著參照『第2B圖』係為『第2A圖』之一種無線收發裝置之組合示意圖,此無線收發裝置20之組合的應用範圍可以是但不限於3G行動無線網卡、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AN)、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等各類型的無線網路收發裝置。此外,可藉由一殼體(未繪示於圖中)以完全覆蓋住天線模組200與電路板300的部份區域,以避免無線收發裝置20內部之電路因外界的水分或粉塵而造成電路無法順利執行其預設功能的問題。在部份實施例中,殼體的材質可為塑膠但不以此為限,可依據實際製造需求而對應選用各種類型的材質。
請參照『第3圖』,其為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示意圖。此無線收發裝置400包括一第一基板420、複數個天線模組410、及一電路板430。
第一基板420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複數個天線模組 410圍繞於第一基板420。其中,每一天線模組410的實施方式例如可參考『第1圖』所示的結構。亦即,每一天線模組410包括一基板110、一第一連接部120、一第二連接部130、一第一輻射部140、及一第二輻射部150。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天線模組410的數目例如可為12個,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基板110具有一第一部111與一第二部112,且基板110、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113,且第一部111與第二部112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其中,基板110、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圍繞出的周長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以作為阻抗匹配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111可選擇性作為訊號饋入部或是接地部,而第二部112可選擇性作為接地部或是訊號饋入部,即有一組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的訊號饋入部與接地部。此外,第一連接部120耦接於基板110的第一部111,第二連接部130耦接於基板110的第二部112,而第一輻射部140耦接於第一連接部120,第二輻射部150耦接於第二連接部130。其中,第一輻射部140係由第一連接部120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150係由第二連接部130延伸形成。
另外,第一輻射部14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14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142,第一子輻射部141係為一延伸自第一連接部12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142係為一片狀體。第二輻射部150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151與一第二子輻射部152,第一子輻射部151係為一延伸自第二連接部130之蜿蜒結構,第二子輻射部152係為一片狀體。其中,第一輻射部140與第二輻射部150的長度及形狀可依據阻抗匹配而決定,且第一連接部120與第二 連接部130的形狀不受限。
在本實施例中,此基板110、第一連接部120、第二連接部130、第一輻射部140、及第二輻射部150係形成一單件式或者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亦即,前述之複數個天線模組410分別為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並且,這些天線模組410圍繞於第一基板420,以形成單件式的結構設計。
舉例來說,第一子輻射部141、151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一頻帶之訊號,而第二子輻射部142、152則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二頻帶之訊號,且第二頻帶的頻率高於第一頻帶的頻率。換言之,這些天線模組410可以操作於雙頻帶。此外,此單件式的多個偶極天線可避免如單極天線之輻射場型受接地面的幾合形狀影響,或是受接地面的雜訊與突波之干擾,進而能控制輻射場型的方向與增加訊號收發的穩定度,並可兼顧多個偶極天線彼此之間的隔離度,使得位於多個偶極天線中的輻射場型不會彼此互相干擾。
電路板430耦接於第一基板420之下表面,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430例如可以平行於第一基板420的方向配置。但本實施例不限於此,電路板430亦可以垂直於第一基板420的方向配置。其中,電路板430上電性設置有至少一電路模組,例如相互電性連接的微處理晶片與導電跡線,以處理無線訊號的發送與接收。另外,本實施例之無線收發裝置400可應用於例如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或是無線路由器/分享器(Internet Protocol Router/Sharer)等具有多重輸入與多重輸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之無線通訊產品。
請參照『第4圖』,其為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天線模 組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天線模組500可由導電材料以一體成型之製作方式所形成。在本實施例中,此導電材料例如可為金屬,但本實施例不限於此,導電材料亦可使用其他類似金屬的材料來實施。進一步來說,天線模組500包括一基板510、一第一連接部520、一第二連接部530、一第一輻射部540、及一第二輻射部550。
基板510具有一第一部511與一第二部512,且基板510、第一部511、及第二部512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513,且第一部511與第二部512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其中,基板510、第一部511、及第二部512圍繞出的周長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以作為阻抗匹配使用。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511可選擇性作為訊號饋入部或是接地部,而第二部512可選擇性作為接地部或是訊號饋入部,即有一組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的訊號饋入部與接地部。
第一連接部520耦接於基板510的第一部511,第二連接部530耦接於基板510的第二部512。第一輻射部540耦接於第一連接部520,第二輻射部550耦接於第二連接部530。其中,第一輻射部540係由第一連接部520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550係由第二連接部530延伸形成。並且,第一輻射部540與第二輻射部550分別為一垂直結構。另外,第一輻射部540與第二輻射部550的長度及形狀依據阻抗匹配而決定,且第一連接部520與第二連接部530的形狀不受限。
在本實施例中,基板510、第一連接部520、第二連接部530、第一輻射部540、及第二輻射部550例如可形成一單件式或者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舉例來說,第一輻射部540以及第二輻射部550用以發送或是接收 一第一頻帶之訊號,或者第一輻射部540以及第二輻射部550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二頻帶之訊號。其中,第二頻帶的頻率可高於或低於第一頻帶的頻率。換句話說,天線模組500可為高頻或低頻的單頻帶偶極天線。另一方面,此單件式的偶極天線可避免如單極天線之輻射場型受接地面的幾合形狀影響,或是受接地面的雜訊與突波之干擾,進而能控制輻射場型的方向與增加訊號收發的穩定度,使輻射場型集中於第一輻射部540與第二輻射部550之間。
請參照『第5圖』,其為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無線收發裝置的示意圖。此無線收發裝置600包括一第一基板620、複數個天線模組610、及一電路板630。
第一基板620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複數個天線模組610圍繞於第一基板620。其中,每一天線模組610的實施方式例如可參考『第4圖』所示的結構。亦即,每一天線模組610包括一基板510、一第一連接部520、一第二連接部530、一第一輻射部540、及一第二輻射部550。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天線模組610的數目例如可為6個,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基板510具有一第一部511與一第二部512,且基板510、第一部511、及第二部512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513,且第一部511與第二部512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其中,基板510、第一部511、及第二部512圍繞出的周長大約可為四分之一的輻射波長,以作為阻抗匹配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511可選擇性作為訊號饋入部或是接地部,而第二部512可選擇性作為接地部或是訊號饋入部,即有一組彼 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的訊號饋入部與接地部。此外,第一連接部520耦接於基板510的第一部511,第二連接部530耦接於基板510的第二部512,而第一輻射部540耦接於第一連接部520,第二輻射部550耦接於第二連接部530。其中,第一輻射部540係由第一連接部520延伸形成,第二輻射部550係由第二連接部530延伸形成。另外,第一輻射部540與第二輻射部550分別為一垂直結構。並且,第一輻射部540與第二輻射部550的長度及形狀依據阻抗匹配而決定,且第一連接部520與第二連接部530的形狀不受限。
在本實施例中,此基板510、第一連接部520、第二連接部530、第一輻射部540、及第二輻射部550可形成一單件式或者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亦即,前述之複數個天線模組610分別為一體成型的偶極天線。並且,這些天線模組610圍繞於第一基板620,以形成單件式的結構設計。其中,這些天線模組610中的每一基板510即為第一基板620的部份結構。
舉例來說,第一輻射部540以及第二輻射部550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一頻帶之訊號,或者第一輻射部540以及第二輻射部550用以發送或是接收一第二頻帶之訊號。其中,第二頻帶的頻率可高於或低於第一頻帶的頻率。換句話說,每一天線模組610可為高頻或低頻的單頻帶偶極天線。並且,每一天線模組610可藉由不同大小的第一輻射部540以及第二輻射部550之設計,以使這些天線模組610可以操作於雙頻帶。此外,此單件式的多個偶極天線可避免如單極天線之輻射場型受接地面的幾合形狀影響,或是受接地面的雜訊與突波之干擾,進而能控制輻射場型的方向與增加訊號收發的穩定度,並可兼顧多個偶極天線彼此之間的隔離度,使得位於多個偶極天線中的輻射場型不會彼此互相干擾。
電路板630耦接於第一基板620之下表面,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630例如可以垂直於第一基板620的方向配置。但本實施例不限於此,電路板630亦可以平行於第一基板620的方向配置。其中,電路板630上電性設置有至少一電路模組,例如相互電性連接的微處理晶片與導電跡線,以處理無線訊號的發送與接收。另外,本實施例之無線收發裝置600可應用於例如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或是無線路由器/分享器(Internet Protocol Router/Sharer)等具有多重輸入與多重輸出之無線通訊產品。
綜上所述,相較於習知技術,由於天線模組係以單一件金屬板件直接彎折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天線模組形成單件式的偶極天線,藉以大幅減少天線模組與無線收發裝置的體積,同時降低製造困難度及製造成本,進而達成輻射場型之控制與雙操作頻帶之功效。
雖然本新型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新型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20‧‧‧無線收發裝置
200‧‧‧天線模組
210‧‧‧基板
211‧‧‧第一部
212‧‧‧第二部
213‧‧‧第一槽孔
214‧‧‧第三部
215‧‧‧第四部
216‧‧‧第二槽孔
217‧‧‧第一卡合部
218‧‧‧第二卡合部
220‧‧‧第一連接部
230‧‧‧第二連接部
240‧‧‧第三連接部
250‧‧‧第四連接部
260‧‧‧第一輻射部
270‧‧‧第二輻射部
280‧‧‧第三輻射部
290‧‧‧第四輻射部
261、271、281、291‧‧‧第一子輻射部
262、272、282、292‧‧‧第二子輻射部
300‧‧‧電路板
301‧‧‧電路板第一端
302‧‧‧電路板第二端
303‧‧‧第三卡合部
304‧‧‧第四卡合部

Claims (28)

  1. 一種天線模組,包括有: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第一部與一第二部,該基板、該第一部、及該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且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一第一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一部;一第二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二部;一第一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二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二連接部;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係由該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該第二輻射部係由該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二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基板更包括一第一卡合部與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與該第二卡合部彼此相對且分別位於該基板之兩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部分別為一垂直結構。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天線模組,該天線模組係為一體成型。
  9. 一種無線收發裝置,包括有: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第一部、一第二部、一第三部、及一第四部,該基板、該第一部、及該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該基板、該第三部、及該第四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二槽孔,且該第一部、該第二部、及該第一槽孔位於該基板的一第一側,該第三部、該第四部、及該第二槽孔位於該基板的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彼此相對;一第一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一部;一第二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二部;一第三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三部;一第四連接部,耦接於該基板的該第四部;一第一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一連接部;一第二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二連接部;一第三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三連接部;一第四輻射部,耦接於該第四連接部;以及一電路板,具有耦接於該基板之一第一端與耦接於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係由該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該第二輻射部係由該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該第三輻射部係由該第三連接部延伸形成,該第四輻射部係由該第四連接部延伸形成。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二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三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三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三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16.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四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四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四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18.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基板更包括一第一卡合部與一第二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與該第二卡合部彼此相對且分別位於該基板之兩側。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電路板之該第一端更包括一第三卡合部與一第四卡合部,該第三卡合部用以接合該第一卡合部,該第四卡合部用以接合該第二卡合部。
  2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基板、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二連接部、該第三連接部、該第四連接部、該第一輻射部、該第二輻射部、該第三輻射部、及該第四輻射部係形成一天線模組。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天線模組係為一體成型。
  22. 一種無線收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複數個天線模組,圍繞於該第一基板,每一該天線模組包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部與一第二部,該基板、該第一部、及該第二部係圍繞出未封閉之一第一槽孔,且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彼此相對並間隔一距離;一第一連接部,耦接於該第一部;一第二連接部,耦接於該第二部;一第一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二輻射部,耦接於該第二連接部;以及一電路板,耦接於該第一基板之該下表面;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係由該第一連接部延伸形成,該第二輻射部係由該第二連接部延伸形成。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一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25.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二輻射部更包括一第一子 輻射部與一第二子輻射部。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一子輻射部係為一蜿蜒結構,該第二輻射部之該第二子輻射部係為一片狀體。
  27.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部分別為一垂直結構。
  28.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無線收發裝置,其中該些天線模組係為一體成型。
TW102206232U 2012-12-19 2013-04-03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TWM463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6232U TWM463429U (zh) 2012-12-19 2013-04-03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4593 2012-12-19
TW102206232U TWM463429U (zh) 2012-12-19 2013-04-03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3429U true TWM463429U (zh) 2013-10-11

Family

ID=49772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6232U TWM463429U (zh) 2012-12-19 2013-04-03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34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9613B (zh) * 2015-09-22 2016-11-21 智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隔離度之多天線結構
TWI563729B (zh) * 2015-05-19 2016-12-21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3729B (zh) * 2015-05-19 2016-12-21
TWI559613B (zh) * 2015-09-22 2016-11-21 智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隔離度之多天線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20695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tenna modules for devices with metal frame
US892244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ntennas with high isolation characteristics
US1051107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ntenna structure thereof
TWI727498B (zh) 雙頻天線裝置
US10530055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692909B (zh) 天線裝置
TW201438335A (zh) 軸承天線及具有軸承天線之摺疊式電子裝置
TWI673911B (zh) 多輸入多輸出天線結構
TWI657619B (zh) 平面天線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68843B (zh) 天線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4183912A (zh) 一种基于超材料单元的小型化双频带单极子天线
TWM463429U (zh) 天線模組及無線收發裝置
TWI528643B (zh) 無線收發裝置及其天線模組
TWM463913U (zh) 天線結構
US11862866B2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33705B (zh) 行動裝置
JP2023546900A (ja) 電子デバイス
TW201814959A (zh) 天線系統及其天線結構
TWI663779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TWI501463B (zh) 無線收發裝置及其天線模組
TWI734469B (zh) 電子裝置與天線模組
CN202977714U (zh) 天线模块及无线收发装置
TWI819618B (zh) 電子裝置
TWI797896B (zh) 天線裝置
TWI787077B (zh) 槽孔天線裝置及槽孔天線組合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