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7790U -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 Google Patents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7790U
TWM457790U TW102203163U TW102203163U TWM457790U TW M457790 U TWM457790 U TW M457790U TW 102203163 U TW102203163 U TW 102203163U TW 102203163 U TW102203163 U TW 102203163U TW M457790 U TWM457790 U TW M4577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module
unit
docking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3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ing-Jui Wang
Original Assignee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2203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7790U/zh
Publication of TWM457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7790U/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Description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特別關於一種藉由扣接部與對接環體扣接的模組。
習知用於固定兩物件的工具通常係為螺絲與螺帽,使用時係先在兩物件上分別開孔,接著將螺絲穿過兩物件的開孔並將螺帽預旋入螺絲的螺紋,之後利用一扳手固定住螺帽,利用另一扳手轉動螺絲直至螺絲與螺帽鎖固兩物件。然而,當螺帽預旋入螺絲的螺紋時,螺絲與螺帽皆須扶穩,之後扳手必須旋轉數圈才可使螺絲與螺帽鎖固兩物件,組接上十分費時與費力;之後若欲將兩物件分開,則又須再使用兩扳手以分別固定螺絲及旋轉螺帽數圈才可將兩物件分開,拆卸上亦十分費時與費力。
因此,如何創作出一種組接模組,以使其可快速組接或拆卸兩物件以提升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將是本創作所欲積極揭露之處。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術之缺憾,創作人有感其未臻於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憑其從事該項產業多年之累積經驗,進而研發出一種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以期達到可快速組接或拆卸兩物件以提升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的第一態樣係提供一種扣接模組,其包 含:一固定部,其具有一第一組接單元;一固定架,其具有一組接孔,該第一組接單元組接於該組接孔;一延伸部,其連接於該第一組接單元,該固定部與該延伸部內形成一活動通道;一扣接部,其活動設置於該延伸部;以及一頂抵部,其具有相互連接的一操控單元及一頂抵單元,該操控單元外露於該固定部,該頂抵單元活動設置於該活動通道及該扣接部以鬆開或頂抵該扣接部。
本創作的第二態樣係提供一種與上述扣接模組對接之對接模組,其包含:一對接座,其具有一第二組接單元、至少一對接孔及一容置區,該容置區連通該對接孔;以及一對接環體,其活動限位於該容置區內,該對接環體中心連通該對接孔,其中,該扣接模組的扣接部扣接該對接模組的對接環體。
藉此,本創作之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可快速組接或拆卸兩物件以提升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
1‧‧‧扣接模組
10‧‧‧扣接模組
1’‧‧‧扣接模組
10’‧‧‧扣接模組
1”‧‧‧扣接模組
10”‧‧‧扣接模組
11‧‧‧固定部
11’‧‧‧固定部
11”‧‧‧固定部
11'''‧‧‧固定部
111‧‧‧第一組接單元
111’‧‧‧第一組接單元
111”‧‧‧第一組接單元
111'''‧‧‧第一組接單元
112‧‧‧第一止擋單元
12‧‧‧延伸部
121‧‧‧開孔
13‧‧‧扣接部
131‧‧‧扣接球體
13’‧‧‧扣接部
131’‧‧‧彈扣體
14‧‧‧頂抵部
141‧‧‧操控單元
142‧‧‧頂抵單元
143‧‧‧凹陷單元
15‧‧‧活動通道
16‧‧‧對位部
17‧‧‧扳轉體
171‧‧‧第一頂抵緣
172‧‧‧第二頂抵緣
173‧‧‧樞接處
174‧‧‧扳轉把手
18‧‧‧彈性元件
19‧‧‧固定架
191‧‧‧組接孔
192‧‧‧固定孔
2‧‧‧對接模組
2’‧‧‧對接模組
2”‧‧‧對接模組
2'''‧‧‧對接模組
21‧‧‧對接座
211‧‧‧第二組接單元
211’‧‧‧第二組接單元
211”‧‧‧第二組接單元
211'''‧‧‧第二組接單元
212‧‧‧對接孔
213‧‧‧容置區
214‧‧‧第二止擋單元
22‧‧‧對接環體
3‧‧‧第一物件
31‧‧‧第一組接孔
4‧‧‧第二物件
41‧‧‧第二組接孔
5‧‧‧固定元件
第1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一。
第2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二。
第3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前之示意圖一。
第4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後之示意圖一。
第5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前之示意圖二。
第6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後之示意圖二。
第7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三。
第8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四。
第9圖係為本創作固定部的第一組接單元之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之示意圖。
第11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下側之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的第二組接單元之示意圖。
第13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前之示意圖一。
第14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後之示意圖一。
第15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前之示意圖二。
第16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後之示意圖二。
第17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五。
第18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六。
第19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七。
第20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八。
為充分瞭解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創作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第1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一,如圖所示,本創作的第一態樣係為一種扣接模組1,其包含一固定部11、一固定架19、一延伸部12、一扣接部13及一頂抵部14。其中,該固定部11的下方具有一第一組接單元111,該第一組接單元111可利用其側向的組接結構(例如衝壓結構)組接於一物件的組接孔(圖未示),另外,該固定部11的周圍可具有一第一止擋單元112,當該固定部11利用其第一組接單元111組接於該物件的組接孔時,該第一止擋單元112可將該固定部11止擋於該物件上,以避免該固定部11過度深入該物件;該固 定架19可為L形且其一側具有一組接孔191,該第一組接單元111組接於該組接孔191,另外,該固定架19的另一側可具有一固定孔192以使該固定架19可利用一固定元件(圖未示)固定於一物件(圖未示),若該固定架19未具有該固定孔192,該固定架19仍可藉由黏膠或焊接固定於該物件,再者,該固定架19可視實際需求而為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該延伸部12連接於該第一組接單元111的下方,該固定部11與該延伸部12內形成一活動通道15以貫通該固定部11與該延伸部12;該扣接部13活動設置於該延伸部12的下方以用以扣接另一物件(圖未示);該頂抵部14具有相互連接的一操控單元141及一頂抵單元142,該操控單元141外露於該固定部11以使使用者可操控該操控單元141,該頂抵單元142可呈桿狀且活動設置於該活動通道15及該扣接部13,藉此,當使用者向上拉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離開該扣接部13,該扣接部13便無物件頂抵而可被鬆開,當使用者向下推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到達該扣接部13,該扣接部13便可被該頂抵單元142頂抵。
請再參考第1圖,如圖所示,上述延伸部12具有至少一開孔121,圖式中顯示有二開孔121,該扣接部13具有至少一扣接球體131,圖式中顯示有二扣接球體131,該等開孔121向內一側的直徑略小於該扣接球體131的直徑,該等開孔121向外一側的直徑亦略小於該扣接球體131的直徑,以使該等扣接球體131可分別活動限位於該等開孔121,該頂抵單元142活動設置於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藉此,當使用者向上拉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離開該等扣接球體131,該等扣接球體131便無物件頂抵而可被鬆開並可縮入該延伸部12內,當使用者向下推動該操控單元141, 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該等扣接球體131便可被該頂抵單元142頂抵並部分突出於該延伸部12外。
請再參考第1圖,如圖所示,上述扣接模組1更可包含一錐形或截錐形的對位部16,該對位部16連接於該延伸部12的下方,當該扣接模組1欲組接於物件的組接孔(圖未示),該對位部16可先對位該組接孔進而引導該扣接模組1的第一組接單元111組接於該組接孔,提升組接的便利性。
第2圖係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二,如圖所示,扣接部13’可具有至少一彈扣體131’,圖式中顯示有二彈扣體131’,該等彈扣體131’連接於該延伸部12的下方,該頂抵單元142活動設置於該等彈扣體131’之間,藉此,當使用者向上拉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離開該等彈扣體131’,該等彈扣體131’便無物件頂抵而可被鬆開並可朝內變形,當使用者向下推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彈扣體131’之間,該等彈扣體131’便可被該頂抵單元142頂抵而無法朝內變形。
第3圖至第6圖係分別為本創作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前之示意圖一、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後之示意圖一、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前之示意圖二及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後之示意圖二,如圖所示,本創作第1圖及第2圖的扣接模組1,1’應用時係先利用該扣接模組1,1’的固定架19的固定孔192及一固定元件5(如螺絲)組接於第一物件3的第一組接孔31,接著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使該頂抵部14的頂抵單元142離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進而鬆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由於該等扣接球體131可縮入該延伸部12內,該等彈扣體131’可朝內變形,因此該扣接模組1, 1’便可穿透第二物件4的第二組接孔41,之後向下推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使該頂抵部14的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及該等彈扣體131’之間,進而頂抵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由於該等扣接球體131無法縮入該延伸部12內,該等彈扣體131’無法朝內變形,因此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便可扣接於第二物件4的第二組接孔41,進而使第一物件3與第二物件4組接在一起。若欲將第一物件3及第二物件4拆卸分開,則僅需再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鬆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即可。
如上所述,本創作之扣接模組可快速組接或拆卸兩物件以提升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
第7圖及第8圖係分別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三及四,如圖所示,扣接模組1”更可包含一扳轉體17,該扳轉體17具有一扳轉把手174、一第一頂抵緣171及一第二頂抵緣172,該扳轉體17與該操控單元141樞接並形成一樞接處173,該第一頂抵緣171或該第二頂抵緣172可頂抵該固定部11,該樞接處173至該第一頂抵緣171的距離大於該樞接處173至該第二頂抵緣172的距離。當使用者向上扳動該扳轉體17的扳轉把手174時,該扳轉體17便會相對於該樞接處173轉動,且該第一頂抵緣171便會頂抵該固定部11,由於該樞接處173至該第一頂抵緣171的距離較大,因此該扳轉體17便會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部14的頂抵單元142離開該等扣接球體131,該等扣接球體131便無物件頂抵而可被鬆開並可縮入該延伸部12內;當使用者向下扳動該扳轉體17的扳轉把手174時,該扳轉體17便會相對於該樞接處173轉動,且該第二頂抵緣172便會頂抵該固定部11, 由於該樞接處173至該第二頂抵緣172的距離較小,因此該扳轉體17便會向下推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部14的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該等扣接球體131便可被該頂抵單元142頂抵並部分突出於該延伸部12外。另外,第7圖及第8圖係顯示該扳轉體17及該彈性元件18使用於第1圖的扣接模組1的狀態,同理,該扳轉體17及該彈性元件18亦可使用於第2圖的扣接模組1’。再者,包含該扳轉體17及該彈性元件18的扣接模組組接兩物件3,4的狀態亦可參考上述第3圖至第6圖的說明。
請再參考第7圖及第8圖,如圖所示,扣接模組1”更可包含一彈性元件18,該彈性元件18的一端頂抵該活動通道15的壁面,例如該活動通道15向內突出的結構,該彈性元件18的另一端頂抵該頂抵單元142,例如該頂抵單元142向外突出的結構。當使用者向上扳動該扳轉體17的扳轉把手174時,該第一頂抵緣171會頂抵該固定部11,該彈性元件18會被壓縮,該彈性元件18被壓縮而儲存的彈力會將該扣接模組1”維持在第8圖的狀態;當使用者向下扳動該扳轉體17的扳轉把手174時,該第二頂抵緣172會頂抵該固定部11,該彈性元件18被壓縮而儲存的彈力會被部分釋放,該彈性元件18未被釋放的彈力會將該扣接模組1”維持在第7圖的狀態。
請再參考第3圖至第6圖,如圖所示,上述操控單元141可呈T形以便於使用者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或向下推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
第9圖係為本創作固定部的第一組接單元之示意圖,如圖所示,上述固定部11的第一組接單元111係為衝壓結構,該第一組接單元111’,111”, 111'''亦可視實際使用需求而為螺鎖結構(如第9圖(a))、擴接結構(如第9圖(b))、焊接結構(如第9圖(b))、黏接結構(如第9圖(b))或扣接結構(如第9圖(c))。
第10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的第二態樣係為一種對接模組2,其包含一對接座21及一對接環體22。其中,該對接座21具有一第二組接單元211、至少一對接孔212及一容置區213,該容置區213連通該對接孔212,該第二組接單元211可利用其側向的組接結構(例如衝壓結構)組接於一物件的組接孔(圖未示),另外,該對接座21的周圍可具有一第二止擋單元214,當該對接座21利用其第二組接單元211組接於該物件的組接孔時,該第二止擋單元214可將該對接座21止擋於該物件上,以避免該對接座21過度深入該物件;該對接環體22活動限位於該容置區213內,該對接環體22中心連通該對接孔212,請再參考第1圖、第2圖及第7圖,該扣接模組1,1’,1”的扣接部13,13’,13可扣接該對接模組2的對接環體22。
第11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下側之示意圖,如圖所示,上述對接環體22可呈圓環形,上述容置區213的截面可呈圓形以對應該對接環體22的截面形狀。
第12圖係為本創作對接模組的第二組接單元之示意圖,如圖所示,上述對接座21的第二組接單元211係為衝壓結構,該第二組接單元211’,211”,211'''亦可視實際使用需求而為螺鎖結構(如第12圖(a))、擴接結構(如第12圖(b))、焊接結構(如第12圖(b))、黏接結構(如第12圖(b))或扣接結構(如第12圖(c))。
請再參考第10圖,如圖所示,上述第二組接單元211可位於該對接孔212的周圍。
第13圖至第16圖係分別為本創作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前之示意圖一、組接後之示意圖一、扣接模組與對接模組組接前之示意圖二及組接後之示意圖二,如圖所示,本創作第1圖及第2圖的扣接模組1,1’及第11圖的對接模組2應用時係先利用該扣接模組1,1’的固定架19的固定孔192及一固定元件5(如螺絲)組接於第一物件3的第一組接孔31,利用該對接模組2的第二組接單元211組接於第二物件4的第二組接孔41,接著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使該頂抵部14的頂抵單元142離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進而鬆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由於該等扣接球體131可縮入該延伸部12內,該等彈扣體131’可朝內變形,因此該扣接模組1,1’的扣接部13,13’便可穿透該對接模組2的對接環體22,此時,由於該對接環體22係活動限位於該容置區213內,因此該對接環體22可於該容置區213內橫向移動,若該扣接模組1,1’的扣接部13,13’未正對該對接環體22的中心而偏向時,該對接環體22便可橫向移動以使該扣接模組1,1’的扣接部13,13’正對該對接環體22的中心,進而使該扣接模組1,1’的扣接部13,13’穿透該對接模組2的對接環體22,之後向下推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使該頂抵部141的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及該等彈扣體131’之間,進而頂抵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由於該等扣接球體131無法縮入該延伸部12內,該等彈扣體131’無法朝內變形,因此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便可扣接於該對接模組2的對接環體22,進而使第一物件3與第二物件4組接在一起。若欲將第一物件3及第二物件4拆卸分開,則僅需再向上拉動該頂抵部14的操控單元141以鬆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即可。另外,第13圖至第16圖係顯示第1圖及第2圖的扣接模組1,1’的使用狀 態,同理,上述的使用狀態亦可適用於第7圖的扣接模組1”。
第17圖至第20圖係分別為本創作扣接模組之示意圖五至八,如圖所示,第17圖至第20圖的扣接模組10,10’,10”與第1圖至第2圖及第7圖至第8圖的扣接模組1,1’,1”的不同之處在於,第17圖至第20圖的扣接模組10,10’,10”的頂抵單元142具有複數凹陷單元143,該等凹陷單元143使得第17圖至第20圖的扣接模組10,10’,10”與第1圖至第2圖及第7圖至第8圖的扣接模組1,1’,1”的作動方式相反。當使用者向上拉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及該等彈扣體131’之間,進而頂抵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該等扣接球體131便無法縮入該延伸部12內,該等彈扣體131’便無法朝內變形;當使用者向下推動該操控單元141,該操控單元141便會帶動該頂抵單元142以使該頂抵單元142的該等凹陷單元143到達該等扣接球體131之間及該等彈扣體131’之間,進而鬆開該等扣接球體131及該等彈扣體131’,該等扣接球體131便可縮入該等凹陷單元143內,該等彈扣體131’便可朝該等凹陷單元143內變形。
如上所述,本創作之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可快速組接或拆卸兩物件以提升組接或拆卸的便利性。
本創作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創作,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創作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該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創作之範疇內。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扣接模組
11‧‧‧固定部
111‧‧‧第一組接單元
112‧‧‧第一止擋單元
12‧‧‧延伸部
121‧‧‧開孔
13‧‧‧扣接部
131‧‧‧扣接球體
14‧‧‧頂抵部
141‧‧‧操控單元
142‧‧‧頂抵單元
15‧‧‧活動通道
16‧‧‧對位部
19‧‧‧固定架
191‧‧‧組接孔
192‧‧‧固定孔

Claims (16)

  1. 一種扣接模組,其包含:一固定部,其具有一第一組接單元;一固定架,其具有一組接孔,該第一組接單元組接於該組接孔;一延伸部,其連接於該第一組接單元,該固定部與該延伸部內形成一活動通道;一扣接部,其活動設置於該延伸部;以及一頂抵部,其具有相互連接的一操控單元及一頂抵單元,該操控單元外露於該固定部,該頂抵單元活動設置於該活動通道及該扣接部以鬆開或頂抵該扣接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延伸部具有至少一開孔,該扣接部具有至少一扣接球體,該扣接球體活動限位於該開孔,該頂抵單元活動設置於該扣接球體以鬆開或頂抵該扣接球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更包含一錐形或截錐形的對位部,該對位部連接於該延伸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扣接部具有至少一彈扣體,該等彈扣體連接於該延伸部,該頂抵單元活動設置於該彈扣體以鬆開或頂抵該彈扣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更包含一扳轉體,該扳轉體具有一第一頂抵緣及一第二頂抵緣,該扳轉體與該操控單元樞接並形成一樞接處,該第一頂抵緣或該第二頂抵緣頂抵該固定部,該樞接處至該第一頂抵緣的距離與該樞接處至該第二頂抵緣的距離不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更包含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的一端頂抵該活動通道的壁面,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頂抵該頂抵單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操控單元呈T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第一組接單元為衝壓結構、螺鎖結構、擴接結構、焊接結構、黏接結構或扣接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固定架為L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固定架為金屬材質。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其中該固定架為塑膠材質。
  12. 一種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扣接模組對接之對接模組,其包含:一對接座,其具有一第二組接單元、至少一對接孔及一容置區,該容置區連通該對接孔;以及一對接環體,其活動限位於該容置區內,該對接環體中心連通該對接孔,其中,該扣接模組的扣接部扣接該對接模組的對接環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對接模組,其中該對接環體呈圓環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對接模組,其中該容置區的截面呈圓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對接模組,其中該第二組接單元為衝壓結構、螺鎖結構、擴接結構、焊接結構、黏接結構或扣接結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對接模組,其中該第二組接單元位於該對接孔周圍。
TW102203163U 2013-02-19 2013-02-19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TWM457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3163U TWM457790U (zh) 2013-02-19 2013-02-19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3163U TWM457790U (zh) 2013-02-19 2013-02-19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7790U true TWM457790U (zh) 2013-07-21

Family

ID=4922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3163U TWM457790U (zh) 2013-02-19 2013-02-19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77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4935A (zh) * 2013-10-15 2015-04-29 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固定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64935A (zh) * 2013-10-15 2015-04-29 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固定装置
CN104564935B (zh) * 2013-10-15 2017-01-04 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3730B2 (en) Two stage quick-release structure for foldable bicycle
US8471133B1 (en) Quick-release cymbal felt locating device
US20070086849A1 (en) Cardan shaft structure with tightness adjustable functions
US10968941B2 (en) Fastening device
TWM577907U (zh) Floating buckle structure
TWM520748U (zh) 圓形快速接頭
TWM572940U (zh) Fastener structure
TWM587704U (zh) 扣件結構
US7762782B2 (en) Quick assembly blade for a ceiling fan (2)
TWI645122B (zh) 扣接結構與扣接結構之組裝方法
TWM457790U (zh)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US9795220B1 (en) Quickly released and fastened adjustment mechanism
TWM538994U (zh) 扣接裝置
TWM586325U (zh) 定位結構
TW201432163A (zh) 扣接模組及對接模組
JP5968387B2 (ja) フレーム連結具
TWM554521U (zh) 扣接結構
US20150174749A1 (en) Nail gun
TWM586319U (zh) 扣體結構
KR101187022B1 (ko) 볼트를 이용한 조립구조
TWM563487U (zh) 扣接結構
JP2013238251A (ja) 組立式家具用の連結手段
TWM433925U (en) Plug-in type wrench
JP2814047B2 (ja) 機器の接続装置
TWM579220U (zh) Button 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