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5190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5190U
TWM455190U TW101222796U TW101222796U TWM455190U TW M455190 U TWM455190 U TW M455190U TW 101222796 U TW101222796 U TW 101222796U TW 101222796 U TW101222796 U TW 101222796U TW M455190 U TWM455190 U TW M4551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body
support member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2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Jung Hsu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1222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5190U/zh
Publication of TWM4551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5190U/zh
Priority to CN201320632518.8U priority patent/CN203616689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alculators And Similar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特別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發展及人類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發展出許多電子產品,為了使電子產品能發揮最大的使用效能,各式各樣利於隨身攜帶及手持操作功能的電子產品便應運產生,目前較常見之電子裝置有智慧型手機、個人數位助理、掌上型遊戲機及平板電腦等,提升了人類在生活及事務處理上的便利性。
而隨著近年來觸控螢幕的蓬勃發展,多數筆記型電腦亦開始以觸控螢幕取代傳統的液晶顯示器,然而習知之筆記型電腦通常利用單一轉軸來樞接筆記型的電腦之基座及顯示螢幕,使此種筆記型電腦具有蚌殼式(clamshell)開啟及閉合的結構。當此種蚌殼式筆記型電腦配置觸控式顯示螢幕時,將產生下述問題:此種筆記型電腦之顯示螢幕開啟至操作狀態時,其重心處將由基座中央處移至側邊處甚至超出側邊,導致筆記型電腦位於不穩定的狀態。當使用者利用手或觸控筆觸碰觸控式螢幕時,所施加的力量將導致筆記型電腦位於不穩定的狀態而產生搖晃現象,如此將影響操作手感而導致操作錯誤,甚至是造成筆記型電腦的傾倒。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可解決按觸筆記型電腦之面板時,所形成搖晃不穩定的狀態的電子裝置,已成為重要課題。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創作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可解決按觸筆記型電腦之面板時,所形成搖晃不穩定的狀態的電子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依本創作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基座、一顯示本體以及一支撐件。顯示本體包括一容置空間。支撐件具有二端部。二端部分別樞接基座及顯示本體。其中容置空間用以容置支撐件。當支撐件可相對基座樞轉,且該支撐件係位於該容置空間內時,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一第一使用狀態;當顯示本體相對支撐件樞轉以使支撐件離開容置空間,且支撐件可相對基座樞轉並使顯示本體之一底端抵觸於基座時,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一第二使用狀態。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本體抵觸基座的位置與基座的一末端具有一距離。
在一實施例中,支撐件之二端部之一樞接末端。
在一實施例中,支撐件、顯示本體自與端部樞接處至底端、及基座自與顯示本體抵觸處至末端構成三角形支撐。
在一實施例中,支撐件的長度與顯示本體自與支撐件 樞接處至底端的長度實質相等。
在一實施例中,基座更具有一固定部。顯示本體設置於固定部。
在一實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凹槽、一凸部或一磁性件。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本體與支撐件以電性方式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基座與支撐件以電性方式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支撐件連接於顯示本體之側邊之1/3處。
在一實施例中,支撐件連接於顯示本體之側邊之1/2處。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本體係為一觸控螢幕。
承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之一種支撐裝置,係透過支撐件的設計,加強了基座對於顯示本體的支撐力,解決了習知之筆記型電腦僅以樞軸作為支撐點而導致不穩固之問題。另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雙轉軸的設計,可有效預防使用者以手指觸控顯示本體之螢幕時,因支撐力不足而容易晃動或傾倒的問題。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圖1A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的外觀側視圖,圖1B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外觀分解後視圖,請同時參考圖1A及圖1B所示,可攜式電子裝置E包括一基座1、一顯示本體2以及一支撐件3,於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E係為一筆記型電腦,而顯示本體2係為一具有觸控功能之螢幕,然此非限制性者,其他如具有觸控螢幕之電子裝置或傳統之不具有觸控螢幕之筆記型電腦亦可使用。以下將先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E之各部件的結構特徵逐一說明之。
請同時參考圖1A及圖1B所示,基座1於一實施例中,包括一鍵盤或其他輸入模組,以及包括連接埠等擴充單元,於此並不加以限制。其中,基座1具有一固定部11,於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1係為一凹槽,顯示本體2之底端21則抵觸於基座1之固定部11,然此非限制性者,於其他實施例中,固定部亦可為一凸部或一磁性件。
支撐件3之二端部31、32分別樞接於基座1的末端12及顯示本體2的背面。其中,支撐件3係樞接於顯示本體2之側邊20的1/2處,更精確而言,顯示本體2自與支撐件3樞接處22至底端21之長度係正好為顯示本體2之側邊20的1/2長度。透過將支撐件3之端部32設置於顯示本體2之側邊20的1/2長度,具有可穩定顯示本體2之支撐固定效果之功效。
另外,固定部11與基座1的末端12具有一距離,亦即,支撐件3、顯示本體2自與支撐件3樞接處22至底端21、及基座1自與顯示本體抵觸處至末端12構成三角形 支撐。更詳細而言,支撐件3的長度與顯示本體2自與支撐件3樞接處22至底端21的長度實質相等,亦即,上述之三角形係為一等腰三角形。然特別須說明的是,固定部11與末端12之距離大小非限制性者,端視欲達成之固定效果以及顯示本體2之傾斜程度而設計,本發明於此不限。另外,在此所稱之「實質上相同」並非限制該些部件之該些條件完全相同,而係涵蓋因製造瑕疵、少數特殊狀況、或學說實作上所能允許的誤差。
於本實施例中,顯示本體2之樞接處22係以一轉軸W1與支撐件3連接,透過轉軸W1,顯示本體2可相對於支撐件3達成0至90度之旋轉範圍,並使支撐件3可貼合於顯示本體2;同樣地,支撐件3係以一轉軸W2與基座1連接,透過轉軸W2,支撐件3可相對於基座1達成0至90度之旋轉範圍,然此非限制性者,透過顯示本體以及支撐件的結構設計亦可使顯示本體相對於支撐件以及支撐件相對於基座的旋轉角度增加或減少,端視欲達成之觀看及設計效果而定,本發明於此不限。
此外,特別須說明的是,本案並不限定顯示本體2與支撐件3的連接方式,顯示本體2僅需可對應於支撐件3轉動並連接。例如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顯示本體2與支撐件3乃以樞軸結構連接。另外,顯示本體2與支撐件3亦可為一體成形之結構,且該一體成形之結構係運用可撓性材料所製成,並將顯示本體2與支撐件3分隔處設計為較薄之可饒性材料結構,使顯示本體2得以相對於支撐件3轉 動。
圖1C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顯示本體與支撐件的收闔側視圖,圖1D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顯示本體與支撐件的收闔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B、圖1C及圖1D所示,顯示本體2之背面23具有一容置空間24,容置空間24係用以容置支撐件3,且於本實施例中,容置空間24之尺寸係與支撐件3之體積相等,因此於收納可攜式電子裝置E時,首先如圖1C所示,顯示本體2以轉軸W1為樞軸,並以其底端21往端部31靠近而使支撐部3完全容置於容置空間24內。完成上述動作後,再以轉軸W2作為樞軸,使支撐件3帶動顯示本體2靠近或遠離基座1,此時,可攜式電子裝置E呈現一第一使用狀態。當可攜式電子裝置E處於第一使用狀態時,顯示本體2係以單一轉軸W2進行支撐,然顯示本體2的旋轉角度非限制性者。於此特別須說明的是,本創作之轉軸W2係為一具有支撐墊片之轉軸(hinge),透過此設計可提供使用者如同傳統之筆記型電腦的使用方式,使液晶螢幕可透過轉軸W2進行旋轉,並利用轉軸W2支撐以固定於特定角度。
同樣地,於第一使用狀態下,顯示本體2可藉由支撐件3的帶動,往基座1方向閉合,可攜式電子裝置E完全閉合之狀態,如圖1E所示。
承上所述,當支撐件3相對基座1樞轉,此時顯示本體2可以轉軸W1相對支撐件3樞轉,以使支撐件3離開 容置空間24,並使顯示本體2之底端21抵觸基座1,此時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一第二使用狀態,如圖1A所示。
由於基座1與支撐件3之組合為雙轉軸(twin rotating axis)結構之設計,亦即,支撐件3樞接於基座1,而顯示本體2可轉動地連接於支撐件3,可使支撐件3易於收納。另一方面,當顯示本體2平放於基座11,因基座11與末端12之雙軸結構,令末端12及連接部121可平放於本體13,並使顯示本體1之背部係成平坦的狀態,具有美化可攜式電子裝置E的外觀,並使支撐件3免於受到外界因素的損傷或破壞。
另一方面,上述之雙轉軸結構可使顯示本體2相對基座1而成縱向轉動,特別係當顯示本體為一觸控螢幕之情況下,使使用者於操作顯示本體2時,可藉由雙轉軸結構及固定部所形成之三角形支撐,使基座支撐顯示本體2,進而使此觸控式顯示螢幕於操作時不會搖晃而可穩定點選操作。
圖2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外觀側視圖,請參考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E’具有前述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E大致相同的結構與特徵,惟支撐件之端部32’與顯示本體2’之樞接處22’係位於顯示本體2’之側邊20’的1/3處,亦即,顯示本體2’自與支撐件3’樞接處22’至底端21’之長度係正好為顯示本體2’之側邊20’的1/3長度。透過此設計,可縮短顯示本體2’之底端21’相對於轉軸W1’之力臂長度,進而 提高其收納速度。
另外,為達良好之收納效果,本實施例之支撐件3’的長度與顯示本體2’自與支撐件3’樞接處22’至底端21’的長度實質相等。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之一種支撐裝置,係透過支撐件的設計,加強了基座對於顯示本體的支撐力,解決了習知之筆記型電腦僅以樞軸作為支撐點而導致不穩固之問題。另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雙轉軸的設計,可有效預防使用者以手指觸控顯示本體之螢幕時,因支撐力不足而容易晃動或傾倒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習知〕
〔本創作〕
1‧‧‧基座
11‧‧‧固定部
12‧‧‧末端
2、2’‧‧‧顯示本體
20、20’‧‧‧側邊
21、21’‧‧‧底端
22、22’‧‧‧樞接處
23‧‧‧背面
24‧‧‧容置空間
3、3’‧‧‧支撐件
31、32、32’‧‧‧端部
E‧‧‧可攜式電子裝置
W1、W1’、W2‧‧‧轉軸
圖1A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外觀側視圖;圖1B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外觀分解後視圖;圖1C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顯示本體與支撐件的收闔側視圖;圖1D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顯示本體與支撐件的收闔示意圖;圖1E為圖1A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閉闔示意圖; 以及圖2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外觀側視圖。
1‧‧‧基座
11‧‧‧固定部
12‧‧‧末端
2‧‧‧顯示本體
21‧‧‧底端
22‧‧‧樞接處
3‧‧‧支撐件
31、32‧‧‧端部
E‧‧‧可攜式電子裝置

Claims (12)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基座;一顯示本體,包括一容置空間;一支撐件,具有二端部,該二端部分別樞接該基座及該顯示本體,其中該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支撐件;其中當該支撐件可相對該基座樞轉,且該支撐件係位於該容置空間內時,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一第一使用狀態;當該顯示本體相對該支撐件樞轉以使該支撐件離開該容置空間,且該支撐件可相對該基座樞轉並使該顯示本體之一底端抵觸於該基座時,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一第二使用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本體抵觸該基座的位置與該基座的一末端具有一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之該二端部之一樞接該末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該顯示本體自與該端部樞接處至該底端、及該基座自與該顯示本體抵觸處至該末端構成三角形支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的長度與該顯示本體自與該支撐件樞接處至該底端的長度實質相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基座更具有一固定部,該顯示本體設置於該固定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固定部包括一凹槽、一凸部或一磁性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本體與該支撐件以電性方式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基座與該支撐件以電性方式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樞接於該顯示本體之側邊之1/3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樞接於該顯示本體之側邊之1/2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本體係為一觸控螢幕。
TW101222796U 2012-11-23 2012-11-23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4551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2796U TWM455190U (zh) 2012-11-23 2012-11-23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01320632518.8U CN203616689U (zh) 2012-11-23 2013-10-14 可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2796U TWM455190U (zh) 2012-11-23 2012-11-23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5190U true TWM455190U (zh) 2013-06-11

Family

ID=49031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2796U TWM455190U (zh) 2012-11-23 2012-11-23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16689U (zh)
TW (1) TWM45519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5596B (zh) * 2020-03-20 2023-08-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16689U (zh)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8026B (zh) 可折疊電子裝置
US9532631B2 (en) Hinged cover for computing device
TWI505069B (zh) 電子裝置
US20150296060A1 (en) Slider Cover for Computing Device
CN106371509B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I424307B (zh) 具可動式輸入裝置之電子產品
US9152184B2 (en) Hybrid computer
TWM464715U (zh) 用來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固定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設備
US8917500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2020013333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ual display
TWM557962U (zh) 支撐組件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TW201304663A (zh)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US892298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TWM601367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76683B (zh) 具有可旋轉顯示構件之運算裝置(二)
EP1521163A2 (en)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 leg
TW201504554A (zh) 顯示裝置及其包含之顯示裝置基座
TWM455190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1282623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46887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TWI461889B (zh) 基座及具有其之電子裝置
WO2006103755A1 (ja) 電子機器
TWI58557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JP2005071297A (ja) 情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