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0849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0849U
TWM450849U TW101217415U TW101217415U TWM450849U TW M450849 U TWM450849 U TW M450849U TW 101217415 U TW101217415 U TW 101217415U TW 101217415 U TW101217415 U TW 101217415U TW M450849 U TWM450849 U TW M45084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detecting 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butting portion
detec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7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Ming Yu
Ji-Chao Wang
Guo-Hua Zhang
Kai-Gang Yu
Qi-Sheng Zhe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217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0849U/zh
Publication of TWM450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0849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創作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偵測端子之電連接器。
與本創作相關之習知技藝可參閱2011年06月01日公開之中國大陸專利第CN 102082730A號所揭示之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設於絕緣本體上之複數導電端子、一偵測端子及遮蔽殼體。所述絕緣本體右側設有用以固定所述偵測端子之固定槽,所述偵測端子設有固定於固定槽內之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向下延伸之焊接部、自固持部另一端向前水平延伸之彈性臂及位於彈性臂末端之弧形偵測部。當對接插頭插入時,對接插頭之遮蔽殼體與偵測端子電性接觸,藉此導通偵測端子連接之電路,實現偵測功能。惟,該種結構中,偵測端子之彈性臂較短,彈性不足,多次插拔後易導致偵測端子彈性疲勞,減少電連接器之使用壽命。
因此,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之電連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本創作所要解決之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彈性更佳之偵測端子之電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主體部及向前水平延伸之舌板;複數導電端子,係設於絕緣本體上;偵測端子,係設於絕緣本體上,所述偵測端子包括設於絕緣本體一側之第一偵測端子,所述第一偵測端子設有第一彈性臂及向內側彎折延伸入對接空間內之第一抵持部;及遮蔽殼體,係包覆絕緣本體,所述遮蔽殼體與舌板共同定義有用於收容對接插頭之對接空間;其中,所述第一偵測端子還設有自第一彈性臂水平向前延伸後再向後延伸之連接段,所述第一抵持部自連接段後端向後並向內側水平彎折延伸。
相較於習知技藝,本創作電連接器具有如下功效:本創作電連接器之第一偵測端子設置有自第一彈性臂前方水平向前延伸後再向上並向後延伸並連接於第一彈性臂與第一抵持部之間之連接段,在不改變第一抵持部之位置之情況下,增加了第一偵測端子之彈性,可有效防止第一偵測端子因多次插拔而被頂垮。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收容於絕緣本體1內之複數導電端子3、偵測端子4、組裝至絕緣本體1之固定塊5及包覆絕緣本體1之金屬遮蔽殼體6。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第一絕緣本體10及自前向後組裝於第一絕緣本體10上之第二絕緣本體20,絕緣本體1及遮蔽殼體6共同定義有收容對接插頭(未圖示)之對接空間101(參第一圖)。第一絕緣本體10包括主體部11及自主體部11底部向前水平延伸之支撐板12。所述主體部11包括前端面111、與前端面111相對之後端面112、自前端面111水平向後凹陷而成之第一安裝槽1111、自第一安裝槽1111兩端向下凹陷延伸並向後貫穿該主體部11之相對兩第二安裝槽1112及位於第一安裝槽1111下方及兩第二安裝槽1112之間並向後貫通主體部11且間隔排佈之複數第一固持槽1113。所述主體部11還包括分別位於兩第二安裝槽1112外側之相對兩側部113、位於第一安裝槽1111上方之頂部114及自兩側部113向外側凸伸之延伸部115。所述主體部11還包括自後端面112向前凹陷與第一安裝槽1111相通並間隔排佈之複數第二固持槽1121及由頂部114、後端面112及兩側部113圍設而成之安裝空間110。所述側部113向後延伸超過後端面112,所述側部113朝向安裝空間110之內側壁設有向內側凸伸之扣持塊119及自側部113後表面向前凹陷之卡持槽118,所述側部113與延伸部115之間形成用於固定偵測端子4之固定槽116。
所述固定槽116包括水平設置之容納槽1161及位於所述容納槽1161下方豎直設置並與容納槽1161相通之限位槽1162,所述固定槽116還設有自限位槽1162中部向外側貫穿延伸部115之開口1163。所述容納槽1161向上、向前並向後貫穿延伸部115,所述限位槽1162向下貫穿延伸部115,所述限位槽1162於前後方向上位於容納槽1161之中部且其寬度小於容納槽1161之寬度,所述開口1163於前後方向上之寬度小於限位槽1162之寬度。
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0包括收容於第一安裝槽1111內之第一安裝部21、自第一安裝部21左右兩側向後延伸並收容於第一絕緣本體10之第二安裝槽1112內之第二安裝部23及自第一安裝部21向前水平延伸出所述第一安裝槽1111之舌板22。所述第二安裝部23後端設有向外側凸伸收容於卡持槽118內之卡持部230。所述舌板22設有上表面223、與上表面223相對之下表面224、位於前端之前端面225及分別位於左、右兩側之相對第一、第二側面226、227。所述下表面224設有間隔排佈之複數第一收容槽221及位於第一收容槽221前方並間隔排佈之複數第二收容槽222,舌板22自所述第一、第二側面226、227分別設有向內側凹陷之第一、第二凹口228、229,所述第一凹口228位於對接空間101後側,第二凹口229位於對接空間101前側。
所述導電端子3包括固設於絕緣本體1內之第一端子組31及第二端子組32。第一端子組31之每一端子設有位於第一收容槽221內之第一連接部312、自第一連接部312向前延伸並暴露於對接空間101內之弧形第一接觸部313、自第一連接部312另一端向後延伸並固定於第一固持槽1113內之第一定位部314及自第一定位部314後端豎直向下延伸之第一尾部315。
第二端子組32鑲埋成型於第二絕緣本體20內。第二端子組32之每一端子包括鑲埋成型於第二絕緣本體20內之第二固持部(未標號)、自第二固持部向前延伸並位於第二收容槽222內之平板狀第二接觸部323、自第二固持部向後延伸並固定於第二固持槽1121內之第二定位部324及自第二定位部324後端豎直向下延伸之第二尾部325。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313、323共同設於舌板22之下表面224且沿舌板22之長度方向設置為兩排。
偵測端子4包括固定於左側固定槽116內之第一偵測端子41及固定於右側固定槽116內之第二偵測端子42。所述第一偵測端子41用於偵測是否為具有較長對接部之特定之對接插頭插入,所述第二偵測端子42用於偵測是否有對接插頭插入。所述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分別包括收容於容納槽1161內之第一、第二水平部411、421、分別自第一、第二水平部411、421後端豎直向下延伸並收容於限位槽1162內之第一、第二固定部412、422、分別自第一、第二固定部412、422向下延伸出限位槽1162之第一、第二焊接部413、423及分別自第一、第二水平部411、421向前水平延伸出容納槽1161之第一、第二偵測彈片410、420。所述第一偵測彈片410包括自第一水平部411水平向前延伸之第一彈性臂4101、自第一彈性臂4101水平向前延伸後向上並向後延伸之連接段4103、自連接段4103後端向後並向內側水平彎折延伸之第一抵持部4104及自第一抵持部4104末端向後並向外側水平彎折延伸之第一抵接部4105。所述第一彈性臂4101後端設有向外側傾斜延伸之傾斜段4102。所述第一彈性臂4101位於對接空間101之後方,所述第一抵持部4104抵壓於舌板22之第一凹口228內。第二偵測彈片420包括自第二水平部421水平向前延伸之第二彈性臂4203、自第二彈性臂4203末端向前並向內側水平彎折延伸弧形第二抵持部4204及自第二抵持部4204末端向前並向外側水平彎折延伸之第二抵接部4205。所述第二抵持部4204抵壓於舌板22之第二凹口229內。所述第二彈性臂4203向前延伸超過第一彈性臂4103之自由端;所述第二抵持部4204相較所述第一抵持部4104更靠近對接空間101之前端,所述連接段4103之下邊緣位於舌板22下表面224之下方,第一抵持部4104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舌板22上、下表面223、224之間,所述第二抵持部4204之下邊緣位於舌板22下表面224之下方。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412、422設有與所述限位槽1162之內側壁干涉配合之倒刺。所述連接段4103呈一豎直片狀結構,以避免影響電連接器100之寬度尺寸。
固定塊5向上組裝於安裝空間110內,所述固定塊5包括上下貫通固定塊5用以固定第二端子組32之第二尾部324之通槽52及自固定塊5左右兩側向外凸伸與第一絕緣本體10之扣持塊119相扣持之卡持塊51。
請參閱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所述遮蔽殼體6包括上壁61、與上壁61相對應之下壁62、位於左側之第一側壁63、位於右側之第二側壁64及自頂壁61後端向下彎折延伸之後蓋65。所述第一、第二側壁63、64分別設有第一、第二讓位部631、641以及與第一、第二讓位部631、641位置相對應並凸出第一側壁63及第二側壁64之外表面之第一、第二配合部630、640,所述第一、第二讓位部631、641容納所述第一、第二偵測彈片410、420。所述第一、第二讓位部631、641因沖切第一、第二配合部630、640而形成,為第一、第二偵測彈片410、420提供彈性變形之讓位空間。所述第一配合部630包括自第一讓位部631前側緣向外傾斜延伸之彎折段632及自彎折段632向後水平延伸並位於第一抵接部4105外側之第一抵壓部633。第一配合部630與第一側壁63一體成型,第一抵壓部633懸空設於第一側壁63外側。所述第二配合部640包括自第二側壁64內側面向外凸出之凸包642及自凸包642之中部向前水平延伸位於第二抵接部4205外側之第二抵壓部643。所述第二配合部640與第二側壁64一體成型,第二抵壓部643懸空設於第二側壁64外側。所述上壁61及下壁62均設有延伸入對接空間101內之複數彈片66,所述第一、第二側壁63、64於其靠近後蓋65處對稱設有一對分別向下延伸超出所述下壁62之安裝腳67。
請參閱第三圖至第六圖所示,組裝時,首先將鑲埋成型有第二端子組32之第二絕緣本體20向後固定至第一絕緣本體10,第二絕緣本體20之第一、第二安裝部21、23分別收容於第一絕緣本體10之第一、第二安裝槽1111、1112內,卡持部230與卡持槽118相互卡持,限制第二絕緣本體20向前移動,再將第一端子組31組裝至絕緣本體1,第一連接部312延伸入第一收容槽221內;其次,將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向下組裝到第一絕緣本體10之固定槽116內,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之第一、第二固定部412、422上之倒刺與所述限位槽1162之內側壁干涉配合,以達到固定偵測端子4之目的;最後,將固定塊5向上組裝到第一絕緣本體10之安裝空間110內,再將遮蔽殼體6自前向後組裝至絕緣本體1上,並折下後蓋65即完成組裝。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之第一、第二抵持部4104、4204向內側分別抵壓於絕緣本體1之舌板22之第一、第二側面226、227上之第一、第二凹口228、229內並暴露於對接空間101內,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亦可以不與舌板22之第一、第二凹口228、229抵靠,第一、第二抵接部4105、4205分別位於遮蔽殼體6之第一、第二側壁63、64所在平面之外側並分別收容於第一、第二讓位部631、641內且未與第一、第二抵壓部633、643接觸,所述第一偵測端子41之連接段4103位於所述第一側壁63所在平面之外側,所述第二抵持部4204較第一抵持部4104更靠近所述舌板22之前端面225,所述第二抵持部4204之下邊緣向下超出舌板22之下表面224。固定塊5左右兩側之卡持塊51與第一絕緣本體10上之扣持塊119相扣持,支撐板12向上支撐於遮蔽殼體6之下壁62上。
第七圖至第九圖顯示不同對接插頭插入時,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之工作狀態。如第七圖所示,於初始狀態下,第一、第二抵接部4105、4205與遮蔽殼體6不發生接觸;如第八圖所示,當具有較短對接部之普通對接插頭(例如:USB 2.0或USB 3.0標準對接插頭)插入時,因該較短之對接部不會到達對接空間101之後端,僅會抵壓到第二偵測端子42之第二抵持部4204,使第二抵接部4205向外側移動並與第二抵壓部643達成電性接觸,而第一偵測端子41保持初始狀態;如第九圖所示,當具有較長對接部之具有電源功能之特定對接插頭(例如:USB PD(Power Delivery)對接插頭)插入時,該特定對接插頭之對接部向外側抵壓第一、第二偵測端子41、42之第一、第二抵持部4104、4204,使第一、第二抵接部4105、4205向外側移動並分別與第一、第二抵壓部633、643達成電性接觸;當Thin Card(未圖示)插入時,儘管Thin Card之對接部尺寸較長可到達對接空間101之後端,但Thin Card為片狀結構,僅佔用位於絕緣本體1之舌板22之下方之部分對接空間,而第一偵測端子41之第一抵持部4104未凸出舌板22之下表面224,即不在此部分對接空間內,另外,第一偵測端子41之連接段4103之下邊緣雖然位於舌板22之下表面224之下方,但連接段4103位於所述第一側壁63所在平面之外側,故,Thin Card僅會抵壓到第二偵測端子42之第二抵持部4204,迫使第二抵接部4205向外側移動並與第二抵壓部643達成電性接觸。
因為普通插頭與特定對接插頭之對接部於前後方向上之尺寸相差較小,因此電連接器100之第一偵測端子41之第一抵持部4104之位置必須設置於對接空間101後方、普通對接插頭之對接部不能到達之一小範圍內,以避免第一抵持部4104與普通對接插頭之對接部相接觸。本創作電連接器100之第一偵測端子41之第一偵測彈片410借助水平向前延伸後再向上並向後延伸之連接段4103延長了整體臂部之長度,增加了第一偵測彈片410之彈性,在不改變第一抵持部4104之位置之前提下以使第一偵測端子41能夠偵測不同對接插頭插入之同時可有效防止第一偵測端子41因多次插拔而被頂垮,延長了該電連接器100之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不應以此限制本創作之範圍,即凡是依本創作權利要求書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電連接器
1‧‧‧絕緣本體
10‧‧‧第一絕緣本體
101‧‧‧對接空間
11‧‧‧主體部
111‧‧‧前端面
1111‧‧‧第一安裝槽
1112‧‧‧第二安裝槽
1113‧‧‧第一固持槽
112‧‧‧後端面
1121‧‧‧第二固持槽
113‧‧‧側部
114‧‧‧頂部
115‧‧‧延伸部
116‧‧‧固定槽
1161‧‧‧容納槽
1162‧‧‧限位槽
1163‧‧‧開口
118‧‧‧卡持槽
119‧‧‧扣持塊
20‧‧‧第二絕緣本體
21‧‧‧第一安裝部
22‧‧‧舌板
221‧‧‧第一收容槽
222‧‧‧第二收容槽
223‧‧‧上表面
224‧‧‧下表面
225‧‧‧前端面
226‧‧‧第一側面
227‧‧‧第二側面
228‧‧‧第一凹口
229‧‧‧第二凹口
23‧‧‧第二安裝部
230‧‧‧卡持部
3‧‧‧導電端子
31‧‧‧第一端子組
312‧‧‧第一連接部
313‧‧‧第一接觸部
314‧‧‧第一定位部
315‧‧‧第一尾部
32‧‧‧第二端子組
323‧‧‧第二接觸部
324‧‧‧第二定位部
325‧‧‧第二尾部
4‧‧‧偵測端子
41‧‧‧第一偵測端子
410‧‧‧第一偵測彈片
4101‧‧‧第一彈性臂
4102‧‧‧傾斜段
4103‧‧‧連接段
4104‧‧‧第一抵持部
4105‧‧‧第一抵接部
411‧‧‧第一水平部
412‧‧‧第一固定部
413‧‧‧第一焊接部
420‧‧‧第二偵測彈片
4203‧‧‧第二彈性臂
4204‧‧‧第二抵持部
4205‧‧‧第二抵接部
421‧‧‧第二水平部
422‧‧‧第二固定部
423‧‧‧第二焊接部
5‧‧‧固定塊
51‧‧‧卡持塊
52‧‧‧通槽
6‧‧‧遮蔽殼體
61‧‧‧上壁
62‧‧‧下壁
63‧‧‧第一側壁
630‧‧‧第一配合部
631‧‧‧第一讓位部
632‧‧‧彎折段
633‧‧‧第一抵壓部
64‧‧‧第二側壁
640‧‧‧第二配合部
641‧‧‧第二讓位部
642‧‧‧凸包
643‧‧‧第二抵壓部
65‧‧‧後蓋
66‧‧‧彈片
67‧‧‧安裝腳
第一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立體組合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另一視角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去除遮蔽殼體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沿第一圖中VII-VII線方向之剖視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沿第一圖中VII-VII線方向之剖視圖,偵測端子處於普通對接插頭插入時之狀態。
第九圖與第八圖類似,但其中之偵測端子處於特定對接插頭插入時之狀態。
1‧‧‧絕緣本體
113‧‧‧側部
115‧‧‧延伸部
116‧‧‧固定槽
22‧‧‧舌板
227‧‧‧第二側面
229‧‧‧第二凹口
3‧‧‧導電端子
41‧‧‧第一偵測端子
42‧‧‧第二偵測端子
5‧‧‧固定塊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主體部及向前水平延伸之舌板;
    複數導電端子,係設於絕緣本體上;
    遮蔽殼體,係包覆絕緣本體,所述遮蔽殼體與舌板共同定義有用於收容對接插頭之對接空間;
    偵測端子,係設於絕緣本體上,所述偵測端子包括設於絕緣本體一側之第一偵測端子,所述第一偵測端子設有第一彈性臂及向內側彎折延伸入對接空間內之第一抵持部;及
    其中,所述第一偵測端子還設有自第一彈性臂水平向前延伸後再向後延伸之連接段,所述第一抵持部自連接段後端向後並向內側水平彎折延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舌板定義有位於左、右兩側之第一、第二側面及位於上、下兩側之上、下表面,所述導電端子設有暴露於舌板下表面之接觸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之下邊緣向下未凸出所述舌板之下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偵測端子還設有自第一抵持部向後並向外側水平彎折延伸用於與遮蔽殼體接觸之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彈性臂前端設有向外側傾斜延伸之傾斜段,所述連接段自所述傾斜段水平向前延伸後再向上並向後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舌板設有自舌板側面向內側凹陷之第一凹口,所述第一抵持部容納於第一凹口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偵測端子還包括設於絕緣本體另一側之第二偵測端子,所述第二偵測端子設有第二彈性臂、自第二彈性臂末端向前並向內側水平彎折延伸之第二抵持部及自第二抵持部前端向外側水平彎折延伸之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彈性臂之自由端向前超過第一彈性臂之自由端,所述第二抵持部較第一抵持部更靠近對接空間之前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舌板之第二側面設有向內側凹陷之第二凹口,所述第二抵持部容納於第二凹口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主體部包括相對設置之兩側部及分別設於兩側部外側之兩延伸部,所述側部與延伸部之間形成用以固定第一、第二偵測端子之固定槽;所述第一、第二偵測端子還設有分別位於第一、第二彈性臂後方之第一、第二水平部、分別自第一、第二水平部後端豎直向下延伸之第一、第二固定部及分別自第一、第二固定部向下延伸出絕緣本體之第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及第一、第二水平部收容於固定槽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殼體設有分別面向所述舌板之第一、第二側面之第一、第二側壁,所述第一、第二側壁分別設有凸出第一、第二側壁所在平面之第一、第二配合部及形成於第一、第二配合部內側之第一、第二讓位部,所述第一、第二讓位部分別為第一、第二偵測端子提供彈性變形之讓位空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偵測端子之第一、第二抵接部在初始狀態下與第一、第二配合部不接觸,所述第一偵測端子之連接段位於所述第一側壁所在平面之外側,相應之不同對接插頭插入後,第一、第二抵接部選擇性地與第一、第二配合部接觸,實現偵測功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偵測端子之第二抵持部之下邊緣向下凸出所述舌板之下表面。
TW101217415U 2012-09-10 2012-09-10 電連接器 TWM450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7415U TWM450849U (zh) 2012-09-10 2012-09-10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7415U TWM450849U (zh) 2012-09-10 2012-09-10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0849U true TWM450849U (zh) 2013-04-11

Family

ID=48801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7415U TWM450849U (zh) 2012-09-10 2012-09-10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08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074B (zh) * 2013-04-18 2017-05-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074B (zh) * 2013-04-18 2017-05-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4698B (zh) 電連接器
US10205256B2 (en)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TWI583074B (zh) 電連接器
JP201324711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58387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structure
TW201503497A (zh) 電連接器
US7931503B2 (en) RJ-type connector with secured contacts
US20110104909A1 (en) Board-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1028766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waterproof function
TWM450099U (zh) 電連接器
US2015004489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dditional exterior shell
US1027697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48465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9077136B2 (en) Combin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the same
CN106486821B (zh) 电连接器
TWM569095U (zh) 電連接器
TWM450849U (zh) 電連接器
CN210350210U (zh) 一种usb连接器
TWI565164B (zh) 電連接器組合
TW201611424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543469B (zh) 電連接器
CN210576686U (zh) 电连接器
TWI573347B (zh) 插座電連接器
TWI594519B (zh) 電連接器
TWI543464B (zh) 插頭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