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346537U -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Google Patents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346537U
TWM346537U TW97211015U TW97211015U TWM346537U TW M346537 U TWM346537 U TW M346537U TW 97211015 U TW97211015 U TW 97211015U TW 97211015 U TW97211015 U TW 97211015U TW M346537 U TWM346537 U TW M3465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damping device
variable damping
vibration sensor
acceleration cha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211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an-Jiao Lin
Original Assignee
Hua Chuang Automobile Information Technical 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 Chuang Automobile Information Technical 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 Chuang Automobile Information Technical Ct Co Ltd
Priority to TW97211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346537U/zh
Publication of TWM346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346537U/zh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M346537 % 4 八、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尤指 種適用於一般車輛座椅之調節震動裝置。 曰 【先前技術】 隨著車輛技術不斷的進步,車輛座椅也不斷的被 越來越多的功能,也隨之而來越來越複雜的設計,諸 要用於辅助座椅八方調整之動力辅助座椅、具: 車輛座椅、具加熱功能之車輛座椅、或車輛 ^ «功能。惟反觀因路面類蔽而傳遞至車輕座椅二:政 目月仍未有相關具體之技術出現。 以往習知技術中針對因路面颠 傳遞至駕駛及乘客而產生相 :體震動’進而 15 统的方m-心 適感,僅以車體懸吊系 二方式來進订抑制車體的震動。然 少大部份的震動來源,但是 有政減 者,以舛%Ρ 4 …法疋王解決此一問題。再 在強_控性能之車輛,往往需要設定較硬之鱼广 鈑及懸吊系統來支掊,而上季硬之車底 坐舒適性。 、°此設㈣犧牲駕驶及乘客的乘 由此可知,如何-士 駛及乘客之乘坐舒適全、結構簡單又可增進駕 統設定之車輛座椅的震於:何車底鈑及懸吊系 迫切需要。 ^即、置,貫在是產業上的一種 20 M346537 【新型内容】 本創作為—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包括··一車 瞀:…以可、一可變阻尼裝置、-震動感測器、及-運 “中,座椅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墊部,而座 1 包括有—底架。又,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第-端、 、:弟二端’其第—端固接於座椅之底架,而第二端固接 ;、底鈑。其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控制電流 k、抆制凋筇第一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此 ^ ’震動感測器是設置於車底鈑,而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 底飯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h,並輸出加速度改變量 …再者’運异單元是電連接至可變阻尼裝置、及震動感 ^ ’而運算單元是接收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 二k:且運算單元並依據下列計算式⑴及⑺以計算出控制 —机k,並輸出控制電流。至可變阻尼裝置以控制其 阻尼值,而上述計算式(1)及(2)定義如下: ⑴hlmax,if丨尺丨< Js ; ⑺1k==[^jXlmax,if |Jkl 仝 JS ; 其中,Ik為第k時間點時之控制電流,3 * 為運曰算單元輸紅最九電流。」k為第k時間點時之加: 度改變量。J s為一預設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播值。、 、 變阻尼裝置之特徵係數。據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1 = 1 供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体能有效大幅減少、提 完全隔絕因路面顛簸而來自車輛車底鈑之 Α 至 一 展勳,增進駕駛 M346537 ,及乘客之乘坐舒適性,又能完全不需變更車輛原本之操控 設定。 其中,本創作<可變阻尼#置可為一電磁式可變阻 尼電子式可變阻尼、可控制電流變液阻尼器、或其他等 5效裝置。而震動感測器可為一加速度計、震動感測器⑽心 、運動震動感測器、或其他能提供垂直方向單軸感 測或包含垂直方向的多軸感測之等效裝置。此外,本創作 可更包括-系統開關電連接至運算單元,系統開關是選擇 式地開啟或關閉本創作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其提供 10 震動調節裝置啟動與否。 另外,本創作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之另一態 樣,包括:一車底鈑、一座椅、一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一 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一第一震動感測器、一第二震動感測 器、及一運算單元。其中,座椅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 15墊部,而座墊部包括有一底架。又,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包 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同樣地第二可變阻尼裝置 亦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而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之 第一端、及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一端分別固接於座椅之 底架。 20 此外,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二端固接於車底鈑的第 一位置P1(X1,Y1),而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二端固接 於車底鈑的第二位置Ρ2(Χ2,Υ2)。其中,第一可變阻尼 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控制電流Ikl以控制調節第 一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一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 7 M346537 值,而第二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二控制電 流Iu以控制調節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一端與其第二端 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再者,第一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三位置?3 5 ( X3,Y3 ),而第二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四位置 Ρ4(Χ4,Υ4)。其中,第三位置Ρ3(χ3,γ3)至該第四位置 Ρ4 ( Χ4,Υ4 )之連線,是平行於第一位置?!(χι,γι)至第 二位置Ρ2 (Χ2,Υ2)之連線。又,第一震動感測器是偵測 出車底鈑第二位置Ρ3處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並輸 10出加速度改變量Jk!,而第二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車底鈑第 四位置P4處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2,並輸出加速度改 變量Jk2。 據此,運异單元是分別電連接至第一可變阻尼裝置、 第二可變阻尼裝置、第一震動感測器、及第二震動感測器。 15其運算單元是接收到第一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 Ϊ Jkl、及第二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八2,並 依據下列計算式(3)及(4)以計算出第一位置ρι (χι,γι)在 第二位置Ρ3 (Χ3,Υ3)與第四位置Ρ4 (χ4,γ4)連線上之投 影點Q】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Jk(Qi)、及第二位置ρ2(χ2,γ2) 20在第三位置Ρ3(Χ3,Υ3)與第四位置ρ4(χ4,γ4)連線上之 投影點Q2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Μ)。 其中,運异單元並依據下列計算式(5)、、(?)、及 ⑻以計算出第一控制電流Iki與第二控制電流^,運算單 元並輸出第一控制電流、至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以控制其 M346537 運動阻尼值,並輸出第二控制電流]^2至第二可變阻尼裝置 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上述計算式(3)、(4)、(5)、(6)、^ 及(8)定義如下·· (3 ) Jk(Ql)=
5 (4)^Q2)=^^(Jk2) + y(J^); 其中’ Jk(QU為第一位置Ρ1 (Χ1,Υ1)在第三位置P3 (X3,Y3)與第四位置P4(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仏位置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k=〇, 1,2,3 4 t。τ 、 J 5 ^ 5 ··· 51 J k ( Q 2 ) 為第二位置P2(X2,Y2)在第三位置P3(X3,Y3)與第四位 10置料(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Q2位置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 速度改變量。S是指第三位置P3 (X3,Y3)與第四位置p4 (X4,Y4)之直線距離。Sl是指第一位置ρι (χι,γι)在 第二位置Ρ3 ( Χ3,Υ3 )與第四位置P4 ( Χ4,Υ4 )連線上之投 影點Qi到第四位置Ρ4 ( Χ4,Υ4)的直線距離。jk2為第匕時 15間點時第二震動感測器之加速度改變量。Jkl為第k時間點 時第一震動感測器之加速度改變量。Sl是指第二位置p2 (X2,Y2)在第三位置P3 (X3,Y3)與第四位置ρ4 (χ4,γ4) 連線上之投影點Q2到第四位置Ρ4 (χ4,γ4)的直線距離。
(5) Ik 1 = I 2〇 (6)Ikr (7) Ik2(8) Ik2
Cpi I Jk(Ql) I =T 1 m a x if|J Ima k(Ql) < Js
Cp2
丨 Jk(Q2) I iflJk(Ql) I^Jsl 5 iflJk(Q2)l< Js2 ; •Vl— 5 ifl Jk(〇2)l^Js2 kmax 9 M346537 八中 K 1、2分別是指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第二可變阻 尼裝,在第k時間點時之控制電流,.,t。“π 為運算單元輸出之最大電流。Js 1、Js2分別是指第一可變 阻尼裝置、及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 5 Cpi、CP2分別是指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第二可變阻尼裝 置之特徵係數。因此,本創作態樣為提供二個可變阻尼裝 置及一個展動感測器進行震動調節,以取得較佳之車輛座 椅震動抑制效果。 同樣地,本創作之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第二可變阻 10尼裝置分別可為一電磁式可變阻尼、電子式可變阻尼、可 控制電流變液阻尼器、或其他等效裝置。而第一震動感測 為、及弟一震動感測器分別可為一加速度計、震動感測器 (Shock sensor)、運動震動感測器、或其他能提供垂直方向 單軸感測或包含垂直方向的多軸感測之等效裝置。 15 此外,本創作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之又一態 樣,包括··一車底鈑、一座椅、一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一 第四可變阻尼裝置、一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一第三震動感 測器、一第四震動感測器、一第五震動感測器、及一運算 單元。其中,座椅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塾部,其座墊 2〇 部包括有一底架。而第三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第四可變阻尼裝置包括也有一第一端、及一 第二端,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包括亦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 端0 M346537 又,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之筮 w 吐 罝之第一端、第四可變阻尼裝置 <弟一端、及第五可變阻尼梦署+哲 山、 夕念加 見表置之第一端分別固接於座椅 五位三二變,襄置之第二端固接於車底鈑的第 直P5 ( X5 Y5 ) ’第四可#阳尸继堪> > 5 車麻锔J釔阻尼裝置之第二端固接於 車絲的弟六位置Ρ6(Χ6,γ〇,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之第 一知固接於車底鈑的第七位置ρ7(χ7,γ7)。 其中,第三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三^ 制電流l以控制調節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一端盥盆^ 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二外 部輸入之第四控制電流。以控制調節第四可變阻尼裝置 ,第: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第五可變阻尼 、置是接又外°卩輸入之第五控制電流Ik 5以控制調節第 五可變阻尼裝置之第一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冑之運動阻 值。 15 再者,第三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八位置?8 (X8,Y8),第四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九位置μ (Χ9,Υ9),第五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十位置ρι〇 (ΧΙΟ,ΥΙΟ )而第二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車底鈑第八位 置Ρ8 (Χ8,Υ8)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l,並輸出加速 2〇度改變量Ju。第四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車底鈑第九位置p9 (X9,Y9)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im,並輸出加速度改 變量Jk4。第五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車底鈑第十位置ρι〇 (χιο,γιο)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s,並輸出加速度 改變量Jk5 〇 π M346537 々其中’運算單元是分別電連接至第三可變阻尼裝置、 第四可變阻尼裝置、第五可變阻尼裝置、第三震動感測器、 第四震動感測器、及第五震動感測器。而當運算單元一接 收到第三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jk3、第四震動 5感測益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4、及第五震動感測器所輸 出之加速度改變I j k 5 ’並就依據下列計算式(9)、( 1 〇)、及 (11)以ό十异出第三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第五位置μ (Χ5,Υ6)的加速度改變量Jk(Q3)、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所在 之第六位置P6 (χ6,Υ6)的加速度改變量Jk(Q4)、及第五可 10變阻尼裝置所在之第七位置P7 ( X7,Y7 )的加速度改變量 再者,運算單元並依據下列計算式下列計算式(12)、 (13)、(14)、(15)、(16)、及(17)計算出第三控制電流ik3、 第四控制電流ΙΜ、及第五控制電流Ik5,並輸出第三控制電 15流1η至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輸出第 四控制電流Ik4至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 輸出第五控制電流Ik5至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控制其運動阻 尼值。上述計算式(9)、(10)、(11)、(12)、(13)、(14)、(15)、 (16)、及(17)定義如下: 20 (9)败3)=
(X5-X8)[(Y9- Y8)( Jk5 - Jk3) - (Jk4 - Jk3)(Y10-•(Y5-Y8)[(Jk4 Jk3)(X10-X8)-(X9-X8)(Jk5 -
{(X9 X8)(Y10- Y8)-(Y9 - Y8)(X10- X8)} 12 M346537 (10) =U-ί(Χ6·Χ8)[(Υ9-YWk5 :ω·(&·ω(Υΐ〇-Υ8)]+1 l(Y6-Y8)[(Jk4-Jk3)(X10-X8)-(X9.X8)( } {(X9 _ Χ8)(Υ1〇- Y8) - (Y9 - Y8)(X10- X8)} (11)
Jk(Q5) = Jk5 f(X7.X8)[(Y9-Y8)(Jk5-Jk3).(jk4.Jk3)(Y1〇.Y8)]+1 1/Y7 - Y8)[( Jk4 - Jk3)(Xl 0- X8) - (X9 _ X8)( jk5 _ jj {(X9 - X8)(Y1 〇- Y8) - (Y9 - Y8)(X10- X8)}
5其中’ Jk(Q3)為第三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第五位1P5 (X5,Y6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k 0,1,2,3,4··.,t。Jk3為弟k時間點時第三震動感測器所輪出 之加速度改變量。Jm為第k時間點時第四震動感測器所輪 出之加速度改變量。JkS為第k時間點時第五震動感測器所 10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J k ( q 4)為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 第六位置P6( X6,Y6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Jk(Q5) 為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第七位置?7 ( χ7,γ7 )於第k時 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12) Ik3 = imax,if| J_|< js3 15 (13)Ik3
Cp3 XImax ’ if I Jk(Q3) I》】s : 丨 Jk(Q3) I(14) Ik4 = lmax,if| Jk(Q4) I < js4Cp4 (15) lk4
I Jk(Q4) I xl max
ifl ^k(Q4) I-J U6) Ik5 = Imax,if|Jk(Q5)|< Js5 ; (1 7) L =「j二)|Xlmax ,ifl 】k(Q5) l^Js5 ; 13 M346537 '、 k3 Ik4、Ik5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第四可 阻尼波置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在第k時間點時之控制電 抓k O’1’2’3’4···,^ Imax為運算單元輸出之最大電流。Js3、 Js4jJs5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第四可變阻尼裝置、 5及第五可又阻尼裝置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〇ρ3、、 CP5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第四可變阻尼裝置、及第 五可變阻尼裝置之特徵係數。據此,本創作態樣為提供三 個震動感測器來進行震動感測,而利用三個可變阻尼裝置 • 進行震動調節,以取得更佳之車輛座椅震動抑制效果且更 10 具安全性。 相同地,本創作之第三可變阻尼裝置、第四可變阻尼 裝置、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可分別為一電磁式可變阻尼、 電子式可變阻尼、可控制電流變液阻尼器、或其他等效裝 置。而第三震動感測器、該第四震動感測器、及該第五震 15動感測器分別為一加速度計、運動震動感測器、或其他能 提供垂直方向單軸感測或包含垂直方向的多軸感測之等效 裝置。 【實施方式】 20 請參閱圖1為本創作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第 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圖中顯示有一車底鈑2、以及一座椅3。 而座椅3具有一座墊部31、及一背墊部32,其座墊部31又包 括有一底架311。另外,圖中顯示有一可變阻尼裝置1,其 具有一第一端11、及一第二端12。而其第一端11固接於座 M346537 % • 椅3之底架311,而第二端12固接於阻尼接腳平台2i,其阻 尼接腳平台21設置於車底鈑2。其中,阻尼接腳平台21之功 用在於提供一個更穩固' 更平整之平台。而且可於平台内 設置一般習知電動座椅位移調整裝置,亦即提供八方^整 5之動力輔助座椅。據此,可變阻尼裝置1是接受一外部輸入 之控制電流Ik以控制調節其第一端丨丨與第二端12間相對之 運動阻尼值。 此外,圖中又顯示有震動感測器4,其是設置於車底鈑 丨 2上。而震動感測器4是偵測出車底鈑2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 10變量八,並輸出加速度改變量Jk。在本實施例中,震動感 測器4设置的位置越接近於座椅3中心位置或可變阻尼裝置 1 δ又置的位置為佳,因越接近座椅3中心位置或可變阻尼裝 置1設置的位置越能反應座椅或可變阻尼裝置丨所在位置所 承受之真實震動,如此可變阻尼裝置丨便能正確調節最佳之 15 阻尼狀態。 明參閱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實施例之控制流程 I 圖,圖中顯示之運算單元6是電連接至可變阻尼裝置丨、震 1 動感測器4、及系統開關5。其中,系統開關5是選擇式地開 啟或關閉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其提供震動調裝置啟 2〇動與否。當震動調節裝置開關5為,,〇N,,時開啟系統, 為”〇FF”時則為關閉狀態。而運算單元6主要是接收震動感 測器4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且運算單元6並依據下列 计#式(1)及(2)以計异出控制電流Ik,並輸出控制電流。至 15 M346537 可變阻尼裝置1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而上述計算式(1)及 (2)定義如下: (1) Ik — Imax , if I Jk I < Js ; (2) Ik==CpXh,if 丨尺丨认; 5 上述其中Ik為第k時間點時之控制電流,且 ’l’2,3,4...,t,然k值之大小取決於震動感測器及運算單 凡之處理能力,可為每〇·〇ι秒處理或甚至更小。而Imax為運 算單兀6輸出之最大電流,j k為第k時間點時之加速度改變 | 量,Js為一預設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Cp為該可變阻尼 10裝置1之特徵係數,且cp小於Jk之絕對值。 。月參閱圖二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實施例之運算判斷 流程圖,如圖所示步驟87〇5是將加速度改變量凡提供予運 算單元6進行判斷,且與預先設定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Js 進行比較S710。當加速度改變量打絕對值小於預設之加速 I5度改變量門檻值尺時8715,運算單元6則輸出最大電流 Imax ’使可變阻尼裝置1之|ΐ且尼力.為最大,座椅3呈現接近 ,剛性狀態。而當加速度改變量八絕對值大於或等於預設之 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時872〇,則啟動運算式Ik=gxImax 進行運算’亦即加速度改變量大小與阻尼成函數關係,當 2〇加速度改變量Jk絕對值越大時輸出之電流越小,此時可變 阻尼裝置1之阻尼則變軟。 簡言之’本實施例主要藉由一個震動感測器4來感測 車底鈑2某特定位置之上下方向的加速度改變量Jk,同時再 透過運算單元6與預先設定好,的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尺進 16 M346537 行判斷,再透過運算單元6之運f,、仓尤 早7L b之連鼻,進而調整控制一個可變 阻尼裝置1之運動阻尼值。因舲,士a & 匕值因此本創作能有效大幅減少甚 至隔絕因路面顛簸而炎白鱼 觐向不自車輛車底鈑之震動,增進駕駛及 乘客之乘坐舒適性,又能完全不兩 入月b兀王不而變更車輛原本之操控設 定。 其中,而在本實施例中所使用之可變阻尼裝置丄為一 電磁式可變阻尼,當然可以電子式可變阻尼、可控制電流 變液阻尼器、或其他等效裝置來取代。然而,本實施例所 使用之電磁式可變阻尼仙原理在於,阻尼内部設有電磁 線圈及容置有磁流變液體,tf流通過電磁線圈時合產生 磁場進而影響磁流變液體,而使磁流變液體固化^成阻 尼力增大。 據此,電磁式可變阻尼透過調節電磁線圈的電流 大小而調節磁場的強度’進而可以調節電磁式可二 15阻尼的阻尼力大小。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所使用 =感測器4為-加速度計(Acceler〇meter),當然其他諸如 震動感測器(Shock sensor)、運動震動感㈣、或其他能提 供垂直方向單軸感測或包含垂直方向的多軸感測:: 置都可運用於本實施例。 ^ 〇 #請:閱圖4,圖4為本創作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圖令顯示有一車底鈑2、及一座椅 3。而座椅3具有一座墊部31、及一背墊部32,其座墊 #又包括有一底架311。另外本第二實施例具有二個可變^尼 裝置,其分別為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及一第二可變阻尼裝 17 M346537 置14。而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具有一第一端13卜及一第二 端132,且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亦包括有一第一端141、及 一第二端142。其中,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之第一端131、 及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之第一端141分別固接於座椅3之底 5架311,而第一可變阻尼裝置B之第二端132固接於車底鈑2 的第一位置P1(X1,Y1),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之第二端 142固接於車底鈑2的第二位置Ρ2 (χ2,Υ2)。 同樣地,本實施例於二個可變阻尼裝置的第二端與車 底鈑2之間可另設置有一阻尼接腳平台21,其功用於第一實 10施例中已有說明。再者,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是接受一外 部輸入之第一控制電流Ikl,來控制調節第一可變阻尼裝置 13之第一端131與其第二端132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相同 地,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丨4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二控制電 流in以控制調節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之第一端141與其第 15二端142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另外,圖4中來顯示有二個第一震動感測器,其分別為 第一震動感測器41及第二震動感測器42。第一震動感測器 41没置於車底鈑2的第三位置ρ3(χ3,γ3),而第二震動感 測器42設置於車底鈑2的第四位置Ρ4 (χ4,Υ4)。其中,本 2〇第二實施例中之第三位置Ρ3 ( χ3,γ3 )至第四位置ρ4 (Χ4,Υ4)之連線,是平行於结一位置ρι (Χ1,Υ1)至第二 位置Ρ2 (Χ2,Υ2)之連線。又,第一震動感測器41主要是 债測出車底鈑2第三位置Ρ3處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 hi ’並同時輸出加速度改變量Jki。而第二震動感測器42 M346537 是偵測出車底鈑2第四位置P4處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
Jk2,並輸出加速度改變量Jk2。 請參閱圖4的同時-併參閱圖5,圖5係本創作第二實施 例運算值示意圖。本實施例之運算單元6(圖未示)是分別電 5連接至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第一 震動感測器41、及第二震動感測器42。當然本第二實施例 亦了如第一實施例设置一系統.開關,其亦電連接至運算單 元6,用以開啟或關閉震動調節裝置。 又,運算單元6(圖未示)是接收到第一震動感測器“所 10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Jkl、及第二震動感測器42所輸出之加 速度改變量Jk2,並依據下列計算式(3)及(4)以計算出第一 位置PI (X1,Y1)在第三位置Ρ3 (χ3,γ3)與第四位置p4 (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仏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⑺㈠、 及第二位置P2 (X2,Y2)在第三位置Ρ3 (χ3,γ3)與第四位 U置P4 ( X4,Y4 )連線上之投影點Q2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 Jk(Q2)。 再者,運算單元6(圖未示)並依據下列計算式0)、(6)、 (7)、及(8))以計算出第一控制電流Iki與第二控制電流〗^, 運算單元6並同時輸出第一控制電流、至第一可變阻尼裝 20置13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輸出第二控制電流ik2至第二 可變阻尼裝置14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上述計算式(3)、及 (4)乃疋引用基本數學公式内插法公式而來,然其定義如 下: 口 (3)jk(Qi) + ^ 19 M346537 (4) Jk(Q2)= ~^(Jk2)+警(½);. 其中參數各代表以下意義:
Jk(Qi)為第一位置PI (X1,Y1)在第三位置j>3(X3,Y3) 與第四位置P4 (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仏位置於第上時間 5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1^0,1,2,3,4 —,1,同樣]^值之大小取 決於震動感測器、可變阻尼裝置、及運算單元之處理能力, 可為每0.01秒處理或甚至更小;
Jk(Q2)為第二位置Ρ2( Χ2,Υ2)在第三位置Ρ3 ( Χ3,Υ3) 與第四位置Ρ4 ( Χ4,Υ4)連線上之投影點q2位置於第k時間 10 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S是指第三位置Ρ3 (χ3,γ3)與第四位置ρ4 (χ4,γ4) 之直線距離;
Si是指第一位置PI (Χ1,Υ1)在第三位置Ρ3 (Χ3,Υ3) 與第四位置Ρ4 (Χ4,Υ4)連線上之投影點仏到第四位置ρ4 15 (Χ4,Υ4)的直線距離;
Jk2為第k時間點時第二震動感測器42之加速度改變 量; J k 1為第k時間點時第一震動感測器* 1之加速度改變 量; 2〇 S2是指該第二位置P2 ( X2,Y2 )在第三位置P3 (Χ3,Υ3)與第四位置Ρ4 (Χ4,Υ4)連線上之投影點q2到第 四位置P4 (Χ4,Υ4)的直線距離。另外,計算式(5)、⑹、 (7)、及(8)定義如下: (5) Ik. = Imax > if|Jk(Q1)|< Jsl ; M346537 (6) Iki=CP1x jx ,if|Jw |>j · I Jk(Ql) I k(Ql) I—J s 1 » ⑺ Ik2 = ImaX,if|Jk(Q2)|< ; (8 ) Ik2 = Cp2 x
Lmax 其中
丨 Jk(Q2) I if| Jk(Q2) I》Js2 ; 阻 [kl、In分別是指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及第二可變 尼裝置^在第让時間點時之控制電流’^^^^; lmax為運鼻早元6輸出之最大電流;
Jsl、Js2分別是指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及第二可變 阻尼裝置14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 10 15 20
Cpl、CP2分別是指第一可變阻尼裝置13、及第二可變 阻尼裝置14之特徵係數,且Cpi小於Jk(Qi)之絕對值,Cp2 小於J k ( Q 2 )之絕對值。 々綜如上述,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主要不同處在於 第一貫施例採用二個震動感測器來進行感測,並透過二個 可%:阻尼裝置來進行調節。如此較第一實施例更為精準、 更為舒適及安全。其中第二實施例之第一可變阻尼裝置 、及第二可變阻尼裝置14亦如第一實施例,採用電磁式 可變阻尼。而第一震動感測器41、及第二震動感測器42也 如第一實施例採用加速度計。. 、據此,本實施例亦可擴充至車底鈑2上安裝二個震動 感測器,且有至少一個以上座肖,每一座肖皆安裝有二個 可變阻尼裝置。而運算單元6以其二個震動感測器輪出之加 迷度改變量而個別針對每—座椅進行控制其二個可變阻尼 21 M346537 ·* I置。如此,至少-個以上座射之每—座椅皆可依其所 在位置不同,而因此感受到不同之震動調節功效。 請參閱圖6,圖6係本創作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中顯示有一車底鈑2、及一座椅 5 3。座椅3具有一座墊部31、及一背墊部32,而座墊部31包 括有一底架3 11。而本第三實施例主要以三個可變阻尼裝 置,其分別為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 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又,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包括有 . 一第一端151、及一第二端152,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也包 10括有一第一端161、及一第二端162,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 亦包括有一第一端171、及一第二端172。 其中’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之第一端151、第四可變 阻尼裝置16之第一端161、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之第一端 171分別固接於座椅3之底架3U。而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 I5之第二端152固接於車底鈑2的第五位置ρ5 (χ5,Υ5),第 四可變阻尼裝置16之第二端162固接於車底鈑2的第六位置 ρ6(Χ6,Υ6),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之第二端172固接於該 •車底鈑2的第七位置Ρ7(χ7,Υ7)。同樣地,本實施例於三 個可變阻尼裝置的第二端與車底鈑2之間可另設置有一阻 2〇尼接腳平台21,其功用於第一實施例中已有說明。 然而,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三 控制電流1υ以控制調節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之第一端151 與其第二端152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 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四控制電流Ik4以控制調節第四可 22 M346537 • 變阻尼裝置16之第一端161與其第二端162間相對之運動阻 尼值。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五控制 電流L以控制調節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之第一端171與其 第二端172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5 另外,圖中顯示有三個震動感測器,其分別為第三震 動感測器43、第四震動感測器44、及第五震動感測器45。 而第二震動感測器43設置於車底鈑2的第八位置p8 (X8,Y8),第四震動感測器44設置於車底鈑2的第九位置 . P9(X9,Y9),第五震動感測器45設置於車底鈑2的第十位 10置Ρ1〇 (Χ1〇,Υ10)。且第三震動感測器43是偵測出車底鈑 2第八位置Ρ8 (χ8,Υ8)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八3 ,並 輸出加速度改變量。第四震動感測器44是偵測出車底鈑 2第九位置P9 (X9,Y9)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4,並 輸出加速度改變量Jk4。第五震動感測器45是偵測出車底鈑 I5 2第十位置?1〇 ( χι〇,γι〇)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 並輸出加速度改變量jk5。 此外,運算單元6(圖未示)是分別電連接至第三可變阻 尼裝置15、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 :三震動感測器43、第四震動感測器44、及第五震動感測 2〇器45。同樣地,本第三實施例亦可如第一實施例設置一系 統開關,其亦電連接至運算單元6,用以開啟或關閉震動調 節裝置。 、據此,運算單元6是接收到第三震動感測器43所輸出之 速度改變里、第四震動感測器44所輸出之加速度改變 23 M346537 量Jk4、及第五震動感測器45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 Jks,並依據下列計算式(9)、(1〇)及(11)以計算出第三可變 阻尼裝置15所在之第五位置Ρ5 (Χ5,γ6)的加速度改變量 Jk(Q3)、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所在之第六位置Ρ6 (χ6,γ6) 5的加速度改變量Jk(Q4)、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所在之第 七位置P7(X7,Y7)的加速度改變量^⑺㈠。 又,運算單元6並依據下列計算式下列計算式(12)、 (13)、(14)、(15)、(16)及(17)計算出第三控制電流Ik3、第 丨四控制電流I"、及第五控制電流^5。並同時輸出第三控制 10電流1至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同 時輸出第四控制電流Iu至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控制其運 動阻尼值。並同時輸出第五控制電流Iks至第五可變阻尼裝 置17控制其運動阻尼值。 上述計算式(9)、(1〇)、及(11)之推導過程如下:假設 15本實施例中所有的座標位置Q為(x,Y,z),其中x,Y分別代 表車底鈑2上該點的Χ,γ座標,而2為量測出或經運算出的 加速度改變畺^值。故第三震動感測器43之第八位置Q8為 ► ( X8,Y8,Jk3 );第四震動感測器44之第九位置為 (X9,Y9,Jk4 ),第五震動感測器μ之第十位置qi〇為 20 ( X1〇,Y10, Jk5),其中所有值均為已知值。而待求點第三 可變阻尼裝置15之第五位置Q5為(X5,Y6,Jk(Q3));第四可 變阻尼裝置16之第六位置Q6為(队叫導));第五可變 阻尼裝置17之第七位置Q7為(χ7, γ7,—),而其中、 Jk(Q4)、及Jk(Q5)即為待求之值。 24 M346537 接著,Jk((5W之值便可以基本位置向量數學關係進行運 算,如由計算式(Q5—Q8)· [(Q9—Q8)X(Q10-Q8)]=0進行 運算,再經簡化後便可得計算式(9)。同樣地,Jk(Q4)之值便 可以計算式(Q4 — Q8) · [(Q9 — Q8)X(Q10— Q8)]=0進行運 5 算,再經簡化後便可得計算式(10)。而Jk(Q5)值也以相同方 式,以計算式(Q5 — Q8)· [(Q9—Q8)X(Q10—Q8)]=0 進行運 算,再經簡化後便可得計算式(11)。而計算式(9)、(10)、 及(11)分別定義如下: τ = J I(X5-X8)[(Y9-Y8)(Jk5 - Jk3)-( Jk4 - Jk3)(Y10-Y8)]+j · (9) k(Q3)— k31(Y5-Y8)[(Jk4-Jk3)(X10-X8HX9-X8)(Jk5-Jk3)]广 {(X9 - X8)(Y 10- Y8)-(Y9 - Y8)(X 10- X8)} 10 ; (10)
Jk(Q4) = Jk4
(X6 - X8)[(Y9- Y8)( Jk5 - Jk3) - (Jk4 - Jk3)(Yl0- Y8)] +1 (Y6-Y8)[(Jk4 - Jk3)(X10-X8)-(X9-X8)( Jk5 - Jk3)] J {(X9 - X8)(Y10 - Y8) - (Y9 - Y8)(X 10 - X8)} (11)
j =J ί (X7 - X8)[(Y9 - Y8)( Jk5 - Jk3) - (Jk4 - Jk3 )(Y10 - Y8)] +Ί k(Q5)— k5-i(Y7-Y8)[(Jk4-Jk3)(X10-X8)-(X9-X8)(Jk5-Jk3)]广; {(X9 - X8)(Y 10 · Y8) - (Y9 - Y8)(X 10 - X8)} 15其中,
Jk(Q3)為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所在之第五位置P5 (X5,Y6 )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k=0,l,2,3,4...,t,同樣k值之大小取決於震動感測器、可變 阻尼裝置、及運算單元之處理能力,可為每0.01秒處理或 20 甚至更小; 25 M346537
Jk3為第k時間點時第三震動感測器43所輸出之加速度 改變量;
Jk4為第k時間點時第四震動感測器44所輸出之加速度 改變量; 5 Jk5為第k時間點時第五震動感測器45所輸出之加速度 改變量;
Jk(Q4)為第四可變阻尼裝置16所在之第六位置P6 (X6,Y6)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Jk(Q5)為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所在之第七位置p7 10 ( X7,Y7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另外’計算式(12)、(13)、(14)、(15)、(16)、及(17) 定義如下: 15 (12) Ik3 = Imax ^ if|Jk(Q3)|< Js3 ;(1 3 ) Ik3 = Cp3 x aax …I τ I丨 Jk“i |J_)私 (14) Ik4 = Imax,if| Jk(Q4) |< Js4 ; (15) Ik4=Cp4Xi3^1 (16) Ik5 = Imax,if| Jk(Q5) |< js5 ;(1 7) Ik5 =Cp5 x 其中,
I Jk(Q5) I 20 Iio、Ik4、lb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第四可 變阻尼裝置16、及第五可變阻巵裝置17在第k時間點時之控 制電流,k=0,l,2,3,4...,t ;
Imax為運算單元6輸出之最大電流; 26 M346537
Js3、Js4、JS5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第四可 變阻尼裝置16、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之加速度改變量門 檻值;
Cp3、、CP5分別是指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第四可 5變阻尼裝置16、及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之特徵係數,且Cp3 小於Jk(Q3)之絕對值,CP4小於Jk(Q4)之絕對值,Cp5小於 J k ( Q 5 )之絕對值。 因此,本實施例亦可擴充至進行至少一個以上座椅之 震動調節。詳言之,只須於車底鈑2上安裝三個震動感測 10裔,再者其中有至少一個以上座椅,且每一座椅皆安裝有 二個可變阻尼裝置。而運算單元6以其車底鈑2上三個震動 感測器輸出之加速度改變量,並依據本實施例所提供施方 式’而個別針對每一座椅進行控制其三個可變阻尼裝置, 如此每一座椅皆可依其所在位置不同,而感受到不同震動 15 調節之效果。 綜如上述,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 主要不同處在於第三實施例採用三個震動感測器來進行感 測,並透過三個可變阻尼裝置來進行調節。如此較第一實 施例、及第二實施例更為精準、更為舒適甚至更為安全。 2〇其中第二實施例之第三可變阻尼裝置15、該第四可變阻尼 裝置16、及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17,採用電磁式可變阻尼。 而第三震動感測器43、該第四震動感測器44、及該第五震 動感測器45也如第一實施例採用加速度計。 27 M346537 本創作所 而非僅限 上述貫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 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 於上述貫施例。 5【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2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實施例之控制流程圖。 圖3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實施例之運算判斷流程圖。 圖4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10圖5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運算偉示意圖。 圖6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可變阻尼裝置 第一端 第二端 第一可變阻尼裝置 第二可變阻尼裝置 第三可變阻尼裝置 第四可變阻尼裝置 第五可變阻尼裝置 車底鈑^ 阻尼接腳平台 座椅 11,131,141,151,161,171 12,132,142,152,162,172 13 14 15 16 17 2 21 28 3 M346537 31 311 32 4 41 42 43 44 45 6 Ik Jk
座墊部 底架 背墊部 震動感測器 第一震動感測器 第二震動感測器 第三震動感測器 第四震動感測器 第五震動感測器 運算單元 控制電流 加速度改變量 第一震動感測器之加速度改變量Jkl 第二震動感測器之加速度改變量Jk2 α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 Jk(Ql) Q2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 Jk(Q2) 第一位置 PI 第二位置 P2 第三位置 P3 第四位置 P4 第五位置 P5 第六位置 P6 第七位置 P7 第八位置 P8 29 M346537 / 第九位置 P9 第十位置 P10 第一位置P1在第三位置P3與第四Q! 位置P4連線上之投影點 第二位置P2在第三位置P3與第四Q2 位置P4連線上之投影點
第三位置P3與第四位置P4之直線S 距離
Qi到第四位置P4的直線距離 Q2到第四位置P4的直線距離 步驟 51 52 S705,S710,S715,S720
30

Claims (1)

  1. M346537 九、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包括: 一車底鈑; 座柯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塾部,該座塾部包 5括有一底架; ^ 一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 第一端固接於該座椅之該底架,該第二端固接於該車底 鈑,該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控制電流“以控 • 制調節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1〇 、辰動感測器,是設置於該車底鈑,該震動感測器是 谓測出該車底鈑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並輸出該加 速度改變量J k ;以及 15
    20 、、一運算單元,是電連接至該可變阻尼裝置、及該震動 感測器,該運算單元是接收該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 度改變量Jk,該運算單元並依據下列計算式〇)及(2)以計算 出該控制電流Ik,並輸出該控制電流;^至該可變阻尼裝= 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上述計算式(1)及(2)定義如下:衣 (1)1^ = Imax,if | Jk | < Js ; (2)Ik=CPxW , if |jj>j 丨J 其中,Ik為第k時間點時冬控制電流,丨2 3 4 Imax為運算單元輸出之最大電流,Jk為第匕時 , 度改交ΐ,J s為一預設之加速度改變量門檻值,c、上 變阻尼裝置之特徵係數,且cp小於Jk之絕對值。?為A 31 M346537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穿 置,其中,該可變阻尼裝置為一電磁式可變阻尼。 、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其中’該震動感測器為一加速度計。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其更包括一系統開關電連接至該運算單元,該系統開 關是選擇式地開啟或關閉上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 5. —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包括:
    10 15
    20 一車底鈑; 一座椅,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墊部,該座墊部包 括有一底架; 一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一第二可變阻尼裝置,該第一 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可變 阻尼裝置包括有-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可變阻尼 裝置之該第一端、及該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一端分別 固接於該座椅之底架,該第_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二端固 ,於該車底鈑的第—位置ρ1(χι,γι),該第二可變阻尼 裝置之該第二端固接於該車底鈑的第二位置?2(乂2,丫2), 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一控制電流 ^以控制調節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一端與其第二 鳊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該第二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 Ρ輸入之第一控制電流L以控制調節該第二可變阻尼裝 置之孩第一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32 M346537 • 一第一震動感測器及一第二震動感測器,該第一震動 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三位置Ρ3(Χ3,Υ3),該第二震 動感測器設置於該車底鈑的第四位置P4 (χ4,Υ4),該第 三位置Ρ3(Χ3,Υ3)至該第四位置Ρ4(χ4,γ4)之連線,是 5平行於該第一位置Pi (Χ1,Υ1)至該第二位置ρ2 (Χ2,Υ2) 之連線,該第一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該車底鈑第三位置Ρ3 處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l,並輸出該加速度改變量 Jk !,該第二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該車底鈑第四位置p4處上 I 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2,並輸出該加速度改變量; 10 以及 一運异單元’是分別電連接至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 該第二可變阻尼裝置、該第一震動感測器、及該第二震動 感測器,該運算單元是接收到該第一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 該加速度改變量Jkl、及該第二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 15度改變量Jk2,並依據下列計算式(3)及(4)以計算出兮楚一 位置PI (X1,Y1)在該第三位置P3 (X3,Y3)與該第四位 置P4 (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仏位置的加速度改變量 . Jk(Q1)、及該第二位置Ρ2( Χ2,Υ2)在該第三位置ρ3( χ3,γ3) 與該第四位置Ρ4 (Χ4,Υ4)連線上之投影點匕位置的加速 2〇度改變量八((22),該運算單元並依據下列計算式(5)、(6)、 (7)、及(8)以計算出該第一控判電流Iki與該第二控制電流 In,該運算單元並輸出該第一控制電流Ikl至該第一可變阻 尼裝置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輸出該第二控制電流“2 33 M346537 至该第一可變阻尼裝置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上述計算式 (3)、(4)、(5)、⑹、⑺、及(8)定義如下: (3)+吾(Jkl); +警(½); 10 15 其中,Jk(Q1}為該第一位置PI (Xi,Y1)在該第三位 置P3 (X3,Y3)與該第四位置Ρ4(χ4,γ4)連線上之投影點 qha置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t; Jic(Q2)為該第二位置P2(X2,Y2)在該第三位置Ρ3(Χ3,Υ3) 與該第四位置P4(X4,Y4)連線上之投影點q2位置於第“夺 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s是指該第三位置^ (χ3,γ3) 與該第四位置Ρ4(Χ4,Υ4)之直線距離;Si是指該第一位 置pl ( X1,Y1)在該第三位置Ρ3 (Χ3,Υ3)與第四位置p4 (X4,Y4 )連線上之投影點Qi到該第四位置P4 ( Χ4,Υ4 ) 的直線距離;jkz為第k時間點時該第二震動感測器之加速 度改變量;Jk 1為第k時間點時該第一震動感測器之加速度 改變量;S2是指該第二位置P2 ( χ2,Υ2)在該第三位置 Ρ3 (Χ3,Υ3)與第四位置Ρ4 (Χ4,Υ4)連線上之投影點① 到該第四位置Ρ4 (Χ4,Υ4)的直線距離; (WkFlmax,if|Jk(Q1)|< JS1 ; 20 (6) h\ -Cn _ Uk(Ql)l ' k(Ql)⑺1k2 = Imax,if| Jk(Q2)|< Js2 ; (8 ) = CP2 Lmax |j k(Q2) 34 M346537 其中’ 、Ik2分別是指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該第二 變阻尼裝置在第ka夺間點時之控制電流,㈣山^斗t ; lmax為運算單元輸出之最大電流;Jsi、分別是’指.黛二 ^阻尼裝置、及該第二可變阻尼裝置之加速度改°變= 5榼值,Cpl、CP2分別是指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該第二 可變阻尼裝置之特徵係數,且Cpi小於Jk(Q"之絕對值,C 小於Jk(Q2)之絕對值。 p2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車輛座椅之 •[其中,該第一可變阻尼裝置、及該 = 10分別為-電磁式可變阻尼。. Λ 置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f ’其中’該第一震動感測器、及該第二震動感測器分別 為一加速度計。 8 ·如申印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5置^其更包括一系統開關電連接至該運算單元,該系統開 關疋選擇式地開啟或關閉上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 _ 9· 一種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包括: 一車底鈑,· 座椅,包括有一座墊部、及一背墊部,該座墊部包 2〇 括有一底架; :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一第四可變阻尼裝置、及一第 2可變阻尼裝置,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 及-第二端,該第四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 $二端’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 35 M346537 立而’该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之兮 T 第一端、該第四可變阻尼裝 置之該第一端、及該第77 w餘“ 弟五了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一端分別固 接於該座椅之底架,該第二 乐一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二端固接 於該車底鈑的第五位置p5 f Υ 1 3〈X5,Y5),該第四可變阻尼裝 置之該第二端固接於該車启 早履鈑的第六位置P6 ( x6,Y6 ), 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二端固接於該車底鈑的第七位 置”(酬’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 之第三控制電流1,3以控制調節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之該 ,-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該第四可變阻尼 衣置疋接文一外部輸入之第四控制電流L以控制調節該 第四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端與其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 尼值,忒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是接受一外部輸入之第五控制 電流L以控制調節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之該第一端與其 第二端間相對之運動阻尼值; 15 一第二震動感測器、一第四震動感測器、及一第五震 動感測器’該第三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車底鈑的第八位置p8 (X8, Y8 ) ’該第四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該車底鈑的第九位 置P9(X9,Y9),該第五震動感測器設置於該車底鈑的第 十位置P10 (Χ1〇,Υ1〇),該第三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該車 2〇 底鈑第八位置Ρ8 (Χ8,Υ8)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Jk3, 並輸出該加速度改變量Ju,該第四震動感測器是偵測出該 車底鈑第九位置P9 ( X9,Y9 )上下方向之加速度改變量 J k4 ’並輸出該加速度改變量J k 4 ’該第五震動感測器是偵 36 M346537 測出該車底鈑第十位置Pio ( Χ10,Υ10)上下方向之加速度 改變量Jk5 ’並輸出該加速度改變量Jk5 ;以及 一運异單元,是分別電連接至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 該第四可變阻尼裝置、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該第三震動 5感測器、該第四震動感測器、及該第五震動感測器,該運 算單元是接收到該第三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 Ϊ Jk3、該第四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Jk4、 及該第五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Jk5,並依據 下列計异式(9)、(10)、及(11)以計算出該第三可變阻尼裝 10置所在之該第五位置P5(X5,Y6)的加速度改變量jk(Q3)、 該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該第六位置P6 ( χ6,γ6 )的加 速度改變量Jk(Q4)、及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該第七 位置P7 (X7,Y7)的加速度改變量jk(Q5),該運算單元並依 據下列計算式下列計算式(12)、(13)、(14)、(15)、(16)、 15及(17)計算出該第三控制電流Ik3、該第四控制電流Ik4、及 該第五控制電流Ik5,並輸出該第三控制電流Ik3至該第三可 變阻尼裝置以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輸出該第四控制電流 1以至該第四可變阻尼裝置控制其運動阻尼值,並輸出該第 五控制電流Ik5至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控制其運動阻尼 20 值,上述計算式(9)、(10)、(11)、(12)、(13)、(14)、(15)、 (16)、及(17)定義如下: j = j “ (Χ5·Χ8)[(Υ9· Y8)(Jk5 - Jk3)-( Jk4 - Jk3)(Yl〇-Y8)]+l (9) k(Q3) k3 ((Y5-Y8)[(Jk4-Jk3)(Xl〇-X8).(X9-X8)(Jk5-Jk3)] {(X9 - X8)(Y 10_ Y8HY9 - Y8)(X 10 X8)} 37 M346537 (10) =ί(Χ6-Χ8)[(Υ9-Y8)( Jk5 - Jk3)-( Jk4 . jk3XYi〇. γ8)]^ k(Q4)- k4 [(Y6-Y8)[(Jk4-Jk3)(Xl〇.X8).(X9.X8)(Jk5.Jk3^ J {(X9 - X8)(Y1 〇- Y8)-(Y9 - Y8)(X10- X8)} (11) ^k(Q5) = hs (X7-X8)[(Y9_ Y8)(Jk5 - Jk3)-( JkWk3)(Y1 〇_ Y8)] (Y7 - Y8)[( Jk4 - Jk3)(X10- X8HX9- X8)( Jk5 - Jk3)] {(X9 _ X8)(Y1 〇_ Y8)-(Y9 - Y8)(X10- X8)}
    5其中,Jk(Q3)為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該第五位置p5 (X5,Y6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k=〇,l,2,3,4.",t,Jk3為第k時間點時該第三震動感測器所輸 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J k 4為第k時間點時該第四震動感測 器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Jks為第k時間點時該第五震 1〇動感測器所輸出之該加速度改變量;Jk(Q4)為該第四可變 阻尼裝置所在之該第六位置P6(X6,Y6)於第k時間點時的 加速度改變量;Jk(Q5)為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所在之該第 七位置P7 ( X7,Y7 )於第k時間點時的加速度改變量; (12) Ik3 — imax ’ if| Jk(Q3)丨 < j。;
    15 (13)Ik3=Cp3X^l ’if|Jk(Q3)bs3; (14) IM = Imax ^ if| Jk(Q4) |< Js4 ; (15) Ik4=Cp4X^ (16) 丄5 = 1咖,if|Jk(Q5) j< Js5 ; (17) Ik5=Cp5X^〜 38 M346537 其中’ Ik3、ΙΜ、Ik5分別是指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該第 四可變阻尼裝置、及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在第k時間點時之 控制電流’ k==0,l,2,3,4...,t ; Imax為運算單元輸出之最大電 流,、Js4、Js5分別是指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該第四 5可變阻尼裝置、及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之加速度改變量門 检值’ cP3、cP4、Cp5分別是指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該第 四可變阻尼裝置、及該第五可變阻尼裝置之特徵係數,且 cp3小於Jk(Q3)之絕對值,&小於Jk(Q4)之絕對值,Cp5小於 ^ Jk(Q5)之絕對值。 10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其中’該第三可變阻尼裝置、該第四可變阻尼裝置、 及该第五可變阻尼裝置分別為一電磁式可變阻尼。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 置,其中,該第三震動感測器、該第四震動感測器、及該 15第五震動感測器分別為一加速度計。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車輛座掎之震動調節裝 置,其更包括一系統開關電連接至該運算單元,該系統開 關疋遥擇式地開啟或關閉上述車輛座椅之震動調節裝置。 39
TW97211015U 2008-06-20 2008-06-20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TWM346537U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211015U TWM346537U (en) 2008-06-20 2008-06-20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211015U TWM346537U (en) 2008-06-20 2008-06-20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346537U true TWM346537U (en) 2008-12-11

Family

ID=44338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211015U TWM346537U (en) 2008-06-20 2008-06-20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3465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6993B (zh) * 2017-01-25 2019-04-21 南臺科技大學 具自動平衡之安全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6993B (zh) * 2017-01-25 2019-04-21 南臺科技大學 具自動平衡之安全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90177B (zh) 车辆座椅
JP6262853B2 (ja) 車両座席を調節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車両座席を調節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JP2014520607A5 (zh)
CN108944580B (zh) 调节交通工具座椅的方法
KR20160060816A (ko) 전기 자전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7043246A1 (ja) シート
US6755275B2 (en) Controller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20150085726A (ko) 전동 보행 보조 장치
JP5802415B2 (ja) 室内移動用具及びキャスター用安全装置
TWM346537U (en) Vibration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JP2004321722A (ja) 電動車椅子
JP201324488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01564B2 (ja) 電動車両の誤発進抑制装置
TW200900275A (en) Suspension control method of motorcycle and device thereof
JP2007001500A (ja) 運転姿勢調節装置
US20080177448A1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201264549Y (zh) 车辆座椅的震动调节装置
JP6861080B2 (ja) 走行指令装置
JP2019177878A5 (zh)
JP5490882B2 (ja) ペダル装置
JP2019077319A (ja) アームレスト
TWI394561B (zh) 應用使用者重心之控制方法
JP2019194063A (ja) 座高検出センサーの取付構造
WO2023228975A1 (ja) 乗物用内装装置及び乗物
JP654759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