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2881B - 熱轉換發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轉換發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2881B
TWI842881B TW109113924A TW109113924A TWI842881B TW I842881 B TWI842881 B TW I842881B TW 109113924 A TW109113924 A TW 109113924A TW 109113924 A TW109113924 A TW 109113924A TW I842881 B TWI842881 B TW I8428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disposed
power generation
conduit
gene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6624A (zh
Inventor
李彦學
姜宗賢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6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6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2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288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air flow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3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at the jun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3Mounting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5Removal of heat
    • F25B2321/0251Removal of heat by a g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發電裝置,包括:一殼體,其包括一穿通孔,該穿通孔經組態以在一第一方向上穿過該殼體並形成一內表面;一導管,其安置於該殼體之該穿通孔中且具有一流動路徑使得一第一流體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上流動;一第一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該導管之一第一表面上之一第一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一熱電裝置中之一第一鰭片;一第二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面向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上的一第二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二熱電裝置中之一第二鰭片;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其耦接至該殼體且安置於該導管上,同時面向彼此;以及一第二導引部分,其安置於形成於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一第三表面上。此處,該第二導引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在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間延伸。並且,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各自包括一傾斜表面,且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之一傾斜角不同於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中之每一者的該傾斜表面之一傾斜角。

Description

熱轉換發電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熱轉換裝置,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使用來自暖氣體之熱產生電力之熱轉換裝置。
熱電現象為由材料中之電子及電洞之傳輸引起的現象且意謂熱與電之間的直接能量轉換。
熱電裝置為針對使用熱電現象之裝置的通用術語且具有藉由在金屬電極之間接合p型熱電材料與n型熱電材料而形成p-n接面對的結構。
可將熱電裝置劃分成使用電阻之溫度改變的裝置、使用賽貝克(Seebeck)效應(其為藉由溫度差產生電動勢之現象)之裝置、使用帕耳帖(Peltier)效應(其為歸因於電流而出現吸熱反應或放熱反應之現象)之裝置等。
熱電裝置已經廣泛應用於家用電器、電子組件、通信組件等。舉例而言,熱電裝置可適用於冷卻設備、散熱設備、發電設備等。因此,對於熱電裝置之熱電效能之需求已逐漸提高。
最近,已有必要使用由車輛、輪船等引擎以及熱電裝置產生之高溫廢熱來發電。此處,用於提高發電效能之結構為必需的。
[相關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公開案第10-2015-0132209號(2015年11月25日)
專利文獻2:韓國專利公開案第10-2017-0063817號(2017 年6月08日)
專利文獻3:韓國專利公開案第10-2018-0134070號(2018年12月18日)
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使用廢熱產生電力之熱轉換裝置。
本發明之一個態樣提供一種發電裝置,包括:殼體,其包括穿通孔,該穿通孔經組態以在第一方向上穿過該殼體並形成內表面;導管,其安置於該殼體之該穿通孔中且具有流動路徑使得第一流體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上流動;第一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該導管之第一表面上之第一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一熱電裝置中之第一鰭片;第二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面向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之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二熱電裝置中之第二鰭片;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其耦接至該殼體且安置於該導管上,同時面向彼此;以及第二導引部分,其安置於形成於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的第三表面上。此處,該第二導引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在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間延伸。並且,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各自包括傾斜表面,且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之傾斜角不同於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中之每一者的該傾斜表面之傾斜角。
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可安置在該第二方向上。
第一導引部分之傾斜表面可自該第一方向或該第二方向傾斜,使得第二流體在該第一方向上流動,且第二導引部分之傾斜表面可自該第一方向傾斜,使得該第二流體在該第一方向上發散及流動。
該第二流體之溫度可高於該第一流體之溫度。
該導管可包括耦接至殼體之穿通孔之內表面且面向彼此安置的複數個支撐部分及安置於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之間的本體部分。並且,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可安置於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上,且第二導引部 分可安置於導管之本體部分上。
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可並不彼此重疊。
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中之每一者在該第一方向上之長度可大於導管之本體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長度。並且,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中之每一者在該第二方向上之長度可小於導管之本體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長度。
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中之每一者可包括耦接至穿通孔之內表面之耦接部分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在遠離耦接部分之方向上變得更鄰近導管。
第二導引部分及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傾斜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可並不彼此重疊。
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可各自包括最鄰近導管之第一端,且第二導引部分可包括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端。
導管之支撐部分可各自包括面向第二導引部分之一側。並且,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複數個第一端可安置於導管之支撐部分上,且該複數個第一端可鄰近該側。
第一鰭片及第二鰭片可各自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一鰭片及第二鰭片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各自以特定間隔與第二導引部分間隔開。
該導管可包括複數個此類間隔開之導管。此處,該複數個導管中之每一者可包括面向彼此之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並且,該第一熱電模組可包括安置於該第一表面上之複數個一側熱電模組且該第二熱電模組可包括安置於該第二表面上之複數個另一側熱電模組。
該複數個一側熱電模組可包括面向穿通孔之內表面之複數個第一部分及面向第二熱電模組之複數個第二部分。並且,該複數個另一側熱電模組可包括面向穿通孔之內表面之複數個第三部分及面向第一熱電模組之複數個第四部分。
一側熱電模組之第二部分可以特定間隔與另一側熱電模組之第四部分間隔開。
第一熱電模組及第二熱電模組中之每一者可包括耦接至導管之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
該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安置。
第二導引部分可包括複數個凹槽,且該複數個凹槽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安置。
複數個第二緊固部分可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之該複數個凹槽中。此處,該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可面向導管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並且,該複數個第二緊固部分可面向導管之第三表面,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垂直於第三表面。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發電裝置,包括:導管,冷卻流體在第一方向上穿過該導管;第一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導管之第一表面上之第一熱電裝置及安置於第一熱電裝置上之第一熱耗散鰭片;第二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平行於導管之第一表面安置之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熱電裝置及安置於第二熱電裝置上之第二熱耗散鰭片;以及氣體導引部件,其安置於安置於導管之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第三表面上。此處,氣體導引部件包括距第三表面之距離自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朝向第三表面之中心增大的區域。第一熱耗散鰭片之外部與第二熱耗散鰭片之外部之間的寬度大於氣體導引部件之寬度。對應於第三表面之中心安置之氣體導引部件之區域朝向第一熱電模組及第二熱電模組發散且進一步包括在第三表面與氣體導引部件之間安置於第三表面上之絕緣部件及在第三表面與氣體導引部件之間安置於絕緣部件上之屏蔽部件。
第一表面與第一熱耗散鰭片之間的距離可大於第一表面與第一熱電裝置之間的距離,且第二表面與第二熱耗散鰭片之間的距離可大於第二表面與第二熱電裝置之間的距離。
第一熱電裝置之外部與第二熱電裝置之外部之間的寬度可大於氣體導引部件之寬度。
氣體導引部件可另外安置於平行於第三表面且在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安置之第四表面上。
絕緣部件可包括安置於第三表面上之第一絕緣表面、在平行於第一表面之方向上自第一絕緣表面延伸且安置於第一表面之一部分或第一熱電裝置之一部分上之第二絕緣表面,以及在平行於第二表面之方向上自第一絕緣表面延伸且安置於第二表面之一部分或第二熱電裝置之一部分上之第三絕緣表面。屏蔽部件可包括安置於第一絕緣表面上之第一屏蔽表面、在平行於第一表面之方向上自第一屏蔽表面延伸且安置於第二絕緣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之第二屏蔽表面;以及在平行於第二表面之方向上自第一屏蔽表面延伸且安置於第三絕緣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上之第三屏蔽表面。
氣體導引部件、第一屏蔽表面、第一絕緣表面,及第三表面可緊固在一起。
空氣層可形成於氣體導引部件與第一屏蔽表面之間。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提供一種發電系統,包括第一發電裝置、平行於第一發電裝置安置並以特定間隔與第一發電裝置間隔開之第二發電裝置,及經組態以支撐第一發電裝置及第二發電裝置之框架。第一發電裝置及第二發電裝置中之每一者包括:導管,冷卻流體在第一方向上穿過該導管;第一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導管之第一表面上之第一熱電裝置及安置於第一熱電裝置上之第一熱耗散鰭片;第二熱電模組,其包括安置於平行於導管之第一表面安置之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熱電裝置及安置於第二熱電裝置上之第二熱耗散鰭片;第一氣體導引部件,其安置於安置於導管之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第三表面上且與第三表面間隔開;以及第二氣體導引部件,其安置於平行於第三表面且在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安置之第四表面上且與第四表面間隔開。第一氣體導引部件包括距第三表面之距離自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朝向第三表面之中心增大的區域。第一熱耗散鰭片之外部與第二熱耗散鰭片之外部之間的寬度大於第一氣體導引部件之寬度。對應於第三表面之中心安置之第一氣體導引部件之區域允許氣體流入物朝向第一熱電模組及第二熱電模組發散。框架包括在垂直於第一方向之第二方 向上且平行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形成於兩側上以允許氣體穿過之開口且包括在該第一方向上形成於兩側上以允許冷卻流體穿過之開口。氣體穿過第一發電裝置之第二熱電模組及第二發電裝置之第一熱電模組。
該框架可進一步包括被安置成自框架之一個壁表面朝向第一發電裝置及第二發電裝置之第一氣體導引部件之一個側部傾斜之第一傾斜部件及被安置成自框架之另一壁表面朝向第一發電裝置及第二發電裝置之第一氣體導引部件之其他側部傾斜之第二傾斜部件。框架之一個壁表面、第一傾斜部件、第一氣體導引部件、第二傾斜部件,及框架之另一壁表面可依序配置在該第一方向上。
第一發電裝置及第二發電裝置中之每一者可進一步包括安置於導管之一端上且冷卻流體由此流入之流體入口部分及安置於導管之另一端上且冷卻流體由此排出之流體出口部分。第一傾斜部件可自框架之一個壁表面朝向導管與流體入口部分之間的邊界延伸,且第二傾斜部件可自框架之另一壁表面朝向導管與流體出口部分之間的邊界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提供具有極佳發電效能之熱轉換裝置。特定言之,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所使用組件之數目及佔據體積可經縮減以便獲得組裝簡單且具有極佳發電效能之熱轉換裝置。並且,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獲得在將熱傳送至熱電裝置方面具有改良效率之熱轉換裝置。並且,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可藉由調節熱轉換裝置之數目而調節發電能力。並且,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高溫下之氣體與熱電模組之熱耗散鰭片之間的接觸區域可經最大化使得發電效率可最大化。
10:熱轉換系統
100:熱電裝置
110:下部基板
120:下部電極
130:p型熱電支腳
132:熱電材料層
134:第一鍍層/第二鍍層
136:第一接合層/第二接合層
138: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
140:n型熱電支腳
142:熱電材料層
144:第一鍍層/第二鍍層
146:第一接合層/第二接合層
148: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
150:上部電極
160:上部基板
170:電介質層
181:引線
182:引線
1000:熱轉換裝置
1000-1:熱轉換裝置/第一熱轉換裝置
1000-2:熱轉換裝置/第二熱轉換裝置
1000-3:熱轉換裝置
1100:導管
1110:第一側
1112:第一表面
1120:第二側
1122:第二表面
1130:第三側
1132:第三表面
1140:第四側
1200:第一熱電模組
1210:第一熱電裝置
1212:鋁基板
1220:熱耗散鰭片
1300:第二熱電模組
1310:第二熱電裝置
1312:鋁基板
1320:熱耗散鰭片
1400:氣體導引部件
1500:入口凸緣
1600:出口凸緣
1700:絕緣部件
1710:第一絕緣表面
1720:第二絕緣表面
1730:第三絕緣表面
1740:額外絕緣部件
1800:屏蔽部件
1810:第一屏蔽表面
1820:第二屏蔽表面
1830:第三屏蔽表面
1900:流體入口部分
1902:流體入口管道
1950:流體出口部分
1952:流體出口管道
2000:第一傾斜部件
2100:第二傾斜部件
2200:第三傾斜部件
2300:第四傾斜部件
3000:框架
3100:開口
3102:開口
3200:開口
3202:開口
θ:傾斜角
b:距離
W1:寬度
W2:寬度
W3:寬度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橫截面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透視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熱轉換裝置之熱轉 換系統之部分橫截面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之部分橫截面圖。
圖6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於熱電模組中之熱電裝置之橫截面圖。
圖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於熱電模組中之熱電裝置之透視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部分透視圖。
圖9說明與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氣體導引部件之高度及形狀相關之各種經修改實例。
圖10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透視圖。
圖11至圖14為包括圖10之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之透視圖。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下文所揭示的實施例,但可以各種形式來實施。實施例之一或多個組件可選擇性地彼此組合或取代而不會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概念之範疇。
並且,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括技術及科學術語)可用作可由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理解之含義。並且,常用詞典中定義之術語可考慮相關技術之上下文含義來解釋。
並且,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意欲描述實施例但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在本說明書中,特定言之,除非另外陳述,否則單數形式包括複數形式。當陳述A、B及C中之至少一者(或一或多者)時,可包括A、B及C之所有組合中之一或多者。
並且,在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組件時,可使用諸如第一、 第二、A、B、(a)、(b)等術語。
此等術語僅用於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且對應元件之本質、次序、序列等不受該等術語限制。
並且,當陳述一個元件「連接」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該元件可並非僅直接連接或耦接至該另一元件而是亦可藉由另一插入元件連接或耦接至該另一元件。
並且,當陳述一元件形成或安置於另一元件「上方或下方」時,兩個元件可並非僅彼此直接接觸而且又一元件可形成於或安置於兩個元件之間。並且,在「上方(上)或下方(下)」可不僅包括基於一個元件在上游方向上而且包括在下游方向上。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橫截面圖。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透視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分解透視圖。圖4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之部分橫截面圖。圖5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之部分橫截面圖。
圖6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於熱電模組中之熱電裝置之橫截面圖。圖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包括於熱電模組中之熱電裝置之透視圖。
參考圖1至圖5,熱轉換裝置1000包括導管1100、第一熱電模組1200、第二熱電模組1300,及氣體導引部件1400。並且,熱轉換系統可包括圖1至圖3之複數個此類熱轉換裝置1000。此處,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可經配置成以特定間隔間隔開。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熱轉換裝置1000可使用流動穿過導管1100內部之冷卻流體與沿著導管1100外部穿過之高溫氣體之間的溫度差產生電力。因此,在本說明書中,熱轉換裝置可被稱為發電裝置。在本說明書中,流動穿過導管1100內部之流體可被稱為第一流體,且沿著導管1100外部穿過之氣體可被稱為第二流體。因此,該第二流體之溫度可高於該第一流體之溫度。
為此目的,第一熱電模組1200可安置於導管1100之一個表面上,且第二熱電模組1300可安置於導管1100之另一表面上。此處,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中之每一者之兩個表面中之一者(其面向導管1100安置)變為低溫部分,且可使用低溫部分與高溫部分之間的溫度差產生電力。
流入導管1100中之冷卻流體可為水但不限於此且可為具有冷卻效能之各種類型之流體。流入導管1100中之冷卻流體之溫度可小於100℃且較佳地小於50℃且更特定言之小於40℃,但不限於此。穿過導管1100且自導管排出之冷卻流體之溫度可高於流入導管1100中之冷卻流體之溫度。導管1100包括第一側1110、面向第一側1110且平行於第一側1110安置之第二側1120、安置於第一側1110與第二側1120之間的第三側1130,及安置於第一側1110與第二側1120之間以面向第三側1130的第四側1140。冷卻流體流入由第一側1110、第二側1120、第三側1130及第四側1140形成之導管內部。冷卻流體流入導管1100之冷卻流體入口且經由冷卻流體出口排出。為了允許冷卻流體易於流入導管1100中並排出且為了支撐導管,入口凸緣1500及出口凸緣1600可另外分別安置於導管1100之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上。入口凸緣1500及出口凸緣1600具有板形,其中形成之開口分別對應於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形成於入口凸緣1500中之開口可形成為具有與導管1100之冷卻流體入口之彼等開口一致的大小、形狀及位置。形成於出口凸緣1600中之開口(未展示)可形成為具有與導管1100之冷卻流體出口之彼等開口一致的大小、形狀及位置。
儘管未展示,但熱耗散鰭片可安置於導管1100之內壁上。佔據導管1100之內壁的熱耗散鰭片之形狀、數目、面積等可根據冷卻流體之溫度、廢熱之溫度、必需發電能力等多樣地變化。佔據導管1100之內壁的熱耗散鰭片之面積可例如為導管1100之橫截面之1至40%。因此,在不中斷冷卻流體之流動的情況下,可獲得高熱轉換效率。此處,熱耗散鰭片可具有不會中斷冷卻流體之流動之形狀。舉例而言,熱耗散鰭片可沿著冷卻流體流動方向形成。亦即,熱耗散鰭片可具有自冷卻流體入口朝向冷卻流體出 口延伸之板形,且複數個此類熱耗散鰭片可經配置成以特定間隔間隔開。熱耗散鰭片及導管1100之內壁可整體形成。
並且,可將導管1100之內部劃分成複數個區域。當導管1100之內部被劃分成複數個區域時,即使冷卻流體之流速不足以完全填充導管1100之內部,冷卻流體亦可均勻地分散於導管1100內部使得可相對於導管1100之全部表面獲得均勻熱轉換效率。
同時,第一熱電模組1200包括於導管1100之第一側1110中且安置於朝向導管外部安置之第一表面1112上,且第二熱電模組1300包括於導管1100之第二側1120中且安置於朝向導管外部安置之第二表面1122上以與第一熱電模組1200對稱。
此處,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與第一熱電模組1200對稱安置之第二熱電模組1300可被稱為一對熱電模組或單位熱電模組。
在本說明書中,針對每一導管1100安置一對熱電模組以作為一實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可針對每一導管1100配置複數對熱電模組,亦即複數個此類單位熱電模組。此處,單位熱電模組之大小及數目可根據必需發電量調整。
此處,連接至導管1100之該複數個第一熱電模組1200中之至少一些可使用匯流條(未展示)彼此電連接,且連接至導管1100之該複數個第二熱電模組1300中之至少一些可使用另一匯流條(未展示)彼此電連接。舉例而言,匯流條可安置於出口(高溫空氣經由該出口排出)上且連接至外部終端。因此,由於電力可供應至該複數個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該複數個第二熱電模組1300而無需在熱轉換裝置中為該複數個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該複數個第二熱電模組1300安置印刷電路板(PCB),因此易於設計及組裝熱轉換裝置。
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可使用螺釘緊固至導管1100。因此,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可穩定地耦接至導管1100之表面。否則,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中之至少一者可使用熱界面材料(TIM)接合至導管1100之表面。
同時,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中之每一者包括安置於第一表面1112及第二表面1122上之熱電裝置1210及1310以及安置於熱電裝置1210及1310上之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此處,第一表面1112與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之間的距離可大於第一表面1112與熱電裝置1210之間的距離,且第二表面1122與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間的距離可大於第二表面1122與熱電裝置1310之間的距離。如上文所描述,冷卻流體流動穿過之導管1100可安置於熱電裝置1210或1310之兩側中之一者上且熱耗散鰭片1220或1320可安置於其另一側上。當高溫氣體穿過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時,熱電裝置1210或1310之吸熱反應側與放熱反應側之間的溫度差可增大使得熱轉換效率可提高。在本說明書中,儘管此等組件被稱作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但此不僅可意謂經組態以放熱之鰭片而且意謂經組態以吸熱之鰭片。舉例而言,藉由自穿過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之高溫氣體吸收熱,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可增大高溫部分,亦即熱電裝置1210及1310之吸熱反應側之溫度。因此,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可被稱為熱接收鰭片或熱吸收鰭片。
此處,熱電裝置1210及1310可具有圖6A至圖7中所示之熱電裝置100之結構。參考圖6A至圖7,熱電裝置100包括下部基板110、下部電極120、p型熱電支腳130、n型熱電支腳140、上部電極150,及上部基板160。
下部電極120安置於下部基板110與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之下部底表面之間,且上部電極150安置於上部基板160與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之上部底表面之間。因此,複數個此類p型熱電支腳130及複數個此類n型熱電支腳140藉由下部電極120及上部電極150電連接。安置於下部電極120與上部電極150之間且電連接之一對p型熱電支腳130與n型熱電支腳140可形成單位單元。
舉例而言,當經由引線181及182將電壓應用至下部電極120及上部電極150時,電流自p型熱電支腳130流動至n型熱電支腳140之基板可充當吸熱反應側且電流自n型熱電支腳140流動至p型熱電支腳 130之基板可充當熱耗散側。
此處,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可為包括鉍(Bi)及碲(Ti)作為主要材料之基於碲化鉍(Bi-Te)之熱電支腳。p型熱電支腳130可為相對於總重量100wt%包括99至99.999重量%之基於Bi-Te之主要材料的熱電支腳,該材料包括銻(Sb)、鎳(Ni)、鋁(Al)、銅(Cu)、銀(Ag)、鉛(Pb)、硼(B)、鎵(Ga)、Te、Bi及銦(In)中之至少一者及0.001至1重量%之包括Bi或Te之混合物。舉例而言,主要材料可為Bi-Se-Te且Bi或Te可另外按總重量之0.001至1重量%包括。n型熱電支腳140可為相對於總重量100wt%包括99至99.999重量%之基於Bi-Te之主要材料的熱電支腳,該材料包括硒(Se)、Ni、Al、Cu、Ag、Pb、B、Ga、Te、Bi及In中之至少一者及0.001至1重量%之包括Bi或Te之混合物。舉例而言,主要材料可為Bi-Sb-Te且Bi或Te可另外按總重量之0.001至1重量%包括。
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可形成為塊體型或堆疊型。一般而言,塊體型p型熱電支腳130或塊體型n型熱電支腳140可經由包括藉由加熱熱電材料製造鑄錠、藉由粉碎及粗濾鑄錠獲得熱電支腳粉末及燒結粉末以及切割經燒結體之過程獲得。堆疊型p型熱電支腳130及堆疊型n型熱電支腳140可經由包括藉由將包括熱電材料之膏狀物應用至薄片形基礎材料形成單位部件及堆疊並切割單位部件之過程獲得。
此處,該對p型熱電支腳130與n型熱電支腳140可具有相同形狀及體積或具有不同形狀及體積。舉例而言,由於p型熱電支腳130與n型熱電支腳140之導電性質彼此不同,因此n型熱電支腳140之高度或橫截面積可形成為不同於p型熱電支腳130之高度或橫截面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電裝置之效能可展示為熱電效能指標。熱電效能指標ZT可展示為等式1。
[等式1]ZT=α2.σ.T/k
此處,α為賽貝克係數[V/K]、σ為電導率[S/m],且α2σ為功 率因數[W/mK2]。並且,T為溫度且k為熱導率[W/mK]。K可展示為a˙cp˙ρ,a為熱擴散率[cm2/S],cp為比熱[J/gK],ρ為密度[g/cm3]。
為了獲得熱電裝置之熱電效能係數,可使用Z計量器來量測Z值(V/K)且可使用所量測Z值計算熱電效能指標ZT。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可具有圖6B中所示之結構。參考圖6B,熱電支腳130及140包括熱電材料層132及142、堆疊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之一個側部上之第一鍍層134及144、堆疊於面向熱電材料層132及142之一個側部安置之其他側部上之第二鍍層134及144、分別安置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一鍍層134及144之間與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二鍍層134及144之間的第一接合層136及146與第二接合層136及146,以及分別堆疊於第一鍍層134及144以及第二鍍層134及144上的第一金屬層138及148與第二金屬層138及148。
此處,熱電材料層132及142可包括為半導體材料之Bi及Te。熱電材料層132及142可與已經參考圖6A所描述之p型熱電支腳130或n型熱電支腳140具有相同材料或形狀。
並且,第一金屬層138及148與第二金屬層138及148可選自Cu、Cu合金、Al及Al合金且具有0.1至0.5mm,且較佳地0.2至0.3mm之厚度。由於第一金屬層138及148與第二金屬層138及148之熱膨脹係數類似於或大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之熱膨脹係數,因此將壓縮應力應用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一金屬層138及148以及第二金屬層138及148之間的邊界,使得可防止破裂或分層。並且,由於電極120及150與第一金屬層138及148以及第二金屬層138及148之間的耦接力高,因此熱電支腳130及140可穩定地與電極120及150耦接。
接下來,第一鍍層134及144以及第二鍍層134及144中之每一者可包括Ni、錫(Sn)、Ti、鐵(Fe)、Sb、鉻(Cr)及鉬(Mo)中之至少一者且具有1至20μm且較佳地1至10μm之厚度。由於第一鍍層134及144以及第二鍍層134及144防止熱電材料層132及142中之半導 體材料之Bi或Te與第一金屬層138及148以及第二金屬層138及148之間的反應,因此有可能不僅防止熱電裝置之效能之降低而且防止第一金屬層138及148以及第二金屬層138及148之氧化。
此處,第一接合層136及146以及第二接合層136及146可安置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一鍍層134及144之間以及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二鍍層134及144之間。此處,第一接合層136及146以及第二接合層136及146可包括Te。舉例而言,第一接合層136及146以及第二接合層136及146可包括Ni-Te、Sn-Te、Ti-Te、Fe-Te、Sb-Te、Cr-Te及Mo-Te中之至少一者。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第一接合層136及146以及第二接合層136及146中之每一者之厚度可為0.5至100μm,且較佳地1至50μm。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藉由先前將包括Te之第一接合層136及146以及第二接合層136及146安置於熱電材料層132及142與第一鍍層134及144以及第二鍍層134及144之間,有可能防止熱電材料層132及142中之Te朝向第一鍍層134及144以及第二鍍層134及144擴散。因此,可防止出現富含Bi之區域。
同時,安置於下部基板110與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之間的下部電極120及安置於上部基板160與p型熱電支腳130及n型熱電支腳140之間的上部電極150可包括Cu、Ag、及Ni中之至少一者且具有0.01mm至0.3mm之厚度。當下部電極120或上部電極150之厚度小於0.01mm時,其作為電極之功能劣化,使得導電效能可降低。當厚度超過0.3mm時,導電效率可歸因於電阻增大而降低。
並且,面向彼此之下部基板110與上部基板160可為絕緣基板或金屬基板。絕緣基板可為具有可撓性之氧化鋁基板或聚合物樹脂基板。具有可撓性之聚合物樹脂基板可包括各種絕緣樹脂材料,諸如聚醯亞胺(PI)、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環烯烴共聚物(COC)、聚對苯二甲酸伸乙酯(PET)、諸如樹脂之高透光塑膠等。金屬基板可包括Cu、Al或Cu-Al合金且具有0.1mm至0.5mm之厚度。當金屬基板之厚度小於0.1mm或大於0.5mm時,熱耗散性質或熱導率可過度增大,使得熱 電裝置之可靠性可降低。並且,當下部基板110及上部基板160為金屬基板時,電介質層170可另外形成於下部基板110與下部電極120之間及上部基板160與上部電極150之間。電介質層170可包括具有5至10W/mK之熱導率且形成為具有0.01mm至0.15mm之厚度的材料。當電介質層170之厚度小於0.01mm時,絕緣效率或耐壓性質可劣化。當厚度超過0.15mm時,熱導率降低,使得熱耗散效率可降低。
此處,下部基板110及上部基板160可形成為具有不同大小。舉例而言,下部基板110及上部基板160中之一者之體積、厚度或面積可形成為大於另一者之體積、厚度及面積。因此,熱電裝置之吸熱反應效能或放熱反應效能可提高。
並且,熱耗散圖案,例如不均勻圖案可形成於下部基板110及上部基板160中之至少一者之表面上。因此,熱電裝置之熱耗散效能可提高。當不均勻圖案形成於與p型熱電支腳130或n型熱電支腳140接觸之一側上時,熱電支腳與基板之間的接合性質可得以改良。
同時,p型熱電支腳130或n型熱電支腳140可具有圓柱形、多稜柱形、橢圓柱形等。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在p型熱電支腳130或n型熱電支腳140中,接合至電極之部分可形成為具有較大寬度。
此處,安置於導管1100上之下部基板110可為鋁基板1212及1312。鋁基板1212及1312可歸因於熱界面材料(TIM)分別黏附至第一表面1112及第二表面1122。由於鋁基板1212及1312具有極佳傳熱效能,因此易於在熱電裝置1210或1310之兩側中之一者與冷卻流體流動穿過之導管1100之間傳熱。並且,當鋁基板1212或1312與冷卻流體流動穿過之導管1100歸因於熱界面材料(TIM)彼此黏附時,鋁基板1212或1312與冷卻流體流動穿過之導管1100之間的傳熱可不被中斷。
返回參考圖1至圖5,冷卻流體可在第一方向上穿過導管1100,且氣體可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且平行於第一表面1112及第二表面1122之方向上在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之間傳遞。 為此目的,一個或複數個此類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針對每一導管1100安置且可安置在高溫氣體流入方向上。舉例而言,當導管1100被安置成使得其第三側1130面向高溫氣體流入方向且第四側1140面向高溫氣體排出方向時,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安置於導管1100之第三側1130上。另外,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根據空氣動力原理安置於導管1100之第四側1140上。
此處,流入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的氣體之溫度高於自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排出之氣體之溫度。舉例而言,流入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的氣體可為由車輛、輪船等引擎產生之廢熱,但不限於此。舉例而言,流入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的氣體之溫度可大於或等於100℃,較佳地200℃,且更特定言之自220℃至250℃,但不限於此。此處,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之寬度可為幾公釐並根據熱轉換裝置之大小、流入氣體之溫度、氣體之流入速度及必需發電量等而變化。此處,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可各意謂一個熱轉換裝置1000之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熱耗散鰭片1320與鄰近的熱轉換裝置1000之第一熱電模組1200之熱耗散鰭片122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參考圖4,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可為10mm或更小,較佳地5mm或更小,且更特定言之3mm或更小。儘管一個熱轉換裝置1000之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熱耗散鰭片1320與鄰近的熱轉換裝置1000之第一熱電模組1200之熱耗散鰭片1220可彼此接觸,但在組裝過程中可出現公差。然而,相較於安置有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空間中之流體壓力,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中之流體壓力可較低,使得相較於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以及渦電流可出現於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中,在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流動之氣體可意往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穿過。因此,當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各自超過10mm時, 流入氣體與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間的熱交換效率可降低。並且,由於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增大,因此經判定空間中可安裝之熱轉換裝置之數目可減小。因此,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可為10mm或更小,較佳地5mm或更小,且更特定言之3mm或更小。
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具有距第三表面1132之距離在包括於導管1100之第三側1130中且面向導管外部之第三表面1132上朝向第三表面1132之兩端之間的中心較遠離第三表面1132之兩端的形狀。舉例而言,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具有傘形或屋頂形。因此,高溫氣體,例如廢熱可經導引以經由氣體導引部件1400發散並穿過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此處,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角θ可為10至80°,較佳地為20至70°,更特定言之為30至65°,且仍更特定言之為45至60°。當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角θ偏離此數值範圍時,例如當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角θ超過數值範圍之上限時,流入氣體可沿著氣體導引部件1400流動且接著移動離開安置有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區域並流動穿過該複數個轉換裝置1000-1、1000-2及1000-3當中的空間,使得熱交換效率可降低。並且,當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角0偏離數值範圍時,例如當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角θ小於數值範圍之下限時,由於可難以製造氣體導引部件1400且熱轉換裝置之高度過高使得氣體之熱可因氣體導引部件1400而喪失,因此熱交換效率可降低。
此處,每一對熱電模組1200及1300或連續安置於一個導管1100上之每複數對熱電模組1200及1300可形成有氣體導引部件1400。
同時,在一個熱轉換裝置1000中,第一熱電模組1200之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之外部與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外部之間的寬度W1可大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寬度W2。並且,第一熱電裝置1210之外部與第二熱電裝置1310之外部之間的寬度W3可大於或等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寬度。此處,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之外部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外部中之每一者可意謂與面向導管1100之一側相對 的一側。如上文所描述,第一熱電裝置1210之外部及第二熱電裝置1310之外部中之每一者可意謂與面向導管1100之一側相對的一側。此處,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可形成於並不中斷氣體流動之方向上。舉例而言,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可具有沿著第二氣體流動方向延伸之板形。否則,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可具有經摺疊以沿著該第二氣體流動方向形成流動路徑之形狀。此處,第一熱電模組1200之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與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間的最大寬度W1可意謂基於導管1100自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之最遠點至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最遠點的距離。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最大寬度W2可意謂在最接近導管1100之第三表面1132之區域中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寬度。因此,在該第二方向上流動之氣體之流動可不會因氣體導引部件1400而中斷並直接傳送至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因此,由於氣體與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因此自氣體接收至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熱量增大,使得發電效率可提高。
此處,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間的垂直距離d可大於或等於10mm,較佳地15mm,且更特定言之17mm。因此,可提供用於緊固氣體導引部件1400、導管1100、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空間。歸因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發散之氣體可穿過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以高效地進行熱交換。特定言之,由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間的垂直距離d增大,因此歸因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發散之氣體可高效地穿過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及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而無流動阻力。然而,由於熱轉換裝置之高度在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間的垂直距離d過度增大時變得過高,配置於受限空間中之熱轉換裝置之數目可減小且歸因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發散之氣體之熱可在穿過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前冷卻下來,使得熱交換效率可降低。因此,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之間的垂直距離d可小於或等於200mm,較佳地 150mm,且更特定言之100mm。
同時,為了提高密封及絕緣第一熱電模組1200、導管11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效果,絕緣部件1700及屏蔽部件1800可另外安置於導管1100之第三表面1132與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間。
絕緣部件1700可包括安置於第三表面1132上之第一絕緣表面1710、在平行於第一表面1112之方向上自第一絕緣表面1710延伸且安置於第一表面1112之一部分或第三熱電裝置1200之一部分上之第二絕緣表面1720,以及在平行於第二表面1122之方向上自第一絕緣表面1710延伸且安置於第二表面1122之一部分或第二熱電裝置1300之一部分上之第三絕緣表面1730。此處,第一熱電裝置1200之部分及第二熱電裝置1300之部分可意謂第一熱電裝置1200及第二熱電裝置1300之下部基板,且下部基板可為鋁板。
並且,屏蔽部件1800可包括安置於第一絕緣表面1710上之第一屏蔽表面1810、在平行於第一表面1112之方向上自第一屏蔽表面1810延伸且安置於第二絕緣表面1720之至少一部分上之第二屏蔽表面1820,以及在平行於第二表面1122之方向上自第一屏蔽表面1810延伸且安置於第三絕緣表面1730之至少一部分上之第三屏蔽表面1830。
特定言之,第二屏蔽表面1820及第三屏蔽表面1830可分別安置於第一熱電裝置1210與第一熱耗散鰭片1220之間的邊界上及第二熱電裝置1310與第二熱耗散鰭片1320之間的邊界上。
因此,穿過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之高溫氣體僅穿過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熱耗散鰭片1220及1320且可防止高溫氣體與包括於第一熱電模組1200及第二熱電模組1300中之熱電裝置1210及1310直接接觸。並且,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與第一熱電模組1200之該側絕緣且第三側1130可與第二熱電模組1300之該側絕緣,使得有可能防止熱電轉換效能降低。
同時,氣體導引部件1400、第一屏蔽表面1810、第一絕緣表面1710及導管1100之第三表面1132可緊固在一起,使得空氣層可形成 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第二屏蔽表面1810之間。氣體導引部件1400與第二屏蔽表面1810之間的絕緣效能可歸因於空氣層進一步提高。
否則,為了進一步提高絕緣效能,額外絕緣部件1740可另外安置於第一絕緣表面1710與第一屏蔽表面1810之間。
否則,儘管圖式中未展示,但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一側可延伸以具有中空三角形,以便接合至第一屏蔽表面1810。
同時,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高度及形狀可以各種方式修改。
圖8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部分透視圖,且圖9A至圖9D說明與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氣體導引部件之高度及形狀相關之各種經修改實例。
參考圖9A及圖9B,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高度可根據氣體之流速而變化。舉例而言,由於流動穿過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1000當中的空間的氣體之流速變得較高,因此如圖9A中所示,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較大高度可為有利的。由於流速變得較低,因此如圖9B中所示,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較小高度可為有利的。
否則,如圖9C及圖9D中所示,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具有彎曲表面。舉例而言,氣體導引部件1400可具有如圖9C中所示之梯度自中心朝向邊緣增大的半球形或具有如圖9D中所示之梯度自中心至邊緣平穩的形狀。
如上文所描述,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高度及形狀可根據氣體之流動速率及流速充分修改。如上文所描述,當氣體導引部件1400經由形成於氣體導引部件1400中之孔使用螺釘等緊固至屏蔽部件1800、絕緣部件1700及導管1100時,有可能更換對於氣體之流動速率及流速足夠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
同時,儘管上文已經描述了凸緣1500及1600形成於熱轉換裝置1000之導管1100之流體入口及流體出口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10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熱轉換裝置之透視圖, 且圖11至圖14為包括圖10之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之透視圖。將省略等於上文參考圖1至圖9D所描述之部分之重複描述。
參考圖10,熱轉換裝置1000可進一步包括安置於導管1100之一端上之流體入口部分1900以允許冷卻流體在其中流動及安置於導管1100之另一端上之流體出口部分1950以允許冷卻流體經由其排出。如圖式中所示,至少一個流體入口管道1902可連接至流體入口部分1900,且至少一個流體出口管道1952可連接至流體出口部分1950。
同時,參考圖11至圖13,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及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可由框架3000支撐。此處,框架300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在兩側上以允許氣體穿過之開口3100及3102且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在兩側上以允許冷卻流體穿過之開口3200及3202。此處,熱轉換裝置1000之流體入口管道1902可穿過開口3200且流體出口管道1952可穿過開口3202。
同時,參考圖11,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熱轉換系統10可進一步包括被安置成自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朝向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及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一個側部傾斜的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被安置成自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朝向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及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其他側部傾斜的第二傾斜部件2100。
此處,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可為其中形成有開口3200之壁表面,且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可為其中形成有開口3202之壁表面。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第一傾斜部件2000、氣體導引部件1400、第二傾斜部件2100,及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可依序配置在該第一方向上。
歸因於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可引起流入熱轉換系統10之高溫氣體朝向安置有熱電模組1200及1300之區域移動,使得發電效率可提高。因此,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可被稱為導引部分。
特定言之,在熱轉換裝置1000包括流體入口部分1900及流體出口部分1950之實施例中,當第一傾斜部件2000自框架3000之一個 壁表面朝向導管1100與流體入口部分1900之間的邊界延伸且第二傾斜部件2100自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朝向導管1100與流體出口部分1950之間的邊界延伸時,由於有可能防止高溫氣體流動穿過流體入口部分1900及流體出口部分1950,因此發電效率可最大化。亦即,第一傾斜部件2000、氣體導引部件14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可配置在該第一方向上而不彼此重疊。第一傾斜部件2000之傾斜表面、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表面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之傾斜表面可配置在該第二方向上而不彼此重疊。
此處,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表面可在不同於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之傾斜表面中之每一者之方向上形成傾角。舉例而言,相對於在該第一方向及垂直於第一流體流動之第一方向及第二流體流動之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亦即配置該複數個熱轉換裝置之方向)上形成之虛擬表面,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之傾斜表面經安置以與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形成傾角,且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表面可經安置以與在該第三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形成傾角。因此,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之傾斜表面傾斜,使得該第二流體在該第二方向上流動,且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傾斜表面可傾斜,使得該第二流體在該第二方向上發散及流動。
否則,參考圖12,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熱轉換系統10可進一步包括被安置成自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朝向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一個側部傾斜的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被安置成自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朝向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之其他側部傾斜的第四傾斜部件2300。
此處,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可為以特定間隔與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間隔開且平行於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之熱電模組安置的表面,且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可為面向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以特定間隔與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間隔開且平行於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之熱電模組安置的表面。亦即,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及另一壁表面可為安置於上面安置有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之壁表面之間的 壁表面。因此,框架3000之一個壁表面、第三傾斜部件2200、第一熱轉換裝置1000-1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第二熱轉換裝置1000-2之氣體導引部件1400、第四傾斜部件2300,及框架3000之另一壁表面可依序配置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之方向上。
歸因於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第四傾斜部件2300,可引起流入熱轉換系統10之高溫氣體朝向安置有熱電模組1200及1300之區域移動,使得發電效率可提高。因此,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第四傾斜部件2300可被稱為導引部分。
否則,參考圖13,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熱轉換系統10可包括安置於框架3000之四個壁表面上的第一傾斜部件2000、第二傾斜部件2100、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第四傾斜部件2300。
儘管第一傾斜部件2000、第二傾斜部件2100、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第四傾斜部件2300在圖11至圖13中耦接至框架3000之內壁表面,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第一傾斜部件2000、第二傾斜部件2100、第三傾斜部件2200及第四傾斜部件2300中之至少一者可經由框架3000之外壁表面耦接。
儘管圖11至圖13中展示包括兩個熱轉換裝置之熱轉換系統,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且如圖14中所示可包括多於兩個熱轉換裝置。因此,第一傾斜部件2000及第二傾斜部件2100可沿著配置n個熱轉換裝置之方向,亦即沿著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之第三方向縱向延伸。
儘管上文已描述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可在不脫離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所揭示之本發明之概念及範疇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改及改變。
1000:熱轉換裝置
1100:導管
1110:第一側
1112:第一表面
1120:第二側
1122:第二表面
1130:第三側
1132:第三表面
1140:第四側
1200:第一熱電模組
1210:第一熱電裝置
1212:鋁基板
1220:熱耗散鰭片
1300:第二熱電模組
1310:第二熱電裝置
1312:鋁基板
1320:熱耗散鰭片
1400:氣體導引部件
1600:出口凸緣
1700:絕緣部件
1740:額外絕緣部件
1800:屏蔽部件
W1:寬度
W2:寬度
W3:寬度

Claims (20)

  1. 一種發電裝置,其包含:
    一殼體,其包含一穿通孔,該穿通孔經組態以在一第一方向上穿過該殼體且形成一內表面;
    一導管,其安置於該殼體之該穿通孔中且具有一流動路徑使得一第一流體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上流動;
    一第一熱電模組,其包含安置於該導管之一第一表面上之一第一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一熱電裝置中之一第一鰭片;
    一第二熱電模組,其包含安置於面向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上的一第二熱電裝置及安置於該第二熱電裝置中之一第二鰭片;
    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其耦接至該殼體且安置於該導管上,同時面向彼此;以及
    一第二導引部分,其安置於形成於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的一第三表面上,
    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在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間延伸,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各自包含一傾斜表面,且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之一傾斜角不同於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中之每一者的該傾斜表面之一傾斜角。
  2. 如請求項1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安置在該第二方向上。
  3. 如請求項2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相對於該第一方向或該第二方向傾斜,使得一第二流體在該第一方向上流動,且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傾斜表面相對於該第一方向傾斜,使得該第二流體在該第一方向上發散及流動。
  4. 如請求項3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二流體之一溫度高於該第一流體之一溫度。
  5. 如請求項1之發電裝置,其中該導管包含耦接至該殼體之該穿通孔之該 內表面且面向彼此安置的複數個支撐部分及安置於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之間的一本體部分,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安置於該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上,且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安置於該導管之該本體部分上。
  6. 如請求項5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等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並不彼此重疊。
  7. 如請求項5之發電裝置,其中該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中之每一者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長度大於該導管之該本體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長度,且
    其中該導管之該複數個支撐部分中之每一者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長度小於該導管之該本體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長度。
  8. 如請求項7之發電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中之每一者包含耦接至該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一耦接部分且在該第二方向上在遠離該耦接部分之一方向上變得更鄰近該導管。
  9. 如請求項8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及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等傾斜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並不彼此重疊。
  10. 如請求項9之發電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各自包含最鄰近該導管之一第一端,且
    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包含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端。
  11. 如請求項10之發電裝置,其中該導管之該等支撐部分各自包含面向該第二導引部分之一側,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之複數個第一端安置於該導管之該等支撐部分上,且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端鄰近該側。
  12. 如請求項1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一鰭片及該第二鰭片各自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
  13. 如請求項12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一鰭片及該第二鰭片在該第一方向上各自以一特定間隔與該第二導引部分間隔開。
  14. 如請求項13之發電裝置,其中該導管包含複數個此類間隔開之導管,其中該複數個導管中之每一者包含面向彼此之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
    其中該第一熱電模組包含安置於該第一表面上之複數個一側熱電模組且該第二熱電模組包含安置於該第二表面上之複數個另一側熱電模組。
  15. 如請求項14之發電裝置,其中該複數個一側熱電模組包含面向該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複數個第一部分及面向該第二熱電模組之複數個第二部分,且
    其中該複數個另一側熱電模組包含面向該穿通孔之該內表面之複數個第三部分及面向該第一熱電模組之複數個第四部分。
  16. 如請求項15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等一側熱電模組之該等第二部分以特定間隔與該等另一側熱電模組之該等第四部分間隔開。
  17. 如請求項12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一熱電模組及該第二熱電模組中之每一者包含耦接至該導管之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
  18. 如請求項17之發電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安置。
  19. 如請求項1之發電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包含複數個凹槽,且其中該複數個凹槽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安置。
  20. 如請求項19之發電裝置,其中複數個第二緊固部分安置於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複數個凹槽中,
    其中複數個第一緊固部分面向該導管之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
    其中該複數個第二緊固部分面向該導管之該第三表面,且
    其中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垂直於該第三表面。
TW109113924A 2019-04-25 2020-04-24 熱轉換發電裝置 TWI842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48600A KR102083611B1 (ko) 2019-04-25 2019-04-25 열변환장치
KR10-2019-0048600 2019-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6624A TW202046624A (zh) 2020-12-16
TWI842881B true TWI842881B (zh) 2024-05-21

Family

ID=6980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924A TWI842881B (zh) 2019-04-25 2020-04-24 熱轉換發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5297B2 (zh)
EP (2) EP4326037A3 (zh)
JP (1) JP2022531562A (zh)
KR (1) KR102083611B1 (zh)
CN (1) CN113748525A (zh)
TW (1) TWI842881B (zh)
WO (1) WO20202187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83611B1 (ko) * 2019-04-25 2020-03-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변환장치
JP2023530321A (ja) * 2020-06-15 2023-07-14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熱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発電装置
KR20210156537A (ko) * 2020-06-18 2021-12-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전장치
US12048126B2 (en) * 2021-09-01 2024-07-23 Baidu Usa Llc Energy-generating fluid distribution module for servers
WO2023243816A1 (ko) * 2022-06-15 2023-12-21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열전 발생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열전 발생 장치.
WO2024117759A1 (ko) * 2022-11-29 2024-06-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전 시스템
EP4432811A1 (en) * 2023-03-16 2024-09-18 KELK Ltd. Guide cover and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unit with guide cove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9725A (ja) * 1995-01-05 1996-07-23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蒸発器
KR101055668B1 (ko) * 2008-11-20 2011-08-10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의 코어 모듈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KR20140098435A (ko) * 2013-01-31 2014-08-08 주식회사 에프에이치아이코리아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TW201433763A (zh) * 2013-02-18 2014-09-01 Probright Technology Inc 太陽能集光發電裝置
CN104601085A (zh) * 2015-01-28 2015-05-06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光伏-光热-热电与烘烤一体化太阳能利用装置
KR20150132209A (ko) * 2013-03-15 2015-11-25 베카리우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열전 장치
CN105453285A (zh) * 2013-08-12 2016-03-30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将热量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
TW201809931A (zh) * 2016-05-03 2018-03-16 麥崔克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熱電裝置及系統
US10166834B2 (en) * 2015-07-23 2019-01-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ing system of hybrid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13123A (en) * 1927-05-05 1931-07-07 Murray Radiator Corp Radiator
US6672076B2 (en) 2001-02-09 2004-01-06 Bsst Llc Efficiency thermoelectrics utilizing convective heat flow
FR2954482B1 (fr) * 2009-12-18 2012-04-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US8770269B2 (en) * 2010-06-11 2014-07-08 Hs Marston Aerospace Ltd. Three phase fin surface cooler
AU2015324942A1 (en) 2014-10-02 2017-04-20 Alphabet Energy, Inc. Thermoelectric generating unit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KR20160059031A (ko) * 2014-11-17 2016-05-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제습 장치
CN107112611B (zh) * 2015-02-18 2020-04-21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温度调节装置以及电池温度调节系统
DE102015107468A1 (de) * 2015-05-12 2016-11-1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Wärmeübertragersystem
US10247490B2 (en) * 2015-08-06 2019-04-02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Flow funneling insert and heat exchanger with flow funneling element
DE102017200734A1 (de) * 2017-01-18 2018-07-19 Airbus Operations Gmbh Temperierungssystem für ein Galleyfach einer Bordküche
KR102332126B1 (ko) 2017-06-08 2021-11-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변환장치
WO2019032738A1 (en) * 2017-08-08 2019-02-14 Pendram,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STORING PERISHABLE OBJECTS
KR102623103B1 (ko) * 2018-11-20 2024-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전모듈이 구비된 발판
KR102083611B1 (ko) * 2019-04-25 2020-03-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열변환장치
KR20200134492A (ko) * 2019-05-22 2020-12-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열전모듈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열관리 시스템
US11274601B2 (en) * 2019-11-26 2022-03-15 Delavan Inc. Internal fuel/air heat exchangers
EP4182623A1 (en) * 2020-07-14 2023-05-24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Electric charging particle heater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9725A (ja) * 1995-01-05 1996-07-23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蒸発器
KR101055668B1 (ko) * 2008-11-20 2011-08-10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의 코어 모듈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KR20140098435A (ko) * 2013-01-31 2014-08-08 주식회사 에프에이치아이코리아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TW201433763A (zh) * 2013-02-18 2014-09-01 Probright Technology Inc 太陽能集光發電裝置
KR20150132209A (ko) * 2013-03-15 2015-11-25 베카리우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열전 장치
CN105453285A (zh) * 2013-08-12 2016-03-30 捷温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将热量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
CN104601085A (zh) * 2015-01-28 2015-05-06 安徽工业大学 一种光伏-光热-热电与烘烤一体化太阳能利用装置
US10166834B2 (en) * 2015-07-23 2019-01-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ing system of hybrid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TW201809931A (zh) * 2016-05-03 2018-03-16 麥崔克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熱電裝置及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61732A4 (en) 2023-01-11
JP2022531562A (ja) 2022-07-07
EP3961732B1 (en) 2024-02-07
EP3961732A1 (en) 2022-03-02
EP4326037A3 (en) 2024-04-24
US11815297B2 (en) 2023-11-14
CN113748525A (zh) 2021-12-03
KR102083611B1 (ko) 2020-03-02
EP4326037A2 (en) 2024-02-21
TW202046624A (zh) 2020-12-16
WO2020218753A1 (ko) 2020-10-29
US20220260288A1 (en)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42881B (zh) 熱轉換發電裝置
JP7171725B2 (ja) 熱変換装置
KR102434261B1 (ko) 열변환장치
US20240251677A1 (en) Heat converter
US11903312B2 (en) Heat conversion apparatus
KR102492207B1 (ko) 열변환장치
KR102316222B1 (ko) 열변환장치
KR102334189B1 (ko) 열변환 장치
KR102249020B1 (ko) 열변환장치
KR102476995B1 (ko) 열변환장치
US20230210007A1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KR102487432B1 (ko) 열변환장치
JP2022521437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
KR20210092608A (ko) 발전장치
JP2022547108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