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8359B -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8359B
TWI838359B TW108107173A TW108107173A TWI838359B TW I838359 B TWI838359 B TW I838359B TW 108107173 A TW108107173 A TW 108107173A TW 108107173 A TW108107173 A TW 108107173A TW I838359 B TWI838359 B TW I8383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mother substrate
visual
visual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4410A (zh
Inventor
李晉棠
Original Assignee
方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方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方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71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8359B/zh
Priority to US16/806,296 priority patent/US11075330B2/en
Priority to JP2020036236A priority patent/JP7410752B2/ja
Publication of TW202034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4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8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8359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製造方法包括:製備一母基板,母基板具有一導線層,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上,各視覺單元的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光電元件與圖案化缐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暗區沿亮區周圍定義;設置多個封裝件於母基板上,各封裝件完全覆蓋各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圖案化線路,使各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以及,沿各視覺單元周圍進行切割。

Description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特別關於一種具有高對比特點的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發光二極體是由半導體材料所製成之發光元件,元件具有兩個電極端子,在端子間施加電壓,通入極小的電壓,經由電子電洞之結合,則可將剩餘能量以光的形式激發釋出。不同於一般白熾燈泡,發光二極體屬冷發光,具有耗電量低、元件壽命長、無須暖燈時間、反應速度快等優點;再加上其體積小、耐震動、適合量產,容易配合應用上的需求而製成極小或陣列式的模組,故可廣泛應用於照明設備、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指示器、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上及顯示器本身,儼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之一。
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具有高對比特點的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製備一母基板,其中母基板具有一導線層,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上,其中各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一暗區,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缐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暗區沿亮區周圍定義;設置多個封裝件於母基板上,其中各封裝件完全覆蓋各視覺單元之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圖案化線路,使各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以及沿各視覺單元周圍對母基板進行切割。
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母基板上,其中各光反射層位於導線層之上或下,且使各光反射層的至少一部分定義出各視覺單元之亮區。
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吸收層於母基板上,其中各光吸收層沿各視覺單元之亮區周圍設置,且使各光吸收層定義出各視覺單元之暗區。
在一實施例中,在製備一母基板的步驟中,母基板為一光反射板或一光吸收板。
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母基板的步驟中,使導線層位於光反射層與母基板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吸收層於母基板上,各光吸收層沿各視覺單元之亮區周圍設置,且使各光吸收層定義出各視覺單元之暗區;在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母基板的步驟中,使導線層位於光反射層與母基板之間、或使光反射層位於導線層與母基板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在沿各視覺單元周圍對母基板進行切割的步驟之前,更包括:形成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於母基板上,使各視覺單元周圍設置有至少一個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且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及形成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於母基板之導線層上,使各視覺單元之光電元件分別透過各第二電性連接墊電性連接導線層。
在一實施例中,在沿各視覺單元周圍對母基板進行切割的步驟之前,更包括:形成多個通孔於母基板上,且使該些通孔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及設置一導電件於各通孔,且電性連接至對應之圖案化線路,其中導電件透過各圖案化線路電性連接至各視覺單元之光電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在設置多個封裝件於母基板的步驟中,各封裝件於所對應之各視覺單元內進一步覆蓋至暗區。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封裝結構,包括一基板、一導線層、一視覺單元以及一封裝件。導線層設置於基板上,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視覺單元設置於基板上,其中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沿亮區周圍定義之一暗區,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缐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封裝件設置於基板上,其中封裝件完全覆蓋視覺單元之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圖案化線路,且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為軟板。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為光吸收板或光反射板。
在一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一光反射層,其設置於基板上,光反射層位於導線層之上或下,光反射層的至少一部分定義為視覺單元之亮區。
在一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一光吸收層,其設置於基板上,其中光吸收層沿視覺單元之亮區周圍設置,且光吸收層定義為視覺單元之暗區。
在一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一光吸收層,其設置於基板或光反射層上,其中光吸收層沿視覺單元之亮區周圍設置,且光吸收層定義為視覺單元之暗區。
在一實施例中,導線層位於光反射層與基板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導線層位於光反射層與基板之間、或光反射層位於導線層與基板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及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設置於基板上,其中各第一電性連接墊設於視覺單元周圍,且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設置於基板上,其中各第二電性連接墊設於導線層上,且透過導線層所對應之各圖案化線路電性連接至各視覺單元之光電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多個通孔及一導電件。多個通孔設置於基板,且該些通孔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導電件設置於各通孔,且電性連接至對應之圖案化線路,其中導電件透過對應之圖案化線路電性連接至視覺單元之光電元件。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之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驅動電路板、多個前述的封裝結構的其中之一,以及多個導電材料。驅動電路板包含一導電層;多個封裝結構設置於驅動電路板上;多個導電材料設置於導電層上。其中,各封裝結構之光電元件通過該些圖案化線路、該些導電材料電性連接至驅動電路板之導電層。
承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中,藉由視覺單元具有光電元件的亮區與沿亮區周圍定義之暗區的結構設計,使得封裝件完全覆蓋在視覺單元之亮區時,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可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藉此,可使封裝結構與電子裝置具有高對比的特點而可提升產品競爭力。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封裝結構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如圖1所示,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可包括:製備一母基板,其中該母基板具有一導線層,該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步驟S01);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一暗區,該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該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缐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該暗區沿該亮區周圍定義(步驟S02);設置多個封裝件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封裝件完全覆蓋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使各該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步驟S03);以及,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對該母基板進行切割(步驟S04)。其中,母基板可包含硬性基材或軟性基材。在一些實施例中,若母基板包含軟性基材,為了使後續的線路或元件可通過後續製程順利地形成在軟性基材上,並方便對於此軟性基材操作,需先將軟性基材形成於剛性載板上,並且,在之後的步驟中再移除此剛性載板即可。不過,若母基板包含硬性基材的話,則不需要此製程。
請參照圖1並配合圖2A至圖2H,以詳細說明上述的每個步驟。其中,圖2A至圖2H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的製造過程示意圖。
首先,先製備母基板11(步驟S01)。其中,母基板11可包含絕緣基材,絕緣基材的材質可為玻璃、樹脂、金屬或陶瓷、或是複合材質。樹脂材質具有可撓性,並可包含有機高分子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的玻璃轉換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例如可介於攝氏250度至攝氏600度之間,較佳的溫度範圍例如可介於攝氏300度至攝氏500度之間。藉由如此高的玻璃轉換溫度,可於後續進行的製程中直接形成元件或線路在軟性基材上。於此,有機高分子材料可為熱塑性材料,例如為聚醯亞胺(PI)、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 PVC)、聚苯乙烯(PS)、壓克力(丙烯,acrylic)、氟化聚合物(Fluoropolymer)、聚酯纖維(polyester)或尼龍(nylon)。
如圖2A所示,本實施例之母基板11包含有軟性的基板111(材料例如為PI),並例如以膠合或塗佈方式設置於剛性載板10上。另外,如圖2B所示,母基板11更具有導線層(未標示),導線層可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112。圖2B顯示的圖案化線路112的數量為四個。圖案化線路112可為薄膜製程製作的薄膜導電線路,薄膜製程可為半導體製程,並可為低溫多晶矽(LTPS)製程、非晶矽(α-Si)製程或金屬氧化物(如IGZO)半導體製程;或者,圖案化線路112也可以是銅箔或其他導電材料所形成之導電線路,本發明並不限制。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後續要拼接成主動矩陣式電子裝置時,更可在基板111上形成薄膜元件、導電線路或膜層,例如形成薄膜電晶體、薄膜電阻、電容、導電層、金屬層、絕緣層、掃描訊號與資料訊號的傳輸線路等等。
接著,在沿各視覺單元周圍對母基板進行切割的步驟S04之前,如圖2B所示,本實施例之製造方法更可包括:形成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於母基板11上,其中,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16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112。第一電性連接墊16的材料例如但不限於為銅、銀或金,或其組合,或其他適合的導電材料。於此,可利用例如印刷製程或其他適合的方式製作第一電性連接墊16。本實施例的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16分別形成於該些圖案化線路112上(皆為四個),而且是直接接觸且彼此電性連接。
另外,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S02之前,如圖2C所示,本實施例之製造方法更可包括:直接或間接形成多個光反射層12於母基板11上。於此,光反射層12例如但不限於為白色光阻,並可利用例如塗佈或印刷或其他適當的方式,將光反射層12形成於母基板11或圖案化線路112上、或如本實施例同時形成於圖案化線路112與基板111的適當位置上。其中,光反射層12可將射向基板111的光線再反射向上射出,以提高出光效率與對比。值得提醒的是,形成多個光反射層12的步驟可在形成導線層的製程之後進行,使各光反射層12可位於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之上(如本實施例之圖2C);或者,也可在形成導線層的製程之前進行,使光反射層12可位於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之下(未繪示),本發明並不限制。
此外,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S02之前,如圖2D所示,本實施例的製造方法更可包括:直接或間接形成多個光吸收層15於母基板11上。於此,光吸收層15例如但不限於為黑色光阻,並可利用例如塗佈或印刷,或其他適當的方式形成。本實施例是將光吸收層15形成於光反射層12上,並位於第一電性連接墊16的旁邊。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形成多個光吸收層15或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於母基板11上的製程,也可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母基板的步驟S02之前或之後,本發明不限制。
之後,如圖2E所示,再進行步驟S02:形成多個視覺單元13於母基板11上,其中,各視覺單元13定義有亮區LA與暗區DA,在亮區LA直接或間接設置有至少一個光電元件131於母基板11上,光電元件131與該些圖案化線路112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暗區DA沿亮區LA周圍定義。顧名思義,暗區DA就是至少涵蓋有光吸收層15的區域,以透過光吸收層15吸收光線而呈現暗區,而亮區LA就是設置有光電元件131與光反射層12的區域,以透過光電元件131發出光線,或透過光反射層12反射光線而呈現亮區,藉此可提高對比性。在一些實施例,視覺單元13可包含例如但不限於三個光電元件131以構成三個次像素。
在本實施例中,光電元件131可為覆晶(flip chip)型式的光電元件,例如但不限於LED(發光二極體)、Mini LED或Micro LED,並可包含至少一個電極。本實施例之光電元件131是以包含兩個電極(未繪示)為例。另外,為了與光電元件131的電極電性連接,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13於母基板11上的步驟S02之前,本實施例的製造方法更可包括:形成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17於母基板11之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上,使各視覺單元13之光電元件131可分別透過各第二電性連接墊17電性連接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於此,第二電性連接墊17的材料例如但不限於為銅、銀或金,或其組合,或其他適合的導電材料。其中,可利用例如印刷製程或其他適合的方式製作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17,使得各光電元件131可分別藉由兩個第二電性連接墊17與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可通過加熱方式熔化材料為錫球或金凸塊(Au bump)等導電材料,或者利用銅膠、銀膠、或異方性導電膠(ACP)等材料,使光電元件131的兩電極可分別與第二電性連接墊17電性連接。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光電元件131也可以打線接合(wire bonding)而與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電性連接,本發明並不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E所示,有一部分的光反射層12是位於視覺單元13之光電元件131之下,以反射由光電元件131的下方且射向基板111的光線,藉此可提高出光效率。另外,本實施例之各光吸收層15是沿各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周圍設置,使各光吸收層15可定義出各視覺單元13之暗區DA,且各光反射層12的一部分可定義出各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沒有設置有光吸收層15的區域可視為前述的亮區LA,有設置光吸收層15的區域可視為前述的暗區DA,而且,是沿著亮區LA的外圍定義出暗區DA(即暗區DA包圍亮區LA)。此外,在前述形成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的製程中,各視覺單元13的周圍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於此,是以各視覺單元13的周圍設置有多個(圖2E顯示有二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為例,使得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可通過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與第二電性連接墊17與對應的光電元件131電性連接。
接著,如圖2F所示,設置多個封裝件14於母基板11上,其中,各封裝件14完全覆蓋各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且部分覆蓋對應之圖案化線路112,使各封裝件14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步驟S03)。由於本實施例之各封裝件14完全覆蓋在各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因此,封裝件14覆蓋的區域可視為前述的亮區LA,而封裝件14未覆蓋的區域因包含有光吸收層15,因此可視為前述的暗區DA。封裝件14可為單純且透光之封裝膠材經固化後形成,以完整覆蓋在光電元件131與部分的光反射層12與圖案化線路112上,藉此保護光電元件131、光反射層12與圖案化線路112免於水氣或異物的入侵而破壞其特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更可視設計需要,藉由封裝件14調配封裝結構的出光顏色。例如,封裝件14若為添加螢光粉之封裝膠,則可搭配光電元件131的顏色而控制封裝結構的出光顏色。舉例來說,藍色的光電元件131可搭配能被藍光激發的黃色螢光粉,以形成白光。此外,本實施例之封裝件14的側邊位於光吸收層15與光電元件131之間,封裝件14並沒有覆蓋光吸收層15。但是,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各封裝件14於所對應之視覺單元13內可進一步覆蓋(部分)的光吸收層15,本發明並不限制。
最後,再沿各視覺單元13周圍對母基板11進行切割(步驟S04)。於此,是沿各視覺單元13周圍,通常沿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之間進行母基板11的切割,以得到如圖2H所示的多個封裝結構1。不過,在進行步驟S04的切割製程之前,本實施例之製造方法更可包括:移除剛性載板10(圖2G)。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也可在切割步驟S04之後,再移除剛性載板10即可,本發明不限制。
承上,在圖2H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中,包括基板111、導線層(未標示)、視覺單元13以及封裝件14。基板111為軟板(不同實施例可為硬板);導線層設置於基板111上,且導線層可包含有多個圖案化線路112;視覺單元13設置於基板111上,其中,視覺單元13具有亮區LA與沿亮區LA周圍定義之暗區DA,亮區LA設置有光電元件131,光電元件131與圖案化線路112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封裝件14設置於基板111上,其中,封裝件14完全覆蓋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且部分覆蓋對應之圖案化線路112,使得封裝件14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以形成高對比的封裝結構1。
另外,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更可包括光反射層12與光吸收層15,光反射層12與光吸收層15分別設置於基板111上。其中,光反射層12位於圖案化線路112之上,使得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位於基板111與光反射層12之間,而光反射層12的一部分(即沒有被光吸收層15覆蓋的部分)可定義為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另外,光吸收層15沿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周圍設置,且光吸收層15可定義為視覺單元13之暗區DA。於此,光吸收層15設置於光反射層12上,使得部分的光反射層12可位於光吸收層15與圖案化線路112之間。
此外,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更可包括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與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17,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與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17分別設置於基板111上。其中,第一電性連接墊16設置於視覺單元13的周圍,且對應於圖案化線路112,並與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直接接觸且電性連接;第二電性連接墊17設置於導線層上,且視覺單元13之光電元件131分別透過第二電性連接墊17電性連接導線層所對應之圖案化線路112。於此,第一電性連接墊16鄰接光反射層12與光吸收層15,並設置於圖案化線路112上且接觸圖案化線路112,使得第一電性連接墊16可透過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第二電性連接墊17與光電元件131電性連接。
因此,在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中,藉由視覺單元13具有光電元件131的亮區LA與沿亮區LA周圍定義之暗區DA的結構設計,使得封裝件14完全覆蓋在視覺單元13之亮區LA時,封裝件14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可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藉此,可使封裝結構1具有高對比的特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
請參照圖3A至圖6B,以說明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封裝結構。其中,圖3A、圖4A、圖5A與圖6A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封裝結構的俯視示意圖,圖3B為圖3A之封裝結構沿3B-3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圖4B為圖4A之封裝結構沿4B-4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圖5B為圖5A之封裝結構沿5B-5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而圖6B為圖6A之封裝結構沿6B-6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先說明的是,圖3B與圖2H的圖示內容相同。不過,為了方便說明,仍將圖3B標示為封裝結構1a。
在圖3A與圖3B的實施例中,封裝結構1a之視覺單元13可例如包含三個光電元件131,以構成三個次像素,三個次像素中的三個光電元件131可分別為紅色、藍色與綠色的LED、Mini LED或Micro LED,以形成全彩的像素單元,使得多個封裝結構1a(視覺單元13)可構成全彩的LED、Mini LED或Micro LED顯示器。圖3A顯示的三個光電元件131可為共陽極或共陰極設計,因此,封裝結構1a共有四個第一電性連接墊16,各第一電性連接墊16分別透過對應的圖案化線路112與三個光電元件131電性連接。
另外,如圖4A與圖4B所示,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b的製造方法、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或1a)的製造方法與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b不具有第一電性連接墊16,而且,在沿各視覺單元13周圍對母基板11進行切割的步驟S04之前,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b的製造方法更可包括:形成多個通孔H於母基板11(基板111)上,且使該些通孔H對應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112;以及,設置一導電件18於各通孔H,且電性連接至對應之圖案化線路112,其中,導電件18可透過各圖案化線路112電性連接至各視覺單元13之光電元件131。於此,可透過例如激光(例如雷射)照射基板111,以形成貫通上、下表面的多個通孔H,再填入導電件18於該些通孔H後,可經由通孔H的導電件18使基板111之上表面可電性導通至基板111之下表面,並使導電件18可透過圖案化線路112電性連接至第二電性連接墊17與視覺單元13之光電元件131。導電件18例如但不限於銅膠、銀膠、錫膏或異方性導電膠(ACP)等材料經固化而成。特別一提的是,在此製程中,若基板111是軟性材料(例如PI)、而且要由基板111的下表面往上照射激光而形成通孔H的話,則需在形成通孔H之前先將前述的剛性載板10移除,才能進行此製程。
另外,如圖5A與圖5B所示,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c的製造方法、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或1a)的製造方法與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c不具有光反射層12,因此,圖案化線路112是位於光吸收層15與基板111’之間。由於沒有設置光反射層12,因此,在製備母基板的步驟S01中,本實施例之母基板(即基板111’)本身就是具有高反射率的光反射板(可為軟板或硬板),以直接反射光電元件131發出且射向基板111’的光線,藉此提高出光效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反射板可例如為白色的PI膜,且其反射率可遠大於光吸收層15的反射率。
另外,如圖6A與圖6B所示,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d的製造方法、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或1a)的製造方法與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d的光反射層12只設置在封裝件14的內部,且光吸收層15是直接設置在圖案化線路112上,並沒有設置在光反射層12上。因此,圖案化線路112是位於光吸收層15與基板111’’之間。另外,在製備母基板的步驟S01中,本實施例之母基板(即基板111’’)本身就是具有低反射率的光吸收板(可為軟板或硬板),以吸收光電元件131發出且射向基板111’’的光線,藉此提高對比。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吸收板可例如為黑色的PI膜,且其反射率可遠小於光反射層12的反射率。此外,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d並沒有設置第一電性連接墊16,而是使用封裝結構1b之通孔H與導電件18而使基板111’’的上、下表面電性導通。
再說明的是,前述封裝結構1c之基板111’為光反射板的設計也可應用於封裝結構1a、1b中,而前述封裝結構1d之基板111’’為光吸收板的設計也可應用於封裝結構1a、1b中,本發明都不限制。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電子裝置3可包括一驅動電路板2、多個封裝結構1e(圖7只顯示一個封裝結構1e)以及多個導電材料31。其中,驅動電路板2包含一導電層21,而封裝結構1e設置於驅動電路板2上,且多個導電材料31設置於導電層21上。於此,導電材料31可為導電膠或導電膏,例如但不限於包含銅膠、銀膠、錫膏或異方性導電膠(ACP)等材料。因此,各封裝結構1e之光電元件131可通過該些圖案化線路112、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16、該些導電材料31電性連接至驅動電路板2之導電層21,以通過驅動電路板2驅動該些封裝結構1e的該些光電元件131發光。
封裝結構1e可為前述之封裝結構1、1a~1d的其中之一,或其變化態樣。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e是以封裝結構1的變化態樣為例。在封裝結構1e中,光反射層12是位於導線層(圖案化線路112)之下(光反射層12位於圖案化線路112與基板111之間),使得光吸收層15與第一電性連接墊16可直接設置在圖案化線路112上,且與圖案化線路112直接接觸。另外,本實施例之電子裝置3更可包括一光吸收件32,光吸收件32設置於封裝結構1e與驅動電路板2之間,且封裝結構1e是藉由一黏著件33設置於光吸收件32上。此外,本實施例之電子裝置3更可包括另一光吸收層34,光吸收層34設置於封裝結構1e與導電材料31的周圍,並位於導電層21上,藉此更可提高電子裝置3的對比。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封裝結構1e可間隔設置於驅動電路板2上(可依客戶端的需求,而排列成一直行、或一橫列、或行與列的矩陣狀,或是排列成多邊形或不規則狀),且分別與驅動電路板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封裝結構1e可以組成行與列排列的矩陣狀,以成為一個主動矩陣式(AM)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於為主動矩陣式LED、Mini LED或Micro LED顯示器。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中,藉由視覺單元具有光電元件的亮區與沿亮區周圍定義之暗區的結構設計,使得封裝件完全覆蓋在視覺單元之亮區時,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可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藉此,可使封裝結構與電子裝置具有高對比的特點而可提升產品競爭力。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1a至1e:封裝結構 10:剛性載板 11:母基板 111、111’、111’’:基板 112:圖案化線路 12:光反射層 13:視覺單元 131:光電元件 14:封裝件 15、34:光吸收層 16:第一電性連接墊 17:第二電性連接墊 18:導電件 2:驅動電路板 21:導電層 3:電子裝置 31:導電材料 32:光吸收件 33:黏著件 3B-3B、4B-4B、5B-5B、6B-6B:割面線 DA:暗區 H:通孔 LA:亮區 S01至S04:步驟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封裝結構之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A至圖2H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封裝結構的製造過程示意圖。 圖3A、圖4A、圖5A與圖6A分別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封裝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封裝結構沿3B-3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4B為圖4A之封裝結構沿4B-4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5B為圖5A之封裝結構沿5B-5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6B為圖6A之封裝結構沿6B-6B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S01至S04:步驟

Claims (18)

  1. 一種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製備一母基板,其中該母基板具有一導線層,該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一暗區,該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該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線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該暗區沿該亮區周圍定義;設置多個封裝件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封裝件完全覆蓋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使各該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以及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對該母基板進行切割;其中,在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對該母基板進行切割的步驟之前,更包括:形成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於該母基板上,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設置有至少一個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且該些第一電性連接墊對應該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及形成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於該母基板之該導線層上,使各該視覺單元之該光電元件分別透過各該第二電性連接墊電性連接該導線層。
  2. 一種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製備一母基板,其中該母基板具有一導線層,該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一暗區,該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該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線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並使該暗區沿該亮區周圍定義;設置多個封裝件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封裝件完全覆蓋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使各該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以及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對該母基板進行切割;其中,在沿各該視覺單元周圍對該母基板進行切割的步驟之前,更包括:形成多個通孔於該母基板上,且使該些通孔對應該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及 設置一導電件於各該通孔,且電性連接至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其中該導電件透過各該圖案化線路電性連接至各該視覺單元之該光電元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光反射層位於該導線層之上或下,且使各該光反射層的至少一部分定義出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吸收層於該母基板上,其中各該光吸收層沿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周圍設置,且使各該光吸收層定義出各該視覺單元之該暗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製備一母基板的步驟中,該母基板為一光反射板或一光吸收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使該導線層位於該光反射層與該母基板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多個視覺單元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光吸收層於該母基板上,各該光吸收層沿各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周圍設置,且使各該光吸收層定義出各該視覺單元之該暗區;其中,在形成多個光反射層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使該導線層位於該光反射層與該母基板之間、或使該光反射層位於該導線層與該母基板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製造方法,其中,在設置多個封裝件於該母基板的步驟中,各該封裝件於所對應之各該視覺單元內進一步覆蓋至該暗區。
  9. 一種封裝結構,包括:一基板;一導線層,設置於該基板上,該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 一視覺單元,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沿該亮區周圍定義之一暗區,該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該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線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一封裝件,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封裝件完全覆蓋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且該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多個第一電性連接墊,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各該第一電性連接墊設於該視覺單元周圍,且對應該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以及多個第二電性連接墊,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各該第二電性連接墊設於該導線層上,且該視覺單元之該光電元件分別透過各該第二電性連接墊電性連接該導線層。
  10. 一種封裝結構,包括:一基板;一導線層,設置於該基板上,該導線層包含多個圖案化線路;一視覺單元,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視覺單元具有一亮區與沿該亮區周圍定義之一暗區,該亮區設置有一光電元件,該光電元件與該些圖案化線路的至少其中之一呈對應設置且電性連接;一封裝件,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封裝件完全覆蓋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且部分覆蓋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且該封裝件內部的平均反射率大於其外部的平均反射率;多個通孔,設置於該基板,且該些通孔對應該導線層之該些圖案化線路;以及一導電件,設置於各該通孔,且電性連接至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其中該導電件透過對應之該圖案化線路電性連接至該視覺單元之該光電元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基板為軟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基板為光吸收板或光反射板。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封裝結構,更包括: 一光反射層,設置於該基板上,該光反射層位於該導線層之上或下,該光反射層的至少一部分定義為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封裝結構,更包括:一光吸收層,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光吸收層沿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周圍設置,且該光吸收層定義為該視覺單元之該暗區。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封裝結構,更包括:一光吸收層,設置於該基板或該光反射層上,其中該光吸收層沿該視覺單元之該亮區周圍設置,且該光吸收層定義為該視覺單元之該暗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導線層位於該光反射層與該基板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導線層位於該光反射層與該基板之間、或該光反射層位於該導線層與該基板之間。
  18.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驅動電路板,包含一導電層;多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封裝結構,設置於該驅動電路板上;以及多個導電材料,設置於該導電層上;其中,各該封裝結構之該光電元件通過該些圖案化線路、該些導電材料電性連接至該驅動電路板之該導電層。
TW108107173A 2019-03-05 2019-03-05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TWI8383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7173A TWI838359B (zh) 2019-03-05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US16/806,296 US11075330B2 (en) 2019-03-05 2020-03-02 Packa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0036236A JP7410752B2 (ja) 2019-03-05 2020-03-03 パッケージ構造とその電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7173A TWI838359B (zh) 2019-03-05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4410A TW202034410A (zh) 2020-09-16
TWI838359B true TWI838359B (zh) 2024-04-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93665A1 (en) 2011-01-28 2012-08-02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93665A1 (en) 2011-01-28 2012-08-02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380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US11309350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745515B (zh) 電子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US20180190627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EP2666745B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90152665A1 (en) Fabricating methods of photoelectric devices and package structures thereof
TWI748166B (zh)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095076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CN109950380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
JP7410752B2 (ja) パッケージ構造とその電子装置
EP1732132B1 (en) Method for packaging an array-type modularized light-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US11527516B2 (e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TWI838359B (zh)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與電子裝置
TWI782401B (zh) 發光陣列結構及顯示器
JP2020027778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1668361A (zh) 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子装置
TWI835978B (zh) 發光裝置
US1153080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20004973A (ja) 電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44893B (zh)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71248B (zh) 顯示面板
TWI801756B (zh) 發光模組與由發光模組拼接而成的發光裝置
US20220392876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210217941A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at Least One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Integrated into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TW202203707A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