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135B -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135B
TWI837135B TW108119431A TW108119431A TWI837135B TW I837135 B TWI837135 B TW I837135B TW 108119431 A TW108119431 A TW 108119431A TW 108119431 A TW108119431 A TW 108119431A TW I837135 B TWI837135 B TW I8371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fold
main body
sheet
basis w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9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1914A (zh
Inventor
小森菜緒子
北川雅史
谷尾俊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81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39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81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39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81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089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2134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35326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1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1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135B/zh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種展開包裝體時,可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從本體黏著部剝離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110),是將翅膀(3)朝本體部(3)的肌膚對置面側(T1)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FL1)為基點,將包裝體的後端緣(110R)朝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以位於前端緣側的第2折痕(FL2)為基點朝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本體剝離薄片(75)經由本體固定部(91)被接合於包裝薄片(100)。在以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92)。在第3折狀態下,本體固定部與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藉由包裝薄片個別包裝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專利文獻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本體部、以及較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翼部。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具有:將翼部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覆蓋本體黏著部的本體剝離薄片;以及位在本體剝離薄片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內包吸收性物品的包裝薄片。
專利文獻1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是將翼部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藉由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並且在以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狀態下,朝寬邊方向延伸,且以位於較第1折痕更前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在以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狀態下,在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接合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是以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狀態下,以朝寬邊方向延伸,且位於較第2折痕更靠前側的第3折痕為基點被折疊。包裝薄片的前端緣在以第3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狀態下,藉由標籤帶片被卡著在包裝薄片的第1折痕與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的非肌膚對置面側。
展開專利文獻1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時,抓住標籤帶片等的包裝體的前端部附近展開吸收性物品的前側部分,接著,藉由抓住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分朝展開方向拉,從本體剝離薄片剝下本體黏著部的同時,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專利文獻1的段落0046)。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45608號公報
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是在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膚對置面側配置有本體剝離薄片及包裝薄片。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的展開時,從本體剝離薄片剝下本體黏著部的時候,抓住標籤帶片等的包裝薄片的前端部附近,將包裝薄片相對於吸收性物品朝展開方向拉。可是,吸收性物品的本體黏著部不是接在包裝薄片,而是接在本體剝離薄片。因此,會有不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的情況。
於此,在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期望能有在展開包裝體時,可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從本體黏著部剝離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解決課題用的手段]
一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翼片黏著部、覆蓋前述本體黏著部,且經由前述包裝薄片與本體固定部而被接合的本體剝離薄片、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述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在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下,前述本體固定部與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
其他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具吸收芯的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兩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各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卡止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在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以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位於與前述第1端緣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吸收芯具有較周圍吸收芯的基重低的低基重部。前述低基重部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
再者,其他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前述吸收性物品具備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分別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吸收性物品的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本體部具有:吸收芯、位在前述吸收芯的肌膚對置面側的表面薄片、以及位在前述表面薄片的肌膚對置面側的立起性的防漏褶邊。前述防漏褶邊具有:藉由防漏彈性構件的收縮作立起的收縮部;以及成為前述收縮部立起的基點的基點部。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的第1基點部。前述收縮部具有:從前述第1基點部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內側延伸的延出部、以及以前述延出部的內側緣為基點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被翻折的翻折部。前述翻折部具有前述防漏彈性構件,且構成在從前述翼部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翼片域相對於前述延出部可立起。前述翻折部的外側緣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
(1)實施形態的概要 根據本說明書及添附圖面的記載,至少可明白以下的事項。 一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翼片黏著部、覆蓋前述本體黏著部,且經由前述包裝薄片與本體固定部被接合的本體剝離薄片、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包裝體,是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將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且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在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下,前述本體固定部與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
在以往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是在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膚對置面側配置有本體剝離薄片及包裝薄片。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的展開時,從本體剝離薄片剝下本體黏著部的時候,抓住標籤帶片等的包裝薄片的前端部附近,將包裝薄片相對於吸收性物品朝展開方向拉。可是,吸收性物品的本體黏著部不是接在包裝薄片,而是接在本體剝離薄片。因此,包裝體的展開時,即使將包裝薄片相對於吸收性物品朝展開方向拉,其展開方向的力沒有適當施加在本體剝離薄片,而會有不易從本體黏著部剝離本體剝離薄片,或是不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的情況。於此,本態樣的包裝體,是構成展開包裝體時,可容易從本體黏著部剝離本體剝離薄片,並且,容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
根據本態樣,從第3折狀態朝第2折狀態展開包裝體時,因為本體固定部與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所以,經由本體固定部從包裝薄片將力傳到本體剝離薄片及吸收性物品,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的同時,可經由翼片固定部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朝遠離的方向拉。因此,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從本體黏著部剝下的同時,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下。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固定部及前述翼片固定部,可在以前述第1折痕及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折疊前述包裝體的狀態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與前述第1折痕的前後方向的中心更靠前述第1折痕側。
根據本態樣,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時,因為本體固定部及翼片固定部從成為旋轉軸的第2折痕分離,所以,藉由拉包裝薄片,以第2折痕側為中心,第1折痕側容易朝旋轉方向移動。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部在前述本體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兩側呈一對被設置,前述翼片黏著部分別設在前述一對的翼部,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互相分開,前述翼片剝離薄片覆蓋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
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時,若使用者拉包裝薄片,則翼片剝離薄片以從翼片黏著部分離的方式進行移動。此時,因為翼片黏著部與翼片固定部沒有重疊,所以,接觸翼片剝離薄片中的翼片固定部的區域先移動,且接觸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黏著部的區域追隨進行移動。各翼部的前端以各翼片的根部為基點立起,而配置成藉由一對的翼部及本體部圍住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間。
在配置成翼部及吸收性物品構成三角形的狀態,將翼片剝離薄片的寬邊方向的中央(與翼片固定部重疊的部分)朝包裝薄片側拉,則翼片剝離薄片彎曲。此時,藉由翼片剝離薄片與包裝薄片一起被拉,而欲維持平面狀態。其結果,翼部朝本體部被折疊的狀態中的翼片黏著部的外側緣從翼片剝離薄片開始剝離。翼片剝離薄片慢慢從翼片黏著部剝離,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更長即可。
根據本態樣,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時,可經由翼片固定部,將翼片剝離薄片朝寬邊方向在寬廣的範圍朝剝離方向拉。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下。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更短即可。
根據本態樣,當各翼片的前端相對於各翼片的根部以立起的方式變形時,將各翼片的前端進一步朝本體部的寬邊方向的中心側拉,可加大翼片立起的角度。因此,可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固定部在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與前述翼片黏著部在前述寬邊方向分開被配置即可。
根據本態樣,可更加大翼片立起的角度,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黏著部具有:第1翼片黏著部、以及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展開狀態,位在較前述第1翼片黏著部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第2翼片黏著部,前述第1翼片黏著部的前述第2端緣側的邊緣,是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翼片黏著部的前述第2端緣側的邊緣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即可。
根據本態樣,翼片黏著部的第2端緣側的邊緣,是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時,成為從成為展開基點的第2折痕遠離之側。位在翼部的根部側的第2翼片黏著部延伸到較位於翼部的前端側的第1翼片黏著部更與展開基點遠離之側。因此,當各翼片的前端相對於各翼片的根部以立起的方式變形時,相較於翼部的根部側,翼片的前端側更容易先立起。加大翼部的立起角度,將翼片黏著部的外側緣與翼片剝離薄片慢慢剝離,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固定部具有被配置在較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第1區域的第1本體固定部即可。
根據本態樣,因為在較第1折痕更靠第1端緣側的第1區域,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在第1本體固定部被接合,所以,以第2折痕為基點以展開的方式拉包裝薄片的時候,經由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本體固定部具有:前述第1本體固定部、以及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被配置在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第2區域的第2本體固定部即可。
根據本態樣,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的兩方,藉由本體固定部接合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的方式,經由包裝薄片對第1折痕側施力時,可對夾著第1折痕的兩側施力,而經由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1本體固定部與前述第2本體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即可。
根據本態樣,藉由第1本體固定部及第2本體固定部對夾著第1折痕的兩側施力時,該力變得容易傳達,而經由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
其他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具吸收芯的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兩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各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以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吸收芯具有較周圍吸收芯的基重低的低基重部。前述低基重部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
以往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是經由標籤帶片等的包裝體的前端部附近,將包裝薄片朝展開方向拉,邊將吸收性物品展開,邊與包裝薄片一起拉翼片剝離薄片。可是,因為翼片剝離薄片連接於翼片黏著部,所以,翼部容易經由翼片黏著部追隨翼片剝離薄片進行變形。若翼部追隨翼片剝離薄片,則翼部的前端相對於翼部的根部立起。此狀態下,若與包裝薄片一起拉翼片剝離薄片,當翼片剝離薄片相對於翼部朝寬邊方向滑動移動時,因翼片黏著部產生剪切應力。因此,會有不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的情況。於此,本態樣的包裝體,是構成可容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
根據本態樣,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時,若經由包裝薄片對第1折痕施力,則包裝體以第2折痕為中心,相對於第2折痕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較第2折痕更靠第1折痕側的區域朝旋轉方向移動,隨著該移動與包裝薄片一體使翼片剝離薄片朝旋轉方向移動。此時,較第2折痕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是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所致的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變形基點容易朝寬邊方向彎曲。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及翼片黏著部拉翼部時,翼部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翼片剝離薄片與包裝薄片一起朝展開方向被拉,而欲維持平面狀態。另一方面,翼部隨著翼部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從吸收性物品的肌膚對置面側立起的角度變大。因此,翼片剝離薄片與翼部容易朝展開方向分離,翼片黏著部的外側緣從翼片剝離薄片剝離,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低基重部具有和前述前後方向平行的前後低基重區域,前述前後低基重區域沒有設在較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區域即可。
根據本態樣,以第2折痕為基點進行展開時,相對於較第2折痕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使較第2折痕更靠第1折痕側的區域朝旋轉方向移動。此時,第1折痕與翼片固定部之間的區域不易朝寬邊方向的內側變形,相對來說,較第2折痕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容易朝寬邊方向的內側變形。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及翼片黏著部拉翼部時,翼部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而使翼部的立起角度容易變大。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前後低基重區域沒有設在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即可。
根據本態樣,以第2折痕為基點進行展開時,較第2折痕更靠第1端緣側的區域不易變形,而相對來說,較第2折痕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容易朝寬邊方向的內側變形。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及翼片黏著部拉翼部時,翼部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而使翼部的立起角度容易變大。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及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與前述第1折痕的前後方向的中心更靠前述第1折痕側即可。
根據本態樣,藉由翼片固定部從成為以第2折痕為基點進行展開時的旋轉軸的第2折痕遠離,在該展開時,藉由拉包裝薄片,容易使翼片剝離薄片朝展開方向移動。此時,因為在第1折痕側設有第2側低基重區域所致的變形基點,所以,在該第1折痕側可更加大翼部的立起角度。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低基重部具有在展開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第1側低基重區域,前述第1側低基重區域在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翼片固定部之間的區域朝向前述第1折痕側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即可。
根據本態樣,在第1折痕與翼片固定部之間的區域,形成朝向第1折痕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在厚度方向的剖面觀看,較翼片固定部更靠翼片剝離薄片側的吸收芯,是形成藉由第1側低基重區域所致的變形基點從翼片固定部朝向第1折痕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因此,藉由包裝薄片拉翼片剝離薄片時,翼片剝離薄片也形成從翼片固定部朝向第1折痕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翼片剝離薄片以從翼片黏著部遠離的方式進行變形,可將翼片剝離薄片容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具有覆蓋本體黏著部,經由本體固定部被接合在前述包裝薄片的本體剝離薄片,前述本體固定部被配置在較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區域,前述低基重部具有位於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中間低基重區域即可。
根據本態樣,施加在包裝薄片的力,是經由本體固定部傳到本體剝離薄片。本體剝離薄片與吸收性物品的本體黏著部連接,容易將力傳到吸收性物品。因此,在第3折狀態,使用者經由包裝薄片對第1折痕施力時,經由本體固定部將力傳到本體剝離薄片,而以第2折痕為中心,使本體部的第1折痕側容易朝旋轉方向移動。從第3折狀態使本體部的第1折痕側以第2折痕為中心朝旋轉方向移動時,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的吸收芯以中間低基重區域為基點進行變形。藉由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的吸收芯的變形,而使翼片剝離薄片以從翼片黏著部遠離的方式進行變形,可將翼片剝離薄片容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在較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翼片固定部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即可。
根據本態樣,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在較翼片固定部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朝寬邊方向延伸,可藉由該第2側低基重區域吸收扭轉。即使相對於吸收性物品的第2端緣不能大致垂直地拉包裝薄片時,第2側低基重區域吸收扭轉,而可相對於翼片黏著部朝大致垂直拉翼片剝離薄片。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第2側低基重區域在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翼片固定部與前述第1折痕之間的區域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即可。
根據本態樣,翼片固定部與前述第1折痕之間的區域在第4展開工程,更容易施加展開方向的力。藉由在展開狀態的前述翼片固定部與前述第1折痕之間的區域設置第2側低基重區域,更容易獲得吸收本體部的扭轉。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到達前述吸收芯的外側緣即可。
根據本態樣,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分割吸收性物品的第2端緣側的區域、以及與翼片固定部重疊的區域,而更容易獲得吸收本體部的扭轉的效果。
再者,其他態樣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前述吸收性物品具備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分別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吸收性物品的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本體部具有:吸收芯、位在前述吸收芯的肌膚對置面側的表面薄片、以及位在前述表面薄片的肌膚對置面側的立起性的防漏褶邊。前述防漏褶邊具有:藉由防漏彈性構件的收縮作立起的收縮部;以及成為前述收縮部立起的基點的基點部。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的第1基點部。前述收縮部具有:從前述第1基點部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內側延伸的延出部、以及以前述延出部的內側緣為基點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被翻折的翻折部。前述翻折部具有前述防漏彈性構件,且構成在從前述翼部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翼片域相對於前述延出部可立起。前述翻折部的外側緣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
將以往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展開時,抓住標籤帶片等的包裝體的前端部附近,將包裝薄片朝展開方向拉,邊將吸收性物品展開,邊與包裝薄片一起拉翼片剝離薄片。可是,因為翼片剝離薄片連接於翼片黏著部,所以,翼部容易經由翼片黏著部追隨翼片剝離薄片進行變形。若翼部追隨翼片剝離薄片,則翼部扭曲,而不經意地接著在翼片黏著部,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時會有不能適當使用翼片黏著部的情況。於此,本態樣的包裝體,是在將翼片剝離薄片與包裝薄片一起拉,而將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構成可抑制翼片黏著部不經意接著的不良情況。更詳細的是,藉由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從本體黏著部剝下,而構成可抑制翼片黏著部不經意接著的不良情況。
根據本態樣,因為成為翻折部的立起頂點的外側緣位在較吸收芯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所以,在第3折狀態的展開時,當翼部欲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的時候,翻折部的立起頂點容易碰觸到折疊翼部的狀態的翼部的內面。藉由該翻折部的立起頂點,可朝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朝裝用者側按壓。因此,即使與翼片剝離薄片一起拉翼部,也可限制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抑制翼部的扭曲,可抑制翼片黏著部彼此沾黏、或翼片黏著部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1基點部的內側緣在前述翼片域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即可。
根據本態樣,因為成為收縮部整體的立起支點的第1基點部的內側緣位在較吸收芯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所以,在翼部欲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的時候,收縮部容易碰到第1折狀態中的翼部的內面,而可將翼部朝向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前述前後方向的外側的第2基點部,前述第2基點部的內側緣配置在重疊於前述吸收芯的區域即可。
根據本態樣,藉由第2基點部重疊在比較剛性高的吸收芯,收縮部更容易立起。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黏著部,是與將前述翼部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翼片折痕在前述寬邊方向分開即可。
翼片折痕的附近,容易發生翼部的彎折所致的皺紋、扭曲。根據本態樣,藉由該翼部的彎折所致的皺紋等可抑制翼片黏著部不經意接著的情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而與前述翼片黏著部分開即可。
根據本態樣,在第3折狀態,若使用者拉包裝薄片,在厚度方向,翼片剝離薄片從翼片黏著部朝分離的展開方向移動。此時,翼片黏著部因為在寬邊方向與翼片固定部分開,所以,不易與翼片固定部一起朝展開方向移動,而容易維持平面狀態。因此,翼片剝離薄片容易從翼片黏著部剝離,而可抑制翼片黏著部彼此沾黏、或翼片黏著部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前述前後方向的外側的第2基點部,在前述防漏褶邊的與前述第2基點部重疊的區域設有:接合前述翻折部與前述延出部的防漏接合部、以及位在較前述防漏接合部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沒有接合前述翻折部和前述延出部地重疊的防漏非接合部,前述防漏非接合部到達前述翻折部的外側緣
根據本態樣,翻折部的外側緣沒有接合於延出部,而相對於延出部立起。翻折部成為更容易朝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朝穿用者側立起,將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可限制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防漏接合部的外側緣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的外側緣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即可。
與第2基點部在厚度方向重疊的區域的翻折部的立起支點成為防漏接合部的外側緣。因為翻折部的立起支點位在較吸收芯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所以,在翼部欲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的時候,收縮部容易碰到該翼部的寬邊方向的內側的面,而可將翼部朝向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防漏彈性構件在前述第1折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翼片剝離薄片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即可。
較翼片剝離薄片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的區域,沒有藉由翼片剝離薄片被覆蓋,其剛性低而容易變形。在該區域藉由設置翻折部的防漏彈性構件,可限制比較剛性低的區域中的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較前述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中的前述翼片黏著部的面積比較前述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外側的區域中的前述翼片黏著部的面積更大即可。
較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接近翼片折痕,而容易發生翼部的彎折所致的皺紋、扭曲。藉由加大較該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中的翼片黏著部的面積,抑制翼片折痕的附近的皺紋、扭曲,而可抑制在翼片黏著部產生皺紋的情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在前述吸收芯,是在前述翼片域設有吸收材料的基重較周圍更低的低基重部即可。
根據本態樣,翼片域的吸收芯容易以低基重部為基點作彎曲。因此,將翼片剝離薄片以從翼片黏著部分離的方式拉的時候,翼部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邊使翼片剝離薄片朝展開方向移動。此時,藉由收縮部將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容易將翼片黏著部維持在平面狀態。可抑制在翼片黏著部皺紋產生的情況。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低基重部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即可。
翼片域的吸收芯容易在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以低基重部為基點作彎曲。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拉翼片黏著部時,翼部更容易立起。此時,藉由收縮部將翼部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容易將翼片黏著部維持在平面狀態。因此,邊抑制在翼片黏著部產生皺紋等,邊讓翼片剝離薄片朝展開方向移動,而可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
根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被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前述低基重部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被設在不會與前述本體黏著部及前述翼片黏著部重疊的區域即可。
根據本態樣,不會與本體黏著部及翼片黏著部重疊的區域,是在裝戴時對內褲不會接合,容易變形的區域。藉由在該區域設置低基重部,吸收芯以低基重部為基點更容易變形,而使翼部更容易立起。翼片剝離薄片與翼部在展開方向容易分離,邊抑制翼部的扭曲,可邊從翼片黏著部剝離翼片剝離薄片。
(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面,針對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吸收性物品可為生理用衛生棉、衛生護墊、失禁墊片、大便墊片這類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為安裝在內褲這類的穿著用物品的內側被使用的物品即可。本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是夜用的生理用衛生棉,吸收性物品1的前後方向的長度在285mm以上。
此外,以下圖面的記載中,在同一或近似的部分標示同一或近似的符號。可是,圖面為示意者,必須留意各尺寸的比率等與現實者不同的情況。因此,具體的尺寸等必須參酌以下的說明進行判斷。又,即使在圖面相互間也包含有互相的尺寸的關係、比率不同的部分的情況。
圖1,是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展開狀態中的 包裝體的俯視圖。圖2,是從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展開狀態中的包裝體的俯視圖。圖1及圖2所示的俯視圖為展開狀態的俯視圖。展開狀態沒有折疊吸收性物品及包裝薄片的狀態,將吸收性物品伸展到沒有形成防漏褶邊等所致的皺紋的狀態。於此,「肌膚對置面側」,是相當於使用中面向裝用者的肌膚之側。「非肌膚對置面側」,是相當於使用中朝向與裝用者的肌膚相反之側。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110(以下稱包裝體)具有:吸收性物品1、以及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包裝薄片100。包裝體110具有作為包裝體110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與第2端緣。第1端緣,是如圖11等所示,在被個別包裝的包裝狀態,位於包裝體的內側的端緣,第2端緣,是在包裝狀態位於包裝體的外側的端緣。包裝體的內側,是指包裝狀態的包裝體110中的厚度方向的內側。本實施形態的第1端緣為後端緣110R,第2端緣為前端緣110F。此外,其他的形態中,第1端緣為後端緣110R,第2端緣為前端緣110F亦可。又,包裝體110的前端緣110F也可由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所構成,也可由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所構成。同樣,包裝體110的後端緣110R也可由包裝薄片100的後端緣100R所構成,也可由吸收性物品1的後端緣1R所構成。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110的前端緣110F,是由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所構成,包裝體110的後端緣110R,是由吸收性物品1的後端緣1R所構成。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後方向L及寬邊方向W。前後方向L,是從裝用者的前側(腹側)朝後側(背側)延伸的方向,或從裝用者的後側朝前側延伸的方向。寬邊方向W,是與前後方向L正交的方向。吸收性物品具有朝肌膚對置面側T1與非肌膚對置面側T2延伸的厚度方向T。
吸收性物品1具有:中央域S3、前側域S1及後側域S2。中央域S3,是具有和裝用者的排泄口(例如陰道口)抵接的排泄口抵接部。吸收性物品安裝在內褲時,中央域S3位在內褲的胯下部。亦即,中央域,是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胯下,亦即被配置在裝用者的兩腿之間的區域。中央域S3,是在吸收性物品朝前側偏倚即可。更詳細的是,中央域S3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可較吸收性物品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位於前側即可。
前側域S1位於較中央域S3更靠前側。前側域S1的前端緣規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後側域S2位在較中央域S3更靠後側。後側域S2的後端緣規定吸收性物品1的後端緣。後側域S2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較中央域S3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形成的更長。
吸收性物品1具有:本體部2、與翼部5。本體部2至少具有:吸收芯31、表面薄片10及裏面薄片20,且為縱長的形狀。翼部5較本體部2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翼部5,是較中央域S3中的吸收芯31的外側緣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即可。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的外側緣,是寬邊方向的外側的端緣,內側緣,是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端緣。翼部5,是由翅膀3及臀翼4所構成即可。在本實施形態,翅膀3被設在中央域S3,臀翼4被設在後側域S2即可。本發明的翼部5位在較後述的第2折痕FL2更靠前側,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展開包裝體110時,構成可展開。本實施形態的翼部5,是由翅膀3所構成。其他的形態中,臀翼4位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側的形態,臀翼4也可構成本發明的翼部。
翅膀3,是在本體部2的寬邊方向的兩側呈一對被設置,臀翼4也是在本體部2的寬邊方向的兩側呈一對被設置。翅膀3及臀翼4,是由後述的側薄片15與裏面薄片20的層積所構成即可。翅膀3,是構成可朝裏面薄片20側翻折。翅膀3在使用時朝內褲的褲襠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被翻折。
臀翼4位在較翅膀3更靠後側,而被設在後側域S2。臀翼4在使用時不會被翻折,被配置在內褲與裝用者的臀部之間。本實施形態在臀翼4沒有設吸收材料。作為這個的替代,在臀翼4也可設吸收材料。
翅膀3的前端緣,是藉由翅膀3的根部被規定,且是相當於最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凹陷的2個部分中位於前側的部分。翅膀3的前端緣也可規定中央域S3與前側域S1的邊界。翅膀3的後端緣,是藉由翅膀3的根部被規定,且是相當於最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凹陷的2個部分中位於後側的部分。翅膀3的後端緣,是位在中央域S3與後側域S2之間即可。於此,將前後方向L中的翅膀3的前端緣與翅膀3的後端緣之間的區域稱為「翼片域」。本實施形態的翼片域因為與中央域一致,以下,作為中央域S3進行說明。
吸收性物品1,是藉由包裝薄片100作個別包裝而構成。包裝體110,是將吸收性物品1放置在包裝薄片100之上的展開狀態下,以翼片折痕FL5為基點,將翼部5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T1折疊。圖3,是從將翼部5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中的肌膚對置面側觀看的包裝體110的俯視圖。圖4,是從第1折狀態中的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的包裝體110的俯視圖。本體部2與翼部5的邊界也可為翼片折痕FL5,也可為翼部5的根部(翅膀的根部)。翼片折痕FL5朝前後方向L延伸,也可和前後方向L平行。
包裝體110,是將翅膀3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T1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以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1折痕FL1為基點朝包裝體110的內側被折疊。包裝體110,是藉由第1折痕FL1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朝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第2折痕FL2位在較第1折痕FL1更靠作為第2端緣的前端緣110F側。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110,是藉由第2折痕FL2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以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3折痕FL3為基點朝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第3折痕FL3位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作為第2端緣的前端緣110F側。藉由第3折痕FL3被折疊的第4折狀態下,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藉由標籤帶片102被固定在包裝薄片100的外面。如此,成為藉由包裝薄片100將吸收性物品1作個別包裝的包裝狀態(參照圖11)。此外,包裝薄片100的內面100T在展開狀態是位於吸收性物品1側的面,包裝薄片100的外面100B在展開狀態是位於與吸收性物品1相反側的面。本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是如圖1所示,在展開狀態具有,第1折痕FL1與吸收性物品1的後端緣1R之間的第1區域R11、第1折痕FL1與第2折痕FL2之間的第2區域R12、第2折痕FL2與第3折痕FL3之間的第3區域、以及第3折痕FL3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之間的第4區域R14。此外,其他的形態中,包裝體110沒有以第3折痕FL3為基點被折疊亦可。
圖5,是沿著圖1所示的1A-1A線的剖視圖。吸收性物品1包含:朝向裝用者的肌膚的表面薄片10、朝向與裝用者的肌膚相反側的裏面薄片20、以及被配置在表面薄片10與裏面薄片20之間的吸收芯31。表面薄片10在使用中朝向裝用者的肌膚之方。裏面薄片20在使用中朝向與裝用者的肌膚相反側。吸收芯31包含吸收體液的吸收材料,且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前後方向L延伸。
表面薄片10,是由不織布、織布、有孔塑膠薄片、網眼薄片等具有透過液體的構造的任意的薄片狀的材料所構成。就織布、不織布的素材來說,是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皆可使用。
裏面薄片20,是液不透過性的薄片。裏面薄片20可使用以聚乙烯薄片、聚丙烯等作為主體的層積不織布;通氣性的樹脂薄膜;在紡黏、或水針等的不織布接合有通氣性的樹脂薄膜的薄片等。
圖6,是吸收芯的俯視圖。吸收芯31至少被配置在中央域S3與後側域S2。又,吸收體芯也可從中央域S3延伸到前側域S1。吸收芯31由吸收液體的吸收材料所構成即可。吸收芯31是藉由芯包層(未圖示)被包裹即可。芯包層只要至少在較吸收芯31更靠肌膚對置面側覆蓋吸收芯31即可。就具體的一例來說,芯包層具有:配置在較吸收芯31更靠肌膚對置面側、以及配置在較吸收芯31更靠非肌膚對置面側的薄片即可。
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例如可由親水性纖維、紙漿、及高吸水性高分子(SAP)形成。芯包層例如可由不織布、薄紙薄片構成。構成芯包層的肌膚對置面側的薄片與非肌膚對置面側的薄片也可由同一薄片所構成。就變形例來說,吸收芯31也可沒有藉由芯包層被覆蓋。此時,吸收芯31只要藉由表面薄片10與裏面薄片20被覆蓋即可。
吸收芯31具有複數個基重不同的區域即可。圖6,是從吸收芯31的肌膚對置面側T1觀看的俯視圖。吸收芯31至少具有:高基重部33、低基重部34、以及中基重部35即可。高基重部33的吸收材料(紙漿)的基重較中基重部35的吸收材料的基重更高,中基重部35的吸收材料(紙漿)的基重較低基重部34的吸收材料(紙漿)的基重更高。高基重部33較周圍的吸收芯31更厚,而構成中高部36。高基重部33具有在前後方向分開間隔被配置的第1高基重部331及第2高基重部332。第2高基重部332位在較第1高基重部331更靠後側。在第1高基重部331與第2高基重部332的前後方向L之間配置有第1低基重部341。
高基重部33在寬邊方向W被配置在吸收芯31的中央即可。高基重部33的外側緣位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更靠寬邊方向W的內側。高基重部(第1高基重部331及第2高基重部332)3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中央域S3即可。高基重部33超過中央域S3朝前後方向L延伸亦可。高基重部33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可較吸收性物品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位於前側,可位在較中央域S3的前後方向的中心更靠前側。此外,高基重部33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成為第1高基重部331的前端緣與第2高基重部332的後端緣的前後方向的中心。
如圖5所示,在高基重部33從吸收性物品1的肌膚對置面到吸收芯31的非肌膚對置面形成有複數個朝厚度方向T貫穿的貫穿孔38即可。貫穿孔38在俯視觀看分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即可。藉由在高基重部33形成貫穿孔38,即使一次排泄出很多的經血、尿等的體液時,在吸收芯31內部吸入體液,而不易溢流。保持吸收性物品的肌膚對置面的乾燥性,可有效果地保持貼合感及裝戴感的良好。
貫穿孔38被設在較高基重部33更靠後側亦可,設在後側域S2的第2低基重部342亦可。容易藉由吸收體側拉入在睡覺姿勢因重力方向而傳到肌膚流動的體液。
在高基重部33的外側緣33E與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之間及高基重部33的前端緣與吸收芯31的前端緣之間配置有較高基重部33更基重低,且較低基重部34更基重高的中基重部35。中基重部35,是基重不同的區域中,配置在吸收芯31的外側緣及前端緣的區域。此外,在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設置有基重不同的區域的結構,是在外側緣31E佔據的比例最高的區域,在吸收芯31的前側緣設置基重不同的區域的結構,是在前端緣佔據的比例最高的區域。本實施形態的中基重部35的基重為300g/m2 ,且為低基重部34及高基重部33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的前後方向L的全域及吸收芯31的前端緣的寬邊方向的全域。
低基重部34至少具有:第1低基重部341、位在較第1低基重部341更後側的一對的第2低基重部342、位在較第2低基重部更後側的一對的第3低基重部343、以及前後低基重部345即可。低基重部34,是較中基重部35更基重低,且剛性低。因此,對吸收芯31施力時,低基重部最容易變形。因此,低基重部34變形,吸收力、或低基重部34成為吸收芯31的變形基點。
低基重部34的基重為150g/m2 以下即可,本實施形態的低基重部的基重為100g/m2 。低基重部34未滿鄰接低基重部34的吸收芯31的基重的50%,更理想是未滿35%即可。藉由加大低基重部34與其周邊的基重差,在對吸收芯31施力時,可讓該力局部集中在低基重部34。藉此,如後述,低基重部變形,可讓吸收芯31更貼合於身體。
低基重部34、中基重部35、及高基重部33可如接下來的方式進行規定。在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將佔據比例最高的區域作為中基重部35。在剖面觀看,將相對於中基重部35的厚度增厚20%以上的厚度,而朝平面方向伸長的部分作為高基重部33。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是規定中基重部35在平面方向延伸的部分、與高基重部33在平面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厚度方向T的中心,將較該厚度方向T的中心更厚的部分作為高基重部33,將較該厚度方向T的中心更薄的部分作為中基重部35。同樣,在剖面觀看,將相對於中基重部35的厚度薄20%以上的厚度,而朝平面方向伸長的部分作為低基重部34。低基重部34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是規定中基重部35在平面方向延伸的部分、與低基重部34在平面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將較該厚度方向T的中心更厚的部分作為中基重部35,將較該厚度方向T的中心更薄的部分作為低基重部34。
第2低基重部342與第1低基重部341在前後方向L分開,被設在較第1低基重部341更靠後側。第2低基重部342位在較中央域S3更靠後側即可,且位在較翼部3的後端緣更靠後側即可。第2低基重部342從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朝向寬邊方向W的內側,且相對於寬邊方向W傾斜延伸即可。
第3低基重部343與第2低基重部342在前後方向L分開,被設在較第2低基重部342更靠後側。第3低基重部343被配置在後側域S2即可。第2低基重部342從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朝向寬邊方向W的內側,且相對於寬邊方向W傾斜延伸即可。
前後低基重部345被設在後側域S2。前後低基重部345跨吸收芯31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即可。前後低基重部345在吸收芯31的寬邊方向W的中央,沿著前後方向被設置。前後低基重部345被設在較第2高基重部332更靠後側,且較中央域S3更靠後側。前後低基重部345從第2高基重部332的後端緣朝向後方延伸即可。
低基重部34具有複數條低基重區域。低基重部34具有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只要被配置在第3區域R13及第4區域R14的至少任一方即可,且由:第1低基重部341、第2低基重部342的一部分、以及前後低基重部345的一部分所構成。第2低基重部342跨第2折痕FL2,與第2折痕FL2重疊的區域以及較第2折痕FL2更靠後端緣側的區域沒有構成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同樣,前後低基重部345跨第2折痕FL2,與第2折痕FL2重疊的區域以及較第2折痕FL2更靠後端緣側的區域沒有構成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圖6,在第2低基重部342中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以及前後低基重部345所致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標示斜線進行表示。此外,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只要至少朝前後方向L延伸即可,且只要沒有和寬邊方向W平行即可。因此,第1低基重部341的整體構成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
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3折狀態重疊於翼片固定部92。在本實施形態,第1低基重部341中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第3折狀態重疊於翼片固定部92。如圖12所示,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第3折狀態,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的中心CL12更靠第1折痕FL1側。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較展開狀態中的翼片固定部9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朝寬邊方向W延伸。具體而言,第1低基重部341的一部分在較翼片固定部92更靠前端緣側,被配置在包裝狀態中的翼片固定部92與第1折痕FL1之間的區域。此外,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只要至少朝寬邊方向延伸即可,且只要沒有和前後方向平行即可。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到達吸收芯31的外側緣即可。具體而言,第1低基重部341到達吸收芯31的外側緣即可。
低基重部34具有和前後方向L平行的前後低基重區域R42。前後低基重區域R42,是由前後低基重部345所構成。前後低基重區域R42跨第2折痕FL2被配置。前後低基重區域R42被配置在第2區域R12與第3區域R13,而沒有配置在第1區域(較第1折痕更靠第1端緣側的區域)R11與第4區域R14。
低基重部34具有在展開狀態被配置在較第1折痕FL1更靠後端緣側的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只要位在第1區域R11即可,且由第3低基重部343的一部分所構成。在圖6,在第3低基重部343中的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標示斜線進行表示。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在圖6所示的展開狀態的第1折痕FL1與翼片固定部92之間的區域,朝向第1折痕FL1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展開狀態的翼片固定部92及本體固定部91位置,是展開包裝狀態的翼片固定部92及本體固定部91的位置時對應的位置。圖1及圖2所示的展開時的翼片固定部92及本體固定部91的位置。
低基重部34具有配置在展開狀態中的第1折痕FL1與第2折痕FL2之間的區域的中間低基重區域R44。中間低基重區域R44只要位在第2區域R12即可,由第3低基重部343的一部分、以及第2低基重部342的一部分、以及前後低基重部345的一部分所構成。圖6中,在中間低基重區域R44標示斜線進行表示。
接著,依據圖1,針對壓榨部進行說明。第1壓榨部81重疊在第1低基重部341的至少一部分,且沿著第1低基重部341延伸。第1壓榨部81沿著第1低基重部341延伸的態樣,是指第1低基重部341延伸的方向、與第1壓榨部81延伸的方向不只有一致的結構,包含兩方向形成的角度小於5度的結構。又,第1低基重部341延伸的方向及第1壓榨部81延伸的方向,在各部分具有一定的寬度的構造成為連接該部分的寬度中心的線。第1壓榨部81重疊在第1低基重部341的至少一部分,且沿著第1低基重部341而設即可。第1壓榨部81的外側緣位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更靠內側即可,第1壓榨部81的內側緣在第1低基重部341內結束即可。第1壓榨部81位在較高基重部33的外側緣33E(參照圖6)更靠寬邊方向W的內側即可。具有複數個高基重部的結構成為最位於寬邊方向的外側的高基重部的外側緣。
又,第2壓榨部82和第2低基重部3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沿著第2低基重部342延伸。第2壓榨部82的外側緣位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更靠內側即可,第2壓榨部82內側緣位在較第2低基重部342的內側緣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第3壓榨部83重疊在第3低基重部343的至少一部分,且沿著第3低基重部343延伸。第3壓榨部83的外側緣83E位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更靠內側即可,第3壓榨部83內側緣位在較第3低基重部343的內側緣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
第1壓榨部81、第2壓榨部82及第3壓榨部83在寬邊方向W分開間隔呈一對被設置。第1壓榨部81、第2壓榨部82及第3壓榨部83通過吸收性物品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且相對於朝前後方向L延伸的中心線呈線對稱。
吸收性物品1具有配置在表面薄片10與吸收芯31之間的第二薄片(未圖示)即可。第二薄片是透過體液等的液體的液透過性的薄片即可。理想是,第二薄片的親水度較表面薄片10的親水度更高。第二薄片可由與表面薄片10同樣的材料構成。
吸收性物品1具有覆蓋表面薄片10的外側緣的側薄片15即可。側薄片15,是覆蓋寬邊方向W中的表面薄片10的外側緣,且較表面薄片10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吸收性物品1雖具有側薄片15,可是,吸收性物品1不具有側薄片15亦可。此時,表面薄片10覆蓋吸收芯整體亦可。此外,本發明的外側緣,是寬邊方向的外側端,內側緣,是寬邊方向的內側端。
側薄片15可由與表面薄片10同樣的材料構成。可是,為了防止附著在表面薄片10的體液越過側薄片15在寬邊方向W往吸收性物品1的外側漏出的情況,側薄片15具有疏水性或撥水性為理想。側薄片15可被配置在寬邊方向W中的吸收芯的外側緣、翅膀3及臀翼4。
吸收性物品1具有立起性的防漏褶邊60即可。防漏褶邊60,是構成位在表面薄片10的肌膚對置面側T1,裝用時可朝較表面薄片10更靠肌膚對置面側T1立起。圖7,是沿著展開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B-1B線的吸收性物品1的剖視圖。圖8,是沿著防漏褶邊60立起後的立起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B-1B線的剖視圖。圖9,是沿著展開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C-1C線的剖視圖。圖10,是沿著立起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C-1C線的剖視圖。
防漏褶邊60,是由側薄片15、與防漏彈性構件61所構成。防漏褶邊60具有:藉由防漏彈性構件61的收縮而立起的收縮部62、位在較收縮部62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且成為收縮部的立起的基點的第1基點部63、以及位在較收縮部62更靠前後方向L的外側,且成為收縮部的立起的基點的第2基點部64。如圖1所示,第2基點部64的內側緣64I位在較第1基點部63的內側緣63I更靠寬邊方向W的內側。第1基點部63的內側緣63I在較第2基點部64更靠前後方向L的內側的區域,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此外,在較第2基點部64更靠前後方向L的內側的區域含有中央域S3。第2基點部64的內側緣64I被配置在和吸收芯31重疊的區域。第1基點部63的外側緣63E和第2基點部64的外側緣64E一致。又,其他的形態中,第1基點部63的外側緣63E位在較第2基點部64的外側緣64E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此外,在第2基點部64,藉由在寬邊方向分開間隔被配置的2列的接著區域構成側薄片15與表面薄片10。如此藉由複數列的接著區域所構成的基點部的內側緣,是最位於寬邊方向的內側的列的接著區域的內側緣。又,藉由複數列的接著區域所構成的基點部的外側緣,是最位於寬邊方向的外側的列的接著區域的外側緣。
側薄片15在收縮部62的前端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被翻折,而層積有2層,在該2層的側薄片15間配置有防漏彈性構件61。收縮部62具有:從第1基點部63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延伸的延出部621、以及以延出部621的內側緣為基點朝寬邊方向的外側被翻折的翻折部622。翻折部622具有防漏彈性構件61,延出部621不具有防漏彈性構件61。翻折部622在作為從翼部5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翼片域的中央域S3構成相對於延出部621可立起。翻折部622只要至少在中央域S3構成可立起即可,在本實施形態,是在較第2基點部64更靠前後方向的內側的區域構成可立起。翻折部622被配置在延出部621的肌膚對置面側T1。延出部621及翻折部622分別具有2層的側薄片15。防漏褶邊60的立起頂點成為翻折部622的外側緣(前端)。翻折部622的內側緣與延出部621的內側緣一致。翻折部622的外側緣與延出部621的外側緣一致亦可。翻折部622的外側緣在圖7所示的展開狀態,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
如圖7及圖8所示,在較第2基點部64更靠前後方向L的內側的區域,翻折部622相對於延出部621,沒有被接合。因此,在較第2基點部64更靠前後方向L的內側的區域,收縮部62以第1基點部63的內端緣為基點朝裝用者側立起。防漏褶邊60的立起頂點成為翻折部的外側緣(前端)。
如圖9及圖10所示,在與第2基點部64重疊的區域,具有:接合翻折部622與延出部621的防漏接合部65;以及位在較防漏接合部65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且沒有翻折部622與延出部621而重疊的防漏非接合部66。防漏接合部65及防漏非接合部66,是被設在翻折部622與延出部621呈對置的面。防漏接合部65,是從翻折部622與延出部621對置的面的內側緣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防漏接合部65的外側緣65E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防漏非接合部66被設在防漏接合部65的外側緣與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之間。亦即,防漏非接合部66到達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因此,在與第2基點部64重疊的區域,收縮部62的翻折部622以防漏接合部65的外側緣為基點朝裝用者側立起。
如圖2等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設在裏面薄片20的非肌膚對置面側T2的黏著部70。黏著部70,是設有將吸收性物品1固定在內褲等的穿著用物品的黏著劑的區域。
黏著部70具有:本體黏著部71、翅膀黏著部72、以及臀翼黏著部73即可。翅膀黏著部72構成本發明的翼片黏著部。本體黏著部71具有配置在本體部2的非肌膚對置面側T2,將本體部2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本體黏著部71在吸收性物品1的厚度方向T,被設在與吸收芯31重疊的區域。本體黏著部71至少從中央域S3朝吸收性物品1的後方連續性或間斷性地延伸為理想。本體黏著部71朝前後方向L延伸,且在寬邊方向W分開間隔設置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的本體黏著部71,是夾著本體部2的寬邊方向的中心,每4條被配置。
本體黏著部71,是藉由本體剝離薄片75被覆蓋。本體剝離薄片75被配置在包裝薄片100與吸收性物品1之間。本體剝離薄片75經由本體固定部91被接合於包裝薄片100的內面。本體黏著部71及本體剝離薄片75跨第1折痕FL1、第2折痕FL2及第3折痕FL3被配置。如圖2所示,本體固定部91在前後方向L分開間隔被配置複數個。本體固定部91具有:被設在第1區域R11的第1本體固定部911、配置在第2區域R12的第2本體固定部912、配置在第3區域的第3本體固定部913、以及配置在第4區域R14的第4本體固定部914。此外,本體固定部91只要至少具有第1本體固定部911即可。
翅膀黏著部72具有配置在翅膀3的非肌膚對置面側T2,將翅膀3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如圖2所示,翅膀黏著部72具有:第1翅膀黏著部721、以及第2翅膀黏著部722。第1翅膀黏著部721構成第1翼片黏著部,第2翅膀黏著部722構成第2翼片黏著部。第2翅膀黏著部722在吸收性物品1的展開狀態,位在較第1翅膀黏著部721更靠寬邊方向的內側(翅膀的根部側)。臀翼黏著部73具有:配置在臀翼4的非肌膚對置面側T2,將臀翼4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第1翅膀黏著部721的前端緣配置在較第2翅膀黏著部722的前端緣更靠後側。第1翅膀黏著部721的後端緣與第2翅膀黏著部722的後端緣在前後方向一致即可。
第1翅膀黏著部721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較第2翅膀黏著部722的前後方向的長度更長即可。又,第1翅膀黏著部721的面積較第2翅膀黏著部722的面積更大。在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較翅膀3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面積大於較翅膀的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外側的區域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面積即可。較翅膀3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接近翼片折痕FL5,而容易發生翅膀3的彎折所致的皺紋、扭曲。藉由加大較翅膀3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面積,可抑制翼片折痕FL5的附近的皺紋、扭曲,而可抑制在翅膀黏著部72產生皺紋的情況。又,抑制翅膀3的扭曲,可抑制翅膀黏著部72彼此沾黏、或翅膀黏著部72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翅膀黏著部72及臀翼黏著部73與翼片折痕FL5在寬邊方向W分開即可。翼片折痕FL5的附近,是容易發生翅膀3及臀翼4的彎折所致的皺紋、扭曲。藉由翅膀黏著部72及臀翼黏著部73在翼片折痕FL5與寬邊方向W分開,可藉由該皺紋等抑制翅膀黏著部72、臀翼黏著部73不經意接著的情況。又,抑制翅膀3等的扭曲,可抑制翅膀黏著部72彼此、臀翼黏著部73彼此沾黏、或翅膀黏著部72等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在翅膀3沒有設置翅膀黏著部72的區域的剛性較設有翅膀黏著部72的區域的剛性更低。同樣,在臀翼4沒有設置臀翼黏著部73的區域的剛性較設有臀翼黏著部73的區域的剛性更低。在翅膀黏著部72與翼片折痕FL5之間及臀翼黏著部73與翼片折痕FL5之間,藉由設置比較剛性低的區域,在該區域吸收翅膀3等的彎折所致的變形,可抑制在翅膀黏著部72、臀翼黏著部73皺紋等產生的情況。又,抑制翅膀3等的扭曲,可抑制翅膀黏著部72彼此、臀翼黏著部73彼此沾黏、或翅膀黏著部72等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如圖3所示,將翅膀3及臀翼4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T1翻折的狀態,翅膀黏著部72及臀翼黏著部73被配置在吸收性物品1的表側(與朝向包裝薄片100的面相反側),而藉由翼片剝離薄片76被覆蓋。將翅膀3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T1翻折的狀態,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互相分開。同樣,將臀翼4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T1翻折的狀態,一對的臀翼黏著部73互相分開。
翼片剝離薄片76覆蓋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又,翼片剝離薄片76跨第2折痕FL2被配置,而覆蓋翅膀黏著部72及臀翼黏著部73的兩方。此外,其他的形態中,翼片剝離薄片76也可配置成僅覆蓋翅膀黏著部72。翅膀黏著部72及翼片剝離薄片76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包裝體的前端緣110F側即可。
包裝薄片100較第1折痕FL1更朝後端緣側延伸出,第3折狀態下,翼片剝離薄片76與包裝薄片100的外面100B對置。翼片剝離薄片76在第3折狀態,經由翼片固定部92被接合在包裝薄片100的外面100B。翼片固定部92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包裝體110的前端緣110F側,在第3折狀態下,被配置在包裝薄片100與翼片剝離薄片76相向的區域。
如圖12所示,在包裝狀態,包裝薄片100的外面100B經由翼片固定部92被接合在翼片剝離薄片76,包裝薄片100的外面100T經由本體固定部91被接合在本體剝離薄片75。本體固定部91與翼片固定部92在厚度方向T重疊。本體固定部91的至少一部分、與翼片固定部92的至少一部分只要有重疊即可。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翼片剝離薄片76雖靠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被配置,可是,在其他的形態中,翼片剝離薄片76在寬邊方向分開,而配置成覆蓋各翅膀黏著部72亦可。翼片剝離薄片76覆蓋各翅膀黏著部72的結構中,翼片固定部92設在各翼片剝離薄片76亦可。
本體固定部91所致的包裝薄片100與本體剝離薄片75的接合強度比本體黏著部71所致的本體剝離薄片75與吸收性物品的接合強度更高。因此,使用時,經由包裝薄片拉本體剝離薄片75時,包裝薄片100與本體剝離薄片75不會剝離,而使本體剝離薄片75從吸收性物品1及本體黏著部71分離。
同樣,翼片固定部92所致的包裝薄片100與翼片剝離薄片76的接合強度比翅膀黏著部72所致的翼片剝離薄片76與吸收性物品1的接合強度更高。因此,使用時,經由包裝薄片拉翼片剝離薄片76時,包裝薄片100與翼片剝離薄片76不會剝離,而使翼片剝離薄片76從吸收性物品及本體黏著部71分離。
又,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強度比接合包裝薄片100與本體剝離薄片75的本體固定部91的強度更高即可。因此,不會有接合包裝薄片100與本體剝離薄片75的本體固定部91的破損,拿著標籤帶片102的狀態下,可展開包裝體110。
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強度比本體剝離薄片75與本體黏著部71的接合強度更高即可。又,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強度比翼片剝離薄片76與翅膀黏著部72的接合強度更高即可。如後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使用者拿著標籤帶片102附近的包裝體110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附近開始展開直到展開完成不會改變手的拿法,而可將包裝薄片100與吸收性物品分離。此時,藉由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強度比本體剝離薄片75與本體黏著部71的接合強度更高,邊維持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可邊經由包裝薄片100將本體黏著部71與本體剝離薄片75剝離。同樣,藉由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強度比翼片剝離薄片76的翅膀黏著部72的接合強度更高,邊維持標籤帶片102與包裝薄片100的接合,可邊經由包裝薄片100將翅膀黏著部72與翼片剝離薄片76剝離。
接著,參照圖11至圖20,針對包裝體的使用時的展開態樣進行說明。圖11,是藉由包裝薄片100將吸收性物品1作個別包裝的包裝狀態的立體圖。圖12,是沿著圖11所示的11A-11A線的剖視圖。圖13至圖17,是說明以圖11所示的11A-11A線為基準的剖面的展開工程的圖。圖13表示展開工程2及3的包裝體110。圖14表示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110。圖15表示展開工程5的包裝體110。圖16表示展開工程6及7的包裝體110。圖17表示展開工程7的包裝體110的圖。圖18表示展開工程4中的包裝體110的圖。圖19,是圖13的13A-13A線的剖視圖。圖20至圖22表示以圖13所示的13A-13A線為基準的剖面的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的圖。此外,說明的方便上,在圖19及圖20省略防漏褶邊,在圖21及圖22表示防漏褶邊60。此外,以下所示的展開態樣為一例,藉由使用者以不同的態樣展開亦可。
使用者首先為了從圖11及圖12所示的包裝狀態展開包裝體110,抓住標籤帶片102,以第3折痕FL3為基點展開吸收性物品1及包裝薄片100(展開工程1)。圖13表示以第1折痕FL1及第2折痕FL2為基點被折疊,且沒有藉由第3折痕FL3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的包裝體110。
使用者接著將包裝薄片100從本體黏著部71剝下(展開工程2)。更詳細的是,如圖13所示,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將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朝旋轉方向X131移動,讓包裝薄片100從本體黏著部71分離地進行移動。此時,本體剝離薄片75因為藉由本體固定部91被接合於包裝薄片100,而與包裝薄片100一起移動。圖13中,以一點鏈線表示展開工程2中的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
使用者,是到第2折痕FL2的附近將包裝薄片100從本體黏著部71剝下之後,以第1折痕FL1為中心,使包裝薄片100朝旋轉方向X132移動,而使包裝薄片100從本體黏著部71分離地進行移動(展開工程3)。圖13中,以實線表示展開工程3中的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
如圖14所示,使用者接著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展開包裝薄片100及吸收性物品1(展開工程4)。在展開工程4,從第3折狀態朝第2折狀態展開包裝體110。在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包裝薄片100與翼片剝離薄片76經由翼片固定部92被接合。因此,若從第3折狀態朝第2折狀態展開包裝體110,經由包裝薄片100,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朝遠離的方向拉。更詳細的是,使用者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將包裝薄片100朝旋轉方向X14移動。藉此,如圖14所示,使包裝薄片100、本體部2、及翼片剝離薄片76朝旋轉方向X14移動,而使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地進行移動。圖14,是與包裝薄片一起使翼片剝離薄片朝旋轉方向移動,翼片剝離薄片為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的狀態。
使用者進一步拉包裝薄片100,而沒有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折疊包裝薄片100及吸收性物品1,作成展開的狀態(展開工程5)。在圖15所示的狀態,僅翼片剝離薄片76在第2折痕FL2被折,其他的構件,是在第2折痕FL2沒有被折的第1折狀態。在此狀態,翼片剝離薄片76接觸位於第2區域R12的臀翼黏著部73。在圖15所示的剖面,臀翼黏著部73雖沒有呈現,但假想表示對應臀翼黏著部73的位置。
使用者接著如圖16所示,以第1折痕FL1為基點,將包裝薄片100朝旋轉方向X161移動(展開工程6)。此時,夾著包裝薄片100被配置的本體剝離薄片75及翼片剝離薄片76,是以第1折痕FL1為基點朝旋轉方向X161移動。在第1區域R11,本體剝離薄片75從本體黏著部71剝離。此時,位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後端緣側的翼片剝離薄片76接觸第2區域R12的臀翼黏著部73。因此,使用者更進一步拉包裝薄片100,包裝體110以第1折痕FL1為基點朝旋轉方向X162(圖16)及旋轉方向X17(圖17)移動(展開工程7)。圖17表示較包裝薄片100及吸收性物品1的第1折痕FL1更靠後端緣側的區域以第1折痕FL1為基點朝旋轉方向X17移動的狀態。使用者與包裝薄片100一起剝下本體剝離薄片75及翼片剝離薄片76,而可讓本體黏著部71、翅膀黏著部72及臀翼黏著部73露出。根據這樣的展開方法,使用者拿著標籤帶片102附近的包裝體110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附近開始展開直到展開完成不會改變手的拿法,而可將包裝薄片100與吸收性物品分離。
上述的展開工程4,是藉由使用者在第1折痕FL1附近抓住包裝薄片100及吸收性物品1,而可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將第1折痕FL1附近的包裝體朝旋轉方向移動。若如此展開,展開包裝薄片100的力容易傳到翼片固定部92,而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下。
可是,藉由使用者,如上述的展開工程4,接著之前的展開工程3,抓住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側,拉包裝薄片100進行展開。具體而言,例如用一方的手抓住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用另一方的手抓住包裝薄片100的前端緣100F,在第1折痕FL1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之間的區域,將包裝薄片100從本體黏著部71剝下(展開工程3),直接抓住包裝薄片100及吸收性物品1,經由包裝薄片100對第1折痕FL1施力,展開包裝體110(展開工程4)。本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110,如此構成在展開工程4抓住包裝薄片100,將包裝體110展開時,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75從本體黏著部71剝離,並且,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下。
如在上述所說明,在展開工程4,若經由包裝薄片100對第1折痕FL1施力,包裝體110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使第1折痕FL1側朝旋轉方向X14(圖14)移動,隨著該移動而與包裝薄片100一起,使翼片剝離薄片76朝旋轉方向X14移動,在第3區域R13,使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
以該第2折痕FL2為中心,使第1折痕FL1側朝旋轉方向X14移動時,不僅包裝薄片100必須讓吸收性物品1整體朝旋轉方向移動。即使僅對包裝薄片100施力,若吸收性物品1不朝旋轉方向X14移動,則僅施加使包裝薄片100朝前後方向L移動的力,而不能經由翼片固定部92,將翼片剝離薄片76朝從翅膀黏著部72遠離的方向拉。其結果,藉由接觸翼片剝離薄片76的翅膀黏著部72產生剪斷應力,而會有在第3區域R13,翼片剝離薄片76不易從翅膀黏 著部72分離的顧慮。
在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110,施加在包裝薄片100的力,是經由本體固定部91傳到本體剝離薄片75。本體剝離薄片75與本體黏著部71連接,容易將力傳到吸收性物品1。使用者若經由包裝薄片100將第1折痕FL1側朝向旋轉方向X14施力,則經由本體固定部91將力傳到本體剝離薄片75,而容易使吸收性物品1的第1折痕FL1側朝旋轉方向X14移動。
本體固定部91與翼片固定部92在厚度方向T重疊。因此,經由本體固定部91從包裝薄片100將力傳到本體剝離薄片75及吸收性物品1的同時,使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朝旋轉方向X14移動時,翼片剝離薄片76也容易朝旋轉方向X14移動,而可將翼片剝離薄片76容易從翅膀黏著部72剝下。因此,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75從本體黏著部71剝下的同時,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下。
本體固定部91及翼片固定部92,是在以第1折痕FL1及第2折痕FL2為基點折疊包裝體110的第3折狀態,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靠第1折痕FL1側即可。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成為第3區域R13的前後方向的中心。藉由本體固定部91及翼片固定部92從展開工程4中的成為旋轉軸的第2折痕FL2分離,在該展開工程4,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容易使第1折痕FL1側朝旋轉方向移動。此外,本體固定部91的至少一部分及翼片固定部92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靠第1折痕FL1側即可。此外,本體固定部91及翼片固定部92偏倚到較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靠第1折痕FL1側為理想。
翼片固定部92,是以第1折痕FL1及第2折痕FL2為基點折疊包裝體110的第3折狀態,在厚度方向T重疊在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之間的區域即可。在展開工程4,翼片剝離薄片76以從翅膀黏著部72遠離地進行移動時,接觸翼片剝離薄片76中的翼片固定部92的區域先移動,接觸翼片剝離薄片76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區域追隨而進行移動。因為翅膀黏著部72與翼片固定部92沒有重疊。如圖18及圖20所示,各翅膀3的前端以各翅膀的根部為基點朝旋轉方向X18移動,而從吸收性物品1的肌膚對置面側T1立起。藉由一對的翅膀3及本體部2圍住大致三角形的空間被配置。
在配置成翅膀3及本體部2構成三角形的狀態,將翼片剝離薄片76的寬邊方向W的中央(與翼片固定部92重疊的部分)朝包裝薄片100側拉,則翼片剝離薄片76彎曲。可是,藉由翼片剝離薄片76與包裝薄片100一起被拉,而欲維持平面狀態。因此,在展開工程4,藉由翅膀3的前端從翅膀的根部立起地進行變形的狀態下,翼片剝離薄片76進行移動,而使第1折狀態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外側緣從翼片剝離薄片76開始剝離。翼片剝離薄片76慢慢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翼片固定部92的寬邊方向W的長度比本體固定部91的寬邊方向W的長度更短即可。在展開工程4,各翅膀3的前端相對於各翅膀3的根部以立起的方式變形時,將各翅膀的前端進一步朝本體部2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側拉,可加大翅膀3立起的角度。因此,可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其他的形態中,翼片固定部92的寬邊方向W的長度比本體固定部91的寬邊方向W的長度更長即可。在展開工程4,可經由翼片固定部92,將翼片剝離薄片76朝寬邊方向在寬廣的範圍朝展開方向拉。因此,可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翼片固定部92在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之間的區域,與翅膀黏著部72在寬邊方向分開被配置即可。在展開工程4,各翅膀3的前端相對於翅膀3的根部以立起的方式變形時,可加大翅膀3立起的角度。因此,可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第1翅膀黏著部721的前端緣配置在較第2翅膀黏著部722的前端緣更靠後側即可。作為翅膀黏著部72的第2端緣側的緣的前端緣成為從成為展開工程4中的展開基點的第2折痕FL2遠離之側。位在翅膀3的根部側的第2翅膀黏著部722延伸到從較位於翅膀3的前端側的第1翅膀黏著部721更靠第2折痕FL2遠離之側。在將翅膀3朝本體部2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位於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翅膀黏著部的前後方向的長度短。因此,當各翅膀3的前端相對於各翅膀3的根部以立起的方式變形時,較翅膀3的根部側更靠翅膀3的前端側容易先立起。加大翅膀3的立起角度,將翅膀黏著部72的外側緣與翼片剝離薄片76慢慢剝離,更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又,低基重部34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朝前後方向L延伸即可。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吸收芯31,是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形成朝前後方向L延伸的變形基點,而容易朝寬邊方向W彎曲。藉由,在展開工程4,經由翼片剝離薄片76及翅膀黏著部72拉翅膀3時,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從翼片剝離薄片76分離地進行變形。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吸收芯31變形成彎曲形狀。藉此,如圖18所示,位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翅膀3的根部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移動,而使翅膀3的立起角度變大。因此,各翅膀的前端以翅膀的根部為基點立起,而藉由一對的翅膀3及本體部2圍住大致三角形的空間被配置。如上述,第1折狀態中的翅膀黏著部72的外側緣從翼片剝離薄片76開始剝離。翼片剝離薄片76慢慢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又,低基重部34的前後低基重區域R42沒有被設在較展開狀態中的第1折痕FL1更靠後端緣側的第1區域R11即可。在展開工程4,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進行展開時,相對於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使較第2折痕FL2更靠第1折痕FL1側的區域朝旋轉方向移動。此時,藉由第1折痕FL1與翼片固定部92之間的區域不易朝寬邊方向的內側變形,而使相對來說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容易朝寬邊方向的內側變形。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76及翅膀黏著部72拉翅膀3時,翅膀的根部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移動,而使翅膀3的立起角度容易變大。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其他的形態中,前後低基重區域R42在第2區域R12也沒有被設置即可。亦即,前後低基重區域R42沒有設在展開狀態中的第1折痕FL1與第2折痕FL2之間的區域即可。藉由在第1區域R11及第2區域R12的兩方沒有設前後低基重區域R42,在展開工程4,較第2折痕FL2更靠第1端緣側的區域更不易變形,而使相對來說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容易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變形。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76及翅膀黏著部72拉翅膀3時,翅膀3的根部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而使翅膀3的立起角度容易變大。因此,使翅膀3的立起的角度變更大,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及翼片固定部92,是在以第1折痕FL1及第2折痕FL2為基點折疊包裝體110的第3折狀態,被配置在較第2折痕FL2與第1折痕FL1的前後方向L的中心更靠第1折痕FL1側即可。藉由使翼片固定部92從為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進行展開時的旋轉軸的第2折痕FL2遠離,在該展開時,藉由拉包裝薄片100,容易使翼片剝離薄片76朝展開方向移動。此時,因為在第1折痕FL1側設有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所致的變形基點,所以,在該第1折痕FL1側可更加大翅膀3的立起角度。
低基重部34的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在展開狀態的第1折痕FL1與翼片固定部92之間的區域,朝向第1折痕FL1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即可。在第1折痕FL1與翼片固定部92之間的區域,形成朝向第1折痕FL1側朝寬邊方向W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在厚度方向的剖面觀看,較翼片固定部92更靠翼片剝離薄片側的吸收芯31,是形成藉由第1側低基重區域R43所致的變形基點從翼片固定部92朝向第1折痕FL1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因此,在展開工程4經由包裝薄片100拉翼片剝離薄片76時,在翼片剝離薄片76也形成從翼片固定部92朝向第1折痕FL1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的變形基點。使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地變形,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在第4展開狀態,構成可抑制作為翼片黏著部的翅膀黏著部72不經意接著的不良情況。具體而言,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即可。收縮部62的翻折部622具有防漏彈性構件61,在中央域S3以延出部621的內側緣為基點朝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朝裝用者側立起。
如圖21所示,翅膀3以翼片折痕FL5為基點被翻折的狀態下,在夾著翼片折痕FL5被配置的翅膀3與本體部2之間配置有防漏褶邊60。因此,該被翻折的狀態的翅膀3的內面(展開狀態的肌膚對置面側),是與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對置被配置。如圖22所示,在展開工程4,翅膀3與翼片剝離薄片76一起被拉,而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X221)移動時,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碰觸到翼片3的內面,可限制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圖22表示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碰觸到翅膀3的內面的狀態。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位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在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附近,將翅膀3朝向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朝向穿用者側推壓(X222)。藉此,抑制展開工程4中的翅膀3的扭曲,可抑制翅膀黏著部72彼此沾黏、或翅膀黏著部72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第1基點部63的內側緣63I在中央域S3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中央域S3中的收縮部62整體的立起支點成為第1基點部63。因為該第1基點部63的內側緣位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所以,翅膀3欲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移動的時候,收縮部62容易碰到第1折狀態中的翅膀3的內面。因此,藉由可將翼部朝向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而可抑制展開工程4中的翅膀的扭曲。
又,第2基點部64的內側緣64I被配置在和吸收芯31重疊的區域即可。第2基點部64在前後方向分開間隔一對被設置,前後方向L中的第2基點部64間的區域以第2基點部64為基點立起。藉由第2基點部64重疊在比較剛性高的吸收芯31,第2基點部64所致的立起支點穩定,在前後方向L中的第2基點部64之間的區域,收縮部62更容易立起。
翼片固定部92在厚度方向T重疊在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之間的區域,與翅膀黏著部72分開即可。在展開工程4,若使用者拉包裝薄片100,在厚度方向T,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朝分離的展開方向移動(圖16的X162、圖17的X17)。此時,翅膀黏著部72因為在寬邊方向W與翼片固定部92分開,所以,不易與翼片固定部92一起朝展開方向移動,而容易維持平面狀態。藉此,在展開工程4,翼片剝離薄片76容易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而可抑制翅膀黏著部彼此沾黏、或翅膀黏著部72沾黏到不想要的區域的不良情況。
防漏褶邊60的防漏非接合部66在展開狀態到達翻折部622的外側緣622E即可。翻折部622的外側緣沒有接合於延出部621,而相對於延出部621立起。翻折部622成為更容易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且朝穿用者側立起,將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可限制翅膀3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的移動。
防漏接合部65的外側緣65E被配置在較吸收芯31的外側緣31E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與第2基點部64在重疊的區域中的翻折部622的立起支點成為防漏接 合部65的外側緣65E。因為翻折部622的立起支點位在較吸收芯31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所以,翻折的狀態的翅膀3欲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移動的時候,收縮部62容易碰到翅膀的內面。將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可限制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
防漏彈性構件61在第1折狀態被配置在較翼片剝離薄片76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即可。較第1折狀態中的翼片剝離薄片76更靠寬邊方向W的外側的區域,沒有藉由翼片剝離薄片76被覆蓋,其剛性低而容易變形。在該區域藉由設置翻折部622的防漏彈性構件61,可限制比較剛性低的區域中的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移動。
在中央域S3設置低基重部34即可。具體而言,在中央域S3至少設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第1低基重部341。該低基重部34,是寬邊方向的中央朝向前側突出的彎曲形狀,且朝前後方向L延伸。中央域S3的吸收芯31形成容易以第1低基重部341為基點彎曲。更詳細的是,如圖22所示,經由翼片剝離薄片76及翅膀黏著部72拉翅膀3時,吸收芯31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從翼片剝離薄片76分離地變形呈彎曲形狀。藉此,如圖18及圖22所示,位在較第2折痕FL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翅膀3的根部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移動。
因此,在展開工程4,翅膀3的根部邊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移動,邊使翼片剝離薄片76朝展開方向移動(圖16的X162、圖17的X17)。此時,藉由收縮部62將翅膀3朝寬邊方向的外側按壓,容易將翅膀黏著部72維持在平面狀態。可抑制在翅膀黏著部72皺紋產生的情況。
低基重部34在厚度方向T重疊在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之間的區域即可。中央域S3的吸收芯31形成在一對的翅膀黏著部72之間容易以低基重部34為基點彎曲。因此,經由翼片剝離薄片76拉翅膀黏著部72時,翅膀3更容易立起。此時,藉由收縮部62將翅膀3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按壓,容易將翅膀黏著部72維持在平面狀態。因此,邊抑制在翅膀黏著部72產生皺紋等,邊讓翼片剝離薄片76朝展開方向移動,而可將翼片黏著部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低基重部34在包裝體110的展開狀態,被設在不會與本體黏著部71及翅膀黏著部72重疊的區域即可。不會與本體黏著部71及翅膀黏著部72重疊的區域,是在裝戴時對內褲等不會接合,容易變形的區域。藉由在該區域設置低基重部34,吸收芯31以低基重部34為基點更容易變形,而使翅膀3更容易立起。翼片剝離薄片76與翅膀3容易朝展開方向分離,而可邊抑制翅膀3的扭曲,邊將翼片黏著部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本實施形態的包裝體,在第4展開狀態,構成可吸收吸收性物品的扭轉。具體而言,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較展開狀態中的翼片固定部9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朝寬邊方向W延伸即可。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進行展開時,會有藉由使用者不易相對於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將包裝薄片100朝大致垂直拉。若用一方的手抓住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用另一方的手拉包裝薄片100,經由包裝薄片100將施力的翼片固定部92傾斜地拉,而在翼片固定部92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之間的區域的本體部2產生扭轉。若在翼片固定部92與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之間的區域的本體部2發生扭轉,翼片剝離薄片76與翅膀黏著部72不易互相朝剝離的方向移動。翅膀黏著部72所致的剪斷應力產生,會有不能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圓滑地剝離的顧慮。
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較翼片固定部92更靠前端緣(第2端緣)1F側的區域朝寬邊方向W延伸,可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吸收本體部2的扭轉。具體而言,如圖23所示,因第1低基重部341使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變形,而可吸收前後方向L及寬邊方向W的扭轉。圖23表示吸收性物品的俯視觀看中的吸收芯31的變形狀態的圖。圖23(a)為變形前的狀態圖23(b)為變形後的狀態。例如,相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緣1F,經由翼片固定部92及包裝薄片100將翅膀3若朝圖21中的左側且朝上側拉,則在藉由翅膀3被夾住的本體部2,朝左側且朝上側施力。如圖23(b)所示,朝左側且朝上側對本體部2施力時,第1低基重部341變形。更詳細的是,在本體部2的左側的區域施加符號X211的力,在本體部的右側施加符號X211的力。藉此,第1低基重部341變形,翼片固定部92及本體固定部91朝左側且朝上側傾斜,可吸收翼片固定部92與翅膀黏著部72的扭轉。圖24示意表示展開工程4中的包裝體110的立體圖,即示意表示在第4展開工程吸收較翼片固定部92更靠前端緣側的區域的扭轉的狀態。圖24的符號22WCL表示本體部2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即使相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緣不能大致垂直拉包裝薄片時,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吸收扭轉,而可相對於翅膀黏著部72朝大致垂直拉翼片剝離薄片76。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在展開狀態中的翼片固定部92與第1折痕FL1之間區域朝寬邊方向W延伸即可。翼片固定部92與第1折痕FL1之間的區域在第4展開工程,更容易施加展開方向的力。藉由在翼片固定部與第1折痕FL1之間的區域設置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而更容易獲得吸收本體部2的扭轉。
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到達吸收芯31的外側緣即可。藉由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分割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側的區域、與翼片固定部92重疊的區域,而更容易獲得吸收本體部2的扭轉的效果。
本體固定部91具有第1本體固定部911即可。第1本體固定部911被設在第1區域R11,被配置在較第1折痕FL1更靠第1端緣側。因為在較第1折痕更靠後端緣側,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在第1本體固定部911被接合,所以,在展開工程4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以展開的方式拉包裝薄片100的時候,經由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第1本體固定部911,是將包裝體110朝圖14的旋轉方向X14移動時,相對於被移動的區域(較第2折痕更靠後側的區域)位在移動方向的外側。因此,在被移動的區域整體容易施力,而更圓滑讓包裝體110朝旋轉方向X14移動,可以第2折痕為基點展開包裝體110。
本體固定部91具有第1本體固定部911,低基重部34具有位在第2區域R12(第1折痕與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的中間低基重區域R44即可。施加在包裝薄片100的力,是經由本體固定部91傳到本體剝離薄片75。本體剝離薄片75與本體黏著部71連接,容易將力傳到吸收性物品1。因此,在第3折狀態,使用者經由包裝薄片100對第1折痕FL1施力時,經由本體固定部91將力傳到本體剝離薄片75,而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使本體部2的第1折痕側容易朝旋轉方向X162、X17(圖16及圖17)移動。從第3折狀態使本體部2的第1折痕側以第2折痕FL2為中心朝旋轉方向移動時,第2區域R12的吸收芯31以中間低基重區域R44為基點進行變形。藉由第2區域R12的吸收芯31變形,翼片剝離薄片76追隨第2區域R12的吸收芯31進行變形,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地進行變形。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中間低基重區域R44只要構成第2區域R12的吸收芯31容易變形,則也可朝寬邊方向延伸,也可朝前後方向延伸。更理想的是,如本實施形態,中間低基重區域R44相對於寬邊方向延伸,且相對於前後方向延伸即可。亦即,中間低基重區域R44相對於寬邊方向傾斜,且相對於前後方向也傾斜即可。根據這樣的結構,第2區域R12的吸收芯在前後方向、在寬邊方向也容易彎曲,而以從翅膀黏著部72分離的方式,使翼片剝離薄片76更容易變形。
本體固定部91具有第1本體固定部911、與第2本體固定部912即可。第2本體固定部912在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被配置在第1折痕FL1與第2折痕FL2之間的第2區域R12。在第1區域R11與第2區域R12的兩方,藉由本體固定部91接合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以第2折痕FL2為基點展開的方式來拉包裝薄片100時,可對夾著第1折痕FL1的兩側施力,而經由包裝薄片100及本體剝離薄片75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
第1本體固定部911與第2本體固定部912在第3折狀態下在厚度方向T重疊即可。只要第1本體固定部911的至少一部分、與第2本體固定部91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即可。在展開工程4,藉由第1本體固定部911及第2本體固定部912對夾著第1折痕的兩側施力時,該力變得容易傳達,而經由包裝薄片及本體剝離薄片更容易展開吸收性物品。
在較第3折痕FL3更靠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1F側,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朝寬邊方向W延伸即可。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被設在高基重部33的寬邊方向的外側緣與高基重部33的前後方向L的端緣。這之中,位在前側的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在較第3折痕FL3更靠前側朝寬邊方向W延伸即可。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是因吸收材料的基重差產生剛性差,而容易變形。藉由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可吸收展開工程4中的本體部2的歪扭。較第3折痕FL3更靠前側的區域,是接近用包裝體的標籤帶片102等的一方的手拿著包裝體的部分。因此,在接近拿著包裝體110的部分的區域,可吸收本體部2的歪扭。即使相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緣不能大致垂直拉包裝薄片100時,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吸收扭轉,而可相對於翅膀黏著部72朝大致垂直拉翼片剝離薄片76。因此,可容易將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因為更能獲得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所致的吸收扭曲的效果,所以,在較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更靠前側設置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低基重部34亦可。藉由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所致的剛性差、與低基重部的變形可吸收本體部2的歪扭。
又,因為更能獲得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所致的吸收扭曲的效果,所以,在較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更靠前側設置朝寬邊方向延伸的沒有設置黏著部70的非黏著部亦可。非黏著部在裝戴時對內褲等不會接合,容易變形的區域。藉由設置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非黏著部,與本體部2的非黏著部重疊的區域變形,可吸收本體部2的歪扭。朝寬邊方向延伸非黏著部,是在前後方向分開間隔配置朝寬邊方向延伸的黏著部的形態,即前後方向中的黏著部間的區域。
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朝寬邊方向延伸的低基重部34、以及非黏著部至少設置任1個亦可,也可組合該等被設置。又,高基重部33與中基重部35的邊界、朝寬邊方向延伸的低基重部34、及非黏著部到達吸收芯31的外側緣亦可,沒有到達吸收芯31的外側緣亦可。
又,第1壓榨部81重疊在構成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的第1低基重部341。藉由第1壓榨部81,可抑制變形所致的第1低基重部341的走樣,可持續吸收芯31的變形。又,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與第1壓榨部81重疊的區域,相對於周圍的吸收芯31更容易產生剛性差,更容易成為變形基點。因此,在包裝體的展開時,讓吸收芯31變形,可更圓滑地讓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同樣,第2壓榨部82重疊在構成第2側低基重區域R41及中間低基重區域R44的第2低基重部342。藉由第2壓榨部82,可抑制變形所致的第2低基重部342的走樣,可持續吸收芯31的變形。又,中間低基重區域R44與第2壓榨部82重疊的區域,相對於周圍的吸收芯31容易產生剛性差,更容易成為變形基點。因此,在包裝體的展開時,讓吸收芯31變形,可更圓滑地讓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同樣,第3壓榨部83重疊在構成中間低基重區域R44的第3低基重部343。藉由第3壓榨部83,可抑制變 形所致的第3低基重部343的走樣,可持續吸收芯31的變形。又,中間低基重區域R44與第3壓榨部83重疊的區域,相對於周圍的吸收芯31容易產生剛性差,更容易成為變形基點。因此,在包裝體的展開時,讓吸收芯31變形,可更圓滑地讓翼片剝離薄片76從翅膀黏著部72剝離。
以上,雖使用上述的實施形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說明,可是對於該業者來說,本發明顯然不限定於在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本發明,是在不偏離由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所制定的本發明的意思及範圍可作為修正及變更態樣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是以例示說明作為目的者,並沒有任何對本發明限制的意思者。
此外,經由參照而將2018年6月5日所申請的日本國特許申請第2018-108170號的全內容、2018年6月5日所申請的日本國特許申請第2018-108171號及2018年6月5日所申請的日本國特許申請第2018-108172號的全內容加入到本說明書。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展開包裝體時,可容易將本體剝離薄片從本體黏著部剝離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FL1:第1折痕 FL2:第2折痕 FL3:第3折痕 FL5:翼片折痕 L:前後方向 R11:第1區域 R12:第2區域 R13:第3區域 R14:第4區域 R41:第2側低基重區域 R42:前後低基重區域 R43:第1側低基重區域 R44:中間低基重區域 T:厚度方向 T1:肌膚對置面側 T2:非肌膚對置面側 W:寬邊方向 S1:前側域 S2:後側域 S3:中央域 1:吸收性物品 1F:前端緣 1R:後端緣 2:本體部 3:翅膀(翼部) 4:臀翼部 5:翼部 10:表面薄片 15:側薄片 20:裏面薄片 31:吸收芯 34:低基重部 60:防漏褶邊 61:防漏彈性構件 62:收縮部 63:第1基點部 63E:外側緣 63I:內側緣 64:第2基點部 64I:內側緣 65:防漏接合部 66:防漏非接合部 70:黏著部 71:本體黏著部 72:翅膀黏著部(翼片黏著部) 73:臀翼黏著部 75:本體剝離薄片 76:翼片剝離薄片 81:第1壓榨部 82:第2壓榨部 83:第3壓榨部 91:本體固定部 92:翼片固定部 100:包裝薄片 100F:前端緣 100R:後端緣 100T:內面 102:標籤帶片 110:包裝體 110F:前端緣 110R:後端緣 341:第1低基重部 342:第2低基重部 343:第3低基重部 345:前後低基重部 621:延出部 622:翻折部 721:第1翅膀黏著部 722:第2翅膀黏著部 911:第1本體固定部 912:第2本體固定部 913:第3本體固定部 914:第4本體固定部
圖1,是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展開狀態中的包裝體的俯視圖。 圖2,是從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展開狀態中的包裝體的俯視圖。 圖3,是從將翼部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中的肌膚對置面側觀看的包裝體的俯視圖。 圖4,是從第1折狀態中的非肌膚對置面側觀看的包裝體的俯視圖。 圖5,是沿著圖1所示的1A-1A線的剖視圖。 圖6,是吸收芯的俯視圖。 圖7,是沿著展開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B-1B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圖8,是沿著立起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B-1B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圖9,是沿著展開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C-1C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圖10,是沿著立起狀態中的圖1所示的1C-1C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圖11,是包裝狀態中的包裝體的立體圖。 圖12,是沿著圖11所示的11A-11A線的剖視圖。 圖13表示展開工程2及3的包裝體。 圖14表示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 圖15表示展開工程5的包裝體。 圖16表示展開工程6及7的包裝體。 圖17表示展開工程7的包裝體。 圖18,是示意表示展開工程4中的包裝體110的立體圖。 圖19,是圖13的13A-13A線的剖視圖。 圖20表示以圖13所示的13A-13A線為基準的剖面的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的圖。 圖21表示以圖13所示的13A-13A線為基準的剖面的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的圖。 圖22表示以圖13所示的13A-13A線為基準的剖面的展開工程4的包裝體的圖。 圖23,是說明吸收芯的變形態樣的圖。 圖24,是示意表示展開工程4中的包裝體110的立體圖。
FL1:第1折痕
FL2:第2折痕
FL3:第3折痕
L:前後方向
R11:第1區域
R12:第2區域
R13:第3區域
R14:第4區域
S1:前側域
S2:後側域
S3:中央域
W:寬邊方向
1F:前端緣
1R:後端緣
2:本體部
3:翅膀(翼部)
4:臀翼部
5:翼部
10:表面薄片
15:側薄片
31:吸收芯
60:防漏褶邊
61:防漏彈性構件
62:收縮部
63:第1基點部
63E:外側緣
63I:內側緣
64:第2基點部
64I:內側緣
81:第1壓榨部
82:第2壓榨部
83:第3壓榨部
91:本體固定部
92:翼片固定部
100:包裝薄片
100F:前端緣
100R:後端緣
100T:內面
110:包裝體
110F:前端緣
110R:後端緣
345:前後低基重部

Claims (31)

  1. 一種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特徵為: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翼片黏著部、覆蓋前述本體黏著部,且經由前述包裝薄片與本體固定部而被接合的本體剝離薄片、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 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下,前述本體固定部與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本體固定部及前述翼片固定部,是在以前述第1折痕及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折疊前述包裝體的狀態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與前述第1折痕的前後方向的中心更靠前述第1折痕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部在前述本體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兩側呈一對被設置,前述翼片黏著部分別設在前述一對的翼部,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互相分開,前述翼片剝離薄片覆蓋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 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更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比前述本體固定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長度更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固定部在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與前述翼片黏著部在前述寬邊方向分開被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黏著部具有:第1翼片黏著部、以及在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展開狀態,位在較前述第1翼片黏著部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內側的第2翼片黏著部,前述第1翼片黏著部的前述第2端緣側的邊緣,是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翼片黏著部的前述第2端緣側的邊緣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本體固定部具有被配置在較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第1區域的第1本體固定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其中,前述本體固定部具有:前述第1本體固定部、以及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被配置在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第2區域的第2本體固定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1本體固定部與前述第2本體固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厚度方向重疊。
  11. 一種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特徵為: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具吸收芯的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兩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部、配置在前述各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 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吸收芯具有較周圍吸收芯的基重低的低基重部,前述低基重部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第2端緣側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側低基重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低基重部具有和前述前後方向平行的前後低基重區域,前述前後低基重區域沒有設在較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區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前後低基重區域沒有設在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及前述翼片固 定部在前述第3折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與前述第1折痕的前後方向的中心更靠前述第1折痕側。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低基重部具有在展開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第1側低基重區域,前述第1側低基重區域在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翼片固定部之間的區域朝向前述第1折痕側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具有覆蓋前述本體黏著部,經由本體固定部被接合在前述包裝薄片的本體剝離薄片,前述本體固定部被配置在較展開狀態的前述第1折痕更靠前述第1端緣側的區域,前述低基重部具有位於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第1折痕與前述第2折痕之間的區域中間低基重區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在較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翼片固定部更靠第2端緣側的區域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在展開狀態中的前述翼片固定部與前述第1折痕之間的區域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2側低基重區域到達前述吸收芯的外側緣。
  20. 一種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係藉由包裝薄片將吸收性物品作個別包裝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特徵為:前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本體部、較前述本體部更朝寬邊方向的外側延伸出的一對的翼部、分別配置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翼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以及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狀態下,覆蓋前述翼片黏著部的翼片剝離薄片,前述包裝體,是將前述翼部朝前述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第1折狀態下,將作為前述包裝體的前後方向的外端緣的第1端緣以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的同時,在以前述第1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2折狀態下,以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且以與前述第1端緣位於相反側的第2端緣側的第2折痕為基點朝前述包裝體的內側被折疊, 前述翼片黏著部及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較前述第2折痕更靠前述吸收性物品的第2端緣側,以前述第2折痕為基點被折疊的第3折狀態下,在前述包裝薄片與翼片剝離薄片相向的區域,具有接合前述包裝薄片與前述翼片剝離薄片的翼片固定部,前述本體部具有:吸收芯、位在前述吸收芯的肌膚對置面側的表面薄片、以及位在前述表面薄片的肌膚對置面側的立起性的防漏褶邊,前述防漏褶邊具有:藉由防漏彈性構件的收縮作立起的收縮部、以及成為前述收縮部立起的基點的基點部,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的第1基點部,前述收縮部具有:從前述第1基點部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內側延伸的延出部、以及以前述延出部的內側緣為基點朝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被翻折的翻折部,前述翻折部具有前述防漏彈性構件,且構成在從前述翼部朝寬邊方向延伸的翼片域相對於前述延出部可立起,前述翻折部的外側緣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第1基點部的內側緣在前述翼片域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前述前後方向的外側的第2基點部,前述第2基點部的內側緣被配置在和前述吸收芯重疊的區域。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黏著部,是與將前述翼部朝本體部的肌膚對置面側折疊的翼片折痕在前述寬邊方向分開。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翼片固定部在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而與前述翼片黏著部分開。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基點部具有位在較前述收縮部更靠前述前後方向的外側的第2基點部,在前述防漏褶邊的與前述第2基點部重疊的區域設有:接合前述翻折部與前述延出部的防漏接合部、以及位在較前述防漏接合部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且沒有接合前述翻折部和前述延出部地重疊的防漏非接合部,前述防漏非接合部到達前述翻折部的外側緣。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其中,前述防漏接合部的外側緣配置在較前述吸收芯的外側緣更靠前述寬邊方向的外側。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防漏彈性構件在前述第1折狀態被配置在較前述翼片剝離薄片更靠寬邊方向的外側。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較前述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內側的區域的前述翼片黏著部的面積大於較前述翼部的前述寬邊方向的中心更靠外側的區域的前述翼片黏著部的面積。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在前述吸收芯,是在前述翼片域設有吸收材料的基重較周圍更低的低基重部。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低基重部在厚度方向重疊在前述一對的翼片黏著部之間的區域。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其中,前述吸收性物品配置在前述本體部的非肌膚對置面側,具有將前述本體部固定在內褲的黏著劑的本體黏著 部,前述低基重部在前述包裝體的展開狀態,被設在沒有和前述本體黏著部及前述對的翼片黏著部重疊的區域。
TW108119431A 2018-06-05 2019-06-05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TWI837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8172A JP7133990B2 (ja) 2018-06-05 2018-06-05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2018-108172 2018-06-05
JP2018108171A JP7133989B2 (ja) 2018-06-05 2018-06-05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2018108170A JP2019208922A (ja) 2018-06-05 2018-06-05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2018-108171 2018-06-05
JP2018-108170 2018-06-05
PCT/JP2019/021345 WO2019235326A1 (ja) 2018-06-05 2019-05-29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WOPCT/JP2019/021345 2019-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1914A TW202011914A (zh) 2020-04-01
TWI837135B true TWI837135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45608A (ja) 2009-08-28 2011-03-10 Daio Paper Corp 個装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45608A (ja) 2009-08-28 2011-03-10 Daio Paper Corp 個装吸収性物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7439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の折り畳み方法
JP4476611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4508885B2 (ja) 吸収性物品
TW201249411A (en) Disposable diaper
CN109310543B (zh) 吸收性物品
JP5944103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5565920B1 (ja) 男性用尿取りパッドの包装体
JP5466328B1 (ja) 吸収性物品
JP570210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個装体
JP7097287B2 (ja) 吸収性物品
TW201818896A (zh) 獨立包裝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以及折疊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JP2017176449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4054594A1 (ja) 吸収性物品
JP5947597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TW200307527A (en) Panty type diaper
JP2009077929A (ja) 吸収性物品
JP3228704U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KR101236668B1 (ko) 일회용 착용 물품
CN214511526U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TWI837135B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JP7133990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TWI801593B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裝體
WO2017199932A1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240795U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7133989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