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560B -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560B
TWI836560B TW111131188A TW111131188A TWI836560B TW I836560 B TWI836560 B TW I836560B TW 111131188 A TW111131188 A TW 111131188A TW 111131188 A TW111131188 A TW 111131188A TW I836560 B TWI836560 B TW I8365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sage fee
emission
energy
carb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4272A (zh
Inventor
松村昭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F S R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975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105851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F S R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F S R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4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4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560B/zh

Links

Abstract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負荷取得部,取得表示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的製造負荷資料;以及使用費計算部,基於排出權資料之價格及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來算出物品之使用費。

Description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用以對隨著化學物質之排出而產生之環境負荷進行管理之技術。
一般認為全球暖化之原因在於,人類挖掘出歷經長年累月蓄積於地下之碳化合物,使其燃燒而取得能源,結果導致大氣中之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為了削減以二氧化碳為首之溫室效應氣體,1990年締結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於京都議定書中,對各國設定溫室效應氣體之排出限額。又,為了進一步促進溫室效應氣體之削減,而提出「碳信用(CC:Carbon Credit)」之金融商品。具體而言,當導入節能設備、導入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植林‧間伐等,與溫室效應氣體之削減有關之事業時,由公共機關認定為有生產碳信用。
購入碳信用係對溫室效應氣體削減事業之支援。各國企業之目的不僅在於削減溫室效應氣體之排出量,而且在於藉由購入碳信用來達成溫室效應氣體之削減目標。近年來,隨著防止全球變暖之機遇升高,碳信用之需求急增,預計碳信用之交易價格會上漲。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174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49937號公報
碳信用於改變企業活動之方式上提供了有效之機制。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全球暖化,不僅企業,個人之行動亦需要改變。碳信用本質上係以企業交易為前提而想出者,因此於如專利文獻1般,對個人管理碳信用之情形時,手續變得煩雜。
本發明係基於上述課題認識而完成之發明,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僅抑制對個人之手續上之負擔,而且促進向對地球友好之循環型社會之轉換的技術。
本發明之某形態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負荷取得部,取得表示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化學物質之排出量的製造負荷資料;以及使用費計算部,基於排出權資料之價格及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來算出物品之使用費。
本發明之其他形態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消耗取得部,取得表示對物品補給之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的補給資料;以及使用費計算部,參照將能源之種類及化學物質之排出量進行定義之負荷表格,基於排出權資料之價格、與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來算出物品之使用費。
本發明之其他形態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負荷取得部,取得表示隨 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化學物質之排出量的製造負荷資料;消耗取得部,取得表示對物品補給之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的補給資料;結算部,將根據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來徵收之稅款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利用排出權資料來抵消;以及劣化計算部,算出由物品之使用所產生之劣化進行度;以及使用費計算部,算出物品之使用費。
使用費計算部基於排出權資料之價格、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以及物品之劣化進行度,算出物品之第1使用費,且進一步參照將能源之種類及化學物質之排出量進行定義之負荷表格,基於排出權資料之價格、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算出物品之第2使用費,且對第1使用費加上第2使用費,藉此算出物品之使用費。
根據本發明,不僅抑制個人之手續負擔,而且容易促進向循環型社會之轉換。
100:汽車租賃系統
102:網際網路
104:製造商終端
106:結算系統
108:CC管理終端
110:能源供給裝置
112:用戶終端
120:通訊部
122:資料處理部
124:資料儲存部
126:發送部
128:接收部
130:排出權取得部
132:負荷取得部
134:消耗取得部
136:劣化計算部
138:租借管理部
140:使用費計算部
142:結算部
160:租借管理資訊
170:負荷資料
180:負荷表格
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300:處理器
302:第1匯流排
304:記憶體
306: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路介面卡)
308:橋接器
310:第2匯流排
312:儲存器
314:輸入元件
316:輸出元件
318:周邊設備
M1、E1、M2、E2:費用
S10~S26:步驟
[圖1]係本實施方式之汽車租賃系統之概念圖。
[圖2]係表示汽車使用費之構成之示意圖。
[圖3]係汽車租賃系統之系統構成圖。
[圖4]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之硬體構成圖。
[圖5]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6]係租借管理資訊之資料結構圖。
[圖7]係製造負荷資料之資料結構圖。
[圖8]係示意性表示二次電池之經年劣化圖案的圖表。
[圖9]係負荷表格之資料結構圖。
[圖10]係表示費用計算之處理過程之流程圖。
[圖11]係詳細表示圖10之S10中之費用M2之計算處理的流程圖。
圖1係本實施方式之汽車租賃系統100之概念圖。
作為本實施方式之前提,假定於企業活動中排出二氧化碳時,根據其排出量而產生碳稅等稅款(金錢負擔)之社會。碳信用(排出權資料)之生產者(以下稱為「CC生產者」)培育稱為高粱(sorghum)之植物。
高粱成為生質發電之燃料。高粱為熱帶‧亞熱帶地域之作物,由於紮下深根來吸水,故而於降水量少之地域亦容易培育。又,高粱由於將大氣中之二氧化碳蓄積於根中,故而亦有助於溫室效應氣體之削減。期待高粱作為氣候變暖對策之有力手段。
藉由培育高粱,接受公共機關之認定,CC生產者生產碳信用。本實施方式之所謂碳信用,係指「將既定量之二氧化碳排出之權利」。
汽車租賃公司對用戶進行汽車之租借業務。用戶從汽車租賃公司長期租借汽車,於每單位時期、例如每1個月支付汽車之使用費(以下,僅稱為「汽車使用費」)。
汽車租賃公司從CC生產者購入碳信用。汽車租賃公司可藉由與CC生產者簽訂長期契約而持續購入大量之碳信用,亦可從碳信用之交易市場購入必要量。例如,於某企業排出1噸二氧化碳之情形時,亦可藉由購入1噸之碳信用來取消二氧化碳之排出量。換言之,可將隨著1噸二氧化碳之排出而產生之稅款,利用碳信用來抵消。碳信用之價格(以下稱為「CC價格」)根據供需而變動。詳情如後述,汽車租賃公司將碳信用之購入價款轉嫁至汽車使用費。
汽車製造商生產汽車。汽車租賃公司從汽車製造商購入汽車。於汽車之製造時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對汽車製造商產生稅款,但於本實施方式中,汽車租賃公司代替汽車製造商來支付稅款。汽車租賃公司藉由購入之碳信用,來抵消因隨著汽車製造而排出之二氧化碳(以下稱為「製造碳(PC:Production-Carbon)」)所產生的稅款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因此,汽車製造商使汽車租賃公司承擔與製造碳相關之金錢及事務負擔。
汽車租賃公司租借出與汽油、生質甲醇、氫、電力等能源對應之各種汽車。能源提供者對汽車提供汽油等各種能源。用戶於加油站、充電站、加氫站等能源補給地,補給用以驅動汽車之能源。
能源提供者於提供能源時,將能源之補給量通知給汽車租賃公司。關於補給量,若為汽油則為公升,若為電力則為電量,基於與能源之類別對應之單位量來通知。汽車租賃公司根據能源補給量來對能源提供者支付能源費(以下稱為「補給費」)。補給費亦轉嫁至汽車使用費。
於汽車消耗能源時亦產生二氧化碳。換言之,能源其本身亦成為二氧化碳之產生源。因此,對於能源提供者亦產生稅款,但汽車租賃公司代替能源提供者,亦支付關於能源之稅款。汽車租賃公司利用碳信用,將隨著能源之生產而排出之二氧化碳(以下稱為「能源碳(EC:Energy-Carbon)」)抵消。能源提供者亦可使汽車租賃公司承擔與能源碳相關之金錢及事務負擔。
用戶於汽車接受能源補給時,無需支付補給費。如上所述,汽車租賃公司1個月1次向用戶請求補給費來作為汽車使用費之一部分。
如以上所述,用戶從汽車租賃公司長期租賃汽車,每月對汽車租賃公司支付汽車使用費。汽車使用費中,除了補給費之外,還包含與製造碳及能源碳相關之負擔費(後述)。用戶由於僅支付汽車使用費,故而無需進行與二氧化碳之排出相關之特別之事務手續。
用戶藉由選擇能源效率高且製造碳少之汽車(以下稱為「環保汽車(eco-car:ecologically friendly car)」)、與能源碳少之能源(以下稱為「清潔能源」),可抑制汽車使用費。藉由如上所述之機制,不會強迫用戶經歷煩瑣之手續,可將用戶引導為脫碳型之生活方式。
圖2係表示汽車使用費之構成之示意圖。
汽車使用費包含費用M1、E1、M2、E2之4種費用。費用M1為固定之基本費用。費用E1為補給費,即,1個月間對汽車供給之能源之費用。當用戶從能源提供者接受汽油、氫、電力等之能源補給時,由能源提供者向汽車租賃公司請求補給費。汽車租賃公司對能源提供者支付補給費,日後對用戶請求1個月之補給費作為費用E1。
費用M2(第1使用費)及費用E2(第2使用費)係用於全球暖化對策之負擔費(以下稱為「碳負擔費」)。費用M2係與製造碳有關之碳負擔費。當用戶選擇製造碳少之汽車時,費用M2降低。費用M2根據汽車之種類及CC價格來決定,詳情如後述。
費用E2係與能源碳有關之碳負擔費。當用戶選擇能源碳少之能源時,費用E2降低。費用E2根據能源之種類、能源之補給量及CC價格而變動,詳情如後述。
於利用製造碳多之汽車之情形時,費用M2升高。用戶藉由利用製造碳少、能源效率高、且能源碳少之能源之汽車,可抑制汽車使用費。若汽車使用費成為契機而環保汽車之需求升高,則汽車製造商製造環保汽車之意願亦提高。又,若環保汽車普及,則能源提供者亦容易對清潔能源進行設備投資。
圖3係汽車租賃系統100之系統構成圖。
汽車租賃系統100包括: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製造商終端104、結算系統106、CC管理終端108、能源供給裝置110以及用戶終端112。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200、製造商終端104、結算系統106、CC管理終端108、能源供給裝置110以及用戶終端112經由網際網路102而相互連接。用戶終端112係由汽車之用戶使用之通訊終端,若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桌上型PC、筆記型電腦等具有通訊功能及顯示功能之任意電腦即可。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係由汽車租賃公司來管理之伺服器,對汽車租賃服務進行管理。用戶對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預先進行用戶註冊。用戶將姓名、住址、銀行賬戶資訊、信用卡號等註冊於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對各用戶賦予用戶ID。又,汽車租賃公司所管理之汽車係根據車體ID來識別。
製造商終端104係由汽車製造商之負責人來利用之通訊終端。汽車製造商將汽車售賣給汽車租賃公司,汽車租賃公司之負責人對新納入之汽車賦予車體ID來註冊入庫。又,汽車製造商之負責人於納入汽車時,將汽車之製造碳之量(以下稱為「製造碳值」)輸入至製造商終端104,製造商終端104將製造碳值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將車體ID與製造碳值對應而註冊,詳情與圖7關聯而後述。
結算系統106係金融機關所運營之伺服器。於汽車租賃公司從汽車製造商購入汽車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對結算系統106發送結算指示。結算系統106從汽車租賃公司(購入者)之銀行賬戶中扣除購入價款,向汽車製造商之銀行賬戶進行入款處理。汽車製造商進行入款確認後,向汽車租賃公司發車。
CC管理終端108係由CC生產者利用之通訊終端。CC生產者藉由培育高粱而生產碳信用。CC生產者由國家等公共機關認定碳信用。汽車租賃公司如上所述從CC生產者購入碳信用。此時,CC生產者從CC管理終端108向公共機關進行碳信用之轉移註冊。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對結算系統106指示隨著碳信用之購入來 結算。結算系統106從汽車租賃公司之銀行賬戶中扣除碳信用之購入價款,向CC生產者之銀行賬戶中執行入款處理。又,從CC生產者向汽車租賃公司轉移碳信用。此外,汽車租賃公司亦進行碳信用之轉移註冊。
能源供給裝置110係由能源提供者設置之加油站、加氫站、充電站等對汽車供給能源之裝置。用戶之汽車可從能源供給裝置110接受能源補給。能源供給裝置110於能源供給時,將包含能源之補給量、能源之種類、補給費、補給日期時間等之「補給資料」與車體ID、用戶ID一併發送至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根據補給資料來對結算系統106指示結算。結算系統106從汽車租賃公司之銀行賬戶中扣除補給費,向能源提供者之銀行賬戶執行入款處理。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每隔1個月計算汽車使用費,對用戶終端112通知汽車使用費。又,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對結算系統106指示結算。結算系統106從用戶之銀行賬戶中扣除汽車使用費,向汽車租賃公司之銀行賬戶執行入款處理。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生成收據作為電子資料,發送至用戶終端112。
圖4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硬體構成圖。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內藏有:作為儲存電腦程式之非揮發性記憶體的儲存器312、將程式及資料展開之揮發性之記憶體304、暫存器、運算器、指令解碼器等,從記憶體304中讀出程式並執行之處理器30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處理器300與比較高速之第1匯流排302連接。於第1匯流排302,除記憶體304之外,還連接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路介面卡)306。於第1匯流排302,除此以外,還連接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其他元件。
第1匯流排302經由橋接器308而與比較低速之第2匯流排310連接。於第2匯流排310,除儲存器312之外,還連接監視器或者揚聲器等輸出元件 316。又,於第2匯流排310,亦可連接滑鼠或鍵盤等輸入元件314、印表機等周邊設備318。
圖5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功能方塊圖。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各構成要素係由以下來實現:CPU及各種共處理器(co-processor)等運算器、記憶體或儲存器之儲存裝置、包含將其等連結之有線或無線通訊線之硬體、儲存於儲存裝置中且對運算器供給處理指令之軟體。電腦程式亦可包括:設備驅動器、作業系統、位於其等之上位層之各種應用程式,以及對該等程式提供共通功能之資料庫。
以下所說明之各區塊並非硬體單元之構成,而是表示功能單元之區塊。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包括通訊部120、資料處理部122及資料儲存部124。
通訊部120承擔與CC管理終端108、能源供給裝置110、結算系統106、製造商終端104及用戶終端112之通訊處理。資料儲存部124儲存各種資訊。資料處理部122基於由通訊部120所取得之資料以及儲存於資料儲存部124中之資料來執行各種處理。資料處理部122亦作為通訊部120及資料儲存部124之介面來發揮功能。
通訊部120包括:發送部126及接收部128。
發送部126對外部裝置發送各種資料。接收部128從外部裝置接收各種資料。
接收部128包括:排出權取得部130、負荷取得部132以及消耗取得部134。
排出權取得部130從CC管理終端108取得碳信用。更具體而言,CC管理終端108進行碳信用之轉移註冊,排出權取得部130接收碳信用之轉移註冊通知。此外,亦可利用區塊鏈等,將碳信用從CC管理終端108轉移至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
負荷取得部132從製造商終端104接收表示車體ID及製造碳值之「製造負荷資料」。消耗取得部134從能源供給裝置110接收表示用戶ID、車體ID、能源之補給量及種類的補給資料。
資料處理部122包括:劣化計算部136、租借管理部138、使用費計算部140及結算部142。
劣化計算部136計算汽車之「劣化進行度」。劣化進行度係表示隨著汽車之使用而產生的汽車之劣化之進展情況的指標,詳情如後述。租借管理部138對汽車之租借進行管理。使用費計算部140計算汽車使用費。結算部142藉由對結算系統106發送各種指示,來執行結算。
圖6係租借管理資訊160之資料結構圖。
租借管理資訊160儲存於資料儲存部124中。汽車租賃公司向用戶租借汽車。此時,租借管理部138將用戶ID、車體ID及租借日對應而註冊至租借管理資訊160。當用戶歸還汽車時,租借管理部138從租借管理資訊160中抹除該記錄。本實施方式之汽車租賃公司假定以數月、數年之單位來長期租借汽車。
例如,用戶ID=P01之用戶(以下表示為「用戶(P01)」)於2021年11月29日租借車體ID=C06之汽車(C06)。又,用戶(P04)自2019年12月10日租借汽車(C12)。如上所述,用戶於租借汽車之時期,每月向汽車租賃公司支付汽車使用費。
圖7係製造負荷資料170之資料結構圖。
製造負荷資料170亦儲存於資料儲存部124中。圖7之製造負荷資料170表示汽車(C01)之製造碳。汽車(C01)包括構成組件Q01~Q1。構成組件Q01~Q10之製造碳之合計成為汽車(C01)之製造碳。
汽車(C01)為EV(Electric Vehicle,電動車),構成組件Q01(第1組件)係搭載於汽車(C01)上之二次電池。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製造 碳值(第1排出量)為「4200」。此外,將於單位量之能源之生產時產生之能源碳之量稱為「能源碳值」,將製造碳值與能源碳值彙集時稱為「碳值」。碳值係將二氧化碳之重量進行指標化之數值。例如,亦可將R公斤之二氧化碳設為碳值「1」。
關於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產生與製造碳值「4200」相應之稅款。用戶租借汽車(C01)時,根據使用時期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而承擔與構成組件Q01之製造碳相關之稅款之一部分。基於劣化進行度之負擔費之計算方法將與圖8建立關聯,並於後文進行說明。
構成組件Q02(第2組件)為汽車(C01)之輪胎。構成組件Q02(輪胎)之製造碳值(第2排出量)為「1800」。使用費計算部140係基於行駛距離來計算以輪胎之製造碳為基礎之負擔費。例如,關於汽車(C01)之輪胎而假定之最大行駛距離為10萬公里。用戶(P05)租借汽車(C01)且每1個月行駛200公里時,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相當於製造碳值「1800」之0.2%(=200/10萬)的碳值「3.6」來作為用戶(P05)之承擔部分。當每碳值T之CC價格為X日元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包含X×(3.6/T)日元來作為費用M2之一部分。
構成組件Q03為汽車(C01)之車體。構成組件Q03(車體)之製造碳值為「3000」。關於構成組件Q03(車體)而假定之可使用期為120個月(10年)。於用戶(P05)租借汽車(C01)1個月時,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相當於製造碳值「3600」之1/120的碳值「30」來作為用戶(P01)之承擔部分。此時,作為關於構成組件Q03(車體)之負擔費,使用費計算部140將X×(30/T)日元包含於費用M2中。
構成組件Q01~Q10之製造碳值之合計成為汽車(C01)之製造碳值。根據圖7,汽車(C01)之製造碳值為「11600」。汽車租賃公司購入汽車(C01)時,利用碳信用來抵消基於汽車(C01)之製造碳「11600」的稅款。此外,汽車租賃公司亦可向公共機關等支付無法抵消之餘款。
當用戶(P05)租借汽車(C01)時,使用費計算部140每隔1個月計算出與各構成組件之製造碳有關之用戶之承擔部分,算出費用M2。用戶(P05)根據汽車(C01)之使用量而一點點地承擔與製造碳有關之稅款,汽車租賃公司藉由費用M2來回收稅款之承擔部分,換言之,回收碳信用之購入價款。
圖8係示意性表示二次電池之經年劣化圖案之圖表。
橫軸表示時間經過,縱軸表示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性能。二次電池之性能係藉由內部電阻、放電電壓、SOH(State of Health,健康狀態)等而指標化。SOH被定義為「滿充電容量/初始標稱電容量」。即,SOH係劣化時之滿充電容量相對於初始之滿充電容量(初始標稱電容量)之比。若二次電池之劣化持續進行,則滿充電容量下降。
時間點t0係成為測量對象之二次電池之使用開始時刻。本實施方式中,將「1-SOH(滿充電容量/初始標稱電容量)」定義為劣化度。於時間點t0,劣化度為0(%)。當二次電池之劣化度成為20(%)以上時,換言之,當SOH達到80(%)以下時,更換二次電池。將更換時之劣化度、上述例中之20(%)稱為「劣化閾值」。
時間點t1係從時間點t0經過既定時期之後,例如1年後之時間點。此時之SOH為90(%),因此劣化度為10(%)。於時期T1(時間點t0-t1)中,劣化度自0(%)增加至10(%)。於該情形時,時期T1中之劣化進行度達到10(%)。
時間點t2係自時間點t1起經過既定時期(1年)後之時間點。時間點t2之劣化度設為15(%)。時期T2(時間點t1-t2)中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達到5(%)。
根據圖7,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製造碳值為「4200」。當用戶(P05)租借汽車(C01)時,假設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每1個月之劣化進行度為1(%)。又,當將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閾值設為20(%) 時,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相當於碳值「4200」之1/20的碳值「210」來作為用戶(P05)之承擔部分。當每碳值T之CC價格為X日元時,作為與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製造碳有關之碳負擔費,使用費計算部140將X×(210/T)日元包含於費用M2中。
汽車租賃公司將測量二次電池之SOH的測量裝置與汽車(C01)一併租借給用戶(P05)。測量裝置於月底之既定日期時間自動測量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SOH,並將SOH(劣化度)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劣化計算部136基於自測量裝置接收之劣化度,來計算每1個月之劣化進行度。
例如,於2月底測量之劣化度為4.9(%),且於3月底測量之劣化度為5.2(%)時,劣化計算部136算出3月中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為0.3(%)(=5.2-4.9)。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劣化進行度來計算與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有關之費用M2。
除此以外,亦可於作為充電站之能源供給裝置110對汽車(C01)充電時,測量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SOH(劣化度),並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能源供給裝置110亦可包括:測量SOH之測量部(未圖示)以及將SOH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通知部(未圖示)。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劣化計算部136亦可基於自能源供給裝置110接收之最新劣化度,來計算每1個月之劣化進行度。例如,當2月之最終充電時所測量之劣化度為2.5(%),且3月之最終充電時所測量之劣化度為3.1(%)時,劣化計算部136算出3月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為0.6(%)(=3.1-2.5)。
圖9係負荷表格180之資料結構圖。
負荷表格180儲存於資料儲存部124中。負荷表格180將能源類別與能源碳值 對應而定義。能源碳值表示每單位量之二氧化碳之排出量。能源之種類係根據能源ID來識別。
能源ID=F01對應於汽油。能源(F01)每1公升排出W1公斤之二氧化碳。能源(F02)對應於輕油,每1公升排出W2公斤之二氧化碳。
能源供給裝置110將能源(F01:汽油)對汽車(C01)加油時,將加油量與車體ID一併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加油量以及負荷表格180,來計算與能源補給量相應之能源碳值之總量(以下稱為「排出碳值」)。例如,將能源(F01:汽油)加油20公升時之排出碳值成為「W1×20」。
氫、生質甲醇之能源碳為零。於電能之情形時,每單位電量之二氧化碳之排出量定義為能源碳值。例如,於由太陽電池生產之電能之情形時,能源碳值達到零。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由所謂可再生能源生產之電能不排出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煤炭火力發電排出二氧化碳。能源供給裝置110於對汽車供給電能時,生成電能之能量源亦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
作為一例,從能源供給裝置110對汽車(C02)供給20公升汽油。此時之排出碳值成為「W1×20」。當每碳值T之CC價格為X日元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將X×(W1×20/T)日元包含於費用E2中。
汽車(C01)設為EV。能源供給裝置110假設對汽車(C01)供給單位電量×4之電能。此處所謂之單位電量,係100千瓦時等基準量。能源供給裝置110對汽車(C01)供給之電力中之30%來源於太陽光發電,70%來源於煤炭火力發電。
太陽光發電之能源碳為零,煤炭火力發電之能源碳值設為每1單位電量為Y。此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參照負荷表格180,將排出碳值算出為「2.8Y(=0×0.3×4+Y×0.7×4)」。於每碳值T之CC價格為X日元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將 X×(2.8Y/T)日元包含於費用E2中。
用戶可藉由利用清潔能源來抑制費用E2。
圖10係表示費用計算之處理過程之流程圖。
費用計算定期執行。本實施方式中,使用費計算部140於每月月底對每個用戶執行圖10所示之費用計算。此處,對於借出汽車(C01)之用戶(P05),假定計算汽車使用費(月額)之情形來進行說明。
使用費計算部140首先計算費用M2(S10)。費用M2係於碳負擔費中的基於製造碳之承擔部分,但費用M2之計算方法之詳情與下一圖11關聯來說明。
接著,使用費計算部140計算費用E1(S12)。能源供給裝置110於用戶(P05)對汽車(C01)進行能源補給時,將與補給量相應之補給費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1個月之補給費之統計值作為費用E1。
使用費計算部140計算費用E1之後,計算費用E2(S14)。如上所述,使用費計算部140參照負荷表格180,基於能源之補給量、能源之類別以及費用計算時間點之CC價格來算出費用E1。
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對作為固定費用之費用M1加上費用E1、費用M2及費用E2而得之金額作為汽車使用費。結算部142對結算系統106發出指示,從用戶(P05)之銀行賬戶中扣除汽車使用費,且執行向汽車租賃公司之銀行賬戶中之入款處理。
圖11係詳細表示圖10之S10中之費用M2之計算處理的流程圖。
使用費計算部140參照與汽車(C01)有關之製造負荷資料170,當存在未研究之構成組件時,換言之,當存在與製造碳值有關之計算未完成之構成組件時(S20之Y),計算其構成組件之製造碳值(S22)。於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 之情形時,劣化計算部136計算劣化進行度。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製造碳值以及劣化進行度,來計算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計算結果暫時儲存於記憶體中。
於構成組件Q02(輪胎)之情形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構成組件Q02之製造碳值及行駛距離,來計算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於構成組件Q03之情形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構成組件Q03之製造碳值及使用時間,來計算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
如上所述,基於構成組件Q02(輪胎)之最大行駛距離及每1個月之行駛距離,來計算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之承擔部分。最大行駛距離亦可由構成組件Q02(輪胎)之設計者基於性能實驗來任意設定。或者,亦可於汽車之試製時僅進行測試行駛,並將行駛至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達到劣化閾值為止之情形時之行駛距離設定為最大行駛距離。
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構成組件之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以及CC價格,來計算與構成組件有關之使用費(S24),加至費用M2(S26)。當對於所有構成組件,使用費之計算結束時(S20之N),S10之處理結束。如上所述,基於汽車(C01)之構成組件Q01~Q10各自之製造碳值及使用量(劣化進行度、行駛距離、使用時間等),來算出費用M2。
[總結]
以上,基於實施方式來對汽車租賃系統100進行說明。
汽車租賃系統100中,汽車之用戶定期向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汽車租賃公司)請求汽車使用費,從銀行賬戶中扣除汽車使用費。因此,對用戶不會產生與二氧化碳之排出有關之手續負擔。又,不僅碳負擔費(費用M2、E2),能源之補給費亦作為汽車使用費之一部分而統一支付,因此用戶於能源供給裝置110中接受能源補給時亦無需進行支付手續。
結算部142於請求汽車使用費時,發行表示費用M1、E1、M2、E2各自之明細的收據。發送部126將結算部142所製成之收據之電子資料發送至用戶終端112。用戶可藉由確認收據而獲知費用M1、E1、M2、E2。用戶可藉由選擇製造碳少之汽車,特別是利用製造碳少之構成組件來製作之汽車,來抑制費用M2。其結果為,即便製造成本高,亦容易偏好製造碳少之環保汽車,因此汽車租賃系統100可促進環境負荷少之環保汽車之普及。
又,用戶藉由選擇能源碳少之清潔能源,可抑制費用E2。於能源之單價高時費用E1升高,但於清潔能源之情形時費用E2降低,因此容易偏好選擇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若容易選擇清潔能源,則能源提供者亦容易對清潔能源進行設備投資。
於利用與氫及汽油之兩者對應之混合動力型汽車之情形時,用戶為了抑制費用E2,而積極地選擇氫而非汽油。其結果為,於加氫站之設置數量少之情形時,用戶積極地尋找加氫站並利用,如上所述之用戶行動之變化會推動對加氫站之設備投資。
如上所述,藉由根據二氧化碳之排出,使汽車使用費可變,而引導用戶選擇能源效率良好之汽車、製造時之環境承擔少之汽車、環境承擔少之能源,可藉由改變用戶之行動而使社會逐步朝向低碳之循環型社會改變。
即便製造碳產生稅款,汽車製造商亦代替汽車租賃公司來支付稅款。因此,汽車製造商即便製造環境負荷大之汽車,亦不會產生直接之虧損。但是,若用戶積極選擇環保汽車,則汽車租賃公司增加環保汽車之購入數量,結果,汽車製造商亦偏向以環保汽車為中心之生產。因此,不會強制汽車製造商偏向生產環保汽車,可基於市場原理來引導汽車製造商增加生產環保汽車。
對於能源提供者亦同樣。基於能源碳之稅款亦由汽車租賃公司承擔。用戶為了降低汽車使用費而偏好清潔能源。因此,基於市場原理,能夠促進 能源提供者對清潔能源之設備投資。能源提供者亦不會被強制承擔稅款之損失,於確認用戶之偏好選擇後容易安心進行設備投資。
由於汽車租賃公司承擔汽車製造商及能源提供者之稅款,故而汽車租賃公司需要大量之碳信用。汽車租賃公司可直接支付與製造碳及能源碳有關之稅款,亦可利用碳信用來抵消。又,CC生產者藉由與成為碳信用之主要客戶的汽車租賃公司簽訂契約,不需要資金調度或營業活動,容易進行對碳信用生產之設備投資。
汽車租賃公司亦可藉由約定大量且持續之購入,而以穩定之CC價格來調度碳信用。於由高粱來生成生質燃料之情形時,CC生產者不僅生產碳信用,亦可兼具作為能源提供者之作用。若除了碳信用之需求以外,生質燃料之需求亦升高,對CC生產者而言更合理的是栽培高粱,因此進一步促進高粱培育以及生質燃料之普及。
本實施方式中,對汽車之每個構成組件管理製造碳。將汽車之構成組件更換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基於新構成組件之製造碳來計算汽車使用費。例如,於1月將汽車(C01)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A)更換為新的二次電池B時,於2月基於新的二次電池B之製造碳及劣化進行度來計算費用M2。根據如上所述之控制方法,關於一面更換構成組件一面可長期使用之汽車,容易抑制汽車使用費。
根據汽車租賃系統100,費用M2中反映出與汽車之製造碳有關之碳負擔費。於汽車使用能源效率高之二次電池之情形時,費用E1降低。但是,於即便能源效率高亦容易劣化之二次電池之情形時,費用M2升高。利用二次電池之環境負荷不僅對製造碳、能源效率,亦對耐久性造成影響。根據汽車租賃系統100,藉由採用可長期利用之二次電池,可抑制費用M2。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可於不脫離主 旨之範圍內使構成要素變形而具體化。亦可藉由將上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中揭示之複數個構成要素適當組合而形成各種發明。又,亦可自上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所示之所有構成要素中刪除若干構成要素。
[變形例]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用戶承擔與二氧化碳之排出有關之環境負荷來進行說明。但不限定於二氧化碳,汽車租賃系統100之機制亦可應用於環境造成負荷之其他化學物質。除了二氧化碳以外,亦可將氟氯烷、甲烷、一氧化氮等各種溫室效應氣體作為對象。除此以外,亦考慮氨或二氧化氮等氮化合物、重金屬等各種化學物質等。
本實施方式中,假定藉由培育高粱而生產碳信用來進行說明,但碳信用之生產並不限定於高粱,亦可利用藻類、菌類等植物、微生物。
租借管理資訊160中除了記錄租借日以外,亦記錄歸還日。藉由記錄租借日及歸還日,可對每個用戶管理借出汽車之時期。又,對於借出多輛汽車之用戶、同時借出複數輛汽車之用戶,亦考慮進行數量折扣等服務。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產生與能源碳有關之稅款來進行說明。作為變形例,亦可假設不產生與能源碳有關之稅款。使用費計算部140若於選擇清潔能源時,以抑制費用E2之方式進行費用設定,則用戶容易選擇清潔能源。若清潔能源之需求升高,則能源提供者亦容易增加對清潔能源之投資。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藉由結算系統106執行銀行結算而進行匯款處理來進行說明。作為變形例,結算部142亦可藉由使用區塊鏈等之P2P方式來執行匯款處理。例如,於由用戶向汽車租賃公司支付汽車使用費時,用戶於用戶終端112中指示虛擬貨幣之匯款之指示,記述有匯款指示之區塊於通訊網路中進行交易認證,藉此,汽車租賃公司亦可以虛擬貨幣的形式收取汽車使用費。
關於製造碳之承擔亦可藉由劣化進行度、行駛距離、使用時間以 外之參數來算出。例如,當對於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假定之最大充電次數為K次,每1個月之充電次數為L次時,亦可將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製造碳之L/K設為用戶之承擔部分。除此以外,若為引擎則基於油之消耗量、更換次數,若為輪胎則基於胎紋之深度,將劣化進行度指標化。
例如,利用測量裝置,測量1月底之輪胎之胎紋之深度作為劣化度B1,且測量2月底之輪胎之胎紋之深度作為劣化度B2,劣化計算部136亦可算出劣化度B2與劣化度B1之差分值,來作為2月之輪胎之劣化進行度。於汽車之試製時進行測試行駛,亦可將行駛開始時之輪胎之胎紋之深度作為劣化度B3,且將行駛至二次電池達到劣化閾值為止之情形時之輪胎之胎紋之深度作為劣化度B4(<B3)。而且,亦可將「B3-B4」作為最大劣化幅度BM。當將每1個月之劣化進行度設為BX時,亦可基於BX/BM,來算出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之承擔部分。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能源供給裝置110對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發送表示能源補給量及能源類別之補給資料,且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基於補給資料及負荷表格180而計算排出碳值,來進行說明。
能源供給裝置110亦可包括不僅計算能源補給量,而且計算排出碳值之碳值計算部(未圖示)。能源供給裝置110之通知部(未圖示)將用戶ID、車體ID、補給費、能源補給量及排出碳值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被通知之排出碳值及負荷表格180來計算費用E2。
能源供給裝置110亦可包括價格接收部(未圖示)。價格接收部亦可進一步地從外部網站取得碳信用之市場價格來作為CC價格,且基於排出碳值及CC價格來計算費用E2。能源供給裝置110之通知部亦可將費用E2與費用E1(補給費)一併通知給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汽車租賃公司藉由相對交易而從CC生產者 購入碳信用來進行說明。此時之CC價格亦可為於汽車租賃公司與CC生產者之間商定之固定費用。亦可每隔單位時期,例如每隔1年來重新決定CC價格(交易價格)。汽車租賃公司亦可從市場購入碳信用。於該情形時,CC價格根據供需而變動。
本實施方式中,基於每個構成組件之製造碳來計算每個構成組件之使用費,將其合計值設為費用M2。作為變形例,亦可基於汽車整體之製造碳,使用費計算部140算出費用M2。例如,假設汽車(C02)之製造碳值為N,且汽車(C02)之假定可使用期為360個月。此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將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算出為N/360。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N/360及CC價格來算出費用M2。
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汽車之最大行駛距離(可行駛至成為報廢車為止之距離)來算出費用M2。例如,假設汽車(C02)之製造碳值為N,且汽車(C02)之假定最大行駛距離為EM公里。又,假設汽車(C02)之每1個月之行駛距離為E1公里。此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將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算出為N×E1/EM。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N×E1/EM以及CC價格來算出費用M2。
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代表性之構成組件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汽車之每1個月(單位時期)之製造碳。例如,當汽車(C01)為EV時,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汽車(C01)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費用M2。
具體而言,首先,假設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閾值為20(%)。當汽車(C01)之製造碳值為N,且每1個月之構成組件Q01(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為j(%)時,使用費計算部140將每1個月之製造碳值算出為N×j/20。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N×j/20及CC價格來算出費用M2。如上所述,亦可基於代表性之構成組件即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汽車之使用量。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汽車之製造碳值以及二次電池之劣化進行度、CC價格來算出費用 M2。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資料處理部122亦可包括提議部(未圖示)。提議部對用戶提出降低汽車使用費之方法。例如,對於由於突然加速、急刹車等多而常常浪費能源之用戶而言,提議部亦可提出藉由使加減速緩和來降低費用E1。又,與使用中之汽車之製造碳相比,新型汽車之製造碳少於既定量以上時,提議部亦可提出換乘新型汽車(契約變更)。
除此以外,於可利用如汽油及電力、汽油及氫般2種以上之能源之汽車之情形時,提議部亦可對用戶提出使用環境負荷少之能源。提議部亦可將能源供給裝置110之配置地圖提供給用戶,於加氫站近時向用戶提出氫補給。
本實施方式中,假定以數月至數年之單位來出借汽車之商業來進行說明。汽車作為租車,亦可僅出借數小時至數日程度之短時期。於該情形時,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只要基於汽車之出借時期來算出費用M1、E1、M2、E2即可。
亦可不由汽車租賃公司,而是由汽車製造商自身來承擔與二氧化碳等化學物質之排出有關之稅款。此時,汽車製造商亦可藉由從汽車租賃公司購入碳信用,來抵消稅款之全部或者一部分。
本實施方式中,假設能源供給裝置110向汽車租賃公司請求補給費,且汽車租賃公司向用戶請求補給費作為汽車使用費之一部分(費用E1),來進行說明。作為變形例,用戶亦可對能源提供者支付補給費。又,基於能源碳之稅款亦可由用戶直接支付給能源提供者。
如上所述,汽車租賃系統100、特別是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環境負荷管理方法亦可應用於汽車以外之租賃。又,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不僅可應用於租賃,亦可應用於共享或出租等複數個用戶支付使用費來使用1個物品之利用形態。
〈船舶〉
於海運業中使用之大型船舶之情形時,船主從造船公司購入船舶。船主視需要從金融機關調度資金。船主將所購入之船舶租借給海運公司。海運公司運用船舶來進行貨物運輸,從貨主獲取運輸費。船主藉由租借船舶,而從海運公司獲取用船費。若應用於圖1所示之汽車租賃系統100之模型,則造船公司對應於「汽車製造商」,船主對應於「汽車租賃公司」,海運公司對應於「用戶」。
假設世界上1年製造X1只之貨櫃船。1只貨櫃船之製造費用假設為Y1(日元)。藉由1年之貨櫃船之製造而排出之製造碳之總量假設為Z1(噸)。又,將每1(噸)碳之碳信用之價格設為C1(日元)。若基於以上之假定來計算,則製造1只貨櫃船時產生之製造碳量Z2成為Z2=Z1/X1。若將其換算為碳信用,則與1只貨櫃船之製造碳有關之成本C2成為C2=C1×Z2。
若將貨櫃船之耐用年數設為T1(年),則貨櫃船之製造費用以及製造碳之承擔量之每1年之負擔費K1=(Y1+C2)/T1。若假定X1=500、Y1=70億、Z1=60萬、C1=1萬來試算,則與1只貨櫃船之製造碳有關之成本C2為C2=4700萬。其中,將1艘貨櫃船之製造費用Y1除以耐用年數T1而得之Y1/T1為Y1/T1=4670萬,因此與製造碳有關之碳負擔費(費用M2)為30萬日元左右,故而(4700-4670),即便將碳負擔費包含於用船費中,亦認為海運公司之負擔感不會增加如此多。
關於與能源碳有關之碳負擔費(費用E2),亦與汽車租賃同樣。將隨著全世界之貨櫃船之運行而於1年間排出之能源碳之總量設為Z3(噸)。若將全世界之貨櫃船之數量設為X2,則每1只貨櫃船之能源碳Z4為Z4=Z3/X2。若將其換算為碳信用,則1只貨櫃船之每1年之能源碳之成本C3為C3=C1×Z4。能源碳之成本亦加在用船費中。
較將重油作為能源之貨櫃船而言,將甲醇作為能源之貨櫃船的能源碳少。另一方面,若與重油相比,甲醇之燃料費升高。當與能源碳有關之成本 大時,即便考慮到燃料費之差額,對海運公司而言,選擇甲醇亦經濟合理。
〈建築物〉
於建築物、尤其是商務大樓或者大型社區住宅之情形時,首先,建設公司建設建築物。不動產公司購入該建築物,向入住者租借房間。不動產業者從入住者獲取租金。不動產公司利用租金來維持土地購入費用以及建設費用。若應用於圖1所示之汽車租賃系統100之模型,則建設公司對應於「汽車製造商」,不動產公司對應於「汽車租賃公司」,入住者對應於「用戶」。
建築物之建設費用中包含建設建築物之成本、以及土地之取得費用。又,建設時,藉由各種材料之搬運及製造而產生製造碳。將該製造碳之成本包含於租金之一部分中。
於建築物之運營時,亦藉由空調設備、照明設備等之利用而產生能源碳。於不動產公司運營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之情形時,環境負荷管理裝置200只要考慮建築物之建設費用、製造碳以及能源碳來決定租金即可。例如,於隔熱性高之大樓之情形時,建設費用較高,但能源碳減少,因此可降低與能源碳有關之碳負擔費(費用E2)。對於大樓之綠化亦可期待同樣之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方式中,假定出借汽車及船舶之情形來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該等,若為利用某些能源來驅動之驅動機械,則可應用本發明。作為驅動機械,除此以外,還考慮飛機、農業機械、複印機等辦公設備、工作機械、電燈、電視等。
並不限定於不動產,對於驅動機械以外之靜態物品亦可應用本發明。例如,當出借桌子、椅子、雕像等物品時,使用費計算部140亦可基於費用M1、M2來算出使用費。此時,費用M2基於物品之製造碳值以及CC價格來算出。
成為租借對象的並不限定於汽車(最終製品),亦可為構成汽車之組件。例如,亦可將電池、車體、輪胎等「構成最終製品之模組」作為租借之 對象。或者亦考慮將複數個製品組合租借。例如,亦考慮將住宅、家電製品、汽車、沙發等一起租借,基於製造碳及能源碳來支付月額之使用費的生活方式。
100:汽車租賃系統

Claims (10)

  1. 一種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自提供可將既定的化學物質抵消之產品的提供者,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上述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負荷取得部,取得表示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的製造負荷資料;以及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以及隨著上述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2. 如請求項1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化學物質為溫室效應氣體。
  3. 如請求項1或2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隨著上述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及上述物品之使用量,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4. 如請求項3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環境負荷管理裝置進一步包括劣化計算部,算出由上述物品之使用所產生之劣化進行度;並且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隨著上述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以及由上述物品之使用所產生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5. 如請求項1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負荷取得部取得隨著構成上述物品之第1組件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即第1排出量、以及隨著構成上述物品之第2組件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即第2排出量,來作為上述製造負荷資料;並且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上述第1排出量以及上述第 2排出量,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6. 如請求項5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環境負荷管理裝置進一步包括劣化計算部,算出由上述物品之使用所產生之上述第1組件以及上述第2組件各自之劣化進行度;並且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上述第1排出量、上述第2排出量、上述第1組件及上述第2組件各自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7. 如請求項1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參照對能源之種類及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進行定義之負荷表格,根據對上述物品補給之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8. 如請求項1之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其中,上述環境負荷管理裝置進一步包括結算部,將根據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而徵收之稅款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利用上述排出權資料來抵消。
  9. 一種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自提供可將既定的化學物質抵消之產品的提供者,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上述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消耗取得部,取得表示對物品補給之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的補給資料;以及使用費計算部,參照將能源之種類及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進行定義的負荷表格,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以及上述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來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10. 一種環境負荷管理裝置,包括:排出權取得部,自提供可將既定的化學物質抵消之產品的提供者,取得表示將既定量之上述化學物質排出之權利的排出權資料; 負荷取得部,取得表示隨著物品之製造而產生的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的製造負荷資料;消耗取得部,取得表示對物品補給之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的補給資料;結算部,將根據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而徵收之稅款之全部或者一部分,利用上述排出權資料來抵消;劣化計算部,算出由上述物品之使用所產生之劣化進行度;以及使用費計算部,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並且上述使用費計算部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隨著上述物品之製造而產生之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以及上述物品之劣化進行度,來算出上述物品之第1使用費;且進一步地,參照將能源之種類及上述化學物質之排出量進行定義的負荷表格,基於上述排出權資料之價格、上述能源之種類及補給量,算出上述物品之第2使用費,對上述第1使用費加上上述第2使用費,藉此算出上述物品之使用費。
TW111131188A 2021-12-10 2022-08-18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TWI8365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0713 2021-12-10
JP2021200713 2021-12-10
WOPCT/JP2022/029755 2022-08-03
PCT/JP2022/029755 WO2023105851A1 (ja) 2021-12-10 2022-08-03 環境負荷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4272A TW202324272A (zh) 2023-06-16
TWI836560B true TWI836560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7653A (zh) 2021-05-28 2021-09-1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排放清单构建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7653A (zh) 2021-05-28 2021-09-1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排放清单构建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own et al. Expert perceptions of enhancing grid resilience with electric vehic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Kennedy et al. Rigorous classification and carbon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low and Zero Carbon Cities
Haghi et al.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fuel cell-powered and battery-powered forklifts for reducing GHG emissions using clean surplus power; a game theory approach
Weiss et al. The Swiss energy transition: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Energy Trilemma
Sun et al. Societal lifetime cost of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He et al.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design of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price of the life cycle cost
Southworth Corporate voluntary action: A valuable but incomplete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s
Tostado-Véliz et al. A two-stage IGDT-stochastic model for optimal scheduling of energy communities with intelligent parking lots
Fournier et al. On energy sufficiency and the need for new policies to combat growing inequities in the residential energy sector
Lei et al. Bridging electricity market and carbon emission market through electric vehicles: Optimal bidding strategy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operators to explore economic feasibility in China's low-carbon transitions
Yang Fuel electricity and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in a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
Heng et al. Developing peer-to-peer (P2P) energy trading model for Malaysia: A review and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Merrington et al. Optimal sizing of grid‐connected rooftop photovoltaic and battery energy storage for houses with electric vehicle
CN114638497A (zh) 一种家庭碳排放核算管理方法
TWI836560B (zh) 環境負荷管理裝置
KR102647579B1 (ko) 환경 부하 관리 장치
Lesser Short Circuit: The High Cost of Electric Vehicle Subsidies
WO2023105851A1 (ja) 環境負荷管理装置
Riedy Energy and transport subsidies in Australia: 2007 update
Schnee et al. Examination of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components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Freebairn Policy forum: designing a carbon Price policy: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t the lowest cost
Campatelli et al.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ic mobility
Rodrigues et al. Analysis of Flexibility-centric Energy and Cross-sector Business Models
Kotter et al. Business Models for SEEV4-City Operational Pilots: From a generic SEEV4-City business model towards improved specific OP business models
Randolph et al. US State and Community energy policy and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