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164B - 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164B
TWI836164B TW109141705A TW109141705A TWI836164B TW I836164 B TWI836164 B TW I836164B TW 109141705 A TW109141705 A TW 109141705A TW 109141705 A TW109141705 A TW 109141705A TW I836164 B TWI836164 B TW I8361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system
projection optical
measurement
expo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1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9431A (zh
Inventor
井上充
伊藤敦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46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5379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9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164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提供一種有利於精度良好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的技術。一種用於對基板進行曝光的曝光裝置包括:投影光學系統,利用曝光的光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前述基板;測量部,使用經由前述曝光的光要經由的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元件而從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射出的測量光,測量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以及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部的測量結果,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前述測量部包括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元件,前述受光元件被安裝於前述投影光學系統。

Description

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在作為半導體器件、液晶顯示器等的製造工序之一的光刻工序中,使用藉由經由投影光學系統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基板上而對基板進行曝光的曝光裝置。在曝光裝置中,伴隨著例如半導體器件等的微細化,要求將原版的圖案精度良好地轉印到基板上,而基板的曝光過程中的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的變化可能成為使轉印精度降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的變化例如可能由投影光學系統所包含的光學元件的振動、投影光學系統內的溫度變化、壓力變化等引起。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結構,其在原版的附近配置測量標記,基於藉由由受光部接受投影光學系統對測量標記的投影像而得到的該投影像的位置,修正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成像性能)。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7267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結構中,測量標記設於被固定在曝光裝置的主體的構件,接受測量標記的投影像的受光部被固定於與測量標記相同的構造體(曝光裝置的主體)。也就是說,投影光學系統和受光部分離地設置。然而,在這樣的結構中,投影光學系統與受光部的相對位置有時會發生變動,因此可能難以基於受光部對測量標記的投影像的受光結果,精度良好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利於精度良好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的技術。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的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該曝光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投影光學系統,利用曝光的光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前述基板;測量部,使用經由前述曝光的光要經由的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元件而從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射出的測量光,測量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以及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部的測量結果,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前述測量部包括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元件,前述受光元件被安裝於前述投影光學系統。 本發明的進一步的目的或者其它態樣在以下藉由參照所附附圖說明的較佳的實施方式而得以明確。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例如能夠提供一種有利於精度良好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的技術。
以下,參照所附附圖詳細地說明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以下的實施方式並不限定申請專利範圍的技術方案。在實施方式中記載有多個特徵,但該多個特徵的全部未必是發明所必須的特徵,另外,多個特徵也可以任意組合。而且,在所附附圖中,對相同或者同樣的結構標注相同的參照編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曝光裝置100是用於製造半導體器件、液晶顯示器等的光刻裝置。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是藉由步進方式或者掃描方式將原版(掩模、中間掩模)的圖案像投影到基板上,由此曝光基板,將原版的圖案轉印到基板的投影曝光裝置。以下,作為曝光裝置100,例示說明利用狹縫光掃描曝光基板的掃描方式的曝光裝置。 [曝光裝置的結構]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的結構的概略圖。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可包括照明光學系統10、保持原版M並可移動的原版載置台20、投影光學系統30、保持基板W並可移動的基板載置台40、測量部50、控制部60。控制部60由具有例如CPU、記憶體等的計算機構成,控制基板W的曝光處理(曝光裝置100的各部分)。原版M是由鉻等遮光材料形成應轉印到基板W上的精細圖案(例如電路圖案)而成的玻璃製原版。另外,作為基板W,能夠使用半導體晶片、玻璃板等。 為了在原版上得到所期望的照度分佈,照明光學系統10將來自光源(未圖示)的光整形為例如在Y軸方向上長的圓弧狀的光,利用整形後的光(狹縫光)以大致均勻的照度對原版M進行照明。光源能夠使用水銀燈等。原版M和基板W分別被原版載置台20和基板載置台40保持,配置於經由投影光學系統30在光學上大致共軛的位置(投影光學系統30的物面和像面的位置)。投影光學系統30具有預定的投影倍率,利用多個反射鏡反射掩模1的圖案像並投影到基板2。另外,沿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物面平行的方向(例如X軸方向)以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投影倍率相應的速度比對掩模載置台20和基板載置台40相對地同步掃描。由此,能夠進行基板W的掃描曝光,將形成於原版M的圖案轉印於基板W(具體而言,基板上的抗蝕劑(感光劑))。 例如,如圖1所示,投影光學系統30能夠構成為包括梯形鏡31、凹面鏡32以及凸面鏡33。從照明光學系統10射出並通過原版M的圖案光EL(以下有時稱為“曝光的光EL”)被梯形鏡31的上表面折彎光路,向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上部入射。在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上部反射的曝光的光EL在凸面鏡33的反射面反射,向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下部入射。在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下部反射的曝光的光EL被梯形鏡31的下表面折彎光路,向基板W入射。在像這樣構成的投影光學系統30中,凸面鏡33的反射面成為光瞳。另外,投影光學系統30為了不產生由原版M與基板W在光軸方向(Z方向)上的位置變動引起的倍率誤差,在原版M側和基板W側,也就是物面側、像面側都為遠心光學系統。 另外,在投影光學系統30能夠設有用於驅動各光學元件的致動器。具體而言,能夠設有用於驅動梯形鏡31的致動器34、用於驅動凹面鏡32的致動器35以及用於驅動凸面鏡33的致動器36。各致動器34~36能夠用於降低各光學元件的變動(振動)。 在此,致動器35較佳是針對凹面鏡32配置於至少3處。致動器35,例如能夠使用電磁致動器等由固定部和可動部非接觸地構成的致動器,在該情況下,能夠避免由凹面鏡32的支承部的干涉引起的凹面鏡32的變形。另外,在該情況下,期望的是將作為熱源的線圈安裝於凹面鏡32的支承部側,將作為非熱源的磁鐵安裝於凹面鏡32。電磁致動器,既可以應用使用了電磁鐵的吸引力的電磁致動器,也可以應用音圈型線性馬達。在使用音圈型線性馬達的情況下,除驅動方向之外的其它分量的力變小,因此更加適合。關於設於梯形鏡31的致動器34以及設於凸面鏡33的致動器35也是同樣的,較佳是使用電磁致動器或者將熱源遠離光學元件地配置。另外,作為致動器34~36,若使用由偏移機構支承驅動方向以外的部件,則也能夠使用壓電型或螺紋進給機構。 在這樣的曝光裝置100中,通常而言,能夠設置使來自設置地面的干擾振動衰減的除振裝置(未圖示),但難以利用該除振裝置使干擾振動消失。因此,在基板W的掃描曝光中,有時干擾振動向曝光裝置100的各部分(特別是投影光學系統30)傳遞。另外,在基板W的掃描曝光中,原版載置台20和基板載置台40移動,因此由該移動產生的振動也有時向投影光學系統30傳遞。在這些情況下,投影光學系統30所包含的各光學元件(例如梯形鏡31、凹面鏡32、凸面鏡33)發生振動,會產生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振動、像偏)。其結果,可能難以將原版M的圖案像精度良好地投影到基板上,即,難以將原版M的圖案精度良好地轉印到基板上。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具有用於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的測量部50,基於測量部50的測量結果修正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 測量部50將作為平行光(准直光)的測量光ML投射到投影光學系統內,基於經過了曝光的光EL要經由的投影光學系統內的光學元件的測量光ML,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即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內部狀態。具體而言,測量部50具有:投光部51,將測量光ML(光束)投射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內;以及受光部52,接受通過投影光學系統30而射出的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內,測量光ML與曝光的光EL同樣地,按照梯形鏡31的上表面、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上部、凸面鏡33、凹面鏡32的反射面的下部、梯形鏡31的下表面的順序反射,並從投影光學系統30射出。 投光部51例如能夠包括光源51a和反射鏡51b。光源51a具有氣體雷射器、半導體雷射器、LED等發光元件和准直儀透鏡,將測量光ML作為平行光(准直光)射出。反射鏡51b將從光源51a射出的測量光ML的光路折彎,將測量光ML引導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內。投光部51(光源51a、反射鏡51b)在原版載置台20(原版M)與投影光學系統30之間安裝於投影光學系統30。另外,投光部51構成為利用配置於原版M與投影光學系統30之間的反射鏡51b,使測量光ML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軸平行。藉由像這樣將反射鏡51b配置於原版M的下方側,能夠使測量光ML始終入射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內。 受光部52例如能夠包括受光元件52a和反射鏡52b。反射鏡52b使在投影光學系統30內通過而從投影光學系統30射出的測量光ML的光路在基板W的前方折彎,將測量光ML向受光元件52a引導。受光元件52a接受測量光ML,輸出與測量光ML的受光位置相應的訊號值。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受光元件52a具有接受測量光ML的受光面53,輸出與測量光ML在該受光面53處的受光位置相應的訊號值。受光元件52a的具體的結構將在以後敘述。受光部52(受光元件52a、反射鏡52b)在基板載置台40(基板W)與投影光學系統30之間安裝於投影光學系統30。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投影光學系統30為兩側遠心光學系統,測量光ML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軸平行地入射,因此在投影光學系統30的基板W側,測量光ML也與光軸平行地射出。另外,由於使用平行光作為測量光ML,因此關於配置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的位置,不需要考慮投影光學系統30的成像位置。因而,本實施方式的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也可以配置在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成像位置不同的位置。 在此,在使用半導體雷射器或者LED作為投光部51的光源51a的情況下,能夠使測量光ML快速地閃爍,因此能夠射出具有特定的頻率的測量光ML。在該情況下,藉由使來自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的訊號的輸出頻率與自光源51a射出的測量光ML的頻率同步,就能夠降低雜訊分量。即,能夠得到著眼於特定的頻率分量的受光元件52a的訊號值。 如上所述構成的測量部50能夠針對曝光的光EL設有多個。圖2是從上方(原版載置台20側)觀察投影光學系統30而得到的圖,圖示了曝光的光EL的截面(照明區域11)和測量部50的投光部51(光源51a、反射鏡51b)。多個測量部50能夠在曝光的光EL的周圍的多處配置,以使多個測量光ML分別投射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內。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設有4個測量部50,該4個測量部50在曝光的光EL(照明區域11)的周圍配置成以橫穿曝光的光EL的光軸(Z軸方向)且與掃描方向(X方向)平行的直線為軸線的線對稱。藉由像這樣設置多個測量部50,不僅能夠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測量光ML的位置變動(光軸偏移),也能夠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倍率分量。 需要說明的是,測量光ML的位置變動是指,由於藉由投影光學系統30,測量光ML的光軸從基準位置向平移方向(XY方向)和旋轉方向(繞Z軸的旋轉方向)變動(偏移)。另外,基準位置能夠是根據向投影光學系統30入射的入射位置而應從投影光學系統30射出的測量光ML的光軸位置。 接下來,說明使用了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的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的測量方法。受光元件52a,例如能夠使用光電二極體等光強度感測器(光電轉換感測器)。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受光元件52a能夠包括構成為能夠在受光面53的多個部分區域中的各部分區域檢測光強度的多個光電二極體。在以下,說明受光元件52a使用4個光電二極體(也被稱為4象限光電二極體)的例子。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受光元件52a的受光面53的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受光面53如圖1所示是YZ面,但在圖3中,為了容易理解說明,對不使用受光部52的反射鏡52b而將受光面53設為XY面的情況進行說明。另外,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受光元件52a由4象限光電二極體構成,受光面53具有能夠獨立地檢測光強度的4個部分區域53a~53d。即,作為受光元件52a的4象限光電二極體被構成為獨立地輸出與分別入射到部分區域53a~53d的光的光量相應的訊號值(例如電流值)。另外,從4象限光電二極體獨立地輸出的訊號值(電流值)能夠與電流電壓轉換器連接而轉換為電壓值。 例如,如圖3那樣,考慮測量光ML入射到受光面53的中央位置(4象限光電二極體的中央位置)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從4象限光電二極體部分別得到4個電壓值A、B、C、D。該電壓值A、B、C、D依賴於測量光EL的光量、光電二極體靈敏度、電流電壓轉換器增益等。而且,這些電壓值根據測量光EL的位置變動而變化,其變化量依賴於測量光EL的直徑、形狀(光量分佈)。例如,若測量光EL的入射位置(受光位置)從圖3的狀態起向右方向(+X方向)變動,則在受光面53的部分區域53b~53c受光量增加,在受光面53的部分區域53a、53d受光量減少。也就是說,電壓值B、C增加,電壓值A、D減少。另一方面,若測量光EL的入射位置(受光位置)從圖3的狀態起向上方向(+Y方向)移動,則在受光面53的部分區域53c~53d受光量增加,在受光面53的部分區域53a~53b受光量減少。也就是說,電壓值C、D增加,電壓值A、B減少。 因而,控制部60能夠基於由4象限光電二極體得到的電壓值A~D,求出以受光面53的中央位置為基準時的測量光ML的受光位置偏移。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與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偏移(X、Y)成比例,能夠利用以下的式子(1)~(2)運算。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運算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由控制部60進行,但當在測量部50設有CPU等處理部的情況下,也可以由該處理部進行。 式(1)的係數kx是用於將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X方向)變換為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偏移(X方向)的變換係數(比例係數)。同樣地,式(2)的係數ky是用於將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Y方向)變換為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偏移(Y方向)的變換係數(比例係數)。係數kx和係數ky例如能夠藉由事先的實驗、模擬等求出。其中一例,藉由一邊變更測量光ML向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入射位置,使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發生偏移,一邊逐次測量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的變化,從而能夠得到係數kx和係數ky。 另外,在測量光ML的直徑比4象限光電二極體的受光面53大的情況、或小到無法忽略4象限光電二極體的接縫區域(無法檢測光強度的區域)的寬度的程度的情況等下,也可以進行電壓值A~D的歸一化。具體而言,當多個部分區域53a~53d中的受光量的總和由於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而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如以下的式(3)~(4)所示,藉由以該受光量的總和進行歸一化,能夠主要謀求線性的改善。需要說明的是,式(3)~(4)的係數kx’和係數ky’是用於將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變換為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偏移的變換係數(比例係數)。 在此,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內經過了曝光的光EL所經由的多個光學元件。因此,能夠使由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偏移運算得到的測量光M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光軸偏移與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位置變動(像偏)相對應。也就是說,控制部60藉由進行上述運算,能夠基於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的受光位置,對曝光的光E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位置變動進行估計。然後,能夠根據估計的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修正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能夠與基板W的掃描曝光並行地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 像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中,藉由使用為平行光的測量光ML,能夠應用多個光電二極體(例如4象限光電二極體)作為受光元件52a。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與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那樣使用由CMOS感測器等光檢測元件和受光光學系統構成的圖像感測器來檢測標記的投影像的以往的結構相比,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由於在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的測量中不使用標記的投影像,因此能夠不考慮投影光學系統30的成像位置而任意地配置受光元件52a的受光面53。即,能夠在與投影光學系統30的成像位置不同的位置配置受光面53。因此,在裝置成本、裝置的設計自由度的點上有利。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使用光電二極體,與運算標記的投影像的位置的以往的結構相比,運算規模較小,因此能夠縮短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的測量週期。也就是說,在以往的結構中,離散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能夠連續地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 [曝光的光的照射位置的修正] 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的變化、即曝光的光E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位置變動例如可能由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元件的振動、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空氣波動)引起。在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因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元件(梯形鏡31、凹面鏡32、凸面鏡33)引起的情況下,控制部60藉由由致動器34~36驅動光學元件,來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另一方面,在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因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引起的情況下,控制部60藉由調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溫度和/或壓力,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能夠設有用於調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溫度和/或壓力的調整部71。 對基於測量部50的測量結果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的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如上所述,曝光的光EL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位置變動可能由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元件的振動和/或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引起。例如,在構成投影光學系統30的多個光學元件(例如梯形鏡31、凹面鏡32、凸面鏡33)中,重量互不相同,因此固有振動頻率(振動頻率)也互不相同。因而,只要調查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的受光位置的變動(振動)的頻率分量,就能夠確定對測量光ML的受光位置的變動、即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造成影響的光學元件。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控制部60使用快速傅裡葉變換等,進行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中的受光位置的變動(振動)的頻率分析(即,分解為多個頻率分量)。然後,在作為頻率分析的結果,得到與例如凹面鏡32的固有振動頻率相對應的頻率分量的情況下,控制部60向致動器35發出指令,使凹面鏡32的振動衰減(阻尼)。作為一例,控制部60藉由對以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的中心位置為基準時的測量光ML的受光位置偏移的方向和大小進行座標變換、增益調整以及濾波等,求出致動器35的指令值。藉由將這樣求得的指令值提供給致動器35,能夠降低凹面鏡32的振動。同樣地,在得到與梯形鏡31和/或凸面鏡33的固有振動頻率相對應的頻率分量的情況下,控制部60向致動器34、36提供指令值,使梯形鏡31和/或凸面鏡33的振動衰減。 另外,在作為頻率分析的結果,得到比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的固有振動頻率低的頻率分量的情況下,考慮由於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溫度、壓力)引起的折射率變動的影響。在該情況下,控制部60藉由利用調整部71調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溫度和/或壓力,能夠降低測量光ML的受光位置的變動、即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例如,控制部60藉由將變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的控制參數的指令值提供給調整部71,能夠降低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 如圖2所示,在設置多個測量部50的結構中,能夠部分地檢測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在該情況下,能夠在發生曝光的光EL的位置變動的部分,選擇性地進行曝光的光EL的照射位置的修正。另外,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不僅能夠測量平移方向、旋轉方向,還能夠測量投影光學系統的倍率分量,因此還能夠控制各致動器34~36和調整部71,修正投影光學系統30的倍率分量。 在此,如上所述基於在受光元件52a中的檢測結果來降低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的控制環是位置回饋。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的控制性和穩定性,也可以進一步施加加速度回饋。例如,也可以在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設置加速度感測器,進一步施加基於由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到的光學元件的加速度來降低該光學元件的振動的加速度回饋。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針對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多個光學元件(梯形鏡31、凹面鏡32、凸面鏡33)分別設有加速度感測器37a~37c。 [曝光的光的變動的估計] 接下來,說明測量部50中的受光元件52a的設置位置。在曝光的光EL的從投影光學系統30到基板W的光程長度與測量光ML的從投影光學系統30到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的光程長度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也可以認為測量光ML的變動(振動)與曝光的光EL的變動(振動)大致相同。在該情況下,控制部60能夠視為產生了與由受光元件52a得到的測量光ML的變動(振動)大致相同的曝光的光EL的變動(振動),而控制致動器34-36。然而,在投影光學系統30與基板W(基板載置台40)之間的區域配置有用於曝光的各種各樣的構成物,有時難以將受光元件52a配置於所期望的場所。 在這樣無法將自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程長度對於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配置為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較佳是根據由受光元件52a得到的測量光ML的變動量(受光位置偏移量)估計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照射位置在基板上的偏移量)。例如,假設由於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發生振動,而使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彎曲了相同角度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可能因彎曲的測量光ML到達受光元件52a為止的光程長度與彎曲的曝光的光到達基板W為止的光程長度之差引起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受光面53上)的變動量與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不同。然而,這些光程長度能夠設為已知,因此能夠使用這些光程長度比作為換算係數,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 在此,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多個光學元件(梯形鏡31、凹面鏡32、凸面鏡33)通常而言配置於曝光的光EL的光程長度互不相同的部位。也就是說,曝光的光EL的直到基板W為止的光程長度能夠在多個光學元件中互不相同。因此,若使用在多個光學元件中通用地設定的換算係數,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簡單地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則實際的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有時會產生誤差。因而,較佳是對每個光學元件設定換算係數。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對於各光學元件,到受光元件52a為止的光路量以及到基板W為止的光程長度是已知的,因此,基於這些光程長度比按每個光學元件(每個固有頻率)設定換算係數。控制部60使用快速傅裡葉變換等,將由受光元件52a得到的測量光ML的變動量的時間軸資料變換為頻率軸資料,進行頻率分析,基於由該分析結果得到的頻率分量,確定起因於測量光ML的振動的光學元件。如上所述,投影光學系統30中的多個光學元件具有互不相同的固有振動頻率(振動頻率),因此能夠根據由頻率分析的結果得到的頻率分量確定由哪個光學元件的振動引起測量光ML振動。因而,控制部60能夠選擇與確定出的光學元件相關聯地設定的換算係數,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由此,能夠降低在實際的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中產生的誤差。 另外,在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中,對於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而言存在反射或者透過的場所不同的情況、或者為了不使基板上的抗蝕劑感光而對於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而言存在波長不同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對於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而言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的影響度可能不同,因此在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時有時會產生誤差。因而,藉由實驗、模擬等求得曝光的光EL和測量光ML的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的影響度之差(以下有時稱為“影響差”),修正換算係數以降低該差為佳。例如,使用事先設定好的換算係數,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基於得到的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一邊修正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一邊進行基板W的掃描曝光。在藉由該掃描曝光在基板上實際形成的圖案產生像偏、曝光不均等誤差(例如與基底圖案的重合誤差)的情況下,該誤差能夠相當於曝光的光EL與測量光ML的影響度差。因而,能夠修正換算係數,以降低該誤差。 如上所述,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有時因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空氣波動)而產生。測量光ML和曝光的光EL經由相同的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空間,因此測量光ML受到與曝光的光EL大致相同的環境波動的影響。因而,能夠基於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估計因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引起的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 例如,在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的頻率分析的結果中,上述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元件的固有振動頻率以外的頻率的至少一部分能夠視為由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造成的影響量。控制部60既可以藉由利用調整部71調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溫度和/或壓力來修正因該環境波動引起的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也可以藉由利用致動器34~36驅動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來進行修正。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的測量部50也能夠用作監測掃描曝光中的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對曝光的光EL的影響度的感測器。因此,也可以有效利用於開發用於降低該環境波動的硬體和裝置驅動軟體。 [測量精度的提高方法] 為了在測量部50中提高測量光ML的變動量的測量精度而更高精度地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提高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中的檢測解析度為佳。以下,對用於提高該檢測解析度的幾種方法進行說明。 第1方法,是盡可能地降低雜訊。在從受光元件52a輸出的訊號值中,除包含基於測量光ML的本來的訊號值之外,還包含由除測量光ML之外的干擾光引起的雜訊分量、由電流電壓轉換器等產生的電雜訊分量等。因此,若盡可能地降低這些雜訊分量,則能夠提高S/N比,提高檢測解析度。降低干擾光的方法,有將受光元件52a的周邊遮光、或使用波長濾波器阻斷除測量光ML之外的干擾光的方法。另外,降低電雜訊分量的方法,有使所使用的電流電壓轉換器盡可能低雜訊、或使受光元件52a的周邊相對於周邊電磁場遮罩的方法。另外,電流電壓轉換器的雜訊和增益彼此相關,因此考慮兩者的兼顧來設定為佳。 第2方法,是盡可能地減小入射到受光元件52a的測量光ML的直徑。測量光ML的直徑越小,光量分佈越是成為尖銳的形狀,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測量光ML的變動量,也能夠使由4象限光電二極體(各部分區域53a~53d)得到的訊號值較大程度地變化。這意味著靈敏度提高,由於S/N比的信號側提高,因此能夠檢測出更小的位置變動。 第3方法,有調整測量光ML的光強度(光量),以使從受光元件52a(4象限光電二極體)輸出的電壓值A~D接近於電流電壓轉換器的最大輸出的方法。這也具有增大因測量光ML的位置變動引起的受光元件52a的電壓變動(信號)的效果,因此能夠提高受光元件52a的靈敏度。例如,藉由將從光源51a輸出的測量光ML的光強度(光量)設定得比所需光強度大,變更配置於光源51a與受光元件52a之間的ND濾光器的透光率,就能夠調整測量光ML的光強度。 第4方法,有藉由使用高解析度的測量系統進行測量,而能夠測量微小電壓的方法。或者,藉由使用動作放大器,放大上述式(1)~(4)中的(A-C)和(B-D)的信號,從而能夠測量從受光元件52a輸出的電壓值A、B、C、D所包含的微小電壓分量,也能夠謀求解析度提高。 但是,通常而言,動作放大器的輸出有限,因此設定為差動分量(A-C)、(B-D)的絕對值盡可能小且各電壓值A、B、C、D各自的平均電壓相同為佳。例如,在使用最大輸出為10[V]的差動放大器的情況下,在電壓值A的平均值為8[V]、電壓值C的平均值為7[V]的情況下,差動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最大只能得到10倍。另一方面,在電壓值A的平均值為8.0[V]、電壓值C的平均值為7.9[V]的情況下,能夠使動作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最大為100倍,因此能夠將更微小的電壓分量也進行放大來檢測。 為了能夠同樣地調整上述各電壓值A、B、C、D各自的平均電壓電平,較佳是使測量光ML的光強度分佈相對於光軸對稱。另外,較佳是具備調整測量光ML與受光元件52a的相對位置的機構。在受光元件52a中,由於其固定部的熱變形等,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30的位置有可能發生變動。由此,在與接受的測量光ML的光軸正交的面方向(正交的2個方向),在曝光裝置100設置用於調整受光元件52a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30的位置和/或姿態的調整機構為佳。 另外,在測量部50中,對於投光部51的光源51a而言,測量光ML的出射方向、出射位置有時會發生變動。另外,與受光元件52a同樣地,對於光源51a而言也是,由於其固定部的熱變形等,測量光ML的出射方向、出射位置有時會發生變動。像這樣,若在光源51a中,測量光ML的出射方向、出射位置發生變動,則可能難以使測量光ML以所期望的入射角度和入射位置入射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其結果,根據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的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可能產生因測量部50本身引起的誤差。由此,在曝光裝置100設置如下這樣的調整機構為佳:該調整機構用於調整光源51a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30的位置和/或姿態,以變更從光源51a出射的測量光ML的位置和/或傾斜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光源51a和/或受光元件52a的位置、姿態的調整過程中,是無法測量測量光ML的變動量的狀態。因此,較佳是在基板W的掃描曝光中,不進行光源51a和/或受光元件52a的位置、姿態的調整,而是例如在原版M、基板W的更換處理中、原版M與基板W的對準處理中等除掃描曝光之外的處理中進行。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投影光學系統30作為反射光學系統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設為折射光學系統、反射折射光學系統。另外,圖2所示的照明區域11(曝光的光EL的截面)的形狀可能根據要應用的光學系統而不同,但藉由在照明區域11的周邊(外周)配置反射鏡51b,得到與在照明區域11的附近配置光源51a同樣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4象限光電二極體作為受光元件52a,但也可以使用多個不是象限(分割)類型的光電二極體,利用棱鏡、分束器進行光學分割。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配置多個測量部50(受光元件52a)的例子,但也可以僅配置1個測量部50(受光元件52a),僅測量測量光ML在平移方向的變動量。 <第2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基本上繼承了第1實施方式,因此以下對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態樣進行說明。在第1實施方式中,藉由利用致動器34~36驅動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和/或藉由利用調整部71調整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溫度、壓力),進行了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藉由變更原版M與基板W的相對位置,來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的例子。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控制部60根據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具體而言,使用事先設定的換算係數,將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為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然後,控制部60驅動基板載置台40並控制(調整)基板W的位置,以修正所估計的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 例如,對從受光元件52a輸出的訊號值進行平均化、或者提取旋轉分量而對照明區域11進行移動平均,同時進行座標變換、增益調整以及濾波等,從而求出用於修正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的指令值。然後,將求出的指令值與用於掃描基板W的指令值相加,向基板載置台40供給。這樣,在藉由驅動基板載置台40來修正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的情況下,也可以不具備用於驅動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元件的致動器34~36,因此能夠謀求裝置結構的簡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向基板載置台40供給用於修正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的指令值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向原版載置台20供給的結構。另外,也可以藉由基板載置台40與原版載置台20的驅動相對地進行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的修正。而且,在設有用於驅動投影光學系統30的驅動機構的情況下,也可以藉由投影光學系統30的驅動來進行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的修正。 <第3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基本上繼承了第1實施方式和/或第2實施方式,因此以下說明與這些實施方式不同的態樣。 在測量部50中,對於投光部51(光源51a)而言,測量光ML的出射方向、出射位置有時發生變動。這樣,若在投光部51中測量光ML的出射方向、出射位置發生變動(即,自目標出射方向/位置發生偏移),則難以使測量光ML以所期望的入射角度和入射位置向投影光學系統30入射。其結果,根據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換算的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可能產生因測量部50本身引起的誤差。該誤差是在曝光的光EL中未產生的測量失誤分量。因此,若基於該誤差產生的受光元件52a的受光結果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基於該曝光的光EL的變動量修正曝光的光EL向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則會產生對比度降低、像偏這樣的成像性能下降。 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測量部50具有用於檢測從投光部51(光源51a)出射的光束的出射角度和出射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在以下有時稱為“出射角度等”)的檢測部54。也就是說,檢測部54能夠構成為將向投影光學系統30入射的測量光ML的入射角度和入射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在以下有時稱為“入射角度等”)作為因測量部50引起的測量光ML的偏移位置變動量進行檢測。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控制部60基於由檢測部54檢測到的偏移位置變動量修正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能夠基於由此得到的值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 圖4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300的結構的概略圖。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300與第1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相比,不同點在於在測量部50設有檢測部54。除此之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100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檢測部54設於投影光學系統30的外部,例如能夠包括分束器54a(第2分支部)、受光元件54b(第2受光元件)、受光元件54c(第3受光元件)以及反射鏡54d。檢測部54的各構成部件(分束器54a、受光元件54b、54c、反射鏡54d)與投影光學系統30相對固定,較佳是安裝於投影光學系統3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測量部50的結構中,代替投光部51的反射鏡51b而設有分束器55(分支部)。 從投光部51的光源51a射出的光束利用分束器55分支為2束光束。由分束器55分支的2束光束中的一束光束作為測量光ML引導到投影光學系統30內,另一束光束作為用於檢測測量光ML的入射角度等的檢測光DL向檢測部54(分束器54a)引導。引導至檢測部54的檢測光DL由分束器54a分支為2束光束,一束光束(第1檢測光DL1)經由反射鏡54d向受光元件54b引導,另一束光束(第2檢測光DL2)向受光元件54c引導。在此,受光元件54b、54c例如為與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同樣的結構,能夠由4象限光電二極體構成。因而,在各個受光元件54b、54c中求出檢測光DL在受光面的變動量的方法與在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求出測量光ML在受光面53的變動量的方法(在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內容)是同樣的。 由受光元件54b接受的第1檢測光DL1的光程長度與由受光元件54c接受的第2檢測光DL2的光程長度設定為已知且互不相同的長度。若像這樣使第1檢測光DL1和第2檢測光DL2的光程長度互不相同,則第1檢測光DL在受光元件54b的受光面的變動量與第2檢測光DL在受光元件54c的受光面的變動量互不相同。因此,控制部60能夠基於由受光元件54b得到的第1檢測光DL的變動量與由受光元件54d得到的第2檢測光DL的變動量之差檢測從投光部51(光源51a)出射的光束的出射角度等。另外,投光部51(光源51a)、分束器55以及投影光學系統30的位置關係是已知的,因此能夠基於該出射角度等求出測量光ML向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入射角度等作為偏移位置變動量。 另一方面,通過了投影光學系統30的測量光ML由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受光面53)接受。由受光元件52a得到的測量光ML的變動量能夠包括因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的振動引起的分量、因投影光學系統30內的環境波動引起的分量以及測量光ML向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入射角度等的誤差等因測量部50本身引起的分量。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控制部60從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去除由檢測部54檢測出的偏移位置變動量,基於由此得到的值,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這樣,基於去除因測量部50本身引起的偏移位置變動量而得到的值,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從而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 <第4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將檢測偏移位置變動量的檢測部54設於測量部50的第3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基本上繼承了第3實施方式,因此以下對與第3實施方式不同的點進行說明。 圖5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400的結構的概略圖。本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400與第3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300相比,從測量部50(檢測部54)刪除了受光元件54c。即,本實施方式的檢測部54由受光元件54b(第2受光元件)構成。 從投光部51的光源51a射出的光束由分束器55分支為2束光束。由分束器55分支的2束光束中的一束光束作為測量光ML向投影光學系統30內引導,另一束光束作為用於檢測測量光ML的入射角度等的檢測光DL向受光元件54b引導。在此,本實施方式的測量部50被構成為由受光元件54b接受的檢測光DL的光程長度與由受光部52的受光元件52a接受的測量光ML的光程長度大致相同。例如,檢測光DL以與測量光ML的光程長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被多個反射鏡引繞而由受光元件54b接受。 具體而言,以測量光ML的光路與檢測光DL的光路大致相同的方式構成檢測部54。測量光ML的光程長度經由投影光學系統30的多個光學元件,因此將檢測光DL的光路在裝置內連結成一條直線是不實際的。因此,較佳是使用彎折鏡、回射器等光學元件,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光程長度。另外,用於擴大這些光程長度的光學元件被相對地固定於投影光學系統30為佳,較佳是,安裝於投影光學系統30為佳。由此,能夠利用投影光學系統30單體對測量光偏移進行測量,因此能夠在組裝曝光裝置之前,用於作為投影光學系統單元單體的單元檢查等。 在這樣的結構中,在假設在投影光學系統30中不產生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環境波動的情況下,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與檢測光DL在受光元件54b上的變動量可能相同。也就是說,由受光元件52a得到的測量光ML的變動量與由受光元件54b得到的檢測光DL的變動量之差成為因投影光學系統30的各光學元件的振動、環境波動引起的分量。因而,控制部60從測量光ML在受光元件52a上的變動量去除檢測光DL在受光元件54上的變動量,能夠基於由此得到的值估計曝光的光EL在基板上的變動量。 在此,光程長度大致相同是指如下這樣的程度的範圍:即使發生測量光ML或者檢測光DL的變動(例如傾斜度變動),由此產生的受光元件上的受光位置的變動量也能夠視為大致相同。這根據應用而不同,其範圍會根據作為目的的位置變動的測量精度(解析度)、光束自光源51a的射出角度等的變動量而變化。例如,在由光源51a及其固定系統引起的測量光ML的傾斜度變動為10μrad左右的情況且是想要將基於光程長度誤差的測量誤差設定為10nm以下的情況下,需要將該光程長度誤差抑制為1mm左右。在該情況下,大致相同的光程長度相當於其光程長度差為1mm以下。另一方面,在容許基於光程長度誤差的測量誤差大到1μm左右的情況下,該光程長度誤差也可以為100mm左右。在該情況下,對於大致相同的光程長度而言,其光程長度差也可以為100mm以下,即使是比之前的例子大的光程長度差,也能夠視為大致相同。 <第5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由在第1~第4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曝光裝置進行的曝光處理。圖6是表示曝光處理的流程圖。圖6所示的流程圖的各工序能夠由控制部60控制。 在S1中,控制部60使用未圖示的基板輸送機構將基板W送入到基板載置台40上,使基板載置台40保持基板W。在S2中,控制部60進行全域對準處理。例如,控制部60使用對準觀察儀(未圖示),對形成於基板W的多個照射區域中的採樣照射區域的對準標記的位置進行測量,藉由對該測量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從而得到多個照射區域的排列資訊。 在S3中,控制部60對多個照射區域的各照射區域依次進行掃描曝光,將原版M的圖案作為潛像圖案轉印到各照射區域(具體而言,其上的感光材料(抗蝕劑))。在S3中的各照射區域的掃描曝光中,如在上述第1~第4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那樣,利用測量部50測量投影光學系統30的光學特性,基於該測量結果進行曝光的光EL向基板上的照射位置的修正。即,能夠在各照射區域的掃描曝光中,即時地進行基於測量部50的測量結果的曝光的光EL的照射位置的修正。 在S4中,控制部60使用未圖示的基板輸送機構,從基板載置台40搬出基板W。在S5中,控制部60判斷是否存在應進行掃描曝光的下一個基板。在存在下一個基板的情況下,返回S1,對該下一個基板進行掃描曝光。另一方面,在沒有下一個基板的情況下結束。 <物品的製造方法的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物品的製造方法例如適於製造半導體器件等微型器件、具有微細構造的元件等物品。本實施方式的物品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上述曝光裝置將潛像圖案形成在塗布於基板的感光劑的工序(對基板進行曝光的工序);以及對在該工序中形成了潛像圖案的基板進行顯影(加工)的工序。並且,該製造方法包括其它公知的工序(氧化、成膜、蒸鍍、摻雜、平坦化、蝕刻、抗蝕劑剝離、切割、鍵合、封裝等)。本實施方式的物品的製造方法與以往的方法相比,在物品的性能、品質、生產率、生產成本中的至少一個方面是有利的。 (其它實施例) 本發明也能夠藉由經由網路或者存儲介質將實現上述實施方式的1個以上的功能的程式向系統或者裝置供給、並由該系統或者裝置的電腦中的1個以上的處理器讀出並執行程式的處理來實現。另外,也能夠藉由實現1個以上的功能的電路(例如,ASIC)來實現。 其它實施例 本發明的實施例還可以藉由如下的方法來實現,即,藉由網路或者各種存儲介質將執行上述實施例的功能的軟體(程式)提供給系統或裝置,該系統或裝置的電腦或是中央處理單元(CPU),微處理單元(MPU)讀出並執行程式的方法。 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和變形。因而,為了公開發明的範圍,附上申請專利範圍。
10:照明光學系統 20:原版載置台 30:投影光學系統 31:梯形鏡 32:凹面鏡 33:凸面鏡 34~36:致動器 37a~37c:加速度感測器 40:基板載置台 50:測量部 51:投光部 51a:光源 51b:反射鏡 52:受光部 52a:受光元件 52b:反射鏡 53:受光面 53a~53d:部分區域 54:檢測部 54a:分束器 54b,54c:受光元件 54d:反射鏡 55:分束器 60:控制部 71:調整部 100:曝光裝置 300:曝光裝置 400:曝光裝置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的結構的概略圖。 [圖2]是從上方(原版載置台側)觀察投影光學系統而得到的圖。 [圖3]是表示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圖。 [圖4]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的結構的概略圖。 [圖5]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的結構的概略圖。 [圖6]是表示曝光處理的流程圖。
10:照明光學系統
20:原版載置台
31:梯形鏡
32:凹面鏡
33:凸面鏡
34~36:致動器
40:基板載置台
50:測量部
51:投光部
51a:光源
51b:反射鏡
52:受光部
52a:受光元件
52b:反射鏡
60:控制部
71:調整部
100:曝光裝置
EL:圖案光(曝光的光)
M:原版
ML:測量光
W:基板

Claims (19)

  1. 一種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該曝光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投影光學系統,包括多個光學元件,利用曝光的光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前述基板;測量部,使用經由前述曝光的光要經由的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前述光學元件而從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射出的測量光,測量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以及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部的測量結果,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前述測量部包括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元件,前述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光在前述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的頻率分量,從前述多個光學元件中確定對前述曝光的光的位置變動造成影響的光學元件,藉由驅動確定出的光學元件來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
  2. 一種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該曝光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投影光學系統,利用曝光的光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前述基板;測量部,使用經由前述曝光的光要經由的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元件而從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射出的測量光,測量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以及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部的測量結果,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 前述測量部包括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元件,前述控制部在基於前述測量光在前述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的頻率分量確定出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環境波動對前述曝光的光的位置變動造成影響的情況下,藉由調整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環境來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
  3.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受光元件被安裝於前述投影光學系統。
  4.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受光元件具有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面,前述受光面被配置於與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成像位置不同的位置。
  5.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測量部還包括投光部,該投光部對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投射前述測量光,前述投光部被安裝於前述投影光學系統。
  6. 如請求項5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投光部將前述測量光以與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軸平行的方式投射。
  7. 如請求項5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投光部配置於前述原版與前述投影光學系統之間。
  8.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由兩側遠心光學系統構成。
  9.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受光元件包括光電二極體。
  10. 如請求項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光在前述受光元件上的受光位置,估計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位置變動,與估計出的前述曝光的光的位置變動相應地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
  11. 如請求項10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測量部還具有檢測部,該檢測部檢測前述測量光向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入射的入射角度和入射位置中的至少一者,前述控制部進一步基於前述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估計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位置變動。
  12. 如請求項11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檢測部具有:分支部,從投射到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之前的前述測量光分支出一部分光作為檢測光;以及第2受光元件,不經由前述投影光學系統而接受前述檢測光;前述檢測部基於前述檢測光在前述第2受光元件上的受光位置,檢測前述測量光向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入射的入射位置和入射角度中的至少一者。
  13. 如請求項12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2受光元件被配置成前述檢測光的光程長度與 前述測量光的光程長度相同,前述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光在前述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與前述檢測光在前述第2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之差,估計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位置變動。
  14. 如請求項12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檢測部還包括:第2分支部,將前述檢測光分支為第1檢測光和第2檢測光;以及第3受光元件,不經由前述投影光學系統而接受前述第2檢測光,前述第2受光元件接受前述第1檢測光,前述控制部基於前述第1檢測光在前述第2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與前述第2檢測光在前述第3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之差,修正前述測量光在前述受光元件上的位置變動,基於由此得到的值估計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內的位置變動。
  15. 如請求項14的曝光裝置,其中,由前述第2受光元件接受的前述第1檢測光的光程長度與由前述第3受光元件接受的前述第2檢測光的光程長度互不相同。
  16. 一種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該曝光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投影光學系統,利用曝光的光將原版的圖案像投影到前述基板;測量用光源,與將曝光的光射出的光源不同,將平行 光射出,測量部,使用經由前述曝光的光要經由的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元件而從前述投影光學系統射出的測量光,測量前述投影光學系統的光學特性;以及控制部,基於前述測量部的測量結果,修正前述曝光的光在前述基板上的照射位置,前述測量部包括接受前述測量光的受光元件,前述受光元件接受平行光的前述測量光。
  17. 如請求項16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受光元件具有接受的前述測量光的受光面,前述受光面,被配置於與前述原版的圖案像通過前述投影光學系統成像的成像位置不同的位置。
  18. 如請求項16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受光元件及前述測量用光源被安裝於前述投影光學系統。
  19. 一種物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使用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的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的工序;以及對藉由上述工序進行了曝光的前述基板進行顯影的工序,由顯影後的前述基板製造物品。
TW109141705A 2020-01-15 2020-11-27 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TWI836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4671A JP7453790B2 (ja) 2020-01-15 2020-01-15 露光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004671 2020-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9431A TW202129431A (zh) 2021-08-01
TWI836164B true TWI836164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10494A (ja) 2008-01-16 2011-03-31 カール・ツァイス・エスエムティー・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測定手段を有する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のための投影露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10494A (ja) 2008-01-16 2011-03-31 カール・ツァイス・エスエムティー・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測定手段を有する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のための投影露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5559B2 (ja)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
US7965387B2 (en) Image plane measurement method, exposure metho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xposure apparatus
JP5457767B2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6819414B1 (en) Aberr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aberration measuring method,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measuring apparatu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measuring method, and exposure method
EP1079223A1 (en) Aberrat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measuring method,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instrument and device-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and exposure method
US9639000B2 (en) Position detector,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evice
US9223229B2 (en) Exposure device and exposure method
KR101885524B1 (ko) 광학장치, 투영 광학계, 노광 장치, 및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KR101476865B1 (ko) 노광 장치와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2010192470A (ja) 計測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KR20090084754A (ko)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JP2010205867A (ja)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2014135368A (ja) 露光装置、計測方法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197304B2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2170754A (ja) 露光装置、光学特性検出方法及び露光方法
JP6882091B2 (ja) 露光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TWI836164B (zh) 曝光裝置及物品的製造方法
JP5489849B2 (ja) 位置計測装置及び方法、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057235B2 (ja) 較正方法、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並びに露光装置
JP3303280B2 (ja) 位置検出装置、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JP7453790B2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US20160025480A1 (en) Interferometric level sensor
JP7022611B2 (ja) 露光装置の制御方法、露光装置、及び物品製造方法
JP6226525B2 (ja)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それらを用いた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622126B2 (ja) 面位置検出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