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5358B -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 Google Patents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5358B
TWI835358B TW111139899A TW111139899A TWI835358B TW I835358 B TWI835358 B TW I835358B TW 111139899 A TW111139899 A TW 111139899A TW 111139899 A TW111139899 A TW 111139899A TW I835358 B TWI835358 B TW I8353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eathable
steel
module
mold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9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7221A (zh
Inventor
吳天恕
吳彥廷
Original Assignee
占暉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占暉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占暉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5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53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7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221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於一透氣鋼模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將至少一可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將至少一不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至少一固定表面;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用以對應於一排氣通道;及可選擇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

Description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透氣鋼〔gas permeable metal〕模具組件〔mold part〕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氣流通道〔air channel〕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更特別是關於一種具各種複合材質〔composite material〕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加工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關於習用射出成形模具裝置及其物件,例如:美國專利第US-5098281號之〝Injection mold capable of shearing film gate within mold〞發明專利,其揭示一種射出成形模具裝置。該射出成形模具裝置具有一射出成形模具,且該射出成形模具包含一模穴〔mold cavity〕、一樹脂薄膜澆口〔film gate of resin〕及一澆口刀〔gate cutter〕。
承上,前述專利第US-5098281號之該模穴包含一模件〔die〕,而該模件具有一搪孔〔bore〕,且該搪孔具有一軸心〔axis〕及一直徑〔diameter〕。該樹脂薄膜澆口形成於該射出成形模具內,且其利用該澆口刀之單獨移動〔movement〕方式進行該樹脂薄膜澆口之剪切動作〔shearing〕。
承上,前述專利第US-5098281號之該澆口刀具有一台階式圓柱形狀〔stepped cylindrical form〕,而該台階式圓柱形狀具有一主圓柱體部〔main cylindrical portion〕及一共柱端圓柱體部〔coaxial end cylindrical portion〕,且該主圓柱體部具有一較大直徑及該共柱端圓柱體部具有一較小直徑。
承上,前述專利第US-5098281號之該射出成形模具在關閉時,將該共柱端圓柱體部置入對抵於該模件〔confronting die〕之搪孔內,並在該共柱端圓柱體部及已對抵模件之搪孔之間保留形成一環狀間隙〔annular gap〕,且該環狀間隙具有一徑向尺寸〔radial size〕,且該徑向尺寸形成一澆口厚度〔gate thickness〕。
承上,前述專利第US-5098281號將置入於該已對抵模件之搪孔內之該澆口刀〔共柱端圓柱體部〕之部分之一外周緣面〔outer peripheral surface〕則形成為一澆口區〔gate land〕。
然而,前述專利第US-5098281號之該射出成形模具僅採用該模穴、樹脂薄膜澆口及澆口刀之組合構造及其如何操作射出成形作業而已,其並非選擇提供一模仁式固定表面,以固定薄膜元件而進行射出成形產品〔例如:製造塑料產品或其類似特性產品〕。
另一習用含薄膜之成形物品及其成形方法,例如:專利合作條約〔PCT〕第WO-2014/203917號之〝Film,film molding method,mold,molding comprising film,and molding method therefor〞發明專利,其揭示一種薄膜、一種薄膜成形方法、一種薄膜成形用模具、一種包含薄膜之成形物品及其成形方法。
承上,前述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之該薄膜成形用模具包含一下模、一上模及一固定框,而該下模具有一凸部,且該上模具有一推壓構件,且在合模時該推壓構件位於該凸部之一外側。另外,該固定框將一薄膜固定在該上模及下模之間,利用該薄膜成形用模具將該薄膜 形成一預定立體形狀。
承上,前述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之該薄膜成形方法採用該成形用模具,其包含加熱步驟、初次賦形步驟及二次賦形步驟。於該加熱步驟中在該上模之推壓構件後退的狀態下,將該薄膜固定於該固定框後進行加熱而軟化。於該初次賦形步驟中在該上模及下模進行合模時,利用該推壓構件至少在該凸部之外側前進推壓該薄膜,以便進行初次賦形。於該二次賦形步驟中利用該上模側所導入氣體的壓力,在合模後於該凸部之外側至少於該下模之凸部之外側對該薄膜進行二次賦形。
承上,前述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之該包含薄膜之成形物品之成形方法:將該薄膜之一表面進行印刷,且相對於該薄膜之表面,於該薄膜之一相反側具有一硬塗層,以便形成一硬塗層薄膜。該包含薄膜之成形物品之成形方法包含:加工步驟、嵌入步驟及成形步驟。
承上,前述專利第WO-2014/203917號於該加工步驟中對應一射出成形模具之一腔體形狀進行該硬塗層薄膜之加工。於該嵌入步驟中在該射出成形模具之一腔體內將該硬塗層薄膜嵌入,如此該硬塗層面接觸於該腔體而形成一薄膜基材。於該成形步驟中利用射出成形方式將該薄膜基材一體化於一射出成形材料,以便成形為一成形物品。
然而,前述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之該包含薄膜之成形物品及其成形方法僅採用該下模、上模及固定框之組合構造及其如何製作包含薄膜之成形物品作業而已,其並非選擇提供一模仁式固定表面,以固定薄膜元件而進行射出成形產品〔例如:製造塑料產品或其類似特性產品〕。
另一習用射出成形裝置及其射出成形方法,例 如: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TW-I660834號之〝射出成形裝置及其射出成形方法〞發明專利,其揭示一種射出成形裝置及其射出成形方法,且該射出成形裝置及其射出成形方法配合應用於一射出機。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之該射出成形裝置包含一上模座、一上模仁、一下模座及一下模仁。該上模座具有一上模座凹槽及一注料口,而該注料口連結於該射出機,且該上模仁設置於該上模座凹槽內,且該上模仁具有至少一射出口、一墊圈槽及一墊圈,且該射出口連通於該注料口。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之該下模座可操作對合於該上模座,或該下模座可操作分離於該上模座,而該下模座具有一下模座凹槽及至少一氣體通道,且該氣體通道可用以供應氣體進入,且該氣體通道亦可用以供應氣體排放。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之該下模仁設置於該下模座凹槽內,並隨著該下模座對合或分離於該上模仁,且該下模仁具有一模穴,且設置至少一異形風路連通該模穴及該氣體通道,且該異形風路包含至少一主風道及數個副風道。該主風道環設於該模穴之周圍,並將該主風道連通於該氣體通道,且該副風道間隔排列於該主風道與該模穴之間。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之各個該副風道之一端連通至該主風道,而各個該副風道之另一端連通該模穴,且該下模仁為一多孔性材質,且該多孔性材質需要將該下模仁填充數個孔隙。當該下模座對合於該上模座狀態時,該模穴之內部利用該氣體通道經該異形風路預先注入氣體,以便該模穴之內部保持一預設壓力。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當該射出機 內之原料進入該模穴成形過程狀態時,將該氣體逐漸抽離該模穴,如此該原料完整填滿該模穴內。當該模穴內已成形一成品,且該下模座分離於該上模座狀態時,該氣體由該氣體通道經該異形風路溢散於數個該孔隙噴出,如此該成品可脫離該模穴。
然而,前述專利第TW-I660834號之該射出成形裝置及其射出成形方法僅採用該上模座、上模仁、下模座、下模仁及異形風路之組合構造及其如何成形產品作業而已,其並非選擇提供一模仁式固定表面,以固定薄膜元件而進行射出成形產品〔例如:製造塑料產品或其類似特性產品〕。
另一習用液態矽膠之成型模具,例如: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TW-I665076號之〝液態矽膠之成型模具〞發明專利,其揭示一種液態矽膠之成型模具。該液態矽膠之成型模具包含一第一模座及一第二模座,而該第二模座可操作性地對合於該第一模座,或該第二模座可操作性地分離於該第一模座。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5076號之該第一模座之一側至少設置一第一成型區及一入料孔,而該第一模座之另一側設置一進料機構,且該進料機構連通該入料孔,且該進料機構可供連接一射出機進行注入一原料,且將一加熱元件設置於該第一成型區周圍。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5076號之該第二模座對合於該第一模座之一側對應設置一第二成型區、一注料道、一密封圈槽及一密封圈,並利用該第二成型區及第一成型區對合而形成一成型腔室,且該注料道連通該入料孔及成型腔室,且於該成型腔室之局部設置一透氣模塊,而該透氣模塊選擇為一多孔性材質,且該透氣模塊之多孔性材質具有數個孔隙,且將該密封圈槽環繞設置於該第二 成型區之周圍。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5076號之該第二模座之內部另設置一排氣通道,而該排氣通道之兩端分別形成一抽氣孔及一排氣孔,且該抽氣孔對應於該透氣模塊,且該排氣孔設置於該第二模座之一側,且該排氣孔連接一抽氣裝置,且該透氣模塊之孔隙連通該抽氣孔,並將該第一模座與該第二模座對合後,經由該透氣模塊之孔隙及排氣通道連通所形成之一路徑,利用該抽氣裝置將該成型腔室內部之空氣抽離。
承上,前述專利第TW-I665076號之該第一模座具有一第一凹槽,並於該第一凹槽內配置一第一模仁,且該第一成型區對應設置於該第一模仁,而該第二模座具設一第二凹槽,並於該第二凹槽內配置一第二模仁,且該第二成型區對應設置於該第二模仁。
然而,前述專利第TW-I665076號之該第一模座、第一模仁、第二模座、第二模仁及透氣模塊之組合構造及其如何成形產品作業而已,其並非選擇提供一模仁式固定表面,以固定薄膜元件而進行射出成形產品〔例如:製造塑料產品或其類似特性產品〕。
雖然前述美國專利第US-5098281號、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TW-I660834號及公告第TW-I665076號皆已揭示各種習用成型模具之應用,但其在加工製造模具或模仁上必然存在進一步改良之需求,以便提供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其加工製造方法或具複合材質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其加工製造方法。
顯然,前述美國專利第US-5098281號、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第WO-2014/203917號、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TW-I660834號及公告第TW-I665076號僅為本發明 技術背景之參考及說明目前技術發展狀態而已,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有鑑於此,本發明為了滿足上述需求,其提供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其於一透氣鋼模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並將至少一可透氣部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且將至少一不透氣部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再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並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至少一固定表面,且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對應於一排氣通道,且可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以改善習用模具裝置及其加工製造方法無法彈性設計透氣鋼模具組件之技術問題。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其於一透氣鋼模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並將至少一可透氣部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且將至少一不透氣部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再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並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至少一固定表面,且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對應於一排氣通道,且可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因而達成簡化成形加工作業之目的或功能。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
一透氣鋼模件,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
至少一可透氣部,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 置,且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
至少一不透氣部,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及
至少一固定表面,其設置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
其中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對應於一排氣通道,且可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不透氣部環繞配置於該可透氣部之至少一周緣。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不透氣部組合配置於該可透氣部之至少一側邊。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透氣鋼模件另包含至少一模塊組合件,且該透氣鋼模件及模塊組合件組合形成一組合式透氣鋼模件。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模塊組合件選自一可透氣組合件或一不透氣組合件。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
於一透氣鋼模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
將至少一可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
將至少一不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
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
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至少一固定表 面;及
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用以對應於一排氣通道;
其中可選擇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透氣鋼模件另包含至少一氣流通道,且該氣流通道延伸於該可透氣部或不透氣部之內。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氣流通道包含至少一通道末端部及至少一通道開口。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氣流通道之通道末端部對應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氣流通道包含一直式氣流通道、一彎曲氣流通道、一縱向氣流通道、一橫向氣流通道、一分支氣流通道或其任意組合體。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透氣鋼模件、可透氣部及不透氣部可分別選擇一模具銑床製程方式、一CNC製程方式、一3D掃瞄加工方式、一雷射加工方式、一自動化精密加工方式或一水刀〔砂刀〕加工方式製成。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選自一平面表面、一曲面表面、一凹凸規則表面、一凹凸不規則表面或其任意組合。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透氣鋼模件選自一正方塊體、一長方塊體、一正圓塊體、一橢圓塊體、一圓柱塊體或其它形狀塊體。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該待加工元件選自一薄膜元件、一片體元件、一塊體元件或其任意組合體。
1:透氣鋼模件
1a:透氣鋼模件
1b:透氣鋼模件
1c:透氣鋼模件
1d:透氣鋼模件
1e:透氣鋼模件
10:可透氣部
10a:可透氣部
11:通道開口
12:氣流通道
13:模塊組合件
20:不透氣部
30:固定表面
30a:固定表面
100:待加工元件
A:通道末端部
第1圖: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2圖: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3圖: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4圖: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第5圖: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6圖: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待加工元件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7圖: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待加工元件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為了充分瞭解本發明,於下文將舉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且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適用於各種模具系統及結合於各種模具應用,例如:各種標籤置入模內射出成型技術〔insert-molding by label,IML〕、各種模外裝室飾技術〔out-mold decoration,OMD〕、各種模內裝飾技術〔in-mold decoration,IMD〕、各種模外成型技術〔out-mold forming,OMF〕、各種模內嵌片成型技術〔insert-molding by slice-film,IMF〕或其它灌模應用技術,但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應用範圍。
第1圖揭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請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 一透氣鋼模件1、至少一可透氣部10、至少一不透氣部20及至少一固定表面30。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透氣鋼模件1可選自一模件本體,而該透氣鋼模件1可選自一預定規則形狀本體或一預定不規則形狀本體,且該透氣鋼模件1可選擇為一正方塊體、一長方塊體、一正圓塊體、一橢圓塊體、一圓柱塊體或其它形狀塊體。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透氣鋼模件1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如第一預定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如第二預定位置〕或其它預定位置,且該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以適當方式配置〔例如:適當環繞包圍、適當排列或其它適當配置方式〕於該透氣鋼模件1上。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可透氣部10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一體成型方式〕適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1之第一位置〔例如:中間位置或其它適當位置〕,且該可透氣部10可選自一可透氣材質〔例如:PORCERAX II或其它材質〕或具類似可透氣功能之鋼材質製成。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透氣鋼模件1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一體成型方式〕具有至少一個或數個通道開口11,且該通道開口11之位置適當對應於該可透氣部10之位置,且該通道開口11之位置位於該透氣鋼模件1之一側面,如第1圖之下半部所示。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不透氣部20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一體成型方式〕適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1之第二位置〔例如:側周邊位置、側周緣位置或其它適當位置〕,且該不透氣部20可選自一不透氣材質、一不透氣金屬材質或具類似射出成型或灌模功能之鋼材質製成。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固定表面30可選自一平滑表面、一粗糙表面或其它特性表面,而該固定表面30之位置對應於該可透氣部10之位置,且該固定表面30之位置位於該透氣鋼模件1之一側面,如第1圖之上半部所示。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透氣鋼模件1之固定表面30可選自一平面表面、一曲面表面〔對稱或非對稱曲面表面〕、一凹凸規則表面、一凹凸不規則表面或其任意組合,以便其用以製造各種形狀表面的物件或產品。
請再參照第1圖所示,舉例而言,該不透氣部20環繞包覆於該可透氣部10,即該不透氣部20環繞配置於該可透氣部10之至少一周緣,且可利用該透氣鋼模件1之固定表面30用以適當固定至少一個或數個待加工元件〔未繪示〕。
第2圖揭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圖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請參照第2圖所示,相對於第一實施例,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一透氣鋼模件1a及數個可透氣部10a,且數個該可透氣部10a共同形成一可透氣部陣列〔未標示〕或類似陣列構造,如第2圖之上半部所示。
第3圖揭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圖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請參照第3圖所示,相對於第一實施例,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一透氣鋼模件1b,而該透氣鋼模件1b採用一方塊本體模件,且該不透氣部20組合環繞配置於數個該可透氣部10之至少一側邊,且數個該可透氣部10適當排列形成數個固定表面 30a,以便其配置形成各種組合式可透氣部。
第4圖揭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圖。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1:首先,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之加工設備〕提供於該透氣鋼模件1、1a、1b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未標示〕及至少一第二位置〔未標示〕。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2:接著,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之加工設備〕將該可透氣部10、10a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1、1a、1b之第一位置。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3:接著,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之加工設備〕將該不透氣部20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1、1a、1b之第二位置。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4:接著,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之加工設備〕於該透氣鋼模件1、1a、1b之可透氣部10、10a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例如:透氣鋼模件1、1a、1b之上表面〕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透氣鋼模件1、1a、1b之下表面〕。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舉例而言,該透氣鋼模件1、1a、1b之可透氣部10、10a、不透氣部20及固定表面30、30a或其它相關模件結構〔如第5及6圖所示之結構〕可分別選擇各種加工製程〔例如:模具銑 床製程、CNC製程、雷射加工製程、3D掃瞄加工製程、水刀〔砂刀〕加工製程、其任意組合或其它自動化精密加工製程〕製成,以便增益整體加工製程之彈性配置及產品品質。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5:接著,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之加工設備〕於該可透氣部10、10a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該固定表面30、30a,並可選擇利用該透氣鋼模件1、1a、1b之固定表面30、30a適當固定至少一待加工元件〔未繪示〕。
請再參照第1、2、3及4圖所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步驟S6:接著,舉例而言,以適當技術手段〔例如:自動化方式、半自動化方式或手動方式〕將該可透氣部10、10a之第二可透氣端用以對應於一排氣通道〔未繪示〕。
請再參照第1、2及3圖所示,舉例而言,該排氣通道可選擇對應於一模具裝置〔未繪示〕,且該模具裝置於數個適當位置可選擇具有一排氣通道裝置〔exhaust channel device〕、一排氣閥門裝置〔exhaust valve device〕及一抽氣裝置〔vacuum device〕或其它相關模具裝置〔例如:灌注通道或其相關灌注輸送裝置〕。
請再參照第1及2圖所示,舉例而言,該模具裝置具有一模穴空間,而該模穴空間具有一預定形狀空間及一預定尺寸規格,以便適用於將該透氣鋼模件1、1a、1b操作結合於該模具裝置及模穴空間,且其可適當進行一灌模成型作業及其它模具相關作業〔例如:抽氣作業或脫模作業〕。
第5圖揭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 具組件構造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圖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請參照第5圖所示,相對於第一實施例,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一透氣鋼模件1c,而該透氣鋼模件1c另包含至少一氣流通道12,且該氣流通道12選擇適當延伸於該可透氣部10、不透氣部20或兩者之內。
請再參照第5圖所示,舉例而言,該氣流通道12包含至少一通道末端部A及至少一通道開口11,而該氣流通道12之通道末端部A對應於該透氣鋼模件1之固定表面30,且該氣流通道12包含一直式氣流通道、一彎曲氣流通道、一縱向氣流通道、一橫向氣流通道、一分支氣流通道或其任意組合體。
第6圖揭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待加工元件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對應於第1圖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請參照第6圖所示,相對於第一實施例,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一透氣鋼模件1d,而該透氣鋼模件1d另包含至少一個或數個模塊組合件13,且該透氣鋼模件1d及模塊組合件13組合形成一組合式透氣鋼模件。
請再參照第6圖所示,舉例而言,該模塊組合件13可選自一可透氣組合件或一不透氣組合件,並在進行加工作業時,該模塊組合件13可選擇對應於至少一個或數個待加工元件100〔如第6圖之上半部所示〕,以便適當進行加工作業於該待加工元件100上。
第7圖揭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及待加工元件之立體結構示意圖,其對應於第3圖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請參照第7圖所示,相對於第三實施例,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包含一透氣鋼模件1e,而該透氣鋼模件1e為一組合式透 氣鋼模件,且該透氣鋼模件1e由數個透氣鋼模件之一側相互連結而形成該組合式透氣鋼模件。
前述較佳實施例僅舉例說明本發明及其技術特徵,該實施例之技術仍可適當進行各種實質等效修飾及/或替換方式予以實施;因此,本發明之權利範圍須視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範圍為準。本案著作權限制使用於中華民國專利申請用途。
1:透氣鋼模件
10:可透氣部
11:通道開口
20:不透氣部
30:固定表面

Claims (10)

  1. 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其包含:於一透氣鋼模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將至少一可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將至少一不透氣部選擇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設置至少一固定表面;及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對應於一排氣通道;其中可選擇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且該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適用於灌模技術。
  2.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透氣鋼模件另包含至少一氣流通道,且該氣流通道延伸於該可透氣部或不透氣部之內。
  3.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氣流通道包含至少一通道末端部及至少一通道開口。
  4.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氣流通道之通道末端部對應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
  5.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氣流通道包含一直式氣流通道、一彎曲氣流通道、一縱向氣流通道、一橫向氣流通道、一分支氣流通道或其任意組合體。
  6. 一種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其包含:一透氣鋼模件,其包含至少一第一位置及至少一第二位置; 至少一可透氣部,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一位置,且於該透氣鋼模件之可透氣部配置至少一第一可透氣端及至少一第二可透氣端;至少一不透氣部,其配置於該透氣鋼模件之第二位置;及至少一固定表面,其設置於該可透氣部之第一可透氣端;其中將該可透氣部之第二可透氣端對應於一排氣通道,且可利用該透氣鋼模件之固定表面固定一待加工元件,且該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適用於灌模技術。
  7.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其中該不透氣部環繞配置於該可透氣部之至少一周緣。
  8.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其中該不透氣部組合配置於該可透氣部之至少一側邊。
  9.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其中該透氣鋼模件另包含至少一模塊組合件,且該透氣鋼模件及模塊組合件組合形成一組合式透氣鋼模件。
  10.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透氣鋼模具組件構造,其中該模塊組合件選自一可透氣組合件或一不透氣組合件。
TW111139899A 2022-10-20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TWI835358B (zh)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5358B true TWI835358B (zh) 2024-03-11
TW202417221A TW202417221A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1131B1 (ko) 2014-10-06 2016-06-22 주식회사 동원테크 자동차용 내장재 성형 방법 및 성형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1131B1 (ko) 2014-10-06 2016-06-22 주식회사 동원테크 자동차용 내장재 성형 방법 및 성형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61480B2 (ja) 熱可塑性材料から中空本体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該方法を実施する装置
PL37121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preforms
CN1845817B (zh) 发泡成形用模具以及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造方法
EP3950263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resin container, injection core mold,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resin container
CN110480984B (zh) 瓶体外壳进气孔制作方法
TWI835358B (zh)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CN102085698A (zh) 轮胎用模具
GB2548629A (en) Honeycomb structured mould insert fabrication
KR20190061022A (ko) 금형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성형체의 제조 방법
TW202417221A (zh) 透氣鋼模具組件之製造方法及其構造
CN105798562A (zh) 无断差模具加工工艺
TWI825693B (zh) 具氣流通道之透氣鋼模仁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EP0838319B1 (en) Mold for making synthetic resin molded foam and molding process using the same
JP2007223147A (ja) 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US7754132B1 (en) Method of making a spool seal having a smooth sealing surface
JP5775576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からの中空体の生産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装置
CN112123515B (zh) 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开口壳体一体成型方法与模具
KR102410683B1 (ko) 주물사 소재를 이용한 냉각코어의 3d 프린팅 방법
JP6830982B2 (ja) 2色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0234103A (ja) 光造形による金型製造方法
KR101250808B1 (ko) 포장상자용 성형금형
JP2010017908A (ja) 圧空成形用金型
CN115229947B (zh) 一种cip工艺模具及氧化陶瓷靶材的生产工艺
KR102285503B1 (ko) 모래 주입 장치
WO2021106358A1 (ja) ブロー成形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圧力容器のための樹脂ライナー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