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273B -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273B
TWI834273B TW111133224A TW111133224A TWI834273B TW I834273 B TWI834273 B TW I834273B TW 111133224 A TW111133224 A TW 111133224A TW 111133224 A TW111133224 A TW 111133224A TW I834273 B TWI834273 B TW I8342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meter
distance
measured
measur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1607A (zh
Inventor
蔡清雄
徐仕穎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2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1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60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距離調整量測方法適合與一待量測物結合使用。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包含下列步驟。由線性馬達帶動雷射位移計移動。由雷射位移計持續偵測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以產生並輸出感測訊號或錯誤訊號。由感測訊號或錯誤訊號判斷所述距離是否超出量測範圍。若超出量測範圍,由線性馬達帶動雷射位移計移動。若未超出量測範圍,線性馬達停止移動雷射位移計,並且由雷射位移計對待測物的待測面進行深度量測。

Description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本案係關於一種距離調整量測方法,特別係關於一種適用於調整量測距離的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在現今深度量測的技術中,深度量測感測器可由感測方式區分為接觸式的距離感測器以及非接觸式的距離感測器。接觸式的距離感測器可以是千分表。非接觸式的距離感測器可以分為長程的雷射干涉儀以及短程的雷射位移計。千分表為機械示結構,靠彈力緊貼物體表面,若物品太快的移動/轉動,會有量測問題。雖然雷射干涉儀精度高、但價位高且量測架設工程浩大,較難適用於生產過程中不同產線上各種零件的檢驗。雷射位移計則受限於三角形光路以及感測條的間格,而使其在較小感測深度範圍才會具有較高解析度。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量測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為本領域中之重要議題。
本揭示文件提供一種距離調整量測方法適合與一待量測物結合使用。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由線性馬達帶動雷射位移計向待測物移動。b.由雷射位移計持續偵測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以產生並輸出感測訊號或錯誤訊號。c.由感測訊號或錯誤訊號判斷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是否超出量測範圍。若超出量測範圍即回到步驟a,若未超出量測範圍即進入到下一步驟。d.線性馬達停止移動雷射位移計,並且由雷射位移計對待測物的待測面進行深度量測。
本揭示文件提供一種量測裝置適合與一待量測物結合使用。量測裝置包含雷射位移計、線性馬達以及控制系統。雷射位移計用以測量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線性馬達用以帶動雷射位移計向待測物移動,其中在線性馬達帶動雷射位移計移動的期間,雷射位移計持續偵測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以產生並輸出感測訊號或一錯誤訊號。控制系統用以依據感測訊號判斷雷射位移計至待測物之間的距離是否超出一量測範圍。若超出該量測範圍,該線性馬達繼續帶動該雷射位移計向該待測物移動。若未超出該量測範圍線性馬達停止移動雷射位移計,並且由雷射位移計對待測物的待測面的進行深度量測。
綜上所述,本揭示文件的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利用雷射位移計以及線性馬達精確定位雷射位移計 與待測物之間的距離,從而調整任意初始位置的感測距離至預期測量距離,進而對待測物進行精確的深度量測。
為使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符號之說明如下:
100:量測裝置
110:線性馬達
112:線圈組
114:磁石背板
116:光學滑塊
118:光學導軌
211:位置控制器
212:速度控制器
214:電流控制器
215:電性系統模組
216:馬達及機械系統模組
217:脈衝產生電路
120,520:雷射位移計
122,522:雷射光源
124,524:鏡片
126,526:透鏡
128,528:感測器
210:控制系統
220:驅動器
230:光學編碼器
240:顯示器
300:距離調整量測方法
Ptri:週期觸發訊號
SE:錯誤訊號
Sm:運動資料訊號
Ic:馬達驅動電流
SP1,SP2a,SP2b:支撐部
SP3a,SP3b:支撐部
FS,FSa:基座
FS2a,FS2b:基座
BS:底部
Ds:感測距離
Dl:總長度
Dc:位移距離
DS:感測訊號
Dsum:距離
NL:法線
Li1,Li2:入射光
Lr1,Lr2:反射光
ITEMT,ITEMT1:待測物
ITEMT2:待測物
SURT:待測面
SURF1,SURF2:待測面
S310~S380:步驟
為使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的功能方塊的示意圖。
第3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中之一部分步驟的示意圖。
第4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光學編碼器、脈衝訊號控制電路以及雷射位移計的功能方塊的示意圖。
第5A~5B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雷射位移計的示意圖。
第6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的示意圖。
下列係舉實施例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但所提供之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所涵蓋的範圍,而結構運作之描述非用以限制其執行順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組合之 結構,所產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裝置,皆為本揭露所涵蓋的範圍。另外,圖示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或相似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在全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之用詞(terms),除有特別註明除外,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此揭露之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
此外,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此外,本文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相關列舉項目中一或多個項目的任意一個以及其所有組合。
於本文中,當一元件被稱為『耦接』或『耦接』時,可指『電性耦接』或『電性耦接』。『耦接』或『耦接』亦可用以表示二或多個元件間相互搭配操作或互動。此外,雖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語描述不同元件,該用語僅是用以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請參閱第1圖與第2圖,第1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100的示意圖。量測裝置100包含線性馬達110、雷射位移計120、光學滑塊116以及光學導軌118。雷射位移計120(Laser Displacement Sensor)是一表面深度感測器。在線性馬達110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移動的期間,雷射位移計120 持續感測與待測物ITEMT的待測面SURT之間的距離以產生感測訊號DS或錯誤訊號SE,從而在不同測量環境中,自動調整雷射位移計120至待測物ITEMT的最佳量測距離。此優點在於,量測雷射位移計120無需事先設定到待測物ITEMT的最佳量測距離,仍然可以分點的方式描繪待測物ITEMT的表面形狀,並且在最佳的量測距離下量測待測物ITEMT的表面深度,以得到高解析度的量測結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待測物ITEMT可以由生產後待檢驗的零件(例如,鏡片)、電子元件..等實施,其表面形狀可以是規則或不規則形。因此,本案不以此為限。也正因為待測物ITEMT表面形狀可以是不規則形,因此,量測者無法得到不規則形如:弧度等資訊,也就無法事先輸入雷射位移計120的移動距離以便到達最佳量測位置。
線性馬達110包含線圈組112以及磁石背板114。線圈組112沿Z軸方向排列於支撐部SP2a以及SP2b之間。支撐部SP2a位於鄰近基座FS的一側,支撐部SP2b位於相對於基座FS的另一側。
光學導軌118設置於相對於基座FS的另該側,且光學導軌118沿Z軸設置。光學滑塊116裝設於光學導軌118,且光學滑塊116用以沿Z軸於光學導軌118上移動。
磁石背板114連接於光學滑塊116,並且磁石背板114透過光學滑塊116耦合於光學導軌118。磁石背板 114具有磁石,設置於鄰近線圈組112的一內側。線圈組112可被視為靜子,磁石背板114可被視為動子。由線圈組112以及磁石背板114之間的電磁感應可產生沿Z軸方向的直線驅動力,使磁石背板114帶動耦合於光學導軌118的光學滑塊116沿Z軸移動。
雷射位移計120透過支撐部SP1連接光學滑塊116。當線性馬達110產生直線驅動力,雷射位移計120會由光學滑塊116帶動沿Z軸移動。雷射位移計120依照設計的孔位鎖附在支撐部SP1上,當然,雷射位移計120與支撐部SP1的結構設計不以此為限。
繼續參閱第1圖以及第2圖,第2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100的功能方塊的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光學滑塊116更包含光學編碼器230,光學編碼器230設置光學滑塊116中面對於光學導軌118的一側,用以偵測光學導軌118上的光柵並輸出光學滑塊116的位移距離Dc。其中,位移距離Dc於原點的基準參考位置可由基座FS於底部BS的延伸線與光學導軌118沿Z軸的交點實施。
量測裝置100更包含控制系統210、驅動器220以及顯示器240。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210可以由微控制器、控制器、處理器或其他處理電路實施,也可以直接用驅動器220取代控制系統210。
控制系統210用以自光學編碼器230持續接收光學滑塊116的位移距離Dc,並且控制系統210將光學編 碼器230持續傳送的位移距離Dc轉換為光學滑塊116的移動速率。控制系統210自雷射位移計120接收雷射位移計120感測距離Ds所產生的感測訊號DS或錯誤訊號SE中之一者,並產生週期觸發訊號Ptri至雷射位移計120,使雷射位移計120依據週期觸發訊號Ptri的頻率感測距離Ds。控制系統210用以傳送運動資料訊號Sm(motion data signal)至驅動器220,使驅動器220依據運動資料訊號Sm的資訊產生馬達驅動電流Ic,以輸出馬達驅動電流Ic至線性馬達110。
在一些實施例中,雷射位移計120偵測到感測距離Ds後,控制系統210可紀錄當前光學滑塊116的位移距離Dc、雷射位移計120所偵測的感測距離Ds以及支撐部SP1和雷射位移計120的總長度Dl加總,從而得到待測物ITEMT的待測面SURT至基座FS的底部BS的距離Dsum,以將感測距離Ds以及距離Dsum傳送至顯示器240顯示予使用者觀看。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第3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距離調整量測方法300之步驟S310~S380的示意圖。
於步驟S310中,將待測物放置於量測平台(未繪示於第1圖)。
於步驟S320中,調整待測物ITEMT與雷射位移計120於水平面上的相對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量測平台可以由具有在X軸以及Y軸方向移動功能的機台實施, 以將待測物ITEMT於待測面SURT的待測點調整至雷射位移計120所產生的光束Li1的入射路徑。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量測裝置100更包含沿X軸以及Y軸移動的線性模組(未繪示)以帶動調整雷射位移計120,進而對準待測物ITEMT的待量測點於雷射位移計120所產生的光束Li1的入射路徑。
於步驟S330中,開始調整量測距離。線性馬達110開始帶動雷射位移計120往待測物ITEMT移動。
於步驟S340中,由雷射位移計120持續偵測其與待測物ITEMT之間的距離。雷射位移計120用以產生入射光Li1至待測物ITEMT的待測面SURT,入射光Li1經由待測物ITEMT的待測面SURT反射形成反射光Lr1。當雷射位移計120未接收到反射光Lr1,代表當前雷射位移計120與待測物ITEMT之間的距離Ds超出雷射位移計120的量測範圍,雷射位移計120產生並輸出錯誤訊號SE。相反地,當雷射位移計120接收到反射光Lr1,代表當前雷射位移計120與待測物ITEMT之間的距離Ds落入雷射位移計120的量測範圍,並產生感測訊號DS。
於步驟S350中,由控制系統210依據雷射位移計120傳送的訊號判斷雷射位移計120至待測物ITEMT之間的距離是否超出量測範圍。若雷射位移計120傳送錯誤訊號SE至控制系統210,則判斷所述距離大於量測範圍,即進入到步驟S362。若控制系統210接收到感測訊 號DS,代表所述距離落入量測範圍,則進入到步驟S37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量測範圍可以是65~95毫米的範圍,或是30~120毫米的範圍,且量測精度為0.1微米(um)、0.2微米或其他數值,皆依據各種不同規格的雷射位移計120,因此,本案不以此為限。
於步驟S362中,由線性馬達110以第二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120向待測物ITEMT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210基於光學滑塊116當前位置,控制線性馬達110以第二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120朝向待測物ITEMT或朝與待測物ITEMT的反向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速率主要是讓光學滑塊116和雷射位移計120能以較快的速度往目標位置移動,故參考量測解析度的N2倍進行設置,EX:解析度為X mm,雷射位移計響應為T second,故移動速度達到(1/雷射位移計響應)*解析度*N2=第二速率,其中,N2的範圍為1~200之間的一第二係數。並且,接續步驟S340,由雷射位移計120持續偵測其與待測物ITEMT之間的距離。
於步驟S372中,使用者確認是否需要輸入一精準量測距離。控制系統210判斷感測距離Ds達到雷射位移計120量測範圍的規格,如:感測距離Ds落入65~95毫米,或是30~120毫米的範圍,即代表落入測量範圍,則使用者可以選擇是否輸入精準量測距離,藉此,讓雷射位移計120可以更精準地到達最佳的量測目標位置。當使用者選擇是,即進入步驟S373,代表使用者需要繼續移動雷 射位移計120到最佳的精準量測距離,以便量測最佳結果。當使用者選擇否的話則進入步驟S374,這意味著使用者不再需要繼續移動雷射位移計120,因為雷射位移計120目前所處的位置已經能夠進行精準的量測。
於步驟S373中,控制系統210判斷感測距離Ds與精準量測距離的差值是否為零,若是,接續步驟S374;若否,則接續步驟S378。步驟S373中,當差值為0,代表感測距離Ds等於精準量測距離,也就是說已經到達使用者需要的量測位置,並進入步驟S374。若差值不為0,代表雷射位移計120還須移動才能到達使用者需要的量測位置,因此,進入步驟S378。
於步驟S378中,由控制系統210依據雷射位移計120所量測的感測距離Ds與精準量測距離的差值,控制線性馬達110以一第一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移動,並回到步驟S373以進行閉迴路控制。由於步驟S378中,使用者是需要繼續移動雷射位移計120到精準量測距離,因此第一速率主要以慢速高精確控制達到目標位置,故可參考量測解析度的N1倍進行,EX:解析度Y mm,雷射位移計120響應為T s,故第一速率=(1/雷射位移計響應)*解析度*N1,其中N1是介於1~0.01之間的一第一係數,且第一係數(N1)不等於且小於第二係數(N2)。
為了更佳清楚的說明步驟S378,請一併參閱第4圖,第4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光學編碼器230、控制系統210、雷射位移計120以及驅動器 220的功能方塊的示意圖。其中,光學編碼器230、控制系統210、雷射位移計120以及驅動器220是閉迴路循環。控制系統210中的位置控制器211基於精準量測距離Dref與雷射位移計120所量測的感測距離Ds的差值產生位置控制訊號至速度控制器212。速度控制器212透過電流控制器214及電性系統模組215產生電流訊號i。馬達及機械系統模組216依據電流訊號i產生運動資料訊號Sm到驅動器220,藉此,驅動器220產生馬達驅動電流Ic以驅動線性馬達110。脈衝產生電路217依據運動資料訊號Sm產生週期觸發訊號Ptri至雷射位移計120,使雷射位移計120依據週期觸發訊號Ptri的頻率持續偵測並輸出感測距離Ds。感測距離Ds經由位置環與精準量測距離Dref產生差值後,輸入至位置控制器211。
於步驟S378中,控制系統210還可基於感測距離Ds與精準量測距離Dref的差值的大小與一閥值進行比較,藉此調整線性馬達110的第一移動速率。進一步地說,將差值與閥值進行比較,差值若大於閥值,代表感測距離Ds與精準量測距離Dref相差較大,控制系統210調整變大第一係數,控制線性馬達110就可以較快的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移動。另一方面,當差值若小於閥值,代表感測距離Ds與精準量測距離Dref相差甚小,控制系統210即調整變小第一係數,使線性馬達110以更慢的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210的採樣率是1kHz。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210的採樣率是100Hz~4MHz。因此,本案不因以此為限。
於步驟S374中,暫停由線性馬達110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的移動。步驟S374是因為步驟S372中,使用者選擇不輸入精確量測距離,或者是因為步驟S378中,雷射位移計已經以第一速率移動完畢。這兩種情況都代表感測距離Ds已達精準量測距離,控制系統210即暫停/停止由線性馬達110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的移動,並且接續步驟S376。
於步驟S376中,由雷射位移計120偵測待測物ITEMT的待測面SURT。在控制系統210暫停/停止由線性馬達110帶動雷射位移計120的移動後,雷射位移計120用以偵測待測物ITEMT的表面粗糙度/表面平滑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S376可接續步驟S320,以調整待測物ITEMT於水平面上的位置,從而偵測下一待測點。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S376接續步驟S380,結束測量。
請參閱第5A圖,雷射位移計120是一散射式位移計,包含雷射光源122、鏡片124、透鏡126以及感測器128。雷射光源122沿法線NL方向產生入射光Li1至待測物ITEMT1的待測面SURF1,入射光Li1經由待測面SURF1產生反射光Lr1,反射光Lr1經由鏡片124以 及透鏡126傳送至感測器128。所述散射式位移計適用於量測粗糙表面。
請參閱第5B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雷射位移計520的示意圖。雷射位移計520是一反射式位移計,包含雷射光源522、鏡片524、透鏡526以及感測器528。雷射光源522產生入射光Li2,入射光Li2以入射角θi入射至待測面SURF2,入射光Li2經由待測面SURF2產生反射光Lr2,反射光Lr2以反射角θr的方向經由鏡片524以及透鏡526傳播至感測器528,其中入射角θi等於反射角θr。所述反射式位移計適用於量測玻璃面或高反射度表面。兩種雷射位移計120、520皆以沒有接收到反射光Lr1作為輸出錯誤訊號SE的依據。
第6圖為依據本揭示文件的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量測裝置100的示意圖。於第6圖的實施例中,雷射位移計520對應於第5B圖中的雷射位移計520。第6圖的量測裝置中的線性馬達110、光學滑塊116、光學導軌118分別類似於第1圖中的線性馬達110、光學滑塊116、光學導軌118。因此,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揭示文件提供的量測裝置100利用雷射位移計120、520以及線性馬達110,可適用於量測任意初始位置開始移動的感測距離Ds,以及透過調整雷射位移計120、520往待測物ITEMT移動的不同前進速度,快速精準地定位,以便對待測物ITEMT進行精確的量測。如此一來,任意形狀的待測物ITEMT與雷射位移計120、 520在不須事先設定正確量測位置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精確快速地量測待測物ITEMT與雷射位移計120、520的距離、待測物ITEMT的表面形狀,以及待測物ITEMT的表面深度。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本領域通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量測裝置
110:線性馬達
112:線圈組
114:磁石背板
116:光學滑塊
118:光學導軌
120:雷射位移計
Ds:感測距離
D1:總長度
Dc:位移距離
ITEMT:待測物
SURT:待測面
Li1:入射光
Lr1:反射光
FS:基座
BS:底部
SP1,SP2a,SP2b:支撐部

Claims (10)

  1. 一種距離調整量測方法,適合與一待測物結合使用,並包含以下步驟:a.由一線性馬達帶動一雷射位移計向該待測物移動;b.該雷射位移計持續偵測該雷射位移計至該待測物之間的一距離以產生並輸出一感測訊號或一錯誤訊號,其中步驟b.還包括以下子步驟:b1.由該雷射位移計的一雷射光源產生一入射光至該待測物的一待測面,以自該待測面產生一反射光;b2.若該雷射位移計的一感測器未接收到該反射光,該雷射位移計輸出該錯誤訊號;以及b3.若該雷射位移計的該感測器接收到該反射光,該雷射位移計輸出該感測訊號;c.由該感測訊號或該錯誤訊號判斷該距離是否超出一量測範圍,若超出該量測範圍即回到步驟a,若未超出該量測範圍即進入到下一步驟;以及d.該線性馬達停止移動該雷射位移計,並且由該雷射位移計對該待測物的一待測面進行深度量測。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其中,該步驟d還包括以下子步驟:d1.該線性馬達停止移動該雷射位移計;d2.確認是否需要輸入一精準量測距離,需要的話進入到一子步驟d3,不需要的話,則進入到另一子步驟d4; d3.輸入該精準量測距離,該線性馬達以一第一速率帶動雷射位移計移動直到一感測距離與該精準量測距離的一差值等於0,即進入該子步驟d4;以及d4.該雷射位移計對該待測面進行深度量測。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包含:步驟a.該線性馬達是以一第二速率帶動該雷射位移計向該待測物移動,其中,該第二速率不等於該第一速率。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其中該第一速率等於(1/雷射位移計響應)*解析度*一第一係數的乘積,該第二速率等於(1/雷射位移計響應)*解析度*一第二係數的乘積。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其中,該第一係數不等於且小於該第二係數。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其中,該第一係數介於1~0.01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其中,該第二係數介於1~200之間。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更包含:由該線性馬達帶動設置於一光學滑塊的該雷射位移計沿一光學導軌移動;由該光學滑塊的一光學編碼器紀錄該光學滑塊的一位移距離;由一控制系統轉換該位移距離至該光學滑塊的一當前移動速率;以及由該控制系統依據該雷射位移計的該距離與該精準量測距離的該差值,控制調整該第一係數。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距離調整量測方法,更包含:該距離與該精準量測距離的該差值與一閥值進行比較,該差值若大於該閥值,即調整變大該第一係數,反之,該差值若小於該閥值,即調整變小該第一係數。
  10. 一種量測裝置,適合與一待測物結合使用,該量測裝置包含:一雷射位移計,用以測量該雷射位移計至該待測物之間的一距離;一線性馬達,用以帶動該雷射位移計向該待測物移動,其中在該線性馬達帶動該雷射位移計移動的期間,該雷射位移計持續偵測該雷射位移計至該待測物之間的該距 離以產生並輸出一感測訊號或一錯誤訊號,其中該雷射位移計更用以:產生一入射光至該待測物的一待測面,以自該待測面產生一反射光;若該雷射位移計未接收到該反射光,輸出該錯誤訊號;以及若該雷射位移計接收到該反射光,輸出該感測訊號;一控制系統,用以依據該感測訊號或該錯誤訊號判斷該雷射位移計至該待測物之間的該距離是否超出一量測範圍,其中:若超出該量測範圍,該線性馬達繼續帶動該雷射位移計向該待測物移動;以及若未超出該量測範圍,由該雷射位移計對該待測物的一待測面進行深度量測。
TW111133224A 2022-09-01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TWI834273B (zh)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4273B true TWI834273B (zh) 2024-03-01
TW202411607A TW202411607A (zh) 2024-03-16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1100A1 (zh) 2020-12-29 2022-07-07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分段式激光测距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1100A1 (zh) 2020-12-29 2022-07-07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分段式激光测距方法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10858U (zh) 基于探测具有纳米级表面微结构的参考模型的测量系统
EP0282549A1 (en) Laser probe
CN105758510A (zh) 异步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现场校准装置
CN102589446A (zh) 一种高精度微位移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2878935B (zh) 基于剪切散斑干涉的光学离面位移场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JP3373367B2 (ja) 3次元計測装置及び3次元計測方法
TWI834273B (zh)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CN109655015B (zh) 一种非接触式样品加工表面倾角及厚度微小变化测量方法
CN109798883B (zh) 一种高精度二维平移台垂直度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2998284A (zh) 透明介质折射率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12710256B (zh) 扫描光栅微镜的机电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1879242B (zh) 一种用于微位移平台的纳米定位控制系统
CN104061866A (zh) 接触式测头及一种表面高反薄板材厚度测量方法
TWI502170B (zh) 光學量測系統及以此系統量測線性位移、轉動角度、滾動角度之方法
TW202411607A (zh) 距離調整量測方法以及量測裝置
CN102927923B (zh) 一种高精度纳米间距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3994722B (zh) 基于自聚焦原理的光栅精密测量结构及测量方法
US8437006B2 (en) Displacement sensor with embedded coheren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erferometer for micro scale proximity measurements
CN114964181B (zh) 基于波前零差干涉的高精度双轴激光水平仪及测量方法
CN117664018A (zh) 距离调整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装置
CN109520443A (zh) 一种基于组合面型基准件的滚转角测量方法
CN101799548B (zh) 全光纤测速系统、相位测速方法
CN111256604A (zh) 一种反射式在线涂层测厚仪
TWI247095B (en) Optical revolving spindle error measurement device
Tao et al. Measurement System for Liquid Level based on Laser Triangulation and Angular Trac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