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161B - 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161B
TWI834161B TW111117254A TW111117254A TWI834161B TW I834161 B TWI834161 B TW I834161B TW 111117254 A TW111117254 A TW 111117254A TW 111117254 A TW111117254 A TW 111117254A TW I834161 B TWI834161 B TW I8341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lectron beams
multipole
electron beam
secondary electr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7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4975A (zh
Inventor
井上和彦
安藤厚司
小笠原宗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紐富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紐富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紐富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4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4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161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能夠減少於藉由E×B分離器自多一次電子束中分離多二次電子束時產生的像差。本發明一態樣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平台,載置基板;照明光學系統,使用多一次電子束,利用多一次電子束對基板進行照明;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與因利用多一次電子束照射基板而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共同的位置且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以及多檢測器,檢測自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一個將多二次電子束自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

Description

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
本申請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21-080642號(申請日:2021年5月11日)為基礎申請案的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的全部內容。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多射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射束圖像取得方法。例如,是有關於一種使用起因於多一次電子束的照射的二次電子圖像來進行圖案檢查的多射束檢查裝置的圖像取得手法。
近年來,伴隨大規模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LSI)的高積體化及大容量化,半導體元件所要求的電路線寬變得越來越窄。而且,對於花費極大的製造成本的LSI的製造而言,良率的提昇不可或缺。但是,如以1 Gb級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隨機存取記憶體)為代表般,構成LSI的圖案自次微米(submicron)級變成奈米級。近年來,伴隨形成於半導體晶圓上的LSI圖案尺寸的微細化,必須作為圖案缺陷進行檢測的尺寸亦變得極小。因此,需要對已被轉印至半導體晶圓上的超微細圖案的缺陷進行檢查的圖案檢查裝置的高精度化。
於檢查裝置中,例如,對檢查對象基板照射使用了電子束的多射束,並檢測與自檢查對象基板放出的各射束對應的二次電子,從而拍攝圖案圖像。而且已知有如下的方法:藉由將拍攝所得的測定圖像與設計資料或拍攝基板上的同一圖案所得的測定圖像進行比較來進行檢查。例如,有將拍攝同一基板上的不同地方的同一圖案所得的測定圖像資料彼此進行比較的「晶粒-晶粒(die to die)檢查」。此外,有以進行了圖案設計的設計資料為基礎生成設計圖像資料(參照圖像),並將其與拍攝圖案所得的作為測定資料的測定圖像進行比較的「晶粒-資料庫(die to database)檢查」。所拍攝的圖像作為測定資料而被發送至比較電路。於比較電路中,於圖像彼此的對位後,按照適當的演算法將測定資料與參照資料進行比較。而且,於不一致的情況下,判定有圖案缺陷。
此處,於使用多電子束取得檢查圖像的情況下,為了達成高解析度,亦要求使射束間間距收縮。若使射束間間距收縮,則有於檢測系統中容易產生射束間的串擾(crosstalk)的問題。具體而言,於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配置電磁場正交(E×B:E cross B)分離器,自一次電子束中分離二次電子束。E×B分離器配置於對E×B的影響變小的一次電子束的像面共軛位置。而且,利用物鏡使一次電子束於試樣面成像。於一次電子束與二次電子束中,入射至試樣面的照射電子的能量與產生的二次電子的能量不同。因此,於使一次電子束在E×B分離器面上形成中間像面的情況下,二次電子束於通過物鏡後,於較E×B分離器更靠近前處形成中間像面。因此,二次電子束不會於E×B分離器面上形成中間像面而擴散。因此,於利用E×B分離器分離時,產生的像差變大。其結果,有以下問題:於檢測器上多二次電子束重疊而難以各別地進行檢測的情況。換言之,有容易產生射束間的串擾的問題。所述問題並不限於檢查裝置,對於使用多電子束來取得圖像的裝置全體而言亦同樣有可能發生。
此處,揭示了以下技術:於遠離一次電子光學系統的二次電子光學系統內,配置用於修正軸上色像差的包括四段結構的多極子透鏡的維因濾波器(Wien filter),對分離後的二次電子的軸上色像差進行修正(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申請案 特開2006-244875號公報)。
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能夠減少於藉由E×B分離器自多一次電子束中分離多二次電子束時產生的像差。
本發明一態樣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的特徵在於包括: 平台,載置基板; 照明光學系統,使用多一次電子束,利用多一次電子束對基板進行照明; 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與因利用多一次電子束照射基板而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共同的位置且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以及 多檢測器,檢測自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 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將多二次電子束自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
本發明一態樣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的特徵在於, 使用照明光學系統,利用多一次電子束對載置於平台上的基板進行照明, 使用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的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對因利用多一次電子束照射基板而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帶來透鏡作用, 使用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將多二次電子束自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 檢測分離出的多二次電子束。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減少於藉由E×B分離器自多一次電子束中分離多二次電子束時產生的像差。
以下,於實施方式中,作為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的一例,對多電子束檢查裝置進行說明。但是,圖像取得裝置並不限於檢查裝置,只要是使用多射束取得圖像的裝置即可。
[實施方式1]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圖1中,對已形成於基板的圖案進行檢查的檢查裝置100是多電子束檢查裝置的一例。檢查裝置100為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的一例。檢查裝置100包括圖像取得機構150及控制系統電路160(控制部)。圖像取得機構150包括:電子束柱102(電子鏡筒)、檢查室103、檢測電路106、晶片圖案記憶體123、驅動機構142(平台驅動機構)及雷射測長系統122。於電子束柱102內,配置有:電子槍201、照明透鏡202、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電磁透鏡205、成批偏轉器212、限制孔徑基板213、電磁透鏡206、電磁透鏡207、主偏轉器208、副偏轉器209、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偏轉器218、電磁透鏡224、偏轉器226及多檢測器222。
由電子槍201、電磁透鏡202、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電磁透鏡205、成批偏轉器212、限制孔徑基板213、電磁透鏡206、電磁透鏡207(物鏡)、主偏轉器208及副偏轉器209構成一次電子光學系統151(照明光學系統)。另外,由電磁透鏡207(物鏡)、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偏轉器218、電磁透鏡224及偏轉器226構成二次電子光學系統152(檢測光學系統)。
作為多個多極子透鏡,於圖1的例子中,配置有兩段E×B多極子透鏡214及E×B多極子透鏡217。E×B多極子透鏡214及E×B多極子透鏡217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共同的位置。於圖1的例子中,配置於電磁透鏡206與電磁透鏡207之間。
於檢查室103內,至少配置可於XY方向上移動的平台105。於平台105上配置作為檢查對象的基板101(試樣)。基板101包含曝光用遮罩基板及矽晶圓等半導體基板。當基板101為半導體基板時,於半導體基板形成有多個晶片圖案(晶圓晶粒(wafer die))。當基板101為曝光用遮罩基板時,於曝光用遮罩基板形成有晶片圖案。晶片圖案包含多個圖形圖案。將已形成於所述曝光用遮罩基板的晶片圖案多次曝光轉印至半導體基板上,藉此於半導體基板形成多個晶片圖案(晶圓晶粒)。以下,主要對基板101為半導體基板的情況進行說明。基板101例如使圖案形成面朝向上側而配置於平台105。另外,於平台105上,配置有將自配置於檢查室103的外部的雷射測長系統122照射的雷射測長用的雷射光反射的反射鏡216。
另外,多檢測器222於電子束柱102的外部與檢測電路106連接。檢測電路106與晶片圖案記憶體123連接。
於控制系統電路160中,對檢查裝置100整體進行控制的控制計算機110經由匯流排120而與位置電路107、比較電路108、參照圖像製作電路112、平台控制電路114、透鏡控制電路124、遮蔽控制電路126、偏轉控制電路128、延遲控制電路130、E×B多極子透鏡控制電路132、磁碟裝置等儲存裝置109、監視器117、記憶體118以及列印機119連接。另外,偏轉控制電路128與數位-類比轉換(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DAC)放大器144、DAC放大器146、DAC放大器148連接。DAC放大器146與主偏轉器208連接,DAC放大器144與副偏轉器209連接。DAC放大器148與偏轉器218連接。
另外,晶片圖案記憶體123與比較電路108連接。另外,於平台控制電路114的控制下,藉由驅動機構142來驅動平台105。於驅動機構142中,例如構成如於平台座標系中的X方向、Y方向、θ方向上進行驅動的三軸(X-Y-θ)馬達般的驅動系統,從而平台105可於XYθ方向上移動。該些未圖示的X馬達、Y馬達、θ馬達例如可使用步進馬達。平台105藉由XYθ各軸的馬達而可於水平方向及旋轉方向上移動。而且,平台105的移動位置藉由雷射測長系統122來測定,並被供給至位置電路107。雷射測長系統122接收來自反射鏡216的反射光,藉此以雷射干涉法的原理對平台105的位置進行測長。平台座標系例如相對於與多一次電子束20的光軸正交的面,設定一次座標系的X方向、Y方向、θ方向。
電磁透鏡202、電磁透鏡205、電磁透鏡206、電磁透鏡207及電磁透鏡224由透鏡控制電路124控制。另外,成批偏轉器212包含兩極以上的電極,且針對每一電極經由未圖示的DAC放大器而由遮蔽控制電路126來控制。副偏轉器209包含四極以上的電極,且針對每一電極經由DAC放大器144而由偏轉控制電路128來控制。主偏轉器208包含四極以上的電極,且針對每一電極經由DAC放大器146而由偏轉控制電路128來控制。偏轉器218包括包含四極以上的電極的兩段偏轉器,且針對每一電極經由DAC放大器148而由偏轉控制電路128來控制。另外,偏轉器226包含四極以上的電極,且針對每一電極經由未圖示的DAC放大器而由偏轉控制電路128來控制。延遲控制電路130對基板101施加所需的延遲電位,來調整照射至基板101的多一次電子束20的能量。
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由E×B多極子透鏡控制電路132控制。
於電子槍201連接有未圖示的高壓電源電路,藉由自高壓電源電路對於電子槍201內的未圖示的燈絲與引出電極間的加速電壓的施加,並且藉由規定的引出電極(韋乃特(Wehnelt))的電壓的施加與規定的溫度的陰極的加熱,已自陰極放出的電子群得到加速,形成電子束200而被放出。
此處,於圖1中記載了在對實施方式1進行說明的方面必要的結構。對於檢查裝置100而言,通常亦可包括必要的其他結構。
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成形孔徑陣列基板的結構的概念圖。圖2中,於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二維狀的橫(x方向)m 1行×縱(y方向)n 1段(m 1、n 1為2以上的整數)的孔(開口部)22於x方向、y方向上以規定的排列間距形成。於圖2的例子中,示出了形成有23×23的孔(開口部)22的情況。各孔22均由相同尺寸形狀的矩形形成。或者,亦可為相同外徑的圓形。電子束200的一部分分別通過所述多個孔22,藉此形成多一次電子束20。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成為形成多一次電子束的多射束形成機構的一例。
圖像取得機構150使用由電子束形成的多射束,自形成有圖形圖案的基板101取得圖形圖案的被檢查圖像。以下,對檢查裝置100的圖像取得機構150的動作進行說明。
已自電子槍201(放出源)放出的電子束200被電磁透鏡202折射而對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整體進行照明。於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如圖2所示般形成有多個孔22(開口部),電子束200對包含多個孔22的全體在內的區域進行照明。已照射至多個孔22的位置的電子束200的各一部分分別通過所述成形孔徑陣列基板203的多個孔22,藉此形成多一次電子束20。
所形成的多一次電子束20被電磁透鏡205及電磁透鏡206分別折射,一面反覆形成中間像及交叉(cross over),一面前進至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各射束的中間像面(像面共軛位置:I.I.P)的E×B多極子透鏡214。然後,通過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而前進至電磁透鏡207。另外,藉由在多一次電子束20的交叉位置附近配置通過孔受到限制的限制孔徑基板213,可遮蔽散射射束。另外,利用成批偏轉器212使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成批偏轉,並利用限制孔徑基板213將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遮蔽,藉此可對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進行遮蔽。
當多一次電子束20入射至電磁透鏡207(物鏡)時,電磁透鏡207將多一次電子束20聚焦於基板101。換言之,電磁透鏡207利用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基板101。如此,一次電子光學系統151對基板101照明多一次電子束20。
藉由物鏡207而焦點對準(對焦)於基板101(試樣)面上的多一次電子束20被主偏轉器208及副偏轉器209成批偏轉,並藉由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各射束於基板101上的各自的照射位置。如此,一次電子光學系統151對基板101照明多一次電子束20。
當藉由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基板101的所需位置時,因利用所述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而自基板101放出包含反射電子的二次電子的射束(多二次電子束300)。放出與多一次電子束20的各射束對應的二次電子束。
已自基板101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300通過電磁透鏡207而前進至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於圖1的例子中,於通過E×B多極子透鏡217之後,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4。
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配置於最遠離電磁透鏡207的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配置於一次軌道與二次軌道的共同軌道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E×B多極子透鏡214位於二次電子束軌道的最下游側。
圖3A至圖3C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的結構與偏轉作用的圖。於圖3A至圖3C中,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均具有使用線圈的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12(電磁偏轉線圈)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14(靜電偏轉電極)。於圖3A至圖3C的例子中,示出了將相位錯開各90°的多個磁極12。同樣地,示出了將相位錯開各90°的多個電極14。另外,示出了多個磁極12與多個電極14將相位錯開各45°而交替地配置的情況。配置的方法並不限於此。多個磁極12與多個電極14亦可重疊配置於相同的相位。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中的配置於最遠離電磁透鏡207的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偏轉,藉此產生分離作用。於E×B多極子透鏡214中,藉由多個磁極12產生指向性的磁場。同樣地,藉由多個電極14產生指向性的電場。具體而言,如圖3A所示,E×B多極子透鏡214於與多一次電子束20的中心射束前進的方向(軌道中心軸)正交的面上,使電場E與磁場B產生於正交的方向上。不論電子的行進方向如何,電場均朝相同的方向帶來力。相對於此,磁場按照弗萊明左手定則(Fleming's left hand rule)而帶來力。因此,可根據電子的侵入方向來使作用於電子的力的方向變化。如圖3B所示,於自上側侵入E×B多極子透鏡214的多一次電子束20中,基於電場的力FE與基於磁場的力FB相互抵消,多一次電子束20朝下方直線前進。相對於此,如圖3C所示,於自下側侵入E×B多極子透鏡214的多二次電子束300中,基於電場的力FE與基於磁場的力FB均朝相同的方向發揮作用,多二次電子束300藉由向規定的方向偏轉而朝斜上方彎曲,從而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
已朝斜上方彎曲而自多一次電子束20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藉由二次電子光學系統152被導向多檢測器222。具體而言,自多一次電子束20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藉由被偏轉器218偏轉而進一步彎曲,並前進至電磁透鏡224。然後,多二次電子束300於遠離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的位置,藉由電磁透鏡224而向聚束方向折射,同時被投影至多檢測器222。多檢測器222(多二次電子束檢測器)檢測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換言之,多檢測器222檢測被被折射、投影而成的多二次電子束300。多檢測器222具有多個檢測元件(例如未圖示的二極體型的二維感測器)。而且,多一次電子束20的各射束於多檢測器222的檢測面,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各二次電子束所對應的檢測元件碰撞而產生電子,並按照各畫素生成二次電子圖像資料。由多檢測器222檢測出的強度訊號被輸出至檢測電路106。
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比較例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於比較例中,示出了配置一段的E×B多極子透鏡214的情況。多一次電子束20通過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像面共軛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後擴散。然後,藉由磁透鏡207(物鏡)而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並於基板101面上成像。於圖4中,示出了多一次電子束20的中心的一次電子束21的軌道。而且,藉由利用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基板101,自基板101放出多二次電子束300。多二次電子束300中,與中心的一次電子束21對應的中心的二次電子束301於放出時的能量小於中心一次電子束21向基板101的入射能量。因此,於一次電子束在E×B多極子透鏡214面上成像且物鏡將多一次電子束20聚焦於基板101上的條件下,如圖4所示,中心二次電子束301雖然藉由磁透鏡207而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但於到達E×B多極子透鏡214之前的位置形成中間像面(成像點)。其後,中心二次電子束301一邊擴散一邊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4。而且,於比較例中,中心二次電子束301一邊進一步擴散一邊前進至偏轉器218。由於E×B多極子透鏡214上的各二次電子束的射束直徑大,因此為了分離而偏轉的各二次電子束中產生的像差變大。其結果,可能產生由多檢測器222檢測的多二次電子束300彼此重合的情況。
因此,於實施方式1中,配置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透鏡作用。作為多個多極子透鏡,使用多個E×B多極子透鏡214、217。
圖5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對多一次電子束的透鏡作用的圖。於圖5中,如上所述,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具有相位錯開各90°的四極的磁極12以及相位錯開各90°的四極的電極14。藉由四極的磁極12形成由磁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藉由四極的電極14形成由電場所形成的四極場。於實施方式1的四極場中,於與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兩個方向的一者產生聚束作用,於另一者產生發散作用。如此,可於x方向、y方向的正交的兩個方向上對要通過的電子束帶來相反的透鏡作用。於圖5中,使電場與磁場的方向正交。藉此,於圖5的例子中,示出了對於多一次電子束20,藉由由磁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而於y方向上產生發散作用並於x方向上產生聚束作用的情況。另一方面,示出了藉由由電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而於x方向上產生發散作用並於y方向上產生聚束作用的情況。如此,於圖5中,藉由使電場與磁場的方向正交,可相互抵消對多一次電子束20帶來的基於電場的力與基於磁場的力。因此,可於不對多一次電子束20帶來透鏡作用的情況下使其通過。再者,將基於電場的力與基於磁場的力調整為相同大小。另外,多極子透鏡的透鏡作用例如可藉由將電極與磁極分別設為八極而產生任意方向的四極場。
圖6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對多二次電子束的透鏡作用的圖。如上所述,於實施方式1的四極場中,於與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兩個方向的一者產生聚束作用,於另一者產生發散作用。如圖5所說明般,使電場與磁場的方向正交。藉此,於圖6的例子中,示出了對於多二次電子束300,藉由由磁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而於x方向上產生發散作用並於y方向上產生聚束作用的情況。而且,示出了藉由由電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而於x方向上產生發散作用並於y方向上產生聚束作用的情況。如此,於圖6中,藉由使電場與磁場的方向正交,可於相同方向上產生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的基於電場的力與基於磁場的力。因此,可使基於由磁場所形成的四極場的透鏡作用與基於由電場所形成的四極場的透鏡作用於相同方向上一致。
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四極場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於圖7中,多一次電子束20(虛線)通過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像面共軛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於x方向、y方向上均擴散。然後,通過E×B多極子透鏡217,藉由磁透鏡207(物鏡)而於x方向、y方向上軌道均向聚束方向彎曲並於基板101面上成像。於圖7中,示出了多一次電子束20中的中心的一次電子束21的軌道。然後,利用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基板101,藉此自基板101放出多二次電子束300。如上所述,二次電子束301的放出時的能量較一次電子束21向基板101的入射能量。因此,於一次電子束在E×B多極子透鏡214面上成像且物鏡將多一次電子束20聚焦於基板101上的條件下,與圖3A至圖3C同樣地,中心二次電子束301雖然藉由磁透鏡207而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但是於到達E×B多極子透鏡217之前的位置形成中間像面(成像點)(第一像面)。
其後,中心二次電子束301於擴散的同時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7。
圖8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兩段四極透鏡的作用的圖。於圖8中,多個多極子透鏡於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其中一者的透鏡作用。而且,於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y方向(第二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另一者的透鏡作用。於圖8所示的兩段四極透鏡中,於第一段的四極透鏡與第二段的四極透鏡中產生相反的透鏡作用。
於圖7及圖8的例子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7而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7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發散方向彎曲,並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4。
另一方面,於E×B多極子透鏡214中,產生與E×B多極子透鏡217相反的透鏡作用。具體而言,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發散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聚束方向彎曲,並於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上成像。
此處,一般於兩段四極透鏡中,以聚束/發散的順序前進的方向相較於以發散/聚束的順序前進的方向,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上的倍率變大。於圖8中,示出了自第一像面至E×B多極子透鏡217(第一段)的透鏡中心為止的距離a、自E×B多極子透鏡217(第一段)的透鏡中心至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透鏡中心為止的距離b及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透鏡中心至第二像面為止的距離c。另外,示出了E×B多極子透鏡217(第一段)的發散透鏡的焦距f 1及E×B多極子透鏡217(第一段)的聚束透鏡的焦距-f 1。另外,示出了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發散透鏡的焦距f 2及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聚束透鏡的焦距-f 2。另外,示出了自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透鏡中心向第二像面的y方向的倍率M 1及自E×B多極子透鏡214(第二段)的透鏡中心向第二像面的x方向的倍率M 2
圖9示出了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倍率計算式。於圖9中,示出了圖8的狀態下的倍率計算式。於圖9中,y方向的倍率M 1可由式(1)定義。x方向的倍率M 2可由式(2)定義。另外,y方向的成像條件(共軛條件)可由式(3)定義。x方向的成像條件(共軛條件)可由式(4)定義。當根據式(3)及式(4)對焦距f 1、焦距f 2進行求解時,焦距f 1可由式(5)定義。焦距f 2可由式(6)定義。而且,當將式(5)與式(6)代入式(1)及式(2)時,求出y方向的倍率M 1的絕對值與x方向的倍率M 2的絕對值。藉由對y方向的倍率M 1的絕對值與x方向的倍率M 2的絕對值進行比較,可知x方向的倍率M 2較y方向的倍率M 1大。
圖10A至圖10C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圖10C所示的試樣面上的多二次電子束300在基於電磁透鏡207(物鏡)的透鏡作用的第一像面中,如圖10B所示,於x方向、y方向上不產生倍率差。相對於此,在基於由第二段的E×B多極子透鏡214帶來的透鏡作用的第二像面中,如圖10A所示,成為沿x方向延伸的橢圓形形狀的射束。
此處,如上所述,為了檢測多二次電子束300,需要自多一次電子束20中分離多二次電子束300。因此,於實施方式1中,藉由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一個,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換言之,藉由配置於一次電子束與二次電子束的共同軌道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101的位置的多極子透鏡,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因此,於圖1的例子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為了分離多二次電子束300,於E×B多極子透鏡214上,除了四極場之外,亦追加用於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偏轉的偏轉場。
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四極場的力的方向與基於偏轉場的偏轉方向的一例的圖。於圖11中,使用四極的電極14進行說明。對於由四極的磁極12帶來的作用,省略了圖示。由Vx 0表示形成偏轉場的x方向的電極電位,由Vy 0表示y方向的電極電位。由Vx 1表示形成四極場的x方向的電極電位,由Vy 1表示y方向的電極電位。
於四極場中,如上所述,對相向的電極施加相同符號的電位。於圖11的例子中,對左右的電極施加+Vx 1。對上下的電極施加+Vy 1。例如,若設為Vx 1=+V2、Vy 1=-V2,則可形成於x方向上發散、於y方向上聚束的透鏡作用。
於偏轉場中,如圖3A至圖3C所說明般,對相向的電極施加符號反轉的相同大小的電位。於圖11的例子中,將上側的電極電位設為+Vy 0。將相向的下側的電極電位設為-Vy 0。另外,將右側的電極電位設為+Vx 1。將相向的左側的電極電位設為-Vx 1。例如,若設為Vx 0=+V1、Vy 0=0,則可產生基於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向x方向偏轉的電場的力FE。
於實施方式1中,對於E×B多極子透鏡214,將四極場與偏轉場相加。此時,於實施方式1中,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向於四極場中以聚束/發散的順序前進的方向偏轉。
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多一次電子束20(虛線)的軌道與圖7相同。於圖12中,示出了多一次電子束20中的中心的一次電子束21的軌道。而且,至E×B多極子透鏡214為止,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與圖7相同。
於圖12的例子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的偏轉場而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向x方向偏轉。藉此,可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中分離,並使多二次電子束300朝向偏轉器218。而且,於E×B多極子透鏡214的四極場中,產生與E×B多極子透鏡217相反的透鏡作用。具體而言,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發散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聚束方向彎曲,並於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上成像。
於實施方式1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而於x方向、y方向中的帶來發散作用的方向上分離多二次電子束300。於四極場中以聚束/發散的順序前進的x方向上,E×B多極子透鏡214上的射束直徑小。因此,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向x方向偏轉。藉此,可減小由E×B多極子透鏡214中的偏轉而產生的像差。因此,可抑制多檢測器222中的射束彼此的重疊,各別地檢測二次電子束。
另外,藉由將中間像面(第二像面)調整至偏轉器218的中心位置,可減小由偏轉器218中的偏轉而產生的像差。
另外,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中的偏轉,多二次電子束300的倍率發生變化。向x方向偏轉時的x方向的倍率Mx與y方向的倍率My之比成為Mx/My<1。於實施方式1中,使多二次電子束300向於四極場中以聚束/發散的順序前進的x方向偏轉。因此,可於偏轉場中減小於四極場中變大的x方向的倍率。因此,可改善x方向、y方向的倍率差。
圖13A至圖13C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圖13C所示的試樣面上的多二次電子束300在基於電磁透鏡207(物鏡)的透鏡作用的第一像面中,如圖13B所示,於x方向、y方向上不產生倍率差。相對於此,在基於由第二段的E×B多極子透鏡214帶來的透鏡作用的第二像面上,藉由偏轉,如圖13A所示,x方向、y方向的倍率差變小。
圖14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於圖14的例子中,作為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有第一多極子透鏡、第二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三多極子透鏡的三段多極子透鏡。作為三段多極子透鏡的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E×B多極子透鏡219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共同的位置。於圖14的例子中,配置於電磁透鏡206與電子透鏡207之間。而且,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E×B多極子透鏡219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的位置的多極子透鏡,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
即使於使用三段E×B多極子透鏡214、217、219的情況下,藉由在正交的方向上形成電場與磁場,並使基於磁場的力與基於電場的力為相同大小,於多一次電子束20前進的方向上,亦可抵消基於磁場的力與基於電場的力。因此,可使多一次電子束20直線前進。
圖15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的四極場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圖7相同。於一次電子束在E×B多極子透鏡214面上成像且物鏡將多一次電子束20聚焦於基板101上的條件下,與圖3A至圖3C同樣地,中心二次電子束301雖然藉由磁透鏡207而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但是於到達E×B多極子透鏡217之前的位置形成中間像面(成像點)(第一像面)。
其後,中心二次電子束301於擴散的同時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9(第一段)。
於圖15的例子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9(第一段),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9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發散方向彎曲,並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7。
於E×B多極子透鏡217(第二段)中,產生與E×B多極子透鏡219相反的透鏡作用。具體而言,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7,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發散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聚束方向彎曲,並前進至E×B多極子透鏡214。
於E×B多極子透鏡214(第三段)中,產生與E×B多極子透鏡217相反的透鏡作用。具體而言,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於x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聚束作用。換言之,作為聚束透鏡發揮作用。而且,於y方向上對多二次電子束300帶來發散作用。換言之,作為發散透鏡發揮作用。因此,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而於x方向上軌道向聚束方向彎曲,於y方向上軌道進一步向發散方向彎曲,並於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上成像。
此處,如上所述,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9(第一段)與E×B多極子透鏡217(第二段),以聚束/發散的順序前進的x方向相較於以發散/聚束的順序前進的y方向,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上的倍率變大。因此,於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第三段),使透鏡作用逆轉,關於x方向設為聚束/發散/聚束的順序。藉此,藉由使以聚束/發散的順序變大的倍率接下來聚束,可接近y方向的倍率。另外,關於y方向設為發散/聚束/發散的順序。藉此,藉由使以發散/聚束的順序變小的倍率接下來發散,可接近x方向的倍率。藉此,可改善於x方向、y方向上產生的倍率差。
於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E×B多極子透鏡214中的偏轉方向可為x方向。但是,亦可設為y方向。第三段的E×B多極子透鏡214上的射束直徑不僅於x方向上可減小,而且於y方向上亦可減小,因此由偏轉引起的像差於任何方向上均可減小。另外,就可減小倍率差而言,亦可向任何方向偏轉。
圖16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於圖16的例子中,作為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有第一多極子透鏡、第二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三多極子透鏡的三段多極子透鏡。三段多極子透鏡中的兩段E×B多極子透鏡214、217與圖1同樣地,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共同的位置。而且,剩餘的多極子透鏡221配置於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中途。於圖16的例子中,多極子透鏡221配置於E×B多極子透鏡214與偏轉器218之間。而且,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的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
圖17A與圖17B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第三多極子透鏡的一例的圖。於將多極子透鏡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共同的位置的情況下,為了使多一次電子束20直線前進,需要E×B多極子透鏡。但是,在配置於自多一次電子束20分離後的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的情況下,無需考慮對多一次電子束20的影響。因此,可為由磁場所形成的四極場與由電場所形成的四極場中的一者。因此,多極子透鏡221只要為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與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中的至少一者的結構即可。多極子透鏡221例如可如圖17A所示,由四極的電極14構成,或者亦可如圖17B所示,由四極的磁極12構成。
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四極場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可與圖15相同。於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藉由多極子透鏡221(第三段),使透鏡作用逆轉,關於x方向設為聚束/發散/聚束的順序。藉此,藉由使以聚束/發散的順序變大的倍率接下來聚束,可接近y方向的倍率。另外,關於y方向設為發散/聚束/發散的順序。藉此,藉由使以發散/聚束的順序變小的倍率接下來發散,可接近x方向的倍率。藉此,於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與變形例1同樣地,可改善於x方向、y方向上產生的倍率差。
於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與變形例1同樣地,E×B多極子透鏡214中的偏轉方向可為x方向。但是,亦可設為y方向。第三段的多極子透鏡221上的射束直徑不僅於x方向上可減小,而且於y方向上亦可減小,因此由偏轉引起的像差於任何方向上均可減小。另外,就可減小倍率差而言,亦可向任何方向偏轉。
圖18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形成於半導體基板的多個晶片區域一例的圖。於圖18中,於半導體基板(晶圓)101的檢查區域330,多個晶片(晶圓晶粒)332形成為二維的陣列狀。藉由未圖示的曝光裝置(步進機),將已形成於曝光用遮罩基板的一個晶片量的遮罩圖案例如縮小成1/4而轉印至各晶片332。
圖19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圖像取得處理的圖。如圖19所示,各晶片332的區域例如朝向y方向以規定的寬度分割成多個條紋區域32。由圖像取得機構150執行的掃描動作例如針對每一條紋區域32而實施。例如,一邊使平台105於-x方向上移動,一邊相對地於x方向上進行條紋區域32的掃描動作。各條紋區域32朝向長度方向被分割成多個矩形區域33。射束於作為對象的矩形區域33中的移動是藉由主偏轉器208執行的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的成批偏轉而進行。
於圖19的例子中,例如示出了5×5行的多一次電子束20的情況。藉由多一次電子束20的一次照射而可照射的照射區域34由(基板101面上的多一次電子束20的x方向的射束間間距乘以x方向的射束數所得的x方向尺寸)×(基板101面上的多一次電子束20的y方向的射束間間距乘以y方向的射束數所得的y方向尺寸)來定義。照射區域34成為多一次電子束20的視場。而且,構成多一次電子束20的各一次電子束10照射至由自身的射束所在的x方向的射束間間距與y方向的射束間間距包圍的子照射區域29內,並於所述子照射區域29內進行掠描(掃描動作)。各一次電子束10負責互不相同的任一個子照射區域29。而且,各一次電子束10對負責子照射區域29內的相同位置進行照射。副偏轉器209(第一偏轉器)藉由使多一次電子束20成批偏轉,利用多一次電子束20於形成有圖案的基板101面上進行掠描。換言之,一次電子束10於子照射區域29內的移動是藉由由副偏轉器209執行的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的成批偏轉而進行。重覆所述動作,利用一個一次電子束10於一個子照射區域29內依次進行照射。
各條紋區域32的寬度較佳為設定成與照射區域34的y方向尺寸相同或者較照射區域34的y方向尺寸窄了掃描裕度量的尺寸。於圖13A至圖13C的例子中,示出了照射區域34與矩形區域33為相同尺寸的情況。但是,並不限於此。照射區域34亦可小於矩形區域33。或者亦可大於矩形區域33。而且,構成多一次電子束20的各一次電子束10照射至自身的射束所在的子照射區域29內,並於所述子照射區域29內進行掠描(掃描動作)。而且,若一個子照射區域29的掃描結束,則照射位置藉由由主偏轉器208執行的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的成批偏轉而朝相同條紋區域32內的鄰接的矩形區域33移動。重覆所述動作而於條紋區域32內依次進行照射。若一個條紋區域32的掃描結束,則照射區域34藉由平台105的移動或/及由主偏轉器208執行的多一次電子束20整體的成批偏轉而朝下一條紋區域32移動。如以上所述般藉由各一次電子束10的照射而進行每一子照射區域29的掃描動作及二次電子圖像的取得。藉由組合所述每一子照射區域29的二次電子圖像,而構成矩形區域33的二次電子圖像、條紋區域32的二次電子圖像或者晶片332的二次電子圖像。另外,於實際進行圖像比較的情況下,將各矩形區域33內的子照射區域29進一步分割為多個圖框區域30,對作為每一圖框區域30的測定圖像的圖框圖像31進行比較。於圖19的例子中,示出了將由一個一次電子束10掃描的子照射區域29分割成例如藉由在x方向、y方向上分別分割成兩部分而形成的四個圖框區域30的情況。
此處,於一邊使平台105連續移動一邊藉由多一次電子束20照射基板101的情況下,以多一次電子束20的照射位置追隨平台105的移動的方式進行由主偏轉器208進行成批偏轉而實施的追蹤動作。因此,多二次電子束300的放出位置相對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中心軸而時刻變化。同樣地,當於子照射區域29內進行掃描時,各二次電子束的放出位置於子照射區域29內時刻變化。例如偏轉器226使多二次電子束300成批偏轉,以藉由如此般放出位置已變化的各二次電子束照射多檢測器222的對應的檢測區域內。亦可與偏轉器226分開地於二次電子光學系統內配置對準線圈等,來修正所述放出位置的變化。
圖像取得機構150以如上方式於每一條紋區域32中推進掃描動作。如上所述般照射多一次電子束20,因多一次電子束20的照射而自基板101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300於偏轉器218內形成中間像面(第二像面),並且被偏轉器218偏轉,然後被多檢測器222檢測。所檢測的多二次電子束300中可包含反射電子。或者,反射電子可於在二次電子光學系統中移動的過程中發散而未到達多檢測器222。而且,基於檢測出的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訊號來取得二次電子圖像。具體而言,利用多檢測器222檢測出的各子照射區域29內的每一畫素的二次電子的檢測資料(測定圖像資料:二次電子圖像資料:被檢查圖像資料)按照測定順序被輸出至檢測電路106。於檢測電路106內,利用未圖示的A/D轉換器將模擬的檢測資料轉換為數位資料,並保存於晶片圖案記憶體123中。而且,所獲得的測定圖像資料與來自位置電路107的表示各位置的資訊一起被轉送至比較電路108。
另一方面,參照圖像製作電路112基於成為形成於基板101的多個圖形圖案的基礎的設計資料,針對每一圖框區域30,製作與圖框圖像31對應的參照圖像。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運作。首先,經由控制計算機110而自儲存裝置109讀出設計圖案資料,將由經讀出的所述設計圖案資料定義的各圖形圖案轉換成二值或多值的影像資料。
如上所述般,由設計圖案資料定義的圖形例如將長方形或三角形作為基本圖形,例如,保存有如下圖形資料:利用圖形的基準位置的座標(x、y)、邊的長度、作為對長方形或三角形等圖形種類進行區分的識別符的圖形碼等資訊,對各圖案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等進行了定義。
若作為所述圖形資料的設計圖案資料被輸入至參照圖像製作電路112,則展開至每一圖形的資料為止,並對該圖形資料的表示圖形形狀的圖形碼、圖形尺寸等進行解釋。而且,作為配置於以規定的量子化尺寸的格子(grid)為單位的柵格內的圖案,展開成二值或多值的設計圖案圖像資料並予以輸出。換言之,讀入設計資料,於將檢查區域設為以規定的尺寸為單位的柵格來進行假想分割而成的每一柵格中,演算設計圖案中的圖形所佔的佔有率,並輸出n位元的佔有率資料。例如,較佳為將一個柵格設定為一個畫素。而且,若使一個畫素具有1/2 8(=1/256)的解析度,則與配置於畫素內的圖形的區域量相應地分配1/256的小區域並演算畫素內的佔有率。而且,形成8位元的佔有率資料。所述柵格(檢查畫素)只要與測定資料的畫素一致即可。
接著,參照圖像製作電路112對作為圖形的影像資料的設計圖案的設計圖像資料,使用規定的濾波函數實施濾波處理。藉此,可使作為圖像強度(濃淡值)為數位值的設計側的影像資料的設計圖像資料符合藉由多一次電子束20的照射而獲得的像生成特性。製作而成的參照圖像的每一畫素的圖像資料被輸出至比較電路108。
於比較電路108內,針對每一圖框區域30,以子畫素為單位對作為被檢查圖像的圖框圖像31(第一圖像)與該圖框圖像所對應的參照圖像(第二圖像)進行對位。例如,可利用最小平方法進行對位。
然後,比較電路108對圖框圖像31(第一圖像)與參照圖像(第二圖像)進行比較。比較電路108針對每一畫素,按照規定的判定條件對兩者進行比較,並判定有無例如形狀缺陷等缺陷。例如,若每一畫素的灰階值差較判定臨限值Th大,則判定為缺陷。然後,輸出比較結果。比較結果被輸出至儲存裝置109、監視器117或記憶體118,或者只要自列印機119輸出即可。
再者,除了所述晶粒-資料庫檢查之外,亦較佳為進行將拍攝同一基板上的不同地方的同一圖案所得的測定圖像資料彼此進行比較的晶粒-晶粒(die to die)檢查。或者,亦可僅使用自身的測定圖像進行檢查。
圖20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3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於圖20的例子中,作為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有第一多極子透鏡、第二多極子透鏡、第三多極子透鏡以及第四多極子透鏡的四段多極子透鏡。四段多極子透鏡中的兩段E×B多極子透鏡214、217與圖1同樣地,配置於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與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共同的位置。而且,剩餘的多極子透鏡227、多極子透鏡228配置於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中途。於圖20的例子中,多極子透鏡227、多極子透鏡228配置於偏轉器218與投影透鏡224之間。而且,藉由E×B多極子透鏡214、E×B多極子透鏡217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的位置的E×B多極子透鏡214,將多二次電子束300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
由E×B多極子透鏡217帶來X方向聚束作用、Y方向發散作用,由E×B多極子透鏡214給予X方向發散作用、Y方向聚束作用,藉此於偏轉器218的位置成像。此時,如上所述,於X、Y產生倍率差。關於該倍率差,若於偏轉器218之後配置兩段多極子透鏡227、228,則可改善倍率差。具體而言,由多極子透鏡227給予X方向發散作用、Y方向聚束作用,由多極子透鏡228給予X方向聚束作用、Y方向發散作用,藉此可以同樣由兩段多極子透鏡227、228抵消的方式改善於兩段E×B多極子透鏡214、217產生的倍率差。多極子透鏡227、多極子透鏡228與多極子透鏡221同樣地,只要為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與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中的至少一者的結構即可。再者,配置於自多一次電子束20的軌道上分離的多二次電子束300的軌道中途的多極子透鏡亦可增加段數來調整倍率差。其他內容與所述內容相同。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方式1,可減少於藉由E×B分離器自多一次電子束中分離多二次電子束時產生的像差。
於以上的說明中,一系列的「~電路」包含處理電路,所述處理電路包含電性回路、電腦、處理器、電路基板、量子電路或半導體裝置等。另外,各「~電路」亦可使用共同的處理電路(同一個處理電路)。或者,亦可使用不同的處理電路(各自不同的處理電路)。使處理器等執行的程式只要被記錄於磁碟裝置、磁帶裝置、軟性磁碟(Flexible Disk,FD)或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等記錄介質即可。例如,位置電路107、比較電路108及參照圖像製作電路112等亦可包含所述至少一個處理電路。
以上,一邊參照具體例一邊對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些具體例。例如,電磁透鏡217亦可為靜電透鏡。
另外,省略了對裝置結構或控制手法等於本發明的說明中不直接需要的部分等的記載,但可適宜選擇使用必要的裝置結構或控制手法。
此外,包括本發明的要素且本領域從業人員可適宜進行設計變更的所有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內。
10、21:一次電子束 12:磁極 14:電極 20:多一次電子束 22:孔(開口部) 29:子照射區域 30:圖框區域 31:圖框圖像 32:條紋區域 33:矩形區域 34:照射區域 100:檢查裝置 101:基板 102:電子束柱 103:檢查室 105:平台 106:檢測電路 107:位置電路 108:比較電路 109:儲存裝置 110:控制計算機 112:參照圖像製作電路 114:平台控制電路 117:監視器 118:記憶體 119:列印機 120:匯流排 122:雷射測長系統 123:晶片圖案記憶體 124:透鏡控制電路 126:遮蔽控制電路 128:偏轉控制電路 130:延遲控制電路 132:E×B多極子透鏡控制電路 142:平台驅動機構(驅動機構) 144、146、148:DAC放大器 150:圖像取得機構 151:一次電子光學系統 152:二次電子光學系統 160:控制系統電路 200:電子束 201:電子槍 202:磁透鏡(電磁透鏡、照明透鏡) 203:成形孔徑陣列基板 205、206:磁透鏡(電磁透鏡) 207:磁透鏡(電磁透鏡、物鏡) 208:主偏轉器 209:副偏轉器 212:成批偏轉器 213:限制孔徑基板 214、217、219:E×B多極子透鏡 216:反射鏡 218、226:偏轉器 221、227、228:多極子透鏡 222:多檢測器 224:投影透鏡(電磁透鏡) 300:多二次電子束 301:二次電子束 330:檢查區域 332:晶片(晶圓晶粒) a、b、c:距離 B:磁場 E:電場 -f 1、f 1、-f 2、f 2:焦距 FB、FE:力 M 1、M 2、Mx、My:倍率 Th:臨限值 x、y:方向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成形孔徑陣列基板的結構的概念圖。 圖3A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的結構與偏轉作用的圖。 圖3B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的結構與偏轉作用的圖。 圖3C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的結構與偏轉作用的圖。 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比較例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 圖5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對多一次電子束的透鏡作用的圖。 圖6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E×B多極子透鏡對多二次電子束的透鏡作用的圖。 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四極場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 圖8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兩段四極透鏡的作用的圖。 圖9示出了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倍率計算式。 圖10A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0B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0C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兩段四極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基於四極場的力的方向以及基於偏轉場的偏轉方向的一例的圖。 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以及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 圖13A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3B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3C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對兩段四極場加上偏轉場的多二次電子束於像面上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14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15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的四極場中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的一例的圖。 圖16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17A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第三多極子透鏡的一例的圖。 圖17B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的第三多極子透鏡的一例的圖。 圖18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形成於半導體基板的多個晶片區域的一例的圖。 圖19是用於說明實施方式1中的圖像取得處理的圖。 圖20是表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3中的圖案檢查裝置的結構的結構圖。
20:多一次電子束
100:檢查裝置
101:基板
102:電子束柱
103:檢查室
105:平台
106:檢測電路
107:位置電路
108:比較電路
109:儲存裝置
110:控制計算機
112:參照圖像製作電路
114:平台控制電路
117:監視器
118:記憶體
119:列印機
120:匯流排
122:雷射測長系統
123:晶片圖案記憶體
124:透鏡控制電路
126:遮蔽控制電路
128:偏轉控制電路
130:延遲控制電路
132:E×B多極子透鏡控制電路
142:驅動機構
144、146、148:DAC放大器
150:圖像取得機構
151:一次電子光學系統
152:二次電子光學系統
160:控制系統電路
200:電子束
201:電子槍
202:磁透鏡(電磁透鏡、照明透鏡)
203:成形孔徑陣列基板
205、206:磁透鏡(電磁透鏡)
207:磁透鏡(電磁透鏡、物鏡)
208:主偏轉器
209:副偏轉器
212:成批偏轉器
213:限制孔徑基板
214、217:E×B多極子透鏡
216:反射鏡
218、226:偏轉器
222:多檢測器
224:投影透鏡(電磁透鏡)
300:多二次電子束

Claims (11)

  1. 一種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包括:平台,載置基板;照明光學系統,使用多一次電子束,利用所述多一次電子束對所述基板進行照明;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配置於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與因利用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照射所述基板而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共同的位置且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以及多檢測器,檢測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二次電子束,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於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對所述多二次電子束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其中一者的透鏡作用,於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對所述多二次電子束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另一者的透鏡作用,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於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中的帶來發散作用的方向上分離所述多二次電子束。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 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具有第一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二多極子透鏡,且所述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更包括第三多極子透鏡,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配置於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途。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與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中的至少一者。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具有第一多極子透鏡、第二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三多極子透鏡,藉由所述第一多極子透鏡至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的位置的一者,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具有第一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二多極子透鏡,且所述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更包括多個多極透鏡,所述多個多極透鏡配置於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途。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配置於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二次電子 束的軌道中途的所述多個多極透鏡具有第三多極子透鏡以及第四多極子透鏡。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與所述第四多極子透鏡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與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中的至少一者。
  8. 一種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中使用照明光學系統,利用所述多一次電子束對載置於平台上的基板進行照明,使用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以及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的兩段以上的多個多極子透鏡,對因利用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照射所述基板而放出的多二次電子束帶來透鏡作用,使用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檢測分離出的所述多二次電子束,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於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對所述多二次電子束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一者,於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心軸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對所述多二次電子束帶來發散作用與聚束作用中的另一者,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中的其中一個於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中的帶來發散作用的方向上分離所述多二次電子束。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中 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具有第一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二多極子透鏡,藉由配置於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的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軌道中途的第三多極子透鏡,使作用於所述多二次電子束的透鏡作用逆轉。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中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具有四極以上的多個電極與四極以上的多個磁極中的至少一者。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其中所述多個多極子透鏡具有第一多極子透鏡、第二多極子透鏡以及第三多極子透鏡,藉由所述第一多極子透鏡至所述第三多極子透鏡中的配置於更遠離基板的位置的一者,將所述多二次電子束自所述多一次電子束的軌道上分離。
TW111117254A 2021-05-11 2022-05-09 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 TWI8341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0642 2021-05-11
JP2021-080642 2021-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4975A TW202244975A (zh) 2022-11-16
TWI834161B true TWI834161B (zh) 2024-03-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3102A1 (en) 2019-03-27 2020-10-01 Asml Netherlands B.V.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ment of secondary beams in multi-beam inspect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3102A1 (en) 2019-03-27 2020-10-01 Asml Netherlands B.V.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ment of secondary beams in multi-beam inspection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5687B (zh) 多電子束影像取得裝置以及多電子束光學系統的定位方法
JP6966255B2 (ja) 画像取得装置の光学系調整方法
TW202013417A (zh) 多電子束畫像取得裝置以及多電子束畫像取得方法
KR102553520B1 (ko) 멀티 하전 입자 빔 조사 장치 및 멀티 하전 입자 빔 검사 장치
TWI772803B (zh) 像差修正器以及多電子束照射裝置
KR102371265B1 (ko) 멀티 전자 빔 조사 장치
US20240079200A1 (en)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ring apparatus and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ring method
US20230077403A1 (en)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sition apparatus, and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WO2022130838A1 (ja) マルチ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及びマルチビーム画像取得方法
TWI834161B (zh) 多電子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電子束圖像取得方法
JP7386619B2 (ja) 電子ビーム検査方法及び電子ビーム検査装置
TWI818407B (zh) 多射束圖像取得裝置及多射束圖像取得方法
US20230102715A1 (en)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sition apparatus, multi-electron beam inspection apparatus, and multi-electron beam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JP2022154067A (ja) 電子ビームの軌道軸調整方法及びマルチ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
TW202314768A (zh) 多電子束檢查裝置、多極子陣列的控制方法以及多電子束檢查方法
JP2022126438A (ja) 線分画像作成方法及び線分画像作成装置
JP2022154068A (ja) 荷電粒子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及び荷電粒子ビーム画像取得方法
JP2024008871A (ja) マルチ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マルチ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方法、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及び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方法
JP2021034281A (ja) 電子銃及び電子ビーム照射装置
JP2019207804A (ja) マルチ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装置およびマルチ電子ビーム画像取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