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792B - 可折疊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折疊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792B
TWI833792B TW108131416A TW108131416A TWI833792B TW I833792 B TWI833792 B TW I833792B TW 108131416 A TW108131416 A TW 108131416A TW 108131416 A TW108131416 A TW 108131416A TW I833792 B TWI833792 B TW I8337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tarder
display device
layer
adhesive member
foldabl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6621A (zh
Inventor
吳旼柱
李熙榮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02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0428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6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6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792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直接設置於顯示面板上且具有上表面的輸入感測器;設置於輸入感測器的上表面的抗反射器,抗反射器包含:偏振器;以及設置於輸入感測器與偏振器之間的至少一下延遲器;設置於抗反射器上的上延遲器,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設置於上延遲器上,並具有背離上延遲器的上表面的視窗;以及設置於輸入感測器與視窗之間的至少一黏合構件;其中從輸入感測器的上表面至視窗的上表面的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

Description

可折疊式顯示裝置
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係關於一種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能減少光學或機械缺陷的可折疊顯示裝置。
用於多媒體裝置的各種不同的顯示裝置,像是電視、行動電話、平板電腦、導航裝置或遊樂器,已逐漸蓬勃發展。為因應多媒體裝置的使用,顯示裝置的形式則須有所變化。
近年來,具伸縮能力的裝置的各種不同形式也逐漸發展。例如,可捲曲、可折疊或可拉伸的顯示裝置日益成長。隨著顯示裝置的各種不同形式的發展,非預期之缺陷已受到正視,像是因裝置的可撓性而產生的光學缺陷。
在先前技術揭露的上述資訊僅為用於了解本發明概念的背景,因此可包含不構成現有技術的資訊。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所建構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具有顯示器,即使用者配戴偏光太陽鏡,也可以任何角度從顯示器感知影像。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所建構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可防止或抑制折疊部分變色,和/或彩虹紋(rainbow mura)缺陷或現象的發生。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所建構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可防止或抑制延遲器脫落。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當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結合具有楊氏模數的上延遲器,可改善耐受性,且儘管顯示裝置重複折疊和展開,仍可防止或減少部件從顯示器上脫離。
本發明概念的其他特徵將於下述中闡述,且部分地將因描述而變得顯而易見,或可藉由實踐本發明概念來得知。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直接設置於顯示面板上且具有上表面的輸入感測器;設置於輸入感測器的上表面上的抗反射器,抗反射器包含:偏振器;以及設置於輸入感測器與偏振器之間的至少一個下延遲器;設置於抗反射器上的上延遲器,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設置於上延遲器上,並具有背離上延遲器的上表面的視窗;以及設置於輸入感測器與視窗之間的至少一個黏合構件;其中從輸入感測器的上表面至視窗的上表面的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
上延遲器可具有約1μm至約80μm的厚度。
至少一個黏合構件可具有約5μm至約100μm的厚度。
視窗可具有約30μm至約130μm的厚度。
偏振器可具有大致上平行於或大致上垂直於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折疊軸的偏振軸。
下延遲器可包含正色散型λ/2延遲器和正色散型λ/4延遲器;其中正色散型λ/2延遲器的慢軸和正色散型λ/4延遲器的慢軸可界定於由折疊軸和垂直於折疊軸的參考軸所界定的相同象限上。
上延遲器的慢軸與偏振器的偏振軸之間的角度可以是約10度至75度。偏振器的偏振軸與正色散型λ/4延遲器的慢軸之間的角度可以是約7.5度至 約17.5度,且正色散型λ/4延遲器的慢軸與正色散型λ/2延遲器的慢軸之間的角度可以是約50度至約70度。
下延遲器可包含負色散型λ/4延遲器,且下延遲器的慢軸與偏振器的偏振軸可形成約45度的夾角。
視窗可包含基底層,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可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
偏振器可具有對於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折疊軸形成約45度夾角的偏振軸;以及其中下延遲器可包含負色散型λ/4延遲器。
視窗包含基底層,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可具有約500nm或更短的相位延遲。
上延遲器在約550nm波長處可具有約5000nm至約11000nm的相位延遲。
上延遲器和下延遲器中的每一個可包含基底層和液晶層,且液晶層在基底層的一個表面上排列。
顯示面板可包含複數個發光元件和複數個第一薄膜,複數個第一薄膜係配置以覆蓋複數個發光元件;以及輸入感測器可包含複數個導電圖案和至少一第二薄膜,複數個導電圖案設置於複數個第一薄膜上,至少一第二薄膜設置於導電圖案上。
導電圖案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網格形狀。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具有顯示面板和輸入感測器的顯示模組,輸入感測器直接設置於顯示面板上;連接顯示模組的第一黏合構件;連接第一黏合構件的抗反射器;連接抗反射器的第 二黏合構件;連接第二黏合構件的上延遲器,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連接上延遲器的第三黏合構件;以及連接於第三黏合構件的視窗,視窗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其中抗反射器包含:設置於第二黏合構件與第一黏合構件之間的偏振器;以及設置於偏振器與第一黏合構件之間的正色散型λ/2延遲器和正色散型λ/4延遲器;以及其中第一黏合構件、抗反射器、第二黏合構件、上延遲器、第三黏合構件和視窗的總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
偏振器可具有大致上平行於或大致上垂直於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折疊軸的偏振軸。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具有顯示面板和輸入感測器的顯示模組,輸入感測器直接設置於顯示面板上;耦接於顯示模組的第一黏合構件,第一黏合構件具有面向顯示模組的下表面。耦接於第一黏合構件的抗反射器;耦接於抗反射器的第二黏合構件;耦接於第二黏合構件的上延遲器,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耦接於上延遲器的第三黏合構件;以及耦接於第三黏合構件的視窗,視窗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且具有背離上延遲器的上表面;其中抗反射器可包含:設置於第二黏合構件與第一黏合構件之間的偏振器;以及設置於偏振器與第一黏合構件之間的負色散型λ/4延遲器;其中從第一黏合構件的下表面至視窗的上表面的厚度可以是約130μm至約540μm。
偏振器可具有對於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折疊軸形成約45度夾角的偏振軸。
視窗可包含基底層,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可具有約500nm或更短的相位延遲。
應當理解的是,上面的概括描述以及下面的詳細描述皆是例示性與說明性的,且旨在提供所主張之標的進一步說明。
10、20:中間無機層
100:薄膜
200:保護薄膜
30:中間有機層
AE:第一電極
BF:基底薄膜
BFL:緩衝層
BL:基底層
CE:第二電極
CH1、CH2、CH3、CH4、CH5:通孔
CNT-I:第一連接接觸孔
CP1、CP2:連接部
CPL:覆蓋層
CSL:控制訊號線
DD:顯示裝置
DD-DA:顯示區域
DD-IS:顯示表面
DD-NDA:非顯示區域
DE1、DE2:輸入電極
DL:資料線
DM:顯示模組
DP:顯示面板
DP-CL:電路元件層
DP-DA:顯示區域
DP-NDA:非顯示區域
DP-OLED:顯示元件層
DR1、DR2、DR3:方向軸
ECL:電子控制層
EML:發光層
FA:折疊區域
FX:折疊軸
GDC:驅動電路
GE1、GE2:控制電極
GL:掃描線
HCL:電洞控制層
HX、QX-L、QX-U:慢軸
IE1-1、IE1-2、IE1-3、IE1-4、IE1-5:第一感測電極
IE2-1、IE2-2、IE2-3、IE2-4:第二感測電極
IMG:影像
IS-CL1、IS-CL2:導電層
IS-IL1、IS-IL2:絕緣層
ISL:輸入感測層
LL:液晶相位延遲層
NDA-PD:焊墊區域
NFA1、NFA2:非折疊區域
NPXA:非發光區域
OCA:黏合構件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
OP:發光開口部
OSP1、OSP2:半導體圖案
PDL:畫素界定層
PL:電源線
POL:偏振器
PSA1、PSA2、PSA3:壓敏黏合構件
PX:畫素
PXA:發光區域
RPL:抗反射層
RPP:抗反射面板
RTD-L:下延遲器
RTD-L1:正色散型λ/4延遲器
RTD-L2:正色散型λ/2延遲器
RTD-U:上延遲器
RX:參考軸
SE1、SE2:輸出電極
SGL、SL:訊號線
SL1-1、SL1-2、SL1-3、SL1-4、SL1-5:第一訊號線
SL2-1、SL2-2、SL2-3、SL2-4:第二訊號線
SL-L:線路單元
SL-P:焊墊單元
SP1、SP2:感測部
T1:開關電晶體
T2:驅動電晶體
TFE:薄膜封裝層
TFL:上絕緣層
TX:偏振軸
WP:視窗面板
WP-BS:基底層
WP-BZ:邊框圖案
θ1、θ2、θ3:角度
所附圖式提供了本發明概念的進一步理解,係說明本發明概念的例示性實施例,且配合相關描述一同用於解釋本發明概念之原理。
第1A、1B和1C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透視圖。
第2A圖和第2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第1A、1B和1C圖的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第3A和3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抗反射器的剖面圖。
第4A圖係以平面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裝置的光軸之間的關係。
第4B圖和第4C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裝置的光偏振狀態。
第4D圖係繪示當配戴偏光太陽鏡時顯示裝置中的遮光缺陷的照片。
第4E圖係繪示彩虹紋缺陷的照片。
第4F圖係繪示顯示裝置的折疊部分中的變色缺陷的照片。
第5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第6A圖和第6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延遲器的剖面圖。
第7圖係以平面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器的光軸之間的關係。
第8A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面板的剖面圖。
第8B圖係繪示第8A圖的顯示面板的平面圖。
第8C圖係繪示第8A圖的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放大圖。
第9A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第9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輸入感測層的平面圖。
第9C圖係繪示第9B圖的輸入感測層的至少一部分的剖面圖。
第9D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輸入感測層的平面圖。
出於解釋之目的,下述將列舉諸多具體細節以提供對本發明各種例示性實施例或實施方式透徹的理解。如本文所使用的「實施例(embodiments)」與「實施方式(implementations)」是可互換的詞,其是使用本文揭露之一個或多個發明概念的裝置或方法的非限制性實例。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可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或一個或多個等效配置的情況下實踐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在其它實例中,以方塊圖表示已知的結構和裝置,以避免混淆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另外,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可以是不同的,但未必是唯一的。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情況下,可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使用或實施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特定形狀、配置以及特性。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所表示的例示性實施例應被理解為實際上提供可實施本發明概念的一些方式的不同細節的例示性特徵。因此,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在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情況下,各種實施例的特徵、部件、模組、層、 薄膜、面板、區域及/或態樣等(下文分別或共同稱為「元件」),可另外組合、分離、互換及/或重新配置。
在所附圖式中,廣泛地以交叉影線和/或陰影來闡明相鄰元件之間的邊界。因此,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交叉影線或陰影的存在與否皆不表達或指示對特定材料、材料特性、尺寸、比例、所示元件間的共同性和/或任何其它特徵、屬性、性質等的任何偏好或需求。另外,在所附圖式中,為了清楚及/或敘述性的理由,可誇大元件尺寸以及相對尺寸。當可以不同地實施例示性實施例時,可以不同於所描述的順序執行特定製程順序。例如,兩個連續描述的製程可以大致上同時執行或者以與所描述的順序相反的順序執行。另外,相似的元件符號代表相似的元件。
當元件或層被指「在」另一元件或層「上(on)」、「連接至(connected to)」或「耦接至(coupled to)」另一元件或層時,其可直接在其它元件或層上、直接連接至或耦合至其它元件或層,或可存在中介元件或層。然而,當元件或層被指「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層「上(directly on)」、「直接連接至(directly connected to)」或「直接耦接至(directly coupled to)」另一元件或層時,則不存在中介元件或層。因此,用語「連接(connected)」可以指實體、電氣及/或流體的連接,具有或不具有中介元件。另外,DR1軸、DR2軸以及DR3軸不限於直角坐標系統的三個軸,例如x、y以及z軸,且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例如,DR1軸、DR2軸以及DR3軸可彼此垂直,或可表示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對於本揭露之目的,「X、Y及Z之其中至少一個」和「選自由X、Y及Z組成的群組之中至少一個」可被理解為僅有X、僅有Y、僅有Z或X、Y及Z之其中兩個或以上組成的任 意組合,例如XYZ、XYY、YZ、及ZZ。如用於本文中,用語「和/或」包含一個或一個以上所列的相關項目之任意或所有組合。
雖然可以在本文中以「第一(first)」、「第二(second)」、「第三(third)」等用語來描述各種類型的元件,這些元件不應該被這些用語所限制。這些用語僅用來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因此,如下所述之第一元件可稱為第二元件而不脫離本揭露之教示。
為了說明的目的,可在本文中使用空間相關的用語,例如「之下(beneath)」、「下方(below)」、「下面(under)」、「下部(lower)」、「上方(above)」、「上部(upper)」、「之上(over)」、「高於(higher)」、「側邊(side)」(例如,「側壁(sidewall)」)以及其它相似用語,以描述圖式中所繪示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圖式中描繪的方位之外,空間相關的用語旨在包含使用或操作中裝置之不同方位。例如,若將圖式中的裝置翻轉,描述在其它元件或特徵「下方(below)」或「之下(beneath)」或「下面(under)」的元件或特徵將被轉向為在其它元件或特徵的「上方(above)」。因此,例示性用語「下方(below)」可同時包含上方與下方的方向。另外,裝置可轉向其它方位(例如,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而在本文使用的空間相關描述用語應據此作相對應的解釋。
在本文所用之用語係僅為描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而非旨在用於限制本發明。使用於本文時,除非文中另行明確地表示,否則「一(a)」、「一(an)」之單數型式亦旨在包含複數型式。更將理解的是,當用語「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包含(includes)」以及「包含(including)」用於說明書中時,係指明所述特性、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組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個或更多其它特性、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 和/或其群組的存在或增添。如本文所使用之用語「基本上(substantially)」、「大約(about)」及相似用語,是用作為近似用語而不是作為程度用語,且旨在解釋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所公認在測量或計算數值的固有變化。
本文中,參照剖面和/或爆炸圖來說明各種例示性實施例,這些示意圖描述理想化的例示性實施例及/或中間結構。因此,可以預期像是例如製造技術和/或公差而導致的與所繪示形狀之間的差異。因此,本文公開的例示性實施例不應以限於所示區域的特定形狀來解釋,而是包含由例如製造產生的形狀偏差。圖式中所示的區域本質上是示意性的,且這些區域的形狀並不反映裝置的區域的實際形狀,且不必旨在限制。
除非另有界定,否則本文所用之所有用語(包含技術與科學用語)具有與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將進一步理解的是,諸如那些界定於常用字典內之用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相關技術及/或說明書的語境中相符之意義,且除非明確地定義於此,否則不應以理想化或過於正式的意義解釋。
第1A圖、第1B圖和第1C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透視圖。請參照第1A圖,顯示裝置DD可在顯示表面DD-IS上顯示影像IMG。顯示表面DD-IS平行於由第一方向軸DR1和第二方向軸DR2界定的表面。顯示表面DD-IS的法線方向,即顯示裝置DD的厚度方向,係由第三方向軸DR3表示。
下文描述的各構件或各單元的前表面(或上表面)和後表面(或下表面)由第三方向軸DR3劃分。然而,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一至第三方向 軸DR1、DR2和DR3僅為實例。於下文中,第一至第三方向係分別由第一至第三方向軸DR1、DR2和DR3表示,且參考相同的元件符號。
如第1A圖所示,顯示表面DD-IS包含顯示影像IMG的顯示區域DD-DA,以及相鄰於顯示區域DD-DA的非顯示區域DD-NDA。非顯示區域DD-NDA係為不顯示影像的區域。在第1A圖中,以圖標影像來繪示影像IMG的示例。
如第1A圖所示,顯示區域DD-DA可具有矩形形狀。非顯示區域DD-NDA可圍繞顯示區域DD-DA。然而,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不限於此,且可相對設計顯示區域DD-DA和非顯示區域DD-NDA的形狀。
如第1A、1B和1C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包含根據操作類型而界定的複數個區域。顯示裝置DD可包含第一區域NFA1、第二區域NFA2和第三區域FA,第三區域FA設置於第一區域NFA1與第二區域NFA2之間。第三區域FA相對於折疊軸FX是可折疊的區域,此區域係為實質上形成彎曲的區域。於下文中,第一區域NFA1、第二區域NFA2和第三區域FA可表示為第一非折疊區域NFA1、第二非折疊區域NFA2和折疊區域FA。
如第1B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向內折疊,使第一非折疊區域NFA1的顯示表面DD-IS和第二非折疊區域NFA2的顯示表面DD-IS彼此面對。如第1C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向外折疊以向外部暴露顯示表面DD-IS。
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DD可包含複數個折疊區域FA。另外,可界定折疊區域FA以對應於使用者操作顯示裝置DD的類型。例如,不同於第1B和1C圖,可界定折疊區域FA,使其平行第一方向軸DR1,或可將其界定在對角線方向上。折疊區域FA的尺寸可以不固定,而是根據曲率半徑來決 定。可以將顯示裝置DD配置為僅重複第1A圖和第1B圖所示的操作模式,或僅重複第1A圖和第1C圖所示的操作模式。
作為示例,將顯示裝置DD以應用於行動電話的形式來繪示。顯示裝置DD可以在支架/外殼或其他結構中搭配電子模組、相機模組、電源模組以及其他類似模組,來形成行動終端機。顯示裝置DD可應用於例如電視或監測器的大型電子裝置,或例如平板電腦、車輛導航、遊戲機或智慧型手錶的中小型電子裝置。
第2A圖和第2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第1A、1B和1C圖的顯示裝置DD的剖面圖。第2A圖和第2B圖繪示由第二方向軸DR2和第三方向軸DR3所界定的剖面。為了說明構成顯示裝置DD的顯示面板和功能性元件之間的層疊關係,僅簡明繪示第2A圖和第2B圖。
顯示裝置DD可包含顯示面板、輸入感測器、抗反射器和視窗。另外,顯示裝置DD還包含與抗反射器分開的延遲器。所加入的延遲器設置於抗反射器與視窗之間,且黏合構件設置於抗反射器與延遲器之間。
包含了顯示面板、輸入感測器、抗反射器和視窗等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連續製程中形成,或者,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部件可以透過黏合構件彼此結合。第2A圖係例示性地表示作為黏合構件的光學透明黏合劑(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所描述的黏合構件可以包含典型的黏合劑或膠合劑,且可包含所有片型和樹脂型的黏合劑或膠合劑。在本發明的一些例示性實施例中,光學透明黏合劑可以是壓敏黏合劑(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
在第2A和2B圖中,輸入感測器、抗反射器和視窗可與其它部件透過連續製程來形成,於此情況下,以「一層(a layer)」來表示它們。輸入感測器、 抗反射器和視窗可透過黏合構件連接其它部件,於此情況下,以「一面板(a panel)」來表示它們。「面板(panel)」結構係包含提供基底表面的基底層,例如,合成樹脂薄膜(synthetic resin film)、複合材料薄膜(composite material film)、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或其他類似結構。另一方面,在「層(layer)」結構中,基底層可予以省略。換句話說,描述為「層(layer)」的部件係設置於由另一單元所提供的基底表面上。
因此,根據基底層的存在與否,包含基底層的輸入感測器、抗反射器和視窗可分別稱為輸入感測面板、抗反射面板和視窗面板,或者,不包含基底層的輸入感測器、抗反射器和視窗可分別稱為輸入感測層、抗反射層和視窗層。
如第2A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包含顯示面板DP、輸入感測層ISL、抗反射面板RPP、延遲器RTD-U(下文中,稱為上延遲器器)和視窗面板WP。輸入感測層ISL可直接設置於顯示面板DP上。在本說明書中,「將部件B直接設置於部件A上」的描述係指未於部件A和部件B之間設置不同的黏合層/黏合構件。換句話說,透過連續製程,在設置部件A之後,在由部件A提供的基底表面上設置部件B。
顯示面板DP和輸入感測層ISL係定義為顯示模組DM。光學透明膠(OCA)設置於顯示模組DM與抗反射面板RPP之間、抗反射面板RPP與上延遲器RTD-U之間、以及上延遲器RTD-U與視窗面板WP之間。
顯示面板DP產生圖像,且輸入感測層ISL獲取關於外部輸入的坐標資訊(例如,觸控事件)。輸入感測層ISL可以是用於感測使用者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或為用於感測使用者手指上的指紋資訊的指紋感測器。顯示模組DM更可 包含設置於顯示面板DP的下表面上的保護構件。保護構件和顯示面板DP可透過黏合構件結合。另外,於下文中說明的第2B圖中的顯示裝置DD更可包含保護構件。
顯示面板DP可以是發光型顯示面板,但不特別限於此。例如,顯示面板DP可以是有機發光顯示面板(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或量子點發光顯示面板(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或任何其它已知的顯示面板。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發光層包含有機發光材料。量子點發光顯示面板的發光層可包含量子點(quantum dot)和量子棒(quantum rod)。於下文中,將顯示面板DP描述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
抗反射面板RPP降低了從視窗面板WP的上側輸入的外部光的反射率。抗反射面板RPP可包含至少一個延遲器(下文稱為下延遲器)和偏振器。
上延遲器RTD-U和至少一個下延遲器可以是薄膜型(film type)或液晶塗覆型(liquid crystal coating type)。偏振器也可以是薄膜型或液晶塗覆型。薄膜型可包含拉伸的合成樹脂薄膜(stretched synthetic resin film),且液晶塗覆型可包含基底層和在基底層的一個表面上排列的液晶層。延遲器和偏振器更可包含支撐薄膜(support film)和/或保護薄膜(protection film)。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視窗面板WP包含基底層WP-BS和邊框圖案WP-BZ。基底層WP-BS可包含玻璃基板和/或合成樹脂薄膜等。基底層WP-BS不限於是單層的。基底層WP-BS可包含透過黏合構件結合的兩個或更多個薄膜。
基底層WP-BS可以不具有相位延遲或是可具有低相位延遲。玻璃基板大致上可不具有相位延遲。像是PET或PI的合成薄膜可具有約500nm或更小 的低相位延遲。因此,基底層WP-BS可在約550nm的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
邊框圖案WP-BZ部分重疊於基底層WP-BS。邊框圖案WP-BZ設置於基底層WP-BS的後表面上,且可界定邊框區域,即顯示裝置DD的非顯示區域DD-NDA(參照第1A圖)。
可以例如塗覆的方式來形成具有彩色有機薄膜(colored organic film)的邊框圖案WP-BZ。邊框圖案WP-BZ可包含多層有機薄膜(multi-layered organic film)。在有機薄膜的一部分上面,可形成指定的圖案。視窗面板WP更可包含設置於基底層WP-BS的前表面上的功能性塗層(functional coating layer)。功能性塗層可包含抗指紋層、抗反射層和硬塗層等。
如第2B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包含顯示面板DP、輸入感測層ISL、抗反射層RPL、上延遲器RTD-U和視窗面板WP。於此,抗反射層RPL係為液晶塗覆型(liquid crystal coating type),且可包含直接在輸入感測層ISL的上表面上排列的液晶層。抗反射層RPL可包含複數個液晶層。
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中,視窗面板WP可變為塗覆於上延遲器RTD-U上的視窗層。
第3A圖和第3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抗反射面板RPP的剖面圖。第3A圖和第3B圖係以面板型繪示抗反射面板RPP。
如第3A圖所示,抗反射面板RPP可包含拉伸偏振器(stretched polarizer)。拉伸偏振器可包含含有碘(iodine)或二色性染料(dichroic dye)的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薄膜100。抗反射面板RPP可包含保護薄膜200。保護薄膜200可以是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薄膜。在例示性地繪 示的抗反射面板RPP中,保護薄膜200僅設置於PVA薄膜100的一個表面上,但本發明概念不限於此。另一方面,液晶型偏振器可包含O型偏振層,其中包含二向色性材料(dichroic material)和液晶化合物(liquid-crystalline compound)的液晶組合物係沿特定方向排列,並包含E型偏振層,其中溶致液晶(lyotropic liquid crystals)係在特定方向上排列。偏振層在保護薄膜200上排列。於此,保護薄膜200係對應於基底層。
作為下延遲器RTD-L的抗反射面板RPP可包含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PVA薄膜100可透過黏合構件OCA與λ/2延遲器結合。λ/4延遲器設置於λ/2延遲器的下側。在定向膜(alignment film)設置於基底層上之後,形成液晶層以實現λ/2延遲器。在液晶層固化之後,可去除基底層,且可將定向膜和液晶層結合至黏合構件OCA。
在將定向膜設置至基底層之後,可設置液晶層以實現λ/4延遲器。在液晶層固化之後,可去除基底層,且可將定向膜和液晶層結合至λ/2延遲器。可進一步在λ/2延遲器與λ/4延遲器之間設置黏合層。
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的液晶層可包含反應性液晶單體(reactive liquid crystal monomer)(例如,表示向列型液晶相(nematic liquid crystal phase)的棒狀液晶原(calamitic mesogen)),且定向膜可包含聚醯亞胺(polyimide)或聚醯胺(polyamide)。在例示性實施例中,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的液晶層可包含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refractive index anisotropy)的光反應性聚合物(photo-reactive polymer)。於此,定向膜可予以省略。
儘管繪示了液晶塗覆型的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可進一步在薄膜型的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之間設置黏合構件。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λ/2延遲 器和λ/4延遲器中的每一個可以是正色散型延遲器(positive dispersion type retarder),隨著波長增加,相位在正色散型延遲器內的延遲減少。
如第3B圖所示,抗反射面板RPP可包含負色散型λ/4延遲器,負色散型λ/4延遲器取代掉正色散型的λ/2延遲器和λ/4延遲器,且負色散型λ/4延遲器係作為下延遲器RTD-L。負色散型λ/4延遲器也可以是薄膜型或液晶塗覆型。
第4A圖係以平面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光軸之間的關係。第4B圖和第4C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光偏振狀態。第4D圖係繪示當配戴偏光太陽鏡時顯示裝置中的遮光缺陷(blackout defect)的照片。第4E圖係繪示彩虹紋缺陷(rainbow mura defect)的照片。第4F圖係繪示顯示裝置的折疊部分中的變色缺陷(discoloration defect)的照片。
第4A圖係繪示包含第3A圖所示的抗反射面板RPP的顯示裝置DD的光軸。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所繪示的折疊軸FX係大致平行於作為顯示裝置DD的短軸的第二方向軸DR2。參考軸RX垂直於折疊軸FX,且參考軸RX和折疊軸FX可界定象限。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偏振器的偏振軸TX可平行於折疊軸FX。偏振軸TX可以是透射軸(transmission axis)或吸收軸(absorption axis),且於下文中之描述將其當作透射軸。
如第4B圖所示,未偏振的外部光入射至顯示裝置DD。外部光線穿過視窗面板WP和上延遲器RTD-U。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上延遲器RTD-U可以是λ/4延遲器。λ/4延遲器可以是負色散型或正色散型。
外部光穿過偏振器POL以呈線性偏振。當穿過下延遲器RTD-L時,線性偏振(linear polarization)變成左旋圓偏振(left-circularly polarized)。下延遲器RTD-L可包含第一下延遲器RTD-L1和第二下延遲器RTD-L2。第一下延遲器 RTD-L1和第二下延遲器RTD-L2可分別為正色散型λ/4延遲器和正色散型λ/2延遲器。
在被顯示模組DM反射之後,左旋圓偏振變成右旋圓偏振。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是左旋圓偏振和右旋圓偏振,但當左旋圓偏振是圓偏振時,右旋圓偏振可以是反向圓偏振。
右旋圓偏振穿過下延遲器RTD-L時變成線性偏振。於此,線性偏振垂直於偏振器POL的透射軸。因此,可抑制外部光,以免外部光被反射。
如第4C圖所示,於發射型顯示模組DM中產生的光(或參照第1A圖的影像IMG)尚未偏振。於發射型顯示模組DM中產生的光穿過下延遲器RTD-L。於發射型顯示模組DM中產生的光在穿過偏振器POL時變成線性偏振。在通過上延遲器RTD-U時,線性偏振變成左旋圓偏振。左旋圓偏振穿過視窗面板WP以提供至使用者。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即使配戴偏光太陽鏡,由於顯示裝置DD包含上延遲器RTD-U,外部光反射率因此降低,且使用者也可感知影像。
當不存在上延遲器RTD-U,且顯示裝置DD呈現如第4D圖所示的水平狀態或垂直狀態中的任何一個時,使用者無法獲取影像。這是因為在上述任何狀態下,線性偏振影像不會穿過偏光太陽鏡(在此情況下,線性偏振影像的偏振軸會垂直於偏振太陽鏡的偏振軸)。根據所繪示的實施例,由於圓偏振影像到達偏光太陽鏡,因此使用者皆可在水平狀態和垂直狀態中感知影像。
在第4C圖中,當視窗面板WP具有低相位延遲時,會因而發生彩虹紋缺陷或第4E圖的現象。這是因為視窗面板WP改變了左旋圓偏振。由於視窗面板WP中的相位延遲,左旋圓偏振改變為左旋橢圓偏振。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上延遲器RTD-U可包含高相位延遲薄膜(high phase retardation film)。高相位延遲薄膜的上延遲器RTD-U可防止或抑制彩虹紋缺陷或第4E圖所示的現象。當穿過偏光太陽鏡的偏光板時,左旋橢圓偏振會再次成為線性偏振,此時,因波長而異的透射率,彩虹紋缺陷或現象會因此出現。然而,高相位延遲薄膜改善了整個可見光波長帶的透射率,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彩虹紋現象。
高相位延遲薄膜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0nm或更長的相位延遲。一般而言,高相位延遲薄膜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0nm至約11000nm的相位延遲。
不同於第4C圖的描述,當將高相位延遲薄膜應用於上延遲器RTD-U時,儘管線性偏振穿過上延遲器RTD-U,線性偏振不會改變為左旋圓偏振型。然而,當線性偏振穿過高相位延遲薄膜時,線性偏振之特性大致上會消失。因此,使用者可在配戴偏光太陽鏡的同時感知影像。
第4F圖係繪示在折疊區域FA中發生的變色現象。當顯示裝置DD被反覆折疊和展開時,由於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參照第4A圖)和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參照第4A圖)之間的角度改變,變色現象因而發生。換句話說,這是因為慢軸QX-L與慢軸HX之間的角度因拉伸力而增加,或是慢軸QX-L與慢軸HX之間的角度因壓縮力而減小。其假定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和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界定在不同的象限上。
如第4A圖所示,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和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可界定在同一象限上,此一象限係在由參考軸RX 和折疊軸FX所界定的多個象限中。如第4A圖所示,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和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可界定在同一象限上。接著,即便當顯示裝置DD被反覆折疊,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與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之間的夾角大致上不會改變。
偏振器POL的偏振軸TX與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之間的角度θ1可以是約7.5度至約17.5度。正色散型λ/4延遲器RTD-L1的慢軸QX-L與正色散型λ/2延遲器RTD-L2的慢軸HX之間的角度θ2可以是約50度至約70度。
此時,上延遲器RTD-U的慢軸QX-U與偏振器POL的偏振軸TX之間可以具有預定的夾角。上延遲器RTD-U的慢軸QX-U與偏振器POL的偏振軸TX之間的角度θ3可以是約10度至約75度。
當下延遲器RTD-L包含第3B圖所示的負色散型λ/4延遲器時,可以獲得相同於第4A、4B、4C、4D、4E和4F圖所描述之相同效果。下延遲器RTD-L的慢軸與偏振器POL的偏振軸TX之間可以形成一個約45度的夾角。
第5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裝置DD的剖面圖。第6A圖和第6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上延遲器RTD-U的剖面圖。
第5圖示意性地繪示第1A、1B、1C、2A和2B圖所示的可折疊式顯示裝置DD的剖面。當重複執行折疊操作時,會在可折疊式顯示裝置DD中出現缺陷。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滿足以下條件的顯示裝置DD可提高耐衝擊性和可撓性。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從顯示模組DM的上表面或與顯示模組DM接觸的黏合構件OCA的下表面至視窗(視窗面板WP)的上表面的厚度可以是約130μm至約540μm。在第2A圖所示的顯示裝置DD中,從輸入感測層ISL的上表面至視窗面板WP的上表面的厚度可以是約130μm至約540μm。在第2B圖所示的顯示裝置DD中,從抗反射層RPL的上表面至視窗面板WP的上表面的厚度可以是約130μm至540μm。當視窗面板WP包含功能性塗層時,視窗面板WP的上表面係對應於功能性塗層的上表面。於此,視窗面板WP的厚度可以是約30μm至約130μm。當視窗面板的厚度大於約130μm時,在評估可撓性時,會出現裂紋;而當厚度小於約30μm時,在評估耐衝擊性時,會出現凹痕。耐衝擊性評估係透過金屬球落下評估來進行。
對於第5圖所示之顯示裝置DD結構,以表一所示的條件進行可撓性測試。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2-1
黏合構件OCA的厚度可以是約5μm至約100μm。當黏合構件的厚度大於約100μm時,在評估可撓性時發生了脫離,且當小於5μm時,則在評估耐衝擊性時產生凹痕。
在上延遲器RTD-U的厚度約為50μm的條件下進行可撓性測試,視窗面板WP的厚度約為60μm,且在第5圖所示的顯示裝置DD結構中,抗反射面板RPP的厚度約為30μm。壓敏黏合構件則當作黏合構件OCA。在三個壓敏黏合構件PSA1、PSA2和PSA3中,與顯示模組接觸的壓敏黏合構件是第一壓敏黏合構件PSA1。結果表示於如下之表二至表四。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3-2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3-3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3-4
上延遲器RTD-U的厚度可以是約1μm至約80μm。當上延遲器RTD-U的厚度大於約80μm時,在可撓性測試期間會發生脫離。儘管當以液晶塗覆方式來製造上延遲器RTD-U時,以小於約1μm的厚度來製造此延遲器實質上是困難的。
對於具有第5圖所示之結構的顯示裝置DD,可撓性測試以表5所示的條件進行。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4-5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作為抗反射器的抗反射面板RPP的厚度可以是約1μm至約50μm。當抗反射面板RPP的厚度大於約50μm時,在可撓性測試期間發生脫離。儘管當以液晶塗覆方式來製造抗反射器時,以小於約1μm的厚度來製造此抗反射器實質上是困難的。
第6A圖和第6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上延遲器RTD-U的剖面圖。第6A圖係繪示薄膜型的拉伸λ/4延遲器RTD-U,第6B圖係繪示液晶塗覆型的λ/4延遲器RTD-U,其中液晶塗覆型的λ/4延遲器RTD-U包含基底薄膜BF和液晶相位延遲層LL。
為提高上延遲器RTD-U的可撓性和可靠度,上延遲器RTD-U具有約4GPa至約100GPa的楊氏模數。尤其是,具有約4GPa至約15GPa的楊氏模數。 楊氏模數值在約25℃下測量。在液晶塗覆型的上延遲器RTD-U中,基底薄膜BF具有上述範圍內的楊氏模數。以高相位延遲薄膜形成的上延遲器RTD-U還具有上述範圍內的楊氏模數,以提高可撓性和可靠度。
可撓性測試係在下述條件下進行:視窗面板WP厚度約為50μm,上延遲器RTD-U的厚度約為50μm,抗反射面板RPP的厚度約為50μm,且在第5圖所示的顯示裝置DD結構中,黏合構件OCA的厚度約為50μm。測試結果表示於如下的表六。
Figure 108131416-A0305-02-0025-6
環境條件1係將折疊狀態下的顯示裝置暴露在約60℃溫度和約93%濕度的環境中240小時。環境條件2係將折疊狀態下的顯示裝置交替地暴露在約60℃溫度的環境和約-10℃溫度的環境中。環境條件3係將折疊狀態下的顯示裝置在70℃的溫度中暴露72小時。
對於具有楊氏模數為3.7GPa的上延遲器,在環境條件3中,兩個樣本中的一個產生了缺陷。
第7圖係以顯示的平面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光軸之間的關係。於下文中,與第1A、1B、1C、2A、2B、3A、3B、4A、 4B、4C、4D、4E、4F、5、6A和6B圖相關之相同配置的詳細描述將予以省略,以避免冗餘。
根據所示的實施例,偏振器的偏振軸TX與折疊軸FX形成一夾角。例如,此夾角可以是約45度。根據所示的實施例,儘管當使用者配戴偏光太陽鏡時,也不會發生遮光缺陷或第4D圖所示的現象。這是因為在水平狀態或垂直狀態下,折疊軸FX都不垂直於偏光太陽鏡的透射軸。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下延遲器RTD-L(參照第3B圖)可包含負色散型λ/4延遲器。負色散型λ/4延遲器的慢軸QX-L可與偏振器的偏振軸TX形成約45度的夾角。下延遲器RTD-L可包含一個延遲器,以防止或抑制在折疊區域中發生變色現象。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當視窗具有低相位延遲時,上延遲器RTD-U(參照第2A圖)可包含高相位延遲薄膜。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彩虹紋缺陷或現象。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約45度」係指以45度為目標,並納入公差範圍(來自可能發生的製程誤差)。
第8A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面板DP的剖面圖。第8B圖係繪示第8A圖的顯示面板DP的平面圖。第8C圖係繪示第8A圖的顯示面板DP的局部剖面放大圖。
如第8A圖所示,顯示面板DP包含基底層BL、設置於基底層BL上的電路元件層DP-CL、設置於電路元件層DP-CL上的顯示元件層DP-OLED以及設置於顯示元件層DP-OLED上的絕緣層TFL(下文中界定為上絕緣層)。
基底層BL可包含合成樹脂層。合成樹脂層形成在用於製造顯示面板DP的工作基板上。導電層和絕緣層接著形成於合成樹脂層上。當去除工作基 板時,合成樹脂層對應於基底層BL。合成樹脂層可以是聚醯亞胺類樹脂層(polyimide-based resin layer),但並不特別限制此材料。基底層BL可包含玻璃基板、金屬基板或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基板等。
電路元件層DP-CL包含至少一個絕緣層和電路元件。於下文中,電路元件層DP-CL中包含的絕緣層稱作中間絕緣層(intermediate insulation layer)。中間絕緣層包含至少一個中間無機膜和/或至少一個中間有機膜。電路元件包含畫素的訊號線和驅動電路等。可以透過藉由塗覆和沈積等方法來形成絕緣層、半導體層和導電層的製程、用於絕緣層的光刻製程、以及用於半導體層和導電層的圖案化製程來形成電路元件層DP-CL。
顯示元件層DP-OLED包含發光元件。顯示元件層DP-OLED可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以作為發光元件或其它已知元件。顯示元件層DP-OLED包含例如有機材料,以作為畫素界定層(pixel definition layer)。
如下所述,上絕緣層TFL可包含配置以封裝電路元件層DP-CL的薄膜封裝層。上絕緣層TFL更可包含功能層,例如覆蓋層(capping layer)、抗反射層(reflection prevention layer)或折射率調節層等。
如第8B圖所示,在平面上,顯示面板DP包含顯示區域DP-DA和非顯示區域DP-NDA。在所示的實施例中,非顯示區域DP-NDA可沿顯示區域DP-DA的邊緣界定。顯示面板DP的顯示區域DP-DA和非顯示區域DP-NDA分別對應於第1A圖至第2B圖所繪示的顯示裝置DD的顯示區域DD-DA和非顯示區域DD-NDA。
顯示面板DP可包含驅動電路GDC、複數條訊號線SGL(下文稱為訊號線)和複數個畫素PX(以下稱為畫素)。畫素PX設置於顯示區域DP-DA中。各畫素PX包含發光元件和與其連接的畫素驅動電路(pixel driving circuit)。驅動電路GDC、訊號線SGL和畫素驅動電路可包含在第8A圖所示的電路元件層DP-CL中。
驅動電路GDC可包含掃描驅動電路(scanning driving circuit)。掃描驅動電路產生複數個掃描訊號(以下稱為掃描訊號),且依序將掃描訊號輸出至下述的複數條掃描線GL(下文稱為掃描線)。掃描驅動電路更可將另一控制訊號輸出至畫素PX的驅動電路。
掃描驅動電路可包含複數個薄膜電晶體,薄膜電晶體係透過與畫素PX的驅動電路相同的製程形成,例如,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LTPS)製程或低溫多晶矽氧化物(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製程。
訊號線SGL包含掃描線GL、資料線DL、電源線PL和控制訊號線CSL。掃描線GL分別連接至多個畫素PX中的對應畫素PX,且資料線DL分別連接至多個畫素PX中的對應畫素PX。電源線PL連接至畫素PX。控制訊號線CSL可將控制訊號提供至掃描驅動電路。
訊號線SGL可連接至未繪示的電路板。且訊號線SGL可連接至安裝於電路板上的整合晶片型(integrated chip type)的定時控制電路(timing control circuit)。在本發明所示的實施例中,這樣的整合晶片可設置於非顯示區域DP-NDA中,以連接至訊號線SGL。
如第8C圖所示,電路元件層DP-CL可包含作為無機層的緩衝層BFL、第一中間無機層10和第二中間無機層20、以及作為有機層的中間有機層 30。第8C圖係例示性地繪示了第一半導體圖案OSP1以及第二半導體圖案OSP2之間的設置關係,其中第一半導體圖案OSP1構成了包含有第一控制電極GE1、第一輸入電極DE1和第一輸出電極SE1的開關電晶體T1,第二半導體圖案OSP2構成了包含有第二控制電極GE2、第二輸入電極DE2和第二輸出電極SE2的驅動電晶體T2。第一通孔至第四通孔CH1至CH4也例示性地繪示於第8C圖中。
顯示元件層DP-OLED包含發光元件。顯示元件層DP-OLED可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以作為發光元件或其它已知元件。顯示元件層DP-OLED包含畫素界定層。例如,畫素界定層可以是有機層。
第一電極AE設置於中間有機層30上。透過穿透中間有機層30的第五通孔CH5,第一電極AE連接至第二輸出電極SE2。開口部OP界定於畫素界定層PDL中。畫素界定層PDL的開口部OP暴露第一電極AE的至少一部分。畫素界定層PDL的開口部OP係稱作發光開口部(light emission opening part),以便於與其它開口部區分。
顯示面板DP可包含發光區域PXA和相鄰於發光區域PXA的非發光區域NPXA。非發光區域NPXA可環繞發光區域PX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發光區域PXA界定為對應於由發光開口部OP暴露的第一電極AE的一部分。
電洞控制層HCL可共同地設置於發光區域PXA和非發光區域NPXA上。電洞控制層HCL可包含電洞傳輸層(hole transport layer),並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hole injection layer)。發光層EML設置於電洞控制層HCL上。發光層EML可設置於與發光開口部OP相對應的區域上。換句話說,發光層EML可分別形成在各複數個畫素中。發光層EML可包含有機材料和/或無機材料。發光層EML可產生指定的彩色光。
電子控制層ECL設置於發光層EML上。電子控制層ECL可包含電子傳輸層,並進一步包含電子注入層。透過使用開光罩(open mask),電洞控制層HCL和電子控制層ECL可共同形成在複數個畫素中。第二電極CE設置於電子控制層ECL上。第二電極CE共同設置於複數個畫素PX中。
上絕緣層TFL設置於第二電極CE上。上絕緣層TFL可包含複數個薄膜(於下文中為第一薄膜)。如所示的實施例中,複數個薄膜可包含功能上彼此不同的薄膜封裝層TFE和覆蓋層CPL。薄膜封裝層TFE可包含無機層/有機層/無機層。可以進一步將折射率調節層設置於第二電極CE和薄膜封裝層TFE之間,且折射率調節層可包含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有機材料相同的材料。
第9A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顯示模組DM的剖面圖。第9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輸入感測層ISL的平面圖。第9C圖係繪示沿第9B圖的線I-I’取得的輸入感測層ISL的剖面圖。第9D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例示性實施例建構的輸入感測層的平面圖。
第9A圖僅繪示顯示模組DM和輸入感測層ISL,以說明輸入感測層ISL的層疊關係。輸入感測層ISL包含至少一個感測電極。輸入感測層ISL可以進一步包含連接至感測電極和至少一個絕緣層(或第二薄膜)的訊號線。輸入感測層ISL可例如以電容方式來感測外部輸入。輸入感測層ISL的操作無特別限制,且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輸入感測層ISL可以電磁感應方式或壓力感測方式來感測外部輸入。
如第9A圖所示,輸入感測層ISL可包含第一導電層IS-CL1、第一絕緣層IS-IL1、第二導電層IS-CL2和第二絕緣層IS-IL2。第一導電層IS-CL1和第二導電層IS-CL2中的每一個可具有單層結構或具有沿第三方向軸DR3層疊的多 層結構。具有單層結構的導電層可包含金屬層或透明導電層。金屬層可包含鉬、銀、鈦、銅、鋁或其合金。透明導電層可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鋅(zinc oxide,ZnO)或氧化銦錫鋅(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此外,透明導電層可包含導電聚合物,例如PEDOT、金屬奈米線或石墨烯。
具有多層結構的導電層可包含多金屬層。例如,多金屬層可具有鈦/鋁/鈦形式的三層結構。具有多層結構的導電層可包含至少一個金屬層和至少一個透明導電層。
第一導電層IS-CL1和第二導電層IS-CL2中的每一個包含複數個圖案。於下文中,將予以提供關於第一導電層IS-CL1包含第一導電圖案且第二導電層IS-CL2包含第二導電圖案之敘述。第一導電圖案和第二導電圖案中的每一個可包含感測電極和訊號線。
包含金屬層的每一個感測電極可具有網格形狀,如下所即將描述的,以防止或預防使用者看到它們。另一方面,上絕緣層TFL的厚度可做調節,使得因顯示元件層DP-OLED的配置方式所產生的雜訊不會影響輸入感測層ISL。第一絕緣層IS-IL1和第二絕緣層IS-IL2中的每一個可具有單層或多層結構。第一絕緣層IS-IL1和第二絕緣層IS-IL2中的每一個可包含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複合材料。
第一絕緣層IS-IL1和第二絕緣層IS-IL2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包含無機層。無機層可以包含氧化鋁、氧化鈦、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鋯和二氧化鉿中的至少任何一種。
第一絕緣層IS-IL1和第二絕緣層IS-IL2中的至少一個可包含有機層。有機層可包含丙烯酸樹脂(acrylic based resin)、甲基丙烯酸樹脂(meta-acrylic based resin)、聚異戊二烯(polyisoprene)、乙烯基樹脂(vinyl based resin)、環氧基樹脂(epoxy based resin)、氨基甲酸酯基樹脂(urethane based resin)、纖維素基樹脂(cellulose based resin)、矽氧烷基樹脂(siloxane based resin)、聚醯亞胺基樹脂(polyimide based resin)、聚醯胺基樹脂(polyamide based resin)和聚對二甲苯基樹脂(parylene based resin)中的至少一種。
如第9B圖所示,輸入感測層ISL可包含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連接至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的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以及連接至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的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輸入感測層ISL可以進一步包含設置於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與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之間的邊界區域中的光學虛擬電極(optical dummy electrode)。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設置於顯示區域DD-DA中。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和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設置於非顯示區域DD-NDA中。
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彼此相交。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在第一方向DR1上排列,各第一感測電極具有朝向第二方向DR2延伸的形狀。感測電極可以互蓋型(mutual cap type)或自蓋型(self cap type)感測外部輸入。在第一時段期間計算互蓋型外部輸入的坐標之後,可在第二時段期間重新計算自蓋型外部輸入的坐標。
各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包含第一感測部SP1和第一連接部CP1。各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包含第二感測部SP2和第二連接部CP2。在第 一感測部SP1中,設置於第一感測電極兩端的兩個第一感測部的尺寸可以小於設置於中間位置的第一感測器部的尺寸,例如是它的一半。在第二感測部SP2中,設置於第二感測電極兩端的兩個第二感測部的尺寸可以小於設置於中間位置的第二感測器部的尺寸,例如是它的一半。
第9B圖係繪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但其形狀不受限制。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可具有感測器部和連接部未分開的形狀(例如,條形)。例示性地繪示了每一個具有菱形形狀的第一感測部SP1和第二感測部SP2,但其形狀不限於此。第一感測部SP1和第二感測部SP2可以具有其他的多邊形形狀。
在一個第一感測電極內,第一感測部SP1沿第二方向DR2排列;在一個第二感測電極內,第二感測部SP2沿第一方向DR1排列。各第一連接部CP1係連接相鄰的第一感測部SP1,且各第二連接部CP2係連接相鄰的第二感測部SP2。
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分別連接至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的一端。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分別連接至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的兩端。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也可分別連接至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的兩端。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可分別僅連接至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的一端。
根據所示的實施例,相較於包含僅分別連接至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一端的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的輸入感測層ISL,感測靈敏度可提高。由於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比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長,偵測訊號(或傳 輸訊號)中會出現電壓降,因此會降低感測靈敏度。根據所示的實施例,由於偵測訊號(或發送訊號)係透過連接至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兩端的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提供,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偵測訊號(或傳輸訊號)的電壓降,從而防止或抑制感測靈敏度的降低。
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和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可包含線路單元SL-L和焊墊單元SL-P。焊墊單元SL-P可配置於焊墊區域NDA-PD中。
另一方面,在第一訊號線SL1-1至SL1-5中,第二訊號線SL2-1至SL2-4可由單獨製造並組合的電路板等來代替。
如第9A圖所示,搭配第9C圖,第一導電層IS-CL1包含第一連接部CP1。第二導電層IS-CL2包含第一感測部SP1和第二連接部CP2。第二導電層IS-CL2更包含第二感測部SP2。各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可具有一體的形狀。第一感測部SP1與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分離。
,設置於相同層上的導電圖案可以透過同一個製程來形成,並包含相同的材料,且具有相同的層疊結構。輸入感測層ISL的部件的層疊順序可做改變。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部SP1和第二連接單元CP2可直接設置於上絕緣層TFL上。覆蓋第一連接部CP1的第一絕緣層IS-IL1設置於上絕緣層TFL上。設置於第一絕緣層IS-IL1內的第一連接部CP1可透過第一連接接觸孔CNT-I電性連接至第一感測部SP1。
如第9D圖所示,各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可具有網格形狀。由於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具有網格形狀,與第二電極CE(參照第8C圖)的寄生電容可因而減少。另外,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不重疊於發 光區域PXA(參照第8C圖),因此,顯示裝置DD的使用者無法視覺感知它們(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
具有網格形狀的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可包含銀、鋁、銅、鉻、鎳、鈦或其他類似元素,可對上述元素施加低溫製程,但材料不限於此。儘管以連續製程來設置輸入感測層ISL,也可防止或抑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參照第8C圖)損壞。
第一感測電極IE1-1至IE1-5和第二感測電極IE2-1至IE2-4的網格線可定義對應於發光區域PXA的開口部。
第9A、9B、9C和9D圖的輸入感測層ISL被例示性地說明為具有兩個導電層結構(包含第一導電層IS-CL1和第二導電層IS-CL2)的電容型觸控感測器,但不限於此。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輸入感測層ISL可以是包含一個導電層結構的電容型觸控感測器。
具有一個導電層結構的觸控感測器可包含複數個感測電極IE(下文稱為感測電極)和複數條訊號線SL(下文稱為訊號線)。感測電極具有唯一的坐標資訊。例如,感測電極可以矩陣型排列且分別連接至訊號線。感測電極可具有網格形狀,且可以自蓋型來驅動。
根據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提供一種上延遲器,上延遲器降低外部光的反射率,即使當使用者配戴偏光太陽鏡時,也可以任何角度觀看影像。
另外,如本文所教示,透過將延遲器的光軸設置於預定條件下,可防止或抑制折疊部的變色現象。
如本文所教示,具有預定的楊氏模數的上延遲器可防止或抑制上延遲器脫離,儘管不斷重複折疊顯示裝置。因此,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耐久性可因而提高。
儘管本發明已闡述各例示性實施例,但根據本文描述,其它實施例及變更將顯而易見。因此,本發明概念不應侷限於這些實施例,而應侷限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以及對於本領域通常知識者顯而易見的各種明顯的變更及等效配置。
DD:顯示裝置
DM:顯示模組
DR2、DR3:方向軸
POL:偏振器
RTD-L:下延遲器
RTD-L1:正色散型λ/4延遲器
RTD-L2:正色散型λ/2延遲器
RTD-U:上延遲器
WP:視窗面板

Claims (19)

  1. 一種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一輸入感測器,其直接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且具有一上表面;一抗反射器,其設置於該輸入感測器的該上表面,該抗反射器包含:一偏振器;以及至少一下延遲器,其設置於該輸入感測器與該偏振器之間;一上延遲器,其設置於該抗反射器上,該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一視窗,其設置於該上延遲器上,並具有背離該上延遲器的一上表面;以及至少一黏合構件,其設置於該輸入感測器與該視窗之間;其中從該輸入感測器的該上表面至該視窗的該上表面的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其中該上延遲器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0nm至約11000nm的相位延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上延遲器的厚度為約1μm至約80μ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黏合構件的厚度為約5μm至約100μ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視 窗的厚度為約30μm至約130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偏振器具有大致上平行於或大致上垂直於該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一折疊軸的一偏振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下延遲器包含:一正色散型λ/2延遲器;以及一正色散型λ/4延遲器;其中該正色散型λ/2延遲器的慢軸和該正色散型λ/4延遲器的慢軸界定於由該折疊軸和垂直於該折疊軸的一參考軸所界定的一相同象限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上延遲器的一慢軸與該偏振器的該偏振軸之間的夾角為約10度至75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下延遲器包含一負色散型λ/4延遲器,且該下延遲器的一慢軸與該偏振器的該偏振軸形成約45度的夾角。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視窗包含一基底層,該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偏振器具有對於該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一折疊軸形成約45度夾角的一偏振軸;以及 其中該下延遲器包含一負色散型λ/4延遲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視窗包含一基底層,該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nm或更短的相位延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上延遲器和該下延遲器中的每一個包含一基底層和一液晶層,且該液晶層在該基底層的一個表面上排列。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發光元件和複數個第一薄膜,該複數個第一薄膜覆蓋於該複數個發光元件上;以及該輸入感測器包含複數個導電圖案和至少一第二薄膜,該複數個導電圖案設置於該複數個第一薄膜上,該至少一第二薄膜設置於該導電圖案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導電圖案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網格形狀。
  15. 一種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模組,其具有一顯示面板和一輸入感測器,該輸入感測器直接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一第一黏合構件,其連接該顯示模組;一抗反射器,其連接該第一黏合構件;一第二黏合構件,其連接該抗反射器;一上延遲器,其連接該第二黏合構件,該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 一第三黏合構件,其連接該上延遲器;以及一視窗,其連接該第三黏合構件,該視窗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其中該抗反射器包含:一偏振器,其設置於該第二黏合構件與該第一黏合構件之間;以及一正色散型λ/2延遲器和設置於該偏振器與該第一黏合構件之間的一正色散型λ/4延遲器;以及其中該第一黏合構件、該抗反射器、該第二黏合構件、該上延遲器、該第三黏合構件和該視窗的總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其中該上延遲器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0nm至約11000nm的相位延遲。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偏振器具有大致上平行於或大致上垂直於該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一折疊軸的一偏振軸。
  17. 一種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模組,其具有一顯示面板和一輸入感測器,該輸入感測器直接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一第一黏合構件,其耦接於該顯示模組,該第一黏合構件具有面向該顯示模組的一下表面;一抗反射器,其耦接於該第一黏合構件;一第二黏合構件,其耦接於該抗反射器; 一上延遲器,其耦接於該第二黏合構件,該上延遲器的楊氏模數為約4GPa至約100GPa;一第三黏合構件,其耦接於該上延遲器;以及一視窗,其耦接於該第三黏合構件,該視窗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0nm至約500nm的相位延遲,且具有背離該上延遲器的一上表面;其中該抗反射器包含:一偏振器,其設置於該第二黏合構件與該第一黏合構件之間;以及一負色散型λ/4延遲器,其設置於該偏振器與該第一黏合構件之間;其中從該第一黏合構件的該下表面至該視窗的該上表面的厚度為約130μm至約540μm;其中該上延遲器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0nm至約11000nm的相位延遲。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偏振器的一偏振軸大致上平行於或大致上垂直於該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一折疊軸,或對於該可折疊式顯示裝置的該折疊軸形成約45度的夾角。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可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該視窗包含一基底層,該基底層在約550nm波長處具有約500nm或更短的相位延遲。
TW108131416A 2018-08-30 2019-08-30 可折疊式顯示裝置 TWI8337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02510 2018-08-30
KR1020180102510A KR102604284B1 (ko) 2018-08-30 2018-08-30 폴더블 표시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6621A TW202016621A (zh) 2020-05-01
TWI833792B true TWI833792B (zh) 2024-03-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49785A1 (en) 2016-11-28 2018-05-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49785A1 (en) 2016-11-28 2018-05-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79022B2 (ja) フォルダブル表示装置
US20230422575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2480968B1 (ko)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11635866B2 (en) Display devices
US11550437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89099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9033221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9799564B (zh) 显示装置
TWI833792B (zh) 可折疊式顯示裝置
US20190250317A1 (en) Polarizing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polarizing unit
US20220057337A1 (en) Optical inspection device for optical performance test of display device and optical inspec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14156315A (zh) 显示装置和用于该显示装置的光学检查方法
TWI827665B (zh) 顯示裝置
US2023013976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19068847U (zh) 电子装置
US20230038559A1 (en) Display device
TWI828751B (zh) 輸入感測單元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TW202024883A (zh) 顯示裝置
TW202032341A (zh) 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