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2143B -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2143B
TWI832143B TW111102334A TW111102334A TWI832143B TW I832143 B TWI832143 B TW I832143B TW 111102334 A TW111102334 A TW 111102334A TW 111102334 A TW111102334 A TW 111102334A TW I832143 B TWI832143 B TW I8321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e
platform
mirror
aforementioned
die bo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2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6735A (zh
Inventor
小橋英晴
牧浩
望月政幸
酒井一信
小野悠太
中野和男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捷進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捷進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捷進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6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6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143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提升元件的側面的異常檢查的精度之技術。 晶粒接合裝置,具備:中間平台,在其上面供鏡設置;拍攝裝置,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上方,使得藉由前述拾取頭而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及前述鏡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照明裝置,設置於比前述拍攝裝置還下方,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及控制部,構成為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的上面及側面。

Description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本揭示有關晶粒接合裝置,例如可適用於檢測晶粒的側面之晶粒接合機。
將半導體晶片(以下稱晶粒)搭載於配線基板或引線框等的基板而組立封裝之工程的一部分中,有從被貼附於切割膠帶的半導體晶圓(以下簡稱晶圓)分割晶粒之切割工程、及將分割出的晶粒搭載於基板上或將已接合的晶粒層積而接合之工程。接合之工程中運用的半導體製造裝置為晶粒接合機等的晶粒接合裝置。另,本揭示中,晶粒包含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或3D NAND快閃等的層積晶粒,有時亦稱為元件。
切割工程中,會藉由切斷用刀來切割接著固定於切割裝置的工件台的切割膠帶上之晶圓。此切割工程中,在切斷面亦即晶粒的側面可能會發生裂痕(crack)或崩裂(chipping)等的異常。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晶粒接合機中可拍攝晶粒的側面之技術。專利文獻1中,以相機從晶粒正上方向拍攝會造成問題,因此在供晶粒載置的遞交平台的正下方設置相機,並且設置6面的鏡以便從左斜上方及右斜上方拍攝晶粒。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7955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當如專利文獻1般從斜上方拍攝晶粒的情形下,例如依方向不同可能會看不見崩裂等的缺損的面。
本揭示之待解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提升元件的側面的異常檢查的精度之技術。其他的待解問題與新穎特徵,將由本說明書之記述及所附圖面而明瞭。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若簡單說明本揭示當中代表性者的概要,則如下所述。 亦即,晶粒接合裝置,具備:中間平台,在其上面供鏡設置;拍攝裝置,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上方,使得藉由前述拾取頭而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及前述鏡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照明裝置,設置於比前述拍攝裝置還下方,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及控制部,構成為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的上面及側面。 [發明之功效]
按照本揭示,能夠提升元件的側面的異常檢查的精度。
以下運用圖面說明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惟以下說明中,遇同一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而可能省略重覆說明。另,圖面為了使說明更加明確,比起實際的態樣,針對各部位的寬幅、厚度、形狀等可能以模型化表現,惟僅是一例,並非限定本揭示之解釋。
首先,運用圖1至圖3說明實施形態之晶粒接合機的構成。圖1為實施形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概略上視圖。圖2為圖1所示晶粒接合機的概略側視圖。圖3為示意晶粒供給部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
晶粒接合機10,大體上具有晶粒供給部1、拾取部2、中間平台部3、接合部4、搬送部5、及監視而控制各部的動作之控制部8。Y軸方向為晶粒接合器10的前後方向,X軸方向為左右方向。晶粒供給部1配置於晶粒接合器10的臨面(正面)側,接合部4配置於裏側。
晶粒供給部1,具有保持晶圓11之晶圓保持台12、及從晶圓11頂起晶粒D之頂起單元13。如圖3所示,晶圓保持台12,具有保持晶圓環14之擴張環15、及將被保持於晶圓環14而接著有複數個晶粒D的切割膠帶16予以水平地定位之支撐環17。頂起單元13配置於支撐環17的內側。控制部8藉由未圖示的驅動手段將晶圓保持台12朝X軸方向及Y軸方向移動,使拾取的晶粒D移動至頂起單元13的位置(拾取位置)。
晶圓保持台12,於晶粒D的頂起時,使保持著晶圓環14的擴張環15下降。其結果,被保持於晶圓環14的切割膠帶16被拉伸而晶粒D的間隔擴張,藉由頂起單元13自晶粒D下方將晶粒D頂起,藉此使晶粒D的拾取性提升。在晶圓11與切割膠帶16之間貼附有稱為晶粒黏結薄膜(DAF;Die Attach Film)18的膜狀的接著材料。具有DAF18的晶圓11中,切割是對晶圓11與DAF18進行。因此,可能會發生DAF18的毛邊等的異常。此處,晶圓11被分割成複數個晶粒D,晶粒D藉由後述的切割膠帶16以晶圓的外形被保持住。是故,剝離工程中,將晶圓11與DAF18從切割膠帶16剝離。
拾取部2,具有筒夾22,其將藉由頂起單元13而被頂起的晶粒D吸附保持於先端,又具有從晶粒供給部1拾取晶粒D而載置於中間平台部3之拾取頭21、及辨識晶圓11內的拾取對象的晶粒D之晶圓辨識相機24、及照明裝置25。另,拾取部2具有令拾取頭21升降、旋轉及朝X軸或Y軸方向移動之未圖示的各驅動部。
中間平台部3,具有暫時地載置晶粒D之中間平台31、及辨識中間平台31上的晶粒D之平台辨識相機34、及照明裝置35。中間平台31,設置有四個鏡或稜鏡(以下簡稱鏡)31a,其具有相對於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學軸以規定角度傾斜之反射面。此規定角度,相對於側面讓照明光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照射,並且可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拍攝側面之角度,例如為45度±3度。規定角度更佳為45度±1度。鏡31a例如由三角柱所構成,其相向的側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狀,另一側面、底面及具有反射面的斜面為矩形狀。鏡31a不限定於三角柱,只要是柱狀即可。此外,鏡31a全體不必為柱狀,只要一部分是柱狀即可。亦即,反射面為平面狀。另,鏡31a不限定於四個,當僅辨識特定的側面的情形下,亦可為和該側面的數量相對應的數量。一邊和晶粒D相向之一個鏡31a亦可由複數個鏡所構成。照明裝置35例如為同軸照明。令鏡31a的反射面反射晶粒D的側面像,便可藉由設置在中間平台31上方的平台辨識相機34同時(於同一曝光內)拍攝而檢查晶粒D的上面及四個側面。
平台辨識相機34,設置於中間平台31的上方。較佳是,平台辨識相機34設置於中間平台31的正上方。較佳是,平台辨識相機34以中間平台31的中心軸與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軸一致之方式將視野角朝向垂直下方而設置。平台辨識相機34,以晶粒D及四個鏡31a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之方式設置。照明裝置35,照射光以便將載置於中間平台31的晶粒D照亮至平台辨識相機34可拍攝的亮度。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入射至四個鏡31a。藉由此構成,平台辨識相機34能夠拍攝從晶粒D的側面至上面。
入射至四個鏡31a的光像,沿著設置於四個鏡31a的上方的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軸入射。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晶粒D的上面及從四個鏡31a分別反射的被攝體像。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的圖像被輸出至控制部8,受到圖像處理,此外亦可顯示於顯示畫面(未圖示)。
接合部4具有:接合頭41,具有和拾取頭21同樣的構造,從中間平台31拾取晶粒D,接合至被搬送而來至接合平台BS的基板S,或以層積至已接合於基板S上的晶粒之上的形式接合;及筒夾42,安裝於接合頭41的先端而吸附保持晶粒D;及基板辨識相機44,拍攝基板S的位置辨識標記(未圖示),辨識應接合的晶粒D的接合位置;及照明裝置45。另,接合部4具有令接合頭41升降、旋轉及朝Y軸方向移動之未圖示的各驅動部。
藉由這樣的構成,接合頭41基於平台辨識相機34的拍攝資料而修正拾取位置/姿勢,從中間平台31拾取晶粒D,基於基板辨識相機44的拍攝資料而將晶粒D接合於基板S的封裝區域。
搬送部5具有供基板S移動之搬送道52。搬送道52將基板S朝X軸方向搬送。
藉由這樣的構成,基板S從未圖示的基板供給部沿著搬送道52移動至接合位置(組裝位置),接合後,移動到未圖示的基板搬出部,或返回到基板供給部。
控制部8,具備存放監視而控制晶粒接合器10的上述的各部的動作之程式(軟體)的記憶體、及執行記憶體中存放的程式之中央處理裝置(CPU)。
接著,利用圖4說明實施形態中的運用了晶粒接合機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圖4為示意按照圖1所示晶粒接合機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步驟S11:晶圓/基板搬入工程) 將晶圓匣(未圖示)搬入至晶粒接合機10,該晶圓匣存儲有保持著貼附有從晶圓11分割出的晶粒D之切割膠帶16的晶圓環。控制部8從存儲有晶圓環的晶圓匣將晶圓環供給至晶粒供給部1。此外,準備基板S,搬入至晶粒接合機10的基板供給部。
(步驟S12:拾取工程) 控制部8,藉由頂起單元13將晶圓11上的拾取對象的晶粒D從下方頂起,從貼附於晶圓11的背面的切割膠帶16將晶粒D剝離。與此並行,控制部8,將拾取頭21下降到拾取對象的晶粒D的正上方,將從切割膠帶16剝離出的晶粒D藉由拾取頭21的筒夾22予以真空吸附。然後,控制部8將拾取頭21進行上升動作、平行移動動作、及下降動作而將晶粒D載置於中間平台31的規定處。此時,控制部8藉由中間平台31的未圖示的吸附孔吸附晶粒D,使拾取頭21脫離。依此方式,從切割膠帶16剝離出的晶粒D被吸附、保持於筒夾22,被搬送而載置於中間平台31。
控制部8,藉由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中間平台31上的晶粒D的上面及四個側面,進行晶粒D的定位,並且進行異物或傷痕(包含裂痕或崩裂)的異常的檢查。控制部8,藉由圖像處理,算出從晶粒接合機的晶粒位置基準點起算之中間平台31上的晶粒D的偏差量(X、Y、θ方向)。另,晶粒位置基準點,是事先保持中間平台31的規定的位置作為裝置的初始設定。然後,控制部8藉由圖像處理,進行晶粒D的上面及四個側面的異常的檢查。
然後,將已把晶粒D搬送至中間平台31的拾取頭21返回晶粒供給部1。遵照上述的手續,下一個晶粒D從切割膠帶16被剝離,以後遵照同樣的手續從切割膠帶16一個個地剝離晶粒D。
(步驟S13:接合工程) 如上述般,控制部8將基板S從基板供給部搬送至接合部4。然後,控制部8藉由基板辨識相機44拍攝載置於接合平台BS上的基板S。控制部8藉由圖像處理,算出從晶粒接合機的基板位置基準點起算之基板S的偏差量(X、Y、θ方向)。另,基板位置基準點,是事先保持基板檢查部的規定的位置作為裝置的初始設定。
控制部8,從步驟S12中算出的晶粒D的偏差量來修正接合頭41的吸附位置,藉由筒夾42吸附晶粒D。將從中間平台31吸附了晶粒D的接合頭41進行上升、平行移動、及下降,將晶粒D接合至接合平台BS上的基板S的規定處。此處,基板S的規定處,為成為基板S的封裝之區域、或已載置有元件而以加入其之形式將元件接合時之區域、或層積接合之元件的接合區域。控制部8,當步驟S12中檢查的晶粒D為不良的情形下,藉由接合頭41將晶粒D區域搬送往棄置區域。
(步驟S14:基板搬出工程) 如上述般,控制部8將已接合晶粒D的基板S搬送至基板搬出部。從晶粒接合機10的基板搬出部將基板S搬出。
如上述般,晶粒D被組裝於基板S上,從晶粒接合機搬出。其後,藉由打線接合工程透過Au打線與基板S的電極電性連接。例如,當層積接合的情形下,接下來,組裝有晶粒D的基板S被搬入至晶粒接合機而晶粒D被層積於已被組裝於基板S上的晶粒D之上,從晶粒接合機搬出後,藉由打線接合工程透過Au打線與基板S的電極電性連接。第二層以上的晶粒D,是藉由前述的方法從切割膠帶16被剝離後,被搬送至晶粒接合部而層積於晶粒D之上。上述工程反覆規定次數後,將基板S搬送至模塑工程,將複數個晶粒D與Au打線以模塑樹脂(未圖示)密封,藉此完成層積封裝。
按照實施形態,具有一或複數個下記的效果。
(1)在中間平台上設置具有相對於相機的光軸傾斜規定角度的反射面之鏡(或稜鏡)。於接合前將元件暫且載置於中間平台,令其反射面反射元件的側面像,以設置於中間平台上方的相機拍攝並檢查側面。藉此,便可於搬入至晶粒接合裝置後檢查貼附於切割膠帶的元件的切割後的側面的狀態,可於接合前篩選不良。
(2)在中間平台上設置具有相對於相機的光軸傾斜略45度的反射面之鏡(或稜鏡),並且在相機的下方設置同軸照明。藉此,被鏡反射後的照明相對於被攝體側面會略垂直地照射,故對於側面可達成略垂直照明及略垂直拍攝,例如無論崩裂部的缺損的面的方向為何,皆可將崩裂部拍成黑色。藉此,能夠減少若從斜向觀察則缺損的面會依方向不同而看不見這樣的問題。此外,特別是在晶粒下面邊緣部的傷痕、晶粒側面的DAF的毛邊或異物等亦能拍攝。
(3)檢查而NG的情形下搬送往棄置區域。藉此,可達成元件的自動不良篩選。當在已載置於基板的元件之上、或在和已載置於基板的元件相異的區域將晶粒接合的情形下,可避免不良元件的接合,可避免同一封裝內的在其以前載置的元件也被當成不良。
(4)將中間平台上的元件的上面及複數個側面於同一曝光內拍攝並檢查。藉此,可防止產距時間變慢。若藉由1台相機依序拍攝元件的側面,則曝光時間、轉送時間會成為檢查面數的累計值,即便在拍攝間沒有構件的移動、旋轉等仍會花費相應的處理時間,導致產距時間變慢。可避免此問題。
〈變形例〉 以下示例幾個實施形態之代表性的變形例。以下的變形例的說明中,對於具有和上述的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為相同構成及功能之部分,得使用和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又,針對該部分的說明,於技術上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得適當援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的說明。此外,上述的實施形態的一部分、及複數個變形例的全部或一部分,於技術上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得適當複合性地適用。
(第一變形例) 首先,為更明瞭第一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運用圖5及圖6說明側面拍攝的問題點。圖5為說明元件的切割中的問題點的圖,圖5(a)為藉由通常的切割方法而被切斷的晶粒的剖視圖,圖5(b)為藉由按照階段切割方式之切割方法而被切斷的晶粒的剖視圖,圖5(c)為層積的晶圓藉由按照階段切割方式之切割方法而被切斷的晶粒的剖視圖。圖6為說明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圖6中,平台辨識相機34是運用構成其之影像感測器34a及透鏡34b來示意。
如圖5(a)所示一次切斷的通常的切割方法中,在切割膠帶16與晶圓(晶粒D)的接著部的附近容易發生裂痕或崩裂。如圖5(b)及圖5(c)所示般按照階段切割方式之切割方法中,在切割膠帶16與晶圓(晶粒D)的接著部的附近,裂痕或崩裂會比圖5(a)所示切割方法還減少。但,圖5(b)及圖5(c)所示以虛線圓示意的高低差部分可能會因刀的接觸等而缺損。藉此,會發生裂痕或崩裂。此處,所謂階段切割方式,為階段性地一面減薄切斷用刀的厚度一面使切入深度增加之切割方法。如上述般,階段切割方式的切割方法,當進行最下層的切割時可能使裂痕或崩裂發生,通常的切割方法也是如此。在此情形下裂痕或崩裂會發生在晶粒的下層部分。
如圖6所示,於中間平台31當在和供晶粒D載置的面同一平面內設置鏡31a的情形下,在晶粒D的側面的最下部層A會因聚光不足而無法拍攝。因此,例如可能會無法檢查於切割工程中被切斷的晶粒D的最下層。
接著,運用圖7說明第一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圖7為第一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剖視圖。
如圖7所示,在中間平台31設置供晶粒D載置的台座31b。台座31b的供晶粒D載置的載置面31c比設置鏡31a的面(中間平台31的上面)31d還高。另,亦可將載置面31c訂為和中間平台31的上面31d相同高度而將設置鏡31a的面訂為比中間平台31的上面31d還低。
藉此,便可正確地拍攝晶粒D的最下層部分。故,便可檢測於階段切割最下層切割時形成的裂痕。此外,亦可檢測貼附於晶粒D的下面的DAF的掀起。此外,當掉落至鏡31a的異物在鏡31a的傾斜面上滑落的情形下,會落至不影響拍攝的區域,因此不易受到異物的影響。又,亦變得容易僅對焦於晶粒D的邊緣面而檢測裂痕等。此外,載置面31c較佳是形成為比晶粒D還小一圈。在此情形下,為在晶粒D被吸附於載置面31c的狀態下,晶粒D的外周端部不會撓曲變形的大小。藉此,晶粒D的下端部的拍攝會變得容易。此外,亦可應對載置的晶粒的尺寸改變之情形。
(第二變形例) 首先,為更明瞭第二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運用圖8說明設置鏡的中間平台的問題點。圖8為說明設置鏡的中間平台問題點的圖。圖8(a)為晶粒尺寸大的情形下的中間平台的上視圖及剖視圖。圖8(b)為晶粒尺寸小的情形下的中間平台的上視圖及剖視圖。
若欲進行多品種對應,則若是1種類的附鏡中間平台,一旦晶粒尺寸變化那麼鏡31a與晶粒D的側面之距離便會變化。例如,若將圖8(a)所示情形下的晶粒D的長度訂為L1、鏡31a與晶粒D的側面之距離訂為d1、圖8(b)所示情形下的晶粒D的長度訂為L2、鏡31a與晶粒D的側面之距離訂為d2,則L1>L2,故成為d1<d2。因此,會導致透鏡-被攝體間距離(WD)變化而發生焦點偏差。亦即,若鏡的位置未對於晶粒尺寸最佳化,則會導致WD依元件的每一側面而異,焦點會發生偏差。
接著,運用圖9說明第二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圖9為說明第二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圖。圖9(a)為第二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基座的上視圖及剖視圖。圖9(b)為晶粒尺寸大的情形下的中間平台的上視圖及剖視圖。圖9(c)為晶粒尺寸小的情形下的中間平台的上視圖及剖視圖。
中間平台31,具備基座部31e、及可在基座部31e裝卸更換的平台部31g。如圖9(a)所示,基座部31e具有凹部31f,平台部31g被定位而嵌合於凹部31f。平台部31g具備設置於配合晶粒尺寸之位置的鏡31a。如圖9(b)及圖9(c)所示,平台部31g配合晶粒尺寸而備有複數個。
藉此,藉由更換事前準備的平台部31g,便可達成配合晶粒尺寸之鏡配置,以使WD一定。亦即,於品種更換時不需做鏡配置調整。此外,可於景深內必定在同一拍攝中進行晶粒D的表層的定位及檢查與晶粒D的側面檢查。
此外,藉由將鏡31a固定於平台部31g的平台面,只需將晶粒D置於平台面,鏡31a的反射面與晶粒D之角度便會固定,不需做傾角調整。例如,當藉由拾取頭或接合頭吸附晶粒D而拍攝的情形下,每當筒夾更換後便必需做傾角調整,會讓筒夾自動更換等變得困難。此外,如平台部31g這樣的固定平台,水平穩定性較佳。
(第三變形例) 為了明瞭第三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運用圖10說明側面圖像的問題點及第三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圖10為說明第三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的圖。圖10(a)為MEMS的側面的圖像模型圖。圖10(b)為設想在圖10(a)所示MEMS有異物附著的圖像模型圖。圖10(c)為將圖10(b)所示圖像二值化而成的圖像模型圖。圖10(d)為對圖10(b)所示圖像套用具有方位性的空間濾波器而成的圖像模型圖。圖10(e)為將圖10(d)二值化而成的圖像模型圖。
圖10(a)所示MEMS,係二片晶圓藉由凸塊接合、DAF或環氧樹脂等的接著部BP而被接合,藉由切割而被切斷而形成。圖10(a)所示MEMS係晶粒D1與晶粒D2隔著接著部BP層積而形成。如圖10(a)所示,例如在藉由階段切割方式而被切割的MEMS的側面,有朝橫方向延伸的層圖樣(條紋圖樣)。
當設想在圖10(a)所示MEMS的側面有圖10(b)的虛線圓內所示般的異物或傷痕等的異常之錯誤區域的情形下,若將此圖像二值化,則成為圖10(c)所示圖像,難以將異常從條紋圖樣分離。亦即,當欲檢查切割出的元件或帶有層積構造的元件的側面的異常時,由於側面有條紋圖樣,依單純的二值化處理或差分抽出處理會難以僅分離出錯誤區域。另,所謂二值化處理,是指將灰階圖像以某一閾值為基準而變換成0(黑)與1(白)。其目的在於將對象物與背景分離,藉此僅注目於對象物,便可進行各式各樣的分析。
鑑此,第三變形例中,如圖10(d)所示,運用檢測和條紋圖樣正交的邊緣之輪廓抽出濾波器來檢測橫方向的邊緣(縱方向的輪廓)。此處,輪廓抽出濾波器係指Prewitt、Sobel、1次微分、2次微分等的一般性的邊緣抽出濾波器,且帶有方位性。將圖10(d)所示圖像做二值化處理而得到圖10(e)所示圖像。藉此,即使是層圖樣仍能從圖像分離出錯誤區域,能夠判定錯誤區域的有無。藉此,便能穩定地抽出切割出的晶粒或層積晶粒這樣的帶有條紋圖樣的晶粒的側面的異物或傷痕。
(第四變形例) 為了明瞭第四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運用圖11說明具備鏡的中間平台的問題點及第四變形例中的檢查方法。圖11為說明第四變形例中的檢查方法的圖。圖11(a)為示意拍攝裝置、照明裝置及中間平台的圖。圖11(b)為圖11(a)所示中間平台的拍攝圖像的模型圖。
如圖11(a)所示,在鏡31a的反射面有異物附著或留下傷痕等的異常F。在此情形下,即使在晶粒的側面沒有異常時,仍會成為有異常這樣的誤檢測的電位。
鑑此,當晶粒未被載置於中間平台31時,藉由通過相向的鏡的同軸照明的透射光來確認鏡31a的反射面上的傷痕或異物(以下稱為異常)的有無。以下詳細說明第四變形例。
首先,說明照明裝置35。如圖11(a)所示,照明裝置35配置於平台辨識相機34與中間平台31之間。照明裝置35,在鏡筒35c的內部具備面發光照明(光源)35a、半反射鏡(半透射鏡)35b。來自面發光照明35a的照射光,藉由半反射鏡35b以和平台辨識相機34同一光軸被反射,照射至中間平台31的拍攝對象物。以和平台辨識相機34同一光軸照射至拍攝對象物的該散射光,會在拍攝對象物反射,其中的正反射光穿透半反射鏡35b而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形成拍攝對象物的映像。亦即,照明裝置35具有同軸落射照明(同軸照明)的機能。
如圖11(a)所示,從上方的照明裝置35照射至設置於中間平台31的鏡31a的光,通過中間平台31的上方,在相向的另一方的鏡31a反射後,朝向平台辨識相機34。此時,當在鏡31a的反射面有異常F的情形下,從平台辨識相機34看來同軸照明帶有背面透射光的性質,因此如圖11(b)所示,異常F的錯誤區域會變黑浮出,映照在實像FR及鏡像FV。藉由檢測此便能確認鏡31a的反射面的異常F。
以下,運用圖12及圖13說明變黑浮出的圖像是否為異常之確認處理。圖12為當在一個鏡有異物附著的情形下之中間平台的拍攝圖像的模型圖。圖13為說明第四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的圖,圖13(a)為示意圖12所示圖像的一部分的圖像。圖13(b)為將圖13(a)所示圖像二值化處理而成的圖像。圖13(c)為將圖13(a)所示圖像反轉處理而成的圖像。圖13(d)為將圖13(a)所示圖像平滑化處理而成的圖像。圖13(e)為說明圖13(d)所示圖像與圖13(c)所示圖像之比較處理的圖。
首先,控制部8,當在中間平台31未載置晶粒時,藉由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相向的鏡31a,取得如圖12及圖13(a)所示圖像。此處,圖12及圖13中,示意配置於上下方向側的鏡沒有異常F,配置於左右方向側的鏡的一者有異常F之情形。
接著,控制部8,將圖13(a)所示圖像如圖13(b)所示般二值化處理後,藉由二進制大型物件分析等來判定而進行鏡31a的反射面上的異常F的檢測。此處,二進制大型物件分析,為分析二值化處理結束後的圖像的手法的一種。所謂二進制大型物件(Blob;binary large object),係為塊,根據塊的數、形狀、大小、面積、位置等而可做各式各樣的分析。
接著,控制部8,於圖13(b)所示二值化處理後的圖像中,藉由二進制大型物件分析等而判定並確認在和檢測到異常F的鏡相向的鏡的相對應的場所有無異常F。
接著,控制部8,將圖13(a)所示圖像做左右反轉處理而取得圖13(c)所示圖像。此處,圖13(a)中當在配置於上下方向側的鏡有異常F的情形下進行上下反轉處理。亦即,控制部8,僅選擇成對檢測之側的區域而將相向的鏡的圖像反轉。
接著,控制部8,將圖13(a)所示圖像與圖13(c)所示圖像(反轉像)比較,進行是否為鏡像FV之判定處理。比較藉由形狀比較處理(差分處理或圖樣比對處理)而進行。如圖13(c)所示,將實線框內先做圖樣登錄。差分處理中與登錄圖像進行差分而確認補償圖像的明度。圖樣比對處理中,藉由圖樣比對比較分數。圖13(e)所示虛線框內為進行圖樣比對時的搜尋區域。
此處,當相向的二個鏡31a之間的距離長的情形下,異常F的實像FR與鏡像FV中WD會相異,因此焦點會發生差異,依情形而定會成為其中一者更為焦點偏差的狀態。在此情形下,控制部8,進行對實像FR施以平滑化濾波或對鏡像FV施以邊緣強調濾波之平滑處理,取得圖13(d)所示圖像。然後,控制部8,將圖13(c)所示圖像(反轉圖像)與圖13(d)所示圖像(平滑處理後的圖像)比較。
上述的處理中,檢測出的成對的異常中推定尺寸小者為實像FR,大者為鏡像FV。此處,推定圖13(a)、圖13(b)、圖13(d)及圖13(e)中的左側的鏡上的異常FA為實像FR,右側的鏡上的異常FB為鏡像FV。惟焦點暈散的鏡像FV於二值化處理後不限於會變大,故於圖13(b)所示處理中檢測到的異常FA,FB的雙方進行此處理,若在其中一者的處理成為一致則視為鏡像。
控制部8,若得知一方的鏡上的異常為鏡 像,則催促另一方的有異常的鏡之清潔或更換,或是將有異常的區域從檢查區域剔除。
可於開工時的每一晶粒的檢查的前或後做鏡的檢查,亦可週期性地進行,亦可於起動時或連續運轉開始時檢查。能夠確認鏡31a的反射面的傷痕、異物。可減低進行元件的側面檢查時之誤警。
(第五變形例)
運用圖14說明第五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圖14為說明第五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圖,圖14(a)為剖視圖,圖14(b)為上視圖。
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以相向於晶粒D的欲檢查的側面之方式在中間平台31設置鏡31a的例子,但亦可在中間平台31僅設置一個鏡,使其對應於欲檢查的側面而使供晶粒D載置的中間平台31的載置面旋轉。
第五變形例的中間平台31,具備一個鏡31a、及供鏡31a設置的固定部31h、及將被載置的晶粒D旋轉的旋轉平台部31i。控制部8,藉由旋轉平台部31i以將欲檢查的側面相向於鏡31a之方式使晶粒D旋轉而進行拍攝而進行檢查。欲檢查的側面的數量可為一個至四個任一種。鏡31a亦可設計成在相向的位置設置二個。
(第六變形例)
說明第六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及照明裝置。在此之前,首先,為更明瞭第六變形例,運用圖15至圖19說明側面拍攝的問題點。
圖15及圖16為說明運用了同軸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圖15為示意平台辨識相機、同軸照明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圖16(a)為示意運用了圖15所示同軸照明之晶粒的側面圖像的圖,圖16(b)為將圖16(a)所示側面圖像二值化而成的圖。
如圖15所示,照明裝置35配置於平台辨識相機34與中間平台31之間。照明裝置35,為具備面發光照明(光源)35a、半反射鏡(半透射鏡)35b之同軸落射照明(同軸照明)。來自面發光照明35a的照射光,藉由半反射鏡36b以和平台辨識相機34同一光軸被反射,照射至中間平台31的拍攝對象物。以和平台辨識相機34同一光軸照射至拍攝對象物的該散射光,會在拍攝對象物反射,其中的正反射光穿透半反射鏡35b而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形成拍攝對象物的映像。
若在中間平台31上設置具有相對於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軸傾斜略45度之反射面的鏡31a,則同軸照明光CIL會在鏡31a反射,反射後的照明光相對於晶粒D的側面略垂直地照射。然後,在晶粒D的側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亦即,對於晶粒D的側面可達成略垂直照明及略垂直拍攝,例如無論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的方向為何,皆可將崩裂部CH拍成黑色。
照明裝置35中雖可達成使崩裂部CH變黑浮出之明視野檢查,但難以與切割的研磨痕做區別。如圖16(a)所示,崩裂部CH雖變黑浮出,但研磨痕PM亦為斑點圖樣,因此如圖16(b)所示,按照濃淡閾值之單純二值化可能會無法充分判別。
另一方面,若為藉由斜光照明將崩裂部CH拍成白色之暗視野,則可達成可視化。這能夠將對比度比明視野更為增大,變得容易將崩裂部CH與切割的研磨痕做區別。但,若欲將崩裂部CH增亮而可視化,會導致亮度取決於缺損的面的照明照射角度,依缺損的面的方向不同也可能完全看不見。
圖17至圖19為說明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圖17為示意斜光照明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圖17(a)為示意在晶粒的側面上部有崩裂部的情形的圖,圖17(b)為示意在晶粒的側面下部有崩裂部的情形的圖。圖18(a)為示意運用了圖15所示同軸照明之晶粒的側面圖像的圖,圖18(b)為示意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晶粒的側面圖像的圖。圖18(a)及圖18(b)為在晶粒的側面上部及下部有崩裂部的情形的圖像。圖19為說明來自晶粒的下方的斜光照明的圖。
如圖17(a)所示,當將斜光照明裝置配置於晶粒D的上方,而崩裂部CH位於晶粒D的側面上部的情形下,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上,因此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
但,如圖17(b)所示,當將斜光照明裝置配置於晶粒D的上方,而崩裂部CH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情形下,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不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而不反射。故,崩裂幾乎不會打亮故無法可視化。
故,當崩裂部CH位於晶粒D側面上部及下部的情形下,如圖18(a)所示,當運用同軸照明裝置時,能夠看見晶粒D側面上部及下部雙方的崩裂部CH。但,如圖18(b)所示,當運用斜光照明裝置時,雖能看見晶粒D側面上部的崩裂部CH,但無法看見下部的崩裂部CH。
鑑此,如圖19所示,設計成將照明裝置37配置於晶粒D的下方,而照射斜光照明。當崩裂部CH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情形下,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但,在晶粒D的下方有中間平台31的平台部31j,因此照明裝置37的配置困難。
運用圖20說明第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構成。圖20為第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概略側視圖。第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和實施形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部3的構成相異,其他構成則相同。以下主要說明和實施形態相異的點。
第六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部3,具有暫時地載置晶粒D之中間平台31、及辨識中間平台31上的晶粒D之平台辨識相機34、及照明裝置36。中間平台31具有供晶粒D載置的台座31b。此外,中間平台31,設置有四個鏡31a,其具有相對於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學軸以規定角度傾斜之反射面。鏡31a和實施形態為同樣的構成,詳細的說明省略。照明裝置36例如為斜光照明。令鏡31a的反射面反射晶粒D的側面像,便可藉由設置在中間平台31上方的平台辨識相機34同時(於同一曝光內)拍攝而檢查晶粒D的上面及四個側面。斜光照明的情形下會成為暗視野檢查,故亦可更設置由和實施形態同樣的同軸照明所構成之照明裝置。藉由此構成,可達成明視野所致之定位或用於表面檢查(上面及側面)之拍攝。在此情形下,平台辨識相機34所做的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拍攝與運用了同軸照明之拍攝亦可在同一曝光內進行。
平台辨識相機34,設置於中間平台31的上方。較佳是,平台辨識相機34設置於中間平台31的正上方。較佳是,平台辨識相機34以中間平台31的中心軸與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軸一致之方式將視野角朝向垂直下方而設置。平台辨識相機34,以晶粒D及四個鏡31a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之方式設置。照明裝置36,照射光以便將載置於中間平台31的晶粒D照亮至平台辨識相機34可拍攝的亮度。照射的光的反射光,入射至四個鏡31a。藉由此構成,平台辨識相機34能夠拍攝從晶粒D的側面至上面。
入射至四個鏡31a的光像,沿著設置於四個鏡31a的上方的平台辨識相機34的光軸入射。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晶粒D的上面及從四個鏡31a分別反射的被攝體像。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的圖像被輸出至控制部8,受到圖像處理,此外亦可顯示於顯示畫面(未圖示)。
接下來,運用圖21說明中間平台31。圖21為示意圖1所示晶粒接合機的平台辨識相機、照明裝置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
如上述般,中間平台31具備四個鏡31a與台座31b。如圖21所示,供鏡31a及台座31b設置的平台部31j是藉由照明部31k所構成。另,圖21中,係示意中間平台的一部分,例如僅示意一個鏡31a。台座31b於上視為矩形狀。台座31b於上視亦可為四角形狀及八角形狀等的多角形狀、圓形狀、橢圓形狀。台座31b的供晶粒D載置的載置面31c構成為比設置鏡31a的平台部31j的上面(平台面)31d還高。
作為第一照明裝置的照明部31k,具有朝平台面31d側擴散發光的照明發光面。藉此,能夠將來自照明部31k的擴散光DIL作為斜光照明光而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此外,位於晶粒D的側面上部的崩裂部CH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藉此,在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及上部的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
藉此,便可正確地拍攝晶粒D的最下層部分。故,便可檢測階段切割最下層切割時形成的崩裂。此外,載置面31c較佳是形成為比晶粒D還小。在此情形下,為在晶粒D被吸附於載置面31c的狀態下,晶粒D的外周端部不會撓曲變形的大小。藉此,晶粒D的下端部的拍攝會變得容易。此外,亦可應對載置的晶粒的尺寸改變之情形。
此外,將作為第二照明裝置的斜光照明亦即照明裝置36配置於晶粒D的上方,故當崩裂部CH位於晶粒D的側面上部的情形下,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上,因此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
藉由中間平台31的上方的照明裝置36所做的斜光照明及作為背面照明的照明部31k所做的斜光照明,能夠實現不受到崩裂的方向或位置影響之崩裂檢查機能。此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對四個鏡31a全部配置。例如,照明裝置36由四個斜光帶(light bar)照明所構成。
按照第六變形例,具有一或複數個下記的效果。
(1)在中間平台上設置具有相對於相機的光軸傾斜略45度的反射面之鏡(或稜鏡),並且從元件的下方照射斜光照明光。藉此,可拍亮元件側面的下部的崩裂部,會讓崩裂可視化。
(2)將中間平台做成照明一體型平台,藉此能使發光面與被攝體接近,因此從崩裂位置看來可取得很大的光的入射角幅度。藉此,即使是斜光照明仍會成為趨近圓頂(dome)照明的狀態,對於不規則產生的崩裂角度,會成為抗角度變化的照明。此外,能夠簡化圖像處理演算法。
(3)在中間平台上設置具有相對於相機的光軸傾斜略45度的反射面之鏡(或稜鏡),並且從元件的上方照射斜光照明光。藉此,可拍亮元件側面的上部的崩裂部,會讓崩裂可視化。
(4)於接合前將元件暫且載置於中間平台,令其反射面反射元件的側面像,以設置於中間平台上方的相機拍攝並檢查側面。藉此,便可於搬入至晶粒接合裝置後檢查貼附於切割膠帶的元件的切割後的側面的狀態,可於接合前篩選不良。
(第七變形例) 運用圖22說明第七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圖22為示意第七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第六變形例中,說明了藉由照明部31k來構成中間平台31的平台部31j的例子,但第七變形例中作為第一照明裝置的照明部31k是形成於中間平台31的平台部31j當中的至少鏡31a與台座31b之間。藉此,能夠將來自照明部31k的擴散光DIL作為斜光照明光而照射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藉由將照明的發光區域限縮在必要最低限度,便容易設置晶粒的吸附機構等照明以外的中間平台31的機構。
(第八變形例) 運用圖23說明第八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圖23為示意第八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第七變形例中,說明了將照明部31k形成於鏡31a與台座31b之間的例子,但亦可將照明部31k以作為第一照明裝置的導光板31l來構成。導光板31l為使從側面進入的光擴散,而將均一的光射出至表面之薄的發亮面板。藉此,能夠將來自導光板31l的擴散光DIL作為斜光照明光而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會受到斜光照明光O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藉由使用導光板31l,便不必在背面置入螢光燈或LED,能夠將照明部減薄。
(第九變形例) 運用圖24說明第九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圖24為示意第九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當鏡31a與台座31b之間狹小(例如0.5mm以下),難以設置照明的發光機構的情形下,亦可設計成在相當於背面照明的部分設置擴散反射的構件31m,而從照明裝置38照射平行光PL至該處,藉此取代背面照明。擴散反射的構件31m,例如為擴散反射片。藉此,能夠將來自構件31m的擴散光DIL作為斜光照明光而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會受到擴散光D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照明裝置38及構件31m係構成第一照明裝置。此外,照射出照射至擴散反射片的平行光之照明的角度,亦可設計成能夠任意變更。藉此,便可將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的光的方向,根據崩裂部CH的形狀、或與其他的側面之相對位置關係而最佳化,能夠使其與崩裂之對比度增加而提升檢測靈敏度。
(第十變形例) 運用圖25說明第十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圖25為示意第十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第九變形例中,說明了對擴散反射的構件31m照射平行光PL的例子,但亦可設計成照明裝置39對螢光擴散片31n照射紫外光UVL。在此情形下,螢光擴散片31n藉由紫外光UVL照射而形成可見光的擴散光DIL。藉此,能夠將來自螢光擴散片31n的擴散光DIL作為斜光照明光而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朝下,因此會受到擴散光DIL照射。然後,在崩裂部CH的缺損的面反射的光會在鏡31a被反射,其反射光RL到達平台辨識相機34。故,會讓崩裂可視化。此外,不使用如第十變形例所示般的可見光的平行光PL,故不會發生平行光PL引起的雜散光而可消弭對檢查的影響。照明裝置39及螢光擴散片31n係構成第一照明裝置。
(第十一變形例) 運用圖26說明第十一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圖26為示意第十一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第十一變形例中,作為照明裝置,除了第六變形例中的上方的斜光照明及下方的斜光照明以外還運用同軸照明。作為第三照明裝置的同軸照明亦即照明裝置35是運用RGB(紅綠藍)的其中一者的單色光,作為斜光照明的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是運用照明裝置35中未運用的顏色的單色光。又,將平台辨識相機34以二色用二受光元件相機構成。平台辨識相機34具備受光元件34a,34b及半反射鏡34c。例如,受光元件34a接受照明裝置35所使用的顏色的光,受光元件34b接受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所使用的顏色的光。將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與照明裝置35同時點燈,藉由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晶粒D。藉此,於晶粒D的上面用照明與側面用照明可做相異的設定。藉此,便可並行地進行用於晶粒D的定位之晶粒上面的同軸照明的明視野所致之拍攝、及用於晶粒D的檢查之晶粒側面的斜光照明的暗視野所致之拍攝。
(第十二變形例) 第十一變形例中是使同軸照明與斜光照明之照射光的波長相異,但亦可使同軸照明與斜光照明之偏光角相異。第十二變形例中,在作為同軸照明的照明裝置35設置偏光濾波器,在作為斜光照明的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設置和照明裝置35者呈正交方向的偏光的濾波器。又,將平台辨識相機34以具有彼此正交的偏光濾波器之二受光元件相機構成。藉此,於晶粒D的上面用照明與側面用照明可做相異的設定。將照明裝置36及照明部31k與照明裝置35同時點燈,藉由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晶粒D。藉此,便可並行地進行用於晶粒D的定位之晶粒上面的同軸照明的明視野所致之拍攝、及用於晶粒D的檢查之晶粒側面的斜光照明的暗視野所致之拍攝。
(第十三變形例) 暗視野形成中為了抑制在台座31b的反射的影響,亦可至少將台座31b的側面等做黑色塗裝而形成反射防止膜。或,亦可將台座31b的側面傾斜,做成側視(剖視)為梯形狀或倒梯形狀。或,亦可以台座31b的側面不正對鏡31a之方式改變側面的朝向而做成上視為菱形狀或圓形狀等。
(第十四變形例) 亦可設計成將中間平台31的平台部31j的至少台座31b與鏡31a之間做成玻璃等的對於可見光為透明的透射性之物,而如圖19所示,在其下方配置照明裝置而從下方照射斜光照明。在此情形下,照明裝置37及平台部31j係構成第一照明裝置,平台部31j的上面係構成照射面。再者,從下方照射之照明的角度,亦可設計成能夠任意變更。藉此,便可將照射至位於晶粒D的側面下部的崩裂部CH的光的方向,根據崩裂部CH的形狀、或與其他的側面之相對位置關係而最佳化,能夠使其與崩裂之對比度增加而提升檢測靈敏度。
(第十五變形例) 亦可設計成調整台座31b與鏡31a的間隔。藉此,能夠調整光的入射角幅度,能夠識別崩裂與階段切割面及研磨面。
(第十六變形例) 為更明瞭第十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運用圖27及圖28說明晶粒的側面拍攝的另一問題點。圖27為示意第十六變形例中的平台辨識相機、同軸照明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圖28為說明晶粒的側面拍攝的另一問題點的圖。圖28(a)為當被載置的晶粒有旋轉偏差的情形下從上方觀看中間平台的平面圖。圖28(b)為當被載置的晶粒有位置偏差的情形下從上方觀看中間平台的平面圖。
如圖27所示,第十六變形例中的晶粒的側面檢查,是在平台辨識相機34與中間平台31之間配置作為同軸照明的照明裝置35,在中間平台31上設置傾斜仰角45度的鏡31a,在中間平台31上的台座31b載置晶粒D而進行。圖27所示構成和圖15所示構成相同。圖27所示構成中,晶粒D的上面拍攝用的照明與晶粒D的側面檢查用的照明能夠共享,因此能夠簡化構造。圖27所示構成,藉由明視野進行晶粒D的上面及側面的表面檢查。
晶粒D的側面的檢查,是於晶粒D從晶圓11被拾取後,且在接合平台BS晶粒D被接合至基板S之前(上述的拾取工程(步驟S12))實施。晶粒D藉由拾取頭21而被載置(放置)於中間平台31上。被放置於中間平台31的晶粒D藉由接合頭41而被拾取。
從晶圓11拾取晶粒D之前,藉由晶圓辨識相機24拍攝拾取對象的晶粒D的主面(上面),從取得的圖像進行拾取對象的晶粒D的定位。定位中,算出從晶粒D的拾取位置起算之位置偏差量(X、Y方向)及晶粒D的在水平面內之旋轉偏差量(θ方向)。基於此位置偏差量使載置有晶圓11的晶圓保持台12移動,讓拾取對象的晶粒D正確地配置於拾取位置。
然後,從晶圓11拾取的晶粒D於拾取前藉由拾取頭21的旋轉機構修正旋轉偏差量而被載置於中間平台31。但,若因放置時的衝撃等某些理由而放置精度差,則晶粒D被放置於中間平台31時相對於鏡31a的方向可能會發生某些程度的旋轉偏差或位置偏差。將旋轉偏差及位置偏差統稱為姿勢偏差。
若晶粒D發生旋轉偏差,則晶粒D的側面相對於入光的光便不能維持鉛直。如此一來,在鏡31a反射的拍攝用的光相對於晶粒側面便不會垂直地打光,照射至晶粒D的側面的光的反射光不會回到平台辨識相機34。因此,如圖28(a)所示,導致拍攝出的晶粒D的側面變暗,無法做穩定的明視野檢查。
此外,若晶粒D發生大幅的位置偏差,則如圖28(b)所示,會導致晶粒D的側面與和晶粒D的側面相向的鏡31a之距離(d1、d2)相異,WD在相向的二個側面間會大幅偏差,其中一方或雙方的面可能會脫離合焦的範圍。
運用圖29說明本變形例中的晶粒的側面檢查。圖29為示意晶粒的側面檢查的手續的流程圖。圖29中一併示意當被載置的晶粒有旋轉偏差的情形下及修正了旋轉偏差的情形下從上方觀看中間平台的平面圖。
本變形例中,如同實施形態中的拾取工程(步驟S12)般,控制部8藉由拾取頭21拾取晶粒D,載置於中間平台31(步驟S21)。亦即,控制部8於拾取之前藉由拾取頭21的旋轉機構使筒夾22旋轉一旋轉偏差量,而從晶圓11拾取晶粒D。然後,控制部8藉由拾取頭21一面搬運晶粒D一面藉由旋轉機構將筒夾22的旋轉恢復原本而修正旋轉偏差後,放置於中間平台31。
接下來,控制部8藉由平台辨識相機34拍攝載置於中間平台31的晶粒D的上面,藉此進行晶粒的定位(步驟S22)。光會正常地(鉛直地)打光至暫且放置的晶粒D的上面,因此即使發生旋轉偏差也不會變暗。控制部8藉由事先已做圖樣登錄的模型將此晶粒D的表面以圖樣比對等進行定位,算出旋轉偏差量或位置偏差量。
接下來,控制部8判定算出的旋轉偏差量是否閾值以上(步驟S23)。閾值例如為1度程度。如果旋轉偏差量為閾值以上則若不修正旋轉偏差便無法取得具有充分亮度的側面像。步驟S23中,亦可也針對位置偏差量判定。
當旋轉偏差量為閾值以上的情形下(旋轉了閾值以上的情形下),控制部8藉由拾取頭21從中間平台31拾取晶粒D,再次放置於中間平台31(步驟S24)。亦即,控制部8於拾取之前藉由拾取頭21的旋轉機構使筒夾22旋轉一旋轉偏差量,而從中間平台31再次拾取晶粒D。然後, 控制部8藉由拾取頭21一面搬運晶粒D一面藉由旋轉機構將筒夾22的旋轉恢復原本而修正旋轉偏差後,再次放置於中間平台31。
另,亦可設計成取代拾取頭21所做的拾取與放置,而是藉由接合頭41所做的拾取與放置來進行再搬送處理。此外,亦可設計成藉由拾取頭21或接合頭41將晶粒D再次放置於中間平台31時,也修正位置偏差量。
控制部8,如同步驟S22般,再次進行晶粒的定位(步驟S25)。控制部8,如同步驟S23般,判定是否有旋轉偏差(步驟S26)。當旋轉偏差量未滿閾值的情形下(無旋轉偏差),控制部8進行側面檢查(步驟S27)。另,亦可判定有無位置偏差。此處,將步驟S24~S26的處理稱為再搬送處理或再校準處理。
另,當使用具有旋轉機構等的驅動部之中間平台的情形下,亦可設計成取代步驟S24而藉由將台座31b旋轉或移動來修正晶粒D的姿勢偏差。
按照本變形例,具有一或複數個下記的效果。
(1)當晶粒的搬送精度差而發生了姿勢偏差的情形下,其端部不一致超出閾值時會進入再搬送處理,故能夠提升側面檢查時的校準精度。
(2)藉由修正旋轉偏差,於側面檢查中能夠得到穩定的亮度的明視野圖像。側面的檢查區域是由晶粒定位結果而修正。側面明度(亮度)會穩定化,故藉由二值化處理檢測傷痕或異物時,能夠更嚴格地設定閾值(正常值範圍變窄因此可在該窄範圍內設定)。藉此,能夠提升檢查靈敏度。此外,能夠確保檢查精度、檢查的穩定性。
(3)藉由修正位置偏差,於側面檢查中能夠得到穩定的合焦的側面圖像。焦點距離穩定,故能夠提升檢查精度、檢查的穩定性。
(4)能夠確保檢查精度、檢查的穩定性,故可防止放置到中間平台的精度的影響所造成之側面檢查的誤警發生。
(5)能夠確保檢查精度、檢查的穩定性,故能夠使晶粒接合機組裝之製品的良率提升。
(第十七變形例) 運用圖30說明第十七變形例中的晶粒的側面檢查。圖30為示意第十七變形例中的晶粒表面檢查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
晶粒的側面檢查,只要是於晶粒D從晶圓11被拾取後,且在接合平台BS晶粒D被接合至基板S之前即可,亦可不在中間平台31進行。亦可設計成藉由拾取頭21或接合頭41一面搬運晶粒D一面運用朝下的鏡31a與朝上的底視相機64與照明裝置35來進行晶粒D的側面檢查。
本變形例中的鏡31a和實施形態中的鏡31a為同樣的構造,上下反轉地設置。本變形例中的照明裝置35和實施形態中的照明裝置35為同樣的構造,上下反轉地設置。底視相機64和平台辨識相機34為同樣的構成。
當藉由拾取頭21或接合頭41將晶粒D的側面以和鏡31a相向之方式設置的情形下,可能發生姿勢偏差。故,亦可設計成藉由底視相機64及照明裝置35進行晶粒D的定位,當有姿勢偏差的情形下,藉由拾取頭21或接合頭41進行修正旋轉偏差量或位置偏差量之再搬送處理。
(第十八變形例) 運用圖31說明第十八變形例中的晶粒的側面檢查。圖31為示意第十八變形例中的晶粒表面檢查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
將具有45度的仰角的側面檢查用鏡31a置換成半反射鏡61a,將面發光照明65設置於半反射鏡61a的外側(背面側),將面發光照明65的發光面面積訂為半反射鏡61a的外面的最大區域以上。藉此,比起面發光照明35a,面發光照明65的光能夠取得廣闊的對於晶粒D的側面的光的入射角範圍。其結果,能夠增大晶粒D的旋轉偏差之修正所必要的旋轉偏差量的閾值,因此可達成穩定的明度下的檢查。此外,能夠增大晶粒D的旋轉偏差之修正所必要的旋轉偏差量的閾值,因此可達成穩定的景深下的檢查。
以上已基於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具體地說明了由本發明團隊完成之揭示,惟本揭示當然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而可做種種變更。
例如,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藉由拾取頭從晶粒供給部拾取晶粒而載置於中間平台,藉由接合頭拾取被載置於中間平台的晶粒而接合至基板之晶粒接合機,但亦可設計成沒有拾取頭,而是藉由接合頭拾取晶粒供給部的晶粒而載置於中間平台,藉由接合頭拾取被載置於中間平台的晶粒而接合至基板。
此外,實施形態中雖在晶圓的背面貼附有DAF,但亦可沒有DAF。
此外,實施形態中雖將晶粒的表面朝上而接合,但亦可於拾取晶粒後使晶粒的表裏反轉,將晶粒的背面朝上而接合。此裝置稱為覆晶接合機。
此外,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從晶粒供給部的晶圓拾取晶粒的例子,但亦可從托盤拾取晶粒。
此外,第二變形例中雖說明了在基座部31e具有凹部31f的例子,但亦可設計成基座部31e具有凸部而平台部31g具有凹部,平台部31g的凹部定位至基座部31e的凸部而被嵌合。此外,亦可設計成基座部31e具有孔而平台部31g具有銷,平台部31g定位至基座部31e而被嵌合。亦可設計成基座部31e具有銷而平台部31g具有孔,平台部31g定位至基座部31e而被嵌合。
此外,第六變形例至第十六變形例、第十八變形例中雖說明了在中間平台31設置台座31b的例子,但亦可沒有台座31b。
8:控制部 10:晶粒接合機(晶粒接合裝置) 21:拾取頭 31:中間平台 31a:鏡 34:平台辨識相機(拍攝裝置) 35,36:照明裝置 D:晶粒 S:基板
[圖1]實施形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概略上視圖。 [圖2]圖1所示晶粒接合機的概略側視圖。 [圖3]示意晶粒供給部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 [圖4]示意按照圖1所示晶粒接合機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5]說明元件的切割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6]說明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7]第一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剖視圖。 [圖8]說明設置鏡的中間平台問題點的圖。 [圖9]說明第二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圖。 [圖10]說明第三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的圖。 [圖11]說明第四變形例中的檢查方法的圖。 [圖12]當在一個鏡有異物附著的情形下之中間平台的拍攝圖像的模型圖。 [圖13]說明第四變形例中的圖像處理的圖。 [圖14]說明第五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中間平台的圖。 [圖15]說明運用了同軸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16]說明運用了同軸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17]說明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18]說明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19]說明運用了斜光照明之晶粒的側面拍攝中的問題點的圖。 [圖20]第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概略側視圖。 [圖21]示意第六變形例中的晶粒接合機的平台辨識相機、照明裝置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 [圖22]示意第七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圖23]示意第八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圖24]示意第九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圖25]示意第十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圖26]示意第十一變形例中的中間平台、平台辨識相機及照明裝置的模型圖。 [圖27]示意第十六變形例中的平台辨識相機、同軸照明及中間平台的模型圖。 [圖28]說明晶粒的側面拍攝的另一問題點的圖。 [圖29]示意晶粒的側面檢查的手續的流程圖。 [圖30]示意第十七變形例中的晶粒表面檢查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 [圖31]示意第十八變形例中的晶粒表面檢查裝置的構成的側視圖。
1:晶粒供給部
2:拾取部
3:中間平台部
4:接合部
10:晶粒接合機(晶粒接合裝置)
11:晶圓
13:頂起單元
16:切割膠帶
21:拾取頭
22:筒夾
24:晶圓辨識相機
25:照明裝置
31:中間平台
31a:鏡
34:平台辨識相機(拍攝裝置)
35:照明裝置
41:接合頭
42:筒夾
44:基板辨識相機
45:照明裝置
BS:接合平台
D:晶粒

Claims (35)

  1. 一種晶粒接合裝置,具備:中間平台,在其上面供鏡設置;拍攝裝置,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上方,使得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及前述鏡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照明裝置,設置於比前述拍攝裝置還下方,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及控制部,構成為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的上面及側面。
  2. 如請求項1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鏡,設置成前述反射面相對於前述拍攝裝置的光學軸傾斜42度以上且48度以下,前述照明裝置,為沿著前述光學軸照射光之同軸照明。
  3. 如請求項2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鏡以相向之方式具備至少一對,前述控制部,構成為在同一曝光內拍攝前述晶粒的至少一對的側面。
  4. 如請求項3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基於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的晶粒的圖像而進行定位及檢查。
  5. 如請求項4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更具備接合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當判斷前述晶粒為不良品的情形 下,藉由前述接合頭將前述晶粒廢棄。
  6. 如請求項3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供前述晶粒載置的前述中間平台的載置面,位置比前述鏡的反射面的下端還高。
  7. 如請求項6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載置面形成為比前述晶粒還小一圈。
  8. 如請求項3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中間平台,具備供前述鏡設置之平台部與基座部,前述平台部在配合晶粒尺寸的位置供前述鏡設置,前述平台部定位至前述基座部而可裝卸。
  9. 如請求項3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在前述晶粒未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狀態下,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前述鏡,於彼此面對面的成對的鏡的圖像中,將成對映照的像判別處理鏡上的異常。
  10. 如請求項9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前述成對映照的像的其中一個像發生了焦點偏差時,進行藉由平滑化濾波器或邊緣抽出濾波器修正焦點偏差之修正處理,進行將前述成對映照的像的位置反轉之反轉處理,對於藉由前述修正處理得到的圖像及藉由前述反轉處 理得到的圖像進行形狀判定處理,而做前述成對映照的像是否為相同之判別處理。
  11. 如請求項9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於電源起動時或開工開始時或開工中週期性地進行前述鏡上的異常的前述判別處理。
  12. 如請求項3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檢測異常時運用具有方位性的邊緣抽出濾波器進行從圖像分離出該些區域之判別處理。
  13. 如請求項2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鏡為一個,供前述晶粒載置的前述中間平台的載置面構成為可旋轉。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更具備拾取頭,前述控制部,構成為在同一曝光內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藉由前述拾取頭而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的上面及側面。
  15. 如請求項1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中間平台,更具有供前述晶粒載置的台座、及設置於比前述晶粒還下方的第一照明裝置的照射面,前述台座的載置面位置比前述鏡的反射面的下端還高,前述第一照明裝置作用成為相對於前述晶粒來自下方 的斜光照明。
  16. 如請求項15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構成前述中間平台的平台部,而具有朝前述平台部的上面側發光的照明發光面。
  17. 如請求項16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朝前述平台部的上面側發光的前述照明發光面,為擴散發光的照明發光面。
  18. 如請求項16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具備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平台部當中的前述台座與前述鏡之間的前述平台部的上面之擴散反射的構件、及對前述構件照射可見光的平行光之照明裝置。
  19. 如請求項18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對前述構件照射可見光的平行光的角度可任意變更。
  20. 如請求項16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具備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平台部當中的前述台座與前述鏡之間的前述平台部的上面之螢光擴散片、及對前述螢光擴散片照射紫外光之照明裝置。
  21. 如請求項16或17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平台部當中的前述台座與前述鏡之間,而具有朝前述平台部的上面側擴散發光的照明發光面。
  22. 如請求項16或17之晶粒接合裝置,其 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由導光板構成。
  23. 如請求項21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照明裝置由導光板構成。
  24. 如請求項15至20中任一項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更具備設置於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之第二照明裝置,前述第二照明裝置作用成為相對於前述晶粒來自上方的斜光照明。
  25. 如請求項24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更具備設置於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之第三照明裝置。
  26. 如請求項25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三照明裝置作用成為相對於前述晶粒來自上方的同軸照明,來自前述第一照明裝置的斜光照明光的顏色及前述第二照明裝置的照明光的顏色,與前述第三照明裝置的照明光的顏色相異。
  27. 如請求項25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第三照明裝置作用成為相對於前述晶粒來自上方的同軸照明,來自前述第一照明裝置的斜光照明的偏光方向及前述第二照明裝置的照明光的偏光方向,與前述第三照明裝置 的照明光的偏光方向相異。
  28. 如請求項15至20中任一項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載置面形成為比前述晶粒還小一圈,前述台座形成反射防止膜,或前述台座於側視為梯形狀或倒梯形狀,或前述台座於上視為圓形狀,或前述台座於上視為矩形狀而各邊和前述鏡不正對。
  29. 如請求項15至20中任一項之晶粒接合裝置,其中,前述鏡,設置成前述反射面相對於前述拍攝裝置的光學軸傾斜42度以上且48度以下。
  30.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具有:搬入工程,將晶圓搬入至晶粒接合裝置,該晶粒接合裝置具備:拾取頭,拾取晶粒;中間平台,在其上面供鏡設置;拍攝裝置,設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上方,使得藉由前述拾取頭而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及前述鏡的反射面位於視野內;照明裝置,設置於比前述拍攝裝置還下方,比前述中間平台還上方;及接合頭,拾取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而載置於基板;及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被載置於前述中間平台的晶粒的上面及側面之工程。
  31. 如請求項3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更具有:基於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的晶粒的圖像而 進行定位及檢查之工程。
  32. 如請求項3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更具有:當判斷前述晶粒為不良品的情形下,藉由前述接合頭將前述晶粒廢棄之工程。
  33. 如請求項3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中間平台,更具有供前述晶粒載置的台座、及設置於比前述晶粒還下方的第一照明裝置的照射面,前述台座的載置面位置比前述鏡的反射面的下端還高,前述第一照明裝置作用成為相對於前述晶粒來自下方的斜光照明。
  34. 如請求項3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更具有:基於藉由前述拍攝裝置拍攝的晶粒的圖像而進行檢查之工程。
  35. 如請求項3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更具有:當判斷前述晶粒為不良品的情形下,藉由前述接合頭將前述晶粒廢棄之工程。
TW111102334A 2021-01-26 2022-01-20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8321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0712 2021-01-26
JP2021-010712 2021-01-26
JP2021045305 2021-03-18
JP2021-045305 2021-03-18
JP2022-003284 2022-01-12
JP2022003284A JP2022114447A (ja) 2021-01-26 2022-01-12 ダイボンディング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6735A TW202246735A (zh) 2022-12-01
TWI832143B true TWI832143B (zh) 2024-02-11

Family

ID=82658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2334A TWI832143B (zh) 2021-01-26 2022-01-20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14447A (zh)
TW (1) TWI83214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7228B2 (en) * 2009-10-12 2012-08-07 Monolithic 3D Inc. System compris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tructure
TW201314843A (zh) * 2011-09-16 2013-04-01 Omnivision Tech Inc 雙面相機組件
CN106575627A (zh) * 2014-06-10 2017-04-19 株式会社新川 接合装置以及推估接合工具的落点位置的方法
US9691873B2 (en) * 2011-12-01 2017-06-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ransient devices designed to undergo programmable transformations
CN109564172A (zh) * 2016-07-05 2019-04-02 佳能机械株式会社 缺陷检测装置、缺陷检测方法、晶片、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装置、裸片接合机、接合方法、半导体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7228B2 (en) * 2009-10-12 2012-08-07 Monolithic 3D Inc. System compris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tructure
TW201314843A (zh) * 2011-09-16 2013-04-01 Omnivision Tech Inc 雙面相機組件
US9691873B2 (en) * 2011-12-01 2017-06-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ransient devices designed to undergo programmable transformations
CN106575627A (zh) * 2014-06-10 2017-04-19 株式会社新川 接合装置以及推估接合工具的落点位置的方法
CN109564172A (zh) * 2016-07-05 2019-04-02 佳能机械株式会社 缺陷检测装置、缺陷检测方法、晶片、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装置、裸片接合机、接合方法、半导体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6735A (zh) 2022-12-01
JP2022114447A (ja)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4887B (zh) 半導體製造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JP3967759B2 (ja) 透明基板端面部の検査装置およびその検査方法
KR102100889B1 (ko) 다이 본딩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7225337B2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130386B1 (ko) 반도체 제조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I832143B (zh) 晶粒接合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KR102304880B1 (ko) 반도체 제조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516586B1 (ko) 다이 본딩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03322625A (ja) 半導体チップ検査方法及び半導体チップ検査装置
KR20240015578A (ko) 실장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7372173B2 (ja) 基板エッジ検査装置
JP2024042228A (ja) 実装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2213547A (zh) 黏晶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202345252A (zh) 半導體製造裝置、檢查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JP2024016319A (ja) 実装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5410947A (zh) 芯片贴装装置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JPH06244600A (ja) 集積回路チップ浮き上がり検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