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1261B - 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1261B
TWI831261B TW111123475A TW111123475A TWI831261B TW I831261 B TWI831261 B TW I831261B TW 111123475 A TW111123475 A TW 111123475A TW 111123475 A TW111123475 A TW 111123475A TW I831261 B TWI831261 B TW I8312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olishing
substrate
cleaning
wa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9530A (zh
Inventor
青野弘
山口都章
下元博
前田幸次
八嶋哲也
新海健史
橋本幸一
稲葉充彦
磯川英立
中尾秀高
磯部壮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30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70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1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1261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清洗部清洗研磨後的基板。清洗部具有上下兩層地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分別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清洗模組。搬運部配置於第一清洗單元與第二清洗單元之間,具有沿著多個清洗模組的排列方向搬運研磨前的基板的滑動載物台。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尤其關於一種用於將半導體晶圓等的基板研磨至平坦的基板處理裝置。
近年,隨著半導體元件的高度集成化,電路的配線變得微細化,且配線間的距離也變得更窄。在半導體元件的製造中,在矽晶圓上多種類的材料被反復地形成至膜狀,並形成層疊結構。為了形成該層疊結構,使晶圓的表面平坦的技術就變得重要。作為這樣的使晶圓的表面平坦化的一種方法,進行化學機械研磨(CMP)的研磨裝置(也稱為化學機械研磨裝置)被廣泛使用。
該化學機械研磨(CMP)裝置一般具備安裝有研磨墊的研磨台、保持晶圓的頂環、將研磨液供給至研磨墊上的噴嘴。一邊將研磨液從噴嘴供給至研磨墊上,一邊藉由頂環將晶圓按壓到研磨墊,並進一步使頂環與研磨台相對移動,由此對晶圓進行研磨並使其表面平坦。
除了如此的CMP裝置外,基板處理裝置還為具有清洗研磨後的晶圓並進一步使其乾燥的功能的裝置。在這樣的基板處理裝置中,一直被要求提高基板處理的產出量。基板處理裝置具有進行研磨、清洗等各種處理部,因此在各處理部的處理延遲會導致基板處理裝置整體的產出量降低。例如,在國際公開第2007/099976號所記載的過去的基板處理裝置中,即使是研磨部具有多個研磨單元的情況下,在清洗部也僅設置有一條清洗路線,因此不能同時清洗多個研磨後的晶圓並使其乾燥。
並且,在過去的基板處理裝置中,在研磨部具有第一研磨單元和第二研磨單元的情況下,於第一研磨單元對晶圓進行研磨時,雖直接將晶圓從裝載/卸載部搬入第一研磨單元,但於第二研磨單元對基板進行研磨時,將晶圓從裝載/卸載部經由第一研磨單元搬入第二研磨單元。因此,於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的同一搬入路徑部分產生擁堵,使產出量降低。
此外,在過去的基板處理裝置中,配置於裝載/卸載部的搬運機器人將研磨前的晶圓從裝載/卸載部往研磨部直接搬入,並且將清洗後的晶圓從清洗部往裝載卸載部搬出。在把持清洗後的晶圓的搬運機器人的手部上,高的清潔度雖一直被視為必要,但在將研磨前的晶圓往研磨部直接搬入時,仍會有接觸研磨環境而被污染的擔憂。
期望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產出量的基板處理裝置。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清洗研磨後的基板,所述清洗部具有上下兩層地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所述第一清洗單元及所述第二清洗單元分別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清洗模組,所述搬運部配置於所述第一清洗單元與所述第二清洗單元之間,並具有沿著所述多個清洗模組的排列方向搬運研磨前的基板的滑動載物台。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 所述研磨部具有: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以及研磨部搬運機構,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以分別與所述搬運部、所述第一研磨單元及所述第二研磨單元相鄰的方式配置,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具有:第一搬運單元,所述第一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一研磨單元;第二搬運單元,所述第二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二研磨單元;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配置於所述第一搬運單元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並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一搬運單元之間、以及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的基板的傳遞。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研磨部具有:N台研磨裝置;搬運單元,所述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N台研磨裝置之各者;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搬運單元之間基板的傳遞,所述搬運單元具有:N台推動器,所述N台推動器分別配置在與所述N台研磨裝置中的各研磨裝置對應的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且上下移動;以及交換器,所述交換器具有上下N層地配置的N個載物台,所述N個載物台在相對於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基板的傳遞的待機位置與所述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相互獨立地水平移動,其中,N為2以上的自然數。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 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清洗部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清洗模組和於各清洗模組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清洗部搬運機構,所述清洗部搬運機構具有:一對臂部,所述一對臂部可開閉地夾持基板;上下移動機構,該上下移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上下移動;轉動機構,該轉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以與開閉方向平行的旋轉軸為中心轉動;以及臂部搬運機構,該臂部搬運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沿著所述多個清洗模組的排列方向直線移動。
1:漏液檢測部
2:排水罐
3a: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
3b: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
3c:第三設置型漏液感測器
5:下表面
6:排水盤
10:基板處理裝置
101a:研磨台
102a:研磨墊
103a:頂環軸
104a:研磨液供給噴嘴
11:裝載/卸載部
110:噴霧器
111:臂部
111:搬運機器人
112:行進機構
112: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
112a:肋
113:前裝載部
113a:螺旋管
113b:流體供給配管
113:流體流路
115: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
115a:座部
116:環
117:擺動軸
118:研磨液接收盤
12:研磨部
13:清洗部
14:搬運部
15:控制部
200:漏液檢測部
202:排水罐
203a:設置型漏液感測器
203b:浮筒型漏液感測器
205:下表面
206:排水盤
20a:第一研磨單元
20b:第二研磨單元
21a:第一研磨裝置
21b:第二研磨裝置
21c:第三研磨裝置
21d:第四研磨裝置
22:研磨部搬運機構
23:搬運機器人
231:手部
232:臂部
233:機器人主體
234:翻轉機構
24a:第一搬運單元
24b:第二搬運單元
25a:頂環
25b:頂環
25c:頂環
25d:頂環
30a:第一清洗單元
30b:第二清洗單元
311a:清洗模組
311b:清洗模組
312a:清洗模組
312b:清洗模組
313a:清洗模組
313b:清洗模組
314a:清洗模組
314b:清洗模組
32a:清洗部搬運機構
32b:清洗部搬運機構
33a:晶圓站
33b:晶圓站
330:軸
331:引導台
333:推動台
337:頂環引導部
338:上層部
338a:錐面
340:導向套筒
341:中心套筒
346:直線導軌
347:氣缸
349:電動致動器
351:壓縮彈簧
39a:預備清洗模組
39b:預備清洗模組
41:覆蓋部件
41a:搬入口
41b:搬出口
42:滑動載物台
43:載物台移動機構
44:排氣導管
50:交換器
51a:第一推動器
51b:第二推動器
52a:第三載物台
52a:交換器
52b:第二載物台
52c:第一載物台
54a: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
54b:第二載物台驅動機構
54c: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
601:第一晶圓把持機構
602:第二晶圓把持機構
611:第一臂部
612:第二臂部
612a:夾具
612b:夾具
62:臂部搬運機構
631:第一轉動機構
631A:旋轉軸
632:第二轉動機構
632A:旋轉軸
632L:連桿部件
641:第一上下移動機構
642:第二上下移動機構
661:第一開閉機構
662:第二開閉機構
691:第一次框架
692:第二次框架
67:深度方向移動機構
68:主框架
71:箱體
72:載物台
73:搬入口
74:臂部通過用開口
75:驅動機構
76:銷
81:箱體
82:載物台
83:搬入口
84:臂部通過用開口
85:驅動機構
86:銷
87:閘門
91:箱體
94:臂部通過用開口
97:閘門
L1:待機位置
TP1:第一基板搬運位置
TP2:第二基板搬運位置
TP3:第三基板搬運位置
TP4:第四基板搬運位置
W:晶圓
W1:第一晶圓
W2:第二晶圓
W3:第三晶圓
第一圖是表示一實施方式中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
第二圖是從清洗部側看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側視圖。
第三圖是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搬運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四圖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第一研磨裝置的立體圖。
第五圖是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搬運機器人的側視圖。
第六圖是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第一搬運機構的立體圖。
第七圖是表示第六圖所示的第一搬運機構的第一推動器縱剖面圖。
第八圖是表示第二圖所示的清洗部的第一晶圓站的立體圖。
第九圖是表示第八圖所示的第一晶圓站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第十圖是表示第二圖所示的清洗部的第二晶圓站的立體圖。
第十一圖是表示第十圖所示的第二晶圓站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第十二圖是表示第二圖所示的清洗部的第一清洗單元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 立體圖。
第十三A圖是用於說明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三B圖是用於說明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三C圖是用於說明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三D圖是用於說明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三E圖是用於說明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四圖是表示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於上層的夾具把持基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十五圖是第十二圖所示的清洗部搬運機構的第二晶圓把持機構於下段的夾具把持基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十六A圖是用於說明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六B圖是用於說明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六C圖是用於說明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七A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七B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七C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七D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A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B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C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D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E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F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G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H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機構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I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J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K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L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M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N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八O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A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B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C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D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E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F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G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H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I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J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K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L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M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N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O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十九P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搬運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A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相對於清洗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B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相對於清洗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C圖是用於說明搬運機器人相對於清洗部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A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B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C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D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E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一F圖是用於說明第一清洗單元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A圖是用於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產生異常時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B圖是用於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產生異常時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C圖是用於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產生異常時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D圖是用於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產生異常時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二E圖是用於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產生異常時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三圖是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漏液檢測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四圖是表示過去的漏液檢測部示意圖。
第二十五圖是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漏液檢測部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六圖是表示第一圖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漏液檢測部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七圖是表示具有預備清洗模組的清洗部的側視圖。
第二十八A圖是用於說明往第二十七圖的清洗部的清洗模組搬運晶圓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八B圖是用於說明往第二十七圖的清洗部的清洗模組搬運晶圓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八C圖是用於說明往第二十七圖的清洗部的清洗模組搬運晶圓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八D圖是用於說明往第二十七圖的清洗部的清洗模組搬運晶圓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八E圖是用於說明往第二十七圖的清洗部的清洗模組搬運晶圓的動作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A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B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 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C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D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E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F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G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H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二十九I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A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B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C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D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 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E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F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G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H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I圖是用於說明於各清洗模組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的動作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第三十一圖是平行處理中產生死結的示意圖。
第三十二圖是放大表示第一研磨裝置的噴霧器的立體圖。
第三十三圖是第三十二圖所示的噴霧器的擺動軸部分的縱剖面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及以下的說明所使用的附圖中,對於同樣地構成的部分,使用同樣的符號並隨之省略重複的說明。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清洗研磨後的基板,所述清洗部具有上下兩層地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 所述第一清洗單元及所述第二清洗單元分別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清洗模組,所述搬運部配置於所述第一清洗單元與所述第二清洗單元之間,並具有沿著所述多個清洗模組的排列方向搬運研磨前的基板的滑動載物台。
根據上述基板處理裝置,即使在多個基板被連續地從研磨部往清洗部搬運的情況下,藉由將基板分配給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而能夠並行地清洗這些多個基板。因此,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此外,研磨前的基板藉由搬運部的滑動載物台而被搬運往研磨部,因而能夠防止配置於裝載/卸載部的搬運機器人與研磨環境接觸而被污染。此外,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上下兩層地配置,且滑動載物台配置於第一清洗單元與第二清洗單元之間,因而能夠抑制裝置整體的佔用面積的增大。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研磨部具有: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以及研磨部搬運機構,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以分別與所述搬運部、所述第一研磨單元及所述第二研磨單元相鄰的方式配置,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具有:第一搬運單元,所述第一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一研磨單元;第二搬運單元,所述第二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二研磨單元;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配置於所述第一搬運單元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並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一搬運單元之間、以及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的基板的傳遞。
根據上述的基板處理裝置,被從搬運部往研磨部搬運來的基板藉由搬運機器人而被分配到第一搬運單元及第二搬運單元。接著,隨著基板被從第一搬運單元往第一研磨單元搬入,基板被從第二搬運單元搬入第二研磨單元。如此,因為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不具有共同的基板搬入路徑,能夠消除將基板往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搬入時的擁堵。由此,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清洗部以與所述搬運機器人相鄰的方式配置,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所述第一搬運單元與所述清洗部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搬運單元與所述清洗部之間基板的傳遞。
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也可以是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及所述清洗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清洗部具有上下兩層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所述第一清洗單元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第一清洗模組和第一晶圓站;以及於各第一清洗模組與所述第一晶圓站之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第一清洗部搬運機構,所述第二清洗單元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第二清洗模組和第二晶圓站;以及於各第二清洗模組與所述第二晶圓站之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第二清洗部搬運機構,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多個第一清洗模組的任意一個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及所述清洗部的動作:所述第一清洗部搬運機構將位於所述第一清洗模組內的基板往所述第一晶圓站搬運, 所述搬運機器人從所述第一晶圓站往所述第二晶圓站傳遞基板,所述第二清洗部搬運機構將基板從所述第二晶圓站往所述第二清洗模組搬運而對基板進行清洗。
根據這樣的方式,即使在多個第一清洗模組的任意一個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藉由將位於第一清洗模組內的基板往第二清洗模組搬運並清洗,也能夠救濟位於第一清洗模組內的基板。
一實施方式所關於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向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研磨部具有:N台研磨裝置;搬運單元,所述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N台研磨裝置之各者;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搬運單元之間基板的傳遞,所述搬運單元具有:N台推動器,所述N台推動器分別配置在與所述N台研磨裝置中的各研磨裝置對應的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且上下移動;以及交換器,所述交換器具有上下N層配置地的N個載物台,所述N個載物台在相對於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基板的傳遞的待機位置與所述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相互獨立地水平移動,其中,N為2以上的自然數。
根據上述基板處理裝置,搬運單元能夠將從搬運機器人接受的基板搬運至N處的研磨裝置之各者。例如,交換器的第一載物台從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一基板並移動至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第一推動器上升並從第一載物台往第一研磨裝置傳遞第一基板,於第一研磨裝置研磨第一基板期間,第二載物台能夠從 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二基板並移動至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第二推動器上升並從第二載物台往第二研磨裝置傳遞第二基板,並於第二研磨裝置研磨第二基板。如此藉由並行研磨兩個基板,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此外,亦能夠於第一研磨裝置研磨基板後,第一推動器下降並從第一研磨裝置往第二載物台傳遞該基板,第二載物台移動至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第二推動器上升並從第二載物台往第二研磨裝置傳遞基板,而於第二研磨裝置進一步研磨該基板。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所述交換器也可以進一步具有相對於所述N個載物台上下多層配置、且在所述待機位置和所述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與所述N個載物台獨立地水平移動的至少一個載物台。
根據這樣的方式,在例如使用第一載物台及第二載物台兩者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的傳遞期間,能夠先使第三載物台接受下一基板並使其待機。由此,能夠將對於下一基板的研磨處理的開始時間點提前,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產出量。
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也可以是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連續地對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第一載物台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一基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移動至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第一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對所述第一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返回 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二基板,當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所述第一推動器下降而從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往第二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二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向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
根據這樣的方式,在保持第一基板的第二載物台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的同時,保持第二基板的第一載物台從待機位置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因此能夠提高製程的產出量。
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也可以是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來自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基板的接受雖使用第一載物台,但在對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的傳遞中不使用該第一載物台,來自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的接受雖使用第二載物台,但在對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基板的傳遞中不使用該第二載物台。
根據這樣的方式,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第一載物台及第二載物台分別專用於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因而即使在接受來自另一方的研磨裝置的基板時產生故障,也能夠繼續進行往另一方的研磨裝置的基板傳遞(能夠避免死結的產生)。
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也可以是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第一載物台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所述第一基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第一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對第一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返回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所述第二基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移動,所述第二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對第二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第二基板搬運位置返回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三基板,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前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的話,則所述第一推動器下降並從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往第二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二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往所述待機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前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的話,則所述第二推動器下降並從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往第三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二基板, 在所述第三載物台從所述第二基板搬運位置往所述待機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
根據這樣的方式,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使用相同的第一載物台來進行往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兩者的晶圓傳遞,第二載物台及第三載物台分別專用於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因而即使在接受來自另一方的研磨裝置的基板時產生故障,也能夠繼續進行往另一方的研磨裝置的基板傳遞(能夠避免死結的產生)。
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清洗部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清洗模組和於各清洗模組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清洗部搬運機構,所述清洗部搬運機構具有:一對臂部,所述一對臂部可開閉地夾持基板;上下移動機構,該上下移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上下移動;轉動機構,該轉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以與開閉方向平行的旋轉軸為中心轉動;以及臂部搬運機構,該臂部搬運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沿著所述多個清洗模組的排列方向直線移動。
根據上述基板處理裝置,轉動機構能夠使一對臂部以頂端變為朝上的方式轉動,因此即使多個清洗模組中的特定的清洗模組的閘門關閉,也能夠回避該清洗模組(跳過)並使臂部移動。因此,在使臂部移動來通過該清洗模組時,不會有等待閘門開啟的必要,能夠提高工序整體的產出量。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清洗部的動 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也能夠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控制部的動作:在所述轉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以頂端變為朝上的方式轉動時,所述上下移動機構使所述一對臂部下降。
根據這樣的方式,在轉動機構使一對臂部以頂端變為朝上的方式轉動時,上下移動機構使一對臂部下降,因而能夠削減在一對臂部的上方所必要的空間。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具有兩組由所述一對臂部、所述上下移動機構以及所述轉動機構組成的組。
根據這樣的方式,能夠根據應保持的基板的清潔度來分別使用兩組臂部。例如,藉由在各清洗模組處的清洗處理中之前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一組的臂部,在後半清洗處理中使用另一組的臂部,能夠防止接受後半清洗處理的基板與一組的臂部接觸而被污染。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一對臂部,上下兩層地設置能夠與基板的外周部抵接的夾具。
根據這樣的方式,能夠根據應保持的基板的清潔度來分別使用夾具。例如,藉由在各清洗模組的清洗處理中之前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下層夾具,在後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上層夾具,能夠防止接受後半清洗處理的基板與下層夾具接觸而被污染。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由所述一對臂部、所述上下移動機構以及所述轉動機構構成的組懸垂狀地配置在所述臂部搬運機構的下方。
根據這樣的方式,由一對臂部、上下移動機構以及轉動機構組成的組的維護空間擴大。因此,能夠縮短維護所需要的時間。
在上述基板處理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清洗部進一步具有與所述多個清洗模組同列配置,並對研磨前的基板進行清洗的預備清洗模組,所述清洗部搬運機構於所述預備清洗模組與各清洗模組之間搬運基板。
根據這樣的方式,於研磨裝置對研磨前的基板進行研磨之前,能夠於預備清洗模組先清洗該基板的表面。由此,能夠降低由在基板的研磨處理中咬入粗大顆粒引起的產生刮痕等的故障。
第一圖是表示關於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俯視圖,第二圖是從清洗部側看第一圖所示的研磨裝置的側視圖。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基板處理裝置10具備俯視大致為矩形的殼體,殼體的內部藉由分隔壁而劃分為裝載/卸載部11、研磨部12、清洗部13以及搬運部14。這些裝載/卸載部11、研磨部12、清洗部13及搬運部14分別獨立地組裝,並獨立地排氣。此外,在基板處理裝置10中設置有控制裝載/卸載部11、研磨部12、清洗部13及搬運部14的動作的控制部15(也稱為控制盤)。
<裝載/卸載部>
裝載/卸載部11具備載置晶圓盒的多個(在圖示例中為四個)前裝載部113,晶圓盒存放大量晶圓(基板)W。這些前裝載部113在基板處理裝置10的寬度方向(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鄰地排列。在前裝載部113中,能夠搭載開放盒、SMIF(Standard Manufacturing Interface:標準製造界面)容器或者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前開式晶圓盒)。在此,SMIF、FOUP是藉由在內部收納晶圓盒並以分隔壁覆蓋,而能夠保持與外部空間獨立的環境的密閉容器。
此外,在裝載/卸載部11中,沿著前裝載部113的排列方向鋪設有行進機構112,在該行進機構112上設置有能夠沿著前裝載部113的排列方向移動的 搬運機器人111。搬運機器人111藉由在行進機構112上移動而能夠對搭載於前裝載部113的晶圓盒進行存取。該搬運機器人111具備上下兩個手部,例如,在將晶圓W返還到晶圓盒時使用上側的手部,並在搬運研磨前的晶圓W時使用下側的手部,而成為能夠分別使用上下的手部。
另外,也可以改變使其成為僅藉由單一的手部來搬運晶圓W。
裝載/卸載部11是有保持最潔淨狀態的必要的區域,因此裝載/卸載部11的內部常態維持比裝置外部、研磨部12、清洗部13及搬運部14的任意一個高的壓力。此外,在搬運機器人111的行進機構112的上方,設置有具有HEPA過濾器、ULPA過濾器等潔淨空氣過濾器的過濾風扇單元(未圖示),藉由該過濾風扇單元而常態向下方吹出已除去顆粒、有毒蒸汽、廢氣的潔淨空氣。
<搬運部>
搬運部14是將研磨前的晶圓從裝載/卸載部11往研磨部12搬運的區域,且以沿著基板處理裝置1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如第一圖所示,搬運部14與最潔淨的區域即裝載/卸載部11和最髒的區域即研磨部12兩者相鄰地配置。因此,為了不使研磨部12內的顆粒藉由搬運部14而擴散至裝載/卸載部11內,如後述那樣,在搬運部14的內部形成有從裝載/卸載部11側往研磨部12側流動的氣流。
對搬運部14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說明。第三圖是表示搬運部14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如第三圖所示,搬運部14具有: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覆蓋部件41;配置於覆蓋部件41的內側,且保持晶圓W的滑動載物台42;使滑動載物台42沿著長度方向直線移動的載物台移動機構43;以及對覆蓋部件41的內側進行排氣的排氣導管44。
覆蓋部件41具有底面板、四個側面板以及頂面板(在第三圖中不 圖示)。在其中的長度方向的一方的側面板形成有與裝載/卸載部11連通的搬入口41a。並且,在寬度方向的一方的側面板中的與搬入口41a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與研磨部12連通的搬出口41b。搬入口41a及搬出口41b藉由不圖示的閘門而成為能夠進行開閉。裝載/卸載部11的搬運機器人111能夠從搬入口41a對覆蓋部件41的內側的滑動載物台42進行存取,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能夠從搬出口41b對覆蓋部件41的內側的滑動載物台42進行存取。
作為載物台移動機構43,使用例如用了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或者氣缸。在使用無桿缸作為載物台移動機構43的情況,由於能夠防止來自滑動部的揚塵而為較佳。滑動載物台42固定於載物台移動機構43的可動部分,藉由從載物台移動機構43給予的動力而在覆蓋部件41的內側沿著長度方向直線移動。
在滑動載物台42的外周部以朝上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四個銷。藉由裝載/卸載部11的搬運機器人111而載放於滑動載物台42上的晶圓W,藉由在其外周緣由四個銷引導並定位的狀態下支承在滑動載物台42上。這些銷由聚丙烯(PP)、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醚醚酮(PEEK)等的樹脂形成。
排氣導管44設置於覆蓋部件41的長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側面板(與搬入口41a相反的一側的側面板)。藉由在搬入口41a開啟的狀態下由排氣導管44進行排氣,從而在覆蓋部件41的內側形成從搬入口41a側往搬出口41b側流動的氣流。由此,能夠防止研磨部12內的顆粒藉由搬運部14而擴散到裝載/卸載部11內。
<研磨部>
如第一圖所示,研磨部12是進行晶圓W的研磨的區域,具有第一研磨單元20a、第二研磨單元20b以及研磨部搬運機構22,第一研磨單元20a具有第一研磨 裝置21a和第二研磨裝置21b,第二研磨單元20b具有第三研磨裝置21c和第四研磨裝置21d,研磨部搬運機構22以與搬運部14,以及第一研磨單元20a和第二研磨單元20b分別相鄰的方式設置。研磨部搬運機構22在基板處理裝置10的寬度方向上配置於清洗部13和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之間。
第一研磨裝置21a、第二研磨裝置21b、第三研磨裝置21c及第四研磨裝置21d沿著基板處理裝置10的長度方向排列。第二研磨裝置21b、第三研磨裝置21c及第四研磨裝置21d具有與第一研磨裝置21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一研磨裝置21a進行說明。
第四圖是示意性表示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立體圖。第一研磨裝置21a具有研磨台101a、頂環25a、研磨液供給噴嘴104a、修整器(不圖示)以及噴霧器(在第四圖中不圖示,參照後述的第三十二圖及第三十三圖),研磨台101a安裝有具有研磨面的研磨墊102a,頂環25a用於保持晶圓W並且一邊將晶圓W按壓到研磨台101a上的研磨墊102a一邊進行研磨,研磨液供給噴嘴104a用於對研磨墊102a提供研磨液(也稱為漿液)、修整液(例如,純水),修整器用於對研磨墊102a的研磨面進行修整,噴霧器使液體(例如純水)與氣體(例如氮氣)的混合氣體或者液體(例如純水)成為霧狀噴射至研磨面。
其中的頂環25a支承於頂環軸103a。在研磨台101a的上表面貼附有研磨墊102a,該研磨墊102a的上表面構成對晶圓W進行研磨的研磨面。另外,也能夠使用固定磨石來代替研磨墊102a。如第四圖中箭頭所示,頂環25a及研磨台101a以繞其軸心旋轉的方式構成。晶圓W藉由真空吸附而被保持於頂環25a的下表面。在研磨時,研磨液從研磨液供給噴嘴104a被供給至研磨墊102a的研磨面,作為研磨對象的晶圓W藉由頂環25a而被按壓於研磨面並被研磨。
第三十二圖是放大表示第一研磨裝置21a的噴霧器110的立體圖。第三十三圖是第三十二圖所示的噴霧器110的擺動軸部分的縱剖面圖。
如第三十二圖及第三十三圖所示,噴霧器110具有臂部111、流體流路113以及擺動軸117,臂部111於下部形成有一個或者多個噴射孔,流體流路113與臂部111連結,擺動軸117支承臂部111。
如第三十二圖所示,臂部111能夠以擺動軸117的軸線為中心在清洗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回旋(擺動)。臂部111的可動角度例如大約為60°。通常,臂部111位於清洗位置,且沿著研磨墊102a的研磨面的徑向配置。在擺動軸117連結有旋轉機構(不圖示),臂部111藉由該旋轉機構回旋。
流體流路113具有與臂部111連結的螺旋管113a及與螺旋管113a連結的流體供給配管113b。流體供給配管113b的端部固定於殼體的壁面。螺旋管113a具有螺旋狀捲繞的形狀。螺旋管113a也可以沿著擺動軸117的軸線捲繞。當臂部111在清洗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擺動時,雖然螺旋管113a的臂部111側的端部也擺動,但該端部的擺動在螺旋管113a的內部被吸收,不會傳遞到液體供給配管113b側的端部。藉此,能夠減少在臂部111的擺動時施加於流體供給配管113b的壓力。
如第三十二圖及第三十三圖所示,在臂部111的下方配置有研磨液接收盤118,在研磨液接收盤118的底面垂直地設置有筒狀的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
擺動軸117以從研磨液接收盤118的下方通過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內側並突出到研磨液接收盤118的上方的方式設置,擺動軸117的上端部由筒狀的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包圍。
如第三十三圖所示,在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側,以沿著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周面的方式插入有環116。環116的內徑形成為比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外徑大,並且比座部115a的外徑小,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以貫通環116的方式定位。接著,在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外周面,以在徑向向外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座部115a,環116被搭載支承於座部115a之上。環116的內徑比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外徑大,因而能夠使環116相對於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在徑向上移動。另外,在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周面,為了防止環116的抬起,也能夠以突出於徑向內側的方式設置肋112a。
在此,作為噴霧器110側的部件的擺動軸117及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以能夠確保高的位置精度的方式組裝。另一方面,作為研磨液接收部件的研磨液接收盤118及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是樹脂加工製品基準,不期待高的位置精度。因此,在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中心軸線與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中心軸線之間,有可能存在偏差。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沿著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周面的方式插入有環116,且該環116被搭載在設置於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外周面的座部115a之上,因而即使在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中心軸線與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中心軸線之間存在偏差的情況下,第一擺動軸覆蓋部件115的外周面與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也由環116密封,藉此,能夠防止霧從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下方進入第二擺動軸覆蓋部件112的內側。
參照第一圖並考慮到在研磨時使用漿液的情況即可知研磨部12是最髒的(骯髒的)區域。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不使研磨部12內的顆粒飛 散到外部,藉由從第一研磨裝置21a、第二研磨裝置21b、第三研磨裝置21c及第四研磨裝置21d的各研磨台的周圍進行排氣,使研磨部12的內部的壓力相比於裝置外部、周圍的清洗部13、裝載/卸載部11及搬運部14形成負壓來防止顆粒的飛散。此外,通常分別設置排氣導管(未圖示)在研磨台的下方,設置過濾器(未圖示)在上方,並噴出經由這些排氣導管及過濾器而被淨化的空氣形成下沖氣流。
如第一圖所示,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藉由頂環頭的擺動動作而在研磨位置與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之間移動,且於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進行往第一研磨裝置21a的晶圓傳遞。同樣,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藉由頂環頭的擺動動作而在研磨位置與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之間移動,且於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進行往第二研磨裝置21b的晶圓傳遞,第三研磨裝置21c的頂環25c藉由頂環頭的擺動動作而在研磨位置與第三基板搬運位置TP3之間移動,且於第三基板搬運位置TP3進行往第三研磨裝置21c的晶圓傳遞,第四研磨裝置21d的頂環25d藉由頂環頭的擺動動作而在研磨位置與第四基板搬運位置TP4之間移動,且於第四基板搬運位置TP4進行往第四研磨裝置21d的晶圓傳遞。
研磨部搬運機構22具有第一搬運單元24a、第二搬運單元24b以及搬運機器人23,第一搬運單元24a將晶圓W搬運至第一研磨單元20a,第二搬運單元24b將晶圓W搬運至第二研磨單元20b,搬運機器人23配置於第一搬運單元24a與第二搬運單元24b之間,進行搬運部14與第一搬運單元24a及第二搬運單元24b之間的晶圓傳遞。在圖示例中,搬運機器人23配置於基板處理裝置10的殼體的大致中央。
第五圖是表示搬運機器人23的側視圖。如第五圖所示,搬運機器 人23具有手部231、翻轉機構234、臂部232以及機器人主體233,手部231保持晶圓W,翻轉機構234使手部231上下翻轉,臂部232支承手部231且可伸縮,機器人主體233包含使臂部232上下移動的臂部上下移動機構;以及使臂部232繞垂直的軸線轉動的臂部轉動機構。機器人主體233相對於研磨部12的頂部的框架以懸垂的方式安裝。
在本實施方式中,手部231能夠從搬運部14的搬出口41b對滑動載物台42進行存取。此外,手部231也能夠對研磨部12的第一搬運單元24a及第二搬運單元24b進行存取。因此,被從搬運部14連續地搬運來研磨部12的晶圓W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被分配到第一搬運單元24a及第二搬運單元24b。
第二搬運單元24b具有與第一搬運單元24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一搬運單元24a進行說明。第六圖是表示第一搬運單元24a的立體圖。
如第六圖所示,第一搬運單元24a具有上下移動的第一推動器51a、上下移動的第二推動器51b以及交換器50,第一推動器51a相對於第一研磨裝置21a配置於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第二推動器51b相對於第二研磨裝置21b配置於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交換器50具有在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與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之間彼此獨立地水平移動的第三載物台52a、第二載物台52b及第一載物台52c。
其中第一推動器51a將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第一載物台52c的任意一個的晶圓W傳遞至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並隨之將第一研磨裝置21a中的研磨後的晶圓W傳遞至第三載物台52a~第一載物台52c的任意一個。此外,第二推動器51b將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第一載物台52c的任意一個的晶圓W傳遞至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並隨之將第二研磨裝置21b中的研磨後的 晶圓W傳遞至第三載物台52a~第一載物台52c的任意一個。如此,第一推動器51a及第二推動器51b在交換器50與各頂環之間發揮作為傳遞晶圓W的機構的功能。第二推動器51b具有與第一推動器51a相同的結構,因而在以下的說明中僅對第一推動器51a進行說明。
第七圖是表示第一推動器51a的縱剖面圖。如第七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具備用於保持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的引導台331和保持晶圓W的推動台333。在引導台331的最外周設置有四個頂環引導部337。頂環引導部337的上層部338是與頂環的(包圍晶圓W的外周且未圖示的)引導環的下表面之存取部。在上層部338形成有用於導入頂環的錐面(較佳為25°~35°左右)。在晶圓卸載時直接以頂環引導部337接受晶圓邊緣。
在引導台331的背面設置有具有防水功能的導向套筒340。在導向套筒340的內側設置有用於推動器之防水的中心套筒341。
為了使頂環引導部337具有對準機構而配置有直線導軌346,直線導軌346在水平的X軸及Y軸方向上移動而進行引導台331的對心。引導台331固定於直線導軌346。該直線導軌346是藉由加壓而能夠回復到中心位置的結構。藉由該結構來實現引導台331的對心。或者,僅藉由直線導軌346內部的彈簧,不加壓就可回復到中心位置。
此外,直線導軌346固定於軸330,該軸330與具有滾珠花鍵機構的氣缸347連結。氣缸347藉由未圖示的馬達的驅動而被驅動,引導台331經由軸330而上下運動。
推動台333配置於引導台331的上方,在推動台333的中心設置有使推動台333相對於引導台331上下運動的電動致動器349。推動台333藉由電動致 動器349而上下移動,並往頂環裝載晶圓W。在本實施方式中,推動台333由電動致動器349驅動,由此,能夠將推動台333位置決定在所期望的高度位置。藉此,於推動台333接受晶圓W時,作為預備動作而能夠使推動台333在晶圓W的正下方待機,能夠縮短接受動作所需要的時間。在推動台333的端部配置有用於定位的壓縮彈簧351。
另外,為了防止附著於推動器的漿液等對晶圓的反污染,另行設置有用於清洗髒污的的清洗噴嘴。也有另行設置用於確認推動器上有無晶圓的晶圓有無感測器感測器的情況。
如第六圖所示,交換器50具有上下多層配置的第三載物台52a、第二載物台52b及第一載物台52c。在圖示例中,第三載物台52a配置於下層,第二載物台52b配置於中層,第一載物台52c配置於上層。雖然在俯視中第三載物台52a、第二載物台52b及第一載物台52c於通過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和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的同一軸線上移動,但設置的高度不同,因此能夠互不干涉地自由移動。
如第六圖所示,在第三載物台52a設置有使第三載物台52a沿一軸向直線移動的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54a,在第二載物台52b設置有使第二載物台52b沿前述一軸向直線移動的第二載物台驅動機構54b,在第一載物台52c設置有使第一載物台52c沿前述一軸向直線移動的第一載物台驅動機構54c。作為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54a~第一載物台驅動機構54c,使用例如用了電動致動器或者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藉由從相異的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54a~第一載物台驅動機構54c接受動力,第三載物台52a~第一載物台52c能夠在相異的時間點在相異的方向上移動。
第二載物台52b及第一載物台52c具有與第三載物台52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三載物台52a進行說明。第十圖是表示第三載物台52a的俯視圖。
如第六圖所示,第三載物台52a具有俯視「ㄈ」字形狀,該「ㄈ」字形狀在第三載物台52a的基於第三載物台驅動機構54a的直線移動方向的一側(第六圖中的右後側)開口。因此,在第三載物台52a配置於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時,第一推動器51a能夠以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的內側的方式上下移動。此外,即使在第一推動器51a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的內側的狀態下,第三載物台52a也能夠向直線移動方向的另一方側(第六圖中的左前側)移動。
雖然省略圖示,但在第三載物台52a中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四個銷。因此,搭載於第三載物台52a上的晶圓在其外周緣藉由四個銷而被引導而定位的狀態下支承在第三載物台52a上。這些銷由聚丙烯(PP)、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醚醚酮(PEEK)等的樹脂形成。
再來,對上述那樣構成的第一推動器51a及交換器50的動作的一例進行說明。
首先,在晶圓裝載時,晶圓W藉由交換器50的第三載物台52a搬運至第一推動器51a的上方。在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位於第一推動器51a的上方的晶圓裝載位置(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且未保持晶圓W時,引導台331周圍的一整套構件藉由氣缸347上升。引導台331在上升途中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的內側。此時,引導台331在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的同時以頂環引導部337的錐面來對晶圓W進行定心,並藉由推動台333來保持晶圓W的(邊緣以外的)圖案面。
在推動台333保持晶圓W的狀態下頂環引導部337不停地上升,並 藉由頂環引導部337的錐面338a引入引導環。藉由在X、Y方向上能自由移動的直線導軌346的定位,於頂環進行定心,藉由頂環引導部337的上層部338與引導環下表面接觸,引導台331的上升結束。
藉由頂環引導部337的上層部338與引導環下表面接觸固定,引導台331不會進一步上升。此時,推動台333藉由電動致動器349而進一步上升。此時,推動台333保持晶圓W的(邊緣以外的)圖案面,並將晶圓W搬運到頂環為止。當頂環完成對晶圓W的吸附時,第一推動器51a開始下降,在下降結束時動作完成。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載物台52a具有在直線移動方向的一方側(第六圖中的右後側)開口的俯視「ㄈ」字形狀,因而即使在第一推動器51a開始下降前,第三載物台52a也能夠於直線移動方向的另一方側(第六圖中的左手前側)移動。因此,在使第三載物台52a移動時不必等待第一推動器51a的下降,製程的產出量提高。
接著,在晶圓卸載時,在第一推動器51a上方的晶圓卸載位置藉由頂環來搬運晶圓W。在交換器50的第三載物台52a位於第一推動器51a的上方且未搭載晶圓時,引導台331周圍的一整套構件藉由氣缸347而上升,並藉由頂環引導部337的錐面引入引導環。引導台331以由直線導軌346所進行的定位來對頂環進行定心,藉由頂環引導部337的上層部338與引導環的下表面接觸,引導台331的上升結束。
雖然藉由電動致動器349來使推動台333上升,但此時,推動台333並不變為比頂環引導部337的晶圓保持部高的位置。當電動致動器349的上升結束時從頂環釋放晶圓W。此時,晶圓W由頂環引導部337的下層錐面進行定心, 邊緣部保持於頂環引導部337。當晶圓W保持於第一推動器51a時,第一推動器51a開始下降。在下降時,為了頂環定心而移動了中心位置的引導台331藉由導向套筒340和中心套筒341而被對心。在下降的途中,藉由第一推動器51a將晶圓W的邊緣部傳遞至第三載物台52a,在下降結束時動作完成。
<清洗部>
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清洗部13是對研磨後的晶圓進行清洗的區域,具有上下兩層地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30a及第二清洗單元30b。上述搬運部14配置於第一清洗單元30a與第二清洗單元30b之間。第一清洗單元30a、搬運部14以及第二清洗單元30b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方式排列,因而能夠得到佔用面積小的優點。
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第一清洗單元30a具有:多個(在圖示例中為四個)清洗模組311a、312a、313a以及314a;晶圓站33a;以及於各清洗模組311a~314a與晶圓站33a之間搬運晶圓W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多個清洗模組311a~314a和晶圓站33a沿著基板處理裝置10的長度方向直線排列地配置。在各清洗模組311a~314a的上部,設置有具有潔淨空氣過濾器的過濾風扇單元(未圖示),藉由該過濾風扇單元而已除去顆粒的潔淨空氣常態向下方吹出。此外,為了防止來自研磨部12的顆粒流入,第一清洗單元30a的內部常態維持比研磨部12高的壓力。
同樣,第二清洗單元30b具有:多個(在圖示例中為四個)清洗模組311b、312b、313b以及314b;晶圓站33b;以及於各清洗模組311b~314b與晶圓站33b之間搬運晶圓W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b。多個清洗模組311b~314b和晶圓站33b沿著基板處理裝置10的長度方向直線排列地配置。在各清洗模組311b~ 314b的上部,設置有具有潔淨空氣過濾器的過濾風扇單元(未圖示),藉由該過濾風扇單元而已除去顆粒的潔淨空氣常態向下方吹出。此外,為了防止來自研磨部12的顆粒流入,第二清洗單元30b的內部常態維持比研磨部12高的壓力。
另外,雖然在後面進行敘述(第二十七圖、第二十八A圖~第二十八E圖和其關聯說明),但也可以分別在各清洗模組311a~314a和311b~314b增設預備清洗模組39a和39b。
第八圖是表示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晶圓站33a的立體圖。第九圖是表示該晶圓站33a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如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晶圓站33a具有箱體71、載物台72以及驅動機構75,箱體71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載物台72配置於箱體71的內部,且保持晶圓W,驅動機構75使載物台72上下移動。
其中的箱體71具有底面板、四個側面板以及頂面板。如第九圖所示,在四個側面板中與研磨部12相對的側面板的下端部,形成有與研磨部12連通的搬入口73。搬入口73能夠藉由不圖示的閘門進行開閉。如第九圖所示,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能夠從搬入口73對箱體71的內側進行存取。
此外,如第八圖所示,在四個側面板中的剩餘的三個側面板(即,與後述的第一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相對的側面板及左右的側面板)比搬入口73高的高度位置,形成有用於使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臂部通過的臂部通過用開口74。晶圓搬運用開口74能夠藉由不圖示的閘門進行開閉。如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能夠從臂部通過用開口74對箱體71的內側進行存取。
作為驅動機構75,使用例如使用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或者氣缸。載物台72固定於驅動機構75的可動部,藉由由驅動機構75給予的動力而在與 搬入口73相對的高度位置和與晶圓搬運用開口74相對的高度位置之間上下移動(參照第九圖)。
在載物台72的外周部,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四個銷76。因而搭載在載物台72上的晶圓W在其外周緣藉由四個銷76而被引導定位的狀態下支承在載物台72上。這些銷76由聚丙烯(PP)、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醚醚酮(PEEK)等的樹脂形成。
第十圖是表示第二清洗單元30b的晶圓站33b的立體圖。第十一圖是表示該晶圓站33b的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晶圓站33b具有箱體81、載物台82以及驅動機構85,箱體81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載物台82配置於箱體81的內部並保持晶圓W,驅動機構85使載物台82上下移動。
其中的箱體81具有底面板、四個側面板以及頂面板。如第十一圖所示,在四個側面板中與研磨部12相對的側面板的上端部,形成有與研磨部12連通的搬入口83。搬入口83能夠藉由不圖示的閘門進行開閉。如第十一圖所示,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能夠從搬入口83對箱體81的內側進行存取。
此外,如第十圖所示,在比四個側面板中的剩餘三個側面板(即,與研磨部12相反的一側的側面板及左右的側面板)比搬入口83低的高度位置,形成有用於使清洗部搬運機構32b的臂部通過的臂部通過用開口84。臂部通過用開口84能夠藉由閘門87進行開閉。如第十一圖所示,第二清洗單元30b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b能夠從臂部通過用開口84對箱體81的內側進行存取。
作為驅動機構85,使用例如用了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或者氣缸。載物台82固定於驅動機構85的可動部,藉由由驅動機構85給予的動力而在與搬入口83相對的高度位置和與晶圓搬運用開口84相對的高度位置之間上下移動 (參照第十一圖)。
在載物台82的外周部,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四個銷86。因而搭載在載物台82上的晶圓在其外周緣藉由四個銷86而被引導定位的狀態下支承在載物台82上。這些銷86由聚丙烯(PP)、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醚醚酮(PEEK)等的樹脂形成。
第二清洗單元30b的清洗模組311b~314b具有與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模組311a~314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模組311a~314a進行說明。
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四個清洗模組311a~314a(以下,有時也稱為一次~四次清洗模組)從晶圓站33a以該順序呈直線排列地配置。各清洗模組311a~314a各自具有不圖示的清洗機和覆蓋住該清洗機的箱體91。
作為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機,能夠使用例如使上下配置的圓筒狀的海綿旋轉並將其按壓到晶圓的表面及背面從而對晶圓的表面及背面進行清洗的滾筒型清洗機。並且,作為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機,能夠使用例如一邊使半球狀的海綿旋轉一邊將其按壓到晶圓從而進行清洗的筆型清洗機。作為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清洗機,例如能夠使用如下的筆型清洗機:晶圓的背面能夠藉由沖洗來洗淨,晶圓表面的清洗藉由一邊使半球狀的海綿旋轉一邊將其按壓在晶圓表面來進行清洗。該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清洗機具備使夾緊的晶圓高速旋轉的載物台,具有藉由使晶圓高速旋轉來使清洗後的晶圓乾燥的功能(旋乾功能)。另外,在各清洗模組311a~314a的清洗機中,除上述的滾筒型清洗機、筆型清洗機之外,也可以附加設置對清洗液施加超音波來進行清洗的兆聲波型清洗機。
與晶圓站33a的箱體71相同,各清洗模組311a~314a的箱體也具有底面板、四個側面板以及頂面板。在四個側面板中與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相對的側面板及左右的側面板,形成有用於使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臂部通過的臂部通過用開口94(參照第十三A圖~第十三E圖)。臂部通過用開口94能夠藉由閘門97來進行開閉。該臂部通過用開口94的高度位置形成在與晶圓站33a的臂部通過用開口74相同的高度位置。清洗部搬運機構32a能夠從該臂部通過用開口94對箱體91的內側進行訪問。
第二清洗單元30b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b具有與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進行說明。
第十二圖是表示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立體圖。如第十二圖所示,清洗部搬運機構32a具有分別把持晶圓W的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以及使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多個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直線移動的臂部搬運機構62。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晶圓把持機構601、602的個數比清洗模組311a~314a的個數少。
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能夠根據晶圓W的清潔度來分別使用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和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例如,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四次清洗模組314a中清洗處理之前半的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使用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在清洗處理之後半的三次清洗模組313a及四次清洗模組314a中使用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由此,能夠防止清洗處理之後半的晶圓W與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接觸而被污染。
詳言之,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具有一對第一臂部611、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第一轉動機構631以及第一開閉機構661,一對第一臂部611把持晶圓且可開閉,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使一對第一臂部611上下移動,第一轉動機構631使一對第一臂部611以與開閉方向平行的旋轉軸631A為中心轉動,第一開閉機構661使一對第一臂部61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或者彼此遠離的方向開閉。
同樣,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具有一對第二臂部612、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第二轉動機構632以及第二開閉機構662,一對第二臂部612把持晶圓且可開閉,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使一對第二臂部612上下移動,第二轉動機構632使一對第二臂部612以與開閉方向平行的旋轉軸632A為中心轉動,第二開閉機構662使一對第二臂部612向彼此接近方向或者彼此遠離的方向開閉。
作為臂部搬運機構62,使用例如用了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如第十二圖所示,臂部搬運機構62的滾珠螺桿以在清洗模組311a~314a的上方延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
在臂部搬運機構62的滾珠螺桿安裝有主框架68。主框架68以從臂部搬運機構62的滾珠螺桿向下方懸垂的方式安裝,與清洗模組311a~314a的側面相對。藉由與臂部搬運機構62的滾珠螺桿連結的馬達的驅動,主框架68在與清洗模組311a~314a的側面相對的狀態下沿著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直線移動。
在圖示例中,主框架68具有用於調整深度方向(相對於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及上下方向這兩者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的深度方向移動機構67。作為深度方向移動機構67,使用例如使用齒條和小齒輪式的馬達驅動機構。藉由深度方向移動機構67的驅動,調整深度方向上主框架68的位置。
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及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設置於主框架68上。作為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及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使用例如使用滾珠螺桿的馬達驅動機構。如第十二圖所示,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的滾珠螺桿在主框架68的左端部以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的滾珠螺桿在主框架68的右端部以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
在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的滾珠螺桿,安裝有支承一對第一臂部611的第一次框架691。第一次框架691以在主框架68的左側與主框架68相鄰的方式設置,與清洗模組311a~314a的側面相對。藉由與第一上下移動機構641的滾珠螺桿連結的馬達的驅動,第一次框架691沿著上下方向直線移動。
同樣,在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的滾珠螺桿,安裝有支承一對第二臂部612的第二次框架692。第二次框架692以在主框架68的右側與主框架68相鄰的方式設置,能夠與清洗模組311a~314a的側面相對。藉由與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的滾珠螺桿連結的馬達驅動,第二次框架692沿著上下方向直線移動。
第一次框架691及第二次框架692除了相對於主框架68對稱以外,實質上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對第二次框架692進行說明。
如第十二圖所示,一對第二臂部612相互平行配置,第二臂部612的基端部安裝在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二次框架692上的旋轉軸632A。並且,在第二次框架692上設置有使一對第二臂部612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旋轉的第二轉動機構632。作為第二轉動機構632,使用例如使用馬達驅動機構。該第二轉動機構632的旋轉軸經由連桿部件632L而與旋轉軸632A連結。第二轉動機構632的旋轉力經由連桿部件632L而傳遞到旋轉軸632A,一對第二臂部612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旋轉。
此外,在第二次框架692上,設置有使一對第二臂部612向彼此接近方向或者彼此遠離的方向開閉的第二開閉機構662。作為第二開閉機構662,使用例如氣缸。藉著一對第二臂部612由第二開閉機構662來關閉,一對第二臂部612夾入並保持晶圓W的周緣部。
如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所示,在一對第二臂部612,上下兩層地設置有能夠與晶圓W的外周部抵接的夾具612a、612b。例如,於上層的夾具612a保持清潔度相對高的晶圓W,於下層的夾具612b保持清潔度相對低的晶圓,由此,能夠防止下層的夾具612b與清潔度高的晶圓W接觸而污染該晶圓W。
再來,參照第十三A圖~第十三E圖,對一對第二臂部612的動作的一例進行說明。如上所述的各清洗模組由箱體91劃分,以使得在晶圓W清洗中的使用流體不飛散至外部,在箱體91的側面形成有臂部通過用開口94。在臂部通過用開口94,設置有可開閉的閘門97。
在將清洗後的晶圓W從箱體91取出的情況下,如第十三A圖所示,頂端朝上的一對第二臂部612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而往與箱體91相鄰的待機位置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箱體91的閘門97關閉,藉由使一對第二臂部612的頂端朝上,也能夠使一對第二臂部612往與箱體91相鄰的待機位置移動。是故能夠將晶圓取出作業的開始時間點提前,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再來,如第十三B圖及第十三C圖所示,藉由第二轉動機構63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轉動。在圖示例中,一對第二臂部612在側視中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順時針旋轉90°,一對第二臂部612的頂端朝向橫向。
再來,如第十三D圖所示,藉由第二上下驅動機構642的驅動,一 對第二臂部612上升到與臂部通過用開口94相同的高度位置。此時,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
再來,如第十三E圖所示,藉由第二開閉機構66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於彼此接近的方向關閉,藉由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插入到箱體91內側,進而把持箱體91內的晶圓W。並且,把持晶圓W的一對第二臂部612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而向下一清洗模組移動。
在將清洗前的晶圓W搬入箱體91的情況下,第十三A圖~第十三E圖所示的上述動作以相反的順序進行。即,如第十三E圖所示,把持晶圓W的一對第二臂部612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而藉由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移動到箱體91內側。
再來,如第十三D圖所示,藉由第二開閉機構66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向彼此分離的方向打開,藉由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移出到箱體91的外側。
再來,如第十三C圖所示,藉由第二上下驅動機構64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下降到比臂部通過用開口94低的高度位置。此時,臂部通過用開口94由閘門97關閉,在箱體91的內側開始晶圓W的清洗處理。
再來,如第十三B圖及第十三A圖所示,藉由第二轉動機構63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轉動。在圖示例中,一對第二臂部612在側視中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逆時針旋轉90°,從而一對第二臂部612的頂端朝上。並且,頂端朝上的一對第二臂部612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而往下一清洗模組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轉動機構632使一對第二臂部612轉動以使頂端朝上時,第二上下移動機構642使一對第二臂部612下降,因此能夠削減一 對第二臂部612的上方所必要的空間。
在各清洗模組311a~314a及311b~314b中能夠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W。參照第二十九A圖~第二十九I圖,將於第一清洗單元30a的一次清洗模組311a~三次清洗模組313a來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W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動作作為一例進行說明。
首先,如第二十九A圖所示,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中,閘門97關閉並對第二晶圓W2進行第一階段的清洗,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假定為對第一晶圓W1的第二階段的清洗結束且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的情況。在該情況下,一對第一臂部611向相對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待機位置移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向橫向。
接著,如第二十九B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接近的方式關閉,二次清洗模組312a內的第一晶圓W1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並且,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閘門97退避,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
再來,如第二十九C圖所示,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的第一晶圓W1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從二次清洗模組312a往三次清洗模組313a移動。
接著,如第二十九D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分離的方式打開,並移出到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左右外側。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關閉閘門97以防止乾燥。
再來,如第二十九E圖所示,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閘門97關閉,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進行對第一晶圓W1的第三階段的清洗。
再來,如第二十九F圖所示,當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對第二晶圓W2之第一階段的清洗結束時,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閘門97退避,臂部通過用 開口94開啟。此時,一對第一臂部611藉由轉動機構而轉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上。
接著,如第二十九G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回避(跳過)閘門97關閉的三次清洗模組313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方式移動,並被配置往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待機位置。
再來,如第二十九H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藉由轉動機構而轉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向橫向。接著,如第二十九I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接近的方式關閉,一次清洗模組311a內的第二晶圓W2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之後,保持於一對第一臂部611的第二晶圓W2被搬運往二次清洗模組312a,進行第二階段的清洗。
在以上那樣的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於各清洗模組311a~314a及311b~314b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W,因此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再來,參照第三十A圖~第三十I圖,說明於第一清洗單元30a的一次清洗模組311a~三次清洗模組313a並行地清洗多個晶圓W的情況下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動作的變形例。
首先,如第三十A圖所示,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中,閘門97關閉並對第二晶圓W2進行第一階段的清洗,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假定為對第一晶圓W1的第二階段的清洗結束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的情況。在該情況下,一對第一臂部611往相對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待機位置移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向橫向。
接著,如第三十B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接近的方式關閉,二次清洗模組312a內的第一晶圓W1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並且,三次清 洗模組313a的閘門97退避,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
再來,如第三十C圖所示,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的第一晶圓W1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從二次清洗模組312a往三次清洗模組313a移動。
接著,如第三十D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遠離的方式打開,並移出到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左右外側。二次清洗模組312的閘門97關閉。
再來,如第三十E圖所示,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對第一晶圓W1之第三階段的清洗開始前,若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對第二晶圓W2之第一階段的清洗結束,則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閘門97退避,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
此時,如第三十F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上升到比第一晶圓W1高的高度位置。此外,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閘門97退避,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
接著,如第三十G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保持頂端朝向橫向的狀態通過三次清洗模組313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臂部通過用開口94的方式移動,並被配置往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待機位置。
再來,如第三十H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下降到與第二晶圓W2相同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中,閘門97關閉並對第一晶圓W1的第三階段的清洗開始。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閘門97關閉以防止乾燥。
接著,如第三十I圖所示,一對第一臂部611以彼此接近的方式關閉,一次清洗模組311a內的第二晶圓W2由一對第一臂部611保持。之後,保持於一對第一臂部611的第二晶圓W2被搬運往二次清洗模組312a,進行第二階段的清洗。
根據以上那樣的變形例,在使一對第一臂部611從三次清洗模組313a往一次清洗模組311a移動時,能夠省略使一對第一臂部611轉動的動作。因 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另一方面,如第二十九A圖~第二十九I圖所示的例子,在使一對第一臂部611轉動並以回避(跳過)閘門97被關閉的三次清洗模組313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方式移動的情況下,一對第一臂部611不通過三次清洗模組313a內第一晶圓W1的上方,因此能夠防止從一對第一臂部611落下的清洗液附著於第一晶圓W1的表面。此外,能夠提早開始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對第一晶圓W1之第三階段的清洗。
各清洗模組311a~314a及311b~314b具有檢測故障的檢測器(未圖示)。當清洗模組311a~314a及311b~314b的任意一個產生故障時,檢測器檢測該故障並將訊號輸送到控制部15。控制部15選定回避已故障的清洗模組的清洗路線,並將現有的清洗路線切換至新選定的清洗路線。
詳言之,例如,如第二十二A圖所示,當在第一清洗單元30a的三次清洗模組313a產生異常的情況下,位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內的晶圓W由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第一臂部611把持。接著,如第二十二B圖所示,在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第二臂部612呈頂端朝上的狀態下,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由第一臂部611把持的晶圓被搬運往第一晶圓站33a。此時,即使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閘門97故障並呈關閉的狀態,也由於第二臂部612使頂端朝上,因而能夠不與閘門97干涉地回避(跳過)三次清洗模組313a而移動。
再來,如第二十二C圖及第二十二D圖所示,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從第一晶圓站33a取出晶圓W並往第二晶圓站33b傳遞。被往第二晶圓站33b傳遞的晶圓W由清洗部搬運機構32b的第一臂部611把持。接著,如第二十二E圖所示,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把持於第一臂部611的晶圓W被搬運往一 次清洗模組311b並被清洗。
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多個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的任意一個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也藉由將位於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內的晶圓W往第二清洗模組311b~314b搬運並清洗,從而能夠救濟位於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內的晶圓W。同樣,即使在多個第二清洗模組311b~314b的任意一個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也藉由將位於第二清洗模組311b~314b內的晶圓W往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搬運並清洗,從而能夠救濟位於第二清洗模組311b~314b內的晶圓W。
如第十二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在臂部搬運機構62的下方懸垂狀地配置。由此,擴大了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的維護空間。因此,能夠縮短維護所需要的時間。
<預備清洗模組>
如第二十七圖所示,清洗部13的第一清洗單元30a進一步具有對研磨前的晶圓W進行清洗的預備清洗模組39a,預備清洗模組39a與多個清洗模組311a~314a同列配置,清洗部搬運機構32a也可以是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與各清洗模組311a~314a之間搬運晶圓W。在圖示例中,相對於第一晶圓站33a,預備清洗模組39a在與清洗模組311a~314a相反的一側,與第一晶圓站33a相鄰地配置。
同樣,第二清洗單元30b進一步具有對研磨前的晶圓W進行清洗的預備清洗模組39a,預備清洗模組39a與多個清洗模組311b~314b同列配置,清洗部搬運機構32a也可以是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與各清洗模組311a~314a之間搬運晶圓W。在圖示例中,相對於第二晶圓站33b,預備清洗模組39b在與清洗模組 311b~314b相反的一側,與第二晶圓站33b相鄰地配置。
預備清洗模組39a、39b分別具有不圖示的清洗機和覆蓋住該清洗機的箱體91。作為預備清洗模組39a、39b的清洗機,能夠使用例如,從研磨前的晶圓W的表面除去自然氧化膜的濕式蝕刻裝置,或者從研磨前的晶圓W的表面除去會成為刮痕的原因之粗大顆粒的拋光研磨裝置。
往第二清洗單元30b的預備清洗模組39b的晶圓搬運動作與往第一清洗單元30a的預備清洗模組39a的晶圓搬運動作相同,因而以下對向第一清洗單元30a的預備清洗模組39a的晶圓搬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第二十八A圖所示,研磨前的晶圓W藉由搬運部14的滑動載物台42而沿著長度方向被搬運,並於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能存取的位置靜止。
再來,如第二十八B圖所示,藉由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將晶圓W從搬運部14取出。接著,如第二十八C圖所示,將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晶圓W往晶圓站33a傳遞。
再來,如第二十八D圖所示,位於晶圓站33a內的晶圓W由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第一臂部611保持。接著,如第二十八E圖所示,在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第二臂部612使頂端朝上的狀態下,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將把持於第一臂部611的晶圓W從第一晶圓站33a往預備清洗模組39a搬運、清洗。
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被清洗後的晶圓W藉由清洗部搬運機構32a的第一臂部611而再次被保持。接著,如第二十八C圖所示,把持於第一臂部611的晶圓W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而從預備清洗模組39a被搬運往晶圓站33a。接著,如第二十八B圖所示,藉由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將晶圓W從晶圓站 33a取出,並經由第一搬運單元24a或者第二搬運單元24b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或者第二研磨單元20b搬運、研磨。
更具體而言,在預備清洗模組39a及一次清洗模組311a分別具有一邊使拋光墊相對於晶圓W接觸一邊使晶圓W與拋光墊相對運動並藉由使漿料夾於晶圓W與拋光墊之間來研磨及/或者擦洗晶圓W的表面的拋光處理裝置(例如,日本特開2016-43471號公報的第一圖等所揭露的裝置),二次清洗模組312a具有使上下配置的圓筒狀海綿旋轉並將其按壓到晶圓W的表面及背面來清洗晶圓W的表面及背面的滾筒型清洗機(例如,日本特開2010-50436號公報的第三十二圖等所揭露的裝置),三次清洗模組313a具有一邊使半球狀的海綿旋轉一邊將其按壓到晶圓W從而進行清洗的筆型清洗機(例如,日本特開2000-173966號公報的第十圖等所揭露的裝置),四次清洗模組314a具有一邊使晶圓W旋轉一邊將IPA(異丙醇)蒸汽吹到晶圓W的表面而使其乾燥的IPA乾燥裝置(例如,日本特開2010-50436號公報的第三十三圖~第三圖9等所揭露的裝置)的情況下,研磨前的晶圓W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被拋光處理後,被搬運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或者第二研磨單元20b並被研磨,再來,於一次清洗模組311a被拋光處理,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清洗,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藉由筆狀的海綿被清洗,於四次清洗模組314a被IPA蒸汽乾燥,之後,晶圓W被取出往裝載/卸載部11。
此外,在預備清洗模組39a具有拋光處理裝置,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分別具有滾筒型清洗機,三次清洗模組313a具有筆型清洗機,四次清洗模組314a具有IPA乾燥裝置的情況下,研磨前的晶圓W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被拋光處理後,被搬運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或者第二研磨單元20b並被研磨,再來,於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連續地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 清洗,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藉由筆狀的海綿被清洗,於四次清洗模組314a被IPA蒸汽乾燥,之後,晶圓W被取出往裝載/卸載部11。
此外,在預備清洗模組39a、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分別具有滾筒型清洗機,三次清洗模組313a具有筆型清洗機,四次清洗模組314a具有IPA乾燥裝置的情況下,研磨前的晶圓W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清洗後,被搬運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或者第二研磨單元20b並被研磨,再來,於一次清洗模組311a及二次清洗模組312a連續地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清洗,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藉由筆海綿被清洗,於四次清洗模組314a被IPA蒸汽乾燥,之後,晶圓W被取出往裝載/卸載部11。
此外,在預備清洗模組39a及一次清洗模組311a分別具有滾筒型清洗機,二次清洗模組312a具有筆型清洗機,三次清洗模組313a具有朝向晶圓W高速噴出清洗液和氣體而產生雙流體噴流,並高速地進行噴霧從而清洗晶圓的雙流體噴射型清洗機(例如,日本特開2010-238850號公報的第四圖等所揭露的裝置),四次清洗模組314a具有IPA乾燥裝置的情況下,研磨前的晶圓W於預備清洗模組39a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清洗後,被搬運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或者第二研磨單元20b並被研磨,再來,於一次清洗模組311a藉由圓筒狀的海綿被清洗,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藉由筆狀的海綿被清洗,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被雙流體噴射清洗,在四次清洗模組314a被IPA蒸汽乾燥,之後,晶圓W被取出往裝載/卸載部11。
<漏液檢測部>
第二十三圖是表示設置於基板處理裝置10的下部(基座框架附近)的漏液檢測部1的示意圖。如第二十三圖所示,漏液檢測部1具有排水罐2、排水盤6、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以及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排水盤6具有朝向排水罐2 傾斜的斜面,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設置於排水罐2的底面上,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設置於排水盤6的斜面上。
作為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及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使用例如光電感測器。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及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分別在檢測到漏液時向控制部15送出訊號。當從第一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接收到訊號時控制部15發出警報,當從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接收到訊號時使基板處理裝置10的動作停止。
順帶提及,如第二十四圖所示,在過去的漏液檢測部200中,為了構成二段檢測型液位感測器,使用設置於排水罐202的底面的設置型漏液感測器203a和配置於排水罐202內的浮筒型漏液感測器203b。在結構上,浮筒型漏液感測器203b為了檢測漏液而必須進行上下方向的運動。因此,在排水罐202中一定程度的深度是必要的,且排水罐202的底面突出至比基板處理裝置的基座框架的下表面205更下方。在該情況下,在基板處理裝置的移動時有這樣的可能性:叉車的叉架與排水罐202的底面抵接並將其抬起,由此,排水罐202破損。
此外,如第二十四圖所示,在過去的漏液檢測部200中,排水罐202與排水盤206分體地形成讓排水罐202破損的情況下能夠容易更換。因此,有可能從排水罐202與排水盤206之間產生漏液。
另一方面,如第二十三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二段檢測型液位感測器使用兩個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a、3b構成。因此,能夠使排水罐2的深度變淺,排水罐2的底面能夠配置得比基板處理裝置10的基座框架的下表面5更靠近上方。由此,能夠防止在基板處理裝置10的移動時由叉車的叉架導致的排水罐2破損。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能夠使排水罐2的深度變淺,因此能夠使排水罐2與排水盤6一體成形。在該情況下,能夠防止從排水罐2與排水盤6之間產生漏液。
第二十五圖是表示漏液檢測部1的變形例的示意圖。在該變形例中,排水罐2的底面的中央部分高出一層,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設定在該高出一層的部分。根據如此的方式,除了能得到與第二十三圖所示的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由於排水罐2的底面為環形狀,能夠在使排水罐2的深度變淺的同時增大容積。
此外,也可以如第二十六圖所示的變形例那樣,排水罐2的底面朝向中央部分以兩個階段的方式逐漸變高,在比底面高出一層的部分設置第二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b,在比這再高出一層的部分設置第三設置型漏液感測器3c。根據這樣的方式,能夠在三個階段的等級檢測漏液。同樣,也可以將段數增加至四段以上。
<使用基板處理裝置的研磨處理>
接著,對使用由這樣的結構構成的基板處理裝置10對晶圓W進行研磨的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另外,以下所說明的研磨處理藉由控制部15控制裝載/卸載部11、研磨部12、清洗部13及搬運部14的動作來進行。
首先,如第十六A圖所示,研磨前的晶圓W藉由裝載/卸載部11的搬運機器人111從前裝載部113的晶圓盒取出,且移動到與搬運部14的搬入口41a相對的位置。再來,如第十六B圖所示,在搬運部14的搬入口41a開啟後,保持於搬運機器人111的晶圓W從搬入口41a往覆蓋部件41的內側插入,且搭載支承於滑動載物台42上。
再來,如第十六C圖所示,藉由從載物台移動機構43給予的動力,保持晶圓W的滑動載物台42沿著長度方向移動到與搬出口41b相對的位置。接著,搬運部14的搬出口41b開啟。此時,在搬運部14的覆蓋部件41的內側藉由排氣導管44而形成有從搬入口41a側往搬出口41b側流動的氣流。由此,能夠防止研磨部12內的顆粒通過搬運部14擴散到裝載/卸載部11內。
如第十七A圖所示,在研磨部12的搬運機器人23的手部231被定位於與搬運部14的搬出口41b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狀態下,搬運機器人23的臂部232伸長。支承於臂部的頂端的手部231通過搬出口41b,往覆蓋部件41的內側插入並插入保持在滑動載物台42上的晶圓W的下方。再來,手部231上升,晶圓W從滑動載物台42被傳遞往手部231。接著,如第十七B圖所示,藉由臂部232收縮,保持在手部231上的晶圓W被從搬運部14往研磨部12取出。之後,如第十七C圖所示,藉由搬運機器人23的翻轉機構234,手部231與晶圓W一起上下翻轉。另外,在圖式中,以陰影線表示的晶圓W表示上下翻轉後的晶圓。
再來,如第十七D圖所示,臂部232繞機器人主體233的軸線轉動,手部231朝向第一搬運單元24a側。接著,臂部232延伸,保持於手部231的晶圓W被傳遞往第一搬運單元24a,並從第一搬運單元24a被搬運往第一研磨單元20a。另外,在第一研磨單元20a擁堵的情況等,也可以將保持於手部231的晶圓W傳遞往第二搬運單元24b,並將基板從第二搬運單元24b往第二研磨單元20b搬入。在本實施方式中,被從搬運部14往研磨部12搬運來的晶圓W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分配至第一搬運單元24a及第二搬運單元24b,隨著晶圓W從第一搬運單元24a往第一研磨單元20a被搬入,晶圓W從第二搬運單元24b往第二研磨單元20b被搬入。因此,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不具有共同的搬入路徑,能夠消除往 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搬入基板時的擁堵。因此,製程整體的產出量提高。
由第二搬運單元24b進行的晶圓傳遞動作與由第一搬運單元24a進行的晶圓傳遞動作相同,因而以下對由第一搬運單元24a進行的晶圓傳遞動作進行說明。
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連續地(序列地)處理一個晶圓的情況下,如第十八A圖及第十八B圖所示,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一晶圓W1被傳遞到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交換器50的第一載物台52c。接著,如第十八C圖所示,保持第一晶圓W1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
再來,如第十八D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通過第一載物台52c的內側,第一載物台52c上的第一晶圓W1藉由第一推動器51a被推起而傳遞至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接著,在第一晶圓W1被吸附保持於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後,如第十八E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下降到初始高度位置。之後,如第十八F圖所示,於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研磨位置進行第一晶圓W1的研磨(詳言之,參照第四圖,頂環25a藉由未圖示的移動單元而在研磨墊102a上移動,研磨墊102a藉由未圖示的升降單元與保持於頂環25a的第一晶圓W1抵接,藉由頂環25a與研磨台101a的相對移動來進行第一晶圓W的研磨。以下,在其他研磨裝置的研磨位置的晶圓W的研磨也同樣地進行)。此時,隨著第一載物台52c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待機位置L1移動,第二載物台52b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搬運機器人23保持研磨前的第二晶圓W2。
在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第一晶圓W1的研磨結束後,如第十八G圖 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從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接受研磨後的第一晶圓W1。接著,如第十八H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下降並通過第二載物台52b,第一推動器51a上的第一晶圓W1被傳遞至第二載物台52b。保持於第二載物台52b的第一晶圓W1在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由清洗噴嘴(未圖示)清洗。此外,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二晶圓W2被傳遞至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第一載物台52c。
再來,如第十八I圖所示,保持第一晶圓W1的第二載物台52b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的同時,保持第二晶圓W2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如此,分別保持晶圓W1、W2的兩個載物台52b、52c能夠以相互反向交叉的方式移動,因此能夠提高製程的產出量。
再來,如第十八J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通過第二載物台52b的內側,第二載物台52b上的第一晶圓W1藉由第二推動器51b被推起而往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傳遞。此外,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通過第一載物台52c的內側,第一載物台52c上的第二晶圓W2藉由第一推動器51a被推起而往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傳遞。接著,如第十K八圖所示,在第一晶圓W1被吸附保持於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後,第二推動器51b下降到初始高度位置。此外,在第二晶圓W2吸附保持於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後,第一推動器51a下降到初始高度位置。
之後,如第十八L圖所示,隨著於第二研磨裝置21b進行第一晶圓W1的進一步研磨,並且於第一研磨裝置21a進行第二晶圓W2的研磨。此時,第一載物台52c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待機位置L1移動,且第二載物台52b從第 二基板搬運位置TP2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此外,第三載物台52a從待機位置L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搬運機器人23保持研磨前的第三晶圓W3。
在第二研磨裝置21b的第一晶圓W1的研磨結束後,如第十八M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從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接受研磨後的第一晶圓W1。此外,在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第二晶圓W2的研磨結束後,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從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接受研磨後的第二晶圓W2。
接著,如第十八N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下降並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第二推動器51b上的第一晶圓W1被傳遞往第三載物台52a。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的第一晶圓W1在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藉由清洗噴嘴(未圖示)清洗。此外,第一推動器51a下降而通過第二載物台52b,第一推動器51a上的第二晶圓W2被傳遞往第二載物台52b。保持於第二載物台52b的第二晶圓W2在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藉由清洗噴嘴(未圖示)清洗。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三晶圓W3被傳遞往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第一載物台52c。
再來,如第十八O圖所示,保持第一晶圓W1的第三載物台52a從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往待機位置L1移動,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的第一晶圓W1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從第三載物台52a上被取出。另一方面,為了在第二研磨裝置21b的研磨處理,保持第二晶圓W2的第二載物台52b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同時,為了在第一研磨裝置21b的研磨處理,保持第三晶圓W3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
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並行地(平行地)處理兩個晶圓的情況下,如第十九A圖及第十九B圖所示,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一晶圓W1被傳遞往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交換器50的第一載物台52c。接 著,如第十九C圖所示,保持第一晶圓W1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
再來,如第十九D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通過第一載物台52c的內側,第一載物台52c上的第一晶圓W1藉由第一推動器51a被推起而被傳遞往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接著,在第一晶圓W1被吸附保持於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後,如第十九E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下降到初始高度位置。搬運機器人23保持研磨前的第二晶圓W2。
之後,如第十九F圖所示,於第一研磨裝置21a進行第一晶圓W1的研磨。此時,隨著第一載物台52c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待機位置L1移動,第二載物台52b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二晶圓W2被傳遞往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第一載物台52c。接著,如第十九G圖所示,保持第二晶圓W2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
順帶提及,即使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平行處理的情況下,與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序列處理的情況相同,也能夠隨著使用第二載物台52b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21a的晶圓而使用同一第二載物台52b往第二研磨裝置21b傳遞晶圓。但是,在該情況下,如第三十一圖所示,若在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21a的晶圓時產生故障而導致第二載物台52b不能使用,被此拖延而變為不能往第二研磨裝置21b傳遞晶圓(產生死結)。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並行地對晶圓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使用同一第一載物台52c來進行往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兩者的晶圓傳遞,第二載物台52b及第三載物台 52a分別專用於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的晶圓,因而即使在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21a的晶圓時產生故障而導致不能使用第二載物台52b,也能夠繼續進行往第二研磨裝置21b的晶圓傳遞(不產生死結)。
再來,如第十九H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通過第一載物台52c的內側,第一載物台52c上的第二晶圓W2藉由第二推動器51b被推起而被傳遞到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接著,在第二晶圓W2被吸附保持於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後,如第十九I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下降到初始高度位置。搬運機器人23保持研磨前的第三晶圓W3。
之後,如第十九J圖所示,於第二研磨裝置21b進行第二晶圓W2的研磨。此時,第一載物台52c從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往待機位置L1移動,並且第三載物台52a從待機位置L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保持於搬運機器人23的研磨前的第三晶圓W3被傳遞至配置於待機位置L1的第一載物台52c。
若在第二研磨裝置21b的研磨結束前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研磨結束,則如第十九K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從第一研磨裝置21a的頂環25a接受研磨後的第一晶圓W1。接著,如第十九L圖所示,第一推動器51a下降並通過第二載物台52b,第一推動器51a上的第一晶圓W1被傳遞至第二載物台52b。保持於第二載物台52b的第一晶圓W1在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藉由清洗噴嘴(未圖示)清洗。
接著,如第十九M圖所示,保持第一晶圓W1的第二載物台52b從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往待機位置L1移動的同時,保持第三晶圓W3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移動。保持於第二載物台52b的第一晶圓W1於待機位置L1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從第二載物台52b上被取出。
另一方面,若在第一研磨裝置21a的研磨結束前第二研磨裝置21b的研磨結束,則如第十九N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從第二研磨裝置21b的頂環25b接受研磨後的第二晶圓W2。接著,如第十九O圖所示,第二推動器51b下降並通過第三載物台52a,第二推動器51b上的第二晶圓W2被傳遞至第三載物台52a。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的第二晶圓W2在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藉由清洗噴嘴(未圖示)清洗。
再來,如第十九P圖所示,保持第二晶圓W2的第三載物台52a從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往待機位置L1移動的同時,保持第三晶圓W3的第一載物台52c從待機位置L1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移動。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的第二晶圓W2於待機位置L1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從第三載物台52a上被取出。
重複上述的內容,但如第二十A圖所示,保持於第三載物台52a上的晶圓W藉由搬運機器人23的手部231而從第三載物台52a上被取出。之後,手部231藉由搬運機器人23的翻轉機構234而與晶圓W一起上下翻轉。
再來,如第二十B圖所示,搬運機器人23的臂部232繞機器人主體233的軸線轉動,手部231朝向清洗部13的第一清洗單元30a的第一晶圓站33a側。接著,如第二十C圖所示,臂部232伸長,保持於手部231的晶圓W被傳遞往第一晶圓站33a。詳言之,在搬運機器人23的手部231被定位於與第一晶圓站33a的搬入口73同一高度位置的狀態下,臂部232伸長,保持於手部231的晶圓W通過第一晶圓站33a的搬入口73而被往箱體71的內側搬入,並被搭載支承於載物台72上。
另外,在第一清洗單元30a擁堵的情況等,保持於手部231的晶圓W也可以被傳遞往第二清洗單元30a的第二晶圓站33b。在本實施方式中,被從研磨部往清洗部搬運來的晶圓W藉由搬運機器人23而被分配到第一清洗單元30a及 第二清洗單元30b,且於第一清洗單元30a及第二清洗單元30b並行地清洗。因此,製程整體的產出量提高。
第二清洗單元30b中的晶圓清洗處理與第一清洗單元30a中的晶圓清洗處理相同,因而以下對第一清洗單元30a中的晶圓清洗處理進行說明。
如第二十一A圖所示,首先,在一對第一臂部611及一對第二臂部612分別使頂端朝上的狀態下,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一對第一臂部611於與第一晶圓站33a相鄰的待機位置靜止。接著,藉由第一轉動機構631的驅動,一對第一臂部611以旋轉軸631A為中心轉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向橫向。在第一晶圓站33a的閘門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74開啟後,一對第一臂部611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74並插入至第一晶圓站33a的內側,而把持保持在載物台72上的晶圓W。在晶圓W被把持於一對第一臂部611後,載物台72退避至下方。
再來,如第二十一B圖所示,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後,藉由手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把持於一對第一臂部611的晶圓W被從第一晶圓站33a往一次清洗模組311a搬運,並被傳遞至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清洗機。再來,在一對第一臂部611移出至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箱體91的外側後,臂部通過用開口94由閘門97來關閉,於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清洗機進行晶圓W的清洗。
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清洗處理結束後,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一對第一臂部611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插入至一次清洗模組 311a的箱體91的內側,而把持於清洗機中清洗後的晶圓W。
再來,如第二十一C圖所示,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後,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把持於一對第一臂部611的晶圓W從一次清洗模組311a被搬運往二次清洗模組312a,並被傳遞至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機。再來,在一對第一臂部611移出至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箱體91的外側後,臂部通過用開口94由閘門97關閉,於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機進行晶圓W的清洗。
再來,如第二十一D圖所示,藉由第一轉動機構631的驅動,一對第一臂部611以旋轉軸631A為中心轉動,一對第一臂部611的頂端朝上。接著,在一對第一臂部611及一對第二臂部612分別使頂端朝上的狀態下,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第一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一對第二臂部612於與第二清洗模組312a相鄰的待機位置靜止。藉由第二轉動機構632的驅動,一對第二臂部612以旋轉軸632A為中心轉動,一對第二臂部612的頂端朝向橫向。
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處理結束後,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一對第二臂部612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而插入至二次清洗模組312a箱體91的內側,且把持於清洗機中清洗後的晶圓W。
像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前的晶圓W藉由一對第一臂部611而被把持搬運,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後的晶圓W藉由一對第二臂部612而被把持搬運。即,臂部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中交換。由此,一對第一臂部611與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後的晶圓W接觸而能夠防止 該晶圓W被污染。
再來,如第二十一E圖所示,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後,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把持於一對第二臂部612的晶圓W從二次清洗模組312a被搬運往三次清洗模組313a,並被傳遞至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機。再來,在一對第二臂部612移出至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箱體91的外側後,臂部通過用開口94由閘門97關閉,於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機中進行晶圓W的清洗。
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處理結束後,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一對第二臂部612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而插入至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箱體91的內側,而把持於清洗機中清洗後的晶圓W。
再來,如第二十一F圖所示,在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後,藉由臂部搬運機構62的驅動,第一晶圓把持機構601及第二晶圓把持機構602沿著清洗模組311a~314a的排列方向移動,把持於一對第二臂部612的晶圓W從三次清洗模組313a被搬運往四次清洗模組314a搬運,並傳遞至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清洗機。再來,在一對第二臂部612移出至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箱體91的外側後,臂部通過用開口94由閘門97關閉,於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清洗機中進行晶圓W的清洗及乾燥。
在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清洗及乾燥處理結束後,閘門97退避而臂部通過用開口94開啟。上述裝載/卸載部11的的搬運機器人111的手部通過臂部通過用開口94並插入至四次清洗模組314a的箱體91的內側,於清洗機中清洗,作為最後工序(例如旋轉)而取出乾燥處理的晶圓W往裝載/卸載部11。
根據以上那樣的本實施方式,清洗部13具有上下兩層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30a及第二清洗單元30b,因此即使在多個晶圓W被連續地從研磨部12往清洗部13搬運的情況下,藉由將晶圓W分配至第一清洗單元30a及第二清洗單元30b,也能夠並行地清洗這些多個晶圓W。因此,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研磨前的晶圓W藉由搬運部14的滑動載物台42而被搬運往研磨部12,因而能夠防止配置於裝載/卸載部11的搬運機器人111接觸研磨環境而被污染。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第一清洗單元30a及第二清洗單元30a上下兩層配置,滑動載物台42配置於第一清洗單元30a與第二清洗單元30b之間,因此能夠抑制裝置整體的佔用面積的增大。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研磨部搬運機構22以與搬運部14、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分別相鄰的方式配置,因此被從搬運部14往研磨部12搬運來的晶圓W藉由研磨部搬運機構22的搬運機器人23而被分配至第一搬運單元24a及第二搬運單元24b。接著,隨著晶圓W從第一搬運單元24a被搬入往第一研磨單元20a,晶圓W從第二搬運單元24b被搬入往第二研磨單元20b。如此,因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不具有共同的晶圓搬入路徑,故能夠消除往第一研磨單元20a及第二研磨單元20b搬入晶圓時的擁堵。由此,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第一清洗單元30a的清洗模組311a~314a的任意一個產生異常的情況下,藉由位於第一清洗單元30a內的晶圓W被搬運往第二清洗單元30b而被清洗,也能夠救濟位於第一清洗單元30a內的晶圓W。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研磨部12的第一搬運單元24a能夠將從搬運機器人23接受的晶圓W分別搬運至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此外,研磨部12的第二搬運單元24b能夠將從搬運機器人23接受的晶圓W分別搬運到第三研磨裝置21c及第四研磨裝置21d。例如,第一搬運單元24a的第三載物台52a從搬運機器人23接受第一晶圓並移動至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第一推動器51a上升並從第三載物台52a往第一研磨裝置21a傳遞第一晶圓,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對第一晶圓進行研磨期間,第二載物台52b從搬運機器人23接受第二晶圓並移動至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從第二載物台52b往第二研磨裝置21b傳遞第二晶圓,能夠於第二研磨裝置21b研磨第二晶圓。如此藉由並行地對兩個晶圓進行研磨,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此外,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對晶圓進行研磨後,也能夠使第一推動器51a下降並從第一研磨裝置21a往第二載物台52b傳遞該基板,第二載物台52b移動至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第二推動器51b上升並從第二載物台52b往第二研磨裝置21b傳遞晶圓,而於第二研磨裝置21b進一步連續地對該晶圓進行研磨。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研磨部12的交換器50具有三個載物台52a~52c,因而例如於與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晶圓的傳遞使用第三載物台52a及第二載物台52b兩者的期間,能夠在第一載物台52c接受下一晶圓並使其先待機。由此,能夠使對下一晶圓的研磨處理的開始時間點提前,並能夠進一步提高產出量。
並且,根據本實施方式,於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並行地(平行地)對第一晶圓W1及第二晶圓W2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使用同一第一載物台52c進行往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兩者的晶圓傳遞,第二 載物台52b及第三載物台52a分別專用於接受來自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的晶圓,因而即使在接受來自一方的研磨裝置21a的晶圓時產生故障,也能夠繼續進行往另一方的研磨裝置21b的晶圓傳遞(能夠避免死結的產生)。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於各清洗模組311a~314a之間搬運晶圓W的清洗部搬運機構32a具有可開閉的一對臂部611和轉動機構631,轉動機構631能夠使一對臂部611轉動以使頂端朝上,因而即使多個清洗模組311a~314a中特定的清洗模組的閘門97關閉,也能夠使臂部611回避(跳過)該清洗模組地進行移動。是故,在以通過該清洗模組的方式使臂部611移動時,不必要等待閘門97開啟,能夠提高製程整體的產出量。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轉動機構631以使一對臂部611頂端朝上的方式轉動時,上下移動機構641使一對臂部611下降,因而能夠削減一對臂部611的上方所必要的空間。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一對臂部611、612,上下移動機構641、642以及轉動機構631、632組成的組有兩組,因此能夠根據應保持的晶圓的清潔度來分別使用兩組臂部。例如,藉由在各清洗模組的清洗處理之前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一組的臂部,在後半清洗處理中使用另一組的臂部,能夠防止接受後半清洗處理的基板與一組的臂部接觸而被污染。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一對臂部611,也可以上下兩層地設置能夠與晶圓的外周部抵接的夾具612a、612b,因而能夠根據應保持的基板的清潔度來分別使用夾具612a、612b。例如,藉由在各清洗模組的清洗處理之前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下層夾具612b,在後半清洗處理中使用上層夾具612a,能夠防止接受後半清洗處理的基板與下層夾具612b接觸而被污染。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具有一對臂部611、上下移動機構641以及轉動機構631的晶圓把持機構601在臂部搬運機構62的下方懸垂狀地配置,因而晶圓把持機構601的維護空間被擴大。是故,能夠縮短維護所需要的時間。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於研磨裝置12對研磨前的晶圓W進行研磨前,能夠在預備清洗模組39a先清洗該晶圓W的表面。由此,能夠降低因在晶圓W的研磨處理中咬入粗大顆粒引起的刮痕產生等的故障。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前的晶圓W由一對第一臂部611把持而搬運,在二次清洗模組312a的清洗後的晶圓W由一對第二臂部612把持而搬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清洗前的晶圓W由一對第一臂部611把持而搬運,在一次清洗模組311a的清洗後的晶圓W由一對第二臂部612把持而搬運,也可以是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前的晶圓W由一對第一臂部611把持而搬運,在三次清洗模組313a的清洗後的晶圓W由一對第二臂部612把持而搬運。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研磨部12的搬運單元(例如第一搬運單元24a)具備:分別配置在相對於兩台研磨裝置(第一研磨裝置21a及第二研磨裝置21b)的兩處的基板搬運位置(第一基板搬運位置TP1及第二基板搬運位置TP2)且上下移動的兩個推動器(第一推動器51a和第二推動器51b);以及至少包含兩個上下兩層配置,且相對於搬運機器人23,在進行晶圓W的傳遞的待機位置L1和兩處的基板搬運位置TP1、TP2之間彼此獨立地水平移動的載物台(第三載物台52a及第二載物台52b)的交換器50,但不限定於此,研磨部12的搬運單元也可以具有:配置在分別相對於M台(M為三以上的自然數)研磨裝置的M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且上下移動的M個推動器;至少包含M個上下M層配置,且相對於 搬運機器人23,在進行晶圓W的傳遞的待機位置L1和M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彼此獨立地水平移動的載物台的交換器50。在該情況下,較佳地,交換器50還進一步具有至少一個載物台,其相對於M個載物台上下多層地配置,且在待機位置L1和M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與M個載物台獨立地水平移動。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對晶圓進行研磨的研磨裝置的例子,但本技術不限定於研磨裝置,也能夠應用於其他基板處理裝置。例如,也可以將多個研磨單元調換到其他的基板處理單元(例如,鍍覆處理單元、CVD單元等的成膜處理單元、濕式蝕刻單元、乾式蝕刻單元等),構成與研磨裝置不同的基板處理裝置。此外,也可以組合不同的多個基板處理單元,將這些單元沿指定的方向排列配置。
這裡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當然,但本技術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在其技術構思的範圍內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實施。
10:基板處理裝置
11:裝載/卸載部
111:搬運機器人
112:行進機構
113:前裝載部
12:研磨部
13:清洗部
14:搬運部
15:控制部
20a:第一研磨單元
20b:第二研磨單元
21a:第一研磨裝置
21b:第二研磨裝置
21c:第三研磨裝置
21d:第四研磨裝置
22:研磨部搬運機構
23:搬運機器人
24a:第一搬運單元
24b:第二搬運單元
30a:第一清洗單元
311a:清洗模組
312a:清洗模組
313a:清洗模組
314a:清洗模組
32a:清洗部搬運機構
33a:晶圓站
39a:預備清洗模組

Claims (7)

  1.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研磨部具有:第一研磨單元及第二研磨單元;以及研磨部搬運機構,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以分別與所述搬運部、所述第一研磨單元及所述第二研磨單元相鄰的方式配置,所述研磨部搬運機構具有:第一搬運單元,所述第一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一研磨單元;第二搬運單元,所述第二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第二研磨單元;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配置於所述第一搬運單元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並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一搬運單元之間、以及所述搬運部與所述第二搬運單元之間的基板的傳遞,前述第一研磨單元及前述第二研磨單元不具有共同的基板搬入路徑,其中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及所述清洗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清洗部具有上下兩層配置的第一清洗單元及第二清洗單元,所述第一清洗單元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第一清洗模組和第一晶圓站;以及於各第一清洗模組與所述第一晶圓站之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第一清洗部搬運機構, 所述第二清洗單元具有直線排列地配置的多個第二清洗模組和第二晶圓站;以及於各第二清洗模組與所述第二晶圓站之間對基板進行搬運的第二清洗部搬運機構,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多個第一清洗模組的任意一個有產生異常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及所述清洗部的動作:所述第一清洗部搬運機構將位於所述第一清洗模組內的基板往所述第一晶圓站搬運,所述搬運機器人從所述第一晶圓站往所述第二晶圓站傳遞基板,所述第二清洗部搬運機構將基板從所述第二晶圓站往所述第二清洗模組搬運而對基板進行清洗。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清洗部以與所述搬運機器人相鄰的方式配置,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所述第一搬運單元與所述清洗部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搬運單元與所述清洗部之間基板的傳遞。
  3.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研磨部,所述研磨部對基板進行研磨;搬運部,所述搬運部將研磨前的基板往所述研磨部搬運;以及清洗部,所述清洗部對研磨後的基板進行清洗,所述研磨部具有:N台研磨裝置;搬運單元,所述搬運單元將基板搬運至所述N台研磨裝置之各者;以及搬運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所述搬運部與所述搬運單元之間基板 的傳遞,所述搬運單元具有:N台推動器,所述N台推動器分別配置在與所述N台研磨裝置中的各研磨裝置對應的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且上下移動;以及交換器,所述交換器具有上下N層地配置的N個載物台,所述N個載物台在相對於所述搬運機器人進行基板的傳遞的待機位置與所述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相互獨立地水平移動,其中,N為2以上的自然數。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交換器進一步具有相對於所述N個載物台上下多層配置、且在所述待機位置和所述N處的基板搬運位置之間與所述N個載物台獨立地水平移動的至少一個載物台。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連續地對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第一載物台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一基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移動至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第一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對所述第一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返回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二基板, 當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所述第一推動器下降而從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往第二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二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來自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基板的接受雖使用第一載物台,但在對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的傳遞中不使用該第一載物台,來自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基板的接受雖使用第二載物台,但在對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基板的傳遞中不使用該第二載物台。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於第一研磨裝置及第二研磨裝置並行地對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進行研磨的情況下,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研磨部的動作:第一載物台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所述第一基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往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第一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對第一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返回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所述第二基 板並從所述待機位置往第二基板搬運位置移動,第二推動器上升並從所述第一載物台往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傳遞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對第二基板進行研磨期間,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第二基板搬運位置返回所述待機位置並從所述搬運機器人接受第三基板,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前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的話,則所述第一推動器下降並從所述第一研磨裝置往第二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二載物台從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往所述待機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在所述第一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前在所述第二研磨裝置的研磨結束的話,則所述第二推動器下降並從所述第二研磨裝置往第三載物台傳遞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三載物台從所述第二基板搬運位置往所述待機位置移動的同時,所述第一載物台從所述待機位置往所述第一基板搬運位置移動。
TW111123475A 2016-06-30 2017-06-13 基板處理裝置 TWI831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0900 2016-06-30
JP2016130900A JP6727044B2 (ja) 2016-06-30 2016-06-30 基板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530A TW202239530A (zh) 2022-10-16
TWI831261B true TWI831261B (zh) 2024-02-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77989A1 (en) 2001-10-22 2003-04-24 Soichi Isobe Polishing system with air exhaus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77989A1 (en) 2001-10-22 2003-04-24 Soichi Isobe Polishing system with air exhaust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32238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JP5617012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該基板処理装置の運転方法
JP2014082470A (ja) 基板処理装置
TWI681449B (zh) 研磨方法及研磨裝置
TW201601875A (zh) 基板處理裝置
KR20150117601A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JP6987184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US11541502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TWI831261B (zh) 基板處理裝置
JP6895341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KR20190140840A (ko) 기판 반송 시스템을 위한 티칭 장치 및 티칭 방법
JP7200345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7394821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WO2017170191A1 (ja) 搬送装置、洗浄装置および基板搬送方法
JP2021182605A (ja) 受け渡し装置、基板処理装置
JP2017188642A (ja) 搬送装置、洗浄装置および基板搬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