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7418B -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7418B
TWI827418B TW111149692A TW111149692A TWI827418B TW I827418 B TWI827418 B TW I827418B TW 111149692 A TW111149692 A TW 111149692A TW 111149692 A TW111149692 A TW 111149692A TW I827418 B TWI827418 B TW I8274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moving blade
crack
moving
we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9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26767A (zh
Inventor
吳憲政
黃泰源
李日輝
鐘震洲
劉大銘
林均翰
羅濟灝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49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741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7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74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26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676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主要係用於低壓汽輪發電機,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之檢視,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處,並透過在不拆除具有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之情況下,先由電腦模擬出該動葉片模型,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且將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先進行磨除,再透過銲補來將填料銲於該動葉片上的製程處理。且在銲補該動葉片之裂痕處的同時,亦針對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使具有釐清裂痕破損肇因之效用和銲補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的效能,以提供電廠進行運轉及後續維護之策略作法。

Description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尤指一種具有釐清裂痕破損肇因之效用和銲補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的效能,而適用於電廠之低壓汽輪發電機或類似之系統裝置。
電廠於大修時發現低壓汽輪發電機的L-1級GE及TE側部分動葉片於背壓側繫線(Lacing wire)孔區產生龜裂,最長的裂縫長約36mm,由於電廠希望能儘速修護,但龜裂動葉片沒有備品可供替換。
經詢問原廠後,原廠提出裂紋加速起始(Initial)可歸納以下兩個典型因素:(1)動葉片在腐蝕環境下長時間運行,造成材料之疲勞強度降低與劣化;(2)繫線(Lacing wire)導致部分約束,且使振動應力增加,尤其在低壓汽輪發電機的機組起停機階段及在低載運行時會更明顯。
電廠希望在儘速修護情況下,除了上述的方式外,還有不拆除龜裂之動葉片的處理方式來進行維修,而低壓汽輪發電機的動葉片之壽命主要是由高/低週次疲勞壽限所主導,且高/低週次疲勞壽限則由該動葉片之動態反應所左右,所以,一般營運維修需設計該動葉片之動態反應於材料疲勞強度的安全範圍內,方可使低壓汽輪發電機的動葉片之使用壽命達到理想壽命。
因此,本發明人有鑑於上述缺失,期能提出一種具有銲修製 程處理的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令使用者可輕易完成操作及安裝,乃潛心研思、設計組製,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為本發明人所欲研發之發明動機者。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主要係用於低壓汽輪發電機,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之檢視,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處,並透過在不拆除具有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之情況下,先由電腦模擬出該動葉片模型,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且將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先進行磨除,再透過銲補來將填料銲於該動葉片上的製程處理。且在銲補該動葉片之裂痕處的同時,亦針對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使具有釐清裂痕破損肇因之效用和銲補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的效能,以提供電廠進行運轉及後續維護之策略作法,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之步驟後係包含下列步驟:透過一加工機進行加工一試銲葉片;在該試銲葉片上研磨出與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相同之銲補開槽;並於該試銲葉片之開槽處進行試銲補;以及待該試銲葉片進行試銲補完成後即進行驗證。而該驗證係為滲透測試(PT)及射線檢測(RT)、硬度測試、拉伸試驗、衝擊試驗、金相實驗及熱處理之其中任一或其組合,讓該動葉片在進行銲補前能先透過試銲葉片進行試作,以確保該動葉片能 經由銲補製程來完成修復,使具有達到驗證之效能,進而增加整體之可行性。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之步驟中係含有下列步驟:銲補完成後進行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透過射線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照射該動葉片之銲補完成的銲補區域;以及藉此判斷該動葉片的銲補區域是否正常。當該銲補區域內部有缺陷,該射線通過缺陷時會產生深淺不同的缺陷影像,讓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以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使具有作為該動葉片進行銲補之標準的效用,進而增加整體之標準性。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特點和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惟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1:動葉片模型
10:動葉片
11:葉片
12:葉根
13:孔洞
14:裂痕
20:榫頭(Tenon)
30:覆環(Shroud)
40:繫線(Lacing wire)
50:葉輪
51:葉根槽
52:孔洞
60:插銷
70:間隔治具
80:填料
90:銲補區域
S100: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之檢視
S101: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 (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處
S102:於一電腦內透過一軟體將發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繪製出一動葉片模型
S103:並利用該動葉片模型進行模擬承受旋轉時之離心應力與共振時之模態應力
S104:且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具有應力集中現象
S105: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
S106:而先於出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之上方及下方分別置放至少一間隔治具進行固定
S107:並於該動葉片上所出現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研磨處理
S108:再透過用一銲槍將一填料銲補於該動葉片上的至少一裂痕處
S109:將經過銲補後的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熱處理
S110: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
S111: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
S200:透過一加工機進行加工一試銲葉片
S210:在該試銲葉片上研磨出與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相同之銲補開槽
S220:並於該試銲葉片之開槽處進行試銲補
S230:待該試銲葉片進行試銲補完成後即進行驗證
S300:銲補完成後進行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
S310:透過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該動葉片之銲補完成的銲補區域
S320:藉此判斷該動葉片的銲補區域是否正常
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主要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S105步驟後所包含之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S110步驟後所包含之步驟流程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動葉片模型的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動葉片出現至少一裂痕處的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發明之填料銲補於該動葉片上至少一裂痕處的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銲補後進行研磨處理後的示意圖。
第8圖係為本發明之銲補區域的RT照片圖。
請參閱第1~8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之示意圖,而本發明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的最佳實施方式係運用於電廠之低壓汽輪發電機或類似之裝置或設備,並具有釐清裂痕破損肇因之效用和銲補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的效能。
而本發明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主要係用於低壓汽輪發電機(圖未示),該低壓汽輪發電機係設有轉子,而該轉子係設有複數動葉片10,且該動葉片10係具有葉片11及葉根12,而於該葉片11之頂部設有至少一榫頭(Tenon)20,該至少一榫頭(Tenon)20係對應結合一覆環(Shroud)30上(如第4圖所示),另該葉片11係鑿有至少一孔洞13,該葉片11之孔洞13係供一繫線(Lacing wire)40穿過(如第4圖所示),其中該動葉片10係為不銹鋼材質所製成。再者,該動葉片10係與一葉輪50結合,而該葉輪50係設有一葉根槽51,其中該動葉片10之葉根12與該葉根槽51的連接接合方式係採用指插式(Finger Type)、樅樹狀(Fir tree)之其中任一方式,而該指插式(Finger Type)的葉根槽51上設有複數孔洞52,該孔洞係供至少一插銷60穿過(如第4圖所示),且該葉根槽51係供該葉根12來插入,另該樅樹狀(Fir tree)則是採用具有樅樹狀的葉根12與該葉根槽51進行結合(圖未示),而該葉輪50之葉根槽51係為低合金鋼材質所製成。
其首先進行(如第1圖所示)的步驟S100於該轉子上進 行該複數動葉片10之檢視。而完成上述步驟S100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10。
而上述進行複數動葉片10之檢視後發現該葉片11所組成之葉片群的振動與受力行為,乃主要承受該葉片11之頂部(由該覆環(Shroud)30與該榫頭(Tenon)20組合而成)及中間連接結構(以繫線(Lacing wire)40穿過該葉片11上所鑿之孔洞13,並進行銲接或鉚接連接)組成所影響。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1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10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14處。而完成上述步驟S101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2。
而上述該動葉片10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之至少一裂痕14處(如第5圖所示)係透過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承受蒸氣流動(Steam flow)之壓力差,並結合旋轉離心應力及振動模態應力綜合產生應力而造成,使該動葉片10之孔洞13於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發生裂痕14。且經過現場勘查後,另外發現該動葉片10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之至少一裂痕14處也有可能受到該動葉片10的開啟或關停之低週波影響與旋轉時之高週波應力而產生。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2於一電腦內透過一軟體將發現至少一裂痕14處的該動葉片10繪製出一動葉片模型1。而完成上述步驟S102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3。
而上述主要是為能完善該動葉片10的力學分析程序,所以 需要以原廠之葉片逆向圖檔(圖未示)及其他同型低壓汽輪發電機之葉根槽(圖未示)幾何為基礎,並經由逆向量測來取得幾何資料,再將量測所取得幾何資料輸入至一電腦內並透過一軟體(有限元素分析軟體)來繪製出該動葉片10、該葉片11、該葉根12及該插銷60等幾何形狀,以產生出一動葉片模型1(如第4圖所示)。其中該動葉片模型1係以四片動葉片10為一組之葉片群、以五片動葉片10為一組之葉片群之其中任一,而每組葉片群互相獨立不相連,且無對稱性,而該動葉片10之葉片11的頂部是以榫頭(Tenon)20及覆環(Shroud)30將四片或五片的葉片11連接在一起,然後中間貫穿一個繫線(Lacing wire)40連結結構以避免該葉片11局部扭轉變形,以模擬設定將該葉片11之底部與該葉根12相接處全部固定,且中間之繫線40與該葉片11的接觸區以接觸面方式處理,另該葉片11之頂部覆環(Shroud)30與該葉片11的接觸區也以接觸面方式處理。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3並利用該動葉片模型1進行模擬承受旋轉時之離心應力與共振時之模態應力。而完成上述步驟S103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4。
而上述建立出該動葉片模型1後,乃是利用該動葉片模型1來進行模擬承受旋轉時之離心應力與共振時之模態應力,其中該離心應力係採用1800RPM、3000RPM、3600RPM之其中任一轉速,且該離心應力係會產生固定應力(平均應力)於該動葉片10上,另該模態應力係會引致往復應力(應力振幅),往復應力振幅大小取決於使該動葉片10產生擾動,進而激發共振之力量大小,以研判該動葉片10進行承受最大離心應力時,該 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中的穩態應力分佈情形,與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中共振頻率下之模態應力之分析,並進一步研判破損肇因。
一般低壓汽輪發電機之動葉片10的動態反應之應力來源主要為蒸氣壓差擾動與低壓汽輪發電機旋轉時之離心應力(即高週疲勞與低週疲勞應力),依據經驗,離心應力將對該動葉片10之葉根12、葉輪50及插銷60產生相當大的應力,故該動葉片10之葉根12、葉輪50及插銷60的壽命限制受離心應力於機組起停之低週疲勞影響,而蒸氣之氣壓差擾動對壽命限制的影響不及機組起停之離心應力所產生的疲勞應力。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4且透過該動葉片模型1模擬出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具有應力集中現象。而完成上述步驟S104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5。
經過上述針對破損位置進行分析後,僅取中間結構附近區域,以局部放大分析該動葉片10的孔洞13周遭之應力分佈(圖未示),可發現最大應力集中處即於該動葉片10的孔洞13之周遭處,該應力介於範圍為60MPa至80MPa之其中任一(如76MPa左右),符合至少一裂痕14產生之現場實際情形,另觀察因該動葉片10逆時針旋轉時,對繫線(Lacing wire)40產生擠壓應力,而有旋轉離心應力造成之應力集中現象,證實該動葉片10是因疲勞而產生龜裂,亦可驗證該動葉片模型1之正確性。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5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1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而 完成上述步驟S105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6。
而經上述分析該動葉片10之至少一裂痕14產生處即為應力集中處,因此,提出模擬驗證於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加厚該葉片11之厚度(圖未示),以分散集中應力,即透過孔洞13沿著繫線(Lacing wire)40方向稍微將該葉片11增厚,而模擬發現應力由介於範圍為60MPa至80MPa之其中任一下降至介於範圍為50MPa至70MPa之其中任一(如76.5MPa下降至67.5MPa),經由驗證出該動葉片10之葉片11加厚確實可降低集中應力,因此,經由銲修製程處理來增加其厚度。
再者,上述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1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之步驟後係包含下列步驟:首先進行的(如第2圖所示)步驟S200透過一加工機進行加工一試銲葉片。而完成上述步驟S200即進行下一步驟S210。
而上述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後,即以CNC加工機來進行加工一試銲葉片(圖未示),以透過該試銲葉片來模擬該動葉片10之葉片11。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210在該試銲葉片上研磨出與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相同之銲補開槽。而完成上述步驟S210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220。
而上述在試銲前先在該試銲葉片研磨出與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相同之銲補開槽,以評估適合銲補開槽之填料80及銲補參數。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220並於該試銲葉片之開槽處進 行試銲補。而完成上述步驟S220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230。
而上述係以IN625或ER410填料80來進行試銲補,而不論採用IN625或410填料80銲道之熱影響區皆呈現回火麻田散鐵金相組織,由於銲補過程熱輸入量之控制,熱影響區之厚度約600~500μm。並以IN625及ER410填料80試銲於該試銲葉片後(圖未示),透過該試銲葉片之常溫拉伸下的機械性質及衝擊值,可顯示出IN625或410填料80在銲補後的該試銲葉片之拉伸試驗,其降伏強度及抗拉強度分別為420~550Mpa及600~680Mpa,伸長率為13.13~18.13%。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230待該試銲葉片進行試銲補完成後即進行驗證。
而上述的驗證係為滲透測試(PT)及射線檢測(RT)、硬度測試、拉伸試驗、衝擊試驗、金相實驗及熱處理之其中任一或其組合。確認試銲葉片之各種實驗結果及機械性質達到與原先該動葉片10的材料相近或是更佳之機械性質,代表驗證完成可以實際進行施銲。並將上述銲補參數(如氬氣流量、電極種類及尺寸、銲補電流電壓大小、電極伸長量與電極工作距離等)選定最合適的,並擬定銲接程序書規範,規範內包含銲道開槽型式與銲接施工參數。確認試銲試片之各種實驗結果及機械性質達到與原先該動葉片10相近或是更佳之機械性質,代表驗證完成可以實際進行施工銲補。
且經實驗室在銲補後的該試銲葉片驗證結果下,該試銲葉片因裂痕深度而選擇適當之開槽角度,其銲補過程需應用回火銲珠銲法來選擇適當之銲補參數進行施銲,且銲補過程需要有正面及背面之保護氣,以 防止銲道之氧化及保證之銲補品質,施銲時要注意電弧能量之控制及不同銲補填料80送線速度,並防止該試銲葉片之過熱及變形,且隨時注意銲補層間溫度之變化不可超過250℃,經實驗室及現場銲補該試銲葉片結果,做為後續該低壓汽輪發電機的動葉片10的銲補之基準。
另,下一步進行(如第1圖所示)的步驟S106而先於出現至少一裂痕14處的該動葉片10之上方及下方分別置放至少一間隔治具70進行固定。而完成上述步驟S106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7。
而上述的間隔治具70係為電木、玻璃纖維板、金屬材料之其中任一。該動葉片10在銲補過程為防止銲補變形,以間隔治具70固定於進行銲補之葉片11兩端點(如第6圖所示),以防止葉片11銲補時產生變形。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7並於該動葉片10上所出現至少一裂痕14處進行研磨處理。而完成上述步驟S107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8。
而上述之研磨處理係透過較硬之小型切割刀具或砂輪或類似材質的器具來將該動葉片10上所出現至少一裂痕處來進行開槽(圖未示),以方便後續銲補的進行。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8再透過用一銲槍將一填料80銲補於該動葉片10上的至少一裂痕14處。而完成上述步驟S108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09。
而上述該填料80(如第6圖所示)係配合該動葉片10上的至少一裂痕14處的長度進行選擇,當裂痕的長度為15mm以下時,使用 Inconel 625直徑0.6mm至1.2mm範圍之填料80,而裂痕的長度為含15mm及以上時,使用ER410直徑0.5mm至1.2mm範圍之填料80,其中使用ER410直徑0.5mm至1.2mm範圍之填料80在銲補前需要預熱至約120℃至275℃,純氬氣流量為15至35L/min,鎢電極伸出長度約為5至25mm、電壓5V至20V、電流約50A至150A。
另上述的銲補係採用以氬銲方式進行,而氬銲(GTAW,gas tungsten arc welding又可稱TIG)是一種利用非消耗性鎢金屬與銲補工件間產生電弧熱來熔接金屬的銲接技術,電極、銲道以及鄰近的銲接區域使用惰性氣體(氬氣、氦氣)保護避免產生氧化和周圍空氣中的汙染物侵入,電弧產生的高溫可同時使填料80與原該動葉片10達到熔融狀態,使兩者搭接在一起。且氬銲相當考驗操作者手部的穩定,要時時保持電極與工件距離,又要穩定產生電弧,將間距保持在1.5mm至3mm,電極與工件表面垂直法向保持10至15度的傾斜角,在氬銲的參數部分有銲補電流、銲補電壓、銲補走速、保護氣體、填料80速度及預熱溫度等。
而當上述填料80銲補於該動葉片10上的至少一裂痕14處後,即進行銲補後該動葉片10的研磨處理(如第7圖所示)。而該研磨處理係透過較硬之小型切割刀具或砂輪或類似材質的器具來將該動葉片10上銲補後填料進行磨平或磨順(圖未示),以方便後續進行熱處理。而為了增強銲補區的抗疲勞強度研磨時須讓銲補區微凸起1~2mm。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09將經過銲補後的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熱處理。而完成上述步驟S109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10。
而上述的熱處理(圖未示)係將銲補後的該動葉片10以固定加熱速率升溫至低於材料的相變溫度,並在該相變溫度下維持一段時間,以降低該動葉片10硬度及消除殘留應力,而提升該動葉片10之延展性及韌性。其中熱處理過程中不只是銲補後該動葉片10可能變形,其上方及下方的動葉片10也會受到溫度熱影響,所以銲補時該動葉片10上方及下方兩葉片之間需要間隔治具70進行固定,而將低壓汽輪發電機的動葉片10分兩次進行熱處理,先熱處理半圈,之後再熱處理另外半圈。此外,進行動葉片10的銲後熱處理,需注意銲補該動葉片10包覆高溫陶瓷加熱片(圖未示)時盡量不要超過熱處理治具(圖未示)。因為熱處理治具的尺寸接近該動葉片10實際尺寸,在熱處理加熱時熱處理治具會限制該動葉片10各個方向的變形,若加熱片超出熱處理治具的範圍,高溫可能會造成該動葉片10伸長。另外,除了需注意加熱片的包覆外,在銲補處附近要安裝熱電偶(thermocouple)量測熱處理過程中的溫度,確保熱處理之加熱速率、保持溫度與冷卻速率符合熱處理溫度的要求,之後使用隔熱材料將需要進行熱處理的動葉片10四周包圍(圖未示),以模擬在熱處理爐的情況並隔熱。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10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而完成上述步驟S110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111。
而上述進行檢測分析是為了確保銲補後低壓汽輪發電機能順利運轉,針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10結果進行現場檢測分析,以確保銲補後的動葉片10機械性質能與原先該動葉片10相近或是更佳之機械性質。其中檢測分析包括硬度測試分析、射線檢測(RT)及銲後熱處理磨修 後之磁粒檢測(MT),並由上述分析方式判斷銲接的結果。而上述所稱之硬度測試分析係由電廠提供之MIC 10硬度計進行量測,以得知未銲補的原先該動葉片10之平均硬度為24.33HRC,其中最高值為30HRc,最低值為20.2HRc。而該動葉片10進行銲補後未做熱處理銲道平均硬度為35HRc、熱影響區平均硬度為45.18HRc,但經過銲補及熱處理後的該動葉片10銲道的平均硬度為26.63HRc、其熱影響區平均硬度為27.34HRc,與原先該動葉片10的平均硬度相當接近。
再者,上述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10進行檢測分析之步驟後係包含下列步驟:首先進行(如第3圖所示)的步驟S300銲補完成後進行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而完成上述步驟S300即進行下一步驟S310。
而上述係將銲補後的該動葉片10進行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以確保銲補後的動葉片10機械性質。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310透過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照射該動葉片10之銲補完成的銲補區域90。而完成上述步驟S310後即進行下一步驟S320。
而上述所進行射線檢測(RT),主要是利用具穿透能力的射線穿透被檢物,再利用底片或螢幕等介質產生影像,進而判斷被檢測之物品質狀況。目前所使用的射線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X射線:高速電流撞擊產生。第二種為伽瑪射線:不穩定同位素之衰變產生高能量電磁波。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320藉此判斷該動葉片10的銲補區域90是否正常。
而上述當該動葉片10的銲補區域90內部有缺陷,該射線通過缺陷時會產生深淺不同的缺陷影像,若無缺陷則不會有明顯深淺不同的缺陷影像(如第8圖所示)。
另,下一步進行的步驟S111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10的機械性質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10的機械性質。
而經過銲後熱處理完成後再次進行動葉片10逆向掃描,將掃描結果與正向建模之動葉片模型1進行比較,以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10的3D尺寸值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10的3D尺寸值,讓銲補後低壓汽輪發電機能順利運轉。
而本發明主要係用於低壓汽輪發電機,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10之檢視,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10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14處,並透過在不拆除具有至少一裂痕14處的該動葉片10之情況下,先由電腦模擬出該動葉片模型1,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1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10的至少一裂痕14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且將該動葉片10之至少一裂痕14處先進行磨除,再透過銲補來將填料80銲於該動葉片10上的製程處理。且在銲補該動葉片10之裂痕14處的同時,亦針對該動葉片10進行檢測分析,使具有釐清裂痕破損肇因之效用和銲補該動葉片10之至少一裂痕14處的效能,以提供電廠進行運轉及維護策略,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
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瞭本發明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爰提出發明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 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S100: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之檢視
S101: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處
S102:於一電腦內透過一軟體將發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繪製出一動葉片模型
S103:並利用該動葉片模型進行模擬承受旋轉時之離心應力與共振時之模態應力
S104:且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具有應力集中現象
S105: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
S106:而先於出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之上方及下方分別置放至少一間隔治具進行固定
S107:並於該動葉片上所出現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研磨處理
S108:再透過用一銲槍將一填料銲補於該動葉片上的至少一裂痕處
S109:將經過銲補後的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熱處理
S110: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
S111: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的 機械性質

Claims (21)

  1. 一種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主要係用於低壓汽輪發電機,該低壓汽輪發電機係設有轉子,該轉子係設有複數動葉片,該動葉片係具有葉片及葉根,係包括:
    於該轉子上進行該複數動葉片之檢視;
    發現於至少一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出現至少一裂痕處;
    於一電腦內透過一軟體將發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繪製出一動葉片模型;
    並利用該動葉片模型進行模擬承受旋轉時之離心應力與共振時之模態應力;
    且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具有應力集中現象;
    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
    而先於出現至少一裂痕處的該動葉片之上方及下方分別置放至少一間隔治具進行固定;
    並於該動葉片上所出現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研磨處理;
    再透過用一銲槍將一填料銲補於該動葉片上的至少一裂痕處;
    將經過銲補後的該動葉片之至少一裂痕處進行熱處理;
    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以及
    確認銲補後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相似於銲補前之動葉片的機械性質。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係進一步於該葉片之頂部設有至少一榫頭(Tenon),該至少一榫頭(Tenon)係對應結合一覆環(Shroud)上,該葉片係鑿有至少一孔洞,該葉片之孔洞係供一繫線(Lacing wire)穿過,該動葉片係為不銹鋼材質所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係進一步與一葉輪結合,該葉輪係設有一葉根槽,該動葉片之葉根與該葉根槽的連接接合方式係採用指插式(Finger Type)、樅樹狀(Fir tree)之其中任一方式,且該指插式(Finger Type)的葉根槽上設有複數孔洞,該孔洞係供至少一插銷穿過,另該樅樹狀(Fir tree)則是採用具有樅樹狀的葉根與該葉根槽進行結合,而該葉輪之葉根槽係為低合金鋼材質所製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之至少一裂痕處係進一步為透過壓力側(Compresion side)承受蒸氣流動(Steam flow)之壓力,並結合旋轉離心應力及振動模態應力綜合產生應力而造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的背壓側(Suction side)或壓力側(pressure side)之至少一裂痕處係進一步受到該動葉片的開啟或關停之低週波影響與旋轉時之高週波應力而產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模型係進一步經由逆向量測來取得幾何資料,並將量測所取得幾何資 料輸入至軟體內以繪製出該動葉片之幾何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模型係進一步以四片動葉片為一組之葉片群、以五片動葉片為一組之葉片群之其中任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離心應力係進一步採用1800RPM、3000RPM、3600RPM之其中任一轉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具有應力集中現象係進一步該應力為60MPa至80MPa之其中任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係進一步該應力為50MPa至70MPa之其中任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離心應力係進一步會產生固定應力(平均應力)於該動葉片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模態應力係進一步會引致往復應力(應力振幅),往復應力振幅大小取決於使該動葉片產生擾動,進而激發共振之力量大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間隔治具係進一步為電木、玻璃纖維板、金屬材料之其中任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再透過該動葉片模型模擬出增加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之厚度能分散應力集中程度之步驟後係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
    透過一加工機進行加工一試銲葉片;
    在該試銲葉片上研磨出與該動葉片的至少一裂痕處相同之銲補開槽;
    並於該試銲葉片之開槽處進行試銲補;以及
    待該試銲葉片進行試銲補完成後即進行驗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驗證係進一步為滲透測試(PT)及射線檢測(RT)、硬度測試、拉伸試驗、衝擊試驗、金相實驗及熱處理之其中任一或其組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填料係進一步配合該動葉片上的至少一裂痕處的長度進行選擇,當裂痕的長度為15mm以下時,使用Inconel 625直徑0.6mm至1.2mm範圍之填料,而裂痕的長度為含15mm及以上時,使用ER410直徑0.5mm至1.2mm範圍之填料。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銲補係採用以氬銲方式進行。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填料於銲補前需預熱之約200度高溫。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係進一步將銲補後的該動葉片以固定加熱速率升溫至低於材料的相變溫度,並在該相變溫度下維持一段時間,以降低該動葉片硬度及消除殘留應力,而提升該動葉片之延展性及韌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對銲補後的該動葉片進行檢測分析之步驟中係進一步含有下列步驟:
    銲補完成後進行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
    透過射線檢測(RT)、磁粒檢測(MT)及硬度量測該動葉片之銲補完成的銲補區域;以及
    藉此判斷該動葉片的銲補區域是否正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其中當該銲補區域內部進一步有缺陷,該射線通過缺陷時會產生深淺不同的缺陷影像。
TW111149692A 2022-12-23 2022-12-23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TWI827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9692A TWI827418B (zh) 2022-12-23 2022-12-23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9692A TWI827418B (zh) 2022-12-23 2022-12-23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7418B true TWI827418B (zh) 2023-12-21
TW202426767A TW202426767A (zh) 2024-07-01

Family

ID=90053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9692A TWI827418B (zh) 2022-12-23 2022-12-23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741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3849A (zh) * 2006-01-05 2007-07-25 通用电气公司 对维修的涡轮机部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CN102481668A (zh) * 2009-08-20 2012-05-30 西门子公司 自动化维修方法和系统
CN111779638A (zh) * 2020-07-10 2020-10-16 天津智惠未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疲劳应力应变的风电叶片缺陷危险等级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3849A (zh) * 2006-01-05 2007-07-25 通用电气公司 对维修的涡轮机部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CN102481668A (zh) * 2009-08-20 2012-05-30 西门子公司 自动化维修方法和系统
CN111779638A (zh) * 2020-07-10 2020-10-16 天津智惠未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疲劳应力应变的风电叶片缺陷危险等级评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6767A (zh) 2024-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17869C2 (ru) Способ ремонта лопатки моноблочного, оснащенного лопатками диска турбомашины и опытный образец для реализации указанного способа
RU2553142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сварки лазерным лучом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двух компонентов
Andersson et al. Develop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burner repair
CN104924018B (zh) 一种大型电机转子大断面裂纹现场修复方法
CN106563929A (zh) 修复和制造涡轮发动机部件的方法及涡轮发动机部件
US20060236765A1 (en) Method for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etallic material
Hattingh et al. Damage assessment and refurbishment of steam turbine blade/rotor attachment holes
JP2011256795A (ja) ガスタービン翼の補修方法及びガスタービン翼
Mazur et al. Steam turbine rotor discs failure evaluation and repair process implementation
CN105171332A (zh) 贯流式水轮发电机转子支架焊缝裂纹的处理方法
TWI827418B (zh) 渦輪機葉片龜裂之修護方法
JP2007516842A (ja) タービンブレードを準備するための高強度超合金結合方法
Kern et al. The role of rotor welding design in meeting future market requirements
Livingstone et al. Development of laser welded appendages to Zircaloy-4 fuel tubing (sheath/cladding)
Tang et al. 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Irradiated 304 Stainless Steel
JP3909810B2 (ja) 原動機部品の材料劣化・損傷回復処理方法
Krneta et al. Joining materials by metalock repair method
KR20110047825A (ko) 원자력 발전소의 고온고압환경에서 사용된 히터 슬리브 노즐 관통관에 발생되는 응력부식균열에 대한 비파괴 검사의 성능 검증용 시편 제조방법
Gómez Flórez et al. PAW and GTAW Welding Repair of HP/IP and Generator Rotors of a Steam Turbine f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KR102702656B1 (ko) 터빈의 버켓 커버 용접 방법 및 회전체 구조물의 정비 신뢰성 평가 방법
Kuhn et al. Stress-relaxation cracking test for welded joints
Rahman Development of repair mechanism of FSX-414 based 1st stage nozzle of gas turbine
JP2019090704A (ja) 再熱割れ感受性評価方法
Arsić et al. Methodology for reparation of damaged sleeves and welded shield sections of guide vanes at hydropower plant DJERDAP 1
Albert et al. Experience in in-situ repair welding of steam turbine shrouds and bla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