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6917B -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6917B
TWI826917B TW111104072A TW111104072A TWI826917B TW I826917 B TWI826917 B TW I826917B TW 111104072 A TW111104072 A TW 111104072A TW 111104072 A TW111104072 A TW 111104072A TW I826917 B TWI826917 B TW I8269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evice
touch
electrodes
transmission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3405A (zh
Inventor
王譯賢
葉雲翔
Original Assignee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811,06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74793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303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3405A/zh
Priority to US18/348,36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051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6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69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Abstract

一種傳輸系統包含一第一觸控裝置以及一第二觸控裝置。第一觸控裝置用以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當第一觸控裝置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第一觸控裝置用以得到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且依據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Description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本揭示中是有關於一種與觸控裝置相關的技術。特別關於一種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電子設備搭載觸控裝置。一般而言,觸控裝置可偵測其上的觸控事件以及觸控位置,且依據觸控位置執行相關操作。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傳輸系統。傳輸系統包含一第一觸控裝置以及一第二觸控裝置。第一觸控裝置用以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當第一觸控裝置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第一觸控裝置用以得到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且依據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處理器。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當第一觸控裝置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第一觸控裝置中的處理器用以得到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且依據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處理器。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當第一觸控裝置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第二觸控裝置中的處理器用以控制第二觸控裝置中一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傳輸區域,且控制該第一傳輸區域中的複數電極輸出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複數第一傳輸訊號,以供第一觸控裝置得到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傳輸方法。傳輸方法包含以下操作:藉由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當第一觸控裝置與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藉由第一觸控裝置得到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以及藉由第一觸控裝置依據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耦接』亦可指『電性耦接』,且用詞『連接』亦可指『電性連接』。『耦接』及『連接』亦可指二個或多個元件相互配合或相互互動。
參考第1圖。第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00的示意圖。
以第1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00包含觸控裝置110以及觸控裝置1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10為一平板電腦,觸控裝置1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10或觸控裝置120可為一筆記型電腦、一車載顯示裝置或其他具有觸控功能的設備。觸控裝置110具有觸控面板111以及處理器(例如:觸控面板感應晶片(TDDI))112,且處理器112耦接觸控面板111。觸控裝置120具有觸控面板121以及處理器(例如:觸控面板感應晶片(TDDI))122,且處理器122耦接觸控面板121。觸控面板111以及觸控面板121為內嵌式結構且為自容式結構。換句話說,觸控面板111(121)中的電極設置於單一層。
觸控裝置110或觸控裝置120可運作於第一模式(一般觸控模式)或第二模式(應用模式/非觸控模式)。
當觸控裝置110(120)獨立運作且運作於一般觸控模式時,處理器112(122)可決定觸控面板111(121)上的觸控事件。換句話說,觸控面板111(121)中的電極可於第一時間區間作為傳輸電極,且這些電極可於第二時間區間作為接收電極。
另外,觸控裝置110以及120可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21以面對面(例如:面板對面板)的方式與觸控面板111相接觸。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21以面對面(例如:面板對面板)的方式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11。舉例而言,當觸控面板121以面對面(例如:面板對面板)的方式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11且觸控面板121與觸控面板111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移動軌跡或旋轉角度)時,處理器112可依據此移動軌跡或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如上所述,由於觸控面板111與觸控面板121為內嵌式結構且為自容式結構,處理器112可得到觸控面板121的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且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如前所述,觸控面板111與觸控面板121為自容式結構。也就是說,觸控面板111與觸控面板121上的各個電極(各個位置)皆可獨立發射訊號或接收訊號。據此,對處理器112而言,觸控面板111上的各個電極具有一絕對位置(絕對座標)。對處理器122而言,觸控面板121上的各個電極具有一絕對位置(絕對座標)。
在這個架構下,當觸控裝置120處於發射狀態且觸控面板121上的某些電極發射出傳輸訊號時,觸控裝置110將處於接收狀態且觸控面板111上的某些電極會接收到對應的感測訊號。而觸控裝置110的處理器112可依據有接收到感測訊號的這些電極的絕對位置(絕對座標)的變化得到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
參考第2圖。第2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2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2圖中的傳輸系統2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傳輸系統200包含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如上所述,兩觸控裝置可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以第2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221中的電極2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在第2圖中,此特定圖案對應一傳輸區域A2,且傳輸區域A2為正方形。傳輸區域A2中的電極2211運作為傳輸電極以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且觸控面板211中的電極2111運作為接收電極以接收感測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2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2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2的形狀以及第一頻率的頻率值。
當觸控面板2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211且觸控面板221與觸控面板211之間具有移動時,觸控面板211中的電極2111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2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2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
基於上述描述,在這個配置下,當兩觸控裝置獨立運作且運作於一般觸控模式時,兩觸控面板中的電極不僅可運作為傳輸電極(例如:於第一段時間內運作為傳輸電極),亦可運作為接收電極(例如:於第二段時間內運作為接收電極)。而當兩觸控裝置協同運作以運作於應用模式時,其中一觸控面板中的電極運作為傳輸電極,而另一觸控面板中的電極運作為接收電極。
參考第3圖。第3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3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3圖中的傳輸系統3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3圖中的觸控面板311以及觸控面板321相似於第2圖中的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第3圖與第2圖中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觸控面板321中的電極3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對應兩傳輸區域A31以及A32,傳輸區域A31以及A32的各者為正方形,傳輸區域A31中的電極3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而傳輸區域A32中的電極3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二頻率的傳輸訊號,其中第二頻率相異於第一頻率。換句話說,不同傳輸區域可發射出不同頻率的傳輸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3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3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31-A32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第二頻率的頻率值。
以第3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3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311且觸控面板321與觸控面板311之間具有旋轉時,觸控面板311中的電極3111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3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321的絕對旋轉角度。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參考第4圖。第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4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4圖中的傳輸系統4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4圖中的觸控面板411以及觸控面板421相似第3圖中的觸控面板311以及觸控面板321。第4圖與第3圖中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觸控面板421中的電極4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對應一傳輸區域A4,傳輸區域A4為T字狀,且傳輸區域A4中的電極4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4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4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4的形狀以及第一頻率的頻率值。
以第4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4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411且觸控面板421與觸控面板411之間具有旋轉時,觸控面板411中的電極4111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4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421的絕對旋轉角度。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參考第5圖。第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5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5圖中的傳輸系統5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5圖中的觸控面板511以及觸控面板521相似於第3圖中的觸控面板311以及觸控面板321。第5圖與第3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觸控面板521中的電極5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對應超過兩個傳輸區域(例如,三個傳輸區域A51-A53),傳輸區域A51-A53的各者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51-A53中的電極5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相同頻率)的傳輸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5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5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51-A53的形狀以及第一頻率的頻率值。
以第5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5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511且觸控面板521與觸控面板511之間具有旋轉時,觸控面板511中的電極5111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5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521的絕對旋轉角度。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參考第6圖。第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6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6圖中的傳輸系統6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6圖中的觸控面板611以及觸控面板621相似於第3圖中的觸控面板311以及觸控面板321。觸控面板621中的電極6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對應兩個傳輸區域A61以及A62,傳輸區域A61以及A62的各者為正方形,傳輸區域A61中的電極6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以及具有第一數位碼的傳輸訊號,而傳輸區域A62中的電極6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以及具有第二數位碼的傳輸訊號。換句話說,不同傳輸區域A61-A62會發射相同頻率但不同數位碼的傳輸訊號。不同數位碼對應不同相位組合。舉例而言,第一數位碼為「101」且第二數位碼為「111」。在一些實施例中,數位值「1」的相位與數位值「0」的相位相差180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6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6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61-A62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上述該些數位碼。
以第6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6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611且觸控面板621與觸控面板611之間具有旋轉時,觸控面板611中的電極6111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6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621的絕對旋轉角度。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
參考第7圖。第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7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7圖中的傳輸系統7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7圖中的觸控面板711以及觸控面板721相似於第2圖中的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觸控面板721中的電極7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2圖。以第7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於一傳輸區域A7,傳輸區域A7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7中的電極7211可發射出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7圖與第2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在第7圖中,位於一些行的電極7111(被致能) 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位於其他行的電極7111(被禁能)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舉例而言,位於奇數行的電極7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位於偶數行的電極7111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換句話說,位於奇數行的電極7111運作為接收電極,而位於偶數行的電極7111則運作為假性(dummy)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7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7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7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哪些電極7111被致能。
以第7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7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711且觸控面板721與觸控面板711之間具有旋轉時,位於奇數行的電極7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7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7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
參考第8圖。第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8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8圖中的傳輸系統8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8圖中的觸控面板811以及觸控面板821相似於第7圖中的觸控面板711以及觸控面板721。觸控面板821中的電極8211對應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7圖。以第8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傳輸區域A8,傳輸區域A8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8中的電極8211可發射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8圖與第7圖之間其中一個主要的差異在於,在第8圖中,位於一些列的電極8111(被致能)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位於其他列的電極8111(被禁能)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舉例而言,位於奇數列的電極8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位於偶數列的電極8111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換句話說,位於奇數列的電極8111運作為接收電極,而位於偶數列的電極8111則運作為假性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8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8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8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哪些電極8111被致能。
以第8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8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811且觸控面板821與觸控面板811之間具有移動時,位於奇數列的電極8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8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8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
參考第9圖。第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9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9圖中的傳輸系統9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9圖中的觸控面板911以及觸控面板921相似於第8圖中的觸控面板811以及觸控面板821。觸控面板921中的電極9211對應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8圖。以第9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傳輸區域A9,傳輸區域A9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9中的電極9211可發射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9圖與第8圖之間其中一個主要的差異在於,在第9圖中,位於一些位置的電極9111(被致能)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位於其他位置的電極9111(被禁能)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舉例而言,座標為(1+2M,1+2N)的電極9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而其他電極9111不能夠接收感測訊號,其中M以及N為0或正整數。換句話說,座標為(1+2M,1+2N)的電極9111運作為接收電極,而其他電極9111則運作為假性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9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9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9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哪些電極9111被致能。
以第9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9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911且觸控面板921與觸控面板911之間具有移動時,座標為(1+2M,1+2N)的電極9111能夠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9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9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
參考第10圖。第10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0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10圖中的傳輸系統10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10圖中的觸控面板1011以及觸控面板1021相似於第2圖中的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觸控面板1021中的電極10211對應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2圖。以第10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傳輸區域A10,傳輸區域A10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10中的電極10211可發射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10圖與第2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在第10圖中,在第一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上的每兩個電極10111相連接。舉例而言,位在第一行的其中一個電極10111與其相鄰的位於第二行的電極10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一電極組E1。位在第三行的其中一個電極10111與其相鄰的位於第四行的電極10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二電極組E2。以此類推。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10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10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電極組E1-E2的配置。
以第10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10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011且觸控面板1021與觸控面板1011之間具有移動時,觸控面板1011上的這些電極組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10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10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和處理時間。
參考第11圖。第1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1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11圖中的傳輸系統11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11圖中的觸控面板1111以及觸控面板1121相似於第2圖中的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觸控面板1121中的電極112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2圖。以第11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一傳輸區域A11,傳輸區域A11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11中的電極11211可發射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11圖與第2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在第11圖中,在第二方向(例如,垂直方向)上的每兩個電極11111相連接。舉例而言,位在第一列的其中一個電極11111與其相鄰的位於第二列的電極11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一電極組F1。位在第三列的其中一個電極11111與其相鄰的位於第四列的電極11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二電極組F2。以此類推。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1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11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11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電極組F1-F2的配置。
以第11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11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111且觸控面板1121與觸控面板1111之間具有移動時,觸控面板1111中的這些電極組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11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11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和處理時間。
參考第12圖。第12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20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12圖中的傳輸系統1200可被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傳輸系統100。
第12圖中的觸控面板1211以及觸控面板1221相似於第2圖中的觸控面板211以及觸控面板221。觸控面板1221中的電極12211對應一特定圖案,此特定圖案相似於第2圖。以第12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傳輸區域A12,傳輸區域A12為正方形,且傳輸區域A12中的電極 12211可發射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第12圖與第2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在第12圖中,每四個電極12111連接在一起。舉例而言,位於第一行第一列的電極12111、其相鄰的位於第二行第一列的電極12111、其相鄰的位於第一行第二列的電極12111、以及其相鄰的位於第二行第二列的電極12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一電極組G1。位於第一行第三列的電極12111、其相鄰的位於第二行第三列的電極12111、其相鄰的位於第一行第四列的電極12111、以及其相鄰的位於第二行第四列的電極12111相連接,以形成第二電極組G2。以此類推。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211所在的觸控裝置與觸控面板1221所在的觸控裝置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傳輸者、哪個裝置運作為接收者、傳輸區域A12的形狀、第一頻率的頻率值以及電極組G1-G2的配置。
以第12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1221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211且觸控面板1221與觸控面板1211之間具有移動時,觸控面板1211中的這些電極組可接收感測訊號。與觸控面板1211相耦接的處理器可收集這些感測訊號且依據這些收集來的感測訊號獲得觸控面板1221的絕對移動軌跡。接著,此處理器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執行一應用。在這個實施例中,可節省能量和處理時間。
參考第13圖。第13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300的一應用的示意圖。傳輸系統1300可被用來實現前述傳輸系統200、傳輸系統300、傳輸系統400、傳輸系統500、傳輸系統600、傳輸系統700、傳輸系統800、傳輸系統900、傳輸系統1000、傳輸系統1100以及傳輸系統1200中的一者。
以第13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300包含觸控裝置1310以及觸控裝置13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310為一平板電腦且觸控裝置13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如上所述,觸控裝置1310與觸控裝置1320可協同運作以運作於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320的面板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裝置1310的面板且觸控裝置1320與觸控裝置1310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時,觸控裝置1310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在第13圖中,此應用為觸控裝置1320的螢幕上的影像(例如:影片)可被投影至觸控裝置1310的螢幕。如此,使用者可從觸控裝置1310上較大的螢幕觀看影像(例如:影片)。
參考第14圖。第1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400的一應用的示意圖。傳輸系統1400可被用來實現前述傳輸系統200、傳輸系統300、傳輸系統400、傳輸系統500、傳輸系統600、傳輸系統700、傳輸系統800、傳輸系統900、傳輸系統1000、傳輸系統1100以及傳輸系統1200中的一者。
以第14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400包含觸控裝置1410以及觸控裝置14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410為一平板電腦且觸控裝置14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如上所述,觸控裝置1410與觸控裝置1420可協同運作以運作於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420的面板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裝置1410的面板且觸控裝置1420與觸控裝置1410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時,觸控裝置1420與觸控裝置1410之間的網路連結(例如,WIFI技術)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快速建立。在一些相關技術中,需打開其中一個裝置的熱點,而另一個裝置需搜尋此熱點且鍵入密碼以建立兩者之間的網路連結。這些運作將會耗費大量時間。相較於這些相關技術,觸控裝置1420與觸控裝置1410之間的網路連結C(例如,WIFI技術)可藉由將觸控裝置1420在觸控裝置1410上移動或旋轉而快速被建立。當此網路連結C(例如,WIFI技術)建立後,觸控裝置1410可透過此網路連結C(例如,WIFI技術)使用觸控裝置1420的網路資源(例如,4G技術)。
參考第15圖。第1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500的一應用的示意圖。傳輸系統1500可被用來實現前述傳輸系統200、傳輸系統300、傳輸系統400、傳輸系統500、傳輸系統600、傳輸系統700、傳輸系統800、傳輸系統900、傳輸系統1000、傳輸系統1100以及傳輸系統1200中的一者。
以第15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500包含觸控裝置1510以及觸控裝置15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510為一平板電腦且觸控裝置15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如上所述,觸控裝置1510與觸控裝置1520可協同運作以運作於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520的面板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裝置1510的面板且觸控裝置1520與觸控裝置1510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時,觸控裝置1510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在第15圖中,此應用為觸控裝置1520(例如,較小的觸控裝置)可被用來獲取觸控裝置1510(例如,較大的觸控裝置)的截圖且截圖的範圍對應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的範圍。
參考第16圖。第1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600的一應用的示意圖。傳輸系統1600可被用來實現前述傳輸系統200、傳輸系統300、傳輸系統400、傳輸系統500、傳輸系統600、傳輸系統700、傳輸系統800、傳輸系統900、傳輸系統1000、傳輸系統1100以及傳輸系統1200中的一者。
以第16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600包含觸控裝置1610以及觸控裝置16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610為一平板電腦且觸控裝置16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如上所述,觸控裝置1610與觸控裝置1620可協同運作以運作為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620的面板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裝置1610的面板且觸控裝置1620與觸控裝置1610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時,觸控裝置1610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在第16圖中,此應用為觸控裝置1610 (例如,較大的觸控裝置)可顯示出觸控裝置1620 (例如,較小的觸控裝置)所顯示的網頁。如此,使用者可從觸控裝置1610上較大的螢幕瀏覽網頁。
參考第17圖。第1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系統1700的一應用的示意圖。傳輸系統1700可被用來實現前述傳輸系統200、傳輸系統300、傳輸系統400、傳輸系統500、傳輸系統600、傳輸系統700、傳輸系統800、傳輸系統900、傳輸系統1000、傳輸系統1100以及、傳輸系統1200中的一者。
以第17圖示例而言,傳輸系統1700包含觸控裝置1710以及觸控裝置17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710為一平板電腦且觸控裝置1720為一智慧型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如上所述,觸控裝置1710與觸控裝置1720可協同運作以運作為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720的面板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裝置1710的面板且觸控裝置1720與觸控裝置1710之間具有移動或旋轉(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時,觸控裝置1710可依據此絕對移動軌跡或此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在第17圖中,此應用為觸控裝置1710可依據觸控裝置1720的特定移動軌跡或特定旋轉角度執行認證解鎖程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720沿著第17圖上左側的路徑移動時,觸控裝置1710可被登入或解鎖,但當觸控裝置1720沿著第17圖上右側的路徑移動時,觸控裝置1710不能被登入或解鎖。在這個方法中,傳輸的資料較少,且觸控裝置1710可分析不同的移動軌跡或不同的旋轉角度以作為不同的帳號或不同的密碼。另外,由於這種帳號或密碼(不同的移動軌跡或不同的旋轉角度)並非於螢幕上打字,因此安全性較高。在一些實施例中,這個方法可結合其他資訊(例如,指紋)以實現雙重解鎖機制。
參考第18圖。第1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1820的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20(例如:手機)可用以實現第17圖中的觸控裝置1720,以解鎖觸控裝置1710(例如:智慧電視),甚至使觸控裝置1710登入特定的服務(例如:隱形條碼的登入資訊可攜帶網址)。
以第18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1820包含觸控面板1821,且觸控面板包含電極18211。以第18圖示例而言,電極18211對應一特定圖案,且此特定圖案為一隱形條碼。具體而言,以深色表示的電極18211形成多個傳輸區域A18,且這些傳輸區域A18形成隱形條碼。在應用模式下,以深色表示的電極18211可運作為傳輸電極以發射傳輸訊號,而以白色表示的電極18211則無法發射傳輸訊號。
由於使用者不能看見隱形條碼的形狀。如此,相較於其他可視條碼(例如,一維條碼,QR碼),隱形條碼的安全性更高。
如何產生隱形條碼將於下面段落進行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2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觸控裝置1820中的觸控晶片產生此隱形條碼。此隱形條碼可被相同的觸控晶片或其他相容的觸控晶片辨識。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2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由伺服器所發送的認證資訊以及觸控裝置1820中的識別碼產生此隱形條碼。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2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觸控裝置1820中的觸控晶片以及使用者的一操作(此操作由使用者決定,不限於解鎖操作) 產生此隱形條碼。
以下將以解鎖操作為例進行說明。
觸控裝置(主裝置)1820可利用隱形條碼以解鎖另一觸控裝置(從裝置)。在這個應用中,主裝置為隱形條碼傳送者,而從裝置為隱形條碼接收者。也就是說,從裝置的觸控面板上的電極可接收對應的感應訊號,且從裝置中的處理器可依據這些感應訊號決定是否解鎖。
在一些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手機,且此手機可利用隱形條碼以解鎖智慧電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智慧手錶,且此智慧手錶利用隱形條碼解鎖手機或具有觸控面板的門鎖。然而,本揭示不以上述該些為限。
在一些相關技術中,若使用者欲利用主裝置上的隱形條碼登入從裝置(或使用者將主裝置的登入資訊分享給從裝置使得從裝置可自動登入特定服務),使用者需先解鎖從裝置,接著再控制從裝置登入特定服務。相較於這些相關技術,本揭示的主裝置上的隱形條碼可被利用來解鎖從裝置且使從裝置自動登入特定服務。具體而言,主裝置可將解鎖資訊以及登入資訊(例如:網址)利用隱形條碼傳輸給從裝置中的處理晶片(例如:觸控晶片或顯示晶片),而從裝置中的處理晶片可依據登入資訊(例如:網址)直接連接至特定服務。
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的第一種溝通方法如下。從裝置以週期性的發送需求(request)給主裝置。主裝置可響應於此需求發送確認訊號(ACK)。當從裝置偵測且接收到此確認訊號後,從裝置可與主裝置溝通。舉例而言,關於隱形條碼的資訊可在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傳輸,此資訊包含格式、編碼資訊、傳輸頻率、時脈速率或其他資訊。當從裝置接收到這些資訊且兩裝置之間的認證被確認後,上述資訊將會停止傳輸且從裝置可解碼這些資訊並執行對應操作。
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的第二種溝通方法如下。主裝置的無線系統可傳輸參數給從裝置的無線系統。主裝置的無線系統可為藍芽或近場通訊模組,而從裝置的無線系統可為用以傳輸或接收射頻訊號的觸控面板。當從裝置接收到這些參數,從裝置可執行對應操作。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一穿戴式電子裝置,如智慧手環或智慧手錶。從裝置可為具有觸控功能的一連網的電子裝置,如電腦、顯示裝置、多媒體互動機台、觸控密碼鎖等等。
使用者可以先透過穿戴式電子裝置的觸控面板進行指紋辨識,並根據使用者的需求,穿戴式電子裝置內的一處理器根據使用者的指紋特徵產生一隱形條碼,並將該隱形條碼上傳到一伺服器。從裝置在特定時間會向伺服器確認是否存在對應該從裝置的資訊。當該從裝置自伺服器取得該隱形條碼後,該從裝置內的一控制器先解讀該隱形條碼對應的功能。當該從裝置的一觸控面板偵測到一主裝置上上的隱形條碼相符時,該從裝置執行對應的功能。
具體來說,使用者先觸碰其穿戴的智慧手錶上的指紋辨識觸控面板,智慧手錶內的處理器產生對應的隱形條碼後上傳到一伺服器。接著,使用者將該智慧手錶靠近裝置在一大門上的觸控密碼鎖的觸控面板。當觸控面板接收到該隱形條碼後解鎖大門。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使用者透過智慧手錶內,對應一電動車的應用程式,並使用自己的指紋產生可啟動電動車的一隱形條碼。當使用者將該隱形條碼靠近電動車的一觸控面板時,該電動車內的一處理器確認後,該電動車被啟動。
前述的方式可將使用者的密碼相關資訊儲存在自己設定的主裝置中,避免每一個從裝置都有使用者的機密資訊,降低機密資訊自從裝置被洩漏的可能性。
參考第19圖。第1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傳輸方法1900的流程圖。以第19圖示例而言,傳輸方法1900包含操作S1910、操作S1920以及操作S1930。為了易於瞭解,以下將搭配第1圖的傳輸系統100對傳輸方法1900進行描述,但本揭示不以第1圖的傳輸系統100為限。
在操作S1910中,藉由觸控裝置110與觸控裝置120協同運作於觸控模式或應用模式。舉例而言,當觸控裝置110或觸控裝置120獨立運作且運作於一般觸控模式時,觸控裝置110或觸控裝置120可偵測其面板上的觸控事件。
當觸控裝置110與觸控裝置120協同運作於應用模式時,如操作S1920,觸控裝置110可得到觸控裝置120的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
在操作S1930中,藉由觸控裝置110依據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舉例而言,上述應用可為第13圖、第14圖、第15圖、第16圖、第17圖或第18圖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在本揭示中,兩觸控裝置可依據兩者之間的絕對移動軌跡或絕對旋轉角度執行各種應用。據此,可利用更簡易且更便利的操作方式完成各種應用。
雖然本揭示已以實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任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示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傳輸系統 110,120,1310,1320,1410,1420,1510,1520,1610,1620,1710,1720,1820:觸控裝置 111,121,211,221,311,321,411,421,511,521,611,621,711,721,811,821,911,921,1011,1021,1111,1121,1211,1221,1821:觸控面板 112,122:處理器 2111,2211,3111,3211,4111,4211,5111,5211,6111,6211,7111,7211,8111,8211,9111,9211,10111,10211,11111,11211,12111,12211,18211:電極 1900:傳輸方法 A2,A31,A32,A4,A51,A52,A53,A61,A62,A7,A8,A9,A10,A11,A12,A18:傳輸區域 E1,E2,F1,F2,G1,G2:電極組 C:網路連結 S1910,S1920,S1930:操作
為讓本揭示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夠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3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10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1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12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示意圖;第13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一應用的示意圖;第1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一應用的示意圖;第1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一應用的示意圖;第1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一應用的示意圖;第1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系統的一應用的示意圖;第1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100:傳輸系統
110,120:觸控裝置
111,121:觸控面板
112,122:處理器

Claims (20)

  1. 一種傳輸系統,包含:一第一觸控裝置;以及一第二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用以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處於接收狀態且該第二觸控裝置處於發射狀態且該第一觸控裝置得到該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更用以依據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其中當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旋轉角度為一預設移動軌跡或一預設旋轉角度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被登入或解鎖。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為自容式。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包含:一第一觸控面板,包含複數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一處理器,耦接該第一觸控面板,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運作於該觸控模式時,該些第 一電極的各者運作為傳輸電極以及接收電極,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些第一電極運作為接收電極。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裝置包含:一第二觸控面板,包含複數第二電極;以及一第二處理器,耦接該第二觸控面板,其中當該第二觸控裝置運作於該觸控模式時,該些第二電極的各者運作為傳輸電極以及接收電極,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些第二電極運作為傳輸電極。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傳輸區域,且該第一傳輸區域中的該些第二電極用以輸出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複數第一傳輸訊號。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傳輸區域,且該第二傳輸區域中的該些第二電極用以輸出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複數第二傳輸訊號,其中該第二頻率相異於該第一頻率。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一傳輸區域為T字狀。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二傳輸區域,且該第二傳輸區域中的該些第二電極用以輸出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複數第二傳輸訊號,其中該第二頻率相同於該第一頻率。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一傳輸區域對應於一第一數位碼,且該第二傳輸區域對應於一第二數位碼,其中該第一數位碼或該第二數位碼中的各位元對應於一相位。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面板的該第一傳輸區域對應於一隱形條碼,該第一觸控面板的該些第一電極用以接收對應於該隱形條碼的複數感應訊號,且該第一處理器用以依據該些感應訊號決定是否解鎖該第一觸控裝置。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輸系統,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第一處理器控制該些第一電極中的一第一組電極運作為接收電極,且控制該些第一電極中的一第二組電極運作為假性電極。
  12. 一種處理器,其中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 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處於接收狀態且該第二觸控裝置處於發射狀態且該第一觸控裝置中的該處理器用以得到該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且依據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其中當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旋轉角度為一預設移動軌跡或一預設旋轉角度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被登入或解鎖。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收集由該第一觸控裝置中複數電極接收到的複數感應訊號以得到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絕對旋轉角度。
  14. 一種處理器,其中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處於接收狀態且該第二觸控裝置處於發射狀態,該第二觸控裝置中的該處理器用以控制該第二觸控裝置中一觸控面板包含一第一傳輸區域,且控制該第一傳輸區域中的複數電極輸出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複數第一傳輸訊號,以供該第一觸控裝置得到該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且執行一應用,其中當該第二 觸控裝置的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旋轉角度為一預設移動軌跡或一預設旋轉角度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被登入或解鎖。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控制該第二觸控裝置中該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傳輸區域,且控制該第二傳輸區域中的複數電極輸出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複數第二傳輸訊號,其中該第二頻率相異於該第一頻率。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控制該第二觸控裝置中該觸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傳輸區域,且控制該第二傳輸區域中的複數電極輸出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複數第二傳輸訊號,其中該第二頻率相同於該第一頻率。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控制該第一傳輸區域對應於一第一數位碼且該第二傳輸區域對應於一第二數位碼,其中該第一數位碼或該第二數位碼中的各位元對應於一相位。
  18. 一種傳輸方法,包含:藉由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或一應用模式; 當該第一觸控裝置與該第二觸控裝置協同運作於該應用模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處於接收狀態且該第二觸控裝置處於發射狀態;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得到該第二觸控裝置的一絕對移動軌跡或一絕對旋轉角度;以及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依據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絕對旋轉角度執行一應用,其中當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移動軌跡或該第二觸控裝置的該絕對旋轉角度為一預設移動軌跡或一預設旋轉角度時,該第一觸控裝置被登入或解鎖。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含: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中的一第一處理器控制該第一觸控裝置中的複數第一電極運作為接收電極。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傳輸方法,更包含:藉由該第二觸控裝置中的一第二處理器控制該第二觸控裝置中的複數第二電極運作為傳輸電極。
TW111104072A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TWI8269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811,066 US11747936B2 (en) 2021-07-13 2022-07-06 Transmission system, processo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18/348,363 US20230350515A1 (en) 2021-07-13 2023-07-07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1011P 2021-07-13 2021-07-13
US63/221,011 2021-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405A TW202303405A (zh) 2023-01-16
TWI826917B true TWI826917B (zh) 2023-12-21

Family

ID=8485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288A TW202333066A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
TW111104072A TWI826917B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TW111113248A TWI807763B (zh) 2021-07-13 2022-04-07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288A TW202333066A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3248A TWI807763B (zh) 2021-07-13 2022-04-07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617207A (zh)
TW (3) TW20233306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5717A (zh) * 2010-06-10 2012-10-10 英派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设备之间的通信
CN107390898A (zh) * 2016-03-08 2017-11-24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倾斜角与笔身轴向的触控笔与其控制方法
CN109683733A (zh) * 2019-01-02 2019-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感测方法
TW201926011A (zh) * 2017-12-05 2019-07-0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和驅動電路
TWI687861B (zh) * 2019-05-08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及使用主動筆的觸控顯示系統
US20200387244A1 (en) * 2019-06-10 2020-12-10 Sigmasense, Llc. Pen for use with a touch scre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3478A (ja) * 2008-04-02 2009-10-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情報通信装置、情報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041687B2 (en) * 2011-12-07 2015-05-26 Ht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20150071648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play-to-display data transmission
CN103631466A (zh) * 2013-12-05 2014-03-12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电容式触控屏的无线通讯方法
EP3002707A1 (en) * 2014-10-01 2016-04-06 Puik Teknoloji A.S. A data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two-way data transfer
TWI585666B (zh) * 2017-01-05 2017-06-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觸控面板之觸控感測系統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5717A (zh) * 2010-06-10 2012-10-10 英派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设备之间的通信
CN107390898A (zh) * 2016-03-08 2017-11-24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倾斜角与笔身轴向的触控笔与其控制方法
TW201926011A (zh) * 2017-12-05 2019-07-0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和驅動電路
CN109683733A (zh) * 2019-01-02 2019-04-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感测方法
TWI687861B (zh) * 2019-05-08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及使用主動筆的觸控顯示系統
US20200387244A1 (en) * 2019-06-10 2020-12-10 Sigmasense, Llc. Pen for use with a touch scre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7763B (zh) 2023-07-01
TW202333066A (zh) 2023-08-16
CN115623124A (zh) 2023-01-17
CN115617207A (zh) 2023-01-17
TW202303405A (zh) 2023-01-16
TW202303366A (zh) 202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75085B1 (en) Wear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secured trans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KR101461353B1 (ko) 대화형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에서의 시각적 페어링
US20190392422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2782073B1 (en) Smart card comprising tactile sensing user interface
CN110738763B (zh) 设备和发送设备的电子钥匙的方法
EP3417393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remote control
US20150253930A1 (en) Touchscreen for interfacing with a distant display
JP2014529134A (ja) ビジョン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
KR20180095196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50134141A (ko) 스마트 밴드를 이용한 사용자 인증방법
TWI826917B (zh)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US1035384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peripheral proximity by multiple masters
CN1987830B (zh) 输入装置及其密码控制方法
KR102528671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1843660B1 (ko) Hce 모바일 교통 카드 결제 방법
US11747936B2 (en) Transmission system, processo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KR101994841B1 (ko) 위치기반 복지 포인트 가맹점에 대한 정보 제공과 복지 포인트 결제를 위한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KR20190067588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192829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rocessor
KR101582048B1 (ko) 디바이스 동작 방법
US10416852B2 (en) Display and interaction method in a user interface
WO2015021917A1 (zh) 多功能人机交互系统及其通讯方法
US9870078B2 (en) Touch panel device controlling method and touch panel device
KR101942660B1 (ko) 이중결제를 방지하는 hce 모바일 교통 카드 결제 방법 및 그 이동단말기
KR101942661B1 (ko) 통신 모드를 선택하는 hce 모바일 교통 카드 결제 방법 및 그 이동 단말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