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763B -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 Google Patents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763B
TWI807763B TW111113248A TW111113248A TWI807763B TW I807763 B TWI807763 B TW I807763B TW 111113248 A TW111113248 A TW 111113248A TW 111113248 A TW111113248 A TW 111113248A TW I807763 B TWI807763 B TW I8077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ouch device
area
touch
dat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3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3366A (zh
Inventor
林仲則
葉雲翔
翁達庚
Original Assignee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805,46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92829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30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3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76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Abstract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包含:藉由一第一觸控裝置的複數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藉由一第二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一第一感應訊號;若是,藉由第二觸控裝置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藉由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藉由第一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一第二感應訊號;若是,藉由第一觸控裝置自該些傳輸區域中選擇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第一傳輸區域;藉由第一觸控裝置決定第一傳輸區域為一最終傳輸區域且藉由第二觸控裝置決定接收區域為一最終接收區域;以及藉由最終傳輸區域以及最終接收區域執行一資料傳輸程序。

Description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本揭示中是有關於一種與觸控裝置相關的技術。特別關於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電子設備搭載觸控裝置。一般而言,觸控裝置可偵測其上的觸控事件以及觸控位置,且依據觸控位置執行相關操作。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方法適用於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資料傳輸方法包含以下操作:藉由第一觸控裝置的複數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藉由第二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若是,藉由第二觸控裝置依據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藉由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藉由第一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第二傳輸訊號的一第二感應訊號;若是,藉由第一觸控裝置依據第二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自該些傳輸區域中選擇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第一傳輸區域;藉由第一觸控裝置決定第一傳輸區域為一最終傳輸區域且藉由第二觸控裝置決定接收區域為一最終接收區域;以及藉由最終傳輸區域以及最終接收區域執行第一觸控裝置以及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資料傳輸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包含一第一觸控裝置以及一第二觸控裝置。第一觸控裝置包含複數傳輸區域。該些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第二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且依據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第一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第二傳輸訊號的一第二感應訊號且依據第二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自該些傳輸區域中選擇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第一傳輸區域。第一觸控裝置決定第一傳輸區域為一最終傳輸區域且第二觸控裝置決定接收區域為一最終接收區域。最終傳輸區域以及最終接收區域用以執行第一觸控裝置以及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
本揭示之一些實施方式是關於一種處理器。當一第一觸控裝置的複數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時,一第二觸控裝置中的處理器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若是,處理器依據接收到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以作為一最終接收區域,且控制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供該第一觸控裝置接收。最終接收區域用以與第一觸控裝置上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最終傳輸區域執行第一觸控裝置以及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耦接』亦可指『電性耦接』,且用詞『連接』亦可指『電性連接』。『耦接』及『連接』亦可指二個或多個元件相互配合或相互互動。
參考第1圖。第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資料傳輸系統1700的示意圖。
以第1圖示例而言,資料傳輸系統1700包含觸控裝置1710以及觸控裝置1720。在這個例子中,觸控裝置1710以及觸控裝置1720為手機,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710或觸控裝置1720可為平板、筆記型電腦、車載顯示裝置或其他具有觸控功能的電子裝置。觸控裝置1710包含觸控面板1711以及處理器1712,其中處理器1712耦接觸控面板1711。觸控裝置1720包含觸控面板1721以及處理器1722,其中處理器1722耦接觸控面板1721。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711與觸控面板1721為內嵌式結構且為自容式結構。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711與觸控面板1721為互容式結構。
首先,可先確認觸控裝置1710與觸控裝置1720是各自獨立運作以執行觸控感測程序/指紋辨識程序(一般觸控模式),或者觸控裝置1710與觸控裝置1720是要協同執行資料傳輸程序(資料傳輸模式)。當觸控裝置1710與觸控裝置1720是要協同執行資料傳輸程序(資料傳輸模式)時,觸控裝置1710與觸控裝置1720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哪個裝置運作為主裝置、哪個裝置運作為從裝置、後面提及的傳輸訊號的頻率值或其他相關的參數。
舉例而言,可先決定觸控裝置1710運作為主裝置M而觸控裝置1720運作為從裝置S。觸控面板1711上電極17111對應於一特定圖案。以第1圖示例而言,此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17,各原始傳輸區域A17為正方形且包含多個電極17111(例如:四個電極17111)。位於該些原始傳輸區域A17中的該些電極17111可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各原始傳輸區域A17可為其他矩形。
第2A、2C、2E、2G、2I、2K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資料傳輸系統1800的一操作的示意圖,而為了清楚的目的,第2B、2D、2F、2H、2J、2L圖分別是第2A、2C、2E、2G、2I、2K圖的分解圖。
第2A圖至第2L圖中的資料傳輸系統1800可被第1圖中的資料傳輸系統1700所實現。也就是說,資料傳輸系統1800可包含觸控裝置1810以及觸控裝置1820。觸控裝置1810的觸控面板1811上包含多個電極18111,且觸控裝置1820的觸控面板1821上包含多個電極18211。
如前所述,可先確認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是各自獨立執行觸控感測程序/指紋辨識程序(一般觸控模式),或者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是要協同執行資料傳輸程序(資料傳輸模式)。
舉例而言,觸控裝置1820可接收來自觸控裝置1810的特定訊號,且依據此特定訊號回傳一個確認訊號給觸控裝置1810,以確認目前的運作為資料傳輸程序。當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是要協同執行資料傳輸程序時,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將無法執行觸控感測程序或指紋辨識程序。
另外,當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是要協同執行資料傳輸程序時,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可事先執行交握程序以決定觸控裝置1810運作為主裝置M而觸控裝置1820運作為從裝置S。在這個情況下,觸控裝置1810會運作於傳輸狀態且觸控面板1811上的複數原始傳輸區域A18中的該些電極18111可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而觸控裝置1820會運作於接收狀態且致能所有的電極18211以接收訊號。此時觸控裝置1820無法傳輸訊號。
以第2A圖與第2B圖示例而言,當觸控面板1821以面對面(例如:面板對面板)的方式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811時,觸控面板1811上的範圍RA(後述為重疊範圍RA)與觸控面板1821的範圍RB(後述為重疊範圍RB)重疊。在這個情況下,重疊範圍RB中的部分電極18211將可接收到感應訊號。
以第2C圖和第2D圖示例而言,位於重疊範圍RB中一個或複數個接收區域B18(第2C圖與第2D圖是以重疊範圍RB中包含複數個接收區域B18為例)內的電極18211可接收到對應於原始傳輸區域A18之傳輸訊號的感應訊號。一般而言,位於重疊範圍RB外的部分電極18211亦可能會接收到微弱的感應訊號,但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該個或該些接收區域B18所接收到的感應訊號的強度將會大於一訊號強度門檻值。據此,觸控裝置1820中的處理器可設定此訊號強度門檻值,且依據接收到的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以及此訊號強度門檻值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該個或該些接收區域B18。在一些實施例中,被選擇的接收區域B18中可能會有至少一個接收區域B18’並非全部位於重疊範圍RB中(例如:接收區域B18’大部分的面積位於重疊範圍RB中,但並非全部位於重疊範圍RB中)。
接著,觸控裝置1810的運作狀態與觸控裝置1820的運作狀態交換。
以第2E圖與第2F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1810改運作為從裝置S而觸控裝置1820改運作為主裝置M。也就是說,觸控裝置1810改運作於接收狀態,而觸控裝置1820改運作於傳輸狀態。在這個情況下,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該個或該些接收區域B18中的電極18211可輸出傳輸訊號。而觸控裝置1810中的部分電極18111可接收到對應的感應訊號。
以第2G圖與第2H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1811上接收範圍D18中的電極18111可接收到對應於接收區域B18之傳輸訊號的感應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10的運作狀態與觸控裝置1820的運作狀態可依據一工作週期進行交換。
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一觸控裝置(例如:觸控裝置1810)透過其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組傳輸訊號給另一觸控裝置(例如:觸控裝置1820)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模組。接著,此另一觸控裝置(例如:觸控裝置1820)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模組會再發出訊號給此另一觸控裝置(例如:觸控裝置1820)的處理器,以將此另一觸控裝置(例如:觸控裝置1820)切換至正確的運作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10的運作狀態會週期性切換(傳輸狀態與接收狀態週期性切換)。而觸控裝置1820則是接收到正確的訊號時,才會與觸控裝置1810進行前述的交握程序。
以第2I圖與第2J圖示例而言,由於位於重疊範圍RA外的部分電極18111亦可能會接收到微弱的感應訊號,但位於重疊範圍RA中的該個或該些原始傳輸區域A18所接收到的感應訊號的強度將會大於另一訊號強度門檻值,因此觸控裝置1810中的處理器可設定此另一訊號強度門檻值,且依據接收到的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以及此另一訊號強度門檻值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A中的一個或複數個原始傳輸區域A18(第2I圖與第2J圖是以重疊範圍RA中包含複數個原始傳輸區域A18為例),且將位於重疊範圍RA中的該個或該些原始傳輸區域A18決定為最終傳輸區域A18’。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些最終傳輸區域A18’中可能有至少一個最終傳輸區域A18”並非全部位於重疊範圍RA中(例如:最終傳輸區域A18”大部分的面積位於重疊範圍RA中,而並非全部位於重疊範圍RA中)。而觸控裝置1820中的處理器可將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該個或該些接收區域B18決定為最終接收區域(後述為最終接收區域B18)。
由於最終接收區域B18以及最終傳輸區域A18’為傳輸/接收資料或訊號的較佳位置,因此當決定好最終接收區域B18以及最終傳輸區域A18’後,即可利用最終接收區域B18以及最終傳輸區域A18’執行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之間的資料傳輸程序。以第2K圖與第2L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1810的運作狀態與觸控裝置1820的運作狀態將再次交換。換句話說,觸控裝置1810改回運作為主裝置M而觸控裝置1820改回運作為從裝置S。也就是說,觸控裝置1810改回運作於傳輸狀態,而觸控裝置1820改回運作於接收狀態。接著,當觸控面板1821以面對面(例如:面板對面板)的方式接觸或非常接近於觸控面板1811,最終傳輸區域A18’中的電極18111可傳輸一資料傳輸訊號(例如但不限於:影像或文檔),且最終接收區域B18中的電極18211可接收到對應的資料感應訊號以完成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之間的資料傳輸程序。如上所述,由於最終接收區域B18以及最終傳輸區域A18’為傳輸/接收資料或訊號的較佳位置,因此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之間的溝通可被強化以提升傳輸效率且可降低干擾。另外,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毋需完全對齊即可進行資料傳輸。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最終傳輸區域A18’可代表一個位元。等效而言,觸控裝置1810可利用多個位元(例如:13個位元)傳輸資料或訊號。相較於單一個傳輸區域(單一個位元),將可提升13倍的傳輸效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之間的資料傳輸程序完成後,觸控裝置1820會傳輸一結束訊號給觸控裝置1810。接著,觸控裝置1810以及觸控裝置1820可切換回一般觸控模式以執行觸控感測程序/指紋辨識程序。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811(1821)中的每個電極18111(18121)不僅可用以傳輸訊號且可用以接收訊號。在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執行資料傳輸程序的過程中,最終傳輸區域A18’中的電極18111運作於傳輸狀態,而最終接收區域B18中的電極18211運作於接收狀態,直到資料傳輸程序完成。在觸控裝置1810與觸控裝置1820執行觸控感測程序或指紋辨識程序的過程中,則可透過分時的方式進行狀態切換(傳輸或接收)。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811(1821)中的一部分電極18111(18121)是用以傳輸訊號,另一部分電極18111(18121)則是用以接收訊號。在這些實施例中,則依據當前的需求致能可執行對應運作的電極。
參考第3A圖與第3B圖。第3A圖是與第3B圖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資料傳輸系統2500的示意圖。
以第3A圖與第3B圖示例而言,資料傳輸系統2500包含觸控裝置2510以及觸控裝置2520。觸控裝置2510包含觸控面板2511,且觸控裝置2520包含觸控面板 2521。觸控裝置2510與2520分別相似於第2K圖與第2L圖中的觸控裝置1810以及1820。第3B圖與第2L圖之間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在於,在第3B圖中,最終傳輸區域A25涵蓋所有最終傳輸區域A18’,且最終傳輸區域A25的涵蓋範圍大於所有最終傳輸區域A18’的總涵蓋範圍。最終傳輸區域A25用以將資料或訊號傳輸給觸控裝置2520以執行觸控裝置2510與觸控裝置2520之間的資料傳輸程序。由於最終傳輸區域A25的涵蓋範圍較大,因此可降低干擾且訊號完整度更好。
另外,觸控面板2511包含假性(dummy)區域D1。假性區域D1可傳輸假性訊號、不運作或打反相訊號(例如:假性區域D1的訊號相位與傳輸區域A25的訊號相位為反相)。對應地,觸控面板2521亦可包含假性區域D2。假性區域D2可傳輸假性訊號或不運作。
參考第4圖。第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資料傳輸系統2600的示意圖。
以第4圖示例而言,資料傳輸系統2600包含觸控裝置2610以及觸控裝置2620。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2610運作為主裝置M,且觸控裝置2620運作為從裝置S。觸控裝置2610包含觸控面板2611,且觸控裝置2620包含觸控面板2621。在第4圖中,觸控面板26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6,各原始傳輸區域A26為正方形並包含多個電極26111(例如:16個)。單一個原始傳輸區域A26中電極26111的數量(例如:16個)大於觸控面板2621上單一個接收區域C26中電極26211的數量(例如:4個)。等效而言,各原始傳輸區域A26的面積大於各接收區域C26的面積(各接收區域C26的面積相同於第1圖中各原始傳輸區域A17的面積)。在這個例子中,由於原始傳輸區域A26較大,可降低干擾且訊號的完整度可更好。
參考第5圖。第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2710的示意圖。第5圖中的觸控裝置27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
以第5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2710包含觸控面板2711。觸控面板27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7_1以及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7_2。在原始傳輸區域A27_1中的電極27111可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且在原始傳輸區域A27_2中的電極27111可傳輸具有第二頻率的傳輸訊號。第二頻率相異於第一頻率。
參考第6圖。第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2810的示意圖。第6圖中的觸控裝置28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
以第6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2810包含觸控面板2811。觸控面板28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8_1以及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8_2。在原始傳輸區域A28_1中的電極28111可在第一時間區間T1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而在原始傳輸區域A28_2中的電極28111可在第二時間區間T2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換句話說,原始傳輸區域A28_1以及原始傳輸區域A28_2可傳輸具有相同頻率的傳輸訊號,但運作於不同的時間區間。
簡而言之,第5圖中的觸控裝置2710使用分頻機制,而第6圖中的觸控裝置2810使用分時機制。據此,可達到抗干擾的效果。
參考第7圖。第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2910的示意圖。第7圖中的觸控裝置29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以第7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2910包含觸控面板2911。觸控面板29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29(各原始傳輸區域A29包含4個電極29111且為正方形)。以第7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2911包含40個原始傳輸區域A29(例如:40個位元)。相較於單一個原始傳輸區域(單一個位元),可提升40倍的傳輸效率。
參考第8圖。第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3010的示意圖。第8圖中的觸控裝置30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以第8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3010包含觸控面板3011。觸控面板30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30(各原始傳輸區域A30包含4個電極30111且為正方形)。以第8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3011包含72個原始傳輸區域A30(例如:72個位元)。相較於單一個原始傳輸區域(單一個位元),可提升72倍的傳輸效率。
參考第9圖。第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3110的示意圖。第9圖中的觸控裝置31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以第9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3110包含觸控面板3111。觸控面板31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31(各原始傳輸區域A31包含4個電極31111且為十字形)。以第9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3111包含50個原始傳輸區域A31(例如:50個位元)。相較於單一個原始傳輸區域(單一個位元),可提升50倍的傳輸效率。
參考第10圖。第10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觸控裝置3210的示意圖。第10圖中的觸控裝置3210相似於第1圖中的觸控裝置1710。以第10圖示例而言,觸控裝置3210包含觸控面板3211。觸控面板3211上的特定圖案對應多個原始傳輸區域A32(各原始傳輸區域A32包含9個電極32111且為正方形)。以第10圖示例而言,觸控面板3211包含32個原始傳輸區域A32(例如:32個位元)。相較於單一個原始傳輸區域(單一個位元),可提升32倍的傳輸效率。各原始傳輸區域A32的面積大於第7圖中的各原始傳輸區域A29的面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相位偏移調變方法引入至不同的傳輸區域以增加資料量。相位偏移調變方法可例如為二進制相位偏移鍵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四階相位偏移鍵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或其他。
參考第11圖。第1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資料傳輸方法3300的流程圖。為了易於瞭解的目的,資料傳輸方法3300將搭配第2A圖至第2L圖進行描述,但本揭示不以此為限。
以第11圖示例而言,資料傳輸方法3300包含操作S3302、操作S3304、操作S3306、操作S3308、操作S3310、操作S3312、操作S3314以及操作S3316。
在操作S3302中,藉由觸控裝置1810的該些原始傳輸區域A18傳輸出傳輸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些原始傳輸區域A18中的該些電極18111可傳輸具有第一頻率的傳輸訊號。在操作S3304中,藉由觸控裝置1820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的感應訊號。由於位於重疊範圍RB外的部分電極18211亦可能會接收到微弱的感應訊號,因此,在操作S3306中,藉由觸控裝置1820依據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接收區域B18。舉例而言,觸控裝置1820可依據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以及一訊號強度門檻值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B中的接收區域B18。在操作S3308中,藉由被選擇的接收區域B18傳輸出傳輸訊號。在操作S3310中,藉由觸控裝置1810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的感應訊號。在操作S3312中,若是,藉由觸控裝置1810依據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自該些傳輸區域A18中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A中的傳輸區域A18。舉例而言,觸控裝置1810可依據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以及另一訊號強度門檻值選擇位於重疊範圍RA中的傳輸區域A18。
接著,在操作S3314中,藉由觸控裝置1810將選擇出來的傳輸區域A18決定為最終傳輸區域A18’且藉由觸控裝置1820將選擇出來的接收區域B18決定為最終接收區域。在操作S3316中,藉由最終傳輸區域A18’以及最終接收區域B18執行觸控裝置1810以及觸控裝置1820之間的資料傳輸程序。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資料傳輸程序中的資料傳輸訊號可對應一隱形條碼(invisible barcode)。也就是說,觸控裝置1810可為隱形條碼傳送者,而觸控裝置1820可為隱形條碼接收者。
由於使用者不能看見隱形條碼的形狀。如此,相較於其他可視條碼(例如,一維條碼,QR碼),隱形條碼的安全性更高。
如何產生隱形條碼將於下面段落進行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1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觸控裝置1810中的觸控晶片產生此隱形條碼。此隱形條碼可被相同的觸控晶片或其他相容的觸控晶片辨識。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1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由伺服器所發送的認證資訊以及觸控裝置1810中的識別碼產生此隱形條碼。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810中的一應用程式可依據觸控裝置1810中的觸控晶片以及使用者的一操作(此操作由使用者決定,不限於解鎖操作) 產生此隱形條碼。
以下將以解鎖操作為例進行說明。
觸控裝置(主裝置)1810可利用隱形條碼以解鎖觸控裝置(從裝置)1820。在這個應用中,主裝置為隱形條碼傳送者,而從裝置為隱形條碼接收者。也就是說,從裝置的觸控面板上的電極可接收對應的感應訊號,且從裝置中的處理器可依據這些感應訊號決定是否解鎖。
在一些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手機,且此手機可利用隱形條碼以解鎖智慧電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智慧手錶,且此智慧手錶利用隱形條碼解鎖手機或具有觸控面板的門鎖。然而,本揭示不以上述該些為限。
在一些相關技術中,若使用者欲利用主裝置上的隱形條碼登入從裝置(或使用者將主裝置的登入資訊分享給從裝置使得從裝置可自動登入特定服務),使用者需先解鎖從裝置,接著再控制從裝置登入特定服務。相較於這些相關技術,本揭示的主裝置上的隱形條碼可被利用來解鎖從裝置且使從裝置自動登入特定服務。具體而言,主裝置可將解鎖資訊以及登入資訊(例如:網址)利用隱形條碼傳輸給從裝置中的處理晶片(例如:觸控晶片或顯示晶片),而從裝置中的處理晶片可依據登入資訊(例如:網址)直接連接至特定服務。
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的第一種溝通方法如下。從裝置以週期性的發送需求(request)給主裝置。主裝置可響應於此需求發送確認訊號(ACK)。當從裝置偵測且接收到此確認訊號後,從裝置可與主裝置溝通。舉例而言,關於隱形條碼的資訊可在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傳輸,此資訊包含格式、編碼資訊、傳輸頻率、時脈速率或其他資訊。當從裝置接收到這些資訊且兩裝置之間的認證被確認後,上述資訊將會停止傳輸且從裝置可解碼這些資訊並執行對應操作。
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的第二種溝通方法如下。主裝置的無線系統可傳輸參數給從裝置的無線系統。主裝置的無線系統可為藍芽或近場通訊模組,而從裝置的無線系統可為用以傳輸或接收射頻訊號的觸控面板。當從裝置接收到這些參數,從裝置可執行對應操作。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主裝置可為一穿戴式電子裝置,如智慧手環或智慧手錶。從裝置可為具有觸控功能的一連網的電子裝置,如電腦、顯示裝置、多媒體互動機台、觸控密碼鎖等等。
使用者可以先透過穿戴式電子裝置的觸控面板進行指紋辨識,並根據使用者的需求,穿戴式電子裝置內的一處理器根據使用者的指紋特徵產生一隱形條碼,並將該隱形條碼上傳到一伺服器。從裝置在特定時間會向伺服器確認是否存在對應該從裝置的資訊。當該從裝置自伺服器取得該隱形條碼後,該從裝置內的一控制器先解讀該隱形條碼對應的功能。當該從裝置的一觸控面板偵測到一主裝置上的隱形條碼相符時,該從裝置執行對應的功能。
具體來說,使用者先觸碰其穿戴的智慧手錶上的指紋辨識觸控面板,智慧手錶內的處理器產生對應的隱形條碼後上傳到一伺服器。接著,使用者將該智慧手錶靠近裝置在一大門上的觸控密碼鎖的觸控面板。當觸控面板接收到該隱形條碼後解鎖大門。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使用者透過智慧手錶內,對應一電動車的應用程式,並使用自己的指紋產生可啟動電動車的一隱形條碼。當使用者將該隱形條碼靠近電動車的一觸控面板時,該電動車內的一處理器確認後,該電動車被啟動。
前述的方式可將使用者的密碼相關資訊儲存在自己設定的主裝置中,避免每一個從裝置都有使用者的機密資訊,降低機密資訊自從裝置被洩漏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在本揭示中,兩觸控裝置可配對以決定出最終傳輸區域以及最終接收區域,且利用最終傳輸區域以及最終接收區域執行資料傳輸程序。由於最終接收區域以及最終傳輸區域為傳輸/接收資料或訊號的較佳位置,因此兩觸控裝置之間的溝通可被強化以提升傳輸效率。
雖然本揭示已以實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任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示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700,1800,2500,2600:資料傳輸系統
1710,1720,1810,1820,2510,2520,2610,2620,2710,2810,2910,3010,3110,3210:觸控裝置
1711,1721,1811,1821,2511,2521,2611,2621,2711,2811,2911,3011,3111,3211:觸控面板
1712,1722:處理器
17111,17211,18111,18211,26111,26211,27111,28111,29111,30111,31111,32111:電極
3300:資料傳輸方法
M:主裝置
S:從裝置
A17,A18,A18’,A18”,A25,A26,A27_1,A27_2,A28_1,A28_2,A29,A30,A31,A32:傳輸區域
B18,B18’,C26:接收區域
D18:接收範圍
D1,D2:假性區域
RA,RB:重疊範圍
T1,T2:時間區間
S3302,S3304,S3306,S3308,S3310,S3312,S3314,S3316:操作
為讓本揭示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夠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2A圖與第2B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2C圖與第2D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2E圖與第2F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2G圖與第2H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2I圖與第2J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2K圖與第2L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一操作的示意圖; 第3A圖與第3B圖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4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系統的示意圖; 第5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第7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第8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第9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第10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觸控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第11圖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3300:資料傳輸方法
S3302,S3304,S3306,S3308,S3310,S3312,S3314,S3316:操作

Claims (14)

  1.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適用於一第一觸控裝置與一第二觸控裝置,其中該資料傳輸方法包含: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的複數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藉由該第二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若是,藉由該第二觸控裝置依據該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藉由該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第二傳輸訊號的一第二感應訊號;若是,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依據該第二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自該些傳輸區域中選擇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第一傳輸區域;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決定該第一傳輸區域為一最終傳輸區域且藉由該第二觸控裝置決定該接收區域為一最終接收區域;以及藉由該最終傳輸區域以及該最終接收區域執行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大於該接收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些 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一部分用以傳輸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二部分用以傳輸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且該第二頻率相異於該第一頻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一部分用以於一第一時間傳輸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且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二部分用以於一第二時間傳輸具有該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資料傳輸方法,更包含:當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執行該資料傳輸程序時,藉由該第一觸控裝置透過該最終傳輸區域傳輸一資料傳輸訊號;以及藉由該第二觸控裝置透過該最終接收區域接收對應於該資料傳輸訊號的一資料感應訊號。
  5. 一種資料傳輸系統,包含:一第一觸控裝置,包含複數傳輸區域,該些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以及一第二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且依據該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該接收區域 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第二傳輸訊號的一第二感應訊號且依據該第二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自該些傳輸區域中選擇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第一傳輸區域,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決定該第一傳輸區域為一最終傳輸區域且該第二觸控裝置決定該接收區域為一最終接收區域,其中該最終傳輸區域以及該最終接收區域用以執行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大於該接收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一觸控裝置包含:一第一觸控面板,包含複數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一處理器,耦接該第一觸控面板,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運作於一觸控模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用以實現一第一觸控感測程序或一第一指紋辨識程序。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第二觸控裝置包含: 一第二觸控面板,包含複數第二電極;以及一第二處理器,耦接該第二觸控面板,其中當該第二觸控裝置運作於該觸控模式時,該第二觸控裝置用以實現一第二觸控感測程序或一第二指紋辨識程序。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一部分用以傳輸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二部分用以傳輸具有一第二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且該第二頻率相異於該第一頻率。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一部分用以於一第一時間傳輸具有一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且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第二部分用以於一第二時間傳輸具有該第一頻率的該些第一傳輸訊號。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執行該資料傳輸程序時,該第一觸控裝置透過該最終傳輸區域傳輸一資料傳輸訊號,且該第二觸控裝置透過該最終接收區域接收一資料感應訊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資料傳輸訊號對應於一隱形條碼。
  12. 如請求項5所述的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些傳輸區域為正方形或十字形。
  13. 一種處理器,其中當一第一觸控裝置的複數傳輸區域傳輸複數第一傳輸訊號時,一第二觸控裝置中的該處理器判斷是否接收到對應於該些第一傳輸訊號的一第一感應訊號,若是,該處理器依據接收到該第一感應訊號的訊號強度選擇位於一第一重疊範圍中的一接收區域以作為一最終接收區域,且控制該接收區域傳輸一第二傳輸訊號供該第一觸控裝置接收,其中該最終接收區域用以與該第一觸控裝置上位於一第二重疊範圍中的一最終傳輸區域執行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之間的一資料傳輸程序,其中該些傳輸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大於該接收區域中的一電極數量。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處理器,其中當該第一觸控裝置以及該第二觸控裝置執行該資料傳輸程序時,該最終接收區域用以接收對應於一資料傳輸訊號的一資料感應訊號,其中該資料傳輸訊號來自該最終傳輸區域。
TW111113248A 2021-07-13 2022-04-07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TWI8077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805,466 US11928295B2 (en) 2021-07-13 2022-06-05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rocess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1011P 2021-07-13 2021-07-13
US63/221,011 2021-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366A TW202303366A (zh) 2023-01-16
TWI807763B true TWI807763B (zh) 2023-07-01

Family

ID=8485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288A TW202333066A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
TW111104072A TWI826917B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TW111113248A TWI807763B (zh) 2021-07-13 2022-04-07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288A TW202333066A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
TW111104072A TWI826917B (zh) 2021-07-13 2022-01-28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617207A (zh)
TW (3) TW20233306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1466A (zh) * 2013-12-05 2014-03-12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电容式触控屏的无线通讯方法
US20150071648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play-to-display data transmission
US20160099750A1 (en) * 2014-10-01 2016-04-07 Puik Teknoloji A.S. Data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two-way data transfer
TW201826099A (zh) * 2017-01-05 2018-07-16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觸控面板之觸控感測系統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3478A (ja) * 2008-04-02 2009-10-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情報通信装置、情報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365313B1 (ko) * 2010-06-10 2014-02-19 엠파이어 테크놀로지 디벨롭먼트 엘엘씨 터치 패널 디바이스들 사이에서의 통신
US9041687B2 (en) * 2011-12-07 2015-05-26 Ht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7390898B (zh) * 2016-03-08 2020-10-30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倾斜角与笔身轴向的触控笔与其控制方法
KR102570350B1 (ko) * 2017-12-05 2023-08-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터치시스템, 구동회로 및 구동방법
CN109683733B (zh) * 2019-01-02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感测方法
TWI687861B (zh) * 2019-05-08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及使用主動筆的觸控顯示系統
US11054920B2 (en) * 2019-06-10 2021-07-06 Sigmasense, Llc. Pen for use with a touch scre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71648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play-to-display data transmission
CN103631466A (zh) * 2013-12-05 2014-03-12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电容式触控屏的无线通讯方法
US20160099750A1 (en) * 2014-10-01 2016-04-07 Puik Teknoloji A.S. Data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two-way data transfer
TW201826099A (zh) * 2017-01-05 2018-07-16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觸控面板之觸控感測系統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6917B (zh) 2023-12-21
TW202333066A (zh) 2023-08-16
CN115623124A (zh) 2023-01-17
CN115617207A (zh) 2023-01-17
TW202303405A (zh) 2023-01-16
TW202303366A (zh) 202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5984B (zh) 用于操作便携式电子设备以进行移动支付交易的装置和方法
US10115252B2 (en) Electronic access control device and access control method
CN101631104B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知方法和程序产品
US854283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ly pairing a wireless peripheral to a host
US20130009756A1 (en) Verification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EP2782073B1 (en) Smart card comprising tactile sensing user interface
US20080089519A1 (en) Secure key exchange algorithm for wireless protocols
CN103647587A (zh) 为移动终端解锁的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穿戴电子设备
CN114039734B (zh) 设备重置方法和装置
CN105325021B (zh) 用于远程便携式无线设备认证的方法和装置
US11775956B2 (en)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392571B1 (ko) 근거리 통신 인터페이스 제어방법
CN106256155B (zh) 确认位于预定距离内的方法、无线通信装设备和外围设备
TWI807763B (zh)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傳輸系統以及處理器
US1192829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rocessor
EP2360987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n NFC terminal
KR101662947B1 (ko) 보안운영체제를 이용한 세션보안 제공 방법
US11747936B2 (en) Transmission system, processo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230186278A1 (en) Nfc transaction
CN112565171B (zh) 便携式电子认证设备
US20230189002A1 (en) Nfc transaction
US20230186294A1 (en) Nfc transaction
KR101846646B1 (ko) 비동기식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기반 보안 통신 방법
KR101777044B1 (ko) 비동기식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기반 오티피 카드
KR101777043B1 (ko) 비동기식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기반 전자서명 구현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