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17207A - 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17207A
CN115617207A CN202210105969.XA CN202210105969A CN115617207A CN 115617207 A CN115617207 A CN 115617207A CN 202210105969 A CN202210105969 A CN 202210105969A CN 115617207 A CN115617207 A CN 115617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touch device
transmission
electrodes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59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译贤
叶雲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17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7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传输系统包含一第一触控装置以及一第二触控装置。第一触控装置用以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第一触控装置用以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如此,可利用更简易且更便利的操作方式完成各种应用。

Description

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揭示中是有关于一种与触控装置相关的技术。特别关于一种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电子设备搭载触控装置。一般而言,触控装置可侦测其上的触控事件以及触控位置,且依据触控位置执行相关操作。
发明内容
本揭示的一些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传输系统。传输系统包含一第一触控装置以及一第二触控装置。第一触控装置用以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第一触控装置用以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面板与第二触控面板为自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装置包含一第一触控面板以及一第一处理器。第一触控面板包含多个第一电极。第一处理器耦接第一触控面板。当第一触控装置运作于触控模式时,该些第一电极的各者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及接收电极。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该些第一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装置包含一第二触控面板以及一第二处理器。第二触控面板包含多个第二电极。第二处理器耦接第二触控面板。当第二触控装置运作于触控模式时,该些第二电极的各者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及接收电极。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该些第二电极运作为传输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一传输区域,且第一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一频率的多个第一传输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第二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第二频率相异于第一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区域为T字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第二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第二频率相同于第一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一数字码,且第二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二数字码。第一数字码或第二数字码中的各位元对应于一相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面板的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隐形条码,第一触控面板的该些第一电极用以接收对应于隐形条码的多个感应信号,且第一处理器用以依据该些感应信号决定是否解锁第一触控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第一处理器控制该些第一电极中的一第一组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且控制该些第一电极中的一第二组电极运作为假性电极。
本揭示的一些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处理器。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第一触控装置中的处理器用以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以收集由第一触控装置中多个电极接收到的多个感应信号以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
本揭示的一些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处理器。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第二触控装置中的处理器用以控制第二触控装置中一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一传输区域,且控制该第一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一频率的多个第一传输信号,以供第一触控装置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以控制第二触控装置中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控制第二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第二频率相异于第一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以控制第二触控装置中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控制第二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第二频率相同于第一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以控制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一数字码且第二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二数字码。第一数字码或第二数字码中的各位元对应于一相位。
本揭示的一些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传输方法。传输方法包含以下操作:通过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当第一触控装置与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通过第一触控装置得到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以及通过第一触控装置依据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方法还包含:通过第一触控装置中的一第一处理器控制第一触控装置中的多个第一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方法还包含:通过第二触控装置中的一第二处理器控制第二触控装置中的多个第二电极运作为传输电极。
附图说明
为让本揭示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够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2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一应用的示意图;
图14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一应用的示意图;
图15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一应用的示意图;
图16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一应用的示意图;
图17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传输系统的一应用的示意图;
图18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触控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9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一触控方法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传输系统
110,120,1310,1320,1410,1420,1510,1520,1610,1620,1710,1720,1820:触控装置
111,121,211,221,311,321,411,421,511,521,611,621,711,721,811,821,911,921,1011,1021,1111,1121,1211,1221,1821:触控面板
112,122:处理器
2111,2211,3111,3211,4111,4211,5111,5211,6111,6211,7111,7211,8111,8211,9111,9211,10111,10211,11111,11211,12111,12211,18211:电极
1900:传输方法
A2,A31,A32,A4,A51,A52,A53,A61,A62,A7,A8,A9,A10,A11,A12,A18:传输区域
E1,E2,F1,F2,G1,G2:电极组
C:网络连接
S1910,S1920,S1930: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耦接”亦可指“电性耦接”,且用词“连接”亦可指“电性连接”。“耦接”及“连接”亦可指二个或多个元件相互配合或相互互动。
参考图1。图1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00的示意图。
以图1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00包含触控装置110以及触控装置1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10为一平板计算机,触控装置1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10或触控装置120可为一笔记型计算机、一车载显示装置或其他具有触控功能的设备。触控装置110具有触控面板111以及处理器(例如:触控面板感应晶片(TDDI))112,且处理器112耦接触控面板111。触控装置120具有触控面板121以及处理器(例如:触控面板感应晶片(TDDI))122,且处理器122耦接触控面板121。触控面板111以及触控面板121为内嵌式结构且为自容式结构。换句话说,触控面板111(121)中的电极设置于单一层。
触控装置110或触控装置120可运作于第一模式(一般触控模式)或第二模式(应用模式/非触控模式)。
当触控装置110(120)独立运作且运作于一般触控模式时,处理器112(122)可决定触控面板111(121)上的触控事件。换句话说,触控面板111(121)中的电极可于第一时间区间作为传输电极,且这些电极可于第二时间区间作为接收电极。
另外,触控装置110以及120可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21以面对面(例如:面板对面板)的方式与触控面板111相接触。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21以面对面(例如:面板对面板)的方式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111。举例而言,当触控面板121以面对面(例如:面板对面板)的方式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111且触控面板121与触控面板111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移动轨迹或旋转角度)时,处理器112可依据此移动轨迹或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如上所述,由于触控面板111与触控面板121为内嵌式结构且为自容式结构,处理器112可得到触控面板121的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如前所述,触控面板111与触控面板121为自容式结构。也就是说,触控面板111与触控面板121上的各个电极(各个位置)皆可独立发射信号或接收信号。据此,对处理器112而言,触控面板111上的各个电极具有一绝对位置(绝对座标)。对处理器122而言,触控面板121上的各个电极具有一绝对位置(绝对座标)。
在这个架构下,当触控装置120处于发射状态且触控面板121上的某些电极发射出传输信号时,触控装置110将处于接收状态且触控面板111上的某些电极会接收到对应的感测信号。而触控装置110的处理器112可依据有接收到感测信号的这些电极的绝对位置(绝对座标)的变化得到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
参考图2。图2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2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中的传输系统2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传输系统200包含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如上所述,两触控装置可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以图2示例而言,触控面板221中的电极2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在图2中,此特定图案对应一传输区域A2,且传输区域A2为正方形。传输区域A2中的电极2211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且触控面板211中的电极2111运作为接收电极以接收感测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2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2的形状以及第一频率的频率值。
当触控面板2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211且触控面板221与触控面板211之间具有移动时,触控面板211中的电极2111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2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2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
基于上述描述,在这个配置下,当两触控装置独立运作且运作于一般触控模式时,两触控面板中的电极不仅可运作为传输电极(例如:于第一段时间内运作为传输电极),亦可运作为接收电极(例如:于第二段时间内运作为接收电极)。而当两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以运作于应用模式时,其中一触控面板中的电极运作为传输电极,而另一触控面板中的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
参考图3。图3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3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中的传输系统3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3中的触控面板311以及触控面板321相似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图3与图2中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321中的电极3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对应两传输区域A31以及A32,传输区域A31以及A32的各者为正方形,传输区域A31中的电极3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而传输区域A32中的电极3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二频率的传输信号,其中第二频率相异于第一频率。换句话说,不同传输区域可发射出不同频率的传输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3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3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31-A32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第二频率的频率值。
以图3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3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311且触控面板321与触控面板311之间具有旋转时,触控面板311中的电极3111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3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321的绝对旋转角度。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参考图4。图4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4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中的传输系统4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4中的触控面板411以及触控面板421相似图3中的触控面板311以及触控面板321。图4与图3中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421中的电极4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对应一传输区域A4,传输区域A4为T字状,且传输区域A4中的电极4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4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4的形状以及第一频率的频率值。
以图4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4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411且触控面板421与触控面板411之间具有旋转时,触控面板411中的电极4111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4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421的绝对旋转角度。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参考图5。图5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5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5中的传输系统5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5中的触控面板511以及触控面板521相似于图3中的触控面板311以及触控面板321。图5与图3之间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521中的电极5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对应超过两个传输区域(例如,三个传输区域A51-A53),传输区域A51-A53的各者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51-A53中的电极5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相同频率)的传输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5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5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51-A53的形状以及第一频率的频率值。
以图5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5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511且触控面板521与触控面板511之间具有旋转时,触控面板511中的电极5111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5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521的绝对旋转角度。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参考图6。图6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6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中的传输系统6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6中的触控面板611以及触控面板621相似于图3中的触控面板311以及触控面板321。触控面板621中的电极6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对应两个传输区域A61以及A62,传输区域A61以及A62的各者为正方形,传输区域A61中的电极6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以及具有第一数字码的传输信号,而传输区域A62中的电极6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以及具有第二数字码的传输信号。换句话说,不同传输区域A61-A62会发射相同频率但不同数字码的传输信号。不同数字码对应不同相位组合。举例而言,第一数字码为“101”且第二数字码为“111”。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字值“1”的相位与数字值“0”的相位相差18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6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6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61-A62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上述该些数字码。
以图6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6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611且触控面板621与触控面板611之间具有旋转时,触控面板611中的电极6111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6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621的绝对旋转角度。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参考图7。图7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7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中的传输系统7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7中的触控面板711以及触控面板721相似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触控面板721中的电极7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2。以图7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于一传输区域A7,传输区域A7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7中的电极7211可发射出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7与图2之间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在图7中,位于一些列的电极7111(被致能)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位于其他列的电极7111(被禁能)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举例而言,位于奇数列的电极7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位于偶数列的电极7111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换句话说,位于奇数列的电极7111运作为接收电极,而位于偶数列的电极7111则运作为假性(dummy)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7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7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7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哪些电极7111被致能。
以图7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7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711且触控面板721与触控面板711之间具有旋转时,位于奇数列的电极7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7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7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
参考图8。图8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8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中的传输系统8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8中的触控面板811以及触控面板821相似于图7中的触控面板711以及触控面板721。触控面板821中的电极8211对应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7。以图8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传输区域A8,传输区域A8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8中的电极8211可发射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8与图7之间其中一个主要的差异在于,在图8中,位于一些行的电极8111(被致能)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位于其他行的电极8111(被禁能)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举例而言,位于奇数行的电极8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位于偶数行的电极8111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换句话说,位于奇数行的电极8111运作为接收电极,而位于偶数行的电极8111则运作为假性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8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8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8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哪些电极8111被致能。
以图8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8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811且触控面板821与触控面板811之间具有移动时,位于奇数行的电极8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8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8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
参考图9。图9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9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中的传输系统9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9中的触控面板911以及触控面板921相似于图8中的触控面板811以及触控面板821。触控面板921中的电极9211对应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8。以图9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传输区域A9,传输区域A9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9中的电极9211可发射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9与图8之间其中一个主要的差异在于,在图9中,位于一些位置的电极9111(被致能)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位于其他位置的电极9111(被禁能)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举例而言,座标为(1+2M,1+2N)的电极9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而其他电极9111不能够接收感测信号,其中M以及N为0或正整数。换句话说,座标为(1+2M,1+2N)的电极9111运作为接收电极,而其他电极9111则运作为假性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9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9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9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哪些电极9111被致能。
以图9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9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911且触控面板921与触控面板911之间具有移动时,座标为(1+2M,1+2N)的电极9111能够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9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9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
参考图10。图10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0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中的传输系统10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10中的触控面板1011以及触控面板1021相似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触控面板1021中的电极10211对应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2。以图10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传输区域A10,传输区域A10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10中的电极10211可发射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10与图2之间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0中,在第一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上的每两个电极10111相连接。举例而言,位在第一列的其中一个电极10111与其相邻的位于第二列的电极10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电极组E1。位在第三列的其中一个电极10111与其相邻的位于第四列的电极10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二电极组E2。以此类推。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10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10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电极组E1-E2的配置。
以图10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10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1011且触控面板1021与触控面板1011之间具有移动时,触控面板1011上的这些电极组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10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10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和处理时间。
参考图11。图11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1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中的传输系统11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11中的触控面板1111以及触控面板1121相似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触控面板1121中的电极11211对应于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2。以图11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一传输区域A11,传输区域A11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11中的电极11211可发射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11与图2之间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1中,在第二方向(例如,垂直方向)上的每两个电极11111相连接。举例而言,位在第一行的其中一个电极11111与其相邻的位于第二行的电极11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电极组F1。位在第三行的其中一个电极11111与其相邻的位于第四行的电极11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二电极组F2。以此类推。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1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11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11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电极组F1-F2的配置。
以图11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11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1111且触控面板1121与触控面板1111之间具有移动时,触控面板1111中的这些电极组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11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11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和处理时间。
参考图12。图12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20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中的传输系统1200可被用来实现图1中的传输系统100。
图12中的触控面板1211以及触控面板1221相似于图2中的触控面板211以及触控面板221。触控面板1221中的电极12211对应一特定图案,此特定图案相似于图2。以图12示例而言,此特定图案对应传输区域A12,传输区域A12为正方形,且传输区域A12中的电极12211可发射具有第一频率的传输信号。图12与图2之间的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2中,每四个电极12111连接在一起。举例而言,位于第一列第一行的电极12111、其相邻的位于第二列第一行的电极12111、其相邻的位于第一列第二行的电极12111、以及其相邻的位于第二列第二行的电极12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电极组G1。位于第一列第三行的电极12111、其相邻的位于第二列第三行的电极12111、其相邻的位于第一列第四行的电极12111、以及其相邻的位于第二列第四行的电极12111相连接,以形成第二电极组G2。以此类推。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211所在的触控装置与触控面板1221所在的触控装置可事先执行交握程序以决定哪个装置运作为传输者、哪个装置运作为接收者、传输区域A12的形状、第一频率的频率值以及电极组G1-G2的配置。
以图12示例而言,当触控面板1221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面板1211且触控面板1221与触控面板1211之间具有移动时,触控面板1211中的这些电极组可接收感测信号。与触控面板1211相耦接的处理器可收集这些感测信号且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感测信号获得触控面板1221的绝对移动轨迹。接着,此处理器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执行一应用。在这个实施例中,可节省能量和处理时间。
参考图13。图13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300的一应用的示意图。传输系统1300可被用来实现前述传输系统200、传输系统300、传输系统400、传输系统500、传输系统600、传输系统700、传输系统800、传输系统900、传输系统1000、传输系统1100以及传输系统1200中的一者。
以图13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300包含触控装置1310以及触控装置13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310为一平板计算机且触控装置13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
如上所述,触控装置1310与触控装置1320可协同运作以运作于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320的面板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装置1310的面板且触控装置1320与触控装置1310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时,触控装置1310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在图13中,此应用为触控装置1320的屏幕上的影像(例如:影片)可被投影至触控装置1310的屏幕。如此,使用者可从触控装置1310上较大的屏幕观看影像(例如:影片)。
参考图14。图14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400的一应用的示意图。传输系统1400可被用来实现前述传输系统200、传输系统300、传输系统400、传输系统500、传输系统600、传输系统700、传输系统800、传输系统900、传输系统1000、传输系统1100以及传输系统1200中的一者。
以图14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400包含触控装置1410以及触控装置14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410为一平板计算机且触控装置14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
如上所述,触控装置1410与触控装置1420可协同运作以运作于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420的面板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装置1410的面板且触控装置1420与触控装置1410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时,触控装置1420与触控装置1410之间的网络连接(例如,WIFI技术)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快速建立。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需打开其中一个装置的热点,而另一个装置需搜寻此热点且键入密码以建立两者之间的网络连接。这些运作将会耗费大量时间。相较于这些相关技术,触控装置1420与触控装置1410之间的网络连接C(例如,WIFI技术)可通过将触控装置1420在触控装置1410上移动或旋转而快速被建立。当此网络连接C(例如,WIFI技术)建立后,触控装置1410可透过此网络连接C(例如,WIFI技术)使用触控装置1420的网络资源(例如,4G技术)。
参考图15。图15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500的一应用的示意图。传输系统1500可被用来实现前述传输系统200、传输系统300、传输系统400、传输系统500、传输系统600、传输系统700、传输系统800、传输系统900、传输系统1000、传输系统1100以及传输系统1200中的一者。
以图15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500包含触控装置1510以及触控装置15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510为一平板计算机且触控装置15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
如上所述,触控装置1510与触控装置1520可协同运作以运作于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520的面板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装置1510的面板且触控装置1520与触控装置1510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时,触控装置1510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在图15中,此应用为触控装置1520(例如,较小的触控装置)可被用来获取触控装置1510(例如,较大的触控装置)的截图且截图的范围对应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的范围。
参考图16。图16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600的一应用的示意图。传输系统1600可被用来实现前述传输系统200、传输系统300、传输系统400、传输系统500、传输系统600、传输系统700、传输系统800、传输系统900、传输系统1000、传输系统1100以及传输系统1200中的一者。
以图16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600包含触控装置1610以及触控装置16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610为一平板计算机且触控装置16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
如上所述,触控装置1610与触控装置1620可协同运作以运作为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620的面板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装置1610的面板且触控装置1620与触控装置1610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时,触控装置1610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在图16中,此应用为触控装置1610(例如,较大的触控装置)可显示出触控装置1620(例如,较小的触控装置)所显示的网页。如此,使用者可从触控装置1610上较大的屏幕浏览网页。
参考图17。图17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传输系统1700的一应用的示意图。传输系统1700可被用来实现前述传输系统200、传输系统300、传输系统400、传输系统500、传输系统600、传输系统700、传输系统800、传输系统900、传输系统1000、传输系统1100以及、传输系统1200中的一者。
以图17示例而言,传输系统1700包含触控装置1710以及触控装置1720。在这个例子中,触控装置1710为一平板计算机且触控装置1720为一智能手机,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
如上所述,触控装置1710与触控装置1720可协同运作以运作为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720的面板接触或非常接近于触控装置1710的面板且触控装置1720与触控装置1710之间具有移动或旋转(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时,触控装置1710可依据此绝对移动轨迹或此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在图17中,此应用为触控装置1710可依据触控装置1720的特定移动轨迹或特定旋转角度执行认证解锁程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720沿着图17上左侧的路径移动时,触控装置1710可被登入或解锁,但当触控装置1720沿着图17上右侧的路径移动时,触控装置1710不能被登入或解锁。在这个方法中,传输的资料较少,且触控装置1710可分析不同的移动轨迹或不同的旋转角度以作为不同的帐号或不同的密码。另外,由于这种帐号或密码(不同的移动轨迹或不同的旋转角度)并非于屏幕上打字,因此安全性较高。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个方法可结合其他信息(例如,指纹)以实现双重解锁机制。
参考图18。图18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触控装置182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820(例如:手机)可用以实现图17中的触控装置1720,以解锁触控装置1710(例如:智能电视),甚至使触控装置1710登入特定的服务(例如:隐形条码的登入信息可携带网址)。
以图18示例而言,触控装置1820包含触控面板1821,且触控面板包含电极18211。以图18示例而言,电极18211对应一特定图案,且此特定图案为一隐形条码。具体而言,以深色表示的电极18211形成多个传输区域A18,且这些传输区域A18形成隐形条码。在应用模式下,以深色表示的电极18211可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发射传输信号,而以白色表示的电极18211则无法发射传输信号。
由于使用者不能看见隐形条码的形状。如此,相较于其他可视条码(例如,一维条码,QR码),隐形条码的安全性更高。
如何产生隐形条码将于下面段落进行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820中的一应用程序可依据触控装置1820中的触控晶片产生此隐形条码。此隐形条码可被相同的触控晶片或其他相容的触控晶片辨识。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820中的一应用程序可依据由服务器所发送的认证信息以及触控装置1820中的识别码产生此隐形条码。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820中的一应用程序可依据触控装置1820中的触控晶片以及使用者的一操作(此操作由使用者决定,不限于解锁操作)产生此隐形条码。
以下将以解锁操作为例进行说明。
触控装置(主装置)1820可利用隐形条码以解锁另一触控装置(从装置)。在这个应用中,主装置为隐形条码传送者,而从装置为隐形条码接收者。也就是说,从装置的触控面板上的电极可接收对应的感应信号,且从装置中的处理器可依据这些感应信号决定是否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装置可为手机,且此手机可利用隐形条码以解锁智能电视。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主装置可为智能手表,且此智能手表利用隐形条码解锁手机或具有触控面板的门锁。然而,本揭示不以上述该些为限。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若使用者欲利用主装置上的隐形条码登入从装置(或使用者将主装置的登入信息分享给从装置使得从装置可自动登入特定服务),使用者需先解锁从装置,接着再控制从装置登入特定服务。相较于这些相关技术,本揭示的主装置上的隐形条码可被利用来解锁从装置且使从装置自动登入特定服务。具体而言,主装置可将解锁信息以及登入信息(例如:网址)利用隐形条码传输给从装置中的处理晶片(例如:触控晶片或显示晶片),而从装置中的处理晶片可依据登入信息(例如:网址)直接连接至特定服务。
主装置与从装置之间的第一种沟通方法如下。从装置以周期性的发送需求(request)给主装置。主装置可响应于此需求发送确认信号(ACK)。当从装置侦测且接收到此确认信号后,从装置可与主装置沟通。举例而言,关于隐形条码的信息可在主装置与从装置之间传输,此信息包含格式、编码信息、传输频率、时脉速率或其他信息。当从装置接收到这些信息且两装置之间的认证被确认后,上述信息将会停止传输且从装置可解码这些信息并执行对应操作。
主装置与从装置之间的第二种沟通方法如下。主装置的无线系统可传输参数给从装置的无线系统。主装置的无线系统可为蓝牙或近场通讯模块,而从装置的无线系统可为用以传输或接收射频信号的触控面板。当从装置接收到这些参数,从装置可执行对应操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装置可为一穿戴式电子装置,如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从装置可为具有触控功能的一连网的电子装置,如计算机、显示装置、多媒体互动机台、触控密码锁等等。
使用者可以先透过穿戴式电子装置的触控面板进行指纹辨识,并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穿戴式电子装置内的一处理器根据使用者的指纹特征产生一隐形条码,并将该隐形条码上传到一服务器。从装置在特定时间会向服务器确认是否存在对应该从装置的信息。当该从装置自服务器取得该隐形条码后,该从装置内的一控制器先解读该隐形条码对应的功能。当该从装置的一触控面板侦测到一主装置上上的隐形条码相符时,该从装置执行对应的功能。
具体来说,使用者先触碰其穿戴的智能手表上的指纹辨识触控面板,智能手表内的处理器产生对应的隐形条码后上传到一服务器。接着,使用者将该智能手表靠近装置在一大门上的触控密码锁的触控面板。当触控面板接收到该隐形条码后解锁大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者透过智能手表内,对应一电动车的应用程序,并使用自己的指纹产生可启动电动车的一隐形条码。当使用者将该隐形条码靠近电动车的一触控面板时,该电动车内的一处理器确认后,该电动车被启动。
前述的方式可将使用者的密码相关信息储存在自己设定的主装置中,避免每一个从装置都有使用者的机密信息,降低机密信息自从装置被泄漏的可能性。
参考图19。图19是依照本揭示一些实施例所绘示的触控方法1900的流程图。以图19示例而言,触控方法1900包含操作S1910、操作S1920以及操作S1930。为了易于了解,以下将搭配图1的传输系统100对触控方法1900进行描述,但本揭示不以图1的传输系统100为限。
在操作S1910中,通过触控装置110与触控装置120协同运作于触控模式或应用模式。举例而言,当触控装置110或触控装置120独立运作且运作于一般触控模式时,触控装置110或触控装置120可侦测其面板上的触控事件。
当触控装置110与触控装置120协同运作于应用模式时,如操作S1920,触控装置110可得到触控装置120的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
在操作S1930中,通过触控装置110依据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举例而言,上述应用可为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或图18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本揭示中,两触控装置可依据两者之间的绝对移动轨迹或绝对旋转角度执行各种应用。据此,可利用更简易且更便利的操作方式完成各种应用。
虽然本揭示已以实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任何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示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触控装置;以及
一第二触控装置,
其中该第一触控装置用以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
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第一触控装置用以得到该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该绝对移动轨迹或该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触控面板与该第二触控面板为自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触控装置包含:
一第一触控面板,包含多个第一电极;以及
一第一处理器,耦接该第一触控面板,
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运作于该触控模式时,该些第一电极的各者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及接收电极,
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些第一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触控装置包含:
一第二触控面板,包含多个第二电极;以及
一第二处理器,耦接该第二触控面板,
其中当该第二触控装置运作于该触控模式时,该些第二电极的各者运作为传输电极以及接收电极,
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些第二电极运作为传输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一传输区域,且该第一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一频率的多个第一传输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该第二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其中该第二频率相异于该第一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传输区域为T字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该第二传输区域中的该些第二电极用以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其中该第二频率相同于该第一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一数字码,且该第二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二数字码,其中该第一数字码或该第二数字码中的各位元对应于一相位。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触控面板的该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隐形条码,该第一触控面板的该些第一电极用以接收对应于该隐形条码的多个感应信号,且该第一处理器用以依据该些感应信号决定是否解锁该第一触控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第一处理器控制该些第一电极中的一第一组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且控制该些第一电极中的一第二组电极运作为假性电极。
12.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第一触控装置中的该处理器用以得到该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且依据该绝对移动轨迹或该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处理器用以收集由该第一触控装置中多个电极接收到的多个感应信号以得到该第二触控装置的该绝对移动轨迹或该绝对旋转角度。
14.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其中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该第二触控装置中的该处理器用以控制该第二触控装置中一触控面板包含一第一传输区域,且控制该第一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一频率的多个第一传输信号,以供该第一触控装置得到该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处理器用以控制该第二触控装置中该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控制该第二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其中该第二频率相异于该第一频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处理器用以控制该第二触控装置中该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传输区域,且控制该第二传输区域中的多个电极输出具有一第二频率的多个第二传输信号,其中该第二频率相同于该第一频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处理器用以控制该第一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一数字码且该第二传输区域对应于一第二数字码,其中该第一数字码或该第二数字码中的各位元对应于一相位。
18.一种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通过一第一触控装置与一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一触控模式或一应用模式;
当该第一触控装置与该第二触控装置协同运作于该应用模式时,通过该第一触控装置得到该第二触控装置的一绝对移动轨迹或一绝对旋转角度;以及
通过该第一触控装置依据该绝对移动轨迹或该绝对旋转角度执行一应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通过该第一触控装置中的一第一处理器控制该第一触控装置中的多个第一电极运作为接收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通过该第二触控装置中的一第二处理器控制该第二触控装置中的多个第二电极运作为传输电极。
CN202210105969.XA 2021-07-13 2022-01-28 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Pending CN1156172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1011P 2021-07-13 2021-07-13
US63/221,011 2021-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7207A true CN115617207A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5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5969.XA Pending CN115617207A (zh) 2021-07-13 2022-01-28 传输系统、处理器以及传输方法
CN202210362486.8A Pending CN115623124A (zh) 2021-07-13 2022-04-07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系统以及处理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2486.8A Pending CN115623124A (zh) 2021-07-13 2022-04-07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系统以及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617207A (zh)
TW (3) TWI82691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3478A (ja) * 2008-04-02 2009-10-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情報通信装置、情報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1155939A1 (en) * 2010-06-10 2011-12-15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ouch-panel devices
US9041687B2 (en) * 2011-12-07 2015-05-26 Ht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20150071648A1 (en) * 2013-09-10 2015-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play-to-display data transmission
CN103631466A (zh) * 2013-12-05 2014-03-12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电容式触控屏的无线通讯方法
EP3002707A1 (en) * 2014-10-01 2016-04-06 Puik Teknoloji A.S. A data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two-way data transfer
CN107422877B (zh) * 2016-03-08 2020-07-17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倾斜角与笔身轴向的触控笔与其控制方法
TWI585666B (zh) * 2017-01-05 2017-06-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觸控面板之觸控感測系統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KR102570350B1 (ko) * 2017-12-05 2023-08-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터치시스템, 구동회로 및 구동방법
CN109683733B (zh) * 2019-01-02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及触控感测方法
TWI687861B (zh) * 2019-05-08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筆及使用主動筆的觸控顯示系統
US11054920B2 (en) * 2019-06-10 2021-07-06 Sigmasense, Llc. Pen for use with a touch scre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23124A (zh) 2023-01-17
TW202333066A (zh) 2023-08-16
TW202303366A (zh) 2023-01-16
TWI807763B (zh) 2023-07-01
TWI826917B (zh) 2023-12-21
TW202303405A (zh) 202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16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via capacitance sensing device
EP2851829B1 (e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US20070273658A1 (en) Cursor actuation with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EP2782073B1 (en) Smart card comprising tactile sensing user interface
US10360440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3417393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remote control
KR20190012857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EP2782074B1 (en) Control system with security token and control method
KR102247893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통신 시스템
KR20180095196A (ko)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06015465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device and application on display
KR102468118B1 (ko) 전자 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830739B1 (ko) 터치 패널, 이동 단말기 그리고 무선 입력장치
KR2016014734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CN1987830B (zh) 输入装置及其密码控制方法
KR20200016132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TWI826917B (zh) 傳輸系統、處理器以及傳輸方法
KR102528671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101843660B1 (ko) Hce 모바일 교통 카드 결제 방법
US11747936B2 (en) Transmission system, processor,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KR20210016726A (ko) 스마트 도어
US1192829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rocessor
KR101582048B1 (ko) 디바이스 동작 방법
US9870078B2 (en) Touch panel device controlling method and touch panel device
KR101942660B1 (ko) 이중결제를 방지하는 hce 모바일 교통 카드 결제 방법 및 그 이동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