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569B - 防水外殼 - Google Patents

防水外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569B
TWI822569B TW112102755A TW112102755A TWI822569B TW I822569 B TWI822569 B TW I822569B TW 112102755 A TW112102755 A TW 112102755A TW 112102755 A TW112102755 A TW 112102755A TW I822569 B TWI822569 B TW I8225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waterproof
housing
flange
sh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2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宗翰
陳政宏
胡盈全
Original Assignee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02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56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56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Shavers And Clipp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防水外殼,包括蓋體、防水件及殼體。蓋體包含相對的蓋體外面、蓋體內面及位於蓋體內面的第一凸緣。防水件套設於第一凸緣。殼體包含第一外面、第一內面、第一端面及切面。第一內面相對於第一外面並包含相銜接的周面部及平面部。第一端面的一端銜接於第一外面。切面傾斜銜接於第一端面及第一內面之間,切面的第一端銜接於第一端面的另一端,切面的第二端銜接於周面部,第二端相較於第一端靠近平面部。蓋體組裝於殼體並以蓋體內面貼靠於第一端面且相對於平面部,第一凸緣伸入第一內面的一側,且防水件貼抵於第一內面。

Description

防水外殼
本案與容器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防水功能的容器。
按,一般的防水外殼主要包含可相對蓋合的蓋體與殼體,蓋體與殼體間再設置具撓性的防水件來增加兩者間的密封性,進而達到防水效果。而防水外殼的材質視其使用需求而有所不同,當防水外殼的材質是會因受力而變形的材質製成時,蓋體與殼體產生的變形就很有可能脫離與防水件的緊密貼抵而影響防水件的防水效果,造成防水外殼的防水效果失效,因而有待改善。
本案提供一種包括蓋體、防水件及殼體的防水外殼。蓋體包含相對的蓋體外面、蓋體內面及第一凸緣,第一凸緣位於蓋體內面。防水件套設於第一凸緣。殼體包含第一外面、第一內面、第一端面及切面。第一內面相對於第一外面並包含相銜接的周面部及平面部。第一端面的一端銜接於第一外面。切面傾斜銜接於第一端面及第一內面之間,切面包含反向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銜接於第一端面的另一端,第二端銜接於第一內面的周面部,且第二端相較於第一端靠近第一內面的平面部。蓋體組裝於殼體,蓋體以蓋體內面貼靠於第一端面並相對於平面部,第一凸緣伸入第一內面的周面部之一側,且防水件貼抵於第一內面。
藉此,當防水外殼的蓋體由其蓋體外面遭受到外力F朝向殼體的方向衝擊時,蓋體率先接觸殼體的第一端面,應力集中於第一端面遠離切面的一端,進而使第一端面變形,而由於切面位置與蓋體間具有間隔空間,如此使得第一端面銜接切面的一端位置處能朝向防水件變形,如此一來,即使殼體因受壓而變形也能夠保持貼抵於防水件,確保防水外殼的防水效果。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殼體的第一外面與第一內面間於第一方向上具有厚度,切面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於第一方向上具有寬度,寬度小於等於厚度的二分之一。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防水件包含相對的內環面及外環面,防水件抵接於蓋體內面並以內環面環繞於第一凸緣,外環面具有複數彼此間隔的變形凸部,變形凸部抵接於第一內面的周面部。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切面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於垂直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長度,防水件上最靠近蓋體內面的變形凸部與蓋體內面之間於第二方向上的最遠距離為間距,間距大於等於長度。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蓋體更包含凹槽,凹槽位於蓋體內面,殼體更包含第二凸緣,第二凸緣容置於凹槽內。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殼體更包含第二內面、第二外面及第二端面,第二內面與第二外面的一端分別延伸至蓋體內面的平面部,第二端面銜接於第二內面與第二外面的另一端,第二凸緣由第二端面凸出。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第二內面及第二外面在第一方向上相較於第一外面遠離內側面。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位於第二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殼體更包含複數間隔面,間隔面彼此間隔地設置於第一外面與第二內面之間,且間隔面的一端在第二方向上齊平於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間隔面的兩端間沿第二方向延伸。
一些實施例中,前述蓋體的第一凸緣包含相銜接的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段銜接於蓋體內面,第二段銜接於第一段並平行於蓋體內面,防水件抵靠於蓋體內面及第二段之間。
參閱圖1至圖5,圖1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圖3中圈選處4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蓋體受壓之變形狀態示意圖。值得說明的是,圖4是省略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藉以精簡圖面以明確說明各元件間的關係。
參閱圖1及圖2,本案防水外殼包括蓋體10、防水件20及殼體30。蓋體10組設於殼體30構成容器型態,防水件20位於蓋體10與殼體30之間提供防水外殼之防水效果。一些實施例中,防水外殼可以是需要防水效果的裝置之容器,例如電子裝置,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2至圖4,蓋體10包括相對的蓋體外面11、蓋體內面12及第一凸緣13,第一凸緣13位於蓋體內面12。防水件20套設於第一凸緣13。殼體30包括第一外面31、第一內面32、第一端面33及切面34。第一內面32相對於第一外面31並包含相銜接的周面部321及平面部322。第一端面33的一端銜接於第一外面31。切面34傾斜銜接於第一端面33及第一內面32之間,切面34包含反向的第一端341及第二端342,第一端341銜接於第一端面33的另一端,第二端342銜接於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且第二端342相較於第一端341靠近第一內面32的平面部322。蓋體10以蓋體內面12貼靠於第一端面33並相對於平面部322,第一凸緣13伸入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之一側,且防水件20貼抵於第一內面32。
藉此,當防水外殼的蓋體10由其蓋體外面11遭受到外力F朝向殼體30的方向衝擊時,蓋體10率先接觸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且應力將集中於第一端面33遠離切面34的一端,進而使第一端面33變形,而由於切面34與蓋體10間具有空間,如此使得第一端面33銜接切面34的一端位置處能朝向防水件20的方向變形,如此一來,即使殼體30因受壓而變形也能夠保持貼抵於防水件20,確保防水外殼的防水效果。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蓋體10概為平板狀結構以作為防水外殼的上蓋,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此些實施例中,蓋體10包括相對的蓋體外面11、蓋體內面12及第一凸緣13,第一凸緣13位於蓋體內面12且是由蓋體內面12凸出。於此,第一凸緣13是環繞成封閉的環形,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凸緣13所構成的環形是指空心且外輪廓封閉的形狀,而可以但不限於是圓環形或各種外輪廓形狀的環形。
參閱圖2至圖4,防水件20以具變形能力的防水材質製成,例如但不限於是矽膠或橡膠。一些實施例中,防水件20為空心環體以對應套設於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藉此,當防水件20穿套於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而蓋體10組裝於殼體30,且防水件20位於蓋體10與殼體30間時,防水件20受壓變形於蓋體10與殼體30間,使蓋體10與殼體30間被防水件20充分填滿,使蓋體10與殼體30間達到防水效果。
參閱圖2至圖4,殼體30為防水外殼中用以容置內容物的一部分。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為剖面概成為凹型的一體結構型態,第一外面31與第一內面32為相對的兩面,且第一內面32圍繞構成用以容置物品的容置空間。此些實施例中,當蓋體10組設於殼體30時,第一內面32的平面部322面向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於此,第一內面32的平面部322平行於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則位於平面部322與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之間,於此,周面部321可以是空心且輪廓封閉的環型體,藉此使得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殼體30的周面部321與平面部322間構成用以容置物品的容置空間。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的第一內面32之周面部321是對應第一凸緣13的形狀成為尺寸略大於第一凸緣13的環形,藉以確保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能伸入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圍繞的範圍內。
參閱圖2至圖4,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供蓋體10組裝時抵靠。當蓋體10組裝於殼體30時,蓋體10以蓋體內面12抵靠於第一端面33並相對於平面部322,且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伸入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圍繞的範圍內,藉此,殼體30的周面部321限制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確保蓋體10不相對殼體30沿平行於平面部322的方向位移。
參閱圖2至圖4,蓋體10組裝於殼體30後,殼體30的切面34位置與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間具有間隔空間。如圖2至圖5所繪示的一些實施例中,切面34為相對於第一端面33及第一內面32傾斜的平面,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在其他實施例中,切面34也可以是弧面、曲面或不規則面,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於此,只要在蓋體10組裝於殼體30後,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與切面34位置處能具有間隔空間的各種形狀表面皆可為切面34的型態。
基於此,當蓋體10的蓋體外面11承受到朝向殼體30方向的外力F時(如圖5所示),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率先接觸於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當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受力時,由於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之兩端分別銜接第一外面31及切面34,切面34對應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處具有間隔空間因而為彼此不接觸狀態,而殼體30的第一外面31與第一端面33則為實體的折角,因此,蓋體10朝向殼體30所施加的外力F將集中於殼體30的第一外面31與第一端面33的銜接處,當殼體30所受力量超出其負荷而產生變形時,將使得殼體30的第一端面33與第一外面31的銜接處沿受力方向變形,並且在第一端面33與第一外面31的銜接處變形時,第一內面32將隨之產生彎折,且由於第一內面32與第一外面31相對,因此,第一內面32的彎折方向將成為朝向防水件20的方向彎折之變形態樣,如此一來,即使殼體30因遭受外力F而變形時也能保持貼靠於防水件20,避免殼體30脫離防水件20而造成防水件20的防水功能失效,進而確保蓋體10與殼體30間的防水效果。
由此可知,當蓋體10受外力F而衝擊殼體30時,因殼體30設置的切面34使得殼體30的變形方向受到控制,控制殼體30即使因所受外力F超出負荷而變形時仍能保持貼靠於防水件20,確保防水外殼的防水效果。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的第一外面31與第一內面32之間的最短連線方向定義為第一方向D1,殼體30的第一外面31與第一內面32之間於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T,且切面34的第一端341與第二端342之間於第一方向D1上具有寬度W。此些實施例中,寬度W小於等於厚度T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說,由於殼體30的第一外面31與第一內面32之間的厚度T為圍繞構成容置空間的壁面之厚度T,而切面34則是削減殼體30的壁面之厚度T的部分,透過切面34在第一方向D1上寬度W的限制,以確保殼體30能在控制殼體30之變形方向的基礎上維持殼體30的應有強度。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防水件20包含相對的內環面21及外環面22,防水件20抵接於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並以內環面21環繞於第一凸緣13,防水件20的外環面22具有變形凸部221,變形凸部221抵接於殼體30的第一內面32的周面部321。
一些實施例中,變形凸部221的數量為複數。如圖2至圖5係以兩個變形凸部221為例進行說明,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此些實施例中,透過設置複數變形凸部221而能更提高蓋體10與殼體30之間的密閉性,確保防水外殼整體之防水性能。
在變形凸部221的數量為複數的一些實施例中,複數變形凸部221為彼此間隔設置。此些實施例中,防水件20的內環面21為平整面以大面積地接觸第一凸緣13,提高防水件20套設於第一凸緣13的穩定性,外環面22上彼此間隔的變形凸部221間之間隔空間則能提供各變形凸部221於受力時的形變空間,確保防水件20能透過形變而更為緊密地貼靠於殼體30。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的切面34之第一端341與第二端342在垂直於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上具有長度L,而防水件20上最靠近蓋體10的蓋體內面12之變形凸部221與蓋體內面12之間於第二方向D2上的最遠距離為間距S,間距S大於等於長度L。藉此,確保防水件20組裝於蓋體10,且蓋體10組裝於殼體30之後,防水件20的變形凸部221能確實地貼靠於殼體30的第一內面32,確保殼體30即使設置切面34仍能配合防水件20提供防水效果。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蓋體10更包含凹槽14,凹槽14位於蓋體內面12,且殼體30更包含第二凸緣35,第二凸緣35設置於殼體30相對於蓋體內面12之位置,此些實施例中,當蓋體10組設於殼體30時,殼體30的第二凸緣35容置於蓋體10的凹槽14內。藉此,透過蓋體10的凹槽14與殼體30的第二凸緣35,提供蓋體10組設於殼體30後的定位效果,確保防水外殼的結構穩定性。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蓋體10的凹槽14是圍繞於第一凸緣13的位置,殼體30的第二凸緣35則對應凹槽14的位置及形狀,藉此使蓋體10及殼體30間透過環繞式的凹槽14及第二凸緣35而能得到穩定及全面的定位效果。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更包含第二內面36、第二外面37及第二端面38,第二內面36與第一外面31彼此間隔,第二外面37與第二內面36彼此間隔,第二內面36與第二外面37的一端分別延伸至第一內面32的平面部322,第二端面38則銜接於第二內面36與第二外面37的另一端。
參閱圖2至圖4,此些實施例中,第二內面36及第二外面37在第一方向D1上相較於第一外面31分別遠離第一內面32,且殼體30的第二凸緣35由第二端面38凸出。藉此,第二內面36、第二外面37及第二端面38成為圍繞於第一外面31及第一內面32內的容置空間外圍的外牆,容置於第一內面32圍繞範圍內的容置空間之內容物不會直接接觸第二內面36、第二外面37及第二端面38構成的外牆,如此一來,當防水外殼整體遭受撞擊時,容置於第一內面32圍繞範圍內的容置空間內的容置空間之內容物能完全避免遭受到撞擊力,而能確保內容物不受損傷,延長防水外殼所應用之產品之壽命。
參閱圖2至圖4,在殼體30包含第二端面38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端面33與第二端面38位於第二方向D2上的相同位置,藉此,當蓋體10以蓋體內面12覆蓋於殼體30並抵靠於第一端面33時,蓋體10的凹槽14便能同時套設於殼體30的第二凸緣35,進而便於使用者的組裝。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殼體30更包含複數間隔面39,各間隔面39彼此間隔地設置於第一外面31與第二內面36之間,且各間隔面39的一端在第二方向D2上齊平於第一端面33及第二端面38,各間隔面39的兩端間則沿第二方向D2延伸。藉此,各間隔面39提供第二內面36、第二外面37與第一外面31、第一內面32間的結構補強,更進一步地提高殼體30整體外牆的結構強度,也進一步提高防水外殼的結構強度。
參閱圖2至圖4,一些實施例中,蓋體10的第一凸緣13包含相銜接的第一段131及第二段132,第一段131銜接於蓋體內面12,第二段132銜接於第一段131並平行於蓋體內面12,藉此使第一凸緣13的第二段132與蓋體內面12之間產生空間以容置防水件20。此些實施例中,防水件20容置並抵靠於第一凸緣13的第二段132與蓋體內面12之間,藉此,防水件2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兩端受到蓋體內面12及第一凸緣13的第二段132之限止,而能避免防水件20受力時脫離第一凸緣13,提高防水件20的穩定性。
雖然本揭露已以一些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及潤飾。因此本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蓋體 11:蓋體外面 12:蓋體內面 13:第一凸緣 131:第一段 132:第二段 14:凹槽 20:防水件 21:內環面 22:外環面 221:變形凸部 30:殼體 31:第一外面 32:第一內面 321:周面部 322:平面部 33:第一端面 34:切面 341:第一端 342:第二端 35:第二凸緣 36:第二內面 37:第二外面 38:第二端面 39:間隔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W:寬度 T:厚度 L:長度 S:間距 F:外力
圖1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圈選處4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案防水外殼之一實施例的蓋體受壓之變形狀態示意圖。
10:蓋體
11:蓋體外面
12:蓋體內面
13:第一凸緣
131:第一段
132:第二段
14:凹槽
20:防水件
21:內環面
22:外環面
221:變形凸部
30:殼體
31:第一外面
32:第一內面
321:周面部
322:平面部
34:切面
36:第二內面
37:第二外面
39:間隔面

Claims (10)

  1. 一種防水外殼,包括:一蓋體,包括相對的一蓋體外面、一蓋體內面及一第一凸緣,該第一凸緣位於該蓋體內面;一防水件,套設於該第一凸緣與該蓋體內面之間;以及一殼體,包括:一第一外面;一第一內面,相對於該第一外面並包含相銜接的一周面部及一平面部;一第一端面,一端銜接於該第一外面;以及一切面,傾斜銜接於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一內面之間,該切面包含反向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銜接於該第一端面的另一端,該第二端銜接於該第一內面的該周面部,且該第二端相較於該第一端靠近該第一內面的該平面部;其中,該蓋體以該蓋體內面貼靠於該第一端面並相對於該平面部,該第一凸緣伸入該第一內面的周面部之一側,且該防水件貼抵於該第一內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的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一內面間於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厚度,該切面的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於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寬度,該寬度小於等於該厚度的二分之一。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防水件包含相對的一內環面及一外環面,該防水件抵接於該蓋體內面並以該內環面環繞於該第 一凸緣,該外環面具有複數彼此間隔的變形凸部,該些變形凸部抵接於該第一內面的該周面部。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的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一內面間於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厚度,該切面的第一端及該第二端於垂直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長度,該防水件上最靠近該蓋體內面的該變形凸部與該蓋體內面之間於該第二方向上的最遠距離為一間距,該間距大於等於該長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蓋體更包含一凹槽,該凹槽位於該蓋體內面,該殼體更包含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凸緣容置於該凹槽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第二內面、一第二外面及一第二端面,該第二內面與該第二外面的一端分別延伸至該第一內面的平面部,該第二端面銜接於該第二內面與該第二外面的另一端,該第二凸緣由該第二端面凸出。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的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一內面間於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厚度,該第二內面及該第二外面在該第一方向上相較於該第一外面遠離該第一內面。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的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一內面間於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厚度,該第一端面與該第二端面位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殼體的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一內面間於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厚度,該殼體更包含複數間隔面,該 些間隔面彼此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外面與該第二內面之間,且該些間隔面的一端在垂直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齊平於該第一端面及該第二端面,該些間隔面的兩端間沿該第二方向延伸。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水外殼,其中該第一凸緣包含相銜接的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該第一段銜接於該蓋體內面,該第二段銜接於該第一段並平行於該蓋體內面,該防水件抵靠於該蓋體內面及該第二段之間。
TW112102755A 2023-01-19 2023-01-19 防水外殼 TWI8225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2755A TWI822569B (zh) 2023-01-19 2023-01-19 防水外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2755A TWI822569B (zh) 2023-01-19 2023-01-19 防水外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569B true TWI822569B (zh) 2023-11-11

Family

ID=89722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2755A TWI822569B (zh) 2023-01-19 2023-01-19 防水外殼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256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3981A (zh) * 2018-05-15 2019-1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型基板收纳壳体
CN110582173A (zh) * 2018-06-11 2019-1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型电子设备和防水型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CN111194149A (zh) * 2018-11-15 2020-05-22 株式会社电装 防水壳体
TWI731582B (zh) * 2020-02-13 2021-06-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結構及其相關的電子裝置
CN115529771A (zh) * 2022-10-27 2022-12-27 国恒智能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防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3981A (zh) * 2018-05-15 2019-1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型基板收纳壳体
CN110582173A (zh) * 2018-06-11 2019-1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型电子设备和防水型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CN111194149A (zh) * 2018-11-15 2020-05-22 株式会社电装 防水壳体
TWI731582B (zh) * 2020-02-13 2021-06-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結構及其相關的電子裝置
CN115529771A (zh) * 2022-10-27 2022-12-27 国恒智能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防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4874B (zh) 垫圈
JP6687577B2 (ja) グロメット
JP5369037B2 (ja) ダイアフラム
TWI822569B (zh) 防水外殼
WO2021238002A1 (zh) 用于电池的顶盖组件、电池和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1417560U (zh) 一种水下密封舱
JP4909542B2 (ja) 筐体及び筐体の製造方法
JP7456426B2 (ja) 高圧ガスタンクモジュール
JP4396610B2 (ja) テーブルタップ
JP5825559B2 (ja) ガスタンク
JP2019075234A (ja) グロメット
JP6652312B1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2009210049A (ja) ガスケット
JP2017188207A (ja) 電池パック
JP5593780B2 (ja) 筐体構造
JP4181155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TWM510031U (zh) 電子裝置外殼
CN217754905U (zh) 一种密封容器组件
CN116507070A (zh) 防水圈
CN110709631A (zh) 密封垫
JP6022891B2 (ja) フィルム一体型防水パッキン
JP2015155711A (ja) ガス利用システム
JP2020085165A (ja) ガスケット及び電子装置
US11165190B2 (en) Waterproof sealing ring and waterproof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220383150U (zh) 一种壳体、潜水壳及拍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