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1045B - 記憶體系統 - Google Patents
記憶體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21045B TWI821045B TW111144999A TW111144999A TWI821045B TW I821045 B TWI821045 B TW I821045B TW 111144999 A TW111144999 A TW 111144999A TW 111144999 A TW111144999 A TW 111144999A TW I821045 B TWI821045 B TW I8210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ow power
- power consumption
- state
- aforementioned
- consumption st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642 negative contr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53—Power saving in bu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25—Power saving in storage syste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15—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16—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memory bus
- G06F13/1668—Details of memory controll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4—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state or mode of one or more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79—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e.g. flash memory, one time programmable memory [OT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Memory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實現一種能夠對於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動作作改善的記憶體系統。
若依據實施形態,則記憶體系統,係能夠與主機作連接。記憶體系統,係具備有非揮發性記憶體、和控制器。控制器,係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進行控制。控制器,係基於中介有主機與記憶體系統之間之鏈結的為了進行資料傳輸所被要求之頻帶,而將在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lane)之中之至少1個的第0線道設定為動作狀態,並將剩餘的線道之中之第1線道設定為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並且將剩餘之線道之中之第2線道設定為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在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以及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各者中的消耗電力,係較在動作狀態中的消耗電力而更低。從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與從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相異。
Description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有關於記憶體系統。
[關連申請案]
本申請案,係享受以日本專利申請2022-117090號(申請日:2022年7月22日)作為基礎申請之優先權。本申請案,係藉由參照此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之所有的內容。
作為用以將主機與記憶體系統作連接的介面規格之其中一者,係周知有PCI Express(PCIe)(註冊商標)規格。藉由準據於PCIe規格之介面,主機與記憶體系統係經由被稱作鏈結(link)之傳輸路徑而被作連接。在鏈結上,係使用封包來傳輸資料。使用封包而被作傳輸之資料,例如,係包含有從主機所對於記憶體系統之要求、從記憶體系統所對於主機之回應、或者是使用者資料。
在PCIe規格中,係規定有就算是裝置乃為動作狀態也能夠將鏈結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的功能。此功能,係被稱作有效狀態電源管理(Active State Power Management,ASPM)。
當在特定之期間中而不存在有經由有鏈結之封包傳輸的情況時,裝置係藉由ASPM功能,而使鏈結從通常動作狀態來變遷至低消耗電力狀態。在PCIe規格中,通常動作狀態,例如,係被規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又,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係被規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1。
在PCIe Gen6(PCIe 6.0規格)中,係在鏈結功率狀態L0內,而新規定有在flow control unit(流量控制單元,FLIT)模式下之鏈結功率狀態L0p。鏈結功率狀態L0p,係為能夠傳輸資料並且也能夠降低消耗電力之鏈結功率狀態。在鏈結功率狀態L0p下,係能夠藉由對於鏈結寬幅(link width)作動態控制,來使消耗電力降低。鏈結寬幅,係為在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lane)之中之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的線道之數量。
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能夠對於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動作作改善的記憶體系統。
若依據實施形態,則記憶體系統,係能夠與主機作連接。記憶體系統,係具備有非揮發性記憶體、和控制器。控制器,係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進行控制。控制器,係基於中介有主機與記憶體系統之間之鏈結的為了進行資料傳輸所被要求之頻帶,而將在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lane)之中之至少1個的第0線道設定為動作狀態,並將剩餘的線道之中之第1線道設定為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並且將剩餘之線道之中之第2線道設定為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在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以及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各者中的消耗電力,係較在動作狀態中的消耗電力而更低。從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與從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相異。
以下,參考圖面,針對實施形態作說明。
首先,參考圖1,針對包含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的資訊處理系統1之構成之例作說明。資訊處理系統1,係包含有主機裝置2和記憶體系統3。
主機裝置2,係為使將資料儲存在記憶體系統3中的資訊處理裝置。主機裝置2,例如,係為將大量且多樣化的資料儲存於記憶體系統3中之儲存伺服器、或者是個人電腦。以下,係將主機裝置2,稱作主機2。
記憶體系統3,係為以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而寫入資料並從非揮發性記憶體而將資料讀出的方式所構成之半導體儲存裝置。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係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記憶體系統3,係亦被稱作儲存裝置。記憶體系統3,例如係可作為固態硬碟(SSD)而被實現。
記憶體系統3,係可作為主機2之儲存設備而被作使用。記憶體系統3,係被與主機2作連接。
用以將主機2與記憶體系統3相互作連接之介面,係準據於PCI Express(PCIe)(註冊商標)、NVM Express (NVMe)(註冊商標)等之規格。
記憶體系統3,例如,係具備有NAND型快閃記憶體4、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5、以及控制器6。
NAND型快閃記憶體4,係包含有1個以上的記憶體晶片。各記憶體晶片,係包含有複數之區塊。1個的區塊,係作為資料刪除動作之最小單位而起作用。區塊,係亦會有被稱作「刪除區塊」或者是「物理區塊」的情形。複數之區塊之各者,係包含有複數之頁面。複數之頁面之各者,係包含有被與單一之字元線作了連接的複數之記憶體胞。1個的頁面,係作為資料寫入動作以及資料讀取動作之單位而起作用。另外,係亦可使字元線作為資料寫入動作以及資料讀出動作之單位而起作用。
DRAM5,係為揮發性之記憶體。DRAM5之記憶區域,例如,係被分配為韌體(FW)之儲存區域、邏輯物理位址轉換表之快取區域以及使用者資料之緩衝區域。
控制器6,係為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以及DRAM5進行控制的記憶體控制器。控制器6,例如,係可藉由如同System-on-a-chip(SoC)一般之電路來實現之。控制器6,係亦可內藏有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或者是DRAM。於此情況,係亦可並未被設置有控制器6之外部之DRAM5。
控制器6,例如,係包含有中央處理單元(CPU)11、NAND介面(NAND I/F)12、DRAM介面(DRAM I/F)13以及主機介面(主機I/F)14。此些之CPU11、NAND I/F12、DRAM I/F13以及主機I/F14,係亦可經由匯流排10而被作連接。
CPU11,係為以對於NAND I/F12、DRAM I/F13以及主機I/F14作控制的方式而被構成之處理器。CPU11,係藉由實行從NAND型快閃記憶體4而被載入至DRAM5中之FW,而進行各種之處理。FW,係為包含有用以使CPU11實行各種之處理的命令群之控制程式。CPU11,係能夠實行用以對於從主機2而來之各種指令進行處理的指令處理等。CPU11之動作,係藉由被CPU11所實行的FW而被作控制。
NAND I/F12,係將控制器6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4作電性連接。NAND I/F12,係對應於Toggle DDR、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ONFI)等之介面規格。
NAND I/F12,係作為以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進行控制的方式而被構成之NAND控制電路來起作用。NAND I/F12,係亦可經由複數之通道(Channel,Ch),來分別被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4內之複數之記憶體晶片作連接。藉由使複數之記憶體晶片被平行地驅動,係能夠將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與控制器6之間之存取作廣頻帶化。
DRAM I/F13,係作為以對於針對DRAM5之存取來進行控制的方式而被構成之DRAM控制電路而起作用。
主機I/F14,係為作為進行記憶體系統3與主機2之間之通訊的介面而起作用之電路。主機I/F14,係包含有用以對於主機2而送訊封包之電路、和用以從主機2而收訊封包之電路。封包,例如,係為準據於PCIe規格之封包。封包,例如,係包含有指令、回應或者是使用者資料。指令,例如係為輸入輸出(I/O)指令或者是各種控制指令。I/O指令,例如係為讀取指令或寫入指令。
主機I/F14,例如,係具備有PCIe PHY21、PCIe鏈結控制器22以及NVMe控制器23。
PCIe PHY21,係為經由序列介面而被與主機2作連接之電路。此序列介面,係包含有能夠將主機2與記憶體系統3相互作連接之鏈結31。PCIe PHY21,係相當於藉由PCIe規格所規定的物理層。PCIe PHY21,例如,係具備有準據於PCIe規格之物理性的連接形式。PCIe PHY21,係進行經由鏈結31而將資料物理性地送、收訊之介面動作。
鏈結31,係藉由複數之線道(lane)而被構成。複數之線道之各者,係身為「從主機2而被傳輸至記憶體系統3處之訊號用之訊號線」與「從記憶體系統3而被傳輸至主機2處之訊號用之訊號線」之對。複數之線道之各者,例如,係藉由線道編號而被特定出來。在圖1中,係針對鏈結31為藉由8個的線道0、線道1、……、以及線道7而被構成的情況來作例示。8個的線道0、線道1、……、以及線道7,例如,係藉由0~7之線道編號而被作特定。
PCIe鏈結控制器22,係為對於鏈結31作管理並進行用以在PCIe PHY21與NVMe控制器23之間而將資料作交換的處理之電路。更具體而言,PCIe鏈結控制器22,係經由鏈結31以及PCIe PHY21而從主機2收訊封包。PCIe鏈結控制器22,係對於封包進行處理並例如取得應被送出至NVMe控制器23處的資料。PCIe鏈結控制器22,係將所取得的資料對於NVMe控制器23作送出。應被送出至NVMe控制器23處之資料,例如,係為關連於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之存取的資料。更詳細而言,應被送出至NVMe控制器23處之資料,例如,係為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之寫入要求、讀出要求以及廠商自定義訊息(Vendor Defined Message, VDM)。
NVMe控制器23,係為針對像是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4之寫入要求、讀出要求或者是VDM一般的交易(transaction)進行處理之電路。NVMe控制器23,係進行「與在經由PCIe PHY21以及PCIe鏈結控制器22所收訊的資料中所包含之要求相對應之動作」和「用以經由PCIe PHY21以及PCIe鏈結控制器22而將包含有針對要求之回應的資料作送訊之動作」。由NVMe控制器23所致之動作,例如,係準據於NVMe規格。
如此這般,PCIe PHY21、PCIe鏈結控制器22以及NVMe控制器23,係對於主機2與記憶體系統3之間之資料傳輸作控制。
另外,控制器6內之各部之功能,係可藉由控制器6內之專用硬體來實現之,亦可藉由使CPU11實行FW一事來實現之。
於此,針對對於鏈結所設定的鏈結功率狀態進行說明。鏈結功率狀態,係為對於鏈結所設定的電力狀態。鏈結功率狀態,例如,係藉由以PCIe規格所規定的ASPM功能而被作設定。更具體而言,鏈結功率狀態,例如,係藉由具有ASPM功能之PCIe鏈結控制器22而被作控制。ASPM功能,係為就算是裝置(例如,記憶體系統3)乃為動作狀態也能夠將鏈結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的功能。作為鏈結功率狀態,例如,係存在有鏈結功率狀態L0與鏈結功率狀態L1。鏈結功率狀態L0,係為通常動作狀態(active狀態)。鏈結功率狀態L1,係為低消耗電力狀態(inactive狀態)。
鏈結功率狀態L0,係會有包含有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形。鏈結功率狀態L0p,係為在PCIe Gen6中所新規定的FLIT模式下之鏈結功率狀態。FLIT模式,係為能夠以物理層來進行資料之再送的模式。在FLIT模式中,從上位層所接收了的資料,例如係被分解為256位元組單位之FLIT封包,並以FLIT封包單位而被進行再送控制。鏈結功率狀態L0p,係為能夠傳輸資料並且也能夠降低消耗電力之鏈結功率狀態。在鏈結功率狀態L0p中,至少1個的線道係被維持為通常動作狀態(亦即是,可傳輸資料之狀態)。因此,在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係並不會有鏈結被切斷的情形。在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係能夠藉由對於鏈結寬幅(link width)作動態控制,來使消耗電力降低。
在鏈結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期間中,在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之各者,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與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其中一者。係將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的線道,亦稱作有效(active)之線道。係將被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的線道,亦稱作無效(inactive)之線道。在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0p之鏈結內的無效之線道處,係能夠期待有與在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1之鏈結內的線道同等程度之消耗電力的降低。鏈結寬幅,係藉由在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之中之有效的線道之數量N而被作表現。鏈結寬幅,例如,係被標記為"xN"。在PCIe規格中,例如,當鏈結為藉由8個的線道而被構成的情況時,鏈結寬幅係被設定為x1、x2、x4以及x8之其中一者。亦即是,在鏈結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op的期間中,於8個的線道之中之1個、2個、4個或者是8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剩餘之線道,係被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
針對當鏈結31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8個的線道之各者所被設定之狀態,作具體性之說明。將8個的線道,設為線道0、線道1、……、以及線道7。
圖2,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而被作設定的線道之狀態之例作展示。在圖2中,係針對當鏈結寬幅為xN的情況時之有效之線道的線道編號與無效的線道之線道編號作展示。另外,線道0,係為無關於鏈結寬幅地而恆常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之線道。亦即是,線道0,係為無關於鏈結寬幅地而恆常為有效之線道。
當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線道0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線道1~線道7之7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於此情況,相當於鏈結寬幅x1之1個的線道(線道0)係為有效之線道,剩餘之7個的線道(線道1~線道7)係為無效之線道。
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線道0與線道1之2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線道2~線道7之6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於此情況,相當於鏈結寬幅x2之2個的線道(線道0以及線道1)係為有效之線道,剩餘之6個的線道(線道2~線道7)係為無效之線道。
當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線道0~線道3之4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線道4~線道7之4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於此情況,相當於鏈結寬幅x4之4個的線道(線道0~線道3)係為有效之線道,剩餘之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7)係為無效之線道。
當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時,線道0~線道7之8個的線道係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亦即是,於此情況,相當於鏈結寬幅x8之8個的線道(線道0~線道7)係為有效之線道。
於此,針對當鏈結寬幅被擴廣或者是被縮窄的情況時狀態會有所變遷的線道之單位進行說明。
當鏈結寬幅被擴廣的情況時,在鏈結31處,係以與被擴廣之鏈結寬幅相對應的特定之單位,而使線道從低消耗電力狀態來變遷至通常動作狀態。具體而言,當鏈結寬幅被從x1而擴廣至x2的情況時,1個的線道(線道1)係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通常動作狀態(圖2中之T1)。當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至x4的情況時,2個的線道(線道2以及線道3)係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通常動作狀態(圖2中之T2)。當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至x8的情況時,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係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通常動作狀態(圖2中之T3)。
當鏈結寬幅被縮窄的情況時,亦同樣的,在鏈結31處,係以與被縮窄之鏈結寬幅相對應的特定之單位,而使線道從通常動作狀態來變遷至低消耗電力狀態。具體而言,當鏈結寬幅被從x8而縮窄至x4的情況時,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係從通常動作狀態而變遷至低消耗電力狀態(圖2中之T3)。當鏈結寬幅被從x4而縮窄至x2的情況時,2個的線道(線道2以及線道3)係從通常動作狀態而變遷至低消耗電力狀態(圖2中之T2)。當鏈結寬幅被從x2而縮窄至x1的情況時,1個的線道(線道1)係從通常動作狀態而變遷至低消耗電力狀態(圖2中之T1)。
如此這般,在鏈結31處,因應於鏈結寬幅被擴廣或者是被縮窄,所對應之單位的線道之狀態係會作變遷。以下,係將當鏈結寬幅在x1與x2之間而變化的情況時而狀態會有所變遷之1個的線道(線道1),亦稱作第1群組之線道。將當鏈結寬幅在x2與x4之間而變化的情況時而狀態會有所變遷之2個的線道(線道2以及線道3),亦稱作第2群組之線道。將當鏈結寬幅在x4與x8之間而變化的情況時而狀態會有所變遷之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亦稱作第3群組之線道。另外,係將無關於鏈結寬幅地而均會被設定為通常動作狀態之線道0,亦稱作第0群組之線道。
接著,針對當鏈結31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電力削減效果與回復時間進行說明。
當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1之鏈結31回復到鏈結功率狀態L0的情況時,例如,係會產生數微秒之延遲(exit latency)。起因於此延遲,經由有鏈結31之封包傳輸的性能係可能會降低。在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0p之鏈結31處,當線道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的情況時,也可能會發生相同之延遲。
在PCIe Gen6中,針對「當鏈結31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在無效之線道處所被降低的消耗電力之程度」,係並未作具體性的規定。然而,在準據於PCIe Gen6之資訊處理系統1處,一般而言,係預測為「鏈結31內之無效之線道的全部均係被設定為同一之低消耗電力狀態」。此預測,係為基於「變遷至了鏈結功率狀態L1之鏈結31內之線道的全部,一般而言,均係被設定為同一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所預測者。
當鏈結31內之無效之線道的全部均係被設定為同一之低消耗電力狀態的情況時,例如,可以推測到,與無效之線道相關聯的電路,針對回復時間與電力削減效果,係如同以下之2個的情況地而被作控制。於此,所謂回復時間,係為線道為了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所需要的時間。更詳細而言,回復時間,係為從「因應於必要頻帶之上升而被要求了將鏈結寬幅擴廣的時刻」起直到「因應於該要求而所對應的線道從低消耗電力狀態來變遷至了通常動作狀態的時刻(亦即是,鏈結寬幅實際上被作了擴廣的時刻」為止之時間。必要頻帶,係為在經由有鏈結31之主機2與記憶體系統3之間的封包傳輸中所需要之頻帶。必要頻帶,例如,係基於「在藉由主機2而被作了發行之後,尚未被記憶體系統3所受理的指令之數量」而被作預測。
由主機2所致之指令的發行,例如,係指「主機2將指令儲存在主機2內之記憶體(例如,提交佇列)中,並將代表指令所被作儲存的位置之指標之值寫入至記憶體系統3內之暫存器(亦即是,提交佇列標尾門鈴暫存器)中」一事。由記憶體系統3所致之指令之受理,例如,係指「記憶體系統3(更詳細而言,控制器6)從主機2內之記憶體而提取指令,並開始與被作了提取的指令相對應之處理」一事。控制器6,例如,係能夠根據「代表應提取指令之位置的指標(亦即是,提交佇列標頭門鈴暫存器)」與「提交佇列標尾門鈴暫存器」之間之差分,來對於「在藉由主機2而被作了發行之後,尚未被記憶體系統3所受理的指令」之數量作管理。
又,因應於必要頻帶之上升而被要求了將鏈結寬幅擴廣一事的時刻,例如,係為當必要頻帶超過了臨限值時之時刻。電力削減效果,係代表起因於線道從通常動作狀態而變遷至了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所被削減之消耗電力之大小。另外,以下,係將關連於各線道之狀態的電路,亦稱作線道電路。
(情況1)以回復時間之縮短為優先,而對於消耗電力之降低作抑制。
在情況1中,就算是鏈結寬幅被縮窄,鏈結31之電力削減效果亦為小。亦即是,就算是無效之線道的數量有所增加,亦由於無效之各線道的電力削減效果係為小,因此鏈結31之電力削減效果係為小。故而,在有效閒置(active idle)期間中的鏈結31之電力削減效果係為小。有效閒置期間,係為鏈結寬幅被縮窄之期間(例如,鏈結寬幅為x1之期間)。
(情況2)以消耗電力之降低為優先,而使回復時間延長。
在情況2中,起因於回復時間延長一事,係變得難以將鏈結寬幅縮窄。關於是否要將鏈結寬幅縮窄一事,例如,係基於在假設將鏈結寬幅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回復時間和所被預測到之必要頻帶,而被作判斷。當回復時間為長的情況時,由於係並無法因應於必要頻帶之上升而迅速地將鏈結寬幅擴廣,因此係變得難以將鏈結寬幅縮窄。而,起因於鏈結寬幅並未被作縮窄一事,電力削減效果係變小。
在本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當鏈結31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係將無效之線道,針對各線道之每一者或者是針對各個「使狀態同時作變遷之線道之單位(群組)」之每一者,而分別設定相異之低消耗電力狀態。藉由此,在記憶體系統3處,例如,係能夠以會得到適合於鏈結31之利用狀況的回復時間以及電力削減效果的方式,來將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之動作作最佳化。
鏈結31內之各線道之狀態,係在PCIe PHY21處而被作控制。
圖3,係對於PCIe PHY21之構成例作展示。於此,係針對鏈結31為藉由8個的線道(線道0~線道7)而被構成的情況來作例示。
PCIe PHY21,例如,係包含有鏈結寬幅控制器41、和8個的低電力控制器42(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1、……、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7)、以及8個的線道電路LC(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1、……、以及線道電路LC7)。鏈結寬幅控制器41,係被與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作連接。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被與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作連接。亦即是,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係分別與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相對應。
「低電力控制器42」與「所對應之1個的線道電路LC」之組,係對應於1個的線道。例如,「低電力控制器42-0」與「線道電路LC0」之組,係對應於線道0。「低電力控制器42-1」與「線道電路LC1」之組,係對應於線道1。「低電力控制器42-7」與「線道電路LC7」之組,係對應於線道7。
鏈結寬幅控制器41,係為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因應於必要頻帶而對於鏈結寬幅作控制之電路。鏈結寬幅控制器41,係將與必要頻帶相對應之鏈結寬幅,對於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作通知。
更具體而言,NVMe控制器23,例如,係基於「在藉由主機2而被作了發行之後,尚未被記憶體系統3所受理的指令之數量」,來對於必要頻帶作預測。亦即是,NVMe控制器23,係基於「在因應於指令被儲存於主機2內之記憶體中一事而使指標之值被寫入至了記憶體系統3內之暫存器中之後,尚未經由記憶體系統3而被從主機2內之記憶體所提取且處理尚未被開始的指令之數量」,來對於必要頻帶作預測。NVMe控制器23,係將所預測到的必要頻帶對於鏈結寬幅控制器41作通知。之後,鏈結寬幅控制器41,係基於所被通知了的必要頻帶、以及臨限值,來決定鏈結寬幅。
例如,當在鏈結31中所包含之線道之總數係為8的情況時,係基於與x1、x2、x4以及x8之各個的鏈結寬幅相對應之頻帶,而被制定有用以決定鏈結寬幅之3個的臨限值。將3個的臨限值設為第1臨限值、第2臨限值以及第3臨限值。第1臨限值,係為用以判定「必要頻帶是身為對應於鏈結寬幅x1之頻帶與對應於鏈結寬幅x2之頻帶的何者」一事之臨限值。第2臨限值,係為用以判定「必要頻帶是身為對應於鏈結寬幅x2之頻帶與對應於鏈結寬幅x4之頻帶的何者」一事之臨限值。第3臨限值,係為用以判定「必要頻帶是身為對應於鏈結寬幅x4之頻帶與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的何者」一事之臨限值。第1臨限值,係較第2臨限值而更小。第2臨限值,係較第3臨限值而更小。
鏈結寬幅控制器41,當必要頻帶係為第1臨限值以下的情況時,係將鏈結寬幅決定為x1。鏈結寬幅控制器41,當必要頻帶係為超過第1臨限值並且為第2臨限值以下的情況時,係將鏈結寬幅決定為x2。鏈結寬幅控制器41,當必要頻帶係為超過第2臨限值並且為第3臨限值以下的情況時,係將鏈結寬幅決定為x4。鏈結寬幅控制器41,當必要頻帶係為超過第3臨限值的情況時,係將鏈結寬幅決定為x8。
之後,鏈結寬幅控制器41,係將所被決定了的鏈結寬幅,對於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作通知。
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為因應於藉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的電路。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能夠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而送出控制訊號。控制訊號,係為用以使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或者是該一部分之電路的功能動作或者是停止之訊號。在使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動作的情況時,例如,控制訊號係被作宣告(assert)。在使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停止的情況時,例如,控制訊號係被作否定(negate)。或者是,在使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之功能(例如,時脈閘控功能)動作的情況時,例如,控制訊號係被作宣告(assert)。又,在使線道電路LC內之一部分之電路之功能停止的情況時,例如,控制訊號係被作否定(negate)。被作了宣告的控制訊號,係為有效之狀態之控制訊號。被作了否定的控制訊號,係為無效之狀態之控制訊號。
更詳細而言,例如,低電力控制器42-0,係因應於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線道電路LC0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低電力控制器42-0,係為了控制線道電路LC0,而例如送出控制訊號S1-0、控制訊號S2-0以及控制訊號S3-0。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因應於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線道電路LC1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低電力控制器42-1,係為了控制線道電路LC1,而送出控制訊號S1-1、控制訊號S2-1以及控制訊號S3-1。
低電力控制器42-7,係因應於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線道電路LC7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低電力控制器42-7,係為了控制線道電路LC7,而送出控制訊號S1-7、控制訊號S2-7以及控制訊號S3-7。
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係為對於「經由所對應之1個的線道而在記憶體系統3與主機2之間被作傳輸的訊號」作控制之電路。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係被與主機2作連接。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之動作,係因應於所對應之線道所被設定的狀態而被作控制。亦即是,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係為與所對應之1個的線道之狀態有所關連之電路。線道所被作設定之狀態,係為通常動作狀態與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其中一者。
線道電路LC0,例如,係具備有相位同步電路(phase-locked loop:PLL)電路43-0、時脈閘控電路44-0、第1電路45-0、以及第2電路46-0。
PLL電路43-0,係為產生在線道0處所被使用的時脈CLK之電路。在PLL電路43-0處,例如,係被供給有參考(reference)時脈REFCLK與參考電壓VREF。PLL電路43-0,係根據參考時脈REFCLK而產生時脈CLK。PLL電路43-0,係將所產生的時脈CLK供給至時脈閘控電路44-0處。
PLL電路43-0之動作或者是停止,係基於從低電力控制器42-0所送出的控制訊號S1-0而被作控制。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宣告的控制訊號S1-0的情況時,PLL電路43-0係動作。亦即是,PLL電路43-0係產生時脈CLK,並供給至時脈閘控電路44-0處。另一方面,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否定的控制訊號S1-0的情況時,PLL電路43-0係停止。亦即是,PLL電路43-0係並不產生時脈CLK。故而,時脈CLK係並不會被供給至時脈閘控電路44-0處。
時脈閘控電路44-0,係為具備有時脈閘控功能之電路。時脈閘控電路44-0,例如,係為AND電路。時脈閘控功能,係為當從PLL電路43-0而被供給有時脈CLK的情況時,針對該時脈CLK之對於第1電路45-0的供給作控制之功能。當時脈閘控功能正在動作的情況時,時脈閘控電路44-0,係並不將時脈CLK對於第1電路45-0作供給。當時脈閘控功能為停止的情況時,時脈閘控電路44-0,係將時脈CLK對於第1電路45-0作供給。
在時脈閘控電路44-0處的時脈閘控功能之動作或者是停止,係基於從低電力控制器42-0所送出的控制訊號S2-0而被作控制。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宣告的控制訊號S2-0(亦即是,low準位之控制訊號S2-0)的情況時,時脈閘控功能係動作。亦即是,時脈閘控電路44-0,係並不將時脈CLK對於第1電路45-0作供給。另一方面,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否定的控制訊號S2-0(亦即是,high準位之控制訊號S2-0)的情況時,時脈閘控功能係停止。亦即是,時脈閘控電路44-0,係將時脈CLK對於第1電路45-0作供給。
第1電路45-0以及第2電路46-0,係為使用從時脈閘控電路44-0所供給而來之時脈CLK來對於經由線道0而被作傳輸的訊號作控制之電路。第1電路45-0,例如,係使用從時脈閘控電路44-0所供給而來之時脈CLK,來對於第2電路46-0供給訊號。第2電路46-0,例如,係將從第1電路45-0所供給而來之訊號,對於主機2作送訊。
第2電路46-0之動作或者是停止,係基於從低電力控制器42-0所送出的控制訊號S3-0而被作控制。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宣告的控制訊號S3-0的情況時,第2電路46-0係動作。亦即是,第2電路46-0,係將從第1電路45-0所供給而來之訊號對於主機2作送訊。另一方面,當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被作了否定的控制訊號S3-0的情況時,第2電路46-0係停止。亦即是,第2電路46-0,係並不將從第1電路45-0所供給而來之訊號對於主機2作送訊。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PLL電路43-0動作的情況時,係宣告控制訊號S1-0。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PLL電路43-0停止的情況時,係否定控制訊號S1-0。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0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的情況時,係宣告控制訊號S2-0。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0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的情況時,係否定控制訊號S2-0。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第2電路46-0動作的情況時,係宣告控制訊號S3-0。低電力控制器42-0,當使第2電路46-0停止的情況時,係否定控制訊號S3-0。
另外,藉由控制訊號S3-0而使動作或者是停止被作控制之電路,係亦可並非為第2電路46-0而是線道電路LC0內之任意之電路。又,在第1電路45-0處,係並未被從低電力控制器42-0而送出有控制訊號。亦即是,第1電路45-0,係為並不會藉由低電力控制器42-0而使動作被直接性地作控制之電路。
其他之線道電路LC1~線道電路LC7,亦係具備有與線道電路LC0相同之電路構成。其他之線道電路LC1~線道電路LC7內之各電路,係與線道電路LC0內之各電路同樣地而動作。
另外,在圖3中,雖係將一部分電路之圖示作省略,但是,以下,係將對應於線道i之低電力控制器標記為42-i。將從低電力控制器42-i所送出之控制訊號,標記為控制訊號S1-i、控制訊號S2-i以及控制訊號S3-i。將對應於線道i之線道電路,標記為LCi。將線道電路LCi內之各電路,標記為PLL電路43-i、時脈閘控電路44-i、第1電路45-i、以及第2電路46-i。當在鏈結31中所包含之線道之總數係為M的情況時,i係為0~M-1之任一之整數。
於此,針對將在鏈結31內之線道處所被設定的狀態,最佳化為「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亦即是,低負載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的情況,來作考慮。於此情況,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若是當所對應之線道之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為越廣,則將該線道所變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設定為越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群組之線道,係較第2群組之線道而被設定為更深之低消耗電力狀態。又,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若是當所對應之線道之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為越窄,則將該線道所變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設定為越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群組之線道,係較第2群組之線道而被設定為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所謂「線道之使用被開始」,係指該線道從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通常動作狀態。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係為電力削減效果為大且回復時間為長之狀態。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係為電力削減效果為小且回復時間為短之狀態。
參照圖4~圖7,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與鏈結寬幅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說明。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
圖4,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第0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1~線道7(第1群組、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0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0處。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第2電路46-0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PLL電路43-0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0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0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1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第2電路46-1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PLL電路43-1動作。以下,係將藉由此種組合所被設定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亦稱作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1處係能夠得到小的電力削減效果。此電力削減效果,係為起因於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有所動作一事所得到者。又,線道電路LC1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為短。此係因為,只要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線道電路LC1便會回復至通常動作狀態之故。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1,係由於當線道1之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x2係為窄,因此係將線道1(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1)設定為較淺的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2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2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PLL電路43-2動作。以下,係將藉由此種組合所被設定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亦稱作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係能夠得到較在線道電路LC1處之電力削減效果而更大的中等程度之電力削減效果。亦即是,在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小。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的電力削減效果,係為起因於「在時脈閘控電路44-2以及時脈閘控電路44-3之各者處的時脈閘控功能為有所動作」一事以及「第2電路46-2以及第2電路46-3之各者為停止」一事所得到者。又,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為較在線道電路LC1處之回復時間而更長的中等程度之時間。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係由於當線道2以及線道3之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x4係為中等程度,因此係將線道2以及線道3(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設定為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為中等程度的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4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第2電路46-4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PLL電路43-4停止。以下,係將藉由此種組合所被設定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亦稱作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係能夠得到較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而更大的電力削減效果。換言之,在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小。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的電力削減效果,係為起因於「在時脈閘控電路44-4~時脈閘控電路44-7之各者處的時脈閘控功能為有所動作」一事和「第2電路46-4~第2電路46-7之各者為停止」一事以及「PLL電路43-4~PLL電路43-7之各者為停止」一事所得到者。又,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較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回復時間而更長。此係因為,例如,為了使線道電路LC4回復至通常動作狀態,係需要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將時脈CLK供給至第1電路45-4處),並使第2電路46-4動作,並且使PLL電路43-4動作之故。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係由於當線道4~線道7之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x8係為廣,因此係將線道4~線道7(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設定為較深的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
圖5,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以及線道1(第0群組以及第1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2~線道7(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5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1而擴廣為x2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1處。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第2電路46-1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PLL電路43-1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1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1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
圖6,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線道3(第0群組、第1群組、以及第2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4~線道7(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6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1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相同。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2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2處。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PLL電路43-2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
圖7,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線道7(第0群組、第1群組、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7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1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相同。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相同。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4處。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第2電路46-4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PLL電路43-4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另外,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例如,係保持有代表在圖4~圖7中所示之「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之中之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控制內容之表。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使用該表,來因應於藉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
圖8,係為對於在「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而因應於必要頻帶來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橫軸係代表時間。縱軸係代表消耗電力與必要頻帶。於此,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想定為「使無效之線道的全部,以回復時間之縮短為優先地而被設定為對於消耗電力之降低量作了抑制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情形。又,必要頻帶81,係假設為「在隨著時間之經過而從對應於鏈結寬幅x1之頻帶來逐漸上升至了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之後,再度逐漸降低至對應於鏈結寬幅x1之頻帶」者。必要頻帶81,係表現有「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
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1,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上升而鏈結寬幅變廣」一事,而有所增加。又,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71,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降低而鏈結寬幅變窄」一事,而有所減少。
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無效之線道的全部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相對於此,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於被開始使用時之鏈結寬幅為越窄的無效之線道處,係被設定有越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於被開始使用時之鏈結寬幅為越廣的無效之線道處,係被設定有電力削減效果為越大而回復時間為越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越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
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與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之間的回復時間作具體性的說明。
關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1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1而擴廣為x2的時刻(回復時刻)」,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為時刻t11,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12。時刻t11係較時刻t12而更早。時刻t11,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相當於1個的線道(例如線道1)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12,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1個的線道(例如線道1)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11與時刻t12之間之差係為較小。
關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2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時刻」,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為時刻t13,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14。時刻t13係較時刻t14而更早。時刻t13,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相當於2個的線道(例如線道2以及線道3)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14,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2個的線道(例如線道2以及線道3)從較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故而,時刻t13與時刻t14之間之差,係較時刻t11與時刻t12之間之差而更大。
關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3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時刻」,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為時刻t15,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16。時刻t15係較時刻t16而更早。時刻t15,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相當於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16,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從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故而,時刻t15與時刻t16之間之差,係較時刻t13與時刻t14之間之差而更大。
如此這般,在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上升而鏈結寬幅被擴廣的情況時,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回復時刻,係較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回復時刻而更早。故而,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回復時間,係較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回復時間而更短。又,若是鏈結寬幅越廣,則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與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之間的回復時間之差係會變得越大。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與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之間的消耗電力作具體性的說明。
當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7個的線道(例如線道1~線道7)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另一方面,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1個的線道(例如線道1)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2個的線道(例如線道2以及線道3)係被設定為較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故而,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係較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1而更大幅度地降低。
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6個的線道(例如線道2~線道7)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另一方面,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2個的線道(例如線道2以及線道3)係被設定為較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故而,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係較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1而更低。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之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71之間之差,係較當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之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71之間之差而更小。
當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另一方面,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故而,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係較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1而更低。當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之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71之間之差,係較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之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71之間之差而更小。
另外,當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時,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係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1相同。
如此這般,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雖然係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上升而以短的回復時間來使鏈結寬幅被擴廣,但是其電力削減效果係為小。
相對於此,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當鏈結寬幅為窄的情況時,係能夠得到很大的電力削減效果。又,在記憶體系統3中,於必要頻帶為低的期間中,係能夠追隨於作了上升的必要頻帶81,而將鏈結寬幅擴廣。因此,在記憶體系統3中,於「必要頻帶為低的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係能夠確保有針對必要頻帶81之鏈結寬幅之追隨性。在記憶體系統3中之鏈結寬幅之追隨性,雖係較在比較例中之鏈結寬幅之追隨性而更差,但是,在「必要頻帶為低的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發生將鏈結寬幅擴廣之必要性的可能性原本便為低。因此,可以推測到,封包傳輸的性能之降低係並不會成為問題。
故而,在記憶體系統3處,係能夠以會得到適合於「必要頻帶為低的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的回復時間以及電力削減效果的方式,來將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之動作作最佳化。
(第2實施形態)
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在「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中,而使鏈結31內之各線道被作控制。相對於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在「必要頻帶為高之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中,而使鏈結31內之各線道被作控制。
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相同。在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中,由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線道之控制動作係為相異。以下,主要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之部分作說明。
於此,針對將在鏈結31內之線道處所被設定的狀態,最佳化為「必要頻帶為高之期間(亦即是,高負載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的情況,來作考慮。於此情況,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例如,係將「當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乃身為最大之鏈結寬幅(例如,x8)的情況時才會被使用的線道」所變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群組之線道,係被設定為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又,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例如,係將「就算當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乃身為最大之鏈結寬幅以外的鏈結寬幅也會被使用的線道」所變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群組以及第2群組之線道,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參照圖9~圖12,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與鏈結寬幅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說明。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
圖9,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第0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1~線道7(第1群組、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0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0處。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第2電路46-0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PLL電路43-0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0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0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1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第2電路46-1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PLL電路43-1停止。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1處係能夠得到大的電力削減效果。此電力削減效果,係為起因於「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為有所動作」一事、「第2電路46-1為停止」一事以及「PLL電路43-1為停止」一事所得到者。又,線道電路LC1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為長。此係因為,為了使線道電路LC1回復至通常動作狀態,係需要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將時脈CLK供給至第1電路45-1處),並使第2電路46-1動作,並且使PLL電路43-1動作之故。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1,係將就算當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係為x2(亦即是,並非為最大鏈結寬幅)也會被作使用的線道1(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1),設定為深的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2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2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PLL電路43-2停止。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係能夠得到大的電力削減效果。又,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為長。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係將就算當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係為x4(亦即是,並非為最大鏈結寬幅)也會被作使用的線道2以及線道3(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設定為深的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4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第2電路46-4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PLL電路43-4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係能夠得到較在線道電路LC1、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而更小的電力削減效果。換言之,在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大。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的電力削減效果,係為起因於「在時脈閘控電路44-4~時脈閘控電路44-7之各者處的時脈閘控功能為有所動作」一事所得到者。又,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之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係較在線道電路LC1、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回復時間而更短。此係因為,只要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時脈閘控電路44-7之各者處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便會回復至通常動作狀態之故。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係將僅當使用被開始時的鏈結寬幅係為x8(亦即是,最大鏈結寬幅)的情況時才會被作使用的線道4~線道7(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設定為淺的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
圖10,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以及線道1(第0群組以及第1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2~線道7(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10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1而擴廣為x2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1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1處。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第2電路46-1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PLL電路43-1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1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1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42-3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
圖11,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線道3(第0群組、第1群組、以及第2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4~線道7(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11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1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相同。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2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2處。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PLL電路43-2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
圖12,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鏈結寬幅為x8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線道7(第0群組、第1群組、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以下,針對各群組之每一者的所對應之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12中所示之下影線之場所,係對於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一事所被變更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作展示。
(第0群組:線道0)
低電力控制器42-0,係使線道電路LC0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0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1的情況時相同。
(第1群組:線道1)
低電力控制器42-1,係使線道電路LC1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1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相同。
(第2群組:線道2以及線道3)
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線道電路LC2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由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所致之具體性的控制、電力削減效果以及回復時間,係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相同。
(第3群組:線道4、線道5、線道6以及線道7)
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線道電路LC4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停止。亦即是,時脈CLK係被供給至第1電路45-4處。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第2電路46-4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PLL電路43-4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5,係使線道電路LC5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6,係使線道電路LC6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線道電路LC7以通常動作狀態來動作。
故而,係並不存在有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之電力削減效果。又,由於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6以及線道電路LC7之各者係以通常動作狀態而動作,因此,係並不存在有為了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回復時間。
另外,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例如,係保持有代表在圖9~圖12中所示之「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之中之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控制內容之表。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使用該表,來因應於藉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
圖13,係為對於在「必要頻帶為高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而因應於必要頻帶來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橫軸係代表時間。縱軸係代表消耗電力與必要頻帶。於此,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係想定為「使無效之線道的全部,以消耗電力之降低為優先地而被設定為會使回復時間延長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亦即是,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情形。又,必要頻帶82,係假設為「隨著時間之經過,而以跨越對應於鏈結寬幅x4之頻帶與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之間之臨限值(第3臨限值)的方式來反覆進行上升與下降」者。亦即是,必要頻帶82,係表現有「必要頻帶為高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
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2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2,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2之上升而鏈結寬幅變廣」一事,而有所增加。又,消耗電力62與消耗電力72,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2之降低而鏈結寬幅變窄」一事,而有所減少。
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無效之線道的全部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相對於此,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將僅當被開始使用時之鏈結寬幅係為最大之鏈結寬幅(於此,係為x8)的情況時才會被使用之無效之線道,設定為電力削減效果為小而回復時間為短之低消耗電力狀態(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又,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將就算是當被開始使用時之鏈結寬幅係為最大之鏈結寬幅以外之鏈結寬幅也會被使用之無效之線道,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
具體而言,當在時刻t21處,必要頻帶82從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而降低至了對應於鏈結寬幅x4之頻帶的情況時(亦即是,必要頻帶82成為了第3臨限值以下的情況時),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係能夠基於回復時間為短一事,而判斷「就算是對於此後所被預測到的必要頻帶82之上升有所考慮,也能夠將鏈結寬幅從x8而縮窄為x4」。故而,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鏈結寬幅係被從x8而縮窄為x4。
另一方面,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鏈結寬幅係被維持為x8。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當「在因應於必要頻帶82作了降低一事而將鏈結寬幅從x8來縮窄為x4之後,因應於必要頻帶82作了上升一事而將鏈結寬幅從x4來再度擴廣為x8」的情況時,係需要很長的回復時間。因此,在「必要頻帶82以跨越第3臨限值的方式而反覆作上升與下降」的狀況下,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係就算是必要頻帶82有所降低,基於「較長的回復時間」與「此後所被預測到的必要頻帶82之上升」之關係,也會有無法下達將鏈結寬幅從x8而縮窄為x4之判斷的情形。例如,在必要頻帶82作了降低的情況時,若是直到「此後所被預測到的必要頻帶82之上升」為止的時間(例如,直到預測到必要頻帶82會超過第3臨限值一事為止的時間)係相對於回復時間而為充分長,則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係判斷為能夠將鏈結寬幅從x8而縮窄為x4。另一方面,若是直到「此後所被預測到的必要頻帶82之上升」為止的時間係相對於回復時間而為同等或者是更短,則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係判斷為並無法將鏈結寬幅從x8而縮窄為x4。在時刻t21處,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雖然必要頻帶82係作了降低,但是,由於係起因於長的回復時間,而導致無法針對「此後所被預測到的必要頻帶82之上升」來並不產生延遲地而作回復,因此,係判斷為並無法將鏈結寬幅從x8而縮窄為x4,並將鏈結寬幅維持為x8。
接著,當在時刻t22處,必要頻帶82從對應於鏈結寬幅x4之頻帶而上升至了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的情況時(亦即是,必要頻帶82超過了第3臨限值的情況時),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於時刻t23處而使鏈結寬幅被從x4來擴廣為x8。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從「因應於必要頻帶82之上升而被要求了將鏈結寬幅從x4來擴廣為x8」起,直到「因應於此要求而鏈結寬幅被從x4來擴廣為x8」為止之回復時間,係為從時刻t22起直到時刻t23為止的時間tr。回復時間tr,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4個的線道(例如線道4~線道7)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在回復時間tr之期間中,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係針對必要頻帶82之上升而無延遲地來使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因此,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能夠因應於跨越第3臨限值之必要頻帶82的上升與降低,來將鏈結寬幅頻繁地變更為x4與x8之其中一者。
又,在從時刻t21起直到時刻t23為止的期間中,在鏈結寬幅乃身為x4之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2,係較在鏈結寬幅乃身為x8之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72而更低。
如同前述一般,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在因應於必要頻帶82之上升而將鏈結寬幅擴廣的情況時,係需要很長的回復時間。
相對於此,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當鏈結寬幅為廣的情況(例如為x4的情況)時,係能夠以短的回復時間來使鏈結寬幅被擴廣。因此,在記憶體系統3中,於「必要頻帶為高的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係能夠因應於必要頻帶82之上升或者是降低來頻繁地對於之鏈結寬幅作變更。另外,在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就算是當被開始使用時之鏈結寬幅係為最大之鏈結寬幅以外也會被使用之線道(例如線道1~線道3),係被設定為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因此,在從鏈結寬幅為窄的情況(例如為x2的情況)來將鏈結寬幅擴廣的情況(例如擴廣為x4的情況)時,鏈結寬幅之追隨性係會惡化。然而,在「必要頻帶為高的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發生將鏈結寬幅縮窄之必要性的可能性原本便為低。例如,線道1~線道3被設定為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的可能性原本便為低。因此,可以推測到,封包傳輸的性能之降低係並不會成為問題。
故而,在記憶體系統3處,係能夠以會得到適合於「必要頻帶為高的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的回復時間以及電力削減效果的方式,來將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之動作作最佳化。
(第3實施形態)
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在「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中,而使鏈結31內之各線道被作控制。在第3實施形態中,係在「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中,以將回復時間更進一步縮短的方式,而使鏈結31內之各線道被作控制。
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相同。在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中,由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所致之線道之控制動作係為相異。以下,主要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之部分作說明。
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之與鏈結寬幅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係如同在第1實施形態中參照圖4~圖7而於前所述一般。
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在因應於「必要頻帶到達了應將鏈結寬幅作擴廣之臨限值」一事而從無效來變遷至有效的線道處所被設定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係事先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具體而言,係針對必要頻帶,而除了設定有用以判定是否要將鏈結寬幅作變更之臨限值以外,更進而被設定有用以判定在鏈結寬幅被作變更之前是否要對於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內容作變更之臨限值(以下,稱作事先臨限值)。
例如,係被設置有用以在鏈結寬幅被從x2而變更為x4之前,判定是否要針對在「因應於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一事而導致使用被開始的線道2以及線道3」處所設定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內容作變更之事先臨限值(以下,稱作第1事先臨限值)。於此情況,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係若是必要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則將在無效之線道2以及線道3處所被設定之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變更為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另外,「必要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例如,係從NVMe控制器23來經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而被通知至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42-3處。
又,例如,係被設置有用以在鏈結寬幅被從x4而變更為x8之前,判定是否要針對在「因應於鏈結寬幅被擴廣為x8一事而導致使用被開始的線道4~線道7」處所設定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內容作變更之事先臨限值(以下,稱作第2事先臨限值)。於此情況,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係若是必要頻帶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則將在無效之線道4~線道7處所被設定之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變更為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另外,「必要頻帶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例如,係從NVMe控制器23來經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而被通知至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處。
圖14,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並且在鏈結寬幅乃身為x2的期間中,必要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以及線道1(第0群組以及第1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2~線道7(第2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
在「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之分別與「隸屬於第0群組、第1群組以及第3群組之線道0、線道1以及線道4~線道7」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係如同參照圖5而於前所述一般。
針對分別與「隸屬於第2群組之線道2以及線道3」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控制例作說明。
如同參照圖5而於前所述一般,低電力控制器42-2,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係使線道電路LC2以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2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2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PLL電路43-2動作。
而,若是必要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則低電力控制器42-2,係如同在圖14中所示一般地,使線道電路LC2以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2,係使第2電路46-2動作。
同樣的,低電力控制器42-3,當鏈結寬幅為x2的情況時,係使線道電路LC3以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而,若是必要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則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線道電路LC3以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各者處,雖然電力削減效果係會變小,但是回復時間係被縮短。換言之,在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線道電路LC之消耗電力,係較在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線道電路LC處之消耗電力而更大。又,線道電路LC從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線道電路LC從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短。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當預測到鏈結寬幅係會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情況時,係將線道2以及線道3(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狀態,變更為較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而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藉由此,當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情況時,係能夠將回復時間縮短。
圖15,係針對當「鏈結31為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並且在鏈結寬幅乃身為x4的期間中,必要頻帶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展示。於此情況,線道0~線道3(第0群組、第1群組、以及第2群組之線道),係為有效之線道。線道4~線道7(第3群組之線道),係為無效之線道。
在「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之分別與「隸屬於第0群組、第1群組以及第2群組之線道0~線道3」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控制例,係如同參照圖6而於前所述一般。
針對分別與「隸屬於第3群組之線道4~線道7」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控制例作說明。
如同參照圖6而於前所述一般,低電力控制器42-4,當鏈結寬幅為x4的情況時,係使線道電路LC4以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在時脈閘控電路44-4處的時脈閘控功能動作。亦即是,對於第1電路45-4之時脈CLK之供給係被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第2電路46-4停止。低電力控制器42-4,係使PLL電路43-4停止。
而,若是必要頻帶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則低電力控制器42-4,係如同在圖15中所示一般地,使線道電路LC4以更淺之低消耗電力狀態來動作。具體而言,低電力控制器42-4,例如,係使PLL電路43-4動作。
低電力控制器42-5~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亦與低電力控制器42-4相同的,而分別對於線道電路LC5~線道電路LC7作控制。
藉由此種控制,在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各者處,雖然電力削減效果係會變小,但是回復時間係被縮短。換言之,在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線道電路LC之消耗電力,係較在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線道電路處之消耗電力而更大。又,線道電路LC從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線道電路LC從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短。
如此這般,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當預測到鏈結寬幅係會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情況時,係將線道4~線道7(更詳細而言,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狀態,變更為較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而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藉由此,當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情況時,係能夠將回復時間縮短。
另外,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例如,係保持有代表在圖4~圖7、圖14以及圖15中所示之「與鏈結功率狀態L0p中之鏈結寬幅之變化以及必要頻帶之變化相對應的線道電路LC0~線道電路LC7之控制內容」之中之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控制內容之表。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之各者,係使用該表,來因應於藉由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鏈結寬幅,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又,低電力控制器42-2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3,係使用該表,來因應於從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必要頻帶為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2以及線道電路LC3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低電力控制器42-4~低電力控制器42-7,係使用該表,來因應於從鏈結寬幅控制器41所被通知而來之「必要頻帶為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而對於所對應的線道電路LC4~線道電路LC7之至少一部分作控制。
圖16,係為對於在「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中而因應於必要頻帶來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與「於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橫軸係代表時間。縱軸係代表消耗電力與必要頻帶。必要頻帶81,係假設為「在隨著時間之經過而從對應於鏈結寬幅x1之頻帶來逐漸上升至了對應於鏈結寬幅x8之頻帶之後,再度逐漸降低至對應於鏈結寬幅x1之頻帶」者。必要頻帶81,係表現有「必要頻帶為低之期間為較長的利用狀況」。
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1與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3,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上升而鏈結寬幅變廣」一事,而有所增加。又,消耗電力61與消耗電力63,係起因於「因應於必要頻帶81之降低而鏈結寬幅變窄」一事,而有所減少。
進而,起因於「因應於在鏈結寬幅為x2的期間中而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第2群組之線道2以及線道3係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消耗電力63係增加。起因於「因應於在鏈結寬幅為x4的期間中而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第3群組之線道4~線道7係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消耗電力63係增加。
具體而言,「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1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1而擴廣為x2的時刻(回復時刻)」,不論是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與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之何者中,均係為時刻t31。時刻t31,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與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1個的線道(例如線道1)從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
接著,在時刻t32處,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第2群組之線道2以及線道3係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圖16中之"pre x2 to x4")。起因於線道2以及線道3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鏈結31之消耗電力63,係成為較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消耗電力61而更高。
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2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時刻,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33,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35。時刻t33係較時刻t35而更提早了時間65之量。時刻t33,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2個的線道(線道2以及線道3)從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35,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2個的線道(線道2以及線道3)從較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起因於線道2以及線道3係事先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係能夠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而將回復時間作時間65之量的縮短。
又,在時刻t33與時刻t35之間之時刻t34處,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第3群組之線道4~線道7係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圖16中之"pre x4 to x8")。起因於線道4~線道7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的消耗電力63,係成為較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的消耗電力61而更高。
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3臨限值一事而導致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時刻,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36,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為時刻t37。時刻t36係較時刻t37而更提早了時間66之量。時刻t36,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7)從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時刻t37,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相當於4個的線道(線道4~線道7)從深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例如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而回復到通常動作狀態之時刻。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起因於線道4~線道7係事先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一事,係能夠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而將回復時間作時間66之量的縮短。
如此這般,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第2群組之線道2以及線道3係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又,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因應於必要頻帶81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第3群組之線道4~線道7係被變更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在第2群組之線道2以及線道3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期間與第3群組之線道4~線道7被設定為更淺的低消耗電力狀態之期間中,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電力削減效果,係變得較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的電力削減效果而更小。但是,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係能夠將當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情況時之回復時間與當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情況時之回復時間,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而更為縮短。藉由此,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中,在鏈結寬幅被從x2而擴廣為x4的情況與鏈結寬幅被從x4而擴廣為x8的情況時,係能夠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而使鏈結寬幅之追隨性更進一步提升。
故而,在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3處,係能夠以會得到適合於「必要頻帶為低的期間為較長」之鏈結31之利用狀況的回復時間以及電力削減效果的方式,來將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LC之動作作最佳化。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係能夠對於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動作作改善。控制器6(更詳細而言,鏈結寬幅控制器41以及低電力控制器42-0~低電力控制器42-7),係基於中介有主機2與記憶體系統3之間之鏈結31的為了進行資料傳輸所被要求之頻帶,而將在鏈結31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之中之至少1個的第0線道設定為動作狀態,並將剩餘的線道之中之第1線道設定為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並且將剩餘之線道之中之第2線道設定為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在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以及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各者中的消耗電力,係較在動作狀態中的消耗電力而更低。從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與從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相異。
藉由此,控制器6,例如,當鏈結31被設定為鏈結功率狀態L0p的情況時,係能夠將無效之線道,針對各線道之每一者或者是針對各個「使狀態同時作變遷之線道之單位」之每一者,而分別設定相異之低消耗電力狀態。故而,在記憶體系統3處,例如,係能夠以會得到適合於鏈結31之利用狀況的回復時間以及電力削減效果的方式,來將當鏈結寬幅被作了縮窄的情況時之線道電路之動作作改善。
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各種之功能的各者,係亦可藉由電路(處理電路)而被實現。在處理電路之例中,係包含有如同中央處理裝置(CPU) 一般之被作了程式化的處理器。此處理器,係藉由實行被儲存於記憶體中之電腦程式(命令群),而實行所記載的各者之功能。此處理器,係亦可為包含有電性電路之微處理器。在處理電路之例中,係亦包含有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微控制器、控制器、其他之電性電路零件。又,在此些之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CPU以外的其他之組件(component)之各者,係亦可藉由處理電路而被實現。
雖係針對本發明之數種實施形態作了說明,但是,該些實施形態,係僅為作為例子所提示者,而並非為對於本發明之範圍作限定者。此些之新穎的實施形態,係可藉由其他之各種形態來實施,在不脫離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係可進行各種之省略、置換、變更。此些之實施形態或其變形,係亦被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要旨中,並且亦被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範圍內。
1:資訊處理系統
2:主機
3:記憶體系統
4:NAND型快閃記憶體
5:DRAM
6:控制器
11:CPU
12:NAND I/F
13:DRAM I/F
14:主機I/F
21:PCIe PHY
22:PCI鏈結控制器
23:NVMe控制器
31:鏈結
41:鏈結寬幅控制器
42-0,42-1,42-7:低電力控制器
LC0,LC1,LC7:線道(lane)電路
43-0,43-1,43-7:PLL電路
44-0,44-1,44-7:時脈閘控電路
45-1,45-2,45-7:第1電路
46-1,46-2,46-7:第2電路
[圖1]係為對於包含有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之資訊處理系統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區塊圖。
[圖2]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因應於鏈結寬幅而被作設定的線道之狀態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3]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PCIe PHY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區塊圖。
[圖4]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1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5]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2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6]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3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7]係為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4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8]係為對於在因應於必要頻帶而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9]係為對於在第2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1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0]係為對於在第2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2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1]係為對於在第2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3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2]係為對於在第2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4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3]係為對於在因應於必要頻帶而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2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與在比較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14]係為對於在第3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1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5]係為對於在第3實施形態的記憶體系統中之線道電路的第2控制例作展示之圖。
[圖16]係為對於在因應於必要頻帶而使鏈結寬幅被作控制的情況時之於第3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與在第1實施形態之記憶體系統中的鏈結之消耗電力之例作展示之圖。
Claims (18)
- 一種記憶體系統,係為能夠與主機作連接之記憶體系統,並具備有: 非揮發性記憶體;和 控制器,係控制前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並構成為基於中介有前述主機與前述記憶體系統之間之鏈結的為了進行資料傳輸所被要求之頻帶,而將在前述鏈結中所包含的複數之線道(lane)之中之至少1個的第0線道設定為動作狀態,並將剩餘的線道之中之第1線道設定為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並且將前述剩餘之線道之中之第2線道設定為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 在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以及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各者中的消耗電力,係較在前述動作狀態中的消耗電力而更低, 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與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相異。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長。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在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小。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相位同步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停止。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時脈閘控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特定之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停止。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短。
-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在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大。
-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相位同步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停止,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時脈閘控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停止,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特定之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動作狀態之前述第0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停止, 使與身為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動作。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因應於前述頻帶超過了第1事先臨限值一事,而使前述第1線道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 從前述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短。
-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在前述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大。
-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相位同步電路、時脈閘控電路以及特定之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3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1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動作。
-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因應於前述頻帶超過了第2事先臨限值一事,而使前述第2線道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 從前述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係較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起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為止之時間而更短。
-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在前述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係較在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下之消耗電力而更大。
-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包含有分別與前述複數之線道之各者相對應的相位同步電路、時脈閘控電路以及特定之電路,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 使與身為前述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相位同步電路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時脈閘控電路之時脈閘控功能動作, 使與身為前述第4低消耗電力狀態之前述第2線道相對應的前述特定之電路停止。
- 如請求項1~17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記憶體系統,其中, 前述控制器,係更進而構成為:因應於前述頻帶超過了第1臨限值一事,而使前述第1線道從前述第1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 因應於前述頻帶超過了較前述第1臨限值而更大之第2臨限值一事,而使前述第2線道從前述第2低消耗電力狀態而變遷至前述動作狀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17090 | 2022-07-22 | ||
JP2022117090A JP2024014337A (ja) | 2022-07-22 | 2022-07-22 | メモリ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21045B true TWI821045B (zh) | 2023-11-01 |
TW202405664A TW202405664A (zh) | 2024-02-01 |
Family
ID=89545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44999A TWI821045B (zh) | 2022-07-22 | 2022-11-24 | 記憶體系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28223A1 (zh) |
JP (1) | JP2024014337A (zh) |
CN (1) | CN117435031A (zh) |
TW (1) | TWI821045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35819A (en) * | 2007-10-11 | 2009-08-16 | Broadcom Cor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PCI-E L1 ASPM exit latency |
CN105359120A (zh) * | 2013-06-11 | 2016-02-24 |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 使用双phy来支持多个pcie链路宽度 |
TW201737737A (zh) * | 2016-03-23 | 2017-10-16 | 高通公司 | 用於功率最佳化之鏈路速率控制系統 |
CN108713197A (zh) * | 2016-03-15 | 2018-10-2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最优性能和功率节省的自适应快速外围组件互连链路子状态发起 |
TW202132944A (zh) * | 2020-02-25 | 2021-09-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鏈路狀態轉換的控制設定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電子裝置 |
CN114461049A (zh) * | 2020-10-21 | 2022-05-10 | 英特尔公司 | 动态网络控制器功率管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46488B2 (en) * | 2004-05-21 | 2011-10-25 | Intel Corporation | Dynamically modulating link width |
US7197591B2 (en) * | 2004-06-30 | 2007-03-27 | Intel Corporation | Dynamic lane, voltage and frequency adjustment for serial interconnect |
US7793030B2 (en) * | 2007-10-22 | 2010-09-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PCI express links with a single PCI express port |
US8862920B2 (en) * | 2011-06-16 | 2014-10-14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Power state management of an input/output servicing component of a processor system |
US9612647B2 (en) * | 2013-11-08 | 2017-04-04 | Intel Corporation | Power management for a physical layer interface connecting a display panel to a display transmit engine |
US10539996B2 (en) * | 2016-11-28 | 2020-0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Fi memory power minimization |
US10083147B2 (en) * | 2016-12-30 | 2018-09-25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ultilane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2) communication over embedded universal serial bus (eUSB2) |
JP2019057121A (ja) * | 2017-09-21 | 2019-04-11 |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 メモリシステム、メモリ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トローラ回路 |
US20190332558A1 (en) * | 2018-04-25 | 2019-10-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ow-power states in a multi-protocol tunneling environment |
US11157068B2 (en) * | 2019-01-25 | 2021-10-26 | Intel Corporation | Power state management for lanes of a communication port |
US11194751B2 (en) * | 2019-07-16 | 2021-12-07 | Intel Corporation | Power management of re-driver devices |
US11836101B2 (en) * | 2019-11-27 | 2023-12-05 | Intel Corporation | Partial link width states for bidirectional multilane links |
US11137823B1 (en) * | 2020-05-20 | 2021-10-05 |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wer management in a data storage device |
US20220197519A1 (en) * | 2020-12-19 | 2022-06-23 | Intel Corporation | Multi-level memory system power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20230076468A1 (en) * | 2021-09-07 | 2023-03-09 | Intel Corporation | Per-lane power management of bus interconnects |
-
2022
- 2022-07-22 JP JP2022117090A patent/JP2024014337A/ja active Pending
- 2022-11-24 TW TW111144999A patent/TWI821045B/zh active
- 2022-12-13 US US18/080,012 patent/US2024002822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19 CN CN202310061051.4A patent/CN117435031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35819A (en) * | 2007-10-11 | 2009-08-16 | Broadcom Cor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PCI-E L1 ASPM exit latency |
CN105359120A (zh) * | 2013-06-11 | 2016-02-24 |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 使用双phy来支持多个pcie链路宽度 |
CN108713197A (zh) * | 2016-03-15 | 2018-10-2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最优性能和功率节省的自适应快速外围组件互连链路子状态发起 |
TW201737737A (zh) * | 2016-03-23 | 2017-10-16 | 高通公司 | 用於功率最佳化之鏈路速率控制系統 |
TW202132944A (zh) * | 2020-02-25 | 2021-09-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鏈路狀態轉換的控制設定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電子裝置 |
CN114461049A (zh) * | 2020-10-21 | 2022-05-10 | 英特尔公司 | 动态网络控制器功率管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28223A1 (en) | 2024-01-25 |
JP2024014337A (ja) | 2024-02-01 |
TW202405664A (zh) | 2024-02-01 |
CN117435031A (zh) | 202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17273B2 (ja) | 不揮発性大容量メモリ・システムによるキャッシュ移動を提供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RU2627100C2 (ru) | Гибридное запомин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JP4376907B2 (ja) |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の電力管理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2011021395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Optimization | |
US20120331275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optimization | |
KR101570118B1 (ko) | 메모리의 동적 전력 관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
US2012033131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optimization | |
KR101924022B1 (ko) | 메모리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페이지 교체 방법 | |
US7725621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ata transfer method | |
KR20130002046A (ko) | 멀티 코어를 포함하는 저장 장치의 전력 관리 방법 | |
JP2019159802A (ja) | 記憶装置の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装置 | |
US8433835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US11790997B2 (en) | Memory system | |
WO2016160163A1 (en) | Mechanism to adapt garbage colle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solid state drive | |
US11829640B2 (en) | Asynchronous arbitration across clock domains for register writes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 |
CN112486870A (zh) | 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系统控制方法 | |
KR102349422B1 (ko) | 메모리 컨트롤러의 동작 방법 및 메모리 컨트롤러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저장장치 | |
TW200402619A (en) | Method to reduce power in a computer system with bus master devices | |
US20030159080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it | |
TWI821045B (zh) | 記憶體系統 | |
US6581141B1 (en) | Toggle for split transaction mode of PCI-X bridge buffer | |
WO2006132006A1 (ja) | メモリ制御装置及びメモリ制御方法 | |
CN115904689A (zh) | 控制内存带宽的方法、装置、处理器及计算设备 | |
JP2010026950A (ja) | 記憶装置 | |
CN117971548B (zh) | 一种通信链路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