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0366B -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 Google Patents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0366B
TWI820366B TW109143484A TW109143484A TWI820366B TW I820366 B TWI820366 B TW I820366B TW 109143484 A TW109143484 A TW 109143484A TW 109143484 A TW109143484 A TW 109143484A TW I820366 B TWI820366 B TW I8203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lamping
tire
rim
wall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3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0523A (zh
Inventor
派翠克 布萊迪
麥可 霍爾
大衛 摩斯
米蓋爾 納法洛巴札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0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3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B60B21/104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the shape of flanges
    • B60B21/106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the shape of flanges the shape of flange end-s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B60B21/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the shape of bead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2Appurtenances, e.g. lining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60/00Materials; Physical forms thereof
    • B60B2360/30Synthet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60/00Materials; Physical forms thereof
    • B60B2360/50Rub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一自行車輪之輪緣總成包括一輪緣、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一表面的一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二表面的一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該第一表面為該輪緣之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之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且該第二表面為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該第二表面面向該第一表面。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由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由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

Description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發明領域
本揭露內容大致係針對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緊箝式輪緣,且更特定言之,係針對一種緊箝式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發明背景
傳統自行車輪可包括由經擠壓金屬或經彎曲或結合成具有一致形狀之橫截面之圓形形狀的其他材料形成之一輪緣。近來,諸如碳纖維加固塑膠之其他材料已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製造中,自行車輪緣可經由基於非擠壓之製程形成為圓形形狀。可例如使用碳纖維加固塑膠。
輪緣可經組配用於任何數目個不同類型之輪胎的附著。舉例而言,輪緣可經組配用於無內胎緊箝式輪胎之附著。無內胎緊箝式輪胎包括與輪緣之輪胎嚙合部分相互作用以將無內胎緊箝式輪胎附著至輪緣且維持在輪緣上之無內胎緊箝式輪胎的胎邊。輪胎嚙合部分可包括呈例如鉤之形狀的突起,該等鉤幫助維持在輪緣上之無內胎緊箝式輪胎。
傳統上,由碳纖維製成的公路自行車緊箝式輪緣之鉤係藉由自具有一心軸的輪緣之胎架提取材料來製造,此提供用於製造輪緣上之無內胎緊箝式輪胎之具體鉤幾何形狀。然而,在特定輪胎壓力下,空氣可自輪胎洩漏,及/或鉤可能不能維持輪緣上之無內胎緊箝式輪胎。
發明概要
在一個實例中,一種用於一自行車輪之輪緣總成包括一輪緣。該輪緣包括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的一徑向內部部分、一第一側壁、與該第一側壁隔開之一第二側壁及沿著該輪緣之一外圓周安置之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該輪緣總成亦包括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一表面的一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二表面的一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該第一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且該第二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該第二表面面向該第一表面。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由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由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材料具有比該第二材料低之一硬度。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材料為一環氧黏著劑、聚矽氧、橡膠、一凝膠、一絲狀纖維或一纖維。該第二材料為鋁、鈦或一纖維加固塑膠。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分別藉由一黏著劑附著至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處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之一位置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與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之一位置處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一附著形貌體,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二附著形貌體。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一第一凹槽,其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內且圍繞該輪緣延伸。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一第二凹槽,其自該第二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內且圍繞該輪緣延伸。該第二凹槽與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安置於該第一凹槽內,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安置於該第二凹槽內。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一凹進部分。該第一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三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三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一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三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二凹進部分。該第二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四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四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二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二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遠離該第一表面延伸且超出該第三表面。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遠離該第二表面延伸且超出該第四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三凹進部分。該第三凹進部分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係側向在外。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四凹進部分。該第四凹進部分相對於該第二表面係側向在外。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亦在該第三凹進部分處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亦在該第四凹進部分處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遠離該第一表面延伸之多個第一突出部,且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遠離該第二表面延伸之多個第二突出部,或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內之多個第一凹槽,且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自該第二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內之多個第二凹槽。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或該等多個第一凹槽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或該等多個第二凹槽處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亦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之一徑向最外表面,且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亦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之一徑向最外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亦由一第三材料製成。該第三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該第一材料包圍該第三材料。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至少部分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至少部分分別為暴露之壁表面。
在一個實例中,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車輪包括經組配用於至該自行車之旋轉附著之一中心輪轂、附著至該中心輪轂且自該輪轂徑向向外延伸之多個輪輻及一輪緣。該等多個輪輻由許多輪輻組成。該輪緣包括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其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該輪緣亦包括:一第一側壁,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及一第二側壁,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隔開。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徑向向內延伸。該輪緣包括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的一徑向內部部分。該等多個輪輻附著至該輪緣之該徑向內部部分。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輪緣亦包括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一表面的一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二表面的一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該第一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該第二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且面向該第一表面。該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由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由一第二材料製成。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材料具有比該第二材料低之一硬度。
在一個實例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一附著形貌體,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二附著形貌體。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一凹進部分。該第一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三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三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一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三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二凹進部分。該第二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四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四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二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二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
在一個實例中,該輪緣包括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的一徑向內部部分、一第一側壁及與該第一側壁隔開之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該輪緣亦包括沿著該輪緣之一外圓周安置的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該輪緣包括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之一部分的一第一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及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之一部分的一第二突起輪胎夾持形貌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該表面面向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該表面。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在先前技術中,藉由自輪緣提取材料製造之碳纖維鉤可在特定輪胎壓力下不能維持在輪緣上之無內胎緊箝式輪胎。先前技術之公路自行車緊箝式輪緣包括鉤,但可未經設計成針對該等鉤提供一具體輪胎夾持強度或一具體硬度。
本揭露內容提供解決或改良先前已知輪緣及車輪的以上指出之及/或其他劣勢中之一或多者的輪緣及車輪之實例。揭露之輪緣可包括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之輪胎夾持形貌體。舉例而言,揭露之輪緣可包括分別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之輪胎夾持壁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該等輪胎夾持形貌體可由一種柔順性材料製成。在一個實例中,將黏性材料沈積於輪胎夾持壁上,且使該黏性材料固化,使得該等輪胎夾持形貌體分別凝固且保持黏附至該等輪胎夾持壁。替代地或另外,該等輪胎夾持形貌體可分別藉由黏著劑附著至該等輪胎夾持壁。
輪胎嚙合部分可包括改良輪胎夾持形貌體之結合功效的附著形貌體。該等附著形貌體可在許多方向上自輪胎嚙合部分突起或穿透至輪胎嚙合部分內。考慮各別輪胎夾持壁之平面,各別附著形貌體可定位於該各別輪胎夾持壁之一平面之一側向內部部分中或側向外部部分中。替代地或另外,考慮輪胎嚙合部分之徑向平面,附著形貌體可定位於相對於徑向平面的輪胎嚙合部分之徑向內部部分中或輪胎嚙合部分之徑向外部部分中。替代地或另外,該等附著形貌體可定位於距緊箝架一段徑向距離處。該等附著形貌體及該輪胎夾持壁可經機械或化學處理,以用於改良輪胎夾持形貌體之結合功效。
揭露之輪緣之一顯著優勢為,該等輪胎夾持形貌體可基於輪緣待裝設於其上之自行車來組配。舉例而言,該等輪胎夾持形貌體之特性(諸如,輪胎夾持強度及硬度)可針對待使用之一特定輪胎壓力來組配。揭露之輪緣之其他優勢為,與先前技術之鉤相比,製造輪胎夾持形貌體之成本減少了,可減少前置時間,可減少製造製程,且可減少自製造輪緣得出之廢料。若將一回彈性材料用於製造輪胎夾持形貌體,則可使無內胎輪胎密封更容易,且可改良空氣留持。柔順性材料亦可消散當自輪胎至輪緣傳輸時之振動。另外,若輪胎夾持形貌體受損壞,則可易於替換該輪胎夾持形貌體。
現轉至該等圖式,圖1繪示一第一類型之自行車,諸如,公路自行車。雖然圖1中描繪之自行車50為公路自行車(例如,具有機械(纜線、液壓及/或氣動)或非機械(有線及/或無線)驅動系統),但包括本文中揭露之具體實施例及實例以及替代實施例及實例的輪緣可實施於其他類型之車輛或自行車上。舉例而言,揭露之輪緣亦可用於其他類型之兩輪、三輪及四輪人力車輛上,諸如,山地自行車(例如,具有完全或部分懸吊)。
自行車50包括一框架52、各可旋轉地附接至框架52之一前輪54及一後輪56及一驅動系58。提供一前煞車60用於制動前輪54,且提供一後煞車62用於制動後輪56。自行車50亦通常具有一座位64,其在框架52之後端附近且攜載於座管66之連接至框架52的一端上。自行車50亦具有在框架52之前向端附近之車把68。車把68附接至框架52以用於對自行車50之使用者或騎手控制。煞車桿70攜載於車把68上,用於致動前煞車60或後煞車62中之一者或兩者。若煞車桿70僅致動前煞車60或後煞車62,則亦可提供一第二煞車桿(未展示)以致動另一煞車。自行車50之前及/或前向騎行方向或定向由圖1中之箭頭A之方向指示。因而,自行車50之前向方向由箭頭A之方向指示。
驅動系58具有一鏈條C及一前鏈輪總成72 (其與具有踏板76之一曲柄總成74同軸安裝)。驅動系58亦包括與後輪56同軸安裝之一後鏈輪總成78及一後齒輪變速機構(諸如,後變速器80)。
如在圖1中繪示,前鏈輪總成72可包括一或多個同軸安裝之鏈條環、齒輪或鏈輪。在圖1之實例中,前鏈輪總成72具有兩個此等鏈輪F,各具有在一各別圓周周圍之齒82。後鏈輪總成78可包括多個同軸安裝之齒輪、輪齒或鏈輪G(例如,十一個)。各鏈輪G亦具有配置於各別圓周周圍之齒84。在較小直徑前鏈輪F上的齒82之數目可少於在較大直徑前鏈輪F上的齒82之數目。自較大直徑後鏈輪G至最小直徑鏈輪G,在後鏈輪G上的齒84之數目可逐漸減少。
如在圖1中展示,可操作前換檔器85以自一第一操作位置移動至一第二操作位置,以在前鏈輪F之間移動鏈條C。同樣地,後變速器80可為可操作的以在許多不同操作位置(例如,十一個操作位置)之間移動,以將鏈條C切換至後鏈輪G中之一選定者。在一實施例中,後鏈輪總成78可具有或多或少個鏈輪。舉例而言,在一實施例中,後鏈輪總成可具有十二個或十三個鏈輪。後變速器80之尺寸及組配可經修改以適應具體實施之多個鏈輪。舉例而言,可修改連桿組之角度及長度及/或後變速器80之籠之組配以適應具體鏈輪組合。
在此實例中將後變速器80描繪為安裝或可安裝至自行車50之框架52或框架附接物之無線電氣致動之後變速器。電動後變速器80具有安裝至自行車框架52之一基底部件86 (例如,b關節)。連桿組88具有兩個連桿L,其在一基底部件連桿組連接部分處樞轉連接至基底部件86。一可移動部件90 (例如,p關節)連接至連桿組88。一鏈條導引總成92 (例如,籠)經組配以嚙合且維持鏈條中之張力,且可樞轉地連接至可移動部件90之一部分。籠92可在一阻尼方向及一鏈條張拉方向上圍繞籠旋轉軸線旋轉或樞轉。
一馬達模組可攜載於電動後變速器80上,且可具有一電池。電池將電力供應至馬達模組。在一個實例中,馬達模組位於可移動部件90中。然而,馬達模組可取而代之位於其他處,諸如,在連桿組88之連桿L中之一者中,或在基底部件86中。馬達模組可包括一齒輪機構或變速箱。如在此項技術中已知,馬達模組及齒輪機構可與連桿組88耦接以側向移動籠92,且因此在後鏈輪總成78上之後鏈輪間切換鏈條C。
電池可取而代之為交流電源供應器或電源,且可操作鏈接之系統內的自行車50之其他電組件。在一個實例中,電池單獨地對包括後變速器80的自行車50之所有電氣組件(例如,用於電動自行車之驅動馬達)供電。在其他實例中,可提供可共同地或個別地對包括後變速器80的系統之電氣組件供電之多個電源供應器。額外電池或其他電源供應器可附接至後變速器80,或位於其他位置處,諸如,框架52。然而,在此實例中,電池經組配以直接附接至後變速器80,且將電力提供至後變速器80之組件。在一實施例中,後變速器經組配使得電池將電力僅提供至後變速器80之組件。
一控制裝置100安裝至車把68,用於例如無線致動馬達模組及操作後變速器80,以用於執行齒輪換檔及齒輪選擇。多個控制裝置100可供自行車50使用。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控制裝置100可位於自行車50上之其他位置中,或替代地,可分佈於自行車50之各種組件間,伴有通訊鏈路之引導以容納必要信號及電力路徑。控制裝置100亦可位於不同於自行車50上之位置中,諸如,在騎手之腕部或在運動衫口袋裡。通訊鏈路可包括無線,可為無線,或可為其組合。在一個實例中,該控制裝置100可與後變速器80整合,以在組件之間傳遞控制命令。該控制裝置100可包括一處理器、一通訊裝置(例如,無線通訊裝置)、一記憶體及一或多個通訊介面。
控制裝置100經組配以致動或另外控制自行車50之組件。舉例而言,控制裝置100可經組配以控制前換檔器85及/或後變速器80之換檔。控制裝置100亦可接收資料及/或將資料發送至自行車之一或多個組件。
自行車50之前輪54及/或後輪56可包括一輪胎120,其附著至輪緣122之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如在圖1至圖2中所展示,多個輪輻124直接附著至輪緣122。替代地,輪輻124可藉由其他結構組件附著及/或緊固至輪緣122。輪輻124自輪緣122延伸且附著至一中心輪轂126。藉由輪緣122與中心輪轂126之間的一張力來維持輪輻124,以給各別車輪54、56提供用於在自行車50上使用之操作剛性。中心輪轂126經組配用於旋轉附接至自行車框架52。
圖2繪示一自行車輪,諸如,圖1之前輪54,其具有一輪胎120、一輪緣122、輪輻124及一中心輪轂126,經自自行車50之其餘處移除。輪緣122包括一輪胎嚙合部分130以與輪胎120嚙合。輪胎嚙合部分130經自沿著輪緣122之內圓周134安置的輪輻收納表面132徑向向外組配。換言之,輪胎嚙合部分130為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輪胎嚙合部分130經組配用於針對包括胎邊互鎖附著部之輪胎使用緊箝式輪胎組配來附著至輪胎。亦可提供輪胎嚙合部分130之其他組配以允許在輪緣122上使用其他類型之輪胎。
輪緣122在最接近輪輻收納表面132處提供用於在輪緣122之一收納部分處將輪輻124附著至輪緣122的結構。因而,輪輻收納表面132為輪緣122之輪輻嚙合部分136之部分。在一實施例中,輪輻收納表面132與輪輻嚙合部分136可為輪緣122之分開的零件及/或部分。舉例而言,輪輻124可穿過輪輻收納表面132,且可最接近輪胎嚙合部分130提供用於附著至輪緣122之結構。在一個實例中,輪緣122係藉由碳纖維加固塑膠形成。然而,輪緣122可由其他材料及/或材料組合形成。
前輪54及後輪56可包括針對任何大小車輪組配之輪緣122。在一實施例中,輪緣122經組配用於在遵照700C (例如,622毫米直徑緊箝及/或國際標準組織622 mm)自行車輪標準之車輪中使用。
前經54及後輪56可圍繞中心輪轂126在任一方向上旋轉。舉例而言,如在圖2中展示,前經54及後輪56可經組配以在圍繞中心輪轂126之一特定旋轉方向上旋轉。在另一實例中,前經54及後輪56可經組配以在與特定旋轉方向相反之一方向上旋轉。
圖3A為沿著圖2之車輪之軸線3截取的輪緣122之一第一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120。輪緣122包括輪胎嚙合部分130、輪輻嚙合部分136及在輪胎嚙合部分130與輪輻嚙合部分136之間延伸的一第一側壁140及一第二側壁142。該第一側壁140與該第二側壁142隔開。
在一個實例中,輪胎嚙合部分130之部分(例如,不包括輪胎夾持形貌體)、輪輻嚙合部分136、第一側壁140及第二側壁142由一單件構造形成。輪緣122可由具有薄壁(例如,複合薄片層)之單一材料形成。輪緣122之至少一部分可具有具有一恆定厚度之壁。在一個實例中,輪胎嚙合部分130、輪輻嚙合部分136、第一側壁140及/或第二側壁142為分開部分,且附著至輪緣122之其他部分。輪緣122之壁之具體區及/或位置可基於輪緣122之結構要求更厚或更薄。
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自該第一側壁140延伸,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自該第二側壁142延伸。該第一側壁140及該第二側壁142自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徑向向內延伸。
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一第一突起156 (例如,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第一突起156遠離第一輪胎夾持壁154朝向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延伸。第一突起156可為任何數目個形狀,包括例如,具有為正方形、具一半圓蓋之橫截面的形狀。第一突起156圍繞輪緣122沿圓周延伸。
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包括一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及一第二突起160 (例如,一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與第一輪胎夾持壁154相對且隔開。第二突起160遠離第二輪胎夾持壁158朝向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延伸。第二突起160可為任何數目個形狀,包括例如,具有為正方形、具一半圓蓋之橫截面的形狀。第二突起160圍繞輪緣122沿圓周延伸。如下論述,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可為其他形狀。
輪胎120為例如無內胎緊箝式輪胎。輪胎120包括胎邊170,其與輪緣122之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 (例如,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及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相互作用以將輪胎120附著至輪緣122及維持輪緣122上之輪胎120。胎邊170可包括在胎邊170內的任何數目的材料172,諸如,鋼絲或芳族聚醯胺(例如,KevlarTM )纖維,以防止輪胎120移出輪緣122。歸因於藉由鋼絲或KevlarTM 纖維172之加固,例如,胎邊170抵抗自內部氣壓之伸展。替代地,胎邊170可由與輪胎120相同之材料(例如,橡膠)製成。
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亦包括定位於輪緣122之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與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之間的一井174。井174提供一容積,當在將輪胎120附著至輪緣122時,可將輪胎120之胎邊170置放於該容積內。隨著對輪胎120充氣,輪胎120之胎邊170遠離彼此移動,直至胎邊170分別與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及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相互作用。如在圖3A至圖3B中展示,輪胎120之胎邊170分別抵接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舉例而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保持輪胎120之胎邊170定位於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內(例如,保持輪胎120之胎邊170與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嚙合)且因此保持輪胎120免於被吹離輪緣122。胎邊170與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間的接觸分別形成充氣輪胎120與輪緣122之間的密封件。
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130亦可包括分別在井174之相對側上的脊176 (例如,胎邊凸塊;第一胎邊凸塊176a及第二胎邊凸塊176b)。第一架178 (例如,第一胎邊架)在第一輪胎夾持壁154與第一胎邊凸塊176a之間延伸,且第二架180 (例如,第二胎邊架)在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與第二胎邊凸塊176b之間延伸。在一個實施例中,彎曲過渡區域182分別在第一架178與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間延伸,及在第二架180與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間延伸。胎邊凸塊176分別定位於井174之相對側上,且分別相對於第一架178及第二架180升高。若輪胎120失去壓力,則胎邊凸塊176幫助將輪胎120夾持在輪緣122上。
參看圖3B,其為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特寫橫截面,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為與輪緣122之其餘處分開之部分。與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相反,如在圖3A中展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亦為與輪緣122之其餘處分開之部分。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由任何數目種材料製成,包括例如,丙烯酸酯化之胺甲酸乙酯、其他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順丁烯二酸酯、環氧樹脂、聚矽氧黏著劑、乙烯基酯、聚/異氰酸酯、聚矽氧烷(例如,聚矽氧)、橡膠、凝膠、絲狀纖維、一或多個其他材料或其任何組合。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與製造輪緣122之其餘處(例如,輪胎嚙合部分130,除第一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外,輪輻嚙合部分136、第一側壁140及第二側壁142)之材料(例如,第二材料)不同的材料(例如,第一材料)製成。第二材料可為任何數目種材料,包括例如鋁、鈦、纖維加固塑膠(例如,碳纖維加固之聚合物(CFRP)複合物)、一或多種其他材料或其任何組合。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由相同材料製成,或可由一或多種不同材料製成。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或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與輪緣122之其餘處(例如,輪胎嚙合部分130,除第一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外,輪輻嚙合部分136、第一側壁140及第二側壁142)之材料(例如,第二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CFRP複合物)製成。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具有與製造輪緣122之其餘處(例如,輪胎嚙合部分130,除第一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外,輪輻嚙合部分136、第一側壁140及第二側壁142)之材料(例如,第二材料)之材料不同的硬度(例如,更低硬度)之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具有30蕭氏A至80蕭氏A之硬度的材料(諸如,聚矽氧)製成,且輪緣122之其餘處由具有大於80蕭氏D之硬度的材料(諸如,各種固化樹脂或其他複合材料)製成。在一實施例中,輪緣材料由在其完工形式中具有等於或大於80蕭氏D且小於或等於100蕭氏D之硬度的材料製成,而輪胎夾持形貌體可由具有小於80蕭氏D之硬度的材料形成。
舉例而言,可將不同樹脂用於輪緣材料及輪胎夾持形貌體材料。在一實施例中,輪緣樹脂材料可具有高於80蕭氏D之固化硬度,例如,90蕭氏D,且輪胎夾持形貌體樹脂材料可具有小於80蕭氏D之固化硬度,例如,74蕭氏D。
輪緣材料及輪胎夾持形貌體材料可由使用不同技術固化之可固化材料形成。舉例而言,輪緣材料可為經由施加熱量及/或壓力固化之樹脂,而在一個實例中可為樹脂或環氧樹脂基底材料之輪胎夾持形貌體材料可經由施加輻射能量(諸如,紅外光或紫外光)或時控化學反應來固化。在此實施例中,輪緣材料可首先固化,且輪胎夾持形貌體材料可塗覆至固化之輪緣材料,且隨後固化。
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附著(例如,以化學方式及/或以機械方式)至輪胎嚙合部分130之一表面。舉例而言,如在圖3B中展示,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附著至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如在圖3A中展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附著(例如,以化學方式及/或以機械方式)至輪胎嚙合部分130之另一表面(例如,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在圖3A至圖3B中展示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壁154面向第二輪胎夾持壁158。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以任何數目個方式分別附著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舉例而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藉由黏著劑附著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替代地,可將黏性材料(例如,環氧樹脂黏著劑)塗覆至輪緣122之一或多個表面(例如,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且該黏性材料可固化,使得黏性材料凝固。在例如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處之凝固材料因此分別形成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在凝固後,材料保持分別黏附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
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原位形成及原位固化密封墊程序將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分別附著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此等為使用機器人在一表面(例如,第一輪胎夾持壁154或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內或處施配材料胎邊之快速且經濟程序。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在沿著各別輪胎夾持壁154、158之任何數目個位置處分別附著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舉例而言,徑向外緣184、186分別部分界定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定位於徑向外緣184處(例如,與其齊平)且朝向第一架178並遠離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延伸;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定位於徑向外緣186處(例如,與其齊平)且朝向第二架180並遠離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延伸。可提供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其他定位。
舉例而言,參看圖4A至圖4B,第一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夾持形貌體160可分別延伸超出徑向外緣184、186。第一輪胎夾持部分150包括一第一徑向最外表面188,且第二輪胎夾持部分152包括一第二徑向最外表面190。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不規則地成形,且分別延伸超出徑向外緣184、186。舉例而言,如在圖4A至圖4B中展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延伸超出徑向外緣184且進一步附著至第一徑向最外表面188;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延伸超出徑向外緣186且進一步附著至第二徑向最外表面190。
輪胎嚙合部分130可包括附著形貌體,其例如改良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結合功效。附著形貌體及/或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及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可經機械及/或化學處理,以用於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結合功效之進一步改良。
舉例而言,參看圖5A及圖5B,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包括一第一附著形貌體192,且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包括一第二附著形貌體194。在圖5A及圖5B中展示之實例中,第一附著形貌體192為延伸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內之一第一凹槽,且第二附著形貌體194為延伸至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內之一第二凹槽。第一凹槽192及第二凹槽194經定大小及成形(例如,半圓)以匹配各別輪胎夾持形貌體156、160之大小及形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分別附著至在第一凹槽192及第二凹槽194內有輪緣122之輪胎嚙合部分130。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分別在與徑向外緣184、186隔開之位置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換言之,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分別在相對於徑向外緣184、186在徑向內部之位置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
圖5A及圖5B之實施例亦繪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形狀之另一實例。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橫截面在圖5A至圖5B中為圓形。
作為另一實例,參看圖6A至圖6B及圖7A至圖7B,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包括一第一凹進部分200,且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包括一第二凹進部分202。第一凹進部分200形成第一附著形貌體192,且第二凹進部分202包括第二附著形貌體194。第一凹進部分200部分由第一凹進之表面204形成,且第二凹進部分202部分由第二凹進之表面206形成。第一凹進之表面204相對於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其餘處(例如,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一暴露之表面208)在外部平移,且第二凹進之表面206相對於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其餘處(例如,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一暴露之表面210)在外部平移。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在第一凹進部分200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舉例而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附著至第一凹進之表面204。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遠離第一凹進之表面204延伸,且超出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暴露之表面208。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在第二凹進部分202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舉例而言,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附著至第二凹進之表面206。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遠離第二凹進之表面206延伸,且超出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暴露之表面210。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凹進之表面204平行於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暴露之表面208,且第二凹進之表面206平行於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暴露之表面210。在此組配中,第一凹進部分200之深度由第一凹進之表面204與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之暴露之表面208之間的距離界定,且第二凹進部分202之深度由第二凹進之表面206與第二輪胎夾持壁158之暴露之表面210之間的距離界定。可分別提供第一凹進部分200及第二凹進部分202的任何數目個深度。可提供第一凹進部分200及第二凹進部分202的其他組配。
任何數目個不同形狀之輪胎夾持形貌體156、160可分別安置於第一凹進部分200及第二凹進部分202內且附著於其處。舉例而言,如在圖6A至圖6B中展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橫截面可為矩形,具有一半圓蓋。作為另一實例,如在圖7A至圖7B中展示,與圖6A至圖6B中展示之實例相比,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橫截面可更不規則。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橫截面可經定大小及成形以當輪胎120附著至輪緣122時匹配輪胎120之胎邊170的形狀。可提供其他形狀。
在其他實施例中,輪胎嚙合部分130包括額外凹進部分。舉例而言,參看圖8A至圖8B,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包括一第三凹進部分212,且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包括一第四凹進部分214。與第一凹進部分200組合的第三凹進部分212形成第一附著形貌體192,且與第二凹進部分202組合的第四凹進部分214形成第二附著形貌體194。第三凹進部分212相對於第一凹進部分200在側向上及在徑向上在外部,且第四凹進部分214相對於第二凹進部分202在側向上及在徑向上在外部。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在第一凹進部分200及第三凹進部分212處附著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且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在第二凹進部分202及第四凹進部分214處附著至第二輪胎夾持壁160。可提供其他組配。
在其他實施例中,輪胎嚙合部分130包括額外附著形貌體。舉例而言,如在圖9A至圖9B中展示,雖然第一凹進部分200形成第一附著形貌體192且第二凹進部分202包括第二附著形貌體194,但輪胎嚙合部分130亦包括一第一通道220作為第三附著形貌體,及一第二通道222作為第四附著形貌體。第一通道220遠離第一凹進部分200在平行第一凹進之表面204的一方向上延伸,且第二通道222遠離第二凹進部分202在平行第二凹進之表面206的一方向上延伸。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之橫截面為例如P形。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安置於第一通道220內,且可在第一通道220及/或第一凹進部分200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安置於第二通道222內,且可在第二通道222及/或第二凹進部分202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圖9A至圖9B中展示之實施例類似於圖6A至圖6B中展示之實施例,分別具有至第一通道220及第二通道222內之延伸,用於對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的增添之支撐。
附著形貌體可呈不同於凹座及通道之形式。舉例而言,如在圖10A至圖10B中展示,第一附著形貌體192包括遠離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延伸之多個第一突出部224,且第二附著形貌體194包括遠離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延伸之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在圖10A至圖10B中展示之實例中,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包括三個三角形突出部,且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包括三個三角形突出部。可提供更多、更少及/或不同形狀之(例如,矩形)第一突出部224及/或第二突出部226。
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分別鄰近徑向外緣184、186定位。在不同實施例中,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可分別相對於徑向外緣184、186在徑向內部定位。
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或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可與輪胎嚙合部分130整體形成。替代地,該等第一突出部224 (例如,作為一群組)及/或該等第二突出部226 (例如,作為一群組)可為與輪胎嚙合部分130分開之部分,且可以包括例如藉由黏著劑之任何數目個方式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可直接形成於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上,且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直接形成於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上。替代地,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包括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可分別定位至之凹槽。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分別附著至在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處之輪胎嚙合部分130。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不包括凹槽。實情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柔順性材料製成,且當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分別在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處附著至輪胎嚙合部分130時,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224及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226可分別使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變形。
在另一實例中,如在圖11A至圖11B中展示,第一附著形貌體192包括延伸至第一輪胎夾持壁154內之多個凹槽228,且第二附著形貌體194包括延伸至第二輪胎夾持壁158內之多個第二凹槽230。在圖11A至圖11B中展示之實例中,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包括三個三角形凹槽,且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包括三個三角形突出部。可提供更多、更少及/或不同形狀之(例如,矩形)第一凹槽228及/或第二凹槽230。
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及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分別鄰近徑向外緣184、186定位。在不同實施例中,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及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可分別相對於徑向外緣184、186在徑向內部定位。
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可直接形成於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內,且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直接形成於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內。替代地,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各包括分別可定位於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及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內之突出部。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分別附著至在該等多個第一凹槽228及該等多個第二凹槽230處之輪胎嚙合部分130。
圖12A至圖12B、圖13A至圖13B及圖14A至圖14B繪示輪胎夾持形貌體156、160之額外實施例。參看圖12A至圖12B,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各由兩種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由第一材料232及與第一材料不同之第三材料234製成。該第一材料232包圍該第三材料234。第三材料234可為具有比第一材料232大之硬度的材料。第三材料234可為任何數目種材料,包括例如CFRP複合物。
參看圖13A至圖13B,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中之各者包括一外殼240 (例如,一殼),其容納材料纖維242 (例如,複合纖維)。外殼240可由柔順性材料(例如,第一材料)製成,且材料纖維242可增大輪胎夾持形貌體156、160之輪胎夾持強度。
參看圖14A至圖14B,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為與以上所論述不同的形狀。舉例而言,如在圖14A至圖14B中展示,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中之各者可具有在形狀上為三角形(例如,自矩形延伸之三角形)之一橫截面。可提供具有不同橫截面形狀之其他輪胎夾持形貌體。
額外輪胎夾持形貌體亦可由與輪緣之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形成。參看圖15A至圖15B,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可由第二材料形成。額外輪胎夾持形貌體(諸如,胎邊凸塊176c及176d)亦可由與輪緣之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額外輪胎夾持形貌體可由鉤156、160之第二材料形成,如其在本文中描述。在另一實施例中,額外輪胎夾持形貌體可由第三材料形成。第三材料可與鉤156、160之材料及輪緣之材料不同。
替代鉤之輪胎夾持形貌體156b、160b亦可由與輪緣之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形成。參看圖16A至圖16B,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156b及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160b可由與輪緣相同之材料形成。其他輪胎夾持形貌體(諸如,胎邊凸塊176c及176d)可由與輪緣之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額外輪胎夾持形貌體可由如本文中所描述之第二材料形成。
如在圖15a、圖15b、圖16a、圖16b中展示之實施例中說明,胎邊鉤176c及176d可由與輪胎嚙合部分之胎邊架178、180之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在一實施例中,胎邊鉤176c及176d的暴露之表面及輪胎嚙合部分之胎邊架178、180可由不同材料形成。
本文中描述的實施例之說明意欲提供對各種實施例之結構之一般理解。該等說明並不意欲充當利用本文中描述之結構或方法的設備及系統之所有元件及特徵之完全描述。在審閱本揭露內容後,許多其他實施例可對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其他實施例可加以利用及自本揭露內容導出,使得在不脫離本揭露內容之範疇之情況下,可進行結構及邏輯取代與改變。另外,圖示僅為代表性,且可不按比例繪製。可放大在圖示內之某些比例,同時可使其他比例最小化。因此,本揭露內容及圖應被視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
雖然本說明書含有許多細節,但此等不應被解釋為對本發明之範疇或可主張內容之限制,而相反地,應被解釋為具體針對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的特徵之描述。在本說明書中在單獨實施例之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徵亦可組合實施於一單一實施例中。相反地,在一單一實施例之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種特徵亦可單獨地或按任何合適子組合實施於多個實施例中。此外,雖然特徵可在以上描述為按某些組合作用且甚至一開始如此主張,但來自主張之組合的一或多個特徵在一些情況中可自該組合刪去,且主張之組合可針對一子組合或一子組合之變化。
類似地,雖然按一特定次序在圖式中描繪及在本文中描述操作及/或動作,但不應將此理解為需要按所展示之特定次序或依序執行此等操作或應執行所有說明之操作來達成合乎需要之結果。在某些情況中,多任務及並行處理可為有利的。此外,在以上描述之實施例中的各種系統組件之分離不應被理解為在所有實施例中需要此分離,且應理解,任何描述之程式組件及系統可通常在一單一軟體產品中整合在一起或封裝至多個軟體產品內。
本揭露內容之一或多個實施例可在本文中由術語「發明」來個別及/或共同地參考,其僅出於方便且不意欲將本申請之範疇自願地限制於任何特定發明或發明性概念。此外,雖然本文中已說明及描述具體實施例,但應瞭解,經設計成達成相同或類似目的之任何隨後配置可取代所展示之具體實施例。本揭露內容意欲涵蓋各種實施例之任何及所有隨後改編或變化。在審閱該描述後,以上實施例之組合及本文中未具體描述之其他實施例對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
提供摘要以遵守37 C.F.R. §1.72(b),且伴有以下理解:其將不用以解釋或限制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或意義。此外,在前述實施方式中,為了使本揭露內容流線化之目的,各種特徵可分群在一起或在一單一實施例中描述。本揭露內容不應被解釋為反映所主張之實施例需要比在各申請專利範圍中明確列舉多的特徵。相反地,如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反映,本發明之主題可針對揭露之實施例中之任何者的並非全部特徵。因此,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併入於實施方式中,其中各申請專利範圍獨立地定義單獨主張之主題。
意欲前述詳細描述被看作例示性,而非限制性,且應理解,包括所有等效物之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意欲定義本發明之範疇。不應將申請專利範圍理解為限於所描述之次序或元素,除非有達到彼效果之敘述。因此,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內容之範疇及精神內之所有實施例經主張為本發明。
50:自行車 52:框架 54:前輪 56:後輪 58:驅動系 60:前煞車 62:後煞車 64:座位 66:座管 68:車把 70:煞車桿 72:前鏈輪總成 74:曲柄總成 76:踏板 78:後鏈輪總成 80:後變速器 82,84:齒 85:前換檔器 86:基底部件 88:連桿組 90:可移動部件 92:籠 100:控制裝置 120:輪胎 122:輪緣 124:輪輻 126:中心輪轂 130:輪胎嚙合部分 132:輪輻收納表面 134:內圓周 136:輪輻嚙合部分 140:第一側壁 142:第二側壁 150:第一輪胎夾持部分 152:第二輪胎夾持部分 154:第一輪胎夾持壁 156:第一突起,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 156b:輪胎夾持形貌體,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 158:第二輪胎夾持壁 160:第二突起,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 160b:輪胎夾持形貌體,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 170:胎邊 172:材料,鋼絲或KevlarTM纖維 174:井 176a:第一胎邊凸塊 176b:第二胎邊凸塊 176c,176d:胎邊凸塊,胎邊鉤 178:第一架 180:第二架 182:彎曲過渡區域 184,186:徑向外緣 188:第一徑向最外表面 190:第二徑向最外表面 192:第一附著形貌體 194:第二附著形貌體 200:第一凹進部分 202:第二凹進部分 204:第一凹進之表面 206:第二凹進之表面 208:第一輪胎夾持壁之暴露之表面 210:第二輪胎夾持壁之暴露之表面 212:第三凹進部分 214:第四凹進部分 220:第一通道 222:第二通道 224:第一突出部 226:第二突出部 228:第一凹槽 230:第二凹槽 232:第一材料 234:第三材料 240:外殼 242:材料纖維 A:箭頭 C:鏈條 F,G:鏈輪 L:連桿
在閱讀了結合圖式之以下描述後,本發明之目標、特徵及優勢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圖1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教示的可經建構以利用一輪緣之一自行車之示意性側視圖;
圖2為用於一自行車(諸如,圖1之自行車)的車輪之側視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3A為沿著圖2之車輪之軸線3截取的輪緣之一第一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3B為圖3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4A為輪緣之一第二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4B為圖4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5A為輪緣之一第三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5B為圖5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6A為輪緣之一第四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6B為圖6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7A為輪緣之一第五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7B為圖7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8A為輪緣之一第六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8B為圖8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9A為輪緣之一第七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9B為圖9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0A為輪緣之一第八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10B為圖10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1A為輪緣之一第九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11B為圖11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2A為輪緣之一第十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12B為圖12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3A為輪緣之一第十一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
圖13B為圖13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4A為輪緣之一第十二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且
圖14B為圖14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5A為輪緣之一第十三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且
圖15B為圖15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圖16A為輪緣之一第十三實例之橫截面圖,其中附著一輪胎;且
圖16B為圖16A之輪緣及輪胎之一部分之特寫橫截面圖。
122:輪緣
130:輪胎嚙合部分
136:輪輻嚙合部分
140:第一側壁
142:第二側壁
150:第一輪胎夾持部分
152:第二輪胎夾持部分
154:第一輪胎夾持壁
156:第一突起,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
158:第二輪胎夾持壁
160:第二突起,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
170:胎邊
172:材料,鋼絲或KevlarTM纖維
174:井
176a:第一胎邊凸塊
176b:第二胎邊凸塊
178:第一架
180:第二架
182:彎曲過渡區域
184,186:徑向外緣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自行車輪之輪緣總成,該輪緣總成包含:一輪緣,其包含:一徑向內部部分,其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其與該第一側壁隔開,其中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以及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其沿著該輪緣之一外圓周安置且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且面向該第一表面,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係為彼此完全相面向的突起,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由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由一第二材料製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材料具有與該第二材料不同之一硬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材料為一環氧黏著劑、聚矽氧、橡膠、一凝膠、一絲狀纖維或一纖維,且 其中該第二材料為鋁、鈦或一纖維加固塑膠。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分別藉由一黏著劑而附著至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處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之一位置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與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之一位置處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一附著形貌體,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二附著形貌體。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一第一凹槽,其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內且圍繞該輪緣延伸,該第一凹槽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其中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一第二凹槽,其自該第二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內且圍繞該輪緣延伸,該第二凹槽與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徑向外緣隔開,且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安置於該第一凹槽內,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安置於該第二凹槽內。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一凹進部分,該第一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三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三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一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三 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其中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二凹進部分,該第二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二表面,且其中該第二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四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四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二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二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遠離該第一表面延伸且超出該第三表面,且其中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遠離該第二表面延伸且超出該第四表面。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三凹進部分,該第三凹進部分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係側向在外,其中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四凹進部分,該第四凹進部分相對於該第二表面係側向在外,且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亦在該第三凹進部分處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亦在該第四凹進部分處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遠離該第一表面延伸之多個第一突出部,且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遠離該第二表面延伸之多個第二突出部;或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自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內之多個第一凹槽,且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自該第二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內之多個第二凹槽。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等多個第一突出部或該等多個第一凹槽處附著至該第一表面,且其中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在該等多個第二突出部或該等多個第二凹槽處 附著至該第二表面。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亦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之一徑向最外表面,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亦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之一徑向最外表面。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亦由一第三材料製成,該第三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該第一材料包圍該第三材料。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緣總成,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至少部分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至少部分分別為暴露之壁表面。
  17. 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車輪,該車輪包含:一中心輪轂,其經組配用於旋轉式附著至該自行車;多個輪輻,其附著至該中心輪轂且自該輪轂徑向向外延伸,該等多個輪輻由許多輪輻組成;以及一輪緣,其包含: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其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一第一側壁,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一第二側壁,其與該第一側壁隔開,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徑向向內延伸;一徑向內部部分,其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該等多個輪輻附著至該輪緣之該徑向內部部分,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 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輪緣之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且面向該第一表面,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係為彼此完全相面向的突起,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由一第一材料製成,且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壁由一第二材料製成。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車輪,其中該第一材料具有比該第二材料低之一硬度。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車輪,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一附著形貌體,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包括一第二附著形貌體,其中該第一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一凹進部分,該第一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三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三表面為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一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三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其中該第二附著形貌體包括該輪緣之一第二凹進部分,該第二凹進部分包括該第二表面,且其中該第二表面相對於該輪緣之一第四表面係徑向在外,該第四表面為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另一表面,該第二凹進部分之一深度由該第二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之間的一距離界定。
  20. 一種輪緣,其包含:一徑向內部部分,其沿著該輪緣之一內圓周安置;一第一側壁; 一第二側壁,其與該第一側壁隔開,其中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自該徑向內部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以及一徑向外輪胎嚙合部分,其沿著該輪緣之一外圓周安置且具有一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及與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隔開之一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一側壁延伸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自該第二側壁延伸,其中該第一輪胎夾持部分包括一第一輪胎夾持壁,且該第二輪胎夾持部分包括與該第一輪胎夾持壁相對之一第二輪胎夾持壁;一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之一部分;以及一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其附著至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一表面之一部分,該第一輪胎夾持形貌體及該第二輪胎夾持形貌體係為彼此完全相面向的突起,且該第二輪胎夾持壁之該表面面向該第一輪胎夾持壁之該表面。
TW109143484A 2019-12-11 2020-12-09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TWI820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710,976 2019-12-11
US16/710,976 US11660909B2 (en) 2019-12-11 2019-12-11 Tire retaining feature for a bicycle ri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523A TW202130523A (zh) 2021-08-16
TWI820366B true TWI820366B (zh) 2023-11-01

Family

ID=7608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3484A TWI820366B (zh) 2019-12-11 2020-12-09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0909B2 (zh)
CN (1) CN113043789A (zh)
DE (1) DE102020133093A1 (zh)
TW (1) TWI82036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5957A (en) * 1973-09-25 1976-06-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Vehicle wheel structure
US5820709A (en) * 1994-03-11 1998-10-13 National Tire Co., Ltd. Vehicle tire and rim combination
TW201233568A (en) * 2011-02-01 2012-08-16 Shimano Kk Bicycle ri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DE202014103622U1 (de) * 2014-08-05 2014-08-22 All Ahead Composites Gmbh Fahrradfelge aus Faserverbundmaterial
CN104339975A (zh) * 2013-07-26 2015-02-11 玛维克简易股份公司 用于自行车车轮的轮圈
KR101519736B1 (ko) * 2013-11-20 2015-05-12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비드슬립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공기입 타이어
US20170087929A1 (en) * 2016-06-14 2017-03-30 Dymag Group Limited Rim for a wh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8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5645A (en) 1996-09-09 1999-11-02 Compositech, Inc. Carbon bodied bicycle rim
JPH10250309A (ja) * 1997-03-17 1998-09-22 R Thomasberg Paul 自転車用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及びリム
US6070948A (en) * 1999-08-12 2000-06-06 Alex Machine Industrial Co., Ltd. Bicycle wheel rim
US7118643B1 (en) 2001-09-28 2006-10-10 Sweetskinz, Inc. Method of making tire with exo-belt skin
US20070209743A1 (en) 2001-09-28 2007-09-13 Sweetskinz, Inc. Tire with reinforcing exo-belt skin
US6938962B1 (en) 2002-03-18 2005-09-06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spoke termination
US6991300B2 (en) 2002-07-31 2006-01-31 James Colegrove Optimum compaction low void composite bicycle wheel rim
EP1545906B1 (en) 2002-10-04 2011-01-26 Compositech, Inc. Aerodynamic surfaced bicycle wheel
AU2003275380A1 (en) 2003-02-14 2004-09-09 Ricardo Perez Bicycle frame with rear passive suspension
EP1722986A4 (en) 2004-02-02 2010-03-24 Smith Diane WHEEL RIM
US8002362B2 (en) 2004-02-17 2011-08-23 Trek Bicycle Corporation Optimal thermal properties in light weight and high performance braking composite clincher or tubular tire bicycle wheel rim
DE102006010445B4 (de) 2006-03-03 2014-02-13 Denk Engineering Gmbh Felge
US20070222278A1 (en) 2006-03-27 2007-09-27 Cycle Support West, Inc. Dba Phat Cycles Wide-low profile tire and a standard hub mounted on a wheel
TWM317937U (en) * 2007-01-18 2007-09-01 Jr-Shiang Yang Wheel rim structure of bicycle
ITMI20071103A1 (it) 2007-05-30 2008-11-30 Campagnolo Srl Cerchio per ruota di bicicletta in materiale composito con indicatore di usura e ruota comprendente tale cerchio
US20090058180A1 (en) 2007-08-29 2009-03-05 Compositech, Inc. Reinforced Composite Rim
DE102007042198A1 (de) 2007-08-29 2009-03-05 Carbonsport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elgenrings,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von Speichen, ferner Felgenring, Drahtreifenfelge und Fahrrad
ITMI20072232A1 (it) * 2007-11-26 2009-05-27 Campagnolo Srl Cerchio per ruota di bicicletta e ruota di bicicletta comprendente tale cerchio
US20090236902A1 (en) 2008-03-21 2009-09-24 Mordecai Zibkoff Spoked Bicycle Wheel
US20090250995A1 (en) 2008-04-07 2009-10-08 Carlos Tsai Composite Carbon Fiber Wheel Ri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8313155B2 (en) 2008-09-15 2012-11-20 Edge Composites, LLC Advanced composite rim having molded in spoke holes
US8528991B2 (en) 2009-03-12 2013-09-10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rim
US20110084543A1 (en) 2009-05-30 2011-04-14 Reynolds Cycling Llc Bead Seat Clincher
US8888195B1 (en) 2009-06-09 2014-11-18 Hed Cycling Products, Inc. Aerodynamic bicycle rim and wheel
FR2948319B1 (fr) 2009-07-22 2012-01-06 Salomon Sas Garniture d'interface pour roue de cycle et roue de cycle comportant une telle garniture
FR2951403B1 (fr) 2009-10-15 2011-12-23 Salomon Sas Jante composite et roue comportant une telee jante
US20110115280A1 (en) 2009-11-19 2011-05-19 Salomon S.A.S. Cycle wheel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wheel
US8297711B2 (en) 2010-04-09 2012-10-30 Shimano Inc. Circular bicycle rim
WO2011133557A1 (en) 2010-04-19 2011-10-27 Simon Smart Multi-surface rim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US9656516B2 (en) 2010-05-07 2017-05-23 Sram, Llc Bicycle rim
US8342614B2 (en) 2010-05-07 2013-01-01 Sram, Llc Composite rim for a bicycle wheel
FR2962688B1 (fr) 2010-07-13 2012-08-17 Mavic Sas Jante ou portion de jante realisee en materiau composite
US8905491B2 (en) 2010-07-27 2014-12-09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US20120049610A1 (en) 2010-08-30 2012-03-01 Reynolds Cycling Llc Rim Wear Indicator
US20120056468A1 (en) 2010-09-08 2012-03-08 Carlos Tsai Carbon Bodied Bicycle Rim with Ceramic Brake Portion
GB2483846A (en) 2010-09-14 2012-03-28 Imagine Ltd I Wheelchair with a seat base and a single front stem forming a cantilever-type frame
US8449044B2 (en) 2010-09-27 2013-05-28 Shimano Components (Malaysia) Sdn. Bhd. Bicycle rim
FR2966772B1 (fr) 2010-10-29 2015-01-02 Mavic Sas Pneumatique et roue pour cycle.
AU2011333536B9 (en) 2010-11-25 2017-05-11 Enve Composites, Llc Optimum aerodynamic bicycle wheel
US8746808B2 (en) 2011-02-14 2014-06-10 Shimano Components (Malaysia) Sdn. Bhd. Bicycle rim
US8967731B2 (en) 2011-02-23 2015-03-03 Shimano Inc. Spoke attachment structure
US20130043717A1 (en) 2011-08-18 2013-02-21 Sram, Llc Bicycle rim with integral impact resistant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making
US9290043B2 (en) 2011-08-19 2016-03-22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spoke connection
CN202294054U (zh) * 2011-10-17 2012-07-04 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碳纤维轮圈的结合结构
US9662934B2 (en) 2011-10-17 2017-05-30 Nicholas Birdseye Wheel rim
US8978725B2 (en) 2011-10-20 2015-03-17 Shimano Inc. Bicycle wheel rim structure
US9283804B2 (en) 2012-01-12 2016-03-15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spoke connection
US8875761B2 (en) 2012-01-13 2014-11-04 Bear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pneumatic tire to a rim
GB201207332D0 (en) 2012-04-27 2012-06-13 Hiscock Roger Wheel or tyre
US9108461B2 (en) 2012-06-27 2015-08-18 Cayucos Cowboys, Llc Bicycle wheel with unitary side construction
US9283815B2 (en) 2012-07-05 2016-03-15 Shimano Inc. Bicycle wheel
US9216613B2 (en) 2012-07-12 2015-12-22 Sram, Llc Bicycle rim with brake track
US20140042798A1 (en) 2012-08-09 2014-02-13 Shimano Inc. Composite bicycle rim
US20140117745A1 (en) 2012-10-26 2014-05-01 Trek Bicycle Corp. Enhanced bicycle braking surfaces
US9321307B2 (en) 2012-12-05 2016-04-26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US9421818B2 (en) 2012-12-21 2016-08-2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nd bicycle wheel
US9550394B2 (en) 2013-03-27 2017-01-24 Reynolds Cycling, Llc Bicycle wheels with asymmetric carbon fiber rims
US10059145B2 (en) 2013-05-23 2018-08-28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US20150165845A1 (en) 2013-12-17 2015-06-18 Aeromind, LLC Valve Stem for a Pneumatic Wheel
US10532610B2 (en) 2014-06-13 2020-01-14 Sram, Llc Bicycle rim with brake track
FR3028802B1 (fr) 2014-11-26 2017-01-13 Mavic Sas Jante pour roue de cycl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US9981500B2 (en) 2014-12-04 2018-05-29 Enve Composites, Llc Impact resistant rim
DE102015102465B4 (de) 2015-02-20 2021-01-21 Carbovatio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elgenringes,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von Speichen, Felge, insbesondere Drahtreifenfelge und Fahrrad
US20160263938A1 (en) 2015-03-12 2016-09-15 Reynolds Cycling, Llc Bicycle rim and wheel
US9718305B2 (en) 2015-04-14 2017-08-01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US20170080749A1 (en) 2015-09-23 2017-03-23 Raymond Anderson Scruggs Optimized Rim For Robust Pneumatic Bicycle Wheel Functionality
ITUB20154195A1 (it) 2015-10-07 2017-04-07 Campagnolo Srl Componente di ruota di bicicletta con zona di frenatura in materiale composit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di fabbricazione
US10052911B2 (en) 2015-12-07 2018-08-21 Enve Composites, Llc Rim strip for bicycle rim
US9950561B2 (en) 2016-02-12 2018-04-24 Sram, Llc Bicycle rim and wheel having inner protrusions
WO2017197524A1 (en) 2016-05-19 2017-11-23 1323079 Alberta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fluid dynamic drag
US20180117958A1 (en) 2016-11-03 2018-05-03 Princeton Carbon Works Variable cross-sectional profile wheel rim
US10717321B2 (en) 2017-03-13 2020-07-21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bicycle rim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of printing non-contact printed deposit on annular rim body
US20180361785A1 (en) 2017-06-16 2018-12-20 Enve Composites Llc Bicycle rim with enlarged outer radial edges
US10919346B2 (en) 2017-06-28 2021-02-16 Sram, Llc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 for a wheel
US10703146B2 (en) 2017-06-28 2020-07-07 Sram, Llc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 with alignment feature
IT201700113948A1 (it) 2017-10-10 2019-04-10 Campagnolo Srl Cerchio di ruota di bicicletta
IT201700114693A1 (it) 2017-10-11 2019-04-11 Campagnolo Srl Cerchio di ruota di bicicletta e ruota che lo comprende
WO2019113701A1 (en) 2017-12-13 2019-06-20 Falcon Composites Corp. Bicycle rim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20190308446A1 (en) 2018-04-06 2019-10-10 Sram, Llc Bicycle composite clincher rim and wheel
US11628682B2 (en) 2018-10-10 2023-04-18 Sram, Llc Composite bicycle rim
US20200122502A1 (en) 2018-10-17 2020-04-23 Sram, Llc Spoke cover for a bicycle ri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5957A (en) * 1973-09-25 1976-06-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Vehicle wheel structure
US5820709A (en) * 1994-03-11 1998-10-13 National Tire Co., Ltd. Vehicle tire and rim combination
TW201233568A (en) * 2011-02-01 2012-08-16 Shimano Kk Bicycle ri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CN104339975A (zh) * 2013-07-26 2015-02-11 玛维克简易股份公司 用于自行车车轮的轮圈
KR101519736B1 (ko) * 2013-11-20 2015-05-12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비드슬립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공기입 타이어
DE202014103622U1 (de) * 2014-08-05 2014-08-22 All Ahead Composites Gmbh Fahrradfelge aus Faserverbundmaterial
US20170087929A1 (en) * 2016-06-14 2017-03-30 Dymag Group Limited Rim for a wh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133093A1 (de) 2021-06-17
US20210178806A1 (en) 2021-06-17
US11660909B2 (en) 2023-05-30
TW202130523A (zh) 2021-08-16
CN113043789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1404B2 (en) Bicycle having annular sealing member
US8905491B2 (en) Bicycle rim
US7959236B2 (en) Wheel ri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bicycle including such rim
JP4093318B2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73136A1 (en) Wheel Rim
TWI723976B (zh) 自行車輪圈
US20070029868A1 (en) Wheel rim for cycling device
US9604499B2 (en) Compression molded hub shell
EP2020306B1 (en) Motor bicycle ri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0252570B2 (en) Bicycle rim
TWI820366B (zh) 用於自行車輪緣之輪胎夾持形貌體
US20150027611A1 (en) Cycle wheel
CN101348054A (zh) 自行车轮圈
TWI823065B (zh) 自行車複合式緊箝輪緣及車輪
TWI784181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US20150028660A1 (en) Cycle wheel rim
EP3219509B1 (en) Bicycle wheel and rela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US20150027610A1 (en) Pneumatic tire for cycle wheel
US20200122502A1 (en) Spoke cover for a bicycle rim
US20150291242A1 (en) Bicycle assembly with bottom bracket area
US11938764B2 (en) Tire inflation device
KR101135964B1 (ko) 비공기식 타이어 내장재 및 이를 장착한 타이어
EP2098382B1 (en) Motor bicycle ri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TW202408824A (zh) 人力車輛輪圈
JPWO2018216625A1 (ja) 繊維強化樹脂製ホイ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