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7215B - 氣體傳輸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氣體傳輸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7215B
TWI817215B TW110138587A TW110138587A TWI817215B TW I817215 B TWI817215 B TW I817215B TW 110138587 A TW110138587 A TW 110138587A TW 110138587 A TW110138587 A TW 110138587A TW I817215 B TWI817215 B TW I8172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ctuating
gas
transmission device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8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7867A (zh
Inventor
莫皓然
陳世昌
廖家淯
楊啟章
林志峯
張鈞俋
韓永隆
黃啟峰
蔡長諺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8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7215B/zh
Priority to CN202211094056.9A priority patent/CN115992811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7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7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7215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包含:一腔罩體、複數個連接件、一散熱體以及複數個致動單元,腔罩體及散熱體相互封蓋形成容置空間,腔罩體設有進氣端,複數個連接件分別堆疊設置於容置空間內,每個連接件分別具有中空開口,散熱體設有排氣元件,連接件之中空開口與進氣端及排氣元件相通,複數個致動單元,包含致動體堆疊設置於閥體上,且分別疊設於每個連接件之中空開口內,且致動單元之閥體對應到連接件之中空開口而形成一串聯架構;氣體由進氣端進入容置空間中,透過複數個致動單元之串聯架構傳輸並加壓氣體,使氣體由排氣元件排出。

Description

氣體傳輸裝置
本案關於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尤指一種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的氣體傳輸裝置。
目前於各領域中無論是醫藥、電腦科技、列印、能源等工業,產品均朝精緻化及微小化方向發展,其中微幫浦、噴霧器、噴墨頭、工業列印裝置等產品所包含用以傳輸流體的泵浦為其關鍵元件,是以,如何藉創新結構突破其技術瓶頸,為發展的重要內容。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流體傳輸裝置的應用上亦愈來愈多元化,舉凡工業應用、生醫應用、醫療保健、電子散熱等等,甚至近來熱門的穿戴式裝置皆可見它的蹤影,可見泵浦已漸漸有朝向裝置微小化、流量極大化且靜音的趨勢,這些趨勢是傳統電動馬達泵所無法達成。
目前氣體傳輸裝置朝向輸出壓力高及氣體流量極大化的趨勢,然而,單單靠一單體的氣體傳輸裝置受限於微型化是較難達成。
有鑒於此,本案為了研發氣體傳輸裝置朝向輸出壓力高及氣體流量極大化,在結構設計就是要防止逆流,產生單向的流量,並且採以複數個致動單元串聯架構傳輸加壓,構成一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的氣體傳輸裝置;又,採以複數個致動單元串聯架構傳輸加壓氣體之結構設計上,多個同時持續驅動操作會產生裝置之一些熱源,雖氣體傳輸裝置此種串聯架構設計得以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之效能,但驅動時所 產生的熱源也會間接影響到整體裝置輸出效能,會使氣體傳輸裝置整體效能達到最佳化及極致最大化,也提供了加強散熱結構之設計。因此,如何產生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為本案所研發的主要課題。
本案的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其最主要結構設計就是要防止逆流,產生單向的流量,並且採以複數個致動單元串聯架構傳輸加壓氣體,且在裝置氣流輸出底部也提供了加強散熱結構之散熱體設計,以構成一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
本案的一廣義實施態樣為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包含:一腔罩體,設有一進氣端及一容置空間,該進氣端連通該容置空間;複數個連接件,分別堆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每個該連接件分別具有一中空開口;一散熱體,為一金屬材質之板件,與該腔罩體相互封蓋,且該散熱體上設有排氣元件,促使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與每個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與至少一該出氣孔相通形成一氣體傳輸流通方向;以及複數個致動單元,驅動供以傳輸一氣體,而每個該致動單元包含有一致動體堆疊設置於一閥體上,且每個該致動單元分別疊設定位於每個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內,如此該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而形成一串聯架構,該串聯架構起始端之該致動單元之該致動體對應到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該串聯架構終端之該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散熱體,且複數個致動單元持續驅動所產生熱源能透過該散熱體接觸而傳導擴散降溫;藉此,複數個該致動單元驅動傳輸該氣體得由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進入該容置空間中,依序透過複數個該致動單元之該串聯 架構傳輸而加壓該氣體,促使該氣體再由該散熱體之該排氣元件排出,構成一輸出壓力高及一氣體流量大之氣體傳輸。
1:腔罩體
11:進氣端
12:容置空間
13:框口
2:連接件
2a:第一連接件
2b:第二連接件
2c:第三連接件
21:中空開口
22:承載框
23:穿孔
3:散熱體
31:排氣元件
32:散熱片
4:致動單元
4a:第一致動單元
4b:第二致動單元
4c:第三致動單元
41:致動體
411:致動板件
411a:致動通孔
412:框架
412a:進氣腔室
413:致動組件
4131:進氣板
4131a:進氣孔
4131b:致動區
4131c:固定區
4132:壓電元件
4133:絕緣框架
4134:導電框架
4134a:電極
4134b:接腳
42:閥體
421:出氣板
421a:出氣孔
421b:凹部
422:閥片
422a:閥孔
423:閥體板件
423a:閥板通孔
5:電性驅動導線
d1:出氣孔的孔徑
d2:閥孔的孔徑
G:間距
第1A圖為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外觀示意圖。
第1B圖為本案氣體傳輸裝置另一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第2圖為第1A圖中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省略電性驅動導線的分解示意圖。
第3A圖為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致動單元外觀示意圖。
第3B圖為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致動單元分解示意圖。
第4A圖為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致動單元與閥體的相關構件剖面示意圖。
第4B圖為依照第4A圖中方框部分所視得致動單元與閥體的相關構件作動的放大示意圖1。
第4C圖為依照第4A圖中方框部分所視得致動單元與閥體的相關構件作動的放大示意圖2。
第5圖為第1A圖中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傳輸氣體作動流向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第1B圖中本案氣體傳輸裝置的散熱體示意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A圖、第1B圖、第2圖、第3A圖、第3B圖及第5圖所示,本案提供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包含一腔罩體1、複數個連接件2(2a、2b、2c)、一散熱體3以及複數個致動單元4(4a、4b、4c)。其中,腔罩體1設有一進氣端11及一容置空間12,進氣端11連通容置空間12;複數個連接件2(2a、 2b、2c)分別堆疊設置於容置空間12內,每個該連接件2(2a、2b、2c)分別具有一中空開口21;散熱體3為一金屬材質之板件,與腔罩體1相互封蓋,且散熱體3上設有排氣元件31,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體3上排氣元件31為複數個孔洞型態,但不以此為限,促使腔罩體1之進氣端11與每個該連接件2(2a、2b、2c)之中空開口21與排氣元件31相通形成一氣體傳輸流通方向(如第5圖所示);以及複數個致動單元4(4a、4b、4c)驅動供以傳輸一氣體,而每個該致動單元4(4a、4b、4c)包含有一致動體41堆疊設置於一閥體42上,且每個致動單元4(4a、4b、4c)分別疊設定位於每個連接件2(2a、2b、2c)之中空開口21內,如此致動單元4(4a、4b、4c)之閥體42對應到連接件2(2a、2b、2c)之中空開口21而形成一串聯架構,串聯架構起始端之致動單元4(4a)之致動體41對應到腔罩體1之進氣端11,串聯架構終端之致動單元4(4c)之閥體42對應到散熱體3,如此複數個致動單元4(4a、4b、4c)持續驅動所產生熱源能透過散熱體3接觸而傳導擴散降溫;藉此,複數個致動單元4(4a、4b、4c)驅動傳輸氣體得由腔罩體1之進氣端11進入容置空間12中,依序透過複數個致動單元4(4a、4b、4c)之串聯架構傳輸而加壓氣體,促使氣體再由散熱體3之排氣元件31排出,以構成一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複數個致動單元4共3個,區分為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複數個連接件2共3個,區分為第一連接件2a、第二連接件2b及第三連接件2c;而第一連接件2a、第二連接件2b及第三連接件2c在中空開口21周緣延伸出一承載框22,供使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分別透過承載框22疊設定位於第一連接件2a、第二連接件2b及第三連接件2c之中空開口21內, 其中第一致動單元4a之閥體42對應到第一連接件2a之中空開口21,並與第二致動單元4b之致動體41相連通,而第二致動單元4b之閥體42對應到第二連接件2b之中空開口21,並與第三致動單元4c之致動體41相連通,以及第三致動單元4c之閥體42對應到第三連接件2c之中空開口21構成串聯架構,而第一致動單元4a之致動體41對應到腔罩體1之進氣端11,串聯架構終端第三致動單元4c之閥體42對應到散熱體3,促使該第一致動單元4a、該第二致動單元4b、該第三致動單元4c受驅動傳輸氣體得由腔罩體1之進氣端11進入容置空間12中,且透過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串聯架構傳輸而加壓氣體,並使氣體再由排氣元件31排出。如此構成氣體傳輸裝置朝向微小化、流量極大化且靜音的趨勢,在設計考量下為採用整體裝置具有27~30mm之寬度,最佳寬度為28.5mm,27~30mm之長度,最佳長度為28.5mm,包含腔罩體1之進氣端11最高高度為11~13mm之高度,最佳高度為12mm;輸出壓力為190mmHg~450mmHg及氣體流量為600ml/min~3500ml/min,整體裝置噪音低於40dB,複數個致動單元4工作功率低於4.5W、操作頻率20~24KHz、工作電壓24~25V,以構成一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值得注意的是,連接件2的數量可以隨設計需求加以調整,並不以3個為限。
再請閱第3A圖、第3B圖及第4A圖至第4C圖所示,上述的致動單元4包含有一致動體41及一閥體42。其中致動體41包含一致動板件411、一框架412、一致動組件413;致動板件411堆疊設置於閥體42上,而致動板件411具有複數個致動通孔411a;框架412堆疊設置於致動板件411上;以及致動組件413為一矩形型態,堆疊設置於框架412上,包含一進氣板4131、一壓電元件4132、一絕緣框架4133及一導電框架4134;進氣板 4131具有複數個進氣孔4131a,其中進氣板4131a的平面上透過進氣孔4131a位置定義出一致動區4131b及一固定區4131c,致動區4131b為進氣孔4131a所包圍,而進氣孔4131a外圍為固定區4131c;壓電元件4132設置於進氣板4131的致動區4131b上;絕緣框架4133設置於進氣板4131的固定區4131c上;以及導電框架4134設置於絕緣框架4133上,導電框架4134具有一電極4134a及一接腳4134b,接腳4134b接觸壓電元件4132,電極4134a對外連接一電性驅動導線5,而進氣板4131本身亦為導電材料與壓電元件4132電接觸,且框架412供另一電性驅動導線5連接,即可完成致動組件413的驅動迴路。如此本案氣體傳輸裝置可透過多組的兩條電性驅動導線5,分別由如第2圖所示腔罩體1側邊之框口13通過穿入連接件2(2a、2b、2c)之穿孔23各自與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連接,再將腔罩體1側邊之框口13予以封膠密封,如此多組的電性驅動導線5外接於一驅動電路上,即可使本案氣體傳輸裝置透過驅動電路發出驅動訊號(驅動電壓及驅動頻率),藉由多組的兩電性驅動導線5傳輸驅動訊號給予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連接,其中每組的電性驅動導線5之一條電性驅動導線5通過導電框架4134的電極4134a再由接腳4134b傳輸給壓電元件4132,以及每組的電性驅動導線5之另一條電性驅動導線5通過框架412,再通過進氣板4131與壓電元件4132貼合接觸而傳輸給壓電元件4132,致使壓電元件4132接收驅動訊號而形變,進而帶動致動組件413產生上下位移的驅動(如第4B圖至第4C圖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致動單元4的數量與導線的組數可以隨設計需求加以調整,並不以3組為限。
在本案具體實施例中,如第4A圖至第4C圖所示,當壓電元件4132接收驅動訊號(驅動電壓及驅動頻率),透過逆壓電效應將電能轉換為機械 能,根據驅動電壓的大小來控制壓電元件4132的變形量,以及操作驅動頻率來控制壓電元件4132的變形頻率,由壓電元件4132的變形帶動致動組件413開始傳輸氣體。
上述的致動組件413的形狀為矩形型態,在本案具體實施例中,致動組件413的形狀為正方形,是以本案在相同的裝置外圍尺寸下,致動組件413採用正方形外觀設計,相對其所構成組件的進氣板4131、壓電元件4132、絕緣框架4133、導電框架4134也是採用正方形,其相較於傳統習知圓形的致動組件的設計,明顯具有省電的優勢,且其消耗功率的比較係如下表一所示:
Figure 110138587-A0305-02-0009-1
是以,致動組件413係為在共振頻率下操作的電容性負載,其消耗功率會隨頻率的上升而增加,然而由於正方形設計的致動組件413的共振頻率明顯較圓形的致動組件低,故其相對的消耗功率亦明顯較低,亦即本案所採用正方形設計的致動組件413相較於以往的圓形致動組件的設計,實具有省電優勢。
再請閱第3A圖、第3B圖及第4A圖至第4C圖所示,上述的閥體42包含一出氣板421、一閥片422、一閥體板件423依序堆疊設置於容置空間12內。 其中閥片422位於出氣板421及閥體板件423之間,出氣板421具有複數個出氣孔421a,閥體板件423具有複數個閥板通孔423a,且閥板通孔423a與致動板件411之致動通孔411a對應,閥片422具有複數個閥孔422a,且閥孔422a與閥板通孔423a錯位設置,閥孔422a與出氣孔421a對應設置,促使閥體42所構成閥板通孔423a、閥孔422a及出氣孔421a位於被進氣板4131之進氣孔4131a所包圍的致動區4131b下,當壓電元件4132帶動進氣板4131時,透過閥板通孔423a與閥孔422a之間錯位設置;當氣流為正向時,閥體42以打開流路的操作,當氣流為逆向時,閥體42以關閉流路的操作,具有防止逆流而產生單向流量的作用;且於本實施方式中,出氣板421、閥體板件423皆為金屬板,閥片422為一柔性薄膜,厚度大約0.4~0.6微米(μm),最佳為0.5微米(μm),本實施例較佳閥片422為聚醯亞胺薄膜(Polyimide Film),但不以此為限。
上述的閥孔422a的位置與閥板通孔423a相互錯位,使閥片422得以封閉閥板通孔423a,而閥孔422a的位置與出氣孔421a相互對應,且閥孔的孔徑d2大於或等於出氣孔的孔徑d1,如此出氣孔的孔徑d1設計,可使閥體42打開流路時,大流量的氣流由閥孔422a再經過出氣孔421a快速排出;又出氣板421具有一由表面凹陷形成一深度的凹部421b,而閥片422覆蓋於出氣板421上,致使閥片422與出氣板421的凹部421b保持一間距G,此間距G與出氣板421的厚度之間的比例為1:2至2:3之間,大約是40~70微米(μm),在本實施例中,最佳較是60微米(μm);如此閥體42設計,當閥片422偏置朝向閥體板件423方向時,致使閥片422得以封閉閥板通孔423a,閥體42以關閉流路的方式動作(如第4B圖所示);當閥片422偏置朝向出氣板421方向時,閥片422得以在間距G中振動氣流,且氣流(箭頭所指的路徑)通過閥孔422a再快速經過出氣孔421a排出,閥體42以打開 流路的方式動作(如第4C圖所示)。藉此閥體42設計得以防止逆流而產生單向氣流的大流量控制作用。
又如第2圖至第3B圖所示,上述的致動板件411固設於閥體板件423上,且致動板件411的厚度大於閥體板件423,致動板件411具有複數個致動通孔411a,致動通孔411a的數量、位置、孔徑皆與閥板通孔423a對應,於本實施例中,致動板件411為金屬板,致動通孔411a的孔徑與閥板通孔423a的孔徑相同;上述的進氣板4131具有複數個進氣孔4131a,進氣孔4131a呈漸縮狀,可提升進氣效率,及具有易進難出防止氣體回流的效果;此外,上述進氣孔4131a排列形狀可為矩形、正方形、圓形等;上述的壓電元件4132的形狀為正方形,壓電元件4132設置於進氣板4131的致動區4131b上,壓電元件4132與進氣板4131的致動區4131b相對應。於本實施例中,進氣孔4131a依正方形排列時,致動區4131b被定義為正方形,壓電元件4132亦為正方形,且如上所述,進氣孔4131a排列形狀可為矩形、正方形、圓形等,致動區4131b隨進氣孔4131a的排列改變其形狀,壓電元件4132亦與其形狀對應。
再參閱第4A圖至第4C圖及第5圖所示,上述之致動組件413之壓電元件4132、進氣板4131堆疊固設於框架412上,並使致動組件413、框架412、致動板件411之間形成一進氣腔室412a,而閥體板件423的閥板通孔423a及致動板件411的致動通孔411a皆位於進氣板4131的致動區4131b的垂直投影區下,與致動區4131b垂直對應,如第4B圖所示,壓電元件4132接收到驅動訊號後開始產生形變,帶動進氣板4131向上彎曲,此時進氣腔室412a的容積變大,並形成一負壓,而使閥片422被吸引向上且封閉閥體板件423的閥板通孔423a,此時如第5圖所示,腔罩體1的進氣端11側的氣體被吸入經容置空間12進入第一致動單元4a的致動組件 413內,得以進入進氣腔室412a內;再請參閱第4C圖所示,壓電元件4132接收到的驅動訊號又產生形變,帶動進氣板4131向下彎曲,壓縮進氣腔室412a,同時推動進氣腔室412a內部的氣體分別通過致動板件411的致動通孔411a以及閥體板件423的閥板通孔423a而向下傳輸,致使動能由致動組件413向下傳遞而傳到間距G時,讓動能推動閥片422位移,讓閥片422產生脫離閥板通孔423a而抵靠於出氣板421,進而打開流路動作,將氣體通過閥孔422a向下傳輸至出氣板421的出氣孔421a,再通過出氣孔421a導入第一連接件2a之中空開口21中,通過第一連接件2a之中空開口21再進入第二致動單元4b;同樣,第二致動單元4b的致動組件413的壓電元件4132接收到驅動訊號後開始產生形變,同樣傳輸作動,將第一連接件2a之中空開口21中氣體被吸入進入第二致動單元4b的致動組件413內,得以進入進氣腔室412a內,再傳輸氣體通過閥孔422a向下傳輸至出氣板421的出氣孔421a,再通過出氣孔421a再加壓導入第二連接件2b之中空開口21中,通過第二連接件2b之中空開口21再進入第三致動單元4c;最後,第三致動單元4c的致動組件413的壓電元件4132接收到驅動訊號後開始產生形變,同樣傳輸作動,將第二連接件2b之中空開口21中氣體被吸入進入第三致動單元4c的致動組件413內,得以進入進氣腔室412a內,再傳輸氣體通過閥孔422a向下傳輸至出氣板421的出氣孔421a,再通過出氣孔421a再加壓導入通過腔罩體1的容置空間12並由排氣元件31排出。如此完成透過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串聯架構傳輸加壓氣體,且每個致動單元4(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以一致動體41搭配一閥體42之設計,得以防止逆流而產生單向氣流的大流量控制作用,即可以構成一 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的傳輸作動。
此外,本案具體實施例中,出氣板421、閥片422、閥體板件423的所構成閥體42,在設計上,已考量閥片422為一柔性薄膜,厚度大約0.4~0.6微米(μm),且閥片422與出氣板421的凹部421b所保持一間距G落在大約是40~70微米(μm)範圍內,因此在致動組件413的壓電元件4132維持在20~22千赫茲(kHz)的工作頻率,最佳是在21千赫茲(kHz)的工作頻率下,維持壓差30微米(μm)波長的振盪,匹配3微米(μm)的閥片422設置在出氣板421的凹部421b所保持40~70微米(μm)範圍內間距G,即可在此間距G內振盪形成一疏密波的單向引流的防止逆流最佳效果,由此影響可獲得最大流量,使隨著空氣流動通過閥體42而發生的壓降最小化對於最大化的閥性能而言是重要的。
由上述說明可知,本案氣體傳輸裝置透過一外接的驅動電路發出驅動訊號(驅動電壓及驅動頻率),藉由多組的電性驅動導線5傳輸驅動訊號給予第一致動單元4a、第二致動單元4b、第三致動單元4c連接而驅動操作;當然,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驅動電路也可以設置於容置空間12中,與複數個致動單元作各別獨立整合封裝而電性連接予以控制驅動;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驅動電路也可以設置於容置空間12或中空開口21中,與複數個致動單元作系統整合封裝(SIP封裝)而電性連接予以控制驅動。
當然,如第6圖所示,上述散熱體3向外延伸複數個散熱片32,以增加熱源傳導散熱面積。
綜上所述,本案所提供的氣體傳輸裝置,透過閥體的出氣板、閥片、閥體板件、搭配方形的致動組件依序堆疊搭配應用構成一致動單元,當致 動組件的壓電元件帶動進氣板時,能夠快速將氣體向下傳輸,再透過閥板通孔與閥孔之間錯位處理,避免氣體回流,具有大流量及避免氣體回流的結構,當氣流為正向時,閥體以打開流路的方式動作,當氣流為逆向時,閥體以關閉流路的方式動作,藉此防止逆流,產生單向氣流,能夠提高氣體傳輸量,大幅提高氣體流量,並且採以複數個致動單元串聯架構傳輸加壓之結構設計,且在裝置氣流輸出底部也提供了加強散熱結構之散熱體設計,即能構成一輸出壓力高、氣體流量大且靜音,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氣體傳輸裝置,極具產業利用性。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的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腔罩體
11:進氣端
13:框口
5:電性驅動導線

Claims (27)

  1. 一種氣體傳輸裝置,包含:一腔罩體,設有一進氣端及一容置空間,該進氣端連通該容置空間;複數個連接件,分別堆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每個該連接件分別具有一中空開口;一散熱體,為一金屬材質之板件,與該腔罩體相互封蓋,以及該散熱體上設有一排氣元件,促使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與每個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與該排氣元件相通形成一氣體傳輸流通方向;以及複數個致動單元,驅動供以傳輸一氣體,而每個該致動單元包含有一致動體堆疊設置於一閥體上,且每個該致動單元分別疊設定位於每個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內,如此該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而形成一串聯架構,該串聯架構起始端之該致動單元之該致動體對應到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該串聯架構終端之該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散熱體,且複數個致動單元持續驅動所產生熱源能透過該散熱體接觸而傳導擴散降溫;藉此,複數個該致動單元驅動傳輸該氣體得由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進入該容置空間中,依序透過複數個該致動單元之該串聯架構傳輸而加壓該氣體,促使該氣體再由該散熱體之該排氣元件排出,構成一輸出壓力高及一氣體流量大之氣體傳輸,其中該致動體包含:一致動板件,堆疊設置於該閥體上,而該致動板件具有複數個致動通孔;一框架,堆疊設置於該致動板件上;以及一致動組件,為一矩形型態,堆疊設置於該框架上,包含:一進氣板,具有複數個進氣孔,其中該進氣板的平面上透過該進氣孔位置定義出一致動區及一固定區,該致動區為該進氣孔所包圍,而該進氣孔外圍為該固定區;一壓 電元件,設置於該進氣板的該致動區上;一絕緣框架,設置於該進氣板的該固定區上;以及一導電框架,設置於該絕緣框架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散熱體上該排氣元件為複數個孔洞型態,促使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與每個該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與複數該排氣元件相通形成該氣體傳輸流通方向。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複數個該致動單元區分為一第一致動單元、一第二致動單元、一第三致動單元,複數個該連接件區分為一第一連接件、一第二連接件及一第三連接件,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第一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並與該第二致動單元之該致動體相連通,而該第二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第二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並與該第三致動單元之該致動體相連通,以及該第三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第三連接件之該中空開口構成該串聯架構,而該第一致動單元之該致動體對應到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該串聯架構終端該第三致動單元之該閥體對應到該散熱體,促使該第一致動單元、該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三致動單元受驅動傳輸該氣體得由該腔罩體之該進氣端進入該容置空間中,且透過該第一致動單元、該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三致動單元該串聯架構傳輸而加壓該氣體,並使該氣體再由該排氣元件排出。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整體裝置具有27~30mm之寬度,27~30mm之長度,包含該進氣端之高度為11~13mm之高度。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整體裝置寬度為28.5mm,長度為28.5mm,包含該進氣端之高度為12mm。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輸出壓力為190mm Hg~450mm Hg之間。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氣體流量為600ml/min~3500ml/min之間。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整體裝置噪音低於40dB。
  9.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複數個該致動單元工作功率低於4.5W。
  10.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複數個該致動單元操作頻率20~24KHz之間。
  11.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複數個該致動單元工作電壓24~25V之間。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體包含一出氣板、一閥片及一閥體板件依序堆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而該閥片位於該出氣板及該閥體板件之間,其中該出氣板具有複數個出氣孔,該閥體板件具有複數個閥板通孔,且該閥板通孔與該致動板件之該致動通孔對應,該閥片具有複數個閥孔,且該閥孔與該閥板通孔錯位設置,該閥孔與該出氣孔對應設置,促使該閥體所構成該閥板通孔、該閥孔及該出氣孔位於被該進氣板之該進氣孔所包圍的該致動區下,當該壓電元件帶動該進氣板時,透過該閥板通孔與該閥孔之間錯位設置,當氣流為正向時,該閥體以打開流路的操作,當氣流為逆向時,該閥體以關閉流路的操作。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出氣板具有一由表面凹陷形成一深度的一凹部,而該閥片覆蓋於該出氣板上,致使該閥片與該出氣板的該凹部保持一間距。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間距與該出氣板的厚度之間的比例為1:2至2:3之間。
  15.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間距為40~70微米之間。
  16.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間距為60微米。
  17.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片為一柔性薄膜。
  18.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片為一聚醯亞胺薄膜。
  19.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片的厚度為04~0.6微米之間。
  20.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孔的孔徑大於該出氣孔的孔徑。
  21.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孔的孔徑等於該出氣孔的孔徑。
  22.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閥板通孔的孔徑與該致動通孔的孔徑相同。
  2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進氣孔呈漸縮狀。
  2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出氣板、該閥體板件、該致動板件皆為金屬板。
  2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其中該散熱體向外延伸複數個散熱片,以增加熱源傳導散熱面積。
  2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進一步包含有一驅動電路,設置於該腔罩體之該容置空間中,與複數個該致動單元作各別獨立整合封裝而電性連接予以控制驅動。
  2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體傳輸裝置,進一步包含有一驅動電路,設置於該腔罩體之該容置空間中,與複數個該致動單元作系統整合封裝而電性連接予以控制驅動。
TW110138587A 2021-10-18 2021-10-18 氣體傳輸裝置 TWI8172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8587A TWI817215B (zh) 2021-10-18 2021-10-18 氣體傳輸裝置
CN202211094056.9A CN115992811A (zh) 2021-10-18 2022-09-08 气体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8587A TWI817215B (zh) 2021-10-18 2021-10-18 氣體傳輸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867A TW202317867A (zh) 2023-05-01
TWI817215B true TWI817215B (zh) 2023-10-01

Family

ID=85989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8587A TWI817215B (zh) 2021-10-18 2021-10-18 氣體傳輸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2811A (zh)
TW (1) TWI817215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92418U (zh) * 2019-03-03 2020-01-03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轴流式微型压电气体压缩机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92418U (zh) * 2019-03-03 2020-01-03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轴流式微型压电气体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867A (zh) 2023-05-01
CN115992811A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6775B (zh) 致動器
TWM582533U (zh) 微型壓電泵浦
TWM554945U (zh) 氣體輸送裝置
TWM553762U (zh) 氣體輸送裝置
TWI698583B (zh) 微型泵浦
TWM565241U (zh) 微型輸送裝置
TW201912938A (zh) 氣體輸送裝置
TWI696758B (zh) 微型泵浦
TWI646262B (zh) 氣體輸送裝置
TWI817215B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201912248A (zh) 氣體輸送裝置
CN112240280B (zh) 微型泵
TWI827957B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I661127B (zh) 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I780832B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I780833B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202321577A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M557308U (zh) 氣體輸送裝置
TWI750462B (zh) 微型泵
TWI797853B (zh) 氣體傳輸裝置
TWM590631U (zh) 微型泵浦
TW202138677A (zh)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TWI706082B (zh) 壓電致動器及其所適用之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M565240U (zh) 微型輸送裝置
TWM554944U (zh) 氣體輸送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