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330B - 光電半導體元件 - Google Patents

光電半導體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330B
TWI816330B TW111109950A TW111109950A TWI816330B TW I816330 B TWI816330 B TW I816330B TW 111109950 A TW111109950 A TW 111109950A TW 111109950 A TW111109950 A TW 111109950A TW I816330 B TWI816330 B TW I8163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substrate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st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9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9305A (zh
Inventor
陳世益
顧浩民
黃靖恩
Original Assignee
晶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99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633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33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930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電半導體元件,包括:基底;半導體疊層,位於基底上;黏結層,位於基底及半導體疊層之間;及解離層,位於黏結層及基底之間且與基底直接接觸。解離層包括無機絕緣材料,且具有30Å至1000Å的厚度。

Description

光電半導體元件
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光電半導體元件,且特別是關於一種微型光電半導體元件。
半導體元件的用途十分廣泛,相關材料的開發研究也持續進行。舉例來說,包含三族及五族元素的III-V族半導體材料可應用於各種光電半導體元件如發光晶片(例如:發光二極體或雷射二極體)、吸光晶片(光電偵測器或太陽能電池)或不發光晶片(例如:開關或整流器的功率元件),能用於照明、醫療、顯示、通訊、感測、電源系統等領域。
隨著科技的進步,光電半導體元件的體積逐漸往小型化發展。近幾年來由於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製作尺寸上的突破,目前將發光二極體以陣列排列製作的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LED)顯示器在市場上逐漸受到重視。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相較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顯示器而言,更為省電、具有較佳的可靠性、更長的使用壽命以及較佳的對比度表現,而可在陽光下具有可視性。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今對於光電半導體元件仍存在許多技術研發的需求。雖然現有的光電半導體元件大致上已經符合多種需求,但並非在各方面皆令人滿意,仍需要進一步改良。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光電半導體元件,包括:基底;半導體疊層,位於基底上;黏結層,位於基底及半導體疊層之間;及解離層,位於黏結層及基底之間且與基底直接接觸;其中解離層包括無機絕緣材料,且具有30Å至1000Å的厚度。
以下揭露提供了許多的實施例或範例,用於實施所提供的標的物之不同元件。各元件和其配置的具體範例描述如下,以簡化本揭露實施例之說明。當然,這些僅僅是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實施例。舉例而言,敘述中若提及第一元件形成在第二元件之上,可能包含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間,使得它們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實施例可能在各種範例使用重複的元件符號。如此重複是為了簡明和清楚之目的,而非用以表示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再者,此處可使用空間上相關的用語,如「在…之下」、「下方的」、「低於」、「在…上方」、「上方的」、和類似用語可用於此,以便描述如圖所示一元件或部件和其他元件或部件之間的關係。這些空間用語除了包括圖式繪示的方位外,也企圖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方位。舉例來說,如果圖中的裝置被反過來,原本被形容為「低於」或在其他元件或部件「下方」的元件,就會被轉為「高於」其他元件或部件。所以,例示性用語「下方」可同時具有「上方」和「下方」的方位。當裝置被轉至其他方位(旋轉90°或其他方位),則在此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可同樣依旋轉後的方位來解讀。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含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所理解的相同涵義。應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本揭露實施例有特別定義。
本揭露內容的半導體元件包含的各層組成、摻質(dopant)及缺陷可用任何適合的方式分析而得,例如:二次離子質譜儀(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SIMS)、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TEM)或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各層的厚度也可用任何適合的方式分析而得,例如: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TEM)或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一般而言,微型發光二極體可以透過雷射剝離(laser-liftoff, LLO)製程進行巨量轉移,以將微型發光二極體的半導體疊層與基底分離。微型發光二極體中的半導體疊層與基底之間需有一層作為雷射剝離製程的犧牲層。由於在微型發光二極體製程期間形成歐姆接觸結構需進行高溫製程(例如:300℃至500℃),因此犧牲層需為可進行雷射剝離製程且可承受高溫製程的材料,習知的技術普遍使用半導體材料(例如:GaN)或有機材料(例如: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將半導體疊層與基底黏接並作為後續雷射剝離(laser-liftoff, LLO)製程的解離層。
然而,當解離層為半導體材料時,在長晶期間常會產生磊晶缺陷,導致鍵合製程良率較低;而當解離層為有機材料時,常因無法承受高溫,導致高溫合金的製程良率不高。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藉由無機絕緣材料所形成的解離層,可進行雷射剝離製程且可承受高溫製程,此外,亦無磊晶缺陷產生,因此可提升鍵合製程的良率,進而提升光電半導體元件的發光效率。
一併參照第1A圖及第1B圖,第1A圖係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第1B圖係為光電半導體元件10沿著第1A圖的A-A’線段的剖面圖。在本實施例中,光電半導體元件10包含基底100、解離層200、黏結層300及半導體疊層400。如第1B圖所示,半導體疊層400位於基底100之上,黏結層300位於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之間,解離層200位於黏結層300與基底100之間並且直接接觸基底100,換言之,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藉由黏結層300及解離層200彼此接合。
應理解的是,在形成光電半導體元件10時,是先在另外的成長基板(未繪示)上藉由例如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HVPE)、分子束磊晶(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或液相磊晶法(liquid-phase epitaxy, LPE)、氣相磊晶(vapor phase epitaxy, VPE)、或其他合適的磊晶成長製程來形成半導體疊層400,之後倒置成長基板並透過黏結層300接合到基底100上,再移除成長基板。因此在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中,各種示意圖中的元件的上下順序並不代表其實際的形成順序。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B圖所示,半導體疊層400包括第一半導體結構410、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以及主動區430(active region),主動區430位於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之間。半導體疊層400可區分為第一高台部400A、第二高台部400C、第一平台部400B、第二平台部400D、以及第三平台部400E。第一平台部400B位於第一高台部400A與第二高台部400C之間,第二平台部400D及第三平台部400E分別位於第一平台部400B的相反側上,第一高台部400A位於第一平台部400B與第二平台部400D之間,第二高台部400C位於第一平台部400B與第三平台部400E之間。由俯視觀之,第一高台部400A及第二高台部400C被平台部(例如:第一平台部400B、及/或第二平台部400D、及/或第三平台部400E)環繞,且第一平台部400B被第一高台部400A及第二高台部400C環繞。第一高台部400A的頂表面400a1及第二高台部400C的頂表面400a1共平面,且第一平台部400B的頂表面400a2低於主動區430。高台部400A、400C的厚度大於平台部400B、400D、400E的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具有一下表面420a遠離第一半導體結構410,且下表面420a具有粗化結構(未繪示),粗化結構可以為規則粗化或不規則粗化,藉此增加光電半導體元件10的出光效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為透明材料,載此所述之「透明」係指該材料對於後續雷射剝離製程所使用的波長具有高穿透率。具體而言,基底100對於波長200nm至700nm具有80%至99.99%的穿透率,例如穿透率大於95%。基底100可為藍寶石(sapphire)、玻璃(glass)、環氧樹脂(epoxy)、石英(quartz)、壓克力(acrylic resin)、或其他透明材料。再一實施例中,基底100為藍寶石。在一實施例中,基底100具有一第一上表面100a面對半導體疊層400,黏結層300包含一第二上表面300a面對半導體疊層400,第一上表面100a包含一圖案化圖形(未繪示),使解離層200可依基底100之圖案化圖形具有相應的表面形貌,第二上表面300a則為一平坦表面,藉由平坦的第二上表面300a可以增加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之間之黏著力。
上述光電半導體元件10可為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且於俯視圖(第1A圖)中具有長度L及寬度W,換言之,半導體疊層400(或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具有長度L及寬度W。上述長度L不大於150微米,例如為20微米至150微米,例如:20微米至60微米、60微米至150微米。上述寬度W不大於100微米,例如為10微米至100微米,例如:10微米至30微米、30微米至75微米。
解離層200為無機絕緣材料,可承受後續的高溫製程(350℃至500℃),並具有一能隙(band gap)介於3eV至6eV,例如:3.5 eV至5.5eV、4eV至5.2eV,藉此使解離層200對於雷射剝離製程所使用的UV光波段(例如:200nm至400nm)具有高吸收率,以有效地分離基底100及半導體疊層400,且在分離過程中不對半導體疊層400造成損傷,進而提升製程良率。具體而言,上述解離層200材料對於波長200nm至300nm可具有大於或等於10 2cm -1的吸收係數,例如1x10 2cm -1至1x10 5cm -1的吸收係數。在本實施例中,解離層200可以為氮化矽(SiN x)、氮化鋁(AlN)、氮氧化矽(SiNO)或銦錫氧化玻璃(ITO)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解離層200可以為非晶(amorphous)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B圖所示,解離層200具有一厚度T介於30Å至1000Å,例如為50Å至500Å、60Å至300Å或80Å至200Å。如果解離層200的厚度T小於30Å,可能不易控制製程的均勻性,造成較低的接合產率。如果解離層200的厚度T大於1000Å,可能導致後續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的分離製程中,無法有效地分離,並且在雷射剝離製程之後可能會有部分殘留解離層200於半導體疊層400上,進而造成元件損壞並影響良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本揭露的解離層200為無機絕緣材料,因此,可利用沉積製程將解離層200形成於基底100之上,且避免前述之當解離層為半導體材料時所造成磊晶缺陷進而導致鍵合製程良率較低之問題。上述沉積製程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次氣壓化學氣相沉積(subatmospheric CVD, SACVD)、流動式化學氣相沉積(flowable CVD, FCVD)、旋轉塗佈(spin coating)、及/或其他合適的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在磊晶成長期間原位(in-situ)摻雜及/或通過在磊晶成長之後使用摻質進行佈植(implanting)以進行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的摻雜。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可包含第一摻質使其具有第一導電型,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可包含第二摻質使其具有第二導電型。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具有不同的導電型,亦即第一導電型與第二導電型不同。第一導電型例如為p型及第二導電型例如為n型,或者,第一導電型例如為n型及第二導電型例如為p型。當光電半導體元件為一發光元件時,於操作下,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分別提供電洞及電子或分別提供電子或電洞以於主動區430結合以發光。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摻質或第二摻質可為鎂(Mg)、鋅(Zn)、矽(Si)、碳(C)或碲(Te)。
在本揭露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結構410、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主動區430可包含III-V族半導體材料,例如包含鋁(Al)、鎵(Ga)、砷(As)、磷(P)或銦(In)。具體而言,在本揭露實施例中,上述III-V族半導體材料可為二元化合物半導體(如GaAs、GaP、或GaN)、三元化合物半導體(如InGaAs、AlGaAs、InGaP、AlInP、InGaN、或AlGaN)、或四元化合物半導體(如AlGaInAs、AlGaInP、AlInGaN、InGaAsP、InGaAsN、或AlGaAsP)。
在本揭露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400可包含多重量子井結構(Multi Quantum Wells, MQWs)(未繪示),發出峰值波長為700奈米至1700奈米的紅外光或峰值波長為610奈米至700奈米的紅光、峰值波長介於400 nm及490 nm之間的藍光或深藍光、或峰值波長介於490 nm及550 nm之間的綠光。
在本實施例中,光電半導體元件10另包含一中間結構900位於半導體疊層400及黏結層300之間,中間結構900可用來優化半導體疊層400與黏結層300之間之附著能力、及/或增加半導體疊層400往基底100的光反射回遠離基底100的機率,中間結構900的材料可以為導電材料或不導電材料,具體而言,中間結構900可以為無機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SiN x)、氧化矽(SiO 2)等)、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InO)、氧化錫(SnO)、氧化鎘錫(CTO)、氧化銻錫(ATO)、氧化鋁鋅(AZO)、氧化鋅錫(ZTO)、氧化鎵鋅(GZO)、氧化銦鎢(IWO)、氧化鋅(ZnO)或氧化銦鋅(IZO))。在一實施例中,中間結構900包含布拉格反射結構(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structure;DBR),其由兩種以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交替堆疊而形成。在本實施例中,中間結構900與解離層200具有相同材料,且中間結構900的厚度大於解離層200的厚度。
如前文所述,雖然半導體疊層400在第1B圖中被繪示為位於基底100上方,但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400以及黏結層300實際上是先形成於另外的成長基板上(未繪出)後,再倒置接合到基底100。換言之,在成長基板上依序形成第一半導體結構410、主動區430、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中間結構900及一部分的黏結層300,並在基底100上形成解離層200及另一部分的黏結層300後,再透過接合兩面的黏結層300使基底100及半導體疊層400相連接,之後再移除成長基板。
在半導體疊層400透過黏結層300及解離層200連接至基底100後,可藉由蝕刻製程來蝕刻部分的半導體疊層400以露出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供後續進行電性連接,上述蝕刻製程例如乾式蝕刻製程、濕式蝕刻製程、或其組合。舉例而言,乾式蝕刻製程可包括電漿蝕刻(plasma etching, PE)、反應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 RIE)、感應耦合電漿活性離子蝕刻(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reactive ion etching, ICP-RIE);濕式蝕刻製程可採用酸性溶液或鹼性溶液。此外,上述的蝕刻製程將半導體疊層400定義為平台部(400B、400D、以及400E)以及高台部(400A及400C),平台部400B、400D、以及400E僅包含第二半導體結構420,高台區400A、400C包含第一半導體結構410、主動區43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400的寬度小於基底100,且暴露出部分的中間結構900,換言之,半導體疊層400未覆蓋部分的中間結構900。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上述蝕刻製程,移除部分的中間結構900、黏結層300或解離層200以暴露出部分的黏結層300、解離層200或基底100 。
繼續參照第1B圖,光電半導體元件10選擇性地包含絕緣層500,絕緣層500順應地覆蓋於半導體疊層400之上,以保護半導體疊層400。絕緣層500在半導體疊層400的第一高台部400A及第一平台部400B上分別具有第一開孔510及第二開孔520。在本揭露實施例中,絕緣層500可包含氧化物絕緣材料、非氧化物絕緣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舉例而言,氧化物絕緣材料可以包含氧化矽(SiO x);非氧化物絕緣材料可以包含氮化矽(SiN x)、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環烯烴聚合物(cycloolefin copolymer,COC)或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氟化鈣(calciumfluoride,CaF 2)或氟化鎂(magnesium fluoride,MgF 2)。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層500可具有反射功能且包含布拉格反射結構(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structure;DBR),其由兩種以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半導體材料交替堆疊而形成,例如:氮化矽(SiN x)、氧化鋁(AlO x)、氧化矽(SiO x)、氟化鎂(MgF x)、氧化鈦(TiO 2)或氧化鈮(Nb 2O 5)。
繼續參照第1B圖,光電半導體元件10選擇性地包含第一接觸結構610及第二接觸結構620。第一接觸結構610及第二接觸結構620可分別位於絕緣層500的第一開孔510及第二開孔520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觸結構610具有一第一寬度W1、第二接觸結構620具有一第二寬度W2大於或等於第一寬度W1。第一開孔510的寬度W3大於第一寬度W1,故當第一接觸結構610位於第一半導體結構410上時,部分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1會被暴露出來,亦即,部分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1未被第一接觸結構610所覆蓋;同樣地,第二開孔520的寬度W4大於第二寬度W2,故當第二接觸結構620位於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上時,部分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2會被暴露出來,亦即,部分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2會被暴露出來未被第二接觸結構620所覆蓋。第一接觸結構610直接接觸且電性連接於第一半導體結構410,第二接觸結構620直接接觸且電性連接於第二半導體結構420。第一接觸結構610及第二接觸結構620可分別與第一半導體結構41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形成歐姆接觸,進而降低光電半導體元件10的順向電壓(Vf)。
上述第一開孔510及第二開孔520可藉由蝕刻製程來蝕刻部分的絕緣層500而產生,第一開孔510及第二開孔520分別暴露出第一接觸結構610及部分第一半導體結構410、第二接觸結構620及第二半導體結構420。上述蝕刻製程可以為乾式蝕刻製程或濕式蝕刻製程。在本揭露實施例中,第一接觸結構610以及第二接觸結構620可各自包含金屬材料、合金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等。金屬材料例如鍺(Ge)、鈹(Be)、鋅(Zn)、金(Au)、鎳(Ni)或銅(Cu)的金屬材料;合金材料可包含至少兩者之上述金屬的合金,例如鍺金鎳(GeAuNi)、鈹金(BeAu)、鍺金(GeAu)、或鋅金(ZnAu);金屬氧化物材料可以包含氧化銦錫(ITO)、氧化銦(InO)、氧化錫(SnO)、氧化鎘錫(CTO)、氧化銻錫(ATO)、氧化鋁鋅(AZO)、氧化鋅錫(ZTO)、氧化鎵鋅(GZO)、氧化銦鎢(IWO)、氧化鋅(ZnO)或氧化銦鋅(IZO)等。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接觸結構610以及第二接觸結構620分別為GeAu合金及BeAu合金。
第一開孔510與第二開孔520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之形狀,第一接觸結構610及第二接觸結構620也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之形狀,例如圓形、方形或多邊形。第一開孔510之形狀與第一接觸結構610之形狀可以選擇為相同或不同之形狀,且/或第二開孔520之形狀與第二接觸結構620之形狀可以選擇為相同或不同之形狀。
繼續參照第1B圖,光電半導體元件10包含第一電極710及第二電極720。第一電極710位於絕緣層500及第一接觸結構610之上,並且透過第一接觸結構610與第一半導體結構410電性連接,且第一電極710覆蓋部分的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1;第二電極720順應地覆蓋於絕緣層500及第二接觸結構620之上,並且透過第二接觸結構620與第二半導體結構420電性連接,且第二電極720完全覆蓋半導體疊層400之頂表面400a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的頂表面710a與第二電極720位於第一高台部400A之上及第二高台部400C之上的頂表面720a共平面。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可用來將光電半導體元件10與外部電源電性連接。電流可藉由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在光電半導體元件10中導通,並驅動半導體疊層400中的載子(電子和電洞)複合並發出光線,光線可朝基底100方向射出或者是朝遠離基底100的方向射出。
在本揭露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及第二電極720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且可各自包含金屬氧化材料、金屬或合金。金屬氧化材料包含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InO)、氧化錫(SnO)、氧化鎘錫(CTO)、氧化銻錫(ATO)、氧化鋁鋅(AZO)、氧化鋅錫(ZTO)、氧化鎵鋅(GZO)、氧化銦鎢(IWO)、氧化鋅(ZnO)或氧化銦鋅(IZO)。金屬可列舉如鍺(Ge)、鈹(Be)、鋅(Zn)、金(Au)、鉑(Pt)、鈦(Ti)、鋁(Al)、鎳(Ni)、銦(In)、錫(Sn)、銀(Ag)或銅(Cu)。合金可包含選自由上述金屬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兩者,例如金錫(AuSn)、錫銀銅合金、錫合金、金銦(AuIn)、鍺金鎳(GeAuNi)、鈹金(BeAu)、鍺金(GeAu)、鋅金(ZnAu)。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沉積製程形成第一電極710及第二電極720,在此不予贅述。在一實施例中,可進行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 CMP)製程),使得第一電極710的頂表面710a與第二電極720的頂表面720a共平面,以提供平坦的表面以利於第一電極710及第二電極720可在相同的水平高度上與外部電路連接,進而提升良率及可靠度。
第2圖係根據本揭露的又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20的剖面圖。光電半導體元件20具有近似於光電半導體元件10(第1B圖)的結構,差別在於光電半導體元件20具有反射層800位於半導體疊層400與解離層200之間,具體而言,反射層800位於黏結層300與解離層200之間。反射層800可反射主動區430所發出的光線,使光線朝遠離基底100的方向射出光電半導體元件20外,藉此提升發光效率。在本揭露實施例中,反射層800可包含半導體材料,如III-V族半導體材料;金屬材料,包含但不限於銅(Cu)、鋁(Al)、錫(Sn)、金(Au)、或銀(Ag);或上述之合金材料。在其他實施例中,反射層800亦可包含布拉格反射結構(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structure;DBR),其由兩種以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半導體材料或絕緣材料交替堆疊而形成,諸如由AlAs∕GaAs、AlGaAs∕GaAs、InGaP∕GaAs、SiO 2/TiO 2所交替堆疊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解離層200於基底100上之後,將反射層800形成在解離層200上,再藉由接合反射層800及黏結層300將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相連接;或者,在半導體疊層400上依序形成黏結層300及反射層800,並於基底100上形成解離層200,後續藉由接合反射層800及解離層200將半導體疊層400與基底100相連接。
第3A圖係根據本揭露的再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第3B圖係為沿著第3A圖中A-A’線段的剖面圖。光電半導體元件30具有近似於光電半導體元件20(第2圖)的結構,但差別在於光電半導體元件30不具有第二平台部400D及第三平台部400E。
如第3A圖及第3B圖所示,半導體疊層400可被區分為第一高台部400A、第二高台部400C、以及第一平台部400B,第一平台部400B位於第一高台部400A與第二高台部400C之間,第一高台部400A及第二高台部400C分別位於第一平台部400B的相反側上。相較於第2圖所示之實施例的光電半導體元件20,由於本實施例不具有第二平台部400D及第三平台部400E,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元件面積,以獲得更小尺寸的光電半導體元件30。
綜上所述,本揭露光電半導體元件提供了一種對高溫製程耐受性高、無磊晶缺陷並且可搭配後續雷射剝離製程的解離層200。具體而言,本揭露的解離層200為無機絕緣材料,可以透過雷射剝離製程有效地移除基底100且不損害光電半導體元件,進而提升製程良率。
以上概述數個實施例之部件,以便在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易理解本揭露實施例的觀點。在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他們能以本揭露實施例為基礎,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以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之目的及/或優勢。在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理解到,此類等效的製程和結構並無悖離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且他們能在不違背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之下,做各式各樣的改變、取代和替換。
10:光電半導體元件 20:光電半導體元件 30:光電半導體元件 100:基底 100a:第一上表面 200:解離層 300:黏結層 300a:第二上表面 400:半導體疊層 400a1:頂表面 400a2:頂表面 400A:第一高台部 400B:第一平台部 400C:第二高台部 400D:第二平台部 400E:第三平台部 410:第一半導體結構 420:第二半導體結構 430:主動區 500:絕緣層 510:第一開孔 520:第二開孔 610:第一接觸結構 620:第二接觸結構 710:第一電極 710a:頂表面 720:第二電極 720a:頂表面 800:反射層 900:中間結構 L:長度 T:厚度 W:寬度 AA’:線段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W3、W4:寬度
由以下的詳細敘述配合所附圖式,可最好地理解本揭露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依據在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於說明。事實上,可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各種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現出本揭露實施例之特徵。 第1A圖係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 第1B圖係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出沿著第1A圖中A-A’線段的剖面圖。 第2圖係根據本揭露的另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剖面圖。 第3A圖係根據本揭露再一實施例,繪示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 第3B圖係根據本揭露的再一實施例,繪示出沿著第3A圖中A-A’線段的剖面圖。
10:光電半導體元件
100:基底
100a:第一上表面
200:解離層
300:黏結層
300a:第二上表面
400:半導體疊層
400a1:頂表面
400a2:頂表面
400A:第一高台部
400B:第一平台部
400C:第二高台部
400D:第二平台部
400E:第三平台部
410:第一半導體結構
420:第二半導體結構
430:主動區
500:絕緣層
510:第一開孔
520:第二開孔
610:第一接觸結構
620:第二接觸結構
710:第一電極
710a:頂表面
720:第二電極
720a:頂表面
900:中間結構
T:厚度
AA’:線段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W3、W4: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光電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底;一半導體疊層,位於該基底上,該半導體疊層包括一第二半導體結構;一黏結層,位於該基底及該半導體疊層之間;及一解離層,位於該黏結層及該基底之間且與該基底直接接觸;其中該解離層包括一無機絕緣材料,且具有30Å至1000Å的一厚度;其中該半導體疊層具有一第一高台部、一第二高台部及一平台部,其中該平台部位於該第一高台部及該第二高台部之間並露出該第二半導體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無機絕緣材料為二氧化矽、氮化矽、氮化鋁或其組合。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其中該解離層對於200nm至300nm的波長具有大於或等於102cm-1的一吸收係數。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其中該半導體疊層具有10微米至1000微米的一寬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其中該半導體疊層被配置用以發出紅光或紅外光。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更包括:一反射層,位於該半導體疊層及該解離層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其中該半導體疊層包括:一第一半導體結構;及一主動區,位於該第一半導體結構及該第二半導體結構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更包括一中間結構,位於該半導體疊層與該黏結層之間,其中,該中間結構為無機絕緣材料或透明導電材料。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更包括一第一接觸結構位於該第一高台部上、及一第二接觸結構位於該平台部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電半導體元件,更包括一絕緣層位於該半導體疊層之上,且具有一第一開孔位於該第一高台部上、及一第二開孔位於該平台部上,該第一接觸結構位於該第一開孔中且該第二接觸結構位於該該第二開孔中。
TW111109950A 2022-03-17 2022-03-17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I816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9950A TWI816330B (zh) 2022-03-17 2022-03-17 光電半導體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9950A TWI816330B (zh) 2022-03-17 2022-03-17 光電半導體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6330B true TWI816330B (zh) 2023-09-21
TW202339305A TW202339305A (zh) 2023-10-01

Family

ID=88966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9950A TWI816330B (zh) 2022-03-17 2022-03-17 光電半導體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63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34265A (zh) * 2017-03-09 2018-09-16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半導體元件
US20200043771A1 (en) * 2018-08-02 2020-02-06 Point Engineering Co., Ltd. Hot air supplying head for transferring micro led and micro led transfer system using same
TW202018979A (zh) * 2018-11-12 2020-05-16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
TW202109820A (zh) * 2019-08-27 2021-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晶粒堆疊結構
TW202205611A (zh) * 2016-11-15 2022-02-01 愛爾蘭商艾克斯展示公司技術有限公司 微轉印可印刷覆晶結構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05611A (zh) * 2016-11-15 2022-02-01 愛爾蘭商艾克斯展示公司技術有限公司 微轉印可印刷覆晶結構及方法
TW201834265A (zh) * 2017-03-09 2018-09-16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半導體元件
US20200043771A1 (en) * 2018-08-02 2020-02-06 Point Engineering Co., Ltd. Hot air supplying head for transferring micro led and micro led transfer system using same
TW202018979A (zh) * 2018-11-12 2020-05-16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
TW202109820A (zh) * 2019-08-27 2021-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晶粒堆疊結構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Zheng Gong, " Layer‐Scale and Chip‐Scale Transfer Techniques for Functional Devices and Systems: A Review" , Nanomaterials, 2021-11-31 https://doi.org/10.3390/nano1104084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9305A (zh) 202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9717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95205B (zh) 發光元件
KR20090101604A (ko)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718182B (zh) 一種重複使用於製造發光元件的基板之方法
US20130062657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990575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O2023093446A1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光装置
US20230135799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816330B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I786503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01853A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I834220B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I838740B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及包含其之半導體裝置
TW202416552A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US20240222566A1 (e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CN219873571U (zh) 光电半导体元件
TWI833439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11778B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202410482A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及包含其之半導體裝置
TWI845841B (zh) 發光元件
TWI828116B (zh) 半導體元件
US11894487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844832B (zh) 半導體元件及半導體組件
TWI705532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14750A (zh) 半導體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