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5532B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5532B
TWI705532B TW106142886A TW106142886A TWI705532B TW I705532 B TWI705532 B TW I705532B TW 106142886 A TW106142886 A TW 106142886A TW 106142886 A TW106142886 A TW 106142886A TW I705532 B TWI705532 B TW I7055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electrode
contact layer
st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6581A (zh
Inventor
陳怡名
Original Assignee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2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553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6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6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53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及一活性結構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上,該半導體接觸層的上視面積小於該半導體疊層的上視面積,且該半導體接觸層具有一第一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重疊以及一第二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不重疊;以及一第一電極設於該半導體接觸層的第二區域上。

Description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露內容係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特別是一種包含半導體接觸層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半導體元件包含由Ⅲ-Ⅴ族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半導體,例如磷化鎵(GaP)、砷化鎵(GaAs)或氮化鎵(GaN),半導體元件可以為光電半導體元件如發光二極體(LED)、雷射、光偵測器、太陽能電池或為功率裝置(Power Device)。其中,發光二極體的結構包含一p型半導體層、一n型半導體層與一活性層,活性層設於p型半導體層與n型半導體層之間,使得在一外加電場作用下,n型半導體層及p型半導體層所分別提供的電子及電洞在活性層複合,以將電能轉換成光能。如何提升光電半導體元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實為研發人員研發的重點之一。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及一活性結構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上,該半導體接觸層的上視面積小於該半導體疊層的上視面積,且該半導體接觸層具有一第一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重疊以及一第二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不重疊;以及一第一電極設於該半導體接觸層的第二區域上。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半導體疊層與一半導體接觸結構,其中該半導體疊層於該第一半導體接觸結構上,且該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及一活性結構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 形成一第一電極設於該半導體接觸結構上;以及實施一移除步驟,移除部分的半導體接觸結構以形成一半導體接觸層;其中,該半導體接觸層具有一第一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重疊及一第二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不重疊;其中該半導體接觸層的上視面積小於該半導體疊層的上視面積。
以下實施例將伴隨著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概念,在圖式或說明中,相似或相同之部分係使用相同之標號,並且在圖式中,元件之形狀或厚度可擴大或縮小。需特別注意的是,圖中未繪示或說明書未描述之元件,可以是熟習此技藝之人士所知之形式。
請參照第1~3圖所示,此分別為本揭露內容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的立體示意圖、上視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含一半導體疊層1、一半導體接觸層2位於半導體疊層1上以及一第一電極3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上。其中,半導體疊層1具有一第一上視面積且半導體接觸層2具有一第二上視面積小於第一上視面積。另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的半導體接觸層2覆蓋於一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且另一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未被半導體接觸層2覆蓋。具體的,在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為一光電半導體元件,如發光二極體(LED)、雷射、光偵測器或太陽能電池等,且根據其應用,半導體元件100的半導體疊層1具有一主要工作表面,主要工作表面可以為LED或雷射的主要發光表面,或者為光偵測器、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吸光表面,其中半導體接觸層2覆蓋主要工作表面的一部分,而主要工作表面的其餘部分則未被半導體接觸層2覆蓋。
請參照第3圖所示,半導體疊層1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11、一第二半導體層12及一活性結構13位於第一半導體層11及第二半導體層12之間。第一半導體層11及第二半導體層12分別具有不同之一第一導電性及一第二導電性,以分別提供電子與電洞,或者分別提供電洞與電子;活性結構13可以包含單異質結構(single heterostructure)、雙異質結構(double heterostructure)或多層量子井(multiple quantum wells)。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疊層1另包含一第三半導體層14位於第一半導體層11上且遠離第二半導體層12,第三半導體層14可以用以增加半導體元件100之效率,或者,也可以透過第三半導體層14優化半導體元件1的製程,舉例來說,第三半導體層14可以為電流散佈層(current distributing layer)、蝕刻阻擋層( etching stop layer)、電子阻擋層(electrode blocking layer)、電洞儲存層(hole reservoir layer)或窗戶層(window layer)等等。本實施例的第三半導體層14為一蝕刻阻擋層,以在蝕刻製程過程中保護半導體疊層1,但第三半導體層14的功用並不以此為限。第一半導體層11、第二半導體層12、活性結構13及第三半導體層14之材料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例如可以為:GaAs、InGaAs、AlGaAs、AlInGaAs、GaP、InGaP 、AlInP、AlGaInP、GaN、InGaN、AlGaN 、AlInGaN、AlAsSb、InGaAsP 、InGaAsN 、AlGaAsP等。在本揭露內容之實施例中,若無特別說明,上述化學表示式包含「符合化學劑量之化合物」及「非符合化學劑量之化合物」,其中,「符合化學劑量之化合物」例如為三族元素的總元素劑量與五族元素的總元素劑量相同,反之,「非符合化學劑量之化合物」例如為三族元素的總元素劑量與五族元素的總元素劑量不同。舉例而言,化學表示式為AlGaAs即代表包含三族元素鋁(Al)及/或鎵(Ga),以及包含五族元素砷(As),其中三族元素(鋁及/或鎵)的總元素劑量可以與五族元素(砷)的總元素劑量相同或相異。另外,若上述由化學表示式表示的各化合物為符合化學劑量之化合物時,AlGaAs 即代表 Alx Ga(1-x) As,其中,0≦x≦1;AlInP 代表Alx In(1-x) P,其中,0≦x≦1;AlGaInP代表(Aly Ga(1-y) )1-x Inx P,其中,0≦x≦1,0≦y≦1;AlGaN 代表Alx Ga(1-x) N,其中,0≦x≦1;AlAsSb 代表 AlAsx Sb(1-x) ,其中,0≦x≦1;InGaP代表Inx Ga1-x P,其中,0≦x≦1;InGaAsP代表Inx Ga1-x As1-y Py ,其中,0≦x≦1, 0≦y≦1;InGaAsN 代表 Inx Ga1-x As1-y Ny ,其中,0≦x≦1,0≦y≦1;AlGaAsP代表Alx Ga1-x As1-y Py ,其中,0≦x≦1,0≦y≦1;InGaAs代表Inx Ga1-x As,其中,0≦x≦1。
本實施例之半導體疊層1透過半導體接觸層2與第一電極3電性連接。半導體接觸層2具有一第一區域21及一第二區域22不同於第一區域21,半導體接觸層2以第一區域21與半導體疊層1重疊,且以第二區域22與半導體層1交錯或不重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3與半導體疊層1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同一側,半導體接觸層2的不同區域分別覆蓋於半導體疊層1及第一電極3,換言之,半導體疊層1僅覆蓋在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區域21上,使半導體接觸層2透過第一區域21與半導體疊層1電性連接。本實施例的第二區域22另包含一第一部分221、一第二部分222及一第三部分223,第一電極3位於第二區域22上且覆蓋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部分221,使電流可以自第一電極3透過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部分221傳遞至半導體疊層1,而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部分222及第三部分223則與第一電極3交錯,即第一電極3未覆蓋第二部分222及第三部分223。其中,半導體接觸層2與第一電極3之間的電阻率小於第一半導體層11與第一電極3之間的電阻率,或者,半導體接觸層2與第一電極3之間的導電率大於第一半導體層11與第一電極3之間的導電率,半導體接觸層2較佳可以與第一電極3歐姆接觸。在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以光電半導體元件如發光二極體或雷射為例,活性結構13係具有一第一能隙可發出一光線,且第一能隙為活性結構13發出之光線之主波長的能隙;半導體接觸層2具有一第二能隙,第二能隙可以大於 、小於或等於第一能隙。第一實施例中的半導體接觸層2之第二能隙小於或等於活性結構13之第一能隙,換言之,半導體接觸層2可以包含能夠吸收從活性結構13所發出光線的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的半導體接觸層2對於活性結構13發出的光線具有一吸收率,上述吸收率不等於零。例如吸收率為2%~95%,或者為5%~70%,或者為10%~50%。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接觸層2對光線具有一穿透率,上述穿透率小於100%,例如穿透率為5%~98%,或者為30%~95%,或者為50%~90%。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接觸層2之材料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舉例可以為砷化鎵(GaAs)、砷化銦鎵(InGaAs)、砷化鋁鎵(AlGaAs)、磷化鎵(GaP)或氮化鎵(GaN)。另外,本揭露內容所指的「覆蓋」、「重疊」為兩者的水平位置大致相同,即在第1、3圖的Y座標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數值,本揭露內容所指的「交錯」或「不重疊」則為兩者的水平位置不同,具體而言,即兩者在第1、3圖的Y座標上具有不相同的數值。
如第1、3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區域21與第一部分221分別直接接觸於半導體疊層1與第一電極3,且如第2圖所示,由上視觀之,第一區域21的面積與第二區域22的面積不同,但本揭露內容並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的第一區域21的面積小於第二區域22的面積,以使電流能夠有效分布於半導體疊層1,且同時亦可以盡量減少半導體接觸層2對光線的吸收,較佳的,由半導體元件100的上視方向觀之,第一區域21與第二區域22的面積比值為0.1~0.95,或者為0.3~0.78。另外,半導體疊層1的第一上視面積大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上視面積。詳言之,請參照第2圖所示,由半導體元件100的上視方向觀之,半導體疊層1具有一第一輪廓P1,半導體接觸層2具有一第二輪廓P2,且由第一輪廓P1圍設的第一上視面積大於由第二輪廓P2圍設的第二上視面積。舉例而言:第二上視面積可以為第一上視面積的5%~60%,或者可以為10%~50%,較佳為15%~40%。此外,由半導體元件100的上視方向觀之,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區域21具有一第三上視面積,第三上視面積可以為第一上視面積的10%~30%,較佳為7%~20%。透過半導體接觸層2部分重疊於半導體疊層1,能將第一電極3注入至半導體接觸層2的電流均勻分散至半導體疊層1中,且同時使半導體元件100維持良好的出光效率,藉此獲得高亮度及低驅動電壓的半導體元件100。此外,請參照第3圖,半導體接觸層2的厚度t1可以為100 nm~2 mm,較佳為500 nm~1 mm,如此可使半導體接觸層2與半導體疊層1之間形成良好的電性連接,並且避免半導體接觸層2過厚而導致半導體元件100的效率因光線被遮蔽而下降。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區域22之第一部分221具有一第四上視面積小於第三上視面積。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輪廓P1及第二輪廓P2為規則形狀,例如為第2圖所示的長方形,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輪廓P1與第二輪廓P2亦可以為不規則形,或者第一輪廓P1與第二輪廓P2之一為規則形狀、另一為不規則形狀。
請續參照第1~3圖所示,第一電極3設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區域22上,且透過第二區域22的第一部分221與半導體疊層1電性連接,且半導體元件100另包含一第二電極4與第一電極3分離且位於該半導體疊層1上,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可用以連接外部電源並將電流傳遞至半導體疊層1中。詳言之,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一半導體層11與第二半導體層12,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同一側,以形成一水平式半導體元件,且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分別具有一第一面31及一第二面41,且第一面31及第二面41係遠離半導體接觸層2。第一面31與第二面41的上視面積可以相同或不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面31的上視面積較佳等於第二面41的上視面積。另外,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的第一面31與第二電極2的第二面41基本上係位於同一水平面,使得當半導體元件100以倒裝接合至一電路結構時,大致齊平的的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有利於提升半導體元件100與電路連接結構(如印刷電路板)的接合良率。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分別設於半導體接觸層2及第二半導體層12上,由於半導體接觸層2及第二半導體層12之間具有一高低差,為了使第一面31大致齊平於第二電極4,第二電極2與第一電極1的厚度可以不同,例如第3圖所示,第一電極3之厚度大於第二電極4的厚度。在另一實施例中(圖未示),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是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相反側,以形成一垂直式半導體結構。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之間具有一間隙G,由剖視觀之,間隙G的寬度不超過200mm,較佳為50mm~150mm。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的材料可以包含金(Au)、銀(Ag)、鉑(Pt)、銅(Cu)、錫(Sn)、鎳(Ni)、鈦(Ti)或上述金屬之合金。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1係與第一電極3在水平位置上互相交錯,詳言之,如第1、3圖所示,半導體疊層1與第一電極3具有不相同的Y座標數值。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活性結構13與第二半導體層12係以一堆疊方向形成於第一半導體層11上方,上述之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的厚度平行於堆疊方向,即上述第一電極3、第二電極4的厚度及半導體接觸層2的厚度t1是沿著第1、3圖X軸的方向延伸。
本揭露內容的半導體元件100另包含一電流散佈結構5設於半導體疊層1上,於本實施例中,電流散佈結構5覆蓋於半導體接觸層2,且延伸至半導體疊層1上。電流散佈結構5可以幫助將半導體接觸層2的電流均勻地傳遞至半導體疊層1中。電流散佈結構5可以完全覆蓋於半導體疊層1與半導體接觸層2的一表面,或者,電流散佈結構5亦可以如本實施例第1~2圖所示,僅覆蓋部分的半導體接觸層2及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而使部分的半導體接觸層2及半導體疊層1的表面因未被電流散佈結構5覆蓋而暴露,使電流散佈結構5具有一覆蓋比例,藉此減少電流散佈結構5遮蔽活性結構13之發光面積。例如本實施例的電流散佈結構5的覆蓋比例為A4/ (A1+A2-A3),其中,A4為電流散佈結構5的上視面積,A1為半導體疊層1的第一上視面積,A2為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上視面積,A3為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一區域21的第三上視面積。由俯視觀之,電流散佈結構5的覆蓋比例較佳為5%~60%、或者為10%~50%,或者為15%~30%。本實施例的電流散佈結構5可以包含金屬材料,例如銅(Cu)、鋁(Al)、錫(Sn)、金(Au)、銀(Ag)、鉛(Pb)、鈦(Ti)、鎳(Ni)、鉑(Pt)、鎢(W)或上述材料之合金等;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電流散佈結構5可以包含對活性結構13發出之光線具有高穿透率的材料,優選為穿透率在80%~99.99%的材料,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InO)、氧化錫(SnO)、氧化鎘錫(CTO)、氧化銻錫(ATO)、氧化鋁鋅(AZO)、氧化鋅錫(ZTO)、氧化鎵鋅(GZO)、氧化銦鎢(IWO)、氧化鋅(ZnO)、磷化鎵(GaP)、氧化銦鈰(ICO)、氧化銦鎢(IWO)、氧化銦鈦(ITi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鎵(IGO)、氧化鎵鋁鋅(GAZO)、石墨烯或上述材料之組合等。在另一實施例中,特別是半導體元件100具有較小尺寸時,電流散佈結構5可以包含半導體材料,且較佳為對活性區域13發出之光線具有80%~99.99%穿透率的半導體材料。上述請參照第3圖,在第一實施例中,電流散佈結構5具有一厚度t2約為500 nm~3.5 mm,且電流散佈結構5的厚度t2與半導體接觸層2的厚度t1比值小於10,例如為0.8~7,且較佳為1~5。然而,在本揭露內容的其他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可不具有電流散佈結構5,舉例而言,當半導體元件100具有較小尺寸(例如單邊長度小於10 mil或進一步小於100 nm) 時,半導體元件100僅具有半導體接觸層2進行電性傳導,亦可達到理想的電流分散效果。
請續參照第1、3圖所示,半導體元件100另包含一支持結構6連接半導體疊層1。本實施例的支持結構6用以保護半導體疊層1,並增加半導體元件100的機械強度,使半導體疊層1不易受到外界力量而損傷、斷裂。支持結構6覆蓋於半導體疊層1、半導體接觸層2、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的環周面,詳言之,本實施例的支持結構6包含一第一支持部61、一第二支持部62及一第三支持部63,第一支持部61及第二支持部62設於半導體元件100的相對兩側或周圍,第一支持部61與半導體疊層1及第二電極4相連接,第二支持部62則與第一電極3及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三部分223相連接。第三支持部63連接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部分223,且設於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的間隙G內。詳言之,第三支持部63設於半導體疊層1、半導體接觸層2、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之間以連接上述各構件,且第三支持部63與第二部分222直接接觸。第一支持部61、第二支持部62及第三支持部63分別具有寬度d1、d2、d3,且本實施例之第三支持部63的寬度d3大於其餘二支持部61、62的寬度d1、d2,藉此強化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之間的電性絕緣與半導體元件100在此處的結構強度,避免電流透過第三支持部63的縫隙或缺陷而導通造成短路失效。支持結構6包含絕緣材料,絕緣材料可以為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有機材料例如Su8、苯并環丁烯(BCB)、過氟環丁烷(PFCB)、環氧樹脂(Epoxy)、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環烯烴聚合物(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醚醯亞胺(Polyetherimide)或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無機材料例如矽膠(Silicone)、玻璃(Glass)、氧化鋁(Al2 O3 )、氮化矽(SiNx )、氧化矽(SiO2 )、氧化鈦(TiO2 )或氟化鎂(MgF2 )。在一實施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半導體元件100的出光效率,支持結構6可以包含對活性結構13發出的光線具有高於85%的反射率的反射物質,例如二氧化鈦(TiO2 )、二氧化矽(SiO2 )或氧化鋁(Al2 O3 )。
請參照第4圖所示,此為本揭露內容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00的剖面示意圖。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00之各構件及構件的連接關係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本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00另包含一保護層7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上,以保護半導體接觸層2使其不易受到外界不當力量介入而損傷,也可以藉此增加半導體元件100的機械強度。本實施例的保護層7及第一電極3分別設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相對兩側,以共同保護半導體接觸層2。保護層7可以包含一導電材料以具有導電性,藉此將由第一電極3輸入的電流透過半導體接觸層2、保護層7及電流散佈層5傳遞或分散至半導體疊層1中,保護層7所包含的導電材料例如金(Au)、銀(Ag)、鉑(Pt)、銅(Cu)、錫(Sn)、鎳(Ni)、鈦(Ti)或上述金屬之合金。或者,保護層7可以包含絕緣材料,例如Su8、苯并環丁烯(BCB)、過氟環丁烷(PFCB)、環氧樹脂(Epoxy)、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環烯烴聚合物(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醚醯亞胺(Polyetherimide)、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矽膠(Silicone)、玻璃(Glass)、氧化鋁(Al2 O3 )、氮化矽(SiNx )、氧化矽(SiO2 )、氧化鈦(TiO2 )或氟化鎂(MgF2 )等。保護層7的材料可以選擇與第一電極3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多做限制。本實施例的保護層7設置在半導體接觸層2及電流散佈結構5之間,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保護層7設置於電流散佈結構5上,使電流散佈結構5位於保護層7及半導體接觸層2之間,藉此使保護層7可以同時支持、保護半導體接觸層2及電流散佈結構5。
請參照第5A~5B圖所示,此分別為本揭露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300的上視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300之各構件及構件的連接關係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本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300的半導體接觸層2另包含一延伸區域23連接於第一區域21,延伸區域23具有單一或數個延伸部231自第一區域21沿一延伸方向朝向第一支持部61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由半導體元件300的上視方向觀之,各延伸部231具有一第一寬度W1,電流散佈結構5具有一第二寬度W2小於第一寬度W1,使各延伸部231凸出於電流散佈結構5之外。此外,由半導體元件300的上視方向觀之,各延伸部231適形地形成於電流散佈結構5之外,且半導體疊層1的第一輪廓P1為規則形狀,半導體接觸層2的第二輪廓P2為不規則狀如梳狀、L狀或T狀。當電流散佈結構5包含之材料對活性結構13的發光具有低穿透率時,透過具有延伸區域23的半導體接觸層2適形地形成於電流散佈結構5的下方,一方面可擴大半導體接觸層2的面積,使電流更有效、均勻地分散於半導體疊層1中,另一方面亦不致增加過多會遮蔽光線的半導體接觸層2。請參照第5C圖所示,此為本揭露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400的上視示意圖,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400之各構件及構件的連接關係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在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400中,半導體接觸層2包含數個互相分離的接觸部2a,電流散佈結構5包含數個分離的電流分散部5a,且由上視觀之,各接觸部2a適形地環繞各電流分散部5a。上述第一寬度W1及第二寬度W2的方向垂直於延伸部231的延伸方向,詳言之,上述第一寬度W1及第二寬度W2平行於第5A圖的Z軸方向。
第6A-6E圖為半導體元件100之製造方法實施例的示意圖。首先於一成長基板8上形成一半導體疊層結構1’,如第6A圖所示,其中本實施例是以磊晶成長方式於成長基板8上依序形成一緩衝層9、一蝕刻阻擋層10、一半導體接觸結構2’及半導體疊層結構1’,半導體疊層結構1’包含依序形成在半導體接觸結構2’上方的一第三半導體結構14’、一第一半導體結構11’、一活性區域13’及一第二半導體結構12’。 成長基板8可以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砷化鎵 (GaAs)、碳化矽(SiC)、磷化鎵(GaP)、磷砷化鎵(GaAsP) 、硒化鋅(ZnSe)、硒化鋅(ZnSe)、磷化銦(InP)或氧化鋁(sapphire)。半導體疊層結構1’可以透過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 、分子束磊晶法(MBE) 或氫化物氣相磊晶法 (HVPE) 等磊晶方法成長於成長基板上8。緩衝層9可以用以增加半導體疊層結構1’的磊晶生長品質,或者可以將緩衝層9作為後續移除成長基板8時的作用層,緩衝層9可以包含多晶材料或單晶材料,緩衝層9之材料可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例如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氮化鋁(AlN)或氮化鋁鎵(AlGaN)。蝕刻阻擋層10可用以在後續移除成長基板8時保護半導體疊層結構1’不受到移除成長基板8的製程損傷,其中,蝕刻阻擋層10可以包含具有被蝕刻速率較緩衝層9低的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藉此達到保護半導體疊層結構1’的效果,惟上述的磊晶方法與各層的材料選擇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6B圖所示,接著,圖形化半導體疊層結構1’而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疊層結構1’並暴露部分的半導體接觸結構2’,並保留另一部分的半導體疊層結構1’於半導體接觸結構2’上以形成半導體疊層1。移除部分半導體疊層結構1’的方法可以透過乾蝕刻、濕蝕刻等方法,但本揭露內容並不對移除方法多做限制。本實施例係透過兩階段移除法形成半導體疊層1,詳言之,第一階段係移除部分的第二半導體結構12’、活性區域13’及第一半導體結構11’以分別形成第二半導體層12、活性結構13及第一半導體層11,此時,第三半導體結構14’大致上未被移除而能夠保護下方的半導體接觸結構2’,避免在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結構疊層結構1’的過程中傷害半導體接觸結構2’;接著,再利用與第一階段不同的移除條件移除部分的第三半導體結構14’以形成第三半導體層14。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不同的移除條件」為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使用不同的蝕刻液,但並不以此為限。
隨後,如第6C圖所示,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分別形成於半導體接觸結構2’及半導體疊層1上,其中,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位於半導體接觸層2的同一側,且第一電極3的第一面31與第二電極4的第二面41係遠離半導體接觸層2,本實施例的第一面31與第二面41大致齊平而位於同一水平面上。在本實施例中,先於半導體接觸結構2’及半導體疊層1上以電鍍或化鍍形成一金屬膜層,接著再透過圖形化金屬膜層以形成互相分離的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4,但本揭露內容並不以此為限。接著,如第6D圖所示,形成支撐結構6並覆蓋半導體疊層1、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4的環周面以及半導體接觸結構2’之表面,並接續移除成長基板8。其中,支撐結構6較佳成形於成長基板8移除之前,以利用支撐結構6增加半導體疊層1的機械強度,避免半導體疊層1在移除成長基板8時產生損傷或破裂。支撐結構6可以透過網板印刷(screen printing)、塗佈(coating)、噴塗(spraying)、點膠(dispensing)、濺鍍(sputtering)、以及鑄模灌膠(molding)等方式形成。另外,分離成長基板8的方法包括利用濕式蝕刻法直接移除成長基板8,或移除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之間的緩衝層9,進而分離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此外,也可以利用雷射剝離技術(Laser-Lift),使用雷射光穿透成長基板8,照射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之間的界面,來達到分離半導體疊層1與成長基板8的目的;或者,可以於高溫下利用蒸氣蝕刻直接移除位於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之間的緩衝層9,達到分離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之目的。本實施例是透過移除緩衝層9以分離成長基板8與半導體疊層1,並以蝕刻阻擋層10保護半導體接觸結構2’不受到緩衝層9移除過程的影響而損傷。
接著,移除半導體接觸結構2’上的蝕刻阻擋層10,然後進行一移除步驟以移除部分的半導體接觸結構2’,藉此形成半導體接觸層2,且半導體接觸層2包含一第一區域21與半導體疊層1重疊以及一第二區域22與半導體疊層1不重疊,且為增加光取出效率並同時維持電流分散效率,較佳的第一區域21的上視面積佔半導體疊層1的上視面積的10%~30%。最後,如第6E圖所示,對支持結構6、或半導體接觸層2及其上之支持結構6進行切割以形成互相分離的數個半導體元件100。藉由上述移除步驟使半導體接觸層2的上視面積小於半導體疊層1的上視面積,藉此降低半導體接觸層2對活性結構13所發射之光線的吸收率,並提高半導體元件100的整體效率。
可理解的是,本發明所列舉之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任何人對本發明所作顯而易見的修飾或變更皆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不同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或者不同實施例中具相同標號的構件皆具有相同的物理或化學特性。此外,本發明中上述之實施例在適當的情況下,是可互相組合或替換,而非僅限於所描述之特定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詳細描述之特定構件與其他構件的連接關係亦可以應用於其他實施例中,且均落於如後所述之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的範疇中。
100、200、300、400‧‧‧半導體元件1‧‧‧半導體疊層1'‧‧‧半導體疊層結構11‧‧‧第一半導體層11'‧‧‧第一半導體結構12‧‧‧第二半導體層12'‧‧‧第二半導體結構13‧‧‧活性結構13'‧‧‧活性區域14‧‧‧第三半導體層14'‧‧‧第三半導體結構2‧‧‧半導體接觸層2a‧‧‧接觸部2'‧‧‧半導體接觸結構21‧‧‧第一區域22‧‧‧第二區域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3‧‧‧第三部分23‧‧‧延伸區域231‧‧‧延伸部3‧‧‧第一電極31‧‧‧第一面4‧‧‧第二電極41‧‧‧第二面5‧‧‧電流散佈結構5a‧‧‧電流分散部6‧‧‧支持結構61‧‧‧第一支持部62‧‧‧第二支持部63‧‧‧第三支持部7‧‧‧保護層8‧‧‧成長基板9‧‧‧緩衝層10‧‧‧蝕刻阻擋層t1,t2‧‧‧厚度G‧‧‧間隙W1‧‧‧第一寬度W2‧‧‧第二寬度d1、d2、d3‧‧‧寬度
第1圖是本揭露內容的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是本揭露內容的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的上視示意圖。
第3圖是第2圖之半導體元件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是本揭露內容的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第5A圖是本揭露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上視示意圖。
第5B圖是第5A圖之半導體元件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
第5C圖是本揭露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上視示意圖。
第6A~6E圖是本揭露內容的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的示意圖。
(無)
(無)
100‧‧‧半導體元件
1‧‧‧半導體疊層
2‧‧‧半導體接觸層
21‧‧‧第一區域
22‧‧‧第二區域
3‧‧‧第一電極
31‧‧‧第一面
4‧‧‧第二電極
41‧‧‧第二面
5‧‧‧電流散佈結構
6‧‧‧支持結構
61‧‧‧第一支持部
62‧‧‧第二支持部
63‧‧‧第三支持部
G‧‧‧間隙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及一活性結構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及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該第一半導體層上且具有一第一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重疊以及一第二區域與該半導體疊層不重疊;以及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設於該半導體接觸層的同一側;其中,於該半導體元件的一剖面圖中,該第一區域具有一第一寬度,該第二半導體層具有一第二寬度大於該第一寬度,且該第二電極具有一第三寬度大於該第一寬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區域的上視面積佔該半導體疊層的上視面積的10%~30%。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該半導體接觸層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遠離該半導體接觸層,且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大致齊平。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在該半導體疊層的堆疊方向上,該第二電極的厚度大於該半導體疊層的厚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還包含一保護層,設於該半導體接觸層上。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於該半導體元件的一剖面圖中,該第一電極具有一第四寬度小於該第三寬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該半導體接觸層包含複數個互相分離的接觸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還包含一電流散佈結構,位於該半導體接觸層上。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還包含一支持結構,覆蓋該半導體疊層及該第二電極。
TW106142886A 2017-12-07 2017-12-07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055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886A TWI705532B (zh) 2017-12-07 2017-12-07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886A TWI705532B (zh) 2017-12-07 2017-12-07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581A TW201926581A (zh) 2019-07-01
TWI705532B true TWI705532B (zh) 2020-09-21

Family

ID=6804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886A TWI705532B (zh) 2017-12-07 2017-12-07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5532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2942A (zh) * 2013-02-04 2014-08-16 Ind Tech Res Inst 發光二極體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32942A (zh) * 2013-02-04 2014-08-16 Ind Tech Res Inst 發光二極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581A (zh) 201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0758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reflective layer
TWI720026B (zh) 發光元件
US1075613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06108698A (ja) フリップチップ発光デバイス用のコンタクト及び全方向反射ミラー
US10263157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s for improvement in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JP2008218878A (ja) GaN系LED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US20230014825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9494286B (zh) 半导体元件
TWI657595B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I705532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KR101154511B1 (ko) 고효율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US20210288213A1 (en) Flip-chip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89617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KR20130009719A (ko) 고효율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TW202315162A (zh) 半導體元件
US11888091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TWI823136B (zh) 半導體元件
TWI838392B (zh) 光電半導體裝置
TWI757187B (zh) 半導體元件
TWI752295B (zh) 光電半導體裝置
US20240186455A1 (en) Vertical-type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699904B (zh) 發光元件
TW202337043A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
TW202141814A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16552A (zh) 光電半導體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