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501B -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 Google Patents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501B
TWI812501B TW111138456A TW111138456A TWI812501B TW I812501 B TWI812501 B TW I812501B TW 111138456 A TW111138456 A TW 111138456A TW 111138456 A TW111138456 A TW 111138456A TW I812501 B TWI812501 B TW I8125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thread
tube
guide tube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8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5350A (zh
Inventor
戴宏穎
呂杰峯
詹益權
黃啟皓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8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250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50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5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535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及一容置件。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一導向管以及一注射管。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導向管的一端。導向管螺紋與容置件的一容置件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注射管包括一注入端,其設置於注射管的一端。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導向管得以與容置件鎖合。

Description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特別關於一種用於傳遞骨水泥的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脊椎係為決定人體活動能力最重要的部位之一,當脊椎發生病變時,往往會對患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脊椎畸形以及鄰近椎節滑脫是脊椎病變中常見的態樣,針對這些病變一般會進行脊椎固定手術,透過植入彼此連結的骨固定裝置,例如椎弓根螺釘,穩定相鄰椎體間的相對位置。但是當患者因骨質流失,甚至嚴重到骨質疏鬆時,植入椎體的椎弓根螺釘就像是木樁打在沙地上,無法有效的固定。此時,手術醫師就必須另外注入骨填充材料至椎體內,穩定椎弓根螺釘避免晃動或脫落。這種骨填充材料一般就是骨水泥(bone cement)。
手術會先植入具有注料通孔及/或側孔的椎弓根螺釘,接著,將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亦常被稱為骨水泥輸送器(bone cement pusher or delivery system),前端的注射管連接至椎弓根螺 釘,進而可注射骨填充材料。椎弓根螺釘包括一容置件(Receiver,又稱U型頭或Tulip)及一釘桿(Screw shaft),而注料通孔位於釘桿內。椎弓根螺釘以多軸向的規格為主流,多軸向螺釘的釘桿是以球形接頭連接於容置件中,使釘桿與容置件之間具有可以任意調整角度,但也因為如此,容置件的中軸,與釘桿及其內部的注料通孔的中軸之間通常會有一個夾角。
在微創手術中,小傷口伴隨的就是術野受限,施術者難以用肉眼確認注射管是否筆直地插入椎弓根螺釘內,並到達注料通孔的適當深度位置。而前述的前提就是容置件要與釘桿共軸,具體是彼此的中軸疊合,而外觀上兩者成一直線。若注射管未能筆直地插入注料通孔,則注射管無法正確地與容置件固定結合,結果導致施術者注射骨填充材料的反作用力造成注射管與椎弓根螺釘鬆脫或分離,進而產生骨填充材料向後端(posterior)溢流的風險。
目前,施術者僅能依據手感感受容置件與釘桿是否已經成一直線,或判斷注射管插入的深度,若任何的判斷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骨水泥溢流的巨大風險。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包括一導向管及一注射管,藉由導向管之一 導向管螺紋的設計,以解決習知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的注射管容易與椎弓根螺釘鬆脫、分離、或造成骨填充材料溢流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及一容置件。容置件包括一容置件螺紋,容置件螺紋與注料通孔分別位於骨固定裝置的二端。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一導向管以及一注射管。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導向管的一端。導向管螺紋與容置件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注射管包括一注入端,其設置於注射管的一端。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導向管得以與容置件鎖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鎖合前預設距離大於等於容置件螺紋與導向管螺紋的一最小鎖入深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注料通孔具有一容置槽,注入端得被容置於容置槽。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注入端傾斜地容置於該容置槽的一可推進距離與導向管螺紋之一倒角深度的總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鎖合前預設距離為容置槽的一底端至容置件螺紋的一頂端的距離減去注射管之一底端至導向管螺紋之一底端的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導向管包括另一導向管螺紋,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設置於導向管的另一端。注射管包括一注射管螺紋,設置於相反於注入端的一端。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與注射管螺紋相互螺鎖後,導向管連同注射管對應至骨固定裝置,使導向管螺紋得與容置件螺紋鎖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更包括一延長件,其連接於容置件。導向管設置於延長件與容置件所形成的一操作通道內。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以及一容置件。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一導向管以及一注射管。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導向管的一端,且導向管與容置件連接。注射管包括一注入端以及一注射管螺紋,注入端與注射管螺紋分別設置於注射管的二端。注射管得裝設於導向管內,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注射管螺紋與導向管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注射管得以與導向管鎖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鎖合前預設距離大於等於導向管螺紋與注射管螺紋之一最小鎖入深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注料通孔具有一容置槽,注入端得被容置於容置槽。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注入端傾斜地容置於容置槽的一可推進距離與導向管螺紋之一倒角深度的總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鎖合前預設距離為容置槽的一底端至導向管螺紋的一頂端的距離減去注射管之一底端至注射管螺紋之一底端的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容置件包括一容置件螺紋,容置件螺紋與注料通孔分別位於骨固定裝置的二端。導向管包括另一導向管螺紋,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設置於導向管的另一端。導向管螺紋與容置件的容置件螺紋相互螺鎖後,注射管置入導向管內,使注射管螺紋得與導向管的該另一導向管螺紋鎖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更包括一延長件,其連接於容置件。導向管設置於延長件與容置件所形成的一操作通道內。
承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及一容置件。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一導向管以及一注射管。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導向管的一端。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可應用在第一組裝方式,即注射管先裝設於導向管內,並使注射管的一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接著,導向管與注射管再一併組裝至骨固定裝置。在第一組裝方式中,導向管螺紋與容置件的一容置件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 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導向管得以與容置件鎖合。由於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且機構設計上有距離限制的條件,所以只有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與螺桿及注料通孔筆直呈一直線,注射管才能深入至注料通孔,導向管才能移動到可與容置件鎖合的位置,完成正確的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另外,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亦可應用在第二組裝方式,即導向管先連接於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後,再將注射管裝設至導向管內,並使注射管的一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在第二組裝方式中,導向管的導向管螺紋與注射管的一注射管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注射管得以與導向管鎖合。同樣的,由於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且機構設計上有距離限制的條件,所以只有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與螺桿及注料通孔筆直呈一直線時,注射管才能深入至注料通孔,注射管才能移動到可與導向管鎖合的位置,完成正確的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1:傳輸裝置
10:導向管
11:導向管螺紋
111:底端
12:導向管螺紋
121:頂端
20:注射管
21:注入端
22:注射管螺紋
221:底端
30:延長件
31:延長部
9:骨固定裝置
91:注料通孔
911:容置槽
92:容置件
921:容置件螺紋
9211:頂端
922:側壁
93:釘桿
931:球狀頭部
932:螺孔
A:軸
C:操作通道
D1、D1’:鎖合前預設距離
D2、D3、D6、D7:距離
D4:可推進距離
D5、D5’:倒角深度
θ:偏移角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及其配合使用之骨固定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與骨固定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之導向管與注射管組裝後的示意圖。
圖4A及圖4B為圖2所示之傳輸裝置之第一種組裝方式的示意圖。
圖5為圖2所示之釘桿的球狀頭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圖4B所示之注入端與注料通孔不同軸時的示意圖。
圖7A及圖7B為圖2所示之傳輸裝置之第二種組裝方式的示意圖。
圖8為圖7B所示之注入端與注料通孔不同軸時的示意圖。
為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及其配合使用之骨固定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與骨固定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之導向管與注射管組裝後的示意圖,圖4A及圖4B為圖2所示之傳輸裝置之第一種組裝方式的示意圖。請先參考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施例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是用於傳輸骨填充材料的裝置,例 如低、中、高黏稠性骨水泥,以下簡稱為傳輸裝置1。傳輸裝置1與一骨固定裝置9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9包括一注料通孔91(請參考圖4A所示)及一容置件(Receiver,又稱Tulip或U型頭)92。骨固定裝置9可以為一椎弓根螺釘,還包括一釘桿(Screw shaft)93,釘桿93連接於容置件92的其中一端。容置件92通常為U型,故又可稱為U型頭或U頭。本實施例之容置件92包括一容置件螺紋921及相對之二側壁922。較佳的,容置件螺紋921可位於側壁922的內側,意即,容置件螺紋921較佳可以為內螺紋。
本實施例之釘桿93與容置件92是以球形接頭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可稱為多軸向或萬向螺釘(Polyaxial screw)。如圖4A及圖4B所示,釘桿93的一端具有一球狀頭部931,其容置於容置件92的其中一端,使釘桿93自容置件92往下延伸。又,本實施例之注料通孔91設置於釘桿93內,進而使容置件螺紋921與注料通孔91分別位於骨固定裝置9的相對二端。具體而言,以圖4A為例,釘桿93位於容置件92的下方,而注料通孔91位於釘桿93內,且容置件螺紋921設置於容置件92內,進而使容置件螺紋921與注料通孔91分別位於骨固定裝置9的相對二端。
如圖4A及圖4B所示,注料通孔91的開口位於球狀頭部931,使注料通孔91可與容置件92之二側壁922所形成的空間連通。具體而言,注料通孔91具有一容置槽911,位於球狀頭 部931的底端。球狀頭部931內具有一螺孔932,其與容置槽911連通。螺孔932的內徑大於容置槽911的內徑,且螺孔932靠近於球狀頭部931的頂部,使螺孔932可與二側壁922所形成的空間連通,而容置槽911藉由螺孔932與二側壁922所形成的空間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傳輸裝置1包括一導向管10以及一注射管20。請參考圖1及圖4B所示,導向管10的一端連接至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件92,且注射管20裝設於導向管10內。具體而言,導向管10包括一導向管螺紋11,其設置於導向管10的一端。較佳的,導向管10還包括另一導向管螺紋12,其設置於導向管10的另一端,如圖4A及圖4B所示。換言之,導向管螺紋11及導向管螺紋12分別設置於導向管10的二端。在本實施例中,將傳輸裝置1靠近於骨固定裝置9的一端稱為前端,反之,遠離骨固定裝置9的一端稱為後端。導向管螺紋11位於導向管10的前端,而導向管螺紋12位於導向管10的後端。須說明的是,導向管螺紋11及導向管螺紋12為不同的元件,故以不同的元件符號表示之。位於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用以與容置槽911的容置件螺紋921連接。較佳的,導向管螺紋11設置於導向管10的外側,意即,導向管螺紋11為外螺紋,並可與容置件螺紋921相互配合。另外,位於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用以與注射管20連接。
又,注射管20包括一注入端21,其設置於注射管20的一端。當注射管20裝設於導向管10內時,注入端21穿出於導向管10,如圖3及圖4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注射管20先裝設於導向管10後(如圖3及圖4A所示),導向管10連同注射管20一併裝設至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件92,並使注射管20的注入端21容置於注料通孔91的容置槽911(如圖4B所示)。
注射管20包括一注射管螺紋22,其設置於注射管20相反於注入端21的一端。換言之,注入端21及注射管螺紋22分別設置於注射管20的相對二端。其中,注射管螺紋22用以與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連接,故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相互配合。較佳的,導向管螺紋12設置於導向管10的內側,意即,導向管螺紋12較佳為內螺紋。對應的,注射管螺紋22設置於注射管20的外側,且注射管螺紋22與導向管螺紋12相互配合。
如圖3及圖4A所示,於組裝時,先將注射管20置入導向管10內,並使注入端21穿出導向管10,並將注射管20的注射管螺紋22對應至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藉由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相互螺鎖,使注射管20與導向管10先相互組裝。
較佳的,傳輸裝置1更包括一延長件30,其連接於容置件92。較佳的,本實施例之延長件30具有二延長部31,延長部31的底端分別連接於容置件92的二側壁922。延長部31的底端 卡合於側壁922的頂端。二個延長部31之間的空間與二個側壁922之間的空間可形成一操作通道C,如圖3及圖4A所示。操作通道C即為供手術器械置入並操作的手術路徑。具體而言,延長件30與骨固定裝置9連接後形成一組件,該組件植入於目標椎體。由於延長件30的高度高於目標椎體到皮膚外層的距離,故此時延長部31會有部分凸出於患者背部的皮膚外,而二個延長部31便可撐開肌肉組織,以建立出操作通道C。換言之,可藉由二側的延長部31撐住肌肉組織,形成可供維持術野的操作通道C。須說明的是,在骨固定裝置9植入目標椎體前,可先將延長件30組裝至骨固定裝置9,使延長件30連同骨固定裝置9一併植入患者的椎體。
接著,施術者在體外將注射管20裝設於導向管10後,便可將導向管10連同注射管20置入操作通道C內,進而可被引導至骨固定裝置9。換言之,導向管10設置於延長件30及容置件92所形成的操作通道C內。接著,導向管10與注射管20往骨固定裝置9的方向推進。施術者可透過旋轉導向管10,使位於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92的容置件螺紋921相互螺鎖,並使注入端21得容置於注料通孔91的容置槽911,如圖4B所示。
第一組裝方式可藉由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螺紋921相互配合之鎖入距離的限制,使只有在注射管20以相對於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呈實質上一直線的角度插入時,導向管 螺紋11始得深入足夠的距離而能與容置件螺紋921相互螺鎖,是一種透過限制移動距離而使鎖合不能,從而判斷注射管20未深入到注料通孔91內足夠深度位置的防呆設計。具體而言,位於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92的容置件螺紋921是相互配合的內外螺紋設計,但導向管10在插入容置件92後,還必須要再前進一段距離,其導向管螺紋11才能與容置件螺紋921達成穩定地鎖合(例如一者的螺紋已經完全與另一者的螺紋嚙合,可參考圖4B中放大部分所示),這段前進的距離定義為鎖合前預設距離D1,如圖4B所示。再說明的是,鎖合前預設距離D1設計是注射管20必須要在容置件92與釘桿93(內有注料通孔91)實質上呈一直線,使得注入端21可以對準進入容置槽911,此時,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螺紋921才能有足夠的距離可以嚙合達到一定的深度,使組件可以穩定的結合起來。反之,當注入端21沒有對準而進入容置槽911,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螺紋921並沒有嚙合達到或甚至超過鎖合前預設距離D1,則組件結合的不穩定,無法被操作使用。
本實施例之鎖合前預設距離D1(如圖4B所示)可以是容置槽911的一底端至容置件螺紋921的一頂端9211的距離D2減去注射管20之一底端至導向管螺紋11之一底端111的距離D3(如圖4A所示)。由於注射管20插入的角度與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非實質上呈一直線,注射管20無法插入注料通孔91,或是斜插導致深度不夠,都會使得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 螺紋921無法相互嚙合達到鎖合前預設距離D1,使得鎖合不完全,組件不穩定而不能被使用,必須重新調整容置件92與釘桿93的相對位置,使兩者成為實質上一直線,避免發生骨填充材料溢流的間題。故於本實施例稱為鎖合前預設距離D1,即導向管10要確實與容置件92實質上呈一直線且鎖合完成,所應該要有的鎖入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鎖合前預設距離D1設定為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圖5為圖2所示之釘桿的球狀頭部的放大示意圖,於此以圖4A及圖5說明本實施例之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當植入骨固定裝置9於椎體上後,容置件92與釘桿93不一定會呈實質上一直線,此時若插入已經預先組裝的傳輸組件(由導向管10及注射管20組裝而成),則注入端21將無法正確地進入容置槽911,而是歪斜地只有一部份進入。但即便是歪斜,容置槽911的深度仍允許注入端21被推進一小段距離,此為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在本實施例中,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除了為注入端21傾斜地容置於容置槽911的一可推進距離D4(如圖5所示)外,設計上更加上導向管螺紋11之一倒角深度D5(如圖4A所示)。容置槽911的內徑略大於注入端21的外徑,注入端21才得以置入容置槽911內。但也因為這樣的尺寸差異,使注入端21在傾斜的狀況下,仍能置入容置槽911。請參考圖5,注入端21以一偏移角θ置入容置槽911,此時,注入端21的一軸A與注料通孔91不同軸。圖5以虛線表示注入端21傾斜地容置於容置 槽911,且注入端21自容置槽911的開口移動至容置槽911的底部的距離即為本實施例之可推進距離D4。
舉例而言,注入端21的最大外徑為2.18毫米(mm),容置槽911的最小內徑為2.20毫米。由於容置槽911的壁厚太薄,受到擠壓時可能會產生變形,例如變形量為0.05毫米。以前述注入端21的最大外徑、容置槽911的最小內徑即變形量的數值進行計算,注入端21可能以偏移角θ為14.37度的傾斜狀態剛好卡入容置槽911。偏移角θ若大於14.37度則無法置入容置槽911;而偏移角θ小於14.37度(例如0度至14.37度之間的角度)時,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螺紋11可相互螺鎖,進而將偏移角θ導正成實質為0度,使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注入端21自容置槽911的開口移動至容置槽911的底部的距離為1.37毫米,故可推進距離D4可以為1.37毫米。
又,由於本實施例之鎖合前預設距離D1是設計在容置件92的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之間,故鎖合前預設距離D1亦需計入位於前端導向管螺紋11之倒角深度D5。一般而言,為了便於加工及組裝,螺紋皆具有倒角,但倒角深度並非內、外螺紋實際嚙合的距離,故本實施例鎖合前預設距離D1還需計入導向管螺紋11的倒角深度D5。此外,螺紋倒角通常使用45度或30度,較佳可以30度計算倒角深度D5。例如,導向管螺紋11的螺紋深度為1毫米,以30度計算之倒角深度D5則為0.58毫米。由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可推進距離 D4(1.37毫米)與導向管螺紋11之倒角深度D5(0.58毫米)的總和,故可以為19.5毫米。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例如19.5毫米)的限制,可使僅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21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91內時,導向管10得以與容置件92鎖合。在本實施例中,鎖合前預設距離D1可以為1.68毫米,其小於19.5毫米(即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如前述,由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例如19.5毫米)是注入端21以傾斜狀態且剛好可卡入容置槽911內前進距離,故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時,注入端21則無法以傾斜狀態卡入容置槽911。因此,只有在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21被容置於注料通孔91內時,導向管10得以與容置件92鎖合。
圖6為圖4B所示之注入端與注料通孔不同軸時的示意圖,請搭配參考圖6所示。具體而言,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不同軸時,注入端21僅能部分置入容置槽911。換言之,注入端21大部分的結構被卡在容置槽911的外側,進而使注射管20與導向管10僅能往骨固定裝置9的方向前進些微距離。如圖6所示,導向管螺紋11僅有部分進入容置件螺紋921(即位於容置件螺紋921之頂端9211下方的部分)。因此,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無法有效地與容置件92的容置件螺紋921鎖合至完成或穩定,即造成導向管10及注射管20空轉、無法鎖 合至容置件92的情形。反之,如圖4B所示,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同軸時,注入端21能完全置入容置槽911,且導向管螺紋11的整體也可進入容置件螺紋921(即容置件螺紋921之頂端9211的下方),進而使導向管10可與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件92相互螺鎖,而完成傳輸裝置1與骨固定裝置9的組裝。
接著,施術者可自注射管20灌注骨填充材料。由於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即注射管20的注入端21與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呈實質上一直線,且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20的注射管螺紋22相互鎖合,完成正確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posterior)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較佳的,鎖合前預設距離D1可大於等於容置件螺紋921與前端之導向管螺紋11的一最小鎖入深度。其中,最小鎖入深度即為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螺紋11相互嚙合之最小圈數的深度。具體而言,若經測試,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螺紋11的鎖入圈數低於3/4圈時,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螺紋11之間容易脫落,則最小鎖入深度為3/4圈的深度。在本實施例中,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且大於等於容置件螺紋921與導向管螺紋11的最小鎖入深度,以確保僅當注入端 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同軸時,導向管10始得以與容置件92鎖合,且鎖入的深度不易脫落。
圖7A及圖7B為圖2所示之傳輸裝置之第二種組裝方式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A及圖7B所示。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注射管螺紋22與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也可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D1’,以應用如圖7A及圖7B所示的組裝方式。導向管10可先組裝至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件92後(如圖7A所示),注射管20再裝設於導向管10內,並使注入端21穿出於導向管10,以對應至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槽911(如圖7B所示)。第二組裝方式同樣可先將延長件30組裝至骨固定裝置9,使延長件30連同骨固定裝置9一併植入患者的椎體後,再把導向管10置入延長件30與容置件92所形成的操作通道C(可參考圖4A所示)內,並使導向管10前端的導向管螺紋11連接至容置件92的容置件螺紋921。
由於第二組裝方式最後組裝的是注射管20與導向管10,故藉由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相互配合之鎖合距離的限制,使只有在注射管20以相對於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呈實質上一直線的角度插入時,注射管螺紋22始得深入足夠的距離而能與導向管螺紋12相互螺鎖,如圖7B所示。具體而言,位於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20的注射管螺紋22同樣是相互配合的內外螺紋設計,但注射管20置入導向管10後,還必須要在前進一段距離,其注射管螺紋22才能與後 端的導向管螺紋12達成穩定地鎖合,這段前進的距離定義為鎖合前預設距離D1’。再說明的是,鎖合前預設距離D1’設計也是即為注射管20必須要在容置件92與釘桿93(內有注料通孔91)實質上呈一直線,使得注入端21可以對準進入容置槽911,此時,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才能有足夠的距離可以嚙合達到一定的深度,使組件可以穩定的結合起來。反之,當注入端21沒有對準而進入容置槽911,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並沒有嚙合達到或甚至超過鎖合前預設距離D1’,則組件結合的不穩定,無法被操作使用。
本實施例之鎖合前預設距離D1’(如圖7B所示)可以是容置槽911的一底端至導向管螺紋12的一頂端121的距離D6減去注射管20之一底端至注射管螺紋22之一底端221的距離D7(如圖7A所示)。由於注射管20插入的角度與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非實質上呈一直線,注射管20無法插入注料通孔91,或是斜插導致深實質上呈一直線,注射管20無法插入注料通孔91,或是斜插導致深度不夠,都會使得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無法相互嚙合達到鎖合前預設距離D1’,使得鎖合不完全,組件不穩定而不能被使用,必須重新調整容置件92與釘桿93的相對位置,使兩者成為實質上一直線,避免發生骨填充材料溢流的問題。因於第二組裝方式中,同樣稱為鎖合前預設距離D1’,但標號不同是因第二組裝方式表示注射管20要確實與導向管10鎖合完成,所應該要有的鎖入距離。
第二組裝方式所使用的鎖合前預設距離D1’同樣設定為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如前述,當植入骨固定裝置9於椎體上後,容置件92與釘桿93不一定會呈實質上一直線,此時若插入注射管20插入導向管10(其已連接至骨固定裝置9的容置件92),則注入端21將無法正確地進入容置槽911,而是歪斜地只有一部份進入。但即便是歪斜,容置槽911的深度仍允許注入端21被推進一小段距離,此為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在本實施例中,,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除了為注入端21傾斜地容置於容置槽911的一可推進距離D4(如圖5所示)外,更加上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之一倒角深度D5’(如圖7A所示)。其中,可推進距離D4與第一組裝方式相同,例如可以為1.37毫米,請參考前述圖5的說明。與第一組裝方式的差異在於,由於最後是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相互螺鎖,故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應計入後端導向管螺紋12的倒角深度D5’。同樣的,可以30度計算倒角深度D5’。本實施例之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的螺紋深度亦可以為1毫米,故以30度計算之倒角深度D5’同樣為0.58毫米。因此,第二組裝方式所設定的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可推進距離D4(1.37毫米)與導向管螺紋12之倒角深度D5’(0.58毫米)的總和,故可以為19.5毫米。
在本實施例中,鎖合前預設距離D1’亦可以設計為1.68毫米,其小於19.5毫米(即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如前述,由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例如19.5毫米)是注入端21以傾斜狀 態且剛好可卡入容置槽911內前進距離,故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時,注入端21則無法以傾斜狀態卡入容置槽911。因此,只有在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21被容置於注料通孔91的容置槽911內時,導向管10得以與容置件92鎖合。簡言之,第二組裝方式也可以藉由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的限制,使僅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21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91的容置槽911內時,注射管20得以與導向管10鎖合,如圖7B所示。
圖8為圖7B所示之注入端與注料通孔不同軸時的示意圖,請搭配參考圖8所示。同樣的,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不同軸時,注入端21大部分的結構被卡在容置槽911的外側,進而使注射管20僅能往骨固定裝置9的方向前進些微距離。如圖8所示,注射管螺紋22的底端221位於導向管螺紋12之頂端121的上方。換言之,注射管20的注射管螺紋22無法有效地與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鎖合至完成或穩定,進而造成注射管20空轉、無法鎖合至導向管10的情形。反之,如圖7B所示,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同軸時,注入端21能完全置入容置槽911,且注射管螺紋22的下端部分也可進入導向管螺紋12,進而使注射管20與導向管10相互螺鎖,並完成傳輸裝置1與骨固定裝置9的組裝。
由於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實質上同軸時,即注射管20的注入端21與骨固定裝置9的注料通孔91呈實質上一直線時,導向管10後端的導向管螺紋12始得與注射管20的注射管螺紋22相互鎖合,完成正確的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較佳的,鎖合前預設距離D1’可大於等於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之一最小鎖入深度。其中,最小鎖入深度即為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螺紋22相互嚙合之最小圈數的深度。如前述,若經測試,注射管螺紋22與導向管螺紋12的鎖入圈數低於3/4圈時,注射管螺紋22與導向管螺紋12之間容易脫落,則最小鎖入深度為3/4圈的深度。第二組裝方式的鎖合前預設距離D1’小於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且大於等於注射管螺紋22與導向管螺紋12的最小鎖入深度,以確保僅當注入端21的軸A與注料通孔91同軸時,注射管20始得以與導向管10鎖合,且鎖入的深度不易脫落。
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僅於導向管前端的導向管螺紋(即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的容置件螺紋之間設定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即鎖合前預設距離D1),且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前述之第一組裝方式的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導向管後端的導向管螺紋(即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的注射管螺紋之間僅需可相互鎖合,而不特別預設鎖入距離,此機構仍可應用於第一組裝方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僅於導向管後端的導向管螺紋(即導向管螺紋12)與注射管的注射管螺紋之間設定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即鎖合前預設距離D1’),且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前述之第二組裝方式的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導向管前端的導向管螺紋(即導向管螺紋11)與容置件之間僅需可相互連接,此機構仍可應用於第二組裝方式。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及一容置件。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一導向管以及一注射管。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導向管的一端。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可應用在第一組裝方式,即注射管先裝設於導向管內,並使注射管的一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接著,導向管與注射管再一併組裝至骨固定裝置。在第一組裝方式中,導向管螺紋與容置件的一容置件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導向管得以與容置件鎖合。由於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且機構設計上有距離限制的條件,所以只有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與螺桿及注料通孔筆直呈一直線,注射管才能深入至注料通孔,導向管才能移動到可與容置件鎖合的位置,完成正確的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另外,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亦可應用在第二組裝方式,即導向管先連接於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後,再將注射管裝設至導向管內,並使注射管的一注入端穿出於導向管。在第二組裝方式中,導向管的導向管螺紋與注射管的一注射管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注入端的一軸與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注入端得被容置於注料通孔內時,注射管得以與導向管鎖合。同樣的,由於注射管裝設於導向管內,且機構設計上有距離限制的條件,所以只有骨固定裝置的容置件與螺桿及注料通孔筆直呈一直線時,注射管才能深入至注料通孔,注射管才能移動到可與導向管鎖合的位置,完成正確的組裝,從而避免骨填充材料因為注射位置偏向後端而容易溢流的問題,或是鎖合力度不夠導致注射骨水泥時反作用力推起注射管產生溢流的問題。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傳輸裝置
10:導向管
11:導向管螺紋
20:注射管
21:注入端
22:注射管螺紋
30:延長件
31:延長部
9:骨固定裝置
92:容置件
921:容置件螺紋
922:側壁
93:釘桿

Claims (12)

  1. 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該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及一容置件,該容置件包括一容置件螺紋,該容置件螺紋與該注料通孔分別位於該骨固定裝置的二端,該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 一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該導向管的一端,該導向管螺紋與該容置件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以及 一注射管,包括一注入端,其設置於該注射管的一端,該注射管裝設於該導向管內,該注入端穿出於該導向管,其中, 該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該注入端的一軸與該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該注入端得被容置於該注料通孔內時,該導向管得以與該容置件鎖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鎖合前預設距離大於等於該容置件螺紋與該導向管螺紋的一最小鎖入深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注料通孔具有一容置槽,該注入端得被容置於該容置槽,該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該注入端傾斜地容置於該容置槽的一可推進距離與該導向管螺紋之一倒角深度的總和。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鎖合前預設距離為該容置槽的一底端至該容置件螺紋的一頂端的距離減去該注射管之一底端至該導向管螺紋之一底端的距離。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導向管包括另一導向管螺紋,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設置於該導向管的另一端,該注射管包括一注射管螺紋,設置於相反於該注入端的一端,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與該注射管螺紋相互螺鎖後,該導向管連同該注射管對應至該骨固定裝置,使該導向管螺紋得與該容置件螺紋鎖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更包括: 一延長件,其連接於該容置件,該導向管設置於該延長件與該容置件所形成的一操作通道內。
  7. 一種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係與一骨固定裝置配合使用,該骨固定裝置包括一注料通孔以及一容置件,該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包括: 一導向管,包括一導向管螺紋,其設置於該導向管的一端,且該導向管與該容置件連接;以及 一注射管,包括一注入端以及一注射管螺紋,該注入端與該注射管螺紋分別設置於該注射管的二端,該注射管得裝設於該導向管內,該注入端穿出於該導向管,該注射管螺紋與該導向管螺紋相互配合並具有一鎖合前預設距離,其中, 該鎖合前預設距離小於一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使僅當該注入端的一軸與該注料通孔實質上同軸,且該注入端得被容置於該注料通孔內時,該注射管得以與該導向管鎖合。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且該鎖合前預設距離大於等於該導向管螺紋與該注射管螺紋之一最小鎖入深度。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注料通孔具有一容置槽,該注入端得被容置於該容置槽,該不正確方位推進距離為該注入端傾斜地容置於該容置槽的一可推進距離與該導向管螺紋之一倒角深度的總和。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鎖合前預設距離為該容置槽的一底端至該導向管螺紋的一頂端的距離減去該注射管之一底端至該注射管螺紋之一底端的距離。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其中該容置件包括一容置件螺紋,該容置件螺紋與該注料通孔分別位於該骨固定裝置的二端,該導向管包括另一導向管螺紋,該另一導向管螺紋設置於該導向管的另一端,該導向管螺紋與該容置件的該容置件螺紋相互螺鎖後,該注射管置入該導向管內,使該注射管螺紋得與該導向管的該另一導向管螺紋鎖合。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更包括: 一延長件,其連接於該容置件,該導向管設置於該延長件與該容置件所形成的一操作通道內。
TW111138456A 2022-10-11 2022-10-11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TWI8125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8456A TWI812501B (zh) 2022-10-11 2022-10-11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8456A TWI812501B (zh) 2022-10-11 2022-10-11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2501B true TWI812501B (zh) 2023-08-11
TW202415350A TW202415350A (zh) 2024-04-16

Family

ID=88585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8456A TWI812501B (zh) 2022-10-11 2022-10-11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250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14174A1 (en) * 2008-10-30 2010-05-06 Bryan Jon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Bone Cement to a Bone Anchor
US20130072986A1 (en) * 2011-09-21 2013-03-21 James C. Robinson Fenestrated bone screws and methods of bone fastening and stabilization
TWI637764B (zh) * 2017-11-02 2018-10-11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Injection unit for injection of bone filler
TW202014155A (zh) * 2018-10-09 2020-04-16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穩定骨節段手術之裝置及其延長組件、鎖固件、及組裝方法
CN213047234U (zh) * 2020-05-28 2021-04-27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骨水泥辅助注入机构及骨水泥注入组件
CN113966202A (zh) * 2019-06-13 2022-01-21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将骨粘固剂递送到骨螺钉的器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14174A1 (en) * 2008-10-30 2010-05-06 Bryan Jon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Bone Cement to a Bone Anchor
US20130072986A1 (en) * 2011-09-21 2013-03-21 James C. Robinson Fenestrated bone screws and methods of bone fastening and stabilization
TWI637764B (zh) * 2017-11-02 2018-10-11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Injection unit for injection of bone filler
TW202014155A (zh) * 2018-10-09 2020-04-16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穩定骨節段手術之裝置及其延長組件、鎖固件、及組裝方法
CN113966202A (zh) * 2019-06-13 2022-01-21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将骨粘固剂递送到骨螺钉的器械
CN213047234U (zh) * 2020-05-28 2021-04-27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骨水泥辅助注入机构及骨水泥注入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5350A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8870E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bone cement to a bone anchor
JP6188862B2 (ja) 骨固定のための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
US10987146B2 (en) Bone defect repair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675068B2 (en) Fixation device for treating a bone fracture
US8685066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ositioning a spinal fixation element
US7214227B2 (en) Closure member for a medical implant device
US8734490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fixation element placement
US783325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pinal fixation
US20110282398A1 (en) Bone Screw Assembly and Instruments for Implantation of the Same
TWI637721B (zh) 脊椎手術工具
US11344349B2 (en) Bone fix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30371963A1 (en) Targeting guide and method for an implant
TWI812501B (zh) 骨填充材料傳輸裝置
US1210236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rib fractures and osteotomies using implantation
WO2009154229A1 (ja) 髄内釘及び髄内釘本体
CN111714198B (zh) 一种用于脊柱转移性肿瘤开放手术病椎骨水泥灌注强化的穿刺导向输入系统
TWI855928B (zh) 微創脊椎穿刺導引器械組
US1170730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rib fractures and osteotomies using implantation
TW201836557A (zh) 導引脊椎手術工具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