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092B -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092B
TWI812092B TW111110375A TW111110375A TWI812092B TW I812092 B TWI812092 B TW I812092B TW 111110375 A TW111110375 A TW 111110375A TW 111110375 A TW111110375 A TW 111110375A TW I812092 B TWI812092 B TW I8120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layer
sensing
substrate
s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909A (zh
Inventor
吳阜蒼
林宜宏
陳慧穎
Original Assignee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0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 G01N27/1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a solid body in dependence upon absorption of a fluid; of a solid body in dependence upon reaction with a fluid, for detecting components in the fluid
    • G01N27/125Composition of the body, e.g. the composition of its sensitive layer
    • G01N27/126Composition of the body, e.g. the composition of its sensitive layer comprising organic polym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35Combination of a single ion-sensing electrode and a single reference electrod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 G01N27/0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a liqui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 G01N27/0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a liquid
    • G01N27/07Construction of measuring vessels; Electrodes theref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其中,該液體感測裝置 包含:一基板;一工作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工作電極包含一第一金屬部和一第一感測部,且該第一感測部設置於該第一金屬部上;以及一參考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

Description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液體感測裝置,尤指一種包含酸鹼值感測組的液體感測裝置。
以往工業上的液體感測裝置中,工作電極和參考電極是獨立的元件再組裝為液體感測裝置,製程較複雜,且液體感測裝置的準確度有待改善。
有鑑於此,目前亟需發展一種液體感測裝置。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揭露提供一種液體感測裝置,包含:一基板;一工作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工作電極包含一第一金屬部和一第一感測部,且該第一感測部設置於該第一金屬部上;以及一參考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
本揭露亦提供一種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基板;形成一金屬層於該基板上,圖案化該金屬層,以形成一第一金屬部和一第二金屬部;以及形成一工作電極和一參考電極,該工作電極包括該第一金 屬部,該參考電極包括該第二金屬部。
100:液體感測裝置
1:基板
11:第一側壁
12:側
2:金屬層
21:第一金屬部
22:第二金屬部
221:底表面
3:感測層
31:第一感測部
311:表面
311a:邊緣
32:第二感測部
4:第一絕緣層
41:第二側壁
5:光阻
6:金屬化合物部
61:底表面
7:附著層
71:第一附著部
72:第二附著部
8:第二絕緣層
9:第三絕緣層
S1:感測組
S2:溫度感測元件
S3:電導度感測電極組
S31:電導度感測電極
W:工作電極
R:參考電極
E1:弧形邊緣
L:切割線
CL:導線
P:接觸墊
D1:距離
D2:預定距離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T3:第三厚度
W1、W2、W3:寬度
Wd:寬度差
X、Y:方向
Z:法線方向、俯視方向
圖1A至1D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製程步驟示意圖。
圖2A為沿圖1A之線段A-A’之剖面示意圖。
圖2B為沿圖1B之線段B-B’之剖面示意圖。
圖2C為沿圖1C之線段C-C'之剖面示意圖。
圖2D為沿圖1D之線段D-D’之剖面示意圖。
圖3A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工作電極W之放大圖。
圖3C為圖3A之參考電極R之部分放大圖。
圖4A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俯視圖。
圖4B為沿圖4A之線段E-E’之剖面示意圖。
圖4C為沿圖4A之線段E-E’之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俯視圖。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揭露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揭露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揭露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針對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
應注意的是,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具備「一」元件不限於具備單一的該元件,而可具備一或更多的該元件。
再者,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之用詞,僅用以修飾請求之元件,其本身並不意涵及代表該請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請求元件與另一請求元件的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請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請求元件能做出清楚區分。
在本揭露中,「約」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或10%之內,或5%之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亦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約」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之含義。
此外,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及的位置,例如「之上」、「上」或「上方」,可指所述兩元件直接接觸,或可指所述兩元件非直接接觸。相似地,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及的位置,例如「之下」、「下」或「下方」,可指所述兩元件直接接觸,或可指所述兩元件非直接接觸。此外,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式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下方」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上方」側的元件。
以下為本揭露之例示性之實施例,但本揭露並不侷限於此,一實施例的一特徵可透過合適的修飾、置換、組合、分離以應用於其他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可與其他已知結構互相結合,而形成另一實施例。
圖1中標出了方向X、方向Y及方向Z。其中,方向Z可為基板1的上表面的法線方向或液體感測裝置的俯視方向。方向Z可垂直於方向X和方向Y,且方向X可垂直於方向Y。
圖1A至1D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製程步驟示意圖。圖2A至2D為圖1A至1D之剖面示意圖。更具體地,圖2A為沿圖1A之線段A-A’之剖面示意圖,圖2B為沿圖1B之線段B-B’之剖面示意圖,圖2C為沿圖1C之線段C-C'之剖面示意圖,圖2D為沿圖1D之線段D-D’之剖面示意圖。
圖1D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的上視圖,圖2D為沿圖1D之線段D-D’之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D和圖2D,液體感測裝置100包括一基板1;一工作電極W,設置於基板1上;以及一參考電極R,設置於基板1上。工作電極W包含一第一金屬部21和一第一感測部31,且第一感測部31設置於第一金屬部21上。
以下說明液體感測裝置100之製程步驟。如圖1A至圖2D所示,首先,提供一基板1,基板1可為不可撓基板、可撓性基板、薄膜或其組合。基板1的材料例如可包括石英、玻璃、矽晶圓、藍寶石、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其他塑膠或高分子材料、其他無機材料或其他有機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基板1的材料包含玻璃,如此,可提升液體感測裝置的耐酸鹼性。
而後,形成一金屬層2於基板1上。圖案化金屬層2,以形成一第一金屬部21和一第二金屬部22。第一金屬部21和第二金屬部22可為相同層。在此,金屬層2的材料例如可包含金、銀、銅、鋁、鈦、鉻、鎳、鉬、其組合、或 其他具有良好導電性或低電阻的導電材料,但本揭露並不侷限於此。此外,金屬層2可具有單層或多層結構。金屬層2的厚度可為5000Å至10000Å,但本揭露並不侷限於此。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金屬層2的材料包含銀,如此,可簡化製程。
接著,形成一感測層3於金屬層2上。圖案化感測層3,以形成一第一感測部31和一第二感測部32,第一感測部31設置於第一金屬部21上,且第二感測部32設置於第二金屬部22上。第一感測部31和第二感測部32可為相同層。如此,如圖1A和圖2A所示,形成一工作電極W,工作電極W可包含第一金屬部21和第一感測部31。在後續製程中,感測層3可用於提供保護,以避免金屬層2被刮傷、與空氣或化學劑反應等劣化之情形發生。如此,可提升液體感測裝置的準確度。在此,感測層3的材料可為金屬氧化物,例如可包含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二氧化鋅、二氧化錫、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銦錫鋅(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或氧化釕(RuO2;RuO4),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感測層3的厚度可為250Å至1000Å,但本揭露並不侷限於此。此外,金屬層2的厚度比感測層3的厚度可為5至40。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感測層3的材料包含氧化銦錫。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金屬層2和感測層3的方式可利用沈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離子束蒸鍍等鍍膜方法。圖案化金屬層2和感測層3的方式可使用微影製程和蝕刻方式。蝕刻方式例如乾蝕刻、或濕蝕刻。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金屬層2和圖案化感測層3,可在相同的步驟進行。依據一些實施例,圖案化金屬層2和圖案化感測層3,可在不同的步驟進行,本發明並不以此 為限。本揭露中圖案化的方式,可使用微影製程和蝕刻方式,為簡化說明,以下實施例中將不再贅述。
而後,如圖2B所示,於小於180℃的溫度下,形成一絕緣層於感測層3上,並圖案化絕緣層,而形成一第一絕緣層4於感測層3上。第一絕緣層4部分覆蓋第一感測部31和第二感測部32。換句話說,第一絕緣層4部分覆蓋感測層3,並顯露第一感測部31的一部分31P,及顯露第二感測部32的一部分32P。當溫度小於180℃時,例如可為120℃至150℃、或70℃至150℃,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如此,可避免製程溫度過高導致感測層3結晶,影響後續加工。在此,第一絕緣層4可包含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其組合。有機材料例如可包含壓克力系、氧化矽(SiO2)系、或混合系的有機保護層材料,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無機材料例如可包含氮化矽(SiNx)、SiNx:H、氮氧化矽(SiOxNy)、SiOxNy:H、氮化鋁、氮氧化鋁、或其他合適的氮化材料,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第一絕緣層4的厚度可為0.1μm至20μm,例如可為小於1μm、2μm至15μm,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無機材料為氮化矽,以避免材料中含有氧,可提升酸鹼值的檢測準度。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絕緣層4可包括有機材料、無機材料、或其組合。形成絕緣層的方式可為浸塗法、旋塗法、滾筒塗佈法、刮刀塗佈法、噴塗法、沈積法。圖案化絕緣層的方式可為蝕刻法,例如乾蝕刻或濕蝕刻。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絕緣層4可包含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在此情況下,可先形成無機絕緣層於感測層3上,再於無機絕緣層上形成有機絕緣層,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
接著,請參閱圖2B和圖2C,於第一絕緣層4上形成一光阻5,其中,光阻5覆蓋第一絕緣層4和工作電極W。詳細而言,光阻5覆蓋工作電極W中第一感測部31的部分31P,並顯露第二感測部32的部分32P。在此,光阻5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正光阻或負光阻。
而後,除去至少部分顯露的第二感測部32的部分32P,以顯露出至少部分之第二金屬部22。在此,移除第二感測部32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乾蝕刻或濕蝕刻,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
接著,使顯露出之至少部分之第二金屬部22反應而形成一金屬化合物部6。如圖1C和2C所示,金屬化合物部6設置於第二金屬部22上。金屬化合物部6的材料可包含氯化銀、氧化銀或其組合,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當金屬層2的材料包含銀時,例如可藉由電解法或溶液法使部分金屬層2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以形成金屬化合物部6,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其中,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所述部分金屬層2是指未被光阻5或第一絕緣層4覆蓋之部分第二金屬部22。更具體地,可對未被光阻5或第一絕緣層4覆蓋之部分第二金屬部22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因此,部分的第二金屬部22可被消耗而轉化成金屬化合物部6。此外,當金屬層2的材料不包含銀時,可先於金屬層2上形成一銀層,再藉由電解法或溶液法使銀層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以形成金屬化合物部6。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金屬化合物部6包含氯化銀。
接著移除光阻5後,可得到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如圖1D和2D所示,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包含:一基板1;一工作電極W,設置於基板1上,其中,工作電極W包含第一金屬部21和第一感測部31,且第一感測部31設置於第一金屬部21上;以及一參考電極R,設置於基板1上。參考電極R可包 含第二金屬部22和金屬化合物部6,金屬化合物部6設置在第二金屬部22上。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金屬部21和第二金屬部22可為相同層。此外,如圖1D所示,工作電極W與參考電極R為電性隔離。工作電極W和參考電極R可構成一感測組S1。液體感測裝置可包括感測組S1。
依據一些實施例,感測組S1可為酸鹼值感測組。酸鹼值感測組可用於檢測待測溶液的酸鹼值(pH值)。當工作電極W受到不同待測溶液中pH值的影響,意即溶液中具有不同的氫離子濃度時,工作電極W可具有不同的感應電壓變化,以檢測不同待測溶液的pH值。更具體地,pH值感測可利用感測層3與待測溶液接觸時,待測溶液中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被吸附在感測層3(第一感測部31)的表面。感測層3中的第一感測部31可隨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的吸附量產生表面電位變化,並藉由以已知酸鹼值的溶液預先校準,可檢測待測溶液的pH值。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感測部31可為金屬氧化物,當作檢測時,待測溶液中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可被吸附在金屬氧化物的表面上。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感測部31的表面可以金奈米粒子進行修飾,在此情況下,工作電極W可作為葡萄糖的感測電極,可應用於葡萄糖的感測。
如圖2D所示,於剖面圖中,第一絕緣層4設置於工作電極W和參考電極R上,且第一絕緣層4可部分覆蓋感測層3和金屬層2,更具體地,第一絕緣層4可部分覆蓋感測層3的第一感測部31及第二感測部32,以及部分覆蓋金屬層2的第一金屬部21及第二金屬部22,如此,可降低後續蝕刻等工藝導致電極劣化之風險。如此,可提升液體感測裝置的準確度。依據一些實施例,金屬化合物部6的寬度W1可小於第二金屬部22的寬度W2。所述「部分覆蓋」是指,於基板1的法線方向Z上,第一絕緣層4於基板1上的投影可與感測層3和金屬層2於基 板1上的投影部分重疊,更具體地,第一絕緣層4於基板1上的投影可與感測層3的第一感測部31及第二感測部32於基板1上的投影部分重疊,以及與金屬層2的第一金屬部21及第二金屬部22於基板1上的投影部分重疊。
此外,如圖2C所示,在基板1的法線方向Z上,第一金屬部21具有一第一厚度T1,金屬化合物部6的底表面61至第二金屬部22的底表面221之間具有一第二厚度T2,其中,第二厚度T2比第一厚度T1為0.3至0.8。當第二厚度T2比第一厚度T1大於0.8時,表示金屬化合物部6厚度較小,則液體感測裝置100的使用壽命較短,當第二厚度T2比第一厚度T1小於0.3時,可能影響pH值檢測準度。
另外,在基板1的法線方向Z上,金屬化合物部6具有一第三厚度T3,其中,第三厚度T3比第二厚度T2為0.8至2.0。當第三厚度T3比第二厚度T2大於2.0時,表示金屬化合物部6厚度較大,由於金屬化合物部6具有孔洞結構,可能導致可靠性不佳,當第三厚度T3比第二厚度T2小於0.8時,可能影響參考電極R參考準度。
此外,如圖1A至2D所示,於本揭露之一實施態樣中,於形成金屬層2於基板1上的步驟前,可更包含形成一附著層7於基板1上的步驟,因此,附著層7可形成在基板1與金屬層2之間。接著,圖案化附著層7,而形成一第一附著部71和一第二附著部72。第一金屬部21設置在第一附著部71上,第二金屬部22設置在第二附著部72上,因此,第一附著部71設置於基板1與第一金屬部21之間,第二附著部72設置於基板1與第二金屬部22之間。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附著部71和第二附著部72可為相同層。
此外,附著層7和感測層3的材料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當附著層7和感測層3使用相同材料的情況下,材料和方式可參照前述感測層3的部分,在此不再贅述。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附著層7的材料可為金屬氧化物,例如可包含氧化銦錫。當基板1的材料包含玻璃時,金屬層2與基板1間容易有附著性不佳的問題,可能導致剝離等劣化之情形發生,附著層7可改善基板1與金屬層2間的附著關係,降低劣化之情形。
如圖1A所示,除了感測組S1外,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可更包含溫度感測元件S2和/或電導度感測電極組S3,以檢測待測溶液的溫度和/或電導度。再者,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可更包含多個接觸墊P,分別以導線CL與感測組S1、溫度感測元件S2、和/或電導度感測電極組S3電性連接,使外部電子元件可透過接觸墊P而與液體感測裝置100電性連接。液體感測裝置所測得的訊號也可傳送至外部電子元件。此外,雖然圖未示,但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可更包含天線等其他元件,以提供各種功能。於本揭露中,導線CL和接觸墊P可各自包含金屬層2和感應層3,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當附著層7包含導電金屬氧化物時,導線CL和接觸墊P可更各自包含附著層7。
圖3A至3C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部分剖面示意圖。更具體地,圖3B為圖3A之工作電極W之放大圖,圖3C為圖3A之參考電極R之部分放大圖。其中,圖3A之液體感測裝置與圖2D相似,除了以下差異。
當第一絕緣層4為有機材料時,第一絕緣層4的厚度可為2μm至15μm,如此,第一絕緣層4的厚度較大,可具有填平效果,如圖2D所示。當第一絕緣層4為無機材料時,第一絕緣層4的厚度可小於1μm,如圖3A所示。
此外,可使用相同製程工藝來圖案化感測層3、附著層7和金屬層2,以簡化製程步驟,因此,第一感測部31的寬度、第一附著部71的寬度、與第一金屬部21的寬度可為大致上相等。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附著部71的寬度比第一感測部31的寬度可為0.98至1.02,第一感測部31的寬度比第一金屬部21的寬度可為0.98至1.02。於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如圖3B所示,於剖面圖中,第一感測部31、第一金屬部21和第一附著部71可具有梯形結構。例如,第一附著部71的寬度可大於第一感測部31的寬度,且第一感測部31與第一附著部71的寬度差Wd可小於或等於5μm;但本揭露並不侷限於此。
此外,為了降低電極劣化之風險,於剖面圖中,如圖3B及3C所示,第一絕緣層4可部分覆蓋感測層3和金屬層2,更具體地,第一絕緣層4可部分覆蓋感測層3的第一感測部31及第二感測部32,以及部分覆蓋金屬層2的第一金屬部21及第二金屬部22。換句話說,於基板1的法線方向Z上,第一絕緣層4於基板1上的投影可與金屬層2的第一金屬部21及第二金屬部22於基板1上的投影部分重疊,且該部分重疊的寬度W3可分別為0.4μm至500μm。於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工作電極W包括一表面311,於俯視方向Z上,表面311具有一邊緣311a,該邊緣311a沿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絕緣層4可覆蓋工作電極W之表面311之邊緣311a。
圖4A至4C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示意圖。更具體地,圖4A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俯視圖,圖4B為沿圖4A之線段E-E’之剖面示意圖,圖4C為沿圖4A之線段E-E’之另一剖面示意圖。其中,圖4A至4C之液體感測裝置與圖2D之液體感測裝置相似,且其細部結構可參考圖2D所示,除了以下差異。
如圖4A和4B所示,於製備過程中,可於一基板上同時形成多個液體感測裝置100,再經由切割步驟對切割線L進行切割後分離,以獲得本揭露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因此,於本揭露中,如圖4B所示,切割後的基板1具有一第一側壁11,第一絕緣層4具有一第二側壁41,且第一側壁11與第二側壁41間的最小距離D1可為25μm至1000μm。如此,可降低切割所導致之破裂等缺陷。在此,圖4A和圖4B僅例示出於一基板上形成兩個液體感測裝置100,但於本揭露之其他實施態樣中,可在一基板上同時形成複數個液體感測裝置100。
此外,於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C所示,於形成金屬層2於基板1上的步驟前,更包括形成一第二絕緣層8於基板1上的步驟。因此,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更包含一第二絕緣層8,設置於基板1與工作電極W和參考電極R之間。更具體地,第二絕緣層8設置於金屬層2或附著層7與基板1之間。如此,可增加基板1與金屬層2或附著層7的附著性,降低剝離之劣化現象發生。
再者,如圖4C所示,於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中,可更包含形成一第三絕緣層9於基板1下的步驟。因此,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更包含一第三絕緣層9,設置於基板1下,且基板1設置於第三絕緣層9與工作電極W和參考電極R之間。更具體地,第三絕緣層9設置於基板1遠離工作電極W和參考電極R的一側12,且基板1設置於金屬層2或附著層7與第三絕緣層9之間。如此,第三絕緣層9可作為基板1下方的保護層,降低基板1吸附氫離子或氫氧離子之能力,提升pH值檢測準度。
如圖4C所示,於本揭露之一實施態樣中,液體感測裝置100可同時包含第二絕緣層8與第三絕緣層9,但本揭露並不局限於此,於本揭露之其他 實施態樣中,液體感測裝置100可僅包含第二絕緣層8或第三絕緣層9。在此,第二絕緣層8和第三絕緣層9的材料可如第一絕緣層4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圖5為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液體感測裝置之俯視圖。其中,圖5之液體感測裝置與圖1D相似,除了以下差異。
如圖5所示,本揭露之液體感測裝置100可包含感測組S1、溫度感測元件(圖未示)及電導度感測電極組S3,其中,於一俯視方向Z上,感測組S1之工作電極W可具有一弧形邊緣E1。依據一些實施例,弧形邊緣E1的曲率半徑可為25μm至250μm,如此,可提升pH值檢測準度。當弧形邊緣E1的曲率半徑大於250μm時,工作電極W面積較小,可能降低pH值檢測準度。當弧形邊緣E1的曲率半徑小於25μm時,尖端較容易累積電荷、吸附雜質,可能影響pH值檢測準度。相似地,於俯視方向Z上,感測組S1之參考電極R也可具有弧形邊緣,以提升pH值檢測準度。
於本揭露中,工作電極W與參考電極R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視需要進行設計。此外,電導度感測電極組S3包含至少兩個電導度感測電極S31,其中,電導度感測電極S31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圓形、矩形、不規則形,或者也可為具有弧形邊緣之矩形等。兩個電導度感測電極S31的面積大致上相等,且兩個電導度感測電極S31之間具有一預定距離D2,預定距離D2除以電導度感測電極S31的面積可為0.05至20.0(cm-1)。
除此之外,本揭露的液體感測裝置可檢測酸鹼、溫度和/或電導度等液體之基本性質,而可以應用於人體之液體(如尿液、汗液、淚液、血液、膽汁、胃液等)檢測,水質感測系統,例如養殖水產業之水質監控、工業排放水之汙水監控,食品或藥品之品質監控,以及工廠製造使用之化學品濃度監控等。
綜上所述,本揭露提供了一種液體感測裝置,工作電極和參考電極可設置在相同的基板上。依據一些實施例,工作電極和參考電極中的至少一層(例如金屬層)可為相同層,而可簡化製程,並且改善液體感測裝置的準確度。
以上的具體實施例應被解釋為僅僅是說明性的,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開的其餘部分,且不同實施例間的特徵,只要不互相衝突均可混合搭配使用。
100:液體感測裝置
1:基板
2:金屬層
21:第一金屬部
22:第二金屬部
3:感測層
31:第一感測部
32:第二感測部
4:第一絕緣層
6:金屬化合物部
7:附著層
71:第一附著部
72:第二附著部
W:工作電極
R:參考電極
S1:感測組
W1、W2:寬度
X、Y:方向
Z:法線方向、俯視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液體感測裝置,包含:一基板;一工作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工作電極包含一第一金屬部和一第一感測部,且該第一感測部設置於該第一金屬部上;一參考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參考電極包括一第二金屬部;一第一附著部,設置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金屬部之間;以及一第二附著部,設置於該基板與該第二金屬部之間;其中,該第一附著部和該第二附著部為相同層,且該第一附著部和該第二附著部為金屬氧化物。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其中,該參考電極包括一金屬化合物部,該金屬化合物部設置在該第二金屬部上,其中,該第一金屬部和該第二金屬部為相同層。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更包含一第一絕緣層,設置於該工作電極上,該工作電極包括一表面,該表面具有一邊緣,該第一絕緣層覆蓋該工作電極之該表面之該邊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更包含一第一絕緣層,設置於該工作電極上,該基板具有一第一側壁,該第一絕緣層具有一第二側壁,且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間的最小距離為25μm至1000μ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其中,於一俯視方向上,該工作電極具有一弧形邊緣。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其中,該第一附著部和該第二附著部為氧化銦錫。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更包含一附著層;一金屬層,設置在該附著層上;一感測層,設置在該金屬層上;一感測組;以及一導線,與該感測組電性連接,其中,該感測組包括該工作電極和該參考電極,該附著層包含該第一附著部和該第二附著部,該金屬層包含該第一金屬部和該第二金屬部,該感測層包含該第一感測部,該導線包含部分之該附著層、部分之該金屬層及部分之該感測層。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其中,該第二金屬部的材料包含銀,該金屬化合物部的材料包含氯化銀、氧化銀或其組合。
  9. 一種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基板;形成一附著層於該基板上;形成一金屬層於該附著層上;形成一感測層於該金屬層上;圖案化該附著層,以形成一第一附著部和一第二附著部,該第一附著部和該第二附著部為金屬氧化物;圖案化該金屬層,以形成一第一金屬部和一第二金屬部,其中,該第一附著部設置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金屬部之間,該第二附著部設置於該基板與該第二金屬部之間;圖案化該感測層,以形成一第一感測部,其中,該第一感測部設置於該第一金屬部上;以及 形成一工作電極和一參考電極,該工作電極包括該第一金屬部和該第一感測部,該參考電極包括該第二金屬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於圖案化該感測層時形成一第二感測部,該第二感測部設置在該第二金屬部上;除去至少部分之該第二感測部以顯露出至少部分之該第二金屬部;以及使該至少部分之該第二金屬部反應而形成一金屬化合物部。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附著層的材料為氧化銦錫。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金屬層的材料包含銀,該金屬化合物部的材料包含氯化銀、氧化銀或其組合。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液體感測裝置的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該第二金屬部上形成一銀層;使該銀層反應而形成一金屬化合物部,該金屬化合物部的材料為氯化銀、氧化銀或其組合。
TW111110375A 2021-06-15 2022-03-21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TWI812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3524.9 2021-06-15
CN202110663524.9A CN115479972A (zh) 2021-06-15 2021-06-15 液体传感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909A TW202300909A (zh) 2023-01-01
TWI812092B true TWI812092B (zh) 2023-08-11

Family

ID=8438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375A TWI812092B (zh) 2021-06-15 2022-03-21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2602B2 (zh)
CN (1) CN115479972A (zh)
TW (1) TWI81209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17380A (en) * 2004-10-12 2006-06-01 Bayer Healthcare Llc 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 in a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US20170356868A1 (en) * 2014-12-23 2017-12-14 Heraeus Sensor Technology Gmbh Sensor for detect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and/or polarizable particles, sensor system,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ensor,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ensor of this type and use of a sensor of this type
TW202004177A (zh) * 2018-05-31 2020-01-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場效電晶體感測器、微流體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TW202014698A (zh) * 2018-10-01 2020-04-16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6894B (en) 2006-11-07 2010-07-01 Univ Nat Yunlin Sci & Tech Ion sensing devices, reference electrod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US20190025273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Masco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al water quality sensor
EP3695216A4 (en) * 2017-10-11 2021-08-18 ANB Sensors Limited CALIBRATION ELECTROD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17380A (en) * 2004-10-12 2006-06-01 Bayer Healthcare Llc 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 in a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US20170356868A1 (en) * 2014-12-23 2017-12-14 Heraeus Sensor Technology Gmbh Sensor for detect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and/or polarizable particles, sensor system,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ensor,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ensor of this type and use of a sensor of this type
TW202004177A (zh) * 2018-05-31 2020-01-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場效電晶體感測器、微流體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TW202014698A (zh) * 2018-10-01 2020-04-16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97542A1 (en) 2022-12-15
CN115479972A (zh) 2022-12-16
US11852602B2 (en) 2023-12-26
TW202300909A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511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720095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115433B2 (en) Contact structure of wiring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80090404A1 (en) Contact structure of a wires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including the contact structure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18557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18116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90323A (zh) 源漏层引线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WO2021238463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18223654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160133348A1 (en) Metal wir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310181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201178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346622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TWI812092B (zh) 液體感測裝置及其製備方法
CN112888997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母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15085733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0304855B2 (en)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wire structure
KR20170079956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15090004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00002771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제조 방법
US872243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substrate
WO2016145758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070000247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796757B1 (ko) 배선의 접촉 구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US20240072068A1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