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0544B - 散熱器結構 - Google Patents

散熱器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0544B
TWI810544B TW110112561A TW110112561A TWI810544B TW I810544 B TWI810544 B TW I810544B TW 110112561 A TW110112561 A TW 110112561A TW 110112561 A TW110112561 A TW 110112561A TW I810544 B TWI810544 B TW I8105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base
dissipation fins
fi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2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0122A (zh
Inventor
林源憶
張富貴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2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054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0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0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54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散熱器結構,係包含:一基座、至少一散熱單元;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基座的第二側面延伸至少一延伸端,所述散熱單元設於該基座上方並與該基座間具有一間隙;由該延伸端提供該散熱單元水平及垂直方向進行限位或固定,並由該不同結構之散熱單元提供複數種散熱特性,進以提升整體散熱效能者。

Description

散熱器結構
一種散熱器結構,尤指一種透過分層間隔置或架設方式設置不同種類之散熱鰭片以增加散熱效果的散熱器結構。
散熱器係為一種增加熱傳導後之散熱面積的散熱元件,並透過複數散熱鰭片與空氣接觸後產生熱交換,進而將熱量以熱輻射之方式向外擴散藉以達到解熱之目的。
針對不同發熱源也將會選擇設置不同大小或不同種類之散熱器,當發熱源功率較大時,會視空間大小選擇適當大小面積的散熱器來進行散熱,而現有一般散熱器分為有鋁擠型散熱鰭片或扣接堆疊式散熱鰭片構成,但這些所述散熱器的每一散熱鰭片彼此的間隔距離和高度是固定一致,使得通過每一散熱鰭片的上方和下方及間距的氣流會被限制是一樣,所以當現有該散熱器貼觸在一發熱源(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晶片)以導出熱能,並藉由其上散熱鰭片將熱能向外散出時,使吹拂於散熱鰭片的上、下方氣流流量被限制是一樣,進而帶走熱能相對也有限。
而隨著電子元件的瓦數及效能提高,使得必須透過增加現有散熱器的散熱鰭片的數量與增高散熱鰭片來增加散熱面積,但在電子裝置內的有限空間下,若增加散熱鰭片的數量越多則相鄰的散熱鰭片之間的間距會越夾窄(即兩相鄰的散熱鰭片之間的間距會縮小),如此會使流過散熱鰭片的氣流受到的阻力較大,且進 入散熱鰭片間距內的風量也會大大減少,以導致散熱效率不佳。若是將散熱鰭片增高的話,因每一散熱鰭片的厚度很薄容易造成變形,若將每一散熱鰭片的厚度增厚時,會使散熱鰭片數量減少,進而導致散熱面積減少的問題。
因此有業者為了能增加散熱效率,透過使用兩個各自獨立的散熱器以雙層相互直接堆疊或搭接設置之方式進行組合藉以得到更多的散熱效率,但這又產生其他問題,因一散熱器係直接抵壓在另一散熱器設置散熱鰭片之部位,因疊設於上方散熱器具有重量,故仍然會令設置在下方散熱器之散熱鰭片受到疊設在上方的散熱器重量壓置後產生變形,則散熱鰭片結構強度問題仍然未被解決。
再者,單一鰭片態樣設置僅能提供單一類型的解熱效能,多數的發熱源設置於相對散熱器之中央位置處,而一般僅具有單一態樣散熱鰭片的散熱器無論是外圍處或中央處皆提供相同的散熱面積進行解熱及熱傳導,且由於單一態樣之鰭片態樣,令各鰭片間之間距相同,而通過的散熱氣流流長也會相同,則散熱氣流並無法針對某些較熱之區域提供更多的散熱,故容易產生熱量集中及積熱等問題,如何解決上述習知散熱器之缺失則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首要之目標。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透過以分組層狀堆疊提供多種散熱特性的散熱鰭片組,藉以提供多重的散熱效能者。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散熱器結構,係包含:一基座、至少一散熱單元; 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基座的第二側面對應延伸至少一延伸端,所述散熱單元設於該基座上方並與該基座間具有一間隙,由該延伸端提供該散熱單元水平及垂直方向進行固定。
並透過以複數散熱單元以分層間隔的方式架置或塔疊組設於該基座上方,並透過至少一延伸端對該等散熱單元進行水平及垂直方向的限位或固定,藉由不同結構之散熱單元提供多種不同散熱特性,以達到提升散熱效能者。
11:基座
111:第一側面
112:第二側面
113:延伸端
114:承載空間
115:支撐部
116:散熱部
12:散熱單元
121:第一散熱鰭片組
122:第二散熱鰭片組
121a:第一散熱鰭片
121aa:第一厚度
121ab:第一間距
122a:第二散熱鰭片
122aa:第二厚度
122ab:第二間距
113a:第一延伸端
113b:第二延伸端
113c:第三延伸端
113d:第四延伸端
第1a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第1b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另一立體分解圖;第1c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另一立體分解圖;第1d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另一立體分解圖;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立體組合圖;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二實施例立體示意圖;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三實施例立體示意圖;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四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本創作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第1a、1b、1c、1d、2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及組合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創作散熱器結構,係包含:一基座11、至少一散熱單元12; 所述基座11具有一第一側面111及一第二側面112,該基座11的第二側面112延伸至少一延伸端113,該延伸端113可由該基座11之第二側面112的周沿或四隅或中央處或任一位置向上垂直延伸所構型,本實施例係以設置成對的複數延伸端113做為說明實施,但並不引以為限,該等延伸端113具有一第一延伸端113a及一第二延伸端113b及一第三延伸端113c及一第四延伸端113d,本實施例係將所述第一、二、三、四延伸端113a、113b、113c、113d分設於該基座11之四隅,但並不引以為限亦可僅設至於基座11兩側如第1b圖所示,或設置於該第二側面112之中央處如第1c圖所示,該散熱單元12以串套之方式透過該延伸端113與該基座11進行結合定位,並所述第一、二、三、四延伸端113a、113b、113c、113d向上延伸之部分與該基座11之間形成具有一支撐部115共同界定一承載空間114,所述支撐部115可為獨立於所述第一、二、三、四延伸端113a、113b、113c、113d延伸出所構型,或該支撐部115為一均溫板態樣與所述第一、二、三、四延伸端113a、113b、113c、113d垂直連接,將該承載空間114劃分為一上、一下之空間,同時令設置於該承載空間114內(一上、一下空間)的散熱單元12上、下疊層呈間隔設置,但散熱單元12垂直方向彼此之間具有一間隙,進而改變散熱氣流之流場可增進或引導散熱氣流更為順暢向散熱單元12進行熱交換。
所述散熱單元12設置於該基座11上方,所述散熱單元12設於該基座11上方並與該基座11間具有一間隙由該等延伸端113提供該散熱單元12水平及垂直方向進行限位或固定,所述散熱單元12由複數散熱鰭片121相互間隔排列並透過相互搭接或卡扣結合組成之一散熱鰭片組,所述散熱鰭片組設於該承載空間114內,該支撐部115可作為固定或承載該散熱鰭片組使用。
所述延伸端113上所述之支撐部115主要由該延伸端113所透過以凸伸或凹陷之方式所成形,其主要目的係與該散熱單元12對應之部位以凹或凸之方式進行定位固定,令該散熱單元12可相對於該基座11的垂直與水平方向進行固定及定位,並該延伸端113進一步可提供將該基座11所吸附之熱量熱傳導至散熱單元12做為熱傳導使用,所述延伸端113及該基座11內部可設置可供兩相流熱交換的真空氣密腔室,並可選擇該延伸端113之真空氣密腔室與該基座11之真空氣密腔室以連通或不連通之方式設置,並藉由真空氣密腔室之設置可進一步增加基座11與該等延伸端113之間的熱傳效率,進而加速該等延伸端113將熱量傳遞至散熱單元12間的熱傳導效能。
本實施例之支撐部115係以一凸體的形態表示,該凸體由該延伸端113向該承載空間114方向延伸所形成。
本實施例之該散熱單元12由一第一散熱鰭片組121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122所組成,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121、122透過該等延伸端113限位後以上、下疊層方式設置並固定,並該第一、二散熱鰭片組121、122係可選擇相互接觸或不接觸之方式疊層設置,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121由複數第一散熱鰭片121a所組成,並所該等第一散熱鰭片121a具有一第一厚度121aa,該等第一散熱鰭片121a間具有一第一間距121ab,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122由複數第二散熱鰭片122a所組成,並所該等第二散熱鰭片122a具有一第二厚度122aa,該等第二散熱鰭片122a間具有一第二間距122ab,所述第一厚度121aa大於或小於該第二厚度122aa,所述第一間距121ab大於或小於該第二間距122ab。
所述第一鰭片組121與該第二鰭片組122之第一厚度121aa及該第二厚度122aa係可設置相同,但將該第一間距121ab設置大於該第二間距122ab,當該第一間距 121ab大於該第二間距122ab時,第一鰭片組121之第一散熱鰭片121a數量較少令第一間距121ab較大可增加該散熱氣流進入第一間距121ab之流量,而第二間距122ab較小相對第二鰭片組122之第二散熱鰭片122a數量較多,亦可提供較多的熱交換面積,故不管是增加鰭片間之間距提升散熱氣流進入之流量,又或者減少鰭片間之間距換取更多的鰭片之設置數量進而增加熱交換面積,接有利於提升熱交換效率,本創作之第一鰭片組121與該第二鰭片組122可同時提供兩種以上之設計組合,相較於習知散熱器無論間距或鰭片數量皆為固定無法更改,本創作之設計上提供更有彈性的鰭片配置選擇。
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121一側平貼於該基座11一側,該第一鰭片組121水平方向受該延伸端113所限位固定,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垂直方向受該支撐部115所限位固定,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122一側抵接於該支撐部115進行限位固定,其水平方向則受該延伸端113所限位固定,所述基座11具有一散熱部116,所述散熱部116直接由該基座11之第二側面112直接向上延伸所形成,並與該第一、二散熱鰭片組121、122疊層但間隔設置。
該基座11所吸附之熱量可直接傳遞給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進行解熱,亦可透過該延伸端113傳遞至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22,又或者可透過一熱管(圖中未示)一端穿設該基座11,另一端穿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22,藉此提升散熱效能。
由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之第一間距121ab較第二間距122ab為寬大,故具有較小之流阻,可令流經過之散熱流體優先往第一間距121ab流動,進而改變散熱流體之流動路徑。
請參閱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二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部分結構相同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該等第一散熱鰭片121a與該等第二散熱鰭片122a可選擇形狀相同或相異,本實施例係以相異作為說明實施但並不引以為限。
請參閱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三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部分結構相同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該等第一散熱鰭片121a與該等第二散熱鰭片122a高度相同或相異,本實施例係以高度相同作為說明實施,但並不引以為限。
請參閱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散熱器結構第四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部分結構相同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121具有至少一第一導風口121ac,所述第一導風口121ac設置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迎風側(散熱氣流進入之一側),即表示該第一導風口121ac由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迎風側向內凹設,令設置有第一導風口121ac處的第一散熱鰭片121a長度將短於未設置有第一導風口121ac的其餘第一散熱鰭片121a的長度,於該第一導風口121ac處形成流長較短的通道,令該處流阻較小,而散熱流體可較為集中於該處提供較佳的熱交換效率,該第一導風口121ac亦可設置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迎風側的左側或右側,本實施例係以設置於靠近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21迎風側的中央處作為說明實施,但並不引以為限。
本創作將使用不同特性或不同態樣的散熱鰭片組以分層間隔疊置的方式進行組合(可直接全面或部分接觸),並藉由不同變化態樣的散熱鰭片可改變散熱流體的流動路徑,進而針對不同區域給予不同熱交換效率,藉此提供不同散熱特 性供給發熱源解熱使用,更由於將散熱器分層間隔置疊置組合使用,可改善習知散熱器為增加散熱鰭片之散熱面積而延伸散熱鰭片而造成散熱鰭片結構強度降低等缺失,並由支撐部115提供支撐固定,防止如習知散熱器相互疊置時發生散熱鰭片變形等問題並且提升整體散熱效能。
11:基座
111:第一側面
112:第二側面
113:延伸端
12:散熱單元
121:第一散熱鰭片組
122:第二散熱鰭片組
121a:第一散熱鰭片
121aa:第一厚度
121ab:第一間距
122a:第二散熱鰭片
122aa:第二厚度
122ab:第二間距
113a:第一延伸端
113b:第二延伸端
113c:第三延伸端
113d:第四延伸端
114:承載空間
115:支撐部

Claims (8)

  1. 一種散熱器結構,係包含:一基座,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基座的第二側面對應延伸至少一延伸端,所述延伸端係由該基座之第二側面的周沿或邊緣或四隅垂直延伸所構型,該等延伸端向上延伸之部分與該基座之間凸出形成有一支撐部;至少一散熱單元,該散熱單元由複數散熱鰭片組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組透過該等延伸端之上、下疊層設置並固定,由該延伸端提供該散熱單元水平及垂直方向進行限位或固定,該等散熱鰭片組彼此之間垂直方向具有一間隙,該支撐部可作為固定或承載該散熱單元及將該基座所吸附之熱量熱傳導至散熱單元做為熱傳導使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所述散熱單元組由複數散熱鰭片相互間隔排列並透過相互搭接或卡扣結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該等延伸端具有一第一延伸端及一第二延伸端及一第三延伸端及一第四延伸端,所述第一、二、三、四延伸端分設於該基座之四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該散熱單元由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所組成,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透過該等延伸端上、下疊層設置並固定,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由複數第一散熱鰭片所組成,並所該等第一散熱鰭片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間具有一第一間距,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由複數第二散熱鰭片所組成,並所該等第二散熱鰭片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間具有一第二間距,所述第一厚度大於或小於該第二厚度,所述第一間距大於或小於該第二間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散熱鰭片與該等第二散熱鰭片形狀相同或相異。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散熱鰭片與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高度相同或相異。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所述基座及該延伸端內部設置可供兩相流熱交換的真空氣密腔室,並可選擇該延伸端之真空氣密腔室與該基座之真空氣密腔室以連通或不連通之方式設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器結構,其中所述基座具有一散熱部,所述散熱部直接由該基座之第二側面直接向上延伸所形成。
TW110112561A 2021-04-07 2021-04-07 散熱器結構 TWI8105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2561A TWI810544B (zh) 2021-04-07 2021-04-07 散熱器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2561A TWI810544B (zh) 2021-04-07 2021-04-07 散熱器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0122A TW202240122A (zh) 2022-10-16
TWI810544B true TWI810544B (zh) 2023-08-01

Family

ID=85460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2561A TWI810544B (zh) 2021-04-07 2021-04-07 散熱器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054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46263U (en) * 2007-11-20 2008-12-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ith changeable position
CN107305876A (zh) * 2016-04-22 2017-10-3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46263U (en) * 2007-11-20 2008-12-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ith changeable position
CN107305876A (zh) * 2016-04-22 2017-10-3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0122A (zh) 2022-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614782U (zh) 散熱器結構
EP1353376B1 (en) Heat sink with multiple surface enhancements
EP3343162B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7568518B2 (en) Heat sink
CN103369932B (zh) 一种功率器件散热器的散热片排布方法及散热器
CN111816630B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模块
JP2002344185A (ja) 有向気流による能動ヒート・シンク構造
CN213662272U (zh) 导风式散热模块
TWI810544B (zh) 散熱器結構
TW201350683A (zh) 具有雙風向之散熱結構
WO2024103670A1 (zh) 一种虹吸散热器及其散热翅片
CN207050199U (zh) 一种空调散热器装置
CN214627799U (zh) 散热器结构
US11917795B2 (en) Heat sink structure
JP3149349U (ja) 放熱フィンユニット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
CN211317043U (zh) 散热器及空调器
CN113115567A (zh) 散热器结构
CN208572658U (zh) 一种高性能铝板散热器
TW201124691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3153521U (ja) 放熱フィン構造及びその放熱器
CN211041904U (zh) 一种便于模块散热风扇下吹风的散热片
JPH0629148U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用のヒートシンク
JP3168331U (ja) 放熱フィン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
US20100079950A1 (en) Radiating Fin and Thermal Module Formed Therefrom
TWI820410B (zh) 散熱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