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824B - 自動縫合器 - Google Patents

自動縫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9824B
TWI809824B TW111114621A TW111114621A TWI809824B TW I809824 B TWI809824 B TW I809824B TW 111114621 A TW111114621 A TW 111114621A TW 111114621 A TW111114621 A TW 111114621A TW I809824 B TWI809824 B TW I8098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uture
rod
notch
w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1938A (zh
Inventor
杜方超
吳文毅
宋清俊
王中志
Original Assignee
邁磊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邁磊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邁磊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14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982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82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1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193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縫合器,其包含一本體,以及可滑動的設置於該本體內的一縫線桿與一縫合桿,一帶線端子與該本體之間形成有可旋轉分離的一卡合機構,該縫合桿依據該帶線端子與本體之間的卡合關係可選擇的帶動該帶線端子於該本體的往復移動,一縫線纏繞於該縫線桿上且其中一端於該帶線端子連接,該縫線桿深入該本體時,該縫線形成一手術結。

Description

自動縫合器
一種縫合裝置,特別是一種自動縫合器
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發達,對於手術的要求已不僅是要求快速以及精準,對於術後所造成之傷口更是力求微創及快速復原,以達到術後傷疤的消逝及改善。於現有技術中,一手術人員於縫合傷口時,通常是以手持連帶有一手術縫線的一縫針於一傷口兩側進行縫合,使得該傷口兩側的組織得以靠近拉緊,並在縫合完成時於鄰近該傷口形成一固定結固定該手術縫合線以及該傷口兩側的組織。
然而上述之現有技術中,需靠該手術人員以手部手持該縫針於該傷口兩側來回移動,並且再將該手術縫線纏繞繫綁形成該固定結,縫合以及繫綁的過程不僅複雜費時,若是以上述的打結手段逐一於該傷口形成複數個該固定結時,容易延長手術時程。且若是欲進行體內的縫合以及打結時,更容易因為空間過度狹小而影響該手術人員的縫合品質,不僅整體時間冗長無效率,若不慎沒有妥善繫綁,更容易該手術縫合線鬆脫以及該傷口再度裂開,影響的患者的復原效率。
為了克服現有的縫合技術中,需於狹小空間操作縫合,以及該固定結形成的過程複雜費時,進而影響縫合品質以及患者復原效率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縫合器,其包含一本體,沿一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為一操作端以及一縫合端,該本體包含一端子座形成於該縫合端
一凹口垂直於該長度方向的凹設於鄰近該端子座的該操作端;一縫合通道沿長度方向地至該凹口朝向該操作端的貫穿該本體;一縫線通道平行於該縫合通道的至該凹口穿設於該本體內;以及一端子凹孔對應該縫合通道的位置至該凹口朝向該縫合端凹設成形;一縫線裝置包含一帶線端子,該帶線端子兩端分別為一縫合尖端以及一結合端,該帶線端子以該縫合尖端可分離的設置於該端子凹孔內,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之間形成有可旋轉分離的一卡合機構;一縫線桿,可滑動的設置於該縫線通道內,該縫線桿的至少一部份突出於該縫線通道開口並形成一套索段;以及一縫線纏繞於該套索段上形成有一預套索,該縫線的其中一端與該帶線端子連接,另一端穿設於該縫線桿內並朝向該縫合端方向延伸;以及一縫合桿,可滑動的穿設於該縫合通道內,並且可選擇的穿越該凹口於該本體以及該端子座之間往復移動,該縫合桿依據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的卡合與分離而與該結合端分離或結合。
其中,該縫合桿於該縫合端方向形成有與該結合端可拆卸的組合一組合部,該縫合桿朝向該端子座位移並且與位置於該端子凹孔內的該帶線端子結合時,該縫合桿帶動該帶線端子相對該端子凹孔旋轉。
其中,該卡合機構包含突出於該端子凹孔內表面的一限制肋,該限制肋於該端子凹孔形成有一限制內徑;以及對應該限制肋位置,該帶線端子表面沿該縫合尖端方向的形成有直徑略小於該限制內徑的一小直徑部,該小直徑部與該縫合尖端之間徑向的突出有一突出部,當該帶線端子放置於該端子凹孔時,該突出部可轉動的與該限制肋對齊或交錯。
其中,該帶線端子相對於該小直徑部的另一端形成有一大直徑部,該帶線端子放置於該端子凹孔內時,該限制肋抵擋該大直徑部,當該突出部旋轉位移並對齊該限制肋時,該限制肋位置於該突出部以及該大直徑部之間。
進一步地,二個該限制肋對應突出於該端子凹孔內表面的一相對兩側;以及二個該突出部對應突出於該帶線端子的一相對兩側,其中二個該突出部的外周圍朝向該縫合尖端延伸並漸縮,並且與該縫合尖端共同形成一類錐狀。
進一步地,該帶線端子於該大直徑部位置徑向的凹設有與該縫線固定連接的一結合孔,以及該大直徑部與該端子凹孔之間留有一間隙。
進一步地,該縫線包含纏繞於該套索段上的一纏繞結以及形成於該做動端以及該套索段之間的一緊束圈,該緊束圈的大小隨著該縫線相對於該縫線桿的移動而調整。
進一步地,該結合端端面凹設有一組合凹口,而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對應該組合凹口之紋路成形。
進一步地,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表面或是該組合凹口內包含有一粗糙表面。
進一步地,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或是該組合凹口內包含有可壓迫變形的一彈性件。
本發明所提供的該自動縫合器於啟始狀態時,該縫合桿與該帶線端子相互組合,並且突出於該凹口的該本體平面,將一傷口的一第一組織深入該凹口並且抵靠於該凹口底面,該端子座平面則可以貼合於該第一組織的下方也就是傷口內部。
該凹口底面於該凹口內的深度,可以有助於一使用著決定縫合處與傷口之間的距離,而該端子座平面貼合於傷口該第一組織的下方則有助於固定該第一組織,避免位移,並有利於後續該自動縫合器的操作。
該縫合桿帶動該帶線端子朝向該端子座位移,該縫合尖端貫穿該第一組織並帶動該連接端穿越該第一組織,該帶線端子的該突出部與該端子凹孔的該限制肋的位置相互錯位。
當該帶線端子放置於該端子凹孔內時,轉動該縫合桿並帶動該帶線端子旋轉至該突出部對齊該限制肋,該限制肋位置於該突出部以及該大直徑部之間,該帶線端子21與該端子凹孔相互卡合。
縮回該縫合桿,並將該自動縫合器轉向,使得該傷口的一第二組織深入該凹口並且抵靠該凹口底面,該端子座平面則可以貼合於該第二組織的下方。
該縫合桿朝向該端子座位移,貫穿該第二組織,並且使該組合部深入該帶線端子的該組合凹口。接著該縫合桿帶動該帶線端子旋轉至該突出部與該限制肋錯位時,該縫合桿便可以連帶該帶線端子穿越該第二組織的朝向該本體平面縮回。該連接端同樣的隨著該帶線端子於該第一組織延伸並穿越該第二組織至該本體平面,完成該自動縫合器縫合該傷口之步驟。
本發明所提供的該自動縫合器欲形成一手術結時,該縫合桿以及該帶線端子朝向該操作端位移,並且進入該縫合通道內不突出於該本體平面, 該連接端經由該帶線端子的位移穿越該緊束圈並初步的緊束該第一組織以及該第二組織。
朝向該操作端方向拉動位置於該縫線桿內的該做動端,該緊束圈朝向該套索段收束並逐漸縮小,此時該連接端經由該緊束圈的縮小而抵靠於該套索段外周圍表面,而該纏繞結也隨著該做動端的位移,緊束於該套索段外周圍表面。
隨著該做動線段持續拉動,該緊束圈帶動該縫線桿於該縫線通道位移並移入該本體內,使得該套索段之長度逐漸縮短,此時該纏繞結經由該本體平面的推移逐漸於該套索段上朝向縫合端方向移動。當該套索段完全的收入至該本體內時,該纏繞結完全脫離該套索段,同時地,該做動端持續拉動,使得該預套索緊束該做動端並形成該手術結。
本發明所提供之自動縫合器,應用於一醫療領域時,一手術人員僅需利用本發明該自動縫合器,便可以依序的於該傷口上完成縫合以及打結的程序,無須如同先前技術需以手部手持該縫針於該傷口兩側來回移動,並纏繞該手術縫線繫綁成結,有效的達到縮短手術時間。該自動縫合器結構簡單,可以依據傷口類型以及大小需求設計成不同尺寸的樣態,克服因為體內空間過度狹小而影響手術人員的縫合效率問題。各該縫線裝置一致化的設計,有助於強化手術結形成後的品質,更可以防止手術縫合線鬆脫以及該傷口再度裂開的情勢發生,增加患者的復原效率。
10:本體
11:操作端
12:縫合端
121:端子座
1211:端子凹孔
1212:限制肋
13:凹口
131:端子座平面
132:本體平面
133:凹口底面
14:縫合通道
15:縫線通道
20:縫線裝置
21:帶線端子
211:縫合尖端
212:結合端
2121:組合凹口
213:小直徑部
214:大直徑部
215:結合孔
216:突出部
22:縫線桿
221:套索段
23:縫線
231:預套索
2311:纏繞結
2312:緊束圈
232:連接端
233:做動端
30:縫合桿
31:組合部
311:組合尖端
A:傷口
A1:第一組織
A2:第二組織
B:手術結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部分放大圖
圖3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一狀態圖
圖3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二狀態圖
圖4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一縫合步驟圖
圖4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二縫合步驟圖
圖4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三縫合步驟圖
圖4D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四縫合步驟圖
圖5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一打結步驟圖
圖5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第二打結步驟圖
請參考圖1至圖3A,其為本發明所提供之自動縫合器較佳實施例,其包含一本體10、一縫線裝置20以及一縫合桿30。該本體10為一直桿狀,該本體10沿長度方向之兩端分別為一操作端11以及一縫合端12。該本體10的該縫合端12末端形成有一端子座121,該本體10表面鄰近該端子座121的操作端11方向,垂直於該長度方向的凹設有一凹口13,該凹口13用於縫合以及打結時容納一傷口A。
該凹口13內進一步包含與該端子座121之間形成有一端子座平面131、與該本體10之間形成有一本體平面132以及連接該端子座平面131以及該本體平面132的一凹口底面133。
一縫合通道14沿長度方向地至該本體平面132朝向該操作端11的貫穿該本體10,以及一縫線通道15相鄰於該縫合通道14的沿長度方向至該本體平面132朝向該操作端11穿設於該本體10內,且該縫合通道14以及該縫線通道15於該本體平面132分別形成有一縫合通道開口以及一縫線通道開口。
該縫合通道14與該縫線通道15相互平行的排列方向並不限定,本實施例中,該一縫線通道15貫穿該本體10,該縫合通道14以及該縫線通道15相互平行的排列方向垂直於該長度方向,且該縫合通道14位置於鄰近該凹口13底面133處。該端子座121包含有一端子凹孔1211,該端子凹孔1211對應縫合通道開口的至該端子座平面131凹設成形。
該縫線裝置20包含有一帶線端子21、一縫線桿22以及一縫線23。該帶線端子21兩端分別為一縫合尖端211以及一結合端212,該帶線端子21與該縫線23的其中一端結合,並且利用該縫合尖端211貫穿一組織。該帶線端子21與該縫線23的其中一端的結合方式不限定,本實施例中,該帶線端子21鄰近結合端212位置徑向的凹設有一結合孔215,該結合孔215與該縫線23的其中一端固定連接。
或是,該帶線端子21係經由分別位置於該縫合尖端211以及該結合端212的二元件以對應結構組裝成型,且當二個該元件於組裝的同時可以將該縫線23的其中一端夾於其中,使得該縫線23與該帶線端子21可以穩定結合不脫落。該帶線端子21以該結合端212與該縫合桿30可拆卸的組合。該帶線端子21與該縫合桿30的結合關係以及貫穿該組織的方式,將於後續段落進一步的描述。
請配合參考圖3A以及圖3B,該帶線端子21可分離的經由端子座平面131設置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該帶線端子21與該端子凹孔1211之間形成有可旋轉分離的一卡合機構,使得該帶線端子21可以利用相對該端子凹孔1211旋轉的方式,選擇性的卡合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該卡合機構突出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表面至少一部分的一限制肋1212,該限制肋1212所形成的一限制內徑小於該端子凹孔1211所構成的一孔內徑。
該卡合機構對應該限制肋1212位置於該帶線端子21的表面朝向該縫合尖端211方向形成有一小直徑部213,該帶線端子21相對於該小直徑部213 的朝向該結合端212方向則形成有一大直徑部214。其中,該小直徑部213所構成之一小直徑略小於該限制內徑,而該大直徑部214所構成之一大直徑介於該限制內徑以及該孔內徑之間。當該帶線端子21放置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時,該限制肋1212抵擋該大直徑部214,限制該帶線端子21位置於該端子凹孔1211的相對位置。
該小直徑部213與該縫合尖端211之間徑向的突出有一突出部216。當該帶線端子21相對該端子凹孔1211轉動時,該突出部216可旋轉的位移並對齊該限制肋1212,此時,該限制肋1212位置於該突出部216以及該大直徑部214之間,以致於該帶線端子21無法脫離該端子凹孔1211,達到卡合的效果。當該帶線端子21轉動至該突出部216與該限制肋1212相互錯位的位置時,便可以將帶線端子21移出該端子凹孔1211。
本實施例中,二個該限制肋1212對應突出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表面的一相對兩側,以及二個該突出部216對應突出於該帶線端子21的相對兩側,其中二個該突出部216朝向該縫合尖端211的延伸並漸縮,使得二個該突出部216與該縫合尖端211共同形成一類錐狀。如此該帶線端子21每轉動90度時,二個該突出部216便會依序的與二個該限制肋1212對齊與交錯,達到該帶線端子21與該端子凹孔1211可旋轉分離的效果。較佳的,該結合孔215設置於該大直徑部214,且該大直徑部214與該端子凹孔1211之間留有一間隙,使得該帶線端子21放置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時,該間隙可以容納鄰近該結合孔215的該縫線23。
該縫線桿22為一中空桿,並且可滑動的設置於該縫線通道15內,該縫線桿22的至少一部份形成有突出於該縫線通道開口的一套索段221,該套索段221之長短可以透過該縫線桿22相對該縫線通道15之滑動關係調整。該縫線23纏繞於該套索段221上形成有一預套索231,該縫線23位於該預套索231的兩端分 別為與該帶線端子21連接的一連接端232以及一做動端233,該做動端233經由縫合端12穿設於該縫線桿22內並朝向該該操作端11延伸。
該預套索231包含纏繞於該套索段221上的一纏繞結2311以及形成於該做動端233以及該套索段221之間的一緊束圈2312。該纏繞結2311形成於該套索段221的方式並無限定,本實施例中,該纏繞結2311經由雙圈纏繞後形成一活結於該套索段221上。該緊束圈2312圍繞於該縫合通道開口以及該縫線通道開口之外周圍,且該緊束圈2312的大小可以隨著該縫線23的該做動端233相對於該縫線桿22的移動而調整。
該縫合桿30可滑動的穿設於該縫合通道14內,並且可選擇的穿越該凹口13於該本體10以及該端子座121之間往復移動。該縫合桿30於該縫合端12之方向形成有一組合部31,該組合部31之末端包含一組合尖端311。當該縫合桿30於縫合通道開口往該端子座121移動時,該組合部31可與該帶線端子21該結合端212可拆卸的組合。其中,當該縫合桿30沒有與帶線端子21組合時,該縫合桿30利用該組合尖端311貫穿該組織;該當該縫合桿30與該帶線端子21組合時,該縫合桿30帶動該帶線端子21穿越該凹口13的於該本體10以及該端子座121之間往復移動。
本實施例中,該帶線端子21的該結合端212端面凹設有一組合凹口2121,而該組合部31的至少一部份對應該組合凹口2121之紋路成形,該組合部31可以深入該組合凹口2121結合。較佳的,該組合部31的至少一部份表面或是該組合凹口2121內包含有一粗糙表面,使得該帶線端子21該縫合桿30之間的組合可以更加穩固。更佳的,該組合部31的至少一部份或是該組合凹口2121內包含有一彈性件,如此該組合部31深入該組合凹口2121並壓迫該彈性件變形,該彈性件便可以透過擠壓該組合部31以及該組合凹口2121展現結合該帶線端子21該縫合桿30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事,該縫合桿30雖可以深入該組合凹口2121與該帶線端子21組合,然而該帶線端子21仍須依據其與該端子凹孔1211的結合關係而決定是否隨著該縫合桿30往復移動。如圖3A中,該帶線端子21的該突出部216與該端子凹孔1211的該限制肋1212的位置相互錯位時,該縫合桿30朝向該端子座121位移時,該組合部31與該組合凹口2121組合,當該縫合桿30遠離該端子座121時,該帶線端子21隨著該縫合桿30移動並且脫離該端子凹孔1211。
接著,如圖3B中該縫合桿30朝向該端子座121位移並與該帶線端子21組合時,轉動該縫合桿30使得該帶線端子21隨著該縫合桿30旋轉,當該突出部216旋轉至對齊該限制肋1212時,該帶線端子21與該端子凹孔1211相互卡合,此時,該縫合桿30遠離該端子座121位移時,便無法拉動該帶線端子21脫離該端子凹孔1211,如此便可以利用該縫合桿30、該帶線端子21以及該端子凹孔1211之間的結構關係,使得該帶線端子21可選擇的留置於該端子座121內。
請參考圖4A至圖4D,其為本發明所提供的該自動縫合器用於縫合該傷口A的步驟示意圖,該自動縫合器於啟始狀態時,該縫合桿30與該帶線端子21相互組合,並且突出於該凹口13的該本體平面132,將該傷口A的一第一組織A1深入該凹口13並且抵靠於該凹口底面133,該端子座平面131則可以貼合於該第一組織A1的下方也就是傷口內部。
該凹口底面133於該凹口13內的深度,可以有助於一使用著決定縫合處與傷口之間的距離,而該端子座平面131貼合於傷口該第一組織A1的下方則有助於固定該第一組織A1,避免位移,並有利於後續該自動縫合器的操作。
接著,如圖4A所示,該縫合桿30帶動該帶線端子21朝向該端子座121位移,此時,該縫合尖端211貫穿該第一組織A1並帶動該縫線23的連接端232穿越該第一組織A1,且該帶線端子21的該突出部216與該端子凹孔1211的該限制肋1212的位置相互錯位(如圖3A所示)。當該帶線端子21放置於該端子座 凹孔1211內時,轉動該縫合桿30並帶動該帶線端子21旋轉至該突出部216對齊該限制肋1212,此時,該限制肋1212位置於該突出部216以及該大直徑部214之間(如圖3B所示),該帶線端子21與該端子凹孔1211相互卡合。
如圖4B所示,當該帶線端子21卡合於該端子凹孔1211內後,縮回該縫合桿30,此時,該縫線23的連接端232仍隨著該帶線端子21於該套索段221延伸並穿越該第一組織A1至該端子座121。接著,將該自動縫合器轉向,使得該傷口A的一第二組織A2深入該凹口13並且抵靠該凹口底面133,該端子座平面131則可以貼合於該第二組織A2的下方。
該縫合桿30朝向該端子座121位移,使得該組合尖端311貫穿該第二組織A2(如圖4C所示),並且使該組合部31深入該帶線端子21的該組合凹口2121。接著該縫合桿30帶動該帶線端子21旋轉至該突出部216與該限制肋1212錯位時(如圖3A所示),該縫合桿30便可以連帶該帶線端子21穿越該第二組織A2的朝向該本體平面132縮回。此時該連接端232同樣的隨著該帶線端子21於該第一組織A1延伸並穿越該第二組織A2至該本體平面132(如圖4D所示),如此便可以完成該自動縫合器縫合該傷口A之步驟。值得注意的是,該縫合桿30帶動該帶線端子21縮回時,該連接端232穿越圍繞於該縫合通道開口以及該縫線通道開口之外周圍的該緊束圈2312,以利後續形成一手術結B的完成。
請參考圖5A及圖5B,其為本發明所提供的該自動縫合器用於該傷口A上形成該手術結B的步驟示意圖。首先,當欲形成該手術結B時,該縫合桿30以及該帶線端子21朝向該操作端11位移,並且進入該縫合通道14內不突出於該本體平面132,該連接端232經由該帶線端子21的位移穿越該緊束圈2312並初步的緊束該第一組織A1以及該第二組織A2。
朝向該操作端11方向拉動位置於該縫線桿22內的該做動端233,使得該緊束圈2312經由該做動端233朝向該套索段221收束並逐漸縮小,此時該 該連接端232經由該緊束圈2312的縮小而抵靠於該套索段221外周圍表面,該第一組織A1以及該第二組織A2則更佳的緊束靠攏並抵靠至該套索段221前端,而該纏繞結2311也隨著該做動端233的位移,緊束於該套索段221外周圍表面(如圖5A所示)。
隨著該做動線段33持續拉動,該緊束圈2312帶動該縫線桿22於該縫線通道15位移並移入該本體10內,使得該套索段221之長度逐漸縮短,此時該纏繞結2311經由該本體平面132的推移逐漸於該套索段221上朝向縫合端12方向移動。當該套索段221完全的收入至該本體10內時,該纏繞結2311完全脫離該套索段221,此時該纏繞結2311內界定有一緊束空間。同時地,該做動端233持續拉動,使得該預套索231緊束該做動端233並形成該手術結B。
進一步地,該縫線裝置20可以依據所需製作成一次性替換之元件,例如綁設有該縫線23並連接該帶線端子21的該縫線桿22可已經由該縫線通道開口補充並安裝於該縫線通道15內。更進一步地,該本體10的該操作端11可以與醫療器器械中常見的一手把部結合,該手把部較佳的可以包含驅動該縫合桿30來回位移的一射擊裝置以及用於捲線的一收線裝置,透過該射擊裝置便可以利用手把部直接的操作該縫合桿30的位移以及旋轉,而該收線裝置便可以用於捲收該做動端233的該縫線,有助於該手術結B的形成。
本發明所提供之自動縫合器,應用於一醫療領域時,一手術人員僅需利用本發明該自動縫合器,便可以依序的於該傷口A上完成縫合以及打結的程序,無須如同先前技術需以手部手持該縫針於該傷口兩側來回移動,並纏繞該手術縫線繫綁成結,有效的達到縮短手術時間。該自動縫合器結構簡單,可以依據傷口類型以及大小需求設計成不同尺寸的樣態,克服因為體內空間過度狹小而影響手術人員的縫合效率問題。各該縫線裝置20一致化的設計,有助於 強化手術結B形成後的品質,更可以防止手術縫合線鬆脫以及該傷口再度裂開的情勢發生,增加患者的復原效率。
10:本體
11:操作端
12:縫合端
121:端子座
1211:端子凹孔
13:凹口
131:端子座平面
132:本體平面
133:凹口底面
20:縫線裝置
22:縫線桿
23:縫線
231:預套索
233:做動端
30:縫合桿

Claims (10)

  1. 一種自動縫合器,包含:一本體,為一桿狀,分別為一操作端以及一縫合端,該本體包含:一端子座形成於該縫合端;一凹口徑向的凹設於鄰近該端子座的該操作端;一縫合通道沿該本體地至該凹口朝向該操作端的貫穿該本體;一縫線通道平行於該縫合通道的至該凹口穿設於該本體內;以及一端子凹孔對應該縫合通道的位置至該凹口朝向該縫合端凹設成形;一縫線裝置包含:一帶線端子,該帶線端子兩端分別為一縫合尖端以及一結合端,該帶線端子以該縫合尖端可分離的設置於該端子凹孔內,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之間形成有可旋轉分離的一卡合機構;一縫線桿,可滑動的設置於該縫線通道內,該縫線桿的至少一部份突出於該縫線通道開口並形成一套索段;以及一縫線纏繞於該套索段上形成有一預套索,該縫線的其中一端與該帶線端子連接,另一端穿設於該縫線桿內並朝向該縫合端方向延伸;以及一縫合桿,可滑動的穿設於該縫合通道內,並且可選擇的穿越該凹口於該本體以及該端子座之間往復移動,該縫合桿依據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的卡合與分離而與該結合端分離或結合,該縫合桿朝向該端子座位移並且與該帶線端子結合時,該縫合桿帶動該帶線端子相對該端子凹孔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卡合機構包含突出於該端子凹孔內表面的一限制肋,該限制肋於該端子凹孔形成有一限制內徑;以及 對應該限制肋位置,該帶線端子表面沿該縫合尖端方向的形成有直徑略小於該限制內徑的一小直徑部,該小直徑部與該縫合尖端之間徑向的突出有一突出部,當該帶線端子放置於該端子凹孔時,該突出部可轉動的與該限制肋對齊或交錯。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帶線端子相對於該小直徑部的另一端形成有一大直徑部,該帶線端子放置於該端子凹孔內時,該限制肋抵擋該大直徑部,當該突出部旋轉位移並對齊該限制肋時,該限制肋位置於該突出部以及該大直徑部之間。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縫合器,二個該限制肋對應突出於該端子凹孔內表面的一相對兩側;以及二個該突出部對應突出於該帶線端子的一相對兩側,其中二個該突出部的外周圍朝向該縫合尖端延伸並漸縮,並且與該縫合尖端共同形成一類錐狀。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帶線端子於該大直徑部位置徑向的凹設有與該縫線固定連接的一結合孔,且該縫合桿於該縫合端方向形成有與該結合孔可拆卸的組合一組合部,以及該大直徑部與該端子凹孔之間留有一間隙。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縫線位於該預套索的兩端分別為與該帶線端子連接的一連接端以及一做動端,該做動端穿設於該縫線桿內並朝向該操作端延伸,該預套索包含纏繞於該套索段上的一纏繞結以及形成於該做動端以及該套索段之間的一緊束圈,該緊束圈的大小隨著該縫線相對於該縫線桿的移動而調整。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結合端端面凹設有一組合凹口,且該縫合桿於該縫合端方向形成有與該結合孔可拆卸的組合一組合部,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對應該組合凹口之紋路成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表面或是該組合凹口內包含有一粗糙表面。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縫合器,該組合部的至少一部份或是該組合凹口內包含有可壓迫變形的一彈性件。
  10. 一種自動縫合器,包含:一本體,為一桿狀,分別為一操作端以及一縫合端,該本體包含:一端子座形成於該縫合端;一凹口徑向的凹設於鄰近該端子座的該操作端;一縫合通道沿該本體地至該凹口朝向該操作端的貫穿該本體;一端子凹孔對應該縫合通道的位置至該凹口朝向該縫合端凹設成形;一帶線端子,該帶線端子兩端分別為一縫合尖端以及一結合端,該帶線端子以該縫合尖端可分離的設置於該端子凹孔內,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之間形成有可旋轉分離的一卡合機構;以及一縫合桿,可滑動的穿設於該縫合通道內,並且可選擇的穿越該凹口於該本體以及該端子座之間往復移動,該縫合桿依據該帶線端子與該端子凹孔的卡合與分離而與該結合端分離或結合,該縫合桿朝向該端子座位移並且與該帶線端子結合時,該縫合桿帶動該帶線端子相對該端子凹孔旋轉。
TW111114621A 2022-04-18 2022-04-18 自動縫合器 TWI8098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4621A TWI809824B (zh) 2022-04-18 2022-04-18 自動縫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4621A TWI809824B (zh) 2022-04-18 2022-04-18 自動縫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9824B true TWI809824B (zh) 2023-07-21
TW202341938A TW202341938A (zh) 2023-11-01

Family

ID=88149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621A TWI809824B (zh) 2022-04-18 2022-04-18 自動縫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982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6254A (en) * 1997-04-08 1998-12-08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forming a knot
US20160038140A1 (en) * 2013-08-06 2016-02-11 Olympus Corporation Suture device
CN111818856A (zh) * 2018-01-05 2020-10-23 米特瑞克斯公司 荷包缝合牵开器和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6254A (en) * 1997-04-08 1998-12-08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forming a knot
US20160038140A1 (en) * 2013-08-06 2016-02-11 Olympus Corporation Suture device
EP3031402B1 (en) * 2013-08-06 2019-09-04 Olympus Corporation Suture device
CN111818856A (zh) * 2018-01-05 2020-10-23 米特瑞克斯公司 荷包缝合牵开器和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1938A (zh)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3980B2 (ja) 縫合糸アンカー
JP6384682B2 (ja) 腹腔鏡ポートサイト閉鎖装置
JP6026100B2 (ja) 外科用フィラメントのスネアアセンブリ
JP4901724B2 (ja) アンカーを配置し固定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120158051A1 (en) Re-tensionable knotless suture system
US20070162052A1 (en) Loading device for indwelling implement
JPH1142235A (ja) 外科結び目用縫合カートリッジアセンブリ
JP2009511178A (ja) ヘリカルリテーナ、ヘリカルリテーナを用いるためのツール、および方法
JP2007510460A (ja) 縫合糸固着装置及び方法
EP3157442A1 (en) Assembly for securing gastrointestinal tissue folds
US20050131430A1 (en) Suturing device
CN212346609U (zh)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CA2971183C (en) Multiple loop surgical snare assembly
WO2019211954A1 (ja) 縫合装置
TWI809824B (zh) 自動縫合器
CN114073554B (zh) 微创手术缝合线端部锁结装置、方法及操作枪体
WO2023201461A1 (zh) 自动缝合器
WO2021217373A1 (zh)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JP3327073B2 (ja) 結紮装置
JP2016168086A (ja) 結索用バックル、及びバックル付索体
WO2023087294A1 (zh) 打结组成
TWI814565B (zh) 膠囊針線模組
TWI824339B (zh) 打結組成
WO2024050670A1 (zh) 胶囊针线模块
WO2024050668A1 (zh) 胶囊针线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