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024B -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9024B
TWI809024B TW107146929A TW107146929A TWI809024B TW I809024 B TWI809024 B TW I809024B TW 107146929 A TW107146929 A TW 107146929A TW 107146929 A TW107146929 A TW 107146929A TW I809024 B TWI809024 B TW I8090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transmission
data
termin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6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3845A (zh
Inventor
林宏曉
城下寬司
菅野純譜
下村幸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3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3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0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98Arrangement for terminating transmission li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65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point to point b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2Reducing cross-talk, e.g. by compens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Galvanic isolation, e.g. by means of magnetic or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8Arrangements for impedanc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08Synchronisation information channels, e.g. clock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25/029Provision of high-impedance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係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之通信系統。於該通信系統中,各發送裝置具有:模式控制部,其控制發送模式;發送資料產生部,其根據發送模式產生資料;及資料發送部,其將產生之資料發送至接收裝置。於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第2發送裝置之模式控制部將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

Description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應用於資料信號之傳送之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近年,於無人駕駛飛機、可穿戴機器、汽車、智慧型手機等中,搭載複數個相機之構成劇增。於將來自複數個相機之圖像資料傳送至應用程式處理器等時,應用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聯盟制定之C-PHY標準或D-PHY標準等高速介面標準。於專利文獻1中,提案關於D-PHY標準之信號傳送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195500號公報
且說,於MIPI中,由於資料傳送為點對點傳送,因此為了與複數個相機對應而有較多問題,即,應用程式處理器側之接腳數或傳送路徑大小之增加、製品設計面之限制等。為了與複數個相機對應,人們期望點匯流排傳送。然而,於先前之多點匯流排傳送中,因反射等之影響而波形品質較大地劣化,故有不適合高速傳送之問題。因此,期望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之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係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之通信系統。於該通信系統中,各發送裝置具有:模式控制部,其控制發送模式;發送資料產生部,其根據由模式控制部控制之發送模式產生資料;及資料發送部,其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產生之資料發送至接收裝置;於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的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高速)模式時,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模式控制部將該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方法係將資料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之通信方法,且包含以下步驟:於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將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
於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中,於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
以下,針對用以實施本揭示之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詳細說明。再者,說明依照以下順序進行。 1.實施形態 2.變化例 3.應用例
<1.實施形態> [構成] 針對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概要者。通信系統1係應用於資料信號與時鐘信號之傳送者,且具備發送裝置10、20及接收裝置30。通信系統1具備:時鐘通道CL (Clock Lane),其跨及發送裝置10、20與接收裝置30傳送時鐘信號;及資料通道DL (Data Lane),其傳送例如圖像資料等資料信號。即,通信系統1可進行多點匯流排傳送。
發送裝置10、20具有發送數位電路與發送類比電路。接收裝置30具有接收數位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於發送數位電路與發送類比電路之間,例如傳送16位元或8位元之並列信號。又,於接收數位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例如傳送16位元或8位元之並列信號。於時鐘通道CL中,發送類比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以傳送差動時鐘信號之時鐘信號線51連接。於資料通道DL中,發送類比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以傳送差動資料信號之資料信號線52連接。時鐘信號線51具有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正信號線Cp與負信號線Cn。資料信號線52具有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對時鐘信號線51及資料信號線52分別傳送例如1位元之串列信號。
發送裝置10具有時鐘發送電路111與資料發送電路112。發送裝置20具有時鐘發送電路121與資料發送電路122。接收裝置30具有時鐘接收電路131與資料接收電路132。於時鐘通道CL中,時鐘發送電路111、121與時鐘接收電路131之間以上述時鐘信號線51連接。於資料通道DL中,資料發送電路112、122與資料接收電路132之間以上述資料信號線52連接。時鐘發送電路111、121係產生差動時鐘信號作為時鐘信號,且輸出至時鐘信號線51之差動信號發送電路。資料發送電路112、122係產生差動資料信號作為資料信號,且輸出至資料信號線52之差動信號發送電路。時鐘接收電路131係經由時鐘信號線51接收差動時鐘信號作為時鐘信號,並對接收到之差動時鐘信號進行特定之處理之差動信號接收電路。資料接收電路132係經由資料信號線52接收差動資料信號作為資料信號,並對接收到之差動資料信號進行特定之處理之差動信號接收電路。再者,時鐘發送裝置111、121與資料發送裝置112、122亦可為輸出3值位準之信號之3值信號發送電路。又,時鐘接收電路131與資料接收電路132亦可為3值信號接收電路。
圖2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構成之一例者。圖2記載之通信系統1係以功能塊表示圖1中記載之通信系統1者。
發送裝置10於時鐘通道CL中,具有發送模式控制部11、時鐘產生部12及時鐘發送部13。發送裝置10於資料通道DL中,具有發送資料產生部14與資料發送部15。發送模式控制部11根據來自上位層之指示(例如,如圖2、圖3所示之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決定傳送模式。
此處,控制信號HSEN係用以設定HS模式之啟動(Enable)及停止(Disable)之信號。控制信號DRVEN係用以設定HS模式或LP模式之啟動及停止之信號。控制信號PU_EN係用以設定PU(PullUP)模式之啟動及停止之信號。發送模式控制部11例如圖4所示,根據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之組合設定各種模式。
例如,於(HSEN, DRVEN, PU_EN)=(1, 1, 0)時,發送模式控制部11設定HS模式。又,例如,於(HSEN, DRVEN, PU_EN)=(0, 1, 0)時,發送模式控制部11設定LP模式。又,例如,於(HSEN, DRVEN, PU_EN)=(0, 1, 1)時,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LP模式中進而設定PullUp模式(以下,稱為「LP模式+PullUP模式)。又,例如,於(HSEN, DRVEN, PU_EN)=(0, 0, 1)時,發送模式控制部11設定PullUp模式。又,例如,於(HSEN, DRVEN, PU_EN)=(0, 0, 0)時,發送模式控制部11設定高阻抗(HiZ)模式。
PullUp模式係指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至特定之電壓值之模式。LP模式+PullUp模式係指設定成LP模式後,進而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至特定之電壓值之模式。HiZ模式係指使一對輸出端40A、40B浮動。
發送模式控制部11進而對時鐘產生部12及發送資料產生部14進行與決定之傳送模式對應之控制。時鐘產生部12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11之指示,產生與傳送模式相應之時鐘頻率之時鐘信號。時鐘產生部12將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發送部13及發送資料產生部14。時鐘發送部13將由時鐘產生部12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信號線51。即,時鐘發送部13將由時鐘產生部12產生之時鐘信號經由時鐘信號線51輸出至時鐘接收部31。
發送資料產生部14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11之指示,對輸入之資料信號(例如,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或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進行通信協定控制或自上位層輸入之資料之解碼、控制指令之插入、並列串列轉換等各種處理,藉此產生資料信號。發送資料產生部14將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發送部15。發送資料產生部14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11之指示切換上述各種處理。資料發送部15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14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信號線。即,資料發送部15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14產生之資料信號經由資料信號線輸出至資料接收部32。
發送裝置20於時鐘通道CL中,具有發送模式控制部21、時鐘產生部22及時鐘發送部23。發送裝置20於資料通道DL中,具有發送資料產生部24與資料發送部25。發送模式控制部21根據來自上位層之指示(例如,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決定傳送模式。發送模式控制部21進而對時鐘產生部22及發送資料產生部24進行與決定之傳送模式對應之控制。時鐘產生部22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21之指示,產生與傳送模式對應之時鐘頻率之時鐘信號。時鐘產生部22將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發送部23及發送資料產生部24。時鐘發送部23將由時鐘產生部22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信號線51。即,時鐘發送部23將由時鐘產生部22產生之時鐘信號經由時鐘信號線51輸出至時鐘接收部31。
發送資料產生部24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21之指示,對輸入之資料信號(例如,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或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進行通信協定控制或自上位層輸入之資料之解碼、控制指令之插入、並列串列轉換等各種處理,藉此產生資料信號。發送資料產生部24將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發送部25。發送資料產生部24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21之指示切換上述各種處理。資料發送部25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24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信號線。即,資料發送部25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24產生之資料信號經由資料信號線輸出至資料接收部32。
接收裝置30於時鐘通道CL中具有時鐘接收部31。接收裝置30於資料通道DL中具有資料接收部32與接收資料譯碼部33。時鐘接收部31經由時鐘信號線51接收時鐘發送部13或時鐘發送部23輸出之時鐘信號。時鐘接收部31將接收到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接收資料譯碼部33。資料接收部32經由資料信號線52接收資料發送部15或資料發送部25輸出之資料信號。資料接收部32將接收到之資料信號輸出至接收資料譯碼部33。接收資料譯碼部33基於輸入之時鐘信號,對輸入之資料信號進行串列並列轉換或控制指令之檢測、信號資料之解碼、通信協定控制等各種處理,藉此,產生用於提供至後段之資料信號。接收資料譯碼部33將產生之資料信號(例如,高速接收資料HS-RxData或低速接收資料LP-RxData)輸出至後段之電路。
[資料發送部] 圖5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資料發送部15、25之構成之一例者。資料發送部15、25分別具有HS模式下之信號傳送用之驅動器HS-TX、LP模式下之信號傳送用之驅動器LP-TX及LP模式下之信號接收用之驅動器LP-RX。資料發送部15、25分別進而具有可將連接於一對資料信號線52之一對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接通斷開之終止電阻RT、與可將連接於一對資料信號線52之一對輸出端40A、40B上拉之上拉電阻PU。上拉電阻PU基於控制上拉之控制信號PUON,控制上拉電阻之接通斷開。資料發送部15、25分別進而具有終止控制部PHY-FSM。
驅動器HS-TX基於來自發送資料產生部14、24之控制信號,將自發送資料產生部14、24輸入之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經由一對輸出端40A、40B輸出至一對資料信號線52。驅動器HS-TX基於來自發送資料產生部14、24之控制信號,將自發送資料產生部14、24輸入之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經由一對輸出端40A、40B輸出至一對資料信號線52。終止控制部PHY-FSM基於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檢測其他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作為由終止控制部PHY-FSM檢測出之發送模式之種類,例如,可列舉LP模式之LP-11、LP模式之LP-01或LP模式之LP-00等。
終止控制部PHY-FSM進而基於檢測出之發送模式(檢測結果)控制終止電阻RT之接通斷開。圖6係表示終止控制部PHY-FSM之功能之一例者。圖7係表示終止控制部PHY-FSM之電路之一例者。終止控制部PHY-FSM例如基於LPdata_p及LPdata_n,檢測出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11。此時,發送裝置10、20均成為狀態變動停止之狀態。終止控制部PHY-FSM例如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11之後,基於LPdata_p及LPdata_n,檢測出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01。此時,其他發送裝置開始將狀態自LP模式之LP-11轉變為HS模式。終止控制部PHY-FSM例如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01後,基於LPdata_p及LPdata_n,檢測出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00。此時,其他發送裝置準備進入HS模式。因此,終止控制部PHY-FSM於例如檢測出其他發送裝置為LP模式之LP-00(檢測LP模式之LP-00之期間)時,將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切換成接通之控制信號作為控制信號RTON輸出至終止電阻RT。於是,終止電阻RT自斷開切換為接通。
其他發送裝置之模式係例如藉由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而檢測。其他發送裝置開始向HS模式之轉變,其後轉移成HS模式,結束HS模式且開始自HS模式向LP模式之轉變。藉由以特定之閾值檢測此時之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而產生LPdata_p及LPdata_n。終止控制部PHY-FSM以該LPdata_p及LPdata_n為輸入資料,將使終止電阻RT切換成接通或斷開之控制信號輸出至終止電阻RT。藉此,終止電阻RT切換成接通或斷開。
圖8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波形之一例者。如圖8所示,於發送裝置10、20中,相對於資料信號線5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將輸出HS-TxData、LP-TxData、PullUp之發送裝置記述為[正],將成為Hi-Z模式之發送裝置記述為[背]。接收裝置30經由資料信號線5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接收自發送裝置10、20交替輸出之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因此,如圖8(C)所示,接收裝置30看上去就像接收來自單一發送裝置之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LP-TxData。
此處,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24)將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另一方面,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14)將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11、LP-01、LP-00(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到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為LP模式之LP-11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LP模式之LP-11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檢測到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檢測到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另一方面,於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2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移位後,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模式控制部1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設為高阻抗之HiZ模式。另一方面,於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中,模式控制部2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設為高阻抗之HiZ模式。
[效果]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效果進行說明。
近年,於無人駕駛飛機、可穿戴機器、汽車、智慧型手機等中,搭載複數個相機之構成急遽增加。將來自複數個相機之圖像資料傳送至應用程式處理器等時,應用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聯盟制定之C-PHY標準或D-PHY標準等高速介面標準。
於MIPI中,由於資料傳送為點對點傳送,因此為了與複數個相機對應,故有應用程式處理器側之接腳數或傳送路徑大小之增加、製品設計面之限制等諸多課題。為了與複數個相機對應,期望為多點匯流排傳送。但是,於先前之多點匯流排傳送中,由於反射等之影響波形品質較大地劣化,故有不適合高速傳送之問題。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資料發送部15、25,分別設置有可將連接於資料信號線52之一對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接通斷開之終止電阻RT。進而,基於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檢測其他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終止電阻RT之接通斷開。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之所期望之轉變時,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藉由終止電阻RT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全反射。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且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藉由終止電阻RT,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全反射。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為LP模式之LP-11時,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藉此,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於檢測到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藉此,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藉此,於一面相互切換發送裝置10及發送裝置20一面進行傳送時,LP模式之LP-11區間相互重疊,可降低意外流通不必要電流之可能性。其結果,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模式控制部1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使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為高阻抗之HiZ模式。第1發送裝置於第2發送裝置進行HS模式傳送及LP模式傳送時成為HiZ模式。又,第2發送裝置於第1發送裝置進行HS模式傳送及LP模式傳送時成為HiZ模式。如此,藉由於第1發送裝置與第2發送裝置排他性地使用HS模式・LP模式與HiZ模式,可實現於第1發送裝置與第2發送裝置分時使用多點匯流排傳送路徑。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實施之形態中,基於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之組合決定傳送模式(HS模式、LP模式、上拉模式、高阻抗模式)。藉此,可以簡單之控制方法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2.變化例> (變化例A) 圖9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構成之一變化例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中,發送裝置亦可設置有3個以上。本變化例之通信系統1例如圖9所示,具備發送裝置10、20、40及接收裝置30。通信系統1具備:時鐘通道CL (Clock Lane),其跨及發送裝置10、20、40與接收裝置30傳送時鐘信號;及資料通道DL (Data Lane),其傳送例如圖像資料等資料信號。即,通信系統1可進行多點匯流排傳送。
發送裝置40與發送裝置10、20同樣具有發送數位電路、發送類比電路。於發送數位電路與發送類比電路之間,例如傳送16位元或8位元之並列信號。又,於接收數位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例如傳送16位元或8位元之並列信號。於時鐘通道CL中,發送類比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以傳送差動時鐘信號之時鐘信號線51連接。於資料通道DL中,發送類比電路與接收類比電路之間以傳送差動資料信號之資料信號線52連接。時鐘信號線51具有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正信號線Cp與負信號線Cn。資料信號線52具有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於時鐘信號線51及資料信號線52分別傳送例如1位元之串列信號。
發送裝置40例如與發送裝置20同樣具有時鐘發送電路121與資料發送電路122。於時鐘通道CL中,時鐘發送電路111,121與時鐘接收電路131之間以上述之時鐘信號線51連接。於資料通道DL中,資料發送電路112、122與資料接收電路132之間以上述資料信號線52連接。時鐘發送電路111、121係產生差動之時鐘信號作為時鐘信號,且輸出至時鐘信號線51之差動信號發送電路。資料發送電路112,122係產生差動之資料信號作為資料信號,且輸出至資料信號線52之差動信號發送電路。時鐘接收電路131係經由時鐘信號線51接收差動時鐘信號作為時鐘信號,且對接收到之差動時鐘信號進行特定之處理之差動信號接收電路。資料接收電路132係經由資料信號線52接收差動資料信號作為資料信號,且對接收到之差動資料信號進行特定之處理之差動信號接收電路。再者,時鐘發送裝置111、121與資料發送裝置112、122亦可為輸出3值位準之信號之3值信號發送電路。又,時鐘接收電路131與資料接收電路132亦可為3值信號接收電路。
發送裝置40於時鐘通道CL中,例如圖10所示具有發送模式控制部41、時鐘產生部42及時鐘發送部43。發送裝置40於資料通道DL中,例如圖10所示具有發送資料產生部44與資料發送部45。發送模式控制部41根據來自上位層之指示(例如,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決定傳送模式。發送模式控制部41進而對時鐘產生部42及發送資料產生部44進行與決定之傳送模式相應之控制。時鐘產生部42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41之指示,產生與傳送模式對應之時鐘頻率之時鐘信號。時鐘產生部42將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發送部43及發送資料產生部44。時鐘發送部43將由時鐘產生部42產生之時鐘信號輸出至時鐘信號線51。即,時鐘發送部43將由時鐘產生部22產生之時鐘信號經由時鐘信號線51輸出至時鐘接收部31。
發送資料產生部44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41之指示,對輸入之資料信號(例如,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或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進行通信協定控制或自上位層輸入之資料之解碼、控制指令之插入、並列串列轉換等各種處理,藉此產生資料信號。發送資料產生部44將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發送部45。發送資料產生部44將上述各種處理根據發送模式控制部41之指示切換。資料發送部45將藉由發送資料產生部44產生之資料信號輸出至資料信號線。即,資料發送部45將由發送資料產生部44產生之資料信號經由資料信號線輸出至資料接收部32。資料發送部45例如成為與如圖5所示之資料發送部11、25同樣之構成。
圖11係表示本變化例之通信系統1之波形之一例者。發送裝置10、20、40係如圖11所示,對資料信號線4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依次輸出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及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再者,於圖11中,將輸出HS-TxData、LP-TxData、PullUp之發送裝置記述為「正」,將成為HiZ模式之發送裝置記述為「背」。接收裝置30經由資料信號線4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接收自發送裝置10、20、40依次輸出之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及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因此,如圖11(C)所示,接收裝置30看上去就像接收來自單一之發送裝置之HS-TxData、LP-TxData。
此處,於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24、44)係將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又,於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14)將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又,於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14)將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及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4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從斷開變成接通。又,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4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關閉變成打開。又,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2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又,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從斷開變成接通。又,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4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又,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4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又,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2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成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到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成斷開。又,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成斷開。又,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成斷開。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上拉之PullUp模式。又,於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2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又,於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4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模式控制部1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使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為高阻抗之HiZ模式。又,於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中,模式控制部2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使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插入為高阻抗之HiZ模式。又,於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中,模式控制部4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使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為高阻抗之HiZ模式。
[效果] 其次,對本變化例之通信系統1之效果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中,於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4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發送模式成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資料發送部15、25、45,分別設置有可將連接於一對資料信號線42之一對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接通斷開之終止電阻RT。進而,基於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檢測其他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終止電阻RT之接通斷開。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於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40)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11、LP-01、LP-00之一系列之所期望之轉變時,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藉由終止電阻RT,可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全反射。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且於檢測出所期望之轉變時,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藉由終止電阻RT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及第3發送裝置(發送裝置40)之全反射。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檢測出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40)之發送模式為LP模式之LP-11時,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藉此,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中,於檢測出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藉此,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藉此,於一面依次切換發送裝置10、發送裝置20及發送裝置40,一面進行傳送時,LP模式之LP-11區間相互重疊,可降低意外流通不必要電流之可能性。其結果,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LP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模式控制部11於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使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為高阻抗之HiZ模式。第1發送裝置於第2發送裝置或第3發送裝置進行HS模式傳送及LP模式傳送時成為HiZ模式。又,第2發送裝置於第1發送裝置或第3發送裝置進行HS模式傳送及LP模式傳送時成為HiZ模式。第3發送裝置於第1發送裝置或第2發送裝置進行HS模式傳送及LP模式傳送時成為HiZ模式。如此,藉由於第1發送裝置、第2發送裝置、第3發送裝置排他性地使用HS模式・LP模式與HiZ模式,可於第1發送裝置、第2發送裝置、第3發送裝置分時使用多點匯流排傳送路徑。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基於3個控制信號HSEN、DRVEN、PU_EN之組合,決定傳送模式(HS模式、LP模式、PullUp模式、高阻抗模式)。藉此,可以簡單之控制方法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變化例B) 圖12係表示上述變化例A之通信系統1之波形之一變化例者。於本變化例中,不自發送裝置40輸出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及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發送裝置40例如圖12(C)所示,成為HS模式及LP模式以外之模式(具體而言,高阻抗模式)。因此,於本變化例中,接收裝置30係例如圖12(D)所示,經由資料信號線5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接收自發送裝置10、20交替輸出之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及低速發送資料LP-TxData。如此,即使於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一部分發送裝置為HS模式及LP模式以外之模式(具體而言,高阻抗模式)之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變化例C) 圖13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之電路構成之一例者。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例如圖13所示,亦可具備作為發送裝置10之發送裝置TX1、作為發送裝置20之發送裝置TX2及作為接收裝置30之接收裝置RX。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進而例如圖13所示,亦可具備相互連接各發送裝置TX1、TX2與接收裝置RX之傳送路徑P。
傳送路徑P於中途分支成3條,具有分支點Hp 、Hn 。分支之1條傳送路徑P1 相互連接發送裝置TX1與分支點Hp 、Hn 。傳送路徑P1 係由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信號線P1p 、P1n 構成。信號線P1p 連接於分支點Hp ,信號線P1n 連接於分支點Hn 。發送裝置TX1相對於各信號線P1p 、P1n 設置有終止電阻RT /2。
分支之1條傳送路徑P2 將發送裝置TX2與分支點Hp 、Hn 相互連接。傳送路徑P2 由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信號線P2p 、P2n 構成。信號線P2p 連接於分支點Hp ,信號線P2n 連接於分支點Hn 。發送裝置TX2相對於各信號線P2p 、P2n 設置有終止電阻RT /2。
分支之1條傳送路徑P3 將接收裝置RX與分支點Hp 、Hn 相互連接。傳送路徑P3 由傳送差動信號之一對信號線P3p 、P3n 構成。信號線P3p 連接於分支點Hp ,信號線P3n 連接於分支點Hn 。接收裝置RX相對於各信號線P3p 、P3n 設置有終止電阻RT /2。
各信號線P1p 、P2p 、P3p 於分支點Hp 之附近具有電阻元件R,進而,各信號線P1n 、P2n 、P3n 亦於分支點Hn 之附近具有電阻元件R。此處,若將各信號線P1p 、P1n 、P2p 、P2n 、P3p 、P3n 之特性阻抗設為Z0 ,將各發送裝置TX1、TX2相對於各信號線P1p 、P1n 、P2p 、P2n 之終止電阻設為RT /2,將接收裝置RX相對於各信號線P3p 、P3n 之終止電阻設為RT /2,則電阻元件R具有由以下之式(1)表示之電阻值。 R=((分支數-1)×Z0 -RT /2)/分支數…(1)
於特定阻抗Z0 為50歐姆且終止電阻RT /2為100/2=50歐姆時,電阻元件R為16.7歐姆。此時,各信號線P1p 、P1n 、P2p 、P2n 、P3p 、P3n 自發送裝置TX1、TX2及接收裝置RX之任一端口觀察,均為50歐姆(Rs ),且成為採取阻抗匹配之傳送路徑。
因各電阻元件R可抑制反射引起之傳送特性之劣化,故儘可能配置於分支點Hp 、Hn 之附近。又,因可抑制傳送路徑P之通道內偏斜特性之劣化,故以信號線P1p 、信號線P1n 、及配線圖案儘可能為近似佈局之方式,配置信號線P1p 、P1n 。同樣,以信號線P2p 、信號線P2n 及配線圖案儘可能成為近似佈局之方式,配置信號線P2p 、P2n 。同樣,以信號線P3p 、信號線P3n 及配線圖案儘可能為近似佈局之方式,配置信號線P3p 、P3n 。又,為了抑制傳送路徑P之通道間偏斜特性之劣化,故以互不相同之通道彼此之配線圖案儘可能為近似佈局之方式,配置各信號線P1p 、P1n 、P2p 、P2n 、P3p 、P3n
於通信系統1中,於發送裝置TX1輸出信號時,例如圖13所示,發送裝置TX2之輸出停止,進而,發送裝置TX2被差動終止。同樣,於通信系統1中,於發送裝置TX2輸出信號時,發送裝置TX1之輸出停止,進而,發送裝置TX1被差動終止。
圖14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通過特性之一例者。圖15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反射特性之一例者。圖16係表示通信系統1之眼圖之一例者。於圖14中,2個波形中之下側之波形為自發送裝置TX1、TX2側觀察時之通過特性之結果,2個波形中之上側之波形為自接收裝置RX側觀察時之通過特性之結果。於圖15中,自發送裝置TX1、TX2側觀察時之反射特性之結果與自接收裝置RX側觀察時之反射特性之結果相互重合。
於圖14中,1GHz附近之信號位準為-5dB。此意味著因插入電阻元件R,信號位準下降至大約一半。又,於圖15中,1GHz附近之信號位準為-15dB。於圖16中,眼圖之眼明顯打開。
於本變化例中,於傳送路徑P中,設置有3分支之分支點Hp 、Hn ,於3分支之分支點Hp 、Hn 中,於每根信號線均設置有電阻元件R。如此,於本變化例中,僅以非常簡單之構成於傳送路徑P設置分支即可實現適合於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設置於傳送路徑P之各電阻元件R具有以上述之式(1)表示之電阻值。藉此,各信號線P1p 、P1n 、P2p 、P2n 、P3p 、P3n 自發送裝置TX1、TX2及接收裝置RX之任一端口觀察,均為50歐姆(Rs ),成為採取阻抗整合之傳送路徑。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又,於本變化例中,不輸出信號之發送裝置(例如,發送裝置TX2)被差動終止。藉此,與不輸出信號之發送裝置被設為解放端之情形相比,可降低傳送路徑P上之雜訊。因此,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變化例D) 圖17係表示上述實施之形態及變化例A、B、C之發送資料產生部15、25、45之電路之一變化例者。於本變化例中,於發送資料產生部15、25、45中,省略驅動器LP-TX、驅動器LP-RX及上拉電阻PU。於本變化例中,發送資料產生部15、25、45分別具有驅動器HS-TX、終止電阻RT、上拉・下拉電阻PU/PD、及比較器CMP1、CMP2。
上拉・下拉電阻PU/PD包含連接於正信號線Dp之可下拉之下拉電阻與連接於負信號線Dn之可上拉之上拉電阻而構成。上拉・下拉電阻PU/PD基於控制上拉・下拉之控制信號PUPDON,控制下拉電阻及上拉電阻之接通斷開。比較器CMP1將正信號線Dp之電壓與閾值Vth之對比結果輸出至終止控制部PHY-FSM。比較器CMP2將負信號線Dn之電壓與閾值Vth之對比結果輸出至終止控制部PHY-FSM。比較器CMP1、CMP2將以一值之閾值Vth判定之2個LP-RX之輸出作為2位元信號輸入至後段之PHY-FSM。
圖18係表示具備圖17之發送資料產生部15、25之通信系統1之波形之一例者。於本變化例中,發送裝置10、20係如圖18所示,對資料信號線52(一對正信號線Dp與負信號線Dn),交替輸出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再者,於圖18中,例示發送資料產生部15、25於輸出高速發送資料HS-TxData之前後,輸出DIF-P及DIF-N之情形。
此處,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24)將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另一方面,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模式控制部(發送模式控制部14)將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自DIF-N模式轉變為DIF-P模式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自DIF-N模式轉變為DIF-P模式時,使終止電阻RT自斷開變為接通。
又,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轉變為DIF-N模式時,且DIF-N之振幅為特定之閾值以下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另一方面,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終止控制部PHY-FSM於檢測到其他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轉變為DIF-N模式時,且DIF-N之振幅為特定之閾值以下時,使終止電阻RT自接通變為斷開。
又,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11於發送模式自DIF-N模式移位成HiZ模式時,為了維持DIF-N模式下之電壓位準,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另一方面,於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中,發送模式控制部21於發送模式自DIF-N模式移位成HiZ模式時,為了維持DIF-N模式下之電壓位準,插入將一對輸出端40A、40B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
於本變化例中,於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發送裝置10、20中之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發送模式成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輸出端40A、40B之終止模式。藉此,於第1發送裝置(發送裝置10)之發送模式為HS模式時,抑制第2發送裝置(發送裝置20)之全反射。又,可一面切換HS模式與DIF-N模式一面進行傳送。其結果,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
<3.應用例> 以下,對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化例A~D之通信系統1之應用例進行說明。
(應用例之1) 圖19係表示應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化例A~D之通信系統1之智慧型手機2(多功能行動電話)之外觀者。於該智慧型手機2,搭載有各種器件,於該等器件間進行資料之交換之通信系統中,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
圖20係表示使用於智慧型手機2之應用程式處理器310之一構成例者。應用程式處理器31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311、記憶體控制部312、電源控制部313、外部介面314、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315、媒體處理部316、顯示器控制部317、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動產業處理器介面)介面318。CPU311、記憶體控制部312、電源控制部313、外部介面314、GPU315、媒體處理部316及顯示器控制部317於該例中,連接於系統匯流排319,可經由該系統匯流排319相互間進行資料交換。
CPU311係根據程式,處理於智慧型手機2中處理之各種資訊者。記憶體控制部312係控制CPU311進行資訊處理時使用之記憶體501者。電源控制部313係控制智慧型手機2之電源者。
外部介面314係用於與外部器件進行通信之介面,於本例中,其連接於無線通信部502及影像感測器410。無線通信部502係與行動電話之基地台進行無線通信者,例如包含基頻部、及RF(Radio Frequency:射頻)前端部等而構成。影像感測器410係獲取圖像者,例如包含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氧半導體)感測器而構成。於該外部介面314與影像感測器410之間之通信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A~D之通信系統。
GPU315係進行圖像處理者。媒體處理部316係處理聲音、文字、或圖形等資訊者。顯示器控制部317係經由MIPI介面318控制顯示器504者。
MIPI介面318係將圖像信號發送至顯示器504者。作為圖像信號,例如可使用YUV形式或RGB形式等之信號。於該MIPI介面318與顯示器504之間之通信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A~D之通信系統。
圖21係表示影像感測器410之一構成例者。影像感測器410具有感測部411、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影像信號處理器)412、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聯合圖像專家組)編碼器413、CPU414、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415、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416、電源控制部417、I2 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內置積體電路)介面418、及MIPI介面419。該等各區塊於本例中,連接於系統匯流排420,可經由該系統匯流排420相互進行資料交換。
感測器部411係獲取圖像者,為例如由CMOS感測器構成者。ISP412係對感測器部411所獲取的圖像進行特定處理者。JPEG編碼器413係對ISP412處理後之圖像進行編碼,而產生JPEG形式之圖像者。CPU414係根據程式,控制影像感測器410之各區塊者。RAM415係CPU414進行資訊處理時所使用之記憶體。ROM416係記憶於CPU414中執行之程式者。電源控制部417係控制影像感測器410之電源者。I2 C介面418係自應用程式處理器310接收控制信號者。又,雖未圖示,但影像感測器410自應用程式處理器310除了接收控制信號外,亦接收時鐘信號。具體而言,影像感測器410係以可基於各種頻率之時鐘信號而動作之方式構成。
MIPI介面419係將圖像信號發送至應用程式處理器310者。作為圖像信號,例如可使用YUV形式或RGB形式等之信號。於該MIPI介面419與應用程式處理器310之間之通信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
(應用例之3) 於圖22及圖23表示車載用相機之構成例作為向攝像裝置之應用例。圖22表示車載用相機之設置例之一例,圖23表示車載用相機之內部構成例。
例如,如圖22所示,於車輛301之前部(前方)設置有車載用相機401,於左右設置有車載用相機402、403,進而於後部(後方)設置有車載用相機404。車載用相機401~404分別經由車內網路連接於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302。
安裝於車輛301之前部之車載用相機401之圖像取入角度為例如於圖22中a所示之範圍。車載用相機402之圖像取入角度例如為於圖22中b所示之範圍。車載用相機403之圖像取入角度例如為於圖22中c所示之範圍。車載用相機404之圖像取入角度例如為於圖22中d所示之範圍。車載用相機401~404分別將取入之圖像輸出至ECU302。其結果,可於ECU302中取入車輛301之前方、左右、後方之360度(全方位)之圖像。
例如,如圖23所示,車載用相機401~404分別具有影像感測器431、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位信號處理)電路432、選擇器433、SerDes(串列器/解串器)電路434。
DSP電路432係對自影像感測器431輸出之攝像信號進行各種圖像信號處理者。SerDes電路434係進行信號之串列/並列轉換者,例如由FPD-Link(flat panel display-Link,平面顯示器-鏈路)III等車載介面晶片構成。
選擇器433係選擇將自影像感測器431輸出之攝像信號經由DSP電路432輸出還是不經由DSP電路432輸出者。
於影像感測器431與DSP電路432之間之連接介面441,例如可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又,於影像感測器431與選擇器433之間之連接介面442,例如可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
以上,雖列舉複數個實施形態及該等之變化例說明本揭示,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可進行多種變化。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終究為例示。本揭示之效果並非限定於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本揭示亦可具有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以外之效果。
又,例如本揭示可採用如以下之構成。 (1) 一種通信系統,其係一種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之通信系統; 各上述發送裝置具有:模式控制部,其控制發送模式;發送資料產生部,其根據由上述模式控制部控制之上述發送模式產生上述資料;及資料發送部,其將由上述發送資料產生部產生之上述資料發送至上述接收裝置; 於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高速)模式時,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上述模式控制部將該第2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 (2) 如(1)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各上述資料發送部具有:終止電阻,其可將連接於上述一對信號線之一對輸出端之終止接通斷開;及 終止控制部,其基於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而檢測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且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上述終止電阻之接通斷開。 (3) 如(2)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上述終止控制部當於上述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中檢測出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4) 如(2)或(3)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上述終止控制部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且於檢測到所期望之轉變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5) 如(2)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上述終止控制部於檢測到上述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為LP(Low Power:低功率)模式之LP-11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接通設為斷開。 (6) 如(2)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上述終止控制部於檢測出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接通設為斷開。 (7) 如(2)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於上述第1發送裝置中,上述模式控制部於上述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上拉之PullUP模式。 (8) 如(7)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於上述第2發送裝置中,上述模式控制部於上述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將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設為高阻抗之高阻抗模式。 (9) 如(8)記載之通信系統,其中 上述模式控制部基於3個控制信號之組合,控制HS模式、LP模式、上拉模式、高阻抗模式。 (10) 一種通信方法,其係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之通信方法; 於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模式時,將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
根據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於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成為HS模式時,因使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成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故可實現適合高速傳送之多點匯流排傳送。再者,本揭示之效果並不限定於此處所記載之效果,亦可為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8年1月23日向日本專利廳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號第2018-008943號而主張優先權者,藉由參照將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引用至本申請案中。
若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則可根據設計上之要件或其他原因,而想到各種修正、組合、次組合(sub combination)及變更,但應瞭解,該等包含於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內者。
1‧‧‧通信系統 2‧‧‧智慧型手機 10‧‧‧發送裝置 11‧‧‧發送模式控制部 12‧‧‧時鐘產生部 13‧‧‧時鐘發送部 14‧‧‧發送資料產生部 15‧‧‧資料發送部 20‧‧‧發送裝置 21‧‧‧發送模式控制部 22‧‧‧時鐘產生部 23‧‧‧時鐘發送部 24‧‧‧發送資料產生部 25‧‧‧資料發送部 30‧‧‧接收裝置 31‧‧‧時鐘接收部 32‧‧‧資料接收部 33‧‧‧接收資料譯碼部 40‧‧‧發送裝置 40A‧‧‧輸出端 40B‧‧‧輸出端 41‧‧‧發送模式控制部 42‧‧‧時鐘產生部 43‧‧‧時鐘發送部 44‧‧‧發送資料產生部 45‧‧‧資料發送部 51‧‧‧時鐘信號線 52‧‧‧資料信號線 111‧‧‧時鐘發送電路 112‧‧‧資料發送電路 121‧‧‧時鐘發送電路 122‧‧‧資料發送電路 131‧‧‧時鐘接收電路 132‧‧‧資料接收電路 301‧‧‧車輛 302‧‧‧ECU 310‧‧‧應用程式處理器 311‧‧‧CPU 312‧‧‧記憶體控制部 313‧‧‧電源控制部 314‧‧‧外部介面 315‧‧‧GPU 316‧‧‧媒體處理部 317‧‧‧顯示器控制部 318‧‧‧MIPI介面 319‧‧‧系統匯流排 401~404‧‧‧車載用相機 410‧‧‧影像感測器 411‧‧‧感測部 412‧‧‧ISP 413‧‧‧JPEG編碼器 414‧‧‧CPU 415‧‧‧RAM 416‧‧‧ROM 417‧‧‧電源控制部 418‧‧‧I2 C介面 419‧‧‧MIPI介面 420‧‧‧系統匯流排 431‧‧‧影像感測器 432‧‧‧DSP電路 433‧‧‧選擇器 434‧‧‧SerDes電路 441‧‧‧連接介面 442‧‧‧連接介面 501‧‧‧記憶體 502‧‧‧無線通信部 504‧‧‧顯示器 CL‧‧‧時鐘通道 DL‧‧‧資料通道
圖1係表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之概要之圖。 圖2係表示圖1之通信系統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3係表示使用於圖2之通信系統之模式控制之3個控制信號之一例之圖。 圖4係表示與圖3之3個控制信號之組合對應之發送模式之一例之圖。 圖5係表示圖2之通信系統之資料發送部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6係表示圖5之PHY-FSM之功能之一例之圖。 圖7係表示圖5之PHY-FSM之電路之一例之圖。 圖8係表示圖1之通信系統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9係表示圖1之通信系統之構成之一變化例之圖。 圖10係表示圖9之通信系統之發送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11係表示圖9之通信系統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12係表示圖9之通信系統之波形之一變化例之圖。 圖13係表示圖1之通信系統之概要之圖。 圖14係表示圖13之通信系統之通過特性之一例之圖。 圖15係表示圖13之通信系統之反射特性之一例之圖。 圖16係表示圖13之通信系統之眼圖之一例之圖。 圖17係表示圖1、圖9之通信系統之發送資料產生部之一變化例之圖。 圖18係表示具備圖17之發送資料產生部之通信系統之波形之一例之圖。 圖19係表示應用上述通信系統之智慧型手機之外觀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0係表示應用上述通信系統之應用程式處理器之一構成例之圖。 圖21係表示應用上述通信系統之影像感測器之一構成例之圖。 圖22係表示應用上述通信系統之車載用相機之設置例之圖。 圖23係表示於車載用相機應用上述通信系統之一構成例之圖。
1‧‧‧通信系統
10‧‧‧發送裝置
20‧‧‧發送裝置
30‧‧‧接收裝置
51‧‧‧時鐘信號線
52‧‧‧資料信號線
111‧‧‧時鐘發送電路
112‧‧‧資料發送電路
121‧‧‧時鐘發送電路
122‧‧‧資料發送電路
131‧‧‧時鐘接收電路
132‧‧‧資料接收電路
CL‧‧‧時鐘通道
DL‧‧‧資料通道

Claims (10)

  1. 一種通信系統,其係一種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者,各上述發送裝置具有:模式控制部,其控制發送模式;發送資料產生部,其根據由上述模式控制部控制之上述發送模式產生上述資料;及資料發送部,其將由上述發送資料產生部產生之上述資料發送至上述接收裝置;且於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高速)模式時,複數個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上述模式控制部將該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各上述資料發送部具有:終止電阻(terminator resistor),其可將連接於上述一對信號線之一對輸出端之終止(termination)接通(on)斷開(off);及終止控制部,其基於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而檢測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且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上述終止電阻之接通斷開。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終止控制部當於上述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Low Power:低功率)模式之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 轉變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3.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終止控制部於以特定之閾值判定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而檢測到所期望之轉變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4.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終止控制部於檢測到上述其他發送裝置之上述發送模式為LP(Low Power:低功率)模式之LP-11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接通設為斷開。
  5.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終止控制部於檢測到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超過特定之閾值時,將上述終止電阻自接通設為斷開。
  6. 如請求項1之通信系統,其中於上述第1發送裝置中,上述模式控制部於上述發送模式自HS模式移位成LP模式時,插入將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上拉之上拉模式。
  7. 如請求項6之通信系統,其中於上述第2發送裝置中,上述模式控制部於上述終止模式之前後,插入將上述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設為高阻抗之高阻抗模式。
  8. 如請求項7之通信系統,其中上述模式控制部基於3個控制信號之組合,控制HS模式、LP模式、上拉模式、高阻抗模式。
  9. 一種通信方法,其係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者,於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高速)模式時,將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termination mode);且於其他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中檢測到LP模式之LP-11、LP-01、LP-00之一系列所期望之轉變時,將可將連接於上述一對信號線之一對輸出端之終止接通斷開之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10. 一種通信方法,其係自複數個發送裝置經由一對信號線將資料傳送至1個接收裝置者,於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1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為HS(High Speed)模式時,將複數個上述發送裝置中之第2發送裝置之發送模式設為終止該第2發送裝置之輸出端之終止模式;且於以特定之閾值判定連接於上述一對信號線之一對輸出端之電壓而檢測到所期望之轉變時,將可將上述一對輸出端之終止接通斷開之上述終止電阻自斷開設為接通。
TW107146929A 2018-01-23 2018-12-25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TWI809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8943 2018-01-23
JP2018008943 2018-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3845A TW201933845A (zh) 2019-08-16
TWI809024B true TWI809024B (zh) 2023-07-21

Family

ID=6739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6929A TWI809024B (zh) 2018-01-23 2018-12-25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4585B2 (zh)
EP (1) EP3745662A4 (zh)
JP (2) JP7204683B2 (zh)
KR (1) KR102599684B1 (zh)
CN (1) CN111630819B (zh)
TW (1) TWI809024B (zh)
WO (1) WO2019146434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3252A1 (ja) * 2015-04-06 2016-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ス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TW201733278A (zh) * 2016-03-01 2017-09-16 Sony Corp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及通信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291B2 (ja) * 2004-05-24 2006-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信回路、データ転送制御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042376A (ja) * 2006-08-03 2008-02-21 Fujitsu Ltd 双方向伝送回路及び送受信素子
US20090267678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Qimonda Ag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Improved Data Rate
US8924611B2 (en) * 2012-06-26 2014-12-30 Intel Corporation Providing a serial protocol for a bidirectional serial interconnect
US9094246B1 (en) 2014-04-14 2015-07-28 Analog Devices Global Pure differential signal based MIPI DSI/CSI-2 receiver systems
TWI705666B (zh) * 2015-06-15 2020-09-2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通信系統
US10169262B2 (en) * 2015-07-14 2019-0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power clocking for a high-speed memory interface
US10845863B2 (en) * 2016-03-29 2020-11-24 Son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slave element to obtain sufficient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JP6790435B2 (ja) * 2016-04-20 2020-1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ならびに、信号受信方法、信号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894781B2 (ja) 2016-06-30 2021-06-30 株式会社コーセー エアゾール型化粧料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3252A1 (ja) * 2015-04-06 2016-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ス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TW201733278A (zh) * 2016-03-01 2017-09-16 Sony Corp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及通信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46434A1 (ja) 2019-08-01
US20200396108A1 (en) 2020-12-17
JP7204683B2 (ja) 2023-01-16
CN111630819A (zh) 2020-09-04
EP3745662A4 (en) 2021-04-14
EP3745662A1 (en) 2020-12-02
TW201933845A (zh) 2019-08-16
CN111630819B (zh) 2023-09-15
KR20200112814A (ko) 2020-10-05
JPWO2019146434A1 (ja) 2021-01-28
JP2023026525A (ja) 2023-02-24
KR102599684B1 (ko) 2023-11-09
US11394585B2 (en) 202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44536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292990B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9076031B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US11765004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809024B (zh) 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CN111543010B (zh) 通信系统和发送器
WO2019198434A1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