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911B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7911B TWI807911B TW111125761A TW111125761A TWI807911B TW I807911 B TWI807911 B TW I807911B TW 111125761 A TW111125761 A TW 111125761A TW 111125761 A TW111125761 A TW 111125761A TW I807911 B TWI807911 B TW I80791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micro
- emitting diode
- substrate
- diode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轉色層、第一阻隔部以及微發光二極體。轉色層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轉色層連接第一基板。第一阻隔部連接第一基板,並圍繞而連接轉色層。微發光二極體位於轉色層與第二基板之間,微發光二極體連接第二基板並與轉色層彼此分離。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以及製造此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方法。
隨著現今科技的進步,各種類型的顯示器已經大幅度地融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為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把握這個龐大的商機,廠商紛紛致力在更佳的成本控制下,提高顯示器的出廠品質。
因此,在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生產過程中,如何在低成本下有效提高生產的良率,無疑是業界是一個非常重視的發展方向。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能讓使用者易於對微發光二極體進行更換或維修,從而降低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作成本。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轉色層、第一阻隔部以及微發光二極體。轉色層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轉色層連接第一基板。第一阻隔部連接第一基板,並圍繞而連接轉色層。微發光二極體位於轉色層與第二基板之間,微發光二極體連接第二基板並與轉色層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阻隔部具有寬度,寬度在朝向第一基板之方向上漸縮。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一吸光部。此第一吸光部連接於第一基板與第一阻隔部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二阻隔部。此第二阻隔部連接第二基板,並圍繞而連接微發光二極體,第二阻隔部與第一阻隔部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阻隔部至少部分位於微發光二極體與第二基板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二吸光部。此第二吸光部連接於第一阻隔部遠離第一基板之一側,第二吸光部與第二阻隔部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光學材料。此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第二吸光部與第二阻隔部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三吸光部。此第三吸光部連接於第二阻隔部遠離第二基板之一側,第三吸光部與第二吸光部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光學材料。此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第三吸光部與第二吸光部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二吸光部。此第二吸光部連接於第一阻隔部與第二阻隔部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第四吸光部以及光學材料。第四吸光部連接第二基板,並圍繞微發光二極體,第四吸光部與第一阻隔部彼此分離。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第四吸光部與第一阻隔部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阻隔部包含吸光材料。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顏色過濾層。此顏色過濾層連接於第一基板與轉色層之間。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圖案化光學塗層。此圖案化光學塗層至少部分連接於微發光二極體與轉色層之間,圖案化光學塗層相較微發光二極體更寬。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圖案化光學塗層具有斜面,此斜面連接並圍繞微發光二極體,斜面與轉色層之間形成若干角度,此角度之範圍為30度與90度之間。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造方法,其能製造出易於更換或維修微發光二極體的顯示器,從而降低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作成本。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造方法包含:製造上結構以及製造下結構。製造上結構包含:於第一底板上設置第一基板;於第一基板上設置複數個顏色過濾層以及第一吸光部,第一吸光部連接而圍繞每個顏色過濾層;於第一吸光部上設置第一阻隔部,而第一阻隔部之剖面至少部分呈倒錐形,且第一阻隔部具有複數個空間,這些空間分別連通對應之顏色過濾層;以及於空間中之至少一設置轉色層,並使轉色層連接第一阻隔部。製造下結構包含:於第二底板上設置第二基板;於第二基板上設置複數個微發光二極體;以及於第二基板上設置第二阻隔部,並使第二阻隔部圍繞微發光二極體。製造方法更包含:相對下結構翻轉上結構,以使微發光二極體分別對齊對應之空間,並使上結構與下結構彼此連接;以及移除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使上結構與下結構彼此連接的步驟包含:以光學材料連接於上結構與下結構之間,並維持轉色層與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使上結構與下結構彼此連接的步驟包含:以框體連接於上結構與下結構之間,並維持轉色層與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彼此分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製造下結構的步驟包含:於微發光二極體上分別設置圖案化光學塗層。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阻隔部包含吸光材料。
本發明上述實施方式至少具有以下優點:由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係由上結構及下結構連接而成,而連接於第二基板的微發光二極體與連接於第一基板的轉色層彼此分離,亦即微發光二極體與轉色層之間没有直接的接觸,因此,當微發光二極體需要更換或維修時,使用者僅需把上結構及下結構兩者拆開,便可對微發光二極體進行更換或維修,過程不涉及轉色層的破壞或移除,故能有效提高微發光二極體的生產良率,進而可降低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作成本。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而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若實施上為可能,不同實施例的特徵係可以交互應用。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詞彙(包括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係能夠被熟悉此領域者所理解。更進一步的說,上述之詞彙在普遍常用之字典中之定義,在本說明書的內容中應被解讀為與本發明相關領域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別明確定義,這些詞彙將不被解釋為理想化的或過於正式的意涵。
請參照第1圖。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microscopic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顯示器的製造方法500的流程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圖所示,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造方法500包含以下步驟(應了解到,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提及的步驟,除特別敘明其順序者外,均可依實際需要調整其前後順序,甚至可同時或部分同時執行):(1)製造上結構US(步驟510)。請參照第2~6圖。第2~6圖為繪示第1圖之上結構US的製造過程的示意圖。具體而言,製造上結構US的步驟(即步驟510)更包含:(1.1)於第一底板210上設置第一基板110(步驟511)。如第2圖所示,第一基板110已設置於第一底板210上。
製造上結構US的步驟(即步驟510)更包含:(1.2)於第一基板110上設置複數個顏色過濾層170以及第一吸光部161,第一吸光部161連接而圍繞每個顏色過濾層170(步驟512)。如第3圖所示,三個顏色過濾層170已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上。實際上,三個顏色過濾層170的顏色是相異的。例如,在第3圖中從左到右排列的顏色過濾層170可分別為紅色的顏色過濾層170R、綠色的顏色過濾層170G及藍色的顏色過濾層170B。再者,第一吸光部161連接而圍繞每個顏色過濾層170。
製造上結構US的步驟(即步驟510)更包含:(1.3)於第一吸光部161上設置第一阻隔部141,而第
一阻隔部141之剖面至少部分呈倒錐形,且第一阻隔部141具有複數個空間SP,空間SP分別連通對應之顏色過濾層170(步驟513)。如第4圖所示,第一阻隔部141設置第一吸光部161上,且第一吸光部161連接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阻隔部141之間,而第一阻隔部141之剖面至少部分呈倒錐形。換句話說,第一阻隔部141之剖面的寬度WD在朝向第一基板110之方向上漸縮,亦即第一阻隔部141遠離第一基板110之一側的寬度,大於第一阻隔部141接近第一基板110之一側的寬度。
製造上結構US的步驟(即步驟510)更包含:(1.4)於空間SP中之至少一設置轉色層130,並使轉色層130連接第一阻隔部141(步驟514)。舉例而言,如上所述,位於第5圖中最左邊的顏色過濾層170為紅色的顏色過濾層170R。如第5圖所示,對應於此紅色的顏色過濾層170R的空間SP設置有紅色的轉色層130R,並且紅色的顏色過濾層170R連接於第一基板110與紅色的轉色層130R之間。再者,第一阻隔部141圍繞而連接紅色的轉色層130R,而第一阻隔部141可對轉色層130提供光學阻隔及物理阻隔的功能。
製造上結構US的步驟(即步驟510)更包含:(1.5)於其餘的空間SP填充第一光學材料OM1,並使第一光學材料OM1連接第一阻隔部141(步驟515)。舉例而言,在第6圖中,如上所述,排列於中間的顏色過濾層170為綠色的顏色過濾層170G,而位於最右邊的顏
色過濾層170則為藍色的顏色過濾層170B。如第6圖所示,對應於綠色的顏色過濾層170G及藍色的顏色過濾層170B的空間SP皆設置有第一光學材料OM1,而第一光學材料OM1連接於第一阻隔部141。在實務的應用中,第一光學材料OM1的厚度小於或等於第一阻隔部141的厚度。
此時,上結構US亦告製造完成。
製造方法500包含:(2)製造下結構LS(步驟520)。請參照第7~10圖。第7~10圖為繪示第1圖之下結構LS的製造過程的示意圖。具體而言,製造下結構LS的步驟(即步驟520)更包含:(2.1)於第二底板220上設置第二基板120(步驟521)。如第7圖所示,第二基板120已設置於第二底板220上。
製造下結構LS的步驟(即步驟520)更包含:(2.2)於第二基板120上設置複數個微發光二極體150(步驟522)。如第8圖所示,三個微發光二極體150已設置於第二基板120上。舉例而言,在這三個微發光二極體150中,排列於中間的為可發出綠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G,而位於兩側的則為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這三個微發光二極體150可皆為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或者,在這三個微發光二極體150中,位於兩側者中之其一為可發出紅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而其餘兩個微發光二極體150側為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
製造下結構LS的步驟(即步驟520)更包含:(2.3)於第二基板120上設置第二阻隔部142,並使第二阻隔部142圍繞每個微發光二極體150(步驟523)。如第9圖所示,第二阻隔部142已設置於第二基板120上,且第二阻隔部142圍繞每個微發光二極體150。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阻隔部142更至少部分連接微發光二極體150。
製造下結構LS的步驟(即步驟520)更包含:(2.4)於微發光二極體150上分別設置圖案化光學塗層180(步驟524)。如第10圖所示,圖案化光學塗層180已分別設置於三個微發光二極體150上。值得注意的是,圖案化光學塗層180相較微發光二極體150更寬,亦即圖案化光學塗層180的寬度大於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150的寬度。更具體而言,圖案化光學塗層180的尺寸大於微發光二極體150的尺寸但小於或等於第一阻隔部141所圍繞的空間SP。
進一步而言,製造方法500更包含:(3)相對下結構LS翻轉上結構US,以使微發光二極體150分別對齊對應之空間SP,並使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彼此連接(步驟530)。請參照第11~12圖。第11圖為繪示第6圖之上結構US與第10圖之下結構LS的連接的示意圖。第12圖為繪示第11圖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其中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已彼此連接,而第一底板210及第二底板220已被移除。如第11圖所示,上結構US已相對下結構LS翻轉,而微發光二極體150分別對齊對應
之空間SP。具體而言,在第11圖中,紅色的顏色過濾層170R及紅色的轉色層130R對齊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綠色的顏色過濾層170G及第一光學材料OM1對齊可發出綠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G,而藍色的顏色過濾層170B及第一光學材料OM1對齊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2圖所示,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彼此連接的方式,係以框體190連接於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之間,並維持紅色的轉色層130R與對應之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彼此分離。而且,第二阻隔部142與第一阻隔部141亦彼此分離。更具體而言,框體190連接於上結構US的第一基板110與下結構LS的第二阻隔部142之間,而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之間至少部分以空氣彼此隔開。
製造方法500更包含:(4)移除第一底板210及第二底板220(步驟540)。如第12圖所示,第一底板210及第二底板220已被移除,而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製作亦告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係由上結構US及下結構LS連接而成,而連接於第二基板120的微發光二極體150與連接於第一基板110的轉色層130彼此分離,亦即微發光二極體150與轉色層130之間沒有直接的接觸,因此,當微發光二極體150需要更換或維修時,使用者僅需把上結構US及下結構LS兩者拆開,便可對微發光二極體150進行更換或維修,過程不涉及轉
色層130的破壞或移除,故能有效提高微發光二極體150的生產良率,進而可降低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製作成本。
進一步而言,如上所述,紅色的轉色層130R對齊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而第一光學材料OM1則分別對齊可發出綠光及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G、150B,換句話說,在配對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時,只有一個紅色的轉色層130R的上結構US係適於對應具有兩個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及一個可發出綠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G的下結構LS。另外,只有一個綠色的轉色層130的上結構US則適於對應具有一個可發出紅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及兩個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的下結構LS。再者,根據實際狀況,使用者可使用三個可發出藍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B,並分別配置以對齊紅色的轉色層130R、綠色的轉色層130及第一光學材料OM1,以得出紅綠藍光的組合。或者,根據實際狀況,使用者可使用三個可發出紫外光的微發光二極體150,並分別配置以對齊紅色的轉色層130R、綠色的轉色層130及藍色的轉色層130,以得出紅綠藍光的組合。然而,本發明並未限制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只能發出紅綠藍光的組合。根據實際狀況,使用者亦可配搭不同的微發光二極體150以及不同顏色的轉色層130,以使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可發射出白光。
進一步而言,如第12圖所示,圖案化光學塗層
180至少部分連接於微發光二極體150與轉色層130之間,或是至少部分連接於微發光二極體150與第一光學材料OM1之間。
請參照第13圖。第13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3圖所示,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更包含第二吸光部162。第二吸光部162連接於第一阻隔部141與第二阻隔部142之間。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不包含上述的圖案化光學塗層180,而轉色層130及第一光學材料OM1分別與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150彼此分離。
請參照第14圖。第14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4圖所示,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包含第二吸光部162及第三吸光部163。第二吸光部162連接於第一阻隔部141遠離第一基板110之一側,而第三吸光部163連接於第二阻隔部142遠離第二基板120之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吸光部163與第二吸光部162彼此分離。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4圖所示,圖案化光學塗層180至少部分連接於微發光二極體150與轉色層130之間,而圖案化光學塗層180相較微發光二極體150更寬。更具體而言,圖案化光學塗層180具有斜面180a,斜面180a連接並圍繞微發光二極體150,而且,斜面180a
與轉色層130之間形成角度θ。在實務的應用中,為要控制微發光二極體150的出光角度,角度θ之範圍為30度與90度之間。
進一步而言,如第14圖所示,第二阻隔部142至少部分位於微發光二極體15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更具體而言,第二阻隔部142可至少部分填充於微發光二極體150朝向第二基板120的接腳間。
請參照第15圖。第15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5圖所示,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彼此連接的方式,係以第二光學材料OM2連接於上結構US與下結構LS之間,並維持轉色層130與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150彼此分離。
具體而言,如第15圖所示,圖案化光學塗層180至少部分連接於微發光二極體150與轉色層130之間。另外,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包含第二吸光部162而不包含上述的第三吸光部163。第二吸光部162連接於第一阻隔部141遠離第一基板110之一側,且第二吸光部162與第二阻隔部142彼此分離。更具體而言,第二光學材料OM2至少部分填充於第二吸光部162與第二阻隔部142之間。
請參照第16圖。第16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6圖所示,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
不包含上述的圖案化光學塗層180,而轉色層130及第一光學材料OM1分別與對應之微發光二極體150以第二光學材料OM2彼此分隔。再者,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包含第二吸光部162及第三吸光部163。第二吸光部162連接於第一阻隔部141遠離第一基板110之一側,而第三吸光部163連接於第二阻隔部142遠離第二基板120之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吸光部163與第二吸光部162以第二光學材料OM2彼此分隔。
請參照第17圖。第17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7圖所示,第一阻隔部141包含吸光材料。具體而言,第一阻隔部141可與第一吸光部161一體成型。
請參照第18圖。第18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又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0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阻隔部142可包含吸光材料而形成第四吸光部164。如第18圖所示,第四吸光部164連接第二基板120,並圍繞微發光二極體150,第四吸光部164與微發光二極體150彼此分離。再者,第四吸光部164與第一阻隔部141彼此分離,而第二光學材料OM2至少部分填充於第四吸光部164與第一阻隔部141之間,以及填充於第四吸光部164與微發光二極體150之間。
綜上所述,本發明上述實施方式所揭露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以下優點:由於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係由上結構
及下結構連接而成,而連接於第二基板的微發光二極體與連接於第一基板的轉色層彼此分離,亦即微發光二極體與轉色層之間沒有直接的接觸,因此,當微發光二極體需要更換或維修時,使用者僅需把上結構及下結構兩者拆開,便可對微發光二極體進行更換或維修,過程不涉及轉色層的破壞或移除,故能有效提高微發光二極體的生產良率,進而可降低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作成本。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130R:轉色層
141:第一阻隔部
142:第二阻隔部
150,150B,150G:微發光二極體
161:第一吸光部
162:第二吸光部
163:第三吸光部
164:第四吸光部
170,170B,170G,170R:顏色過濾層
180:圖案化光學塗層
180a:斜面
190:框體
210:第一底板
220:第二底板
500:製造方法
510-540,511-515,521-524:步驟
LS:下結構
OM1:第一光學材料
OM2:第二光學材料
SP:空間
US:上結構
WD:寬度
θ:角度
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2~6圖為繪示第1圖之上結構的製造過程的示意圖。
第7~10圖為繪示第1圖之下結構的製造過程的示意圖。
第11圖為繪示第6圖之上結構與第10圖之下結構的連接的示意圖。
第12圖為繪示第11圖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上結構與下結構已彼此連接,而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已被移除。
第13~18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剖面示意圖。
100: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轉色層
141:第一阻隔部
142:第二阻隔部
150:微發光二極體
161:第一吸光部
162:第二吸光部
163:第三吸光部
170:顏色過濾層
180:圖案化光學塗層
180a:斜面
190:框體
LS:下結構
SP:空間
US:上結構
θ:角度
Claims (19)
-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轉色層,位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該轉色層連接該第一基板;一第一阻隔部,連接該第一基板,並圍繞而連接該轉色層;一微發光二極體,位於該轉色層與該第二基板之間,該微發光二極體連接該第二基板並與該轉色層彼此分離;以及一圖案化光學塗層,至少部分連接於該微發光二極體與該轉色層之間,該圖案化光學塗層相較該微發光二極體更寬。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阻隔部具有一寬度,該寬度在朝向該第一基板之一方向上漸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一吸光部,連接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一阻隔部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二阻隔部,連接該第二基板,並圍繞而連接該微發光二極體,該第二阻隔部與該第一阻隔部彼此分離。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阻隔部至少部分位於該微發光二極體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二吸光部,連接於該第一阻隔部遠離該第一基板之一側,該第二吸光部與該第二阻隔部彼此分離。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該第二吸光部與該第二阻隔部之間。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三吸光部,連接於該第二阻隔部遠離該第二基板之一側,該第三吸光部與該第二吸光部彼此分離。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該第三吸光部與該第二吸光部之間。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二吸光部,連接於該第一阻隔部與該第二阻隔部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第四吸光部,連接該第二基板,並圍繞該微發光二極體,該第四吸光部與該第一阻隔部彼此分離;以及一光學材料,至少部分填充於該第四吸光部與該第一阻隔部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一阻隔部包含吸光材料。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顏色過濾層,連接於該第一基板與該轉色層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圖案化光學塗層具有一斜面,該斜面連接並圍繞該微發光二極體,該斜面與該轉色層之間形成一角度,該角度之範圍為30度與90度之間。
-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製造方法,包含:製造一上結構,包含:於一第一底板上設置一第一基板;於該第一基板上設置複數個顏色過濾層以及一第一吸光部,該第一吸光部連接而圍繞每一該些顏色過濾層;於該第一吸光部上設置一第一阻隔部,該第一阻隔部之一剖面至少部分呈倒錐形,該第一阻隔部具有複數個空間,該些空間分別連通對應之該顏色過濾層;以及於該些空間中之至少一設置一轉色層,並使該轉色層連接該第一阻隔部;製造一下結構,包含:於一第二底板上設置一第二基板;於該第二基板上設置複數個微發光二極體;以及於該第二基板上設置一第二阻隔部,並使該第二阻隔部圍繞每一該些微發光二極體;相對該下結構翻轉該上結構,以使該些微發光二極體分 別對齊對應之該空間,並使該上結構與該下結構彼此連接;以及移除該第一底板及該第二底板。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使該上結構與該下結構彼此連接包含:以一光學材料連接於該上結構與該下結構之間,並維持該轉色層與對應之該微發光二極體彼此分離。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使該上結構與該下結構彼此連接包含:以一框體連接於該上結構與該下結構之間,並維持該轉色層與對應之該微發光二極體彼此分離。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製造該下結構包含:於該些微發光二極體上分別設置一圖案化光學塗層。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阻隔部包含吸光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25761A TWI807911B (zh) | 2022-07-08 | 2022-07-08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25761A TWI807911B (zh) | 2022-07-08 | 2022-07-08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07911B true TWI807911B (zh) | 2023-07-01 |
TW202404066A TW202404066A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8149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25761A TWI807911B (zh) | 2022-07-08 | 2022-07-08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07911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29992B (zh) * | 2013-02-19 | 2016-04-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多色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
US20210265200A1 (en) * | 2011-07-05 | 2021-08-26 | Sony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13540173A (zh) * | 2020-04-17 | 2021-10-2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20210341653A1 (en) * | 2019-06-30 | 2021-11-04 |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Color conversion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
-
2022
- 2022-07-08 TW TW111125761A patent/TWI80791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10265200A1 (en) * | 2011-07-05 | 2021-08-26 | Sony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TWI529992B (zh) * | 2013-02-19 | 2016-04-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多色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
US20210341653A1 (en) * | 2019-06-30 | 2021-11-04 |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Color conversion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
CN113540173A (zh) * | 2020-04-17 | 2021-10-2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04066A (zh) | 2024-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16854B2 (ja) |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3301736B1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 |
WO2021174615A1 (zh) | 量子点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992200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627345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0252899A1 (zh) | Oled 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 | |
CN109755413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TW202215389A (zh) |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
CN112310177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TW202032779A (zh) | 發光二極體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
JP6075021B2 (ja) |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平面型カラー表示装置 | |
CN110085750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1816789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I807911B (zh) |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 |
KR20080041435A (ko) | 유기 전계 발광 디스플레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JP2009151945A (ja) | 有機el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3004872A1 (zh) | 显示面板 | |
CN100456488C (zh) | 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123956B (zh)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JP4729754B2 (ja) | 複数の有機el発光素子を利用した表示装置 | |
JP2009152085A (ja) |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568053B (zh) |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 |
JP2014026167A (ja) | 光学基板の製造方法、光学基板、光出射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102569345A (zh) | Oled彩色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 |
TW202226211A (zh) | 顯示面板和顯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