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557B - 血管吻合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血管吻合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7557B TWI807557B TW110148968A TW110148968A TWI807557B TW I807557 B TWI807557 B TW I807557B TW 110148968 A TW110148968 A TW 110148968A TW 110148968 A TW110148968 A TW 110148968A TW I807557 B TWI807557 B TW I80755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od vessel
- pipe
- anastomosis device
- protrusion
- vascula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367—Details of actuation of instruments, e.g. relations between pushing buttons, or the like, and activation of the tool, working tip,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367—Details of actuation of instruments, e.g. relations between pushing buttons, or the like, and activation of the tool, working tip, or the like
- A61B2017/00407—Ratchet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2017/1103—Approximat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2017/110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for blood 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2017/112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adapted for performing tissue or graft evers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2017/1132—End-to-en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血管吻合裝置,包括一血管顎夾單元及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其中血管顎夾單元設置有一血管吻合環件;血管吻合環件套設於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上,且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包括一第一管件,設置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一導軌;一血管定位件,與第一管件連接;一第二管件,容設於第一管件內;一血管支撐單元,組設於第二管件上且鄰近血管定位件設置,其中血管支撐單元包括一血管支撐本體及一血管撐開件;一推進件,容設於第一管件內;以及一第三管件,容設於推進件內且設置有一橫桿及一導桿。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血管吻合裝置。
血管吻合技術係屬顯微外科手術中的一大進步,其可有效率地將血管接合,且更扮演著顯微修復與再造成敗的關鍵。時至今日,除傳統的手工縫合之外,其他新型的血管吻合技術也已蓬勃發展,諸如套路法、黏合法、吻合夾法或吻合器法等。其中,又以吻合器法之效果已被證實可廣泛應用於四肢、乳房或口腔頜面等部位的組織,而可進行修復重建,使患者得以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然而,習知的一種吻合器法仍須仰賴人工手動使用血管鉗,將血管壁向外翻90度,再將翻出的血管壁依照特定順序固定於釘針,然而,此步驟不僅須仰賴醫師熟練的技術,且若是患者之血管硬化或脆化將難以施作此步驟,亦容易使血管因受力不均而損傷;另外,即使完成此步驟也無法確保血管壁已固定妥當。因此,習知以手動使用吻合器之方式仍存在固定效果不佳、針孔易漏血、耗費時間長、或對準不良等問題,且習知手動方式更需要先分別對血管壁兩端處理後方能進行接合,而有待改進;再者,因係屬人工手動固定,
故無法確保每次手動使用吻合器之固定效果一致,從而使已固定血管可能於患者體內脫落,造成手術額外之風險。
因此,亟須提出一種改良的血管吻合裝置,以消除或緩和上述問題。
有鑑於此,根據本發明的一種觀點,提出一種血管吻合裝置,以改善血管吻合裝置之固定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準時間、提升使用便利性或可以透過簡單步驟進行接合,從而使血管吻合裝置發揮較大效用,以減輕手術醫師的負擔,或甚至是減少手術之額外風險。
因此,本發明的血管吻合裝置,包括一血管顎夾單元及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其中血管顎夾單元設置有一血管吻合環件,而血管吻合環件套設於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上,藉此在操作血管吻合裝置時,可將血管向外翻折一角度(例如,90度)後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上。
此外,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包括一第一管件、一血管定位件、一第二管件、一血管支撐單元、一推進件以及一第三管件;其中,第一管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第一端與第二端相對,且於第一管件上設置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一導軌;血管定位件與第一管件的第一端連接。另一方面,血管定位件在相對於第一端的第三端處可設置有一第一凸起,血管撐開件可設置有一第一凹洞,而第一凹洞可與第一凸起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藉由移動第一管件,可使第一凸起移動到第一凹洞外,使得血管定位件因而向外撐開,以
順利套入血管;接著,在第一凸起再次移動到第一凹洞內時,可使得血管貼合並夾於血管支撐單元上。
其次,第二管件容設於第一管件內,血管支撐單元組設於第二管件上且鄰近血管定位件的第三端設置,而第三端與第一管件的第一端相對,其中血管支撐單元包括一血管支撐本體及一血管撐開件,血管撐開件組設於血管支撐本體上。藉由移動第二管件,使血管撐開件樞轉而將貼合於血管支撐單元的血管向外翻折一角度(例如,90度),並同時將血管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上。
再者,推進件容設於第一管件內,其中推進件鄰近第一管件的第二端設置,由於推進件卡合於第一管件內,因此當推進件向後移動時,可使血管定位件向外撐開以套入血管;第三管件容設於推進件內且設置有一橫桿及一導桿,其中橫桿與第一管件的第一開口對應設置,從而允許橫桿在第一管件的第一開口的範圍內移動,而導桿與第一導軌對應設置,使得導桿可以沿著第一導軌移動。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血管顎夾單元可包括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第一部與第二部可透過一樞接件樞接,血管吻合環件可設置於第一部上,且另一血管吻合環件可設置於第二部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本發明可更包括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其中另一血管吻合環件可套設於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當血管兩端分別固定於第一部及第二部上的血管吻合環件後,可樞轉樞接件而使第一部與第二部相向接合,以便於使血管兩端進行吻合。另一方面,由於同時設置有兩組相同的血管吻合環件,因此可同步對血管的兩端進行處理,並完成血管吻合流程。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可更包括一第四管件,其中第四管件可設置有一第一通孔,而橫桿可組設於第四管件的第一通孔中且可突出於第一管件的開口,因此在第二管件移動時可同時沿著第四管件的第一通孔進行旋轉,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殼體,其中血管顎夾單元及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可容設於殼體中,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本發明之殼體可設置有一第二導軌,第二導軌可與橫桿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使第二管件可沿著第二導軌的路徑移動。再者,本發明之殼體可設置有一第三導軌,一第一凸塊可設於第一管件上,且第三導軌可與第一凸塊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從而確保第一管件不會相對於殼體產生旋轉。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底座,可容設於殼體內且可設置有一夾合定位單元,其中血管顎夾單元可與夾合定位單元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血管顎夾單元可包括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第一部與第二部可透過一樞接件樞接,夾合定位單元可包括一凹部,且當第一部與第二部夾合時,第一部與第二部可容置於凹部中。當血管顎夾單元受力移動時,由於血管顎夾單元抵靠在夾合定位單元上,因此樞接件開始樞轉,使得第一部與第二部相向夾合,從而完成血管吻合,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第一驅動件,可設置於底座上,其中血管顎夾單元可樞設於第一驅動件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藉此使第一驅動件與血管顎夾單元連動。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第一驅動件可設置有一第三凸塊,第三凸塊可與底座的一第一凸出部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第三凸塊
與第一凸出部卡合時,若底座向前移動,可同時帶動第一驅動件向前移動,但第一驅動件僅可相對於底座向前移動,而無法相對於底座向後移動。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第二驅動件,可組設於推進件的一滑動槽中且可設置有一第一連接件,其中第一連接件可與一第一連動元件連接,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當第一連動元件移動時,可連動第二驅動件移動,而滑動槽則提供第二驅動件適當的移動空間。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第三驅動件,可設置有一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可與一滑動件對應設置,且滑動件可樞設有一轉動元件,其中轉動元件可鄰近殼體的一第一固定件設置,且轉動元件可與殼體的一第二凸塊對應設置,且轉動元件可與推進件的一第四凸塊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本發明可更包括一裝置本體,其中殼體可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且可透過第一固定件組設於裝置本體中,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當轉動元件因接觸到殼體的一第二凸塊而旋轉時,轉動元件可與第四凸塊卡合,進而使轉動元件可連動推進件。
於本發明之血管吻合裝置中,可更包括一第五管件,可容設於裝置本體內,其中第五管件可設置有一卡合件及一彈性元件,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此外,本發明可更包括一位移控制件,可容設於裝置本體內,其中位移控制件可與卡合件對應設置,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當卡合件與位移控制件接觸時,卡合件會開始轉動並鬆開卡合件的一卡榫,從而使推進件與第五管件可以相對移動。
下文將配合圖式並詳細說明,使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優點、及新穎特徵更明顯。
1:血管吻合裝置
10:血管顎夾單元
101:第一部
102:第二部
103:樞接件
104:血管吻合環件
20:第一血管固定機構
201:第一管件
201a:第一端
201b:第二端
2011:第一開口
2012:第一導軌
2013:環件
202:血管定位件
2021:第一凸起
202a:第三端
203:第一接合件
204:第一凸塊
205:第二管件
2051:橫桿
207:血管支撐單元
2071:血管支撐本體
2072:血管撐開件
2073:第一凹洞
2074:第二凹洞
2075:轉軸
208:第四管件
2081:第一通孔
209:推進件
2091:推進前部
2092:推進後部
2093:滑動槽
2094:第四凸塊
2095:第二固定件
2096:第八固定件
210:第三管件
2101:導桿
30:血管吻合組件
301:殼體
3011:殼體前部
3012:殼體後部
3013:第二導軌
3014:第三導軌
3015:第一固定件
30151:第四開口
3016:第二凸塊
3017:第五凸塊
3018:滑動件
3019:凹槽
302:底座
3021:第一凸出部
3022:夾合定位單元
3023:凹部
303:第一驅動件
3031:第三凸塊
304:第二驅動件
3041:第一連接件
305:第三驅動件
3051:轉動元件
3052:第四固定件
3053:第二凸起
40:裝置本體
401:位移控制件
402:第二開口
4021:第三按鈕
403:第三開口
404:第一固定座
405:第二固定座
406:第三固定座
407:第四固定座
408:第六固定座
409:第七固定座
410:第八固定座
50:操作組件
501:第一操作單元
5011:第一按鈕
5012:第一彈性元件
5013:第一連桿
50131:第三固定件
5014:第二連桿
5014a:第一端
5014b:第二端
50141:第二通孔
50142:第三通孔
50143:第四通孔
502:第二操作單元
5021:第二握持元件
50211:第五通孔
50212:第六通孔
50213:第七通孔
50214:第二凸出部
5022:第二彈性元件
5023:第五固定件
5024:第三彈性元件
5025:第四驅動件
5025a:第一部件
5025b:第二部件
50251:第六固定件
503:第三操作單元
5031:第三握持元件
50311:第八通孔
50312:第九通孔
50313:第十通孔
50314:第四開口
50315:第三凸出部
5032:第四彈性元件
5033:第七固定件
5034:第五彈性元件
5035:第五管件
5036:卡合件
50361:卡榫
5037:第六彈性元件
5038:第六管件
504:第四操作單元
5041:第四握持元件
50411:第十一通孔
50412:第十二通孔
50413:齒型結構
5042:第一齒輪
5043:第二齒輪
5044:第三齒輪
5045:第一連動元件
5046:第二連動元件
5047:鎖定組件
50471:第一鎖定元件
50472:調整元件
50473:第九彈性元件
50474:第五固定座
5048:第七彈性元件
5049:第八彈性元件
5050:第九固定件
5051:第四齒輪
5052:第二鎖定元件
60:釋放組件
601:第二按鈕
602:第三連桿
603:第四連桿
604:第十固定件
80:血管
90:控制組件
901:控制單元
a、b:距離
D1、D2:方向
G:間隙
S1:第一位置
S2:第二位置
S3:第三位置
S4:第四位置
S5:第五位置
S6:第六位置
S7:第七位置
圖1至圖6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顎夾單元與局部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之爆炸圖。
圖8至圖1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組件之爆炸圖。
圖13至圖1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組件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裝置之立體圖。
圖19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單元之立體圖。
圖20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二操作單元之立體圖。
圖2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三操作單元之立體圖。
圖2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四操作單元之立體圖。
以下提供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這些實施例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一實施例的一特徵可透過合適的修飾、置換、組合、分離以應用於其他實施例。
應注意的是,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具備「一」元件不限於具備單一的該元件,而可具備一或更多的該元件。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第一」、「第二」等序數,只是用於區別具有相同名稱的多個元件,並不表示它們之間存在位階、層級、執行順序、或製程順序。一「第一」元件與一「第二」元件可能一起出現在同一構件中,或分別出現在不同構件中。序數較大的一元件的存在不必然表示序數較小的另一元件的存在。
此外,在本文中,所謂的「上」、「下」、「左」、「右」、「前」、「後」、或「之間」等用語,只是用於描述多個元件之間的相對位置,並在解釋上可推廣成包括平移、旋轉、或鏡射的情形。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上」或類似敘述不必然表示該元件接觸該另一元件。
此外,在本文中,「較佳」或「更佳」是用於描述可選的或附加的元件或特徵,亦即,這些元件或特徵並不是必要的,而可能加以省略。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所謂的一元件「適於」或「適合於」另一元件,是指該另一元件不屬於申請標的的一部分,而是示例性地或參考性地有助於設想該元件的性質或應用;同理,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所謂的一元件「適於」或「適合於」一組態或一動作,其描述的是該元件的特徵,而不表示該組態已經設定或該動作已經執行。
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結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血管顎夾單元10與局部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剖面圖。
圖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爆炸圖。
圖8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立體圖。
如圖1、圖7及圖8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包括第一管件201、血管定位件202、第一接合件203、第一凸塊204、第二管件205、血管支撐單元207、第四管件208、推進件209以及第三管件210。其中,第一管件201透過第一接合件203與血管定位件202連接,換言之,第一接合件203設置於第一管件201與血管定位件202之間。第一管件201具有第一端201a及第二端201b,第一端201a與第二端201b相對,且於第一管件201上設置有第一開口2011及第一導軌2012。而血管定位件202在相對於第一管件201的第一端201a的第三端202a處的內側設置有一第一凸起2021。另一方面,第一凸塊204設置於第一管件201上與殼體301的第三導軌3014對應設置(如圖12所示)。
此外,第二管件205容設於第一管件201內。血管支撐單元207套設於第二管件205外且鄰近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三端202a設置,其中血管支撐單元207包括血管支撐本體2071及血管撐開件2072,血管撐開件2072組設於血管支撐本體2071上,且血管撐開件2072設置有一第一凹洞2073、一第二凹洞2074以及一轉軸2075,而第一凹洞2073與第一凸起2021對應設置。於本實施例中,血管支撐單元207容設於血管定位件202與第一接合件203內且套設於第二管件205之外。
再者,推進件209容設於第一管件201內,且套設於第二管件205之外,並且推進件209鄰近第一管件201的第二端201b設置。於本實施例中,推進件209包括推進前部2091及推進後部2092,且在推進後部2092上設置有滑動槽2093。另一方面,第三管件210容設於推進件209的推進前部2091內且設置有一導桿2101及一橫桿2051,而第四管件208套設於第三管件210之外,其中導桿2101
與第一管件201的第一導軌2012對應設置,亦即導桿2101可以沿著第一導軌2012移動,橫桿2051組設於第四管件208的第一通孔2081中且突出於第一管件201的第一開口2011。
血管吻合組件30之結構
圖1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組件30之爆炸圖。
圖13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組件30之立體圖。
如圖1、圖12及圖13所示,本實施例之血管吻合組件30,包括血管顎夾單元10、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殼體301、底座302、第一驅動件303以及第二驅動件304。其中,血管顎夾單元10包括第一部101及第二部102,而第一部101與第二部102透過樞接件103樞接。另外,血管顎夾單元10設置有血管吻合環件104,而血管吻合環件104套設於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上。於本實施例中,血管吻合組件30具有兩個血管吻合環件104以及兩個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血管吻合環件104設置於第一部101上且套設於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上,且另一血管吻合環件104設置於第二部102上且套設於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上。此外,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套設於第一部101內,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套設於第二部102內。
其次,血管顎夾單元10、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底座302、第一驅動件303以及第二驅動件304容設於殼體301中,殼體301包括殼體前部3011及殼體後部3012,且殼體301的內部設置有兩個分別對應設置的第二導軌3013、第三導軌3014、第一固定件3015、滑動件3018、凹槽3019以及單個第五凸塊3017。其中,第二導軌3013與橫桿2051對應設置(如圖7所示),且第三導軌3014與第
一管件201上的第一凸塊204對應設置(如圖7所示),而第五凸塊3017則用於擋住第二驅動件304,使第二驅動件304無法沿著方向D1移動。另一方面,底座302設置有第一凸出部3021及夾合定位單元3022,而夾合定位單元3022具有凹部3023,其中血管顎夾單元10與夾合定位單元3022對應設置。此外,凹槽3019容設有滑動件3018,而滑動件3018可在凹槽3019內沿著方向D1或方向D2移動。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件303設置於底座302上,其中血管顎夾單元10樞設於第一驅動件303上,更詳細而言,第一驅動件303與血管顎夾單元10的樞接件103樞接。此外,第一驅動件303設置有第三凸塊3031,第三凸塊3031與底座302的第一凸出部3021對應設置。第二驅動件304組設於推進件209的滑動槽2093中與第二管件205相連,且設置有第一連接件3041(如圖7所示),其中第一連接件3041與第一連動元件5045連接。
血管吻合裝置1之結構
圖18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裝置1之立體圖。
圖19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單元501之立體圖。
圖20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二操作單元502之立體圖。
圖2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三操作單元503之立體圖。
圖2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四操作單元504之立體圖。
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之血管吻合裝置1,包括血管吻合組件30、裝置本體40、操作組件50以及釋放組件60。其中,裝置本體40容設有血管吻合組件30、操作組件50以及釋放組件60。血管吻合組件30之結構請參閱上文描述。裝置本體40具有兩個對應設置的第二開口402(由於視角的緣故,圖18中僅繪製
出一個第二開口402),第二開口402設置有第三按鈕4021,第三按鈕4021與殼體301的第一固定件3015對應設置,殼體301透過第一固定件3015組設於裝置本體40的第二開口402,而使血管吻合組件30容置於裝置本體40內。此外,透過按壓第三按鈕4021連動第一固定件3015,以推開第三驅動件305的第二凸起3053,使血管吻合組件30可與裝置本體40分離(如圖19所示)。
如圖18及圖19所示,操作組件50包括第一操作單元501、第二操作單元502、第三操作單元503以及第四操作單元504,其中第一操作單元501包括兩個第一按鈕5011、兩個第一彈性元件5012、兩隻第一連桿5013、兩隻第二連桿5014以及兩個第三驅動件305。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按鈕5011與裝置本體40的第三開口403對應設置,使部分第一按鈕5011容置於裝置本體40內,第一按鈕5011透過第一連桿5013與第一彈性元件5012連接,且第一連桿5013設置有第三固定件50131,第三固定件50131組設於第二連桿5014臨近第一端5014a的第二通孔50141。另一方面,第三驅動件305具有第四固定件3052,第四固定件3052組設於第二連桿5014鄰近第二端5014b的第三通孔50142。此外,第一操作單元501的第二連桿5014鄰近第一端5014a還設置有第四通孔50143,透過第四通孔50143使第一操作單元501樞設於裝置本體40內的第一固定座404上。於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操作單元501的兩個第一按鈕5011可分別操作以依序夾住兩條血管80(如圖3所示)。再者,請一併參閱圖12、圖14及圖18,於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三驅動件305的前端設置有第二凸起3053,第二凸起3053與滑動件3018上的第四開口30151卡合,而滑動件3018上樞設有轉動元件3051,其中轉動元件3051分別鄰近殼體301的第一固定件3015設置,且轉動元件3051與殼體301的第二凸塊3016對應設置,且轉動元件3051與推進件209的第四凸塊2094對應設置。另一
方面,請一併參閱圖12及圖14,由於第二凸起3053與滑動件3018上的第四開口30151卡合,因此按壓第三按鈕4021連動第一固定件3015,可使得第二凸起3053脫離第四開口30151,進而使血管吻合組件30與裝置本體40分離,因此,血管吻合組件30為可拆卸組件(如圖12所示)。
此外,如圖18及圖20所示,第二操作單元502包括第二握持元件5021、第二彈性元件5022、第五固定件5023、兩個第三彈性元件5024以及第四驅動件5025。其中第二握持元件5021具有第五通孔50211、兩個第六通孔50212、兩個第七通孔50213以及兩個第二凸出部50214。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彈性元件5022的兩端分別固定於第五通孔50211及裝置本體40的第二固定座405上。另一方面,透過第五固定件5023穿過對應設置的兩個第六通孔50212,以第五固定件5023作為樞軸,使第二握持元件5021樞設於裝置本體40內。第四驅動件5025具有第一部件5025a及第二部件5025b,其中第一部件5025a及第二部件5025b分別與不同的兩個第三彈性元件5024連接,且在第一部件5025a及第二部件5025b上分別設置有第六固定件50251,第六固定件50251組設於第二握持元件5021的第七通孔50213。此外,當第二握持元件5021按壓到底時,第二握持元件5021的兩個第二凸出部50214可分別固定於裝置本體40的第七固定座409上,並固定於釋放組件60的第四連桿603上。於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操作單元502的兩個第二握持元件5021可整合成一體而形成單一握持元件,以提升操作的方便性。
再者,如圖18及圖21所示,第三操作單元503包括第三握持元件5031、第四彈性元件5032、第七固定件5033、兩個第五彈性元件5034、兩隻第五管件5035、兩個卡合件5036以及兩個第六彈性元件5037。其中第三握持元件5031具有第八通孔50311、兩個第九通孔50312、兩個第十通孔50313以及兩個第
三凸出部50315,第四彈性元件5032的兩端分別固定於第八通孔50311及裝置本體40的第三固定座406上。此外,透過第七固定件5033穿過第三握持元件5031上的兩個第九通孔50312,以第七固定件5033作為樞軸,使第三握持元件5031樞設於裝置本體40內。另一方面,第五管件5035及第六彈性元件5037容設於裝置本體40內,且第五管件5035套設於第六管件5038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五管件5035透過第六彈性元件5037與第六管件5038連接,而第六管件5038還與第五彈性元件5034連接。再者,第六管件5038設置有第八固定件2096,第八固定件2096可由第四開口50314組設於第三握持元件5031的第十通孔50313中。其次,卡合件5036具有卡榫50361,卡合件5036設置於第五管件5035上,且卡榫50361與裝置本體40的位移控制件401對應設置。而當第三握持元件5031按壓到底時,第三握持元件5031的兩個第三凸出部50315可分別固定於裝置本體40的第八固定座410上,並固定於釋放組件60的第四連桿603上。於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三操作單元503的兩個第三握持元件5031可整合成一體而形成單一握持元件,以提升操作的方便性。
如圖18及圖22所示,第四操作單元504包括第四握持元件5041、第一齒輪5042、第二齒輪5043、第三齒輪5044、第一連動元件5045、第二連動元件5046、鎖定組件5047、第七彈性元件5048、第八彈性元件5049、第九固定件5050、第四齒輪5051以及第二鎖定元件5052。其中第四握持元件5041具有第十一通孔50411及第十二通孔50412,第八彈性元件5049的兩端分別固定於第十二通孔50412及裝置本體40的第四固定座407上。另一方面,透過第九固定件5050穿過第四握持元件5041上的第十一通孔50411,以第九固定件5050作為樞軸,使第四握持元件5041樞設於裝置本體40內。此外,第四握持元件5041設置有齒型
結構50413,齒型結構50413與第一齒輪5042嚙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齒輪5042、第二齒輪5043、第三齒輪5044及第四齒輪5051設置為同心,而第一連動元件5045及第二連動元件5046與第三齒輪5044嚙合,第一連動元件5045與第一連接件3041連接,第二連動元件5046與第一驅動件303連接(如圖12所示),且第一連動元件5045還透過第七彈性元件5048與控制組件90連接。此外,控制組件90包括控制單元901,當第四握持元件5041按壓到底時,第一連動元件5045沿著方向D2移動,而使得第一連接件3041與控制單元901接觸,藉此使第一連動元件5045與第一連接件3041鬆脫,以便於進行後續操作(如圖13所示)。另一方面,第四齒輪5051設置於中空的第一齒輪5042內且分別與兩個第二鎖定元件5052嚙合。
其次,如圖18及圖22所示,鎖定組件5047包括第一鎖定元件50471、調整元件50472、第九彈性元件50473及第五固定座50474,其中第一鎖定元件50471與第二齒輪5043嚙合,調整元件50472與第九彈性元件50473連接並抵靠在第一鎖定元件50471上,而第九彈性元件50473固定於裝置本體40的第六固定座408上。另一方面,鎖定組件5047的第五固定座50474組設於釋放組件60的第三連桿602上,第三連桿602設置有第二按鈕601且與第四連桿603連接。此外,第四連桿603設置有第十固定件604,而第十固定件604樞設於裝置本體40內。
血管顎夾單元10及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作動機制
圖1至圖6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顎夾單元10與局部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如圖7所示)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如圖1所示,此時為血管顎夾單元10及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如圖7所示)未作動時之狀態,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一凸起2021設於血管撐開件2072的第一凹洞2073內,且血管顎夾單元10的第一部101或第二部102套設於血管定位件202外。
如圖2所示,此時為套入血管80之狀態,藉由操作第一操作單元501的第一按鈕5011,而第一操作單元501的作動機制將於下文中詳細描述(如圖18及圖19所示),使得血管定位件202沿方向D2移動,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一凸起2021脫離血管撐開件2072的第一凹洞2073,造成血管定位件202略為向外張開,並在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三端202a與血管支撐本體2071之間形成間隙G,故血管80得以由血管支撐本體2071套入並容置於間隙G內。
如圖3所示,此時為已完成套入血管80之狀態,藉由操作第一操作單元501(如圖18所示),使血管定位件202沿方向D1移動,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一凸起2021重回血管撐開件2072的第一凹洞2073,因此間隙G消失(如圖2所示),使得血管定位件202的第三端202a得以夾住血管80。
如圖4所示,請一併參閱圖12,此時為血管顎夾單元10作動之狀態,藉由操作第二操作單元502,而第二操作單元502的作動機制將於下文中詳細描述(如圖18所示),使得血管顎夾單元10沿方向D1移動,由原先套設於血管定位件202外的位置(如圖3所示)移動到套設於血管80外的位置,以利於後續將血管固定在血管吻合環件104上。
如圖5所示,請一併參閱圖6至圖7,此時為血管80向外翻折之狀態,藉由操作第三操作單元503,而第三操作單元503的作動機制將於下文中詳細描述(如圖18所示),使得與第三管件210連動的血管撐開件2072沿方向D1
移動,由於血管撐開件2072是組設於血管支撐本體2071上,因此血管撐開件2072樞轉後可向外翻折,使貼合於血管撐開件2072的血管80向外翻折。此外,由於血管撐開件2072與血管定位件202同步沿方向D1移動距離a,因此第一凸起2021仍卡合於第一凹洞2073,而穩固地夾住血管80。
如圖6所示,請一併參閱圖1,此時為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之狀態,藉由持續操作第三操作單元503(如圖18所示),使血管撐開件2072透過轉軸2075樞轉,並沿著方向D1移動距離b,以將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上,完成血管吻合的步驟。
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之作動機制
圖8至圖1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如圖7所示)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如圖8所示,此時為第一血管固定機構20未作動之狀態(如圖7所示),與圖1相對應。其中,導桿2101組設於第一導軌2012內,而橫桿2051組設於第一通孔2081中且突出於第一開口2011。在此,導桿2101及橫桿2051位於第一位置S1。
如圖9所示,請一併參閱圖7至圖8,此時為套入血管80之狀態,與圖2相對應。藉由操作第一操作單元501(如圖18所示),使推進件209沿方向D2移動,與推進件209連動的第一管件201同步沿方向D2移動。此外,由於第三管件210及第四管件208與第一管件201可相對移動,因此導桿2101與橫桿2051移動至第二位置S2。另一方面,如圖9及圖19所示,由於第一按鈕5011與第一彈性元件5012連接,因此當未操作第一按鈕5011時,第一彈性元件5012可提供彈力
而使導桿2101及橫桿2051退回至第一位置S1,使得血管定位件202夾住血管80,與圖3相對應。更詳細而言,透過操作第一按鈕5011,導桿2101及橫桿2051可在第一位置S1與第二位置S2之間來回移動。
如圖10所示,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7,此時為血管80向外翻折之狀態,與圖5相對應。藉由操作第三操作單元503(如圖18所示),使得第三管件210沿方向D1移動,進而使得橫桿2051沿著第一通孔2081旋轉,使得導桿2101及橫桿2051由第一位置S1移動至第三位置S3。當第三管件210持續往方向D1移動時,橫桿2051會沿著方向D1移動距離a(如圖6所示),而導桿2101則因卡合於第一導軌2012而同步推動第一管件201沿著方向D1移動距離a(如圖6所示),進而由第三位置S3移動至第四位置S4。
如圖11所示,請一併參閱圖4、圖7、圖17及圖18,此時為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之狀態,與圖6相對應。藉由持續操作第三操作單元503,第三管件210持續沿著方向D1移動,使得導桿2101及橫桿2051由第四位置S4移動至第五位置S5,再移動到第六位置S6,以將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上。另一方面,透過按壓第四操作單元504,使得第一連動元件5045與第一連接件3041沿著方向D2移動,而在血管80內的第二管件205同步沿著方向D2移動,並可使導桿2101及橫桿2051由第六位置S6移動到第七位置S7。
血管吻合組件30之作動機制
圖13至圖17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血管吻合組件30之作動機制示意圖。
如圖13所示,此時為血管吻合組件30未作動之狀態,與圖1及圖8相對應,其中組設於第二導軌3013中的橫桿2051位於第一位置,而第一連動元件5045組設於第一連接件3041上。
如圖14所示,請一併參閱圖12,此時為套入血管80之狀態,與圖2及圖9相對應。藉由操作第一操作單元501(如圖18所示),使第三驅動件305沿著方向D2移動,與第三驅動件305扣住的滑動件3018上的轉動元件3051因與殼體301上的第二凸塊3016接觸(如圖12所示),使得轉動元件3051樞轉而與第四凸塊2094卡合,從而將第三驅動件305與推進件209連動沿著方向D2移動,完成套入血管80之步驟。
如圖15所示,請一併參閱圖12,此時為血管顎夾單元10作動之狀態,與圖4相對應。藉由操作第二操作單元502(如圖18所示),使得第四驅動件5025沿著方向D1移動,並推動底座302。此外,由於設置於底座302上的第一凸出部3021與第三凸塊3031連動,因此亦同步使第一驅動件303沿著方向D1移動,以使血管顎夾單元10移至定位。
如圖16所示,請一併參閱圖4,此時為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之狀態,與圖6及圖11相對應。藉由操作第三操作單元503(如圖18所示),推進件209沿著方向D1移動,使得組設於第二導軌3013中的橫桿2051移動至第六位置S6,並將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上。
如圖17所示,請一併參閱圖12,此時是將已固定的血管80進行吻合之狀態,藉由操作第四操作單元504(如圖18所示),使第一連動元件5045沿著方向D2移動,而透過第一連接件3041連動第二驅動件304,使位於血管內的第二管件205,以及第一管件201沿著方向D2移動而遠離血管吻合環件104(如圖7
所示),從而使得橫桿2051到達第七位置S7;並同時使第一驅動件303沿著方向D1移動,由於血管顎夾單元10的第一部101及第二部102與夾合定位單元3022對應,使得血管顎夾單元10以樞接件103為樞軸進行樞轉,第一部101及第二部102相向夾合而設置於底座302的凹部3023中,從而完成血管80吻合的步驟。於本實施例中,已吻合完成的血管80可由凹部3023上方脫離血管吻合組件30。
操作組件50及釋放組件60之作動機制
圖19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單元501之立體圖。
圖20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二操作單元502之立體圖。
圖2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三操作單元503之立體圖。
圖22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四操作單元504之立體圖。
如圖19所示,藉由操作第一按鈕5011,使第一按鈕5011沿著方向D2移動且第一彈性元件5012受力壓縮,並以第四通孔50143為樞軸,透過組設在第二通孔50141中的第三固定件50131以及第二連桿5014,連動組設於第三通孔50142中的第四固定件3052,使得第四固定件3052與第三驅動件305同步沿著方向D2移動,藉此以套入血管80(如圖2、圖9及圖14所示)。當未操作第一按鈕5011時,第一彈性元件5012提供彈力而使第三驅動件305以及第一按鈕5011沿著方向D1移動,從而夾住血管80(如圖2所示)。
如圖20所示,藉由操作第二握持元件5021,使第二握持元件5021沿著方向D2移動,以組設於第六通孔50212中的第五固定件5023作為樞軸,並透過組設於第七通孔50213中的第六固定件50251,連動第四驅動件5025沿著方向D1移動,而第四驅動件5025與底座302連接(如圖15所示),故可使血管吻合環
件104沿著方向D1移動移動至定位(如圖4所示)。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在操作第二握持元件5021的同時,會同步將第三握持元件5031緩慢靠近握把處(如圖21所示),以利後續操作。
如圖21所示,操作第三握持元件5031,使第三握持元件5031沿著方向D2移動,以組設於第九通孔50312中的第七固定件5033作為樞軸,使得第八固定件2096由第四開口50314進入第十通孔50313,藉此連動第六管件5038沿著方向D1移動,而由於第六管件5038與推進件209連接,使得推進件209沿著方向D1移動,從而使血管80固定於血管吻合環件104(如圖5所示)。此外,於操作第三握持元件5031時,由於推進件209持續沿著方向D1移動,因此卡合件5036會接觸到位移控制件401,卡合件5036會翻轉而鬆開卡榫50361,使得第五管件5035不與推進件209連動,從而允許接續操作第四握持元件5041(如圖22所示)。另一方面,當更換血管吻合組件30時(如圖12所示),第六彈性元件5037會使第三握持元件5031復位,並使卡榫50361歸位。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在操作第三握持元件5031的同時,會同步將第四握持元件5041緩慢靠近握把處(如圖22所示),以利後續操作。
如圖22所示,操作第四握持元件5041沿著方向D2移動,以組設於第十一通孔50411中的第九固定件5050作為樞軸進行旋轉,使第四握持元件5041上的齒型結構50413與第一齒輪5042嚙合,齒型結構50413沿著方向D1移動(若由圖式的視角觀察,即為順時針旋轉),連動第一齒輪5042、第二齒輪5043、第三齒輪5044以及第四齒輪5051同步沿著方向D2旋轉(若由圖式的視角觀察,即為逆時針旋轉),進而帶動第一連動元件5045沿著方向D2移動,而帶動第二連動元件5046沿著方向D1移動,以達到血管80吻合之目的。由於第四握持元件
5041需要來回作動多次,第四握持元件5041沿著方向D2移動時(即操作第四握持元件5041時),第一齒輪5042可轉動;而第四握持元件5041沿著D1方向移動時(即鬆開第四握持元件5041時),第一齒輪5042不轉動。此外,由於第一鎖定元件50471與第二齒輪5043嚙合,且第四齒輪5051與第二鎖定元件5052嚙合,因此在未操作釋放組件60時,第一齒輪5042、第二齒輪5043以及第三齒輪5044僅允許單向旋轉,藉此使得第四握持元件5041得以來回作動多次,以使兩個血管吻合環件104在目視下緩慢結合,完成血管80吻合(如圖17所示)。並將第四握持元件5041按壓到底,藉此使第一連動元件5045與第一連接件3041鬆脫。目視已吻合完成的血管80由凹部3023上方脫離血管吻合組件30後,可透過按壓第三按鈕4021而移除血管吻合組件30(如圖12所示)。在操作釋放組件60時,透過按壓第二按鈕601使第五固定座50474向上移動,調整元件50472可向上移動,使得第一鎖定元件50471鬆動而不與第二齒輪5043嚙合,允許第一齒輪5042、第二齒輪5043及第三齒輪5044恢復至未操作第四握持元件5041前之狀態,並釋放第二握持元件5021、第三握持元件5031以及第四握持元件5041復位。藉此使分別與第七彈性元件5048及第八彈性元件5049連接的第一連動元件5045及第二連動元件5046恢復至未操作第四握持元件5041前之狀態,即可接上新的血管吻合組件30,接續吻合另一條血管。
綜上所述,透過使用本發明的血管吻合裝置,可有效改善血管吻合之固定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提升便利性或可以透過簡單步驟進行接合,具有減輕手術醫師的負擔或減少手術之額外風險的效用。
儘管本發明已透過多個實施例來說明,應理解的是,只要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者,可作出許多其他可能的修飾及變化。
1:血管吻合裝置
30:血管吻合組件
301:殼體
3015:第一固定件
3053:第二凸起
40:裝置本體
402:第二開口
4021:第三按鈕
50:操作組件
501:第一操作單元
502:第二操作單元
503:第三操作單元
504:第四操作單元
60:釋放組件
601:第二按鈕
602:第三連桿
603:第四連桿
604:第十固定件
Claims (17)
- 一種血管吻合裝置,包括:一血管顎夾單元,設置有一血管吻合環件;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其中該血管吻合環件套設於該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上,且該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包括:一第一管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相對,且於該第一管件上設置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一導軌;一血管定位件,與該第一管件的該第一端連接;一第二管件,容設於該第一管件內;一血管支撐單元,組設於該第二管件上且鄰近該血管定位件的一第三端設置,而該第三端與該第一管件的該第一端相對,其中該血管支撐單元包括一血管支撐本體及一血管撐開件,該血管撐開件組設於該血管支撐本體上;一推進件,容設於該第一管件內,其中該推進件鄰近該第一管件的該第二端設置;以及一第三管件,容設於該推進件內且設置有一橫桿及一導桿,其中該橫桿與該第一管件的該第一開口對應設置,該導桿與該第一導軌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血管定位件在該第三端處設置有一第一凸起,該血管撐開件設置有一第一凹洞,而該第一凹洞與該第一凸起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血管顎夾單元包括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透過一樞接件樞接,該血管吻合環件設置於該第一部上,且另一血管吻合環件設置於該第二部上。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其中該另一血管吻合環件套設於該另一第一血管固定機構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第一血管固定機構更包括:一第四管件,其中該第四管件設置有一第一通孔,而該橫桿組設於該第四管件的該第一通孔中且突出於該第一管件的該第一開口。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殼體,其中該血管顎夾單元及該第一血管固定機構容設於該殼體中。
- 如請求項6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殼體設置有一第二導軌,該第二導軌與該橫桿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6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殼體設置有一第三導軌,一第一凸塊設於該第一管件上,且該第三導軌與該第一凸塊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8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底座,容設於該殼體內且設置有一夾合定位單元,其中該血管顎夾單元與該夾合定位單元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9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血管顎夾單元包括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透過一樞接件樞接,該夾合定位單元包括一凹部,且當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夾合時,該第一部與該第二部容置於該凹部中。
- 如請求項9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驅動件,設置於該底座上,其中該血管顎夾單元樞設於該第一驅動件上。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件設置有一第三凸塊,該第三凸塊與該底座的一第一凸出部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驅動件,組設於該推進件的一滑動槽中。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驅動件,設置有一第二凸起,該第二凸起與一滑動件對應設置,且該滑動件樞設有一轉動元件,其中該轉動元件與該推進件的一第四凸塊對應設置。
- 如請求項6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裝置本體,其中該殼體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且透過該第一固定件組設於該裝置本體中。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第五管件,容設於該裝置本體內,其中該第五管件設置有一卡合件。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血管吻合裝置,更包括:一位移控制件,容設於該裝置本體內,其中該位移控制件與該卡合件對應設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48968A TWI80755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血管吻合裝置 |
US18/089,049 US20230200814A1 (en) | 2021-12-27 | 2022-12-27 | Vascular anastomosis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48968A TWI80755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血管吻合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07557B true TWI807557B (zh) | 2023-07-01 |
TW202325231A TW202325231A (zh) | 2023-07-01 |
Family
ID=86898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48968A TWI80755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血管吻合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00814A1 (zh) |
TW (1) | TWI807557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344386A1 (en) * | 2003-06-13 | 2018-12-06 | Covidien Ag | Vessel sealer and divider |
CN111093534A (zh) * | 2017-08-10 | 2020-05-01 | 爱惜康有限责任公司 | 外科夹具施放器 |
TWI736176B (zh) * | 2020-03-13 | 2021-08-11 | 林秀峰 | 血管吻合裝置 |
-
2021
- 2021-12-27 TW TW110148968A patent/TWI807557B/zh active
-
2022
- 2022-12-27 US US18/089,049 patent/US2023020081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344386A1 (en) * | 2003-06-13 | 2018-12-06 | Covidien Ag | Vessel sealer and divider |
CN111093534A (zh) * | 2017-08-10 | 2020-05-01 | 爱惜康有限责任公司 | 外科夹具施放器 |
TWI736176B (zh) * | 2020-03-13 | 2021-08-11 | 林秀峰 | 血管吻合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200814A1 (en) | 2023-06-29 |
TW202325231A (zh) | 2023-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41357B (zh) | 血管施夾器的槍把裝置 | |
JP4188985B2 (ja) | 外科用巾着縫合器具及び方法 | |
JP6258218B2 (ja) | ジョーが尚早に開くのを防止するための組織ステープラー安全スイッチ機構 | |
JP5474103B2 (ja) | 縫合糸通し器 | |
CN106073843B (zh) | 具有可脱离可枢转钳口的医疗设备 | |
TWI736176B (zh) | 血管吻合裝置 | |
JP2015013200A (ja) | 安全機構を有する外科手術器具 | |
KR20240027156A (ko) | 로킹 관절 조인트를 갖는 수술용 스테이플러 | |
JPH06277221A (ja) | 手術用器具 | |
WO2008056618A2 (en) | Stapling instrument | |
JP2009066400A (ja) | 外科用機器のための関節運動ジョイント | |
JP7279198B2 (ja) | 駆動装置、外科器械及びその操作方法 | |
TWI807557B (zh) | 血管吻合裝置 | |
CN110313951B (zh) | 缝合线锁扣及缝合线锁结系统 | |
JP2022514665A (ja) | 触発機構及びステープラー | |
AU2021432629B2 (en) | Vascular anastomosis device | |
WO2024144756A1 (en) | Vascular anastomosis device | |
TWI830164B (zh) | 血管吻合裝置 | |
JP2009050682A (ja) | 大腿骨コンポーネント用保持器具 | |
WO2023015754A1 (zh) | 一种吻合器的主动弯转系统 | |
CN113425358A (zh) | 套扎器 | |
CN112545605A (zh) | 一种多头止血夹 | |
WO2023100837A1 (ja) | 鉗子装置 | |
CN118303953B (zh) | 一种手持手枪形多角度可弯曲手术器械 | |
KR101687754B1 (ko) | 심장수술용 안정화장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