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6657B - 雙頭充氣接頭 - Google Patents

雙頭充氣接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6657B
TWI806657B TW111122092A TW111122092A TWI806657B TW I806657 B TWI806657 B TW I806657B TW 111122092 A TW111122092 A TW 111122092A TW 111122092 A TW111122092 A TW 111122092A TW I806657 B TWI806657 B TW I8066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jaw
valve
claw
dou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8916A (zh
Inventor
王羅平
Original Assignee
雙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雙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2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665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65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8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91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雙頭充氣接頭,包含有:一主體,具有一貫穿其二端的腔室;一閥件,其二端分別設有複數第一夾爪及複數第二夾爪;一第一接嘴與一第二接嘴,分別設於所述的第一夾爪及所述的第二夾爪中,該閥件裝設於該腔室中,並得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中間位置之間移動,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一接嘴;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二接嘴;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第一夾爪及第二爪均未壓縮該第一接嘴及該第二接嘴。如此,將該閥件定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二接嘴均未受擠壓,可延緩接嘴劣化,延長充氣接頭的使用壽命。

Description

雙頭充氣接頭
本發明係關於自行車的充氣裝置,詳而言之,係指一種連接輪胎風嘴的充氣接頭。
發明人所研發之我國第I509173號發明專利提供一種雙嘴型式的風嘴頭,可適用於二種不同規格的輪胎氣嘴。該風嘴頭的本體的閥孔中設置有一閥塞,該閥塞可於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間切換;一第一接嘴與一第二接嘴分別裝設於該閥塞的二端,配合二種不同規格的輪胎氣嘴。當該閥塞位於第一位置時,該第一接嘴往該本體內移動,並受壓縮,使第一接嘴結合一種規格輪胎氣嘴,以利對該規格的輪胎氣嘴進行充氣;該第二接嘴往本體外移動,並未受到壓縮。當該閥塞位於第二位置時,係使該第二接嘴往該本體內移動,並受壓縮,使第二接嘴結合另一規格的輪胎氣嘴,以利對該另一規格的輪胎氣嘴實施充氣;該第一接嘴則往本體外移動,並未受到壓縮。
上述先前技術雖可利用該二接嘴對不同規格的氣嘴實施充氣,然而,該風嘴頭製作完成後,不論在任何狀態,例如運送中、販售中或未充氣使用時,其中一個接嘴始終處於受壓縮的狀態,導致該接嘴的加速劣化,進而減少風嘴頭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旨於解決上述缺失,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頭充氣接頭,具有二個軟質的接嘴,於未充氣使用時,可使該二接嘴未被壓縮,以延長充氣接頭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頭充氣接頭,將該充氣接頭的閥件切換至不同位置時具有聲響。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頭充氣接頭,其設有扣爪,並以扣爪夾住輪胎氣嘴。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上述的雙頭充氣接頭,其扣爪可自動調節位置,以夾住輪胎氣嘴的螺紋。
爰以達成上揭目的,本發明所提供之雙頭充氣接頭,包含有:一主體,具有一貫穿其二端的腔室;一氣道,設於該主體的周面,並連通該腔室;一卡接部,設於該腔室的壁面;一閥件,係中空的筒體;複數第一夾爪,環設於該閥件的一端;複數第二夾爪,環設於該閥件的另一端;一第一束口,形成於該等第一夾爪中;一第二束口,形成於該等第二夾爪中,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可徑向收縮及外張;一卡抵部,設於該閥件的周面;該閥件裝設於該主體的腔室中並可於該腔室中移動;該閥件之該卡抵部與該腔室之該卡接部相互卡接;該等第一夾爪位於該主體的第一端,該等第二夾爪位於該主體的第二端;至少一通孔,設於該閥件周壁,連通該腔室及該閥件的容室;一第一接嘴與一第二接嘴,分別裝設於該第一束口及該第二束口中;該閥件的容室與該第一接嘴及該第二接嘴連通;該閥件於該腔室中得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中間位置之間移動,該卡抵部與該卡接部之卡接關係使該閥件可定位於所述的三個位置,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一接嘴;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二接嘴;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及該等第二夾爪並未壓縮該第一接嘴及該第二接嘴。
藉此,該閥件定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第一與第二接嘴均未受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擠壓,可延緩接嘴劣化,延長充氣接頭的使用壽命。
該雙頭充氣接頭另包含有一阻氣組件,裝設於該閥件內,並位於該第一接嘴與該第二接嘴之間,該阻氣組件具有一阻氣件,該阻氣件移向該第一接嘴時,封閉該第一接嘴;該阻氣件移向該第二接嘴時,封閉該第二接嘴。
於一實施型態中,各該通孔中具有一塊體,該塊體與該通孔之孔壁之間具有間隙;該卡抵部設於所述的塊體的周面。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卡接部與該卡抵部分別一圈凸環的形式以及一第一凸緣與一第二凸緣的形式,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一凸緣;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二凸緣;當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凸緣卡扣於該二凸緣之間。
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的塊體變形時可發出聲響,使得該閥件位移並定位於不同位置時,可產生聲響。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主體之第一端設有第一大徑部連接該腔室;該主體之第二端設有第二大徑部連接該腔室;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之外端由該第一大徑部移入該腔室;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等第二夾爪之外端由該第二大徑部移入該腔室;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的外端均未移入該腔室。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第一大徑部包括一內徑由外往內漸縮之第一錐部,並以該第一錐部連接該腔室;該第二大徑部包括一內徑由外往內漸縮之第二錐部,並以該第二錐部連接該腔室。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阻氣組件更包含有:一第一內塞及一第二內塞,該二內塞之內端面係相向,該二內塞之外端分別接觸該第一接嘴與該第二接嘴;一氣體流路,形成於該第一內塞及該第二內塞之間;一第一氣孔,設於該第一內塞中,並連通該氣體流路及該第一接嘴;一第二氣孔,設於該第二內塞中,並連通該氣體流路及該第二接嘴;該阻氣件設於該第一內塞及該第二內塞之間,其往該第一接嘴移動時,封閉該第一氣孔;其往該第二接嘴移動時,封閉該第二氣孔。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第一內塞之內端面設有一第一凹窩;該第一氣孔之一端連通該第一凹窩;該第二內塞之內端面設有一第二凹窩;該第二氣孔之一端連通該第二凹窩;該二凹窩相對應;該阻氣件位於該二凹窩中。
於一實施型態中,該第一氣孔與該第一凹窩之交接處設置一第一環狀唇緣;該第二氣孔與該第二凹窩之交接處設置一第二環狀唇緣;該阻氣件呈球狀,其啣合該第一環狀唇緣時,封閉該第一氣孔,其啣合該第二環狀唇緣時,封閉該第二氣孔。
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之第一夾爪之外端之外周面凸設第一凸出部,所述之第二夾爪之外端之外周面凸設第二凸出部;該閥件位於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凸出部係移入該腔室內,該第二凸出部位於該腔室外;該閥件位於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凸出部係移入該腔室內,該第一凸出部位於該腔室外;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第一凸出部及該第二凸出部均位於該腔室外。
於一實施型態中,各該通孔中設有二肋,各該塊體之二側設有至少一翼部,該塊體置入該二肋之間,其二側的翼部跨在該二肋上,該塊體二端分別抵於該通孔二端的端壁。
本發明所提供之雙頭充氣接頭,另包含有:複數第一扣爪及複數第二扣爪,分別裝設於所述的第一夾爪上及第二夾爪上,且於該閥件的縱向上,可於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上移動。 各該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的外端均具有一扣部,往該閥件的中心軸延伸;當任一所述的第一接嘴或第二接嘴連接氣嘴時,所述的第一扣爪或第二扣爪的扣部嚙接氣嘴的螺紋。
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於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上的可移動距係略大於、等於或略小於輪胎氣嘴的螺距,藉由扣爪的可移動性,使扣爪的扣部可伸入及扣住氣嘴的螺紋的齒谷,使該充氣接頭與氣嘴不易分離。
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各具有一連接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夾爪及該第二夾爪,所述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的連接關係係使所述的第一扣爪與第二扣爪可於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上移動。
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各設有一凹入;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的連接端係為插片的形式,並分別伸入所述的凹入中,所述的凹入的高度大於所述的連接端的厚度。
如於一實施型態中,所述的第一扣爪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一夾爪之間以一插塊與一孔的結構連接;所述的第二扣爪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二夾爪之間亦以一插塊與一孔的結構連接;所述的孔的長度大於所述的插塊的高度。
請參閱圖1至圖4,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雙頭充氣接頭10,其包含有:一主體20、一閥件30、一第一及一第二接嘴60、65。
該主體20具有一貫穿其二端的圓柱狀的腔室21,該主體20的二端分別為第一端22與第二端23;一連接臂24,設置於該主體20的周面,以供連接充氣裝置(未示)。一氣道25,設於該連接臂24,其一端並透過一孔251連通該腔室21。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可自該氣道25流入該腔室21。一卡接部26,設於該腔室21的壁面,以供該閥件30定位於三個位置(將於下文說明)。一環形的第一大徑部27及一環形的第二大徑部28,分別設於該主體的第一端22與第二端23,且其內徑大於該腔室21的內徑。該第一大徑部27與該第二大徑部28分別以一第一錐部271與一第二錐部281連接腔室21,該二錐部271、281之內徑由外往內漸減。
該閥件30為一中空的筒體,其內部形成一容室31,可供裝設一阻氣組件於其中;複數第一夾爪32,以環繞呈一圈的形式環設於該閥件30的第一端,相鄰的第一夾爪32之間具有間隙;一第一束口33,由該等第一夾爪32所圍繞形成的空間。複數第二夾爪34,以環繞呈一圈的形式環設於該閥件30的第二端,相鄰的第二夾爪34之間具有間隙;一第二束口35,由該等第二夾爪34所圍繞形成的空間。所述的第一夾爪32與第二夾爪34具有可徑向收縮及回復的彈性,進而可使第一束口33與第二束口35的內徑縮小。一卡抵部42與至少一通孔36,設於該閥件30的周面,所述的通孔36連通閥件30內部的容室31,供氣體流入閥件的容室31。
該閥件30裝設於該主體20的腔室21中並可於腔室21內移動,該卡抵部42與該卡接部26形成三個位置的定位作用,使該閥件30可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中間位置之間位移及定位。二止漏元件,為二止漏環38,裝設於該閥件30的外周面之環槽37,並氣密於該腔室21的周面。所述的通孔36及所述的氣道25的一端(即該孔251)位於該二止漏環38之間。受到該二止漏環之氣密作用,自該氣道25流入腔室21的壓縮氣體無法自該二止漏環外洩,只會由通孔36流入閥件30中。
於本實施例中,該閥件30由中空的第一半體301與第二半體302所組成,該二半體301、302藉由螺紋、扣接或類似的方式軸向連接,形成該閥件30。該卡接部26(如圖2)係一圈凸環的形式;複數通孔36,保持間隔地環設於其中一半體301或302的周面;各通孔36中具有一塊體40,塊體40可變形及回復,其與閥件30可一體成型,或該二者40、30為不同的元件。各塊體40與各通孔36之孔 壁之間具有間隙,使氣體可流經通孔36。所述的卡抵部42設於該等塊體40的外周面。本說明書將卡抵部42視為單一元件,其以多段的形式設置於該等塊體40上,並呈環形排列,對應腔室21的卡接部26。該卡抵部42由二個(二圈)保持間隔的第一凸緣421與第二凸緣422所形成,該二凸緣421、422沿著閥件30的縱向設置。當該卡接部(該凸環)26位於該二凸緣421、422之間時,如圖2,該閥件30位於該中間位置;當卡接部(該凸環)26卡扣於該卡抵部42之第一凸緣421的外側時,如圖5,該閥件30位於第一位置;當卡接部(該凸環)26與卡抵部的第二凸緣422的外側卡扣時,如圖6,閥件30位於第二位置。實施上,該卡接部26及該卡抵部42的構形可替換,亦即,該卡接部26可為二凸緣的結構形式,而該卡抵部為一圈凸環的形式。
前述之阻氣組件具有一第一內塞50、第二內塞54及一阻氣件59,裝設於該閥件30的容室31中,並位於該容室31的中央位置。請參閱圖2至圖4,該第一內塞50之一端面(內端面)係有呈半球狀的一第一凹窩51,一第一氣孔52,設於該第一內塞50中,並連通該第一凹窩51與該第一內塞50之另一端面(外端面),該第一氣孔52與該第一凹窩51之交接處係設置一第一環狀唇緣501,該唇緣501凸出於該第一凹窩51中。一頂銷53,設於該第一內塞50的外端面。該第二內塞54之一端面(內端面)設一呈半球狀的第二凹窩55,一第二氣孔56,設於該第二內塞54中,並連通該第二凹窩55與該第二內塞54之另一端面(外端面),該第二氣孔56與該第二凹窩55之交接處係設置一第二環狀唇緣541,該唇緣541凸出於該第二凹窩55中。
該第一內塞50及該第二內塞54之內端面係相向,該第一凹窩51及該第二凹窩55並相對應,且該二內塞50、54的內端面受若干凸塊57相隔,而於其內端面之間形成氣體流路58,與該二凹窩51、55連通。所述的凸塊57可設於第一內塞50或第二內塞54。
該阻氣件59係一球體,位於該二內塞50、54之間,並容置於該二凹窩51、55中。該二凹窩51、55所形成的容積係大於該阻氣件59的體積,因此,阻氣件59可於該二凹窩51、55之間移動。
該第一接嘴60及該第二接嘴65均為軟性材質的環狀體,例如以橡膠材質製成,可受力變形。第一接嘴60設於該第一束孔33中,其一端(外端)受第一夾爪32所支撐,而另一端(內端)與該第一內塞50的外端抵接,第一接嘴60中央所設之套孔62連通第一內塞50的第一氣孔52。該第二接嘴65設於該第二束孔35中,其一端(外端)受第二夾爪34所支撐,而另一端(內端)與該第二內塞54的外端抵接,第二接嘴65中央所設之套孔66連通第二內塞54的第二氣孔56。該二接嘴60、65使該二內塞50、54的內端保持相互靠住。
圖2顯示該閥件30位於該中間位置,此時,該卡接部(該凸環)26係卡接於該二凸緣421、422之間;於此狀態下,第一夾爪32的外端的外周面所凸設的第一凸出部321位於第一大徑部27之處,並未移入內徑較小的腔室21中;同樣的,第二夾爪34外端的外周面所凸設的第二凸出部341係位於第二大徑部28之處,並未移入腔室21中。第一夾爪32及第二夾爪34均處於正常狀態,並未收縮,故第一接嘴60及該第二接嘴65並未被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壓縮。
請參閱圖5,欲對一種規格的氣嘴90的輪胎充氣時,例如美式氣嘴,使用者以位於該充氣接頭10第一端22的第一接嘴60之套孔62套住該氣嘴90,並將充氣接頭10往該氣嘴按壓,該氣嘴90將頂住第一接嘴60及第一內塞50進而將該閥件30往主體20的第二端23推動,閥件30便由圖2的中間位置位移至圖5的第一位置,此時,閥件30的卡抵部42以第一凸緣421卡接該卡接部26,保持定位於該第一位置,該等第一夾爪32往腔室21移動,其第一凸出部321由第一大徑部27滑過第一錐部271並移入腔室21中,該等第一夾爪32產生徑向收縮,並徑向擠壓第一接嘴60變形,使第一接嘴60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0,第一內塞50的頂銷53並將氣嘴90的閥桿92頂開,使氣體可流入輪胎。該等第二夾爪34則以遠離腔室21的方向移動,且並未壓縮第二接嘴65。
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自該氣道25流入該腔室21,並自通孔36流入閥件30的容室31及該二內塞50、54之間的氣體流路58。若輪胎內沒有氣壓,起初,壓縮氣體會先由往第二內塞54流動,此時,第二凹窩55及第二氣孔56之氣體流速快,產生吸力,該阻氣件59受吸力之吸引往第二內塞54移動,並啣合第二環狀唇緣541,封閉第二內塞54。第一內塞50呈開啟狀,壓縮氣體便由第一凹窩51、第一氣道52流入氣嘴90,充氣輪胎。充氣前若輪胎有氣壓時,自氣嘴90洩出的壓力氣體將推動阻氣件59封閉第二內塞54,使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流經第一內塞50,對輪胎充氣。
待充氣完成後,施力將閥件30往主體20的第一端22按壓,使閥件回復圖2的中間位置,第一夾爪32的第一凸出部321移出腔室21並回復至由第一大徑部27之處,第一夾爪32便徑向外張 回復正常狀態,不再擠壓第一接嘴60,第一接嘴60不再束緊該氣嘴90,使用者便可將氣嘴90與充氣接頭10分離。
請參閱圖6,欲對另一種規格的氣嘴95的輪胎充氣時,例如法式氣嘴,使用者以位於該充氣接頭10第二端23的第二接嘴65的套孔66套住該氣嘴95,並將充氣接頭10往該氣嘴按壓,該氣嘴95將頂住第二內塞54並往閥件30往主體20的第一端22推動,閥件30便位移至圖6的第二位置,其卡抵部42之第二凸緣422卡接該卡接部26,使閥件保持定位於該第二位置。該等第二夾爪34往腔室21內移動,其第二凸出部341由第二大徑部28滑過第二錐部281並移入內徑較小的腔室21中,第二夾爪32因而徑向收縮並擠壓第二接嘴65變形,使第二接嘴65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5。該等第一夾爪32則以遠離腔室21的方向移動,並未壓縮第一接嘴60。
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自該氣道25流入該腔室21,並自通孔36流向該氣體流路58,該阻氣件59係啣合該第一環狀唇緣501,封閉第一內塞50。第二內塞54呈開啟狀,壓縮氣體便由第二凹窩55、第二氣孔56流入氣嘴95,充氣輪胎。
待充氣完成後,將閥件30往主體20的第二端23按壓,使閥件回復圖2的中間位置,第二夾爪34的第二凸出部341移出腔室21並回復至由第二大徑部28之處,第二夾爪34徑向外張不再擠壓第二接嘴65,第二接嘴65便不再束緊該氣嘴95,使用者便可將氣嘴95與充氣接頭10分離。
閥件30於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中間位置位移時,卡接部26與該二凸緣421、422的卡接關係提供震動感,操作者可感受。
圖7至圖9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雙頭充氣接頭10’,同樣包含有:一主體20、一閥件30、一第一內塞50、一第二內塞54、一阻氣件59與一第一及一第二接嘴60、65。本實施例之大多數元件均相同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為免贅言,相同元件沿用第一實施例之標號,其結構可由第一較佳實施例獲得瞭解。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主要差異在於:塊體70與閥件30係異種材質製成。閥件30之第一半體301或第二半體302環設有複數通孔36;本實施例之複數塊體70係由塑膠或金屬或複合材質製成的彈片,每一塊體70係設置於一通孔36中,塊體70與閥件30可透過黏接、射出、高週波接合或其他方式結合。本實施例中,各通孔36中設有二肋361,各塊體70係置入該二肋361之間的間隙362中,塊體70二側的翼部72跨在該二肋361上。藉此,塊體70的二側受該二肋361侷限,無法橫移,而於閥件30的縱向上,塊體70的二端分別受到通孔36的二端的端壁363、364拘束,使得閥件30於腔室21內位移時,塊體70不會脫離通孔36。塊體70裝設後,塊體70與通孔36之孔壁之間具有間隙,供氣體流通。該卡抵部42的第一凸緣421與第二凸緣422設置於該等塊體70的外周面。同樣的,該卡接部26及該卡抵部42的構形可替換設置位置。
該充氣接頭10’的閥件30位於圖7所示的中間位置時,第一夾爪32與第二夾爪34均未擠壓第一接嘴60與第二接嘴65。
圖10顯示該充氣接頭10’以第一接嘴60套束一氣嘴(美式氣嘴)90以對輪胎充氣,該閥件30係位移至第一位置,該卡抵部42以第一凸緣421卡接該卡接部26,第一夾爪32的第一凸出部321由第一大徑部27移入腔室21中,使得第一夾爪32徑向收縮並擠 壓第一接嘴60,令第一接嘴60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0。該阻氣件59係密合該第二內塞54的第二環狀唇緣541,並封閉第二內塞54,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由第一內塞50的第一凹窩51、第一氣孔52流入氣嘴90,對輪胎充氣。詳細的作動關係請參閱圖5的說明。待充氣完成後,可推動閥件30回復圖7的中間位置,將氣嘴90與充氣接頭10’分離。
圖11顯示該充氣接頭10’以第二接嘴65套束另一氣嘴(法式氣嘴)95以對輪胎充氣,該閥件30係位移至第二位置,該卡抵部42以第二凸緣422卡接該卡接部26,第二夾爪34的第二凸出部341由第二大徑部28移入腔室21中,第二夾爪32徑向收縮並擠壓第二接嘴65,令第二接嘴65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5。該阻氣件59係密合該第一內塞50的第一環狀唇緣501,使氣體無法流往第一內塞;充氣裝置的壓縮氣體由第二內塞54流入氣嘴95,對輪胎充氣。詳細的作動關係請參閱圖6的說明。待充氣完成後,可推動閥件30回復圖7的中間位置,將氣嘴95與充氣接頭10’分離。
於本實施例中,該閥件30於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中間位置位移時,卡接部26與該二凸緣421、422的卡扣關係除了產生震動效果外,塊體(彈片)70亦將產生聲響,操作者可透過震動及聲響得知閥件30完成定位。
圖12至圖15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雙頭充氣接頭10’’,同樣包含有:一主體20、一閥件30、若干塊體40或70、一第一內塞50、一第二內塞54、一阻氣件59、一第一及一第二接嘴60、65。上述構件可為第一較佳實施例或第二較佳實施例所示,相同構件沿用相同標號,容不贅述。該阻氣組件之第一內塞50與第二內塞 54的內端面之間以凸塊57a、57b,且該二內塞的凸塊57a及57b係設計成相嵌接的凹凸結構,使得該二內塞50、54不會相互轉動,並於其間形成一氣體流路58。
本實施例更包含有:複數第一扣爪80A及複數第二扣爪80B,分別裝設於第一夾爪32與第二夾爪34的外周面,並具有沿著閥件30的縱向於第一夾爪32及第二夾爪34上移動的裕度。
更詳而言之,第一夾爪32的外周面設有一凹槽322;而內端設有一凹入323;同樣的,第二夾爪34的外周面設有一凹槽342,而內端設有凹入343。
所述的各扣爪80(指第一扣爪80A及第二扣爪80B)為硬質材質的片狀物,並具有撓性,例如塑膠或金屬,以金屬為佳。扣爪80之內端為一連接端82,而外端為一扣部84,徑向地往內凸伸。一外凸部86,設於扣爪80的身部上。請閱圖13,各扣爪80A及80B裝設於一第一夾爪32與一第二夾爪34的凹槽322、342中,並貼靠在夾爪的外周面,且連同閥件30一同裝入該腔室21,扣爪80A、80B的連接端82係呈插片的形式,伸入夾爪32及34的凹入323、343中,而其扣部84包覆夾爪32、34的外端,並往閥件30的中心軸C延伸,扣部84不會影響輪胎的氣嘴伸入接嘴60、65中。請參閱圖15,於閥件的縱向上,第一夾爪32的凹入323的高度H大於扣爪80A的連接端82的厚度,使得扣爪80A具有可在夾爪32上移動的裕度,且不會與扣爪80A分離。同樣的,第二夾爪32的凹入343的高度亦大於扣爪80B的連接端82的厚度,令扣爪80B具有可在夾爪34上移動的裕度,且不會分離。藉此,扣爪80A、80B活動地裝設於夾爪32、34上,並可於閥件30的縱向上有限度的位移,其位移距離等於、略 大於或略小於輪胎氣嘴的螺距為佳,例如,為氣嘴的螺距的0.5~1.5倍。
扣爪80A及80B與夾爪32、34之連接方式亦可如圖18所示,以扣爪80A與夾爪32為例,扣爪80A的連接端82與夾爪32的內端之間以一插塊87與一孔88的凹凸結構相插接,該插塊87可設於夾爪32或扣爪80A,而孔88則對應地設於扣爪80A或夾爪32。於閥件30的縱向,孔88的長度L大於插塊87的高度。如此,扣爪80A係活動地裝設於夾爪32上,並可於閥件的縱向上有限度的位移。
圖12顯示該雙頭充氣接頭10”的閥件30位於中間位置,該卡接部(該凸環)26卡接於該二凸緣421、422之間,詳細的作動關係可參閱圖2,於該中間位置時,第一夾爪32的第一凸出部321、第二夾爪34的第二凸出部341、第一扣爪80A與第二扣爪80B的外凸部86均未移入腔室21中,第一夾爪32及第二夾爪34均處於正常狀態,第一接嘴60及該第二接嘴65並未被壓縮。
以該充氣接頭10”第一端22的第一接嘴60套住一氣嘴90對輪胎充氣時,該閥件30由圖2的中間位置位移至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詳細的操作過程請參閱圖5。此時,閥件30的卡抵部42以第一凸緣421卡接該卡接部26,保持定位於該第一位置,第一夾爪32與第一扣爪80A往腔室21移動,夾爪的第一凸出部321以及扣爪80A的外凸部86由第一大徑部27滑過第一錐部271並移入內徑較小的腔室21中,該等第一夾爪32產生徑向收縮,並徑向擠壓第一接嘴60變形,使第一接嘴60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0的周面,第一內塞50的頂銷53並將氣嘴90的閥桿92頂開,使氣體可流入輪胎。同時,該等第一扣爪80A的扣部84隨著第一夾爪32徑向收縮,其扣部84向內 閉合(往中心軸C閉合)往該氣嘴90移動,並扣住氣嘴90的螺紋94。該等第二夾爪34及該等第二扣爪80B以遠離腔室21的方向移動,且並未壓縮第二接嘴65。
第一接嘴60氣密地夾住氣嘴90,可進行充氣,充氣裝置對輪胎實施充氣的過程請參閱圖5。第一扣爪80A的扣部84夾住氣嘴90的螺紋94,使充氣接頭10”與氣嘴90穩固地結合。透過扣爪80A於夾爪32上的可移動性,當扣爪80A閉合時,若其扣部84的尖端係觸及螺紋94的齒峰,扣爪80A將於夾爪32上沿著閥件30的縱向移動一小距離,使得扣爪80A調適至適當的位置,令其扣部84自動調適至一齒谷,進而移入並扣住螺紋94的齒谷,確實嚙接氣嘴90,防止氣嘴與充氣接頭10”脫離。
待充氣完成後,使閥件回復圖13的中間位置,第一夾爪32的第一凸出部321及扣爪80A的外凸部86移出腔室21並回復至由第一大徑部27之處,第一夾爪32不再擠壓第一接嘴60,而第一扣爪80A不再夾住氣嘴90的螺紋94,使用者便可將氣嘴90與充氣接頭10分離。
對另一種規格的氣嘴95的輪胎充氣時,如圖17所示,閥件30位移至第二位置,該充氣接頭10”第二端23的第二接嘴65套住該氣嘴95,卡抵部42之第二凸緣422卡接該卡接部26,使閥件保持定位於該第二位置。第二夾爪34及第二扣爪80B往腔室21內移動,該第二凸出部341及第二扣爪之外凸部86移入腔室21中,第二夾爪34徑向收縮並擠壓第二接嘴65變形,使第二接嘴65氣密地束緊該氣嘴95;第二扣爪80B的扣部84隨著第二夾爪34徑向收縮,其 扣部84並向閉合並扣住該氣嘴95的螺紋94,此時,便可對輪胎充氣。該等第一夾爪32及第一扣爪80A則以遠離腔室21的方向移動。
同樣的,藉由第二扣爪80B於第二夾爪34上的可移動性,當扣爪80B夾住氣嘴95時,若其扣部84的尖端係觸及螺紋94的齒峰,扣爪80B將於夾爪34上沿著閥件30的縱向移動一小距離,令其扣部84自動調適至螺紋94的一齒谷之處,進而移入並扣住螺紋94的齒谷,確實嚙接氣嘴95。
本發明所提供之雙頭充氣接頭10、10’、10”,提供閥件三個定位位置,將閥件定位於該中間位置時,其二個接嘴60、65均未受到夾爪32、34擠壓,可延緩接嘴劣化。故,充氣接頭販售時、運送時、未使用時,均可將該閥件定位於該中間位置,使該二接嘴未被壓縮,延長充氣接頭的使用壽命。
此外,第二實施例之塊體70除了作為閥件30’之定位構件之外,亦可在塊體70定位時產生聲響。本發明之扣爪80A、80B可自動調適至最佳位置,確實嚙接氣嘴的螺紋。
上揭諸實施例僅係說明本發明之特徵而非限制,舉凡由本發明之等效修改,均應視為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本發明為同類物品之首創結構,並具功效之增進,誠合於專利要件。
10、10’、10”:雙頭充氣接頭
20:主體
21:腔室
22:第一端
23:第二端
24:連接臂
25:氣道
251:孔
26:卡接部
27:第一大徑部
271:第一錐部
28:第二大徑部
281:第二錐部
30:閥件
301:第一半體
302:第二半體
31:容室
32:第一夾爪
321:第一凸出部
322:凹槽
323:凹入
33:第一束口
34:第二夾爪
341:第二凸出部
342:凹槽
343:凹入
35:第二束口
36:通孔
361:肋
362:間隙
363、364:端壁
37:環槽
38:止漏環
C:中心軸
H:高度
40、70:塊體
72:翼部
42:卡抵部
421:第一凸緣
422:第二凸緣
50:第一內塞
501:第一環狀唇緣
51:第一凹窩
52:第一氣孔
53:頂銷
54:第二內塞
541:第二環狀唇緣
55:第二凹窩
56:第二氣孔
57、57a、57b:凸塊
58:氣體流路
59:阻氣件
60:第一接嘴
62:套孔
65:第二接嘴
66:套孔
80A:第一扣爪
80B:第二扣爪
82:連接端
84:扣部
86:外凸部
87:插塊
88:孔
L:長度
90、95:氣嘴
92:閥桿
94:螺紋
本發明之目的、特徵以及所達成之功效可由下述較佳實施例之說明及圖式獲得瞭解,其中: 圖1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雙頭充氣接頭之立體圖。 圖2係圖1之2-2剖線之剖面圖。 圖3係圖1之頂視分解立體圖。 圖4係圖1之底視分解立體圖。 圖5顯示圖2之充氣接頭之第一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6顯示圖2之充氣接頭以第二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7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雙頭充氣接頭之剖面圖。 圖8係圖1之分解立體圖。 圖9係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閥件之立體及局部分解圖。 圖10顯示圖7之充氣接頭之第一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11顯示圖7之充氣接頭以第二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12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雙頭充氣接頭之立體圖。 圖13係圖12之13-13剖線之剖面圖。 圖14係圖12之分解立體圖。 圖15係圖13之局部剖面圖。 圖16係圖13之充氣接頭以第一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17係圖13之充氣接頭以第二接嘴連接一氣嘴之剖面圖。 圖18概同於圖15,顯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面圖。
10:雙頭充氣接頭
20:主體
21:腔室
22:第一端
23:第二端
24:連接臂
25:氣道
251:孔
26:卡接部
27:第一大徑部
271:第一錐部
28:第二大徑部
281:第二錐部
30:閥件
301:第一半體
302:第二半體
31:容室
32:第一夾爪
321:第一凸出部
33:第一束口
34:第二夾爪
341:第二凸出部
35:第二束口
36:通孔
37:環槽
38:止漏環
40:塊體
42:卡抵部
421:第一凸緣
422:第二凸緣
50:第一內塞
501:第一環狀唇緣
51:第一凹窩
52:第一氣孔
53:頂銷
54:第二內塞
541:第二環狀唇緣
55:第二凹窩
56:第二氣孔
57:凸塊
58:氣體流路
59:阻氣件
60:第一接嘴
62:套孔
第二接嘴:65
66:套孔

Claims (20)

  1. 一種雙頭充氣接頭,包含有:一主體,其二端分別為第一端與第二端;該主體具有一貫穿其二端的腔室;一氣道,設於該主體,並連通該腔室;一卡接部,設於該腔室的壁面;一閥件,係中空的筒體,內部形成一容室;複數第一夾爪,環設於該閥件的一端;複數第二夾爪,環設於該閥件的另一端;一第一束口,形成於該等第一夾爪中;一第二束口,形成於該等第二夾爪中,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可徑向收縮及外張;一卡抵部,設於該閥件的周面;該閥件裝設於該主體的腔室中並可於該腔室中移動;該閥件之該卡抵部與該腔室之該卡接部相互卡接;該等第一夾爪位於該主體的第一端,該等第二夾爪位於該主體的第二端;至少一通孔,設於該閥件周壁,連通該腔室及該閥件的容室;一第一接嘴與一第二接嘴,為軟質的環狀體,並分別裝設於該第一束口及該第二束口中;該閥件的容室與該第一接嘴及該第二接嘴連通;該閥件於該腔室中得於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中間位置之間移動,該卡抵部與該卡接部之卡接關係使該閥件可定位於所述的三個位置,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一接嘴;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夾爪往該腔室移動,並徑向壓縮該第二接嘴;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及該等第二夾爪並未壓縮該第一接嘴及該第二接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另包含有:一阻氣組件,裝設於該閥件內,並位於該第一接嘴與該第二接嘴之間,該阻氣組件具有一阻氣件,該阻氣件可往該第一接嘴的方向移動或往該第二接嘴的方向移動,使該閥件的容室內的氣體無法流向該第一接嘴或第二接嘴。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各該通孔中具有一塊體,該塊體與該通孔之孔壁之間具有間隙;該卡抵部設於所述的塊體的周面。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卡接部與該卡抵部分別一圈凸環的形式以及一第一凸緣與一第二凸緣的形式,該二凸緣沿該閥件的縱向設置並保持間隔;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一凸緣;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二凸緣;當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凸緣卡扣於該二凸緣之間。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卡接部與該卡抵部分別為一圈凸環的形式以及一第一凸緣與一第二凸緣的形式,該二凸緣沿該閥件的縱向設置並保持間隔;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一凸緣;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第二凸緣;當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凸環卡扣於該二凸緣之間。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閥件於該腔室中位移並定位於不同位置時,所述的塊體發出聲響。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主體之第一端設有第一大徑部連接該腔室;該主體之第二端設有第二大徑部連接該腔室;該第一大徑部及該第二大徑部之內徑均大於該腔室之內徑;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夾爪之外端由該第一大徑部移入該腔室;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等第二夾爪之外端由該第二大徑部移入該腔室;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的外端均未移入該腔室。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第一大徑部包括一內徑由外往內漸縮之第一錐部,並以該第一錐部連接該腔室;該第二大徑部包括一內徑由外往內漸縮之第二錐部,並以該第二錐部連接該腔室。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阻氣組件更包含有:一第一內塞及一第二內塞,該第一內塞之內端面設有一第一凹窩;該第二內塞之內端面設有一第二凹窩;該二內塞之內端面係相向,該二內塞之外端分別接觸該第一接嘴與該第二接嘴;一氣體流路,形成於該第一內塞及該第二內塞之間;該二凹窩相對應,並連通該氣體流路;一第一氣孔,設於該第一內塞中,並連通該氣體流路及該第一接嘴;一第二氣孔,設於該第二內塞中,並連通該氣體流路及該第二接嘴;該阻氣件位於該二凹窩中,該阻氣件往該第一接嘴移動時,封閉該第一氣孔;該阻氣件往該第二接嘴移動時,封閉該第二氣孔。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第一氣孔之一端連通該第一凹窩,該第一氣孔與該第一凹窩之交接處設置一第一環狀唇緣,凸出於該第一凹窩中;該第二氣孔之一端連通該第二凹窩,該第二氣孔與該第二凹窩之交接處設置一第二環狀唇緣,凸出於該第二凹窩中;該阻氣件呈球狀,其啣合該第一環狀唇緣時,封閉該第一氣孔,其啣合該第二環狀唇緣時,封閉該第二氣孔。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該二內塞之內端面係相隔,使該二內塞之內端面之間形成該氣體流路。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之第一夾爪之外端之外周面凸設第一凸出部,所述之第二夾爪之外端之外周面凸設第二凸出部;該閥件位於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凸出部係移入該腔室內,該第二凸出部位於該腔室外;該閥件位於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凸出部係移入該腔室內,該第一凸出部位於該腔室外;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該第一凸出部及該第二凸出部均位於該腔室外。
  13.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各該通孔中設有二肋,各該塊體之二側設有至少一翼部,該塊體置入該二肋之間,其二側的翼部跨在該二肋上,該塊體二端分別受到該通孔二端的端壁拘束。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另包含有:複數片狀的第一扣爪,裝設於所述的第一夾爪上,且於該閥件的縱向上,可於所述的第一夾爪上移動;各該第一扣爪的外端具有一扣部,往該閥件的中心軸延伸;複數片狀的第二扣爪,裝設於所述的第二夾爪上,且於該閥件的縱向上,可於所述的於第二夾爪上移動;各該第二扣爪的外端具有一扣部,往該閥件的中心軸延伸;當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所述的第一扣爪往該腔室移動,其扣部係向內閉合,用以嚙接輪胎的氣嘴;當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所述的第二扣爪往該腔室移動,其扣部係向內閉合,用以嚙接輪胎的氣嘴。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各該第一扣爪及各該第二扣爪設有一外凸部,當該閥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等第一扣爪的外凸部移入該腔室中;當該閥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等第二扣爪的外凸部移入該腔室中;當該閥件位於該中間位置時,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均位於該腔室外。
  16.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於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上的可移動距離係略大於、等於或略小於輪胎氣嘴的螺距。
  17.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的外周面各設有一凹槽;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分別裝設於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之凹槽中。
  18.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各具有一連接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夾爪及該第二夾爪,所述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的連接關係使所述的第一扣爪與第二扣爪可於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上移動。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的第一夾爪及第二夾爪各設有一凹入;所述的第一扣爪及第二扣爪的連接端為插片的形式,並分別伸入所述的凹入中,所述的凹入的高度大於所述的連接端的厚度。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雙頭充氣接頭,其中:所述的第一扣爪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一夾爪之間以一插塊與一孔的結構連接;所述的第二扣爪的連接端與所述的第二夾爪之間亦以一插塊與一孔的結構連接;所述的孔的長度大於所述的插塊的高度。
TW111122092A 2022-06-14 2022-06-14 雙頭充氣接頭 TWI8066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2092A TWI806657B (zh) 2022-06-14 2022-06-14 雙頭充氣接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2092A TWI806657B (zh) 2022-06-14 2022-06-14 雙頭充氣接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6657B true TWI806657B (zh) 2023-06-21
TW202348916A TW202348916A (zh) 2023-12-16

Family

ID=8780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092A TWI806657B (zh) 2022-06-14 2022-06-14 雙頭充氣接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665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6224U (zh) * 2015-01-13 2015-08-01 Beto Engineering & Marketing 一種扭轉啣緊式風嘴頭
TW201531637A (zh) * 2013-05-29 2015-08-16 Beto Engineering & Marketing 單嘴式風嘴頭及直壓式雙閥嘴自動切換風嘴頭
TW202126942A (zh) * 2019-12-31 2021-07-16 吳樹木 易操作切換模式之充氣接頭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31637A (zh) * 2013-05-29 2015-08-16 Beto Engineering & Marketing 單嘴式風嘴頭及直壓式雙閥嘴自動切換風嘴頭
TWM506224U (zh) * 2015-01-13 2015-08-01 Beto Engineering & Marketing 一種扭轉啣緊式風嘴頭
TW202126942A (zh) * 2019-12-31 2021-07-16 吳樹木 易操作切換模式之充氣接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916A (zh) 202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0501B2 (en) Inflation valve
US7926783B1 (en) Safety type quick release connector
TWI711782B (zh) 充氣裝置氣嘴接頭
TWI806657B (zh) 雙頭充氣接頭
US3410299A (en) Valve for inflatable article
CN117307776A (zh) 双头充气接头
JPS62502135A (ja) 膨張体用の調節式空気弁
TWM529793U (zh) 推壓式英式氣嘴充氣接頭
TWI803386B (zh) 雙層夾爪之充氣接嘴
KR200239292Y1 (ko) 파이프 연결장치
TW201319433A (zh) 可供輪胎及避震器充氣之打氣筒風嘴頭
TW201319434A (zh) 可接不同氣嘴之打氣筒風嘴頭
TWI830527B (zh) 充氣接頭按壓結構
JPS5841430Y2 (ja) 管継手のプラグ
TWM600356U (zh) 氣壓軸之改良結構
TWI753818B (zh) 充氣裝置
TWI729851B (zh) 適用多種氣嘴的氣嘴接頭
TWM594660U (zh) 車載用空氣壓縮機之串接軟管的防噴發接頭結構
TWI780968B (zh) 可單手操作之充氣風嘴接頭
TWI544146B (zh) Multi-purpose inflatable joint
CN216839732U (zh) 用于管道疏通器的充气堵头
CN117469436A (zh) 双层夹爪的充气接嘴
TWI571579B (zh)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gas nozzle general connector
TW201743005A (zh) 旋轉夾爪式氣嘴
KR20230076491A (ko) 파이프 연결용 소켓 조인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