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1996B -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1996B
TWI801996B TW110133427A TW110133427A TWI801996B TW I801996 B TWI801996 B TW I801996B TW 110133427 A TW110133427 A TW 110133427A TW 110133427 A TW110133427 A TW 110133427A TW I801996 B TWI801996 B TW I8019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connection point
curvature
rotating column
sl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1825A (zh
Inventor
黃郁淳
陳冠宇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3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199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1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1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1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199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切換曲率結構及包括其切換曲率結構的顯示裝置。切換曲率結構包括可彎曲本體及曲率控制模組。可彎曲本體沿著第一方向延伸,並在可彎曲本體上具有支撐連接點及位於支撐連接點的相對側的第一連接點和第二接點。曲率控制模組包括主支架、連接部、至少一第一架體及至少一第二架體。主支架係沿著與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連接部係可沿著主支架移動地切換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第一架體連接於第一連接點與連接部之間。第二架體連接於第二連接點與連接部之間。

Description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切換曲率結構及包括切換曲率結構的顯示裝置。
在傳統上筆記型電腦等折疊式或固定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模組的底面為與桌上型顯示裝置一樣之固定曲率之設置,並且多數為直線延伸之結構。然而,顯示螢幕具有一定的寬度,螢幕的各部分與眼睛之間的間距不均勻,因此容易導致使用者眼睛疲勞。
為解決上述問題,已推出有曲線的顯示模組,然而這種設計造成筆記型電腦等顯示裝置的體積過大,且顯示模組與鍵盤模組之間有懸空設計,相較於傳統顯示裝置,因摔落或其他物理性因素而故障的機率較高。
因此,螢幕與眼睛之間之距離的均勻化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推出小型化及結構穩定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切換曲率之結構及利用其的顯示裝置,以達成在使用狀態時螢幕的各部分與眼睛之間的距離之均勻化的同時,確保顯示裝置之小型化及結構穩定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切換曲率結構。切換曲率結構包括可彎曲本體及曲率控制模組。可彎曲本體沿著第一方向延伸,並在可彎曲本體上具有支撐連接點及位於支撐連接點的相對側的第一連接點和第二接點。曲率控制模組包括主支架、連接部、至少一第一架體及至少一第二架體。主支架係沿著與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連接部係可沿著主支架移動地切換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第一架體連接於第一連接點與連接部之間。第二架體連接於第二連接點與連接部之間。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括面板模組及上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切換曲率結構的可彎曲本體與面板模組的端緣同向延伸並連動的設置。
藉由上述之構成,切換曲率結構可透過曲率控制模組切換可彎曲本體的曲率。再者,藉由可切換曲率的可彎曲本體與面板模組的端緣同向延伸並連動的設置,可保持顯示模組中的螢幕與使用者眼睛之間的距離保持均勻,因此不易造成顯示裝置的使用者眼睛疲累等的同時,可減少摺疊顯示裝置時的體積,減少受到外力而故障的風險。
1:切換曲率結構
10:接頭
100:可彎曲本體
110:支撐連接點
120:第一連接點
130:第二連接點
200:曲率控制模組
201:主支架
202:第一架體
203:第二架體
204:第一彈性元件
205:第二彈性元件
210:連接部
211:本體
212:延伸部
220:推動部
221:外收容部
221A:第一開口
222:內收容部
223:壁面
223A:第一尖點
223B:第二尖點
224:推動部斜面
230:旋轉柱
230A:第一端
230B:第二端
231:第一抵制部
231A:頂部
232B:底部
232:第二抵制部
232A:頂部
232B:底部
233:第一斜面
234:第二斜面
235:通道
236:第一收容部
237:第二收容部
240:導軌外管
241:導軌
241A:第一導軌
241B:第二導軌
300:顯示裝置
310:面板模組
311:端緣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圖1A為所示本發明切換曲率結構在第一狀態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所示本發明切換曲率結構在第二狀態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為所示曲率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2B為所示推動部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2C為所示導軌外管的一實施例的內部立體示意圖。
圖2D為所示導軌外管的一實施例的平面剖面示意圖。
圖3A為所示旋轉柱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B為所示旋轉柱的一實施例的側面示意圖。
圖3C為所示旋轉柱的另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D為所示連接部、旋轉柱及推動部之間的連接關係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A為所示當曲率控制模組自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之一實施例的變化示意圖。
圖4B為所示當曲率控制模組自第二狀態切換至第一狀態之一實施例的變化示意圖。
圖5A為所示本發明包括切換曲率結構的顯示裝置在第一狀態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5B為所示本發明包括切換曲率結構的顯示裝置在第二狀態時的立體示意圖。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以說明本發明所公開的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然而,以下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在不悖離本發明構思精神的原則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以其他不同實施例實現本發明。
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放大了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應當理解,當 諸如層、膜、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元件「上」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時,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與另一元件連接,或者中間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當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連接」可以指物理及/或電性連接。再者,「電性連接」或「耦合」係可為二元件間存在其它元件。
此外,應當理解,儘管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區分開。因此,下面討論的「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而不脫離本文的教導。
請參閱圖1A及圖1B,圖1A所示為本發明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一狀態的示意圖,且圖1B所示為本發明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二狀態的示意圖。如圖1A及圖1B所示,切換曲率結構1包括可彎曲本體100及曲率控制模組200。可彎曲本體100係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並在可彎曲本體100上具有支撐連接點110、至少一第一連接點120、至少一第二連接點130。在本實施例中,支撐連接點110位於可彎曲本體100的中心,並且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位於支撐連接點110之相對兩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的數量較佳為相同(例如,分別有2-3個),並且較佳為隔著支撐連接點110左右對稱的方式設置,但本發明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的數量及設置位置 不以此為限制。在此實施例中,可彎曲本體100係為長條片狀的設計,較扁平之平面係在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所構成的虛擬平面上,並且在此虛擬平面上彎曲。
請繼續參閱圖1A-1B。如圖1A-1B所示,曲率控制模組200包括主支架201、連接部210、至少一第一架體202及至少一第二架體203。連接部210係沿著與第一方向D1不同的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方向D2較佳係橫切第一方向D1,例如兩者相互垂直。連接部210可沿著主支架201移動地切換第一狀態(圖1A)及第二狀態(圖1B)。例如,連接部210可套合於主支架201上,並相對主支架201滑移。第一架體202連接於第一連接點120與連接部210之間,且第二架體203連接於第二連接點130與連接部210之間,因此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點120的數量與第一架體202的數量相同,且第二連接點130的數量與第二架體203的數量相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依實際的結構穩定程度,第一架體202的數量可小於第一連接點120的數量,而第二架體203的數量亦可小於第二連接點130的數量。
如圖1A-1B所示,可彎曲本體100在第一狀態(圖1A)時曲率大於可彎曲本體100在第二狀態(圖1B)時相對於第一方向D1之曲率,例如以主支架210為弧曲的徑向方向來產生彎曲。進一步而言,在第一狀態(圖1A)時,支撐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較佳為沿著第一方向D1不共直線。而在第二狀態(圖1B)時,支撐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較佳為沿著第一方向D1共直線。在一實施例中,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一狀態(圖1A)適用於顯示裝置的使用狀態,例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相對於鍵盤打開後產生弧面。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二狀態(圖1B)適用於顯示裝置的收納狀態,例如將筆記 型電腦的螢幕調整為平面後再相對於鍵盤蓋起。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例如,在第二狀態(圖1B)時可僅是減少螢幕的曲率,但支撐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沿著第一方向D1仍可為不完全共直線。
承上所述,如圖1A-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切換曲率結構1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接頭10。複數個接頭10分別位於支撐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以使主支架201、第一架體202及第二架體203分別與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樞接。因此,可彎曲本體100可與主支架201、第一架體202及第二架體203可相對旋轉的連接。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主支架201、第一架體202及第二架體203亦可分別與連接點110、第一連接點120及第二連接點130在允許第一架體202及第二架體203帶動可彎曲本體100產生彎曲的狀況下,以其他方式連接而不設置接頭10。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曲率控制模組200之具體結構的實施例。請參閱圖2A,圖2A所示為本發明曲率控制模組200之一實施例的爆炸圖。在本實施例中,曲率控制模組200包括推動部220、第一彈性元件204、旋轉柱230、導軌外管240、第二彈性元件205。其中,推動部220與主支架201(繪示於圖1A-1B,特別是主支架201連接於可彎曲本體100的部分)位於連接部210之相對側,且推動部220與連接部210在第二方向D2上連動。旋轉柱230具有朝向推動部220的第一端230A及與第一端230A相對且朝向連接部210的第二端230B。第一彈性元件204配置以提供推動部220相反於連接部210方向之回彈力(例如,可配置以圍繞推動部220外圍),而第二彈性元件205配置以提供旋轉柱230相反於連接部210方向之回彈力(例如,可配置以圍繞第二端230B外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元件204及第二彈性元件205例如可為具有相同的彈性係數的彈簧,但本發明第 一彈性元件204及第二彈性元件205不以此為限制;且例如可以調整第一彈性元件204及第二彈性元件205間彈性係數的差異,來達到某一動作的緩衝、加速或是於物件的移動間產生時間差。
請參閱圖2B-2D,圖2B所示為推動部220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而圖2C及圖2D所示為導軌外管240的一實施例的內部立體示意圖及平面剖面示意圖。如圖2B所示,推動部220在其外側上具有外收容部221而在其內部具有內收容部222,其中外收容部221具有朝向連接部210的第一開口221A。具體而言,推動部220可具有至少一第一尖點223A與至少一第二尖點223B,在本實施例中,推動部220可具有兩個第一尖點223A與兩個第二尖點223B,第一尖點223A與第二尖點223B中的一個之間形成壁面223,第一尖點223A與第二尖點223B中的一個之間形成推動部斜面223C。內收容部222位於推動部斜面223C上,在本實施例中,推動部220可為前後對稱的結構,因此推動部220可具有兩個壁面223及兩個推動部斜面223C,並且在兩個推動部斜面223C上都具有外收容部221。其中,外收容部221係為沿主支架201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D2)延伸之槽體;內收容部222則為在推動部220中心沿第二方向D2延伸之孔洞。藉由,推動部220具有上述之結構,在切換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時,推動部220可對應後述之旋轉柱230進行工作,但本發明推動部220不以此為限制,推動部220亦可依旋轉柱230的結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結構。如圖2C所示,導軌外管240內部包括至少一導軌241,例如可為一凸點,但亦可採用圓形的導軌241等本發明導軌241之形狀不以此為限制;且導軌外管240配置以包覆旋轉柱230及推動部220之至少一部分。當設置導軌外管240時,導軌241位於推動部220及旋轉柱230之外側,進一步而言,導軌241位於外收容部221沿著第二方向D2之延伸方向上, 並經由第一開口221A進入或離開外收容部221。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曲率控制模組200亦可以其他方式設置導軌241於推動部220及旋轉柱230之外側中位於外收容部221沿著第二方向D2之延伸方向上。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D所示,設置在導軌外管240內部的導軌241可包含彼此相對的第一導軌241A及第二導軌241B,但在不同實施例中,視推動部220及旋轉柱230的結構可調整導軌241的數量和位置。
承上所述,請參閱圖3A及圖3B,圖3A及圖3B分別所示為旋轉柱230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及側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A及圖3B所示,旋轉柱230包括第一抵制部231及第二抵制部232,並在第一抵制部231的頂部231A與第二抵制部232的底部232B之間形成第一斜面233,而在第二抵制部232的頂部232A與第一抵制部231的底部231B之間形成第二斜面234。其中,第一斜面233上具有自第一斜面233朝向第二端230B延伸的第一收容部236,例如形成為一直線凹槽;而在第二斜面234上具有自第二斜面234朝向第二端230B的第二收容部237。在本實施例中,在旋轉柱230的第一端230A與第二端230B之間由第一抵制部231、第二抵制部232、第一斜面233及第二斜面234圍繞的區域形成貫通旋轉柱230的通道235。在本實施例中,旋轉柱230可具有對稱結構,因此省略顯示第二斜面234的側視圖。但本發明旋轉柱230的結構不以此為限制。
另請參閱圖3C,圖3C所示為旋轉柱230之另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C所示之變化實施例中,由第一抵制部231、第二抵制部232、第一斜面233及第二斜面234圍繞的區域形成的通道可在第一端230A的方向封閉,僅在第二端230B的方向開放,供延伸部212連接到旋轉柱230,因此在本變化實施例中,亦可採用較短的延伸部212。
承上所述,圖3D為所示連接部210、旋轉柱230及推動部220之間的連接關係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210具有本體211及延伸部212,其中延伸部212自本體211沿著第二方向D2遠離主支架201而延伸。進一步而言,延伸部212的至少一部分經過通道235而延伸部212突出於通道235的一端與內收容部222卡合。藉由此連接方式,連接部210可與推動部220連動地沿著第二方向D2軸向移動,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例如在圖3C所示之變化實施例中,旋轉柱230的第一端230A與第二端230B之間可不包括開放式的通道235(例如,僅在第二端230B開放的半開放式的空洞來可取代通道235),而延伸部212可直接連接到第二端230B。藉由此一連接方式,亦可藉由第一彈性元件204及第二彈性元件205或其他方式來傳遞推動部220的推力至連接部210上,使得推動部220與連接部210連動地沿著第二方向D2移動。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當切換曲率結構1自第一狀態(圖1A)至第二狀態(圖1B)時,曲率控制模組200的各元件之間的相對位置的變化之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4A,圖4A所示為當曲率控制模組200自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之一實施例的變化示意圖。如圖4A所示,當曲率控制模組200處於第一狀態時,導軌241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收容部236或第二收容部237(a)。由於本實施例的曲率控制模組200可具有對稱結構,故以下曲率控制模組200在第一狀態時,導軌241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收容部236為例。
當曲率控制模組200自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時,首先,如圖4A所示,推動部220朝向主支架201(繪示於圖1A-1B)以及可彎曲本體100的方向 移動(b),以擠壓第一彈性元件204。當第一彈性元件204被擠壓時,第二彈性元件205也同時被擠壓,以使導軌241完全位於外收容部221內部的同時使得旋轉柱230沿著第二方向D2偏移。並且,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210連接於推動部220或旋轉柱230,因此,連接部210與推動部220沿著第二方向D2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在切換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間的過程,導軌241並不會相對在第二方向D2上移動,因此可以導軌241為過程的參考點,而藉由推動部220沿著第二方向D2移動改變導軌241與推動部220之間的相對位置。藉由第二彈性元件205(繪示於圖2A)因被擠壓而產生的回彈力,此時推動部斜面224至少一部分沿著第一斜面233滑移以使得旋轉柱230旋轉,在此旋轉過程中,導軌241位於第一斜面233上滑移。旋轉柱230開始旋轉之後藉由第二抵制部232在側向上擋住推動部220(例如,此時推動部220的壁面223與第二抵制部232密合),以停止旋轉柱230的旋轉(c)。
旋轉柱230停止旋轉後,藉由第一彈性元件204彈回而提供推動部220相反於連接部210方向之回彈力,推動部220朝向遠離主支架201(繪示於圖1A-1B)之方向移動(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壁面223沿著第二抵制部232移動),以使導軌241之至少一部分離開外收容部221(d)。
當推動部220抵達臨界點(例如,位移到第二抵制部232的頂部232A)時,推動部斜面224沿著第二斜面234滑移,使得旋轉柱230重新開始旋轉,旋轉至第二抵制部232與導軌241接觸之後,接下來利用第二彈性元件205提供相反於連接部210(本體211)方向之回彈力,旋轉柱230沿著第二方向D2朝向遠離主支架201(繪示於圖2A)之方向移動,以使導軌241的一部分(非全部)重回 外收容部221內部,以使連接部210相較於第一狀態時靠近可彎曲本體100,使得主支架201、第一支架202及第二支架203縮回,以完成切換為第二狀態(e)。
在此實施例中,曲率控制模組200可包括第一收容部236與第二收容部237。因此,如上所述,導軌241較佳為包含彼此相對的第一導軌241A及第二導軌241B(繪示於圖2D),同時推動部220也較佳為包括兩個相對應的外收容部221。藉由此構成,當第一導軌241A位於第一斜面233(或第二斜面234)時,第二導軌241B會位於第二斜面234(或第一斜面233)。當第一導軌241A位於第一收容部236(或第二收容部237)時,第二導軌241B會位於第二收容部237(或第一收容部236),如此可以順利重覆地進行切換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之工作,但本發明曲率控制模組200之設計及導軌241之數量不以此為限制。
承上所述,請參閱圖4B。圖4B所示為當曲率控制模組200自第二狀態切換至第一狀態之一實施例的變化示意圖。如圖4B所示,首先推動部220沿著第二方向D2朝向主支架201移動(a),以擠壓第一彈性元件204的同時,使導軌241完全位於外收容部221內部。當第一彈性元件204被擠壓時,第二彈性元件205與第一彈性元件204連動地被擠壓,以使旋轉柱230及連接部210沿著第二方向D2朝向主支架201(繪示於圖1A-1B)之方向移動。當旋轉柱230移動至第二抵制部232的頂部232A與導軌241接觸時,推動部斜面224沿著第二斜面234滑移,使得旋轉柱230開始旋轉(b),在此旋轉的過程中,導軌241位於第二斜面234上,並且藉由旋轉柱230旋轉,第二收容部237與導軌241的相對位置。
在旋轉過程中,藉由自第一彈性元件204提供的回彈力,推動部220開始朝向遠離主支架201之方向移動,以使連接部210朝向與推動部220同方向移動的同時,使導軌241逐步離開外收容部221之外。當旋轉柱230旋轉至使 導軌241抵達第二收容部237沿著第二方向D2之延伸方向時,由於自第二彈性元件205提供的回彈力旋轉柱230朝向遠離主支架201之方向移動,導軌241的至少一部分進入第二收容部237後與第二收容部237卡合,並且使連接部210相對於第二狀態時遠離可彎曲本體100,使得主支架201弧曲的徑向方向來產生彎曲,以完成切換為第一狀態(c)。
承上所述,請參閱圖5A及5B,圖5A及5B為分別所示本發明包括切換曲率結構1的顯示裝置300在第一狀態的爆炸圖及第二狀態時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切換曲率結構1之第一狀態適用於打開顯示裝置300(例如,筆記型電腦等),而第二狀態適用於收納狀態。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300包括具有端緣311的面板模組310,並且可彎曲本體100(圖1A及1B)與端緣311同向延伸並連動地設置。藉由此一設置,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一狀態可提供由使用者看曲率較高的面板模組310,並且切換曲率結構1在第二狀態可以使面板模組310保持平面形狀。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  切換曲率結構 10  接頭 100  可彎曲本體 110  支撐連接點 120  第一連接點 130  第二連接點 200  曲率控制模組 201  主支架 202  第一架體 203  第二架體 210  連接部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切換曲率結構,包括:一可彎曲本體,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一支撐連接點及位於該支撐連接點之相對兩側的至少一第一連接點及至少一第二連接點位於該可彎曲本體上;一曲率控制模組,包括:一主支架,沿著橫切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一連接部,可沿著該主支架在該第二方向上移動地切換一第一狀態及一第二狀態;至少一第一架體,連接於該第一連接點與該連接部之間;以及至少一第二架體,連接於該第二連接點與該連接部之間;其中,在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所構成的一虛擬平面上,該可彎曲本體在該第一狀態時之曲率大於該可彎曲本體在該第二狀態時之曲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接頭,其中該複數個接頭分別位於該支撐連接點、該第一連接點及該第二連接點,以使該主支架、該第一架體及該第二架體分別與該支撐連接點、該第一連接點及該第二連接點樞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在該第一狀態時,該支撐連接點、該第一連接點及該第二連接點為沿著該第一方向不共線,且均位於該虛擬平面上,並且,在該第二狀態時,該支撐連接點、該第一連接點及該第二連接點為沿著該第一方向共線。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曲率控制模組進一步包括:一推動部,在其外側上具有一外收容部,且該推動部與主支架位於該連接部之相對側且與該連接部在該第二方向上連動;其中該外收容部具有朝向該連接部方向之一第一開口;一第一彈性元件,配置以提供該推動部相反於該連接部方向之回彈力;一旋轉柱,具有朝向該推動部的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且朝向該連接部的一第二端;一導軌,設置於該推動部及該旋轉柱之外側,該導軌位於該外收容部為沿著該第二方向之延伸方向上,並經由該第一開口沿該第二方向進入或離開該外收容部;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配置以提供該旋轉柱相反於該連接部方向之回彈力。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曲率控制模組進一步包括一導軌外管,該導軌位於該導軌外管內部,並且該導軌外管配置以包覆該旋轉柱及該推動部之至少一部分。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本體及自該本體沿著該第二方向遠離該主支架的一延伸部,該旋轉柱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間形成一通道,該推動部的內部具有一內收容部,並且該延伸部經過該通道與該內收容部卡合。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本體及及自該本體沿著該第二方向遠離該主支架的一延伸部,並且該延伸部與該第二端連接。
  8. 如請求項6或7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旋轉柱的外側面具有一第一抵制部及一第二抵制部,該第一抵制部的頂部至該第二抵制部的底部之間形成一第一斜面,並且,在該第一斜面上具有自該第一斜面朝向該第二端的一第一收容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第二抵制部的頂部至該第一抵制部的底部之間形成一第二斜面,在該第二斜面上具有自該第二斜面朝向該第二端的一第二收容部,並且,在該第一狀態,該導軌至少一部分位於該第一收容部或該第二收容部內。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當自該第一狀態切換至該第二狀態時,該曲率控制模組進行下列工作:該推動部朝向該主支架移動,以擠壓該第一彈性元件的同時使該導軌完全位於該外收容部內部;利用該第一彈性元件,擠壓該第二彈性元件,使得該旋轉柱旋轉,其中當該旋轉柱旋轉時,該導軌位於該第一斜面上;該旋轉柱開始旋轉後藉由該第二抵制部擋住該推動部,以停止該旋轉柱的旋轉;該旋轉柱停止旋轉後,該第一彈性元件彈回並該推動部朝向遠離該主支架之方向移動,以使該導軌之至少一部分離開該外收容部;該推動部抵達臨界點後再使該旋轉柱旋轉至該導軌接觸該第二抵制部;以及 該導軌接觸該第二抵制部後,該旋轉柱沿著該第二方向朝向遠離該主支架之方向移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當自該第二狀態切換至該第一狀態時,該曲率控制模組進行下列工作:該推動部朝向該主支架移動,以擠壓該第一彈性元件的同時使該導軌完全位於該外收容部內部;利用該第一彈性元件,擠壓該第二彈性元件,以使該旋轉柱朝向該主支架之方向移動;該旋轉柱移動至使該導軌位於該第二抵制部的該頂部,使得該旋轉柱旋轉,其中當該旋轉柱旋轉時,該導軌位於該第二斜面上;藉由該旋轉柱旋轉,改變該第二收容部與該導軌之相對位置;藉由該第一彈簧性元件彈回,使該推動部遠離該主支架之方向移動以使該導軌在旋轉過程中逐步離開該外收容部;當該導軌抵達該第二收容部沿著該第二方向之延伸方向時,該導軌至少一部分離開該外收容部並卡合在該第二收容部;以及利用該推動部之移動,使該連接部遠離該主支架移動。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導軌包含彼此相對的一第一導軌及一第二導軌,當第一導軌位於該第一斜面及該第二斜面中的一個上時,該第二導軌位於該第一斜面及該第二斜面中的另一個上,並且,當第一導軌位於該第一收容部及該第二收容部中的一個上時,該第二導軌位於該第一收容部及該第二收容部中的另一個上。
  13. 如請求項6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推動部具有多個第一尖點及多個第二尖點,該多個第一尖點的一個與該多個第二尖點的一個之間形成一壁面,並且該多個第一尖點的該一個與該多個第二尖點的另一個之間形成一推動部斜面。
  14.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面板模組,具有一端緣;以及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切換曲率結構,其中,該可彎曲本體與該端緣同向延伸並連動地設置。
TW110133427A 2021-09-08 2021-09-08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TWI8019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3427A TWI801996B (zh) 2021-09-08 2021-09-08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3427A TWI801996B (zh) 2021-09-08 2021-09-08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825A TW202311825A (zh) 2023-03-16
TWI801996B true TWI801996B (zh) 2023-05-11

Family

ID=86690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3427A TWI801996B (zh) 2021-09-08 2021-09-08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199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0730B (zh) * 2013-07-31 2015-12-01 Lg Display Co Ltd 彎曲顯示裝置及其曲率控制方法
TWI536334B (zh) * 2014-04-29 2016-06-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模式與彎曲模式中的可調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I587776B (zh) * 2015-07-31 2017-06-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彎曲之顯示裝置
TWM585518U (zh) * 2019-06-26 2019-11-01 雨之情傘業有限公司 雨傘之結構改良
TWI694423B (zh) * 2014-09-23 2020-05-2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彎曲顯示裝置
TWI705047B (zh) * 2014-01-29 2020-09-21 美商康寧公司 可彎曲玻璃堆疊組件、物件及製造該等組件、物件之方法
TWM610009U (zh) * 2020-12-10 2021-04-01 新鉑樺實業有限公司 雨傘結構改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0730B (zh) * 2013-07-31 2015-12-01 Lg Display Co Ltd 彎曲顯示裝置及其曲率控制方法
TWI705047B (zh) * 2014-01-29 2020-09-21 美商康寧公司 可彎曲玻璃堆疊組件、物件及製造該等組件、物件之方法
TWI536334B (zh) * 2014-04-29 2016-06-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模式與彎曲模式中的可調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I694423B (zh) * 2014-09-23 2020-05-2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彎曲顯示裝置
TWI587776B (zh) * 2015-07-31 2017-06-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彎曲之顯示裝置
TWM585518U (zh) * 2019-06-26 2019-11-01 雨之情傘業有限公司 雨傘之結構改良
TWM610009U (zh) * 2020-12-10 2021-04-01 新鉑樺實業有限公司 雨傘結構改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825A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1284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WO2021175048A1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TWI695666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US1077222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50037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可動鍵盤格架
WO2023010638A1 (zh) 折叠显示装置
JP2011048536A (ja) 電子機器
TWI633566B (zh) 按鍵及其鍵盤
US904208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ovable foot pad
CN103914104A (zh) 携带式电子装置
WO2023092730A1 (zh)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011070A1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TW201533560A (zh) 具有收納功能的電子裝置
TWI801996B (zh) 切換曲率結構及顯示裝置
TWI727805B (zh) 筆記型電腦
TWI489345B (zh) 測試治具
US20210203215A1 (en) Thin displacement driving device
TWM531732U (zh) 可變扭力的鉸鏈
WO2024055495A1 (zh) 折叠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CN113434010B (zh) 折叠式屏幕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63340B (zh) 觸控板機構
TWM599076U (zh) 電子裝置與其樞軸結構
JP5733311B2 (ja) スライド機構、及び携帯機器
TWI817690B (zh) 電子裝置
TWI746276B (zh) 電子裝置及筆記型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