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2604B - 電致發光膠帶 - Google Patents

電致發光膠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2604B
TWI792604B TW110137417A TW110137417A TWI792604B TW I792604 B TWI792604 B TW I792604B TW 110137417 A TW110137417 A TW 110137417A TW 110137417 A TW110137417 A TW 110137417A TW I792604 B TWI792604 B TW I7926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layer
electroluminescent
electrode
adhesive t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6910A (zh
Inventor
王志弘
陳效正
黃正浩
鄭婉瑩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7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260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2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260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6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91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致發光膠帶,其包含第一電極層、第二電極層、絕緣層、電致發光層及背膠層。第二電極層設置於第一電極層之側邊,第二電極層與第一電極層之側邊之間具有第一間隙。絕緣層具有位於相對側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面向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設置,第一表面與第一電極層之間具有第二間隙。電致發光層設置於第一間隙及第二間隙。背膠層設置於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上,背膠層交錯地露出部分的第一電極層及部分的第二電極層。

Description

電致發光膠帶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致發光膠帶,特別是具有多段交錯露出設置之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的電致發光膠帶。
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簡稱為EL)為電流通過物質或物質處於強電場下而發光的物理現象,即消費產品中所常稱的「冷光」。就應用此物理現象的產品而言,目前市面上所提供者多為單一片材且未經噴塗特定發光圖樣的電致發光產品。
此種單一片材的電致發光產品,其後續加工及應用的可變化性低,而將使其市場接受度較為受限。此外,使用者或消費者常因缺乏相關的噴塗技術背景或噴塗設備,而無法任意地依個人需求製造出具有特定發光圖樣的電致發光產品。而即便可依照需求並客製化噴塗製程以製造出該特定發光圖樣,但由於其所需的研發時間長且所費不貲,均將降低使用者的研發或應用意願。
有鑑於上述技術問題,本揭示提供了一種電致發光膠帶,其包含第一電極層、第二電極層、絕緣層、電致發光層及背膠層。第二電極層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之一側邊,第二電極層與第一電極層之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絕緣層具有位於相對側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 面,第一表面面向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設置,第一表面與第一電極層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電致發光層係設置於第一間隙及第二間隙。背膠層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上,背膠層露出部分的第一電極層以形成多個第一電極層片段,且背膠層露出部分的第二電極層以形成多個第二電極層片段,其中該些第一電極層片段與該些第二電極層片段係交錯設置。
依據一些實施例,上述第一電極層片段與第二電極層片段係於該電致發光膠帶延伸之一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
依據一些實施例,當沿著垂直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裁切該電致發光膠帶而形成一裁切面時,背膠層於該裁切面上僅同時露出部分的第一電極層或部分的第二電極層。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第三電極層。上述第三電極層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之另一側邊,該第三電極層與第一電極層之另一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三間隙,且電致發光層更設置於該第三間隙。
依據一些實施例,背膠層更露出部分的第三電極層以形成多個第三電極層片段。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多個電極連接層。上述電極連接層分別設置於該背膠層上,該些電極連接層分別電性連接第二電極層與第三電極層,其中第二電極層之導電類型與第三電極層之導電類型相同。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介電層。上述介電層係設置於部分的第一電極層與電致發光層之間。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保護層。上述保護層係設置於絕緣層之第二表面,由電致發光層發出之光源自上述保護層通過。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介電層和一保護層。上述介電層係設置於部分的第一電極層與電致發光層之間。上述保護層係設置於絕緣層之第二表面,由電致發光層發出之光源自上述保護層通過。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遮光層。上述遮光層具有貫穿遮光層的一圖樣,且上述遮光層係設置於該絕緣層之第二表面側,由電致發光層發出之一光源自該圖樣通過。
綜合上述,可透過電致發光膠帶之多段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的交錯露出設置,使用者可任意地依照需求的長度來裁切電致發光膠帶,以達到能客製化電致發光膠帶之一維規格(長度)的功效。並且,可透過任意地裁切電致發光膠帶而能具有不同長度的電致發光膠帶,再透過組合黏貼該些具有不同長度的電致發光膠帶,進而得到具有不同寬度的電致發光膠帶。進而還可達到能客製化電致發光膠帶之二維規格(長度及寬度)的功效。
再者,透過調整第一電極層及/或第二電極層(甚至是第三電極層)所露出的單位長度,本揭示得以較短的露出單位長度,提供 更精確的裁切長度選擇。同時,本揭示可在同一電致發光膠帶中組合多種不同的露出單位長度,而得以提供多種不同的裁切長度選擇。
進一步,由於電致發光膠帶本身的可撓曲性,除了在二維(長度及/或寬度)幾何參數上加以客製化之外,本揭示還能因應非平坦表面而任意地調整電致發光膠帶之撓曲程度,以黏貼至該非平坦表面,進而大幅增加本揭示的適用性及應用可能性。
上述電致發光膠帶還能進一步與具有客製化圖樣的遮光層結合,而形成本揭示的電致發光裝置。因此,就整體而言,本揭示之電致發光裝置(包含電致發光膠帶及遮光層)皆可為客製化而具有任意的長度及/或寬度、撓曲程度、特定圖樣等特色,大幅增加本揭示的方便性、適用性及應用可能性。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之實施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1a,1b,1c,1d,1e:電致發光膠帶
11:背膠層
12a:第二電極層
12b:第三電極層
13:第一電極層
14:介電層
15:電致發光層
16:絕緣層
17:保護層
18:電極連接層
19:遮光層
191:圖樣
A-A’,B-B’,C-C’:剖面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G1:第一間隙
G2:第二間隙
G3:第三間隙
S1:第一外接電場片段
S2:第二外接電場片段
S3:第三外接電場片段
SF1:第一表面
SF2:第二表面
[圖1A]係根據第一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1B]係根據如圖1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C]係根據如圖1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B-B’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係根據第二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3A]係根據第三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3B]係根據如圖3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B-B’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C]係根據如圖3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C-C’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A]係根據第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4B]係根據如圖4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A]係根據第五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5B]係根據如圖5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之B-B’剖面結構示意圖。
以下輔以圖式,以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之各實施例。
請參照圖1A至圖1C,圖1A係根據第一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1a的結構示意圖,而圖1B及圖1C分別係根據如圖1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1a之A-A’及B-B’剖面結構示意圖。在圖1B中,電致發光膠帶1a包含第一電極層13、第二電極層12a、絕緣層16、電致發光層15及背膠層11。
第二電極層12a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13之一側邊,並與第一電極層13之該側邊之間形成一第一間隙G1。上述側邊可為一側面(side)或一邊(edge),在此並未加以限制。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具有相反之導電類型,例如第一電極層13為正電極而第二電極層12a為負電極,或例如第一電極層13為負電極而第二電極層12a為正電極,此處並未加以限制。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之材料分別為具有導電性之材料,例如金屬(例如鎂、鋁、金、銀或銅)、合金材料(例如鋁合金或銀合金)、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或其他(例如碳),但不限於此。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可為彼此相同的材 料(例如皆為銅),亦可為彼此不同的材料,在此並未加以限制。因此,當上述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一電極層13同時連接一外加電場,將進而形成一導電對。而第一間隙G1之寬度需足夠大,以避免於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一電極層13同時通予該外加電場時,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一電極層13於第一間隙G1產生短路而導通或擊穿。
絕緣層16具有位於相對側的第一表面SF1及第二表面SF2。第一表面SF1係面向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設置(例如圖1B中較靠近第一電極層13與第二電極層12a的表面)。第一表面SF1與第一電極層13之間形成第二間隙G2。相對地,第二表面SF2則位於絕緣層16之第一表面SF1的相對側,而並非面向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設置(例如圖1B中較遠離第一電極層13與第二電極層12a的表面)。絕緣層16之材料為有機或無機的電性絕緣材料,在此並未加以限制。依據一些實施例,絕緣層16為可供可見光波長範圍(例如360至840nm)之光源通過的絕緣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或聚碳酸酯(PC)等,但不限於此。
電致發光層15分別設置於第一間隙G1及第二間隙G2內,因此電致發光層15分別接觸第一電極層13、第二電極層12a及絕緣層16。電致發光層15之材料可為有機化合物或半導體材料,例如III-V族或II-VI族化合物(例如砷化鎵),但不以此為限。當第一電極層13與第二電極層12a同時通予一外加電場且該外加電場超過電致發光層15之激發最低能量時,將使電致發光層15之電子躍遷至激發態,並在電子由激發態緩解回到基態的過程中放出光源。藉此,使用者即可觀察到由電 致發光層15於第一間隙G1及第二間隙G2所發出的光源。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致發光層15包含多種不同的電致發光材料,因而能發出含有多種單色光的光源組合(例如紅光、藍光或綠光),甚至透過排列配置上述不同的電致發光材料而能形成具有不同光源色及/或圖樣形狀的光源組合。
背膠層11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13及第二電極層12a之上。背膠層11之材料可為水性塗料(例如以水作為溶劑,溶解丙烯酸或聚氨酯,但不以此為限)或油性塗料(例如以甲苯、二甲基甲醯胺(DMF)或丁酮等作為溶劑,溶解丙烯酸或聚氨酯,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背膠層11還露出一部分的第一電極層13,以形成第一電極層片段(亦即露出的第一電極層13,見於圖1B之A-A’剖面中)。同時,背膠層11還露出一部分的第二電極層12a,以形成第二電極層片段(亦即露出的第二電極層12a,見於圖1C之B-B’剖面中)。在圖1A中,第一方向D1為電致發光膠帶1a可向外拉伸的延伸方向,而第二方向D2為垂直於該電致發光膠帶1a之延伸方向(亦即垂直於第一方向D1)的裁切方向。背膠層11所露出的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係彼此鄰近設置及/或交錯設置。例如,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係於第二方向D2上彼此鄰近地設置,而使第一電極層片段於第二方向D2上並排於第二電極層片段。
依據一些實施例,當沿著第二方向D2裁切該電致發光膠帶1a而形成一裁切面(例如圖1A所示的A-A’剖面或B-B’剖面)時,該背膠層11於該裁切面上僅同時露出部分的第一電極層13(如圖1A之 A-A’剖面)或部分的第二電極層12a(如圖1A之B-B’剖面)。藉此,沿該第二方向D2之裁切面上同時僅出現第一電極層片段或第二電極層片段。
依據一些變化例,部分的第一電極層片段與部分的第二電極層片段係彼此鄰近設置且同時交錯設置。例如,於第一方向D1方向上,第一電極層片段的前端係鄰近而並排於前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後端,而第一電極層片段的後端係鄰近而並排於後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前端。因此,於第一電極層片段的中端並未與第二電極片段彼此並排。亦即,在此些變化例中,第一電極層片段的前端及/或後端,沿第二方向D2之裁切面上同時出現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而第一電極層片段的中端,沿第二方向D2之裁切面上則僅同時出現第一電極層片段或第二電極層片段。
任意二個露出的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即得以形成一組外接電場片段,例如圖1A中的第一外接電場片段S1及第二外接電場片段S2。透過電性連接足夠大的外加電場至該外接電場片段,即能進一步激發電致發光層15之電子躍遷而緩解放光。當在沿第二方向D2任意裁切電致發光膠帶1a時,至少需使裁切後的電致發光膠帶1a具有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以形成至少一組外接電場片段而得以通予外加電場。更具體地,上述至少一組外接電場片段係指電致發光膠帶1a可具有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或可具有二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抑或可具有二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二個第二電極層片段,並未加以限制而可由使用 者自行選擇及定義。藉此,本揭示可讓使用者視需求而剪裁出各種總長度(於第一方向D1)之電致發光膠帶1a,而得以滿足各種客製化的需求。
依據一些實施例,任意二個第一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於第一方向D1)可為相同或不同,在此並未加以限制;同樣地,任意二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亦可為相同或不同,在此亦未加以限制。此外,任意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任意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亦可為相同或不同,在此並未加以限制。請同時參照圖1A及圖2,圖2係根據第二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1b的結構示意圖。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圖2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於第一方向D1),均較圖1A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為長。因此,圖2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進而將形成長度較長的第三外接電場片段S3(相較於圖1A之第一外接電場片段S1及第二外接電場片段S2)。
更具體地,若圖1A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均為10mm,圖2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均為30mm,則在同時完整保留至少一組外接電場片段(包含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情況下,裁切後圖1A之電致發光膠帶1a的總長度至少為20mm(10+10mm),而裁切後圖2之電致發光膠帶1b的總長度則至少為60mm(30+30mm)。由此可知,當第一電極層片段及/或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愈小時,將可提供劃分更細而形同裁切刻度更細的選擇。換個角度而言,以相同且尚未裁切的 總長度(60mm)而言,圖1A之單位長度(10mm)可提供6個刻度(10、20、30、40、50及60mm),而在0mm裁切第一刀之後,可在剩餘至少6個刻度選項中選擇其一,進而裁切出至少6種不同的總長度(10、20、30、40、50及60mm);相對而言,圖2之單位長度(30mm)則僅可提供2個刻度(30及60mm),而在0mm裁切第一刀之後,僅可在剩餘至少2個刻度選項中選擇其一,進而裁切出至少2種不同的總長度(30及60mm)。換句話說,為了保留至少一組外接電場片段以通予外加電場,不同的第一電極層片段及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將能提供更多不同的電致發光膠帶1a,1b的總長度。藉此,透過調整第一電極層片段及/或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長度,本揭示還得以裁切出更多具有不同總長度的電致發光膠帶1a,1b,以更符合各種客製化的需求。
類似地,任意二個第一電極層片段、任意二個第二電極層片段,或任意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及任意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的單位寬度(於第二方向D2)亦可為相同或不同,故不再詳述。
請再繼續參照圖1B,在第一實施例中,電致發光膠帶1a可更包含一介電層14。上述介電層14係設置於一部分的第一電極層13(例如圖1B中較靠近絕緣層16的一側)與電致發光層15之間。介電層14之材料可為低介電係數(low-K)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例如氧化矽或聚氨酯(PU),但不以此為限。因此,電致發光層15發出之光源可自介電層14通過。藉此,透過介電層14的設置,本揭示可防止第一電極層13與電致發光層15大面積地接觸,因而可在通予外加電場時,減少第 一電極層13與電致發光層15之間的漏電電流,避免其累積熱能而造成電致發光膠帶1a過熱。
請繼續參照圖1B,電致發光膠帶1a可更包含一保護層17。保護層17係設置於絕緣層16之第一表面SF1之相對側的第二表面SF2(亦即,並非面向第二電極層12a及第一電極層13的一表面)。保護層17之材料可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因此,電致發光層15發出之光源將自保護層17通過。依據一些實施例,保護層17為可供可見光波長範圍(例如360至840nm)之光源通過的材料,例如聚氨酯(PU)塗料,但不以此為限。此外,保護層17可依照使用者所需不同的保護功能而進一步選擇,藉此,本揭示還可提供具有防水、耐磨、抗酸鹼、耐腐蝕等特性的電致發光膠帶1a。
請接著參照圖1A及圖3A至圖3C,圖3A係根據第三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1c的結構示意圖,而圖3B及圖3C分別係根據如圖3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1c之B-B’及C-C’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相較於圖1A之第一實施例的電致發光膠帶1a,圖3A之第三實施例之電致發光膠帶1c更包含第三電極層12b。在圖3B中,第三電極層12b係設置於第一電極層13之另一側邊(亦即未設置第二電極層12a之一側邊)。類似地,上述另一側邊可為一側面(side)或一邊(edge),在此並未加以限制。第三電極層12b與第一電極層13之另一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三間隙G3。第三電極層12b及第二電極層12a具有相同之導電類型。第三電極層12b之材料與前述第二電極層12a之材料類似,故在此不 再詳述。而與前述第一間隙G1類似地,第三間隙G3之寬度亦需足夠大,故在此亦不再詳述。而電致發光層15更進一步設置於第三間隙G3,因此電致發光層15分別接觸第二電極層12a、第一電極層13之兩側邊、第三電極層12b及絕緣層16。當第三電極層12b(或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一電極層13同時通予足夠大的外加電場時,使用者即可觀察到由電致發光層15於第一間隙G1、第二間隙G2及第三間隙G3所發出的光源。
此外,背膠層11還更露出一部分的第三電極層12b,以形成第三電極層片段(亦即露出的第三電極層12b,見於圖3B之B-B’剖面中)。因此,在圖3A之電致發光膠帶1c中,背膠層11至少露出一個第一電極層片段、一個第二電極層片段及一個第三電極層片段。基此,可任意選擇第二電極層片段或第三電極層片段(2種選項),以與第一電極層片段(1種選項)形成外接電場片段(共2種組合選項)並通予一外加電場。藉此,本揭示可提供更多不同的外加電場連接方式,而更有利於滿足各種客製化需求。
請繼續參照圖3A至圖3C,在本實施例中,電致發光膠帶1c更適於電性連接一或多個電極連接層18,且電極連接層18分別設置於背膠層11上以電性連接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三電極層12b。電極連接層18與第二電極層12a及第三電極層12b具有相同之導電類型。電極連接層18之材料與前述第二電極層12a及第三電極層12b之材料類似,故在此不再詳述。在圖3A中,電極連接層18係分別沿第二方向D2設置於背膠層11上,且可例如在背膠層11之於第一方向D1上彼此遠離的兩端皆分別設置電極連接層18。同時,電極連接層18分別電性連接第二電極層12a 與第三電極層12b(見於圖3C之C-C’剖面中)。因此,當裁切後的電致發光膠帶1c之該兩端於第二方向D2之背膠層11上都設置有電極連接層18而均電性連接第二電極層12a與第三電極層12b時,第二電極層12a、位於該兩端的電極連接層18及第三電極層12b將形成一個封閉的電極層迴路。因此,當通予一外加電場至該電極層迴路及第一電極層片段時,其電致發光層15所發出的光源面積(例如圖3A之電致發光膠帶1c)將較未設置電極連接層18的光源面積(例如圖1A之電致發光膠帶1a)更為擴展,且其光源均勻度亦將有所提升。
請接著參照圖3A及圖4A至圖4B,圖4A係根據第四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1d的結構示意圖,而圖4B係根據如圖4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1d之A-A’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三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相較於圖3A之第三實施例之電致發光膠帶1c,圖4A之第四實施例之電致發光膠帶1d的背膠層11更露出較靠近第三電極層12b之一側的第一電極層13,進而在該側形成另一第一電極層片段(見於圖4B之A-A’剖面中)。基此,可任意選擇第二電極層片段或第三電極層片段(2種選項),亦可任意選擇第一電極層片段及另一第一電極層片段(2種選項)以形成外接電場片段(共4種組合選項)並通予一外加電場。藉此,本揭示可提供更多不同的外加電場連接方式,而更有利於滿足各種客製化需求。
請參照圖5A至圖5B,圖5A係根據第五實施例,電致發光膠帶1e的結構示意圖,而圖5B係根據如圖5A所示,電致發光膠帶1e之B-B’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三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及結構將 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相較於圖3A之第三實施例之電致發光膠帶1c,圖5A之第五實施例之電致發光膠帶1e更包含遮光層19。在圖5A中,遮光層19係設置於絕緣層16之第二表面SF2側(亦即,並非面向第二電極層12a及第一電極層13的一表面側),例如設置於保護層17上。遮光層19之材料可為各種具可撓性的不透光材料;甚至,遮光層19本身即為具有黏性的材料,例如一般不透明膠帶。依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9具有一遮光背膠層,該遮光背膠層係設置於遮光層19之面向絕緣層16之第二表面SF2的一側,遮光層19因而得以設置於電致發光膠帶1e。遮光背膠層之材料與前述背膠層11之材料類似,故在此不再詳述。同時,遮光層19具有貫穿遮光層19(及遮光背膠層)的一圖樣191,因此可將此圖樣191作為光源通道,而讓該電致發光層15所發出之光源自圖樣191通過。藉此,使用者可觀察到與該圖樣191之圖案形狀相同的光源,進而達到使用者所欲達到的客製化發光效果。
綜合以上,本揭示之電致發光膠帶透過多段交錯露出設置的第一電極層及第二電極層,可供任意地裁切而具有客製化的長度。此任意裁切後的電致發光膠帶在通予外加電場後,仍能產生電致發光的光源而不影響其發光效能。此外,本揭示還進一步具有遮光層,因而可提供具有客製化長度及客製化發光圖樣的電致發光膠帶。藉此,本揭示大幅減少習知電致發光產品的高製作成本,並解決了習知電致發光產品的客製化不易及適用性相對較低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 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c:電致發光膠帶
11:背膠層
12a:第二電極層
12b:第三電極層
13:第一電極層
18:電極連接層
B-B’,C-C’:剖面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電致發光膠帶,包含:一第一電極層;一第二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層之一側邊,該第二電極層與該第一電極層之該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一絕緣層,具有位於相對側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面向該第一電極層及該第二電極層設置,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電極層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一電致發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間隙及該第二間隙;及一背膠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層及該第二電極層上,該背膠層露出部分的該第一電極層以形成複數個第一電極層片段,且該背膠層露出部分的該第二電極層以形成複數個第二電極層片段,其中該些第一電極層片段與該些第二電極層片段係交錯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其中該些第一電極層片段與該些第二電極層片段係於該電致發光膠帶延伸之一第一方向上交錯設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其中當沿著垂直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裁切該電致發光膠帶而形成一裁切面時,該背膠層於該裁切面上僅同時露出部分的該第一電極層或部分的該第二電極層。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第三電極層,該第三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層之另一側邊,該第三電極層與該 第一電極層之該另一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三間隙,且該電致發光層更設置於該第三間隙。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其中該背膠層更露出部分的該第三電極層以形成複數個第三電極層片段。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複數個電極連接層,該些電極連接層分別設置於該背膠層上,該些電極連接層分別電性連接該第二電極層與該第三電極層,其中該第二電極層之導電類型與該第三電極層之導電類型相同。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介電層,該介電層設置於部分的該第一電極層與該電致發光層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保護層,該保護層設置於該絕緣層之該第二表面,由該電致發光層發出之一光源自該保護層通過。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介電層,該介電層設置於部分的該第一電極層與該電致發光層之間;及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絕緣層之該第二表面,由該電致發光層發出之一光源自該保護層通過。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發光膠帶,更包含一遮光層,該遮光層具有貫穿該遮光層的一圖樣,且該遮光層設置於該絕緣層之該第二表面側,由該電致發光層發出之一光源自該圖樣通過。
TW110137417A 2021-10-07 2021-10-07 電致發光膠帶 TWI7926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417A TWI792604B (zh) 2021-10-07 2021-10-07 電致發光膠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417A TWI792604B (zh) 2021-10-07 2021-10-07 電致發光膠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2604B true TWI792604B (zh) 2023-02-11
TW202316910A TW202316910A (zh) 2023-04-16

Family

ID=8668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417A TWI792604B (zh) 2021-10-07 2021-10-07 電致發光膠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260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4087A (ja) * 1992-09-24 199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装置
TW200530960A (en) * 2004-03-05 2005-09-16 Rira Electronics Corp A luminescence piece structure with colored drawing luminescence effect
TWM548763U (zh) * 2017-04-26 2017-09-11 jia-long Wang 可撓式冷光貼
NL2019091B1 (en) * 2017-06-19 2018-12-24 Transart Graphics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sticker
TWM575766U (zh) * 2018-09-26 2019-03-21 元達喜企業有限公司 Electroluminescent sticker improvem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4087A (ja) * 1992-09-24 199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装置
TW200530960A (en) * 2004-03-05 2005-09-16 Rira Electronics Corp A luminescence piece structure with colored drawing luminescence effect
TWM548763U (zh) * 2017-04-26 2017-09-11 jia-long Wang 可撓式冷光貼
NL2019091B1 (en) * 2017-06-19 2018-12-24 Transart Graphics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sticker
TWM575766U (zh) * 2018-09-26 2019-03-21 元達喜企業有限公司 Electroluminescent sticker improv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910A (zh) 202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9132B2 (en) Electrode laminat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element
US10283729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element,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EP1684550A1 (en) Electric fiel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2006202717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51672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WO2020143436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8520889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JP2015156392A (ja)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16690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JP2005322619A (ja)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25307A (zh) 發光裝置
TWI792604B (zh) 電致發光膠帶
US20080246396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KR100773939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2002343555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GB2331183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N115802806A (zh) 一种有机发光结构和发光装置
KR101498408B1 (ko) 면상 발광체
KR102115567B1 (ko) 유기 el 소자
KR100784707B1 (ko) 오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방법
TWI527282B (zh) 電致發光裝置之發光單元及其製造方法
CN105653083A (zh) 透明导电性基材
JP6796853B2 (ja) Oled照明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00107316A (ko) 무기 전계발광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8226494A (ja) 電極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