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8064B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8064B
TWI788064B TW110139234A TW110139234A TWI788064B TW I788064 B TWI788064 B TW I788064B TW 110139234 A TW110139234 A TW 110139234A TW 110139234 A TW110139234 A TW 110139234A TW I788064 B TWI788064 B TW I7880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cident surface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emitting uni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9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8079A (zh
Inventor
陳瑞麟
李品勳
陳元璋
鄭彥平
鄭鴻斌
劉仕釩
Original Assignee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0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8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07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02B6/12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kin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semiconductor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having a PN or PIN junction
    • G02F1/02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semiconductor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having a PN or PIN junction in an optical waveguide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導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導光板靠近第一入光面的相對二角落處設有複數個階部,且每一個階部之階面為第二入光面。光源具有基板、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設置在基板上。第一發光單元面對第一入光面。第二發光單元分別面對第二入光面。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及其應用,特別是指一種背光模組及包含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傳統的窄邊框顯示器大多為矩形,其內部使用具有對應矩形形狀之背光模組。為因應市場需求,市面上出現了具有圓弧造型的窄邊框顯示器。然而,因為圓弧的窄邊框的角落的空間較小,故對於具有相同可視區尺寸的顯示器來說,矩形顯示器所使用的矩形背光模組較難放入具有圓弧角之顯示器邊框中,且為因應具有圓弧角之顯示器邊框,則需要減少背光模組的光源數量或是增加邊框的尺寸,這不但會導致顯示器出現暗角,更會影響整體的外觀。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可解決背光模組角落出現暗角的問題,並可應用至具有圓弧角之窄邊框顯示裝置中。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背光模組。此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導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其中該導光板靠近第一入光面的相對二角落處設有複數個階部,且每一個階部之階面為第二入光面。光源具有基板、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其中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設置在基板上,其中第一發光單元面對第一入光面,第二發光單元分別面對第二入光面。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每一個第二入光面與第一入光面平行。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每一個第二入光面相對第一入光面呈傾斜。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入光面具有第一法線。每一個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法線,第二法線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法線平行,且階部是沿著第一法線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入光面具有一第一法線。每一個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法線,其中第二法線與第一法線具有交會點,交會點位於導光板之外部,且階部是沿著第一法線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二入光面之第二法線分別與第一法線之夾角是隨著遠離第一入光面而漸增。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二發光單元係以一對一的方式鄰設於第二入光面。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入光面或第二入光面上設有複數個微結構,配置以發散第一發光單元或第二發光單元所射出之光線。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二發光單元中之至少一者的出光範圍涵蓋導光板之一側緣。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位於第二入光面中最遠離第一入光面之一者上的第二發光單元的出光範圍涵蓋導光板之一側緣。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背板。背板包含底板以及立設於底板上之側壁,其中導光板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二相對角落分別具有弧度,且側壁係沿著弧度延伸,且光源之基板是沿著側壁設置在背板中。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顯示裝置。此顯示裝置包含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設置在背光模組之上方。
由上述可知,本揭露主要是在導光板的入光側的相對二角落上設計階部,以使導光板同時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具有段差的數個第二入光面。藉此,光源的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所提供之光線可分別從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以及角落上的階部之第二入光面進入導光板中,透過角落上的階部可將光線引導至導光板之角落暗區,以提升整體導光板的出光均齊度。
請參照圖1及圖2,圖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之側面示意圖,圖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100主要包含背光模組200以及顯示面板110,且顯示面板110設置在背光模組200的前方。在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為角落具有圓弧設計之窄邊框顯示裝置。背光模組200包含背板210、導光板220及光源230。背板210包含底板211以及側壁212。側壁212立設於底板211上。導光板220與光源230設置在背板210中。其中,導光板220靠近其入光側的二相對角落分別具有弧度。側壁212的弧度與導光板220之入光側的相對二角落的弧度相對應,且順著導光板220的弧度延伸,且光源230是沿著側壁212設置在背板210中。
另請一併參照圖3,圖3係對應圖2之A部分的位置放大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光源230具有基板231、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232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233,其中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設置在基板231上。在一例子中,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設置在同一基板231上。在一實施例中,導光板220的一側面定義為第一入光面221,且導光板220靠近第一入光面221的相對二角落處設有複數個階部222,且每一個階部222之階面設計為第二入光面222a。如圖3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入光面221具有第一法線A1,每一個第二入光面222a具有第二法線A2。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二入光面222a之第二法線A2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一入光面221之第一法線A1的延伸方向,且階部222是沿著第一法線A1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光源230鄰設於導光板220,且光源230的第一發光單元232面對第一入光面221,第二發光單元233面對第二入光面222a。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233係以一對一的方式鄰設於第二入光面222a。在一實施例中,至少一位於該些第二入光面222a中的該第二發光單元233的出光範圍涵蓋該導光板220之一側緣,例如:圖3中每一個第二發光單元233的半開光角為60度,分別為光線L1、光線L2、光線L3可涵蓋該導光板220之側緣。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入光面222a中最遠離第一入光面221之一者上的第二發光單元233(例如圖3所示之最左側之第二發光單元233)的出光範圍,是涵蓋導光板220相對於入光側相對兩角落之側緣,例如:圖3中最遠離第一入光面221的第二發光單元233的光線L1涵蓋了最大範圍的導光板220之側緣。具體而言,透過在導光板220之入光側角落的階部222設計,來讓位於具有段差之階部222上的第二發光單元233能夠順著導光板220的弧度照射導光板220,並將光線填補導光板220角落的暗區。除此之外,前述光源230中的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設於同一個基板231上,一方面可以利用打件工序精準控制公差,使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精準對位;利用電路設計手段亦可分別控制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的亮度進行補償,達到增亮效果。另一方面,藉由位於同一個基板231但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的設計,還可滿足如車用顯示器等具有大圓弧角或不規則形狀的導光板的光學品味的要求,例如整體亮度與均齊度。
另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其中圖4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與比較例的光學趨勢模擬圖。其中,第一實施例為圖3所示之具有第一入光面221與階部222上之第二入光面222a之導光板220,搭配位於第一入光面221與第二入光面222a之第一發光單元232與第二發光單元233,其所產生的光學趨勢模擬圖如圖4的右側圖所示,其角落與中心的輝度比為53.46%。比較例則是使用一般的四個角落具有圓弧之導光板,而不具有如圖3所示之階部設計,且光源則僅設置在導光板的直線側邊,故比較例所產生的趨勢模擬圖如圖4的左側圖所示,其角落與中心的輝度比為30.21%。顯然地,由圖4可知,第一實施例可明顯提升角落的亮度並具有較佳的均齊度。
本揭露之背光模組亦可以有不同的結構設計。請參照圖5,圖5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300主要包含光源310及導光板320。光源310與導光板320可設置在如圖1所示之背板210中。光源310具有基板311、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312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313,其中第一發光單元312與第二發光單元313設置在基板311上。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20具有第一入光面321,且導光板320靠近第一入光面321的相對二角落處設有複數個階部322,且每一個階部322之階面設計為第二入光面322a。如圖5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入光面321具有第一法線A3,每一個第二入光面322a具有第二法線A4。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二入光面322a是相對第一入光面321呈傾斜,而使第二入光面322a之第二法線A4與第一法線A3具有交會點X1,且交會點X1位於導光板320之外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入光面322a之第二法線A4分別與第一法線A3之夾角是隨著遠離第一入光面321而漸增。例如圖5所示,離第一入光面321最遠之第二入光面322a(例如最左側之第二入光面322a)的第二法線A4與第一入光面321的第一法線A3的夾角a2係大於離第一入光面321最近之第二入光面322a(例如最右側之第二入光面322a)的第二法線A4與第一入光面321的第一法線A3的夾角a1。此外,階部322是沿著第一法線A3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請繼續參照圖5,光源310鄰設於導光板320,且第一發光單元312面對第一入光面321,第二發光單元313面對第二入光面322a。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313係以一對一的方式鄰設於第二入光面322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入光面322a中最遠離第一入光面321上的第二發光單元313(例如圖5所示之最左側之第二發光單元313)的出光範圍涵蓋導光板320相對於入光側相對兩角落之側緣。具體而言,透過在導光板320之入光側角落的階部322設計,來讓位於具有段差之不同階部322上的第二發光單元313能夠順著導光板320角落的弧度照射導光板320,以將光線填補角落導光板320角落的暗區。此外,透過階部322的階面(也就是第二入光面322a)相對第一入光面321傾斜的設計,可以讓設置在其上的第二發光單元313所產生之光線以不同的入射角度進入導光板320中,使光線能夠到達導光板320角落的各個暗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入光面322a相對第一入光面321的傾斜角度可依需求改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二入光面322a相對第一入光面321傾斜的角度可為相同,亦可為不同。例如:當角落圓弧設計的曲率半徑越大時,則越遠離第一入光面321的第二入光面322a傾斜的角度大於遠離第一入光面321的第二入光面322a傾斜的角度,如此,相較於每一個第二入光面322a相對第一入光面321傾斜角度相同的設計,傾斜角度不同的設計更可使用較少顆數的第二發光單元233就能提升角落的亮度,具有降低成本之功效。
另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其中圖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與比較例的光學趨勢模擬圖。其中,第一實施例為圖5所示之具有第一入光面321與階部322上之第二入光面322a之導光板320,搭配位於第一入光面321與第二入光面322a上之第一發光單元312與第二發光單元313,其所產生的光學趨勢模擬圖如圖6的右側圖所示,其角落與中心的輝度比為63.35%。比較例與圖4的比較例相同,其係使用一般的四個角落具有圓弧之導光板,而不具有如圖5所示之階部設計,且光源則僅設置在導光板的直線側邊,故比較例所產生的趨勢模擬圖如圖6的左側圖所示,其角落與中心的輝度比為30.21%。顯然地,由圖6可知,第二實施例亦可明顯提升角落的亮度並具有較佳的均齊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導光板之第一入光面或第二入光面上設有複數個微結構。例如圖7所示,圖7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導光板之裝置示意圖。圖7的導光板400的結構大致上與圖3所示之導光板220的結構相同,差異僅在於圖7之導光板400的第一入光面410上設有複數個微結構411。如圖7所示,導光板400具有第一入光面410以及複數個階部420設置在導光板400靠近第一入光面410的相對二角落處。其中,每一個階部420之階面設計為第二入光面42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入光面410上設有複數個微結構411。微結構411主要是配置以發散例如圖3所示之第一發光單元232所射出之光線,進而提升導光板400的整體出光均勻度。在其他例子中,亦可同時在第二入光面421設置微結構411,以達到使例如圖3所示之第二發光單元233所射出之光線發散之效果。
欲陳明者,本案實施例是以圖3所示之導光板220應用於顯示裝置100中僅用來作為示範說明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前述其他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例如圖5所示之導光板320或圖7所示之導光板400)均可應用於顯示裝置中,以產生同樣之效果。
在前述實施例中,例如圖3之光源230以及圖5之光源310,光源的基板是立設(也就是垂直放置)在背板中,且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的主要出光面係平行於基板,故基板可以隨著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的段差彎折,以使光源的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能夠對準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在其他實施例中,光源亦可有不同的結構設計。例如圖8及圖9所示,圖8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圖9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光源之裝置上視圖。本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500的結構與圖3所示之背光模組200的結構大致上相同,差異僅在於背光模組500的光源530具有不同的結構設計。
如圖8及圖9所示,背光模組500主要包含背板510、導光板520及光源530。本實施例之背板510及導光板520的結構實質上與圖1及圖3所示之背板210與導光板220的結構實質上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之光源530包含基板531、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532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533。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板531主要是平行擺放在背板510中,而第一發光單元532與第二發光單元533則是立設於背板510上。其中,第一發光單元532與第二發光單元533的主要發光面係垂直於基板531,且第一發光單元532與第二發光單元533的排列方式係依據導光板520的第一入光面521與第二入光面522的位置而設定,故可直接對準導光板520的第一入光面521與第二入光面522。由於本實施方式之光源530的基板531並非如圖1所示之基板231立設在背板210中,故可降低第一發光單元532與第二發光單元533的高度,以薄化整體背光模組500的厚度。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導光板520亦可置換為例如圖5所示之導光板320或是圖7所示之導光板400,以達到相同之目的。
由上述本揭露實施方式可知,本揭露主要是在導光板的入光側的相對二角落上設計階部,以使導光板同時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具有段差的數個第二入光面。藉此,光源的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所提供之光線可分別從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以及角落上的階部之第二入光面進入導光板中,透過角落上的階部可將光線引導至導光板之角落暗區,以提升整體導光板的出光均齊度。
雖然本揭露之實施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之實施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實施例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之實施例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200:背光模組
210:背板
211:底板
212:側壁
220:導光板
221:第一入光面
222:階部
222a:第二入光面
230:光源
231:基板
232:第一發光單元
233:第二發光單元
300:背光模組
310:光源
311:基板
312:第一發光單元
313:第二發光單元
320:導光板
321:第一入光面
322:階部
322a:第二入光面
400:導光板
410:第一入光面
411:微結構
420:階部
421:第二入光面
500:背光模組
510:背板
520:導光板
521:第一入光面
522:第二入光面
530:光源
531:基板
532:第一發光單元
533:第二發光單元
A1:第一法線
A2:第二法線
A3:第一法線
A4:第二法線
a1:夾角
a2:夾角
L1:光線
L2:光線
L3:光線
X1:交會點
為了更完整了解實施例及其優點,現參照結合所附圖式所做之下列描述,其中: 圖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之側面示意圖; 圖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 圖3係對應圖2之A部分的位置放大示意圖; 圖4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與比較例的光學趨勢模擬圖; 圖5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 圖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與比較例的光學趨勢模擬圖; 圖7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導光板之裝置示意圖; 圖8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以及 圖9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光源之裝置上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220:導光板
221:第一入光面
222:階部
222a:第二入光面
230:光源
231:基板
232:第一發光單元
233:第二發光單元
A1:第一法線
A2:第二法線
L1:光線
L2:光線
L3:光線

Claims (11)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其中該導光板靠近該第一入光面的相對二角落處設有複數個階部,其中每一該些階部之階面為一第二入光面;以及一光源,具有一基板、複數個第一發光單元與複數個第二發光單元,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單元與該些第二發光單元設置在該基板上,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單元面對該第一入光面,該些第二發光單元分別面對該些第二入光面;以及一背板,包含一底板以及立設於該底板上之一側壁;其中,該導光板靠近該第一入光面的二相對角落分別具有一弧度,該側壁係沿著該弧度延伸,且該光源之該基板是沿著該側壁設置在該背板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第二入光面與該第一入光面平行。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第二入光面相對該第一入光面呈傾斜。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入光面具有一第一法線;以及每一該些第二入光面具有一第二法線,該些第二法線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法線平行,且該些階部是沿著該第一法 線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入光面具有一第一法線;以及每一該些第二入光面具有一第二法線,其中該些第二法線與該第一法線具有一交會點,該交會點位於該導光板之外部,且該些階部是沿著該第一法線的延伸方向形成段差。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二入光面之該些第二法線分別與該第一法線之夾角是隨著遠離該第一入光面而漸增。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二發光單元係以一對一的方式鄰設於該些第二入光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入光面或該些第二入光面上設有複數個微結構,配置以發散該些第一發光單元或該些第二發光單元所射出之光線。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二發光單元中之至少一者的出光範圍涵蓋該導光板之一側緣。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位於該些第二入光面中最遠離該第一入光面之一者上的該第二發光單元的出光範圍涵蓋該導光板之一側緣。
  1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0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在該背光模組之上方。
TW110139234A 2021-10-18 2021-10-22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788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21/124409 2021-10-18
PCT/CN2021/124409 WO2023065069A1 (zh) 2021-10-18 2021-10-1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8064B true TWI788064B (zh) 2022-12-21
TW202318079A TW202318079A (zh) 2023-05-01

Family

ID=8579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9234A TWI788064B (zh) 2021-10-18 2021-10-22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788064B (zh)
WO (1) WO202306506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0644A (ja) * 2007-09-12 2009-04-0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1192490A (ja) * 2010-03-12 2011-09-29 Omron Corp 導光板
US20120224122A1 (en) * 2011-03-03 2012-09-0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60011354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Nichia Corporation Backlight device
TW201621427A (zh) * 2014-12-04 2016-06-16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07883246A (zh) * 2016-09-27 2018-04-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弯曲的光源单元的背光单元及具有其的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7272A (ja) * 2007-11-09 2009-05-28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56030A (ja) * 2008-08-29 2010-03-11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照明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48293A (ja) * 2011-05-25 2012-12-13 Japan Display East Inc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2721995A (zh) * 2012-05-07 2012-10-1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JP6490136B2 (ja) * 2016-07-14 2019-03-27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0644A (ja) * 2007-09-12 2009-04-0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1192490A (ja) * 2010-03-12 2011-09-29 Omron Corp 導光板
US20120224122A1 (en) * 2011-03-03 2012-09-0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60011354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Nichia Corporation Backlight device
TW201621427A (zh) * 2014-12-04 2016-06-16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07883246A (zh) * 2016-09-27 2018-04-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弯曲的光源单元的背光单元及具有其的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5069A1 (zh) 2023-04-27
TW202318079A (zh)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87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3736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878995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9116275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CN103307509B (zh)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932298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US9116387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898579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KR20060135207A (ko) 휘도를 개선한 발광다이오드 램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9551898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981093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002236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US8282258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7532787B (zh) 发光设备、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KR2018007161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90063904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20004702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788064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KR2011007321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6979344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2032731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4141164A (zh) 电子设备
US20140328051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839335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1704555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