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084B -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 Google Patents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084B
TWI785084B TW107127068A TW107127068A TWI785084B TW I785084 B TWI785084 B TW I785084B TW 107127068 A TW107127068 A TW 107127068A TW 107127068 A TW107127068 A TW 107127068A TW I785084 B TWI785084 B TW I7850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container
battery
negative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270A (zh
Inventor
池內淳夫
林清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08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18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liquid-charged or electrolyte-charged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76Arrangements for managing the electrolyte stream, e.g.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53Pressure; Flow of fuel cell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以下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容納用於儲存正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槽的正電解質槽容器;容納用於儲存負電解質之負電解質槽的負電解質槽容器;及電池容器,其容納包括正電極、負電極及膜之電池單元;經組態以將該正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該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經組態以將該負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該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循環機構。

Description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稱為衍生自藉由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或其類似物獲得之天然能量之儲存電力的大容量儲存電池中之一者。RF電池包括具有複數個電池單元之單元堆疊、用於儲存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槽及負電解質槽、用於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供應至電池單元之供應管、用於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自電池單元排出之排出管及用於循環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之泵(專利文獻1)。
引用清單 專利文獻
PTL 1: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2-099368號
根據本發明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包括:容納用於儲存正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槽的正電解質槽容器;容納用於儲存負電解質之負電解質槽的負電解質槽容器;及電池容器,其容納包括正電極、負電極及膜之電池單元;經組態以將正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經組態以將負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循環機構。
[本發明待解決之問題]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通常在其安裝位置藉由將單元堆疊連接至正電解質槽及負電解質槽、管及其類似物經組裝。無法始終在安裝位置固定足夠的工作空間,且組裝操作可在一些情況下變得複雜。因此,已研究使用一種程序,其中RF電池在可整體容納RF電池之箱子(例如,容器)內部經組裝,且將包括RF電池之箱子轉移至安裝位置。然而,當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的改變在安裝之後發生時,由於RF電池整體容納在一個箱子中,由於受箱子之容量限制,難以用較大容量或具有大量電池之單元堆疊交換電解質槽。
因此,目標為提供可容易對電池容量及電池輸出之設計進行改變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本發明之有利影響]
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對電池容量及電池輸出之設計進行改變。
<<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描述>>
首先,將列舉及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1)根據本發明之態樣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包括:容納用於儲存正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槽的正電解質槽容器;容納用於儲存負電解質之負電解質槽的負電解質槽容器;及電池容器,其容納包括正電極、負電極及膜之電池單元;經組態以將正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經組態以將負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其中正極電解質槽容器、負電解質槽容器以及電池容器分別由不同的容器所構成,而各個容器自身可被交換;其中電池容器置放於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中之至少一者的頂部上。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可容易對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進行改變。此原因為電池單元及其他者、正電解質槽及負電解質槽容納於不同容器中。容器自身可容易交換,且需要設計之改變之部件(電池單元及電解質槽)可藉由交換容納相應部件自身的容器而交換。當用槽容器及電池容器自身交換具有不同尺寸之容器時,可改變內部容納的電解質之量及電池單元之數目,且可改變RF電池之電池容量及電池輸出。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例如,在電池容量增大(減小)之情況下,可用兩個槽容器交換較大(較小)槽容器;且在電池輸出增大(減小)之情況下,可用電池容器交換較大(較小)電池容器。
(2)在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正電解質循環機構 包括用於將正電解質供應至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供應管及用於將正電解質自電池單元排出之正電解質排出管,且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包括用於將負電解質供應至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供應管及用於將負電解質自電池單元排出之負電解質排出管;正電解質槽包括用於將正電解質自正電解質槽遞送至正電解質供應管之正電解質輸出管及用於將正電解質自正電解質排出管返回至正電解質槽之正電解質返回管,且負電解質槽包括用於將負電解質自負電解質槽遞送至負電解質供應管之負電解質輸出管及用於將負電解質自負電解質排出管返回至負電解質槽之負電解質返回管;且氧化還原液流電池進一步包括連接結構,其以可拆卸方式分別將正電解質供應管、負電解質供應管、正電解質排出管及負電解質排出管連接至正電解質輸出管、負電解質輸出管、正電解質返回管及負電解質返回管。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可容易對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進行改變。此原因為,當容器自身由於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發生改變而進行交換時,管可容易地脫離。通常,電解質液流管藉由使用黏著劑、融合黏結或其類似方式彼此連接以免彼此脫離。因此,一旦彼此連接,則對管之脫離操作可能極為複雜。
(3)在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電池容器之尺寸與正極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之尺寸相同,或較正極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之尺寸更小。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藉由配置容器以至少部分地彼此堆疊,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安裝面積可減小。
此外,與三個容器,亦即,正電解質槽容器、負電解質槽容器及電池容器以其間之一定距離在同一平面上經配置的情況相比,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可增大。因此,與三個容器以其間之一定距離在同一平面上經配置時的三個容器之總表面積Sa(個別容器的表面積之總和)相比, 電池容器置放於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中之至少一者的頂部上時的三個容器之總表面積Sb可減小了接觸面積A。總表面積Sb可由式「總表面積Sa-接觸面積A」來確定。因此,由式「{1-(總表面積Sb)/(總表面積Sa)}×100」確定的表面積減小率Sc(%)可容易地增大。由此,可能減小用於覆蓋個別槽容器之外部周邊之經暴露部分的熱絕緣材料之體積,以遏制電解質因外部環境所致之溫度的改變,且用熱絕緣材料覆蓋之操作可簡化,使得成本降低。
此外,藉由將相對較重的槽容器置放在下部側上及將相對較輕的電池容器置放於其上,重心與藉由反轉較高及較低容器堆疊的容器之情況相比更低。因此,即使在容器堆疊時,RF電池可穩定地安裝。另外,可遏制下部側上容器的變形。
(4)在如第(3)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電池容器在正電解質槽容器與負電解質槽容器上方及其之間延伸,且均勻置放在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之頂部上。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由於電池容器均勻置放在兩個槽容器之頂部上,電池容器可穩定地置放。
(5)在如第(4)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以其間具一定距離平行地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平行,且電池容器經置放以使得其縱向方向與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之縱向方向正交。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由於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容易地增大,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
(6)在如第(4)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正電 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平行地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平行,且其側表面彼此接觸,且電池容器經置放以使得其縱向方向與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之縱向方向平行。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與如第(5)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相比,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容易地增大。因此,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藉由使兩個槽容器之側表面彼此接觸,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如第(5)項之兩個槽容器以其間之一定距離經配置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相比可增大。另外,由於兩個槽容器之側表面彼此接觸,且電池容器經置放,以使得其縱向方向與兩個槽容器之縱向方向平行,可使電池容器之底部與兩個槽容器完全接觸。因此,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如第(5)項之僅使電池容器之底部與兩個槽容器部分接觸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相比可增大。
(7)在如第(4)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實施例中,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分別包括用於循環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的正電解質泵及負電解質泵,且正電解質泵及負電解質泵配置於相對於電池容器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對稱的位置處。
在上文所述之組態中,由於電池容器之內部部件均勻容納在左側及右側上,易於遏制電池容器的重心之偏離。
<<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詳細描述>>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氧化還原液流(RF)電池的細節將在下文參考圖式描述。在圖式中,相同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組件。根據實施例之RF電池通常藉由交流電/直流電轉換器在發電單元(諸如,太陽能產生設備、風力產生設備或通用電廠)與負載(諸如,消耗品)之間連接,裝入且儲存由發電單元產生之電力,且排出及將所儲存電力供應至負載。裝入及排出藉由將作為活性材料的含有價數藉由氧化作用減少改變的金屬離子(例如,釩離子、鈦離子、錳離子及其類似離子)電解質用作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中之各者,及藉由利用正電解質中所含離子之氧化作用減少潛能與負電解質中所含離子之氧化作用減少潛能之間的差異進行。
<<RF電池>>
根據實施例之RF電池1將參看圖1至圖11加以描述。RF電池1包括電池單元200 (圖10及圖11)、正電解質槽30 (圖9)、負電解質槽40、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及控制單元260。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儲存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電池單元200。控制單元260控制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在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中之循環。RF電池1之特徵中之一者為其包括容納電池單元200、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及控制單元260的電池容器2、容納正電解質槽30的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容納負電解質槽40的負電解質槽容器4,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含有不同部件(圖1至圖6、圖9)。細節將描述於下文中。在圖7至圖11中,黑色箭頭指示電解質之流動。
[電池容器及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負電解質槽容器]
如上所述,電池容器2容納電池單元200、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及控制單元260。稍後將描述電池容器2內部容納之部件之細節。正電解質槽容器3容納正電解質槽30,且負電解質槽容器4容納負電解質槽40。電池容器2、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負電解質槽容器4含有不同部件。因此,可容易對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進行改變。針對此之原因在於電池單元200及其他者,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容納於不同容器中。因此,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藉由用電池容器2及槽容器3及槽容器4自身交換具有不同尺寸之容器,可改變RF電池1之電池容量及電池輸出。容器自身可容易交換,且需要設計改變之部件(電池單元200及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可藉由交換容納相應部件之容器自身而交換。
[容器之概述]
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之各者之類型通常為乾燥容器。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之各者之形狀通常為長方體。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各自包括在預期安裝位置上安裝的長方形底部、經配置以面向底部的長方形頂部、將底部之長側連接至頂部之長側的兩個側壁、及將底部之短側連接至頂部之短側的兩個端壁。側壁及端壁提供有可打開/可封閉的門以使得工人可進入容器之內部(未圖示)。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各自例如由鋼(諸如輥壓通用結構鋼SS400)製成。
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之各者的尺寸可視RF電池1之電池容量、電池輸出或其類似物而適當地選擇。舉例而言,在大(小)容量RF電池1之情況下,可選擇大(小)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且在高(低)輸出功率RF電池1之情況下,可選擇大(小)電池容器2。以此方式,可增加(減少)可容納於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的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之量及電池單元之數目。根據ISO標準(例如,ISO 1496-1:2013)之海運容器可用作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之各者。可用作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之各者之容器的典型實例包括20 ft容器、40 ft容器及45 ft容器,且亦包括較高容器,諸如20 ft高立方體容器、40 ft高立方體容器及45 ft高立方體容器。
關於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尺寸,例如,如圖1、圖3及圖5中所示,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可具有相同尺寸。此外,如圖2、圖4及圖6中所示,與圖1、圖3及圖5中所示的兩個容器3及容器4之尺寸相比,藉由增大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尺寸,電池容器2及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可具有不同尺寸。在電池容器2及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具有不同尺寸之情況下,如圖2、圖4及圖6中所示,作為電池容器2,可使用小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容器。
[三個容器之配置]
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可在同一平面上經配置,或如圖1至圖6中所示,容器可經配置以使在垂直方向以兩層堆疊。藉由將容器彼此堆疊, RF電池1之安裝面積可減小。此外,與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以其間之一定距離在同一平面上經配置之情況(下文中可稱為「非堆疊型」)相比,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可增大。因此,與呈非堆疊型之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總表面積Sa (容器2、容器3及容器4的表面積之總和)相比,容器彼此堆疊時的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總表面積Sb可減小了接觸面積A。總表面積Sb可由式「總表面積Sa-接觸面積A」來確定。因此,由式「{1 - (總表面積Sb)/(總表面積Sa)} ´ 100」確定的表面積減小率Sc (%)可容易地增大。由此,可能減小用於覆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外部周邊之經暴露部分的熱絕緣材料之體積,以遏制電解質因外部環境所致之溫度的改變,且用熱絕緣材料覆蓋之操作可簡化,使得成本降低。
在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堆疊,較佳地,容器以兩層堆疊之情況下,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配置於下部側上,且將電池容器2置放於上部側上,以與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負電解質槽容器4中之至少一者的頂部重疊。以此方式,藉由將相對較重的槽容器3及槽容器4置放在下部側上及將相對較輕的電池容器2置放於其上,重心與藉由反轉較高及較低容器堆疊的容器之情況相比更低。因此,即使在容器2、容器3及容器4堆疊時,RF電池1可穩定地安裝。另外,可遏制下部側上容器(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變形。
較佳地,上部側上之電池容器2在下部側上之正電解質槽容器3與負電解質槽容器4上方及其之間延伸,且均勻置放在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負電解質槽容器4的頂部上。表述「均勻置放在」意謂在自頂部觀察RF電池1時,電池容器2與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間的重疊面積與電池容器2與負電解質槽容器4之間的重疊面積大體上相同。由此,電池容器2可穩定地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堆疊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方式可視RF電池1之安裝位置及其類似物而適當地選擇,且其實例包括交叉堆疊型(圖1及圖2)、平行堆疊型(圖3及圖4)及共線堆疊型(圖5及圖6)。
(交叉堆疊型)
在交叉堆疊型中,如圖1及圖2中所示,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左至右平行地經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平行,且將電池容器2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交叉(在此實例中,正交)。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在交叉堆疊型中,由於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非堆疊型相比容易地增大,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在此類型中,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表面面向彼此。
較佳地,下部側上之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面向彼此之側表面之間的預定距離經配置。預定距離為例如一種距離,在該距離下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的電池容器2不在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朝外突出。特定言之,在自頂部觀察RF電池1時,較佳設定距離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短側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外部長側在平行方向重疊。在彼情況下,由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輪廓包圍的區域可大體上表示為式「(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的長度) ´ (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的長度)」。因此,RF電池1之安裝面積可減小。另外,儘管電池容器2之底部部分(縱向方向上之中心部分)無法堆疊於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但電池容器2之四個角可置放於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通常,容器之角具有高強度。因此,由於電池容器2之四個角可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電池容器2可穩定地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
兩個容器3及容器4之頂部上之電池容器2的置放位置可為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但較佳在如圖1 (圖2)中所示的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之端壁側(圖1及圖2中的片材之背側)上。亦即,置放電池容器2以接近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之一個端側。具體言之,在自頂部觀察RF電池1時,進行配置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長側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短側重疊。在彼時,電池容器2之短側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上之外部長側重疊。由此,電池容器2之四個角中的兩個各自可與槽容器3或槽容器4之角。因此,電池容器2可穩定地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
另外,工人可容易地自電池容器2之一個側表面(自圖1及圖2中的片材之前側)進入電池容器2的內部,且可容易地進行電池容器2之內部維護。此原因為由於置放電池容器2以接近 (圖1及圖2中的片材之背側上的)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之上一個端側,因此置放於縱向方向上之另一端側上的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對於工人而言有可能固定寬的空間。較佳地,配置在兩個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間橋接的操作層以使工人可容易地操作。在自電池容器2之另一側表面(自圖1及圖2中的片材之背側)進入電池容器2之內部時,可暫時在電池容器2之另一側表面側上提供具有預定高度的平台(實驗台)。
此外,在電池容器2之置放位置為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的情況下,自電池容器2之兩個側表面進入內部為可能的。在此情況下,較佳地,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中之電池容器2之短側重疊的位置,且尤其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中之電池容器2之角重疊的位置提供補強柱。此原因為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的中心之強度不與其角之強度一樣高。
較佳地,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外部周邊之經暴露部分覆蓋有熱絕緣材料(未圖示)。由此,其易於遏制電解質因外部環境所致之溫度的改變。舉例而言,較佳用熱絕緣材料(未圖示)覆蓋外部周邊,不包括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中之電池容器2重疊的區域(包括面向彼此的側表面)。
(平行堆疊型)
在平行堆疊型中,如圖3及圖4中所示,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平行地經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平行,且將電池容器2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平行(堆疊成所謂的堆積捆包結構(heaped bale structure))。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在平行堆疊型中,由於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交叉堆疊型相比可增大,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在此類型中,如在交叉堆疊型中,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表面面向彼此。
不同於交叉堆疊型,較佳配置下部側上之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使得其側表面中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在面向側表面之間大體上無距離。由此,RF電池1之安裝面積與交叉堆疊型相比可進一步減小。藉由使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表面彼此接觸,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其間之一定距離經配置的交叉堆疊型相比可增大。另外,由於可使電池容器2之底部之大體上全部區域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接觸,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使電池容器2之底部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僅部分接觸的交叉堆疊型相比可增大。因此,由於電池容器2之底部之大體上全部區域可堆疊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電池容器2可穩定地置放。此外,由於工人可自電池容器2之兩個側表面進入其內部,不同於交叉堆疊型,可能無法暫時提供平台。此原因為工作空間可固定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上之外部側上(與面向彼此之側相對的側上)的頂部上。此外,由於有可能減少兩個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面向側表面之間的空間,熱絕緣材料可能未配置於面向側表面上,且用熱絕緣材料覆蓋之操作可簡化,使得成本降低。
舉例而言,如圖4中所示,在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尺寸設定為大於電池容器2之尺寸的情況下,電池容器2在兩個容器3及容器4之頂部上之置放位置較佳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上之一個端壁側(圖4中的片材之背側)上,呈交叉堆疊型。具體言之,在自頂部觀察RF電池1時,進行配置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短側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短側重疊。在此情況下,較佳地,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電池容器2之另一短側重疊的位置處提供用於補強頂部之補強樑3b及補強樑4b。此外,較佳地,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壁處電池容器2之另一短側(在與補強樑3b及補強樑4b同一平面上)對應的位置處提供用補強柱。在圖4中,僅展示負電解質槽容器4之一個側壁處的補強柱4c,且忽略另一側壁(在面向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側上)處的補強柱及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兩個側壁處的補強柱。
此外,在電池容器2置放於其縱向方向之中心處之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的情況下,較佳地,在與電池容器2之短側重疊的位置處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上提供補強樑。此外,較佳地,在與電池容器2之短側對應的位置處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壁上提供補強柱。
(共線堆疊型)
在共線堆疊型中,如圖5及圖6中所示,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串聯地經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將電池容器2置放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以使得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縱向方向共線。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在共線堆疊型中,由於三個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交叉堆疊型相比可增大,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在此類型中,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端表面面向彼此。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縱向方向皆共線。
較佳配置下部側上之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使得其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在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端表面之間大體上無距離,呈平行堆疊型。由此,呈平行堆疊型,RF電池1之安裝面積可減小。使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端表面彼此接觸,且亦可使電池容器2之底部的大體上全部區域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接觸。因此,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其間之一定距離經配置的交叉堆疊型相比可增大,且使電池容器2之底部僅部分接觸槽容器3及槽容器4。因此,由於電池容器2之底部之大體上全部區域堆疊於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上,電池容器2可穩定地置放。由於有可能減少兩個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面向端表面之間的空間,熱絕緣材料可能未配置於面向端表面上。在工人自電池容器2之兩個側表面進入其內部之情況下,可暫時提供平台。
[容器之間的電解質之循環]
RF電池1包括正電解質循環通道及負電解質循環通道,其經組態以使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在電池容器2與槽容器3之間且在電池容器2與槽容器4之間循環。如圖7及圖8 (適當地,圖9及圖10)中所示,正電解質循環通道及負電解質循環通道分別包括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及連接結構5。在此實例中,用於插入循環通道之穿孔在彼此重疊的位置處在構成電池容器2之底部的底板2b及構成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頂部的頂板3u及頂板4u中形成,且穿孔在與重疊位置對應的位置處在構成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之頂部的頂板30u及頂板40u中形成。穿孔彼此重疊以面向彼此(圖7及圖8)。
(正電解質供應管及負電解質供應管及正電解質排出管及負電解質排出管)
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分別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供應至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且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分別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自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排出。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及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在此實例中配置於電池容器2內部。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在一端分別連接至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且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在另一端分別連接至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在一端分別連接至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且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在另一端分別連接至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
(正電解質輸出管及負電解質輸出管及正電解質返回管及負電解質返回管)
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分別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遞送至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且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分別將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自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返回至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在此實例中,提供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以自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之內部延伸且朝向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外部突出,且穿過穿孔以達至電池容器2之內部。中間部件(例如,橡膠噴嘴)安置於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及電解質槽30或電解質槽40中之相應穿孔中之各者之間的空間中,中間部件填滿空間以防止電解質自空間洩漏。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分別固定在槽容器3之頂板3u及槽容器4之頂板4u上,以防止縱向方向上的位置變化。固定例如藉由擰緊安放在槽容器3之頂板3u或槽容器4之頂板4u中之相應穿孔周圍的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電解質返回管32及電解質返回管42中之各者上的邊緣(未圖示)進行。
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中之各者之一個端部對正電解質槽30或負電解質槽40內部之相應正電解質或負電解質敞開。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中之各者之一個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設定為低於相應電解質槽30或電解質槽40之最低液位(未圖示)。在此實例中,電解質輸出管31及電解質輸出管41中之各者之另一端部連接至電池容器2內部的相應電解質供應管231或電解質供應管241。以此方式,正電解質輸出管31與正電解質供應管231之間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與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之間的連接部分(連接結構5)經配置於電池容器2內部。
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中之各者之一個端部對相應電解質槽30或電解質槽40內部的氣相敞開。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中之各者之一個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設定為高於相應電解質槽30或電解質槽40之最高液位(由圖7至圖9中之兩個點鏈線指示)。在此實例中,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中之各者之另一端部連接至電池容器2內部的相應電解質排出管232或電解質排出管242。以此方式,正電解質返回管32與正電解質排出管232之間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與負電解質排出管242之間的連接部分(連接結構5)經配置於電池容器2內部。
作為管231、管232、管241及管242、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之組分材料,可使用不與電解質反應且對電解質具有極佳耐受性之材料。其具體實例包括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及橡膠。另外,關於管231、管232、管241及管242、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可使用各自包括由金屬製成之管狀部件及覆蓋與電解質接觸之管狀部件的位置之塗層的管。作為管狀部件,例如,可使用不鏽鋼管。用於塗層之材料的實例包括上文所述之樹脂及橡膠。
(連接結構)
連接結構5分別將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及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連接至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及負電極側上之管241與輸出管41之間及管242與返回管42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在此實例中在如上所述之電池容器2內部,但不受特別限制,且可如稍後將描述的修改實例中所示適當地選擇。
正電極側及負電極側上之連接結構5(分別將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連接至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且分別將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連接至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較佳可拆卸。由此,可容易對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進行改變。此原因為,當容器自身由於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發生改變而進行交換時,管可容易地脫離。通常,電解質液流管藉由使用融合黏結或其類似方式彼此連接以免彼此脫離。因此,一旦管彼此連接,則拆卸操作可能極為複雜。
正電極側及負電極側上之連接結構5較佳能夠展開及收縮。在彼情況下,當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分別連接至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且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分別連接至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時,管容易地對準,且因此可容易地進行連接管之操作。舉例而言,可撓性接頭可用於正電極側及負電極側上之連接結構5。
本文中,將打開及閉合正電解質循環通道或負電解質循環通道之閥6插入連接結構5 (可撓性接頭)與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之間及連接結構5 (可撓性接頭)與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之間。閥6之類型可適當地選擇,且其實例包括蝶形閥、閘閥、球形閥、球閥及隔膜閥。
[電池容器內部容納之部件]
如上所述,電池容器2容納電池單元200、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 (圖9)。
[電池單元]
電池單元200藉由使氫離子滲透穿過其之膜201分隔成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 (圖10及圖11)。正電極單元202含有正電極204,且正電解質藉由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循環於其中循環。負電極單元203含有負電極205,且負電解質藉由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於其中循環。
[單元堆疊]
電池單元200通常在稱為圖9及圖10中及圖11之下半部分的視圖中所示之單元堆疊250之結構內部形成。單元堆疊250之數目可為單數或複數。在此實例中,說明單元堆疊250之數目為兩個的情況(圖9)。在單元堆疊250之數目為單數的情況下,單元堆疊250之配置位置較佳為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上的中心。在單元堆疊250之數目為複數的情況下,複數個單元堆疊250較佳配置於相對於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對稱的位置處。由此,有可能遏制電池容器2之重心之偏離。
各單元堆疊250經組態以使得將稱為子堆疊251 (圖11的下半部分之視圖)之層狀體夾在兩個端板253中間,且將端板253用緊固機構254緊固。在圖11的下半部分之視圖中說明包括複數個子堆疊251之組態。如圖10及圖11之上半部分之視圖中所示,子堆疊251藉由具有雙極板211及圍繞其外部周邊之框體212的單元框架210、正電極204、膜201及負電極205以此次序反覆地堆疊而形成,且供應/排放板252 (圖11的下半部分之視圖;在圖10中忽略)安置於層狀體之兩端上。電池單元200形成於兩個相鄰單元框架210之雙極板211之間。兩個相鄰電池單元200中之一者的正電極204 (正電極單元202)及兩個相鄰電池單元200之另一者的負電極205 (負電極單元203)安置於雙極板211之前面及後面上,同時包夾雙極板211。單元框架210之框體212包括用於將電解質供應至電池單元200之內部的液體供應歧管213及液體供應隙縫214及用於將電解質排出至電池單元200之外部的液體排出歧管215及液體排出隙縫216。將環形密封部件220,諸如O形環或平坦封裝,安置於兩個相鄰框架本體212之間的環形密封凹槽中,以使得可遏制電解質自電池單元200洩漏。
[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
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分別包括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及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 (圖9)。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及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如上所述。
(正電解質泵及負電解質泵)
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循環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具體言之,在期間,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藉由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分別自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通過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供應至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且分別自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通過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負電解質排出管242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排出至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因此,進行循環至正電極單元202及負電極單元203。在不進行裝入及排出之備用期期間,停止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以使得不循環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作為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可適當地選擇任何類型,且例如,可使用自動抽吸泵。在此實例中,分別在正電解質供應管231與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中間提供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較佳地,正電解質泵233及負電解質泵243配置於相對於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對稱的位置處。由此,有可能遏制電池容器2之重心之偏離。
[其他]
電池容器2可進一步容納控制單元260、熱交換器270及其類似物。
(控制單元)
控制單元260分別控制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0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0中之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之循環。具體言之,控制單元260包括控制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負電解質循環機構中所提供之正電解質泵及負電解質泵的泵控制單元。作為控制單元260,例如,可使用電腦或其類似物。此外,控制單元260可經配置在三個容器2至容器4外部。
(熱交換器)
熱交換器270冷卻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可藉由自發冷卻或用冷卻機構強制冷卻(諸如分開提供之風扇(未圖示))而冷卻。在此實例中,熱交換器270之數目為複數(兩個),且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各自冷卻。在此實例中,熱交換器270之配置位置在正電解質排出管232與負電解質排出管242中間,但可在正電解質供應管231與負電解質供應管241中間中。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由於電池反應而產生熱量。因此,藉由將熱交換器270之配置位置設定在正電解質排出管232與負電解質排出管242中間,正電解質及負電解質可令人滿意地冷卻。用於冷卻正電解質之熱交換器270及用於冷卻負電解質之熱交換器270較佳配置於相對於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對稱的位置處。由此,有可能遏制電池容器2之重心之偏離。
[槽容器內部容納之部件]
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負電解質槽容器4分別容納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如上所述。
[正電解質槽及負電解質槽]
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各為盒狀箱子,其形狀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相同且在此實例中為長方體。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之尺寸略微小於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尺寸。作為用於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之組分材料,可使用與用於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其類似物之塗層的樹脂及橡膠相同的樹脂及橡膠。將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連接至電解質槽30及電解質槽40藉由填滿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及正電解質槽30或負電解質槽40中之相應穿孔中之各者之間的空間的中間部件進行。中間部件安放在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上以避免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之縱向方向上的位置變化。
[其他]
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負電解質槽容器4可進一步容納將正電解質槽30內部的氣相及負電解質槽40內部的氣相彼此連接之氣相連通管(正電極氣相插入管及負電極氣相插入管)及調整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 (兩者均未展示)中之各者內部的氣相之壓力之壓力調整機構。正電極氣相插入管之一端對正電解質槽30內部的氣相敞開,且負電極氣相插入管之一端對負電解質槽40內部的氣相敞開。正電極氣相插入管之另一端及負電極氣相插入管之另一端在槽容器中之一者內部或兩個槽容器3及槽容器4外部彼此連接。對此連接,可使用如在上文所述的連接結構5中之可拆卸連接結構或能夠展開及收縮之連接結構。作為壓力調整機構,可使用響應於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中之各者內部之氣相的壓力改變而展開或收縮的已知壓力調整包。可在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中之各者內部或外部提供壓力調整機構。
[設計改變程序]
可例如如下文所述對RF電池1之設計進行改變。
(電池容量之改變)
在電池容量增大(減小)的情況下,僅用圖1(圖2)、圖3(圖4)及圖5(圖6)中之各者中所示之RF電池1的槽容器3及槽容器4交換如圖2(圖1)、圖4(圖3)及圖6(圖5)中之各者中所示之較大(較小)槽容器3及槽容器4。首先,將安裝位置上安裝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上之電池容器2自槽容器3及槽容器4的頂部移動至不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重疊的預定位置。之後,為使安裝位置清空,將所安裝槽容器3及槽容器4自安裝位置移動。之後,移動較大(較小)槽容器3及槽容器4以清空安裝位置。隨後,將已移動至預定位置之電池容器2置放於重新安裝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上。容器自身可藉由使用適當的吊車或其類似物移動。隨後,管231、管232、管241及管242、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負電解質輸出管4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及負電解質返回管42與電池容器2內部的連接結構5連接以建構電解質循環通道(圖7及圖8)。
(電池輸出之改變)
在電池輸出增大(減小)的情況下,儘管未展示,但可用圖1至圖6中之各者中所示之RF電池1的電池容器2交換較大(較小)電池容器2。在圖1或圖2中所示之RF電池1之電池輸出增大(減小)的情況下,在將較大(較小)電池容器2置放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上之前,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間的距離可增大(減小)。在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間的距離增大的情況下,空的容器或具有與容器相同的支撐強度之適當的支架可在槽容器3與槽容器4之間的電池容器2之下部側上分開配置,以自下方支撐電池容器2。在圖5或圖6中所示之RF電池1的情況下,由於僅交換置放於槽容器3及槽容器4上之電池容器2,因此可直接使用而不移動槽容器3及槽容器4。管之後續連接以與改變電池容量之情況相同的方式進行。此外,電池輸出可藉由增大電池容器2之數目而增大而不改變電池容器2之尺寸。此外,電池輸出亦可藉由構成包括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電池模塊且增大電池模塊之數目(安裝更多電池模塊)而增大。
儘管稍後將描述細節,但在涉及複數個電池模塊之情況下,且即使在電池模塊中之各者為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任一者時,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與電池模塊中之各者為非堆疊型之情況相比可增大。因此,總表面積Sb容易地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容易地增大。
關於複數個電池模塊之配置,即使當電池模塊中之各者為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的任一者時,相鄰電池模塊可以其間之一定距離經配置,或相鄰電池模塊可經配置,大體上無其間之距離,以使得相鄰電池模塊彼此接觸。
<交叉堆疊型>
在涉及複數個交叉堆疊型電池模塊之情況下,例如,可使用以下三個配置(a)至配置(c): (a)電池模塊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上經配置。 (b)電池模塊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及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經配置。 (c)使用配置(a)及配置(c)兩者。
在配置(a)中,例如,電池容器2之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2的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舉例而言,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
在配置(b)中,例如,電池模塊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各別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各別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2之側表面可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或可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彼此,但以其間之一定距離而不彼此接觸。
<平行堆疊型>
在涉及複數個平行堆疊型電池模塊之情況下,例如,如在交叉堆疊型中,可使用以下三個配置(a)至配置(c): (a)電池模塊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上經配置。 (b)電池模塊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平行方向及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經配置。 (c)使用配置(a)及配置(c)兩者。
在配置(a)中,例如,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2之側表面以其間之一定距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彼此。
在配置(b)中,例如,電池模塊之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各別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相鄰電池模塊之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各別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
<共線堆疊型>
在涉及複數個共線堆疊型電池模塊之情況下,例如,可使用以下三個配置(a)至配置(c): (a)電池模塊在與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串聯方向及垂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經配置。 (b)電池模塊在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串聯方向上經配置。 (c)使用配置(a)及配置(c)兩者。
在配置(a)中,例如,相鄰電池模塊之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各別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
在配置(b)中,例如,電池模塊之三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之各別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3及槽容器4之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接觸)彼此。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2之側表面以其間之一定距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彼此。
[應用]
如實施例1之RF電池1可用作儲存電池,關於藉由天然能量發電,如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出於使電力輸出變化穩定之目的,在供應過多、調平負載等其類似物期間儲存所產生電力。此外,如實施例1之RF電池1,可在通用電廠中提供且用作儲存電池作為針對電壓下陷/電力失效及出於調平負載的目的之防範措施。
[操作優勢]
在如實施例1之RF電池1中,可容易對電池容量、電池輸出及其類似物之設計進行改變。此原因為電池單元200及其他者、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容納於不同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容器自身可容易交換,且需要設計改變之部件(電池單元200及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可藉由交換容納相應部件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自身而交換。當槽容器3及槽容器4及電池容器2自身對於具有不同尺寸之容器2、容器3及容器4進行交換時,可改變內部容納的電解質之量及電池單元之數目,且可改變RF電池1之電池容量及電池輸出。此外,由於電池單元200及其他者、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容納於不同容器2、容器3及容器4中,安裝佈局中之設計自由較高。代替設計的改變,在由於隨時間降解而需要僅交換電池單元200或僅交換正電解質槽30及負電解質槽40之情況下,交換可容易地藉由用容器2、容器3及容器4自身交換具有相同尺寸之容器而進行。
<<修改實例>>
如修改實例之RF電池不同於如實施例之RF電池1,此係因為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及負電極側上之管241與輸出管41之間及管242與返回管42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不在電池容器2內部,但不設定在以下(1)至(4)中所示之位置處。在修改實例中,將主要描述與實施例1的差異,且將忽略對與實施例1之彼等相同的組態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將描述正電極側上連接結構5之配置位置。負電極側上連接結構5之配置位置可與正電極側上連接結構5之配置位置相同。
(1)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的連接結構5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可經配置在如圖12及圖13中所示之三個容器2至容器4外部。
如圖12中所示,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穿孔並未形成於電池容器2之底板2b及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頂板3u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正電解質排出管232之穿孔形成於構成電池容器2之端壁或側壁的端板或側板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穿孔形成於構成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側壁或端壁的側板或端板中。
如圖13中所示,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穿孔並未形成於電池容器2之底板2b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及正電解質排出管232之穿孔形成於電池容器2之側板或端板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穿孔形成於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頂板3u中。
如圖12及圖13中所示,正電解質輸出管31自正電解質槽容器3內部穿過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穿孔朝向正電解質槽容器3外部延伸,且連接至連接結構5。正電解質供應管231自連接結構5延伸,穿過電池容器2之穿孔,且引導至電池容器2中。正電解質排出管232自電池容器2穿過電池容器2之穿孔朝向電池容器2外部延伸,且連接至連接結構5。正電解質返回管32自連接結構5延伸,穿過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穿孔,且引導至正電解質槽容器3中。如圖12中所示,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可在電池容器2之端板或側板外部(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側板或端板外部),或如圖13中所示,可在電池容器2的側板或端板外部,且高於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頂板3u的頂板。
(2)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的連接結構5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中之一者可經配置在電池容器2及正電解質槽容器3中之一者內部,且其他連接結構5可經配置於三個容器2至容器4外部。
連接結構5中之一者可經配置,例如,在如圖14及圖15中所示之電池容器2內部,或可經配置在正電解質槽容器3內部,但未圖示。連接結構5中之一者可為將正電解質供應管231連接至如圖14中所示之正電解質輸出管31的連接結構5,或可為將正電解質排出管232連接至如圖15中所示之正電解質返回管32的連接結構5。
如圖14 (圖15)中所示,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輸出管31 (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穿孔形成於電池容器2之底板2b及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頂板3u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排出管232 (正電解質供應管231)之穿孔形成於電池容器2之端板或側板中。用於插入正電解質返回管32 (正電解質輸出管31)之穿孔形成於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側板或端板中。
如圖14中所示,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如參看圖7之實施例中所描述。亦即,正電解質輸出管31自正電解質槽容器3內部延伸,穿過正電解質槽容器3及電池容器2之穿孔,引導至電池容器2中,且連接至連接結構5。正電解質供應管231連接至連接結構5,且經配置於電池容器2內部。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如上文參看圖12所描述。
如圖15中所示,正電解質輸出管31及正電解質供應管231如參看圖12之實施例中所描述。另一方面,正電解質排出管232及正電解質返回管32如參看圖7之實施例中所描述。亦即,正電解質排出管232經配置於電池容器2內部,且連接至連接結構5。正電解質返回管32自連接結構5延伸,穿過電池容器2及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穿孔,且引導至正電解質槽容器3中。
正電解質供應管231 (正電解質排出管232)與正電解質輸出管31 (正電解質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可在如圖14 (圖15)中所示之電池容器2內部,且正電解質返回管32 (正電解質輸出管31)與正電解質排出管232 (正電解質供應管231)之間的連接結構5的配置位置可在電池容器2之端板或側板外部(正電解質槽容器3之側板或端板外部)。
(3)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的連接結構5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可經配置在正電解質槽容器3內部,但未圖示。
(4)正電極側上之管231與輸出管31之間的連接結構5及管232與返回管32之間的連接結構5中之一者可經配置在電池容器2內部,且其他連接結構5可經配置於正電解質槽容器3內部,但未圖示。
<<計算實例1>>
出於各計算目的,電池模塊之數目設定為一個。針對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配置中之各者計算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總表面積Sb、及表面積減小率Sc。在此,在各類型中,三個容器在以下所述之七個圖案(P1至P7)中組合。容器以兩個層級堆疊。兩個槽容器配置於下部側上,且一個電池容器置放於上部側上以在下部側上之兩個槽容器上方及其之間延伸,均勻地在兩個槽容器之頂部上。總表面積Sb由式「非堆疊型之總表面積Sa-接觸面積A」確定。表面積減小率Sc (%)由式「{1 - (總表面積Sb)/(總表面積Sa)} ´ 100」確定。其計算結果展示於表1中。
P1:三個容器皆為20 ft容器。
P2:三個容器皆為20 ft高櫃容器。
P3:電池容器為20 ft容器,且兩個槽容器為40 ft容器。
P4:電池容器為20 ft高櫃,且兩個槽容器為40 ft高櫃。
P5:三個容器皆為40 ft容器。
P6:三個容器皆為40 ft高櫃。
P7:電池容器為20 ft高櫃,且兩個槽容器為45 ft高櫃。 [表1]
Figure 107127068-A0304-0001
Figure 107127068-A0304-0002
如表1中所示,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各者中,即使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1至圖案P7中的任一者,接觸面積A大於非堆疊型之接觸面積。此係因為非堆疊型之接觸面積為0 (零)。因此,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各者中,即使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1至圖案P7中的任一者,總表面積Sb小於非堆疊型之總表面積Sa。亦即,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各者之表面積減小率Sc可增大,即使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1至圖案P7中的任一者。具體言之,表面積減小率Sc可為5%或更大。詳言之,在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與交叉堆疊型相比,接觸面積A可增大,且因此,總表面積Sb可減小以增大表面積減小率Sc。
<<計算實例2>>
電池模塊之數目在2至20範圍內變化。針對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電池模塊中之各者計算容器之間的接觸面積A、總表面積Sb、及表面積減小率Sc。關於各電池模組中之三個容器之組合,針對各類型設定計算實例1中之兩個圖案,亦即,圖案P2及圖案P4。在三個容器在各電池模組中以圖案P2組合之情況下的計算結果展示於表2中,且P4之情況中的計算結果展示於表3中。
當使用交叉堆疊型電池模塊時,電池模塊在槽容器之平行方向上經配置。具體言之,電池容器之縱向方向彼此共線,且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之端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之所述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
當使用平行堆疊型電池模塊時,電池模塊在槽容器之平行方向上經配置。具體言之,相鄰電池模塊之槽容器之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相鄰電池模塊之電池容器之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面向彼此,但以其間之一定距離且不彼此接觸。
當使用共線堆疊型電池模塊時,電池模塊在與槽容器之串聯方向及垂直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上經配置。具體言之,相鄰電池模塊之三個容器之對應側表面在大體上全部區域上方彼此接觸。 [表2]
Figure 107127068-A0304-0003
[表3]
Figure 107127068-A0304-0004
Figure 107127068-A0304-0005
如表2及表3中所示,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各者中,即使各電池模組中之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2或圖案P4,接觸面積A大於非堆疊型之接觸面積(= 0),且隨著電池模塊之數目增加而增大。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的各者中,即使各電池模組中之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2或圖案P4,在針對相同數目個電池模塊比較時,總表面積Sb小於非堆疊型之總表面積Sa。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之各者中,即使各電池模組中之三個容器之組合呈圖案P2或圖案P4,表面積減小率Sc較大。詳言之,在交叉堆疊型、平行堆疊型及共線堆疊型中,表面積減小率Sc隨著電池模塊之數目增加而增大。隨著電池模塊之數目增加,接觸面積A可增大,總表面積Sb可減小,且表面積減小率Sc可增大。但視堆疊型及電池模塊之數目而定,表面積減小率Sc可為50%或更大。
本發明不限於上文所描述之實例,但本發明之範疇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且意欲包括在等效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彼等的意義及範疇內的所有修改。
1‧‧‧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2‧‧‧電池容器2b‧‧‧底板3‧‧‧正電解質槽容器3b‧‧‧補強樑3u‧‧‧頂板4‧‧‧負電解質槽容器4b‧‧‧補強樑4c‧‧‧補強柱4u‧‧‧頂板5‧‧‧連接結構6‧‧‧閥30‧‧‧正電解質槽30u‧‧‧頂板31‧‧‧正電解質輸出管32‧‧‧正電解質返回管40‧‧‧負電解質槽40u‧‧‧頂板41‧‧‧負電解質輸出管42‧‧‧負電解質返回管200‧‧‧電池單元201‧‧‧膜202‧‧‧正電極單元203‧‧‧負電極單元204‧‧‧正電極205‧‧‧負電極210‧‧‧單元框架211‧‧‧雙極板212‧‧‧框體213‧‧‧液體供應歧管214‧‧‧液體供應隙縫215‧‧‧液體排出歧管216‧‧‧液體排出隙縫220‧‧‧密封部件230‧‧‧正電解質循環機構231‧‧‧正電解質供應管232‧‧‧正電解質排出管233‧‧‧正電解質泵240‧‧‧負電解質循環機構241‧‧‧負電解質供應管242‧‧‧負電解質排出管243‧‧‧負電解質泵250‧‧‧單元堆疊251‧‧‧子堆疊252‧‧‧供應/排放板253‧‧‧端板254‧‧‧緊固機構260‧‧‧控制單元270‧‧‧熱交換器
[圖1]圖1為根據實施例之交叉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示意性透視圖。 [圖2]圖2為根據實施例之交叉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另一實例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3]圖3為根據實施例之平行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示意性透視圖。 [圖4]圖4為根據實施例之平行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另一實例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5]圖5為根據實施例之共線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示意性透視圖。 [圖6]圖6為根據實施例之共線堆疊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另一實例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7]圖7為示意性展示沿圖1之線VII-VII採用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狀態的部分截面視圖。 [圖8]圖8為示意性展示沿圖1之線VIII-VIII採用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狀態的部分截面視圖。 [圖9]圖9為根據實施例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示意圖。 [圖10]圖10為根據實施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電池容器內部的單元堆疊之示意性截面視圖。 [圖11]圖11為根據實施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單元堆疊的示意圖。
[圖12]圖12為示意性展示根據修改實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連接結構的配置位置的部分截面視圖。
[圖13]圖13為示意性展示根據修改實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連接結構的配置位置之另一實例的部分截面視圖。
[圖14]圖14為示意性展示根據修改實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連接結構的配置位置之另一實例的部分截面視圖。
[圖15]圖15為示意性展示根據修改實例之包括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中之連接結構的配置位置之另一實例的部分截面視圖。
1‧‧‧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
2‧‧‧電池容器
3‧‧‧正電解質槽容器
4‧‧‧負電解質槽容器

Claims (8)

  1. 一種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包含,容納用於儲存正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槽的正電解質槽容器;容納用於儲存負電解質之負電解質槽的負電解質槽容器;及電池容器,其容納包括正電極、負電極及膜之電池單元;經組態以將該正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該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經組態以將該負電解質供應及循環至該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其中該正極電解質槽容器、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以及該電池容器分別由不同的容器所構成,而各個容器自身可被交換;其中該電池容器置放於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中之至少一者的頂部上。
  2. 如請求項1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包括用於將該正電解質供應至該電池單元之正電解質供應管及用於將該正電解質自該電池單元排出之正電解質排出管,且該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包括用於將該負電解質供應至該電池單元之負電解質供應管及用於將該負電解質自該電池單元排出之負電解質排出管,其中該正電解質槽包括用於將該正電解質自該正電解質槽遞送至該正電解質供應管之正電解質輸出管及用於使該正電解質自該正電解質排出管返回至該正電解質槽之正電解質返回管,且該負電解質槽包括用於將該負電解質自該負電解質槽遞送至該負電解質供應管之負電解質輸出管及用於將該負電解質自該負電解質排出管返回至該負電解質槽之負電解質返回 管,及其中該氧化還原液流電池進一步包含連接結構,其以可拆卸方式分別將該正電解質供應管、該負電解質供應管、該正電解質排出管及該負電解質排出管連接至該正電解質輸出管、該負電解質輸出管、該正電解質返回管及該負電解質返回管。
  3. 如請求項1或2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電池容器之尺寸與該正極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之尺寸相同,或較該正極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之尺寸更小。
  4. 如請求項3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電池容器在該正電解質槽容器與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上方及其之間延伸,且均勻置放在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之頂部上。
  5. 如請求項4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以其間具一定距離平行地配置,以使得其縱向方向彼此平行,及該電池容器經置放以使得其縱向方向與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之該等縱向方向正交。
  6. 如請求項4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負電解質槽容器平行地配置,以使得其該等縱向方向彼此平行,且其側表面彼此接觸,及該電池容器經置放以使得其該等縱向方向與該正電解質槽容器及該 負電解質槽容器之該等縱向方向平行。
  7. 如請求項4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正電解質循環機構及該負電解質循環機構分別包括用於循環該正電解質及該負電解質之正電解質泵及負電解質泵,及該正電解質泵及該負電解質泵配置於相對於該電池容器之縱向方向上之中心對稱的位置處。
  8. 如請求項1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該正電解質槽容器、該負電解質槽容器以及該電池容器之各者為根據ISO標準之海運容器。
TW107127068A 2017-11-02 2018-08-03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TWI785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7/039813 2017-11-02
??PCT/JP2017/039813 2017-11-02
PCT/JP2017/039813 WO2019087366A1 (ja) 2017-11-02 2017-11-02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270A TW201919270A (zh) 2019-05-16
TWI785084B true TWI785084B (zh) 2022-12-01

Family

ID=66331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068A TWI785084B (zh) 2017-11-02 2018-08-03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0879B2 (zh)
EP (1) EP3706222A4 (zh)
JP (1) JP6948596B2 (zh)
KR (1) KR102427531B1 (zh)
CN (1) CN109997269B (zh)
TW (1) TWI785084B (zh)
WO (1) WO20190873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1081A1 (en) * 2017-04-28 2018-11-01 Ess Tech,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ox flow battery electrolyte hydration
JP7017251B2 (ja) * 2019-07-04 2022-02-08 株式会社岐阜多田精機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3326A (ja) * 2004-02-25 2005-09-08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ハイブリッド電源システム
US20080241643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Gary Lepp Vanadium redox batter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electrolyte reservoirs
WO2015029941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一般社団法人新エネルギー支援機構 電力エネルギーの輸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38023B2 (ja) * 1988-01-06 1997-08-06 株式会社明電舎 電解液循環型電池
JPH02114454A (ja) * 1988-10-24 1990-04-26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電解液循環型二次電池
JP3626096B2 (ja) * 1998-01-28 2005-03-02 スクワレ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リミテッド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セル連設構造
JP2000030729A (ja) * 1998-07-10 2000-01-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解液流通型二次電池
JP2012099368A (ja) 2010-11-02 2012-05-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セルスタック、セルフレーム、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およびセルスタックの製造方法
CN103022542A (zh) * 2012-12-13 2013-04-03 朝阳华鼎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流框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钒电池
JP2015032356A (ja) 2013-07-31 2015-02-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車両
US20160006051A1 (en) * 2014-07-07 2016-01-07 Unienergy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energy density in a redox flow battery
GB201511695D0 (en) 2015-07-03 2015-08-19 Renewable Energy Dynamics Technology Ltd Improvements in redox flow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3326A (ja) * 2004-02-25 2005-09-08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ハイブリッド電源システム
US20080241643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Gary Lepp Vanadium redox batter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electrolyte reservoirs
WO2015029941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一般社団法人新エネルギー支援機構 電力エネルギーの輸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7269B (zh) 2022-03-01
KR102427531B1 (ko) 2022-08-01
US20190237781A1 (en) 2019-08-01
EP3706222A4 (en) 2020-11-18
TW201919270A (zh) 2019-05-16
KR20200081169A (ko) 2020-07-07
US10950879B2 (en) 2021-03-16
JP6948596B2 (ja) 2021-10-13
AU2017378609A1 (en) 2019-05-16
JPWO2019087366A1 (ja) 2020-09-24
CN109997269A (zh) 2019-07-09
EP3706222A1 (en) 2020-09-09
WO2019087366A1 (ja) 2019-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3241B (zh) 电池容器、用在电池容器中的子电池容器及使用它们的电池组
JP6818802B2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US11276870B2 (en) Flow battery system
US2012016449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ox flow battery scalable modular reactant storage
TWI785084B (zh)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KR101535975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장치
US20180191005A1 (en) Redox Flow Battery System
JP2018139199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TW201931656A (zh)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KR20220124218A (ko) 냉각제 리저버 및 순환 어셈블리와 시스템
KR102393561B1 (ko) 레독스 플로우 전지
JP6677045B2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用枠体、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及びセルスタック
JP2009224246A (ja) 燃料電池装置
CN207925586U (zh) 复合式钒液流电池
JP7011434B2 (ja)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燃料電池装置
JP5132379B2 (ja) 燃料電池装置
KR20160115472A (ko) 레독스 플로우 전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