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828B - 皮帶張緊機構 - Google Patents

皮帶張緊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828B
TWI784828B TW110145398A TW110145398A TWI784828B TW I784828 B TWI784828 B TW I784828B TW 110145398 A TW110145398 A TW 110145398A TW 110145398 A TW110145398 A TW 110145398A TW I784828 B TWI784828 B TW I7848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spring
belt
column
tension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3697A (zh
Inventor
陳韋珅
Original Assignee
東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53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4828B/zh
Priority to DE102021133030.0A priority patent/DE102021133030B3/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82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3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369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7/10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by adjusting the axis of a pulle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005Cable or belt constructions for driving print, type or paper-carriages, e.g. attachment, tension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7/10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by adjusting the axis of a pulley
    • F16H7/12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by adjusting the axis of a pulley of an idle pulle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02Actuators for final output members
    • F16H2007/0808Extension coi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42Mounting or support of tensio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89Path of movement of the finally actuated member
    • F16H2007/0891Linear pa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8Means for varying tension of belts, ropes, or chains
    • F16H2007/0889Path of movement of the finally actuated member
    • F16H2007/0895Internal to external direction

Abstract

皮帶張緊機構包括支撐壁、第一支撐件、第二支撐件、受力柱、第一彈簧及第二彈簧,其中第一支撐件具有一轉折部穿過該支撐壁的開口,以使分別與其連接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分置於支撐壁的第一側與第二側,且第一彈簧及第二彈簧藉由受力柱而分設於支撐壁的第一側及第二側,另一傳動皮帶亦藉由受力柱而設置於支撐壁的第二側,因此該第一彈簧與該第二彈簧之彈簧合力可與該傳動皮帶所產生之皮帶張力的作用力於相反方向達成平衡,且當該皮帶張力之作用力對該受力柱產生一力矩時,第一支撐件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別接觸該支撐壁之第一側的表面及第二側的表面並產生彼此相對且朝向該支撐壁的抵頂力,進而抵銷該力矩。

Description

皮帶張緊機構
本案係關於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尤指一種具自動穩固結構的皮帶張緊機構。
現行印表機的傳動皮帶主要使用兩種結構來達成皮帶張力,其一為螺栓(或螺絲),其二為彈簧。
在螺栓方式中,主要是利用螺栓對裝設傳動皮帶的受力柱施力,並透過改變施力大小而影響傳動皮帶所產生的皮帶張力。此種方式的缺點在於,由於傳動皮帶材質延展性低,若因印表機移動或其他因素,例如環境變化出現熱脹冷縮,而發生框架位移的情形,在螺栓為剛性無彈性材質無法提供微調的情形下,即使是輕微變形所產生之微小變化所造成的皮帶位移,亦會出現快速皮帶張力變化,例如當位移量為0.25mm時,張力即急遽上升1-1.5kg,如此快速的張力變化長期下來容易使皮帶出現鬆弛現象,造成需要經常調整螺栓以維持皮帶張力。
在彈簧方式中,則是利用彈簧對裝設傳動皮帶的受力柱施力。彈簧作用分為兩種,其中一種係利用力矩方式達成施力,在此方式中,彈簧與設置傳動皮帶的受力柱之間設有一支點,彈簧與受力柱分別位於該支點的兩側, 因此該彈簧的施力可透過力矩方式而提供至該受力柱;另一種係利用直拉方式達成,在此方式中,彈簧的施力直達受力柱,直接對受力柱產生影響。然利用彈簧進行施力的方式,雖因彈簧可提供彈性而能減少因位移而產生的皮帶張力急遽變化,但由於彈簧對於受力柱的施力集中於單點,容易讓受力柱因受力不平均而出現損壞,長期下來仍容易造成皮帶張緊機構之內部結構失去平衡,進而影響皮帶張力。
因此,實有必要開發一種可改善習知技術缺失的皮帶張緊機構。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其透過結構設計而達成內部作用力自動穩固平衡的效果。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其透過設置雙彈簧而解決習知技術中因受力柱硬力集中所造成之內部結構損壞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包括:一支撐壁,具有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一第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及連接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的一轉折部,其中該轉折部通過該第二開口,並使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分別位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一受力柱,供一傳動皮帶套設於其上,具有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其中該受力柱與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呈垂直設置,且該受力柱穿過該支撐壁的該第一開口,並使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分設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且該傳動皮帶設置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並在受驅動時產生一皮帶張力;一第二支撐件,設置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一第 一彈簧,連接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一區段,以提供一第一彈簧力;以及一第二彈簧,連接於該第二支撐件,以提供一第二彈簧力;其中該第一彈簧力與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與該皮帶張力的作用力達成平衡,且當該皮帶張力之該作用力對該受力柱產生一力矩時,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分別接觸該支撐壁之該第一側的表面及該第二側的表面並產生彼此相對且朝向該支撐壁的抵頂力,進而抵銷該力矩。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彈簧力及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與該皮帶張力的該作用力方向相反。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彈簧力及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等於該皮帶張力的該作用力。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彈簧力係大於該第二彈簧力。
在一實施例中,該受力柱更包括一根部,穿設於該第一支撐件中,且該第一彈簧與該根部間具有一第一距離以及該第二彈簧與該根部間具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一彈簧力與該第一距離的乘積係大於等於該第二彈簧力與該第二距離的乘積。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支撐件的該轉折部係具有一轉折高度,對應於該支撐壁的一厚度,以使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接觸該支撐壁之該第一側的表面及該第二側的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括複數個固定件,用以將該第一支撐件固定於該支撐壁上,其中該支撐壁及該第一支撐件分別具有複數個固定孔,以供該等固定件穿設。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二支撐件係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上跨設於該傳動皮帶的兩側。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彈簧固定座,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該第一彈簧結合於該第一固定部且該第二彈簧結合於該第二固定部。
在一實施例中,其中該彈簧固定座係與該支撐壁垂直抵頂,且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分設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及該第二側。
1:印表機
11:框架本體
12:皮帶輪組
121:主動輪
122:被動輪
123:傳動皮帶
13:滑座
14:列印模組
2:皮帶張緊機構
21:支撐壁
211:第一側
212:第二側
213:第一開口
214:第二開口
215:固定孔
216:彈簧固定座
2161:第一固定部
2162:第二固定部
22:第一支撐件
221:第一部分
222:第二部分
223:轉折部
224:固定孔
23:第二支撐件
24:受力柱
241:第一區段
242:第二區段
243:根部
25:第一彈簧
26:第二彈簧
27:固定件
A:第一距離
B:第二距離
D1:第一抵頂力
D2:第二抵頂力
F:作用力
H:轉折高度
S1:第一彈簧力
S2:第二彈簧力
第1圖顯示採用本案皮帶張緊機構之印表機的示意圖。
第2A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於第一視角的示意圖。
第2B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於第二視角的示意圖。
第3A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中第一支撐件、受力柱及固定件的示意圖。
第3B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中第一支撐件與受力柱的上視圖。
第4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的上視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明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然其皆不脫離 本發明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請參閱第1圖,其顯示採用本案皮帶張緊機構之裝置的示意圖。本案主要提供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其可適用之裝置為一事務機,例如印表機、掃描機、傳真機、或多功能事務機,但不以此為限。以印表機為例,如第1圖所示,印表機1包括一框架本體11、一皮帶輪組12、一滑座13、一列印模組14及一皮帶張緊機構2。皮帶輪組12係設置於框架本體11上,主要因應與印表機1連接之電腦系統的驅動控制而帶動其他構件的運轉,以進行列印工作。皮帶輪組12可包含一主動輪121、一被動輪122及一傳動皮帶123,其中主動輪121係用以接受一動力源(未圖示),如馬達等之驅動而轉動,而傳動皮帶123則環繞套設於主動輪121與被動輪122之間,用以因應主動輪121的轉動而連動。滑座13係架設在傳動皮帶123上,列印模組14則與滑座13連接,當傳動皮帶123受驅動時,即可帶動滑座13及列印模組14的移動來進行列印。皮帶張緊機構2則設置在被動輪122側之框架本體11上,用以調整傳動皮帶123的張力。
接著請參閱第2A至3B圖,其中第2A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於第一視角的示意圖,第2B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於第二視角的示意圖,第3A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中第一支撐件、受力柱及固定件的示意圖,以及第3B圖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中第一支撐件與該受力柱的上視圖。如圖所示,本案實施例的皮帶張緊機構2包括一支撐壁21、一第一支撐件22、一第二支撐件23、一受力柱24、一第一彈簧25及一第二彈簧26,其中該支撐壁21可為印表機1之框架本體11的側板,透過該第一支撐件22設置於該支撐壁21上,該皮帶張緊機構2係固定於該框架本體11上。又,該傳動皮 帶123透過該被動輪122套設於該受力柱24上,藉此受該皮帶張緊機構2調節其皮帶張力。
如第3A及3B圖所示,該第一支撐件22為一階梯狀板件,包括一第一部分221、一第二部分222及連接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的一轉折部223,其中,該第一部分221與該第二部分222大致呈平行設置。該受力柱24係垂直設置於該第一支撐件22的該第一部分221上,因而分為一第一區段241、一第二區段242及穿設於該第一支撐件22中的一根部243;換言之,該第一區段241及該第二區段242係分設於該第一支撐件22的相反兩側,亦即該第一區段241及該第二區段242係自該第一支撐件22分別往相反方向延伸。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A圖所示,該受力柱24的該第一區段241及該第二區段242可為兩不同構件並經組裝(例如鎖附)而形成該受力柱24,使該第一區段241延伸於相對該第二區段242之該第一支撐件22的另一側,且該受力柱24的長度可因應被動輪122的設置位置而調整。當然,該第一區段241及該第二區段242也可為一體成型,或該第一支撐件22與該受力柱24的其中一個區段(例如該第二區段242)為一體成形,再組裝另一個區段(例如該第一區段241),故可因應實際使用需求及製程來變化而不受限。
如第2A及2B圖所示,該支撐壁21包括一第一側211、一第二側212、一第一開口213及一第二開口214,且該第一支撐件22是以該轉折部223通過該第二開口214、並使該第一部分221位於該第一側211及該第二部分222位於該第二側212的方式而設置於該支撐壁21上。該受力柱24係穿過該支撐壁21的該第一開口213,並使該第二區段242位於該支撐壁21的該第二側212,該第一區段241則位於該支撐壁21的該第一側211。
在此,該轉折部223係建構為具有一轉折高度H,對應於該支撐壁21的厚度,因而使得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分別恰好接觸該支撐壁21之該第一側211的表面及該第二側212的表面,以達成該第一支撐件22與該支撐壁21之間的穩定接觸設置。
另外,該第一支撐件22係進一步透過複數個固定件27而固定於該支撐壁21上,該固定件27可為階梯螺絲,但不以此為限。如第2A至3A圖所示,該第一支撐件22的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分別利用固定件27安裝於該支撐壁21上,此時該支撐壁21上相應地開設有複數個固定孔215及該第一支撐件22上相應地開設有複數個固定孔224,以供固定件27穿設。在一實施例中,供該第一部分221固定的該等固定孔215、224的至少其中之一及供該第二部分222固定的該等固定孔215、224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作為限位滑槽,進一步提供調整該固定件27之固定位置的功能。例如,限位滑槽的寬度方向大致平行於傳動皮帶123的傳動方向,且寬度大於固定件27穿設所需的孔徑大小,故可於皮帶傳動方向上提供彈性移動的空間,以使得與該第一支撐件22垂直設置之該受力柱24能夠因該等固定孔215、224所提供的移動空間而調整位置,進而使得該傳動皮帶123的皮帶張力能進行調整。換言之,該等固定件27與該等固定孔215、224主要係將第一支撐件22定位於支撐壁21上,以防止第一支撐件22脫落,同時又保留於皮帶傳動方向上彈性移動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該支撐壁21的該第一開口213及該第二開口214亦相應地提供該第一支撐件22可彈性移動的空間。
該傳動皮帶123及該被動輪122係套設於該受力柱24之該第二區段242上,並在受驅動時產生皮帶張力。另外,該第二支撐件23亦設置於該受力柱24的該第二區段242上,其中該第二支撐件23可如第2A及2B圖所示跨設於該傳 動皮帶123的兩側,但不以此為限,亦可設置為位於該傳動皮帶123的單側。再者,該第一彈簧25的一端係連接於該受力柱24的該第一區段241,而該第二彈簧26的一端則連接於該第二支撐件23,又,該支撐壁21上係進一步設有一彈簧固定座216,其能以與該支撐壁垂直抵頂的方式設置,但不以此為限,且該彈簧固定座216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161及一第二固定部2162,分設於該支撐壁21的該第一側211及該第二側212,而該第一彈簧25及該第二彈簧26之另一端則分別與該彈簧固定座216上的該第一固定部2161及該第二固定部2162連接,以藉此產生一第一彈簧力及一第二彈簧力。舉例來說,該第一彈簧25及該第二彈簧26之另一端可透過勾環而套設於該第一固定部2161及該第二固定部2162上的卡勾,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4圖,其顯示本案實施例之皮帶張緊機構的上視圖。如第4圖所示,對該受力柱24而言,該傳動皮帶123之皮帶張力所產生的作用力F主要落在該受力柱24的該第二區段242,且方向朝向該列印模組14,故在該受力柱24與該第一支撐件22垂直設置的情形下,該受力柱24穿設於該第一支撐件22中之該根部243容易發生損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案分別於該受力柱24的該第一區段241及該第二區段242設置了該第一彈簧25及該第二彈簧26,如此一來,相較於習知技術僅設置單彈簧對該受力柱24施力,本案之雙彈簧設置能更有效地將力量分散於該受力柱24整體,避免硬力集中在該受力柱24的該根部243。在此架構中,該第一彈簧25及該第二彈簧26所提供的係為朝向遠離列印模組14方向的第一彈簧力S1及第二彈簧力S2,亦即該第一彈簧力S1與該第二彈簧力S2與該皮帶張力的作用力F方向相反,其中較佳地是,該第一彈簧力S1與該第二彈簧力S2之合力的大小等於該作用力F的大小,以達成彼此間的平衡,且進一步地, 由於是藉由設置兩個彈簧而以合力方式提供施力,故即使彈簧的設置位置有些微偏差或是傳動皮帶出現些微變形,亦能有效進行補償,避免張力的急遽變化。
在此,該第一彈簧力S1及該第二彈簧力S2的大小可根據實際應用需求而有不同的設計及配置,例如,當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為2700g時,可設計為該第一彈簧力S1為1800g及該第二彈簧力S2為900g,以達成與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的平衡,但不以此為限。
另一方面,在該皮帶張緊機構2中,該皮帶張力除了會產生平行於該支撐壁21方向的作用力F外,由於該傳動皮帶123與該受力柱24的該根部243相隔一距離,故該作用力F亦會對該受力柱24產生一力矩,進一步增加該根部243的負擔,甚至可能造成該受力柱24出現歪斜,關於此問題本案則是透過上述之該第一支撐件22的結構設計來解決。如前所述,該第一支撐件22設計成具有一轉折部223,以在穿過該第二開口214的情形下使該第一部分221位於該支撐壁21之該第一側211且該第二部分222位於該支撐壁21之該第二側212,亦即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分設於該支撐壁21的相反兩側。透過如此之設計,當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對該受力柱24之該第二區段242作用而產生逆時針方向的力矩時,該第一支撐件22將因該受力柱24的牽動而有逆時針旋轉的傾向,使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皆產生朝向該支撐壁21方向的抵頂力,亦即如第4圖所示的第一抵頂力D1及第二抵頂力D2,亦即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產生彼此相對且朝向支撐壁21的抵頂力,如此一來,該力矩就能因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與該支撐壁21之間的抵頂而被抵銷,達成一自動穩固平衡的結構,且具優勢地,當該力矩越大時,該支撐壁21所產生的抵頂力即越大,整個機構遂變得更為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該第一支撐件22的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與該支撐壁21的位置關係,必須是該第一部分221位於該第一側211且該第二部分222位於該第二側212的配置才能在力矩發生時產生抵銷的效果,若設置為相反(亦即該第一部分位於該第二側且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側),則反而會造成該第一支撐件浮翹,將無法達到穩定抵頂該支撐壁並抵銷力矩的效果。更具體而言,除該第一部分221與該第二部分222須分設於該第一側211及該第二側212外,相較於該第一部分221,該第二部分222係設置在較靠近該列印模組14之一側,藉此在力矩發生時產生抵銷的效果。
另外,該第一彈簧25及該第二彈簧26之設置位置及彈簧力大小對於整體結構的平衡亦至關重要。舉例而言,假設該第一彈簧25設置於彈簧力延伸方向與該受力柱24之該根部243相隔一第一距離A的位置,且該第二彈簧26設置於彈簧力延伸方向與該受力柱24之該根部243相隔一第二距離B的位置,則為了使該第一支撐件22的該第一部分221及該第二部分222皆緊貼該支撐壁21,較佳地是,該第一彈簧力S1與該第一距離A的乘積大於等於該第二彈簧力S2與該第二距離B的乘積。例如,若該第一彈簧力S1為1800g及該第二彈簧力S2為900g,則可設計為第一距離A為8mm及該第二距離B為15mm,以使得該第一彈簧力S1與該第一距離A的乘積(1800g*8mm=14400g-mm)大於等於該第二彈簧力S2與該第二距離B的乘積(900g*15mm=13500g-mm),以藉由調整彈簧力S1、S2及第一距離A與第二距離B而在維持內部結構平衡的同時亦能符合實際實施的需求。
至此可知,本案的雙彈簧設置提供了許多優勢。首先,在靜態狀態下,雙彈簧能有效平衡該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對於該受力柱24之該第二區段 242的施力,避免僅於該受力柱24之單邊(該第一區段241或該第二區段242)設置單彈簧而造成硬力集中在該根部243。舉例而言,在假設僅設置該第一彈簧25的情形下,必須靠單個彈簧力來平衡該皮帶張力的作用力F(例如上述的2700g),此將使得該受力柱24的該根部243受力增加,而藉由該第二彈簧26的設置則能降低該第一彈簧25所需提供的彈簧力,也減少該根部243的受力。再者,假設該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產生之力矩至少為上述該第二彈簧力S2與該第二距離B的乘積13500g-mm,則在無該第二彈簧26的情形下,該受力柱24之根部243的強度將須能至少抵抗該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與該第一彈簧力S1的力矩作用力的總和(例如,13500+14400=27900g-mm)。相反地,在具有該第二彈簧26的情形下,由於該皮帶張力之作用力F已被抵銷,故該受力柱24之根部243的強度將只須至少抵抗該第一彈簧力S1所產生的力矩作用力即可(例如,1800g*8mm=14400g-mm),此亦有助於減少該受力柱24之該根部243的受力。
另外,在動態狀態下,尤其在該傳動皮帶123受驅動時,該傳動皮帶123會具有一加速度並造成另一作用力,而該第二彈簧26的設置則能進一步有效抵銷該另一作用力。例如,若該列印模組14的重量為1.2kg,則0.9kg的第二彈簧力S2能額外抵擋的加速度作用力為0.9kg * 9.8/1.2kg=7.35m/sec2,而在實際實施時,列印模組14所需的列印加速度約為6.73m/sec2,故因加速度所產生的作用力也在該第二彈簧26的設置下被抵銷。
因此,透過雙彈簧的設置,無論是靜態或動態狀態下,都能有效減少該受力柱之根部243的受力,有助於維持該皮帶張緊機構2內部結構的力平衡,使得整體結構不易因力量失衡而產生損壞,另外,如此的設計也使得該傳 動皮帶123與該支撐壁21之間的距離能夠因應需求而改變,例如,因應列印模組14之位置改變而延長,增加設計上的彈性。
此外,本案之皮帶張緊機構2的設計亦考慮到操作方便性,例如,當有更換該傳動皮帶123的需求時,只須解除該第二彈簧26與該第二支撐件23的連接、將該第二支撐件23卸除、並將該受力柱24往列印模組14方向推,就能使該傳動皮帶123鬆弛並卸下,操作上相當方便。
須注意,上述僅是為說明本案而提出之較佳實施例,本案不限於所述之實施例,本案之範圍由如附專利申請範圍決定。且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專利申請範圍所欲保護者。
122:被動輪
123:傳動皮帶
21:支撐壁
211:第一側
212:第二側
213:第一開口
214:第二開口
215:固定孔
216:彈簧固定座
2161:第一固定部
2162:第二固定部
221:第一部分
222:第二部分
224:固定孔
23:第二支撐件
24:受力柱
241:第一區段
242:第二區段
25:第一彈簧
26:第二彈簧
27:固定件

Claims (10)

  1. 一種皮帶張緊機構,包括:一支撐壁,具有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一第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及連接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的一轉折部,其中該轉折部通過該第二開口,並使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分別位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一受力柱,供一傳動皮帶套設於其上,具有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其中該受力柱與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呈垂直設置,且該受力柱穿過該支撐壁的該第一開口,並使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分設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且該傳動皮帶設置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並在受驅動時產生一皮帶張力;一第二支撐件,設置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一第一彈簧,連接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一區段,以提供一第一彈簧力;以及一第二彈簧,連接於該第二支撐件,以提供一第二彈簧力;其中該第一彈簧力與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與該皮帶張力的作用力達成平衡,且當該皮帶張力之該作用力對該受力柱產生一力矩時,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分別接觸該支撐壁之該第一側的表面及該第二側的表面並產生彼此相對且朝向該支撐壁的抵頂力,進而抵銷該力矩。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第一彈簧力及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與該皮帶張力的該作用力方向相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第一彈簧力及該第二彈簧力的合力等於該皮帶張力的該作用力。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第一彈簧力係大於該第二彈簧力。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受力柱更包括一根部,穿設於該第一支撐件中,且該第一彈簧與該根部間具有一第一距離以及該第二彈簧與該根部間具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一彈簧力與該第一距離的乘積係大於等於該第二彈簧力與該第二距離的乘積。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第一支撐件的該轉折部係具有一轉折高度,對應於該支撐壁的一厚度,以使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接觸該支撐壁之該第一側的表面及該第二側的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更包括複數個固定件,用以將該第一支撐件固定於該支撐壁上,其中該支撐壁及該第一支撐件分別具有複數個固定孔,以供該等固定件穿設。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第二支撐件係於該受力柱的該第二區段上跨設於該傳動皮帶的兩側。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更包括一彈簧固定座,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該第一彈簧結合於該第一固定部且該第二彈簧結合於該第二固定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皮帶張緊機構,其中該彈簧固定座係與該支撐壁垂直抵頂,且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分設於該支撐壁的該第一側及該第二側。
TW110145398A 2021-12-06 2021-12-06 皮帶張緊機構 TWI7848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5398A TWI784828B (zh) 2021-12-06 2021-12-06 皮帶張緊機構
DE102021133030.0A DE102021133030B3 (de) 2021-12-06 2021-12-14 Riemenspannmechanism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5398A TWI784828B (zh) 2021-12-06 2021-12-06 皮帶張緊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4828B true TWI784828B (zh) 2022-11-21
TW202323697A TW202323697A (zh) 2023-06-16

Family

ID=8389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398A TWI784828B (zh) 2021-12-06 2021-12-06 皮帶張緊機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21133030B3 (zh)
TW (1) TWI78482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0609A (en) * 2007-11-06 2009-05-16 Teco Image Sys Co Ltd Belt tension adjusting mechanism
CN103856676A (zh) * 2012-11-28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TWM488655U (zh) * 2014-06-11 2014-10-21 Teco Image Sys Co Ltd 傳動皮帶張力調整機構及其所適用之掃描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5369A (ja) 1993-10-28 1995-05-16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プリンタ用キャリッジベルト駆動装置
KR100470584B1 (ko) 2002-11-06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무기기의 풀리 고정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0609A (en) * 2007-11-06 2009-05-16 Teco Image Sys Co Ltd Belt tension adjusting mechanism
CN103856676A (zh) * 2012-11-28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TWM488655U (zh) * 2014-06-11 2014-10-21 Teco Image Sys Co Ltd 傳動皮帶張力調整機構及其所適用之掃描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3697A (zh) 2023-06-16
DE102021133030B3 (de) 2022-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5873B (en) Belt tension adjusting mechanism
TWI784828B (zh) 皮帶張緊機構
US20010017435A1 (en) Moto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drive shaft mounting structure
EP1253017A2 (en) Thermal printer
US9611046B1 (en) Link member for connecting aircraft pylon to wing of aircraft, aircraft pylon, and aircraft
TWI686340B (zh) 直線送料機
CN116221354A (zh) 皮带张紧机构
WO2021027565A1 (zh) 平面显示设备
US20050098943A1 (en) Paper-discharging apparatus used with an image-forming device
US10541585B2 (en) Buildup device
JP2012505755A5 (zh)
JP2005289002A (ja)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機構
JP2008542149A5 (zh)
JP2023084044A (ja) ベルトテンション機構
CN216832237U (zh) 用于3d打印机的同步带机构及3d打印机
JP3877994B2 (ja) 型締装置
JP49459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8697B2 (ja) プリンター装置のフレーム取付け構造
WO2014005376A1 (zh) 背光模组及其液晶显示器
TWI622500B (zh) 可調整滾輪按壓力之列印媒介饋送機構
JP5237585B2 (ja) 乗継ぎ用補助ローラーコンベアの構造
JP6009625B1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53300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TWI751713B (zh) 高度調整裝置及其適用之列印平台
CN210715681U (zh) 一种偏航制动器及风力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