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572B -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572B
TWI784572B TW110121818A TW110121818A TWI784572B TW I784572 B TWI784572 B TW I784572B TW 110121818 A TW110121818 A TW 110121818A TW 110121818 A TW110121818 A TW 110121818A TW I784572 B TWI784572 B TW I7845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convex portion
engaging
support
convex 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109A (zh
Inventor
董榮洲
郭章一
李德容
楊麒諺
羅家瑞
董浩雲
Original Assignee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18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4572B/zh
Priority to US17/839,629 priority patent/US1177937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57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0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10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70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 A61B17/7062Devices acting on, attached to, or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vertebral processes, vertebral facets or ribs ; Tools for such devices
    • A61B17/7065Devices with changeable shape, e.g. collapsible or having retractable arms to aid implantation; Tool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2017/564Methods for bone or joint treat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2017/681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eur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Toy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包含:第一支撐件,包括第一本體、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一凹部;第二支撐件,包括第二本體、第三凸部、第四凸部、第二凹部;軸體樞設於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以軸體軸向為圓心相對樞轉;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展開狀態時,將第一凸部與第三凸部置入脊突間,而後樞轉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使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夾合狀態,使第一凸部與第三凸部位於脊突一側,第二凸部與第四凸部位於脊突另一側,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位於脊突間,提供脊突間撐開支撐作用。

Description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涉及醫學技術領域,尤指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對於有脊椎病症的患者,很容易在椎間盤產生病變萎縮,導致脊突間隙縮小而壓迫到脊髓神經,產生麻痺或疼痛感。
為解決上述問題,習知治療方式包括植入支撐件、椎弓根釘或人工椎間盤填充物,目的都是在於將脊突間墊高及拉開神經孔間隙,以降低或消除患者的不適。
就目前習用的支撐件而言,部分支撐件於安裝時必須破壞脊突韌帶,且普遍存在結構複雜、操作困難、安裝與取出困難等等缺失,導致必須耗費長時間進行手術,增加患者出血及受感染的風險。
據此,如何發展出一種結構簡單、操作容易、安裝與取出方式簡單,且可保留脊突韌帶,維持錐體穩定的「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是相關技術領域人士亟待解決之課題。
於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出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包括:一第一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一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第二面之一側;一第二凸部,相對於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第二面之另一側;一第一凹部,形成於第二面與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之間;一第二支撐件,包括:一第二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三面與一第四面;一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第四面之一側;一第四凸部,相對於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第四面之另一側;一第二凹部,形成於第四面與第三凸部與第四凸部之間;一軸體,樞設於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以軸體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使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現展開狀態與夾合狀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展開狀態時,第一凸部與第三凸部相接觸;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夾合狀態時,第一面與第三面相接觸。
於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出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其包含:(a)備置一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包括:一第一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 一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一側;一第二凸部,相對於該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另一側;一第一凹部,形成於該第二面與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間;一第二支撐件,包括:一第二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三面與一第四面;一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一側;一第四凸部,相對於該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另一側;一第二凹部,形成於該第四面與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之間;一軸體,樞設於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以該軸體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b)旋轉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使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相接觸,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呈展開狀態;(c)將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之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置入兩脊突間;(d)旋轉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使該第一面與該第三面相接觸,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呈夾合狀態;以及(e)使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位於該兩脊突之一側,該第二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位於該兩脊突之另一側,該第一凹部與該第二凹部位於該兩脊突間。
100,100A,100B,100C,100D,100E: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
10,10A,10B:第一支撐件
11:第一本體
111:第一面
112,112A,112B:第二面
113,113A:第五面
114,114A:第六面
115:第一凹弧面
116A,117A:第三倒角
12,12B:第一凸部
121,122:相對兩面
13,13B:第二凸部
123,124,131,132:面
14,14A,14B:第一凹部
15:第一樞接片
151:第一孔洞
152:第一頭部
153:第一卡合凸部
154:第二卡合凸部
16:第一卡合凹部
17:第一凹槽
171:第一倒角
18:凹孔
20,20A,20B:第二支撐件
21:第二本體
211:第三面
212,212A,212B:第四面
213,213A:第七面
214,214A:第八面
215:第二凹弧面
216A,217A:第四倒角
22,22B:第三凸部
221,222:相對兩面
23,23B:第四凸部
223,224,231,232:面
24,24A,24B:第二凹部
25:第二樞接片
251:第二孔洞
252:第二頭部
253:第三卡合凸部
254:第四卡合凸部
26:第二卡合凹部
27:第二凹槽
271:第二倒角
28:凹孔
30,30A,30B:軸體
40:長形凹槽
200A,200B:脊突
300: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流程
302~308: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流程之步驟
400:工具
D1,D2,D3:距離
F1:軸向
H1,H2,H3,H4:高度
L1,L2,L3,L4:長度
R,L:相對兩側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θ3:第三夾角
θ4:第四夾角
θ5:第五夾角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A為圖1實施例之第一支撐件之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右側結構示意圖。
圖4A為圖1實施例之第二支撐件之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4B為圖4A之右側結構示意圖。
圖5A為圖1實施例之組合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5B為圖5A之右側結構示意圖。
圖6A至圖6B為圖1實施例由圖5A之夾合狀態轉換為展開狀態之連續動作示意圖。
圖7為圖1實施例呈展開狀態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A至圖8C為圖1實施例安裝於脊突間之連續動作示意圖。
圖9為利用本發明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之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流程。
圖10A至圖10B為利用工具將圖1實施例撬開之連續動作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A為圖11實施例之組合前側結構示意圖。
圖11B為圖11實施例之右側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A為圖12實施例之組合前側結構示意圖。
圖12B為圖12實施例之右側結構示意圖。
圖13A至13C為本發明圖1、圖11、圖12實施例之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相互搭配之組合前側結構示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所提供之一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10、一第二支撐件20與一軸體30。第一支撐件10、第二支撐件20與軸體30的材質不限,例如可為具生物相容性之金屬或塑膠。軸體30具有一軸向F1。
請參閱圖2、圖3A、圖3B所示,第一支撐件10包括一第一本體11、一第一凸部12、一第二凸部13與一第一凹部14。
第一本體11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111與一第二面112,以及,相對之一第五面113與一第六面114。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位於第一面111與第二面112之間。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大致垂直於第一面111及第二面112。第一面111於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之間的長度L1大於第二面112於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之間的長度L2,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呈弧形對稱設置。長度L1的尺寸介於5~20公厘之範圍,依實際脊突間隔的尺寸而設計。
第一凸部12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第二面112之一側,第一凸部12遠離第二面112之一端較窄。第二凸部13相對於第一凸部12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第二面112之另一側,第二凸部13遠離第二面112之一端較窄。第一凹部14形成於第二面112與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之間。
請參閱圖圖3A、圖3B所示,第一凸部12與第五面113相鄰之面123、第一凸部12與第六面114相鄰之面124、第二凸部13與第五面113相鄰之面131、第二凸部13與第六面114相鄰之面132,皆呈圓弧狀,且其弧度與第五面113及第六面114相同。由圖3B觀之,第一凸部 12相對之兩面123、124,與第二凸部13相對之兩面131、132,分別與第五面113及第六面114構成連續圓弧形。
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由第二面112外徑漸縮地突設於第二面11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以同一弧度漸縮,呈現子彈造型。
請參閱圖3A、圖3B所示,第一支撐件10更包括二第一凹槽17,二第一凹槽17相對於軸體30設置於第一本體11之另一側且平行於軸體30之軸向F1分別位於第一面111之相對兩角,於第一凹槽17與第一面111相交處設有第一倒角171。
請參閱圖2、圖4A、圖4B所示,第二支撐件20包括一第二本體21、一第三凸部22、一第四凸部23與一第二凹部24。
第二本體21具有相對之一第三面211與一第四面212,以及,相對之一第七面213與一第八面214。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位於第三面211與第四面212之間。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大致垂直於第三面211與第四面212。第三面211於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之間的長度L3大於第四面212於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之間的長度L4,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呈弧形對稱設置。長度L3的尺寸介於5~20公厘之範圍,依實際脊突間隔的尺寸而設計。長度L3與圖3B所示長度L1相同。
第三凸部22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第四面212之一側,第三凸部22遠離第四面212之一端較窄。第四凸部23相對於第三凸部22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第四面212之另一側,第四凸部23遠離第四面212之 一端較窄。第二凹部24形成於第四面212與第三凸部22與第四凸部23之間。
請參閱圖圖4A、圖4B所示,第三凸部22與第七面213相鄰之面223、第三凸部22與第八面214相鄰之面224、第四凸部23與第七面213相鄰之面231、第四凸部23與第八面214相鄰之面232,皆呈圓弧狀,且其弧度與第七面213及第八面214相同。由圖4B觀之,第三凸部22相對之兩面223、224,與第四凸部23相對之兩面231、232,分別與第七面213及第八面214構成連續圓弧形。
第三凸部22與第四凸部23由第四面212外徑漸縮地突設於第四面21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凸部22與第四凸部23以同一弧度漸縮,呈現子彈造型。
請參閱圖4A、圖4B所示,第二支撐件20更包括二第二凹槽27,二第二凹槽27相對於軸體30設置於第二本體21之另一側且平行於軸體30之軸向F1分別位於第三面211之相對兩角,於第二凹槽27與第三面211相交處設有第二倒角271。
請參閱圖3A、圖3B所示,於第一支撐件10的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第一凸部12平行軸體30之軸向F1之相對兩面121、122,分別設有一凹孔18。設置於第五面113與第六面114之凹孔18分別位於第二凸部13與第一凹槽17之間。
請參閱圖4A、圖4B所示,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第三凸部22平行軸體30之軸向F1之相對兩面221、222,分 別設有一凹孔28。設置於第七面213與第八面214之凹孔28分別位於第四凸部23與第二凹槽27之間。
圖3A至圖4B中所示之凹孔18、28可用以埋入於手術過程中顯影用之金屬,例如,鉭合金、鈦合金、純鈦,以提供手術過程中辨識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第三凸部22及第四凸部23的位置。
請參閱圖5A所示,第一凸部12突出於第二面112之高度H1大於第二凸部13突出於第二面112之高度H2。第三凸部22突出於第四面212之高度H3大於第四凸部23突出於第四面212之高度H4。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凸部12突出於第二面112之高度H1與第三凸部22突出於第四面212之高度H3相同。第二凸部13突出於第二面112之高度H2與第四凸部23突出於第四面212之高度H4相同。
第一凸部12與第二面112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θ1。第二凸部13與第二面112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θ2。第三凸部22與第四面212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θ3。第四凸部23與第四面212之間具有一第四夾角θ4。第一夾角θ1、第二夾角θ2、第三夾角與θ3、第四夾角θ4皆大於90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夾角θ1與第三夾角θ3相同,第二夾角θ2與第四夾角θ4相同。
請參閱圖2至圖5A所示,第一支撐件10更包括二第一樞接片15與第一卡合凹部16。
第一樞接片15相對於第一凸部12設置於第一面111。各第一樞接片15設有第一孔洞151。第一樞接片15具有一圓形之第一頭部152,第一頭部152與第一孔洞151同心。
其中一第一頭部152之表面設有第一卡合凸部153及第二卡合凸部154,第一卡合凸部153與第二卡合凸部154以第一孔洞151為圓心呈扇形分布於第一樞接片15之第一頭部152之表面。
第一卡合凸部153與第二卡合凸部154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第一卡合凸部153與第二卡合凸部154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軸體30的軸向F1。
第一卡合凹部16設置於第一樞接片15之一側之第一本體11上,第一卡合凹部16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第一卡合凹部16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軸體30的軸向F1。
第一本體11具有第一卡合凹部16之面為一第一凹弧面115。
請參閱圖2至圖5A所示,第二支撐件20更包括二第二樞接片25與一第二卡合凹部26。
第二樞接片25相對於第三凸部22設置於第三面211。各第二樞接片25設有第二孔洞251。第二樞接片25具有一圓形之第二頭部252,第二頭部252與第二孔洞251同心。
其中一第二頭部252之表面設有第三卡合凸部253及第四卡合凸部254。第三卡合凸部253與第四卡合凸部254以第二孔洞251為圓心呈扇形分布於第二樞接片25之第二頭部252之表面。
第三卡合凸部253與第四卡合凸部254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第三卡合凸部253與第四卡合凸部254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軸體30的軸向F1。
第二卡合凹部26設置於第二樞接片25之一側之第二本體21上。第二卡合凹部26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第二卡合凹部26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軸體30的軸向F1。
第二本體21具有第二卡合凹部26之面為一第二凹弧面215。
第一凹弧面115與第二樞接片25之第二頭部252呈不干涉配合。第二凹弧面215與第一樞接片15之第一頭部152呈不干涉配合。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件10具有二第一樞接片15,第二支撐件20具有二第二樞接片25,二第一樞接片15與二第二樞接片25間隔設置。而後將軸體30穿設於第一支撐件10之第一樞接片15的第一孔洞151與第二支撐件20之第二樞接片25的第二孔洞251。
請參閱圖5A、圖5B所示,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之徑向F2大致對稱設置,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可以軸體之30軸向F1為圓心相對樞轉而使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現一展開狀態與一夾合狀態。圖5A及圖5B的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現夾合狀態。
請參閱圖5A、圖5B所示,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之距離D1介於2~10公厘(mm)之範圍。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凸部22與第四凸部23之距離D2與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之距離D1相同,但不限於此。第三凸部22與第四凸部23之形狀與第一凸部12與第二凸部13之形狀以軸體30之徑向為中心對稱設置,但不限於此。
請參閱圖5A、圖5B所示,當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現圖5A所示夾合狀態時,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面111與第二支撐件20的 第三面211相接觸,各第一凹槽17分別與相對應位置之各第二凹槽27構成一長形凹槽40,同時配合第一倒角171、第二倒角271的設計,可作為移除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時的撬開點,其詳細操作步驟將說明於後。
請參閱圖5A所示,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夾合狀態,第一面111、第二面112、第三面211與第四面212相互平行。第一面111與第三面211相接觸。第一卡合凸部153卡合於第二卡合凹部26且第三卡合凸部253卡合於第一卡合凹部16。第二面112與第四面212之距離D3不限,例如介於8~16公厘之範圍,依實際脊突間隔的尺寸而設計。
請參閱圖5B所示,當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處於圖5B的夾合狀態時,第五面113、第七面213與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第三凸部22相鄰的面131、123、231、223形成一圓弧。第六面114、第八面214與第一凸部12、第三凸部22相鄰的面132、124、232、224形成一圓弧且與前述第五面113、第七面213與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第三凸部22相鄰的面131、123、231、223形成之圓弧對稱。
請參閱圖5A、圖6A、圖6B所示,說明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於夾合狀態與展開狀態之間轉換的態樣。
於圖5A中,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夾合狀態,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面111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面211相接觸,可同時參閱圖1所示狀態。
於圖6A中,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的軸心為圓心翻轉,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面111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面211 相互分離,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凸部12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凸部22則相互靠近。
於圖6B中,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的軸心為圓心繼續翻轉,直至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凸部12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凸部22相互接觸,第二卡合凸部154卡合於第二卡合凹部26且第四卡合凸部254卡合於第一卡合凹部16,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展開狀態,可同時參閱圖7所示狀態。
請參閱圖6B所示,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面111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面211之間形成一第五夾角θ5,該第五夾角θ5的尺寸不限,可依實際所需而設計,例如,介於100~180度之範圍。
藉由上述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為圓心翻轉而使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於夾合狀態與展開狀態之間轉換的特性,可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置入脊突間。
請參閱圖6B、圖8A至圖8C、圖9所示,說明利用本發明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之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流程300,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2:將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分離,使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相接觸,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展開狀態,如圖6B所示狀態。
步驟304: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之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由兩脊突200A、200B之一側R置入兩脊突200A、200B間,如圖8A所示。
步驟306:推動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使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通過兩脊突200A、200B間並移動至兩脊突200A、200B的另一側L,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支撐件20以軸體30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靠合,如圖8B所示。
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由兩脊突200A、200B之一側R推動至兩脊突200A、200B的另一側L時,會順應兩脊突200A、200B的輪廓而使第二凸部13與第四凸部23相互靠合,而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也同時分離。
步驟308:第一支撐件10的第一面111與第二支撐件20的第三面211相接觸,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呈夾合狀態,使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第二凸部13與第四凸部23分別位於兩脊突200A、200B的相對兩側L、R,第一凹部14與第二凹部24位於兩脊突200A、200B間,如圖8C所示。
如此即可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定位於兩脊突200A、200B間,第一凹部14與第二凹部24提供兩脊突200A、200B撐開支撐作用,第一凸部12與第三凸部22、第二凸部13與第四凸部23可避免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移動。
請參閱圖10A及10B所示,欲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由兩脊突200A、200B之間移除時,可利用一長型之工具400。
如圖10A所示,將工具400以大致平行於軸體30之軸向F1插入長形凹槽40呈鬆配合,此時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的狀態如圖8A所示。而後,如圖10B所示,藉由擺動工具400使第一支撐件10與第二 支撐件20以軸體30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分離,此時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的狀態如圖8B所示。如此,可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由圖8C的夾合狀態轉換到圖8B進而到圖8A的狀態,而後即可將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移除。
請參閱圖11、11A、11B所示實施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A,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10A、一第二支撐件20A與一軸體30A。圖11、11A、11B實施例之第一支撐件10A、第二支撐件20A與軸體30A的外型、連接方式及作動方式,與圖1所示實施例大致相同,外型也大致相同,主要差異包括,圖11、11A、11B之第一支撐件10A的第二面112A與第五面113A及第六面114A的相接處設有第三倒角116A、117A;而第二支撐件20A的第四面212A與第七面213A及第八面214A的相接處設有第四倒角216A、217A。整體而言,第三倒角116A、117A搭配第一凹部14A,以及,第四倒角216A、217A搭配第二凹部24A的形狀呈「類鞍型」。
請參閱圖12、12A、12B所示實施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B,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10B、一第二支撐件20B與一軸體30B。圖12、12A、12B實施例之第一支撐件10B、第二支撐件20B與軸體30B的外型、連接方式及作動方式,與圖1所示實施例大致相同,外型也大致相同,主要差異包括,圖12、12A、12B之第一支撐件10B的第二面112A與第一凸部12B、第二凸部13B構成一平滑之「鞍型」,第二支撐件20B的第四面212B與第三凸部22B、第四凸部23B構成一平滑之「鞍型」。
本發明圖1、圖11、圖12顯示的三種實施例結構的差異僅在於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的結構略有不同,其作用在於可依實際脊突的尺寸與間隔而選用。
此外,本發明圖1、圖11、圖12顯示的三種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100A、100B之第一支撐件10、10A、10B與第二支撐件20、20A、20B皆以軸體30、30A、30B之徑向對稱設置。除此之外,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100A、100B的第一支撐件10、10A、10B與第二支撐件20、20A、20B可相互搭配,形成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以軸體之徑向不對稱設置的結構,以適用於不對稱之上下兩脊突。
請參閱圖13A至13C所示,圖13A的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C是由第一支撐件10搭配第二支撐件20B以軸體30之徑向不對稱設置;圖13B的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D是由第一支撐件10搭配第二支撐件20A以軸體30之徑向不對稱設置;圖13C的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E是由第一支撐件10A搭配第二支撐件20B以軸體30之徑向不對稱設置。
然無論為圖1、11、12、13A~13C其中所示任一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100、100A、100B、100C、100D、100E,其操作方式皆相同,如圖8A至圖8C所示安裝於脊突間之連續動作示意圖,以及圖10A至圖10B為利用工具撬開之連續動作示意圖。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利用可相互樞轉之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其結構簡單、操作容易、安裝與取出方式簡單,且可保留脊突韌帶,維持錐體穩定,大幅降低患者出血及受感染的風險,提供患者脊突間撐開支撐作用。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
10:第一支撐件
20:第二支撐件
30:軸體

Claims (24)

  1. 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包括:一第一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一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一側;一第二凸部,相對於該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另一側;一第一凹部,形成於該第二面與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間;一第二支撐件,包括:一第二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三面與一第四面;一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一側;一第四凸部,相對於該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另一側;一第二凹部,形成於該第四面與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之間;一軸體,樞設於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以該軸體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使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現展開狀態與夾合狀態;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相接觸;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夾合狀態時,該第一面與該第三面相接觸。
  2.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更包括:至少一第一樞接片,相對於該第一凸部設置於該第一面,各該第一樞接片設有第一孔洞,其中至少一該第一樞接片之表面設有一第一卡合凸部及一第二卡合凸部,該第一卡合凸部與該第二卡合凸部以該第一孔 洞為圓心呈扇形分布於該第一樞接片之表面;至少一第一卡合凹部,設置於該第一樞接片之一側之該第一本體上;該第二支撐件更包括:至少一第二樞接片,相對於該第三凸部設置於該第三面,各該第二樞接片設有第二孔洞,其中至少一該第二樞接片之表面設有一第三卡合凸部及一第四卡合凸部,該第三卡合凸部與該第四卡合凸部以該第二孔洞為圓心呈扇形分布於該第二樞接片之表面;至少一第二卡合凹部,設置於該第二樞接片之一側之該第二本體上;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夾合狀態時,該第一卡合凸部卡合於該第二卡合凹部且該第三卡合凸部卡合於該第一卡合凹部;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相互接觸,該第二卡合凸部卡合於該第二卡合凹部且該第四卡合凸部卡合於該第一卡合凹部。
  3. 如請求項2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卡合凸部、該第二卡合凸部、該第三卡合凸部與該第四卡合凸部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該第一卡合凸部、該第二卡合凸部、該第三卡合凸部與該第四卡合凸部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軸體的軸向,以及該第一卡合凹部與該第二卡合凹部呈長條狀,其橫斷面呈半圓形,該第一卡合凹部與該第二卡合凹部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軸體的軸向。
  4. 如請求項2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樞接片具有一圓形之第一頭部,該第一頭部與該第一孔洞同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頭部之表面設有該第一卡合凸部及該第二卡合凸 部;以及該第二樞接片具有一圓形之第二頭部,該第二頭部與該第二孔洞同心,其中至少一該第二頭部之表面設有該第三卡合凸部及該第四卡合凸部。
  5. 如請求項2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二該第一樞接片,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二該第二樞接片,該二第一樞接片與該二第二樞接片間隔設置。
  6.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更包括二第一凹槽,該二第一凹槽相對於該軸體設置於該第一本體之另一側且平行於該軸體之軸向分別位於該第一面之相對兩角;以及該第二支撐件更包括二第二凹槽,該二第二凹槽相對於該軸體設置於該第二本體之另一側且平行於該軸體之軸向分別位於該第三面之相對兩角;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夾合狀態時,各該第一凹槽分別與相對應位置之各該第二凹槽構成一長形凹槽,各該長形凹槽可供一工具以大致平行於該軸體之軸向插入呈鬆配合,並藉由擺動該工具使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以該軸體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分離,使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現該展開狀態。
  7.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突出於該第二面之高度大於該第二凸部突出於該第二面之高度,該第三凸部突出於該第四面之高度大於該第四凸部突出於該第四面之高度。
  8.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突出於該 第二面之高度與該第三凸部突出於該第四面之高度相同,該第二凸部突出於該第二面之高度與該第四凸部突出於該第四面之高度相同。
  9.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二凸部與該第二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該第四凸部與該第四面之間具有一第四夾角,該第一夾角、該第二夾角、該第三夾角與該第四夾角大於90度。
  10. 如請求項9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三夾角相同,該第二夾角與該第四夾角相同。
  11.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夾合狀態時,該第一面、該第二面、該第三面與該第四面相互平行。
  12.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由該第二面外徑漸縮地突設於該第二面,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由該第四面外徑漸縮地突設於該第四面。
  13.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距離D1介於2~10公厘(mm)之範圍,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之距離D2與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距離D2相同。
  14. 如請求項6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本體具有相對之一第五面與一第六面,該第五面與該第六面位於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之間,該第五面與該第六面大致垂直於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該第二本體具有相對之一第七面與一第八面,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位於該第三面與該 第四面之間,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大致垂直於該第三面與該第四面。
  15. 如請求項14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五面、第六面、第七面、第八面、該第一凸部平行該軸體之軸向之相對兩面、該第三凸部平行該軸體之軸向之相對兩面,分別設有一凹孔以埋入顯影用之金屬。
  16. 如請求項15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設置於該第五面與該第六面之該凹孔分別位於該第二凸部與該第一凹槽之間;設置於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之該凹孔分別位於該第四凸部與該第二凹槽之間。
  17. 如請求項15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顯影用之金屬為鉭合金、鈦合金、純鈦其中之一。
  18. 如請求項14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二面分別與該第五面及該第六面的相接處設有第三倒角,該第二支撐件的該第四面分別與該第七面及該第八面的相接處設有第四倒角;該第三倒角與該第一凹部,以及,該第四倒角與該第二凹部的形狀,皆呈「類鞍型」。
  19. 如請求項14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五面與該第六面之間,以及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之間,都具有一距離D4,當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處於該夾合狀態時,該第五面與該第七面構成一平滑表面,該第六面與該第八面構成一平滑表面,該距離D4介於5~20公厘之範圍。
  20.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呈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面與該第三面之間形成一第五夾角,該第五夾角介於100~180度之範圍。
  21.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的該第二面與該第一凸部、該第二凸部構成一平滑之鞍型;該第二支撐件的該 第四面與該第三凸部、該第四凸部構成一平滑之鞍型。
  22.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部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一側,該第一凸部遠離該第二面之一端較窄;該第二凸部相對於該第一凸部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另一側,該第二凸部遠離該第二面之一端較窄;該第三凸部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一側,該第三凸部遠離該第四面之一端較窄;該第四凸部相對於該第三凸部大致呈梯形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另一側,該第四凸部遠離該第四面之一端較窄。
  23. 如請求項1之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以該軸體之徑向對稱或不對稱設置。
  24. 一種脊突間撐開支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a)備置一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其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包括:一第一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一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一側;一第二凸部,相對於該第一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二面之另一側;一第一凹部,形成於該第二面與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之間;一第二支撐件,包括:一第二本體,其具有相對之一第三面與一第四面;一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一側;一第四凸部,相對於該第三凸部突出設置於該第四面之另一側;一第二凹部,形成於該第四面與該第三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之間; 一軸體,樞設於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以該軸體之軸心為圓心相對樞轉;(b)旋轉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使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相接觸,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呈展開狀態;(c)將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之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置入兩脊突間;(d)旋轉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使該第一面與該第三面相接觸,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呈夾合狀態;以及(e)使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三凸部位於該兩脊突之一側,該第二凸部與該第四凸部位於該兩脊突之另一側,該第一凹部與該第二凹部位於該兩脊突間。
TW110121818A 2021-06-16 2021-06-16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TWI7845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818A TWI784572B (zh) 2021-06-16 2021-06-16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US17/839,629 US11779375B2 (en) 2021-06-16 2022-06-14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panding spacing between spinous process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818A TWI784572B (zh) 2021-06-16 2021-06-16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4572B true TWI784572B (zh) 2022-11-21
TW202300109A TW202300109A (zh) 2023-01-01

Family

ID=84489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818A TWI784572B (zh) 2021-06-16 2021-06-16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9375B2 (zh)
TW (1) TWI78457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3549A (zh) * 2017-05-10 2017-07-28 李晗 一种棘板间动态固定器
WO2021008132A1 (zh) * 2019-07-12 2021-01-21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TWM620443U (zh) * 2021-06-16 2021-12-01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5316B2 (en) * 2004-05-21 2009-09-08 Warsaw Orthopedic, Inc. Interspinous spacer
TW200738209A (en) * 2006-04-07 2007-10-16 Chung-Chun Yeh Apparatus for holding open the vertebral spinous process
ES2968634T3 (es) * 2007-02-06 2024-05-13 Pioneer Surgical Tech Inc Dispositivos de implante intervertebral
DE102007052799A1 (de) * 2007-11-02 2009-05-07 Taurus Gmbh & Co.Kg. Implantat
WO2009091922A2 (en) * 2008-01-15 2009-07-23 Vertiflex, Inc. Interspinous spacer
US8292923B1 (en) * 2008-10-13 2012-10-23 Nuvasiv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spinal stenosis
US8246655B2 (en) * 2009-01-09 2012-08-21 Pioneer Surgical Technology, Inc. Intervertebral implan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insertion thereof
PL217862B1 (pl) * 2009-10-09 2014-08-29 Lfc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Odciążeniowo-dynamiczny przyrząd międzykręgowy
CA2951387C (en) * 2014-06-06 2022-06-21 Trent James NORTHCUTT A polyaxial interspinous fusion implant and bone growth stimulation system
EP3011921A1 (en) * 2014-10-23 2016-04-27 Lechoslaw Franciszek Ciupik Interspinous process spacer implant
DE102015104784B4 (de) * 2015-03-27 2018-09-13 Gert Stephanus Becker Vorrichtung zur Abstützung einer Wirbelsäule beziehungsweise zur Spreizung zweier benachbarter Ripp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3549A (zh) * 2017-05-10 2017-07-28 李晗 一种棘板间动态固定器
WO2021008132A1 (zh) * 2019-07-12 2021-01-21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TWM620443U (zh) * 2021-06-16 2021-12-01 兆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79375B2 (en) 2023-10-10
TW202300109A (zh) 2023-01-01
US20220401134A1 (en)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45783A1 (en) Bone fixation plate
US9364272B2 (en) Bone fixation plate
US9901460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collapsible cage
US10799275B2 (en) Readjustable locking plate hole
US9532810B2 (en) Polyaxial pedicle screw with increased angulation
JP2007517584A (ja) 骨折固定システム
US20090234389A1 (en) Interspinous spinal fixation apparatus
AU2006236857A1 (en) Anti-backout mechanism for an implant fastener
JP2007516808A (ja) 骨アンカーアセンブリ
JP3239245U (ja) 腰椎に用いられる微動構造及び補助装置
TWM620443U (zh)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
TWI784572B (zh) 脊突間撐開支撐裝置及方法
CN100358484C (zh) 用于融合椎骨的装置
US11389302B2 (en) Spinal facet joint and laminoplasty implant
TW202008968A (zh) 脊椎植入物及其製造方法
CN115474973A (zh) 脊突间撑开支撑装置及方法
JP6983196B2 (ja) 整形外科用固定装置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方法
KR102486623B1 (ko) 최소침습 척추수술을 위한 비원형 확장기 유닛
JP7282206B2 (ja) 内固定部材セットおよび内固定部材
EP4391937A2 (en) Guided growth spinal im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