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3746B - 流體壓力比例閥 - Google Patents

流體壓力比例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3746B
TWI783746B TW110139242A TW110139242A TWI783746B TW I783746 B TWI783746 B TW I783746B TW 110139242 A TW110139242 A TW 110139242A TW 110139242 A TW110139242 A TW 110139242A TW I783746 B TWI783746 B TW I7837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ndrel
hole
section
space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9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7890A (zh
Inventor
高綉鈴
吳嘉謀
吳承沛
Original Assignee
亘帝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亘帝企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亘帝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9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374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3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374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7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89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Sliding Valve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種流體壓力比例閥,包含一閥體、一第一芯軸、一第二芯軸與一驅動馬達,其中,閥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第一孔、一第二孔與一第三孔,容置空間中具有一閥口,第一芯軸與第二芯軸位於閥體的容置空間中;第一芯軸具有一封閉部、一抵靠部與一流道,於常態下,封閉部封閉閥口,第二孔透過流道與第三孔相通。驅動馬達帶動第二芯軸沿一軸向移動,使第二芯軸封閉流道,使第二孔與第三孔之間封閉,並且第二芯軸推動第一芯軸的抵靠部,使閥口與封閉部之間開啟,讓第一孔與第二孔相通。

Description

流體壓力比例閥
本發明係與流體切換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流體壓力比例閥。
流體切換閥係裝設於一待控制壓力的裝置,用以連接一壓力源以對待控制壓力的裝置進行增壓或洩壓之控制。習用的流體切換閥之閥體內部具有不同的流道,包括增壓流道與洩壓流道,並且於閥體中設有複數個電磁閥來作為流道之間的切換,以進行增壓與洩壓控制之間的切換。在增壓時,開啟增壓流道並封閉洩壓流道;在洩壓時,開啟洩壓流道並封閉增壓流道。
由於多個電磁閥之間需進行不同的控制以進行切換,因此,流體切換閥之控制裝置必須準確控制該些電磁閥之間作動的時機,使該些電磁閥可以相互配合,如此一來,將增加控制的複雜度。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流體壓力比例閥,可以改善習用之流體切換閥需控制多個電磁閥的缺點。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流體壓力比例閥,包含:一閥體、一第一芯軸、一第二芯軸與一驅動馬達,其中: 該閥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第一孔、一第二孔與一第三孔;該容置空間包括沿一軸向分布的一第一空間、一第二空間與一第三空間;該第一孔連通該第一空間,該第二孔連通該第二空間,該第三孔連通該第三空間;該容置空間中設置有一閥口,該閥口位於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該第一芯軸位於該閥體的容置空間中且可沿該軸向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該第一芯軸具有一封閉部與一抵靠部,該封閉部位於該第一空間,該抵靠部位於該第二空間;該第一芯軸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封閉部與該閥口抵接;該抵靠部係可受推抵而帶動該第一芯軸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且該第一芯軸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封閉部與該閥口之間開啟;該第一芯軸具有一流道,該流道的一第一開口連通該第二空間,該流道的一第二開口以能夠被封閉的方式連通該第三空間;該第二芯軸位於該閥體的容置空間中且可沿該軸向於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移動;該第二芯軸具有一推抵部;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三位置時,該流道之第二開口與該第三空間相通;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四位置時,該第二芯軸封閉該第二開口,並且該第二芯軸的推抵部推抵該第一芯軸的抵靠部,帶動該第一芯軸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該驅動馬達結合於該閥體具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連動該第二芯軸且帶動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移動至該第四位置。
本發明之效果在於,藉由同一個驅動馬達帶動第二芯軸推動第一芯軸而改變閥體中流體的路徑,有效改善習用的流體切換閥需控制多個電磁閥作動之不便。
〔本發明〕
1,2:流體壓力比例閥
10:閥體
12:本體
14:容置空間
142:第一空間
144:第二空間
146:第三空間
14a:第一肩部
14b:第二肩部
16:貫孔
162:第一貫孔段
162a:內螺紋段
164:第二貫孔段
166:第三貫孔段
182:第一孔
184:第二孔
186:第三孔
20:容室
202:開口
22:表面
24:封蓋
242:外螺紋段
244:凹孔
26:O形環
28:第一密封件
30:墊片
302:閥口
302a:凸緣
32:O形環
34:第一軸座
342:軸孔
344:容槽
346:側孔
35:O形環
36:第二密封件
362:穿孔
38:墊片
382:凹槽
384:孔
40:O形環
42:第二軸座
44:軸孔
442:第一軸孔段
442a:環槽
442b:孔緣
444:第二軸孔段
46:O形環
48:彈簧座
482:孔
484:容槽
486:缺口
49:O形環
50:固定環
52:第一芯軸
522:封閉部
524:抵靠部
526:流道
526a:第一開口
526b:第二開口
528:連通道
54:連通段
542:錐孔
56:錐段
58:封閉段
582:環槽
584:膠圈
586:錐面
60:直桿段
602:沉孔
62:第二芯軸
622:推抵部
624:通孔
624a:第一孔段
624b:第二孔段
624c:肩部
64:第一段
642:端面
644:環槽
646:膠圈
64a:錐段
64b:環緣
66:第二段
68:肩部
682:端面
682a:凸垣
70:驅動馬達
702:驅動軸
72:O形環
74:壓力感測器
76:第一彈簧
78:第二彈簧
80:控制盒
82:控制裝置
84:軸套
X:軸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P5:第五位置
P6:第六位置
Pm:中間位置
圖1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另一方向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一分解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俯視圖。
圖5為圖4之5-5方向剖視圖。
圖6為圖5中閥體之本體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側視圖。
圖8為圖7之8-8方向剖視圖。
圖9為圖8之局部放大圖。
圖10為圖9中A部分之局部放大圖。
圖11為圖9中B部分之局部放大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另一方向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另一方向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7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另一方向一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8為一剖視圖,揭示第二芯軸移動至中間位置。
圖19為一剖視圖,揭示第二芯軸移動至第三位置,第一芯軸移動至第二位置。
圖20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的剖視圖。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圖1至圖19所示,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1,包含一閥體10、一第一芯軸52、一第二芯軸62與一驅動馬達70。本實施例中,流體以氣體為例,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液體。
請配合圖1至圖11,該閥體10包括一本體12,該本體12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14,該容置空間14包括沿一軸向X分布的一第一空間142、一第二空間144與一第三空間146。更詳而言,配合圖6所示,該本體12位於該軸向X上的兩個相對的側壁,沿一軸線開設有一貫孔16構成該容置空間14,該貫孔16具有一第一貫孔段162、一第二貫孔段164與一第三貫孔段166,該第一貫孔段162、該第二貫孔段164與該第三貫孔段166分別構成該第一空間142、該第二空間144、該第三空間146。該第二貫孔段164位於該第一貫孔段162與該第三貫孔段166之間且內徑小於該第一貫孔段162與該第三貫孔段166,使得該容置空間14之壁面中形成二個相背對的一第一肩部14a與一第二肩部14b。該第一肩部14a與該第二肩部14b分別朝向外側。該第一貫孔段162靠近外部的一段具有一內螺紋段162a。
該閥體10包括一封蓋24,該封蓋24具有一外螺紋段242且供結合於該第一貫孔段162的內螺紋段162a。該封蓋24上套設有一O形環26,以增加與該本體12之間的密封性,藉以封閉該第一空間142的一側。該封蓋24沿著該軸向凹入形成一凹孔244。
該本體12的另外兩個側壁上開設有一第一孔182、一第二孔184與一第三孔186。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孔182與該第二孔184開設於一個側壁,該第三孔186開設於相對的另一個側壁。該第一孔182連通該第一空間142,該第二孔184連通該第二空間144,該第三孔186連通該第三空間146。
請配合圖5至圖11,該容置空間14中設有一閥口302,該閥口302位於該第一空間142與該第二空間144之間。本實施例中,該容置空間14的該第一肩部14a處設置有一密封件(以一第一密封件28稱之),該第一密封件28包括一墊片30與一O形環32,該O形環32套設於該墊片30的外周面,並與該第一空間142的壁面相抵接而密封。該墊片30的中央部位具有該閥口302,該閥口302以能夠被封閉的方式連通該墊片30的兩側的第一空間142與第二空間144。該閥口302的周緣部位具有一凸緣302a,該凸緣302a朝向該第一空間142且背離該第一肩部14a。
該容置空間14於該封蓋的內側設置有一軸座(以第一軸座34稱之),該第一軸座34具有相通的一軸孔342與一容槽344,該軸孔342與該封蓋24的凹孔244相通,該第一軸座34的周壁具有複數個側孔346與該容槽344相通,使該容槽344與該第一孔182相通。該第一軸座34抵於該第一密封件28的墊片30。該第一軸座34於該容槽344的相對側設置有O形環35,O形環35與該封蓋24密封抵接。
該容置空間14的該第一肩部14a處亦設置有一密封件(以一第二密封件36稱之),該第二密封件36位於該第二空間144與該第三空間146之間,該第二密封件36具有一穿孔362。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密封件36包括一墊片38與一O形環40,該墊片38的一側抵於該第二肩部14b,另一側具有一凹槽382,該墊片38具有一孔384,該O形環40設置於該凹槽382中。該墊片38的孔384與該O形環40的內圈構成該第二密封件36的穿孔362。
該容置空間14的第三空間146設置有一軸座(以第二軸座42稱之),該第二軸座42於有貫穿其兩端的一軸孔44,該軸孔44具有一第一軸孔段442與一第二軸孔段444,該第一軸孔段442的內徑小於該第二軸孔段444的內徑,於該第一軸孔段442的內壁凹入形成一環槽442a,該環槽442a中設有一O形環46。該第一軸孔段442的一孔緣442b具有一弧形面。弧形面利於O形環26塞入環槽442a中。
該容置空間14的第三空間設置有一彈簧座48,該彈簧座48的一端具有一孔482,另一端具有一容槽484,該容槽484與該孔482相通,而該彈簧座48的周壁具有二缺口486,該二缺口486連通該容槽484,使該容槽484與該第三孔186相通。在一實施例中,缺口486亦可為側孔,數量亦可為至少一個或三個以上。該彈簧座48抵靠於第二密封件36,彈簧座48套設一O形環49抵靠於第二密封件36的墊片38。
在一實施例中,該二墊片30,38、該第一軸座34、該第二軸座42與該彈簧座48亦可與該本體一體成形或固定連結。
該閥體10的本體12更包括一容室20,該容室20與該第二空間144相通,且該容室20具有一開口202,該開口202形成於該閥體10之本體12的一表面22。該容室20中設置有一壓力感測器74,該壓力感測 器74經由該開口202設置於該容室20中。藉由一以固定環50為例的固定件結合於該閥體10的該表面22且位於該開口202處。固定環50抵壓該壓力感測器74,以將該壓力感測器74固定於該容室20中。
該第一芯軸52位於該閥體10的容置空間14中且可沿該軸向於圖9所示之一第一位置P1與圖19所示之一第二位置P2間移動。該第一芯軸52具有一封閉部522與一抵靠部524,該封閉部522位於該第一空間142,該抵靠部524位於該第二空間144。該第一芯軸52位於該第一位置P1時,該封閉部522與該閥口302抵接(圖10參照)。該抵靠部524係可受推抵而帶動該第一芯軸52於該軸向X上朝一第一方向D1往該第二位置P2移動,在移動過程中,該封閉部522逐漸遠離該閥口302,使該封閉部522與該閥口302之間逐漸開啟,直到該第一芯軸52移動到第二位置P2時,該閥口302開啟程度最大。藉此,藉由改變該第一芯軸52沿該軸向X上移動的距離而改變該閥口302的開啟程度,藉以改變流過該閥口302之流體的流量。
該第一芯軸52具有一流道,該流道526的至少一第一開口526a連通該第二空間144,該流道526的一第二開口526b以能夠被封閉的方式連通該第三空間146。
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芯軸52沿該軸向X具有依序連接的一連通段54、一錐段56、一封閉段58、一直桿段60。該連通段54具有該流道526,且該流道526於該連通段54的外周形成二個該第一開口526a,該流道526於該連通段的一端形成該第二開口526b。該抵靠部524位於該第二開口526b的周緣。該第二開口526b的周緣形成一錐孔542。該連通段54可移動地穿設於該第二密封件36的穿孔362,且該連通段54的外周 面與該穿孔362的孔壁密封抵接,更詳而言,該連通段54的外周面與O形環40的內環面密封抵接。
該錐段56外徑較小之一端連接於該連通段54,外徑較大之一端連接於該封閉段58。當該第一芯軸52位於該第一位置P1時,該錐段56穿過該閥口302。當該第一芯軸52朝第一方向D1離開該第一位置P1時,該錐段56逐漸離開該閥口302。
該封閉段58位於該第一空間142中且具有一環槽582,該環槽582中不可分離地固設有一膠圈584,例如膠圈584以燒結的方式固設於該環槽582。該膠圈584構成該封閉部522。該膠圈584可抵接該閥口302的凸緣,而增加密封的效果。該封閉段58的外徑係由該環槽582往背離該環槽582的方向(即第一方向)漸擴,而於該封閉段58的外周面形成一錐面586,錐面586可減少流體通過閥口302的阻力。
該直桿段60連接於該封閉段58,該直桿段60可移動地穿設置於該第一軸座34的軸孔342且該直桿段60的一部分穿入該凹孔244中,透過對凹孔244的深度設計,可設定第一芯軸52可移動之最大行程距離。該直桿段60具有一沉孔602自該直桿段60的一端部沿著該軸向X凹入形成。透過第一軸座34對第一芯軸52之直桿段60的支持,與第二密封件36對第一芯軸52之連通段54的支持,使得第一芯軸52可沿著該軸向X直線地在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2之間穩定移動,不會偏擺。
另外,該第一芯軸52具有一連通道528,該連通道528由該沉孔602的內端貫穿至該流道526的內端,該連通道528連通該流道526與該沉孔602。藉由該連通道528可以平衡該連通段54至該凹孔244之間的壓力,利於第一芯軸52移動,避免該第一芯軸52兩端壓力不平衡而形成移動時的阻力。
該第一芯軸52連接有以一第一彈簧76為例的第一彈性件,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彈簧76位於該第一芯軸52的沉孔602與該封蓋24的凹孔244之間,該第一彈簧76一端抵於該沉孔602的內端,另一端抵於該凹孔244的內端。該第一彈簧76用以提供朝第二方向D2的一回復力,讓該第一芯軸52在常態下位於該第一位置P1,其中第二方向D2與該第一方向D1相反。
該第二芯軸62位於該閥體10的容置空間14中且可沿該軸向X於圖8所示之一第三位置P3與圖19所示之一第四位置P4間移動。該第二芯軸62具有一推抵部622,該第二芯軸62位於該第三位置P3時,該流道526之第二開口526b與該第三空間146相通。該第二芯軸62位於該第四位置P4時,該第二芯軸62封閉該第二開口526b,並且該第二芯軸62的推抵部622推抵該第一芯軸的抵靠部524,帶動該第一芯軸52移動至該第二位置P2。
本實施例中,該第二芯軸62具有一第一段64與一第二段66,該第一段64的外徑大於該第二段66的外徑,該第一段64位於該彈簧座48中,該第二段66可移動地穿設於該第二軸座42的軸孔44中,且該第二段66的外周面與該第二軸座42之軸孔44中的O形環46相抵接而形成密封。
該第一段64具有一端面642,該端面642凹入形成一環槽644,該環槽644中不可分離地固設有一膠圈646,例如膠圈646以燒結的方式固設於該環槽644。該膠圈646構成該推抵部622供推抵該第一芯軸52的抵靠部524,而增加與第二開口526b之間的密封效果。該第二芯軸62的第一段64具有一錐段64a位於該膠圈646的圍繞範圍中,該錐段64a朝向第一芯軸52的第二開口526b。
該第一段64與該第二段66的連接處形成一肩部68,該肩部68具有一端面682,該端面682朝向該第二軸座42,該端面682往該第二軸座42的方向凸出形成一凸垣682a。該凸垣682a靠近該第二軸座42之軸孔44的孔緣442b。請配合圖8至圖11,該第二芯軸62位於該第三位置P3時,該凸垣682a抵於該第二軸座42之孔緣442b之弧形面,使得該肩部68上的端面682與該第二軸座42之間具有一間隙。該凸垣682a與該孔緣442b的接觸面積較小,避免該肩部68的端面682與第二軸座42大面積接觸而因壓力關係吸住不易推開,換言之,可防止端面682與第二軸座42面對端面682之表面完全貼合而真空吸附的情況發生,以保持第二芯軸62作動行程之順暢度。
該第一段64連接有以一第二彈簧78為例的第二彈性件,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彈簧78位於該彈簧座48中,該第一段64的外周面具有沿徑向凸出的環緣64b,該第二彈簧78一端套接該第一段64且抵於該環緣64b,該第二彈簧78的另一端抵於該彈簧座48。該第二彈簧78用以提供朝第二方向D2的一回復力,讓該第二芯軸62在常態下位於該第三位置P3。
該第二芯軸62具有一通孔624,該通孔624連通該第二芯軸62的相對兩端,該通孔624由該第一段64貫穿至該第二段66,以與該第一芯軸52的流道526相通。該通孔624可平衡該第二芯軸62兩端的壓力,利於第二芯軸62移動,避免該第二芯軸62兩端壓力不平衡而形成移動時的阻力。該通孔624包括一第一孔段624a與一第二孔段624b,該第二孔段624b的孔徑大於該第一孔段624a的孔徑,該第二孔段624b與該第一孔段624a的連接處形成一肩部624c。
該驅動馬達70設置於該閥體10的一側,且該驅動馬達70與該第二軸座之間設有二O形環72,以密封抵接第二軸座42。該驅動馬達70具有一驅動軸702,該驅動軸702連動該第二芯軸62且帶動該第二芯軸62由該第三位置P3移動至該第四位置P4。該驅動馬達70以音圈馬達為例,該驅動馬達70內部具有磁鐵與線圈,線圈接受電流而與磁鐵產生交互作用驅使驅動軸沿該軸向上在圖8所示之一第五位置P5與圖19所示之一第六位置P6之間沿移動,該驅動軸702在該第五位置P5時,該驅動軸702的端部可與該第二芯軸62保持一間隙或接觸第二芯軸62。其中,保持一間隙的好處包括有:可降低第二芯軸62的作動誤差造成流體壓力比例閥1誤動作的情況發生。本實施例中,該驅動軸702伸入該第二芯軸62的通孔624之第二孔段624b中,該驅動軸702的端部與該通孔624之肩部624c之間具有間隙,且該驅動軸702的外周面與該第二孔段的孔壁之間具有一間隙,此二個間隙與該第一孔段624a相通。
在該驅動軸702朝該第一方向D1移動至該第六位置P6時,該驅動軸702將該第二芯軸62由該第三位置P3推移至該第四位置P4,進而將該第一芯軸52由該第一位置P1推移至該第二位置P2。該驅動軸702朝第二方向D2移動時,可收回至該第五位置P5。採用音圈馬達之好處在於驅動軸702為線性移動且移動較快速,可藉由電流之方向、大小而控制驅動軸702的移動方向及距離。藉此,驅動軸702帶動第二芯軸62與第一芯軸52移動的速度可以較快。
在一實施例中,該驅動軸702亦可與該第二芯軸62連接,且在該驅動軸702由該第六位置P6移朝第二方向D2移動時,帶動該第二芯軸62朝第二方向D2移動。
在一實施例中,該驅動馬達70不以音圈馬達為例,亦可為直流馬達、步進馬達等具有轉軸的馬達,轉軸再結合具有外螺紋段的一螺套形成驅動軸。該第二芯軸62設計為不可轉動,且在該第二孔段624b的孔壁設置內螺紋段與該螺套的外螺紋段螺合,轉軸帶動螺套正轉或反轉而可帶動該第二芯軸62沿該軸向在第三位置P3與第四位置P4間移動。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二芯軸62之流道526的第二開口亦可位於連通段54的外周面且介於該連通段54的一端與第一開口526a之間,而第一芯軸52可具有一側向延伸之部位可由接觸該連通段54的外周面而封閉第二開口526b。
另外,本實施例中,該流體壓力比例閥1更可包含一控制盒80與一控制裝置82。該控制盒80結合於該閥體10的該表面22,該控制裝置82位於該控制盒80中且電性連接該壓力感測器74與該驅動馬達70。該控制裝置82依據該壓力感測器74所感測的壓力控制該驅動馬達70,使該驅動軸702帶動該第二芯軸62移動。
藉由上述之架構,該第一孔182可連接至一流體供應源(圖未示),供流體注入,該第二孔可連接至一待控制壓力之裝置(圖未示),該第三孔可作為洩壓孔。前述之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的連接方式不以前述為限,亦可第三孔供流體注入,第一孔為洩壓孔。
配合圖18,該控制裝置82控制該驅動馬達70,使該驅動軸702沿該軸向上朝第一方向D1移動推抵該第二芯軸62之通孔624中的肩部624c,該第二芯軸62朝該第一方向D1由該第三位置P3往該第四位置P4移動的過程中,第二芯軸62係先移動到圖16所示之一中間位置Pm,且該第二芯軸62之膠圈646係抵在該第一芯軸52之連通段54的一端以 封閉該第二開口526b,並且該第二彈簧78受到擠壓而壓縮。而該第二芯軸62的錐段64a穿入該錐孔542中。若發生該第二芯軸62的軸向相對於該軸向X傾斜偏移之情形時,該錐孔542之表面可與該錐段64a表面配合,而將該第二芯軸62導正。
續配合圖19,當該驅動軸702移至該第六位置P6的過程中,該第二芯軸62朝該第一方向D1持續移動時,該第二芯軸62持續封閉該第二開口526b,該第二芯軸62的推抵部622持續推動該第一芯軸52的抵靠部524,該膠圈584與該閥口302之間漸逐開啟。該第一彈簧76與該第二彈簧78受到擠壓而壓縮。
續配合圖19,當該驅動軸702移至該第六位置P6時,驅動軸702將該第二芯軸62推移至該第四位置P4,該第二芯軸62推動該連通段54將該第一芯軸52推移至該第二位置P2,該封閉部522與該閥口302之間開啟程度最大。
該封閉部522與該閥口302之間開啟時,流體可由流體供應源自該第一孔182注入該第一空間142,再經過該閥口302進入該第二空間144再由第二孔184輸出至待控制壓力之裝置,藉此,對待控制壓力之裝置進行增壓。該控制裝置82可依據該壓力感測器74所感測的壓力,控制輸出給該驅動馬達70的電流大小、方向,調節該第二芯軸62的位置,可改變該封閉部522與該閥口302之間的開啟程度,以調節通過該閥口302的流體流量,調整增壓的速度。
欲對待控制壓力之裝置進行洩壓時,該控制裝置82控制該驅動馬達70,使該驅動軸702沿該軸向上朝第二方向D2移動,該第二彈簧78將該第二芯軸62往該第三位置P3的方向推抵,使該第二芯軸62由該第四位置P4往該中間位置Pm及該第三位置P3移動,同時,該第一彈 簧76將該第一芯軸52往該第一位置P1的方向推抵,回復至圖8之狀態。當該第二芯軸62的膠圈646離開該第一芯軸52之第二開口526b時,待控制壓力之裝置開始洩壓,流體由第二孔184經第二空間144、第一芯軸52的流道、第三空間146自該第三孔186洩壓。該控制裝置82可依據該壓力感測器74所感測的壓力,控制輸出給該驅動馬達70的電流大小、方向,調節該第二芯軸62的位置,可改變膠圈646與第二開口526b之間的開啟程度,以調節洩壓的速度。
圖20所示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流體壓力比例閥2,其係以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為基礎,更包含一軸套84,該軸套84設置於該第二軸座42的第二軸孔段444中,且該第二芯軸62的第二段66之外周面與該軸套84的內環面可移動的抵接,以增加該第二芯軸62沿該軸向X移動時的穩定性。
據上所述,本發明之流體壓力比例閥,由同一個驅動馬達帶動第二芯軸推動第一芯軸而改變閥體中流體的路徑,有效改善習用的流體切換閥需控制多個電磁閥作動之不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1:流體壓力比例閥
10:閥體
182:第一孔
186:第三孔
70:驅動馬達
80:控制盒

Claims (20)

  1. 一種流體壓力比例閥,包含: 一閥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第一孔、一第二孔與一第三孔;該容置空間包括沿一軸向分布的一第一空間、一第二空間與一第三空間;該第一孔連通該第一空間,該第二孔連通該第二空間,該第三孔連通該第三空間;該容置空間中設置有一閥口,該閥口位於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 一第一芯軸,位於該閥體的容置空間中且可沿該軸向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該第一芯軸具有一封閉部與一抵靠部,該封閉部位於該第一空間,該抵靠部位於該第二空間;該第一芯軸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封閉部與該閥口抵接;該抵靠部係可受推抵而帶動該第一芯軸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且該第一芯軸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封閉部與該閥口之間開啟;該第一芯軸具有一流道,該流道的一第一開口連通該第二空間,該流道的一第二開口以能夠被封閉的方式連通該第三空間; 一第二芯軸,位於該閥體的容置空間中且可沿該軸向於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移動;該第二芯軸具有一推抵部;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三位置時,該流道之第二開口與該第三空間相通;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四位置時,該第二芯軸封閉該第二開口,並且該第二芯軸的推抵部推抵該第一芯軸的抵靠部,帶動該第一芯軸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以及 一驅動馬達,結合於該閥體具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連動該第二芯軸且帶動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移動至該第四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包括一第一彈性件,連接該第一芯軸;該第一芯軸由該第一位置往該第二位置移動時,該第一彈性件受壓縮;該第二芯軸由該第四位置往該第三位置移動時,該第一彈性件將該第一芯軸往該第一位置的方向推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連接該第二芯軸;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往該第四位置移動時,該第二彈性件受壓縮;該第二芯軸由該第四位置往該第三位置移動時,該第二彈性件將該第二芯軸往該第三位置的方向推抵。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驅動軸係沿該軸向上朝一第一方向移動,將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推移至該第四位置;該驅動軸朝相反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移動時,該第二彈性件將該第二芯軸往該第三位置的方向推抵。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驅動馬達為音圈馬達。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一芯軸具有一封閉段,該封閉段位於該第一空間中且具有一環槽,該環槽中固設有一膠圈,該膠圈構成該封閉部;該閥口的周緣部位具有一凸緣,該凸緣供該膠圈抵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封閉段的外徑係由該環槽往背離該環槽的方向漸擴形成一錐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一芯軸具有一連通段,該連通段具有該流道,且該流道於該連通段的外周形成該第一開口,該流道於該連通段的一端形成該第二開口;該抵靠部位於該第二開口的周緣;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四位置時,該推抵部封閉該第二開口。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閥體的容置空間中設置有一密封件,該密封件位於該第二空間與該第三空間之間;該密封件具有一穿孔;該連通段可移動地穿設於該穿孔,且該穿孔的孔壁抵於該連通段的外周面。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往該第四位置移動的過程中,該推抵部係先抵在該連通段的一端以封閉該第二開口,再推動該連通段將該第一芯軸由該第一位置往該第二位置移動。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二芯軸具有一端面朝向該第一芯軸的連通段;該端面凹入形成一環槽,該環槽中固設有一膠圈,該膠圈構成該推抵部。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一芯軸之該第二開口的周緣形成一錐孔;該第二芯軸具有一錐段;其中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往該第四位置移動的過程中,該錐段穿入該錐孔中。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容置空間中設置有一軸座,該軸座具有一軸孔;該第二芯軸具有一第一段與一第二段,該第一段的外徑大於該第二段的外徑,該第二段可移動地穿設置於該軸座的軸孔中,該第一段與該第二段的連接處形成一肩部,該肩部具有一端面,該端面朝向該軸座,該端面往該軸座的方向凸出形成一凸垣;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三位置時,該凸垣抵於該軸座,且該端面與該軸座之間具有一間隙。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軸孔具有一孔緣,該孔緣靠近該第一段,且該孔緣具有一弧形面;該第二芯軸位於該第三位置時,該凸垣抵於該孔緣之弧形面。
  1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容置空間中設置有一軸座,該軸座具有一軸孔;該第一芯軸具有一直桿段,該直桿段可移動地穿設置於該軸座的軸孔;該直桿段具有一沉孔自該直桿段的一端部沿著該軸向凹入形成;該第一彈性件位於該沉孔中;該第一芯軸具有一連通道,該連通道連通該流道與該沉孔。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閥體包括一封蓋,該封蓋位於該軸座之一側,該封蓋具有一凹孔;該直桿段的一部分穿入該凹孔中;該第一彈性件一端抵於該沉孔的內端,另一端抵於該凹孔的內端。
  17. 如請求項3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第二芯軸具有一通孔,該通孔連通該第二芯軸的相對兩端,且該通孔與該第一芯軸的流道相通。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通孔包括一第一孔段與一第二孔段,該第二孔段的孔徑大於該第一孔段的孔徑,該第二孔段與該第一孔段的連接處形成一肩部;該驅動軸伸入該第二孔段中且該驅動軸的外周面與該第二孔段的孔壁之間具有一間隙;該驅動軸沿該軸向上朝一第一方向移動推抵該肩部將該第二芯軸由該第三位置推移至該第四位置;該驅動軸沿相反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移動時,該第二彈性件將該第二芯軸往該第三位置的方向推抵。
  19. 如請求項3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其中該容置空間中設有一彈簧座與一軸座,該軸座具有一軸孔;該第二芯軸具有一第一段與一第二段,該第一段的外徑大於該第二段的外徑,該第一段位於該彈簧座中,該第二段可移動地穿設置於該軸座的軸孔中;該第二彈性件為一彈簧,該彈簧位於該彈簧座中,該彈簧一端套接該第一段,另一端抵於該彈簧座。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壓力比例閥,該閥體包括一容室,該容室與該第二空間相通,且該容室具有一開口,該開口形成於該閥體的一表面;一壓力感測器,經由該開口設置於該容室中;一固定件,結合於該閥體的該表面且位於該開口處,該固定件抵壓該壓力感測器;一控制盒與一控制裝置,該控制盒結合於該閥體的該表面;該控制裝置位於該控制盒中且電性連接該壓力感測器與該驅動馬達;該控制裝置依據該壓力感測器所感測的壓力控制該驅動馬達,使該驅動軸帶動該第二芯軸移動。
TW110139242A 2021-10-22 2021-10-22 流體壓力比例閥 TWI7837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9242A TWI783746B (zh) 2021-10-22 2021-10-22 流體壓力比例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9242A TWI783746B (zh) 2021-10-22 2021-10-22 流體壓力比例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3746B true TWI783746B (zh) 2022-11-11
TW202317890A TW202317890A (zh) 2023-05-01

Family

ID=85794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9242A TWI783746B (zh) 2021-10-22 2021-10-22 流體壓力比例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374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8531A (en) * 2003-07-31 2005-03-01 Miura Kogyo Kk Valve
TWM459327U (zh) * 2013-01-16 2013-08-11 Winner Hydraulics Corp 具止回功能的平衡型洩壓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8531A (en) * 2003-07-31 2005-03-01 Miura Kogyo Kk Valve
TWM459327U (zh) * 2013-01-16 2013-08-11 Winner Hydraulics Corp 具止回功能的平衡型洩壓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890A (zh)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16600B1 (ko) 파일럿식 2포트 진공밸브
CA2683222C (en) Solenoid system for use in a downhole tool
US6655411B2 (en) Poppet-type solenoid valve
JP6502647B2 (ja)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US20040007682A1 (en) Two-port vacuum valve capable of adjusting valve-opening
JPS63243575A (ja) 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バルブ
JP2007003002A (ja) 長さ調節可能なガススプリング
US20080073606A1 (en) Valve assembly with magnetically coupled actuator
CN104160191A (zh) 用于致动阀的本体、对应的致动阀及其制造方法
TWI783746B (zh) 流體壓力比例閥
KR100716523B1 (ko) 유량 제어 밸브
US8813787B2 (en) Single acting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JP7214883B2 (ja) 電子膨張弁
CN215487921U (zh) 流体压力比例阀
JP2006194298A (ja) ダイアフラム弁
EP4074421A1 (en) Atomizing nozzle arrangement
JP2023539609A (ja) 電磁弁及び電磁弁ユニット
CN110735928B (zh) 一种先导式电磁阀
US20180355993A1 (en) Hydraulic valve configuration for nh vbs with a nl solenoid
JP7262988B2 (ja) 流量制御弁
WO2023098532A1 (zh) 电动阀门
KR200495460Y1 (ko) 정렬 개폐 이중 피스톤 밸브
JP2006250315A (ja) 電磁弁
JP2912867B2 (ja) スプール弁タイプの機械操作弁
KR102406048B1 (ko) 고압 밸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