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9875B -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9875B
TWI779875B TW110137887A TW110137887A TWI779875B TW I779875 B TWI779875 B TW I779875B TW 110137887 A TW110137887 A TW 110137887A TW 110137887 A TW110137887 A TW 110137887A TW I779875 B TWI779875 B TW I7798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mpound
unsubstituted
carbon number
reacta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5867A (zh
Inventor
李連滋
蔡蕙冰
藺以文
黃淑芬
劉世弘
劉金緯
黃必燦
陳美惠
Original Assignee
健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健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健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78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987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9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987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5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86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新穎化合物及其製法;此外,本發明另提供含有前述新穎化合物之醫藥組成物及其用於製備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之醫藥品的用途。

Description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尤指一種能應用於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神經退化或損傷所導致的疾病是長期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的常見疾病,惟一直以來缺乏有效且非侵入式的治療手段。目前,對於中風、腦缺血、腦損傷、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以及視網膜疾病等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之預防與治療,具有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功效的藥物是相關領域的主要研究重點。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neuron)和神經膠質(neuroglia)組成。由於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較弱,因此神經組織受損後如何促進其修復以及保護其免受繼發性損傷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課題。
神經細胞損害的分子機制包括:大量鈣離子內流所造成的鈣超載、興奮性氨基酸的大量釋放、自由基(free radical)對神經細胞的直接損傷以及發炎反應(inflammation)。
近年來,岡田酸(okadaic acid,OKA)常被用於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與阿茲海默症所建立之神經受損模型。岡田酸是蛋白磷酸酶1 (protein phosphatase 1,PP1)和蛋白磷酸酶2 (protein phosphatase 2,PP2,亦稱作PP2A)的抑制劑,而PP1和PP2A可以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因此可以通過岡田酸抑制PP1和PP2A的作用,進而誘導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以建立阿茲海默症模型,並以此來驗證藥物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功效。
目前,阿茲海默症所引起之老人癡呆的治療藥物依據症狀嚴重程度而有不同選擇。在輕中度失智個案中可選擇之治療藥物有抗乙醯膽鹼水解酵素劑如多奈哌齊(Donepezil)、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以及加蘭他敏(Galantamine);而在中重度至重度失智症個案中可選擇之治療藥物有前述之多奈哌齊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美金剛(Memantine)。
另一方面,缺血性中風(ischemia stroke)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但其治療選擇有限。一般而言,中風或腦部創傷導致缺血性腦損傷時,腦神經會在缺血後數天至數月死亡,隨之而來的是血液再灌注(reperfusion)所引起的腦部二度傷害。具體而言,當腦神經組織發生缺血-再灌注時,會大量生成活氧物質及鈣內流,據此引發炎症機制而導致細胞因子(cytokine)激活和白細胞浸潤到缺血區域,引起發炎反應和造成腦神經組織傷害。
目前,常用於缺血性中風的藥物包含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血小板抗集結劑,例如氯吡格雷(Clopidogrel)、阿司匹林(Aspirin)、噻氯匹定(Ticlopidine)以及雙嘧達莫(Dipyridamole);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減低血栓擴大及產生栓塞的抗凝血劑,例如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華法林(Warfarin);有助於誘發纖維分解的溶栓劑藥物,例如尿激酶(Urokinase)以及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rtPA);預防嚴重中風所引起腦水腫的藥物,例如甘露醇(Mannitol)及甘油果糖(Glycerol);以及藉由控制鈣離子通道、清除自由基以及降低缺血區域腦細胞之新陳代謝率,以避免腦神經細胞大量壞死的藥物,例如吡拉西坦(Piracetam)以及尼莫地平(Nimodipine)。
然而,上述用於預防及治療神經相關疾病的藥物在臨床上的效果尚不盡理想,因此,目前不論業界或者臨床上仍亟需尋找與發展能夠有效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方法,以提供患者更多元的醫療選擇。
有鑑於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穎化合物,其具有有效地預防神經受損以及保護神經之功效。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如式(I)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I); 其中, 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alkyl group); 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alkylene group),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arylene group); Y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2至6的伸烯基(alkenylene group)、醯氧基(acyloxy group)或醯胺基(amide group); Z為羥基(hydroxyl group)、羧基(carboxyl group)、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ester group)、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aryl group)、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methoxybenzenesulfonamide)、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2,3-dimethyl-1-phenyl-5-pyrazolone)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2-methyl-4-cyanothiophene);以及 n1、n2各自獨立為0或1。
於本說明書中,所述「碳數為1至6的烷基」可為直鏈或支鏈的烷基,其表示整體取代基具有1至6個碳總數。舉例而言,碳數為1至6的烷基可為甲基(-CH 3)、乙基(-CH 2CH 3)、正丙基(-CH 2CH 2CH 3)、異丙基(-CH(CH 3) 2)、正丁基(-CH 2CH 2CH 2CH 3)、異丁基(-CH 2CH(CH 3) 2)、仲丁基(-CH(CH 3)CH 2CH 3)或叔丁基(-C(CH 3) 3)等,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所述碳數為1至6的烷基可為碳數為1、2、3、4、5或6的烷基。
於本說明書中,所述「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可為亞甲基(methylene group,-CH 2-)、伸乙基(ethylene group,-CH 2CH 2-或-CH(CH 3)-)、伸丙基(propylene group,-CH 2CH 2CH 2-、-CH 2CH(CH 3)-或-C(CH 3) 2-)或伸丁基(butylene group,例如-CH 2CH 2CH 2CH 2-、-CH 2C(CH 3) 2-或-CH(CH 3)CH 2CH 2-)等,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所述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可為碳數為1、2、3、4、5或6的伸烷基。
於本說明書中,所述「碳數為2至6的伸烯基」即表示整體取代基具有2至6個碳總數。舉例而言,碳數為2至6的伸烯基可為伸乙烯基(vinylene group,例如-CH=CH-)、伸丙烯基(propenylene group,例如-CH 2CH=CH-或-CH=C(CH 3)-)、伸丁烯基(butenylene group,例如-CH 2CH=CHCH 2-或-CH=CHCH 2CH 2-)等,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所述碳數為2至6的伸烯基可為碳數為2、3、4、5或6的伸烯基。
於本說明書中,所述「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即表示整體取代基中的環結構具有6至18個碳總數。舉例而言,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可為伸苯基(phenylene group,-C 6H 4-)、伸聯苯基(biphenylene group,-C 6H 4-C 6H 4-)或伸萘基(naphthylene group,-C 10H 6-),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所述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可為環上碳數為6、7、8、9、10、11、12、13、14、15、16、17或18的伸芳基。
具體而言,於化學式(I)中,所述伸苯基可為鄰-伸苯基( ortho-phenylene group)、間-伸苯基( meta-phenylene group)或對-伸苯基( para-phenylene group)。較佳的,所述伸苯基係對-伸苯基。
具體而言,於化學式(I)中,所述苯二酚基可為鄰苯二酚基(pyrocatechin)、間苯二酚基(resorcinol)或對苯二酚基(hydroquinone)。較佳的,所述苯二酚基為鄰苯二酚基。
較佳的,Y為未經取代的伸乙基、未經取代的伸丙基、未經取代的伸丁基、未經取代的伸丙烯基、醯氧基或醯胺基。
較佳的,Z為羥基、羧基、甲基、鄰苯二酚基、-COOCH 2CH 3、未經取代的苯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
較佳的,L 2為未經取代的亞甲基、未經取代的伸乙基、未經取代的伸丙基或未經取代的伸苯基。
具體而言,於化學式(I)中,Y可表示為a*-Y-b*,而所述a*和所述b*代表兩側不同的連接位點,Y係經由所述a*與L 1連接且經由所述b*與L 2連接,或者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且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氧基且以氧原子經由所述a*與L 1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2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且n2為0或1,Z為羥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i)所示:
Figure 02_image003
(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氧基且以氧原子經由所述a*與L 1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2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且n1為1,n2為0,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R為氫。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ii)所示:
Figure 02_image005
(i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氧基且以氧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n2為0,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iii)所示:
Figure 02_image007
(ii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氧基且以氧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2為1,Z為羥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iv)所示:
Figure 02_image009
(iv)。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如上式(iv)所示之化合物,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且n2為1,Z為羥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氧基且以氧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n1為0,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2為1,Z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R為氫。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v)所示:
Figure 02_image011
(v)。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1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2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且n2為0或1,Z為羥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vi)所示:
Figure 02_image013
(v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1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2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1,n2為0,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R為氫。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vii)所示:
Figure 02_image015
(vi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n2為0,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viii)所示:
Figure 02_image017
(vii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n1為0,n2為0,而Z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R為氫。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ix)所示:
Figure 02_image019
(ix)。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2為1,Z為羥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x)所示:
Figure 02_image021
(x)。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如上式(x)所示之化合物,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0或1,L 2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且n2為1,Z為羥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醯胺基且以氮原子經由所述a*與L 2連接,以碳原子經由所述b*與L 1連接,n1為0,L 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2為1,Z為羧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或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R為氫。於此實施態樣中的化合物係如下式(xi)所示:
Figure 02_image023
(xi)。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如上式(xi)所示之化合物,n1為0,L 2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且n2為1,Z為羥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Y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2至6的伸烯基,L 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且n1為1,n2為0,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
較佳的,所述新穎化合物可為下列化合物1至化合物15中任一者,但不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25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Figure 02_image027
化合物4; 化合物5; 化合物6;
Figure 02_image029
化合物7; 化合物8; 化合物9;
Figure 02_image031
化合物10; 化合物11; 化合物12;
Figure 02_image033
化合物13; 化合物14; 化合物15。
此外,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前述新穎化合物的製備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a):提供一第一反應物,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1,3-苯二氧呃(4,7-dimethoxy-1,3-benzodioxole)衍生物;步驟(b):提供一第二反應物,該第二反應物包含鹵化烴化合物、酸酐類化合物、苯酚類化合物、芳香醇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苯磺醯胺衍生物、酯類鹽酸鹽衍生物、苯酚鹽酸鹽衍生物、安替比林衍生物或噻吩衍生物;以及步驟(c):令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進行反應以得到該化合物。
較佳的,該第一反應物包含4,7-二甲氧基-5-甲基-6-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羥甲基-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氨甲基-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或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
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3,3-二甲基烯丙基溴(3,3-dimethylallyl bromide)、1-溴丁烷(1-bromobutane)、醋酸酐(acetic anhydride)、4-氨基苯酚(4-aminophenol)、苯甲醇(phenylmethanol)、對氨基苯甲酸乙酯(ethyl p-aminobenzoate,又稱為苯佐卡因)、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5-[(R)-(2-Amino-propyl)]-2-methoxy-benzenesulfonamide)、4-氨基丁酸甲酯鹽酸鹽(4-amino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β-ala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丙胺酸甲酯鹽酸鹽(ala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鹽酸鹽(4-(2-aminoethyl)-1,2-benzenediol hydrochloride,又稱為多巴胺鹽酸鹽)、4-胺安替比林(4-aminoantipyrine)或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2-amino-3-cyano-5-methylthiophene)。
於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反應物包含4,7-二甲氧基-5-甲基-6-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羥甲基-1,3-苯二氧呃或4,7-二甲氧基-5-氨甲基-1,3-苯二氧呃,該第二反應物包含鹵化烴化合物或酸酐類化合物,且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係於溫度為-80℃至25℃、反應時間為2小時至150小時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3,3-二甲基烯丙基溴、1-溴丁烷或醋酸酐。
於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反應物包含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或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該第二反應物包含苯酚類化合物、芳香醇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苯磺醯胺衍生物、酯類鹽酸鹽衍生物、苯酚鹽酸鹽衍生物、安替比林衍生物或噻吩衍生物,且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係於溫度為0℃至60℃、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100小時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4-氨基苯酚、苯甲醇、對氨基苯甲酸乙酯、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4-氨基丁酸甲酯鹽酸鹽、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丙胺酸甲酯鹽酸鹽、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鹽酸鹽、4-胺安替比林或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
於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該第二反應物包含芳香醇類化合物安替比林衍生物,且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係於溫度為25℃至60℃、反應時間為20小時至90小時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苯甲醇或4-胺安替比林。
於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且該步驟(a)還包含預先將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醯氯化成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以得到該第一反應物的步驟;該第二反應物包含苯酚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苯磺醯胺衍生物、苯酚鹽酸鹽衍生物或噻吩衍生物;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係於溫度為0℃至60℃、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100小時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4-氨基苯酚、對氨基苯甲酸乙酯、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鹽酸鹽或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
於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該第二反應物為酯類鹽酸鹽衍生物,且該步驟(c)還包含令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進行反應得到一甲基酯中間體後,再使該甲基酯中間體進行水解反應以得到該化合物的步驟,其中,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係於溫度為0℃至60℃、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80小時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較佳的,該第二反應物包含4-氨基丁酸甲酯鹽酸鹽、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或丙胺酸甲酯鹽酸鹽。
此外,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用於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之醫藥品,其包含前述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與一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
此外,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用於製備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之醫藥品的用途,其中,該醫藥品包含前述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與一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
較佳的,所述神經係指腦部神經組織。
較佳的,該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係包含預防及/或治療中風以及阿茲海默症。
在本說明書中,所述「預防神經受損」之功效係指預先施予前述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後,於神經受損發生時,能夠有效降低神經細胞受損及死亡程度。所述「保護神經」之功效係指在神經受損發生同時施予前述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能夠有效降低神經細胞受損及死亡程度。
依據本發明,所述「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可包括醫藥或食品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添加劑,例如澱粉、玉米澱粉、明膠、阿拉伯膠、食用色素、香料、調味劑、防腐劑等。投予路徑可包括口服、經皮膚投予、腹腔內投予、靜脈內投予、經鼻投予、或眼部投予等。
依據本發明,所述醫藥組合物可根據患者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疾病種類、疾病的進展、患部等因素,由相關醫療人員依該技術領域中共通知識決定投予劑量。本案之醫藥組成物亦可單獨投予或與其他藥劑共同投予,投予療程應依據醫師或相關人士依藥學上例行方法實施。
在說明說書中,由「小數值至大數值」表示的範圍,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則表示其範圍為大於或等於該小數值至小於或等於該大數值。例如:溫度為-80℃至25℃,即表示其範圍為「大於或等於-80℃且小於或等於25℃」。
以下列舉數種實施例作為例示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者可經由本明書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所能達成的優點與功效,並且於不悖離本發明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以施行或應用本發明之內容。
實施例 1
將0.65克的4,7-二甲氧基-5-甲基-6-碘-1,3-苯二氧呃以及3毫升的四氫呋喃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並於乾燥氮氣環境下降溫至-80℃,隨後緩慢加入1.5毫升、體積莫耳濃度為1.6莫耳/公升的正丁基鋰溶液,接著再緩慢加入2.35毫升之3,3-二甲基烯丙基溴(0.35毫升)與四氫呋喃(2毫升)的混合溶液並進行反應70.5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5毫升的水及5毫升的乙酸乙酯並均勻混合,接著保留上層溶液的乙酸乙酯層並以5毫升的水清洗二次,再以無水硫酸鈉進行除水並過濾不溶物,另將所述不溶物以5毫升的乙酸乙酯清洗三次並保留清洗液,隨後合併前述經無水硫酸鈉除水且過濾的溶液與清洗液,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後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80克,填充長度為15公分,沖提液為濃度100%之庚烷)進行純化,於收集主產物後可得0.22克之淡黃色液體,即為實施例1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7.1%。
實施例1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5.892 (s, 2H), 5.015(t, 1H), 3.868 (s, 6H), 3.279 (d, 2H), 2.108 (s, 3H), 1.760 (s, 3H), 1.677 (s, 3H)。質譜分析為:[M-C 4H 7] +; C 11H 13O 4; 209.18。
實施例 2
將3.24克的4,7-二甲氧基-5-甲基-6-碘-1,3-苯二氧呃以及25毫升的四氫呋喃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並於乾燥氮氣環境下降溫至-80℃,隨後緩慢加入7毫升、體積莫耳濃度為1.6莫耳/公升的正丁基鋰溶液,接著再緩慢加入2.2毫升之1-溴丁烷並進行反應3小時後調整溫度至室溫,隨後加入25毫升的水及25毫升的乙酸乙酯並均勻混合,接著保留上層溶液的乙酸乙酯層並以30毫升的水清洗二次,再以無水硫酸鈉進行除水並過濾不溶物,另將所述不溶物以10毫升的乙酸乙酯清洗三次並保留清洗液,隨後合併前述經無水硫酸鈉除水且過濾的溶液與清洗液,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後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60克,填充長度為12公分,沖提液為濃度100%之庚烷)進行純化,於收集主產物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即可得0.9克之實施例2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6.82%。
實施例2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5.887 (s, 2H), 3.886 (s, 3H), 3.870 (s, 3H), 2.548 (t, 2H), 2.119 (s, 3H), 1.409-1.379 (m, 4H), 0.935 (t,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4H 21O 4; 253.21。
實施例 3
將0.2438克的4,7-二甲氧基-5-羥甲基-1,3-苯二氧呃、5毫升的四氫呋喃以及0.3毫升的三乙基胺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後,降溫至0℃,接著加入0.45毫升的醋酸酐後調整溫度至室溫並進行反應144.5小時。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並以10毫升的二氯甲烷溶解剩餘物,隨後以10毫升的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清洗一次後,再以1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並保留有機層,再將所述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除水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可得到0.288克的灰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3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2.58%。
實施例3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6.520 (s,1H), 5.980 (s, 2H), 5.049 (s, 2H), 3.923 (s, 3H), 3.861 (s, 3H), 2.078 (s, 3H)。質譜分析為:[M-C 2H 3O 2] +; C 10H 11O 4; 195.14。
實施例 4
將0.5722克的4,7-二甲氧基-5-碘-1,3-苯二氧呃以及4毫升的四氫呋喃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並於乾燥氮氣環境下降溫至-80℃,隨後加入1.5毫升、體積莫耳濃度為1.6莫耳/公升的正丁基鋰溶液並均勻混合4分鐘,接著再加入3.35毫升之3,3-二甲基烯丙基溴(0.35毫升)與四氫呋喃(3毫升)的混合溶液並進行反應2.5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調整溫度至0℃並加入10毫升的水及10毫升的乙酸乙酯進行萃取一次,接著保留有機層並以1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後,再以無水硫酸鈉除水並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得到濕重為0.438克的深棕色液體,隨後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29.1克,填充長度為6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50之溶液)進行純化,於收集主產物後可得66.3毫克之實施例4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6.50%。
實施例4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6.297 (s,1H), 5.935 (s, 2H), 5.229 (t, 1H), 3.871 (s, 3H), 3.850 (s, 3H), 3.244(d, 2H), 1.729 (s, 3H), 1.716 (s, 3H)。質譜分析為:[M-C 4H 7] +; C 10H 11O 4; 195.15。
實施例 5
將1.0054克的4,7-二甲氧基-5-氨甲基-1,3-苯二氧呃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並置於乾燥氮氣環境中,再於加入10毫升的四氫呋喃以及1.5毫升的三乙基胺後降溫至0℃,隨後加入0.5毫升的醋酸酐進行反應17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10毫升的甲醇並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接著以30毫升的二氯甲烷溶解剩餘物後,以30毫升的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清洗一次,再以3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最後再以3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並保留有機層。將所述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得到1.157克的淡黃色粉體,接著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50.1克,填充長度為11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10至2:1之溶液)進行純化,於收集主產物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即得到0.944克之實施例5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89.59%。
實施例5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6.479 (s, 1H), 5.959 (s, 2H), 5.890 (br, 1H, NH), 4.324 (d, 2H), 3.942 (s, 3H), 3.843 (s, 3H), 1.969 (s,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2H 16NO 5; 254.23, [M+Na] +; 276.16。
實施例 6
將0.509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1.3毫升的二氯甲烷及2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100毫升之三頸瓶中,隨後再加入0.34毫升的乙二醯氯並於室溫均勻混合反應1小時,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乙二醯氯及溶劑後可得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置入100毫升之單頸瓶中,並依序加入5毫升的二氯甲烷、2.5毫升的二氯甲烷溶液(其中已含有0.508克的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以及1.3毫升的三乙胺,於室溫均勻混合反應19.5小時後,加入10毫升的水及10毫升的乙酸乙酯並於均勻混合後保留有機層,再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可得到0.9克的灰白色針狀固體。再將所述灰白色針狀固體與17.5毫升的庚烷混合並於室溫下攪拌5分鐘,接著過濾後可得0.589克的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6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6.5%。
實施例6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7.789 (d, 1H, NH), 7.742 (s,1H), 7.438 (d, 1H), 7.387 (s, 1H), 6.985 (d, 1H), 6.045 (s, 2H), 5.095 (s, 2H, NH 2), 4.396 (m, 1H), 3.983 (s, 3H), 3.933 (s, 3H), 3.885 (s, 3H), 2.921-2.789 (m, 2H) , 1.215 (d, 3H)。質譜分析為:[M+H] +; C 20H 25N 2O 8S; 453.30, [M+Na] +; 475.26。
實施例 7
將1.1447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2毫升的甲苯及2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50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75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5小時。待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並將剩餘物溶於20毫升的四氫呋喃,隨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後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與20毫升的四氫呋喃混合並降溫至0℃,接著加入0.8076克的4-胺基丁酸甲酯鹽酸鹽及3毫升的三乙胺,隨後調整溫度至室溫進行反應19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20毫升的水及20毫升的乙酸乙酯均勻混合並保留有機層,另將水層再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後保留有機層並與先前已保留之有機層合併,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全部溶劑後,將剩餘物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進行溶解,隨後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再以2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後保留有機層。將所述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即可得1.404克的甲基酯中間體(黃色液體),其HPLC純度為86.32%。
將0.7962克的所述甲基酯中間體、8毫升的四氫呋喃與8毫升的甲醇加入100毫升之雙頸瓶中並降溫至0℃,隨後加入8毫升的氫氧化鋰水溶液(其中已含有0.3744克之氫氧化鋰)並均勻混合,接著將溫度調整至室溫進行反應67小時。於完成反應後,降溫至0℃並加入25毫升的乙酸乙酯,再以體積莫耳濃度為1莫耳/公升之鹽酸水溶液調整pH值至3.28,隨後調整溫度至室溫並保留上層的有機溶液;另將下層溶液再以25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後保留上層的有機溶液並與先前已保留之有機溶液合併,接著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後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全部溶劑以得黃色液體,再將其於真空下乾燥得到0.746克的黃色針狀固體,即為實施例7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5.47%。
實施例7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8.074 (br,1H, NH), 7.431 (s, 1H), 6.060 (s, 2H), 4.024 (s, 3H), 3.899 (s, 3H), 3.530 (m, 2H), 2.450 (t, 2H), 1.953 (m, 2H)。質譜分析為:[M+H] +; C 14H 18NO 7; 312.16, [M+Na] +; 334.18。
實施例 8
將0.6818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20毫升的甲苯及5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500毫升之單頸瓶中,再加入0.55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反應1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再剩餘物溶於20的毫升四氫呋喃中,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以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與20毫升的四氫呋喃均勻混合並降溫至0℃,接著加入10.9毫升的多巴胺鹽酸鹽溶液(由0.5713克的多巴胺鹽酸鹽與0.9毫升的三乙胺溶於10毫升的四氫呋喃中所製得)並於0℃進行反應30分鐘後,調整溫度至室溫再進行反應46小時。於完成反應後,加入20毫升的水及20毫升的乙酸乙酯並均勻混合後保留上層溶液;另將下層溶液再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後保留上層溶液並與先前已保留之上層溶液合併,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後,將剩餘物先以10毫升、體積莫耳濃度為0.1莫耳/公升之鹽酸水溶液清洗一次,再以1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最後以1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隨後以無水硫酸鈉除水並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濕重約1.05克的產物,接著先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30克,填充長度為6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10至5:1之溶液)進行純化,收集得到濕重為0.653克的主要化合物,再以逆向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碳十八矽膠為28.3克,填充長度為4.5公分,沖堤液選用乙腈:水為1:1之溶液)進行純化,收集得到0.224克的主要化合物,即為實施例8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8.76%。
實施例8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DMSO-d 6): δ = 8.735 (s, 1H, OH), 8.641 (s, 1H, OH), 7.999 (t, 1H, NH), 7.051 (s, 1H), 6.645 (d, 1H), 6.614 (s, 1H), 6.469 (d, 1H), 6.071 (s, 2H), 3.780 (s, 3H), 3.768 (s, 3H), 3.424 (m, 2H), 2.627 (t, 2H)。質譜分析為:[M+H] +; C 18H 20NO 7; 362.28, [M+Na] +; 384.27。
實施例 9
將1.1297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20毫升的甲苯及2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50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8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小時,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再將剩餘物溶於20毫升的四氫呋喃中,隨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以得到一醯氯化物。再將所述醯氯化物與20毫升的四氫呋喃均勻混合後降溫至0℃,接著加入0.5529克的4-胺基苯酚及1.4毫升的三乙胺,於0℃進行反應30分鐘後調整溫度至室溫再進行反應22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20的毫升水並於均勻混合後保留上層的有機溶液;另將下層溶液再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後保留上層的有機溶液並與先前已保留之上層有機溶液合併,隨後將所述合併後的有機溶液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再以2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後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再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濕重約1.6163克的產物,隨後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39.9克,填充長度為8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10至5:1之溶液)進行純化,收集得到1.077克的主要化合物,即為實施例9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5.98%。
實施例9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DMSO-d 6): δ = 9.790 (s, 1H, OH), 9.220 (s, 1H, NH), 7.468 (d, 2H), 6.961(s, 1H), 6.710 (d, 2H), 6.095 (s, 2H), 3.915 (s, 3H), 3.809 (s,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6H 16NO 6; 318.15, [M+Na] +; 340.15。
實施例 10
將0.5669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15毫升的甲苯及3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25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4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小時。待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並將剩餘物溶於15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中,隨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全部溶劑後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與15毫升的四氫呋喃混合並降溫至0℃,接著加入0.5051克的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及1.4毫升的三乙胺,於0℃進行反應30分鐘後將溫度調整至室溫再進行反應2天23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20毫升的水及20毫升乙的酸乙酯均勻混合並保留上層溶液,再將所述上層溶液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再以2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後以無水硫酸鈉除水,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濕重約0.5639克的黃色粉體,隨後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31克,填充長度為6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10至1:2之溶液)進行純化,收集得到0.409克的甲基酯中間體,其HPLC純度為99.34%。
將0.376克的所述甲基酯中間體、4毫升的四氫呋喃及4毫升的甲醇加入250毫升之單頸瓶中並降溫至0℃,隨後緩慢加入4毫升的氫氧化鋰水溶液(其中已含有0.1915克之氫氧化鋰),接著將溫度調整至室溫進行反應79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有機溶劑,再將剩餘物水溶液與20毫升的二氯甲烷混合並降溫至0℃,隨後以體積莫耳濃度為1莫耳/公升之鹽酸水溶液調整pH值至1.75,接著調整溫度至室溫並保留下層溶液;另將上層溶液再以4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兩次並保留上層溶液後與前述已保留的下層溶液合併,接著先以40毫升的水清洗兩次後保留有機溶液,再以無水硫酸鈉除水並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0.346克的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10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6.10%。
實施例10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 3OD): δ = 7.255 (s, 1H), 6.057 (s, 2H), 3.997 (s, 3H), 3.858 (s, 3H), 3.633 (m, 2H), 2.608 (t, 2H)。質譜分析為:[M+H] +; C 13H 16NO 7; 298.15, [M+Na] +; 320.13。
實施例 11
將1.1356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20毫升的甲苯及2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25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8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小時。待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並將剩餘物溶於20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中,隨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後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與20毫升的四氫呋喃混合並降溫至0℃,接著加入0.9445克的丙胺酸甲酯鹽酸鹽及3毫升的三乙胺進行反應30分鐘後再將溫度調整至室溫再進行反應27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20毫升的水及20毫升的乙酸乙酯均勻混合並保留上層溶液,隨後所述上層溶液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再以2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後以無水硫酸鈉除水,接著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濕重約1.272克的黃色液體,再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31克,填充長度為6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10至1:2之溶液)進行純化,收集主要化合物得到1.02克的甲基酯中間體,其HPLC純度為97.07%。
將1.02克的所述甲基酯中間體、10毫升的四氫呋喃及10毫升的甲醇加入250毫升之單頸瓶中並降溫至0℃,隨後緩慢加入10毫升的氫氧化鋰水溶液(其中已含有0.44克之氫氧化鋰),接著將溫度調整至室溫反應24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有機溶劑,再將剩餘物水溶液與20毫升的二氯甲烷混合並降溫至0℃,隨後以體積莫耳濃度為1莫耳/公升之鹽酸水溶液調整pH值至4.6,接著調整溫度至室溫並保留下層溶液;另將上層溶液再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並保留上層溶液後與前述已保留的下層溶液合併,再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後得到濕重為0.965克的灰白色粉體,接著將其溶於20毫升的乙酸乙酯後,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一次,再以20毫升的鹽水清洗一次後保留有機溶液並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0.752克的灰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11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8.21%。
實施例11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DMSO-d 6): δ = 12.8 (br, 1H, COOH), 8.446 (d, 1H, NH), 7.102 (s, 1H), 6.110 (s, 2H) , 4.416 (m, 1H), 3.911 (s, 3H), 3.795 (s, 3H), 1.374 (d,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3H 16NO 7; 298.15, [M+Na] +; 320.13。
實施例 12
將1.13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5.5毫升的苯甲醇及3滴的濃硫酸加入50毫升的雙頸瓶後,加熱至60℃進行反應28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50毫升的水並保留下層溶液,再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後得到深棕色液體,接著以管柱層析法(管柱中填充矽膠為45克,填充長度為9公分,沖提液選用乙酸乙酯:庚烷為1:20至1:10之溶液)進行純化,於收集主產物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得到濕重為1.8668克的無色透明液體,再於真空下乾燥後得到1.352克的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12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8.40%。
實施例12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7.461-7.329 (m, 5H), 7.110 (s, 1H), 6.054 (s, 2H), 5.343 (s, 2H), 3.897 (s, 3H), 3.873 (s,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7H 17O 6; 317.14, [M+Na] +; 339.13。
實施例 13
將0.57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0.51克的4-胺安替比林、10毫升的四氫呋喃及5毫升的水加入100毫升之雙頸瓶後,再加入0.8克的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醯二亞胺在室溫進行反應74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四氫呋喃,接著將剩餘水溶液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後保留乙酸乙酯層並先以20毫升的水清洗三次,再以無水硫酸鈉除水並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全部溶劑,得到0.80克的深橘色液體,即為實施例13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7.58%。
實施例13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9.445 (s, 1H, NH), 7.475-7.419 (m, 5H), 7.302-7.274 (m, 1H), 6.078 (s, 2H), 4.125 (s, 3H), 3.914 (s, 3H), 3.039 (s, 3H), 2.387 (s, 3H)。質譜分析為:[M+H] +; C 21H 22N 3O 6; 412.34, [M+Na] +; 434.32。
實施例 14
將0.57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10毫升的甲苯及1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10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4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5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並將剩餘物溶於10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隨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以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置於250毫升之單頸瓶中,再加入10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後降溫至0℃,隨後加入0.35克的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及1.8毫升的三乙胺並將溫度調整至室溫進行反應96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10毫升的水及10毫升的乙酸乙酯並保留下層水溶液,接著以2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後,保留水層再以20毫升的二氯甲烷萃取三次並保留二氯甲烷層溶液,隨後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0.47克的黃色粉體,即為實施例14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0.82%。
實施例14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11.420 (s, 1H, NH), 7.517 (s,1H), 6.640 (s, 1H), 6.110 (s, 2H), 4.267 (s, 3H), 3.904 (s, 3H), 2.416 (s,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6H 15N 2O 5S; 347.14, [M+Na] +; 369.15。
實施例 15
將0.57克的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10毫升的甲苯及1滴的二甲基甲醯胺加入250毫升之單頸瓶後,再加入0.42毫升的氯化亞碸並加熱至60℃進行反應1.5小時。於反應完成後,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多餘之氯化亞碸及溶劑並將剩餘物溶於10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隨後再藉由迴旋濃縮機除去溶劑以得到一醯氯化物。將所述醯氯化物置於250毫升之單頸瓶中,接著加入10毫升的2-甲基四氫呋喃後並降溫至0℃,隨後加入0.42克的苯佐卡因及0.8毫升的三乙胺並將溫度調整至室溫後進行反應22小時。於反應完成後,加入10毫升的水並以1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後保留乙酸乙酯層,另將水層再以10毫升的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後,保留二氯甲烷層並與前述已保留之乙酸乙酯層合併,接著以無水硫酸鈉除水後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得到濕重為0.98克的灰白色粉體,再將其溶於50毫升的二氯甲烷後,再以25毫升的水清洗三次並以無水硫酸鈉除水,隨後藉由迴旋濃縮機移除溶劑後得到0.92克的灰白色粉體,即為實施例15之化合物,其HPLC純度為93.0%。
實施例15之化合物的結構如下表1所示,其核磁共振氫譜為: 1H NMR (500 MHz, CDCl 3): δ = 10.074 (s, 1H, NH), 8.044 (d, 2H), 7.727 (d, 2H), 7.515 (s, 1H), 6.109 (s, 2H), 4.371 (q, 2H), 4.131 (s, 3H), 3.931 (s, 3H), 1.398 (t, 3H)。質譜分析為:[M+H] +; C 19H 20NO 7; 347.30, [M+Na] +; 396.35。 表1: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的結構。
Figure 02_image025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Figure 02_image027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Figure 02_image029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Figure 02_image031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Figure 02_image033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試驗例 1 :預防神經受損之功效評估
本試驗例選用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溶於溶劑中作為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濃度皆為10毫克/毫升),其中,所述溶劑係由二甲基亞碸(dimethyl sulfoxide,DMSO)、蓖麻油聚氧乙烯醚(cremophor EL,CrEL)以及水所組成,且含量依序分別為10體積百分比、20體積百分比以及70體積百分比;除前述實驗組外,另以單純溶劑作為空白組,而未施予化合物或溶劑、僅進行下述手術操作且未以尼龍單絲線進行阻塞缺血的組別作為假手術組(Sham組)。
本試驗例係採用暫時性局部中大腦動脈缺血/再灌注動物模式(transient foc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 model,MCAO/R model)模擬缺血性腦中風,以評估後續神經受損的情形。具體而言,選用雄性史-道二氏大鼠(Sprague Dawley rat,SD rat)並以濃度為2%的異氟醚(isoflurane)進行麻醉,接著由頸部分離出右側總頸動脈(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外頸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及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
隨後,以長度約為22毫米(mm)、編號4/0且前端覆蓋聚矽氧烷(polysiloxane)之尼龍單絲線(nylon monofilament),經由外頸動脈插入後沿著內頸動脈一直延伸至腦部威利氏環部分(circle of Willis)以造成中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阻塞缺血,在經過1小時的阻塞缺血後,再將尼龍單絲線移除以恢復腦部的血液循環,即使先前缺血的腦部區域進行血液再灌注。
經過24小時的血液再灌注後,將大鼠犧牲並取出腦部置於低溫且濃度為0.95%的生理食鹽水(saline)中,接著先去除腦尖前端1 mm的部分,再將大腦以冠狀切片的方式切成七片厚度為2 mm的腦組織切片,隨後以濃度為1 %之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浸潤腦組織切片並於室溫(約為25℃至27℃)進行反應30分鐘,再將腦組織切片置於濃度為4%之福馬林溶液中進行固定,接著以MacroPATH Digital Imaging System攝影系統拍攝記錄並使用ImageJ 1.52a影像分析軟體計算梗塞體積百分率,以代表神經受損情形。所述梗塞體積百分率係將前述腦組織切片各自的梗塞面積比例乘上各切片的厚度後,再進行加總而得,其中,所述梗塞面積比例係依照以下算式得到:(B-A)/B×100%,其中,A係右側受損大腦半球中之未受損面積、B係左側未受損大腦半球之總面積。
於此,實施例1至15的組別係於進行前述MCAO/R model的前10分鐘,以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的方式單次施予大鼠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施予的劑量依大鼠重量計算,每公斤給予50毫克(50毫克/公斤)、施予的體積為5毫升/公斤;空白組則同樣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單次施予大鼠溶劑,施予的體積亦為5毫升/公斤。
實施例1至15、空白組以及Sham組的總梗塞體積百分率(七個腦組織切片的體積百分率總和)係列於下表2中以及如圖1所示,而實施例1至15、空白組以及Sham組於七處不同位置之腦組織切片的TTC染色結果則如圖2所示。實施例1至15之實驗組以及空白組皆各進行5隻動物實驗(n=5)、Sham組則進行3隻動物實驗(n=3)。 表2:實施例1至15、空白組以及Sham組的總梗塞體積百分率。
組別 總梗塞體積百分率 (%) 標準差
實施例1 28.82 3.27
實施例2 30.75 2.63
實施例3 17.13 4.67 *
實施例4 16.4 4.33 *
實施例5 20.2 5.93
實施例6 19.67 5.07 *
實施例7 15.17 3.83 **
實施例8 22.39 5.44
實施例9 14.52 2.69 ***
實施例10 21.76 2.40 **
實施例11 15.93 5.71 **
實施例12 35.67 4.82
實施例13 32.53 2.11
實施例14 34.77 7.00
實施例15 17.76 4.06 **
空白組 40.48 3.18
Sham 1.79 0.15 ***
*:p值小於0.05,**:p值小於0.01,***:p值小於0.001。
由表2的結果可見,經過模擬缺血性腦中風並使血液再灌注24小時後,空白組的總梗塞體積百分率為40.48%,顯示經由前述MCAO/R model模擬腦中風後確實發生了大範圍的神經受損;而Sham組的總梗塞體積百分率僅有1.79%,其相較於空白組於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p值小於0.001),顯示神經並未受損,表示實驗過程中的手術操作並不會影響總梗塞體積百分率之實驗結果。
再參看實施例1至15的結果,相較於空白組之總梗塞體積百分率,實施例1至15皆顯示出較低的總梗塞體積百分率(約在14.52%至35.67%之間),除此之外,進一步以Student’s T-test之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實施例3、4、6、7、9至11以及15相較於空白組皆於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其中,實施例3、4以及6的p值小於0.05、實施例7、10、11以及15的p值小於0.01以及實施例9的p值小於0.001;而由圖1的結果亦能夠明顯看出實施例1至15組別之總梗塞體積百分率低於空白組。由此可見,預先施予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後確實降低了總梗塞體積百分率,代表減少了神經受損的程度進而達到預防神經受損的功效。
再觀圖2,由上至下的七列染色結果依序分別為距離已經切除腦部前端1 mm之邊界3 mm、5 mm、7 mm、9 mm、11 mm、13 mm以及15 mm的腦組織切片,而根據TTC染色的原理可以判斷若在腦組織切片中呈現白色,即表示該部份的神經已經受到損傷。從空白組的染色結果可觀察到,七列腦組織切片的右半側皆呈現明顯的白色,顯示出不同部位的神經確實皆受到損傷,再觀實施例1至15的染色結果,可觀察到在不同部位之腦組織切片右側呈現白色的現象皆不如空白組明顯,由此亦可證實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確實具有預防神經受損的功效。
試驗例 2 :神經行為評估
本試驗係與前述試驗例1同時進行,故試驗溶液的製備、空白組以及Sham組皆與試驗例1完全相同。具體而言,本試驗例選用實施例1、3至11以及15之組別,並於前述MCAO/R model之血液再灌注後第0.5小時、1.5小時以及24小時的時間點,依照Bederson所規範之分級標準評估大鼠神經缺損的嚴重程度,以對神經行為進行評估,其中,行為評估及神經缺陷分級方法如下:Grade 0係指沒有神經缺損的情形出現、Grade 1係指大鼠前肢往大腦受損區域的對側(contralateral)收縮、Grade 2係指大鼠對大腦受損區域同側(ipsilateral)推力的抵抗力下降、Grade 3係指大鼠自發性向受損大腦區域對側繞圈,無法直行以及Grade 4係指嚴重的神經損傷,四肢呈現無力癱瘓狀或有癲癇現象。實施例1、3至11以及15、空白組以及Sham組的結果列於下表3以及圖3中。 表3:實施例1、3至11以及15、空白組及Sham組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
組別 血液再灌注後 0.5 小時 血液再灌注後 1.5 小時 血液再灌注後 24 小時
Grade 標準差 Grade 標準差 Grade 標準差
實施例1 2.60 0.25 2.80 0.20 2.60 0.25
實施例3 2.80 0.20 2.60 0.24 1.60 0.40
實施例4 2.60 0.24 2.60 0.24 1.80 0.37
實施例5 2.40 0.24 2.40 0.24 2.40 0.40
實施例6 2.60 0.24 2.40 0.24 2.20 0.37
實施例7 2.60 0.24 2.40 0.24 1.60 0.40
實施例8 2.40 0.24 2.60 0.24 2.00 0.45
實施例9 2.80 0.20 2.40 0.24 1.40 0.24
實施例10 2.60 0.24 2.40 0.24 2.20 0.20
實施例11 2.80 0.20 2.00 0.32 1.60 0.40
實施例15 2.80 0.20 2.60 0.24 2.00 0.45
空白組 2.80 0.20 2.80 0.20 2.80 0.20
Sham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由表3的結果可見,於血液再灌注後0.5小時、1.5小時以及24小時的時間點,空白組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皆為2.8而接近前述Grade 3的情況,表示神經行為確實受到影響;再觀實施例1、3至11以及15的結果,相較於空白組,實施例1、3至11以及15皆顯示出較佳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皆低於2.8),其中,於再灌注後24小時的時間點,實施例1、3至11以及15顯示出更佳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尤其實施例3、4、7、9以及11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優於前述Grade 2的情況;此外,再由圖3的結果亦可看出於血液再灌注24小時後,實施例1、3至11以及15的神經行為評估結果確實優於空白組。由此可見,經由施予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後,神經受損狀況在經過較長的時間後確實能夠獲得改善。
試驗例 3 :保護神經之功效評估
本試驗例選用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溶於DMSO中作為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並且以岡田酸作為神經損傷誘發物質以模擬神經細胞受損的情況,再透過細胞存活率試劑(cell counting kit,CCK-8,購自日本Dojindo公司)評估試驗物質對於神經細胞的保護效果。
具體而言,本試驗選擇小鼠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Neuro-2a細胞(ATCC ®CCL-131 )並以含有10體積百分比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MEM培養基,在含有5%二氧化碳、溫度為37℃的培養箱條件下進行繼代培養,隨後,將Neuro-2a細胞以5*10 3/孔之細胞密度接種於96孔培養盤中,其中,培養基的體積為100微升(μl)並且含有濃度為120奈米體積莫爾濃度(nM)的岡田酸,接著於培養基中加入0.1 μl且已事先配置好濃度為1000倍之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使各組別之培養基中的試驗溶液濃度如下表4所示,隨後進行共處理24小時,再以CCK-8試劑分析各組別之細胞存活率,其中,僅含有岡田酸而未加入試驗溶液之組別作為控制組,而各組別之細胞存活率的分析結果皆列於下表4中。岡田酸以及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在培養基中的濃度亦列於下表4中,其中,實施例1至15之試驗溶液的濃度單位以微克/毫升(μg/ml)表示。各組別皆進行3至4次重複試驗。 表4:實施例1至15以及控制組之細胞存活率分析結果。
組別 細胞存活率 (%) 標準差 濃度
實施例1 45.50 2.94 ** 0.01 μg/ml
實施例2 60.17 4.64 ** 10 μg/ml                  
實施例3 54.07 1.46 ** 0.01 μg/ml
實施例4 37.43 3.53 0.01 μg/ml
實施例5 67.27 6.12 ** 0.1 μg/ml
實施例6 53.13 2.88 ** 0.1 μg/ml
實施例7 61.03 5.68 ** 0.1 μg/ml
實施例8 38.20 4.74 0.1 μg/ml
實施例9 44.84 3.78 ** 0.1 μg/ml
實施例10 34.18 2.52 0.01 μg/ml
實施例11 39.11 4.86 0.01 μg/ml
實施例12 38.27 2.18 * 0.01 μg/ml
實施例13 39.90 1.74 * 0.1 μg/ml
實施例14 40.31 1.77 * 0.001 μg/ml
實施例15 36.75 4.41 0.1 μg/ml
控制組 28.88 4.32 120 nM
*:p值小於0.05,**:p值小於0.01,***:p值小於0.001。
由表4結果可見,控制組為僅有以岡田酸處理的組別,因此發生嚴重的神經細胞受損及死亡,導致細胞存活率僅有28.88%;而另外加入含有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進行共處理的組別則皆具有明顯高於控制組的細胞存活率(34.18%至67.27%),其中又以實施例5具有最高的細胞存活率,而進一步以Student’s T-test之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實施例1至3、5至7、9以及12至14相較於控制組皆於統計上具有顯著差異,其中,實施例12至14的p值小於0.05,實施例1至3、5至7以及9的p值小於0.01。另外,各組別之細胞存活率的分析結果以圖表呈現則如圖4所示,其亦能明顯看出實施例1至15的細胞存活率皆高於控制組。由此可知,在神經受損發生的同時處理本發明之新穎化合物確實提升了細胞存活率,代表有效減緩了神經細胞受損及死亡程度而達到保護神經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穎化合物及其製法,所述新穎化合物具有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功效,因而可應用於預防或改善神經受損所引發之疾病,進而為患者提供另一種極具潛力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無。
圖1係施予大鼠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後,對於預防神經受損的影響。 圖2係施予大鼠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後,腦部不同區域的染色結果。 圖3係施予大鼠實施例1、3至11以及15之化合物後,對於神經行為的評估結果。 圖4係評估實施例1至15之化合物對於保護神經之功效的實驗結果。
無。
Figure 01_image001

Claims (17)

  1. 一種如式(I)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37-1
    其中,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L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L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Y為醯氧基或醯胺基;Z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以及n1、n2各自獨立為0或1;其中,當Y為醯氧基,Z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芳基;當Y為醯胺基,Z為羧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苯二酚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酯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Z為羧基、甲基、鄰苯二酚、-COOCH2CH3、未經取代的苯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基、2,3-二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基或2-甲基-4-氰基噻吩基。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L2為未經取代的亞甲基、未經取代的伸乙基、未經取代的伸丙基或未經取代的伸苯基。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5至化合物8及化合物10至化合物15其中之一者所表示: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38-7
  5. 一種如式(I)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39-2
    其中,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L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L2為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Y為醯胺基;Z為羥基;以及n1為0或1,n2為1。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9所表示;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39-4
  7. 一種如式(i)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39-3
    其中,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L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L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Z為羥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以及n1、n2各自獨立為0或1。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3所表示;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40-6
  9. 一種如式(I)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40-5
    其中,R為氫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L1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L2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環上碳數為6至18的伸芳基;Y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3至6的伸烷基或未經取代且碳數為3至6的伸烯基;Z為未經取代且碳數為1至6的烷基;以及n1、n2各自獨立為0或1。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下列化合物1、化合物2及化合物4其中之一者所表示:
    Figure 110137887-A0305-02-0041-8
  11. 一種如請求項1至10所述之化合物的製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a):提供一第一反應物,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甲基-6-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碘-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羥甲基-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氨甲基-1,3-苯二氧呃、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或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步驟(b):提供一第二反應物,該第二反應物包含鹵化烴化合物、酸酐類化合物、苯酚類化合物、芳香醇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4-胺基丁酸甲酯鹽酸鹽、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丙胺酸甲酯鹽酸鹽、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鹽酸鹽、4-胺安替比林或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以及步驟(c):令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進行反應以得到該化合物。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第二反應物包含3,3-二甲基烯丙基溴、1-溴丁烷、醋酸酐、4-氨基苯酚、苯甲醇、對氨基苯甲酸乙酯、5-[(R)-(2-氨基丙基)]-2-甲氧基苯磺醯胺、4-胺基丁酸甲酯鹽酸鹽、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丙胺酸甲酯鹽酸鹽、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鹽酸鹽、4-胺安替比林或2-氨基-3-氰基-5-甲基噻吩。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且該步驟(a)還包含預先使4,7-二甲氧基-5-羧酸-1,3-苯二氧呃醯氯化成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以得到該第一反應物的步驟。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第一反應物為4,7-二甲氧基-5-醯氯-1,3-苯二氧呃,該第二反應物為4-胺基丁酸甲酯鹽酸鹽、β-丙胺酸甲酯鹽酸鹽或丙胺酸甲酯鹽酸鹽,且該步驟(c)還包含令該第一反應物與該第二反應物進行反應得到一甲基酯中間體後,再使該甲基酯中間體進行水解反應以得到該化合物的步驟。
  15. 一種用於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之醫藥品,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與一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
  16. 一種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用於製備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之醫藥品的用途。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用途,其中,該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係包含預防及/或治療缺血性中風以及阿茲海默症。
TW110137887A 2021-10-13 2021-10-13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TWI7798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887A TWI779875B (zh) 2021-10-13 2021-10-13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887A TWI779875B (zh) 2021-10-13 2021-10-13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9875B true TWI779875B (zh) 2022-10-01
TW202315867A TW202315867A (zh) 2023-04-16

Family

ID=8547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887A TWI779875B (zh) 2021-10-13 2021-10-13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987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41474A (en) * 2010-05-20 2011-12-01 Yushen Biotechnology & Amp Medical Co Ltd Application of 5-substituted 4,7-dimethoxy-1,3-benzodioxoles in manufactur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for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TW201902474A (zh) * 2017-06-12 2019-01-16 薩摩亞商吉亞生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治療中風及減少神經損傷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TW202038981A (zh) * 2018-11-28 2020-11-01 薩摩亞商吉亞生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治療失智症的組合物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41474A (en) * 2010-05-20 2011-12-01 Yushen Biotechnology & Amp Medical Co Ltd Application of 5-substituted 4,7-dimethoxy-1,3-benzodioxoles in manufactur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for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TW201902474A (zh) * 2017-06-12 2019-01-16 薩摩亞商吉亞生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治療中風及減少神經損傷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TW202038981A (zh) * 2018-11-28 2020-11-01 薩摩亞商吉亞生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治療失智症的組合物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期刊 , DV TSYGANOV, et al., "cis-Restricted 3-aminopyrazole analogues of combretastatins: synthesis from plant polyalkoxybenzene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in the cytotoxicity and phenotypic sea urchin embryo assays", J. Nat. Prod., 76, ACS Publications, 2019: 1485~1491.; *
期刊 , F DALLACKER and J SCHUBERT, "Derivate des Methylendioxybenzols, 39. Über Polyencarbonsäureimide des Methylendioxybenzols", Chem. Ber., 108(1), Wiley, 1975: 95~108.; *
期刊 , F DALLACKER and L TUMBRINK, "Derivate des 1.3-Benzdioxols, 51 Darstellung und Reaktionen des 6.7.8.9-Tetrahydrocyclohepta[4.5]benzo[1.2-d][1.3]dioxol-5-on", Z. Naturforsch., 39b, De Gruyter, 1984: 925~935.; *
期刊 , F DALLACKER, et al., "Derivate des 1,3-Benzodioxols, 45. Darstellung von substituierten Dihydronaphthalincarbaldehyden", Chem. Ber., 113(4), Wiley, 1980: 1320~1327.; *
期刊 , LS SHI, et al., "Biologically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he fruiting body of 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 Bioorg. Med. Chem., 19, Elsevier, 2011: 677~683.; *
期刊 , MA RIZZACASA and MV SARGENT, "The structure and synthesis of nepenthone-A, a naphthoquinone from Nepenthes rafflesiana",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1987: 2017~2022.; *
期刊 , SL PAN, et al., "A facile, rapid preparation of a series of cinnamyl alcohols from 3-phenylpropenes using selenium dioxide", Synthesis, 10, Thieme, 1980: 813~814.; *
期刊 , SY YEUNG and MJ PIGGOTT,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the Antrodia camphorata secondary metabolite 4,7-dimethoxy-5-methylbenzo[d][1,3]dioxole and analogues", Fitoterapia, 123, Elsevier, 2017: 9~12.; *
網路文獻 , Registry of STN, Entered STN: 2007, 200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867A (zh) 202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32861B2 (ja) 癌標的化薬物ビヒクルとしてのリン脂質エーテル類似体
CN101707888B (zh) 用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的多臂聚合物缀合物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JP2011527704A (ja) 経口抗がん製剤
KR101633717B1 (ko) 벤조페난트리딘 구조를 갖는 항종양제 및 그를 함유하는 제제
JP3681637B2 (ja) 骨粗鬆症の治療用のジホスホン酸塩
EP1972338A1 (en) Anti-infective agents
TWI779875B (zh) 預防神經受損及保護神經的化合物、其製法、醫藥品及其用途
WO2006077597A2 (en) Novel neuroprotective compounds and uses thereof
US8093210B2 (en) Treatment of sepsis with 5-ethyl-1-phenyl-2(1H)-pyridone
CN103214451B (zh) 双环醇氨基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4230622A1 (en) Nerve damage preventing and nerve protecting compounds,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their use
CN114989138A (zh) 沃诺拉赞盐及其晶型、制备方法和用途
JPH0368515A (ja) 抗アレルギー剤
CN116143746A (zh) 预防神经受损及保护神经的化合物、其制法、医药品及其用途
JP7394164B2 (ja) 神経損傷の予防及び神経を保護する化合物、その調製方法、その医薬組成物、及びそれらの使用
JP2023508844A (ja) 左旋性二環式モルホリン及びその塩、その調製方法、医薬組成物、並びに使用
MXPA00012248A (es) Incrementadores de acetilcolina.
KR20220037067A (ko) 뇌혈관 질환의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약제학적 조성물
WO2020125478A1 (zh)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US20230242501A1 (en) Nerve damage preventing and nerve protecting compounds,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their use
GB2031727A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WO2024036961A1 (zh) 一种抗衰老相关疾病的前药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56952B (zh) α-楝子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13044176A2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KR100881040B1 (ko) 의약 조성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