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9785B -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 Google Patents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9785B
TWI779785B TW110130736A TW110130736A TWI779785B TW I779785 B TWI779785 B TW I779785B TW 110130736 A TW110130736 A TW 110130736A TW 110130736 A TW110130736 A TW 110130736A TW I779785 B TWI779785 B TW I7797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support rod
training auxiliary
training
stepp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0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8727A (zh
Inventor
洪紹睿
Original Assignee
城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城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城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0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978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9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978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8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872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pes Or Cables (AREA)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訓練輔助台的固定底座上設有複數個鉤掛槽,且該固定底座還能與至少二前傾支撐桿相連接,且該二前傾支撐桿能以一前傾角度定位在該固定底座之前側,以形成一前傾踩踏斜面,如此,使用者能根據阻力運動所需要執行之動作、力量及強度,將彈力繩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中,且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前傾踩踏斜面上,且令雙腿能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施加足夠之作用力,而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從而能確保使用者執行阻力運動之舒適性、穩定性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訓練輔助台,尤指一種令使用者僅需透過彈力繩(包括各式彈力帶,在本發明之後續敘述中,一律統稱為「彈力繩」),即能在有限空間內,對四肢、腰背或肩頸…等身體部位動態地執行各式阻力運動(包括各式拉筋運動及復健運動…等,在本發明之後續敘述中,一律統稱為「阻力運動」,合先陳明)之訓練輔助台。
按,隨著時代變遷及現代科技的日趨進步,雖然已使人們能因生活在這便利的環境中,而有更加舒適的感受;但是,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卻同時也導致了運動不足(hypokinetic)及坐式生活(sedentary lifestyle)人口之大幅增加,從而衍生出許多前所未有之文明病;歸根究底,實乃因缺乏活動(或運動)使身體能量之消耗及攝取間發生了嚴重不平衡之問題,即使運動介入,大眾從事的運動多半為有氧運動,阻抗性運動較少,骨骼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以致於肌少症(scarcopenia)出現並影響活動能力(林詩雅、蔡坤維、陳妙文及辜美安,2015參照),此外,多餘熱量以脂肪形式逐漸囤積於人體,亦造成了身體的肥胖,以上所述均造成許多疾病之主要原因,實不應輕忽。
一般言,身體組成係與人體健康有著莫大之關係,過去觀念通常認為身體組成包括脂肪組織(Fat mass,簡稱FM)及非脂肪組織(Fat-free mass or lean,簡稱FFM),但是,現在觀念普遍已逐漸調整為脂肪及肌肉(muscle)所佔比例,且也關心這些組織在身體之分佈狀況。事實上,若人們之焦點只關注在體脂肪,則極易發生忽略許多其他身體組成重要因數(例如:肌肉量是基礎代謝率之關鍵(Pratley et al., 1985參照)、骨礦含量與骨質疏鬆有密切相關(Marshall, Johnell, & Wedel, 1996參照)、脂肪的分佈情形是否堆積在腹部,而形成內臟脂肪過高(Fontana, Eagon,Trujillo,Scherer, & Klein,2007參照)…等)之問題,凡此種種其實都與健康息息相關,而不應遭到輕忽。
按,脂肪激素(adipokines)在人體中扮演之角色對健康層面影響甚大,主要係因其調節及作用之範圍廣泛,而在近年來,成為相關領域裏經常研究討論之熱門議題(Cinti, 2007參照)。廣義言之,由脂肪組織所衍生之相關因數一般均統稱為「脂肪激素」;其中,包括細胞激素、生長因數及由脂肪細胞所分泌或產生之蛋白質、激素或其他分子。目前,脂肪組織幾乎已被視為多功能且非常活躍之器官,其作用除了儲存脂肪及作為能量來源外,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分泌及表現50個以上與人體代謝有關之激素(Rokling-Andersen et al., 2007參照),而這些激素大部份皆對心血管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由此可見,脂肪激素不僅在疾病之發展上具重要的調節功能,更說明了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間密不可分之依存關係。綜上所述,脂肪激素與冠心病因數對人體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另,在對諸多有氧運動之研究中亦發現,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簡稱 RT)確實具有許多益處,包括:能令肌肉量增加及肌肉肥大、減少體脂肪,及改善脂質代謝,進而改善心血管功能並減少冠心病危險因數(Fleck, 1988; Goldberg, 1989參照)。此外,阻力訓練亦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Miller, Sherman, & Ivy, 1984參照)及增加骨質密度(Layne & Nelson, 1999參照)。綜合這些效果,阻力訓練不僅對雕塑外觀體型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對慢性疾病尚具有預防或改善效果,而在能量利用方面,亦有研究證實,阻力訓練之效果除不亞於有氧運動之外,更能有效提升人體之總代謝量及基礎代謝率(Dolezal & Potteiger, 1998; Hunter, Wetzstein, Fields, Brown, & Bamman, 2000參照)。
雖然,與有氧運動相較,阻力訓練之研究較少,但是,基於阻力訓練之前述眾多好處,諸多研究單位已陸續著手研究阻力訓練對脂肪激素之影響,而最新之研究結果亦清楚顯示,阻力訓練對脂肪激素確實具有正面調控之效果。另,在更進一步比較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之研究中更發現,脂肪激素似乎對阻力訓練較為敏感。尤其是,在Varady, Bhutani, Church, 與 Phillips之研究(2010參照)中,他們更清楚指出,阻力訓練對脂肪激素之反應較佳,只是目前尚不清楚其原因?又,由從事規律阻力訓練者進行單次阻力訓練之結果亦顯示,其在脂肪激素濃度上確實有正面之調控,但是,無運動習慣者則沒有變化,據此可見規律性之阻力訓練確實可改善脂肪激素。此外,在Donges, Duffield, 及 Drinkwater(2010參照)之研究中進行了 10 週之阻力訓練及有氧訓練,其研究結果清楚顯示,兩組之 CRP 均呈下降趨勢,而阻力訓練之效果卻更優於有氧運動,研究人員推測此乃因阻力訓練之肌肉合成路徑與 CRP 反應有關,而CRP 在心血管疾病上是強力之預測指標,阻力訓練能令 CRP 濃度下降之研究結果顯示,其對心血管方面確實具有良好之保護作用。最後,在Ogawa, Sanada, Machida, Okutsu及 Suzuki 之研究結果(2010參照)中,尚清楚顯示阻力訓練有助於減少發炎反應,並解釋阻力訓練所造成之肌肥大可能與發炎反應之指標物有關。
綜上所述,相信任何人應都能據以輕易理解阻力訓練對促進及維護身體健康之效益。然而,人們隨著年齡之逐漸增長,身體肌肉及關節之柔軔度亦均會因老化而變得愈來愈差,因此,如何藉由選擇適當的運動?例如:健走、慢跑、登山、騎自行車或游泳等,以在鍛鍊身體肌肉之同時,尚能鍛鍊肌肉、關節及其上筋膜的柔軔度,而據以達成「骨正筯柔」之目的;但是,對於居住在都市狹窄空間內忙碌工作及緊張生活之人們而言,似乎每天均難以執行前述之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長時間下來,勢必會造成四肢肌肉、關節附近之肌鍵及筋膜組織逐漸變得僵硬,而令身體之柔軟度下降,且容易產生關節疼痛及腰酸背痛…或因肌肉、肌腱或筋膜拉傷所產生之疼痛等不適症狀;此外,當肌肉、肌腱或筋膜被拉傷或扭傷後,在身體之自我修復過程中,前述受傷部位常會出現肌纖維化或肌纖維增生之問題,該等增生之肌纖維除了會導致肌腱僵硬及痛楚外,繼之而來的,尚會對相關關節之活動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平均人口日趨老化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台灣及中國…等)的各大醫療院所及老人安養院內,針對老年人提供復健門診及復健治療服務,似乎早已成為一非常熱門、重要且受歡迎之醫療服務項目。茲僅以自2005年8月起開始提供復健門診及復健治療服務之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為例,該復健部除了具有當時最新之各式復健治療儀器及設施面貌外,更具備了地區醫院較實惠之治療花費及較彈性之治療時間,令任何有復健相關服務需求之人們,能就近前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就診;目前,該復健部除擁有近十名專任主治醫師外,尚擁有近二十名之專任治療師,共同為病患提供完善且親切之復健醫療服務,期能有效提高復健醫療之服務品質;其運動治療室中一般都配置有傾斜床、多功能復健機、腳踏器、壁架、壁桿、多功能復健機、跑步機+步態訓練懸吊輔助系統、坐臥式磁控腳踏車、手腳式連動訓練車、柏巴斯治療床、電腦上下肢滑動回饋儀、簡易式踏步機、平衡桿行走訓練架+矯姿鏡及上肢滑輪…等設備。承上,為了能有效提高病患身體之柔軟度,且減緩其肌肉增生纖維,各大醫院復健部門之專任醫師或治療師,通常都會為病患開立阻力運動之處方籤,要求病患進行一系列之阻力運動或伸展運動(即,一般所稱之「拉筋運動」)。查,病患依處方籤進行阻力或拉筋運動時,不僅能促進體內血液之循環代謝能力,增加肌肉彈性及延展性,使受傷風險大幅度降低;同時,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尚能促進身體內血液、淋巴液之流通,以驅除頭痛及手腳冰冷等狀況;又,透過拉筋亦能擠壓關節,尚能使關節液順暢流通,且能促進關節軟組織之新陳代謝及自我修補損傷,從而有效減緩關節軟骨之退化。
有鑑於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所能衍生之前述好處,近三、四十年來,有關運動或復健設備之諸多業者乃紛紛開發設計出各種不同類型之運動或復健設備(如:多功能之運動或復健設備),以期能輔助人們更方便地執行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然而,查,目前市場上現有之多功能運動或復健設備結構,大多僅具有單一之運動角度,或在調整角度上極不容易,造成使用者在每次執行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前,均必需自行將運動或復健設備調校至所需之角度,令使用者極為不便及困擾,且常易因不知如何調校至適宜角度?而懶散無法堅持運動;另,現有多功能運動或復健設備之體積,一般亦均較為複雜且龐大,甚至經常需佔用二至三坪之擺放空間,且價格昂貴,除令一般人望之怯步,而不敢採購外,各大醫院復健部門、養老院運動中心或社區運動中心亦常因空間有限而無法採購足量之多功能運動或復健設備供為數眾多之病患、會員或住戶使用;有鑑於此,如何設計及製造出一種結構簡單、價格實惠、組裝保養容易且節省空間之多功能運動或復健設備,令其除了能快速且簡便地被安裝至一狹窄空間內,提供良好之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效果外,尚令使用者能依自身需求,快速且簡便地調整至各種運動模式,俾據以執行各種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中各式不同之阻力或拉筋動作,即成為運動或復健設備業界始終汲汲營營亟欲達成之共同目標,亦成為本發明在此欲探討之一重要課題。
有鑑於傳統運動或復健設備所存在之前述諸多問題,發明人依多年來從事運動或復健設備之研究、開發、設計及製造…等實務經驗,經過反覆地實驗及測試後,終於設計出本發明之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期能有效改善傳統運動或復健設備上所存在之角度調校不易、組裝保養困難、價格較為昂貴及佔用較大空間…等諸多缺失,以使本發明之該訓練輔助台成為一種結構簡單、價格實惠、組裝保養容易且節省空間之多功能運動或復健設備,令其除了能快速簡便地被安裝至一狹窄空間內,提供良好之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效果外,尚令使用者能依自身需求,快速且簡便地調整至各種運動模式,俾據以執行各種阻力運動或拉筋運動中各式不同之阻力或拉筋動作。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包括:至少一條彈力繩、一固定底座、一握桿、至少二前傾支撐桿及複數支踩踏桿;其中,該固定底座係由一鋼板經沖壓翻折而成(亦可由塑鋼材料製成),包括:一下平臺、一立板及一上平臺;其中,該下平臺之底面係供平置在地面,令使用者以立姿或站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下平臺之頂面,以透過自身體重,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而能確保使用者執行阻力運動之穩定性及安全性;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係與該立板之底側緣相連接,以令該立板被垂直地豎立在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該立板之左右側緣則分別向前延伸形成有一左掛耳及一右掛耳;該上平臺底面之後側緣則係與該立板之頂側緣相連接,以令該上平臺被水平地豎立在該立板上與該下平臺相互平行之位置;該上平臺頂面在鄰近左右側緣之位置上分別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左鉤掛臂及一右鉤掛臂,以令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相互平行地被豎立在該立板之頂面上,且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之後側緣分別凹設有複數個鉤掛槽,該等鉤掛槽係沿垂直向間隔排列,以令使用者能根據阻力運動所需要執行之動作、力量及強度,將各該彈力繩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中;該握桿之兩端係分別被固定至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上鄰近其自由端之位置,以便使用者能藉握持該握桿,而輕易地提取及移動該訓練輔助台;該等前傾支撐桿,包括一右前傾支撐桿、一左前傾支撐桿,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係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則分別設有一支撐腳墊,該支撐腳墊之橫斷面係大於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橫斷面,以在該等支撐腳墊被平置在地面時,能與該下平臺之底面共同穩固地支撐住該訓練輔助台,且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能以一前傾角度 θ共同穩固地定位在該固定底座之前側,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分別凹設有複數個定位槽,該等定位槽係沿該前傾角度間隔排列;各該踩踏桿上鄰近兩端之部位能分別被固定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對應之該等定位槽中,以在該等踩踏桿上形成一前傾踩踏斜面,令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前傾踩踏斜面上,且令雙腿能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施加足夠之作用力,而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從而能確保使用者執行阻力運動之舒適性、穩定性及安全性。如此,使用者無論係以上肢或下肢執行阻力運動,抑或無論係以站姿、坐姿或臥姿(即,躺姿)執行阻力運動;由於,各該彈力繩之一端及該訓練輔助台始終能被穩固地定位在鄰近使用者雙下肢之末端(即,腳)處,使用者僅需以雙上肢末端(即,手)穩固地握持住各該彈力繩之另一端,即能以使用者之四肢末端作為支撐點,對各該彈力繩發力,而令各該彈力繩能在使用者之任二肢體末端間分別形成一「變動阻力」,不僅能對使用者之身體產生良好且穩定之平衡作用力,更令使用者之身軀能在各該彈力繩之兩端間隨心所欲地執行各式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俾據以達成有效舒展四肢、腰背及肩頸之肌肉筋骨,而產生刺激肌肉及筋膜組織及促進相關淋巴及關節液正常迴流之效果,從而有效達成緩解其上酸麻疼痛之終極目的。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該訓練輔助台尚包括二調整旋鈕,各該調整旋鈕係用以將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旋鬆各該調整旋鈕,即能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分別朝其後上方翻轉,而使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立板之兩側緣,以大幅縮減該訓練輔助台所佔用之空間,從而令其能輕易地被收藏在狹小之收納空間中。另,該上平臺上尚開設有複數個收納嵌插孔,各該收納嵌插孔之構形係與各該踩踏桿之橫斷面構形相匹配,以在不使用該訓練輔助台時,能將各該踩踏桿分別嵌插至各該收納嵌插孔中,而使各該踩踏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上平臺上,以大幅縮減該訓練輔助台所佔用之空間,從而令其能輕易地被收藏在狹小之收納空間中。
在本發明之又一目的,係各該下平臺、立板及上平臺之外表面可藉披覆一層膠膜,而使各該下平臺、立板及上平臺之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且令該等鉤掛槽之槽孔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從而不會對鉤掛在其上之各該彈力繩表面造成損傷,以確保各該彈力繩在使用上之安全性、持久性及穩定性。
為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目的、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按,早在19世紀末就有人在瑞士以彈力繩作為健身設備申請專利之紀錄,且早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養生及健身風氣之盛行,彈力繩更廣泛地被運用到大眾及專業運動員之訓練中。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材料科學之日益進步,不僅彈力繩本身之材質及配件獲得了極大改善,變得更為堅固、耐用且安全外,而據以所衍生之各種阻力運動、拉筋運動或復健運動之各式訓練動作、應用方式及相關研究更是豐富多樣,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實乃彈力繩除了具備重量輕、體積小、方便隨身收藏攜帶、能隨處繫掛使用之特性外,它還具有能提供「持續張力」、「離心加速度阻力」…等功能;其中,最重要之一項功能係其所具備之「變動式阻力」功能(意即,隨著彈力繩被愈拉愈長,其所產生之阻力也會隨之變得愈來愈大),該等特點及功能更令彈力繩具備能給予身體更好適應及刺激之運動能力。因此,無論是單獨使用彈力繩,或是將其捆綁固定至啞鈴、槓鈴或其他健身設備上使用,只要能妥善利用彈力繩之前述特性及功能,勢必能大幅增加各種阻力運動、拉筋運動或復健運動之訓練成效。茲謹就彈力繩在阻力運動、拉筋運動或復健運動上之基本應用方式及其優點,扼要說明如下:
一、「彈力繩+槓鈴」,能據以突破「障礙點」限制,而令動作之刺激更為完整:一般言,人們在使用啞鈴、槓鈴等自由重量時,每個人所使用之重量常會被動作之「障礙點」限制,所謂「障礙點」就是完整動作中施力相對較弱之點,例如:深蹲、臥推時之低點、硬舉剛要離地時,距離地面較近之位置,或在諸如此類之訓練中,若在各該負重器材(如:槓鈴…等)與地面間加入一條彈力繩,令二者連結,即能利用該彈力繩而形成「離地面越遠,阻力越大」之「變動阻力」特性,從而達到能產生更完整、更高強度訓練效果之目的。另,若人們在執行槓鈴臥推訓練時,當負重器材接近其胸口之低點時,雖只能推起100公斤之重量;但隨著上推過程,當手臂接近伸直狀態時,其實係能推起150公斤之重量。又,在一般槓鈴訓練中,人們只能受限於100公斤之訓練負重。 但若將槓鈴之兩端分別綁上彈力繩,且令其分別與地面相連結,(通常可以綁在臥推架上,或以重物壓住),人們隨著上推過程,其所感受到之阻力會逐漸增加,俟手臂達到伸直狀態時,將會感受到更大之負重,而令整體訓練更為完整,且更能發揮體能潛力。諸如此類之訓練方法,在捆綁固定彈力繩之位置及強度選擇上,都需要有一定之實務經驗,始能據以產生理想之訓練效果。
二、是強化爆發力訓練上之必備器材:針對體能爆發力訓練(例如:向上跳躍、向前衝撞、上搏或揮拳…等常需再負重之動作下,使用彈力繩,能據以鍛鍊身體加速度之移動能力。反觀單純之負重(例如:背槓深蹲跳,在上跳到高點後,負重容易因為慣性而繼續飛離身體,人們為了避免受傷,常會在動作將要結束時,不自覺地減速,不僅增加了訓練風險,亦降低了爆發力鍛鍊之效果;因此,人們藉由在身上或負重物上,綁上至少一條彈力繩,則能有效利用各該彈力繩所形成之一「變動阻力」,產生很好之平衡作用力,而據以抵銷負重加速度時所產生之慣性作用力,令訓練變得更安全有效,且更能放手一搏!
三、全面強化,一條到底:彈力繩重量輕、體積小、易隨身收藏攜帶,且能隨處固定使用之特點,應已是其最廣為人知且受人喜愛之特點了。若瞭解及熟悉彈力繩之鍛鍊方法及動作,欲透過一條彈力繩來鍛鍊全身之肌肉、筋膜及關節,不僅方便可行、絕非難事,且無論腿、手、腹胸、腰背或肩頸,都能確實練透透!雖然,彈力繩之鍛鍊效果,仍很難完全取代健身房之某些特殊之重量訓練設備;畢竟,單憑彈力繩是很難在專業健身動作上賦予全程且完整之阻力強度,但是,由經濟實惠且方便易行的角度觀之,彈力繩仍不愧是我們一般人據以維持肌力及肌肉記憶上最方便且最有效之選擇。據此,就算每週只能上一天健身房,平日僅以彈力繩鍛鍊,相信依然可令我們的身體狀況持續進步。
四、能給予身體不同且變化之刺激:相信任何人都知道,若期望健身訓練能有進步,就要讓身體接受不同且變化之刺激,尤其是,對於以身材健美(肌肥大)為目標之人們而言,在重訓時經常需針對所使用負載之重量、角度、速度、次數…等方面下足功夫,進行漸進式之調整及改變;而彈力繩所具備之「變動阻力」及「離心加速度」…等特性,對肌肉而言,也是一種漸進式之變化刺激,彈力繩訓練不僅能令肌肉更具充血感而更為優秀,且其對肌型浚洌感之增加亦大有助益。
五、隨時調整重量,持續保持張力:彈力繩除了非常適合用於鍛鍊肌肉,令其更健美外,亦非常適合作為老年人、肌力不足之傷病患者…等之訓練工具;此乃因彈力繩所具備之「變動式阻力」特性,更方便使用者據以量力而為,而能有效避免使用者在無力狀態下,必需承受一般負重掉落所可能造成之受傷風險。 另外,將彈力繩吊掛在高處使用,尚能有效減輕使用者自身之重量,而大幅降低自重徒手訓練(如:輔助式引體向上、伏地挺身或深蹲…等)之難度,從而協助使用者能更安全且從容地完成各項自重徒手訓練之基礎動作。
另,由中醫養生觀點言之,自古民間流傳之俚語中,就有「筋長一寸,壽延十年」之說法,且截至目前為止,東西方醫學都對拉筋運動(或伸展運動)在養生保健上之效能持正面且肯定之看法,一般均認為拉筋運動不僅能促進身體之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達成驅邪排毒之目的,尚能據以增強肝腎功能,現強身祛痛之效果,至於民間傳說之其他間接療效更是不勝枚舉。據此,為確保「骨正筋柔」及「身體安康」,人們平時除必需維持正確且規律之生活方式及強度外,對於眾多之辦公室久坐族群及電腦族群而言,只要姿勢不良,日積月累後,必會應驗「傷筋動骨一百天」之後果,既然筋骨對我們如此重要,現實生活中, 針對身體各部位所衍生之各種拉筋運動乃應運而生,查,該等拉筋運動若以其執行運動之部位進行概分,大致可被區分為「上肢拉筋運動」及「下肢拉筋運動」兩大類;茲僅針對其中被公認較為正確、普遍且歷史悠久之七種拉筋動作,逐一扼要說明如下: 1、請參閱第1圖所示,乃第一種「上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雙腿盤坐,雙手十指交叉相扣高舉過頭頂,且上肢朝上伸展盡量保持手臂伸直,身體保持不動,每次停留10秒-15秒; 2、請參閱第2圖所示,乃第二種「上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以一隻手從後背抓住另一隻手之手肘部分,且朝著頭部方向慢慢拉伸該另一隻手之手肘,直到有酸脹之感覺,每次停留15-20秒;然後,換手繼續進行; 3、請參閱第3圖所示,乃第三種「上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雙手在後背十指相扣而相互抓住,掌心朝向身體,慢慢向上抬起手臂,直到雙臂肌肉有被拉伸舒張的感覺即可,切勿過度,每次停留10-15秒; 4、請參閱第4圖所示,乃第一種「下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身體平躺在地面,一腿呈略微彎曲狀,另一條腿緩緩抬起後以雙手抓住腿部位,且盡量保持令該另一條腿垂直伸直,每次停留10-15秒;然後,換腿繼續進行; 5、請參閱第5圖所示,乃第二種「下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雙腿盤坐,腳心相對,雙手分別握住雙腳踝,且令雙手肘分別放在雙大腿上,並將大腿緩緩往下推,直到大腿肌肉緊繃即可,每次停留10-15秒; 6、請參閱第6圖所示,乃第三種「下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單腳站立,一隻手拉住抬起的腳之腳踝,且慢慢朝向臀部拉,並保持身體之直立,每次停留10-15秒;然後,換腿繼續進行;及 7、請參閱第7圖所示,乃第四種「下肢拉筋運動」,其姿勢係雙腿伸直,身體往前傾,雙手往腳趾方向伸展,直到大腿及小腿後側肌肉緊繃即可,每次停留10-15秒。
此外,請參閱第8圖所示,人體足部之屈伸能力亦攸關著人體之健康,俗語有云「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就是這個道理。一般言,所謂「足背屈」係指腳尖向上翹之動作;反之,繃直腳尖之動作則是所謂「足前屈」亦稱「蹠屈」。按,正常人足背屈之角度大約在30°左右,足前屈之角度則大約在40°左右。現代人基於現實環境及許多日常不良習慣之影響,許多人足部均存在著「足背屈受限」或「足前屈受限」之問題;其中,「足背屈受限」不僅會直接影響踝關節之靈活性,還容易進一步造成膝關節後移,而令患者出現膝超伸、骨盆前傾、影響盆底肌功能、連鎖反應下盆底肌及膈肌的對位出現問題或影響呼吸…等一系列症狀,而呼吸的改變尚會引發身體出現下列之其他問題;首先,在生活中因「足背屈受限」而造成「膝關節勞損」的人們常會因無法進行所謂之「亞洲蹲」,而必須在每次下蹲時以「膝關節內扣」及「足尖朝外」之異常狀態進行代償,導致每次下蹲都會對膝關節囊、內側副韌帶、半月板等造成損傷;如此,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無可避免地就會形成膝關節炎、半月板磨損、膝關節腫脹(有積液)…等疾病,而令踝關節之靈活度發生明顯改變;其次,「足背屈受限」的人們在進行深蹲訓練時,由於腳踝無法充分折疊,同時,又為了蹲得更低,不得不使軀幹產生更多之前傾角度;這樣不僅會失去最佳之深蹲姿勢及角度,同時也會增加了腰椎在深蹲動作中之負擔,而極容易導致腰部發力過多及腰椎受傷…等問題;最後,「足背屈受限」者在前述不良影響之惡性循環下,將使足部據以產生背屈作用力之肌肉群(主要包括:小腿前側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及拇長伸肌…等)因踝關節活動受限,而導致該等肌肉群長年無法產生最大幅度之伸展及收縮,即無法在所有運動中完整施力及做功,而終將導致該等肌肉群廢退之結果,進而逐一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腰背關節甚至肩頸關節之活動,如此,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反覆惡性循環之結果,終將造成肢體扭屈變形而無法自行料理生活起居之痛苦結果。探究「足背屈受限」之原因?大多認為係導因於小腿深層肌肉過於緊張,導致足跟腱拉不開,蹠下關節之滑動機制異常,而使活動直接受阻;然而,研究界歸根結底地均認為是人們足踝功能廢退所導致之結果。按,現代人幾乎不會以赤腳接觸地面走路,尤其是穿高跟鞋行走時,身體大部分之重量完全係施加在前腳掌,同時,大多數人們久坐佔據了每天大部份之時間,在運動量愈來愈少、用進廢退之情況下,腳、腳趾及相關骨骼、肌肉、筋膜及關節之能力必然會逐漸退化,終將導致它們所具備之一些基本功能逐漸消失。據此,經常鍛鍊「足背屈」時相關骨骼、肌肉、筋膜及關節之伸展及收縮,實屬極為重要而不容輕忽之日常保健動作。
發明人在深入研究前述拉筋運動後,發現該等拉筋運動無論係以上肢或下肢執行者,抑或係以站姿、坐姿或臥姿(即,躺姿)執行者,其主要原理都是先藉伸展四肢,令四肢末端分別被定位在彼此間相對距離較遠之位置;嗣,由身體發力反覆繃緊及放鬆四肢末端間之肌肉及筋膜組織,令該等肌肉及筋膜組織能以四肢末端作為支撐點反覆執行繃緊及放鬆之動作,從而達到刺激肌肉及筋膜組織及促進相關淋巴及關節液正常迴流之效果。
有鑑於前述彈力繩在使用上之簡便性及易操控性及前述拉筋運動在執行上之實用性及方便性,發明人乃思及將二者予以結合,令其能形成一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節省空間、操控性佳且能據以執行各種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之設備。如此,使用者僅需令至少一彈力繩之一端被穩固且安全地定位在鄰近二下肢末端之位置,再以二上肢末端穩固地握持住各該彈力繩之另一端,即能以使用者之四肢末端作為支撐點對各該彈力繩之兩端發力,而令各該彈力繩能在使用者之任二肢體末端間分別形成一「變動阻力」,不僅能對使用者之身體產生良好且穩定之平衡作用力,更令使用者之身軀能在各該彈力繩之兩端間隨心所欲地執行各種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俾據以達成有效舒展四肢及腰背肩頸之肌肉筋骨,從而達成有效緩解其上酸麻疼痛之終極目的。
本發明係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為便於說明該訓練輔助台上各元件及結構之相對位置及連結關係,在本發明之後續詳細說明中,係以第9、10及13圖之左上方作為該訓練輔助台之「後側」,且以第9、10及13圖之右下方作為該訓練輔助台之「前側」,合先陳明;在該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該訓練輔助台包括至少一條彈力繩(圖中未示)、一固定底座(10)、一握桿(14)、至少二前傾支撐桿(20)及複數支踩踏桿(30);其中,該彈力繩係泛指所有具備彈力,且在被拉伸後能產生「變動阻力」之帶體或繩體;該固定底座(10)係由一鋼板經沖壓翻折而成(亦可由塑鋼材料射出成型製成),該固定底座(10)包括一下平臺(11)、一立板(12)及一上平臺(13);其中,該下平臺(11)之底面係供平置在地面,令使用者以立姿或站姿執行各種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下平臺(11)之頂面,以透過自身的體重,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而能確保使用者執行各該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之穩定性及安全性;該下平臺(11)頂面之前側緣係與該立板(12)之底側緣相連接,以令該立板(12)被垂直地豎立在該下平臺(11)頂面之前側緣;該立板(12)之左右側緣則分別向前延伸形成有一右掛耳(121)及一左掛耳(122);該上平臺(13)底面之後側緣則係與該立板(12)之頂側緣相連接,以令該上平臺(13)被水平地豎立在該立板(12)上與該下平臺(11)相互平行之位置;該上平臺(13)頂面在鄰近左右側緣之位置上分別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右鉤掛臂(131)及一左鉤掛臂(132),以令該右鉤掛臂(131)及該左鉤掛臂(132)相互平行地被豎立在該立板(12)之頂面上,且該右鉤掛臂(131)及該左鉤掛臂(132)之後側緣分別凹設有複數個鉤掛槽(133),該等鉤掛槽(133)係沿垂直向間隔排列,以令使用者能根據各該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所需要執行之動作、力量及強度,將各該彈力繩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133)中,各該鉤掛槽(133)之槽口寬度係小於各該鉤掛槽(133)之深度及槽內寬度,俾鉤掛定位在各該鉤掛槽(133)中之各該彈力繩一端不易自各該鉤掛槽(133)中鬆脫滑落,且其中又以各該鉤掛槽(133)之槽口寬度小於其深度之1/3為最佳。
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該握桿(14)之兩端係分別被固定至該右鉤掛臂(131)及該左鉤掛臂(132)上鄰近其自由端之位置,以便使用者能藉握持該握桿(14),而輕易提取及移動該訓練輔助台,或藉將各該彈力繩繞經該握桿(14),而改變各該彈力繩之長度,且據以控制其所能產生之「變動阻力」大小;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該等前傾支撐桿(20)包括一右前傾支撐桿(21)及一左前傾支撐桿(22);其中,該右前傾支撐桿(21)之後端係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121),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122);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前端則分別設有一支撐腳墊(23),該支撐腳墊(23)之橫斷面係大於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橫斷面,以在該等支撐腳墊(23)被平置在地面時,能與該下平臺(11)之底面共同穩固地支撐住該訓練輔助台,且令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頂側緣能以一前傾角度 θ共同穩固地定位在該固定底座(10)之前側,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頂側緣上分別凹設有複數個定位槽(24),該等定位槽(24)係沿該前傾角度 θ間隔排列;各該踩踏桿(30)上鄰近兩端之部位能分別被固定至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頂側緣上對應之各該定位槽(24)中,請參閱第11圖所示,令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等踩踏桿(30)所形成之一前傾踩踏斜面P,且令雙腿能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P施加足夠之作用力,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從而能確保使用者執行阻力運動之舒適性、穩定性及安全性。如此,請參閱第11及12圖所示,使用者無論係以上肢或下肢執行阻力運動,抑或無論係以立姿、站姿(如第12圖所示)、坐姿(如第11圖所示)或臥姿(即,躺姿)執行阻力運動;由於,各該彈力繩R之一端及該訓練輔助台始終能被穩固地定位在鄰近使用者雙下肢之末端(即,腳)處,使用者僅需以雙上肢末端(即,手)穩固地握持住各該彈力繩R之另一端,即能以使用者之四肢末端作為支撐點分別對各該彈力繩R發力,而令各該彈力繩R能在使用者之任二肢體末端間分別形成一「變動阻力」,不僅能對使用者之身體產生良好且穩定之平衡作用力,更令使用者之身體能在各該彈力繩R之兩端間隨心所欲地執行各種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俾據以達成有效舒展四肢及腰背肩頸之肌肉筋骨,而產生刺激肌肉及筋膜組織伸展及促進相關淋巴及關節液正常迴流之效果,從而達成有效緩解其上酸麻疼痛之終極目的。
在此需特別聲明者,為確保使用者能安全且穩定地站立在該前傾踩踏斜面P上,對腳底、腳踝、小腿及大腿執行拉筋或伸展運動,且能有效避免足脛因該前傾角度 θ過大,而發生拉傷之危險,在本發明之前述較佳實施例中,雖然該前傾角度 θ最大係以不超過40度為最佳,惟,前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業者尚能依實際需求,變更及調整該固定底座(10)、該握桿(14)、該等前傾支撐桿(20)及該等踩踏桿(30)之構形及態樣,只要能在該訓練輔助台上形成該前傾踩踏斜面P,令該訓練輔助台能被平穩地置放在地面,供使用者以雙足踩踏在該前傾踩踏斜面P上,且令使用者能根據各種拉筋運動、阻力運動或復健運動所需執行之動作、力量及強度,將各該彈力繩R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133)中,則無論該固定底座(10)或該訓練輔助台之構形、組成元件及關係為何?均係本發明在此所稱之該固定底座(10)或訓練輔助台,而均應被列入本發明所欲保護之專利範圍內,並予指明。
在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該訓練輔助台尚包括二調整旋鈕(40),各該調整旋鈕(40)係用以將該右前傾支撐桿(21)之後端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121),及將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後端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122),請參閱第13圖所示,旋鬆各該調整旋鈕(40),即能令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前端分別朝其後上方翻轉,而使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立板(12)之兩側緣,以大幅縮減該訓練輔助台所佔用之空間,從而令其能輕易地被收藏在狹小之收納空間中。另,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該上平臺(13)上尚開設有複數個收納嵌插孔(130),各該收納嵌插孔(130)之構形係與各該踩踏桿(30)之橫斷面構形相匹配,以在不使用該訓練輔助台時,復請參閱第13圖所示,能將各該踩踏桿(30)分別嵌插至各該收納嵌插孔(130)中,而使各該踩踏桿(30)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上平臺(13)上,以大幅縮減該訓練輔助台所佔用之空間,從而令其能輕易地被收藏在狹小之收納空間中。
在本發明之又一較佳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9及10圖所示,各該下平臺(11)、立板(12)及上平臺(13)之外表面可藉披覆一層膠膜,而使各該下平臺(11)、立板(12)及上平臺(13)之邊緣及該等鉤掛槽(133)之槽孔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從而不會對鉤掛在其上之各該彈力繩R表面造成損傷,以確保各該彈力繩R在使用上之耐久性、安全性及穩定性。
在本發明之前述較佳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9~13圖所示,各該踩踏桿(30)之橫斷面構形係呈圓形,惟,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各該踩踏桿(30)之橫斷面構形亦可為正方形桿體、長方形板體或任何其它多角形桿體,無論其橫斷面構形為何?只要各該踩踏桿(30)上鄰近兩端之部位能分別被固定至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頂側緣上對應之各該定位槽(24)中,且能在該右前傾支撐桿(21)及該左前傾支撐桿(22)之頂側緣間形成之該前傾踩踏斜面P,令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或以立姿或站姿執行拉筋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前傾踩踏斜面P上,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P施加足夠之作用力,而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均為本發明在此所欲保護之標的,另予指明。
按,以上所述,僅係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惟,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並不侷限於此,按凡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依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可輕易思及之等效變化,均應屬不脫離本發明之保護範疇。
[習知] 無 [本發明] 10:固定底座 11:下平臺 12:立板 121:右掛耳 122:左掛耳 13:上平臺 130:收納嵌插孔 131:右鉤掛臂 132:左鉤掛臂 133:鉤掛槽 14:握桿 20:前傾支撐桿 21:右前傾支撐桿 22:左前傾支撐桿 23:支撐腳墊 24:定位槽 30:踩踏桿 40:調整旋鈕 θ:前傾角度 P:前傾踩踏斜面 R:彈力繩
[第1圖]係第一種上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2圖]係第二種上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3圖]係第三種上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4圖]係第一種下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5圖]係第二種下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6圖]係第三種下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7圖]係第四種下肢拉筋運動之動作示意圖; [第8圖]係執行拉筋運動時之足部角度示意圖; [第9圖]係本發明訓練輔助台之組立示意圖; [第10圖]係本發明訓練輔助台之分解示意圖; [第11圖]係使用者以坐姿使用本發明訓練輔助台之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12圖]係使用者以站姿使用本發明訓練輔助台之一使用狀態示意圖;及 [第13圖]係不使用本發明訓練輔助台時之收合示意圖。
10:固定底座
12:立板
121:右掛耳
122:左掛耳
13:上平臺
130:收納嵌插孔
131:右鉤掛臂
132:左鉤掛臂
133:鉤掛槽
14:握桿
21:右前傾支撐桿
22:左前傾支撐桿
23:支撐腳墊
24:定位槽
30:踩踏桿
40:調整旋鈕
θ:前傾角度
P:前傾踩踏斜面

Claims (18)

  1. 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包括: 至少一條彈力繩; 一固定底座,係由一鋼板經沖壓翻折而成,包括一下平臺、一立板及一上平臺;其中,該下平臺之底面係供平置在地面,令使用者以立姿或站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下平臺之頂面,以透過自身的體重,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係與該立板之底側緣相連接,以令該立板被垂直地豎立在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該立板之左右側緣則分別向前延伸形成有一左掛耳及一右掛耳;該上平臺底面之後側緣則係與該立板之頂側緣相連接,以令該上平臺被水平地豎立在該立板上與該下平臺相互平行之位置;該上平臺頂面在鄰近左右側緣之位置上分別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左鉤掛臂及一右鉤掛臂,以令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相互平行地被豎立在該立板之頂面上,且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之後側緣分別凹設有複數個鉤掛槽,該等鉤掛槽係沿垂直向間隔排列,以令使用者將各該彈力繩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中; 一握桿,其兩端係分別被固定至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上鄰近其自由端之位置,以便使用者能藉握持該握桿,而輕易提取及移動該訓練輔助台; 至少二前傾支撐桿,包括一右前傾支撐桿、一左前傾支撐桿;其中,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係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則分別設有一支撐腳墊,各該支撐腳墊之橫斷面係大於對應的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橫斷面,以在各該支撐腳墊被平置在地面時,能與該下平臺之底面共同穩固地支撐住該訓練輔助台,且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能以一前傾角度共同穩固地定位在該固定底座之前側,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分別凹設有複數個定位槽,該等定位槽係沿該前傾角度間隔排列;及 複數支踩踏桿,各該踩踏桿上鄰近兩端之部位能分別被固定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對應之該等定位槽中,令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等踩踏桿所形成之一前傾踩踏斜面,以令雙腿能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施加足夠之力量,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尚包括二調整旋鈕,各該調整旋鈕係用以將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旋鬆各該調整旋鈕,即能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分別朝其後上方翻轉,而使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立板之兩側緣,以大幅縮減該訓練輔助台所佔用之空間,從而令其能輕易地被收藏在狹小之收納空間中。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固定底座係由塑鋼材料一體成型製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上平臺上開設有複數個收納嵌插孔,各該收納嵌插孔之構形係與各該踩踏桿之橫斷面構形相匹配,以在不使用該訓練輔助台的情況下,各該踩踏桿能分別被嵌插至各該收納嵌插孔中,而使各該踩踏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上平臺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下平臺、該立板及該上平臺之外表面分別披覆有一層膠膜,以使該下平臺、該立板及該上平臺之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且令該等鉤掛槽之槽孔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前傾角度最大不得超過40度。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踩踏桿之橫斷面構形係圓形、正方形或長方形。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鉤掛槽之槽口寬度係小於各該鉤掛槽之深度及槽內寬度,俾鉤掛定位在各該鉤掛槽中之各該彈力繩一端不易自各該鉤掛槽中鬆脫滑落。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鉤掛槽之槽口寬度係以小於其深度之1/3為最佳。
  10. 一種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包括: 一固定底座,係由一鋼板經沖壓翻折而成,包括一下平臺、一立板及一上平臺;其中,該下平臺之底面係供平置在地面,令使用者以立姿或站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下平臺之頂面,以透過自身的體重,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係與該立板之底側緣相連接,以令該立板被垂直地豎立在該下平臺頂面之前側緣;該立板之左右側緣則分別向前延伸形成有一左掛耳及一右掛耳;該上平臺底面之後側緣則係與該立板之頂側緣相連接,以令該上平臺被水平地豎立在該立板上與該下平臺相互平行之位置;該上平臺頂面在鄰近左右側緣之位置上分別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左鉤掛臂及一右鉤掛臂,以令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相互平行地被豎立在該立板之頂面上,且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之後側緣分別凹設有複數個鉤掛槽,該等鉤掛槽係沿垂直向間隔排列,以令使用者將至少一彈力繩之一端鉤掛定位在對應之各該鉤掛槽中; 一握桿,其兩端係分別被固定至該左鉤掛臂及該右鉤掛臂上鄰近其自由端之位置,以便使用者能藉握持該握桿,而輕易提取及移動該訓練輔助台; 至少二前傾支撐桿,包括一右前傾支撐桿、一左前傾支撐桿;其中,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係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則分別設有一支撐腳墊,各該支撐腳墊之橫斷面係大於對應的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橫斷面,以在各該支撐腳墊被平置在地面時,能與該下平臺之底面共同穩固地支撐住該訓練輔助台,且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能以一前傾角度共同穩固地定位在該固定底座之前側,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分別凹設有複數個定位槽,該等定位槽係沿該前傾角度間隔排列;及 複數支踩踏桿,各該踩踏桿上鄰近兩端之部位能分別被固定至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頂側緣上對應之該等定位槽中,令使用者以坐姿或臥姿執行阻力運動時,能以雙足踩踏在該等踩踏桿所形成之一前傾踩踏斜面,以令雙腿能輕易地對該前傾踩踏斜面施加足夠之力量,將該訓練輔助台穩固地定位在地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尚包括二調整旋鈕,各該調整旋鈕係用以將該右前傾支撐桿之後端樞接固定至該右掛耳,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後端則係樞接固定至該左掛耳,旋鬆各該調整旋鈕,即能令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之前端分別朝其後上方翻轉,而使該右前傾支撐桿及該左前傾支撐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立板之兩側緣。
  12.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固定底座係由塑鋼材料製成。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上平臺上開設有複數個收納嵌插孔,各該收納嵌插孔之構形係與各該踩踏桿之橫斷面構形相匹配,以在不使用該訓練輔助台的情況下,各該踩踏桿能分別被嵌插至各該收納嵌插孔中,而使各該踩踏桿能分別垂直地豎立在該上平臺上。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下平臺、該立板及該上平臺之外表面分別披覆有一層膠膜,以使該下平臺、該立板及該上平臺之邊緣及該等鉤掛槽之槽孔邊緣不會產生銳角或毛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該前傾角度最大不得超過40度。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踩踏桿之橫斷面構形係圓形、正方形或長方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鉤掛槽之槽口寬度係小於各該鉤掛槽之深度及槽內寬度,俾鉤掛定位在各該鉤掛槽中之各該彈力繩一端不易自各該鉤掛槽中鬆脫滑落。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訓練輔助台,其中,各該鉤掛槽之槽口寬度係以小於其深度之1/3為最佳。
TW110130736A 2021-08-19 2021-08-19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TWI7797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0736A TWI779785B (zh) 2021-08-19 2021-08-19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0736A TWI779785B (zh) 2021-08-19 2021-08-19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9785B true TWI779785B (zh) 2022-10-01
TW202308727A TW202308727A (zh) 2023-03-01

Family

ID=85475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0736A TWI779785B (zh) 2021-08-19 2021-08-19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978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1681B1 (en) * 2005-05-10 2008-10-07 St Cyr William Platform exercise apparatus
US20130023390A1 (en) * 2010-05-11 2013-01-24 Victor Ree Exercise apparatus enabling a hip-up exercise to be performed
US20200023229A1 (en) * 2018-06-15 2020-01-23 Rhino Boss Llc Portable resistance workout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1681B1 (en) * 2005-05-10 2008-10-07 St Cyr William Platform exercise apparatus
US20130023390A1 (en) * 2010-05-11 2013-01-24 Victor Ree Exercise apparatus enabling a hip-up exercise to be performed
US20200023229A1 (en) * 2018-06-15 2020-01-23 Rhino Boss Llc Portable resistance workout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8727A (zh)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71894B1 (en) Medical device for physical therapy treatment
US6595904B1 (en) Exercise apparatus for stimulating muscle coordination, contraction and joint stability and mobility in the lower extremity joints of the hip, knee and ankle with variable application of weight bearing force
US8425381B2 (en) Exerciser and rehabilitative device
Knopf Foam Roller Workbook: A Step-by-Step Guide to Stretching, Strengthening and Rehabilitative Techniques
TWI779785B (zh) 能透過彈力繩實現阻力運動之訓練輔助台
KR100606336B1 (ko) 다목적 운동기구
Couch The runner's yoga book: A balanced approach to fitness
KR100632993B1 (ko) 스트레칭 운동매트
Gramatikova et al. Kinesitherapy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of knee joint
Martin Stretching
US20100248914A1 (en) Exercising Device
Boulware et al. Optimizing exercise programs for arthritis patients
RU2389466C1 (ru)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вертикальной позы у больных с нарушением проводимости по спинному мозгу по новоселову а.г.
Dunung et al. Effects of Reformer train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al balance in an acute stroke patient: A case report
US1183309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ee rehabilitation
KR100632992B1 (ko) 스트레칭 운동보조기구
RU2326642C1 (ru) Способ оздоровления человека
KR20230000498U (ko) 탄력밴드를 이용한 전신 근력운동기구
White Post Operat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 Protocol
RU2069965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артроза коленного сустава
Huepper Therapeutic Exercise Programming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oomber Ease aches: Fix your long-standing problems
Bandak GENERAL LAYOUT OF THE PROGRAM
Ellison Stay active and stay healthy!
Sanders MOBILIZATION OF PARAPLEGICS: I. The Early St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