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9445B -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9445B TWI769445B TW109112232A TW109112232A TWI769445B TW I769445 B TWI769445 B TW I769445B TW 109112232 A TW109112232 A TW 109112232A TW 109112232 A TW109112232 A TW 109112232A TW I769445 B TWI769445 B TW I7694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unner plate
- heat storage
- hot runner
- plate
- col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包含熱交換單元及儲熱單元。熱交換單元包含第一與第二熱流道板、及冷流道板夾設在第一與第二熱流道板之間。各第一與第二熱流道板及冷流道板包含至少二流道區,且任二相鄰之流道區彼此連通,每個流道區設有沿一方向延伸之數個流道。第一工作流體經由冷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冷流道板之流道區,且第二工作流體經由各第一與第二熱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第一與第二熱流道板之流道區。儲熱單元與第一熱流道板疊合。儲熱單元包含儲熱板及相變化儲熱材。儲熱板包含數個鰭片而形成數個儲熱槽。相變化儲熱材填充於儲熱槽中。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熱交換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一般而言,熱交換器係使二種工作流體在其內以間接熱傳導方式進行熱量交換,藉此實現冷卻或加熱等目的之設備。熱交換器的種類主要有板式熱交換器、殼管式熱交換器、雙重管熱交換器、鰭管式熱交換器、熱管式熱交換器、與刮板式熱機換器等。
在這些熱交換器中,板式熱交換器係由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疊裝而成。冷流道板中的工作流體與熱流道板中的工作流體透過板件進行熱量交換。板式熱交換器具有熱傳性能佳、體積小且重量輕、安裝與更換容易、易維護、成本低、應用性廣、與使用壽命長等優勢,而為相當常見的熱交換器之一。
隨著能源問題日趨嚴峻,如何有效利用能源已成為重要議題。因此,亟需一種可進一步提升熱交換與儲能效
率的熱交換單元與儲熱系統。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熱交換單元,其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均設有擋板而形成數個流道區,且每個流道區設有多個流道。利用擋板所形成之蜿蜒流道設計,可在工作流體改變流動方向時提升整體熱交換單元之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其儲熱單元之儲熱板設有數個鰭片,相變化儲熱材(phase change material,PCM)可填充在這些鰭片在儲熱板上所形成的數個儲熱槽中。如此一來,可大幅增加相變化儲熱材之熱傳導面積,而可使相變化儲熱材更有效率地進行熱傳導,進而可提升相變化儲熱材之吸熱與放熱能力。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其熱交換單元之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之間、以及熱交換單元與儲熱單元之間可採擴散接合(diffusion bonding)技術予以結合。因此,無需焊劑,二元件之間的接合面無應力效應,且熱交換儲熱系統於焊接後可對其進行機械加工、打磨、熱處理等等工序,達到簡化系統之製作程序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熱交換單元。此熱交換單元包含冷流道板以及熱流道板。熱流道板疊設於冷流道板之第一側。各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包含本體、至
少一擋板、以及數個流道。擋板沿一方向延伸在本體上,以在本體上形成至少二流道區,其中任二相鄰之流道區彼此連通。流道沿該方向延伸在流道區中。冷流道板之流道與熱流道板之流道對齊。第一工作流體經由冷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冷流道板之流道區,且第二工作流體經由熱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熱流道板之流道區。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每一流道區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與出口分流道,相鄰之流道區中之一上游者之出口分流道與一下游者之入口分流道連接。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冷流道板之流道區中的尺寸不同。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工作流體在該冷流道板之流道之一者中的流向與第二工作流體在熱流道板之流道之對齊冷流道板之流道之該者中的流向相同或反向。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熱交換單元更包含另一熱流道板疊設於冷流道板之第二側,其中冷流道板之第二側與第一側相對。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此熱交換儲熱系統包含至少一熱交換單元以及至少一儲熱單元。熱交換單元包含第一熱流道板、第二熱流道板、以及冷流道板夾設在第一熱流道板與第二熱流道板之間。各第一熱流道板、第二熱流道板、以及冷流道板包含至少二流道區,且任二相鄰之流道區彼此連通。每個流道區設
有沿一方向延伸之數個流道。第一工作流體經由冷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冷流道板之流道區。第二工作流體經由各第一熱流道板與第二熱流道板之流道而依序流經第一熱流道板與第二熱流道板之流道區。儲熱單元與第一熱流道板疊合。儲熱單元包含儲熱板以及相變化儲熱材。儲熱板包含數個鰭片,這些鰭片形成數個儲熱槽。相變化儲熱材填充於這些儲熱槽中。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相變化儲熱材包含石蠟、鹽類水合物、脂肪酸、或其任意組合。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熱流道板之流道與第二熱流道板之流道對齊冷流道板之流道。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工作流體在冷流道板之流道之一者中的流向與第二工作流體在各第一熱流道板與第一熱流道板之流道之對齊冷流道板之流道之該者中的流向相同或反向。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各第一熱流道板、第二熱流道板、以及冷流道板包含本體以及至少一擋板。擋板沿一方向延伸在本體上,以在本體上形成流道區。
100:熱交換單元
110:熱流道板
110a:第一熱流道板
110b:第二熱流道板
111:方向
112:本體
112a:邊
112b:角落
112c:角落
114a:擋板
114b:擋板
116a:流道
116b:流道
116c:流道
118a:流道區
118ai:入口分流道
118ao:出口分流道
118b:流道區
118bi:入口分流道
118bo:出口分流道
118c:流道區
118ci:入口分流道
118co:出口分流道
120:入口
122:出口
124:第二工作流體
130:冷流道板
130a:第一側
130b:第二側
131:方向
132:本體
132a:邊
132b:角落
132c:角落
134a:擋板
134b:擋板
136a:流道
136b:流道
136c:流道
138a:流道區
138ai:入口分流道
138ao:出口分流道
138b:流道區
138bi:入口分流道
138bo:出口分流道
138c:流道區
138ci:入口分流道
138co:出口分流道
140:入口
142:出口
144:第一工作流體
150:熱交換單元
170:儲熱板
172:鰭片
174:儲熱槽
174a:開口
180:相變化儲熱材
190:儲熱單元
200:熱交換儲熱系統
300:熱交換儲熱系統
310:蓋板
320:冷水入口
322:冷水出口
330:熱水入口
332:熱水出口
340:管路封水蓋
350a:熱電偶
350b:熱電偶
350c:熱電偶
350d:熱電偶
400:曲線
402:曲線
404:曲線
406:曲線
410:曲線
412:曲線
414:曲線
416:曲線
420:部分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圖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熱交換單
元之透視示意圖;
〔圖2〕係繪示圖1之熱交換單元之熱流道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3〕係繪示圖1之熱交換單元之冷流道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4〕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的前視示意圖;
〔圖5〕係繪示圖4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儲熱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圖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的配置示意圖;
〔圖7〕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的側視示意圖,以圖示出熱電偶的設置位置;
〔圖8〕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的透視示意圖,以圖示出儲熱單元之相變化儲熱材與熱電偶的對應位置;
〔圖9〕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的上視示意圖,以圖示出儲熱單元之相變化儲熱材與熱電偶的對應位置;
〔圖10〕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相變化儲熱材在熱交換後的溫度分布圖;
〔圖11〕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冷工作流體與熱工作流體分別在熱交換儲熱系統之入出口溫度趨勢圖;
〔圖12A〕係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相變化儲熱材之自然散熱狀況的曲線圖;以及
〔圖12B〕係繪示圖12A之曲線圖的局部放大圖以標示該
儲熱材料相變化潛熱溫度點。
有鑑於習知板式熱交換器之熱交換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在此提出一種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其熱交換單元之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均設有擋板而形成蜿蜒流道設計,儲熱單元之儲熱板設有鰭片而形成儲熱槽以容置相變化儲熱材。因此,不僅可增加有效傳熱面積與熱交換時間,亦可提升相變化儲熱材之熱傳導面積,進而可大幅提升熱交換儲熱系統之熱交換效率與儲熱效能。
請參照圖1,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熱交換單元之透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熱交換單元100主要可包含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冷流道板130具有第一側130a與第二側130b,其中第一側130a與第二側130b分別為冷流道板130的相對二側。熱流道板110疊設於冷流道板130之第一側130a,並與冷流道板130貼合。舉例而言,可利用擴散焊接方式將熱流道板110結合在冷流道板130的第一側130a。
擴散焊接技術係一種固態接合技術。擴散焊接處理係在真空環境下,利用高溫及壓力使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之接觸面之間的距離達到原子間距,令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之接觸部分的原子間相互嵌入擴散結合,藉此結合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由於擴散焊
接製程無需使用焊劑,因此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之接合面無應力效應,且不論物料強度跟耐腐蝕性能均跟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之原料材無異。熱流道板110與冷流道板130經擴散焊接而結合後,可再經機械加工、打磨、及/或熱處理等工序,因此後續加工處理相當便利。
請一併參照圖2,其係繪示圖1之熱交換單元之熱流道板的上視示意圖。熱流道板110可為金屬板,例如不鏽鋼板。在一些實施例中,熱流道板110主要可包含本體112、至少一擋板、以及數個流道。在圖2的例子中,熱流道板110包含二擋板114a與114b以及許多流道116a、116b、與116c。本體112為板狀結構。擋板114a與114b凸設於本體112,且與本體112可例如為一體成型結構。擋板114a與114b均沿一方向111延伸在本體112上,而在本體112上形成三個流道區118a、118b、與118c。此方向111可例如平行本體112之一邊112a。當熱流道板110僅具有單一擋板時,可在本體112上形成二流道區。流道區118a、118b、與118c之尺寸可相同,亦可根據使用需求而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
任二相鄰之流道區118a、118b、與118c彼此連通。如圖2所示,流道區118a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18ai與出口分流道118ao,流道區118b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18bi與出口分流道118bo,流道區118c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18ci與出口分流道
118co。相鄰之流道區118a與118b中,流道區118a位於上游,流道區118b位於下游。而位於上游之流道區118a的出口分流道118ao與位於下游之流道區118b的入口分流道118bi連接,以使流道區118a與118b彼此連通。而且,流道區118a之入口分流道118ai與流道區118b之出口分流道118bo被擋板114a所隔開。另外,相鄰之流道區118b與118c中,流道區118b位於上游,流道區118c位於下游。同樣的,位於上游之流道區118b的出口分流道118bo與位於下游之流道區118c的入口分流道118ci連接,以使流道區118b與118c彼此連通。流道區118b之入口分流道118bi與流道區118c之出口分流道118co被擋板114b所隔開。
請繼續參照圖2,流道116a、116b、與116c分別對應設於流道區118a、118b、與118c中。流道116a、116b、與116c可分別以一定間距且沿著方向111延伸設置在流道區118a、118b、與118c中。每條流道116a之相對二端分別與入口分流道118ai及出口分流道118ao連接。每條流道116b之相對二端分別與入口分流道118bi及出口分流道118bo連接。每條流道116c之相對二端分別與入口分流道118ci及出口分流道118co連接。
如圖2所示,熱流道板110更具有入口120與出口122。入口120與出口122分別穿設在主體112的相對二角落112b與112c處。第二工作流體124從入口120
進入流道區118a之入口分流道118ai,再從入口分流道118a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16a中,並經由流道116a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18ao中。第二工作流體124接著從流道區118a之出口分流道118ao流出至下游流道區118b的入口分流道118bi。同樣的,第二工作流體124從入口分流道118b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16b中,並經由流道116b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18bo中,再從流道區118b之出口分流道118bo流出至更下游之流道區118c的入口分流道118ci。第二工作流體124接著從入口分流道118c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16c中,並經由流道116c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18co中,再從流道區118c之出口分流道118co經由出口122而流出熱導流板110。
利用擋板114a與114b將本體112分成三個流道區118a、118b、與118c,藉此可使第二工作流體124以蜿蜒方式經由流道116a、116b、與116c而依序流經熱流道板110的這些流道區118a、118b、與118c。如此一來,可增加第二工作流體124在熱流道板110中的流動路徑與時間。
請參照圖3,其係繪示圖1之熱交換單元之冷流道板的上視示意圖。冷流道板130可為金屬板,例如不鏽鋼板。冷流道板130與熱流道板110之材料可相同,亦可不同。冷流道板130的尺寸較佳係與熱流道板110的尺寸實質相同,以利二者的疊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冷流道板130主要可包含本體132、至少一擋板、以及數個流道。在圖
3的例子中,冷流道板130之架構為熱流道板110之架構的鏡像,冷流道板130同樣包含二擋板134a與134b以及許多流道136a、136b、與136c。此外,本體132同樣為板狀結構。擋板134a與134b凸設於本體132,且與本體132可例如為一體成型結構。擋板134a與134b沿方向131延伸在該本體132上,以在本體132上形成三個流道區138a、138b、與138c。此方向131可例如平行本體132之一邊132a。當熱流道板110疊設於冷流道板130之第一側130a時,本體112之邊112a可與本體132之邊132a對齊,因此方向111與方向131平行。流道區138a、138b、與138c之位置與尺寸可分別對應於流道區118a、118b、與118c。因此,流道區138a、138b、與138c的尺寸可相同,亦可彼此不同。
如圖3所示,任二相鄰之流道區138a、138b、與138c彼此連通。流道區138a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38ai與出口分流道138ao,流道區138b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38bi與出口分流道138bo,流道區138c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口分流道138ci與出口分流道138co。相鄰之流道區138c與138b中,流道區138c位於上游,流道區138b位於下游。位於上游之流道區138c的出口分流道138co與位於下游之流道區138b的入口分流道138bi連接,而使流道區138c與138b彼此連通。流道區138a之入口分流道138ai與流道區138b之出口分流道138bo被擋板134a所隔開。另外,相鄰之
流道區138b與138a中,流道區138b位於上游,流道區138a位於下游。同樣的,位於上游之流道區138b的出口分流道138bo與位於下游之流道區138a的入口分流道138ai連接,以使流道區138b與138a彼此連通。流道區138b之入口分流道138bi與流道區138c之出口分流道138co被擋板134b所隔開。
請繼續參照圖3,流道136a、136b、與136c分別對應設於流道區138a、138b、與138c中。流道136a、136b、與136c可分別以一定間距且沿著方向131延伸設置在流道區138a、138b、與138c中。當熱流道板110疊設於冷流道板130之第一側130a時,流道136a、136b、與136c可分別和流道116a、116b、與116c對齊。每條流道136a、136b、與136c之相對二端分別與入口分流道138ai及出口分流道138ao連接、入口分流道138bi及出口分流道138bo連接、以及入口分流道138ci及出口分流道138co連接。
如圖3所示,冷流道板130更具有入口140與出口142。入口140與出口142分別穿設在主體132的相對二角落132b與132c處。冷流道板130與熱流道板110疊合時,主體132的相對二角落132b與132c與主體112的相對二角落112b與112c錯開。第一工作流體144從入口140進入流道區138c之入口分流道138ci,再從入口分流道138c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36c中,並經由流道136c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38co中。第一工作流體144接
下來從流道區138c之出口分流道138co流出至下游流道區138b的入口分流道138bi。第一工作流體144從入口分流道138b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36b中,並經由流道136b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38bo中,再從流道區138b之出口分流道138bo流出至更下游之流道區138a的入口分流道138ai。第一工作流體144接著從入口分流道138ai分流到所有的流道136a中,並經由流道136a而流到出口分流道138ao中,再從流道區138a之出口分流道138ao經由出口142而流出冷導流板130。
在熱交換單元100中,第一工作流體144在冷流道板130之流道136a、136b、與136c中的流向與第二工作流體124在熱流道板110之對應對齊之流道116a、116b、與116c中的流向相同。在一些例子中,可在冷流道板130之主體132鄰近入口140處或熱流道板110之主體112鄰近入口120處設置流向調整機構,並對應調整擋板134a與134b或擋板114a與114b的位置,以改變第一工作流體144鄰進入口140或第二工作流體124鄰進入口120的流向。藉此,使第一工作流體144在冷流道板130之流道136a、136b、與136c中的流向與第二工作流體124在熱流道板110之對應對齊之流道116a、116b、與116c中的流向反向,而可進一步提升第一工作流體144與第二工作流體124之間的熱交換效率。
冷流道板130同樣利用擋板134a與134b將本體132分成三個流道區138a、138b、與138c,如此第
一工作流體144可以蜿蜒方式經由流道136c、136b、與136a而依序流經熱流道板130的流道區138c、138b、與138a。藉此,可增加第一工作流體144在冷流道板130中的流動路徑與時間。因此,第一工作流體144與第二工作流體124各自在冷流道板130與熱流道板110中的流動路徑與時間增加,而可提高彼此之間的熱傳遞效率,進而可提升熱交流單元100中的總熱傳導效能。
在一些例子中,熱交換單元可包含二個熱流道板110與一個冷流道板130。此二熱流道板110可分別疊設在冷流道板130之第一側130a與第二側130b,而將冷流道板130夾設在其中。
本發明之熱交換單元可與儲熱單元結合,而可應用於不同場域之熱能交換,以及熱能儲熱、供熱、與調節等。請參照圖4,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的前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熱交換儲熱系統200主要可包含至少一熱交換單元150與至少一儲熱單元190,其中熱交換單元150與儲熱單元190彼此疊合。在一些例子中,熱交換單元150之數量與儲熱單元190之數量相同,且熱交換單元150與儲熱單元190彼此交錯疊合。在一些例子中,熱交換單元150之數量可較儲熱單元190多。或者,熱交換單元150之數量可少於儲熱單元190,例如二熱交換單元150交錯插設在三個儲熱單元190之間。
在一些例子中,每個熱交換單元150主要可包含
第一熱流道板110a、第二熱流道板110b、以及冷流道板130。第一熱流道板110a與第二熱流道板110b分別與冷流道板130之第一側130a與第二側130b疊合,而將冷流道板130夾設在其間。第一熱流道板110a與第二熱流道板110b之架構與設計與上述實施方式之熱流道板110的架構與設計相同,冷流道板130之架構與設計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冷流道板130的架構與設計相同,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4所示,熱交換單元150之第二熱流道板110b疊設在儲熱單元190之上。熱交換單元150之第二熱流道板110b與儲熱單元190之接合可例如採用擴散焊接技術。每個儲熱單元190主要可包含儲熱板170與相變化儲熱材180。儲熱板170之材料可為金屬,例如不鏽鋼。請一併參照圖5,其係繪示圖4之熱交換儲熱系統200之儲熱單元190的上視示意圖。儲熱板170包含數個鰭片172。這些鰭片172可例如彼此平行延伸排列。舉例而言,這些鰭片172可以一定間距規則排列。在一些特定例子中,這些鰭片172之間的間距不全然相同,即不規則排列。這些鰭片172的組合在儲熱板170上形成數個儲熱槽174。在鰭片172互相平行設置的例子中,這些儲熱槽174亦互相平行延伸。每個儲熱槽174可具有開口174a。熱交換單元150之第二熱流道板110b疊合在這些儲熱槽174之開口174a,而覆蓋住這些開口174a。
相變化儲熱材180填充於這些儲熱槽174中。相
變化儲熱材180可包含單一種相變化儲熱材料,亦可包含二種以上的相變化儲熱材料。在本實施方式中,相變化儲熱材180可根據不同應用溫域及/或不同應用環境特性,選用對應的相變化儲熱材料。舉例而言,相變化儲熱材180可包含石蠟(paraffin)、鹽類水合物、及/或脂肪酸等。裝填相變化儲熱材180於儲熱槽174中時,可根據應用溫域及相變化儲熱材180之膨脹收縮特性而選擇適當的裝填溫度。
藉由在儲熱板170上設置鰭片172,以及將相變化儲熱材180填充在鰭片172所形成儲熱槽174中,可使熱傳導面積延伸至相變化儲熱材180之左右二側與底側。如此一來,可提升相變化儲熱材180的熱傳導效率,進而可提升相變化儲熱材180之吸熱與放熱能力。因此,遇熱源間歇性供應時,熱交換儲熱系統200可利用相變化儲熱材180之潛熱特性來進行整個系統的維溫,藉此可防止系統的內部溫度驟升或驟降。此外,在有熱交換需求的情況下,熱交換儲熱系統200可僅透過其內部之相變化儲熱材180來進行熱量的供應。
以下以一實施例的實驗結果,來更具體說明利用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的技術內容與功效,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請參照圖6,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的配置示意圖,且請一併參照圖4。熱交換儲熱系統300包含彼此互相疊合之9個熱交換單元
150與8個儲熱單元190,其中儲熱單元190插設於任二相鄰之熱交換單元150之間。熱交換單元150與儲熱單元190透過擴散焊接技術而予以焊接整併。此外,儲熱單元190之相變化儲熱材180(繪於圖4中)於約90℃且處於液體熔融狀態時,注滿儲熱單元190之儲熱板170的儲熱槽174並靜置冷卻。每個儲熱單元190之相變化儲熱材180的填充量為約25g,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之總填充重量約200g。熱交換儲熱系統300更可包含內無設置流道之蓋板310,其中蓋板310設置在最外側之熱交換單元150上。
請參照圖7至圖9,其係分別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的側視示意圖、透視示意圖、以及上視示意圖。熱交換儲熱系統300更包含冷水入口320、冷水出口322、熱水入口330、與熱水出口332,分別供冷水進出與熱水進出熱交換儲熱系統300。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亦包含4個管路封水蓋340,以分別封蓋住非設計流路的入口與出口。
如圖7至圖9所示,為了量測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之熱交換率與儲熱單元190之相變化儲熱材180在熱交換後的溫度分布,設置有多個熱電偶350a至熱電偶350d。這些熱電偶350a至熱電偶350d鄰近冷工作流體與熱工作流體之出入口位置,以量測冷工作流體與熱工作流體之出入口位置及相變化儲熱材180之前、中、與後三個位置的溫度。測試之實驗條件為,熱源採85℃或95℃的熱水,
冷源採常溫自來水29℃,而熱水對冷水之流體供應流量比為1:1或2.5:1。熱交換儲熱系統300於不同實驗條件下之熱交換率的測試結果列示於下表1。
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之相變化儲熱材180在熱交換後的溫度分布圖如圖10所示。由圖10的實驗結果可知,相變化儲熱材180在儲熱板170之不同位置所呈現之溫度分布不同,其中在靠近冷熱流體進出口的相變化儲熱材180的溫度較低。
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之冷工作流體與熱工作流體分別在熱交換儲熱系統300之入出口溫度趨勢圖則繪示於圖11。曲線400表冷水進入熱交換儲熱系統300的溫度變化,曲線402表冷水自熱交換儲熱系統300流出的溫度變化,曲線404表熱水進入熱交換儲熱系統300的溫度變化,曲線406則表熱水自熱交換儲熱系統300流出的溫度變化。
請同時參照圖12A與圖12B,其係分別繪示圖6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相變化儲熱材之自然散熱狀況的曲線
圖及圖12A之曲線圖的局部放大圖。圖12B為圖12A之部分420的放大圖。曲線410、曲線412、曲線414、與曲線416分別表8層儲熱單元190中之第5層、第6層、第7層、與第8層之相變化儲熱材180的自然散熱狀況,其中相變化儲熱材180之降溫速率為10℃/hr。由圖12B可看出,相變化儲熱材180於65℃左右時降溫速率趨緩,該溫度即為相變化材料的潛熱釋放點。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一優點就是因為本發明之熱交換單元的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均設有擋板而形成數個流道區,且每個流道區設有多個流道。利用擋板所形成之蜿蜒流道設計,可提升整體熱交換單元之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另一優點就是因為本發明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儲熱單元的儲熱板設有數個鰭片,相變化儲熱材可填充在這些鰭片在儲熱板上所形成之數個儲熱槽中。如此一來,可大幅增加相變化儲熱材之熱傳導面積,而可使相變化儲熱材更有效率地進行熱傳導,進而可提升相變化儲熱材之吸熱與放熱能力。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又一優點就是因為本發明之熱交換儲熱系統之熱交換單元的冷流道板與熱流道板之間、以及熱交換單元與儲熱單元之間可採擴散接合技術予以結合。因此,無需焊劑,二元件之間的接合面無應力效應,且熱交換儲熱系統於焊接後可對其進行機械加工、打磨、熱處理等等工序,達到簡化系統之製作程序
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0:熱流道板
111:方向
112:本體
112a:邊
112b:角落
112c:角落
114a:擋板
114b:擋板
116a:流道
116b:流道
116c:流道
118a:流道區
118ai:入口分流道
118ao:出口分流道
118b:流道區
118bi:入口分流道
118bo:出口分流道
118c:流道區
118ci:入口分流道
118co:出口分流道
120:入口
122:出口
124:第二工作流體
Claims (10)
- 一種熱交換單元,包含:一冷流道板;以及一熱流道板,疊設於該冷流道板之一第一側,其中各該冷流道板與該熱流道板包含:一本體;至少一擋板,沿一方向延伸在該本體上,以在該本體上形成至少二流道區,其中任二相鄰之該些流道區彼此連通,每一該些流道區具有彼此相對之一入口分流道與一出口分流道;以及複數個流道,沿該方向延伸在該些流道區中,其中在每一該些流道區中,該些流道分別與該入口分流道及該出口分流道直接接合且連通;其中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與該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對齊;其中一第一工作流體經由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而依序流經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區,且一第二工作流體經由該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而依序流經該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區。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交換單元,其中相鄰之該些流道區中之一上游者之該出口分流道與一下游者之該入口分流道連接。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交換單元,其中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區中的尺寸不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交換單元,其中該第一工作流體在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一者中的流向與該第二工作流體在該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對齊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該者中的流向相同或反向。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交換單元,更包含另一熱流道板疊設於該冷流道板之一第二側,其中該冷流道板之該第二側與該第一側相對。
- 一種熱交換儲熱系統,包含:至少一熱交換單元,包含一第一熱流道板、一第二熱流道板、以及一冷流道板夾設在該第一熱流道板與該第二熱流道板之間,其中各該第一熱流道板、該第二熱流道板、以及該冷流道板包含由至少一擋板分隔之至少二流道區,該至少一擋板沿一方向延伸,且任二相鄰之該些流道區彼此連通,每一該些流道區包含彼此相對之一入口分流道與一出口分流道、以及沿該方向延伸且分別與該入口分流道及該出口分流道直接接合且連通之複數個流道,其中一第一工作流體經由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而依序流經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區,且一第二工作流體經由各該第一熱流道板與該第二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而依序流經該第一熱流 道板與該第二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區;以及至少一儲熱單元,與該第一熱流道板疊合,其中該至少一儲熱單元包含:一儲熱板,包含複數個鰭片,該些鰭片形成複數個儲熱槽;以及一相變化儲熱材,填充於該些儲熱槽中。
- 如請求項6所述之熱交換儲熱系統,其中該相變化儲熱材包含石蠟、鹽類水合物、脂肪酸、或其任意組合。
- 如請求項6所述之熱交換儲熱系統,其中該第一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與該第二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對齊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熱交換儲熱系統,其中該第一工作流體在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一者中的流向與該第二工作流體在各該第一熱流道板與該第一熱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對齊該冷流道板之該些流道之該者中的流向相同或反向。
- 如請求項6所述之熱交換儲熱系統,其中各該第一熱流道板、該第二熱流道板、以及該冷流道板包含:一本體;以及 該至少一擋板,沿該方向延伸在該本體上,以在該本體上形成該些流道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2232A TWI76944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2232A TWI76944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8733A TW202138733A (zh) | 2021-10-16 |
TWI769445B true TWI769445B (zh) | 2022-07-01 |
Family
ID=79601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2232A TWI769445B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694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7511B (zh) * | 2020-12-01 | 2023-04-01 |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 熱交換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0000A (zh) * | 2008-09-12 | 2011-08-10 | Esk陶瓷有限两合公司 | 由多层陶瓷板制成的部件 |
US9228784B2 (en) * | 2009-07-08 | 2016-01-05 |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Gmbh | Plate heat exchanger |
CN105651087A (zh) * | 2016-01-13 | 2016-06-08 |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
CN105865236A (zh) * | 2016-06-08 | 2016-08-17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板式换热器 |
CN110290686A (zh) * | 2019-07-24 | 2019-09-27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复合散热系统 |
US20190331435A1 (en) * | 2018-04-25 | 2019-10-31 | Ngk Insulators, Ltd. | Heat storage reactor |
CN110686543A (zh) * | 2019-11-06 | 2020-01-14 |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 相变储能均温板 |
CN110763049A (zh) * | 2018-07-26 | 2020-02-07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具有平行流动特征以增强热传导的热交换器 |
-
2020
- 2020-04-10 TW TW109112232A patent/TWI76944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0000A (zh) * | 2008-09-12 | 2011-08-10 | Esk陶瓷有限两合公司 | 由多层陶瓷板制成的部件 |
US9228784B2 (en) * | 2009-07-08 | 2016-01-05 |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Gmbh | Plate heat exchanger |
CN105651087A (zh) * | 2016-01-13 | 2016-06-08 |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
CN105865236A (zh) * | 2016-06-08 | 2016-08-17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板式换热器 |
US20190331435A1 (en) * | 2018-04-25 | 2019-10-31 | Ngk Insulators, Ltd. | Heat storage reactor |
CN110763049A (zh) * | 2018-07-26 | 2020-02-07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具有平行流动特征以增强热传导的热交换器 |
CN110290686A (zh) * | 2019-07-24 | 2019-09-27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复合散热系统 |
CN110686543A (zh) * | 2019-11-06 | 2020-01-14 |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 相变储能均温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8733A (zh) | 2021-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70055B2 (en) | Tube bundle heat exchanger for controlling a wide performance range | |
US10619936B2 (en) | High pressure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 |
JP2019518925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モジュール | |
US9874407B2 (en) | Heat exchanger | |
WO2014087225A1 (en) | Heat exchanger | |
JP6921528B2 (ja) | 伝熱装置 | |
TWI769445B (zh) | 熱交換單元及熱交換儲熱系統 | |
JPWO2021149223A5 (zh) | ||
JP5145981B2 (ja) | 部品冷却構造 | |
CN104868193A (zh) |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 |
US11289636B2 (en) | Energy recovery unit for vehicle use | |
US20170211894A1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adjacent inlets and outlets | |
JP2017067430A5 (zh) | ||
CN106931821A (zh) | 一种换热板和气体‑液体换热器 | |
US20130081794A1 (en) | Layered core heat exchanger | |
JP2018514741A (ja) | 重ねられた複数のプレート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 |
JP4536237B2 (ja) | 熱交換器 | |
TW202223319A (zh) | 熱交換器 | |
JP2013064569A (ja) |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H0614782U (ja) | 熱交換器 | |
EP2515064B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17275754U (zh) | 一种换热器及车辆 | |
JP2003294338A (ja) | 熱交換器 | |
JP3810728B2 (ja)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
RU2770973C1 (ru) |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