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712B -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712B
TWI766712B TW110119869A TW110119869A TWI766712B TW I766712 B TWI766712 B TW I766712B TW 110119869 A TW110119869 A TW 110119869A TW 110119869 A TW110119869 A TW 110119869A TW I766712 B TWI766712 B TW I7667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ssential oil
marjoram essential
marjoram
brown root
emulsif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9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7772A (zh
Inventor
陳建名
黃秀雯
林子超
楊嘉棟
Original Assigne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filed Critical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Priority to TW1101198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671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71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7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777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係作為褐根病菌抑制物質。該馬鬱蘭精油係配製為一馬鬱蘭精油乳液,供注入於一褐根病罹病樹木,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包括一馬鬱蘭精油、一乳化劑、及一水液,且該馬鬱蘭精油與該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

Description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本案係關於一種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尤指一種馬鬱蘭精油用於褐根病防治的用途。
由褐根病菌( Phellinus noxius(Corner) Cunningham;又名有害木層孔菌)引起的褐根病(brown root rot)常導致寄主植物根部腐敗,甚至全株萎凋死亡,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許多林木、多年生果樹及特用作物的重要根部病害,為害遍及世界各地。截至目前被報導的樹木褐根病菌寄主植物超過200 種,常見樹種包括榕樹、樟樹、鳳凰木、臺灣欒樹、木麻黃、印度橡膠樹、龍眼及枇杷等都是其侵染對象,肆虐範圍遍及臺灣各地及金門,是近年來備受重視的樹木病原真菌,估計全國已有4萬株以上受害,堪稱臺灣木本植物的殺手,無論是果園、森林、機關、學校、庭園、公園、街道及觀光景點,經常見到該病害的蹤影,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破壞景觀。
褐根病菌係以殘根做為主要存活的處所,可以在土壤內做長期的存活,一直到病根或殘根完全腐爛為止,存活期間如遇到寄主植物的健根則有機會感染為害。加上菌絲生長快,直線生長介於 3.4 公分/天 至 0.8 公分/天。而罹病組織大都發生在地下根部或莖部主幹深處致藥劑無法到達。目前並沒有正式推荐殺菌劑於病害防治上,只能動用重型機械針對罹病區樹木辦理清除,再投入大量人力進行高危險性劇毒藥劑土壤燻蒸滅菌工作。以109年為例,農委會林務局與各縣市政府即編列預算1千289萬元,擬針對罹病區樹木辦理清除與17,100平方公尺面積土壤燻蒸滅菌工作,對樹木管理單位或相關人員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加上樹木褐根病發生處常為社區活動中心、機關、學校、公園與道路兩旁等不適宜施用農藥地區,亟需有非農藥且能深入罹病組織直接發揮抑制褐根病菌生長的精進防治技術。
除了人為攜帶褐根病殘根等因素外,褐根病菌的擔孢子亦可靠風力行長距離傳播並感染有傷口之寄主植物,尤其是新發病區最初的感染源常是遠處飛散來的擔孢子,有如空氣傳染性(air-borne infection)之病害,此論點業經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基因型分析技術所證實。另有研究指出,即使罹病株其病根周圍的根圈土壤也無法檢測到具病原性活體褐根病菌的存在。有鑑於此,現行罹病區樹木辦理清除與燻蒸劑處理病土再也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了。因此,為了改善現有技術之缺失,實有必要進一步研發其他可有效防治褐根病的方法。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非農藥且可有效防治褐根病之方法,經由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進而開發出馬鬱蘭精油用於褐根病防治的用途。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係作為褐根病菌抑制物質。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的濃度為400 ppm以上。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的濃度為800 ppm。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係配製為一馬鬱蘭精油乳液,供注入於一褐根病罹病樹木,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包括該馬鬱蘭精油、一乳化劑、及一水液,且該馬鬱蘭精油與該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
在一實施例中,該乳化劑為氫化篦麻油。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該乳化劑、及該水液之混合比例為3:1:8 (V/V/V)。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該乳化劑、及該水液之混合比例為6:2:10 (V/V/V)。
在一實施例中,該馬鬱蘭精油更配製為一馬鬱蘭精油乳膏,供塗抹於一樹木傷口,避免褐根病菌侵入該樹木傷口而致病,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膏包括前述之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及一聚醋酸乙烯酯,且該馬鬱蘭精油乳液與該聚醋酸乙烯酯之混合比例為1:1 (V/V)至1:2 (V/V)。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更提供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係將前述之該馬鬱蘭精油乳液注入於一褐根病罹病樹木。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更提供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係將前述之該馬鬱蘭精油乳膏塗抹於一樹木傷口,避免褐根病菌侵入該樹木傷口而致病。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為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為了有效防治褐根病對樹木的危害,並加強運用非農藥之防治技術研究,精進防治技術與降低施作成本,本案進一步篩選可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的植物成分萃取液或植物精油,進而開發出馬鬱蘭(marjoram,學名為 Origanum majoranaL.)精油作為褐根病菌抑制物質的用途,並將褐根病菌抑制物質直接施用至罹病植株內部,再藉由植物維管束運輸系統發揮抑菌治病效果。本案篩選方法與所篩選出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及其應用將進一步說明如下。
第1圖顯示本案以培養基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的流程圖。首先利用選擇性培養基分離褐根病菌(步驟S11),接著利用對峙培養抗生法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步驟S12),再利用共同培養法確認所篩選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抑制效果(步驟S13)。以下將以實例詳細說明本案以培養基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
首先在步驟S11中,利用馬鈴薯葡萄糖洋菜(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養基作為選擇性培養基,其配方包括PDA 40公克、麥芽抽出物10公克、以及水1公升。將培養基配方高壓滅菌後冷卻至40℃至50℃時,再加入樟腦油500至800 ppm、安比西林(Ampicillin)抗生素100至200 ppm、以及盤尼西林G (Penicillin G)抗生素100至200 ppm,充分攪拌後倒入培養皿內。其中抗生素可抑制快速生長之細菌(Bacteria)類,樟腦油可抑制快速生長之真菌如水生絲狀疫病菌( Pythiumspp、 Phytothphoraspp)、類木黴菌( Trichodermaspp)及青黴菌( Penicilliumspp)等。之後挑選罹病組織之深部無夾雜土壤之材質(如第2圖所示),將其置於選擇性培養基內培養1至3天後,再挑選材質周遭新長出之白色菌絲塊,重複在選擇培養基上培養以達到純化之目的。
接著在步驟S12中利用對峙培養抗生法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藉由在培養基中開孔並加入待測液,觀察褐根病菌的生長是否會受到待測液的抑制。在一實施例中,待測液可為不同植物成分萃取液或植物精油,例如薔薇、綠花白千層、迷迭香、檸檬、葡萄柚、馬鬱蘭等植物精油,其中馬鬱蘭精油係於馬鬱蘭開花期進行全株採收並進行蒸餾所得之精油。此步驟所採用的培養基配方同樣包括PDA 40公克、麥芽抽出物10公克、以及水1公升。將培養基配方高壓滅菌後冷卻至40℃至50℃時,再加入安比西林(Ampicillin)抗生素100至250 ppm、以及盤尼西林G (Penicillin G)抗生素100至250 ppm,充分攪拌後倒入培養皿內達0.2至0.4公分高。其中抗生素可抑制待測液中快速生長之細菌(Bacteria)類,以免影響對峙培養之結果。在培養皿內在離邊緣1至2公分處以打孔器打出約0.8公分直徑圓孔,再將0.1至0.3毫升之不同待測液滴入其中,並於培養皿另一端相對位置接種褐根病菌絲塊,圓孔與菌絲塊間隔4至6公分寬,接著將培養皿置於25至30℃恆溫箱中觀察並定期記錄菌絲體生長情形,篩選出可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的植物成分萃取液或植物精油種類。如菌絲生長端緣與圓孔距離較大者,且從培養皿背面觀察,可抑制褐根病菌產生黑褐色物質者即為優選之褐根病菌抑制物質。
第3圖至第5圖顯示對峙培養抗生法之抑菌實驗。如第3圖所示,在左側培養皿中,菌絲生長的端緣與容置待測液的圓孔有明顯距離,顯示左側培養皿的菌絲生長受到待測液中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的抑制。第4圖及第5圖分別顯示六組培養皿的正面及背面照片。除了觀察培養皿正面的菌絲生長情形是否被抑制外,更可進一步從培養皿背面觀察褐根病菌是否被抑制產生黑褐色物質,來判斷待測液的抑菌效果。
接著在步驟S13中利用共同培養法確認所篩選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抑制效果,藉由將前步驟初步篩選出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加入培養基中以共同培養褐根病菌,觀察褐根病菌的生長是否會受到抑制。首先將初步篩選出達到一定抑制效果(如90%以上)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例如植物精油)進行乳化。由於植物精油不溶於水,藉由乳化劑的作用,可降低界面張力,使油與水之間產生親和力而能夠混合在一起。舉例來說,乳化劑可為但不限於氫化篦麻油。乳化方式係將植物精油與乳化劑先充分攪拌混合,再分多次加入水液,繼續充分混合攪拌後成可溶於水之植物精油乳液。其中,植物精油與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較佳為3:1 (V/V)。而水液添加量約為植物精油與乳化劑混合液的1至3倍 (V/V),較佳為1.25至2倍。在一示範實施例中,植物精油、氫化篦麻油、與水液的混合比例為3:1:8 (V/V/V)或 6:2:10 (V/V/V),但不以此為限。
將前述乳化後之植物精油乳液定量倒入培養基中以共同培養褐根病菌,例如將前述以3:1:8比例混合之植物精油乳液4毫升加入996毫升培養基中即為含植物精油1,000 ppm之培養基。培養基配方包括PDA 40公克、麥芽抽出物10公克、以及水1公升。將培養基配方高壓滅菌後冷卻至40℃至50℃時,再加入可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的不同植物精油乳液,充分攪拌後倒入培養皿內,再於培養皿中央位置接種褐根病原菌絲塊,置於25至30℃恆溫箱中觀察並定期記錄菌絲體生長情形。其中菌絲體生長指數(%) = (含植物精油成分培養基上菌絲體生長平均直徑/不含植物精油成分純培養基上菌絲體生長平均直徑)×100。
鑑於植物精油乳液與培養基皆屬膠體溶液,具微不均質性(microheterogeneous),當兩種膠體混合時,膠體溶液中大小不一的分子運動行為是擴散(diffusion)與滲透(osmosis)泳動現象的綜合表現,無法如同單純水液內分子自由擴散泳動,內含成分分布將成不一致現象,亦即濃度分布不均勻,故需增加重複數與培養觀察時間,例如5重覆與培養7天以上,方可避免因培養基中濃度分布不均勻導致錯誤之判斷。根據本案篩選結果,確認可達到100%或90%以上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效果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種類為馬鬱蘭精油。此外,尚可利用連續稀釋平板法,於固定溫度(如27至30℃)條件下培養至少7日以上,俾檢測達到一定抑制效果如100%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之精油最小濃度,以節省精油用量。
第6圖顯示共同培養法之抑菌實驗。在第6圖所示之六組培養皿中,右上角編號95的培養皿中添加的植物精油為馬鬱蘭精油,可達成100%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的效果。第7圖則進一步顯示不同濃度的馬鬱蘭精油的抑菌效果,其中CK為不含植物精油之對照組,組別1至7之馬鬱蘭精油濃度分別為250 ppm、300 ppm、400 ppm、500 ppm、800 ppm、1,000 ppm、及1,500 ppm。從第7圖之菌絲體生長指數可看出,經培養8日後,馬鬱蘭精油在濃度400 ppm時即可達90%以上的抑菌效果,而在濃度800 ppm時更可達100%抑菌效果,且該接種褐根病原菌絲塊再移植至馬鈴薯葡萄糖洋菜培養基時,已不再長出褐根病原菌絲,即在濃度800 ppm時亦可殺死褐根病菌。此抑制效果優於農委會林試所選育苗木時,特別篩選精油含量高惟尚未技轉民間業者之土肉桂品系,且優於農委會林試所開發之特定製程所獲得之土肉桂精油濃度(濃度需1,000 ppm且試驗日數過短僅4日,未達7日)。
此外,考慮在實際褐根病防治操作時,植物精油乳液點滴灌注樹幹內,將面臨滲透木質組織逐步稀釋濃度致降低抑制效果,故須進一步測試植物精油乳液點滴灌注樹幹時的可稀釋濃度範圍。將前述對褐根病菌菌絲生長達90%以上抑制效果的植物精油進行以下共同培養褐根病菌。首先將植物精油與氫化篦麻油及水液以3:1:8 (V/V/V)或6:2:10 (V/V/V)比例混合成可溶於水之乳液,再配製成不同稀釋倍數的植物精油乳液後,將0.6至1公分直徑寬,厚0.2至0.4公分之褐根病菌洋菜膠薄層菌絲塊置於其中浸泡,待24至72小時後取出菌絲塊先置於經滅菌之水中,以洗除殘留其上之精油乳液,再置於濾紙上吸除水液後,立即置於PDA培養基上,置於25至30℃恆溫箱中觀察並定期記錄菌絲體生長情形,進而篩選出可100%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並殺死褐根病菌之植物精油乳液可稀釋濃度範圍。以馬鬱蘭精油乳液為例,以200倍稀釋浸泡菌絲塊,待48小時後取出菌絲塊置於PDA培養基上7天後仍無菌絲體出現,故馬鬱蘭精油乳液點滴灌注樹幹時可稀釋濃度範圍在50倍至200倍之間。
除了在培養基上篩選可有效抑制褐根病菌菌絲生長的褐根病菌抑制物質外,本案也在褐根病罹病樹木上進行篩選。習知作法係以根部接種穀類種子褐根病菌,使樹木發病再進行實驗。然而以此習知作法對枇杷苗進行接種,接種30天後仍未出現病徵(如第8圖所示),故以根部接種穀類種子褐根病菌的枇杷苗不易發病。因此,本案改轉換枇杷苗地下根部罹病組織為地上莖部發病模式,促使枇杷苗發病以進行篩選實驗。
第9圖顯示本案以褐根病罹病樹木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的流程圖。該方法包括製作穀類種子褐根病菌接種源(步驟S21),轉換枇杷苗地下根部罹病組織為地上莖部發病模式(步驟S22),將植物精油進行乳化並以水稀釋以供注射(步驟S23),以及進行盆栽枇杷苗莖部注射防治試驗(步驟S24)。以下將以實例詳細說明本案以褐根病罹病樹木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
首先於步驟S21中,將糙米、小米、喬麥、紅薏仁、紅小麥等5種穀類種子先以自來水清洗後浸泡10至12小時後,將種子撈出瀝乾。另取馬鈴薯葡萄糖洋菜(PDA)粉末10公克,以1公升熱水泡溶待冷卻後,將瀝乾之穀類種子浸泡其中10至30分鐘後,撈出瀝乾後裝瓶,每瓶置入種子約100公克,經121℃、30分鐘滅菌冷卻後,接種經純化培養之褐根病菌,待20至30天後褐根病菌菌絲已完全纏繞穀類種子,或瓶身有黃褐色條紋出現後,即可充當接種源(如第10圖所示)。
於步驟S22中,將3至5年生、莖粗1至1.5公分之褐根病菌感病寄主植物枇杷苗,在離地50公分以上之莖部以利刃削去表皮層3至5公分長,寬約1公分,深至維管束表層但未及莖部粗之三分之一的傷口(如第11圖所示)。另於5至6公分寬透明膠帶上放置寬約1公分條帶分布的前述穀類種子,以作為褐根病菌接種源,稍加施壓使條帶分布穀類種子接種源黏在膠帶上,對準並緊貼枇杷莖部削去表皮層之傷口處後,表層可多繞幾圈膠帶,避免穀類種子接種源移位或外漏,兼可保濕,俾利褐根病菌菌絲體在傷口處侵入與生長。經此方法轉換枇杷苗地下根部罹病組織為地上莖部7天後頂葉即有枯萎等明顯發病情形發生,如第12圖所示。第13圖則顯示接種褐根病菌30天後的發病情形,可見到樹葉已明顯枯黃。亦即,將枇杷苗地下根部罹病組織轉換為地上莖部發病模式,罹病率可達100%且發病期短(7至10天),如同生物檢定般,俾於枇杷苗上快速發病以便進一步進行注射,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
於步驟S23中,將馬鬱蘭精油、氫化篦麻油及水液以3:1:8 (V/V/V)或6:2:10 (V/V/V)比例混合,其中先取馬鬱蘭精油及氫化篦麻油充分攪拌混合成乳狀,再分多次加入水液充分攪拌混合成水乳狀乳液,並於進行枇杷苗莖部注射前以水稀釋50至200倍後使用。
於步驟S24中,將前述稀釋後之馬鬱蘭精油乳液3毫升注射打入枇杷莖部條帶型穀類種子接種源膠帶的上緣或下緣,注射方式不施高壓而以多次人工手推自然吸收方式進行(如第14圖所示),觀察並記錄葉片發病凋萎與頂葉萌發情形,並以接種褐根病菌但未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處理及未接種褐根病菌但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處理為對照組。第15圖顯示利用馬鬱蘭精油乳液進行枇杷苗莖部注射防治褐根病情形,其中,盆1為接種褐根病菌但未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對照組,盆5為未接種褐根病菌但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對照組,中間盆2至4為接種褐根病菌並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處理組。從第15圖可看出,枇杷苗接種褐根病菌發病導致樹葉凋萎後,若再注射馬鬱蘭精油乳液,可有效抑制且殺死褐根病菌,促使樹木再生而重新萌發新葉。
因此,本案篩選出且驗證了馬鬱蘭精油在褐根病罹病樹木上同樣可達到抑菌效果,故可將馬鬱蘭精油應用於樹木褐根病防治,並可進一步進行田間高壓注射防治。
以下說明田間高壓注射防治方法。首先,每株樹木每次以1至2公升裝耐壓保特瓶高壓灌注器將稀釋後之馬鬱蘭精油乳液500至1000毫升打入罹病樹幹中,並視樹幹粗細不同與發病情形每2個月注射1至2次。1至2公升裝保特瓶高壓灌注器以打氣幫浦或手持腳踏車打氣筒打氣約3 bar或40 psi壓力,輔以透明耐高壓塑膠管注入樹幹中(如第16圖所示),此方式可達長距離輸送效果,尤其是多年生枝幹龐大繁多且罹褐根病之老樹(如第17圖所示),以將馬鬱蘭精油送達罹病組織,有助於消滅罹病組織與殘根中的褐根病菌。
是以,本案提供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亦即將馬鬱蘭精油乳液注入於褐根病罹病樹木,注入方式可為但不限於針筒注射或高壓灌注,故可將馬鬱蘭精油直接施用至罹病植株內部,再藉由植物維管束運輸系統發揮抑菌治病效果。
此外,本案更進一步提供馬鬱蘭精油乳膏,以供塗抹於樹木傷口,藉此抑制褐根病菌接觸及感染傷口。此乳膏係將馬鬱蘭精油乳液進一步與聚醋酸乙烯酯混合。亦即先將馬鬱蘭精油、氫化篦麻油與水液以3:1:8 (V/V/V)或6:2:10 (V/V/V)比例混合成馬鬱蘭精油乳液,再將馬鬱蘭精油乳液與聚醋酸乙烯酯以1:1 (V/V)至1:2 (V/V)比例充分混合攪拌後成乳膏狀,以供塗抹於樹木自然開裂或鋸面傷口(如第18圖所示),以防止或抑制褐根病菌之擔孢子接觸感病寄主植物傷口後侵入而致病。
因此,本案亦提供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係將馬鬱蘭精油乳膏塗抹於樹木傷口,避免褐根病菌侵入樹木傷口而致病。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了一種非農藥且可有效防治褐根病之方法,經由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進而開發出馬鬱蘭精油用於褐根病防治的用途。透過田間高壓注射,不但能降低施作成本,更能使馬鬱蘭精油深入罹病組織直接發揮抑制褐根病菌生長的功效,進而滅除罹病組織與殘根中的褐根病菌。本案防治褐根病之方法更可移轉給公部門如林務局或民間業者使用,以控制都會區公園綠地、林地樹木或農地果樹褐根病疫情擴散。
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S11:步驟11 S12:步驟12 S13:步驟13 S21:步驟21 S22:步驟22 S23:步驟23 S24:步驟24
第1圖顯示本案以培養基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的流程圖。 第2圖顯示罹病組織之深部無夾雜土壤之材質。 第3圖至第5圖顯示對峙培養抗生法之抑菌實驗。 第6圖顯示共同培養法之抑菌實驗。 第7圖顯示不同濃度的馬鬱蘭精油的抑菌效果。 第8圖顯示以習知根部接種穀類種子褐根病菌之枇杷苗發病情形。 第9圖顯示本案以褐根病罹病樹木篩選褐根病菌抑制物質之方法的流程圖。 第10圖顯示本案製作之穀類種子褐根病菌接種源。 第11圖顯示將枇杷苗莖部以利刃削去所形成的傷口。 第12圖顯示接種褐根病菌7天後的枇杷苗發病情形。 第13圖顯示接種褐根病菌30天後的枇杷苗發病情形。 第14圖顯示將馬鬱蘭精油乳液注射於枇杷苗莖部的施作方式。 第15圖顯示利用馬鬱蘭精油乳液進行枇杷苗莖部注射防治褐根病情形。 第16圖顯示以保特瓶高壓灌注將馬鬱蘭精油乳液打入樹幹之施作方式。 第17圖顯示以保特瓶高壓灌注將馬鬱蘭精油乳液打入老樹之施作方式。 第18圖顯示樹木之鋸面傷口。

Claims (10)

  1. 一種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係作為褐根病菌抑制物質。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的濃度為400 ppm以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的濃度為800 ppm。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係配製為一馬鬱蘭精油乳液,供注入於一褐根病罹病樹木,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包括該馬鬱蘭精油、一乳化劑、及一水液,且該馬鬱蘭精油與該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乳化劑為氫化篦麻油。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該乳化劑、及該水液之混合比例為3:1:8 (V/V/V)。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該乳化劑、及該水液之混合比例為6:2:10 (V/V/V)。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其中該馬鬱蘭精油更配製為一馬鬱蘭精油乳膏,供塗抹於一樹木傷口,避免褐根病菌侵入該樹木傷口而致病,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膏包括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及一聚醋酸乙烯酯,且該馬鬱蘭精油乳液與該聚醋酸乙烯酯之混合比例為1:1 (V/V)至1:2 (V/V)。
  9. 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係將一馬鬱蘭精油乳液注入於一褐根病罹病樹木,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液包括一馬鬱蘭精油、一乳化劑、及一水液,且該馬鬱蘭精油與該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
  10. 一種褐根病防治方法,係將一馬鬱蘭精油乳膏塗抹於一樹木傷口,避免褐根病菌侵入該樹木傷口而致病,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膏包括: 一馬鬱蘭精油乳液,包括一馬鬱蘭精油、一乳化劑、及一水液,且該馬鬱蘭精油與該乳化劑的混合比例為2:1至4:1 (V/V);以及 一聚醋酸乙烯酯,其中該馬鬱蘭精油乳液與該聚醋酸乙烯酯之混合比例為1:1 (V/V)至1:2 (V/V)。
TW110119869A 2021-06-01 2021-06-01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TWI766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9869A TWI766712B (zh) 2021-06-01 2021-06-01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9869A TWI766712B (zh) 2021-06-01 2021-06-01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6712B true TWI766712B (zh) 2022-06-01
TW202247772A TW202247772A (zh) 2022-12-16

Family

ID=83103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9869A TWI766712B (zh) 2021-06-01 2021-06-01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671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7595A (zh) * 2013-01-09 2014-07-16 Hao-Chang Yin 一種防除樹木褐根病之組成物及方法
TW201925456A (zh) * 2017-11-29 2019-07-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枯草桿菌khy8菌株及其增量培養方法與用途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7595A (zh) * 2013-01-09 2014-07-16 Hao-Chang Yin 一種防除樹木褐根病之組成物及方法
TW201925456A (zh) * 2017-11-29 2019-07-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枯草桿菌khy8菌株及其增量培養方法與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專書 吳孟玲、徐孟豪、劉則言編輯 樹木褐根病診斷及防治建議手冊 林務局 林業試驗所 2020年4月出版 *
期刊 陳悅,胡璿,於福來,王凱,謝小麗,袁媛,徐子琪 18種芳香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比較研究 中國調味品 第46卷 第4期 2021年4月 169-17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7772A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rtínez et al. Dissemination of Phytophthora cactorum, cause of crown rot in strawberry, in open and closed soilless growing systems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ntrol using slow sand filtration
US20110182860A1 (en) Biocontrol composite microbial agent psx combination for controlling several soil-borne diseases and its bacteriological composition
WO2015041336A1 (ja) 有益微生物を活用した水耕栽培方法
CN109247176A (zh) 一种果树弱寄生病害绿色防控方法
CN107410364A (zh) 一种可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的微生物菌剂及其菌肥
CN108353708A (zh) 一种西番莲茎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CN101874459A (zh) 利用臭氧水防治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CN107164262A (zh) 一种可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微生物菌剂及其菌肥
Zeng et al. A survey of Phytophthora species on Hainan Island of South China
CN107955796B (zh) 红绶曲霉q-1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Sangoyomi et al. Evaluation of some botanicals against bacterial wilt of tomatoes
CN109287677A (zh) 公丁香挥发油的用途
TWI766712B (zh) 馬鬱蘭精油的用途及其適用之褐根病防治方法
Graves et al. Managing bacterial speck and spot of tomato with acibenzolar-S-methyl in Virginia
KR101627829B1 (ko) 식선충 진균의 분아포자를 함유하는 소나무 재선충 방제용 조성물
CN107232238B (zh) 一种山苍子精油在控制辣椒疫病上的应用
KR102021550B1 (ko) 대황을 이용한 식물 바이러스 방제제
CN107343503A (zh) 萜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应用其的产品
Guillaumin Apricot Root Rot,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Karst.
CN107410366A (zh) 一种长效生物杀线虫组合剂的制备方法
CN103865825B (zh) 防治芝麻枯萎病的生防菌、分离方法、菌剂及其应用
CN109042685B (zh) 一种复合抗菌剂及其使用方法
JP2662323B2 (ja) 混合微生物によるシバの病害防除法及び病害防除剤
CN110269069A (zh) 小茴香挥发油的新用途
CN104542135A (zh) 一种采用混配Sr18生物杀线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