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356B - 發光二極體晶片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晶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6356B TWI766356B TW109130117A TW109130117A TWI766356B TW I766356 B TWI766356 B TW I766356B TW 109130117 A TW109130117 A TW 109130117A TW 109130117 A TW109130117 A TW 109130117A TW I766356 B TWI766356 B TW I76635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ayer
- emitting diode
- light
- insula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4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0413 T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601 G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Gall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Ga]#N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140 Hf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PNMHHNXCILFEF-UHFFFAOYSA-N [F].[Sn]=O Chemical compound [F].[Sn]=O NPNMHHNXCILF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63 evo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RHKULZDDYWVBE-UHFFFAOYSA-N indium;oxozinc;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Zn]=O HRHKULZDDYWVB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YKLWYKWCAYAJY-UHFFFAOYSA-N oxotin;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Sn]=O KYKLWYKWCAYAJ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10—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12—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the resonator having a periodic structure, e.g. in distributed feedback [DFB] lasers
- H01S5/125—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 las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10/82—Electrodes
- H10K10/84—Ohmic electrodes, e.g. 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發光二極體晶片,包括:基板;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檯面,包括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透明電極,歐姆接觸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接觸電極,沿橫向遠離檯面而配置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上;電流擴散器,電連接到透明電極;第一絕緣反射層,具有使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的一部分露出的開口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第一焊墊電極及第二焊墊電極,位於第一絕緣反射層上,透過開口部分別連接到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以及第二絕緣反射層,配置到基板的下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本發明可利用第一絕緣反射層反射朝向焊墊電極側行進的光,從而可減少因金屬層產生的光損耗。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晶片。
發光二極體利用在背光單元(Back Light Unit,BLU)、普通照明及電子設備等各種產品,也利用在各種小型家電產品及室內裝飾產品。進而,發光二極體不僅簡單地用作光源,而且還可用作傳達資訊、喚起美感的用途等各種用途。
另一方面,為了提供高效率的發光二極體,通常製作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的散熱性能優異,可利用反射層提高光提取效率。另外,由於利用倒裝晶片接合技術,因此可省略接線,從而提高發光裝置的穩定性。
在將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使用在背光單元時,產生光直線性地朝向上方射出的問題。因此,會在顯示面產生斑點現象。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使用在發光二極體的上部配置擴散板或濾波器等而使光分散的技術,但無法避免光損耗。
另一方面,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為了反射光而通常利用金屬反射層。金屬反射層一併具有歐姆特性及反射特性,因此可同時達成電連接與光反射。然而,金屬反射層的反射率相對較低,因此產生非常大的光損耗。進而,會產生因長時間使用發光二極體而金屬反射層的反射率減小的問題。
因此,要求一種可減少因使用金屬反射層引起的光損耗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便不使用擴散板或濾波器也可使光分散到較廣的區域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減少因金屬反射層引起的光損耗而提高光效率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本發明要解決的又一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指向角因方向而異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本發明要解決的又一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小型化發光二極體晶片。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包括:基板;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位於所述基板上;檯面,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一部分區域上,包括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透明電極,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接觸電極,沿橫向遠離所述檯面而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電流擴散器,配置到所述透明電極的一部分區域上而電連接到所述透明電極;第一絕緣反射層,覆蓋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所述檯面、所述透明電極、所述接觸電極及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使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的一部分露出的開口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第一焊墊電極及第二焊墊電極,位於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上,透過所述開口部分別連接到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以及第二絕緣反射層,配置到所述基板的下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遠離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透過採用第一絕緣反射層及第二絕緣反射層而以側面射出光的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而,可利用第一絕緣反射層反射朝向焊墊電極側行進的光,從而可減少因金屬層產生的光損耗。另外,將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與焊墊電極分離形成,由此可提供一種構造簡單且可提高可靠性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可透過以下說明的詳細說明而明確地理解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及優點。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以下介紹的實施例是為了可向本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充分地傳達本發明的思想而作為示例提供。因此,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說明的實施例,也可具體化成其他形態。並且,在附圖中,方便起見,也可誇張地表示構成要素的寬度、長度、厚度等。另外,在記載為一個構成要素位於另一構成要素的「上部」或「上方」的情況下,不僅包括各部分位於另一部分的「正上部」或「正上方」的情況,而且包括在各構成要素與另一構成要素之間介置有其他構成要素的情況。在整篇說明書中,相同的參照符號表示相同的構成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其包括:基板;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位於所述基板上;檯面,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一部分區域上,包括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透明電極,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接觸電極,沿橫向遠離所述檯面而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電流擴散器,配置到所述透明電極的一部分區域上而電連接到所述透明電極;第一絕緣反射層,覆蓋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所述檯面、所述透明電極、所述接觸電極及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使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的一部分露出的開口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第一焊墊電極及第二焊墊電極,位於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上,透過所述開口部分別連接到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以及第二絕緣反射層,配置到所述基板的下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遠離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
所述接觸電極與所述電流擴散器可具有相同的層構造。例如,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可包括歐姆接觸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的歐姆金屬層及反射光的金屬反射層。另外,所述接觸電極與所述電流擴散器可包括防擴散層,由此可防止金屬原子從焊墊電極擴散。
另一方面,所述電流擴散器可包括連接墊及從所述連接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開口部可位於所述連接墊上,所述第二焊墊電極透過所述開口部連接到所述連接墊。
進而,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所述透明電極的面積的1/10以下的面積。未由所述電流擴散器覆蓋的透明電極的區域由第一絕緣反射層覆蓋,由此可減少由電流擴散器引起的光損耗。
所述接觸電極及電流擴散器的厚度可大於所述檯面的厚度。
另外,所述接觸電極與所述檯面之間的橫向相隔距離可大於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厚度。因此,可防止在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產生碎裂等缺陷。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及第二絕緣反射層可各別包括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及長波長DBR,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長波長DBR與第二絕緣反射層的長波長DBR分別較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短波長DBR及第二絕緣反射層的短波長DBR更靠近地配置到所述基板。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及第二絕緣反射層可各別包括短波長DBR及長波長DBR,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短波長DBR與第二絕緣反射層的短波長DBR分別較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長波長DBR及第二絕緣反射層的長波長DBR更靠近地配置到所述基板。
第一絕緣反射層與第二絕緣反射層的短波長DBR及長波長DBR隔以基板對稱地配置,由此可提高基板側面的光提取效率。
另一方面,所述基板可呈具有長軸及短軸的長方形形狀,所述發光構造體在所述基板上呈具有長軸及短軸的長方形形狀。在基板的下表面配置第二絕緣反射層,並且將基板及發光構造體形成為長條形狀的長方形形狀,由此可提供一種指向角因方向而異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另外,所述基板的上表面可沿所述發光構造體的外緣露出,沿所述長軸方向或短軸方向露出在所述發光構造體的周圍的基板上表面的整體寬度相對於所述基板的長軸方向或短軸方向的長度為1/10至1/6的範圍內。可調節露出的基板的上表面的寬度來控制以基板側面射出的光量。
進而,沿長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指向角與沿短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指向角之差可為5度以上。
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可覆蓋所露出的所述基板的整個上表面。由此,可防止光從基板上表面射出。
進而,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側面可與所述基板的側面對齊。另外,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側面可與所述基板的側面對齊。因此,僅基板的側面用作光提取面,防止光不必要地洩漏而改善光效率。
另一方面,所述基板可在側面包括粗糙表面。所述粗糙表面可沿所述基板的外緣形成。
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開口部可分別限定地位於所述接觸電極及所述電流擴散器的一部分區域上。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基板為圖案化藍寶石基板。
另一方面,所述基板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側面可相對於所述基板的下表面傾斜。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概略性俯視圖,圖2是沿圖1的切線A-A獲得的概略性剖面圖,圖3是用以說明圖1中所露出的基板上表面的概略性俯視圖。
參照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包括基板21、發光構造體30、透明電極31、接觸電極33、電流擴散器35、第一絕緣反射層37、第二絕緣反射層41、第一焊墊電極39a及第二焊墊電極39b。
如圖1所示,發光二極體晶片可呈具有長軸及短軸的長條長方形形狀,可為具有相對較小的水準截面面積的小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發光二極體晶片的縱向長度不超過橫向長度的2倍。例如,發光二極體晶片的縱向長度可為300 µm(微米),橫向長度為220 µm。另外,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整體厚度可為約100 μm至200 μm的範圍內。
基板21可為絕緣性基板或導電性基板。基板21可為用以使發光構造體30生長的生長基板,可包括藍寶石基板、碳化矽基板、矽基板、氮化鎵基板、氮化鋁基板等。另外,基板21可包括形成在其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區域的多個突出部。基板21的多個突出部可形成為規則或不規則的圖案。例如,基板21可為包括形成在上表面的多個突出部的圖案化藍寶石基板(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PSS)。基板21可具有大致100 µm至200 µm的範圍內的厚度。
另外,基板21可在側面包括粗糙表面21R。粗糙表面21R可較基板21的下表面更靠近地配置到發光構造體30,可沿基板21的外緣形成到整個側面。可透過在切割基板21時利用隱形鐳射形成粗糙表面21R,透過基板21的側面提高光的提取效率。
發光構造體30位於基板21上。發光構造體30可與基板21相似地呈具有長軸及短軸的長方形形狀。另外,發光構造體30的下表面的面積可小於基板21的上表面的面積,沿發光構造體30的外緣露出基板21的上表面。基板21的上表面的多個突出部中的一部分位於發光構造體30與基板21之間,未由發光構造體30覆蓋的多個突出部露出在發光構造體30的周邊。
透過在發光構造體30周邊的分離區域露出基板21的上表面,可減少發光二極體晶片的製造過程中的彎曲(bowing)。由此,可防止因彎曲引起的發光構造體30的損傷而提高發光二極體晶片製造產率。另外,因所述彎曲減少而可減小施加到發光構造體30的應力,因此可將基板21的厚度加工地更薄。由此,可提供一種具有大致100 μm的較薄的厚度的纖薄化的發光二極體晶片。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基板21的上表面露出到發光構造體30的區域的周圍。可在發光構造體30的兩側露出相同寬度的基板的上表面,但並非必須限定於此。另一方面,在一側方向上露出的基板上表面的寬度可相對於一側方向上的基板21的長度為6:1至10:1的範圍內。即,在縱向上露出的基板21的寬度2×W1相對於基板21的縱向長度L1的比率可為約1/10至約1/6,在橫向上露出的基板21的寬度2×W2相對於基板21的橫向長度L2的比率也可為約1/10至約1/6。
發光構造體30包括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位於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上的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及位於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與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之間的活性層25。發光構造體30的整體厚度可為大致5 µm至10 µm的範圍內。
另一方面,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活性層25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可包括Ⅲ-Ⅴ系氮化物類半導體,例如可包括如(Al、Ga、In)N的氮化物類半導體。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可包括n型雜質(例如,Si、Ge、Sn),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可包括p型雜質(例如,Mg、Sr、Ba)。另外,也可與此相反。活性層25可包括多層量子阱結構(MQW),能夠以射出所期望的波長的方式調節氮化物類半導體的組成比。尤其,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可為p型半導體層。
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可具有傾斜的側面。進而,所述傾斜的側面的傾斜角可平緩至相對於基板21的底面為約45度以下。透過平緩地形成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側面,可防止在覆蓋發光構造體30及基板21的第一絕緣反射層37產生如龜裂的缺陷。
另一方面,發光構造體30包括檯面M。檯面M可位於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一部分區域上,包括活性層25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檯面M可具有大致1 µm至2 µm的範圍內的厚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一部分可露出到檯面M的外側。另外,在一部分區域中,檯面M的傾斜面與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傾斜面對齊,由此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上表面中露出的面可限制在檯面M的一側。然而,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此,也可沿檯面M的外緣露出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上表面。另外,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在檯面M的內部形成貫通孔或貫通槽而露出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
為了使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露出,檯面M可呈去除一部分的四邊形形狀。另外,檯面M可具有傾斜的側面,側面的傾斜角可平緩至相對於基板21的底面為約45度以下。進而,在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與檯面M的側面對齊的情況下,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與檯面M也可形成相同的傾斜面。
可透過如下方式形成發光構造體30:在基板21上依序生長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活性層25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後,透過檯面蝕刻製程形成檯面M,接著,將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圖案化而露出基板21。
另一方面,透明電極31位於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上。透明電極31可歐姆接觸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透明電極31例如可包括如ITO(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ZnO(氧化鋅(Zinc Oxide))、ZITO(氧化鋅銦錫(Zinc Indium Tin Oxide))、ZIO(氧化鋅銦(Zinc Indium Oxide))、ZTO(氧化鋅錫(Zinc Tin Oxide))、GITO(氧化鎵銦錫(Gallium Indium Tin Oxide))、GIO(氧化鎵銦(Gallium Indium Oxide))、GZO(氧化鎵鋅(Gallium Zinc Oxide))、AZO(鋁摻雜氧化鋅(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FTO(氧化氟錫(Fluorine Tin Oxide))等的透光性導電性氧化物層。導電性氧化物也可包括各種摻雜物。
包括透光性導電性氧化物的透明電極31與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的歐姆接觸特性優異。即,如ITO或ZnO等的導電性氧化物與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的接觸電阻相對低於金屬性電極,因此透過應用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的透明電極31,可減小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正向電壓(Vf
)而提高發光效率。
尤其,如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的小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電流密度相對較低,故而歐姆特性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可透過使用透明電極31提高歐姆特性來更有效地提高發光效率。另外,導電性氧化物從氮化物類半導體層剝離(peeling)的概率小於金屬性電極,即便長時間使用也較為穩定。因此,透過使用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的透明電極31,可提高發光二極體晶片的可靠性。
透明電極31的厚度並無限制,但可為約400 Å至3000 Å的範圍內的厚度。如果透明電極31的厚度過厚,則會吸收通過透明電極31的光而發生損耗。因此,透明電極31的厚度限制在3000 Å以下。
透明電極31以大致覆蓋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的整個上表面的方式形成,由此在驅動發光二極體晶片時,可提高電流分散效率。例如,透明電極31的側面可沿檯面M的側面形成。
透明電極31可在形成發光構造體30後形成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上,也可在對檯面進行蝕刻前預先形成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上。
接觸電極33與檯面M鄰接而配置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上。接觸電極33歐姆接觸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為此,接觸電極33包括歐姆接觸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金屬層。
另一方面,接觸電極33不與檯面M的活性層25或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重疊,因此省略用以使接觸電極33與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絕緣的絕緣層。因此,接觸電極33例如可利用剝離製程形成到形成有透明電極31的發光構造體30。此時,也可一併形成下文敘述的電流擴散器35。
另一方面,接觸電極33遠離檯面M足夠的距離,所述相隔距離可大於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厚度。然而,如果接觸電極33的相隔距離過大,則發光面積減小,因此相隔距離可小於接觸電極33的直徑。
接觸電極33也可作為以下說明的第一焊墊電極39a的連接墊發揮功能。
電流擴散器35位於透明電極31上而電連接到透明電極31,從而有助於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27內的電流分散。導電性氧化物的水準方向上的電流分散性能會相對低於金屬性電極,但可透過利用電流擴散器35來彌補電流分散性能。進而,可透過採用電流擴散器35而減小透明電極31的厚度。
另一方面,為了減少由電流擴散器35引起的光吸收,電流擴散器35限制地形成到透明電極31的一部分區域上。電流擴散器35的整體面積不超過透明電極31的面積的1/10。電流擴散器35可包括連接墊35a及從連接墊35a延伸的延伸部35b。連接墊35a具有寬於延伸部35b的寬度,延伸部35b配置到連接墊35a與接觸電極33之間。為了分散電流,延伸部35b可呈各種形狀。例如,延伸部35b可像圖中所示一樣包括從連接墊35a向接觸電極33延伸的部分、及從所述部分沿橫向延伸的部分。
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可在同一製程中利用相同的材料一併形成,因此可具有彼此相同的層構造。例如,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可包括Al反射層,可包括Au連接層。具體而言,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可具有Cr/Al/Ti/Ni/Ti/Ni/Au/Ti的層構造。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的厚度可大於檯面M的厚度,因此接觸電極33的上表面可較檯面M的上表面更高地定位。例如,檯面M的厚度可為大致1.5 µm,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的厚度可為大致2 µm。
第一絕緣反射層37覆蓋基板21、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檯面M、透明電極31、接觸電極33及電流擴散器35。第一絕緣反射層37覆蓋檯面M的上部區域及側面,另外,覆蓋露出在檯面M周邊的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及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的側面。另外,第一絕緣反射層37覆蓋露出在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周圍的基板21的上表面。另外,第一絕緣反射層37覆蓋接觸電極33與檯面M之間的區域。
另一方面,第一絕緣反射層37具有使接觸電極33及連接墊35a露出的開口部37a、37b。開口部37a、37b各別具有小於接觸電極33及連接墊35a的面積的尺寸,限位於接觸電極33及連接墊35a上。
第一絕緣反射層37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可由折射率不同的介電層反復積層而形成,所述介電層可包括TiO2
、SiO2
、HfO2
、ZrO2
、Nb2
O5
、MgF2
等。例如,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可具有交替地積層的TiO2
層/SiO2
層的構造。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以反射在活性層25產生的光的方式製作,為了提高反射率而形成多對。在本實施例中,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可包括10對至25對(pairs)。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可連同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一併包括另外的絕緣層,例如,為了改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與其底層的接著力,可包括位於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的下部的介面層及覆蓋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的保護層。所述介面層例如可由SiO2
層形成,保護層可由SiO2
或SiNx
形成。
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可具有約2 μm至5 μm的厚度。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對在活性層25產生的光的反射率可為90%以上,可透過控制形成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的多個介電層的種類、厚度、積層週期等而提供接近100%的反射率。進而,所述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也可對除在活性層25產生的光以外的其他可見光具有高反射率。
例如,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可包括適於反射在活性層25產生的短波長(例如400 nm(奈米))的可見光的短波長DBR、及適於反射透過螢光體等波長轉換體轉換的長波長(例如700 nm)的可見光的長波長DBR。透過使用長波長DBR與短波長DBR,可使反射帶變寬,進而,也能夠以高反射率反射以帶有傾斜角的方式入射到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光。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長波長DBR可較短波長DBR更靠近地配置到發光構造體30,但也可與此相反。
更具體而言,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DBR構造可明確地分為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第三區域,此處,第一區域較第二區域更靠近地配置到發光構造體30,第三區域配置到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
(第一區域)
第一區域是為了提高作為中心波長(λ)附近及長於中心波長的波長(例如700 nm)的光譜區域的反射率而設置。因此,第一區域的第一材料層及第二材料層的光學厚度大致為0.25λ左右或大於0.25λ。
具體而言,在第一區域內,第一材料層(SiO2
層)分為具有大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與具有小於0.25λ+10%且大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與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彼此交替地配置。相對較厚的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與相對較薄的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彼此交替地配置。可先形成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先形成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
進而,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大致具有小於0.3λ+10%的光學厚度。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區域內的第二材料層(例如,TiO2
層)包括具有大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及具有大於0.25λ-10%且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二群組的第二材料層。
另外,明確地區分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與第二群組的第二材料層的光學厚度。進而,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及第二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大部分彼此交替地配置。
另一方面,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大致具有小於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的光學厚度。另外,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的光學厚度的平均值小於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的光學厚度的平均值。具有相對較高的折射率的第二材料層的光吸收率大於具有相對較低的折射率的第一材料層,故而可透過相對較薄地形成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來減少光損耗。
所述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可具有小於0.25λ+20%(即,0.3λ)的光學厚度。與此相反,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大致具有大於0.25λ+20%的光學厚度。
另一方面,第二群組的第二材料層也可為了防止光損耗而具有小於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的光學厚度,但光學厚度相對小於第一群組的第二材料層,故而即便減小厚度,在減少光損耗的方面也無較大的效果。因此,第二群組的第二材料層與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可具有大致相似的光學厚度。
(第二區域)
第二區域是為了提高作為短於中心波長(λ)的波長(例如400 nm)的光譜區域的反射率而設置。因此,第一區域的第一材料層及第二材料層的光學厚度大致小於0.25λ。
具體而言,第二區域包括以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連續配置的第三群組的第一材料層。進而,所述第三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具有大於0.2λ-10%的光學厚度。
第二區域內的第一材料層的光學厚度偏差小於第一區域內的第一材料層的光學厚度偏差。第一區域內的第一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及第二群組的第一材料層具有明顯不同的光學厚度,故而光學厚度偏差相對大於具有大致相似的光學厚度的第二區域內的第一材料層。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區域內的第二材料層包括以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連續配置的第三群組的第二材料層。在第二區域內,僅第一個第二材料層(即,第13對第二材料層)具有大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除此之外的第二材料層均具有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
(第三區域)
第三區域配置到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其是為了去除將具有不同的反射帶的DBR彼此重疊時產生的波紋而配置。
第三區域大致包括較少數量的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包括最多數量的對,第三區域包括最少數量的對。
具體而言,第三區域包括具有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一材料層、及具有大於0.25λ的光學厚度的第一材料層。進而,第三區域可包括具有大於0.25λ-10%且小於0.25λ的光學厚度的第一材料層。
另外,所述第三區域內的第二材料層可包括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二材料層、及具有大於0.25λ且小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二材料層。進而,第三區域內的第二材料層還可包括具有大於0.25λ+10%的光學厚度的第二材料層。
在包括數量相對較少的對的第三區域內,第一材料層及第二材料層以較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內的材料層具有相對多樣的光學厚度的方式構成。
根據本實施例,將相對靠近地配置到發光構造體30而反射長波長區域的光的第一區域的第一材料層及第二材料層分為具有相對較厚的光學厚度的第一群組、與具有相對較小的光學厚度的第二群組,由此可去除因入射角增加而產生在阻帶內的波紋。
另外,第一區域內的對數多於其他區域的情況有利於增強長波長區域的反射率。
另一方面,第一焊墊電極39a與第二焊墊電極39b位於第一絕緣反射層37上,分別透過開口部37a、37b連接到接觸電極33及連接墊35a。
如圖1所示,第一焊墊電極39a大致位於透明電極31的上部區域內,一部分位於接觸電極33上。另外,第一焊墊電極39a沿橫向遠離電流擴散器35以不與電流擴散器35重疊。第一焊墊電極39a不與電流擴散器35重疊,因此即便在第一絕緣反射層37產生龜裂,也可防止第一焊墊電極39a與電流擴散器35之間發生電性短路。
另一方面,第二焊墊電極39b位於透明電極31的上部區域內,透過開口部37b連接到電流擴散器35的連接墊35a。如圖所示,第二焊墊電極39b與電流擴散器35的連接墊35a重疊,進而,可與延伸部35b的一部分重疊。另一方面,第二焊墊電極39b沿橫向遠離接觸電極33以不與接觸電極33重疊。尤其,第二焊墊電極39b限定地配置到檯面M的上部區域內,不向檯面M與接觸電極33之間的區域延伸。
第一焊墊電極39a與第二焊墊電極39b在檯面M上彼此隔開固定距離以上。第一焊墊電極39a與第二焊墊電極39b的最短相隔距離例如可為約3 μm至約100 μm。
第一焊墊電極39a及第二焊墊電極39b可在同一製程中利用相同的材料一併形成,因此可具有相同的層構造。第一焊墊電極39a及第二焊墊電極39b的厚度可薄於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厚度,例如可形成為約2 µm的厚度。
第二絕緣反射層41配置到基板21的下部。第二絕緣反射層41可覆蓋基板21的整個下表面。第二絕緣反射層41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另外,第二絕緣反射層41還可包括位於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與基板21之間的介面層,另外,還可包括覆蓋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的保護層。介面層例如可由SiO2
形成,保護層可由SiO2
或SiNx
形成。
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與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相似,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然而,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中的長波長DBR及短波長DBR的位置與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中的長波長DBR及短波長DBR的位置相互密切相關,以隔以基板21而彼此呈鏡面對稱的方式配置。
圖4a及圖4b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一絕緣反射層37與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概略性剖面圖。
參照圖4a及圖4b,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及第二絕緣反射層41可分別包括介面層37A、41a、長波長DBR 37B、41b、短波長DBR 37c、41c及保護層37d、41d。長波長DBR 37B、41b可形成為之前所說明的第一區域,短波長DBR 37c、41c可形成為之前所說明的第二區域。另外,雖未圖示,但第三區域可配置到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
在圖4a的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及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長波長DBR 37B、41b較短波長DBR 37c、41c更靠近地配置到基板21。
在圖4b的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及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短波長DBR 37c、41c較長波長DBR 37B、41b更靠近地配置到基板21。
如圖4a及圖4b所示,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長波長DBR 37B及短波長DBR 37c與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長波長DBR 41b及短波長DBR 41c以隔以基板21而彼此對稱的方式配置,由此可提高基板21的側面的光提取效率。
另一方面,第二絕緣反射層41可在形成第一焊墊電極39a及第二焊墊電極39b後形成到基板21的下表面。接著,透過切割製程分割第二絕緣反射層41、基板21及第一絕緣反射層37,由此提供一種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第二絕緣反射層41反射透過基板21的下表面射出的光,由此有助於基板21的側面方向的光提取。因此,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指向角增加。
另一方面,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基板21在俯視圖中呈長方形形狀,側面中的一部分可相對於基板的下表面傾斜。圖5a及圖5b是用以說明基板21的傾斜度的概略性側視圖,圖5a是表示短側面的側視圖,圖5b是表示長側面的側視圖。
參照圖5a,平行於基板21的短邊的短側面的兩側邊緣垂直於基板21的下表面。即,基板21的長側面垂直於基板21的下表面。
參照圖5b,平行於基板21的長邊的長側面的兩側邊緣相對於基板21的下表面傾斜。即,基板21的短側面以不垂直於基板21的下表面的方式傾斜。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為長側面相對於基板21的下表面傾斜,也可為短側面相對於基板21的下表面垂直。
圖6a及圖6b是表示與是否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對應的長軸方向(X軸)及短軸方向(Y軸)的指向角的曲線圖。在遠場中測定光的強度,將其標準化而以曲線圖示出。在各曲線圖中,實線表示圖1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中不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強度,虛線表示圖1中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強度。在各發光二極體晶片中,基板的長軸方向的長度為300 µm且短軸方向的長度為220 µm,露出在發光構造體30的周圍的基板上表面的寬度W1、W2均相同地為15 µm。
參照圖6a及圖6b,在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情況下,垂直於基板21的0度附近的光減少,-90度及90度下的光增加。
另一方面,不使用第一絕緣反射層37時的指向角在X軸方向上為約136度,且在Y軸方向上為136.3度而差異甚微。即,即便基板21及發光構造體30呈長方形形狀,在不採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情況下指向角也無差異。
與此相反,在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的情況下,X軸方向的指向角為160度,Y軸方向的指向角為169.4度,可確認到指向角之差變大至5度以上。
根據本實施例,透過將第一絕緣反射層37及第二絕緣反射層41配置到基板21的兩側,在活性層25產生的光透過基板21的側面射出到外部。因此,發光二極體晶片可使光分散到較廣的區域,因此可省略用於防止斑點現象等的擴散板或濾波器等。
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例,透過將接觸電極33從第一焊墊電極39a分離,可緩解對第一焊墊電極39a的物質層的限制。即,第一焊墊電極39a無需直接歐姆接觸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23,另外,接觸電極33包括Au層,故而可防止因金屬擴散發生的元件不良。
進而,採用電流擴散器35來提高電流分散性能,並且第一絕緣反射層37覆蓋透明電極31的大部分而可減少因金屬層引起的光損耗。即便利用金屬層形成反射層,金屬反射層的反射率也差於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另外,隨著發光二極體晶片的使用時間增加而金屬反射層的反射率減小。對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反射層37的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與透明電極31相接而反射光,由此可保持高反射率。
另外,將基板21及發光構造體30形成為具有長軸及短軸的長方形形狀,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41,由此可改變與基板21的方向對應的指向角。
在上述實施例中,對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也可應用在要求小型發光部的其他各種電子裝置,例如可應用在顯示器裝置或照明裝置。
21:基板
21R:粗糙表面
23: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
25:活性層
27: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
30:發光構造體
31:透明電極
33:接觸電極
35:電流擴散器
35a:連接墊
35b:延伸部
37:第一絕緣反射層
37A、41a:介面層
37B、41b:長波長DBR
37a、37b:開口部
37c、41c:短波長DBR
37d、41d:保護層
39a:第一焊墊電極
39b:第二焊墊電極
41:第二絕緣反射層
A-A:切線
L1:縱向長度
L2:橫向長度
M:檯面
W1、W2:寬度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概略性俯視圖。
圖2是沿圖1的切線A-A獲得的剖面圖。
圖3是用以說明圖1中所露出的基板上表面的概略性俯視圖。
圖4a及圖4b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第一絕緣反射層與第二絕緣反射層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概略性剖面圖。
圖5a及圖5b是用以說明基板側面的傾斜度的概略性側視圖。
圖6a及圖6b是表示與是否使用第二絕緣反射層對應的長軸方向(X軸)及短軸方向(Y軸)的指向角的曲線圖。
21:基板
23: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
27: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
31:透明電極
33:接觸電極
35:電流擴散器
35a:連接墊
35b:延伸部
37a、37b:開口部
39a:第一焊墊電極
39b:第二焊墊電極
A-A:切線
M:檯面
Claims (19)
- 一種發光二極體晶片,包括:基板;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位於所述基板上;檯面,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一部分區域上,包括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透明電極,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二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接觸電極,沿橫向遠離所述檯面而配置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上,歐姆接觸到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電流擴散器,配置到所述透明電極的一部分區域上而電連接到所述透明電極;第一絕緣反射層,覆蓋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導電型半導體層、所述檯面、所述透明電極、所述接觸電極及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開口部;第一焊墊電極及第二焊墊電極,位於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上,透過所述開口部分別連接到所述接觸電極及所述電流擴散器;以及第二絕緣反射層,配置到所述基板的下部,包括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於第二方向上遠離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其中所述基板具有長軸及短軸, 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及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均反射從所述活性層產生的光,以及其中,沿所述長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指向角與沿所述短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指向角不同。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接觸電極與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相同的層構造。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電流擴散器包括連接墊及從所述連接墊延伸的延伸部。
- 如請求項3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從所述連接墊向所述接觸電極延伸的第一部分。
- 如請求項4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從所述第一部分沿橫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從所述連接墊向所述接觸電極延伸。
- 如請求項3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電流擴散器具有所述透明電極的面積的1/10或以下的面積。
- 如請求項3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所述開口部位於所述連接墊上,且其中所述第二焊墊電極透過所述開口部連接到所述連接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接觸電極與所述檯面之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橫向距離大於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包括第二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及第二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
- 如請求項9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二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被設置為比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二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更靠近所述基板。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包括第一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及第一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且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一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較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一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更靠近地配置到所述基板。
- 如請求項9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二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被設置為比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二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更靠近所述基板。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包括第一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及第一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且 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一短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較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所述第一長波長分佈布勒格反射器更靠近地配置到所述基板。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沿所述長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所述指向角與沿所述短軸方向測定的光的所述指向角之差為5度或以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覆蓋所述基板的整個上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絕緣反射層的側面與所述基板的側面對齊。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第二絕緣反射層的側面與所述基板的側面對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基板在側面包括粗糙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其中所述基板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側面相對於所述基板的下表面向下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126912A KR102624112B1 (ko) | 2018-10-23 | 2018-10-23 | 플립칩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
KR10-2018-0126912 | 2018-10-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1788A TW202101788A (zh) | 2021-01-01 |
TWI766356B true TWI766356B (zh) | 2022-06-01 |
Family
ID=7027994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30117A TWI766356B (zh) | 2018-10-23 | 2019-08-26 | 發光二極體晶片 |
TW109144150A TWI819258B (zh) | 2018-10-23 | 2019-08-26 | 發光二極體晶片 |
TW108130353A TWI701849B (zh) | 2018-10-23 | 2019-08-26 | 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44150A TWI819258B (zh) | 2018-10-23 | 2019-08-26 | 發光二極體晶片 |
TW108130353A TWI701849B (zh) | 2018-10-23 | 2019-08-26 | 倒裝晶片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950757B2 (zh) |
KR (1) | KR102624112B1 (zh) |
CN (2) | CN112582513A (zh) |
DE (1) | DE102019121014A1 (zh) |
TW (3) | TWI7663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24112B1 (ko) * | 2018-10-23 | 2024-01-12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플립칩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
WO2022039509A1 (ko) * | 2020-08-19 | 2022-02-24 | 서울바이오시스주식회사 |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것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7431699B2 (ja) | 2020-08-20 | 2024-02-15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検出器、光検出システム、ライダー装置、及び車 |
CN115000261A (zh) * | 2020-11-16 | 2022-09-02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Led芯片、led芯片封装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2531083B (zh) * | 2020-11-16 | 2022-05-10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Led芯片、led芯片封装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2467006B (zh) * | 2020-11-27 | 2023-05-16 |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发光二极管结构与使用其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
CN112928188B (zh) * | 2021-01-25 | 2022-02-11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光电模块及显示装置 |
US20220238772A1 (en) * | 2021-01-25 | 2022-07-28 | Xiamen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TWI764686B (zh) * | 2021-04-23 | 2022-05-11 |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發光二極體及顯示面板 |
US12107190B2 (en) | 2021-01-29 | 2024-10-01 |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display panel |
WO2022267021A1 (zh) * | 2021-06-25 | 2022-12-29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半导体发光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
CN113555481B (zh) * | 2021-07-20 | 2023-01-17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芯片 |
CN113594326B (zh) * | 2021-07-29 | 2022-12-20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CN113809214B (zh) * | 2021-09-13 | 2023-02-28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倒装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CN113809210B (zh) * | 2021-09-14 | 2024-01-09 | 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光装置、显示装置 |
CN114284410A (zh) * | 2021-11-29 | 2022-04-05 | 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CN115000269B (zh) * | 2022-06-07 | 2024-03-01 | 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
CN115579438A (zh) * | 2022-12-09 | 2023-01-06 |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一种倒装银镜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3036A (zh) * | 2010-07-28 | 2013-04-17 | 首尔Opto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发光二级管 |
CN104681686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半导体发光元件 |
TWM517423U (zh) * | 2014-06-03 | 2016-02-11 |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 發光二極體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24994B2 (ja) * | 2000-06-30 | 2007-12-19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TWI292230B (en) * | 2006-03-09 | 2008-01-01 | Univ Tsing Hua | Light emitting diod |
TWI531088B (zh) * | 2009-11-13 | 2016-04-21 |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 具有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的發光二極體晶片 |
KR101654340B1 (ko) * | 2009-12-28 | 2016-09-06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발광 다이오드 |
WO2011083923A2 (en) * | 2010-01-07 | 2011-07-14 | Seoul Opto Device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electrode pads |
KR101206253B1 (ko) | 2010-08-30 | 2012-11-28 |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 슬로싱 방지장치 |
KR101206523B1 (ko) * | 2011-01-04 | 2012-11-30 | 갤럭시아포토닉스 주식회사 | 상부 핑거 및 하부 핑거를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
KR101767101B1 (ko) * | 2011-05-23 | 2017-08-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CN202094166U (zh) * | 2011-06-03 | 2011-12-28 | 广东银雨芯片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反射型电流阻挡层的led芯片 |
CN103579436A (zh) * | 2012-07-18 | 2014-02-12 | 广东量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半导体发光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WO2015080416A1 (ko) * | 2013-11-28 | 2015-06-04 | 순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측면 발광 다이오드, 면광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2407827B1 (ko) * | 2015-01-27 | 2022-06-13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발광 소자 |
TWM542252U (zh) | 2015-10-16 | 2017-05-21 |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 小型發光二極體晶片 |
US9851056B2 (en) | 2015-10-16 | 2017-12-26 | Seoul Viosys Co., Ltd. | Compact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slim structure with secured durability |
KR20170045067A (ko) * | 2015-10-16 | 2017-04-26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소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
US10126831B2 (en) * | 2015-10-16 | 2018-11-13 | Seoul Viosys Co., Ltd. | Compact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KR102323828B1 (ko) * | 2015-10-16 | 2021-11-10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소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
KR102471102B1 (ko) | 2015-10-23 | 2022-11-25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분포 브래그 반사기를 가지는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
KR101930348B1 (ko) | 2017-05-19 | 2018-12-19 | (주)헬리오스 | 용암해수 물티슈 조성물 |
CN107968140A (zh) * | 2017-10-25 | 2018-04-27 |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 一种红黄光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
KR102565148B1 (ko) * | 2018-06-27 | 2023-08-18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플립칩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
KR102624112B1 (ko) * | 2018-10-23 | 2024-01-12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플립칩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
-
2018
- 2018-10-23 KR KR1020180126912A patent/KR1026241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8-02 DE DE102019121014.3A patent/DE102019121014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08-23 US US16/549,556 patent/US109507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8-26 TW TW109130117A patent/TWI766356B/zh active
- 2019-08-26 TW TW109144150A patent/TWI819258B/zh active
- 2019-08-26 TW TW108130353A patent/TWI701849B/zh active
- 2019-08-28 CN CN202011465318.9A patent/CN112582513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8-28 CN CN201910800009.3A patent/CN111092138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9-18 US US17/025,273 patent/US1141114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1 US US17/118,731 patent/US11749784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7-20 US US18/224,330 patent/US2023036125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3036A (zh) * | 2010-07-28 | 2013-04-17 | 首尔Opto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发光二级管 |
CN104681686A (zh) * | 2013-12-02 | 2015-06-03 |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半导体发光元件 |
TWM517423U (zh) * | 2014-06-03 | 2016-02-11 |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 發光二極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98653A1 (en) | 2021-04-01 |
KR102624112B1 (ko) | 2024-01-12 |
US10950757B2 (en) | 2021-03-16 |
TW202017207A (zh) | 2020-05-01 |
TW202121704A (zh) | 2021-06-01 |
DE102019121014A1 (de) | 2020-04-23 |
US11749784B2 (en) | 2023-09-05 |
TWI701849B (zh) | 2020-08-11 |
TW202101788A (zh) | 2021-01-01 |
CN111092138A (zh) | 2020-05-01 |
US20230361250A1 (en) | 2023-11-09 |
US11411142B2 (en) | 2022-08-09 |
CN112582513A (zh) | 2021-03-30 |
US20200127167A1 (en) | 2020-04-23 |
TWI819258B (zh) | 2023-10-21 |
US20210005787A1 (en) | 2021-01-07 |
KR20200045861A (ko) | 2020-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6356B (zh) | 發光二極體晶片 | |
KR102641239B1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그것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모듈 | |
TWI599074B (zh) | 發光設備 | |
TWI462326B (zh) | 半導體發光元件 | |
JP5949294B2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
TWI760622B (zh) | 覆晶型發光二極體晶片以及包含其的發光元件 | |
CN110797443A (zh) | 发光元件 | |
US20230024758A1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KR20190017650A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 |
CN210897328U (zh) | 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发光模块 | |
JP7354261B2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 | |
US11870009B2 (en) | Edge structures for light shaping in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s | |
CN117133845A (zh) | 发光元件及发光模块 | |
JP2012227311A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 |